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历史典故林彪为何急着当国家主席合集三篇 作文(合集20篇)

导语:破天荒,指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旧时文人常用"破天荒"来表示突然得志扬名。这个历史典故今天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浏览

5209

作文

1000

毛遂自荐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584 字

+ 加入清单

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小编整理了毛遂自荐的历史典故,欢迎欣赏与借鉴。

秦国大军攻打赵都邯郸,赵国虽然竭力抵抗,但因为在长平遭到惨败后,力量不足。赵孝成王要平原君赵胜想办法向楚国求救。平原君是赵国的相国,又是赵王的叔叔。他决心亲自上楚国去跟楚王谈判联合抗秦的事。

平原君打算带二十名文武全才的人跟他一起去楚国。他手下有三千个门客,可是真要找文武双全的人才,却并不容易。挑来挑去,只挑中十九个人,其余都看不中了。

他正在着急的时候,有个坐在末位的门客站了起来,自我推荐说:“我能不能来凑个数呢?”

平原君有点惊异,说:“您叫什么名字?到我门下来有多少日子了?”

那个门客说:“我叫毛遂,到这儿已经三年了。”

平原君摇摇头,说:“有才能的人活在世上,就像一把锥子放在口袋里,它的尖儿很快就冒出来了。可是您来到这儿三年,我没有听说您有什么才能啊。”

毛遂说:“这是因为我到今天才叫您看到这把锥子。要是您早点把它放在袋里,它早就戳出来了,难道光露出个尖儿就算了吗?”

旁边十九个门客认为毛遂在说大话,都带着轻蔑的眼光笑他。可平原君倒赏识毛遂的胆量和口才,就决定让毛遂凑上二十人的数,当天辞别赵王,上楚国去了。

平原君跟楚考烈王在朝堂上谈判合纵抗秦的事。毛遂和其他十九个门客都在台阶下等着。从早晨谈起,一直谈到中午,平原君为了说服楚王,把嘴唇皮都说干了,可是楚王说什么也不同意出兵抗秦。

台阶下的门客等得实在不耐烦,可是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人想起毛遂在赵国说的一番豪言壮语,就悄悄地对他说:“毛先生,看你的啦!”

毛遂不慌不忙,拿着宝剑,上了台阶,高声嚷着说:“合纵不合纵,三言两语就可以解决了。怎么从早晨说到现在,太阳都直了,还没说停当呢?”

楚王很不高兴,问平原君:“这是什么人?”

平原君说:“是我的门客毛遂。”

楚王一听是个门客,更加生气,骂毛遂说:“我跟你主人商量国家大事,轮到你来多嘴?还不赶快下去!”

毛遂按着宝剑跨前一步,说:“你用不到仗势欺人。我主人在这里,你破口骂人算什么?”

楚王看他身边带着剑,又听他说话那股狠劲儿,有点害怕起来,就换了和气的脸色对他说:“那您有什么高见,请说吧。”

毛遂说:“楚国有五千多里土地,一百万兵士,原来是个称霸的大国。没有想到秦国一兴起,楚国连连打败仗,甚至堂堂的国君也当了秦国的俘虏,死在秦国。这是楚国最大的耻辱。秦国的白起,不过是个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小子,带了几万人,一战就把楚国的国都——郢都夺了去,逼得大王只好迁都。这种耻辱,就连我们赵国人也替你们害羞。想不到大王倒不想雪耻呢。老实说,今天我们主人跟大王来商量合纵抗秦,主要是为了楚国,也不是单为我们赵国啊。”

毛遂这一番话,真像一把锥子一样,一句句戳痛楚王的心。他不由得脸红了,接连说:“说的是,说的是。”

毛遂紧紧钉了一句:“那么合纵的事就定了吗?”

楚王说:“决定了。”

毛遂回过头,叫楚王的侍从马上拿鸡、狗、马的血来。他捧着铜盘子,跪在楚王的跟前说:“大王是合纵的纵约长,请您先歃血(歃血就是把牲畜的血涂在嘴上,表示诚意,是古代订立盟约的时候的一种仪式。歃音shà)。”

楚王歃血后,平原君和毛遂也当场歃了血。楚、赵结盟以后,楚考烈王就派春申君黄歇为大将,率领八万大军,奔赴赵国。

【启示】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一个人要使自己脱颖而出,得到最佳的发展空间,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就应该有毛遂自荐的勇气和精神,这也是我们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而那些习惯于守株待兔的人都将被淘汰出局。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自己身上具有别人没有的闪光点。唯有自信的人,才敢坐在第一排的位置,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侃侃而谈,才敢将自己的锋芒展露出来。同理,在交往中,如果你想赢得别人的友情,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主动交往。只有躬身自省、主动做事,才有成功的可能。

