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指鹿为马的典故有关的历史人物是谁(热门20篇)

他是一位爱说爱笑的男孩。圆胖的脸蛋,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的,特别是那张大嘴巴,笑起来嘴角微微上翘,说起话来非常响亮。他最爱发言,课堂上常常响起他回答问题的声音。他爱穿白色短衬衫,蓝色短裤,又整洁又大方。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接下来请欣赏:观察日记人。接下来开学吧给你们分享一些指鹿为马的典故有关的历史人物是谁优秀作文,供大家学习,希望对您有帮助。

浏览

2241

作文

1000

有关于尽忠职守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713 字

+ 加入清单

尽忠职守是指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细心、耐心地守住职位或岗位,那么尽忠职守有历史典故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尽忠职守的历史典故,希望对你有用!

尽忠职守的历史典故一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释义】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历史典故:

诸葛亮,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聪明与智慧的化身。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知,四书五经,无所不晓。

47岁时,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上《出师表》,表明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心迹。

为了统一中原,诸葛亮曾经多次兵出祁山,前几次出兵,都是因为粮食不继而退兵,第五次他接受了以往教训,非常重视粮食供应。他设计了一种叫做木牛(改进的独轮车)的运输工具,用它把粮食运到斜谷口囤积备用。

公元234年,诸葛亮用木牛流马运粮,做好充分准备后,约孙权同时对魏国发起进攻,两面夹击魏国。他率领10万大军出斜谷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构筑营垒,准备长期作战:分一部分兵士在五丈原屯田,跟当地老百姓一起耕种,以为久计。司马懿率领魏军也渡过渭水,筑起营垒准备和蜀军长期对峙。魏明帝命令司马懿只许坚守,不准出战。

与此同时,孙权应约派出三路大军进攻魏国,配合蜀国的行动。魏明帝亲自率领大军南下,大败吴军。诸葛亮只好孤军作战。蜀军很想跟魏军速战速决,但司马懿固守营垒,坚守不出,决心要打持久战。双方相持了一百多天。

有一次,司马懿虚情假意地接待前来下挑战书的使者,问道:“你们丞相很忙吧,身体还好吗?”使者回答说:“丞相很忙,军营里大小事都亲自过问。他每天早起晚睡。近来胃口也不太好,饭量很小。”使者走后,司马懿对将士们说:“诸葛孔明食少事多,怎能支撑长久呢?”不出司马懿所料,诸葛亮就在这年八月病故,年仅54岁。

按照诸葛亮生前嘱咐,蜀军密不发丧,各路人马按序撤退。

司马懿探得蜀军因诸葛亮病死而退兵的消息,立即率军追赶。刚过五丈原,忽然蜀军旗帜转向,战鼓雷鸣,蜀军将士们转身掩杀过来。司马懿大吃一惊,赶快掉转马头,下令撤退。待魏军退远了,蜀军才缓缓撤出五丈原。

虽然,诸葛亮没能实现统一中原的愿望,但是,他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才智和鞠躬尽瘁、忠于职守的品格,永远师仪后世。

感言:

诸葛亮用生命实践了自己对蜀汉集团的忠诚。为理想、事业而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献身精神,在诸葛亮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诸葛亮忠心耿耿、克己奉公的高尚品格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奋斗精神,为后人做出了最好的表率。尽职尽责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我们应具备的素质,也是我们成长和成功的基本要素。

尽忠职守的历史典故二

萧何沛县人,由于他精通律令,再秦朝末年时便在地方当任一个小官,秦朝监察泗水郡的御史见萧何能干,便任命他为属史,萧何总是把公务处理得条理井然,因而又当任了泗水郡卒史,而声名远播。

由于和刘邦同乡,因此萧何总是不吝对当时落魄的刘邦施以援手,后来刘邦当上了亭长,必须解送犯人前往咸阳去劳服役而缺盘缠,萧何很大方的掏出五百钱来资助他,令刘邦深受感动。

秦朝在秦始皇的暴政下,各路的英雄好汉,纷纷揭干起义,在刘邦起义时萧何便追随在他左右,而被任命为沛丞,监督并办理日常公务;当刘邦攻克咸阳时,众将都分取金银财宝,只有萧何将秦朝丞相御史掌管的法律诏令等文献视同珍宝,细心的收藏。

后来刘邦能够掌握天下险关要塞与百姓疾苦等相关资料,都拜萧何汇整秦朝文献所赐,可见萧何是个有卓识有远见的人,这一点也奠定了刘邦战胜楚霸王项羽,建立了大汉天威的重要因素。

话说楚霸王项羽的军队,也攻入咸阳城,但他并没有实践“先入咸阳者为王”的约定,来拥护刘邦为王,反而仗着他庞大的军力,将蜀汉关中之地分封给刘邦,而立为汉中王,当时刘邦忿恨难消,萧何劝他要忍着,毕竟项羽势力远超过刘邦。

刘邦经过一番思考后,接受了汉中王的分封,到汉中后便以萧何为相,治理一切事物,并以汉中为基地,屯粮练兵,以便图谋霸业。那项羽称王不到一年,由于赏罚不公,引起许多诸侯的叛变,刘邦也抓住了这个机会,起兵叛变,萧何则留在汉中观察战况,以便随时可以补充人力及粮食。

刘邦在外作战,还不时的派人来汉中视查萧何的动静,萧何知道刘邦怀疑他之后很难过,但仍然还尽心的辅佐他,汉中在他治理下,逐渐成为一个富裕的城市,也是刘邦最强大的后盾。

三年的苦战,刘邦终于在萧何、张良、韩信的协助之下,获得胜利而攻下半壁江山,最后逼得项羽兵败而自刎于乌江畔。但萧何却没有因而懈怠,反而更加努力的埋首于经卷中,认真的为刘邦图霸天下的大业拟出一个美的蓝图来。刘邦曾对萧何说:“若不是贤卿不分昼夜的运筹惟幄,朕也不能这么顺利就坐拥江山。”

刘邦称帝不久,陈豨判变,刘邦亲自率军前往邯郸讨伐,平定了叛乱,回到朝中,便封萧何为相国,相国的职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并且派了五百名士兵保护他。这时贺客有叫召平忧戚的表示大祸临头,萧何礼貌的询问,召平详加分析之后,萧何叹了气说:“伴君如伴虎,我早该料到那五百士兵是皇上派来监视我的,但我该如何是好呢?”那召平教萧何辞谢封赏,并把钱捐给军队,表示忠心不二。萧何照顾百姓,体恤部属,很快的得到民心,因此刘邦出宫平定判变时,又开始监视萧何。

萧何无可奈何,只好听门客建议,强占民地,借以毁坏自己的名声,不久,刘邦回宫,看到萧何对自己的揶揄不但不在意,反而一心为民请命,请求刘邦将不用土地开放给贫苦的百姓耕种。

刘邦生气的回绝,因他嫉妒萧何爱民如子的心。他以勾结富商、谋盗国土的罪名,将萧何囚禁起来。这时有位王姓的武官,正气凛然的说:“敢问皇上,相国所犯何罪,为何将他囚禁起来?”刘邦沉着脸说:“身为相国,不知洁身自爱,串通一些贪婪的商人打我土地的主意,收受商人的贿赂,早该判处不赦之罪!”王武官说:“前些时候判变连连发生,相国留守京城,若有二心,还怕没有称帝王的机会吗?事实证明他的忠贞,他怎么会在乎一点贿赂?这全是子虚乌有的罪名啊!”刘邦自知理亏,只好心不甘情不愿的放了萧何。

萧何一生奉献国家,虽蒙受许多不白之冤,然而他依然尽忠职守,未曾忘记身为臣子的本份,堪为后人所传诵。

用尽忠职守造句

一、尽忠职守,勤奋工作,并且热爱荣耀相信自己的直觉。

二、怪不得越来越多人尽忠职守,为工作出力永远获得报酬,为一个人费心则最最划不来。

三、他做事总是兢兢业业、尽忠职守,绝不敷衍塞责。

四、劳苦功高不声不响,坚守岗位不舍昼夜。尽忠职守不慌不忙,爱心奉献不假言辞。白衣天使不辱使命,解危救难不时之需。护士节到不吐不快,送上祝福不计其数。

五、第四十七条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必须廉洁奉公、尽忠职守。

六、她赞扬丈夫尽忠职守,乐于助人,一家人深深怀念他。

七、在他的管理下,景区保安队尽忠职守,素质有了较大提升,这一切也得到了公司领导的肯定。

八、你朝乾夕惕,如履如临,战战兢兢,只能尽忠职守,廉洁奉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官之德,官之本,也是民之福。

九、呵呵,正卿和复华尽忠职守,海上风大,两位还能这么晚了来帮忙巡视阵防,丁汝昌在此谢过。

十、解放军的基层战士戍边卫国、尽忠职守;16名军级以上干部违法违纪,涉贪涉腐。

十一、为传承和弘扬泰坦尼克号上尽忠职守、勇于承担、博爱平等、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2014年3月27日,泰坦尼克基金在博鳌亚洲论坛面向全球发起成立。

十二、对于职务,他不是单纯视为一种权力,而是当作一个尽忠职守的岗位,这尤其值得今天广大党员干部学习。

十三、林主任不愿让人说他尸位素餐,所以从上任至今,都夙夜匪懈,戮力尽忠职守。

十四、动物曾伴我们度过童年的岁月,美好温馨;动物曾帮我们看家护院,尽忠职守;动物曾帮我们耕种翻地,默默付出;动物曾帮我们提供奶源,无怨无悔。世界动物日,请爱护动物,爱护人类最。

十五、征兵宣传片中的中国蓝水海军梦中国海军航行于蓝色海洋,帅气的军舰很酷,水兵严肃冷静、尽忠职守。

十六、看上去既清秀文静、又伶俐成熟的罗晓燕,同行们对她都有一个很高的评价:一位尽忠职守的骨干教师。

十七、把马库叫了过来,这个曾经流寇的头头自从成为番茄城的一员后,倒也算是尽忠职守,其他方面都还表现不错,特别是吹牛拍马的功夫更是进步惊人。

十八、“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这3位警务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忠职守,抢险救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十九、其实“雷锋精神”除做好事外,还有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尽忠职守的“螺丝钉”精神等。

二十、多年来是党组织的培养和信任,使我能有机会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尽忠职守。

二十一、前线警员连日来紧守岗位,守护香港的繁荣安定,谨此向所有夜以继日尽忠职守的警员致敬!社会各界应全力支持警队维护香港法治。

二十二、拿了大金牙好处的警察署来了很多人,他们抱着枪,横眉竖眼地分布在宅院外会场的四周,紧盯着熙攘的人群,那尽忠职守的姿态令所有到场的人都觉得惊诧。

二十三、在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不管是位高权重,还是平凡普通,尽忠职守、兢兢业业都是我们在工作上的追求。

二十四、尽管沈比利射杀了那么多的目标,但他对敌人并没有太多的仇恨,认为自己只是尽忠职守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杯弓蛇影的典故人物简介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乐广(?~304年),字彦辅,西晋南阳淯阳人。生年不详,卒于晋惠帝永兴元年。

幼年时得到夏侯玄的赏识。父亲早逝,少孤贫,侨居山阳。生性冲约有远识,寡欲能让,尤善谈论。其所不知,则默如也。裴楷常引与谈论,自叹不如。王戎为荆州刺史,举为秀才。裴楷又荐之于贾充,遂辟太尉掾,转太子舍人。卫瓘累迁侍中,河南尹。为政无当时功誉,然每去职,人常思其遗爱。不满当时名士故意放达的行为,称“名教内自有乐地,何必乃尔!”成都王司马颖,是乐广的女婿,与长沙王司马乂交恶,乐广为群小所谮,以忧卒。有三子知名:凯、肇、谟。除一女嫁给成都王司马颖外,还有一女嫁与卫玠,被当时人美称为“妻父有冰清之资,谞有璧润之望,所谓秦晋之匹也。”乐广著有文集二卷(《唐书 经籍志》)传于世,今佚。

[杯弓蛇影的寓言故事和寓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贺龙和林彪结怨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088 字

+ 加入清单

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了《贺龙与共和国元帅》,叙述了贺龙南征北战的戎马一生,再现了贺龙与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刘伯承、聂荣臻、彭德怀等共和国元帅共同革命、并肩战斗的一些经历,展现了他们的高风亮节。同时也披露了贺龙与林彪结怨的一些内情。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贺龙和林彪结怨的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贺龙和林彪结怨的历史典故

1942年初,贺龙到延安不久,因感情不和,与骞先任离婚了。许多热心的老同志对他的生活很关心,纷纷给他当红娘。有一天,中共中央西北局和联防军的几位领导在一起开会议事完毕后,大家一起聊家常,有人谈到了林彪同女子大学的叶群谈恋爱的事。贺龙对林彪与叶群谈恋爱的事早有耳闻,还听说叶群把林彪写给她表达爱情的信给别人看,以抬高自己的身份。贺龙很为林彪打抱不平,认为叶群这样做,有损林彪的威信和声誉。现在又听到大家议论此事,就很不高兴地说:“这些小知识分子不像话,轻浮,用损害别人的威信和声誉来抬高自己,应该好好地训她一顿!”

