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ld not connect to memcache and try to use file cache now!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的长征历史典故 - 开学吧

0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历史典故(汇总20篇)

华元弃甲:华元是春秋时宋国的一员将领,用来形容作战失败,弃甲溃逃或被俘。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浏览

5076

作文

1000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的长征历史典故

全文共 3726 字

+ 加入清单

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词就作于一九三五年二月,红军取得娄山关之战的胜利之后。那么娄山关战役是怎样得胜的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红军主力第二次过了赤水河,奉中央领导的命令,要在桐梓县,娄山关,遵义城沿线打几场漂亮仗,给蒋介石点颜色瞧瞧。

当时,除了挡在前方,根本不被我们放在眼中的王家烈部队之外,还有自出发时就一直跟在屁股后面猛追的周浑元。在战士们眼中,周浑元也是小菜一碟。他跟在红军身后,除了摸不清情况地乱追之外,连红军的影子都没见着。

“消灭王家烈!消灭周浑元!”这个口号每天都挂在战士们的嘴上。

二渡赤水河后,二郎滩战斗也取得了胜利,离遵义近了,战士们干劲十足,恨不能立刻就进了遵义县城。

沿途的百姓们成群结队站在大道两边欢迎红军的到来。乡亲们实在被国民党折腾得不像样,全身上下都破破烂烂的。不知队伍中谁喊了一句:“来当红军吧!打白狗子!过好日子!”

人群中的小伙子们就跟着红军的队伍走了。每天都有几十个新兵入伍。红军的队伍一天天扩大。中央领导把当地的情况摸清之后,惩治了当地的坏地主,好好休整了队伍,然后继续向前方进发。

这次去遵义路上必经的桐梓县和娄山关,是国民党重兵把守的两个重要地区。从乌江沿岸逃走的王家烈,在这两处都留派了大批军队,但在英勇红军的进攻之下,桐梓县没能守多久,就被拿下了。接着就是攻下娄山关,那么再次夺取遵义就易如反掌了。

娄山关位于娄山山脉的最高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仰望山峰,峰上云雾弥漫,山径曲曲折折,像一条土黄色带子从云间飘落下来,人走在上面,就像一个个小白点,零零星星散布在带子上。

两边的山头也都又高又陡,关前的山路弯曲不平,就像李白的名作《蜀道难》中所说的那样,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势。

这座关卡平时通过都要万分小心,更不用说此刻有大批军队驻守了。

1935年2月25日早上,中央军委发出“应乘虚占领娄山关”的指示,并命令红三军团的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负责指挥红一和红三军团,以及干部团进攻娄山关。

彭德怀同志接到任务后,思索了一会儿,把红三军团的第十三团的团长找来。

“抢夺娄山关是个十分重要的任务,我和政委商量了一下,决定将主攻的任务交给你们十三团,有没有问题?”

十三团团长听了一下跳起来,十分高兴军团长将这块“硬骨头”交给自己,急忙说“谢谢团长!谢谢政委!”

连道别都忘了,一路跑回营地报告这个好消息。

彭德怀看着他的背影,和杨尚昆相视一笑。不禁感慨万千:“党给我们培养了多好的同志啊!”

“是啊,这个十三团可是咱们红军的一把尖刀啊!”

红十三团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早在一九三三年就曾经打败过国民党军,有着光辉的战绩。在第五次反“围剿”时有一场有名的“高虎脑万年亭战斗”,就是十三团打下来的。

那是一场空前残酷的战斗。由于战略指导上的错误,敌人的六个主力师,在大炮轰鸣、敌机环绕的配合下,向着我军防守薄弱的高虎脑阵地轮番攻击。

七架飞机在空中连续投弹,几十门大炮不停地发射,阵地上浓烟滚滚,炮声震天。而我们十三团的第七连,仍然坚强地守着阵地。等敌人接近了,首先用机关枪扫射,然后用手榴弹投击,最后怒吼着冲出去,把敌人拦阻在山下。

同样的冲锋,同样的轰炸,同样的喊杀;红军战士们也同样的坚强,同样的投手榴弹,同样的出击。这样连续了六次之多。每一次都把敌人打得屁滚尿流。

敌人的官兵死伤无数,我们的七连也只剩下七个人了。敌人吓怕了,躲起来好几天不敢出战,十三团在这一战斗中英勇顽强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学习的。

而今天,对十三团来说,拿下这个娄山关根本不在话下。

彭德怀和杨尚昆不约而同地回想起那段光荣岁月,对十三团充满了信心。接着又派遣了一军团的第一团向娄山关东侧的石炭关绕行,从两侧攻击敌人。而其余部队就随着前锋,迈开大步向娄山关挺进。

消息传回十三团,同志们立刻兴奋起来。宣传队的同志在队伍中来回穿行,把上级的部署(shǔ)通知到每一个战士。

“同志们!鸦片烟鬼王家烈,轻轻松松就拿下!”众人嘻嘻哈哈地仍在谈笑,回想着战场上见过的烟鬼国民党兵。原来贵州出产鸦片,王家烈的队伍中有许多都是烟鬼。

“湘江走过了!乌江闯过了!苗岭爬过了!一个娄山关,同志们,难道飞不过吗?”

“飞过去喽!”听到的战士都大声回答,大家兴致高昂,越走越轻快,好像已经都长了翅膀了。“多缴枪炮多捉俘虏!补充我们的弹药库!”

大马路上,人声鼎(dǐnɡ)沸,浩浩荡荡的大队人马直奔娄山关。

突然,从娄山关的方向来了一群老百姓,他们都提着破旧的包袱,逃难一般地走来。一个红军干部上前询问,原来,王家烈怕桐梓县不保,想从娄山关派兵增援,援兵正从娄山关往这边赶呢。

十三团团长思索了一下,发出命令:急速前进,先跟增援的部队打一仗!战士们一个传一个,行军的速度立刻加快了。

远远地,已经能望见娄山关上的一个个山峰了,白云朵朵,环绕在半山腰。苍翠欲滴的参天古木,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生机勃勃。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的画卷,好像在呼唤着正义的红军战士:“快来吧!欢迎你们!”

走到红花园地区时,终于遇上了王家烈派来的援军。

这是预期中的战斗,由于红军早有准备,这一场遭遇战占尽了先机。

十三团想从中抓几个俘虏,了解一下关中的防守情况。于是,一向以敏捷迅速著称的第三营战士们,立刻爬上了左边的高山,并且不费吹灰之力就抢占了敌人企图占领的最高点。在三营的掩护下,红军战士英勇无畏,飞速向前推进。

虽然敌军是王家烈部队的主力之一,但在红军战士的攻击下,这些平日耀武扬威的国军没有丝毫还手之力,一边战一边退,沿原路返回,又退回了娄山关。

十三团的战士们个个英勇,一边向前推进一边审问刚刚抓到的俘虏。有些俘虏早就不满国军的管理方式,见红军们向上冲锋,也跟着冲锋。红军战士们很高兴地接纳(nà)了他们。

他们熟悉关中的情况,知道王家烈的主力昨天晚上已赶到板桥地区去了,另外两个团出了娄山关。其中的一个团去支援桐梓县,已被红军打了回来;另一个团散布在四周,巩固娄山关的阵地。

转眼已到了娄山关下,主攻开始了。十三团的主力不顾一切地沿着马路跑步前进。指挥阵地响起冲锋号声,那激昂的曲调推动着战士们努力抢关。

从形势上看,对红军较为不利。红军虽然是进攻的一方,但地势较低,而且娄山关控制在敌人的手中,有一个团的兵力在固守着。而被红军打回去的支援部队虽然有伤亡,但仍有不少人逃了回去,也依据有利地势牢牢把守着。想要抢关,就不得不“仰攻”了,这对只有一个团的兵力的十三团来说有很大困难。

但猛虎一般的战士们抱定了一致的信念:无论如何都要夺取娄山!

指挥员观察了一下地形,发现右边的山都是悬崖绝壁,唯一的路被敌人用重火力封锁得严严实实;而左边的山上虽然本没有路,却可以爬过去。

可以先派一支队伍从左边爬上山去,抄小路到守娄山关的敌人的背后。然后其他部队从关前猛攻,牵制敌人的注意力,来个前后夹击!

