0

谈论鲁迅作文【通用20篇】

鲁迅笔下的故事,除了犀利的杂文还有优美的散文,而《朝花夕拾》就是其中的一部散文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谈论鲁迅作文,欢迎大家阅读。

浏览

747

作文

1000

致鲁迅先生的一封信

全文共 448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鲁迅先生

我怀着非常崇敬的心情给你写这封,因为昨夜我破天荒地梦见了你。第二天醒来,回忆梦境,纵观现在社会现实,有几句话想与地下的你说说。

那个特殊的年代,铸造了特殊的你,虽然你没有手拿刀枪在前沿阵地上冲锋,但敌人却因的一篇篇犀利文章而闻风丧胆,因此,你手中的笔,是刺向敌人心脏的利刃。有人说:鲁迅是个社会批判家,他的文章是攻击时弊的,什么时候时弊消亡了,鲁迅的文章也就失去了现实针对性,仅存留其历史文献价值。

果真如此,事隔70多年后,你及你的文章从人们的记忆中渐渐消失了,当然了,在歌舞旌平的年代,谁又会惦记起一个穷酸的文人呢?

古今大小人物,被影视剧作家们拍了又翻拍,演绎了又演绎,唯有你笔下的闰土、阿Q、祥林嫂及你,却很少在银屏上露脸(或者说没有),是这些题材太单调而无人出资,可是只要上过初中的人,都认得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的。是你的才华太高无人敢动,还是文人相文人相轻,我用你的一句话:“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度中国人的。”这当真是文人的悲哀么。

因此,我就想,当初你为何弃医从文?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鲁迅公园

全文共 1269 字

+ 加入清单

汇泉湾景区第一景点,青岛最富特色的临海公园——鲁迅公园,位于莱阳路之南,西邻小青岛,东接第一海水浴场,北侧有景色秀丽的小鱼山,南侧为碧波荡漾的汇泉湾。公园沿狭长基岩海岸东西伸展,长约1公里。红礁、碧浪、青松、幽径,逶迄多姿,山光水色,淡雅清新,景色十分迷人。 公园的历史可从1929年算起,其始建于1929年,由当时的农林事务所规划设计,在莱阳路临海崖坡上砌石铺路,修筑亭阁,以青松为被,以冬青为篱,辟建花畦,因是当时的青岛市长胡若愚主持修建,故命名“若愚公园”。1931年,沈鸿烈接任青岛市长,将公园更名为“海滨公园”。后为与山海关路的海滨公园相区别,复 更名为“莱阳路海滨公园”。直到青岛解放,公园已具相当规模。1950年,为了纪念鲁迅先生,建一尊公园再度更名为“鲁迅公园”。 1986年10月,鲁迅先生逝世50周年之际,全市青年捐款修3米高的鲁迅先生花岗岩雕像,立于正门处。 游览鲁迅公园,沿正门的石径而下,鲁迅塑像矗立在圆形的花畦之中。石径两侧青松成排,迎面为岩礁和大海。岩礁上部褚红,底部灰褐,在大海的映衬下,越发显得熠熠生辉。岩礁底部长满坚硬的牡蛎,沙汀内散落着各种贝壳,游人往往顾不上沿小径漫步,却在礁石丛中穿行,不时地拾起五光十色的彩贝,拣起由海浪冲来的海藻。沿园中曲径漫步,别有一番情趣。石砌的小径,回环曲折,高低起伏。一侧是萧郁蔚然的松林,一侧是鳞峋岿然的礁滩,突起处有石砌台阶,折角处有西式凉亭,漫步其间,十分惬意。临海观潮,另是一种意境。坐在礁石之上,观眼前浪花舒卷,起伏迭宕,大浪涌来只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潮涌过后,涛声寂静,水面上留下一层晶莹洁白的水沫,波光水色,煞是好看。远处的海面,风帆点点,鸥鸟竞翔,游人无不为眼前的景色而陶醉 。

鲁迅公园原名海滨公园,位于青岛市区小鱼山南麓、汇泉湾畔,为青岛最具特色的临海公园。1929年我国著名园艺家葛敬应先生借其抱岸环海的自然环境,依势造型,辟建而成。1950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而易名。

鲁迅公园沿狭长基岩海岸东西伸展,全长连绵2公里,占地面积约4公顷,公园内红礁、碧水、青松、幽径、亭榭逶迤多姿,景色煞是迷人,是一处兼有园林美和自然美的风景区。

鲁迅公园大门为玻璃瓦顶的石牌坊,气势轩昂。前眉刻有"鲁迅公园"四个金字,是集鲁迅先生手迹。背眉是"蓬壶胜揽"四字,为当代碑帖鉴赏家郑世芬1932年手书,"蓬"指的是蓬莱,"壶"指的是"方壶",意为鲁迅公园的景色与海中仙山相仿佛。公园内嶙峋礁石岿然,亭榭别致,园路分主次,主路连接景区,次路连接景点,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沿园中曲径漫行,体会出"山穷路尽疑断崖,临岸回折又一景"之情趣。坐在礁石之上,观舒卷浪花于眼前起伏迭宕,远处的海面风帆点点,鸥鸟竞翔,令人极尽畅游之乐。

俗话说得好,“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今天我要和爸爸妈妈去桂林游玩,去真真正正领略一下桂林那美丽的景色。

在水平如镜的小漓江,我坐在游船上往两岸看,岸边的树林郁郁葱葱,两岸的山峰,峰峰相连,与漓江相映生辉。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介绍鲁迅作文400字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一张瘦削的脸庞,透露出刚毅与坚强;两道锐利的目光,仿佛能刺透黑夜;一头不屈的硬发,显示与恶势力的不调和。这形象与那不朽的文字一起,随着岁月的增长,逐渐由模糊变清晰,终于画出了我心中的鲁迅先生,

众多的作家中,鲁迅是突出的一个,野兽特殊的一个。虽然他没有的累累巨著,没有冰心老人那清新、优美的诗一般的笔调,也没有雨果那曲折动人的小说情节,但他以对人民的关爱,对旧社会的憎恨和他那坚强不屈的品质,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他以笔为抢,以文字为利剑,挑破漫漫长夜。他敢骂,骂那些奴颜婢膝,貌似中庸的伪君子;敢论,论国民的劣质根本;他敢呐喊,为在土地上麻木生活着的闰土而呐喊。

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总是询问侄女周晔一些问题,犯了错却以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去批评;鲁迅憎恨旧社会,即使在开玩笑时也不忘抨击那压迫人民的旧社会;鲁迅同情贫苦人民,肯为一个区区车夫去半跪治伤,送药送纱布。最让我崇敬的是他关心别人胜过自己,他不顾自己病重,反而让女佣阿三多休息,不让她干重活。他的这种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品质不仅得到了当时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也得到了现代人的崇敬和钦佩。

虽然鲁迅走了,但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他甘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甘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他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名人故事:鲁迅先生最尊敬的老师——藤野先生

全文共 829 字

+ 加入清单

藤野严九郎生于日本福井县,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第六代医生 。他生于1874年7月1日,9岁时父亲亡故,由大哥二哥抚养。严九郎排行老三。他在读小学 时,同时跟酒井藩校教师 野坂先生学习过汉学。1892年4月,从福井学校 中途退学,进入爱知医学校,1896年10月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奈良坂的助手。1897年5月,得到医生开业证明书。同年7月后,在东京帝国大学 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1901年10月,藤野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其时藤野刚刚满27岁。他和敷波重次郎教授担任一年级的解剖学理论,他还担任二年级的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一年级的专业课只有解剖学,一年级的正副班主任老师大体上照例由敷波和藤野担任。班主任老师管理的范围很广,据当时仙台医专规定,诸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管理教导、出席情况、考试成绩的统计以及教室的整理和保管,都由正副班主任老师负责。