西北局组织部长陈正人是个热心人,有意要为贺龙当月老。于是,他就灵机一动,趁机向贺龙介绍说:“老总啊!我给你介绍一个人,她认识叶群。此人叫薛明,河北霸县人,天津的女学生。参加‘一二九’运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开始后,一直从事抗日群众工作。她带了一支青年女子抗日宣传队,从北平、天津经山东、南京,一路作抗日宣传工作到江西。1938年,经新四军江西办事处介绍来到延安,先后在中央党校和女子大学学习,后来去清涧工作,成绩突出,曾被选为县参议员,后调到中共延安县任组织部部长,是咱们西北局重点培养的妇女干部,据说她对叶群比较熟悉和了解,老总是不是和她见一见?”

贺龙听他们一说,想了想,认为能动员薛明去批评批评叶群,帮林彪一把也是件好事,于是就默认了。

1942年春的一个星期天,贺龙在高岗和延安县委书记王丕年的陪同下,来到薛明的住地。王丕年说:“贺龙司令员来看望我们来了!”高岗趁机向贺龙介绍说:“这就是薛明同志。”

薛明不明白贺龙的来意,有点拘束,轻声地叫了一声“贺司令员!”贺龙点点头与薛明握手,说道:“今天是星期天,我同高书记到这儿来转转,问点情况。”

高岗说:“薛明,贺老总问什么情况,你就如实汇报!”

贺龙问:“听说你和叶群是朋友?”薛明点头答道:“是朋友,但现在来往不多了!”

贺龙从薛明回答中证实了她与叶群“是朋友”,便提高声音说:“要是真正的朋友,你就应该拿出做朋友的样子来。”薛明不知原由,便疑惑地问:“怎么了?”贺龙说:“林彪喜欢叶群,给叶群写信,这本来是正常的吆。”“叶群的态度可是不好啊!她把林彪的信拿去给同学、同事们看,还这么一散,说我不在乎,你们看吧!这是林彪给我写的情书,你说这样做对不对?”薛明肯定地说:“不对!”贺龙接着说:“那么你是不是可以去告诉她,喜欢林彪,就和林彪结婚,不喜欢就不要写信,不要张扬,明确表态拒绝。你告诉她,这是我说的。老革命,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好不容易想讨个老婆,又遭取笑戏弄,不道德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好就是好,不好就拉倒,你认为怎么样?”

薛明很认真地说:“我同意贺老总的意见,这件事我可以办。”

贺龙笑着说:“我要说的就这么多。我知道你在清涧工作做得不错。”

高岗接过话茬说:“这里的工作也搞得不错么。薛明,把你的工作汇报汇报。”于是,薛明汇报了延安的组织工作和妇女工作。王丕年招待大家吃了午饭。临别时,贺龙对薛明说:“听说你是天津人?”薛明答道:“离天津很近,霸县胜坊镇人,在天津上学。”

贺龙说:“我有个厨师,会做天津狗不理包子,你可以去尝尝,看像不像!以后有空到我那儿去玩。”高岗语带双关地对薛明说:“熟悉了,以后可以常去老总那里看看吆!”

薛明遵照贺龙的意见,专门找叶群谈了一次,转达了贺龙的看法。

贺龙同薛明认识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和了解,8月1日正式结婚。任弼时、林伯渠、高岗、陈正人、张帮英等中共中央和西北局的领导,以及王震、李井泉等老部下前来祝贺。几天后,毛泽东在贺龙的陪同下,来到贺龙驻地接见“战斗篮球队”队员时,也向贺龙和薛明表示热烈祝贺。

1942年2月中国共产党开始开展“整风运动”。在运动期间,薛明和叶群发生了矛盾与激烈的冲突。

叶群,原名叫叶敬宜,后改名叶瑾,福建省福州市人。与薛明是天津市三八女中的同学。抗日战争爆发后,跟随天津第二批南下学生来到南京,经亲戚介绍,到了国民党的中央广播电台当播音员;后来参加青年战地服务训练班,与青训班的国民党军官关系暧昧;她还参加了“三青团”举办的“一个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的讲演比赛,并不断向国民党CC系特务组织办的名为“战斗”的壁报投稿等等。因此,党组织派薛明同叶群作了一次谈话,对她上述表现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在薛明和其他同志的帮助下,1938年她们一起从江西南昌来到延安。到延安后,叶瑾改名为叶群。1942年与从苏联养病回延安的林彪相识,他们就谈起了恋爱。

林彪原先有两次婚姻:1927年,由父母包办娶了一房妻室,举行婚礼后的第三天,林彪就离家了;林彪在长征到延安后,出任抗日军政大学校长时,认识一个女学员叫刘新民(后改名刘梅),他们结婚后,1938年冬林彪去苏联养病,刘梅陪同前往,他们生有一女叫林小琳。后来因感情不和离婚了。林彪1942年初从苏联回到延安,认识了当时在延安女子大学的叶群,同年7月1日两人结婚,这是林彪的第三次婚姻。

1943年春,延安整风运动进入对照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阶段。薛明因对叶群比较了解,她出于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有一天,把叶群约到家中,诚恳地对她说:“我是共产党员,你也是共产党员,现在正是整风的审干时期,我希望你主动地把履行没有履行入党手续,介绍人是谁,在南京时的种种表现,以及同国民党教官和丰城县县长等人的关系,如实地向组织讲清楚……”

叶群一听,立即翻了脸,尖声大叫道:“你要干什么?你们趁林彪不在家,你们把我打死好了!”接着又哭又闹,甚至满地打滚撒泼。

薛明本来想好好劝说叶群主动把自己的历史问题向组织讲清楚,一看她这个样子,也就来了气,说道:“好,你不愿意谈,那就跟你到组织部谈,党员对党组织该谈吧!”于是,就把叶群拉到了中组部,王鹤寿出来接待。

叶群一见王鹤寿,装得更伤心,哭得更厉害了,大声嚷道:“她说我好多坏话,造谣。”

薛明理直气壮地说:“不是造谣,我这里写了揭发材料,都有哪些问题,请组织上看。”说罢把材料交给了王鹤寿。

由于叶群是林彪的妻子,王鹤寿不便轻易表态。他接过信,慎重地对薛明说:“我看过信后,还要向上级报告,你先回去吧!”

这件事惊动了贺龙和林彪。贺龙从前线匆匆赶回,冲着薛明发火道:“你搞什么名堂?谁叫你抓了叶群?”薛明很冷静,向贺龙详细地汇报了叶群历史上的问题。过了一会儿,贺龙的气也消了,对薛明说:“这么大的运动,有怀疑,揭发出来也是对的。已经这样了,光明正大,没啥大不了的,让组织去调查吧!”

林彪对这件事则看得很重,十分恼火,也从前方急忙赶回延安。叶群一见林彪,装得非常委屈,添枝加叶地向他哭诉了一番。一贯内向的林彪也动了肝火,高声骂道:“他妈的,老子在前线流血打仗,你们在后方搞我的老婆……”他把这件事迁怒于贺龙,与老婆叶群记下了贺龙和薛明这笔账。

此外,贺龙到延安出任联防军司令员后,毛泽东曾同他谈起林彪历史上的一些事,包括抗战初期不愿意留兵延安的事,林彪在洛阳蒋介石接见时的表现等。这件事,后来不知怎样被林彪知道了,成了他的一块去不掉的心病。从此,林彪与贺龙两家结下了解不开的疙瘩。这也成了林彪后来利用“文化大革命”运动,要把贺龙置于死地的主要历史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长征爬雪上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494 字

+ 加入清单

还是在孩童时代,就听大人讲谢振华的故事。说他少年得志,18岁就当红军的团政委,说他32岁便担任纵队司令和军长,说在上海战役时,他以一个军吃掉国民党美式装备的一个军,并活捉敌中将军长……

后来阅读红军战斗故事,知道了四渡赤水,巧夺娄山关,再占遵义城,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穿过沼泽大草地,抵达吴起镇,告捷直罗镇,这些举世罕见、惊天动地的人间壮举,谢振华将军都亲身经历过……

12月20日下午,记者来到北京万寿路一座静谧的院子,见到了敬仰已久的老前辈。听这位传奇将军讲述了70年前长征路上爬山的故事。

“长征是人类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我们能够翻越大雪山、穿过沼泽草地,就是因为我们红军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老将军90岁高龄,身材魁梧,思维清晰,眼睛里充满着睿智,讲起话来声若洪钟。

1935年6月中旬,红三军团开始翻越夹金山。夹金山是一座海拔4500米高的大雪山。它横亘于四川西部的宝兴与懋功交界处,山岭逶迤,终年积雪,空气稀薄,行人呼吸困难。

年仅19岁的谢振华由团政委改任红三军团保卫分局执行科长,负责军团的收容工作,主要是把掉队人员和遗散的武器装备收拢起来,妥善处理,并随时报告敌情,还要保证自身和部队的安全。

在出发前,谢振华向大家特别强调了军团叶剑英参谋长提出的翻山四点要求:一不能快走,二不能说话,三不能坐下来休息,四要发扬阶级友爱精神,搞好团结互助。过夹金山时的两个细节令谢振华终生难忘:在山脚下,他看见彭德怀军团长亲自抽查一些连队的准备情况;行至半山腰,他又看见彭军团长的骡子上驮着文件,而他自己则与战士们一起艰难地一步一步往上走。彭军团长还大声命令一名体弱的战士抓住骡子的尾巴边滑边走。老将军说:“多少年来,我们就是照着彭军团长的样子做的。任何时候都要率先垂范,爱护士兵。”

老将军回忆道:那时的艰苦已经到了人的生理承受能力的极限,是后人难以想象的。他说:“我带收容队的同志走到一个避风的斜坡处,看见有十来个掉队的干部战士围着一堆燃尽的木炭坐着不动。我就过去喊他们赶快走,但他们一个个却像雕塑似的毫无反应。原来,他们已经牺牲。这是因为雪山上本来就缺氧,他们围在一起烤火取暖又消耗了许多氧气,结果因缺氧而牺牲。他们连名字都没有能够留下啊!”

