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成语故事居安思危(合集20篇)

元宵到,元宵闹,花灯猜谜生活俏,思念此刻在欢跳,祝福立马来报到,好运特地来关照,幸福常伴常微笑,欢欣袭来欢乐傲,万种如意陪元宵。元宵快乐!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成语故事居安思危,希望你能够喜欢!

浏览

7464

作文

1000

百丈竿头成语故事_500字

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号招贤大师。这位太师佛学造诣高深,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

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前来听讲的僧人很多,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内除了大师的声音外,一片寂静。

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立起来,问他行了一个礼,然后提了几个问题,请求大师解答。大师还了礼,慢慢地作答起来。

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

听讲的人发现,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帖。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但见大师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百尺竿头这则成语也称百丈竿头。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分庭抗礼成语故事

全文共 1725 字

+ 加入清单

分庭抗礼”这则成语的“抗”原作“伉”(kang),是对等、相当的意思,表示宾客与主人分处庭中两旁,相对行礼,以示平等对待。后来比喻地位平等,互相对立。

这个成语来源于《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敖之容。

一天,孔子和弟子们在树林里休息。弟子们读书,孔子独自弹琴。一曲未了,一条船停在附近的河岸边,一位须眉全白的老渔夫走上河岸,坐在树林的另一头,侧耳恭听孔子的弹奏。孔子弹完了一支曲子后,渔夫招手叫孔子的弟子子贡、子路到他跟前,并且问道:“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

子路高声说道:“他就是我们的先生,鲁国的君子孔子呀!”

子贡补充说:“他,就是以忠信、仁义闻名于各国的孔圣人。”

渔夫微微一笑,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呀。”

渔夫说完,转身朝河岸走去。子贡急忙把渔夫说的话报告孔子。孔子听后马上放下琴,猛然站起身,惊喜地说:“这位是圣人呀,快去追他!”

孔子快步赶到河边,渔夫正要划船离岸,孔子尊敬地向他拜了两拜,说:“我从小读书求学,到现在已经六十九岁了,还没有听到过高深的教导,怎么敢不虚心地请求您帮助呢?”

渔夫也不客气,走下船对孔子说:“所谓真,就是精诚所至,不精不诚,就不能动人。所以,强哭者虽悲而不哀,强怒者虽严而不威,强亲者虽笑而不和。真正的悲没有声音感到哀,真正的怒没有发出来而显得威,真正的亲不笑而感到和蔼。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所以真是非常可贵的。从此用于人间的情理,事奉亲人则慈孝,事奉君主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

孔子听得很有启发,不住地点头。最后,孔子卑谦地对渔夫说:“遇见先生真是幸运。我愿意做您的学生,得到您的教授。请告诉我您住在哪里好吗?”

渔夫没有告诉他住在哪里,而是跳上小船,独自划船走了。这时,颜渊已把车子拉过来,子路把上车拉的带子递给孔子,但孔子全不在意,两眼直勾勾地望着渔夫的船影,一直到看不见船的影儿,听不见划水的声音,才惆伥地上车。

子路对孔子出乎寻常的表现不理解,在车旁问道:“我为您驾车已经很久了,还没见过像渔夫这样傲慢的人。就是天子和诸侯见到您,也是相对得礼,平等相待,您还带有点自尊的神色呢!但今天,那个渔夫撑着船篙漫不经心地站着,而您却弯腰弓背,先拜后说话,是不是太过分了呢?我们几个弟子都对您这举动觉得奇怪:对渔夫怎么可以这样恭敬呢?”

孔子听了子路的话很不高兴,伏着车木叹口气说:“唉,子路,你真是难以教化。你那鄙拙之心至今未改!你靠近一点,我告诉你听:遇到年长的不敬是失礼,遇到贤人不尊是不仁,不仁不爱是造祸的根本。今天这位渔夫是懂得道理的贤人,我怎么能不敬他呢?”

