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华而不实的成语故事及解释经典20篇

创造:发明;制造前所未有的事物。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华而不实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欢迎阅读。

浏览

8188

作文

1000

刀山剑树成语故事

全文共 377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dāo shān jiàn shù

【出处】《太平广记》卷三八二《裴则子》至第三重门,入见镬汤及刀山剑

引《冥报拾遗》

【释义】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极其危险的地方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刀山火海、龙潭虎穴

【相反词】风平浪静

【同韵词】惠然之顾、撑肠拄腹、角巾东路、食不果腹、大难不死,必有后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因循贻误、徘徊歧路、本相毕露、......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五代时期,南汉君主刘鋹昏庸无能,把朝政交给宦官龚澄枢处理。龚澄枢为人刁滑,生性残暴。文武百官被他认为是门外汉。官吏们一旦犯错就被强迫爬上刀山剑树或者被赶进兽场与虎象格斗,弄得人们怨声载道,不久就让赵匡胤灭了南汉

【成语举例】我本来不大喜欢下地狱,因为不但是满眼只有刀山剑树,看得太单调,痛苦也怕很难当。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涸辙之鱼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 涸辙之鱼

【拼音】: hé zhé zhī yú

【解释】: 涸:水涸,干涸;辙:车轮的痕迹。干涸的车沟里的小鱼。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助的人。

【出处】: 明·无名氏《四贤记·告贷》:“惊心草木皆兵,举目椿萱何在,累累如丧家之犬,圉圉似涸辙之鱼。”

【举例造句】: 争乃一碗水儿生意,怎能活涸辙之鱼?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81回

【近义词】: 涸辙之鲋、涸辙之枯、涸辙枯鱼

【用法】: 作主语、宾语;比喻处于困境中的人

【英文】: a fish stranded in a dry rut

【成语故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注释

贷――――借贷。

诺――――答应的声音。好、可以的意思。

哉――――文言语助词。呢、吗的意思。

激――――引导。

邑金―――封地上所得到的财产收入。

肆――――卖东西的铺子、商店。

评点

作者用十分简练的文笔,描绘出一个吝啬鬼的形象,揭示出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诚心诚意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决不能只说大话,开空头支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成语故事胁肩谄笑

全文共 58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 胁肩谄笑

【拼音】: xié jiān chǎn xiào

【解释】: 胁肩:耸起双肩做出恭谨的样子;谄笑:装出奉承的笑容。为了奉承人,缩起肩膀装出笑脸。形容巴结人的丑态。

【成语故事】:

“胁肩谄笑”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指逢迎巴结他人时所表露出来的丑态。胁肩,耸肩;谄笑,讨好他人的媚态。

这是公孙丑和老师孟子讨论君子如何培养自己品德的故事。

公孙丑一天问孟子,古代一些士子并不主动去谒见诸侯,是什么道理。孟子回答道:古代的人,如果自己不是诸侯的臣子,就不去谒见。历史上曾发生过这样两件事:魏文侯去看段干木,段干木却跳墙躲起来了;鲁穆公去看泄柳,泄柳紧关大门坚决不见。他们都做得过分了,要是逼迫要见,还是可以相见的。

阳货想让孔子来见他,又担心这样做失礼。但当时有这样的习俗:大夫对士子有赏赐,如果此人不在家,不得亲自拜谢,事后必须亲自登门答谢大夫。因此,阳货便打听那天孔子外出不在家时,给他送去一个火腿。而孔子,对阳货并无好感,根本不想见他。于是他也采取阳货的办法,打听阳货外出不在家时,到阳货家回谢。当时,如若阳货不搞小动作,先去看孔子,孔子岂能不见他?曾子说过这样的话:“胁肩谄笑,简直比夏天在菜园种菜还感到累和难受。”子路也曾说道:“观点不同的人在一起谈话,脸上还要显露出羞愧的神色,我是难以理解的。”从这里看来,君子究竟如何才能培养好自己的品德,可以知晓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波澜老成的成语故事及出处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拼音]    bō lán lǎo chéng

[成语解释]    波澜:波涛,形容文章多起伏;老成:指文章很老练。形容文章气势雄壮,语句老练。

[典故出处]    唐·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诗:“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成语故事