计划定下来之后,指挥员叫过一营的营长,命他带领一营从正面进攻,最好攻下娄山关最高的一座山——点金山来,这座山可以俯视整个娄山关地区,是必须争夺的地方。

一营营长部署好了兵力:第一小分队从正面冲锋,第二小分队在不远的死角——敌人在关上看不到的地方隐藏起来,准备集中火力向敌人冲击。

指挥员一声令下,红军战士们喊着“杀呀——”向着敌人的阵地扑过去。手榴弹、冲锋枪,娄山关上的敌人见红军气势如虹地杀过来,都吓得目瞪口呆。有的干脆直接弃山而逃,有的勉强支持了一会儿,见红军来势太猛,好像根本不怕子弹和炸弹一样地冲上来,马上就要到达山顶了,也吓得转身就跑。很快,点金山就掌握在红军手中了。

登上了点金山顶,漫山遍野都是红军战士奋勇杀敌的身影,隔着两个不太高的山头,娄山关里的防御(yù)部署也清楚地摆在眼前。这两个山头都被敌人占据着。红军战士们正在向上冲锋。

天色渐晚,已近黄昏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小雨。此时战士们都是又累又饿,团长给同志们打气:“同志们!我们累了,敌人比我们还累!我们跟他们拼的就是体力!”

“大家冲啊!到娄山关里开晚饭!”

在团首长直接领导下,同志们的斗志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大家喊着各种口号组织一次又一次的冲锋。但这里的敌人异常顽固,刚刚打下去就又冲了上来,一次又一次,反复了四次之多,令红军战士觉得十分奇怪。

团长站在点金山最高点看得清楚,原来有一个军官站在后面,他的士兵被打退了,他就严厉地赶回来,杀了几个逃在最前面的,士兵们没办法只得又攻回来。

团长眼睛一转,让几个宣传队的队员冲着对面的阵地大声喊:“白军兄弟们,你们的长官自己躲在后面,让你们上来送死!”

“弟兄们,打死压迫你们的长官啊!”

“看看我们的长官,冲在最前面!你们这么拼命,为的哪个呢?看看你们长官,再看看你们自己!”

指挥员大声命令“打死他!”

几个神枪手瞄(miáo)准了那个军官,一击毙命!军官倒下了,敌人如潮水一般四散奔逃,冲锋部队乘机冲上去,占领了两个山头。

娄山关里驻守的敌人,一见前面的阵地都丢失了,吓得枪都不会打了,“砰砰”乱响就是打不着人。这时,从后面摸上山的同志们也喊声震天地冲了出来,敌人更是不敢再战,纷纷从小路逃走了。

就这样,娄山关被神勇的红军战士顺利地攻占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纸上谈兵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524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他一谈起用兵之道来,连赵奢都说不过他。日子久了,赵括便自以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但赵奢深知儿子并没有带兵打仗的真本事,因此他临终前嘱咐赵括,千万不要担任将军的职务,否则必定会给赵国带来失败。

公元前262年,秦国进犯赵国。赵孝成王任命廉颇为大将,率军抵抗。久经沙场的廉颇领军20万前去抗敌,两军在长平展开了大战。廉颇见秦军强大,不能硬拼,便决定在长平筑垒固守,等到秦军粮草供给不足的时候再出兵作战。于是廉颇下令闭门不出,进行严密防守,不管秦军如何挑衅,都不应战。就这样,廉颇在长平坚守达三年之久,秦军没能得逞。

秦国见一时无法取胜,就派人到赵国都城邯郸去散布流言,说廉颇惧怕秦兵,秦国特别怕赵王任命赵括为将。赵王果然中计,下令由赵括取代廉颇为大将。

赵括根本没有实际作战经验,一上任便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向秦军发起全面攻击。秦军假装战败,一直将赵军引到秦军大营前。赵括知道中计,可为时已晚。赵军成了瓮中之鳖。几十万赵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军,陷入了绝境。

46天后,赵括决心孤注一掷地向外突围,还没冲到秦军的阵地前,就被乱箭射死了。主帅一死,赵军全线崩溃,40万大军全被秦军活埋。从此以后,赵国一蹶不振。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南霁云借兵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813 字

+ 加入清单

睢阳太守许远地位比张巡高,但是他知道张巡善于用兵,智勇双全,就请张巡指挥守城。叛将尹子奇带了十三万人攻城,张巡、许远的兵力合起来才六千多人,双方兵力相差很大。张巡带兵坚守,和叛军激战十六天,俘获敌将六十多人,歼灭敌军二万多人,使尹子奇不得不退兵。

过了两个月,尹子奇得到了增援兵力,又把睢阳城紧紧围住,千方百计进攻。张巡虽然接连打了几次胜仗,但是叛军去了又来,形势越来越紧急。

一天夜里,张巡叫兵士敲起战鼓,号令整队。城外的叛军听到城里的鼓声,连忙摆开阵势,准备交锋。等到天亮,还没见唐军出城。尹子奇派人登上高处眺望,只见城里静悄悄的,一点动静都没有,就命令兵士卸了盔甲休息。许多叛军将士紧张了一夜,一倒在地上就呼呼地睡着了。

正在这时候,张巡和雷万春、南霁云等十几名将领,每人带领五十名骑兵,打开各城门杀出来,分路猛冲敌营。叛军没有防备,阵势大乱,又被唐军杀了五千多人。

张巡想在尹子奇出阵指挥的时候,射杀尹子奇。但是尹子奇是个狡猾的家伙,平时上阵,总让几个将领伴随着。他们穿着一色的战袍,骑着同样的战马,叫唐军没法辨认出哪个是主将。张巡想出了一个办法。有一次,在两军对阵的时候,张巡叫兵士把一支用野蒿削成的箭射到敌阵里,叛军兵士拾到这支箭,以为城里的箭已经使完了,高高兴兴地拿着箭报告尹子奇。

尹子奇刚刚把蒿箭接到手里,城头上的张巡看在眼里,立刻吩咐身边的南霁云对准尹子奇射箭。南霁云本来是个好箭手,他一箭射去,不偏不倚,正射中尹子奇的左眼。尹子奇捂住脸,大叫一声,跌下马来。张巡下令出城冲杀,又打了一个大胜仗。

尹子奇攻城不成,反瞎了一只眼睛,哪里肯罢休。他回去养了一阵子伤,又带了几万大军,像箍铁桶一样把睢阳围住。城外的兵越聚越多,城里的兵越打越少。到后来,睢阳城里只剩下一千六百多人,又断了粮食,唐军兵士每天只分到一合(音gě,一升的十分之一)米,拿树皮、茶叶、纸张和着烧来吃。最后,连一粒米都没有了。兵士们熬不住,一个接一个饿倒了。

情况越来越危急。张巡没法,只好派南霁云带了三十名骑兵突出重重包围,到临淮(在今江苏盱眙西北)去借兵。

驻守临淮的大将贺兰进明(贺兰是姓)害怕叛军,不愿出兵救睢阳。他见南霁云是个勇将,想把南霁云留下来作自己的部下,特地为南霁云举行一次酒宴,请众将领作陪。

南霁云心里急得像火烧,哪里喝得下酒。他流着眼泪激动地说:“睢阳的军民已经有一个多月没进一粒米了,我在这里怎能忍心吃饭;就是吃了,又怎么能咽得下呀?将军手下有的是兵,眼看睢阳城陷落,不肯分兵救援,难道是忠臣义士所该做的吗?”说着,他把自己的一个手指咬了下来,咬得满口鲜血淋漓,气愤地说:“霁云不能完成主将交给我的使命,只好留下这个手指作证,回去也好有个交代。”

参加宴会的官员看了大吃一惊,都用袖子掩住脸,有的忍不住哭了起来。

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不肯出兵,只好离开临淮,从别处借了三千兵士回到睢阳。到了睢阳城边,被叛军发现,又把他们围了起来。南霁云带着人马,横冲直撞,在城下展开了一场血战。

张巡听到城外厮杀声,知道南将军回来,就打开城门,杀退敌人,把南霁云和一批兵士接应进城,只留下了一千人。南霁云把借救兵的情况向张巡、许远报告以后,城里的将士听到借兵没有希望,都痛哭起来。

张巡和许远反复商量,认为睢阳是江淮的屏障。为了保卫江淮,不让叛军南下,决心死守睢阳。城里粮食断了,他们就煮树皮吃;树皮吃完,就杀战马;战马杀光了,只好捉麻雀老鼠给战士充饥。

城里的将士、百姓被张巡的誓死战斗的精神激动了,他们明明知道守下去没有希望,也没有一个叛逃。

到了最后,全城只留下四百个人,尹子奇再率领叛军用云梯爬上城头,城头上的守军饿得连使弓箭的力气都没有了。

公元757年十月,睢阳城终于陷落。张巡、许远、雷万春、南霁云等三十六名将领全部被俘。

叛将把他们一个个绑了起来,逼他们投降。他们把刀架在张巡脖子上,张巡冷笑一声,把叛将痛骂一顿。接下来轮到南霁云,南霁云没有作声。

张巡转过脸朝着南霁云高喊说:“南八(南霁云排行第八)!