“赴汤蹈火”这则成语的赴是走向;汤是滚水;蹈是踏。赶汤蹈火,指即使滚烫的水,炽热的火,也敢于践踏,形容不畏艰验,奋勇向前。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嵇康,字叔夜,谯国铨(今安徽宿县西)人。他曾与山巨源(山涛)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称为“竹林七贤”,司马氏专权后,嵇康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居山阳,而山巨源后来在司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从此看不起他。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骑常侍时,想请嵇康出来代理他原来的吏部侍郎官职,遭到了嵇康的坚决拒绝。

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门人递上的一封信。拆开一看,是嵇康给自己的一封绝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举老子、庄子、柳下惠、东方朔,孔子等先圣,说自己“志气可托,不可夺也”。

接着又写到自已倾慕尚子平、台孝威(后汉隐士),不涉经学,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视虚伪的礼教,公然对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见有驯育服从的,大的如果羁绊、束缚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汤蹈火,也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马嚼子来装饰它,拿佳肴来喂它,它还是思念树林、向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马氏请他做官,他就会像野性难驯的糜鹿“狂顾顿缨,赴汤蹈火”。表达了坚决不在司马氏政权中任职的决心。由于嵇康时常发表一些讥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论,司马氏统治集团对他十分忌恨。

景元三年(262),曾经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隶校尉钟会,以言论放荡、毁谤朝廷等罪名对嵇康横加诬陷。嵇康被司马昭下令逮捕入狱,不久便被杀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兄弟怡怡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9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兄弟怡怡

【汉语拼音】xiōng dì yí yí

【近义词】:难兄难弟

【反义词】:煮豆燃萁

【成语出处】

1、《论语·子路篇》: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兄弟怡怡。”

2、鲁迅《彷徨·弟兄》: 你昨天竟急得那么样,叫旁人看了也不能不感动,这真所谓‘兄弟怡怡’。

【成语解释】兄弟和悦相亲的样子。

【兄弟怡怡造句】这一家子兄弟怡怡,幸福长久。

【兄弟怡怡的成语故事

《彷徨·弟兄》:“老三说,老五折在公债票上的钱是不能算公用的,应该……应该……。”益堂咳得弯下腰去了。

“真是‘人心不同’……。”月生说着,便转脸向了沛君,

“那么,令弟没有什么?”

“没有什么。医生说是疹子。”

“疹子?是呵,现在外面孩子们正闹着疹子。我的同院住着的三个孩子也都出了疹子了。那是毫不要紧的。但你看,你昨天竟急得那么样,叫旁人看了也不能不感动,这真所谓‘兄弟怡怡’。”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壶中天地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87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云笈七籤·二十八治》。

离成都一千多里的地方,有一座云台山,相传那里是著名的道教圣地。

据道家书籍记栽,被尊为正一天师的张道陵,曾经带着三百七十名弟子来到云台山修行。不久,张天师看到道观没人管理,就派弟子张申为云台道观主持。在张申的悉心管理下,云台道观的香火越来越兴旺了。

当时有个名叫施存的人,一心学道,想成为一个长生不老的仙人。他听说云台山有张天师派驻的神仙壶公,便不远万里来到云台山向麥公学道。原来神仙壶公就是云台道观的主持张申,他所以称为神仙i公,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亊。

有一次,人们意外地发现,张申身上有一把酒壶,只要他念动咒语,壶中便会展现出日月星辰、蓝天大地、崇山峻岭、花草树木、亭台楼阁等各种奇境。更令人惊奇的是,到了晚上,张申把宝壶放在地上,念了咒语后,便钻进壶里住宿,尽悄享受里面的神仙世界。他把壶中的天地称为“壶X”。所以,人们称他为“壶公”。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得心应手四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367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得心应手

成语拼音:dé xīn yìng shǒu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各种技艺。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得心:指摸索到规律;应:适应。心里怎么想,手上就能相应怎么做。比喻技艺纯熟,做起事情来非常顺利。

成语来源:战国·宋·庄周《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成语造句:秦牧《艺海拾贝·在词汇的海洋中》:“即使这些都做到了,还不能说在写作时就一定十分得心应手。”