元朝汤编著的《画鉴·宋画》里记载着一个故事。宋朝有个名叫徐友的画家,有一次在常州太和寺佛殿后面的墙壁上,画了一幅描绘河水的壁画,题名《清济贯河》,其中有一笔从头到尾长达40丈,受到观众的特别注意。

汤对此发表评论说:“其实徐友的妙处并不在此。因为他功力深厚,笔法

老练,线条连绵不断,像波涛起伏(原文是‘笔法既老,波澜起伏’),跟水势相结合,互相影响,就觉得越看越奇了。”

后来,人们把“波澜独老成”这个成语,来形容诗文气势雄壮,功力深厚。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成语铁杵磨针的故事及启示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铁杵磨针的故事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铁杵磨针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铁杵磨针的启示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旁若无人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60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páng ruò wú rén

【出处】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柯和而歌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史记·刺客列传》

【解释】身旁好像没有人。形容态度傲慢,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态度

【相近词】目中无人

【反义词】众目睽睽

【押韵词】抉目悬门、听而不闻、进种善羣、坏植散羣、披沥赤忱、料事如神、涉想犹存、祝发空门、犬牙相临、连昬接晨、......

成语故事】战国后期,卫国人庆卿到处游说六国抗秦,遭到赵国的轻视,就去燕国,结识了乐师高渐离,他们志趣相投,经常在一起喝酒唱歌,唱到高兴时,旁若无人。燕太子丹在田光的引见下,劝说荆轲去刺杀秦王,他们都没有成功

【成语示列】陈太尉初下船时,昂昂然,旁若无人,坐在中间。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十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成语纸上谈兵的故事由来

全文共 2184 字

+ 加入清单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个著名的大将,姓赵名奢。他的儿子赵括,年轻的时候就把兵书读得烂熟,即使他父亲和他谈论用兵的道理,也不能难倒他。但赵奢总说他不能用兵,他母亲曾经为这件事问赵奢,赵奢说:“用兵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危亡,而他把用兵看得太简单了,赵国不叫他当大将便罢,如果叫他当大将,使赵国灭亡的必然是他。”

后来秦国军队攻击赵国,廉颇奉命去抵抗,为了争取有利的战斗条件,就先筑起营垒来坚守,没有立刻出战。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认为廉颇年老胆小,不能抵挡大敌,改派赵括出战秦国来代替廉颇。赵括的母亲知道了这件事,连忙上书阻止,赵孝成王不听,赵括的母亲便说:“大王一定要派遣他去,如果有不称职的话,我可以不同他一起受罪吗?”赵孝成王说:“可以。”

赵括威风凛凛地到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北),完全改变了廉颇原来制定的军令,把军队的大小头目都换了。秦国将领白起带兵来攻,赵括便不顾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决定以精兵出击。结果,没有多久,就被秦围困住,粮道也断绝了。

围困四十多天,还没解围。赵括看到粮食已经吃尽,兵士忍不住饥饿,只得亲自率领一支精兵突围。可是,秦军围困得十分严密,赵括不但没有突出重围,反而被乱箭射死。于是,赵国军队四十万人降了秦国,却全部被白起活埋了。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长平之战”。

后来人们就用“纸上谈兵”来比喻空说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或指完全不符合实际的空谈。

纸上谈兵的故事

“纸上谈兵”这个故事,是说战国时期赵国的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脱离实际,崇尚空谈,最后被秦军乱箭射死,并葬送了40万赵军的事件。

公元前262年,秦国想继续扩大疆域,并吞小国。于是,秦昭襄王派大将王屹,去攻打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上党的韩军将领都知秦国如虎似狼、施行暴政,不愿投降秦国,他们打发使者携带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国此时的国王是赵孝成王,他派军队接收了上党。秦军得知,随即把上党团团围住。

赵孝成王听到报告,连忙派老将廉颇率领20多方大军前去营救上党。赵军刚刚赶到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上党已被秦军攻占了。赵国损失惨重。

秦军攻下上党后,并不甘心,还想攻占长平关。赵军听到这消息,廉颇立即召集将领,研究对策。两国军队在长平对阵。开始,赵军连连失利;拟后,廉颇改变战略,任凭秦军百般挑衅,命令士兵坚守勿战。日子一天天拖延下去,秦军的粮食、武器供应开始发生困难。赵军却士气振作,士兵们积极修筑堡垒,深挖战壕,跟远来的秦军对峙,作长期抵抗的扛算。

两军对峙足足3年,秦军大将王屹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向秦王报告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他不会轻易出来交战。我军长此拖下去,一旦粮草接济不上,如何是好呢?”