男子汉死就死,可不能在叛贼面前屈服啊!”

南霁云笑笑说:“张公放心吧。我心里在盘算用什么办法来收拾他们。哪会怕死?”

叛将知道他们都不肯屈服,终于把他们杀害了。

河南节度使张镐得到睢阳危急的消息,赶快发兵,急行军赶到睢阳,打退尹子奇叛军,睢阳城已经陷落三天了。又过了七天,郭子仪带领唐军收复洛阳。

由于张巡他们的坚守,睢阳以南的江淮地区才没遭到叛军的破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背着弟弟走长征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755 字

+ 加入清单

邓秀英和邓玉乾是姐弟俩,那一年,姐姐13岁,弟弟6岁。爸爸是一名红军战士,他要参加长征了,妈妈做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带着两个孩子也长征!就这样,他们紧跟着部队的家属队开始了遥遥无期的长征。

妈妈背上铺盖卷,邓秀英和弟弟在后面跑,可是即便这样,前面的队伍走得很快,他们根本跟不上队伍,更找不见爸爸在哪里。妈妈背上是沉重的铺盖,怎么办?邓秀英决定背上弟弟邓玉乾,可是,邓秀英才13岁,身高还不到1.3米,她还是个没长大的小姑娘。弟弟邓玉乾虽然才6岁,身高刚齐姐姐的腰,但体重已经不轻了。

妈妈就用一根麻绳把邓玉乾结结实实地捆在邓秀英身上。弟弟很重,邓秀英只好猫着腰向前走去,一开始还不觉得累,可是,走一会儿,就觉得喘不上气来,到了休息的时候,赶紧让妈妈把弟弟解下来,这时候,邓秀英才能歇口气。

草鞋很不结实,总是走一天就穿烂了,休息的时候,邓秀英发现自己的脚趾头、脚后跟都给磨破了,结成了痂。最难以忍受的是饥饿。邓秀英懂事了,知道哭也没用,可是弟弟很小,在枪声中都没有哭过,却总是饿得哇哇大哭,每次有吃的,她们母女俩总是让弟弟先吃。然而,吃的实在太少了。又一次,妈妈饿晕了,倒在了地上,邓秀英以为妈妈死了,姐弟俩趴在她身上大声哭喊,后来,有个红军叔叔看见他们了,就拿出自己仅有的一把豌豆面,邓秀英就把豌豆面喂到妈妈嘴里,过了好久,妈妈终于醒了……

邓秀英搀扶着身体虚弱的妈妈,背着走不快的弟弟,沿着大部队走过的路上留下的宣传告示连夜追赶部队,不料被土匪拦住了去路。土匪把他们带到在一片密林里,把这母子三人当做奴隶卖掉了,而且卖给了三个不同的人。从此,这母子三人身在异处,不知道亲人下落,更不知生死。

过了7年,邓玉乾从主人家逃了出来,他一个寨子一个寨子地走,一家一家地找,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母亲,也找到了姐姐。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天狗食月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84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民间传说中,有很多关于月亮的传说,比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等,记得小时候有些小伙伴耳朵后面会长裂口,传说中是因为他们用手指月亮被月亮割耳朵,所以小时候家里老人是不允许小孩子用食指指月亮的。而古代出现月食的时候,就是传说中天狗吃月亮,很多地方救会敲锣打鼓的方式来惊吓天狗,让它把月亮“吐出来”,那么天狗吃月亮的传说是怎么来的呢?

神箭手后羿为民除害,射落了九个太阳,普天下的人都感谢他的恩德;王母娘娘为了奖赏他,便带着众仙女前往后羿打猎的山头来见他。

当时后羿正带着他的猎犬黑耳,在深山里打猎,王母娘娘把后羿喊到跟前,命令一名仙女捧出一个光彩夺目的小匣儿子,取出两颗芳香异常的凡药,嘱咐后羿说:「回去时将凡药煮熟吞服即可以成仙。」后羿接了灵药谢过王母娘娘便欢天喜地带着黑耳回家去。

后羿十分的爱他的的妻子,於是决定与妻子嫦娥有福同享,一起升仙;回家时他便把事情向嫦娥交代一番,留下猎犬黑耳,前往乡亲父老处,准备向他们道别。

嫦娥遵照后羿的嘱托,把凡药放在水里煮熟,等后羿回来一起吃。但馋嘴的她闻到仙药煮熟的香味,便忍不住用勺儿搯吃一粒,吃后只觉浑身舒泰,美味非常,不禁把最后一粒仙丹都给吃下。

天黑了,嫦娥见丈夫还未回来,就出来看看。谁知刚出门,身体便随风飘动,门外的猎犬黑耳眼见嫦娥偷吃仙丹,独自升天,就吠叫着扑进屋内,牠闻到香味,便一爪抓翻了锅,把剩下的人蔘汤舔尽,然后朝天上的嫦娥追去。嫦娥听见黑耳的吠声,又惊又怕,慌忙躲进月亮里。而黑耳毛发直竖,身体不断变大,一下子便扑了上去,一口把嫦娥连着月亮吞了下去。

当时玉帝及王母娘娘正在天宫赏月,忽见天色昏暗,连忙派夜游神一探究竟。夜游神回来报告说月亮被一条黑狗吞吃了,是以才会天昏地暗;玉帝一听,便生气的下令天兵天将去捉拿那只黑狗;当黑狗捉来的时刻后,王母娘娘认得牠是后羿的猎犬黑耳,於是一问,得知了事情原由,就心生怜悯,封牠为天狗,让牠守护南天门。黑耳受到恩封,便吐出了月亮和嫦娥,而嫦娥则被罚永远的居於月亮的广寒宫上。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历史典故:范雎睚眦必报

全文共 112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很多经典的故事值得我们了解,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一篇历史典故,供您欣赏,希望您能喜欢。

范雎睚眦必报范雎的故事

范雎是秦昭王的重要谋臣,在秦国征服六国的大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范雎曾是魏国大夫须贾的门客。有一回,须贾带着范雎出使齐国。齐襄王听说范雎挺有才干,就背地里打发人去见范雎,还送给他百两金子和一些牛羊作为见面礼,却被范雎坚决推辞。不明真相的须贾却怀疑范雎暗中串通齐国,回到魏国以后,就向丞相魏齐告发。魏齐听了以后,非常生气,下令严刑拷问范雎。打得他肋骨断了几根,门牙也掉了几颗。范雎只好装死,看守便用席子卷起他,扔在厕所里。魏齐还让那些门客往范雎身上撒尿,以警示其他人以后不要胡言乱语。

所幸范雎没有死,他化名张禄,逃出魏国,到了秦国。范雎历尽艰险来到秦国的都城咸阳。当时秦国的实权掌握在宣太后和她的兄弟穰侯魏冉手里。范雎给秦昭襄王上了道奏章。秦王约定日子,准备在离宫接见他。

走到半道上,范雎瞧见秦王的车马来了,故意装作不知道的样子,毫不回避。秦王身边护驾的侍从大声喊道:“大王来了。”范雎冷冷地说:“什么?秦国还有大王吗?”

秦王这时也听见范雎在那儿嘟囔:“只听说秦国有太后和穰侯,哪儿有什么大王?”这句话正说到了秦王的心坎上。他赶紧把范雎请到宫里,屏退左右,然后和他单独交谈。

秦王和范雎大有相见恨晚之意,范雎说:“秦国土地多,士兵又都十分勇敢,要想统治诸侯,也不是什么难事。可是十五年来却没有什么成就,这说明一方面丞相办事没有尽心竭力,另一方面大王您也有失策的地方啊!”秦王很好奇,问道:“我有什么失策的地方呢?”这时范雎发现有人躲在旁边偷听,他不敢提到宫里的事,就先说秦国对外的策略。

范雎说:“齐国离秦国很远,中间还隔着韩国和魏国。大王要出兵攻打齐国,就算能获胜,也没法把两国连起来呀,所以我替大王着想,最好的策略是远交近攻。”秦王一听,很有兴趣地问:“什么是‘远交近攻’呀?”范雎解释道:“对离我们远的国家,比如齐国,要暂时与他们交好,先把一些邻近的国家攻下来,这样才能扩大秦国的土地,真正做到得寸则王有寸地,得尺者王有尺地,今舍近攻远,不亦谬乎!所以先把韩、魏两国兼并了,消灭齐国的日子也就为时不远矣。”秦王听了,连连点头称是,说:“秦国真要能打下六国,统一天下,就多亏先生了。”秦王拜范雎为上卿,并且按照他的谋划,把魏国、韩国作为主要的进攻目标。

