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指鹿为马的典故有关的历史人物是谁实用20篇

他是一位爱说爱笑的男孩。圆胖的脸蛋,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的,特别是那张大嘴巴,笑起来嘴角微微上翘,说起话来非常响亮。他最爱发言,课堂上常常响起他回答问题的声音。他爱穿白色短衬衫,蓝色短裤,又整洁又大方。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接下来请欣赏:观察日记人。接下来开学吧给你们分享一些指鹿为马的典故有关的历史人物是谁优秀作文,供大家学习,希望对您有帮助。

浏览

2265

作文

1000

历史典故:莫须有

全文共 650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mò xū yǒu

【成语故事】

绍兴和议之后,秦桧唆使其同党万俟卨向宋高宗呈上一道捏造岳飞抗金时拥兵不救、放弃阵地等许多"罪名"的奏折。此后秦桧再收买张俊、王贵、王俊去诬告岳飞儿子岳云曾写信给张宪,欲与之共同发动兵变。

绍兴十一年九月,张宪被捕入狱;十月岳飞、岳云两父子也被骗入狱。已经辞官在家、明哲保身的老将韩世忠忍不住,去问秦桧岳飞何罪,秦桧蛮横地回答:"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气愤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是年十二月,高宗赐死了岳飞。

典故】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宋史·岳飞传》

【解释】原意是也许有吧。后指凭空捏造。

【用法】作谓语、补语、定语;指凭空捏造诬陷

【结构】紧缩式

【相近词】凭空捏造

【反义词】确凿无疑

【同韵词】万世不朽、无胫而走、十字街口、竭泽焚薮、捏捏扭扭、翘足企首、二五耦、天长日久、羊入虎口、两肩担一口、......

【年代】古代

【灯谜】一抹斜红不肯无

【邂逅语】瞎子捋胡子

【英语】unwarranted

【德文】unberechtigt

【日语】でっちあげ,根(ね)も葉(は)もない,いわれのない,ありもしない

【成语造句】

◎ 等莫须有的罪名,备受摧残。

◎ 为了一点莫须有的罪名,我不得不离开那相处过八九个月的地方了。

◎ 好在,这没什么关系,到了他能够知道孙悟空是"莫须有"的当儿,也就会懂得猴子变人是什么一回事了。

◎ 是党在全国科学大会前夕推倒了强加在我身上的莫须有的罪名。

◎ 这就更为老虎加上了害兽的莫须有罪名。

[历史典故:莫须有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高阳颛顼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033 字

+ 加入清单

颛顼相传为黄帝的曾孙。他的祖父叫昌意,生下他的父亲叫韩流。韩流的相貌奇形怪状,脖子长长的,有身体的一半长;耳朵又极小,从外面看上去,就只是一个小孔;他嘴巴像猪的一样,不过鼻孔离嘴唇又很远;他满身很粗糙,长着像麒麟一样皮肤。最不可思议的是他的两条腿是连在一块的。颛顼的出生很奇怪。他的母亲女枢晚上出去看月亮,只见从月亮中射出一道瑶光,像一道美丽的彩虹划过天空,隐入女枢的腹中。这样,女枢就怀上了颛顼。

颛顼从小还是很讨人喜欢,常常能想出大人都没有想到的办法,因而最得他的叔父少昊的喜爱。颛顼也因辅佐少昊治理天下有功,很早就被封到了高阳这个地方,因为当时候的人常以地名为姓,所以人们称颛顼为高阳氏,或是高阳颛顼。

颛顼长大之后,就登上了中央天帝的宝座。由于他的聪明能干,做了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

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派遣大神重和黎把天与地之间的通路隔断,进而把天地分开来。本来,天地之间是有道路相通的,就是传说中的“天梯”,这天梯就在昆仑山上。天上的神仙,通过天梯可以随便到地上来。以前的蚩尤本已成了天山的神,可是后来却寻得机会偷偷遛到地上来争夺中央天帝的位置,为此人间遭受了惨重的灾难。人间那些有智慧、充满勇气的人也可以通过天梯爬到天上去。颛顼为了不再让天上的恶神到凡间来扰乱,他就最终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大神重和大神黎遵照颛顼的命令,各自伸出他们那毛茸茸的硕大无比的手臂,一个奋力往上把天向上托,一个尽力把地往下摁。这样一来,天梯被折断了,天与地的距离也相隔得越来越远了。这下,天地之间就再也没有了相通的道路。天上的天神不能再随便就到地上来,地上的人就更难以到天上去了。

天地分开之后,颛顼进而派大神重分管天,大神黎分管地。这个大神黎,后来生了一个儿子,叫做“噎”,他帮助重和黎管理日月星辰运行的时间,以及先后的顺序,使得天地的运转变得有条不紊。噎也因此成为神话中的时间之神。

颛顼做的第二件大事,是规定人间的礼法。据说他定下这样的一条规矩:妇女在路上碰到了男子,就一定得给男子让路。如果,这个妇女不给过路的男子让路,那么,这个妇女将受到惩罚。她将被拉到十字路口去,并叫来巫师围着她做三天的法事,祛除她身上的邪气。做完法事之后,还将受到其他的处罚。这样,妇女以后在路上一见到男人就会远远的躲开,掉头就跑。颛顼同时还规定,兄妹不能结婚。据说那时候有一对兄妹偷偷的结了婚,作了夫妇。这件事情被颛顼知道了,他在盛怒之下,便把这对无视他权威而乱伦的男女关到了崆峒山上一个深山老林的山洞里,并用一个很大的石头死死地堵住了洞口。这兄妹两饥寒交迫,紧紧地抱在一起取暖,最后饿死在深山穷谷里。后来偶然飞来了一只鸟,这是一只神鸟。它看到这对夫妇死得这样可怜,就去衔来了能让人复活的不死之草,把他们救活了。可是他们的身子已经完全粘在一块,怎么也不能分开了,他们成了一个有两个头、四只手和四只脚的怪人。他们的子孙也跟他们一样怪模怪样,这些怪人组成一个新的部族,人称“蒙双氏”。

高阳颛顼是个沉着、聪慧、渊博而又有谋略的人,除了做了以上的大事之外,他还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地理条件,发展不同的农业。更重要的是,他能观天象,通晓日月星辰的变动规律,和四季的更替,便制定了“颛顼历法”。颛顼历将一年定为三百六十天,以现在阴历的十月为起始月,以九月为末月,这在当时是相当科学的历法。

颛顼有很多的子女,不过大多都不肖。起先的三个儿子,生下不久就死掉了。一个到了长江边上,变成了疟鬼,专门在发洪水的时候散布疟疾病菌到人间,让人们害上寒热病,打摆子。一个跑到了若水边上,变做魍魉,这个魍魉眼睛是红色的,而且通体透明,没事可做,便模仿人的声音来骗人害人。还有一个变成了小孩鬼,经常出来惊吓人间的小孩。这三个,都是害人的东西。人们为了祛除他们,在每年的腊月初八这一天,人们敲打着腰鼓,制作出各种金刚和罗汉的纸马,让一个头戴鬼脸谱的壮汉带领,在村里来回游行做法,把这些带给人们疾病和灾祸的妖魔鬼怪驱赶出去。

颛顼还有一个叫穷禅的儿子,是每家每户敬奉的灶神。每年到了腊月的二十三,就要到天上给玉皇报告人间的各种事情。人们怕他到天庭说坏话,都会在这一天供奉各种果品、鱼肉和斋物,好生招待他。

颛顼有一个女儿,后来变成了一种怪鸟。这头鸟长有九个脑袋,所以就叫九头鸟,也有叫做夜游女的。这种鸟,白天一般不会出来,只是披着羽毛躲在一个没人的地方。但是到了晚上,它就褪掉身上的羽毛,变成一个女人,攫取别人的孩子来当饭吃。

颛顼在位有七十八年,升天时已经有九十多岁了。传说他死去后,天地间发生了很多奇怪的变化。每当到了冬天,凛冽的北风从北方吹来时,地下的泉水会因为大风的吹刮而涨出地面,地上便会清水四溢,洞里的蛇被迫爬到地上来,就变成了一种怪怪的鱼。此时颛顼的灵魂,就趁着蛇转化成鱼的当儿,附在鱼身上,从而由死变活。复活的颛顼,一半身体是鱼,一半是人身。人们称这种奇怪的动物叫“鱼妇”,大概是说这变化的鱼做了他的妻子,并救活了他的性命的缘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历史典故