1904年7月6日,即大约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师升为教授。

藤野生活朴素,当时教授上课,来回都坐人力车,而藤野则是步行,他住在空堀町,离仙台医专有步行三五分钟的距离。鲁迅离开仙台前曾到他家去过,他送给鲁迅一张照片,背面写上:“惜别藤野谨呈周君。”鲁迅为了安慰藤野,曾故意说:“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是有用的。”据说后来藤野跟侄子藤野恒三郎说过:“周君是个好学生……但不是当医生的人。看来是为研究生物学才学生理学和解剖学的。”恒三郎说,听藤野先生的口气,他是相信了鲁迅分别时为安慰他而说的想学生物学的话。

1911年,东北帝国大学成立,1912年仙台医专并入,成为东北帝大医学部,所有校舍、教职员、学生原班未动。1915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迫于6月底提出“请求免职”,7月1日降为临时讲师,8月9日被解除讲师职务。

藤野因生活关系,认为可以搞一搞耳鼻喉的工作,到东京三井公司的慈善医院 就业。1919年回故乡自立诊所,1945年在福井逝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怀念鲁迅

全文共 1409 字

+ 加入清单

偶然翻看一封为细看过的邀请函,上面印着一些名人给往届获奖者颁奖的照片,下面注着“全国政协委员,鲁迅之子周海英”“全国政协委员,老舍之子舒乙”的注释。我脑子里立刻闪现出“我姥爷他姓毕”。

不错的,我们祖上也曾阔过!

记得小仲马在写《茶花女》时,隐去真实姓名为了“吃到自己够的苹果”而非站在父亲大仲马的肩头。也记得牛顿在发现力学三定律并将其成功推广到空间之后,曾这样肯定他的先驱第谷:“我之所以看得更远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实对于实力很强,对我们有大影响的前辈来说,抛开其成就,自己创立一份事业是一种勇气,如小仲马。但往往过于耀眼伟大的前辈我们无法避开,这就需要一份虔诚与尊重,如牛顿。但如果将前辈的名字当作一种荣誉称号堂而皇之地大声叫出来,我不得不说:“我也姓赵”,不知他们敢不敢说“比秀才长三辈”。

那么,秀才说:“你也配姓赵!”

我不由得愈加佩服先生了,先生能在我气得无话可说时说出一针见血的话。更重要的,毛主席说过“:鲁迅有最硬的骨头!”

就是在那个遥远的1936年,至今已近七十三年,先生病逝。那长衫,那头发,那方脸,那浓眉,拿着烟,个子只有一米五八的先生,在青年的热血沸腾,群情激昂中,离开了人世。

先生在短暂的五十五年里,还要除却幼时或儿时的懵懂,在仅有的几十年,始终关注国运民生。先生自己从不会承认在关注大事,改变命运。他只认为是一介布衣,教书匠而已。

先生的散文读来深沉,那是一个漂泊的人对乡土、对童年的追忆与依恋,乌篷船,罗汉豆,纸风筝,闰土,在安详中有着对岁月流逝的依稀伤感,对物事人非的无可奈何。

先生的杂文读来犀利,那是一个“铁屋子”里“醒着的人”,向世界发出的呐喊。有人认为他过于刻薄,可他的刻薄,是基于对群众的同情,对国运的担忧,对“哀其不幸,怒气不争”的完美诠释。先生不怨世,因而杂文便无恶意的嘲讽。

可是,就有人说先生“过时了”,高中语文课本要删去部分鲁迅文章,换为金庸小说的节选,不敢比较文学价值的孰高孰下,单是先生作品的深刻,作文背后做人的虔诚与真诚,对民生的关切,对社会的关注,对于现代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常人或常文难以望其项背的。也有人说“太难了”,论的文章深晦难讲,对于一般老师是个挑战,我想不是“太难了”而是“太对了”,因为先生对自我,对国民性,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使得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惰性”、“奴性”、“愚昧”、“麻木”、“怯懦”、“巧滑”、“中庸”、“投机”、“残忍”、“虚伪”、“吹牛”、“撒谎”、“健忘、“盲从”、“自欺欺人”、“粉饰太平”、“怯于外斗而勇于内争”、“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自我劣根的展露是需要勇气的,而老师这一高尚的职业更需要一份自我剖析的清醒与诚恳。

10月19日,先生离开了我们,尽管这之后,仍有千千万万的人仍然在瞒和骗中如鱼得水或挣扎不已,但先生的作品,先生的思想却也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而这千千万万的人,正要“去上那光明与希望的长途”。

无幸与先生晤面,时间与空间都太远,而在这半尺方的语文课本里,我看到了一个江南才子的傲骨铮铮。我愿追随先生的足迹,说真话,做真人。

我的语文老师曾这样说:

“在中学课本中,鲁迅的文章是选得最多的,有太多的理由这样做。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拥有鲁迅是幸运的,他让我们清醒;在我们这个年代,拥有鲁迅是幸福的,他让我们成熟。鲁迅的文章,永远值得一读再度。”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谈论贝多芬的故事

全文共 4751 字

+ 加入清单

18世纪末的维也纳,是音乐气氛最浓的城市。在显赫贵族的客厅里,音乐表演成了一件高尚和时髦的事,所以贝多芬也就经常处在贵族及拥有各种头衔人物的包围之中,可他总是高高昂起他那狮子般的头颅,从不献媚于任何人。 本文谈论贝多芬的故事,欢迎阅读。

一个贝多芬,从何说起!

七十年代,为了纪念他,发行了两种唱片全集。有一套共一百十一张。不吃不睡地听,足足可以听五天五夜。

关于其人其乐的书,自从他一死便左一部右一本地出。翻开音乐词典,贝多芬这一条目后面开列的重要参考书目,密密麻麻的小字排满了五六百行。

为他作传的,并不都是专治乐学的人。我有一部译为俄文的“贝传”,“文革”中斗胆夹带到充军发配的乡间,另外还有两本九首交响乐的钢琴谱(封面上的头像用浓墨涂抹了)。这本大部头的传记,作者是曾任法兰西总理的赫里欧!

更何况,他是“乐圣”(不知谁给加的冕,可能是东邻创作再引进过来的),我辈爱好者只是凡人。

然而既然听了几十年他的音乐,竟似在他门下出入得熟了,总该说点观感。我向来以为,真正的乐人,主要是为不懂作曲的人说法的,更何况贝多芬。他之不同于前人,正在于从高贵的听赏者转向了凡众。凡人完全有资格谈谈贝多芬。

可笑得很,促使本人去叩乐圣之门的,是乐迷们乐道的那篇美妙的假报道:月光曲的故事。客里空往往很起作用,而况编得巧妙。原先我是音乐的不良导体,更不识古典音乐为何物;一读丰子恺的书,人间真有一种音乐,能兼有诗画的效用?不能不听个分晓。乐迷生涯便以这首费解的奏鸣曲为开始。

“月光”编号是“27号之二”,是他较早时期之作(绝笔编号为135),按说要比以后的作品好懂吧,其实不然。

四十八年前开蒙第一课的印象,回味无穷。一架手摇的老式留声机,上紧了弦。期待奇迹出现的心情也正如那上紧的弦。我要按图索骥,等着那唱片上幻出一幅“情节画”:湖光、月色、茅舍、盲女面有狂喜之色……