不久范雎又建议秦王废除太后的权力,又收回了穰侯的相印。然后,秦王拜范雎为丞相,封地在应(今河南宝丰西南),号为应侯。

魏王感受到了来自秦国的威胁,非常害怕。魏国丞相魏齐听说秦国的丞相是魏国人,就派须贾到秦国来求和。范雎听说须贾到了秦国,便换了一身破旧的衣服去见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三兄弟分牛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一位印度老人在临死前把他的三个儿子都叫到跟前,对他们说:“孩子们,我一生清贫,现在要离开你们了,这19头牛是我留给你们的惟一财产。

老大应拿财产的1/2,老二拿1/4,老三应得1/5。”说完,老人就去世了。

三个儿子将父亲安葬后,便来分遗产。19头牛的1/2、1/4、1/5都不是整数,按照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可是,先人的遗嘱也不能更改。这可难坏了三兄弟,他们绞尽脑汁,也没想出个好办法来。

这时,有位老人牵着头牛经过,看到三兄弟愁眉不展,旁边还圈着一群牛,便上前询问是怎么回事,三兄弟便把父亲立的遗嘱如实地告诉他。

这位老人沉思片刻,说:“这么办吧,我先借一头牛给你们,你们就好分了。”

于是三兄弟就按照20头牛分,老大分1/2,高高兴兴地牵着10头牛走了;

老二应得1/4,他赶着自己的5头牛,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老三说:“我应分1/5,就是4头牛。”

老人笑着说:“剩下的这头牛应该还是我的。”老人牵着自己的那头牛,继续向前赶路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宝莲灯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华山脚下有一座雪映宫,雪映宫里供奉着一位三圣母娘娘。三圣母娘娘有一件神奇的法宝——宝莲灯。这盏宝莲灯是当年女娲娘娘补天用的五色神火化身而成,它有无穷的法力。

以前华山脚下的百姓经常受瘴雾危害,每年都要死不少人和牲畜,自从三圣母娘娘来到华山,用她手中的宝莲灯驱散瘴雾,人们才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三圣母在雪映宫住了下来,她为人们驱除瘴雾,求签问卜。华山脚下的百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去雪映宫求签解忧。雪映宫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人专程从很远的地方赶来求签问卜。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曾子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971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天曾子要出门,他的夫人也要出门买菜,家中无人照看孩子,但是孩子吵着闹着要跟母亲一起去集市。曾子夫人想了一个办法,她哄孩子,说道,你要是乖乖在家听话,等我们回来,我就给你杀猪做猪肉吃。

于是孩子很听话的坐在家里等,小朋友叫她出去玩都没有去,就坐在村口一直盼着,然后对小伙伴说:“我妈妈今天回来给我杀猪做猪肉吃。”傍晚的时候,母亲回来了,他赶紧迎接上去,喊着:“快点做猪肉,我快饿死了,杀猪杀猪。”

曾子的老婆笑着说:“咱家就这一头猪,还要长膘呢,他抵得上咱家两个月的口粮了,怎么能随便杀了呢?”曾子的儿子一听哇哇大哭起来。曾子出来之后看见孩子在哭,于是问出了什么事,曾子老婆就把事情说了一遍,曾子听完后默默的回到家里,到厨房拿了一把刀直奔猪圈而去。

妻子不解,你干嘛要去猪圈,于是跑过去。没想到曾子正要杀猪,曾子老婆傻眼了:“不年不节的,你杀猪了,日子怎么过。”

曾子严肃地说:“言而有信不仅仅是对别人说的,对自己更要这样,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别人心悦诚服。”曾子老婆惭愧的低下头,两人把猪杀了,宴请了乡邻。

曾子衣敝衣以耕的典故

曾子的品行和名声在外被人广为流传 ,当时处于乱世时期,很多君主都有招揽人才的心思,于是鲁国君主便请人前去请曾子到鲁国。

曾子家境清贫,经常穿着麻布旧衣服,自己在田里耕地,鲁国国君知道之后就派人对他说:“你所居住的附近区域就当做你的封地吧,然后你在这里收租金,就可以买好点的衣服,过好一点的生活了。”曾子没有接受,鲁国国君不放弃,又派人去了好几次。国君派出的特使劝他:“这不是你自己求来的,这是国君赠予你的,你为什么不愿意接受呢?”

曾子摇摇头:“接受别人的馈赠但是又没有什么回报,如果不接受又会对不起人家一番好心,让别人觉得傲慢,虽然你们真心相邀,但是我仍然感觉亏欠。”来使心悦诚服的离开了。孔子后来听到这件事情之后,很是敬佩,觉得曾子保全了气节。

这件事情体现出曾子无功不受禄,他要靠自己的实力吃饭。鲁国君主给了他一片封地,虽然是为了帮助他修饰仪容,但是如此丰厚的馈赠,让曾子不敢接受。亲朋好友之间的相互馈赠都会有亏欠之心,过分的拒绝也会让亲友之间的感情受损伤,如果接受了,又会让自己的品行有损伤。不过亲友之间多是情谊,这和君主对自己的馈赠是完全不一样的,自己接受亲友馈赠还有可能不谈报答,但是用城镇想赠送,真的没有办法接受。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颜杲卿骂贼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474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个危急的时刻,首先起来打击叛军的是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音gǎo)卿。

颜杲卿本来是安禄山的部下。安禄山发动叛乱以后,颜杲卿就准备反抗。叛军到了藁城(在今河北省,藁音gǎo)的时候,颜杲卿已经招募了一千多名壮士。他知道自己力量不够,不能跟安禄山硬拼,就跟手下的官员袁履谦向叛军假投降。安禄山仍旧让他守常山,但是心里不放心,一面把颜杲卿的儿子、侄儿带到军营里做人质,一面派了一个叛将守在井陉关(在今河北井陉)。

安禄山渡过黄河,攻下洛阳之后,颜杲卿决心起兵,他的堂弟平原(今山东平原)太守颜真卿也招募了一万多人马,派人跟颜杲卿联络,要他攻占井陉关,截断安禄山的后路。

颜杲卿打听到守井陉关的叛将是个糊涂的酒鬼,就假传安禄山的命令,派人带了美酒好菜去慰劳他,等叛将喝得酩酊大醉的时候,把叛将杀死,占领了井陉关。

颜杲卿攻下了井陉关,士气振奋。第二天又接连活捉了两名叛将。颜杲卿派人分头到河北各郡去告诉官吏说:现在朝廷派出三十万大军讨伐安禄山,已经出了井陉关,早晚就到河北各郡了。受安禄山胁迫叛变的,趁早投降,可以受到重赏;如果顽抗,罪加一等。

河北各郡官员一听到安禄山站不住脚,都纷纷响应颜杲卿。河北二十四个郡,有十七个郡又站到唐军一边来。

安禄山正准备向潼关方向进兵,一听到河北各郡都响应颜杲卿,后方不稳,只好改变主意,回到洛阳。他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派大将史思明、蔡希德各带一万人马分两路攻打常山。

颜杲卿虽然打了几个胜仗,但是起兵只有八天,常山周围的防御工事都没修好,兵力又少,怎样敌得过两路叛军!叛军到了常山城下,颜杲卿派人到太原去求援,但是太原守将王承业不肯出兵。

史思明叛军把常山紧紧围困,颜杲卿带领常山军民拼死抵抗了四天,城里粮食断了,箭也完了。常山终于陷落在叛军手里。

史思明纵容叛兵杀害了一万多常山军民,又把颜杲卿、袁履谦抓起来,押送到洛阳去见安禄山。

安禄山命令兵士把颜杲卿押到他跟前,责问颜杲卿说:“你本来只是个范阳小官,我把你提拔为太守,为什么反叛我?”

颜杲卿怒气冲冲地骂着说:“你是一个牧羊的小子,国家让你做了三镇节度使,有哪点对不起你?我为国除奸,恨不得斩你的头,叫什么反叛?”