得心应手的成语故事

古时,匏巴弹琴,鸟儿会随着乐声而舞,鱼儿跃出水面倾听。郑国的师文听说后,就去拜师襄为师学琴。

得字开头的成语

得意忘形 得陇望蜀 得心应手

包含有得字的成语

马上得天 拼得工夫 愚者千虑 自以为得 鹬蚌相持 鹬蚌相持 鹬蚌相争 如鱼得水 不探虎穴 矢在弦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幽默风趣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发出的叫声。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对牛弹琴的启示:说话不看对象是不可取的,对蠢人讲道理也是不可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按图索骥成语故事_600字

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无论什么样的马,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他常常被人请去识马、选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本是天上的星名,据说负责管理天马)。

有一次,孙阳路过一个地方,忽见一匹拖着盐车的老马冲他叫个不停,走近一看,原来是匹千里马,只是年龄稍大了点。老马拉着车艰难地走着,孙阳觉得太委屈了这匹千里马,它本是可以奔跑于疆场,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宝马良驹,现在却默默无闻地拖着盐车,慢慢地消耗着它的锐气和体力,实在可惜!孙阳想到这里,难过得落下泪来。

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使千里马不再被埋没,也为了自己一身绝技不至于失传,孙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书名叫《相马经》。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出处】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

【释读】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白首同归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07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

表示两个老人同时而死。

出处

南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仇隟》。

故事

晋代有一个大富豪叫石崇,他的爱妾绿珠,貌美而且擅长吹笛。有权有势的中书令孙秀想霸占绿珠,就派了人去强行索要。石崇勃然大怒:“绿珠是我最喜欢的,谁要也不给!”使者回报后,孙秀大怒,决心报复石崇。

后来,孙秀假传诏书去逮捕石崇。当抓人的军士到了石崇的别墅金谷园时,石崇正在楼上与绿珠饮酒,他对绿珠说:“我现在因为你而获罪。”

绿珠流泪泣道:“您因为我而获罪,我应当死在您面前,表白我的愧意。”说罢跳楼自尽。

石崇有个朋友叫潘岳(字安仁),年轻时曾用鞭子打过孙秀,孙秀一直怀恨在心。孙秀当了中书令后,就陷害潘岳。潘岳与石崇同一天被捕,也同一天被处死。

石崇被先押到刑场,他事先不知潘岳也被捕。潘岳被押到时,石崇问:“安仁,你怎么也落到这个地步呵?”

潘岳说:“这就是‘白首所同归’呵!”

“投分寄石友,白首所同归”是从前潘岳赠石崇诗中的句子,谁知竟不幸而言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何足挂齿四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

挂齿:放在嘴里说。有什么值得说的呢?形容不值一提。原带有轻蔑意;现表示客套的话语。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 叔孙通传》: “此特群盗鼠窃狗盗,何足置齿牙间哉?”

成语繁体:何足掛齒

成语简拼:HZGC

成语注音:ㄏㄜˊ ㄨˊ ㄍㄨㄚˋ 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何足挂齿动宾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客套话。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齿,不能读作“chì”。

成语辨形:挂,不能写作“桂”;齿,不能写作“次”。

近义词:无足挂齿、微不足道、何足道哉

反义词:津津乐道、大书特书、至关紧要

成语例子:不过先人留下来的几本破书,卖又不值钱,随便带在行箧解解闷儿,当小说书看罢了,何足挂齿。(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三回)

英语翻译:not worth talking about

俄语翻译:не стóит говорить

其他翻译:cest insignifiant

成语谜语:区区小事

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举旗造反,四方响应。秦二世慌忙召集博士与儒生议论军情。儒生认为应该发兵讨伐。叔孙通看出秦二世胆怯,明白他对儒生的话很反感,就说当前四方太平,那几个反叛的兵卒只是区区小事,何必把他们放在嘴上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成语故事书读后感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程门立雪》中的杨时虚心好学、尊敬师长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刮目相看》让我知道:用陈旧的眼光看人,往往看不到对方进步的地方。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对方,全面而正确地评价对方,才是正确的。《得过且过》提醒我:不要因为一时的好而骄傲,要做好长远打算,不然最后,就变成别人笑你了!《画蛇添足》告诉我: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砸。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自作聪明,不要做那些多余的事情。