当时恍然得出一个看法:世间确有一种艺术,听不懂,但肯定不是在骗你。

硬着头皮再听。后来听得崭新的唱片都让钢针刮得变沙哑了。到目前为止,此曲听过多少遍已无从统计。然而还是觉得它费解,尤其那短短的第二章。李斯特比之为“两个深渊间的一朵花”的,有谐谑曲味的小步舞曲。

美妙的故事不足为据,行家的诠释也帮不了忙,无法与作者产生交流默契。“一篇锦瑟解人难”。但好像也不完全妨碍你去爱读《锦瑟》。

但我急于向同好者说明的,其实是“圣”门并不难入。

就在反复倾听却看不见“月光”也听不出作者的心里话的同时,借到另外两套唱片。一听之下便被俘获了。一首是《爱格蒙序曲》,一首是“田园”。一首火热如夏,一首则和煦如春。听前一首,体验到观看史剧的激动,从后一作中,读到一首田园诗。

“爱格蒙”这首压缩得很紧密的“史诗”,从那一开头几个沉重如山的和弦,到曲终的凯旋高歌,一听便“跟”上去了,一点不“隔”,虽然并不想去图解它。

没想到“田园”虽然是交响乐,却那么平易近人!虽然作者意不在刻画,也不想让听者看画,然而在第二章的《溪边》,我的确追随着他漫步所之,自在徜徉,目睹了如画又胜于画的自然风光。不止看到了什么,还呼吸到了什么,心神俱爽!既意识到那大环境,又时而瞥见诸多细节。比真画更活,比真景更多点难状之情。

作者激发了你的情绪,也便打开了你的“信息库”,记忆、联想、想像,顿然联通了,活跃起来了。作者导游,却又任你邀游。

然而我又觉得,“田园”不止是一幅音画神品。假如听来听去,只顾玩赏景物,却不曾感触到此中有种欣然蔼然、乐水乐山的情怀,又隐隐可见一人,胸襟博大,注视、谛听着造化万物;那么我说,你还是未曾得其真味。

自从听了托斯卡尼尼指挥的“田园”,后来再听别人指挥演奏的,总是“若有所失”。那气度与味道的大不同,似乎常常是由于在速度、节奏、抑扬顿挫的分寸的掌握上有小出入。听卡拉扬的录音,总不解他何以要在第二章开快车,匆匆忙忙,领着大家走马观花。托斯卡尼尼的(也是作者的)那种从容,不见了!

“爱格蒙”、“田园”消除了高不可攀的顾虑。又陆续见识了一些别的大师的作品。从比较之中越发感觉到他的磁力最强。如同在群山中,人总要注视那巍巍的主峰。

而“第九”又一下子把我领到了风光最胜处!这首作品,早就心向往之,初次见面是从广播中偶然听到。是托斯卡尼尼指挥NBC乐团演出实况的录音。当时还不知有慢转密纹唱片,而这个录音却是不中断的。如此庞大的一座建筑,当时幼稚的我自然不可能听明白,然而那非凡的气象,一听便产生了磁力般的效应。面对的是难以言说的庄严、深沉,可又觉得它是很可亲近的,正如初读《战争与和平》的印象。

听了慢乐章开头的一支主题,何等诚恳!只觉得五内熨贴,仿佛心房受到按摩一般。但它又是深思的音调,像罗丹的《思想者》那种深思;迫得你也要去深思。

听着整个慢乐章展开,人像是升腾到了空间,浩浩茫茫,人虽渺小了,心却在飞扬起来,令人不能自已地要俯仰今古,要“独怆然而涕下”!

自那以后,一晃十几年过去,才有机会反复细听魏因加特纳等人指挥的录音。体会当然又不同了,但初次印象所形成的基调始终起作用。

“作品101号”等几首晚年写的奏鸣曲,“作品135号”等最后几部四重奏,至今无缘细味,真是憾事!可自一慰的是其他最重要之作大部分已经见识了。可以像回想故人的性情举止音容笑貌那样来回味了。

我总觉得他是个最雄辩的大师。他的逻辑,令人信服,有时简直不可抗拒。如像“悲怆”、“暴风雨”等作,假如你能在听熟之后还能到琴上去弹弄一番,即便是像肖伯纳那样,不正规地弹;由于自己参加了创造,你会更强烈地感受到那逻辑力量的势不可当。那些“动机”,短小而又密度极大,在他手下步步紧逼地展开、演进,释放出极大的能量。

听他的前人之作,是另一种逻辑,美的逻辑;而他是力的逻辑。听他后来者之作,更为精致了,但常有为文章而文章之感,再也感觉不到他那种逻辑力量了!有些人的作品并非不好听,却似一泓不肯流动的水。而贝多芬的乐流,虽不总是激流瀑布,也必是汩汩的溪泉,是活水,向前流动不息。

驱动这流动不息滔滔雄辩的音乐之流的,是一股强劲的力。我之要倾听贝多芬,主要便是这股力的吸引,这也便是他的魅力所在。

固然可以从乐理上的“和声功能”、“曲式结构”等方面作出技巧上的解析。不懂这些“语法修辞”,也不一定妨碍你去体验这股力。这种力,单凭技艺,是炮制不出的。但也决非天授。我信服罗曼罗兰的说法,那是从那个大时代汲取的。

我愿将“乐圣”想作乐界的摩罗诗人。他的音乐感人至深,正在于“摩罗诗力”。如鲁迅所云:“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劲者”,“作温煦之声,援吾人出于荒寒者”。他是以自然之天籁,发大时代之心声!

不应该只是在听“英雄”的时候才记起那个大时代。《九三年》、《双城记》之类文学作品,只不过在遥观而已。而从巴士底之攻陷,到梅特涅的猖狂,贝多芬是狂风暴雨时代的见证人。

史书记事不尽可信,更无力再现历史情感。文字总是抽象的。却可以找到一种办法去释读历史情感:音乐中记录下的并无实在之事,却有可味之情。音乐中有历史感情的化石。听前代之乐,同时便在读史,听史中人的心曲。

照这个路子去听贝多芬精心“录制”下的彼一时代的声音,在听《雷奥诺尔第三序曲》时,自己正是被这种历史感所激动了。

早年听过,只是一瞥。那年有个难得的机会去听上海工部局乐队的演奏。迟到一脚,站在门帷之外听里面的乐声。节目单上它是第一曲。五十年代初,偶然淘到一堆半旧唱片。有勃鲁诺·沃尔特指挥的此曲,才得以细读。

瓦格纳说,同这首序曲相比,整部《菲德里奥》歌剧简直不算什么。恐怕并非夸大其词。

一部歌剧,为它一而再再而三制作四首序曲,空前绝后,谁有他这般认真?而况至少三首都是杰构?而“第三”又是三首中最精采的。它名为“序”而如此完整,实为一部交响诗;所以论者认为,放在剧前或幕间来演奏,都是荒谬的了。

听了曲中对光明的颂赞,对正义打垮邪恶的欢呼,不是冷血动物,岂能漠然?尽管该剧还是邪不敌正、善恶有报的“拯救”、“大团圆”的套子,人们还是可以透过这些,听到更普遍更深的东西,永远可以同新的史实联想,注以新的激情。每一听它,便觉得置身于那个时代气氛之中,一片光华灿烂!曲中的主要主题端丽庄严,而又朴素之极。听了真是可以血脉奋张心头发热。关键处,象征着救星来临的号声响起。只用了三个音,不可能再简单了。尽管情节与此处的上下文都已听熟,可那种强烈的戏剧性屡听不衰。然后是长篇大论的欢声雷动,强音再强音,没完没了。听者如果身心投入,不作旁观,只觉得尽情尽兴,毫无多余重复之嫌。