安禄山恼羞成怒,要左右兵士把颜杲卿、袁履谦拖到一座桥边的柱子上缚起来,使用残酷的刑罚折磨他们。

颜杲卿神色凛然,一面忍受着酷刑,一面仍旧痛骂安禄山。叛军兵士用刀割了颜杲卿的舌头,颜杲卿满口鲜血,还发出含糊的骂声。

袁履谦看到颜杲卿受刑的惨酷情景,气得自己咬碎舌头,连血带舌喷在旁边一个叛将的脸上。

颜杲卿、袁履谦骂不绝口,一直到他们咽气。

颜杲卿从起兵到失败,虽然只有十几天,但是他们的抵抗,拖住了叛军的兵力,为唐王朝调兵遣将争取了时间;他们的誓死抵抗的精神,鼓舞了更多的人抗击叛军。

颜杲卿被杀后一月,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领步兵骑兵一万多人、太原弓箭手三千人出兵井陉关,打退叛军,收复常山。接着,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也带领精兵到常山和李光弼会合。河北的一些百姓受尽安禄山叛军掳掠的痛苦,听到郭子仪、李光弼大军打过来,自发集合起来,修筑营垒,抵抗叛军;等郭、李大军一到,就参加了大军队伍。郭、李两支大军兵强马壮,士气旺盛,接连打击安禄山叛军,河北十几个郡重新回到唐军手中。

河北大捷,截断了叛军的后路,叛军军心动摇。安禄山大起恐慌,埋怨谋士高尚、严庄说:“几年来你们劝我起兵造反,说这是万全的计策。现在西边打潼关,几个月也打不进去;北边的路也被截断。我们困守在这里,叫什么万全!”他打算放弃洛阳,逃回范阳去。

正在安禄山进退两难的时候,唐王朝统治者自己却替叛军打开了潼关大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历史典故:鸿门宴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 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熊心的人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 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

张良向刘邦分析,不宜和项羽硬拼,刘邦只得退出咸阳,回师霸上,更知道自己军力不及于项羽四十万大军,刘邦更把在咸阳所得一切,原封不动的送到项羽营中,更说愿让项羽称关中王。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但此事为项伯知悉,项伯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刘邦知道这鸿门宴是去不得的凶险之地,但张良却表示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条,赴会也许能有生机,刘邦无奈只得应约前往。

鸿门宴当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定要把刘邦人头留下,谁知刘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项羽之怨恨,范增便再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心要在席中把刘邦刺死,可是还是被项伯和樊哙给刘邦解了围,刘邦终于更借往如厕而逃遁而去。回到军中后立即将曹无伤诛杀。

[历史典故故事:鸿门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三家瓜分晋国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759 字

+ 加入清单

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并吞了。有的国家内部发生了变革,大权渐渐落在几个大夫手里。这些大夫原来也是奴隶主贵族,后来他们采用了封建的剥削方式,转变为地主阶级。有的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还用减轻赋税的办法,来笼络人心,这样,他们的势力就越来越大了。

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那个时候,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把持。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有两家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智家的大夫智伯瑶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瑶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义来压他们交出土地。可是三家心不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智家;魏桓子不愿得罪智伯瑶,也把土地、户口让了。

智伯瑶又向赵襄子要土地,赵襄子可不答应,说:“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说什么也不送人。”

智伯瑶气得火冒三丈,马上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自己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任右路,魏家的军队担任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

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

没有多少日子,智伯瑶率领的三家人马已经把晋阳城团团围住。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许交战。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好像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人马没法前进一步。

晋阳城凭着弓箭死守了两年多。三家兵马始终没有能把它攻下来。

有一天,智伯瑶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晋阳城东北的那条晋水,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晋水绕过晋阳城往下流去,要是把晋水引到西南边来,晋阳城不就淹了吗?他就吩咐兵士在晋水旁边另外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又在上游筑起坝,拦住上游的水。

这时候正赶上雨季,水坝上的水满了。智伯瑶命令兵士在水坝上开了个豁口。这样,大水就直冲晋阳,灌到城里去了。

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灶头也被淹没在水里,人们不得不把锅子挂起来做饭。可是,晋阳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瑶,宁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智伯瑶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他指着晋阳城得意地对他们两人说:“你们看,晋阳不是就快完了吗?早先我还以为晋水像城墙一样能拦住敌人,现在才知道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呢。”

韩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顺从地答应,心里暗暗吃惊。原来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韩家的封邑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西南)旁边各有一条河道。智伯瑶的话正好提醒了他们,晋水既能淹晋阳,说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遭到晋阳同样的命运呢。

晋阳被大水淹了之后,城里的情况越来越困难了。赵襄子非常着急,对他的门客张孟谈说:“民心固然没变,可是要是水势再涨起来,全城也就保不住了。”

张孟谈说:“我看韩家和魏家把土地割让给智伯瑶,是不会心甘情愿的,我想办法找他们两家说说去。”

当天晚上,赵襄子就派张孟谈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韩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约他们反过来一起攻打智伯瑶。韩、魏两家正在犹豫,给张孟谈一说,自然都同意了。

第二天夜里,过了三更,智伯瑶正在自己的营里睡着,猛然间听见一片喊杀的声音。他连忙从卧榻上爬起来,发现衣裳和被子全湿了,再定睛一看,兵营里全是水。他开始还以为大概是堤坝决口,大水灌到自己营里来了,赶紧叫兵士们去抢修。但是不一会,水势越来越大,把兵营全淹了。智伯瑶正在惊慌不定,一霎时,四面八方响起了战鼓。赵、韩、魏三家的士兵驾着小船、木筏一齐冲杀过来。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里的不计其数。智伯瑶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马逮住杀了。

赵、韩、魏三家灭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瑶侵占两家的土地收了回来,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以后,他们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打那以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秦始皇灭六国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62 字

+ 加入清单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赵氏,故又称赵政,汉族(当时称“华夏”),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战略家,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朝开国皇帝,秦庄襄王之子,十三岁即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地方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范蠡和文种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536 字

+ 加入清单

越王勾践整顿内政,努力生产,使国力渐渐强盛起来,他就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经常商议怎样讨伐吴国的事。

这时候,吴王夫差因为当上了霸主,骄傲起来,一味贪图享乐。文种劝说勾践向吴王进贡美女。越王勾践派人专门物色最美的女子。结果在苎罗山(在今浙江诸暨南)上找到一个美人,名叫西施。勾践就派范蠡把西施献给夫差。

夫差一见西施,果然容貌出众,把她当作下凡的仙女,宠爱得不得了。

有一回,越国派文种去跟吴王说:越国年成不好,闹了饥荒,向吴国借一万石粮,过了年归还。夫差看在西施的面上,当然答应了。

转过年来,越国年成丰收。文种把一万石粮亲自送还吴国。

夫差见越国十分守信用,更加高兴。他把越国的粮食拿来一看,粒粒饱满,就对伯嚭说:“越国的粮食颗粒比我们大,就把这一万石卖给老百姓做种子吧。”

伯嚭把这些粮食分给农民,命令大家去种。到了春天,种子下去了,等了十几天,还没有抽芽。大家想,好种子也许出得慢一点,就耐心地等着。没想到,过不了几天,那撒下去的种子全烂了,他们想再撒自己的种子,已经误了下种的时候。

这一年,吴国闹了大饥荒,吴国的百姓全恨夫差。他们哪里想到,这是文种的计策。那还给吴国的一万石粮,原来是经过蒸熟了又晒干的粮食,怎么还能抽芽呢?

勾践听到吴国闹饥荒,就想趁机会发兵。

文种说:“还早着呢。一来,吴国刚闹荒,国内并不空虚;

二来,还有个伍子胥在,不好办。”

勾践听了,觉得文种的话有道理,就继续操练兵马,扩大军队。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要去打齐国。伍子胥急忙去见夫差,说:“我听说勾践卧薪尝胆,跟百姓同甘共苦,看样子一定要想报吴国的仇。不除掉他,总是个后患。希望大王先去灭了越国。”

吴王夫差哪里肯听伍子胥的话,照样带兵攻打齐国,结果打了胜仗回来。文武百官全都道贺,只有伍子胥反倒批评说:“打败齐国,只是占点小便宜;越国来灭吴国,才是大祸患。”

这样一来,夫差越来越讨厌伍子胥,再加上伯嚭在背后尽说伍子胥坏话。夫差给伍子胥送去一口宝剑,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的时候,气愤地对使者说:“把我的眼珠挖去,放在吴国东门,让我看看勾践是怎样打进来的。”

夫差杀了伍子胥,任命伯嚭做了太宰。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约会鲁哀公、晋定公等在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西南)会盟,把精兵都带走了,只留了一些老弱残兵。

等夫差从黄池得意洋洋地回来,越王勾践已经率领大军攻进了吴国国都姑苏。吴国士兵远道回来,已经够累了,加上越军都是经过多年训练的,士气旺盛。两下一交手,吴军被打得大败。

夫差没奈何,只好派伯嚭去向勾践求和。勾践和范蠡一商量,决定暂时答应讲和,退兵回去。

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践作好了充分准备,大规模地进攻吴国,吴国接连打了败仗。越军把吴都包围了两年,夫差被逼得走投无路,说:“我没有面目见伍子胥了。”说着,就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脸,自杀了。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坐在夫差原来坐的朝堂里。范蠡、文种和别的官员都来朝见他。吴国的太宰伯嚭也站在那里等着受封,他认为自己帮了勾践不少忙呢。