越是艰难的时候,指挥员的作用越重要。老将军说:“本来行军就累得要命,而收容队员的任务更为艰巨。说实在的,那时,我的身体也挺不住了,但我还是咬紧牙关。雪山的天气像猴子的脸,说变就变。刚才天气还好好的,万里无云,顷刻间就狂风大作,有几个战士被吹出十几米远。接着雪和冰雹铺天盖地而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一边鼓动大家,一边搀扶着战士一步一步向前挪动。就这样,我们终于战胜了雪山。”

听长征的亲历者讲述爬雪山的故事,和读历史教科书的感觉不同。长征的艰难困苦是人世间罕见的,是任何语言都难以准确描述的。记者问老将军,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你们挺了过来?老将军答道:“是对革命的信仰,人不能没有信仰。在爬雪山、过草地的路上,我们红军战士之所以能够坚持过来,就是我们认为吃这种苦,是为了受苦受难的老百姓的翻身解放,相信跟着共产党,为人民打天下,一定会胜利。没有这种信念,是不可能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将军兴致极高,欣然挥毫泼墨:“长征精神代代相传”。老将军叮嘱说,“一个人、一个军队、一个国家,任何时候都要有信仰,有理想,有一种精神。希望我们的年轻官兵牢牢记住这一点。”

最后,老将军还对记者谈起了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他说:“航天精神说到底是一种科学精神。我们继承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又有探索太空的科学精神,将这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们中华民族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历史典故:皇帝钓鱼趣闻

全文共 2705 字

+ 加入清单

金代章宗皇帝,又名叫完颜达葛,公元1168年出生,公元1189年二月即位,也就是二十一岁开始当皇帝,至四十一岁驾崩,当皇帝当了二十年。章宗皇帝长得高大魁梧,英俊潇洒,生性浪漫,对诗词创作很感兴趣,并在朝中设立书画院,还爱好书法、绘画,同时还喜欢钓鱼

在章宗皇帝以前,史料上还没有哪一位皇帝如此喜爱钓鱼的文字记载。章宗是历史上第一位皇帝钓鱼爱好者。一般来说,钓鱼只是被看作普通百姓的兴趣,皇族与百姓等级森严,受各方面的约束与限制,高居庙堂之上的皇帝很难有钓鱼的喜好。可以看出,章宗敢于突破中国皇帝享受平民爱好所带来的乐趣。

每当春暖花开,抑或秋高气爽,适合郊游的日子,章宗皇帝就带着文武大臣及皇宫嫔妃、侍卫、随从等人马,坐着十六抬豪华大轿,车水马龙,浩浩荡荡,大张旗鼓,开赴景色秀丽的望海楼(现如今的钓鱼台国宾馆)钓鱼。

如果章宗皇帝兴趣来了,就在这里呆上十天半月,还把办公室搬到钓鱼的地方,边批奏章边钓鱼。更多的时候,废寝忘食,不理朝政。一般事务就交给大臣处理,除非特别紧急的公务,才暂时放弃钓鱼亲自过问。章宗皇帝有时还在望海楼召开赏花钓鱼赋诗宴会,君臣同乐,盛况空前。

为了创造优良的钓鱼环境,章宗皇帝还下圣旨,动用国库财力,劳师兴众,大兴土木,向全国悬赏能工巧匠,向天下征集奇花异草,在望海楼周围修建澄潴亭和潇碧轩等行宫,金碧辉煌,气势磅礴,这些建筑物体现了帝王风范,成为了现代建筑业的典范,为后来组建当今的钓鱼台国宾馆打下了坚实基础。

有一天,章宗皇帝钓了一上午,没有钓到一条鱼,很是纳闷。左右找不到原因,回头看见一些随从,有的谈笑风生,有的还在旁边嬉戏,就误以为是这些人在岸边的活动,使鱼儿躲在水底下,不敢出来上钩,不由得龙颜大怒,把大部分人赶走了,只留下少数宫廷侍卫。过了不久果然就钓到了一条大鱼。从此以后,章宗皇帝出来钓鱼,基本上是轻车简从,改变了以前前呼后拥的热闹场面。

章宗皇帝在业余爱好上敢于突破观念,在政治上也是敢于解放思想。比如,极力效法北魏孝文帝否定本族旧制的那种翻然改进式的汉化改革,废除奴隶制,完成封建制的建立,对金朝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很大贡献。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汉族,公元1328年出生,活了七十岁,公元1398年死亡。四十岁开始当皇帝,在南京即位三十年。朱元璋本来出身布衣,爱好钓鱼更是情有独钟,经常到湖泊、江河、塘堰等钓鱼。选择钓鱼地段很是讲究,必须是花红柳绿、鸟鸣蟀唱、风光旖旎。

朱元璋不像章宗皇帝那样,出去钓鱼带着许多人马,而是有选择性陪同。有时带大臣、好友或心腹,有时带诗人、才子或佳人,边钓边谈,修身养性,兴趣盎然。他虽喜欢钓鱼,但钓鱼的技术很差,不敢恭维。

有一次,朱元璋命文人解缙,到御花园荷花池陪着垂钓。这个叫解缙的人,祖籍江西吉安,是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官至内阁首辅。开竿后不久,解缙就钓上了几条鱼。那些鱼儿看起来银光闪闪,活蹦乱跳,很是惹人喜爱。解缙喜上眉梢,开心极了。

然而,朱元璋坐在那里,等了很久,却不见一条鱼儿上钩,看见解缙钓了许多鱼,而喜形于色,心里很是生气。解缙是何许聪明人也?他看出来皇帝不高兴了,俗话说得好:“伴君如伴虎”,要知道皇帝一旦不高兴,有可能就要掉脑袋。于是解缙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走到朱元璋身边,毕恭毕敬地说道:“启奏皇上,那些鱼儿很是通人性,也是很懂得规矩呀!”

“喔,此话怎讲?”朱元璋立即来了兴趣。解缙随口吟了一首诗:“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钩抛下隐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此话意思是鱼儿是个凡物,不敢面见天子,只有龙才可能与真命天子相遇。解缙这句“拍马屁”的诗,说到朱元璋的心坎里,给了朱元璋足够的面子,可谓诙谐有曲,使朱元璋君心大悦,转怒为喜,免去了解缙的杀身之祸。

清朝乾隆皇帝,出生于1711年,死于1799年,活了八十九岁。二十五岁登基,在位六十年,退位后当了三年太上皇,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可以看出来,与中国历代皇帝相比,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之所以如此,绝非偶然,这与乾隆长期留恋垂钓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钓鱼可以呼吸新鲜空气,锻炼大脑.修身养性,处变不慌。乾隆在位六十年当中,基本上是在钓鱼时光中度过的。在钓鱼过程中,乾隆把钓鱼与处理国家大事紧密结合起来,悟出了许多道理。比如,愿者上钩,见机行事,如何在合适的时间,找到合适的地点,钓到自己的目标、对不同的鱼,不同的季节如何摸清脾气,从而逐个击破等。这样一来,即可治国,又可健身,受益匪浅。在执政期间,乾隆平定了大、小和卓木叛乱,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创造了当时文化、经济、手工业极盛时代,为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确实称得起是一代有为之君。

乾隆常到望海楼垂钓。朝廷大臣们的许多紧急要务,有时候不得不拿到望海楼,找乾隆皇帝汇报工作,乾隆也就在钓鱼处与大臣们谈国事、批文书、发圣旨。看似钓鱼,实则心思不是在鱼。1774年秋,这天乾隆钓了不少鱼,兴致很高,休息时,雅兴上来,就随手写了三个大字:“钓鱼台”。乾隆皇帝手迹,御笔健锋,苍劲有力,很有味道,让人浮想联翩。

从此,望海楼就更名为钓鱼台,代代相传,驰名中外。现如今,钓鱼台被改造为现代国宾馆,作为我国国家领导人进行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更是接待各国元首和重要客人的超星级宾馆。从1959年建馆以来,这里已经先后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总统、国王、总理近1000人次,是一处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和媒体瞩目的地方。

微服私访,是乾隆皇帝了解社情民意的方式之一。乾隆曾经六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在出游过程中,乾隆皇帝仍然恋恋不忘钓鱼。有一次出游时,见水边有一钓翁,便出题想为难大臣纪晓岚,要他以钓翁为题,写一首嵌十个“一”字的绝句。纪晓岚略加沉思后即吟道:“一蓑一笠一叶舟,一文丝纶一寸钩。一俯一仰一声笑,一人独占一江秋。”诗中个“一”字如珠玉串成,描绘出一幅情景交融,动静相宜的“秋江垂钓图”。

在扬州瘦西湖,还流传乾隆皇帝钓鱼的传说。据说乾隆出游经过美丽的瘦西湖畔,顿时被眼前的景色所迷住了。他立即叫随从停轿,下轿注足,深呼良久,吐故纳新,脱下皇袍大褂,着短衣小衫,扬竿垂钓。不一会儿,就钓上了一条十斤左右的大鱼。那鱼全然不听招呼,左动右摆,不肯上岸。

乾隆卷起衣袖,挽着裤腿,摔开辫子,站稳脚跟,同鱼儿展开搏斗。鱼儿还是经不起折腾,最终摆累了,被乾隆乖乖地拖上了岸。随从们赶紧找来渔网,小心翼翼地把大鱼装进去活养。那天乾隆兴趣浓厚,直钓到夕阳西下,方才收竿。后人在乾隆钓鱼的瘦西湖,修建了一处“皇帝钓鱼台”,以此纪念乾隆来此处钓过鱼。这处钓鱼台,闻名遐迩,至今让游客感慨无限。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我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

全文共 1166 字

+ 加入清单

合上《水浒传》,顿时感到心头拂过一阵春风。施耐庵笔下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实在是令人过目难忘啊!在这群星灿烂的水泊梁山,有一颗耀眼的明星,那就是宋江。

宋江,乃是山东郓城县宋家村人氏。对他的评价历来也是争议颇多,有的大加褒扬,有的一再贬低。我读了好几遍水浒传,的确看到了一个矛盾的宋江。

宋江这个人,文中说:“貌黑身矮,出身小吏,文不能安邦,武不能服众,手无缚鸡之力,身无寸箭之功。”但就是这样一个不能文不能武的人,当上了梁山泊首领。凭什么呢?我认为是这样的:

宋江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可以说视金钱如粪土。宋江登场后不久就帮助了阎婆惜母女。堂堂一个押司,何必帮助一对与自己并不相干的母女呢?正所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宋江伸出了援手,这样获得宋江雪中送炭的人不在少数:唐牛、武松、薛永、李逵……他们当时大多都是落魄之人。

宋江的义气还体现在他对朋友的态度上。他路见不平,那就拔刀相助。他为了义,私放晁天王;他为了义,三打祝家庄;他也是为了义,大举进攻大名府。他与兄弟真可谓是手足情深啊!

宋江志向高远,他曾在浔阳楼醉题反诗:“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黄巢是谁啊?那可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啊!黄巢不是大丈夫,他才是大丈夫,难道不能看出他具有雄才大略吗?这种胸怀大志的品质,才配成为真正的领袖啊!

宋江不仅对友义,对亲也孝。宋江怒杀阎婆惜后,自身已性命难保,仍不忘自己的父亲。宋江要投奔梁山时,看到父亲病故的家书,捶胸顿足,连夜赶去奔丧。刺配江州,宋江宁可受牢狱之苦,也不愿违反父训,随众兄弟上山。这不就是“孝义黑三郎”吗?

但是宋江也并非是完美的人。宋江为了把霹雳虎秦明逼上梁山,设计活捉他,又假意挽留他,实则派人冒充他,在青州城肆意杀人。后来秦明回青州城,慕容知府杀死了他的全家老小,并痛骂他。秦明只好上梁山。为了拉拢一个秦明,却杀了无辜的百姓。这种不择手段的做法与不顾百姓性命的昏君有何不同?