秦昭襄王找大臣商议,一个叫范唯的出了个主意。他说:“要战胜赵国,必须想法子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于是,秦国派人潜入赵国国都,四处散布谣言:“秦国对赵国什么人都不怕,只怕赵括作大将。”

过了几天,赵王听到左右议论纷纷,说什么廉将军己老了,一顿饭的时间竟三次去厕所大便,不敢跟秦国交战了,要是换年轻力壮的赵括带兵,一定能打败秦国,等等。

议论中所说的赵括,就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聪明,记忆力很强。什么《孙子兵法》啦,《孙膑兵法》听,都背得滚瓜烂熟;说起打仗的事,滔滔不绝;连父亲也不在他眼里,甚至狂妄地认为天下无人能与他相比。然而,赵奢深知其子无真才实学。因而,从来没有夸赞过他。

赵王却听信了左右的议论,随即把赵括找来,问他能否打退秦军。赵括口出狂言:“如果秦国派白起来,我需考虑考虑如何对付。如今来的是王屹,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这时,赵奢已亡。赵括的母亲在赵括未动身时,根据赵奢的遗嘱,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不要派他儿子去带兵。赵王问她什么理由,她说:“他父亲临终时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谈起兵法,自空无人。况且,他把打仗看作儿戏。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若用他为大将,我们一家遭灾祸是小事,国家断送在他手里是大事啊!’想起他父亲的话,所以我请求大王干万不要让他当大将。”

赵王没有怎么考虑,便说:“我已决定了,你就不用多操心了吧。”

公元前259年,赵括领兵20万,趾高气扬,来到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便不间青红皂白,轻率地改变了廉颇的战略。他统帅着40万大军,声势可谓十分浩大。他自以为是,任意撤换全军上下长官,弄得全军上下人心惶惶。另外,他把廉颇规定的一整套严格的制度全部废除,下命令说:“秦军再来挑战,我们必须迎头痛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穷追不舍要杀他个片甲不留。”

再说秦军那边,得知这些情况后,暗暗高兴。他们立即派出一支骑兵,伪装败退,其实是要切断赵军的粮道。大将白起也赶来与王屹一起指挥作战。

赵括以为秦兵真的败退,心中高兴。他想获胜就在眼前,便下令出击。结果,他中了秦将的计,赵军一下子被秦军一分之二。

赵军被围困了40多天,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上下埋怨,人心大乱。赵括眼看着再呆下去也是白白饿死。他便带领精兵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

赵军听到主将被杀,纷纷扔下武器投降。赵军全军覆没,40多万兵士都做了俘虏。从此,赵国一级不振、这是多么惨痛的历史教训啊!

此后,人们就用“纸上谈兵”来讽刺脱离实际,祟尚空谈的不实作风。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51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学期我和老师、同学们共读了一本书——《成语故事》,这本书有七十九个成语,每一个成语之后都有一个发人深省的历史故事,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我特别喜欢读。

读完这本书,我的收获很大。“程门立雪”讲的是尊师重道的故事,表现了杨时和游酢学习的刻苦及对师长的尊重。也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一定要谦卑、刻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真本领。“对牛弹琴”则告诉我们,跟不同的人说话应该采用不同的方式,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负荆请罪”讲了廉颇故意在人前羞辱蔺相如,但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所以避开廉颇。廉颇后来明白蔺相如的良苦用心,负荆向其请罪,最终两人结为生死之交的故事。它启示我在集体中生活应该顾全大局,做了错事要及时改正。