《盲人摸象》说明:做什么事情都要仔细观察,不要象盲人摸象一样只看到事物的一面。

去年暑假,妈妈给我报名学游泳,刚开始我很兴奋,以为游泳非常好学,就是在水里泡泡,玩玩,可是真正学了,我才发现学游泳非常的辛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三年级成语故事

全文共 346 字

+ 加入清单

一鸣惊人,一飞冲天。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的故事。楚庄王登基后,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当政三年,没有发布一项政令,每天不是出宫打猎游玩,就是在后宫里和妃子们喝酒取乐,并且不允许任何人劝谏,他通令全国:“有敢于劝谏者,以死罪论处!”

朝野上下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当时主管军政的右司马以他的机智,委婉的用猜谜方式劝谏了庄王:“臣在南方时,见到一只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岗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啊?”楚庄王知道右司马是在暗示自己,就说:“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在观察民众的态度。这鸟虽然不飞,一飞必然冲天;虽然不鸣,一鸣必然惊人。你回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此后,楚庄王整顿朝纲,重振君威,没过多久把楚国治理得国富兵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亡国怨祝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53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论衡·解除》:晋中行寅将亡,召其太祝,欲加罪焉。曰:“子为我祀,牺牲不肥泽也,且斋戒不敬也,使吾亡国,何也?”祝简对曰:“昔日吾先君中行密子,有车十乘,不忧其薄也,忧德义之不足也;今主君有革车百乘,不忧义之薄也,惟患车之不足也。夫船车饬则赋敛厚,赋敛厚,则民谤诅。君苟以祀为有益于国乎?诅亦将为亡矣!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祝其何罪?”中行子乃惭。

晋国的中行寅,在家族大难当头的时候,召来掌管祭祀的太祝,想问罪处治。

他质问道:“你为我祭祀,想必是供神的三牲祭品不肥美,斋戒的心境不虔诚,以致激怒了鬼神,使我们家族处于灭亡的境地。你为什么要这样?”

太祝简回答说:“当年我们的先君中行密子,仅有车十乘,但他并不嫌少,每天思虑的是修养德行,崇尚正义,唯恐有所过失。而现在您已拥有兵车百乘,却不考虑修养德行,只嫌兵车不足。要知道滥造战船兵车,穷兵黩武,势必加重对百姓的征敛;赋税徭役过重,必然招致百姓的怨恨和责骂。您难道真以为祈祷上天会造福家族吗?民怨沸腾,人心背离就会灭亡!而且您想我一人为您祝福,而举国上下却在诅咒您,一口称颂难平万众怨恨,您的家族将亡不是很自然的事吗?我又有什么罪呢?”

中行寅听了羞愧万分。

后人用“亡国怨祝”的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国家兴亡在于人心向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春秋战国历史成语故事4:三令五申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名叫孙武,他写出了《孙子兵法》这部重要的军事巨著。他带着这部著作到吴国去见吴王,吴王看过以后,对孙武还不完全相信,便说:是不是可以用少量的军来试试你的兵法?孙武说:可以。吴王又问:用妇女试试可以吗?孙武也答应了。

于是,吴王召集了一百八十名宫女,请孙武训练。孙武将这些宫女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妃子为队长。队伍站好后,孙武就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左转、向右转吗?宫女们回答:知道。随后孙武搬出杀人的刑具,即三令五申之,即三番五次地说明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行的命令。宫女们从来没有受过军事训练,听到命令后不但没有执行,反而大笑起来。孙武严肃地说道: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于是,他又将刚才的一番话详尽地向她们解释了一番。然后,他再次击鼓,发出向左行进的命令。宫女们仍然只是笑而不执行命令。孙武便命令行刑士兵将两个队长推出去斩首。