同时宋江为人软弱,本该领导兄弟们一同起义,他却选择了招安。晁盖一死,他便当上了梁山真正的首领,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并树起“替天行道”的大旗。“聚义”和“忠义”相差可大着呢!秉着“忠义”的思想,宋江就想着为朝廷效力,始终要招安,使他无心回击朝廷。最后梁山泊接受招安,大多数英雄好汉都惨死。梁山泊本来有机会打败朝廷,改朝换代,一举推翻政府,彻底打压贪官。但他们却没有这样做。宋江的选择正是他们惨死的重要原因。

宋江的经历可以说是一个传奇,也可以说是一个悲剧。我们可以认为他虚伪造作,却不能忘了他高唐州井下救柴进;我们可以认为他爱慕名利,却不能忘了他帮助卖汤药的王公;我们可以认为他患得患失,却不能忘了他始终为当时的朝廷和国家而忧。宋江虽然矛盾,但却是个英雄。那么就让这个英雄独特的光芒闪耀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诸葛亮真借铜雀台激将周瑜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517 字

+ 加入清单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里介绍铜雀台时道:“却说曹操於金光处,掘出一铜雀,问荀攸曰:‘此何兆也?’攸曰:‘昔舜母梦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操大喜,遂命作高台以庆之。乃即日破土断木,烧瓦磨砖,筑铜雀台于漳河之上”。此说毫无根据,却提示了罗贯中在构思三国故事时,也思考过铜雀台名字的出处问题,只是不得其解,才虚拟出这段情节来。铜雀台名字的由来,古诗《歌》提供了一条线索:

长安城西双员阙,上有一双铜雀。一鸣五谷生,再鸣五谷熟。

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 年),汉武帝在长安西郊上林苑里营造建章宫,双圆阙是建章宫的一组建筑物。古代王侯的府邸,为了炫耀权势,在大门的两侧建有成双的塔楼,称做“阙”。汉阙的顶上,常常有鸟形的装饰物。双圆阙是夹着建章宫北宫门的两座塔楼,塔楼的顶上,安装有一对铜铸的凤凰,就是古诗《歌》中的铜雀。东汉张衡的《西京赋》形容双圆阙高高耸立在空中,有如海边屹起的一对山峰。稍后的古藉给出具体的数字:双圆阙“高二十五丈”,铜凤凰“高丈余”。西汉一尺相当於今天公制的 23.2厘米,换算下来,阙楼加上铜雀,总高度超过六十米。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有无可能性建造这样高的建筑物,有待建筑学家们的论证。公元26年,赤眉军撤离长安城时,放火焚烧了城内外的皇家宫苑,建章宫成为一片焦土,双圆阙被毁。

双圆阙焚毁后一百八十四年,曹操在邺城城墙上筑起了以“铜雀”为名的高台。与双圆阙不同,铜雀台上并没有安装铜雀。建安文人,包括曹氏父子,在诗文中没有一个字提到过铜雀台上有铜雀。西晋左思的《魏都赋》,铺陈了邺城的山川、物产、宫苑、市里,在述及三台时,仅以“三台列峙以峥嵘”一句话带过。记载邺城最为详细的现存古藉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在介绍三台时仅说:“中曰铜雀台,高十丈,有屋百一间”,也没有说铜雀台上有铜雀;在述叙后赵君主石虎翻修铜雀台时,才说“又作铜雀於楼巅,舒翼若飞”,这已经是公元336年,后赵迁都邺城以后的事情了。后世许多著作引用《水经注》的这一段文字时,不细分三国时期的铜雀台和十六国时期的铜雀台,使读者形成铜雀台上始终都有铜雀的错觉。曹操没有在铜雀台上安装铜雀,很可能是受到礼法制度的约束。汉人衣帽、车乘的式样、颜色和附加装饰物都要求与使用者的身份相称,在《后汉书》舆服志里有详尽的记述。对建筑物也有类似的规定,有《后汉书》皇甫嵩传为证:“嵩讨张角,路由邺,见中常侍赵忠舍宅逾制,乃奏没入之”,有关的条文则已经失传。当时曹操官居丞相,封爵是武平侯,还没有进位到魏王,也许还没有资格在建筑物顶部用凤凰当装饰物。

所以这名字应该是曹操起的。

在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孔明用智激周瑜时,篡改了曹植的《铜雀台赋》,将“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改成了“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众所周知,二乔,即大乔、小乔,分别是孙策、周瑜的妻子。孔明为了促使周瑜联合起来抗击曹操,特用激将法来激怒周瑜,使周瑜听孔明背诵完修改版《铜雀台赋》后,果然马上被激怒,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并当即表示:“吾承伯符寄托,安有屈身降操之理?适来所言,故相试耳。吾自离鄱阳湖,便有北伐之心,虽刀斧加头,不易其志也!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于是,孔明的激将法凑效了。

当然,罗贯中的这段记载,也不是没有根据的。早在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在《赤壁》中就有这样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可见,我们完全可以推测,罗贯中在描写这一段时,多少受了这句诗的启发吧。在新版的《三国》中也证实了这一点,新版《三国》曹植在做此赋之前周瑜就已经死了,高希希导演把握的很准确,所以更加证实了孔明篡改《铜雀台赋》只是推测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程咬金打劫单雄信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038 字

+ 加入清单

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字义贞,济州东阿(今山东东平西南)人。唐朝 开国大将,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程咬金打劫单雄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程咬金打劫单雄信的历史典故

罗成是前去为姑妈(秦琼的母亲)祝寿的。程咬金见马背上驮着包裹,马上的人穿戴光鲜整齐。心想金银财宝少不了。他跨上马手挥车轮大斧,拦在路上。

隋唐十八好汉之一的罗成,当然不会惧怕这山匪蟊贼,于是手操银枪指着程咬金问:“你有何干?”程咬金说:“我要你快把金银留下,如若不然,叫你尝尝爷爷大斧的厉害!”程咬金说到做到,三板斧下来,砍下了罗成头巾上插着的绒球,让罗成吃惊不小。等程咬金再次重抡一遍三板斧。罗成知道“就这两下子”,于是挥舞银枪向程咬金刺去。

罗成本来打算一枪把他扎死,但又想拿个活口,待给姑妈拜寿完毕,再去捣毁贼窝,为民除害。于是决定戏耍程咬金,先后在他的腿上、肩上等部位扎了十三个眼,罗成的枪名叫五勾神飞枪,枪缨里暗藏五把钢钩,每扎一枪往回一带顿时鲜血直流,伤皮不伤骨。程咬金每挨一枪都疼得“哎呀”一声。最后被扎得皮开肉绽、血肉模糊……程咬金决定逃跑,虚晃一斧,往罗成身后一指:“那是谁?”趁罗成回头一看之机,程咬金拨马逃命。一直跑到十里开外的乱坟岗子上,才放心下马,擦了擦身上的血迹,包了包伤口。银子没劫着反而被人戏耍得遍体鳞伤,感到无地自容。别说去给秦母祝寿,这般狼狈相何以见人?于是决定继续截道。

正巧遇上秦琼的好友赤发灵官单雄信的人马,带着金银财宝来给秦母送寿礼。程咬金横在路上,挥舞着板斧:“呔!站住。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从此处过,留下买路财。”

身为山东绿林总瓢把子的单雄信,心想谁吃了熊心豹子胆,竟敢劫我的道?定睛一看程咬金那血迹斑斑的惨状,心想:这个人好像在哪儿打了败仗,这副模样还敢出来截道?黄天虎用绿林暗语和程咬金对话,程咬金根本听不明白。单雄信就说:“朋友!我看你不像干这个买卖的!”程咬金说:“我干这个买卖我愿意,你少废话,趁早把东西给爷爷留下,要不然小心你的脑袋。”说着抡起大斧朝单雄信劈来,三板斧下来,把单雄信的头巾砍掉了,单雄信吓出了一身冷汗,心想我就要看看你到底有多大能耐。

谁知几招过去之后,程咬金露馅了。单雄信知道程咬金只有这三招半,便挥动金槊,使出绝招频频出击,程咬金招架不住,只想逃跑,单雄信一槊拍在他屁股上,使他从马上摔倒在地……

幸亏前来找程咬金的尤俊达,和单雄信是拜把子兄弟,才救了程咬金一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小毛驴帮助红军走出长征路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122 字

+ 加入清单

在与敌人的一次激烈战斗后,周天浩突然得了伤寒,发起高烧。因为部队马上要投入新的战斗,周天浩被送到15公里外的临时后方治疗。由于缺少药品和足够的休息,他的病情很快就加重了。那几天周天浩一直高烧不退,大部分时间昏昏沉沉的,不省人事。

等周天浩清醒时,发现自己躺在一个大娘家的炕上。周天浩一脸茫然,以为自己在做梦呢,忙问大娘怎么回事。原来,当天夜里后方部队紧急转移,把他就地安置在大娘家里,他已经在这里昏睡5天了。大娘对周天浩说:昨晚给你喂了辣椒汤,后半夜出了一身大汗,看来是挺过来了。周天浩心里明白,大娘照顾自己担着很大的风险,敌军随时会来,如果被发现,她会受到连累。看着大娘熬红的眼睛,周天浩心里非常过意不去,心想这条命是大娘给他拣回来的。

周天浩当时身体还非常虚弱,但心里牵挂着队伍,就决定到外面看看情况。大娘不肯让他出去,说怕他暴露,而且他的病刚刚好,怕再着凉。周天浩再三恳求,大娘才同意陪他一起出去探探风。临近中午时,有老乡跑过来,说有队伍过来了。由于不知是什么队伍,他们都很紧张,大娘劝周天浩躲一躲,他们就藏在老乡家向外张望。远远有3个人过来,看样子不像敌人,待走近一看,正是周天浩他们连的战士,其中一个还是他们班的。战友相见,说不出的激动。原来他们连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正在执行牵制敌人的任务,马上就要过来。不到一个钟头,连队果然上来了,连长和指导员也到了。虽然当时情况比较危急,但看到部队回来,周天浩和大娘都松了一口气。

因为这次要长途转移,战友们坚决要带周天浩一起走。周天浩也早想归队了,可身体太弱了,一动就浑身冒虚汗,根本跟不上队伍。他怕拖累大家,就表示先留下,待好了以后再追队伍。连长和指导员坚决不同意落下他,他们商量后,决定派人去找毛驴驮着周天浩走。

当地老乡养毛驴的很多,他们想雇用,老乡听说是红军,坚决不要报酬,路上还给他们引路。第二天,又换了一个老乡牵着毛驴来驮周天浩。这样,每走到一个地方,就有老乡用毛驴驮着他送一程。那些天,部队边行军、边作战,地面上有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围堵,天上有敌机扫射轰炸,但战友们从没有嫌周天浩是累赘,是包袱,老乡们也没有丢下他不管。周天浩连续骑了五天的毛驴,才能下地与战友们一起行军。

大病初愈的周天浩拍了拍要分别的毛驴,说:“多亏你啦,小毛驴,要不是你,我恐怕走不出长征啊。”

1.长征中战友被冻成“石头”的历史典故

2.长征路上战胜疾病的历史典故

3.红军长征吃得苦中苦的历史典故

4.长征途中让人感动的历史典故

5.红军长征途中吃马肉的历史典故

6.马背上的小红军长征历史典故

7.百余红军在长征路上跳崖牺牲的历史典故

8.长征历史典故:夹金山的一天

9.长征历史典故:不朽的丰碑

10.抬周总理担架过河的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武则天妙招禁赌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407 字

+ 加入清单

据说,武则天的祖父武华当过隋朝的洛阳郡丞,后来又做了商人,因为头脑灵活,凭借着精明的头脑,十几年时间,就积攒下了丰厚的财产,武华一家人过着衣食无忧的惬意日子。

当时,一种叫六博的棋类游戏很是流行,和现在的扑克,麻将一样,有人用它来消磨时间,沟通感情,而有的人则用它来赌博赢钱,武华在别人的引诱之下,也喜欢上了这种赌博,且一发不可收拾,最后竟然连生意都顾不上做了,终天泡在牌桌上,最终把家产田产全部输了进去,武华的妻子一气之下,抛下几个子女,投河自尽。不久后,武华也患上重病,不治而亡。从此后,武华的几个子女就过上了水深火热的日子,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了。

所以武则天对于赌博深恶痛绝,她当上皇帝之后,就制定法律规定百姓凡犯赌博者轻者一律砍手,重者一律砍头,官吏参与赌博者,还要罪加一等。可是这样也有弊端,就像自己的一些重臣,像张柬之、桓彦范等人都喜欢赌博,朝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他们都是自己的爱臣,自己刚当上皇帝,江山未定,正是用人之际,自己又不舍得治他的罪。但是武则天知道这样偏袒下去,难于服众,怎么办呢?武则天想了很久,终于有了主意。

几天后,校尉王连因为聚众赌博被人举报,武则天就命御史来俊臣人将其抓获,王连一行战战兢兢的来到武则天面前,扑通一声就跪倒在地,请求武则天饶命,他们再也不敢了,岂料武则天并没有发怒,反而笑眯眯地说:“王爱卿,朕知道你很喜欢赌博,那么朕今天就成全你,让你一次赌个够!”