“高山流水”让我明白知音难觅的道理。如果在学习生活中能遇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岂不是一件快事?“覆水难收”更让我明白做决定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口出狂言,做让自己后悔的事;也让我明白人无完人,不能将不如自己的人全盘否定……

成语是多么美妙又是多么深奥,我希望我以后能学到更多的成语。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成语拼音:shī zhī háo lí,chā zhī qi

成语用法:作宾语、分句;指小错误会产生大错误。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毫厘:很小的计量单位,形容很小。开始稍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成语来源:西汉·戴圣《大戴礼记·保傅》:“《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成语造句:陶铸《崇高的理想》:“在开始的时候,就得有个盘算,才不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赵充国奉汉宣帝之命去平定西北地区叛乱,见叛军军心不齐,就采取招抚的办法,使得大部分叛军投诚。可汉宣帝命他出兵,结果出师不利。后来他按皇命收集军粮,造成叛乱,他感慨地说:“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失字开头的成语

失之毫厘    失之毫厘    失之东隅

包含有失字的成语

拔十失五    机不可失    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    失之东隅    失之毫厘    失之毫厘    智者千虑    城门失火    内举不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罚不当罪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全文共 758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罚不当罪是指处罚和罪行不相当,多指处罚过重或过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该词的成语故事解释,欢迎查阅,谢谢。

【汉字书写】:罚不当罪

【汉语注音】:fá bù dāng zuì

【成语出处】:战国.荀况《荀子.正论》:“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可与“赏不当功”连用。

【罚不当罪的意思】:罚:惩罚;当:相当,相称。处罚和罪行不相当,多指处罚过重或过轻。

【罚不当罪的近义词】:蹊田夺牛、罪大恶极、罪不容诛、罪不当罚;

【罚不当罪的反义词】:罚当其罪、罪有应得、赏不当功、赏罚分明;

【罚不当罪的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赫赫有名的思想家荀况主张刑罚要严明,对犯罪的应根据罪行的大小,给予相应的处罚,如果杀人不偿命,伤人不判刑,就会纵容犯罪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有人说:“古代没有肉刑,只是象征性地用刑。”这种办法在昏乱的现代是行不通的。这样做犯罪行为将层出不穷,因为犯罪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荀况开诚布公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一个人的地位要和品德相称,官职要和才能相称,赏赐要和功劳相称。如果不这样就会带来极大的不幸和严重的后果。“罚不当罪”这个成语来源于荀况的《正论》。原文如下:“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罚不当罪例句】

清.张廷玉《明史.列传第九十八》:“致朝廷之上,用者不贤,贤者不用;赏不当功,罚不当罪。”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谁个劣,谁个不劣,谁个最甚,谁个稍次,谁个惩办要严,谁个处罚从轻,农民都有极明白的计算,罚不当罪的极少。”

【罚不当罪造句】

他虽然是个放荡不羁的人,但却不致于恶贯满盈,所以这次对他的判决的确是有些罚不当罪。

法官必须明察秋毫,讲求实事求是,同一个案件主犯跟从犯受同样的刑罚,那肯定是罚不当罪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艰难险阻成语故事_500字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jiān nán xiǎn zǔ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励精图治,使晋国日益强大,准备挑战当时的霸主楚成王。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亲率大军进攻曹、卫小国,楚成王派大将子玉前去救援曹,告诫子玉说重耳在外流亡19年,什么艰难险阻都经历过,得小心对付。

【典故】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释义】险阻:危险和障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危险和障碍。

【用法】作宾语、定语;形容经历极为困难的境地

【相近词】荆棘载途、艰难曲折、险阻艰难

【反义词】一帆风顺、无往不利、万事亨通

【英文】difficu

【成语造句】

◎ 这是我们党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力量所在。

◎ 然而,自从你信仰共产主义以后,不论在什么样艰难险阻的环境下,你都坚贞不渝,从不动摇。

◎ 大马哈鱼可以说是在惊涛骇浪、艰难险阻的长途跋涉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 郑和帅舟师七下西洋,克服了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最后征服了海洋,但遗憾的是未能留下正式的文献资料。

◎ 长征,充满了艰难险阻、流血牺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杯酒释兵权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bēi jiǔ shì bīng quán

【典故】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

【释义】释:解除。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将领的兵权。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政治斗争

【结构】主谓式

【同韵词】立盹行眠、难上加难、溯流从源、事非经过不知难、戒备森严、夜静更阑、侃侃而谈、无耻谰言、刻画无盐、凤翥龙蟠、......