[毛遂自荐的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中国近现代历史典故大全

全文共 3116 字

+ 加入清单

典故的今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作“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辞海》、《辞源》的释法与此有类,说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典故大全,欢迎阅读。

1、 曹雪芹与《红楼梦》:康熙下江南的时候,经常住在一个织造官曹玺家中,曹玺的妻子孙氏是康熙小时候的奶母,因受到康熙的眷顾,且织造又是个赚钱的差使,因此曹家成了一个豪门,雍正即位后,因皇室内部的纠纷牵连了曹家,雍正将曹氏抄家革职,曹家没落。曹玺有一子,名曹霑(zhan),字雪芹,立誓将自身经历写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小说《石头记》,就是后来的《红楼梦》,写至第八十回,因儿子夭折,含恨而终;另一个文学家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使《红楼梦》成为了一部完整的小说。《红楼梦》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著。

2、 纪晓岚与《四库全书》:乾隆年间,由学者纪昀(纪晓岚)为总纂官,合同戴震、姚鼐(nai)用了十年的工夫,完成了《四库全书》的编纂,分经、史、子、集四部,为后人研究我国的丰富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纪晓岚,“铁嘴”一张,外号,纪大烟袋。

3、 《明史》:是一部记述明代历史的清代官修纪传体史书,编著耗时95年,是我国历史上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官修史书。

4、 圆明园: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圆明三园: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建成,是清代北京西北郊五座离宫别院规模最大的一座,后为英法联军损毁。

5、 白莲教起义:公元1796年乾隆帝禅位于十五子顒琰,是为嘉庆帝,自为太上皇。同年,川陕鄂等省发起白莲教起义,历时九年,被清廷镇压。白莲教有一位女领袖叫王聪儿,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罹难,年仅22岁。

6、 公元1839年,林则徐在广东严厉禁烟,责令英商缴烟,共缴获200多万斤,在虎门烧毁。次年英国以此为由发动中英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

7、 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同时,南明福王、鲁王、唐王、桂王等抗清政权先后建立。5月,拥立福王朱由崧(song)为皇帝,在南京建立政权。1645年,清兵挥军南下,至扬州遭到抗清英雄史可法的顽强抵抗,因寡不敌众,扬州陷落,史可法英勇就义,清兵在扬州城疯狂屠杀十日,数十万人丧生,此为历史上有名的“扬州十日”大屠杀。5月,清兵攻陷南京,弘光政权覆灭,福王被俘,次年被杀。南京失陷后,又有鲁王、唐王建立政权抗清,于1646年先后被灭。而后大顺农民义军先后出现两次抗清高潮,均因内部问题导致失败。公元1664年,清兵入关20年,终于平定了大陆。

8、 三藩之乱:清兵入关后,为清朝出力最大的明朝降将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清廷平定南方后,暂由吴三桂等人镇守,吴三桂镇守云南、尚可喜镇守广东、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镇守福建,孔有德的女婿孙延龄镇守桂林。1673年11月康熙帝下诏削藩,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番之乱起,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清廷才真正在大陆完成了统一。

9、 1683年,清朝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领大军进攻台湾,郑氏伤亡惨重,郑氏大权投降大清,至此全国统一。

10、 雅克萨的胜利:明朝末年,沙皇俄国向黑龙江地区大举进犯,占领了黑龙江北岸的雅克萨城,清政权进关以后,派兵收复了雅克萨,公元1689年,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签署了《尼布楚条约》,划分了两国边界。

11、 清朝文字狱:自清军入关至清朝灭亡,文字狱与大清相始终,前清尤甚,肇于顺治,渐于康熙,烈于雍正、乾隆,清朝文字狱成为阻碍中华文明发展的一大桎(zhi)梏(gu)。

12、 公元1842年,中英签署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是开放广州、上海通商,协定海关税则,割让香港。从此,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13、 公元1843年,中英签订《五口通商规章》,在香港公布实行,又签订了《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

14、 公元1844年,中美签订《望厦条约》,中法签订《黄埔条约》,美国、法国获得了同英国同样的权力。

15、 公元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林金田村起事,建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攻克永安后,洪秀全在永安封杨秀清为东王、冯云山为南王、萧朝贵为西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国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1856年,太平天国内讧,北王韦昌辉杀死东王杨秀清及其部下2万余人,天平天国渐趋败亡,1864年洪秀全病逝,清军攻入南京,太平天国败亡。