全文共 819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成语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末汉初,淮阴(今属江苏省)有一个名叫韩信的人,年轻时,生活孤苦,很被人瞧不起。后来,韩信投奔项羽,参加反秦。他曾向项羽提过一些作战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韩信看到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便改投刘邦。

一开始,刘邦也没有重用韩信,只让他当了一名小军官,一次犯了军法,还差点儿受刑处死。免死后,只让他充当一名管理粮草的小官(治粟都尉)。一次偶然的机会,韩信遇上了萧何。萧何是刘邦的亲信,刘邦对他可以说是言听计从。萧何与韩信一席长谈之后,对韩信非常钦佩,认为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但是,正当萧何决定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时候,韩信却逃跑了。原来,刘邦的部下多是徐州一带的人,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地区偏狭,难以发展。因此,部下因想家而纷纷逃亡。韩信见刘邦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也跟着跑了。

萧何得知韩信逃跑的消息,心急如焚,来不及报告刘邦,跳上战马,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刘邦原来以为萧何也逃跑了,非常生气。后来得知萧何竟亲自追回韩信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官,骂萧何是小题大做。萧何向刘邦详细地介绍了韩信的情况,然后说:“韩信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不是普通的人才。您若甘愿做一辈子汉中王便罢,如要夺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由于萧何的力荐,刘邦终于同意拜韩信为大将军,并选择吉日良时,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以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为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却对韩信越来越不放心。首先,解除了韩信的兵权,由“齐王”改封为“楚王”;不久,又将韩信逮捕;赦免后,只封了个“淮阴侯”。韩信闲住长安,郁郁不得志,便图谋反叛,被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吕后想把韩信召来除掉,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设计把韩信骗到宫中,吕后以谋反的罪名把韩信杀害在长乐宫钟室。

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引出“成为萧何,败也萧何”这一成语来,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历史人物传记作文500字

全文共 558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喜欢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有人喜欢英勇神武的关羽,也有人喜欢武功盖世的张飞,而我却喜欢三国时北方的统治者——曹操。

曹操出生在一个宦官家庭,曹操智谋过人,他与刘备一起煮酒论英雄,说当今只有三人能成大事,分别是曹操、刘备、孙权。曹操还怜惜人才,他看到关羽、赵云英勇神武,想留在自己麾下,但是两人忠肝义胆,没能留住。

曹操不仅足智多谋,还是一位文学家。他写过一首诗叫《龟虽寿》,这首是表达了曹操晚年还想报国,但已无力实现的悲切心情。曹操有一个儿子也非常有才,他名叫曹植,他在七步之内创作出《七步诗》。

曹操取得献帝的信任,此后,国家大权就落到了他手里。有人说曹操是一个奸臣,可是我认为他是一位“活世之能臣”。

曹操在仓亭大破袁绍,收降吕布,他的性格特点是只要人帮过他,他就会重重悬赏,但只要有人害过他,他就一定要除掉这个人。

曹操在人们眼里形象不是很好,都用贬义词形容他。

“携天子以令诸侯,掌天下之柄”的曹操在北方占据了有利地位,招兵买马,准备统一全国,备八十万大军准备南犯孙权,手握着八十万大军有利地位,可北方人不习水性,可诸葛亮巧借东风的原因,曹操大败,撤回北方,养精蓄锐,招兵买马,准备再次统一。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死于建康享年六十六岁,曹操一生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只有江东孙权和西蜀刘备没有剿灭,可谓一世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有关吴王夫差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22 字

+ 加入清单

那还是在远古时候,中国被分成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国家,它们之间连年不断地打仗,老百姓被搞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不得安生。如果一遇到灾荒,就更苦啦!吴国也和别的国家一样,经常派军队去攻打周围的邻国。

有一年秋天,吴国遭了水灾,眼看到手的秋谷全部给水淹没了,连谷种都没有收到。

老百姓整天饿着肚子,吴王夫差看到这个情景,心里很是着急,他和大臣们商量,决定亲自领兵攻打北方的齐国,抢些粮食回来度荒年。 一天傍晚,他领着人马走到一个山沟,迷失了方向。他立刻派几个士兵到附近去找个向导来带路。自己则坐在马上等着。不大一会儿功夫,士兵们回来报告说:周围连个人影都没见到。眼看太阳落下山,夫差干脆下令叫人马扎下营盘,等第二天再去找人。

他正准备下马休息,突然看见远处有一个人从草地上飘飘悠悠地向他走来。他感到很奇怪,就手提宝剑向前迎去。走近一看,原来是个年轻的姑娘,那姑娘好看极了,黑黑的头发披到了双肩,圆圆的脸像红红的苹果,两只眼睛一闪一闪的像天上的星星。不等夫差开口,那姑娘就在他的马前施了一个礼问道:“大王,你到哪儿去?”夫差望了望她,答道:“孤王要到齐国去筹粮!”姑娘又问:“那么,你怎么不走呢?” 夫差就把迷路的事告诉了她,并请她带路。姑娘听夫差说完,满口答应下来。她朝夫差笑了笑说:“不过,我在没有给你带路以前,请大王告诉我几件事情。”

夫差听她答应带路非常开心,就说:“好,你说吧。”

姑娘把手指了指天空问道:“大王,你说天上有没有太阳?”

夫差原以为她要问什么难题,一听问的是这个,便哈哈大笑说:“有啊!”

姑娘又问:“大王,你说地上长不长稻谷?”

夫差说:“长啊!”

姑娘接着问:“那么你为什么要到齐国去抢粮呢?”

夫差被姑娘问得怔住了,只好把遭遇水灾筹粮度荒年的事,原原本本告诉了她。姑娘听了夫差的话,跪下叩了一个头说:“大王,我们都是黄帝的儿女,分散居住在四面八方,天下的百姓全是一家人,一家人怎么能互相仇杀呢?”夫差想不到这个年轻姑娘竟敢当面责问他,刚想发作,举剑把她砍了,但转念一想,还得用她带路,只好忍了忍气,大声吼道:“不去打仗,叫我拿什么给百姓吃呀?”

姑娘不慌不忙地说:“大王,只要你使百姓安康,我就会帮你忙的!”

夫差听了半信半疑。心想,口气不小,小小年纪能帮我什么忙?姑娘见夫差怀疑的样子,便转身举手朝地上一划,说也奇怪,大地裂开了一个长长的大口子,一片金光闪闪。夫差连忙跳下马来一看,口子里装的全是饱满的稻谷,足足可供吴国吃好几年。他惊奇极了,忙问姑娘是什么人?这些稻谷又是从哪儿来的?姑娘微微一笑:“大王,我是你脚下的臣民,这稻谷是我每年在收割以后从田野里拾来堆藏到这里的,现在就送给你吧!”

姑娘说完就变成一只蛤模,一蹦一跳地走了。夫差恍然大悟,感动极了,朝着蛤蟆爬去的方向鞠了一躬,打消了去攻打齐国的念头,命令士兵把稻谷搬出来,除留下一些做种外,全部分给老百姓度荒。

吴王和士兵们原地住下来,开垦荒地,播种农田。没过几年,吴国就繁荣富强起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国历史典故:鸡鸣狗盗

全文共 844 字

+ 加入清单

鸡鸣盗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下面是其成语典故,一起来阅读下吧:

笔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泰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中国历史典故:鸡鸣狗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我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

全文共 1600 字

+ 加入清单

在《水浒传》这么一本讲述江湖好汉、手足情义的书中,正义、武艺高强的女性便成了稀物。梁山泊一百零八将,“女汉子”仅仅只有三位而已。而我认为真正能配得上“女汉子”这一称号的只有“母夜叉”孙二娘。

梁山好汉中的三位女将可以说结局都并不怎么好。扈三娘红颜薄命,她要忍着杀父、杀夫之仇,被宋江乱点鸳鸯谱,使其行尸走肉般活着,她的心早已死去。顾大嫂虽然最后走上了经商之路,但施老并未交代她的生死命运,而且在梁山泊默默无闻的淡笔调描写也暗示了她并不出彩的一生。三女中我最欣赏的是孙二娘,在征方腊时的混乱杀戮天堂中不慎被杜微的飞刀取其首级,令不少读者扼腕叹息。可我认为她的命运比扈三娘的“心死”和顾大嫂的“死不了”要强。至少,她是死在了自己选择的征战杀戳的道路上。她地壮星替阎王老儿收了这么多的性命,终究还是要“偿还”的吧。