吴王忙派人前去讲情。可是,孙武说: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说完就将两个队长斩首了。宫女们严肃起来,所有动作都能按照号令认真去做了。

后来,人们用三令五申来表示三番五次地命令、告诫。申,申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功德无量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各地:功业和德行;无量:无法计算。旧时指功劳恩德非常大。现多用来称赞做了好事。

成语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南阳慧忠国师》:“功德无量,非口所说,非意所陈。”

成语繁体:功惪無量

成语简拼:GDWL

成语注音:ㄍㄨㄥ ㄉㄜˊ ㄨˊ 一ㄤ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功德无量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来称赞做了好事。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劳苦功高、广结善缘

反义词:作恶多端、罪大恶极

成语例子:现在先生既然得到原文,我的希望是给他们彻底的修改一下,虽然牺牲太大,然而功德无量。(《鲁迅书信集 致孟十还》)

英语翻译:meritorious works

俄语翻译:исключительные заслуги

其他翻译:bienfaits sans bornes

成语故事

汉武帝时期,武帝的孙子刘洵因受卫太子事件牵连入狱,狱吏丙吉竭力保护。武帝要杀掉狱中所有的囚犯,丙吉冒死相救,后来刘洵即位为汉宣帝,丙吉把这段历史隐瞒,宣帝对他倍加敬重。长安人伍尊称赞丙吉尽心保护宣帝,功德无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弄巧成拙成语故事出处

全文共 782 字

+ 加入清单

弄巧成拙故事

北宋时期,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叫孙知微,非常擅长画人。他画的人神态逼真,好像活的一样。当时的人,都争着让他画画,或者向他学画,因此他带了很多学生,画了很多画。

有一次,孙知微受人委托,为一个寺庙画一幅《九耀星君图》。孙知微把那幅画构思好以后,就先仔细打好了草稿。草稿上的人像活的一样,连衣带都好像在风中飘展。然而那仅仅是草稿,要等到涂上颜色之后才能算真正完成。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朋友请他喝酒,于是他就跟朋友一起喝酒去了。临出门时,他对学生叮嘱说:那幅画我已经画得差不多了,就差上颜色了,你们就在家中给我上颜色吧。但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要上错了颜色。

孙知微刚一走,他的学生就聚集到那幅画前,七嘴八舌地纷纷赞叹,只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学生一言不发。其他的人很奇怪,就问他:童仁益,你认为这幅画有什么不妥吗?童仁益平常不好好学画,这回却装出很内行的样子,认真地说:老师每次画瓶子,总要画花的,这次却没有画,我看老师一定是忘了。说完就在瓶子上补画了一枝红梅。

孙知微喝酒回来到画前一看,发现瓶子上多了一枝红梅,非常生气,问道:这是谁干的蠢事?简直是弄巧成拙。那个瓶子是神仙用来装妖怪的,你却把它画成了一个花瓶,这可真是要让人笑掉大牙。说完,他就将画撕了。

《拙轩颂》

【弄巧成拙的意思】本想卖弄聪明,做得好些,结果却做了蠢事或把事情弄糟。弄,卖弄,耍弄;巧,灵巧;拙,愚笨。

【活学活用】我原本以为劝告会起到安慰作用,没想到竟弄巧成拙,小红反而哭得更厉害了。

【妙语点拨】著名画家孙知微打好了画的草稿,吩咐学生帮助自己着色即可。童仁益却自作聪明,在瓶口加梅,结果弄巧成拙,把整个画搞得不伦不类。这启示我们,做事情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否则,不但得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失去应得的东西。一言以蔽之,做多余的事情,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近义】画蛇添足

【反义】恰到好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开诚布公四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479 字