勾践对伯嚭说:“你是吴国的大臣,我不敢收你做臣子,你还是去陪伴你的国君吧。”

伯嚭垂头丧气地退了出去。勾践派人追上去,把他杀了。

勾践灭了吴国,又带着大军渡过淮河,在徐州约会中原诸侯。周天子也派使臣送祭肉给勾践。打这以后,越国的兵马横行在江淮一带,诸侯都承认他是霸主。

勾践得胜回国,开了个庆功大会,大赏功臣,可就少了个范蠡。传说他带着西施,隐姓埋名跑到别国去了。

范蠡走前,留给文种一封信,说,“飞鸟打光了,好的弓箭该收藏起来;兔子打完了,就轮到把猎狗烧来吃了。越王这个人,可以跟他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您还是赶快走吧。”

文种不信。有一天,勾践派人给他送来一口剑。文种一看,正是当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杀的那口宝剑。文种后悔没听范蠡的话,只好自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康熙帝平定三藩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884 字

+ 加入清单

南明最后一个政权灭亡的那年,顺治帝已经病死,他的儿子玄烨(音yè)即位,这就是清圣祖,也叫康熙帝

康熙帝即位的时候,年纪才八岁。按照顺治帝的遗诏,由四个满族大臣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叫做辅政大臣。四个辅政大臣中,有个叫鳌拜(鳌音áo),仗着自己掌握兵权,又欺负康熙帝年幼,独断专横。别的大臣和他意见不合,就遭到排挤打击。

清王朝进关后,用强迫手段圈了农民大片土地,分给八旗贵族。鳌拜掌权以后,仗势扩大占地,还用差地强换别旗的好地,遭到地方官的反对。鳌拜诬陷这些官员大逆不道,把反对他的三名地方官处死了。

康熙帝满十四岁的时候,亲自执政。这时候,另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和鳌拜发生争执。鳌拜怀恨在心,勾结同党诬告苏克萨哈犯了大罪,奏请康熙帝把苏克萨哈处死。康熙帝不肯批准。鳌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帝争了起来,后来竟揎(音xuān)起袖子,拔出拳头,大吵大嚷。康熙帝非常生气,但是一想鳌拜势力不小,只好暂时忍耐,由他把苏克萨哈杀了。

打那以后,康熙帝决心除掉鳌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摔跤。

鳌拜进宫去,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一点不在意。

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鳌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进宫去。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围住了鳌拜,有的拧胳膊,有的拖大腿。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可是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练过摔跤的,鳌拜敌不过他们,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凭他大声叫喊,也没有人搭救他。

鳌拜被抓进大牢,康熙帝马上要大臣调查鳌拜的罪行。大臣们认为,鳌拜专横跋扈,擅杀无辜,罪行累累,应该处死。

康熙帝从宽发落,把鳌拜的官爵革了。

康熙帝用计除掉了鳌拜,朝廷上下都很高兴。一些原来比较骄横的大臣知道这个年轻皇帝的厉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康熙帝亲自执政后,大力整顿朝政,奖励生产,惩办贪污,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渐渐强盛起来。当时,南明政权虽然已经灭亡。但是南方有三个藩王却叫康熙帝十分担心。

这三个藩王本来是投降清朝的明军将领,一个是引清兵进关的吴三桂,一个叫尚可喜,一个叫耿仲明。因为他们帮助清朝消灭南明,镇压农民军,清王朝认为他们有功,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驻防云南、贵州:尚可喜为平南王,驻防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驻防福建,合起来叫做“三藩”。

三藩之中,又数吴三桂最强。吴三桂当上藩王之后,十分骄横,不但掌握地方兵权,还控制财政,自派官吏,不把清朝廷放在眼里。

康熙帝知道要统一政令,三藩是很大的障碍,一定得找机会削弱他们的势力。正好尚可喜年老,想回辽东老家,上了一道奏章,要求让他儿子尚之信继承王位,留在广东。康熙帝批准尚可喜告老,但是不让他儿子接替平南王爵位。这一来,触动了吴三桂、耿精忠(耿仲明的孙子),他们想试探一下康熙帝的态度,假惺惺地主动提出撤除藩王爵位、回到北方的请求。

这些奏章送到朝廷,康熙帝召集朝巨商议。许多大巨认为吴三桂他们要求撤藩是假的,如果批准他们的请求,吴三桂一定会造反。

康熙帝果断地说:“吴三桂早有野心。撤藩,他要反;不撤,他迟早也要反。不如来个先发制人。”接着,就下诏答复吴三桂,同意他撤藩。诏令一下,吴三桂果然暴跳如雷。他自以为是清朝开国老臣,现在年纪轻轻的皇帝居然撤他的权,就非反不可了。

公元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为了笼络民心,他脱下清朝王爵的穿戴,换上明朝将军的盔甲,在永历帝的墓前假惺惺地痛哭一番,说是要替明王朝报仇雪恨。但是,人们都记得很清楚,把清兵请进中原来的是吴三桂;最后杀死永历帝的,还是吴三桂。现在他居然打起恢复明朝的旗号来,还能欺骗谁呢?

吴三桂在西南一带势力大,一开始,叛军打得很顺利,一直打到湖南。他又派人跟广东的尚之信和福建的耿精忠联系,约他们一起叛变。这两个藩王有吴三桂撑腰,也反了。历史上把这件事称做“三藩之乱”。

三藩一乱,整个南方都被叛军占领。康熙帝并没有被他们吓倒,一面调兵遣将,集中兵力讨伐吴二桂;一面停止撤销尚之信、耿精忠的藩王称号,把他们稳住。尚之信、耿精忠一看形势对吴三桂不利,又投降了。

吴三桂开始打了一些胜仗,后来清兵越来越多,越打越强,吴三桂的力量渐渐削弱,处境十分孤立。经过八年战争,他自己知道支撑不下去,连悔带恨,生了一场大病断了气。公元1681年,清军分三路攻进云南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清军最后平定了叛乱势力,统一了南方。

但是,正在朝廷庆祝平定叛乱胜利的时候,在我国东北边境又传来沙皇俄国侵犯边境的消息,这就使康熙帝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到北方边境上面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历史典故:最信任的人

全文共 1079 字

+ 加入清单

在遥远的过去,一天,一个农夫正在路上行走,突然发现:在山脚下有个过路人正在睡觉,一条大灰狼悄悄地走近他。农夫赶忙大声喊叫:“喂,过路人,快起来!狼咬你去了!”

睡觉的人立即醒来,从腰中拔出短剑。眼看着狼就要走到身边了。可这时狼改变了主意:不去咬过路人了,而是扭头往回走,钻进灌木丛里。

农夫走到过路人身边。过路人说:“太感谢你了,好心人!你救了我的命。如果你不来,我可能已经被狼吃了。我是个财主。我要赏给你一袋金币。”

农夫一听非常高兴,眉飞色舞。他想:“真是福从天降!我还从未见过金币的模样呢,现在我就要有一整袋金币了!”

财主一见农夫欣喜异常的样子心中暗想:“我是否有点慷慨过分了呢?我是否答应赏给他的太多了呢?我由于惊恐而一时说走了嘴。得想个妥善的办法……”然后他就说道:“我就住在山后的村子里。你明天到我家来。你不要一个人来,要带一个你完全信任的人来。因为你要背一袋金币的!”

农夫回到家里之后就把一切情况都对妻子讲了。“你怎么想:谁是最可靠的人,谁能不对我们的金币眼红,我和谁一起去领赏才合适呢?”农夫问妻子。

妻子说:“没有这样可靠的人。我谁也不相信。我自己和你一起去,由我来保护你。”

他们夫妻二人便一同来到财主家。财主殷勤地迎接他们,桌上摆满丰盛的酒席款待他们。农夫便开怀畅饮,喝了个酩酊大醉,倒卧在床上就睡着了。

这时财主对农夫的妻子说:“我没曾想,农夫竟然有一位如此美貌的妻子。你成为财主的妻子该多好!你可以穿丝绸、戴金银。你有一双多么美好的手!可你却从早操劳到晚!你如果成为财主的女主人,就可以支配一切。就是你们现在把这些金币拿去,花上一年两年,三年五载,最后还会成为一无所有的穷光蛋。我还没有妻子,是个单身汉。假如你答应嫁给我,你就会成为我全部财富的主人,那时你就坐享清福,永远不再操劳了。”

农夫的妻子听了这番话,心想:“的确如此,一袋金币有什么了不起?这对我来说,未免太少了。那我就永远做财主的妻子吧。”于是她就说:

“我答应了。可我的丈夫如何处治呢?”

“把他杀了。”

“一个女人怎么能斗过一个男人呢?”