为什么说孙二娘是三女中我最欣赏的一个呢?因为她不会隐忍!虽然一时的隐忍不能算坏事,说不定还能使其大获成功,但一旦隐忍成一种习惯、一种性格,那么这个人会是失败的,譬如逆来顺受的林冲。孙二娘说话做事从来都是一吐为快、干脆利落。太直爽的性格也会有很大的缺点,譬如做事鲁莽的李逵。但孙二娘的性格当中不失精明,而正是这一点精明让她不失谨慎。可惜的是,在长期杀戮之中,她丢失了理性与谨慎,失去了谨慎,她就只是一台杀人的机器,变得毫无女性之长。而再勇猛也猛不过男人,这时她就要被阎王老儿或说是施老给召回了。

如果说不隐忍、谨慎是她的本性使然,那她的一身义气就给她的个性魅力锦上添花了,即有“男子汉气概”,又不失“女人味”。她和张青因为拜把子兄弟武松的一句话就放弃祖辈家业,落草去了,真是干净利落,这一点也是我欣赏她的原因之一。她行事果断,从不犹豫不决,更不会被各种利益所左右,这是我十分佩服却做不到的地方。而“义气”是什么?义气很概念、很缥缈,很难用语言解释清楚,可是从孙二娘的实际例子就能感受到所谓“义气”的存在:其他好汉上梁山可以用四个字形容——“逼上梁山”,而孙二娘、张青夫妇却是“自上梁山”,是心甘情愿的。当时的武松也从没逼他俩一定要上山为寇,就一句话,“去还是不去”,孙二娘自然是当机立断选择了前者。这种义气,即使作者不点明,相信读者心中一定也感受到了吧。

试着比较一下孙二娘和潘金莲,她们同为行者武松的嫂嫂(一位亲哥哥,一位结拜),两女年纪也相仿,也都有不逊常人的姿色。可两人的作为可以说是云泥之别了。如果说潘金莲是小家碧玉,那孙二娘就是大家闺秀。孙二娘的父亲是江湖老前辈,自

幼将她当作男儿来养,并没有像世俗家庭一样把女子锁进深闺,在那种年代培养出了一位女中豪杰。而潘金莲的父亲也不知为何把金莲指嫁给了武大郎。从某种意义上说,潘金莲从一出场就注定是一个悲剧。孙二娘性格泼辣,讲义气,注重的是精神;而潘金莲与之相反,注重的则是物质。如果潘金莲也像孙二娘一样懂义气为何、精神为何,那也就不会有之后的一系列事故,并成为女性耻辱的代名词了。

先不说孙二娘武艺过人,就她那做的人肉包子配上她那清脆又豪放不羁的话语足以让她成为经典。孙二娘嗜杀成性,做人肉包子也只是小试牛刀,在沙场上才有她真正的用武之地。在梁山泊上,孙二娘夫妇二人在西山开着酒店迎宾打探消息,日子过得也十分惬意。然而,宋江招安后,好汉们被迫奔赴沙场,化身杀戮机器,也满足了孙二娘的杀人欲望。在战场上,孙二娘的人物个性得到了最大的张扬,但是如烟花般很快由灿烂归为死寂,地壮星陨落了……

孙二娘出现的回目远远不足宋江等人,但给世人的印象却很深。江湖上人称“母夜叉”,也就成了她独特的标识。“夜叉”其实在佛教中是一种能吃人的恶魔。一位女子就像能吃人的恶魔一般,在那个动荡的时代着实很有威慑力,光是名号就这么威风的一个女人在为人处事方面自然是“霸气”的代名词啊!她宛若一株带着尖刺的血色玫瑰,别样的魅力更使整个人物的形象深入人心了。

[关于我喜欢历史人物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医学历史人物作文700字

全文共 729 字

+ 加入清单

在日常生活中,医生是不可缺少的。可是现在大多数都是西医,那些知名的大医院也是西医居多,把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医中药给淡忘了。我国古代的医术也是很厉害的。比如一些有名的医学人才像扁鹊、华佗、张仲景……他们的医术是非常高明的,也为当时的人们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你想知道他们吗?想了解和他们有关的一些事吗?如果想,那就跟我来吧。

扁鹊,战国时的医学家,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诊断疾病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他给人看病运用望、问、闻、切。大家都听说过“讳疾忌医”的故事吧。扁鹊初见蔡桓公就知道他有病了,但不严重,扁鹊就告诉他如何治疗。可是桓公不认为自己有病,以为是扁鹊为了邀功而说的谎话。随后扁鹊每次见了桓公,他的病情日益加重,并告诉他该如何治疗。可桓公都不以为然,直到有一次,扁鹊远远看见桓公就知道他已经无药可救了,就赶紧走了。直到桓公知道自己得病时,再召扁鹊,扁鹊已经逃走了。通过观看桓公就知道他的病情,从这里可以看出扁鹊的医术有多高超。当然,他有那样的成就,也是付出了一番心血才做到的。

华佗医术高明,擅长治疗各种病症。曹操常患头晕病,华佗运用针灸的方法,每次都针到病除。他尤其精于外科,并发明了一种叫“麻沸散”的麻醉剂。手术前先对病人实行麻醉,等病人失去知觉后,再开刀做手术。他的这种全身麻醉进行外科手术的方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华佗被后代医学界尊称为“外科鼻祖”,民间则称他为“神医”。华佗还提倡通过劳动和锻炼来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他仿照古人的导引之术,编了一套“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使人在各部位得到适应的活动,从而增进健康,消除疾病。

我们现在不仅要采用西方的医学技术,更要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中医中药。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凤凰和麻雀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372 字

+ 加入清单

百鸟之中,凤凰最美。可也怪,它偷偷娶了个最丑的乌鸦做老婆,这还不要紧,那乌鸦还挺厉害,遇事凤凰不能作主,都得乖乖地听老婆的指示和吩咐。

这一天,吃罢早饭,乌鸦没事就飞到大树上观赏大自然的风景,忽然之间,它发现在蔚蓝辽阔的天幕下,衣着五光十色的群鸟,正展翅比翼翱翔在乌鸦的顶头上空,轻歌慢舞,自由自在。

乌鸦嫉妒的很,进而气愤不过,用眼轻蔑地向空中扫了一眼,然后一脑扎入洞中恼羞成怒地冲着凤凰说:

“你还是个鸟王!哼!都把我气死了,成天只知道呆在洞里,也不出去看看,那些比你丑的鸟都能腾空翔飞,看它们多神气!”

乌鸦见凤凰不吭声,就伸出长长的黑咀,在凤凰耳边嘀咕了一阵。凤凰象往常一样,照老婆的话行事。

第二天,凤凰下了一道命令:召集天下群鸟,要一个个把翅膀剪掉,省得他们再在鸟王头上耀武扬威!

众鸟听说鸟王有令,不到一顿饭的功夫,先后都来了,鹔鸠刚落地,孔雀又来了,那边,百灵鸟、鸽子、猫头鹰,还有家鸡……一个接一个地来了。这时乌鸦拖着肥胖的身子,代替凤凰点名查到,结果,众鸟都在,就是麻雀没来,大伙举目四望,就是不见麻雀踪影,乌鸦在凤凰耳边嘟哝了几句,然后高声说:“不等它了,我们开会吧!”

凤凰照着乌鸦的吩咐向大家训了话,然后动手剪翅膀。众鸟一听要剪翅膀,都吓得心惊肉跳,尽管一股劲地向后挤,挤来挤去,凤凰一手抓住家鸡,只听“咔嚓”一声,一对翅膀落了地。正在这时,只听见天那边,传来了“唧唧喳喳”的叫声,大伙一哄嚷起来:

“呵!麻雀来了,麻雀来了!”

凤凰一见麻雀,大发雷霆,冲着就问:“你这小东西,竟敢违抗鸟王之令,为什么迟到了?”

“我……”麻雀低着头慢慢地回答:“禀告鸟王,我在路上有事,耽误了时间!”