+ 加入清单

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

解释:人们把“开诚心,布公道”简为成语开诚布公”,用来比喻诚意待人,坦白无私。

成语故事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极得皇帝刘备的信用。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请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并且诚恳地表示,你能辅佐他就辅佐 他,如果他不好好听你话,干出危害国家的事来,你就取而代之。 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全力帮助平庸的后主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进爵称王,他严词拒绝,并认为自已受先帝委托,已经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没见什 么成效,却要加官进爵,这样做是不义的。 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su)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当前锋。因为违反节制,失守街亭,诸葛亮严守军令状规定,忍痛杀了 他。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已也为失守街亭等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 要下属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罕见的。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军中。他一生清贫,并无什么产业留给后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有关于蛇的成语故事:人心不足蛇吞象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一个很穷的人救了一条蛇的命,蛇为了报答他的救命之恩,于是就让这个人提出要求,满足他的愿望。这个人一开始只要求简单的衣食,蛇都满足了他的愿望,后来慢慢的贪欲生起,要求做官,蛇也满足了他。一直到他做了宰相,还不满足,还要求做皇帝。蛇此时终于明了,人的贪心是永无止境的,于是一口就把这个人吞吃掉了。

所以,蛇吞掉的是宰相,而不是大象。故此,留下了“人心不足蛇吞相”的传说。

后来有人把宰相的‘相’写成了大象的‘象’从而演化出‘人心不足蛇吞象’。

接着有人把‘人心’直接改为了贴切的‘贪心’也就有了‘贪心不足蛇吞象’。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ren xīn bù zú shé tūn xiàng

【出处】《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解释】释义比喻人贪心不足,就像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用法】复句式;作宾语、定语、分句;含贬义

【近义词】贪心不足 得陇望蜀 急功近利

【反义词】知足常乐

关于蛇的成语故事:人心不足蛇吞象点评

这个成语故事教育人们要克制欲望,不要得了星星盼月亮。常言道:知足常乐。当然这句话用在事业和学业上是消极的,不对的,而在克制私欲和贪心上,则是有其可取之处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延伸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dǎ cǎo jīng shé

【出处】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解释】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多用于否定句

【近义词】操之过急、因小失大、顾此失彼、急功近利

【反义词】欲擒故纵、引蛇出洞、敲山震虎

【例句】这是敌人的先头队伍,放他们过去,以免~,影响全歼敌人主力的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忠言谠论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忠言谠论

【汉语拼音】zhōng yán dǎng lùn

【近义词】:秉公任直、谠论侃侃、公正廉明

【反义词】:贪赃枉法

【成语出处】宋、孝宗、经进东坡文集序:“故赠太师谥文忠苏轼,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成语解释】忠恳正直的言论。

【忠言谠论造句】王主任为人正真,在工作中一贯忠言谠论,是一个人民的公仆。

【忠言谠论的成语故事

宋朝重文治,皇帝也给好书写序。如宋神宗为司马光《资治通鉴》写序说“ 朕惟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宋孝宗为《东坡全集》写序说“成一代之文章,必能立天下之大节。立天下之大节,非其气足以高天下者,未之能焉”。窃以为,苏东坡是个全才,尤其是开拓词的境界,贡献最大。诗也酣畅淋漓,文章则行云流水,书法与画画自成一体,但苏东坡作品是天分所致,难以学而及的,表现为文章几乎没有转折,一气呵成,相当流畅,读到前面就知道后面。这样的文章传播效率高,但也不免失去点回味,不如韩愈有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历史成语故事600字

全文共 5301 字

+ 加入清单

汉平帝的大司马王莽篡夺汉朝政权以后,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其中声势最大的是赤眉军和绿林军。公元23年,农民军在昆阳(今河南叶县)与王莽的42万大军展开决战,其中一个叫刘秀的将领十分活跃。在这一战役中,王莽被打得惨败,几乎全军覆没。不久,农民军就攻进了京城,杀死了王莽。皇族刘玄被尊为天子,刘秀因立了大功,被封为萧王。

刘秀是一个很有城府的人,并不甘心让刘玄做皇帝。刘秀在黄河以北一边与反对刘玄的零散农民军作战,一边扩充自己的势力。公元24年,刘秀在魏州和蒲阳大败赤眉军,收编了投降的部队,封降军的主帅为列侯,其他带兵的军官也都任命了官职。