【年代】当代

【谜语】赵匡胤请喝酒

【邂逅语】赵匡胤宴石守信

【英文】remove from military position by means of cups of wine

成语故事】公元961年,宋太祖赵匡胤与赵普商定计策,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宴饮,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他们的兵权。969年,又用同样手段,罢王彦超等节度使,解除藩镇兵权,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防止分裂割据

【成语举例】你听说过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誓死不二成语故事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shì sǐ bù èr

【典故】被吃者也无须在被吃之前,先承认自己之理应被吃,心悦诚服,誓死不二。 鲁迅《华盖集·夏三虫》

【解释】誓死:立下志愿,至死不变。至死也不变心。形容意志坚定专一。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至死也不变心

【结构】补充式

【相近词】矢忠不二、誓死不贰、忠贞不渝

【反义词】三心二意

【年代】当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典狱官李离为人正直,秉公办案,执法量刑均以律法为准绳,对高官与百姓一视同仁,做到有法必依,有罪必罚。他发现一起错判死刑的冤案,认为自己有责任,让下属绑了自己去见晋文公。文公要放他,他则认为应该对律法誓死不二。

【成语举例】他对党的忠心誓死不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全文共 94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脍炙人口比喻美好的事物,诗文或事物为众人所喜爱和传诵,特别是文学艺术作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该词的成语故事解释,欢迎查阅,谢谢。

【汉字书写】:脍炙人口

【汉语注音】:kuài zhì rén kǒu

【成语出处】: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十:“李涛篇咏甚著,如‘溪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成语语法】:复杂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脍炙人口的意思】: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形容味道鲜美的食品人人爱吃。比喻美好的事物,诗文或事物为众人所喜爱和传诵,特别是文学艺术作品。

【脍炙人口的近义词】:交口称赞、喜闻乐见;

【脍炙人口的反义词】:平淡无奇;

【脍炙人口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两父子他们同是孔子的徒弟,父亲曾皙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曾皙死后,他知道父亲喜欢吃羊枣,自己竟不忍心再吃羊枣。此事被当时的儒家传颂为美谈。战国时候,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听说这件事后觉得有些不可理喻,于是他向孟子不耻下问道:“老师,脍炙(精美的肉食)和羊枣哪样东西好吃?”孟子实事求是地回答说:“当然是脍炙好吃。难道你不爱吃吗?”公孙丑又问道:“那么曾参和他的父亲曾皙也一定都爱吃脍炙了,可为什么父亲死后,曾参只戒羊枣,却不戒脍炙呢?”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东西,羊枣虽然比不上脍炙好吃却是曾皙最喜欢的,所以他死后,曾参会继续吃脍炙而戒吃羊枣。这就好比每个人都有名有姓,我们对待长辈一般叫他们的名字被认为是大逆不道,但姓却可以叫,因为姓是很多人都会相同的,而名字却是每个人独特的。”公孙丑听完以后恍然大悟。后来,人们从“脍炙,所同也”中重新引伸出了“脍炙人口”这个成语。

【脍炙人口例句】

秦牧《花城》:“一年一度的广州年宵花市,素来脍炙人口。”

闻一多《歌与诗》:“一部脍炙人口的《国风》与《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诗歌合作中最美满的成绩。”

北宋.徽宗赵佶《宣和书谱》卷十:“(韩偓)所著歌诗颇多,其间绮现得意者数万篇,往往脍炙人口。”

【脍炙人口造句】

这些赫赫有名的经典古诗词流传至今,语言上优美精练,脍炙人口,感情真挚。

音乐的创作来自于不拘一格的灵感,创作出脍炙人口流芳百世的音乐作品确是难上加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画蛇添足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