说完,武则天不由王连再说话,就命令来俊臣将王连一行人带出相府,此时,王连等人不知道武则天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也只好走一步看一步,听天由命了。

王连等人低着头不知走了多远,忽听来俊臣说了一句:“到了!”王连抬头看去,原来此时身在京城青龙桥附近,一座高大巍峨的楼房出现在众人面前,门前有三个隶书大字:逍遥楼,大气磅礴,气度非凡,来俊臣带着他们走了进去。

进到逍遥楼里边,王连打量里边,但见楼中装修的富丽堂皇,非一般去处所能比,他还惊奇的发现,里边隔开了很多房间,门楣上写着一些字,有斗鸡、蹴鞠、六博……竟然全是赌具的名字,还没等王连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来俊臣说话了:“王校尉,这逍遥楼里边别的没有,就是赌具齐全,你想玩什么?”王连求饶道:“我再也不敢赌了,还请来大人在万岁面前美言几句,放了罪臣……”来俊臣冷冷地说:“让王校尉尽兴赌博,正是万岁特意嘱咐,王校尉可不能违背了万岁的一番美意呀,请选择吧!”王连没办法,只得选择了六博,来俊臣就让几个人进了六博那间房,逼着他们开始赌博,来俊臣则带着几个士兵亲自在一边监督。

中午时分,王连等人饿得肚子开始咕咕响,却还不见饭菜上来,人家来俊臣与几个手下却在一边的桌子上对着丰盛的酒肉大吃大喝,王连不敢问,只得咽了一口唾沫继续赌博。

晚上掌灯时分,王连等人已经饿得肚子贴着脊梁骨,他小心地问正在喝酒吃肉的来俊臣:“来大人,我们的饭什么时候上来?”来俊臣将一块鸡肉吞进肚里,说:“万岁只是让你们尽情赌博,却没有说给你们饭吃!”王连哀求道:“可否给一个窝窝头,我实在饿得没劲赌博了!”来俊臣不耐烦地一挥手:“窝头没有,不赌可不行!”没法子,王连等人只得饿着肚子继续赌下去。

王连等人整整在逍遥楼赌了三天三夜,直到双手抽筋,口吐白沫,昏厥过去,来俊臣这才去禀告了武则天,武则天就命医生前去逍遥楼将几个人救醒。

武则天的非常禁赌手段传开之后,那些喜欢赌博的官员和长安城的百姓们投鼠忌器,再也不敢赌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孔丘周游列国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941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55岁时,因在鲁国难以实行自己的政治抱负,于是带着自己的部分学生开始周游列国。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孔丘周游列国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正当吴楚、吴越争斗激烈的时候,中原的诸侯国内部也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公元前年,鲁国的国君鲁昭公被大夫季孙意如驱逐。季孙意如另立昭公庶出的儿子宋为国君。这就是鲁定公。从此,鲁定公就只成了鲁国的一个象征性的国君,鲁国的权力就分别到了三家大夫的手中。

这就是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但是,这三家大夫在各自为政的过程中,慢慢地又被自己的家臣窃取了实权。其中,以季孙氏家的问题最为严重。这时季孙意如已死,他的儿子季孙斯继承了权力,并任鲁国的相国。季孙斯的家臣阳虎,乘机攫取了季孙氏的实权,并且企图灭掉季孙、孟孙、叔孙三族,自己取而代之。

公元前年,阳虎起兵叛乱,季孙斯逃到了孟孙氏无忌的封地。孟孙无忌有个老师叫孔丘,他早已料到了这次事变,并且事先对孟孙无忌作了警告。因此,孟孙氏预先调兵遣将,将士兵伪装成搞建筑的工匠,埋伏在自己封地的四周,待阳虎赶来捉拿季孙斯时,孟孙无忌的伏兵一拥而上,将阳虎打败了。

孟孙无忌的老师孔丘,字仲尼,鲁国人。生于公元前年。他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邹邑(今山东邹城东南)大夫。但在孔丘幼年时父亲就死了,因此家中生活很贫苦。母亲颜征在把他抚养成人。他好学不倦,学问很深,并且收了不少学生、弟子。不久,这些学生、弟子遍及各诸侯国,孔丘也很快地就在诸侯国中出了名。孔丘主张各诸侯在治理国家方面要用“德治”,要“举贤才”,同时还应该“正名”,即国君、大夫、百姓、父亲、儿子都应各守自己的本分,不得“僭(jiàn)越”。在思想方面,他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仁”的意思就是说做人要有道德观念,要爱人;“礼”就是要人重视内心修养,并用它来约束自己。在教育上,他提倡“有教无类”,即不分人出身的门第高低,每个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他自己收教的学生,就各种出身的人都有,实践了他“有教无类”的观点。在学习方法上,他主张“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些都成为以后人们在治学方面的宝贵经验和格言。

当时一些诸侯国的国君想聘用孔丘。但是,他的一些观点显然触犯了那些掌握着诸侯国大权的大夫们的利益。比如关于“正名”的观点,正打中了大夫们的夺权割据、篡夺诸侯权力的要害,他们怎么可能让国君采用孔丘的政治主张呢?

孔丘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家任用他,只好又回到了鲁国。孔丘五十岁那一年,正碰上阳虎叛乱。

由于孔丘提醒孟孙无忌,制止了阳虎的叛乱,孟孙无忌向相国季孙斯推荐,孔丘当上了鲁国的司空。

公元前年的一天,鲁定公让孔丘当相礼,陪定公一起去夹谷(今山东莱芜)与齐景公会盟。由于孔丘的周密筹划和临危不惧的机警应对,使齐国企图借合盟的机会羞辱和绑架鲁定公的阴谋彻底破产。

鲁定公回国后,升孔丘为大司寇(主管司法的长官),以表彰他在夹谷会盟时为鲁国立下的功劳。孔丘乘机施展了自己的抱负,他一面协助鲁定公平息了季孙斯的家臣公山不狃(niǔ)的叛乱,一面帮助相国季孙斯治理鲁国。三个月之后,鲁国的面貌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齐景公听说鲁国在孔丘的治理下正在起变化,就紧张起来了。大夫黎弥给景公出了个主意:选一批漂亮的美女和乐工送给鲁定公,让他纵情声色,疏远孔丘。这一招果然灵验。从此,鲁定公就日夜享乐,不理朝政了。

孔丘见鲁定公实在没出息,就带领一些学生再次到各国游历。他先后从卫国、宋国、郑国又到了陈国。当他准备从陈国到蔡国去的时候,楚昭王知道了,派人去请他。陈、蔡两国的大夫怕孔丘被楚国重用后会对他们不利,就在路上派兵截住了孔丘,将他围困了三天三夜。孔丘受了三天惊吓,饿了三天肚子,到第四天上,楚国的救兵到了,才脱离了困境,到了楚国。但楚昭王的大臣们也不能容纳孔丘,他最后只好又辗转回到了鲁国。

孔丘回到鲁国后,年纪也大了。他终于放弃了从政的念头,专心致志地着书立说和教授学生。古代的许多文化典籍,如《周易》、《尚书》、《诗经》、《礼》、《乐》,他都进行过系统的整理;他的言行,由他后来的弟子记录下来,编成《论语》;他教的学生、弟子,号称三千人,其中有名气有成绩的,就有七十二人。最难能可贵的,他还用编年体的形式,根据鲁国史官的记载,整理编纂成了《春秋》一书。这部书记载了从公元前年(鲁隐公元年)到公元前年(鲁哀公十四年)的我国历史上共年中的重大事件。这个时期,人们就通称它为春秋时期。孔丘于公元前年去世。按照后人对中国历史阶段的划分,我国古代春秋时期是从公元前开始,到公元前年结束。也就是说,就在孔丘去世后四年,我国的社会历史,就进入战国时期了。

孔丘的学说,后来就发展成了我国文化史上的儒家学派。孔丘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由于孔丘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贡献,以后人们尊称他为孔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红军在长征中过草地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82 字

+ 加入清单

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行军队列分左右两路,平行前进。右路军由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等率领,自四川毛儿盖出发,进入草地。经过7天的艰苦努力,右路军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左翼为林彪的红1军团,先行;继后是中央领导机关、红军大学等。右翼为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红三十军和红四军。彭德怀率红三军团殿后,走左翼行军路线。

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纵长500余里地,横宽300余里地,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红军过的草地主要是讲川西北若尔盖地区。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它的形成原因很多,主要由于黑白两河——黑河(亦称墨曲河)和白河(亦称葛曲河)自南至北纵贯其间,起了重要作用。两河的河道迂回曲折,叉河横生,地势低洼,水流淤滞而成沼泽。经年水草,盘根错节,结络成片,覆盖潴水。

沼泽生长的植被主要是藏嵩草、乌拉苔草、海韭菜等,形成草甸。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限。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乃至被灭顶吞没。草地区域气候恶劣,晴空迷雾变幻莫测。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使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更成漫漫泽国。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经过草地的。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泥水不仅不能饮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脚泡过,还会红肿甚至溃烂;二怕下雨;三怕过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周朝的历史典故故事

全文共 254 字

+ 加入清单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武王灭商两年后去世,年幼的成王即位,不能理政,周公代成王摄政,当时天下很不平静,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不服,阴谋作乱;商后裔武庚图谋反叛复国。

周公在内忧外患的情势下摄政,对内勤政仁治,对外镇压叛乱,夙夜操劳,食不甘味,礼贤下士,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周公为了国家兴旺,十分珍惜人才,热心接待来宾,甚至到了“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程度。“握发吐哺”后指贤相勤政爱民,为国殚尽竭虑,废寝忘食,公而忘私,忠心耿耿。曹操在《短歌行》一诗中借用这个典故写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感恩老师》历史典故

全文共 989 字

+ 加入清单

居里夫人是波兰人,是世界上最着名的女科学家,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被人们尊称为“镭的母亲”。她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和受到世人的无限敬仰的同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少年时代教法语的欧班老师,因为居里夫人深深懂得,如果当初没有老师细心严格的教诲,自己是不可能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的。

这一天,欧班老师收到一封信,寄信人是“玛丽·居里”。欧班老师简直不敢收下,还以为是邮局弄错了呢!因为,这时的居里夫人早已经是一位在全世界都被赞颂的伟大科学家,怎么会给一个又老又穷,默默无闻的农村教师写信呢?欧班老师连连摆手对邮递员说:“先生,您一定是弄错了,一定是弄错了,我不可能收到这位名人的来信!”直到送信的人十分肯定收信人没错,她才用不断颤抖的手拆开了信封。

欧班老师觉得这件事情真是难以置信啊!她颤颤巍巍地戴上老花镜,拆开信仔仔细细地读了起来,读着读着,激动地泪水不禁涌出了眼眶,原来写信人竟是她二十年前门门功课都考全班第一的小姑娘玛丽亚!居里夫人在信中向欧班老师深表敬意,告诉老师,她一直在法国从事科学研究,并且诚恳地邀请老师能到巴黎作客,细心的居里夫人还把往返的路费一起寄了过来。欧班老师读完了信,呆呆地坐在椅子上,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那个多年前可爱勤奋的小玛利亚浮现在她的眼前,欧班老师喃喃地说:“我竟然教出来了一个这样伟大的科学家。”

过了不久,久别的师生就见面了,居里夫人在家里热情接待了少年时代的老师欧班女士。她亲自下厨房做菜,向老师祝酒。饭后又和老师紧紧挨在一起,亲切地谈心。她使欧班老师忘掉了一切拘束,忘掉了面前是一位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

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了。作为赞助人的居里夫人愉快的接受了祖国的邀请,到华沙去参加开幕式典礼。这天,全世界许多着名人物都簇拥在居里夫人周围,他们中间有国王王后,有许多国家的领导人,有各个领域最着名的科学家,还有居里夫人的亲朋好友。

开幕式马上快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不顾众人,忽然从主席台上快步走下来,捧着鲜花穿过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居里夫人深情地亲吻了她,轻轻推着她的轮椅向主席台走去。回到台上,居里夫人向大家介绍,这位老人就是自己少年时代的欧班老师。会场里的人见到这情景,都向这师生俩投来羡慕敬佩的眼光,全体起立热烈地鼓起掌来。这位八十岁的老人的脸上挂满了激动幸福的泪水,她的学生成为世界名人之后,对她还是那样热爱,那样尊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历史典故:弃官奉亲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语出二十四孝。荥阳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不妨看看历史典故。以下仅供参考!