可是这些投降的官兵很不放心,担心将来被刘秀消灭。刘秀看出他们的心病,便采取了一项出人意料的措施:下令每位降将仍旧回旧部,统率原来所属的兵马;他自己则只带很少的随从,到各投降部队去巡视,并不对他们加以戒备,以表示对他们的绝对放心。这些投降的官兵见刘秀把他们当作自己人,立刻解除了心中的疑虑,互相议论说:“萧王把自己的心都掏出来了,放在别人的腹中,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难道还不该为他赴汤蹈火吗?”所以,官兵对刘秀十分服从。《后汉书·光武帝本纪》里的原话是:“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报死乎!”

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将“推赤心置人腹中”句概括为“推心置腹”的成语

——《后汉书·光武帝本纪》

【求解驿站】把自己的心放入别人的体内。比喻待人至诚。

【活学活用】队长经常找队员~地谈话。

【妙语点拨】刘秀的高明之处在于给人以“推心置腹”之感,这是他获得帝位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他称帝后,也没有像汉高祖刘邦那样诛杀功臣,而是赏给他们封地、钱帛与特权,然后劝他们一律回到自己的封地上,去过荣华富贵的生活,不再过问朝政。他还不时派官员带着异域进贡给他的奇珍异宝,去慰问这些隐退的功臣。这样,刘秀既巩固了皇权,又落得个不杀功臣的美名,真可谓老谋深算。

【近义】肝胆相照、赤诚待人

【反义】勾心斗角

【拓展阅读】

汗马功劳

汗马功劳典出《史记·萧相国世家》,里面说了这么个故事。萧相国,也就是萧何,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同乡。当年刘邦起兵反秦时,萧何始终帮着他,筹谋划策,忠心耿耿,是刘邦最可靠的得力干将。后来,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做了皇帝。

刘邦论功行赏,按功劳大小封赏群臣。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便封他为酂(zàn)侯,赐予丰厚的俸禄,食邑也是最多,有八千户。

这个酂(zàn),是中国周代的地方组织单位之一,一百家为酂(zàn)。酂(zàn),就是聚集的意思。

萧何当时被定为首功,刘邦还封了他的父子兄弟10多人,并准许他穿鞋带剑上殿,这样,萧何位列众卿之首,被称为“开国第一侯”。

刘邦那么高看他,其他人肯定不服,当刘邦知道之后,就说了:哎,各位都知道狩猎吧?将军们异口同声地说:知道啊。刘邦说:那你们知道猎狗吧?将军们又点点头,但是猜不透刘邦葫芦里到底要卖什么药。

就在将军们疑惑之时,刘邦接着说了:狩猎的时候,猎狗负责追杀猎物,它们的行动完全按照猎人的指示。你们呢,攻城略地确实有功,但你们只是功狗而已。而萧何呢,他是给猎狗发出指示的猎人,他是功人。而且你们多是单身跟随我,有同族的两三人就算难得了,但萧何叫全家族的几十个男子,都参加了我的队伍,跟着我一同出生入死。你们说,那我给他的封赏要比给你们的厚重,是不是应该的呀?

那些被刘邦称为“功狗”的人,听了这番言论,无话可说,只好屈居于“功人”萧何之下,不再争闹。而“汗马功劳”这个成语也是由此而来。

一马当先

三国时,黄忠的军队来到定军下,黄忠找法正商量攻打定军山的作战方案。法正指着定军山西面的一座高山说:“这座山比定军山高,如果攻占它,居高临下,定军 山上的情况就看得一清二楚,拿下定军山易如反掌。”黄忠抬头观察了一蕃,当天半夜就发动了进攻,占领了山头。法正说:“老将军,请您带领军队在半山腰,我 在山顶监视。夏侯渊的军队来攻打,我就举旗帜为信号。举白旗,老将军就紧守不出击;举红旗,就立即冲下山狠狠的打。这样,一定能取得胜利。”黄忠完全赞成。