《战国策齐策二》

原文: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

楚国有一个人举行祭祀典礼。行完了礼,把一壶酒赏给他家里的几位客人。客人们商量道"这酒几个人喝嫌少,一个人喝,有余。咱们在地上画蛇,谁先画成了谁就喝酒。"有一个人先把蛇画成了,拿过酒来将要喝,却又左手举着酒壶,右手又画着蛇说:"我还能给蛇添上脚。"脚还没画成,另一个人又把蛇画成了。这人把酒壶夺过来,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于是他就把酒喝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自惭形秽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晋朝时候,有个骠骑将军名叫王济,相貌英俊,待人接物也很有风度。虽然是个提刀弄枪的军人,但平时读书论经,才学很好,在城里也颇有名声。有一年,王济的外甥卫玠母子前来投靠王济。王济一见卫玠如此眉清目秀,风度翩翩,简直惊呆了。

他对卫母说:“人家都说我相貌漂亮过人,现在与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块与明珠宝玉放在一起,我真是太难看了!”过了几天,王济带着卫玠,骑着马去拜见亲朋好友。走到街上。看见卫玠的人都以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争着围观,你挤我拥。几乎哄动了全城。好不容易到了亲戚家,亲友们想了解一下卫万玠以外貌漂亮,学问是否出众,便坚持要他讲解玄理。卫玠推辞不了,便讲了起来。讲的时间不长,听的人却没有一个不称赞他讲得精深透彻的。

人们嘻笑着说:“看来,你们三王抵不上卫家的一个儿郎啊!”王济说:“是啊,和我这外甥一起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发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三十六计 走为上策出处:《南史·檀道济传》有一个关于这个成语的故事

三十六计 走为上策《南史·檀道济传》有一个关于这个成语的故事。

南北朝时,宋武帝刘裕的开国武将撩道济,曾领兵北伐前秦,颇有功勋。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后,檀道济被进封为“武陵郡公”,拜征南大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在他统帅大军、征讨北魏的那一次战事中,打了三十多仗,也连连获胜,曾进攻到历城一带,只因后方军粮接济不上,才不得不退兵。

据记载,檀道济当时军至历城,军粮不足,准备撤退,宋军中有投降魏军的个别士兵,竟把缺粮的事告诉了魏军,并且建议趁机追击。魏军就先派密探到宋军营中来侦察。檀道济料到敌人的这一著,便在晚上故意叫管军粮的人点数军粮,用大批沙子充作米,还故意用斗来量,—边量,一边唱:一斗,两斗……几石,几十石,……一袋又一袋的沙子,高高地堆放着,而把少数的米散露在上面。媿军的密探,把看见和听见的情况,回去作了报告,魏军以为宋军军粮有余,便不敢追击,而且把投降过去的人处死,说他们是假降谎报的间谍。檀道济于是率领宋军,安全撤回3

这个故事,叫做“唱筹量沙”,可见檀道济打仗是很会用计谋的。

可是,后来有人对于檀道济却加以歪曲,说他计谋虽多,最后还是不免敗走。例如南齐的王敬则就说过:“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南朝宋亡以后,萧道成称帝,即齐高帝,就是南齐。王敬则是萧道成的辅国将军,不识宇,为人奸猾,野心很大。齐明帝萧鸾时,王敬则起兵造反。那时明帝病重垂危,明帝的儿子萧宝卷准备逃走。王敬则听到这消息,很是得意,带有VI讽的口气说道:“他父子俩谅来没有什么办法了,‘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当然还是趁早逃走的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全文共 74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打草惊蛇原比喻罚了甲让乙受到惊吓。后比喻做事情不够严密,走漏了风声,使对方有了警觉和防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该词的成语故事解释,欢迎查阅。

【汉字书写】:打草惊蛇

【汉语注音】:dǎ cǎo jīng shé

【成语出处】: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多用于否定句。

【打草惊蛇的意思】:打草的时侯却惊动了潜伏在草丛里的蛇。原比喻罚了甲让乙受到惊吓。后比喻做事情不够严密,走漏了风声,使对方有了警觉和防范。这一计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的近义词】:因小失大、操之过急;

【打草惊蛇的反义词】:引蛇出洞、欲擒故纵;