为什么同是巨人的歌德,听了“命运”,又是惊惧又是反感?可以联想那个值得收进西方“世说”的场面:路逢一伙权贵,两人的态度一亢一卑。显出贝多芬这位时代之力的秉赋者绝无奴颜婢膝,而拖着庸人辫子的歌德,当然受不了那“摩罗诗力”的震撼了。

真的英雄诗篇,自然是英雄时代的回音壁。相形之下,勃拉姆斯的交响乐,不免外强中怯。理查·斯特劳斯的《英雄生涯》,技巧虽尽其能事,可那自我拔高的英雄形象,纵然声势不凡,反而叫人好笑。

贝多芬的“诗力”从青年时便已显露,听第一和第二交响乐,一种英武的气概和前人大不相似。到他晚年,饱经世变,应该“醇化”了,可是听“第九”,又何尝有衰竭之感?他胸中还是一团火。第一章惊天动地,一波一波,十决十荡,真如指挥他的音响大军打一场超过波拿巴的决死战。这当然不同于《一八一二年序曲》中的战斗场面,但是比实战有更大的震撼力。(打个岔。他也有描摹实战之作:《惠灵顿交响乐》。当年热闹过一时也就束之高阁了。人们有耳福,今天还能一赏这部庸俗之作,卡拉扬指挥的。其实,不听也罢!这岂不也可证“乐圣”不是圣人?)“第九”中感人至深之笔太多了。例如在第一章的“激战”中,忽然透出一支主题,特别感人肺腑。那是“副部”开始处的一支主题,托维说它“慰藉如歌”的。说它“如歌”,不如说它“如话”,真乃明白如话,却又感人入骨!叫人只能“不可说,不可说”了!所谓“宇宙间之至久”,“第九”等作是完全评得上的。将其录音载入一九七九年发射的宇宙船,持赠外星世界中人,也是配得上的。

自从中国知道有其人,不同的译名出奇的多:悲多汶、裴德芬、贝德花芬(徐志摩用过)等等,最怪的是“白提火粉”,王光祈译的。现在又有“悲多愤”,好!他悲天悯人,他为人间的不平而愤,他自己是个悲剧人物而又发愤著乐。

悲与愤,长燃他心头之火,这两字,为巨人画像点了睛。

巨人常被圣化神化,他也在劫难逃。刚解放那年,收到远地邮来的一本大书,不胜惊喜。是友人费了大劲帮我借来的《音乐的解放者悲多汶》。可惜没啃完便只得寄还了。译文实在艰深!

美国人夏弗莱这部大著,据说是继《创造者贝多芬》《战胜者贝多芬》两部“贝传”之后的又一“里程碑”——“贝多芬神话”的“里程碑”!其后,“贝多芬学”发展,神话热降温,学者们要让圣者返朴归真。可怪者,力图做到这点的泰耶尔,以寻根究底的精神搜罗抉剔了大量资料之后,发掘出他不愿正视的某些史料,正写着的“贝传”,中途搁笔了。

可见我们还是以凡人之心去平视他为妙。不但可以直道所感,又为何不可议论其所失?“惠灵顿”这种作品大可不写。即使是那些杰作,难道就完美无瑕?《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末章,我有时略去不听。“皇帝”钢琴协奏曲,自是辉煌,但多听便觉得有欠深刻,还不如第四首协奏曲。“命运”了不起!也总感到末章终曲无乃把话说得太长了,前三章的咄咄逼人反而淡化。即使对神圣的“第九”,也不是“无毫发遗憾”的。前三章立起了三座山,到了压卷的一章,我们期待着一个新的高度。为何作者始终有个想法,要改写最后这一章?可知他还是不完全满意的。只可恨这也许更善更美的一章,连同他酝酿的“第十”甚至“第十一”交响乐,一同入了土!如其要排一排古来有哪“十恨”的话,这无论如何是一大恨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我们需要鲁迅作文600字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翻阅课本你会发现,有很多篇课文都出于鲁迅先生的手,我曾经思考过,为什么时代不一样了,课本上总是有鲁迅那样在特定背景下才能读懂的文章呢。很多人和我一样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有的人甚至还说:“鲁迅是被教科书毁掉的作家”,因为他的文章考点最多,需要深入理解的地方也比一般的文章多,文中不时夹杂着文言词语,所以很多同学抵触鲁迅的文章。

我可偏偏喜欢鲁迅,因为鲁迅的文章中有太多我们现在缺少的东西,甚至很多中国人缺少的信仰,倘若能够读懂鲁迅,我们一定会成长很多,学会很多不止用于应付考试的东西。

我最喜欢的文章是鲁迅先生写的《故乡》,一篇蕴含着出门在外的游子与儿时的玩伴变得陌生的凄凉情感,现在我都能记得文末的语句:“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年少的玩伴也渐渐被岁月改变的唯唯诺诺,心里变得卑微麻木。而作者本人也年年流转,辛苦着生活。这样的文字不仅让人思考,成长的路上自己丢失了什么。

鲁迅的文字还有一部分很有警醒作用,看了《孔乙己》我们知道了人不应该被封建礼数约束着,读了《药》我们学会要分辨正义是非,不做伸着脖子旁观的麻木的路人。鲁迅的文字锋利又有力量,激励我们团结起来,鼓舞着我们坚守中国人的初心。他的文字,任何年代都不会过时。

我们需要鲁迅,需要他文中的良药,需要他那般正义的文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写给鲁迅的一封信

全文共 1871 字

+ 加入清单

敬爱的鲁迅先生:

这是数十年后的一个学生怀着敬仰之情写给你的。我不知为何想要写信给你,恐怕是因为你让我懂得了一个简单却又深邃的道理吧。

依稀记得小时候,我无意间从杂志上翻到了一页《题辞》,这便是我们的第一次“邂逅”。但这第一次似乎并不太美妙,因为从你瘦削的脸庞上、严峻的神情中,我看不到一点情趣,只有“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剩野草”的沉重与冷酷。

那时,幼小的我无法理解那些晦涩的字词,无法感受到你对祖国的一腔热血,对******腐朽统治的愤恨,对民族命运的呐喊,只觉得你不会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你是一个满腹牢骚的柔弱书生。直至长大一些,才明白我对你的理解偏差如此之大。

但终究,我没有放下这本书,而是日益被它所吸引。“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书中的每一个字都仿佛在纸上跳跃,散发着奇特的清香……每每翻动书页,我便仿佛回到了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黑暗的统治使人民麻木不仁,仿佛天空都蒙上了一层阴暗的铅灰色,压抑、恐慌。

朦胧中,我隐约看到了你忙碌的身影,你坐在狭小的书桌前奋笔疾书,用笔杆当做武器无情抨击敌人的腐朽。同时,我也看到了你弃医从文的决绝,看到了你对封建制度的嘲讽,你对深受其害的芸芸众生的同情和怜悯……

你的每部作品都是如此脍炙人口,这其中蕴藏了太多难以言喻的情感。这深沉的怀念,这激愤的呐喊,这“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怒,令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你以笔为剑、以文为矢,揭开了丑恶社会的遮羞面纱,让人性的力量得以彰显。

雄鹰需要有搏击长空的勇气才能自由翱翔天际,人类亦是如此。只有拥有不畏****的勇气、与黑暗势力做斗争的毅力,才能有美好的生活。“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不正是你一生的写照吗?

在以后的道路上,当疲惫偷懒、骄傲松懈时,一想到你,我的身上便凭空又多了一份力量,使我能坚持下去!感谢您,鲁迅先生,让我懂得了这样简单却深邃的道理,也感谢您让我的生命有了永恒的动力。

写给鲁迅的一封信篇二

敬爱的鲁迅先生:

您好!