“什么事?”乌鸦抢先追问,那付气势凶凶的样子简直把麻雀一口要吞下去似的。

麻雀说:“路上有两个人在争咀,后来越吵越凶,争的不可开交,就打起架来了。一问,原来是这么回事:一个说‘晴天比阴天多,白天比晚上多’,可另一个偏说不是,非认定‘阴天比晴天多,晚上比白天多’不可”。

“那你怎么回答的呢”?凤凰问。

“我回答说:‘晚上比白天多’。”

“那为什么呢?”众鸟插咀问起来。

“白天,就是出太阳的时间,如果把阴天加上夜晚,岂不是晚上比白天多!”

“就这事,也不该迟到!”乌鸦还是不肯饶恕麻雀,马上又追问了一句。

“不,还有!”麻雀赶忙申述:“走不多远,又遇见一件事,一大堆人,看小俩口子在吵咀,只听那男的说:‘世界上男的比女的多’,‘不’,女的马上反驳:‘世界上女的比男的多’,男的不依,女的更不让,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服不了谁,争得脸红脖子粗,差点扭打起来!”“那么,你是怎样解释的呢?”这回,凤凰好奇地追问。

“我对他们说:‘世界上女的多,男的少!’”

“那为什么呢?”凤凰十分不明,奇怪的问。

“这个嘛!”麻雀瞟了凤凰一眼,意味深长地说:“本来世界上,有一男就有一女,可是,现在有很多男人光听女人的话,自己没有主意,受女人的摆布,分派惯了,结果,也就成了女的,所以我说世界上,女人比男人多!”

凤凰一怔,禁不住脸上一阵发热,半天说不出话来,两眼瞪得圆圆的,它恍然大悟,自己遇事失了主意,只受乌鸦老婆的吩咐,干了许多蠢事,当即就叫众鸟回去,自己一气也钻进了洞,空场上只剩下剪了翅膀的家鸡,拖着肥胖的屁股,来回不安地走着,它恼恨凤凰,可更讨厌乌鸦!从此,鸡就飞不上天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感恩老师》历史典故

全文共 632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一连好几天没吃上一顿饭。孔老夫子实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觉,想以此来忘却饥饿。孔子的大弟子颜回见老师饿得很,心中十分忧伤,心想,老师上了年纪,怎能经得住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办法,怕是要出危险了。颜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讨。这一次真是天不绝人,居然碰上一个好心肠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白米。颜回高高兴兴地把米拿回来,急忙把米倒在锅里,砍柴生火,不一会儿,饭就熟了。

孔夫子这时刚好醒来,突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好生奇怪,便起来探看。刚一跨出房门。就看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孔子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有饭吃了;生气的是,颜回竟然如此无礼,老师尚且未吃,他却自己先吃了起来。过了一会儿,颜回恭恭敬敬地端来一大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白米饭,送到孔子面前,说:“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赠米,现在饭做好了,先请老师进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来,说:“刚才我在睡梦中见到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白米饭祭奠他老人家。”颜回一把将那碗米饭夺了回去,连忙说:“不行!不行!这米饭不干净,不能用它来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问道:“为何说它不干净呢”颜回答道:“刚才我煮饭时,不小心把一块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为难,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脏的饭给老师吃呀!后来,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饭抓来吃了。这掉过炭灰的米饭怎能用来祭奠呢”孔夫子听了颜回的话,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对颜回的误解,深感这个弟子是个贤德之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辛弃疾活捉叛徒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100 字

+ 加入清单

在完颜亮大举南下的时候,北方和中原人民趁金朝后方空虚,纷纷起义。济南府有一个农民叫耿京,也聚集了几十个人举行起义,先后攻占了莱芜、泰安(都在今山东省)两座县城。耿京的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二十几万人,成为各地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队伍。

投奔耿京起义军的人,大多是在金朝统治者残酷压迫下的贫苦农民,也有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他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济南人。他出生的时候,家乡已经沦陷在金朝统治者的手里。祖父辛赞虽然在金朝占领区里做过几年地方官,但是心里却一直向着宋朝。辛赞常常给小孙子讲北宋灭亡的惨痛历史,带着辛弃疾登上高山,眺望祖国的大好河山,给辛弃疾留下很深的印象。

辛弃疾长大后,因为文才出众,被金朝的济南官府推荐到燕京去参加进士考试。临走的时候,辛赞叮嘱他在到燕京去的路上,注意沿路的地理形势和金朝内部的政治情况。辛弃疾到了燕京,没有考取进士,但是对祖父叮嘱的事情倒很留心观察。过了三年,他又到燕京去参加考试,对金朝内部的情况了解得更清楚了。

辛赞没有能盼到南宋恢复中原就死了。辛弃疾决心继承祖父的遗志。到了第二年,完颜亮发动南侵,二十二岁的辛弃疾眼看机会到来,就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投奔耿京。

在耿京的起义队伍里,像辛弃疾那样有文才的人是少有的。耿京见他前来投奔,十分欢迎,派他负责起义军的文书工作,掌管起义军的大印。

辛弃疾告诉耿京,在济南附近有一支起义军,首领是他熟悉的一个和尚,名叫义端,懂得兵法。耿京听了很高兴,就派辛弃疾去跟义端联络。不多几天,义端就带着队伍参加了耿京的起义军。

义端到了起义军后,凭着老相识的关系,跟辛弃疾很接近,辛弃疾对义端也没有怀疑。哪知义端不怀好意,一天晚上,趁辛弃疾不防备,偷走了他保管的起义军大印,逃奔金军。

耿京认为辛弃疾引进了奸细,大为发火,马上要把辛弃疾处死。

辛弃疾恳切地说:“义端偷印逃跑,我当然应当负责。请您给我三天时间,让我把义端抓回来。如果到了限期我不能把他抓到,愿意接受重刑。”

辛弃疾得到耿京同意,就快马加鞭向金营追去,赶了一段路,果然追上了义端。辛弃疾抓住义端,那叛徒吓得哆哆嗦嗦,跪在地上求饶。辛弃疾按捺不住心头怒火,当场砍了义端的头,把它拴在马背上,回到耿京营里。

耿京不但不办辛弃疾的罪,反而对他更加器重。

采石大战之后,金兵被迫北撤。金世宗一面跟南宋讲和,一面在北方使用招抚和镇压两种手段,企图瓦解北方抗金的义军。耿京的义军受到了严重威胁。

辛弃疾跟耿京说:“为了抗金,咱们一定要和朝廷取得联系,南北呼应;万一咱们在这里呆不住,也可以把人马拉到南边去。”

耿京接受了辛弃疾的意见,就派义军总提领贾瑞做代表,到建康去见宋高宗。贾瑞是个不识字的武将,不懂得朝见礼节,要求耿京派辛弃疾跟他一起去。耿京同意了。

公元1162年,贾瑞、辛弃疾带着十几个随从人员到了建康。宋高宗听说山东义军派人来归附,十分高兴,当天就在行官里召见他们。辛弃疾陪同贾瑞上朝,从容不迫地宣读了他代义军起草的奏章,报告北方义军的抗金情况。

宋高宗立刻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对贾瑞、辛弃疾也各封了一个官衔,要他们回去向耿京传达。

贾瑞和辛弃疾完成了任务,高高兴兴地离开建康回去。不料,在经过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的时候,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原来,在他们离开义军的那段时间,耿京被人杀害了。

杀害耿京的是个义军的将领张安国。在金朝官府加紧他们的诱降活动以后,张安国为了贪图金人的赏赐,勾结耿京手下另一个部将,趁耿京没防备,闯进营帐把耿京杀了。张安国投奔金军后,金朝把这个叛徒封为济州(今山东巨野)的州官。义军失去了首领,又不甘心跟张安国投降金军,大多散伙走了。

辛弃疾听到这个消息,又是痛心,又是气愤,一定要除掉叛贼,为耿京报仇。他跟海州的守将一商量,就有不少将士自动要求跟辛弃疾去除奸。辛弃疾带了五十名勇士,一起骑马奔向济州。

辛弃疾的队伍到了济州官府,叛徒张安国正在里面设宴请客,一听是辛弃疾来了,有点心虚,但是一时还弄不清他们的来意,就吩咐兵士让他们进来。

辛弃疾和同去的勇士闯进大厅,看见张安国跟一些叛将正在宴席上喝酒作乐,气得眼都红了。他们也不跟张安国说话,拥了上去,七手八脚把张安国捆绑起来,拉出衙门。等济州兵士赶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把张安国缚在马上。

济州的兵士见了辛弃疾威严的神色,没人敢动手。辛弃疾当场向兵士们宣布说:“朝廷大军马上就要来了。大家谁愿意抗金的,参加到我们队伍里来吧!”