夏侯渊得知对面的高山失守后极为偾怒,下决心把它夺回来。张颌劝他说这是法正的计谋,应该坚守,决不可出去。但是,夏侯渊听不进去。他亲自带领一支军队下 山,围住那座高山,大声叫骂,向黄忠挑战。法正在山顶上举起白旗,黄忠看见,守在山腰不下来。到了下午,法正发现魏军已经疲劳,乘他们没有防备,连忙挥舞 红旗。黄忠看到信号后,发起进攻。随着一片喊杀声,黄忠已飞冲到夏侯渊面前,夏侯渊被连头带肩砍作两段。

黄忠斩了夏侯渊,夺下了顶军山,为夺取整个汉中扫除了障碍。

塞翁失马

在两个国家的边境上,住着一个老头儿。有一回,老头儿家的一匹马跑丢了。左右邻居知道了,都来安慰老头儿。老头儿并不着急,他说:“这算不得什

么。跑了一匹马,未必不是件好事。”过了几天,跑丢的那匹马自己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千里马。左右邻居知道了,都来向老头儿道贺。老头儿并不高兴,他说:

“这算不得什么。白得一匹千里马,可能会惹出什么祸事来。”老头儿有个儿子,最喜欢骑马。有一天,他骑着那匹千里马出去玩儿。

马飞奔起

来,他拉不住缰绳,摔下马来,折断了大腿骨。左右邻居听说了这件事,又都来安慰老头儿。老头儿仍旧不着急,他说:“这算不得什么。孩子的大腿骨固然摔断

了,也未必不是件好事。”过了一年,两个国家发生了战争。边境上的年轻人有的被这边拉去当兵,有的被那边拉去当兵,十个倒有九个没回来。那老头儿的儿子因

为脚跛了,没被拉去,因而得到了保全。

“塞翁失马”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通常跟“安知祸福”连在一起用。如果发生了一件坏事情,但是事情发展下去,可能有好的结果,就可以用“塞翁失马”来作比喻。有人遭到了什么不幸,通常也用“塞翁失马,安知祸福”来安慰他。

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伯乐相马

春秋时期,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非常善于识别马匹的优劣。于是人们用神话中掌管天马的星官名字伯乐来称呼他。

一次,伯乐路过一个地方,看见一匹很瘦很瘦的马。那匹瘦马拉着一车盐巴,慢慢地向前走着。它越走越慢,已经累得浑身大汗淋漓,几乎走不动了。伯乐乘的马赶上了那匹瘦马拉的盐车。伯乐仔细看了一下,不禁惊叫起来:“唉呀,这是一匹千里马啊。”他立刻跳下了车,脱下自己的袍子盖在瘦马的身上。他为千里马受委屈而难过得痛哭起来。那匹千里马遇到了知音,仰起头来放声嘶叫。那叫声直云霄,好像金石般铿锵动人。

成语故事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

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

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

1、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 :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媒体设计:

投影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二教时

第 一 教 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  戳穿  演奏  腮帮  俸禄  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 ”。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 ”,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第 二 教 时

教学要求:

精读课文,完成作业 。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精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生字词

1.抽读词语卡片。

2.填字成词。

自相(  )盾   画龙点(  )  (  )(  )充数    张口(  )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

3.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 请同学们查,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 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3. 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付诸洪乔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297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fugrave; zhū hoacute;ng qiaacute;o

成语故事】晋朝豫章太守殷羡,字洪乔,在离任时,很多人委托他捎带书信回家乡,因那时还没有邮局,只有托人捎带。他很客气地接受了100多封信,可到了石头渚就将信全部扔进河水里。当人们收不到信总联想到信是托洪乔捎带的。

【出处】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既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

【解释】洪乔:晋朝人,姓殷名羡,字洪乔。比喻书信遗失。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书信遗失

【近义词】洪乔捎书

【成语举例】现代社会寄信再不会付诸洪乔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