鲁迅先生,众所周知,您是中国文坛上举足轻重的大文豪,我是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别看我年纪小,却是您忠实的粉丝呢!提笔写这封信,是想和您说说我的心里话。

鲁迅先生,我们虽然生活的年代不同,年纪也相差很多,但是通过读您的书,我对您还是有了解的。

鲁迅先生,您是一位勇敢的人。我知道您早年是学习医术的,希望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解除患者的病痛。但是当您看到我们的祖国被日本人侵略,国人不能够奋起自救的时候,您毅然决然地弃医从文,以笔为枪,写下了一篇篇唤醒国人心灵的文章。

鲁迅先生,读您的《药》,我似乎能够感受到您对于国民的那种无知的深深的痛。当我读到华老栓把沾满革命者夏瑜鲜血的馒头带回家给小栓子吃的时候,我的心里充满了愤恨。我和您一样,我恨他们的无知,我恨他们的愚蠢,我恨国人的不清醒。当小栓子死去时,我的心里又是那么的痛。我痛老栓的愚昧,我痛夏瑜的无畏,我痛,我痛。我想您在创作这篇小说的时候,内心也一定是不平静的。想一想当时的国情,内忧外患,正是您用自己手中的笔与反动势力做着无声却勇敢的抗争。

鲁迅先生,读您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欢欣不已。因为您的百草园里有那么多神奇的东西,我好像穿越时空,和您一起到百草园去探险。夜里我也时常会梦见您说的“美女蛇”呢!还有您说的蟋蟀、油蛉,我真想和您一起玩呢!记得您在三味书屋的课桌上刻下的“早”字。我知道,这“早”字对您有着特殊的意义。那是您的父亲生病了,您一面要去学校读书,一面要帮着母亲料理家务,小小的年纪几乎天天奔走在当铺和药铺之间。一天,您迟到了,老先生严厉地对您说∶“以后要早到!”您没有辩解,而是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从那以后,您上学再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

鲁迅先生,您虽然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是您却是那么的朴实,您关爱身边的劳动人民,您关爱进步学生。有一次您在路上碰到一个受伤的车夫,那个车夫因为在拉车时不慎把玻璃刺进了自己的脚里,正在痛苦地呻吟并盘算着该如何回家。您出于怜悯之心,不求回报地拿了膏药和绷带为这个车夫包扎伤口。

亲爱的鲁迅先生,最后我想对您说,您当年的梦想实现了。我们的国家日益强盛,国际地位与日俱增,近期我们还举行了APEC会议,这是我们国人的骄傲。

鲁迅先生,请您放心,虽然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是我们不会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我们会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

此致敬礼!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积极向上的名人故事四:鲁迅在“三味书屋”

全文共 809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小时候非常淘气。一天,镇里的戏台正在排戏,鲁迅听到外面的锣鼓声,便在家里坐不住了,趁着父亲不注意,他一溜烟儿地跑到戏台前看热闹。这时,戏台周围已经挤满了人。突然,热闹的锣鼓声停了,从后台走出一个人,对台下一拱手说:“哪位小兄弟愿意上台?我们让他客串阎王殿里的小鬼。”那些平时非常调皮的孩子这会儿却你推我、我推你地谦让起来。

“我来!”小鲁迅走上台去,让戏班的人画了个花脸,然后拿起一把钢叉就舞起来,戏台下马上响起叫好声。他得意极了,舞得更得劲儿了,小伙伴们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气。

鲁迅12岁那年,被父亲送进了一所叫“三味书屋”的私塾就读。初入学时,鲁迅对百草园中的那些小精灵非常感兴趣。他在园中想起古人东方朔说过有一种虫叫“怪哉”,用酒一浇,便会消失不见。鲁迅非常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便悄悄地问私塾的先生:“先生,这‘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生却板着脸,很不高兴地回答:“不知道!”

后来,鲁迅慢慢体会到学生应该读书,先生不喜欢学生问各种古怪的问题。于是,鲁迅开始刻苦读书。起初十分严厉的先生也开始喜欢鲁迅的聪明刻苦,态度渐渐和蔼起来。鲁迅为了勉励自己学习,制作了一张小书签,书签上有10个正楷小字:“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他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一遍就从上往下盖掉一个字,读过几遍之后,就用默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熟练地把课文背出来了。后来,同学们也都向鲁迅学习,纷纷制作“读书三到”的书签。

【感悟】学习要讲究方法,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真正会学习的人,要善于取舍,要选择正确的,精通专业的,熟悉相关的,了解必需的。同时,学习需要思考。有些人虽勤于学习,但不过只是泛泛的阅读,任何理论观点都只在脑海里一晃而过,是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读书三到”是鲁迅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我们也要像他那样不断地总结学习方法,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去攻读,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积极向上名人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鲁迅故居作文500字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浓浓的一字胡,深黑的眼珠,一簇一簇直竖起来的黑发,和一张饱经沧桑的脸,他时常拿着烟斗,这就是我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在这蒙蒙细雨的早晨,我们来到了盼望已久的鲁迅故居,我们先参观了鲁迅的房间,隔着门槛往里看,鲁迅的床、桌子、柜子都是用木头做成的,床上雕刻着精凿的图案,床头的前方有一把椅子一张桌子,旁边有一个柜子,整洁而又干净。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三味书屋,刚到时我就置疑了鲁迅那么多张桌子到底哪张是鲁迅的呢?我仔细看了看,桌子上有一个早字刻得很深很工整,是因他父亲生病,躺在床上,鲁迅一面上书塾,一面做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素以品行方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的说了一句话“以后要早到。”于是鲁迅便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出了三味书屋,我们又来到了百草园,这里曾是鲁迅儿时的乐园,里面种了许多菜,鲁迅曾说,这里最初也只有一些杂草罢了,如果有人在背后叫你,你千万不要答应。

参观了鲁迅故居,真真切切看到了“早”字,业于勤,荒于嬉,我要踏踏实实,努力学习,为我的未来打好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续写鲁迅“祝福”作文600字

全文共 86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雄鹰需要有搏击长空的勇气才能自由翱翔天际,人类亦是如此。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续写的优秀作文,欢迎查阅,谢谢!

敬爱的鲁迅先生:

这是数十年后的一个学生怀着敬仰之情写给你的信。我不知为何想要写信给你,恐怕是因为你让我懂得了一个简单却又深邃的道理吧。

依稀记得小时候,我无意间从杂志上翻到了一页《题辞》,这便是我们的第一次“邂逅”。但这第一次似乎并不太美妙,因为从你瘦削的脸庞上、严峻的神情中,我看不到一点情趣,只有“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剩野草”的沉重与冷酷。

那时,幼小的我无法理解那些晦涩的字词,无法感受到你对祖国的一腔热血,对******腐朽统治的愤恨,对民族命运的呐喊,只觉得你不会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你是一个满腹牢骚的柔弱书生。直至长大一些,才明白我对你的理解偏差如此之大。

但终究,我没有放下这本书,而是日益被它所吸引。“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书中的每一个字都仿佛在纸上跳跃,散发着奇特的清香……每每翻动书页,我便仿佛回到了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黑暗的统治使人民麻木不仁,仿佛天空都蒙上了一层阴暗的铅灰色,压抑、恐慌。

朦胧中,我隐约看到了你忙碌的身影,你坐在狭小的书桌前奋笔疾书,用笔杆当做武器无情抨击敌人的腐朽。同时,我也看到了你弃医从文的决绝,看到了你对封建制度的嘲讽,你对深受其害的芸芸众生的同情和怜悯……

你的每部作品都是如此脍炙人口,这其中蕴藏了太多难以言喻的情感。这深沉的怀念,这激愤的呐喊,这“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怒,令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你以笔为剑、以文为矢,揭开了丑恶社会的遮羞面纱,让人性的力量得以彰显。

雄鹰需要有搏击长空的勇气才能自由翱翔天际,人类亦是如此。只有拥有不畏****的勇气、与黑暗势力做斗争的毅力,才能有美好的生活。“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不正是你一生的写照吗?