“你乘他熟睡时就把他杀死。你看,那儿有一把短剑。”

农夫的妻子抓起短剑,走到丈夫身边,把短剑高高举起,在这紧要关头,财主突然大叫起来:“快起来,客人,快起来!你妻子要杀死你!”

农夫的妻子一听这话,手持短剑木呆呆地停在那里,宛如一具僵尸。农夫跃身而起,看见了妻子和她手中的短剑。这时财主说话了:“在我睡觉的时候,差一点被狼吃了。你救了我一命。我也救了一命。现在我们俩可以说是谁也不欠谁的债,咱们两清,你们回家去吧。”

农夫和妻子就这样两手空空地回家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西湖民间传说:石香炉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949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年,山东巧匠鲁班,带着他的小妹,到杭州来。 他们在钱塘门边租两间铺面,挂出“山东鲁氏,铁木石作”的招牌。招牌刚刚挂出,上门来拜师傅的便把门槛都踏断了鲁班挑挑拣拣,把一百八十个心灵手巧的年轻后生,收留下来做徒弟。鲁班哥妹的手艺巧极了,真是鬼斧神工:凿成的石狗会管门,雕出的木猫会捉老鼠。一百八十个徒弟经他们一指点,个个都成了高手。

一天,鲁班哥妹正在细心给徒弟们教生活,忽然一阵黑风刮过,顿时天上乌云乱翻,原来有一个黑鱼精到人间来作祟啦,黑鱼精一头钻到西湖中央,杭州一个三百六十丈的深潭潭。它在深潭潭里吹吹气,杭州满城鱼腥臭;它在深潭潭里喷喷水,北山南山下暴雨。就在这一天,湖边的杨柳折断了,花朵凋谢了,大水不断往上涨。

鲁班哥妹带着一百八十个徒弟,一齐爬上了宝石山。他们朝山下望望,只见前面一片汪洋,全城的房屋都泡在臭水里,男女老少都逃到西湖四周的山头上。湖中央,转着一个老大老大的漩涡,漩涡当中翘起一只很阔很阔的鱼嘴巴,鱼嘴巴越翘越高,慢慢地露出整个大鱼头,鱼头往上一挺,蓦地飞起一朵乌云,升到天上。乌云飘呀飘呀,飘到宝石顶上,慢慢落下来,里面钻出一个又黑又丑的后生。

黑后生滚动圆鼓鼓的斗鸡眼珠,朝鲁妹瞟瞟:“哈!漂亮的大姑娘,你做的啥行当?”

鲁妹说:“你问姑娘啥行当,姑娘是个巧工匠。”

黑后生把鲁妹从头看到脚说:“对了,对了!我看你亮亮的眼睛弯弯眉,想必能绫罗绸缎巧裁剪。 走,跟我去做新衣。” 鲁妹摇摇头。黑后生鲁妹从脚看到头:“对了,对了!我看你苗条的身材纤巧的手,想必有描龙绣凤好针线。 走,跟我去绣锦被。” 鲁妹摇摇头。 黑后生猜来猜去猜不着,心里想一想,眯起眼睛说: “漂亮的大姑娘,不会裁剪不要紧,不会刺绣不要紧,你嫁到我家去,山珍海味吃不完,乐得享清福哩。 ”说着,伸手来拉鲁妹。 鲁班一榔头隔开他的手,喝声:“滚开点!”黑后生仍旧咧开大嘴,嘻皮笑脸:“我的皮有三尺厚,不怕你的榔头!大姑娘嫁了我,什么都好讲;大姑娘不嫁我,再涨大水漫山岗!”鲁妹心里想:倘若再涨水,全城人的性命都保不住了。她眼珠儿转了两转,办法便有了,对黑后生说:“嫁你不急,让阿哥替我办样嫁妆。”

黑后生一听开心了:“好姑娘,我答应,你打算办样啥嫁妆呢?”

鲁妹说:“高高山上高高岩,我要叫阿哥把它凿成一只大香炉。”

黑后生高兴得拍大腿:“好好好!天上黑鱼王,落凡立庙堂。有个你陪嫁的石香炉,正好拿它来收供养!”

鲁妹拉过阿哥商量了一阵。鲁班对黑后生说:“东是水,西是水,怎么办呢?你先把大水落下去,我才好动手。”

黑后生张开阔嘴巴一吸,满城的大水竟飞了起来,倒灌进他的肚皮里去啦。 鲁班指指山上的一块悬崖问黑后生:“你看,你看,把这座山劈下来凿只香炉怎么样?” 黑后生说:“好哩,好哩。大舅子,你快凿,凿得越大越风光!”

鲁班说:“香炉高,香炉大,重重的石香炉你怎么搬呢?” 黑后生说:“喏喏喏, 只要我抬抬脚,身后就会刮黑风;小小的石香炉算得了什么,就是一座山我也吸得动!” 逃难在四周山上的人都回家去了, 鲁班他们便爬上那倒挂着的悬崖。鲁班抡起大榔头,在悬崖上砸下第一锤:他一百八十个徒弟,跟着砸了一百八十锤。“轰隆”一声,悬崖翻下来了。--从此以后,西湖边的宝石山上便留下了一堵峭壁。悬崖真大呀,这边望望白洋洋,那边望望洋洋白,怎么把它凿成滚圆滚圆的石香炉呢?鲁班朝湖心的深潭潭瞄瞄,估好大小,就捏根长绳子,站在悬崖当中,叫妹妹拉紧绳子的另一头,“啪嗒啪嗒”绕着自已跑了一周,鲁妹的脚印子便在悬崖上画了一个圆圈圈。鲁班先凿了大样,一百八十个徒弟按着样子凿。凿一天,又一天,一共凿了七七四十九天,悬崖不见啦,变成一只顶大顶大石香炉。圆鼓鼓的香炉底下,有三只倒竖葫芦形的尖脚;尖脚上,都有个三面透光的圆洞洞。大石香炉凿成了,鲁班朝黑后生说:

“你看,你看,我妹妹的嫁妆已办好,现在就请你搬下湖!”

黑后生要领新娘子。鲁班说:“别忙,别忙,你先把嫁妆搬去摆起来,再打发花轿来抬。”黑后生高兴死了,一个转身就往山下跑,他卷起的旋风,竟把那么大的一个石香炉咕碌碌吸在后面滚。黑后生跑呀跑呀,跑到湖中央,变成黑鱼,钻进深潭潭;石香炉滚呀滚呀,滚到湖中央,在深潭潭旁边的斜面一滑,“拍得”一下子倒覆过来,把深潭潭罩得严严实实,不留一丝缝隙。黑鱼精被罩在石香炉下面,闷得透不过气来;往上顶顶,石香炉动不动;想刮一阵风,又转不开身子,没办法,只好死命往下钻。它越往下钻,石香炉就越往下陷`……黑鱼精终于闷死在湖底了,石香炉也陷在湖底的烂泥里,只在湖面一露出三只葫芦形的脚。

从此,西湖留下一个奇妙的景致:每年中秋节夜里,人们划船到湖中央去,在炉脚上那三面透光的圆洞洞里点烛火;烛光映在湖里,就现出了好几个月影。后来这地方便叫“三潭印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强项令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050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典故故事更是数不清,本文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强项令的历史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出处】

《后汉书·酷吏传·董宣》。

【释义】

本义是强硬的颈项,借喻人性格刚强,不肯低头屈服。后以“强项令”泛指刚直不阿的官吏。

【历史典故】

光武帝建立东汉王朝后,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赋税,释放奴婢,减少官差。因此,东汉初年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光武帝懂得打天下要靠武力,治理天下却需要有效的法令。不过法令只能威慑百姓,却无法约束达官贵人。光武帝的姐姐湖陽公主倚仗自己的弟弟是皇帝,横行无忌,她的奴仆也不把法纪放在眼中。

洛陽令董宣是一个耿直的人,他认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湖陽公主有一个家奴仗势行凶杀了人,躲在公主府里不出来。董宣不能进公主府去搜查,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门口守着,只等家奴出来。

一天,湖陽公主坐着马车外出,跟随她的正是那个杀人的家奴。董宣得到了消息,就亲自带衙役赶来,拦住湖陽公主的车。

湖陽公主大怒:“好大胆的洛陽令,竟敢阻拦我的马车!”

董宣毫不畏惧,当面责备湖陽公主不该放纵家奴犯法杀人。他不管公主阻挠,吩咐衙役把凶手逮起来,当场处决。

湖陽公主十分生气,马上赶到宫里,向光武帝哭诉董宣怎样欺负她。光武帝听了也十分恼怒,立刻召董宣进宫,吩咐内侍当着湖陽公主的面,责打董宣,想替公主消气。

董宣说:“先别动手,微臣有话要上奏。”

光武帝怒气冲冲地问道:“你还有什么话可说?”