16、 公元1856年,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由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法、美、俄也出兵加入。1858年,清廷与俄签订《瑷珲条约》,俄割占大片领土;同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清廷又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允许其自由传教等;1860年,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咸丰皇帝逃往热河(河北承德),英法联军进犯圆明园,并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然后抢劫了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等几处属园中的文物,并放火第二次大焚烧。同年清廷分别与英、法、俄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内容为割让大片土地,赔偿大量财物等。

17、 公元1861年,清政府命曾国藩统辖江苏等四省军务,洋务运动(1861-1894)开始,创办军事工业、实业,编练陆海军,设西式学堂。

18、 公元1883年,中法战争(1883-1885)爆发,黑旗军在越南打败法国,击毙法将李维业,取得纸桥大捷。两年后签订《越南条约》,法国占领越南。

19、 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爆发,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20、 公元1897年,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出兵强行租占胶州湾。同年,沙俄大举侵入旅顺,强占旅顺和大连。

21、 公元1898年,光绪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奏章,下诏定国事,施行戊戌变法,百日后慈溪太后发动政变,新政被彻底推翻,光绪帝被幽禁,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等维新人士被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只维持一百日的戊戌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22、 1899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于山东,义和团打着“扫清灭洋”的口号,与帝国主义侵略者及其走狗清朝统治者进行着不懈的战斗。最终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在国内外敌人的夹击下失败。

23、 公元1901年,清代表李鸿章与11国(英、法、日、俄、德、美、意、奥、西、比、荷)公使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24、 1905年,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在发刊词中提出“三民主义”。

25、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率领新军工程第八营首先发难,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次日攻占武昌城,武昌起义胜利。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在武昌宣告成立,宣布废除清朝“宣统”年号,改国号“中华民国”。这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起义以来第一次胜利。

26、 中华民国成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以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先后有14省和上海、重庆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返国被推为临时大总统,定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的灭亡和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

a) 反动势力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篡夺革命成果,1911年4月1日,孙中山迫于内外压力妥协,正式解职,让位给袁世凯,袁世凯开始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而后又有张勋复辟,但均因违背了民主的潮流,很快都垮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关于朱元璋长相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331 字

+ 加入清单

朱元璋生就一长瓢把子驴脸,双眼深陷,脸长嘴阔,且脸上长满了麻子,望上去杀气腾腾。但这幅真实的画像一直被密藏着。另一副则是仪表堂堂,脸上一团和气,但跟他本人没有一点相象。现在朱元璋就有这两张形态各异的画像流传至今。如今这两张画像一张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张悬挂在南京明孝陵的享殿内。

朱元璋的两张画像为何形态各异?在民间有个故事。相传朱元璋登基后,诏传天下丹青妙手,为自己画像。第一位被召进宫的画师,对坐在龙椅上威风凛凛的朱元璋,悉心描摹,画得惟妙惟肖,不但形似而且神似:黑黑的大脸,额头和太阳穴高高隆起,颧骨突出,宽阔的下巴要比上颚长出好几分。大鼻子,粗眉毛,一对眼晴鼓鼓的,放射出冷酷凶狠的光芒。朱元璋看后,龙颜大怒,双手将腰间的玉带直往下按,据说这是朱皇帝要杀人的习惯性动作。画师吓得魂不附体,也不知出了什么差错,跪倒在地不停地磕头,口中连声说:“皇上圣明,皇上圣明!”只听得朱元璋大吼一声:“来人,给我拖出去!”就这样,画师被砍掉了脑袋。第二位画师被召进了宫里,画得更加用心,将朱元璋的像画得惟妙惟肖,但同样被拖出去斩首了。

第三位画师很聪明,他悟出了其中道理,于是,对朱元璋的脸型加以较大规模的修饰,着力于眉目传神,侧重于理想表达,便有了这幅据称是不怒自威的皇帝像。据说,朱元璋见了这幅与自己本来面目没有太大关系的画像后,龙颜大悦,重赏了画师,并诏谕将这幅画像摹写了许多本子,用来赐给臣子和留给后世子孙。于是,这位经过呕心沥血、苦心加工,几乎凭空创作出来的慈眉善目的富贵老人,就成了朱元璋的标准像。而那位善解人意的聪明人也受到了奖赏与表彰。这种荒唐可笑的事情只有朱元璋才能做得出来。