在以后的道路上,当疲惫偷懒、骄傲松懈时,一想到你,我的身上便凭空又多了一份力量,使我能坚持下去!感谢您,鲁迅先生,让我懂得了这样简单却深邃的道理,也感谢您让我的生命有了永恒的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鲁迅故里

全文共 988 字

+ 加入清单

在骄阳似火的日子里,我和宁波晚报的小记者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敬的心情参观鲁迅故里

我们沿着窄窄的石板路来到了位于东昌坊口西侧的周家新台门。鲁迅在周家新台门内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给人们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踪迹。新台门坐北朝南,青瓦粉墙。从鲁迅故居临街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进去,穿过小天井,是一间泥地的台门间,系鲁迅家当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那里陈列着轿和橹。从台门斗侧门进去,有一口水井。

那水井里的水多么清澈,多么清凉。把手一伸进井里,你就会感到浑身十分凉爽,仿佛来到了冰凉的世界。井边有棵小树,像是一顶撑开的绿伞为井遮风挡雨。穿过长廊,就来到了桂花明堂。这里原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所以得名为“桂花明堂”。桂花树下有一张大圆桌,据说鲁迅小时候,在烈日炎炎的夏天,经常躺在桂花树下的桌子上乘凉,听继祖母给他讲故事…… 过了桂花明堂,便来到了鲁迅卧室兼书房。里面有铁梨木床、桌子、椅子……据说鲁迅从日本留学归国后,在绍兴任教期间,常在这里备课、写作。穿过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

那儿有间会客室,鲁迅常在那儿接待朋友、同学。会客室里除了桌椅外,还陈列着一张皮躺椅,听说是鲁迅的父亲在生病的时候用来休息的原物。除了会客厅外,那儿还有他母亲的卧室、夫人的卧室……忽然我想起鲁迅的《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中有段描述: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子,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我多么想一睹为快,于是漫步来到百草园。百草园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那里种着各种各样的瓜和菜还有清香扑鼻的桂花树……

导游姐姐介绍道:“鲁迅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到百草园里玩耍嬉戏,他们在这片小天地里捉蛐蛐,看蚂蚁背苍蝇 ……冬天还常常在雪地里捕鸟呢!”听了介绍,我仿佛看到鲁迅在此玩耍的情景,听到了他的欢声笑语。经过百草园,我们又来到了三味书屋。这是鲁迅曾经读书过的地方。我发现鲁迅书桌右下角有一个“早”字,觉得奇怪。后来听了导游姐姐的讲述才知道:原来鲁迅在一次上学时因故迟到,受到塾师的严厉批评,于是就悄悄地用小刀在书桌右下角刻下了这个“早”字,用以自勉。我深深地佩服鲁迅的这种精神。瞻仰鲁迅故里,更激起对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崇敬之情。

稽山常青,镜水长绿。鲁迅浩然正气,高风亮节永留人间,将激励我们发奋学习,长大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不懈的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鲁迅的作文

全文共 726 字

+ 加入清单

在当下,中学生有三怕,怕奥数、怕英文、怕鲁迅。对于前两者,我倒心有戚戚焉;对于后者,我不仅不怕,反而喜欢。

当今中国的中学生,目光盯着升学,压力山大。奥数、英文是两种特别的东西,它能帮助中学生走上升学的捷径,中学生总是怕学得不好,拿不到高分,而语文学科无论怎么考,分数既高不上去,也拉不下多少(这是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共识”),且语文课程中的“鲁迅”更是难得如同蜀道,以致大部分同学都“仰天胁息坐长叹”。

先生的文章博大精深甚至晦涩难懂,确实并不浅显。但这能成为我们怕的理由吗?纵观先秦诸子散文、唐宋诗词、明清小说,又有哪一个是既浅显的?对于精华,唯有一字一句仔细琢磨,方得真滋味。“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当生活安逸了,人就被生活所累了。”“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字字珠玑,意味深长,发人深省,难道都让红尘掩盖了它们?

世事沧海桑田,思想却亘古不变。

“鲁迅”这个名词就其本质,已经不再是周树人的笔名,也不是一代文豪的代称,而是正义力量的象征。试看当今社会,孔乙己化身为教授,不是“窃书”,而是“抄书”;阿Q复活了,在网络炫富炫阔;祥林嫂复活了,在底层呻吟;乏走狗复活了,披着专家学者的镀金外衣,依然向着穷人狂吠;闰土复活了,失学打工,没有了美丽的家园……谁怕鲁迅?只有孔乙己、乏走狗、鲁四老爷之流。

中学生不应怕鲁迅,应当正视社会现实,不能只沉迷于书本。脱离社会的书本知识断然不能有助于中国的进步!

如果中学生只被奥数、英文统治头脑,只为分数而学,到头来,思想必定是一片废墟。急功近利的学习只能损毁我们的未来,未来中国一定需要思想深邃的学者。怕鲁迅,就必定不能“树人”。“人”树不起来,地平线上就不会升起复兴崛起的希望晨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读鲁迅《明天》有感

全文共 1055 字

+ 加入清单

这篇小说为什么叫《明天》?明天,无论无论站在何时说这个词,它都代表将来,非现在。无论作者或主人公,都像在摆脱现实,逃往明天。至于原因,原文斑斑可寻。小说的开头,说鲁镇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都关门睡觉了,夜半三更没睡、的只有两家——咸亨酒店和单四嫂子家。酒店做的是服务生意,按其职业性质,理应日落而作,日出而熄。唯这单四嫂子,夫丧子幼,只能靠纺纱来维生,日出而作,日落而续。所以,只有她家的灯光是突兀的,其它的门都关上了,唯她例外。这当然不能用中国妇女最传统的勤劳来诠释。

这正是鲁迅先生的春秋笔法,这恰恰是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凄象。这灯光不仅闪耀着一个贫苦人家的艰辛,更闪耀着邻里人之间的冷漠与麻木、对贫弱者的袖手旁观。他们冷漠于扶弱,导致不忍视弱,所以他们都早早地关上了家门,尽管未必真的睡觉。如同公交车上不乐于让座的年轻人,戴上耳机,闭上眼睛假装睡觉,却能在到达目的站的那一刻准时醒来,分秒不差。千载的文明进程,都冲不散那“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古风,真叫人心寒。一个灯火辉煌的咸亨酒店,一个灯光昏暗的破落之家,相映相照,更显凄楚。那些处于经济基础上层的人们,社会伦理似乎从未赋予过他们向贫弱者布施的权利和责任。鲁迅的时代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越是有钱越是吝啬,越是吝啬越是有钱。”譬如,咸亨酒店的掌柜和食客们,他们更多地愿意把闲钱花在吃喝玩乐上,而对贫弱者的救助却不生一念。