济州的兵士多数原来跟过耿京,听到辛弃疾一号召,有上万人愿意跟他们走。辛弃疾立刻带着义军,押着叛徒,直奔南方。

辛弃疾把叛徒押到建康行营,南宋朝廷审清楚张安国的罪行,立刻把他砍头示众。

辛弃疾回到南方后,被派到江阴做官。他不顾自己职位低微,好几次向朝廷提出抗金的主张,可惜都没有被采纳。后来,虽然做了几任地方官,还创建过一支“飞虎军”,但是始终没有能够实现他北伐中原的愿望。在他四十二岁那年,竟受朝廷官僚打击,被迫退休。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反映他的豪放性格和爱国热情的词。他的词在我国文学史上占很重要的地位。

就在辛弃疾南下那一年,宋高宗退位,由他的侄儿赵昚(音shèn)接替皇位,这就是宋孝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我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600字

全文共 662 字

+ 加入清单

我最喜欢的魏晋人物是“竹林七贤”中的精神领袖——嵇康。

不畏强权

嵇康从没怕过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这倒不是因为他本身官位不低,而是国为他瞧不起那些有钱有势的贵人。一天善于言辞的钟会领了一帮达官贵人去拜访嵇康。而嵇康却仍按自己的爱好在树底下叮当叮当地打铁,无视面前的一帮官爷们,钟会他们就站在那看了很久,就在他们要走时,嵇康才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此后,这人就一直记恨着嵇康,总向司马昭说他的坏话。

正气凛然

嵇康的正义是世人皆知的,有人说:嵇康身上总有清气缭绕,这种清气想来便是正气的化身。嵇康有一朋友叫吕安,他的妻子徐氏长相极美,竟被他的哥哥给羞辱了。吕安得知后十分生气,要到官府告他哥哥,这事被嵇康知道了。他以家族清名为由,劝吕安不要告官。谁知,这吕安的哥哥竟先下手为强,告吕安不孝,于是吕安就被官府抓走了——然而嵇康不乐意了,他担保吕安无罪,并告发了吕安的哥哥,他这一举动得罪了司马太守,再加上钟会在司马昭耳边吹风,于是嵇康也被抓走了,有趣的是嵇康知道自己要死了之后,没有逃,而是坐等官兵。

镇定自若

嵇康被抓进了大牢,他并没有认输而投降,而是每天背读孟子的话,且时不时带上嘲讽司马家族和钟会的话。这一骂,司马家族的人就气死了,于是嵇康就领了个免费死刑。行刑当日嵇康衣冠整齐,甚至还让人搬上了古琴,悠闲地弹起《广陵散》。快行刑时,有三千太学生请愿赦免嵇康,愿以嵇康为老师,但遭回绝,于是嵇康被斩了。之后,竹林七贤也非死即伤。

嵇康的为人及品德一度影响了后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令人感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

全文共 715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里,你最喜欢谁?

和大部分人一样,我最喜欢诸葛亮

三国的一大亮点莫过于诸葛亮也!想必他的大名各位都是耳听入关如雷贯耳了吧。他最大的亮点,就是他的谋略

若没有他,刘备也平不了荆州,成不了一番大事业。

诸葛亮,字孔明。今山东省沂南县南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四年前,他勤读书,广交游。

诸葛亮不仅仅是一位谋略家,还是一位发明家。他革新了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制造的“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更为我们留下了着作《诸葛亮集》。

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占据荆州、益州,谋取西南各民族的支持,联合孙吴,对抗曹魏而后统一天下的建议,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在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后,又占领了荆、益两国。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抑制豪强。

诸葛亮死后,镇南将军刘弘作《诸葛武侯宅铭》,在隆中设了祠立庙。

傅干曾经夸过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正如综上所说,诸葛亮可以算是一个阴险至极可以又很正直的一个人。这两个看似相反的词语用到他的身上却恰到好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把你卖了,你还是很高兴的帮他数钱的感觉。

诸葛亮可以说是才华出众,至今恐无人能敌。可我说:也不尽然。有人能与他相提并论

是谁?你说呢?

当然是皮匠啊!

我想说的是,既然喜欢,就一定会有喜欢的理由。既然喜欢,我们就应该以他为我们的榜样。我们应该学习诸葛亮的优秀品质,凡事都三思而后行,谨慎而又小心。在生活上以他为榜样,要慎重思考和分析问题。

不过“学习”和“模仿”还是不同的。凡是加个“太”字就变得不妥了。在以前,你若没算计好命就没了。而如今不同,做错了还有补救的机会。太谨慎小心、犹豫不决反而容易适得其反,错失机会,不容易被人接纳。

若做到这点,你就是那位皮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历史典故:以管窥天

全文共 1012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齐国的名医扁鹊,原名秦越人。因为他救活了许多濒于死亡的人,所以当时人们把他称作传说中黄帝时代的神医扁鹊,而不去提他真实的姓名了。传说,扁鹊曾得到过仙药和秘方,能隔墙给人看病,并能看清病人的五脏六腑,病灶在什么地方。

有一年,扁鹊带领弟子外出巡医,路过虢国都城的王宫,隔墙听到宫内一片哭声,不知除了什么事,他就向宫外守门人询问。方才得知是太子刚刚去世。扁鹊又问:“他什么时候去世的?得了什么病?”守门人回答:“今天早晨鸡叫二遍的时候去世的。太子的病是血气运行没有规律,陰陽交错而不能疏泄,所以突然昏倒而死。”扁鹊凭借自己的经验,已经知道太子得了什么病。于是,他对守门人说:“请禀告君王,我是齐国的医生秦越人,能使太子复活。”守门人瞧了瞧扁鹊,说:“先生该不是胡说吧?人死了还能治活?我听说上古有个姓俞的医生,治病不用汤剂、药酒及其他东西。一解开衣服诊视,就能知道疾病所在,然后剖开皮肤,疏通经脉。先生的医术能如此,那么太子就能再生了,不然的话,要使他再生是骗人。”扁鹊再三请求守门人,他就是不答应。扁鹊叹息说:“您说的那些治疗方法,就像从管子里去看天,从缝隙中看花纹一样。我用的治疗方法,不用给病人切脉、察看脸色、听声音,只要观察病人的体态神情,就能说出病因在什么地方。”

守门人见他说得很有把握,终于答应替他去禀报国君。国君一听太子有救了,非常高兴,即刻请扁鹊进宫给太子看病。扁鹊仔细检查了太子的身体,切了太子的脉,然后为太子实施针灸。当银针扎进太子身体后,太子就慢慢睁开眼,嘴唇微微动了动,周围的人们都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扎完针后,扁鹊又为太子配制了几副药,同时告诉太子侍从如何煎服。最后,他对君主说:“太子不出一个月,身体就会康复。”果然,没出一个月,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

从此,扁鹊的名声就更大了。

本意是从竹管里看天空,只能看到很小一部分。比喻见闻狭隘,看问题片面。守门人一开始不把扁鹊看在眼里,他不相信也不了解扁鹊有如此高的医术,只能说明他见识狭隘。而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不但见识狭隘,心胸也狭隘,他们用厚厚的壳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生活在自己狭小冷漠的世界里。他们处处以自我利益为核心,无朋友之情,无恻隐之心,不懂得宽容、谦让、理解、体贴、关心别人。他们始终生活在愤怒及痛苦的陰影下,阻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所以才是真正的睿智,以一种豁达、宽容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历史典故:以管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历史人物传记作文500字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自读《贝多芬》一书后学到了很多他的优秀的品质,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长大一些,厄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

痛苦又一次降临,慢慢地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

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爱情,他充满着希望。也许现在你的成绩是差了点,但这并不代表以后你依然是这样,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对自己要有信心。

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每当我遇到困难而退缩时,每当我受>挫折而落泪时,我就会想起贝多芬的身影,那顽强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时时刻刻做到:不管做什么事,不管有什么困难,我们都应该像他一样坚持不懈!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汉高祖刘邦选贤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027 字

+ 加入清单

高祖刘邦平定淮南王英布兵变后,在返回长安途中,路经沛县。南北征杀十余年,头一次回到故里,重见故里父老兄弟,真是无限的感触。这一天,高祖在沛宫摆宴,款待乡亲父老,把酒临风,喜气洋洋。合法这时,门外突然传来一阵吵嚷,高祖好生希奇,忙放下酒杯问道:“门外为何如此吵嚷?”高祖话音一落,县令一旁“刷”地站起,伸过头去往外侧耳一听,才慢慢安下心来,回身跪在地下向高祖叩首道:“皇爷恕罪。今早卑职来拜皇爷,遇一乡民拦路喊冤,状告本城东家霸鹅。因奉皇诏,卑职不敢延误,……不想他们闹了上来,使皇爷受惊,卑职罪该万死,罪该万死!”高祖听后沉思起来,他据说这个县令昏庸无能,靠着做郡守的岳父才得以重用,今天我何不亲眼看看这位县令的本事!高祖暗暗打定主意,立即吩咐:“官清民安,民事为大,尊县不妨即速审理!”没等县令答复,高祖就已脱离桌案,向大家拱手招呼道:“此处为堂,我等暂且一避!”