有一种说法,说是刘伯温第一次见到朱元璋时,曾在心中大吃一惊,深深为朱元璋那怪异的相貌所震撼:高额细眼,凹鼻阔唇,耳虽小廓却厚,颊虽突而颏硕;身长而背弓,腿长而膝弓,腰粗而肩窄,手阔而指细;行动如虾在水,声音则鹰鸣而猿啼。据说,刘伯温一见之下,便据相术得出结论:此人之相,兼具大贤之厚朴与大奸之残暴。结果,后来的朱元璋,果然以自己的行为,准确地证明了刘伯温之所言不虚。对这段说辞,我们不必追究其真假。事实上,它是后人附会发挥的可能性很大。不过,它至少在刻画朱元璋其人的容貌与作为上,相当传神。这里对相貌的描述,显然更接近未经艺术加工的那幅标准像。

弄得谁都过不好

在朱元璋统治时期,朝中人人自危,每时每刻都担心飞来横祸,官员们每天早上入朝,即跟妻子诀别,到晚上平安归来,合家才有笑容。结果官员害怕白天,夜晚不上朝,皇帝也不处理公务,生存概率要大一些。

朱元璋晚年身为帝王,号令天下,不可一世。但他并不幸福,其情绪状态一直是郁郁寡欢。朱元璋的个人悲剧在于:当他充满自卑的时候,他尚有几分自信,而当他应感到充满自信时,他却尤感自卑。换言之,当朱元璋还叫朱重八时,他表现得相当的顽强、自信、礼贤下士、恢宏大度,纵然只是红巾军的一方将领,却已是众望所归;但自打朱重八改名为朱元璋后,他便越来越敏感、脆弱、刚愎自用、残忍凶暴。由此,朱重八与朱元璋可谓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格,是仁君与暴君的鲜明对比。

明朝自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十六个皇帝中没有一个皇帝是有胸襟、有气度的。这大概是有遗传的因素在里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关于东施效颦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东施效颦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做真实的自己,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关于东施效颦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东施效颦:接纳自己,做最真的自己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天运》。

【释义】效:仿效;颦:皱眉。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

【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越国有一位美女叫西施,无论举手投足,还是音容笑貌,都十分惹人喜爱。西施略施淡妆,衣着朴素,但美若天仙,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礼,都为她的美貌而折服。

美貌的西施却患有心口疼的毛病。一天,她的病又犯了,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美。从乡间走过的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着心口疼的西施。

乡下有一个相貌很丑的女子,名叫东施。她平时动作粗俗,说话大声大气,总想让自己变成像西施一样的美女。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竟博得这么多人的喜爱,回去以后,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着胸口,紧皱眉头,在村里走来走去。哪知这使她的样子变得更难看。结果,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的东施,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都离她远远的。

东施看到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其中的缘由,只是一味地模仿,落得一个被人嘲笑的下场。

【成长心语】

每一种花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也都有自己独有的长处与特点,无论自己怎样,都要坦然地接纳自己,这样才能绽放出独特的芳香。每一个人毕竟是自己的花朵,妒忌和羡慕别人是愚蠢的。真正的智者懂得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懂得接纳自己的缺憾,做最真实的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徐福东渡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012 字

+ 加入清单

徐福东渡传说起源于秦汉时期。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史记》。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第五次东巡,曾到浙东,并命徐福等方士出海求长生不老之药,徐福出海后,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并在平原广泽上住了下来,自称为王。后在《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典籍中均有记述。晋代陆机在《陆士龙集》中,也有秦始皇到浙东宁波一带的记录。

自此以后,有关徐福东渡的传说和故事散见于各类诗词作品之中。自宋代有方志体例的专门书籍问世后,徐福东渡的故事则载入了志书。如南宋宝庆《四明志》、元延祐《四明志》、明嘉靖《宁波府志》、明天启《慈溪县志》等,记述尤为详备。

徐福东渡传说主要流传于慈溪市龙山镇一带。该镇南部有座山,原名香山,因秦始皇曾到过这里,且又能从此出发到达蓬莱仙境,故改名为达蓬山。在这座山上,至今仍留有与徐福东渡有关的遗迹十余处。

在山岗上有跑马岗,平坦而宽敞,是传说中秦始皇车马行驶之道;十八磨坊,是徐福东渡前屯粮加工之处;埋马山,又称马坟,是秦始皇驾骑倒毙后埋葬之地;千人坛,是徐福东渡前举行祭天祭海仪式的场所;秦渡庵,是后人为纪念徐福而专门建造的庙宇;佛迹洞,为一天然石洞,内有摩崖题刻三方和大足印一个,使古今游人慕名而至;小休洞,据传是秦始皇休憩之处;石刻画像,为宋代作品,其内容反映了徐福东渡场景,及在海外定居后的田园生活。在达蓬山下凤浦湖边,有徐福村和徐福庙。在山腰间望火塘和旗盘石,均与徐福东渡传说有关。