【出处】《二十四孝》。

【释义】为了孝顺父母放弃做官。

【历史典故】

潘岳,字安仁,荥陽中牟人,晋武帝时任河陽县令。他事亲至孝,父亲去世后,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到林中赏花游乐。

一年,母亲染病想念家乡。潘岳得知了母亲的心愿,马上辞官奉母回到了家乡。虽然上级再三挽留,但他毫不动摇,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级被他的孝心感动,便允许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亲的病很快痊愈了。家里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然后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

【成长心语】

每个人都知道要孝顺父母,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应该怎样尽孝道。有人认为,给父母提供很好的物质条件就是孝顺父母,其实,这只能做到“外安其身”。真正的孝道是要能够“内安其心”。如果不能从心里尊敬父母,就不是真正的孝道。牢记父母的年龄,一方面会因为高堂健在而高兴,另一方面又会为他们已入暮年而忧惧。如果我们内心对父母有爱,那就马上行动,不要等到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华盛顿的历史功绩的经典故事

全文共 1137 字

+ 加入清单

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年,是美国首任总统,美国独立战争大陆军总司令。年,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年连任,在两届任期结束后,他自愿放弃权力不再续任,隐退于弗农山庄园。由于他扮演了美国独立战争和建国中最重要的角色,故被尊称为美国国父,学者们则将他和亚伯拉罕·林肯、富兰克林·罗斯福并列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华盛顿的历史功绩

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华盛顿

美国的首都是华盛顿,它位于大西洋岸的波托马克河畔。其实,在年以前美国并没有这样一座城市,它是美国人民为纪念美国的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而专门建立的,由此可以看出他在美国人民心目中的是多么崇高。

年月日,乔治·华盛顿生于弗吉尼亚的一个种植园主家庭。他自幼丧父,只继承了少量的田产和个黑奴。岁的时候,就去西部作土地测量员,后来又在俄亥俄河流域领做过土地买卖,靠着自己的艰苦奋斗,华盛顿成为当地有名的大种植园主。

当时,英法两国为争夺北美殖民地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英国为战胜法国,竭力争取北美大种植园主的支持,年,弗吉尼亚总督答应把万英亩土地给参加反法战争的富人,华盛顿积极参加了英国方面对法作战,指挥弗吉尼亚地方武装英勇战斗,屡立战功,协助英军把法军赶出北美。但战争结束后,英国却立刻翻脸,宣布西部土地为王室私产,不准垦殖。这一禁令使华盛顿一下子丧失了万多英亩土地,从此,他成为英国殖民政策的坚决反对者。

年月日,波士顿人民在列克星顿打响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第一枪,北美各州人民纷纷响应,轰轰烈烈的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了。

年月,北美个英属殖民地在费城召开“大陆会议”,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这时,波士顿义军正和那里的英军激战,华盛顿立即骑马出发,于月日抵达波士顿,他亲临前线指挥战斗,给英军以严重打击。

在战争初期,美军打得非常艰苦,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临时招集来的农民,衣服破烂不堪,没有武器,没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根本不像一支军队,另一方面,美军的后勤供应也极度的困难,士兵们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有时一连五六天吃不到面包,只好吃马料,在寒冷的冬季,有许多士兵不得不赤脚行军。

相反,他们的对手英军却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后勤供应充足。所以,美军一败再败,纽约等要塞相继失守,到年月,连首都费城也被英军占领,有些意志不坚的将领竟率兵向英军投降。

在极端严峻的形势下,华盛顿始终忠于北美人民的独立事业,从来没有动摇过。他以非凡的才干,把原来自由、散漫,缺乏组织纪律和统一指挥的美军组织起来,在战斗中锻炼成长,逐步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正规军。他鼓励美军士兵,号召他们为自由而战,指出:美利坚人是自由的,还是奴隶;我们的田产应当归自己,还是被劫夺、被毁坏;两条路,一条是勇敢地反抗,一条是驯服,正摆在独立军将士面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张巡借箭抗敌历史典故

全文共 1764 字

+ 加入清单

张巡为政简约,很受民众拥护。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张巡借箭抗敌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唐玄宗一路西逃,但忠于朝廷的官员们却纷纷带领军民,奋起抵抗叛军。其中,最早起来打击叛军的,是平原(今山东平原)太守颜真卿和他的堂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

颜真卿是北齐文学家颜之推、唐代初期的学者颜师古的后代。早在安禄山谋反朝廷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时,颜真卿就开始备战了。他借口预防大雨,派军民修缮城墙,召集壮丁,加强城防,还储藏了很多粮食。安禄山叛乱后,河朔(黄河以北地区)一带全都陷入叛军之手,只有平原城的防守是完好的。唐玄宗刚听到河朔沦陷的消息时,悲叹道:“河北二十四郡,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臣?”当他听说平原城仍在坚持抵抗时,转悲为喜,说:“不知颜真卿是什么模样,竟能做得这样好。”

颜杲(gǎo)卿本来是安禄山的部下,安禄山的叛军到达藁(gǎo)城(在今河北省)时,他就招募了一千多名士兵,准备抵抗。安禄山攻下洛阳后,颜真卿在十天内招募了一万人,并与颜杲卿联合讨伐安禄山。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用计占领了井陉关(在今河北井陉),截断了安禄山的退路,河北军民士气大振,二十四郡中有十七郡又归顺了朝廷。大家推举颜真卿为主帅,聚集了二十多万人马,共同抗击叛军。

安禄山见后方不稳,急忙派大将史思明、蔡希德分两路攻打常山。常山的城防工事没修好,兵力又少,颜杲卿带领军民拼死抵抗了四天,最终粮缺弹尽,常山城被攻破。颜杲卿和袁履谦被叛军抓到洛阳,他们受尽酷刑,但仍对着安禄山怒骂不止,最后双双牺牲。

颜杲卿被害后,颜真卿仍在坚持抵抗,直到唐肃宗即位后,他才率领众人辗转来到凤翔(治所在今陕西凤翔),朝见肃宗。

另一位英勇抗击叛军,多次立下战功的名将,是张巡。

公元756年正月,安禄山叛军攻陷宋、曹等州,谯郡(今安徽亳州)太守杨万石投降了叛贼,还逼迫当时任真源县令的张巡,向西去迎接叛军。张巡却率领军民讨伐叛贼,在雍丘(今河南杞县)一举击败叛军大将、原雍丘县令令狐潮。

数月后,令狐潮重整旗鼓,率领四万大军扑向雍丘,想报仇夺城。当时张巡只有四千人,士兵们都很紧张,张巡却胸有成竹,对将士们说:“令狐潮气势虽凶,又了解城中情况,必然有轻视我们的想法。现在我们出其不意出击,敌人一定惊怕而退,我们乘势追击,必可打胜仗。”

于是,他派一千人登城防守,自己亲自率领一千人,分成数个小队,开城门突然冲出。张巡身先士卒,直冲贼阵,打得贼兵人仰马翻,纷纷败退。

第二天,叛军又来攻城。他们用百门大炮轰城,打得城楼都倒塌了。张巡在城上修建木栅来防守。叛军像蚂蚁一样蜂拥而上。张巡命士兵把干草浸透油脂,烧着后投向贼兵,叛军不得不退却。

张巡知道自己的兵少,所以每次都以坚守为主,用智谋打退敌军,或者乘天黑偷袭敌营。这样坚持了六十余日,大大小小打了三百余仗,叛军无计可施,只得将雍丘城团团围住。

不久,雍丘城中箭已用完。张巡效法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妙计,命令士兵做了一千余个草人,披上黑衣,趁夜晚用绳索吊到城下。叛军以为城中守军要突围偷袭,纷纷用箭射击。过了很久,他们才发现城上吊下来的是草人。但这时,草人浑身都射满了箭,有数十万支。

后来,张巡又趁黑夜将派五百名敢死队坠下城去,贼兵以为又是草人,所以也不防备。五百名敢死队便冲入贼营,令狐潮的军队猝不及防,顿时大乱,把自己的营帐烧掉逃走了。这样,张巡不仅确保了城池不失,而且在战斗中反败为胜,给叛军以沉重打击。

不久,令狐潮又卷土重来,增调兵马包围了雍丘城。张巡派部将雷万春在城头上同令狐潮对话。叛军纷纷射箭,雷万春的脸上一连被射中六支箭,仍然一动不动,镇定自若。令狐潮怀疑是木头人,派人来问才知是雷万春,不由得大吃一惊,远远地对张巡说:“刚才看见雷将军这个模样,才知你的军令的确很严。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雍丘城终将被攻破。”张巡回答说:“阁下连人伦都不知道,怎么能通晓天道呢?”

令狐潮理屈词穷,叛军们斗志衰落,张巡抓住战机率兵出击,又一次大获全胜,擒获叛军将领十四人,吓得令狐潮连夜逃到陈留,龟缩在城里,再也不敢出来。

从公元756年年初,雍丘保卫战开战,叛军一直不断地增兵,但张巡率将士誓死守城,直到这年年底奉命主动撤离。在这期间,雍丘城始终岿然不动,成为大唐抗击叛军的坚强堡垒。为表彰张巡的忠诚与战功,后来的唐肃宗李亨专门下诏任命张巡为河南节度副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长征中让人感动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807 字

+ 加入清单

10月中旬,驻扎在靠近瑞金的一个村庄中的红一师师部即将转移,身为红一师政治部主任的谭政内心极不平静。夜里,他睡不着觉,一个人来到河边沉思。

哗哗的流水声衬托得寂静的夜晚更加安静,空中高挂的一轮明月给大地蒙上一层轻纱。在这样美丽的月夜,谭政的心却无法平和下来,呆呆地看着波涛翻涌、银光闪闪的绵水河,滔滔的河水在月色的映照下滚滚流过,他不禁思绪万千。

多年来,在苏区根据地的生活早让他们与当地的人民情深似海、血肉相连,这一走,乡亲们的安全怎么办?如何向一直支持着红军的乡亲们开口道别?