【打草惊蛇的故事】

南唐时期,涂县的县令王鲁徇私枉法,在当地疯狂的搜括老百姓的钱财。因此他下边的人也学着他四处敲诈,搞得百姓苦不堪言。后来大家联名上书状告县衙主薄。状书到了王鲁手上的时侯他吓得惊出了一身冷汗。虽然状书上写的是主薄的罪过,但这些事情每一件都跟他有关系。王鲁边看边想对策:我要是受理了案件查下去的话自已马上会暴露,不查的话他们肯定还要再上告。于是他提笔批阅道:“汝虽打草,吾已惊蛇。”他的意思是:虽然你们告的是我的下属主薄,但是我感觉事情不是一般的严重,就像打草的时侯惊动了藏在草里面的蛇。

【打草惊蛇例句】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宋.朱熹《答黄仁卿书》:“但恐见黄商伯狼狈后,打草惊蛇,亦不敢放手做事耳。”

【打草惊蛇造句】

警察在破团伙案件的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耐性,顺腾摸瓜,切不可打草惊蛇让其它犯罪嫌疑人跑掉。

当他发现妻子有婚外情的时侯,他不想打草惊蛇惊动他们,他只是暗暗地开始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1296 字

+ 加入清单

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

China has been divided into three kingdoms historically: Wei in the north,

Shu in the southwest and Wu in the southeast.

Once Cao Cao from Wei led a 200,000 strong army down to the south to wipe

out the kingdoms of Wu and Shu. Therefore, Wu and Shu united to defend his

attack. Cao ordered his men to link up the boats by iron chains to form a bridge

for the Caos passing from the north bank of Yangtze River to the south bank.

The General Commander of the allied army was Zhou Yu. He analyzed the situation

carefully. Then he got a good idea. He decided to attack the enemy with fire. So

he began to prepare for the neting battle. Suddenly he thought of the direction

of wind. He needed the east wind to blow strongly in order to acnetplish his

scheme. However, the wind did not nete for days. Thus Zhou Yu was worried about

it. At that time, he got a note from Zhuge Liang, the military adviser of the

State of Shu, which reads:

"To fight Cao Cao

Fire will help you win

Everything is ready

Except the east wind"

Quickly he turned to Zhuge Liang for help. Zhuge told him not to worry and

there would be an east wind in a couple of days. Two days later, the east wind

helped Zhou acnetplish his scheme. At last, the allied army won the war.

Later, people use it to say "All is ready except what is crucial".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无边无沿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无边无沿

【汉语拼音】wú biān wú yán

【近义词】:无边无际、无边无涯、无边无垠

【反义词】:狭窄不堪、羊肠小道

【成语出处】徐光耀《平原烈火》:“他们就在这一个连一个的村庄里头,就在这一块无边无沿的平原上,鱼儿一样地游来游去。”

【成语解释】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无边无沿造句】漫山遍野、无边无沿的油菜花构出一幅绝美的画卷。

【无边无沿的成语故事

《平原烈火》是一本由徐光耀编写的小说,主要讲述了中国人民英雄为了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徐光耀,1925年生,河北雄县人。1947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1953年毕业于中央文学讲习所。1938年参加八路军。曾任新华分社记者,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平原烈火》,中篇小说《小兵张嘎》、《四百生灵》,电影文学剧本《望日莲》等。1953年至1956年曾带军职以作家身份回故乡搞初级农业合作社。开始了新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成语故事书读后感

全文共 302 字

+ 加入清单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一个成语故事,叫“刻舟求剑”吧!

有一个楚国人搭乘一艘小船要渡江,在半途中一不小心把剑掉落在江水中,当时这个楚国人为了赶路,没有把落在水中的剑捞上来,而是用刀在剑落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想等办完事后依照记号把剑找回来。可这个自以为聪明的楚国人并没有想到剑落入水里的位置和在船上作的记号没有关系。后来人们用“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来形容做事在板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同学们,我们也是一样的,在学习上遇到了难题,不能总是用一个方法来解答,要知道变通,想其他的方法,要善于动脑筋。会思考,会动脑筋,善于变通的人就会用一些比较简单而不容易出现错误的解题方案来。我们一定不要象那个楚国人一样动死脑筋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