“东尽观沧海,往事一概然。浪中鼓万叠,鲸背血千年。何物始秦皇,于此求神仙。”这是明末史学家黄宗羲登上达蓬山后的一首诗,反映了此时徐福东渡传说已十分盛行。有关徐福东渡传说大致可分为景物类传说、风物类传说和人物类传说三大部分。

景物类传说以达蓬山上下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为依托,讲述这些景观的来历及徐福东渡前后的变化,到目前为止所搜集的此类传说约40余篇。风物类传说是反映徐福东渡与当地风俗之变迁,也有讲述当地特产及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徐福最后选定在此出海东渡的种种原由。目前已经搜集的此类传说约20余篇。

人物类传说除了秦始皇和徐福这两个主要人物,另有与此传说有关的人物也丰富多彩,如徐福拜师的传说,打虎将军黄天琼等,目前已搜集到的约20篇。这些传说故事短小精悍,内容生动,情节复杂,朗朗上口,在民间流传十分广泛,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正是由于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才使这些传说故事得以生生不息,流传至今。

徐福东渡的传说既有史书的记载,也有民间的流传,地域广阔,内容丰富。搜集整理徐福东渡传说的意义有三。

一是可以弥补史料不足。在历代史志中,虽然有徐福东渡传说的零星记载,但均语焉不详,通过民间传说,可以让我们更为详尽地了解当年徐福东渡的历史背景和某些场面。

二是通过当年徐福东渡的路线勾勒,使徐福东渡的文化空间得到极大扩充,从而使徐福的起航地、途径地和登陆地连成一线,有利于文化交流的深入。

三是搜集徐福东渡的各类传说,让我们看到了徐福坚韧顽强的性格和一往无前的精神。

为研究研讨徐福东渡的历史真相,整理发掘徐福东渡的各种传说,1995年11月,成立了慈溪市徐福研究会。自成立至今,多次参加中国徐福会、日本徐福会、韩国徐福会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均有论文发表。编辑出版传说故事集和研究文集9种。2009年9月,在慈溪举办了徐福文化国际论坛,慈溪市徐福研究会专门编辑出版了故事集和论文集各一册。故事集内共收录徐福东渡故事76篇,约18万字。《达蓬山徐福传说故事集》的出版,是一项抢救性的保护工作,使这些一直以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用书面的形式得以系统整理和保存。

徐福东渡的遗址和传说在国内外有着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自1984年以来,来自江苏、北京、山东、河北、江西、广东等地的徐福研究学者和徐福研究的学术机构约千余人曾来慈溪考察和交流。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徐福研究组织和研究人员也对徐福传说和达蓬山遗址产生极大兴趣,每年均有访问团来慈溪参观考察。2007年,以徐福为纽带,慈溪市与日本佐贺市结为友好城市。

虽然,徐福东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达蓬山上的某些遗迹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但徐福的聪明智慧和敢为人先的胆略和魄力至今仍是慈溪人民仿效的榜样。人们纪念徐福,崇拜徐福,除了心灵上的慰藉外,尤为重要的是学习和继承徐福不畏艰险的开拓精神,并使之成为今天拼搏、创新的精神动力。

经调查,徐福东渡传说是以历史文献记载为依据,以历代诗词类作品为衍化,以达蓬山众多遗迹为依托,在民间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来传承。在龙山镇一带,有十几位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至今仍能讲述这类故事。为不使徐福东渡传说在民间失传,2008年专门指定了两位传承人黄月华和黄知言。如今,这两位传承人经常利用各种机会,给小朋友和各类人群讲述徐福东渡的故事。2007年,徐福东渡传说被分别列入为慈溪市、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被分别列入为浙江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李白蔑视权贵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078 字

+ 加入清单

唐玄宗六十一岁那年,宠爱上了年轻的杨贵妃。据说,杨贵妃是个少见的美人,而且生得聪明伶俐,懂得音乐。唐玄宗把她的两个哥哥都封了官,三个姐姐都封为夫人。杨贵妃有个远堂兄弟杨钊(音zhāo,后来改名杨国忠),在蜀中穷得过不了日子,听到他堂妹封了贵妃,就带点礼物到长安找杨贵妃。杨贵妃在玄宗面前说了几句好话,杨国忠就当上了一名禁卫军参军。

唐玄宗早把政事交给了李林甫。有了杨贵妃以后,他更是经常留在宫里寻欢作乐,连每天例行的早朝也懒得出来了。杨贵妃想要什么,他就总想方设法给她办到。杨贵妃爱吃新鲜的荔枝。荔枝是南方出产的果品,长安在西北,哪来的荔枝?唐玄宗为了讨杨贵妃的欢喜,专门下命令叫岭南官员派人骑着快马拼着命赶送,像接力棒一样,一站一站把荔枝运到长安。荔枝到杨贵妃手里的时候,还又红又香,味道没变哩。