相反,他们还在贫弱者最悲痛欲绝的时候厚颜无耻地大加搜刮,在帮办单四嫂子的儿子丧事时,他们银两照收,全不顾一个贫弱者的生死存亡。他们的冷眼旁观和不露体恤,似乎纯属理所当然。为了治好儿子的病,单四嫂子使尽浑身解数。求神、许愿、吃单方,到最后一个“压轴法子”——寄望于何医生。但宝儿还是免不了毕命的厄运。这也许是司命之所属,非医药所能挽救。但也不排除麻木庸医视贫弱者的生命如草芥,用假方滥药聊以塞责,以至夭折。据问及病情时何医生的冷语回答,这是有可能的。至少有一点,是可以窥见社会的病灶的——连单四嫂子这样一个粗女人也想到,何医生、贾家药店和自己,正是一个三角点关系。

何医生开的方单的药材,非要在贾家的济世老店才有,这说明何贾两家在经济利益上存在挫节连锁关系,而单四嫂子便成了两者之间下坠成弓形的带水布条,待到水分被榨干之后,便会变得死直。这是不折不扣的为富不仁。并非鲁迅认为这个社会人心惟危,而是这个社会确实人心惟危,只是人们觉察不到而已。人们都在这惟危的气氛中混沌地接受了这个社会麻木的生态环境。这正是作者要我们直面和愤击的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鲁迅的狂人日记读书笔记

全文共 578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的小说读着实在是很累,《狂人日记》这部小说是鲁迅借一个迫害狂的日记来批判封建礼教“吃人”的现象。这里面的很多语句看起来都是不符合逻辑的,比如,狂人觉得街上的那个女人“咬你几口”的话,那伙青面獠牙的人的笑还有佃户的话都是暗号,这些都是吃人的家伙。他还怀疑他大哥还有那医生都要将他吃掉。甚至在他的日记里还有这样一句话“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看完这些语句,第一反应觉得狂人很狂,他是一个迫害狂,更重要的是他对这些封建礼教,封建迷信作了反抗,所以他很狂,但是狂人也不狂。

文中的狂人,其实也代表了很多在那个时候思想超前的人,这些人经常被人们以为是疯子,他们努力去反抗封建,却招来人们异样的眼光,甚至被唾弃。人们总是认为这些人很“狂”,其实,他们有着当时正确的思想,所以他们不狂。文中,鲁迅写了一个“迫害狂”,这个狂人用了不一样的眼光看到人们,而看到的都是“吃人”,有时,他怀疑他自己也会被吃掉。这正是写出了这些反封建人士不被理解,有可能他们也是会被“吃”掉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狂人日记》也影射了鲁迅自己。我从中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一些悲哀。

文中狂人的妹妹也是因封建迷信而离开人世的,可能他妹妹是被所谓的“药”害了或者是什么。四千多年来,人们屡屡被封建礼教害了,却总也不知道改变,仍然相信那些迷信的东西,这些,种种原因,可能是真正的“吃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寻找鲁迅作文

全文共 1471 字

+ 加入清单

模糊了,糊涂了,迷茫了,鲁迅不见了

------------题记

鲁迅走的路的终点是真理。沿着鲁迅留下的脚印我步步前行。忽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狂风四起。我的眼睛禁不起狂风的怒号,只得闭上眼睛。接着,一阵轰隆隆的声音强烈的冲击我的耳膜,脚下大地也不住的震动。我却无法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终于等到风平浪静之后,睁开朦胧的双眼,却始终无法相信眼前的景象:只见由书堆积的山连着山,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忽然一个怪物从天而降,走近前去只见“红艳小说大使”六字分外显眼。这个怪物说道:“小兄弟,此书如此美好为何还要历尽千辛万苦去寻找什么真理?”原来这些书全是红艳小说,我不禁勃然大怒,斥道:“红艳小说永远也不可能胜过真理。红艳小说是无色无味的毒药,慢慢腐蚀人们的精神灵魂,让他们在麻痹中死去。而你就是杀人不见血的恶魔!”怪物听完后竟哈哈大笑起来:“哈哈......可笑!我是恶魔?即使我是恶魔,我想问问你始作俑者是谁?我从哪里产生?要不是读者喜欢读作者喜欢写,那么今天红艳小说会如此蔓延?可笑可悲可叹。你们人类除了推卸责任还能做什么?”我被驳得哑口无言,只得喃喃的说道:“我不管,总之我今天一定要翻过这书山书林寻找鲁迅的真理。”“不行。想过去得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寻找到鲁迅。”“什么?寻找到鲁迅?怎么可能?开什么玩笑鲁迅不是早死了吗?”“人死心还在啊!”怪物说完就消失了。人死心还在?对啊,即使一个人死了但他的精神还长存于天地间。于是我返身寻找鲁迅。

首先,我决定到一所中学去,毕竟是知识份子了解鲁迅多一点。呵呵,什么红艳大使我一定要将你打败。拉住了一位匆忙而过的学生,问道:“同学,请问你知道鲁迅吗?”那位学生不耐烦的答道:“什么鲁迅不鲁迅?是什么新游戏是刚出道的明星还是哪本红艳小说?”我彻底无语。我又拉住一个学生,那位学生答道:“我不知道什么鲁迅,到是以前流行的一个明星周迅。”.......我失望极了,不过我不会死心。于是我又拉住许多过往的学生。结果他们初了摇头就是扭头就走。只有一位学生稍微说了几句:“现在鲁迅不吃香了,现在吃香的是周杰伦和罗志祥他们。不说了看他们的演唱会去了。”看着他消失的背影我有重种莫名的惆怅。现在的学生怎么了?

学生这条路不通还有老师啊!于是我来到办公室,看来看去终于锁定了目标。那是一位正在兴致勃勃看书的看似一表人才,文质彬彬的老师。姑且不谈其外貌气质仅仅从他戴的不知道几千度的眼镜也可知其阅读经验之高。我走进去后本所欲言,忽然发现此人看的是《金瓶梅》。我顿时觉得一个青天霹雳打在我身上。最终失望愤怒而去。

了解熟识鲁迅的人找不到,那么鲁迅的精神还可存在于他的书里。即使世人都背叛鲁迅他的书一定不会。来到一家书店,问道:“请问这里有《呐喊》《彷徨》《狂人日记》等书吗?”店主拿着一本红艳小说懒庸的答道:“是鲁迅的书吗?”听到这么一句话我欣喜若狂,终于有人知道鲁迅了。便兴奋的答道:“对啊对啊。”却不料店主接着说道:“现在啊他的书不流行了。以前我进了许多他的书,放了几十年了,我也懒得去照料,前不久才发现书已经被虫咬了,便当作废品卖了。唉!现在这年月时代变化大啊。你看看今年畅销的书籍哪本不是红艳小说哦。现在的时代不看这些书就赶不上时髦了哦..........”没等店主说完,我就垂头丧气的离开了。虽然不死心的走了整个城市的书店,答案不言而喻。

鲁迅不见了吗?我找不到鲁迅了。我无法得到那真理,因为我过不了那座山。红艳小说大使说得对,红艳小说的产生蔓延流行的责任不在于书,而在于人类本身。唉!鲁迅的真理谁与我一道去取?