县令一听,吓出一身盗汗,心中连连叫苦。你想,一个小小的县令,能有多大的胆子敢在帝王眼前审案?况且这样的一个无能之辈!县令不敢推托,只好硬着头皮擂鼓升堂。那乡民被差役带到堂前跪下,哭诉道:“……二十只鹅为小民所养,指望卖鹅来购置农具开垦荒地,养家糊口。昨晚下店,不料东家霸鹅,反诬小民刁赖……求老爷为民作主哇!”

县令听罢,装模作样,手指东家大喝一声:“店家,你平白无故霸鹅,该当何罪!”谁知那东家没有畏惧,听到喝声就扑通跪在地下,立即分辩:“老爷容禀:小店家闻高祖皇爷将要返乡驾临,久备鹅二十只,孝敬老爷以备皇爷受用,不料这乡野流贼,仗着现在皇爷法宽,爱民如子,就胆大包天,来得我店,见鹅起意,生下这谋鹅的歹毒之心……求青天老爷明镜!”县令听完,以为店家说的也有理,心想,这可怎么了却呀……随后眼珠一转:咳,村夫流民,判轻判重谅他也不敢如何,再说,本县若连一个村民也治不了,在皇爷眼前,不是显得大大的无能了么,想到这里,忙吩咐两边:“野夫民贼,骚扰本县--给我拿下,重责四十,收入南牢,听候发落!”

那乡民毫无惧色,连声高喊冤枉,被差役强行架出。

其中的马脚,高祖爷早就看得一清二楚,心想:全国要有这样一批“青天”,将要造成几许冤狱啊,俺这汉室山河,要不了多久就会败在这批人手里……高祖忍着肝火走进大堂,冷冷地问:“青天大人,此案可理清断明确?”

县令一听高祖这口吻,知道不妙,吓得满身发抖。停了一会儿,高祖又问:“此案审理得怎样了?”县令猜不透高祖的意思,吓得面色如土,哪里还敢哼一声,急忙跪在地下,连连叩首。高祖抬头环顾一周,微微一笑道:“诸位父老兄弟,县令大人不作答复,想必案子没有结果!既然如此,东家岂能逍遥?”说着又向众人摊开两手,轻轻说道:“疆场识良将,治世出英才。你们,谁能--”大家心里都很明白,皇爷想招贤理案呀!但是,在这种情形下,哪个敢站出来冒这个大险呀,众人只是你瞅我瞧,谁也不吭一声。

这时,角落里一个身体瘦弱、双目炯炯的人一声高呼,双膝跪在案下道:“皇爷万岁,千万岁,恕小民无罪,俺愿一试!”

刘邦闻言大喜,忙离座向前双手搀起。大家一见此人,难免一惊:“这不是墨客李良吗?”李良直起身,对高祖说:“要将两家唤回,当面说清;并速将白鹅奉上,俺要审鹅,鹅供为证!”“审鹅?”众人大吃一惊,窃窃私语、议论纷纷。

“是审鹅!二十只全审--请备二十管笔,二十块帛,要鹅一一供认!”李良说得如此安全静静,连高祖也暗暗吃惊,不禁疑虑重重:此人莫不是疯魔中邪,全国哪有审鹅一说,鹅岂能写字供认?李良依然不慌不忙,回身对高祖躬身一礼,说道:“请皇爷万岁明天审察!”

第二天,李良开堂审鹅。高祖上坐,东家和乡民跪在堂下,沛城众位父老兄弟列坐两旁,门外另有不少人等待着观看稀奇。李良不急不躁,安如泰山。看看大家等得有点儿不耐烦了,便转头大声吩咐:“将二十只鹅的供认呈来!”

话没落音,二十个差役一人捧着一块帛,从后堂急急走上来。这时,大家的双眼瞪得象一对对铜铃,眼光“唰”地一下落在帛上,仔仔细细地瞧呀瞅呀,但是,帛上除了鹅屎外,另外什么也没有,更没有什么“供认”!很多人由失望变得紧张起来,个个都在为李良担忧啊。

这时,李良站起来,对着布帛看了一会儿,忽的,他皱起了眉头,一声猛喝:“店家!现在真象大白,你开黑店,强占民鹅,二十只鹅已将实情供出,铁证如山,你另有何话说!”店家自知理亏,吓得两腿筛糠,瘫倒在地,最后只得点头认罪。李良呼唤左右差役,把店家拿下。又转脸对惊呆了的乡民说:“老乡,此刻物归原主,把你的二十只鹅赶走吧,换回农具,多拓荒地,好生过日子……”

李良见众人还愣在那边,不知究竟,就指着帛微笑着说:“城里人养鹅,鹅吃的是粮食,屙的是黄屎;乡下人养鹅,鹅吃的是青草呀,你们看,这块块帛上,不都是青青绿绿的吗?”众人这才茅塞顿开。这时,只见高祖伸手拉住李良,连声赞道:“好,好!你这才称得上是沛县的青天!”从此,让李良任沛县县令。

李良治沛多年,黎民安居乐业。刘邦选贤的美谈,一直传播到今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武则天识青鹅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武则天当朝,遭到唐朝宗室和元老们的反对。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谋反,他让骆宾王设法拉拢中书令裴炎作内应。骆宾王便编了一首童谣:“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殿上坐”,教京都和裴炎家乡的孩子们传唱。

裴炎听到后,不明白童谣的意思,便去问骆宾王。骆宾王解释说:“绯衣合起来是个‘裴’字,两片火是‘炎’字,殿上坐是南面称王;这就是说你裴炎要南面称王了。”两人最后谈得投机,裴炎就答应作内应。

为了机密起见,裴炎给徐敬业写了一封密信。但是这封密信被武则天的人查获。他们打开一看,上面只有两个字:“青鹅”。

朝中的官员们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便呈给武则天看,武则天一看,便解释说:“青者,十二月,鹅字乃‘我自与’三字组成。

这就是相约在十二月起兵,裴炎自会在朝中作内应的意思。”于是武则天杀了裴炎,并派李孝逸追击徐敬业。徐敬业的部将

王那相杀掉徐敬业的头,降顺了武则天。

徐敬业的反谋,遂被平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历史典故:红拂夜奔

全文共 2443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典故红拂奔讲述的是什么样的故事呢,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就来了解一下吧!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具眼识穷途,尸居馀气杨公墓,岂得羁縻女丈夫

美女识英雄,自古被人们传为佳话,唐初就有美人红拂女独具慧眼,在芸芸众生中,辨识了两位英雄人物,一位是她的夫君李靖,另一位是她的结拜兄长虬髯客,三人结为莫逆之交,一同在风尘乱世中施展才华,被人们敬传为“风尘三侠”。

红拂女姓张,原本是江南人氏,由于南朝战乱,随父母流落长安,迫于生计,卖入司空杨素府中成为歌妓,因喜手执红色拂尘,故称作红拂女。

杨素是北朝和隋朝政坛上的一个通天人物,更是一个兴风作浪的高手。早年曾协助北周武帝击灭北齐;后与北周丞相兼外戚杨坚配合,迫使北周静帝禅位给杨坚。二十四年后又帮助太子杨广弑父弑兄而为隋炀帝。隋炀帝即位以后,拜杨素为司空,封越国公,把一切军国大事都托付给他处理,自己则专心致志地躲在东都洛阳的西苑中,醇酒美人,声色犬马,享受人间的奢华快乐;杨素留守西京长安,几乎成了实质的政治领导中心。