唐玄宗、杨贵妃每天饮酒作乐,少不了叫人奏奏音乐,唱唱歌曲,但是宫里原来的一些老歌词都听腻了。他想找人来给他填点新歌词。

有一个官员贺知章在唐玄宗面前说,长安新来了一个大诗人,名叫李白,是个天才,无论做诗写文章,都十分出色。唐玄宗也早就听到过李白的名声,就吩咐贺知章赶快通知李白进宫。

李白字太白,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他出生在碎叶,上代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从小博览群书,性格豪放,除读书之外,还练得一手好剑。李白二十多岁起,为了增长见识,到各地游历。他不仅到过长安、洛阳、金陵、江都许多大城,还到过洞庭、庐山、会稽等许多名山胜地。由于他见识广博,加上才智过人,因此,他在诗歌写作上有了杰出的成就。

李白是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他生性高傲,对当时官场上的腐朽风气很不满意,希望得到朝廷任用,让他有机会施展政治上的才干。这一次到长安来,听到唐玄宗召见他,也很高兴。

唐玄宗在宫殿上接见了李白,和他谈了一阵,觉得他的确很有才华,高兴地说:“你是个普通人士,但你的名字连我都知道了。要不是有真才实学,怎么可能这样出名呢?”

接见以后,唐玄宗就把李白留在翰林院,要他专门给他起草诏书。

李白爱好喝酒,喝起酒来,还非喝到酩酊大醉没有完。进了翰林院之后,他改不了这个习惯,空下来,还是找一些诗友到长安酒店里去喝酒。

有一次,唐玄宗叫乐工写了一支新曲子,还没填上歌词,就命令太监去找李白。太监们在翰林院和李白家,都找不到李白。有人告诉太监,李白上街喝酒去了。

太监们在长安街上找呀找呀,好容易在酒店里找到李白,原来李白喝醉了酒,躺在那里睡着了。太监把他叫醒,告诉他皇上召见他。李白揉揉眼睛,站起了身,问是怎么回事。太监们来不及跟他细说,七手八脚把李白拉进轿子,抬到宫里。

李白进了内宫,抬头一看是唐玄宗,想行朝拜礼,身子却不听使唤。太监们见他醉得厉害,就有人拿了一盆凉水,洒在李白脸上,李白才渐渐醒过来。

唐玄宗爱他的才,也不责怪他,只叫他马上把歌词写出来。

太监们忙着在他面前的几案上放好笔砚绢帛。李白席地坐了下来,忽然觉得脚上还穿着靴子,很不舒服。他一眼看见身边有个年老的宦官,就伸长了腿,朝着那宦官说:“请您帮我把靴子脱下来!”

那个老宦官原来是唐玄宗宠信的宦官头子高力士。他平时仗着皇帝的势,在官员前作威作福,现在一个小小的翰林官居然命令他脱靴,简直气昏了。但是唐玄宗在旁边等着李白写歌词,如果得罪了李白,让唐玄宗扫了兴,也担当不起。他忍住气,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笑嘻嘻地说:“唉,真是喝醉了酒,拿他没办法。”说着,就跪着给李白脱了靴子。

李白脱了靴子,连正眼也不看高力士,拿起笔来龙飞凤舞地写起来,没有多少时间,就写好了三首叫做《清平调》的歌词交给唐玄宗。

唐玄宗反复吟了几遍,觉得文词秀丽,节奏铿锵,确是好诗,马上叫乐工演唱起来。

唐玄宗十分赞赏李白,但是那个给李白脱过靴子的高力士却记恨在心。有一次,高力士陪伴杨贵妃在御花园里赏玩景色。杨贵妃很高兴地唱起李白的诗来。

高力士装作惊讶地说:“哎呀,李白这小子在这些诗里侮辱了贵妃,您还不知道吗?”