董宣说:“陛下是一个中兴的皇帝,应该注重法令。现在陛下让公主放纵奴仆杀人,还能治理天下吗?如果微臣因为维护法令而获罪,恳请以死谢天下!”说罢,他向柱子撞去。光武帝连忙吩咐内侍把他拉住,但董宣已经撞得头破血流。

光武帝理屈,但是为了顾全湖陽公主的面子,要董宣向公主磕头赔礼。董宣宁死不磕,内侍把他的脑袋往地下摁,可是董宣用两手使劲撑住地,挺着脖子。

内侍回报说:“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光武帝也只好放了他。

湖陽公主见光武帝放了董宣,并不服气,讽刺光武帝没有权威,光武帝无奈地说:“正因为我做了天子,就不能再像做平民时那样肆意为之。”

【成长心语】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是古代法治思想的精华,沿用至今。董宣敢于挑战有权势之人,坚持原则不退让、宁折不弯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尊敬,他无论官品与人品皆属上乘。每个人都有一个衡量一切的尺度,所以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容忍程度不一。作为一个执法者,对自己、对他人都应该严格要求;如果是普通人,就要严于律己。敢于坚持原则,宁折不弯的坚韧精神,这些都将成为青少年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条件和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历史典故:朱熹集理学之大成

全文共 187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读:朱熹的重要着作有《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易本义》、《通鉴纲目》等,后人偏有《朱子语类》和《朱子大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历史典故,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公元1162年五月,没有皇子的宋高宗,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赵玮为太子,并改名眘(shèn)。六月,高宗宣布退位,做太上皇去了,太子赵玮即位,这就是宋孝宗。

宋孝宗即位后,也想整顿朝纲,抗击金兵,收复大宋疆土,因此一度出现了较好的局面。他即位后不久就下诏书,要大臣们对朝廷政治提意见。曾任泉州同安(今福建厦门东北)主簿的朱熹立即写了奏章。在奏章中他指出,与金人“不作战不能复仇,不守住国土不能确保胜利”;甚至提出,和议有百害而无一利。他还劝孝宗要“正心诚意”,多学知识,管好国家。

朱熹是南宋时着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公元1148年的进士。朱熹从小就很聪明,有悟性。在他刚学说话的年龄,有一天,他父亲朱松手指着天空教他说:“天。”朱熹仰头看看天,眨巴着眼睛竟问他父亲道:“天的上面是什么东西呀?”朱松又惊又喜,于是便教他读书。朱熹学习很努力,熟读经史,受到老师的赞赏,称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公元1163年,朱熹被朝廷授予武学博士一职,两年后到临安上任。但那时宋军在符离(今江苏宿州东北)大败,宋金签订了“隆兴和议”;而宋孝宗依仗为抗金“长城”的大臣张浚,也病死了,朝中主和派又占了上风。主张抗金的朱熹受不了这样的环境,不多久便辞职回家。十多年后,他已经四十九岁时,才又到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主持政务。

任职期间,朱熹修复了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并亲自为学生讲课。那时,他的学说正是发展成熟时期,影响很大,因此吸引了各地的读书人,他们纷纷来到白鹿洞书院求学。白鹿洞书院一时间也声名远扬,成了和石鼓、应天、岳麓齐名的宋代“四大书院”。

朱熹在学术上最大的成就,是发展了北宋哲学家程颢(hào)、程颐兄弟关于“理气”的学说,集理学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

自从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学说便成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为了适应各个不同时期封建统治的需要,儒家所提倡的学说又有所不同。宋代的儒学着重阐释天道义理,所以叫理学,也称道学。它是新儒学,是儒学发展史上最大的学派和思想体系。

理学的先驱是北宋早期的哲学家周敦颐,奠基者是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周敦颐的学生,世称二程。他们长期在原籍洛阳讲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他们以“理”为最高范畴,主张“天下只有一个理”,认为“天理”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产生万物,主宰万物,“顺之者昌,逆之则难”;他们还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这一着名的理学原则。当时曾有人问:如果寡妇家庭贫穷,能不能改嫁?他们回答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朱熹是二程的四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二程的学说,他们的学说被世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理”、“气”学说,主张理、气相依而不能相离,“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是生物的根本,气是生物的形态。但“理在先,气在后”,“理生气”,“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这就是朱熹理学的哲学本体论。

朱熹的理学也具有辩证法思想,他提出“凡事无不相反以相成”,天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都有相对应或对立的一面。这些对应、对立的方面是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的。朱熹还继承了二程的主张,坚持“天理”和“人欲”的对立,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公元1190年,宋光宗即位,朱熹被授以漳州(在今福建)知府一职。三年后,他又调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当知府。在潭州,他又重建了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引来众多的学子前来求学。公元1195年,宋宁宗即位,朱熹被宰相赵汝愚推荐为焕章阁侍讲。但赵汝愚是太宗赵匡义的后代,宁宗是太祖的后人,因此他不久就引起了宁宗的猜忌,被贬为福州知府。朱熹等人也受到株连,他不仅被罢官,连他的理学也被定为是“伪学”,他的学生被称为“伪党”。这就是历史上的“庆元党jin”。

公元1200年,七十一岁的朱熹因病去世。他去世后,党jin渐渐放松,他的学说也渐渐受到重视。到元代时,科举考试要采用他的《四书集注》;而明清两代则把他的学说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日本在江户时代,也流行他的“朱子学”,可见,他的学说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朱熹的重要着作有《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易本义》、《通鉴纲目》等,后人偏有《朱子语类》和《朱子大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杞人忧天的典故历史典故

全文共 481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杞国有一个人,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他常常会想到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

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万一哪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啊?到时岂不是要被活活压死吗?

从此以后,他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自己没有地方安身,他越想越觉得危险,越想越觉得可怕,因此愁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朋友们看他这样忧愁,整日精神委靡,很为他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会那么容易就塌下来的,即使天真的塌下来了,也不是你一个人担心就能解决的啊!何况,天不过是由很厚的气体聚积而成的,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从早到晚都生活在大气之中。放心,天不会塌下来的。”

杞人听了朋友的话,又说:“如果天真的是大气组成,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是会掉下来吗?”朋友说:“太阳、月亮和星星,也都是由会发光的气体积聚而成的。即使掉下来,也不可能把人打伤。”

朋友的话,他根本听不进去,仍然在为这个问题担忧。他一会儿担心天会塌下来,一会儿又担心太阳、月亮和星星会掉下来。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天没有塌,日月星辰也好好地挂在天上,但他仍然在为此担忧。后来,他因忧虑过度而去世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历史典故:大器晚成

全文共 807 字

+ 加入清单

大器晚成原意是大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来常用以比喻一个人成材成名较晚。小编整理了大器晚成的历史典故,欢迎欣赏与借鉴。

【释义】大器:大才。大才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炼方能成就。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

【历史典故】

三国时期,袁绍身边有一位门客,名叫崔琰(yǎn)。

他从小学习武艺,不过直到二十三岁才开始读《论语》、《诗经》等书籍。崔琰为人耿直,很有见识,朝廷的官员们对他十分推崇,连曹操都很敬重他。当时,袁绍手下的士兵非常残暴,甚至挖开坟墓毁弃敌人的尸骨,于是崔琰劝说袁绍命令士兵不要这样做,袁绍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听取了他的建议,并且封他为骑都尉。

崔琰后来跟随曹操的时候,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崔琰就反对说:“自古以来的规矩都是立长子,怎么能立小儿子呢?这是不可以的啊!”曹植虽是崔琰的侄女婿,但他也不偏袒,曹操很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在对人才的识别方面,有着独到之处。崔琰有个堂弟名叫崔林,年轻时没有什么成就和名望,亲戚朋友都瞧不起他。但是崔琰却对这位堂弟相当器重,常常对别人说:“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意思是说,能做大事的人往往要经过长期的锻炼,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受到重用,先是在曹操手下担任主簿、御史中丞等官职,后来在魏文帝曹丕朝中担任司空,被封为安阳乡侯,成为魏国的重臣。

“大器晚成”原意是大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来常用以比喻一个人成材成名较晚。

【成长心语】

怀才不遇是一件让人感到可惜与遗憾的事情,这使得很多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在伤心失望之余放弃了最初的理想,等到机遇来临的时候,对他们而言,已经毫无意义了。但是,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任何人都不要轻易地放弃自己的追求与理想,坚持下去,或许现在前面是一片黑暗,但谁又能保证这不是黎明前的黑暗呢!历史上大器晚成,干出一番事业的人有很多。只要坚持不懈,成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历史典故:大器晚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