这片土地上染着多少革命战士的汗水与血水,这用鲜血换来的土地又如何能割舍得下?军队一离开,这些勤劳、勇敢、善良、淳朴的劳动人民很可能又要回到受地主恶霸欺压、受反动派压迫的苦难生活中去了。

一想到这些,谭政的心中就像着了火,急得几乎流下泪来。但他深切地知道,最重要的还是做通同志们和乡亲们的思想工作,不能让红军战士们的士气低落。

一走进会场,谭政心中一惊。参加会议的干部们个个低着头,无精打采,一种压抑的气氛弥漫着整个会常谭政还从未见过战士们这种样子,他下意识地调整了自己悲伤的情绪,决心要从思想状态上为红一师鼓舞士气。

“抬起头来,同志们!”谭政提高了嗓门,大声说着。可是同志们依然低着头,哭丧着脸,没有一点精神。

“怎么啦?这是怎么搞的?”谭政不由得有点恼火。

会场内一片沉寂,突然一位营长站起来,大声说:“谭主任,我想先给您提一个问题。”

“你问吧!”谭政也大声说,声音有力而干脆。

“我想知道,在敌人这么凶狠地进攻我们苏区的时候,为什么上级给我们的命令不是狠狠地反击,却是什么‘准备转移’,我想不明白!”随着这位营长的发言,参加会议的其他战士也都纷纷表示了类似的疑惑。

谭政一看会场的气氛渐渐热烈,大家都不再垂头丧气,就顺着大家议论的话题说:“我也问大家一个问题,是保存下革命的火种重要呢,还是在敌人进攻最凶狠的现在把我们最后的力量拼个精光,让乡亲们和我们一起死在这里重要呢?”

经谭政这么一问,会场的气氛立刻缓和下来,谭政的问题正是干部们质疑的关键,这些红军中的优秀干部很快领会了主任的意思,他们振作起来,打起精神投入对转移的具体任务分工的讨论中。

散会后,同志们分头去做各级战士的思想工作。谭政看着这些高水平的好干部,心中的愁云也一点点地散开。

第二天黎明,红军的部队整齐列队、整装待发。当地的村民早就聚集在村口送即将转移的红军战士。

本来,这是一次十分仓促的紧急转移,主要是中央领导博古和李德在指挥,包括政治局和红军的高级将领也没有开会研究,都不了解转移的计划,只是听命令行动。老百姓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知道红军要走了。

许多战士甚至来不及通知家属,但闻讯赶来的乡亲们还是在路旁排成了队伍为他们送行。许多老百姓、红军家属和走不了的红军伤病员都来了,有的还提着鸡蛋、鞋子和衣物,喊着:“早点打回来啊!”

乡亲们一边恋恋不舍地跟着红军队伍走,一边把从家里带来的鸡蛋、饭团往战士们的口袋里装,这些鸡蛋可是他们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他们自己都舍不得吃,在这离别的时刻,他们倾其所有,表达着对红军的无限感激与深深情意。许多村民一边流着泪一边问:“什么时候能再回来?”

“怎么走得这么急啊?”

……

许多曾经受过村民照顾的红军战士也泪流满面,拉着乡亲们的手感动地说:“大娘,别送了。”

“大叔,等我们打了胜仗再回来孝敬您。”

……

一时间,红军的队伍成了军民混合的人流。

和乡亲们的心情一样,红军战士也在担忧着红军走后中央苏区人民的安危。谭政和几名干部走在队伍的最后,不停地提醒乡亲们注意安全,劝乡亲们不要再送。这样的场面在每一个根据地都极为常见,根据地军民之间的鱼水情是割不断的。

乡亲们不仅仅在背后支持红军长征,从长征开始的第一步,红军队伍就没离开过人民的帮助。红军战士处处为老百姓着想,百姓也各尽所能帮助红军,这才是军民互敬互爱的似海深情。

迢(tiáo)迢长征路上,军民鱼水情深,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渔民李声仁的故事就是这种情感的最佳证明。

李声仁出生在于都,全家以打渔为生,他从小就跟着父母漂泊在河上。1934年10月,红军八万多人的队伍集结在于都河南岸,准备渡河进行长征。十月十六日,恰逢重阳节。晌午时分,李声仁和未过门的妻子王九发在于都河鲤鱼潭捕鱼。几个红军战士将他叫到岸边,请求他们:“老乡,我们要过河去打白狗子(国民党反动派),想请你们帮忙渡河。”

李声仁夫妇听说是要过河打他们痛恨的国民党反动派,非常高兴,二话没说就一口答应了。不仅如此,他们还立刻回家动员其他老乡帮忙。

下午五点钟,李声仁夫妇如约来到鲤鱼潭渡口和几十条渔船会合。许多乡亲们也自发赶来,帮着送水挑担。一个小时后,渡河开始了。大船每次可以坐十个人,小船每次只能坐五人,这是一项很大的工程,来回一次大约要用二十分钟。

李声仁夫妇同撑一条船,丈夫在船头撑船,妻子在船尾掌握方向。六百米宽的河面,水流湍急,晚上,四下里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此时天公也不作美,河面上刮起大风,河上波涛汹涌,小船在波涛上飘摇不定,稍微不小心就会翻船。

由于需要运送的战士非常多,船只又特别少,他们一分钟也没有休息,就这样在漆黑的夜晚,忙忙碌碌,不停地工作,直到天色渐渐泛白。当这对善良的夫妻送完最后一批战士时,他们手上已磨出了许多血泡,但他们没有说一声苦,道一声累。

10月18日晚上,另一批红军到达了于都河边,也要赶着渡过于都河。只休息了一天的李声仁又赶到最西端的石尾渡口,运送这批红军。

这一次渡河从晚上七点钟开始,河上早就一片漆黑了。一片片乌云从月亮前面走过,想把月亮遮住,月亮却透过云片倾泻下皎洁的光芒。借着这一点亮光,李声仁夫妇整整送了一夜。虽然已经筋疲力尽,但他们的心中充满着骄傲与自豪,为自己能帮上红军的忙而感到万分喜悦。

分别的时候,过意不去的红军给李声仁夫妇留下一块大洋、几斤大米和一句亲切的承诺:“感谢你们,等我们打了胜仗,一定回来报答你们!”

两个晚上,他们不计个人安危,用打渔的小船运送了几百个红军,这是多么深厚的鱼水情谊啊!

红军渡河后不久,国民党反动派就占领了于都,疯狂地搜捕送红军渡河的渔民,李声仁等船工为了躲避反动派的迫害,不得不背井离乡,流浪在江西泰和县、万安县等地,直到很久之后才回到故乡,连他的大儿子都是在异乡的船上出生的。

解放后,人民的政府没有忘记他们,工作人员千方百计地找到这些渔民乡亲,成立渔业合作社,让这些为革命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人民过上了平安富足的好日子。

1.小毛驴帮助红军走出长征路的历史典故

2.长征中战友被冻成“石头”的历史典故

3.长征路上战胜疾病的历史典故

4.红军长征吃得苦中苦的历史典故

5.长征途中让人感动的历史典故

6.红军长征途中吃马肉的历史典故

7.马背上的小红军长征历史典故

8.百余红军在长征路上跳崖牺牲的历史典故

9.长征历史典故:夹金山的一天

10.长征历史典故:不朽的丰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桃园打鸟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719 字

+ 加入清单

晋灵公长大了。可是他就知道变着法儿地胡闹。国家大事一股脑儿地推给赵盾去瞧着办。赵盾一心想恢复文公的霸业,对灵公的不成器,不免有点“恨铁不成钢”,睑上老是阴天多晴天少。晋灵公又恼他,又怕他,巴不得赵盾离开朝堂,省得一天听他三通训。只有笑面虎屠岸贾[屠岸夷的孙子,贾gu三声]能叫他精神百倍。

屠岸贾可把晋灵公咂摸透了,就像钻在他肚子里听他心里的话似的,只要灵公心机一动,他就能料个八九不离十。他给爱玩儿的国君弄了所大花园,因为里头种了好多桃花,这座花园就叫“桃园”。桃园里盖了一座高台,四面围着栏杆,一眼看去,全城的房子和街道全能瞧得见。晋灵公和屠岸贾这两个人老在这儿玩儿。有时候他们拿着弹弓打,大伙儿比赛谁手快、眼快。有时候叫宫女们到台上来跳舞,大家伙儿喝喝酒、唱唱歌。就这么玩儿下去。园子外面的老百姓也有在外头凑着瞧热闹的。有那么一天,晋灵公瞧见园子外的人比园子里的鸟儿还多。他一时高兴起来,对屠岸贾说:“咱们老打鸟儿也腻了。今儿个换个新花样,用弹弓打人怎么样?比如说:打中眼睛,算是十分;打中耳朵,八分;打中脑袋,五分;打着身上,一分;打不着人的罚酒一杯。”屠岸贾当然赞成。他们俩人拿着弹弓,向墙外人堆里打去。果然有打出一个眼珠子的,有门牙给打下来的,有打肿耳朵的,也有打破腮帮子或是脑门子的,直打得老百姓乱叫乱跑,各自逃命。晋灵公一瞧,哈哈大笑。打人到底比打鸟开心。

赵盾和士会知道了这件事。第二天就到宫里去见晋灵公。晋灵公还没出来,他们就瞧见两个宫女抬着一只竹筐子,筐子外头露着一只手。赵盾、士会过去一瞧,原来里头装着一堆大卸八块的尸首。赵盾问她们:“这是哪儿来的?”她们说:“这是厨子老二。主公因为他没把熊掌烧透,发了脾气。”赵盾对士会说:“他把人命当草芥一般看待,简直太不像话了。”士会说:“还是让我先去劝劝他吧。要是不听,您再来。”士会进去了。晋灵公一瞧见他,就说:“得了,请你别说了。从今以后,我改过就是了。”士会一瞧他这么痛快,反倒不好意思再费话了。

没过了几天,晋灵公不到朝堂去,他坐着车又到桃园去了。赵盾赶快赶到桃园门口等着。一瞧见晋灵公过来,就跪在地下。晋灵公挺不痛快,红着脸,说:“相国有事吗?”赵盾说:“主公玩儿,多少也得有个分寸,怎么能拿弹弓打人呐?厨子有小错儿也不能把他治死呀!主公这么干下去,一定要出乱子。我怕主公的命、晋国的命都有危险。我宁可得罪主公,还是请主公回去吧!”晋灵公低着脑袋,眼睛瞧着鞋头,说:“你去吧!这回让我玩儿,下回听你的。行不行?”赵盾堵住了大门,一定要叫他回去。屠岸贾说:“相国劝主公原来是一片好意。不过主公既然到了这儿,您多少方便方便,有什么要紧的事,明儿再说吧!”赵盾没有办法,狠狠地向屠岸贾瞪了一眼,让他们进去了。

他们进了桃园,屠岸贾跟晋灵公说:“唉!这可是最后一回玩儿了。从明天起,您得关在宫里,听相国管教!”晋灵公央告屠岸贾,说:“你得想个主意啊!”屠岸贾笑嘻嘻地说:“有了,我家有个大力士叫闵?[chu二声ni二声]。我叫他刺死那个老不死的,咱们就不受他管了。”灵公说:“好,就这么办吧!”