杨贵妃奇怪地问怎么回事。高力士就添枝加叶地造了一些谣言,说李白写的诗里有一句话,把杨贵妃比作汉朝一个行为放荡的皇后赵飞燕,是有心讽刺她。

杨贵妃听信了高力士的话,真的生了气,后来在唐玄宗面前一再讲李白怎么怎么不好,唐玄宗渐渐对李白也看不惯了。

李白终于看出在唐玄宗周围,都是一些像李林甫、高力士那样的趋炎附势的小人;他留在唐玄宗身边,不过帮他解闷散心,要想政治上有所作为是不可能的。到了第二年春天,就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辞官还家。唐玄宗顺水推舟批准了他的要求,为了表示他爱才,还赐给李白一笔钱,送他回家。

李白离开长安以后,重新过着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有的时候隐居读书,有的时候周游各地。在这些日子里,他写下了许多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

有一次,他从白帝城出发,乘船经过长江三峡,到江陵去。一路上他即景生情,写下了一首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的许多诗篇表现了他豪放的气概、丰富的想象和热烈的感情,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名作。

正当李白热情地讴歌祖国山河的时候,由于唐王朝的腐败,中原地区遭受了一场浩劫。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乐不思蜀的历史典故故事

全文共 1947 字

+ 加入清单

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下面请欣赏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乐不思蜀相关典故内容。

乐不思蜀的意思

[释义] 蜀:指三国时蜀国。蜀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安置在洛阳仍过荒淫生活;快乐得不想回国。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语出] 清·王韬《淞隐漫录》:“如果没于洪涛;获此妙境;真觉此间乐不思蜀矣。”

[正音] 乐;不能读作“yuè”。

[辨形] 蜀;不能写作“属”。

[近义] 乐不可支 乐而忘返

[反义] 叶落归根 恋恋不舍

乐不思蜀的成语典故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用乐不思蜀造句

1) 而此时的龙文傲,根本不知道危险正在悄悄向他逼近,还是天天沉浸在温柔乡里,乐不思蜀。

2) 赵钢镚眼睛一亮,自己到摩洛哥都没有看到她,还以为她跟自己的老子双宿双飞乐不思蜀了呢,没想到这时候却是突然出现了。

3) 两人在船上谈谈说说,天南海北,流连忘返,不觉日已平西,小岛的阴影覆盖了这条石舫,这两个被美景被理想所陶醉的女孩子,乐不思蜀,把什么都忘了。

4) 特罗赛斯也是与艾尔玛等人会合,那满头大汉以及兴奋的神情,显然之前对战两名少将让他很是激动,若不是受大阵的影响,恐怕都乐不思蜀了。

5) 说真的,这云中客栈真是一流,光是这一道道闻之垂涎的美食,就足以让人乐不思蜀了。

6) 你到了外国,可不能乐不思蜀,忘记养育你的故乡故土啊!

7) 这个富翁到了纸醉金迷的巴黎后,便乐不思蜀,决定不再回香港了。

8) 久在北京的他有点乐不思蜀了。

9) 哪知他人到了外国,就乐不思蜀,连信都不写回来了。

10) 总统的演讲是对这种乐不思蜀的乐观主义当头一棒,他对澳大利亚领导人耳提面命,告诉他们一个令人不快的事实:美国的确中国当做主要战略对象,而且双方之间的角力正迅速升级。

11) 世界最大的一个对冲基金的研究主管称,最近是一个"乐不思蜀"的氛围,主流基金和对冲基金都采取同样的策略:从债券市场跳到股票市场,然后转向外汇市场,再转向新兴市场。

12) 他们已经出国玩了几天,竟然一点都不想家,简直乐不思蜀呢!

13) 有的人一到城里,狠快沉迷于五光十色中,乐不思蜀,早忘故乡事了。

14) 你到了国外,可别乐不思蜀,忘了我们。

15) 想不到他上台北后,就乐不思蜀,怎麽也不肯回来了。

16) 眼前景色如此优美,我都有点乐不思蜀,不想回去了。

17) 我们身负重任,来此办正事,怎能乐不思蜀?

18) 这里一到秋天枫红染遍群山,你休怪我滞留良久,乐不思蜀。

19) 我不会忘记责任,更不会乐不思蜀,一旦学成,就会返国。

20) 伴随着这些娱乐设施,林峰还真有点儿乐不思蜀的感觉,同时也和龙组的其他人拉近了不少关系,当然龙组里本来也有几个林峰认识的,都是刘家军校的。

21) 这小子,一下去还真有点乐不思蜀的意思了,不会是淹死了吧。

22) 金钱,美人,权力,应有尽有,保证你乐不思蜀永远活在快乐中。

23) 是啊,更好玩的,更刺激的,保证让你们乐不思蜀!