杨素权高位尊,必然讲究生活的享受,府中金银堆积如山,仆役侍女如云,每次接见宾客,总是大模大样地坐在躺椅上,由一群侍女抬着出厅,两旁还排列着许多美艳的侍女,负责薰香、打扇、捶腿及驱赶蚊蝇等工作。这种豪奢尊贵的排场,许多人都叹为观止,羡慕不已,但后来看在李靖眼里,却嗤之以鼻。

李靖是三原地方一位文武兼通的才子,生得身材魁梧,仪表堂堂,饱读诗书,通晓天下治乱兴国之道,还练就一身好武艺,精于天文地理与兵法韬略,心怀大志却一直苦于英雄无用武之地。后来隋朝稳定下来,他决定从家乡投身长安,以图施展抱负,为国效命。

奔经长安路途中,在风陵渡口李靖遇到了刘文静,刘文静身为北朝官宦之后,见解不凡却在隋庭无法施展,准备前往太原投奔李渊父子。两人交谈之下,大有惺惺相惜之感,于是结为挚友,约定日后一旦谁有发展必定提挈另一方。分手后,一人往太原,一人奔长安。

李靖到了长安,由于国政大权基本掌握在杨素手中,于是他准备先投到杨素门下。好不容易进入司空府拜见了杨素,杨素却半躺在椅中,眯缝着眼睛,一付根本不把来客放在心上的神态。李靖心想:这样的排场,这样的待客之道,岂不令天下英雄寒心,怎能收贤纳士,振兴国道!于是他不悦地直言道:“当今天下大乱,英雄竟起。明公为朝庭之重臣,而不收罗豪杰,扶济艰危,而专以踞傲示天下士,实在令人不敢苟同!”

杨素一听这话大感吃惊,心想:这等无名之辈,竟敢在这里口出狂言,真是放肆!他想发火,但转念想到自己的身份,若与眼前这位初生牛犊计较,实在是失于大度,于是反而转怒为喜,起身夸赞李靖的胆识,并请他落座,宾主畅谈天下大事。

李靖侃侃而谈,从天下时势谈到治国安邦之道,见解精辟,头头是道;杨素听了频频点头称是,然而最后结论却说:“老夫来日不多,多承指教,然时不我予,奈何?”

这话仿佛给李靖的满腔热情浇上了一瓢冷水,让他失望之极。

这天,红拂女正侍立在杨素身旁,目睹李靖英爽之气溢于眉宇之间,又谈议风生,见解出众,不同凡响,心中大为倾慕,不由得闪动着一双聪慧的大眼睛,不断地瞟向李靖。待李靖告辞出门时,她不露声色地暗中嘱托侍立廊下的小童代为询问李靖的住址;小童问得结果,回报红拂女,红拂女默默记在心里,望着李靖大踏步出门远去的背影,有一种奇妙的牵挂之感升在心中。

当天夜里,李靖独坐客栈,面对孤灯,想起白天在司空府的情形,暗叹:不可一世的司空杨素毕竟是老了,守业尚嫌精力不足,根本谈不上有所发展了,自己看来还得另谋途径。这时他又想起司空府中那位手持红拂尘的美丽侍女,她那一对写满睿智又充满柔情的大眼睛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在杨素身后一大群侍女中一眼就发现了她,总觉她有些什么与众不同,引得自己心神荡漾。

夜深了,万籁俱静,李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突然耳旁响起一阵轻轻的叩门声,李靖披衣起身,点亮了灯。拉开门闩,只见门外站着一个头戴阔边风帽,身披紫色大氅,肩背绣花布囊的年轻人。

李靖不料在这人生地不熟的长安,竟有客人深夜来访。正在狐疑之际,来客自动解释说:“妾乃杨司空家红拂女,今夜特来相投!”烛影摇动中,红拂女卸下了绣花布囊,摘下阔边风帽,脱去紫色大氅,变成一个秀发蓬松,明眸皓齿,如三春水蜜桃似的鲜灵的一个女孩。李靖对红拂女的来意仍有些不解,红拂女也看出了他的心思,不待他询问,就盈盈下拜,并轻声说道:“妾侍杨司空多年,看到的人物不计其数,但从来不曾见过象李公子这样英伟绝伦的人;妾似丝箩不能独生,一心依托于参天大树,以了平生之愿,因而前来投奔,请公子不要推辞!”

李靖既惊又喜,他对红拂女早已有好感,这时又见她如此理解自己,且有这般自作主张的胆识,甚是爱怜。但转念又忧虑道:“杨司空权重京师,你私自逃去,他必定追寻,那怎么逃得他的手心?”红拂女胸有成竹地说:"杨司空现在不过是苟延残喘,行将就木,不足畏也!他府中姬妾时常有人溜走,他也无心过于追究,何况司空府中侍女多如牛毛,少妾一人不会在意,所以大胆前来,请公子不要担心!”

李靖仔细打量红拂女,见她肌肤细嫩,面带红晕,仪态从容,嘘气如兰,羞怯中不失果敢之气,李靖心中甚喜,但又想到自己孓然一身,飘泊不定,那能给她一个安定的家,深觉愧对红颜,委屈她的一片真情。

红拂女见他欲言又止,似乎明白了他的犹疑,于是坦然陈述自己的心意:“既然来投公子,就已深思熟虑,今后天涯海角,妾愿患难相随,一片诚心,苍天可证!”

话已说得十分明白,李靖也不必再有什么顾虑了。这夜,一对患难之交同入罗帐,没有父母之命,没有媒妁之言,但有的是相知相慕,便由他们自作主张,成为一对恩爱夫妻。

司空府中不见了红拂女,也曾派人出来追寻,但数日之后就不了了之,这对他们来说算不了什么。待风声过后,李靖打算前往太原,投奔招揽四方豪杰、待成大业的李渊父子。红拂女理解夫君的志向,她不声不响地从绣花布囊中拿出一些金银,委托店家买来了两匹俊马和一些衣物干粮。一切准备停当,两人装扮成行商模样,趁着天色微明之际,悄悄离开了隋都长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历史典故:伍子胥过昭关

全文共 1812 字

+ 加入清单

伍子胥过昭典故入选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典故:伍子胥过昭关,欢迎阅读!

正当齐国逐渐强大的时候,楚国走下坡路了。公元前年,楚灵王的兄弟公子弃疾乘灵王率兵伐徐的机会夺取了王位,这就是楚平王。

楚平王开始时改变了灵王的一些做法,还颇得人心。但不久,他也骄奢淫逸起来,而且宠信一个专门会拍马屁的大臣费无极,将国家越搞越乱。

当时,楚、秦两国联姻。秦哀公将自己的妹子孟嬴嫁给楚平王的长子太子建。费无极奉命去秦国迎亲,回来的路上,他发现孟嬴十分漂亮,为了讨好平王,他用了个掉包计:在随同陪嫁的侍女中选了一个女子冒充孟嬴,送到太子建那里去成婚,而将真孟嬴偷偷送给了平王。当然,平王这件抢儿媳为己有的丑事不可能一直隐瞒下去的。当它终于被太子建知道以后,费无极又给平王出主意设计废掉太子。他让平王先召太子建的老师伍奢到郢都,要他承认与太子建合谋造反。伍奢是个耿直的人,他坚决拒绝了。平王就想杀掉伍奢,然后再杀太子。费无极怕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尚、伍员不服,留下后患,就又出主意让平王命伍奢写信将他们骗到郢都来一起杀掉。

再说伍奢不得已只得写信叫两个儿子去郢都。大儿子伍尚是个书呆子,明知此去凶多吉少,认为父命不能违抗,还是去了;小儿子伍员,字子胥,生得人高膀粗,具有过人的文才武略,他马上识破了平王的阴谋,连夜出走了。伍尚一到郢都,就被平王将他连同父亲伍奢一起杀害了。怕伍子胥将来会替父兄报仇,平王又下令在全国悬挂榜文和伍子胥的图像捉拿他。榜文上说:“凡能捕获伍子胥献给楚王的,赏粟米五万石,让他当上大夫的官;凡窝藏、收留、放跑伍子胥的,全家处斩!”楚王还命令全国各处关津渡口,对来往行人,严加盘查。