当天晚上,屠岸贾叫闵?在五更上朝以前把赵盾刺死。闵?得了命令,当夜跳进赵盾家的院子,躲在大树底下。过了四更天,天还没亮,赵家的人都起来预备草马,堂屋的门也开了。他在暗地里一瞧,堂屋上点着蜡,一位大臣已经穿好了上朝的衣服,坐在那儿等天亮。闵?的心也是肉长的,受了感动。他再细一瞧堂屋的摆设,净是些个粗家具,跟他所想像的相府排场完全不一样。他一想:“这么忠诚老实的大臣,可叫我怎么下手呐?”他就跑到堂屋门口,嚷着说:“相国,您听着:有人派我来刺您,我可不能丧尽天良,杀害好人。可是也许还有人再来,您得多留神!”说完了回头就走。赵盾的胆子也不小,跑出去想问个明白。他还没张嘴呐,那个刺客自言自语地说:“我要是杀了忠臣,自己就是不忠;要是不杀,对那派我来的人就是不信。我这么不忠不信的人还有什么脸活着呐!”他只知道不杀赵盾对那派他去的人就是不信,就向一棵大槐树一头撞去。大力士这一撞可非同小可,连脑子都撞出来了。赵盾全瞧傻了。他立刻嘱咐底下人乘着天蒙蒙亮,把刺客的尸首埋在槐树底下。

那天早上赵盾照常上朝,反倒把晋灵公和屠岸贾吓了一大跳。他们觉得不对头,他怎么还活着呐?大概是刺客出了毛病了。散朝以后,屠岸贾对晋灵公说:“我有一只猎狗,凶极了。要打算杀赵盾非它不可。”他又把办法详细说明白了,乐得晋灵公拍手叫好。屠岸贾回家以后,做了一个草人,给他穿上跟赵盾一模一样的衣裳,胸脯里搁着羊肉。天天训练那只狗叫它扑过去,抓破胸脯,饱吃一顿。经过几天的训练,那只狗一瞧见那个草人立刻就扑过去,抓破胸口。

有一天,晋灵公叫赵盾到宫里去喝酒,赵盾的家臣提弥明陪着他去。屠岸贾当然也在座,他说:“主公请相国喝酒,别人不得上来。”提弥明只好站在堂下。君臣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倒也挺有礼貌。谈话当中,晋灵公忽然直夸赵盾的宝剑,要他拔出来让他瞧瞧。按规矩,做臣下的要是在国君面前拔出宝剑来,他就犯了行刺国君的大罪,那还了得?赵盾没想到这些个。他正要摘下宝剑的时候,提弥明在堂下大声嚷着说:“主公面前不得无礼!”赵盾给他一提,才知道这是他们的诡计,就站起来告别。提弥明怒气勃勃地扶他出来。屠岸贾就放出那只猎狗去追赵盾。那只狗一瞧见活的“草人”,就立刻扑过去。提弥明一瞧,飞似地跑过去,把那只狗的脖子一拧,就好比拧手巾一样,当场结果了那条狗命。宫里当时乱了起来。晋灵公大怒,叫武士们去杀赵盾和提弥明。提弥明非常英勇,一个人保护着赵盾,一面还手,一面跑。提弥明杀了几个武士,末了给他们杀了。他们杀了提弥明,又来追赶赵盾。其中有一个武士真卖力气,比别人跑得更快。赵盾一瞧他到了眼前,吓得两腿一软,眼前一发黑,倒在地下,不能动弹了。那个武士一把拉起赵盾,背着就跑。

这时候赵盾的儿子赵朔,带了家丁来接他父亲。那个武士把赵盾放在车上,自己拔出刀来,准备跟国君的卫兵拼命。那班卫兵一瞧赵家的人这么多,才向后转了。赵盾问那武士:“他们全来害我,你怎么反倒救了我?你是谁?”他说:“相国忘了道儿旁饿得快死的人吗?”原来五年之前赵盾打猎回来,看见道旁躺着一个汉子,以为是刺客,叫人把他抓来。那个人已经饿得站不起来了。赵盾问了他来历,才知道他叫灵辄[zhe二声],在卫国游学三年,这次回来,穷得一无所有,已经饿了三天了。赵盾只觉得他可怜,就给他一点干粮和盘缠。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卫士,老想着赵盾的好处。这会儿屠岸贾唆使国君要害赵盾,灵辄就代抱不平,救了他的命。赵盾脱了险,就和他儿子跑到国外去,他们还想带着灵辄一起逃,可是灵辄早已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素女与大鸿历史典故

全文共 1476 字

+ 加入清单

轩辕黄帝有个妹子,名叫素女,嫁给了黄帝的大臣大鸿。大鸿追随黄帝到涿鹿去灭蚩尤,一去三年不回,素女日夜思念着自己的老公。部落每日分给她的肉食果子什么的,她总留着些,想等大鸿回来吃。晚上总做恶梦,她经常从梦中惊醒,呆坐着说胡话:“这一仗败了,大鸿叫蚩尤杀了。”只有一次的梦她很满足,她正在梳着自己黑油油的头发,大鸿走来,悄悄地站在她身后,看着这个山花一样悦目的姑娘,眼里布满了柔情……素女提着竹篮在山上摘野果,“噢?嗨?”远远的平原上传来了大鸿粗犷的声音……他们又成亲了。大鸿走在男性的最前边,蛮精神的,咧着大嘴巴笑。素女和姐妹们端着烤肉和玄酒欢笑着迎接……她和大鸿手拉手在一个满是鲜花的山坡上走呀,飞呀……素女日思夜想,只盼着黄帝早日战胜蚩尤,使全国人都能过上安宁日子,也盼着大鸿早日回来团聚。她盼呀,想呀,不知流了几许相思泪。

这一天总算盼到了!黄帝骑在高头大顿时气宇轩昂,好多士兵扛着金戈、金斧,握着金刀,神气十足。素女挤在欢迎的人群里,急切地在部队中搜寻着大鸿……风后、力牧、应龙都回来了,惟独不见大鸿。素女急了,仿佛有些发狂,拦住黄帝,问大鸿哪里去了?黄帝低下头,停了一下说:“大鸿到另外地方执行任务去了,后边就回来。”可是素女的心却不由得扑扑地跳,她隐约以为哥哥在骗她。本来大鸿追随黄帝去作战,一直十分勇敢,每次上阵都挥动着石斧左右砍杀,蚩尤的人马无人能抵挡。这一天,全国着大雨,双方还在交战。黄帝命应龙借助水力摆一个水阵,抵挡蚩尤的进攻,谁知蚩尤的士兵全是南边人,他们水性好,一个一个;中过了水阵。大鸿看到这种景象,抡起石斧就和蚩尤战在了一起。应龙、力牧也各和蚩尤的一个上将拼杀。这时,凤伯雨师(蚩尤的两个上将)也冲过来围住大鸿血战。大鸿十分勇敢地挥动着石斧,以一当十,左砍右挡,不退一步。黄帝带领雄师叫嚣着冲过来。突然,风伯的金刀削过大鸿的肩头,大鸿负伤了!但是他仍旧拼力砍杀……风声、雷声、雨声掺杂在一起,像乱舞的战鼓轰鸣……大鸿一斧下去,蚩尤不及招架,滚向后去。大鸿回身架住雨师的金斧,冷不防,蚩尤从背后砍来……

黄帝终于忍痛告诉了素女,大鸿牺牲了。素女抽泣着,声音哀婉悲凄,谁听了都要流泪。举办葬礼的这天,素女没有哭。天近傍晚,部落前面的空隙上,燃起了三堆大火。素女双膝跪倒在大鸿的尸体旁,双手抱成拳贴在额前,虔敬地替老公祷告。来到坟地,人们把死者头西脚东安放进土坑里,一个人把陶壶里的玄酒倒在手上,向死者身上弹洒。素女噙着泪把自己亲手做的食物,连同平时为大鸿留下的果子一个一个装进陶罐,放在大鸿的右手边。黄帝从身上取下自己的长稍大弓,轻轻地放在大鸿的左手旁……

回到屋里,素女才想起了哭。她双肩抽动着,哭呀,哭呀,声音细细的,长长的。一钩残月挂在夜空,素女凄凄切切的哭声传得很远,很远……

黄帝用铜造了二十面大镜,送给素女慰藉她。素女对着镜子,更感到自己形单影只。她的眼睛清楚地凹了进去,眼光也凝滞了,表情惨白。伶伦造出乐器后,黄帝要求每个女性都得学会演奏。轮到素女了,她披散着头发,穿一身白色衣服,鼓瑟,那声音哀不自胜,在座的人都跟着瑟声落泪。素女越弹越哀痛,黄帝也以为太悲痛了,就将五十根弦的瑟破为二十五弦。

素女纪念大鸿,眼泪流干了,声音哭哑了。一天,她对看她的人讲,她梦见大鸿活过来了,在南山替黄帝放马,大鸿叫她去哩。素女终于随大鸿而去了。黄帝为了怀念素女的痴情和大鸿的功勋,就仿照素女的哭声,亲自制作了一种乐器,因为是两根弦一张弓,就取名为“二胡”。今后,每到夜晚,无论谁拉响二胡,人们一听到那凄凄婉婉的声音,就说是素女在哭大鸿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葛贤痛打税监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071 字

+ 加入清单

明神宗是个贪财如命的昏君,他追求享乐生活,没完没了地搜罗金银珠宝,把国库都挥霍空了,就千方百计向民间搜刮。

这个时期,农业生产和手工业逐步发展,在东南沿海一带商业也繁荣起来,在苏州,丝织业特别发达,富裕的机户开始开设工场,雇用机工,城里的机工总共有几千人。

这种商业城市的繁荣情况,使明朝统治者认为有利可图。为了榨取更多钱财,明神宗就派了一批宦官到那些城市去收税,这种宦官就叫做税监。税监不但征收苛捐杂税,还向百姓敲榨勒索,把百姓害得好苦。

公元1601年,明神宗派税监孙隆到苏州征税,孙隆一到苏州,就跟当地地痞土棍勾结,在苏州城各处设立关卡,凡是绸缎布匹进出关卡,一律征收重税。商贩交不起税,就不敢进城做买卖。这一年,正好又碰上一连两个月阴雨,苏州闹了一场水灾,桑田淹没,机户停工。孙隆一伙还要向机户收税,规定每台织机收税银三钱;每匹绸缎,收税银五分,这一来更逼得许多机户倒闭,机工失业。

有一天,织工葛贤(又名葛成)路过葑门,见到孙隆手下几个税棍,正围住一个卖瓜的农民痛打。葛贤一打听,才知道那瓜农挑瓜进城的时候,税棍逼他交税,交不出就抢他的瓜;等瓜农卖了瓜,买米出城的时候,税棍又抢他的米顶税银。瓜农不答应,就遭到税棍的痛打。

葛贤平日对税监的压迫剥削,本来怀着满腔气愤,看到这情形再也忍不住了,他挥动他手里的芭蕉扇,高声呼喊打坏蛋。路边的群众一呼百应,像潮水一样涌到葑门税卡。税棍黄建节想要逃跑已经晚了。群众把他包围起来,拾起乱石、瓦片向黄建节扔去。这个作恶多端的恶棍,被乱石打得头破血流,丧了性命。

这时候,群众越聚越多,反抗情绪也沸腾起来。葛贤看到大伙打死了黄建节,知道事情闹大了,就和群众一起,到玄妙观开会商量。大家一不做,二不休,推举葛贤等二十多人当首领,找税监孙隆算账。

葛贤等分路找到十二个税棍的家,点起了一把火,把他们的家全烧了;另一路群众浩浩荡荡来到苏州税监衙门,捉拿孙隆。一时间,呐喊声震天动地,孙隆吓得魂不附体,爬出后墙,狼狈逃到杭州去了。

孙隆逃出苏州以后,苏州知府下令捉拿参加暴动的人。葛贤得到这消息,怕连累大家,自己跑到苏州府衙门,说:“带头的就是我一个人,要杀要剐由我顶着,不要牵连别人。

知府正为这个案子抓不到为首的人发愁,见到葛贤挺身出来投案,就把他关进监狱。

葛贤进监狱那天,成千上万的苏州市民含着眼泪为他送行。葛贤进了监狱,又有上千个人络绎不绝带着酒饭、衣服来慰问。葛贤再三推辞不收,大家还是不肯带回去,葛贤就把大伙慰问的酒饭等都分给监狱里被押的难友了。

明朝统治者看到这情况,没敢杀害葛贤。葛贤坐了两年牢,终于被释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