[寻找鲁迅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读《鲁迅》有感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读了《鲁迅》这篇文章,我懂得了时间就是生命,我们应该珍惜时间。

文章讲述了鲁迅十分珍惜时间,常常夜以继日地工作,忘我地学习,他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天。他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爱惜别人的时间,开会也从不迟到。

文章读完了,鲁迅先生珍惜时间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正是因为鲁迅热爱时间,把时间看作生命,所以他的一生才做出那么多成就。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要是你不珍惜时间,那么时间就悄悄过去了,什么也不等你了。为什么有些人能在规定时间内做完此事还可以多做点别的事,而有些人在同一时间内办不完事?这就因为珍惜时间的那种人,从不拖拖拉拉,在指定时间内能做非常多事,做完指定的事后,见还剩下时间,马上又投入到别的事中。那些拖时间的人,前面的准备已经花了许多时间,好不容易开始,但一会儿又拖拖拉拉磨磨蹭蹭,最后就干不完事了。

有许多人正是因为珍惜时间才完成了大业。牛顿也是珍惜时间的人。有一次,他约了朋友吃饭,他早到了,见朋友还没到,就拿起笔记本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直到朋友来了,他才停下笔记。当朋友对他道歉时,他却说:“我已经利用这段时间把我的新想法记录下来了。”正因为牛顿珍惜时间,才使他成为一个物理学家。

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让我们从现在起做一个时间的小主人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怀念鲁迅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周末,闲暇时间,看着书柜上的《朝花夕拾》上印着三个大字“鲁迅着”。心中不禁闪过一个疑问——鲁迅先生留给我们什么?

是啊!鲁迅先生留给了我们什么?鲁迅先生留下来财富、一笔巨大的财富、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物质上的财富是用的完的、无论你有多少金银、或者金山银矿,总有一天金山会消失、银矿会枯竭。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却可以用之不竭,取之不尽。

有人曾说过,鲁迅是一名战士,他的一生都在为革命而战,用笔而战!鲁迅人生的转变是在他21岁学医那年,他在日本学医,却明白了与其学医让中国人体质变强,不如弃医从文,改变中国人的精神。从此,他一生变了。

他创造出了一本本巨作,我从《狂人日记》读出了鲁迅正在用一颗火热的心去感化、唤醒每一个中国人。鲁迅的心是炙热的、充满力量的,因此他的文章、句子,甚至每一个字都是有力量、炙热的。如果说,当时中国人的心是冰块,那么鲁迅就是一团火。他用自己火热的心去消融每一个中国人那冰冷的心。

他成功了,他每一篇文章,每一个句子都是敏锐的。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人的现状,刺痛也刺醒了每个中国人的心。

鲁迅先生,您是位伟大的战士。

鲁迅先生,您留给我们一笔巨大的财富。

鲁迅先生,您的财富我的一生将受用无穷。

鲁迅先生,我歌颂您的伟大和那颗炙热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我心中的鲁迅先生优秀作文

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我一直不敢谈及鲁迅先生,因为那深入骨髓与血液的敬畏,因为惭愧于自己内心的荒凉与粗糙。但今天却想零碎地写一点。

最早知道鲁迅先生,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到那篇题为《三味书屋》的课文。

记得少年鲁迅的课桌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早”,而我,似乎是从幼年时代开始,有关早起的决心也就从来没有兑现过。所以,直到今天,我始终是一个无可救药的爱睡懒觉的人。

小学至高中的课本里断断续续有不少先生的文章。说实在的,对于一个想凭点小聪明就考取高分的孩子来说,我不喜欢学习鲁迅先生的课文。仅仅是要写对一个个生字,记准一个个新词的含义就很伤我的脑筋。可是,这并不妨碍我在课本之外的天地里喜欢上先生的文字。

最初吸引我稚嫩的目光是一本薄薄的白色封皮的《野草》,封皮上似乎有鲁迅先生的头像。那是初一那年暑假看的。严格说那时候并不懂其中的意思。可是当时的我为那深邃的文辞里的蕴含的强烈的抒情所倾倒,虽然似懂非懂。

我把先生的《野草》题辞工工整整地抄录在日记本的扉页上。今天,隔了四五年,我也能顺着那一笔一划的走向清晰地看到当年的自己,那个满怀崇敬和勇气、憧憬未来、一往无前的女孩。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腐朽。我对于这腐朽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多么让人深思的语言啊!现在被忙碌的日子捶扁了梦想的我,不复再有“少年心事当拿云”的心气,可是,我依然被先生的文字所击中。我不由自主的沿着先生的历程。

[我心中的鲁迅先生优秀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我眼中的鲁迅作文600字

全文共 597 字

+ 加入清单

以前我们所熟知的鲁迅,是一个严肃,爱教育别人的文学家,他的文字里充满了对社会的不满,利用文字来发泄他心中的愤怒,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大人物。

读他的文章,作为学生的我们不能理解透彻,他批评的是社会的黑暗,是政府的腐败。偶尔我们也会看到一些幽默的文字,那是对社会的嘲笑。如果只从他的文章来看,他确实是一个十分严肃,而且对人严格的人。

如果从萧红的文章中,我们会看到另一面的鲁迅,他是乐观的,是开朗的,因为他很爱笑,笑声爽朗,有时候也会以因为一件小事而开心的笑起来,正像萧红说的那样,他的笑是发自内心的。

他很好客,只要有朋友来,定会奉上美味佳肴,好酒好菜好烟。然而平时的他是朴素的,吃着简单的饭菜,抽着廉价的香烟。对待朋友真心诚意。他爱看书,知识渊博,什么书都看,甚至连美学都懂。所以很多人都对他很尊敬。

然而,鲁迅先生也是十分极端的,对于好的事情,会被他赞不绝口,而糟糕的事情也会被他批评的很惨。鲁迅对于很多作家都不是很满意,经常批评他们,而他们也会反过来批评鲁迅,只是没有人能说得过鲁迅,这样极端的思维也引起了后人的纷争。

他虽是乐观的,可心中一直充满抱怨,对社会的抱怨,他的文字就是抒发他对社会的不满,可是他只是一味的抱怨讽刺,似乎并没有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法来拯救国家,我觉得这是他作为文学人物的一大遗憾,写文章为的就是拯救社会,可惜他没有。

尽管这样,鲁迅依旧是一位伟大文学家,依旧会受到很多人的尊敬。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游鲁迅公园

全文共 753 字

+ 加入清单

金秋十月,我们又迎来了祖国妈妈的第54岁生日,在这欢庆的日子,我和妈妈兴致勃勃地来到上海鲁迅公园内的鲁迅纪念馆游览了一番。

鲁迅纪念馆是一座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一排排青翠碧绿的树木环绕在它的周围。正面墙上,周总理亲笔题词的“鲁迅纪念馆”五个金色大字在朝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我们沿着一长溜的石级快速走进了鲁迅纪念馆的大厅。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墙上那一幅幅描写鲁迅先生生平的木刻画。这些画的制作非常的逼真,仿佛使我看到了鲁迅先生当年工作、生活的情景。大厅里还摆放着两台电脑,这是为参观者作指南用的。我从电脑里了解到: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人物纪念馆,它建立于1951年1月,在1958年迁入虹口公园,也就是现在的鲁迅公园。在大厅左侧有一尊鲁迅先生的全身塑像,让人有一种与鲁迅先生在一起的亲密感。大厅右侧是一条通往二楼的楼梯。来到二楼,我首先看到的是根据鲁迅先生几部作品所刻出的浮雕,有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有描绘中国农民的《祝福》等。大厅旁边有五个展示厅,分别展示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纪念品。在第一个展示厅里摆放着一些鲁迅先生珍贵的手稿,上面是鲁迅先生写的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有些地方还用粗笔修改过。这里还展出了鲁迅先生生前使用过的文具和生活用品。在第五展厅里,一块写着“民族魂”三个字的横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妈妈说,这块横幅曾经覆盖在鲁迅先生的遗体上呢!是啊,“民族魂”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灵魂,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鲁迅先生是现代文学家,它曾弃医从文,用他那支笔唤起中国人民觉醒,批判罪恶的封建社会。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他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参观了鲁迅纪念馆,我感触深刻,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坚信,只要我努力再努力,一定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文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