再说伍子胥离家后,与太子建逃到了宋国。但不久宋国发生内乱,伍子胥又同太子建一起跑到郑国。郑定公很客气地将他们留了下来。但太子建却私下与晋顷公联络,企图联晋灭郑。不久,事情败露,太子建被郑国所杀。于是,伍子胥只好带了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逃离郑国投奔吴国。一路上,他背着公子胜,历尽千辛万苦,一直向东走了数天,来到昭关(今安徽含山北)附近。这里是楚国的东部边界,出了昭关,就是大江,江那边就是吴国的地面了。

这天,伍子胥带着公子胜,正躲在离昭关六十里左右的一片森林里,遇到了一个名叫东皋公的老中医。东皋公同情伍子胥的不幸遭遇,将他带到了自己家里,要他不要擅自行动,待他连夜出去找个朋友想办法。

老中医走后,伍子胥在茅屋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这里呆下去,也不知道老人是否真有办法,多呆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如果贸然出走,人生地不熟,万一碰到盘查,就更危险。他在茅屋里辗转反侧,又恐又愁;天微明时分,那老中医推门进来,不由得吃了一惊。他只见伍子胥的鬓发胡髭,一夜之间全部变白了。

那老人拿出一面镜子,让伍子胥一照,连他自己也吃了一惊:“我怎么变得这样苍老了?!”突然间,他放声哭了起来,“天啊,我大仇未报,难道就这样一事无成地完了吗?!”

东皋公安慰他说:“不要悲伤。这是件好事呢。你的鬓发变白了,就不易被人辨认出来了。我已找到了一个与你的相貌十分相像的朋友皇甫讷,让他扮作你,你扮作仆人,明天你就可以过昭关了。”

第二天,皇甫讷来了。东皋公让皇甫讷穿上伍子胥的衣服,让伍子胥换上仆人的衣服,并用中药汤将他的脸洗黑,同时也给公子胜换上农村小孩的服装。一切装束停当后,三人就连夜出发,待到天蒙蒙亮时,他们刚好赶到昭关。而这里关上的守军,也刚刚开关。

这时,只见守关士兵果然拿着伍子胥的画像在排队过关的人中一个个核对……忽然间,一个士兵叫了起来:“伍子胥!”于是,一伙士兵一拥而上,将皇甫讷捉住了。

伍子胥乘士兵们围住皇甫讷、关口混乱无人照管的机会,赶紧拉着公子胜随人群出了昭关……

再说皇甫讷被士兵捉住,解到守将越那里,他却大声申辩说:“我不是伍子胥。我是本地龙洞山下隐士皇甫讷,今天与老朋友东皋公约好出关去游玩的,为什么要抓我?”

东皋公经常给越看病,是越的朋友。于是,越就让士兵把东皋公请来。

东皋公一看,连忙笑着对越说:“将军搞错了。这个人不是伍子胥,是我的朋友。今天我们约好去关外玩的。我们还办好了过关文牒,您看……”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了文牒。越接过来一看,上面确实写着东皋公和皇甫讷的名字。他只好下令放了皇甫讷,并向他们两人道歉。

伍子胥投奔吴国后,帮助吴王阖闾夺得了政权,又协助他发展生产,建造姑苏城,冶炼兵器,训练军队。吴国从此强大起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历史典故: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全文共 32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历史典故,供欣赏,希望您能喜欢。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他也死去。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踉他谈起军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便笑着对他开玩笑说:“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谋,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答道:“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历史典故:先天下之忧而忧

全文共 1734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大家都学习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先天下之忧而忧,欢迎阅读!

宋仁宗曾经派范仲淹去西北抗击西夏。范仲淹确实是一个合适的人选。他不但是一个军事家,也是着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范仲淹是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他两岁的时候,就死了父亲,跟着改嫁的母亲背井离乡,生活十分贫困。他从小很有志气,爱好读书。十多岁的时候,他借住在一所寺庙的僧房里,昼夜苦读。每天,他只烧一锅粥,等粥冷却后,用刀划成四块,一天两餐,早晚各吃两块。菜呢,也只是几根咸菜。后来,人们称他这种生活为“断齑(jī,指咸菜)划粥”,成为历史上刻苦好学的佳话。

经过艰苦的学习,范仲淹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同时养成了严肃认真和刻苦节俭的作风。

范仲淹青年时就考中了进士,开始做官。早年的贫困生活使他了解并同情民间的疾苦。他决心为国家和百姓做一番事业。

宋夏战争初期,宋军不断失利。公元1040年,范仲淹和韩琦同时被派到陕西,前去抗击西夏。

范仲淹到了延州,发现一个很不合理的现象。当时,宋朝政府把边兵分给各级官员带领,官职越高的带兵越多,官职越小的带兵越少。这本来是正常的现象,但宋仁宗却下了一道命令,说敌人来进犯时,不管来的敌人多少,一概由官小的带领自己的少量人马先去作战。这样做哪有不败的道理。范仲淹却不管皇帝的命令,立即改变做法。他把延州的一万八千军队,分给六个将领带领,每将三千人,负责训练。有了敌情,该多派就多派,该少派就少派。同时,他又下令修筑一些城堡。经过一番整顿,延州的防守力量顿时改观了。

西夏军队看到范仲淹防守严密,就互相警戒说:“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从此,他们再不敢轻易侵犯延州了。

范仲淹镇守陕西几年,除延州外,还驻过庆州(今甘肃庆阳)、州(今陕西彬县)等地,很受当地羌人部落的尊敬。羌人因为范仲淹做过龙图阁直学士,都称他做“龙图老子”。

公元1043年,范仲淹由陕西调回京城,担任副宰相。

那时候,北宋政治非常****,封建官僚的特权大得惊人。做官全凭关系,升官更靠资历。只要一个人当了大官,家属亲戚都可以做官。结果大小衙门里塞满了多余的官员,好多官员又尽干坏事。

范仲淹早就看不惯这种状况。他担任副宰相后,决心改革,就大胆地向宋仁宗提出十项改革方案。这个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一、明确规定官吏提拔或者降职的办法;二、严格阻止凭借特权、关系等取得官职;三、改革科举制度;四、慎重选择官员;五、重视生产;六、加强武备;七、减轻劳役等。

宋仁宗正信任范仲淹,对范仲淹提出的方案全部接受了。因为范仲淹是在宋朝庆历年间提出这个方案并进行改革的,所以历史上称为“庆历新政”。

为了推行新政,范仲淹首先整顿官吏制度。他派一些官员担任监司(监察官),到全国各地视察,然后根据他们的报告,把各地的坏官从登记簿上除名,加以撤换。

有一次,和范仲淹一起推行新政的大臣富弼(bì),看到范仲淹在登记簿上勾掉坏官的名字,心里不忍,就上前劝阻说:“一笔勾掉一个名字很容易,可是,被勾掉的一家人都得哭了。”

范仲淹毫不动摇,斩钉截铁地回答说:“一家哭总比一路(北宋的政区名称)的百姓哭好啊!”

富弼听了,觉得范仲淹既有胆量,又有见识,心里非常钦佩。

新政在推行中,触犯了一些封建贵族的利益。许多保守的官僚纷纷起来反对,诽谤范仲淹和推行新政的人,说他们结成朋党,滥用职x。

宋仁宗动摇了。新政只推行了一年多,范仲淹就被降职,调到外地做官去了,新政也跟着失败了。

范仲淹虽然遭受打击,但他忧国忧民的信念却丝毫不变。不久,他到邓州(今河南邓州)去做地方官。这时,他的朋友滕子京也被降职,在岳州做地方官。滕子京在岳州重新修建岳阳楼,请范仲淹写一篇纪念文章。范仲淹答应滕子京的要求,写下了着名的《岳阳楼记》。文中反映范仲淹伟大抱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语,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公元1052年,范仲淹又被调到颍州(今安徽阜阳)去当地方官。他在上任的路上生病死了。

范仲淹生前,生活非常节俭,但待人却很亲热厚道,乐于助人。他喜欢将自己的钱财赠送给别人,还设法救济同族的人。所以,他死后,人们都很悲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