24) 在确定了自己的环境安全以后,潘浩倒也乐不思蜀,安心养起伤来。

25) 或许是因为认清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放弃当首席执行官或是在皇家学院展出画作的虚梦,学会即使身为分公司经理助理仍能心满意足,自己的画作即使在教堂游乐会展示亦能乐不思蜀。

26) 程勃棋走在田埂上,哼着自己改编过的甜咪咪,乐不思蜀。

27) 多日后,在国外玩的乐不思蜀的小娃娃们,在街头看到自己家大人时,一个个眼睛瞪的比驼铃还大,第一反应,那就是跑。

28) 难道,大宇宙神的位面就那么好么,让你乐不思蜀了。

29) 略有怨懑,几天的花天酒地下来,也只剩此间乐不思蜀了。

30) 我来找你啊,有这么漂亮的美女陪着,你乐不思蜀。

31) 刘弈这么一揉,就有些乐不思蜀了。

32) 慕容倩看杨易这段时间玩的有些乐不思蜀,提醒杨易并不是没有事情做。

33) 钟万仇沉迷几女之间,旦旦而伐,颇有几分乐不思蜀的味道。

34) 他后来解释道,他把自己当作一位专家,"与周边我的年龄群的大多数姑娘们经历恋爱与调情后",我乐不思蜀。

35) 理查森在受到如此款待之后,他开始更认真地着手写一本关于毕加索的传记,尽管他还总是能够敏锐地发现虚伪矫饰的地方,而且对人类的古怪与愚蠢的性情表示乐不思蜀。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历史典故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唐太宗时期,有个叫卢承庆的人,字子余,他被任命为考功员外郎,是专管官吏考绩的。因为他做事认真、公正,深受人们的敬重。

一次,卢承庆奉命调查漕运船只失事的责任问题,他给负责此事的一个官员评定了“中下”的评语,并通知了本人。受到惩处的官员听说后,没有提出意见,也没有任何疑惧的表情。卢承庆事后想了想,觉得粮船翻沉,并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也不是他一个人可以挽救的,给他一个“中下”的评语未免太过严苛了,于是,就把评语改成了“中中”,并通知了本人。那位官员依然没有发表意见,既不说一句虚伪的感激的话,也没有什么激动的神色。卢承庆得知此事,脱口称赞道:“好!宠辱不惊,难得难得!”于是,又把他的评语改成了“中上”。

后来,卢承庆本人也经历过大起大落,命运坎坷,但他的心情始终平静如水,并不因命运的起落无常而改变自己为人的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西安事变的抗战历史典故

全文共 1155 字

+ 加入清单

张学良自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之后,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都被拒绝。蒋介石调集嫡系军队约30个师准备从河南开入陕甘参加“剿共”。之后,蒋又于1936年12月初到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把军队全部开赴陕北“剿共”前线。12月12日凌晨,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协同行动,扣留了蒋介石,并囚禁了陈诚、卫立煌等国民党军政大员,随即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主张。

西安事变发生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如何对待事变的问题上,南京当权势力中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主张。以军政部长何应钦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策动“讨伐”,轰炸西安,企图取代蒋介石的统治地位;而亲英美派的蒋介石亲属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则不顾何应钦的反对,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而积极努力。

中共中央在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之后,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引起的问题,反对新的内战;同时中共中央还主张用一切方式联合南京的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

南京方面在弄清张学良、杨虎城和共产党并不想加害蒋介石,而希望和平解决此次事变的态度后,于22日派宋子文、宋美龄到西安谈判。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全权代表也参加了谈判。他遵照中央的有关指示,在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商讨并进行同南京方面的谈判中,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经过两天的商谈,宋美龄等人作出“停止剿共”、“三个月后抗日发动”等项承诺。12月24日晚,周恩来会见蒋介石,当面向蒋介石说明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政策。蒋介石表示同意谈判议定的六项条件,允诺“只要我存在一日,中国决不再发生反共内战”。

25日下午,张学良决定释放蒋介石,并亲自陪同蒋介石乘飞机离开西安回南京。一到南京,蒋介石立刻扣留张学良。消息传出后,西安出现动荡不安的局势,东北军中坚决主张联共抗日的王以哲军长被东北军中一部分过激分子杀害,内战危险重新出现。周恩来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坚定而细致地进行工作,巩固了红军和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团结,基本上保持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伟大成果。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社会政治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内战在事实上大体停止下来了,国共关系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开始了国内和平的新时期;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张学良、杨虎城将军是历史的功臣。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解除了杨虎城的兵权,又强迫改编了东北军和西北军。杨虎城被蒋介石长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庆惨遭杀害。张学良在国民党撤退到台湾前被蒋介石胁迫到台湾,2001年10月15日在美国夏威夷逝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历史典故:纪昌学射

全文共 451 字

+ 加入清单

甘蝇是古时的一名神射手。他只要张弓射箭,飞鸟就会应声落下,走兽也会翻倒在地。他的弟子名叫飞卫,飞卫虚心地向甘蝇学习射箭,他的技术超过了老师。

有个叫纪昌的年轻人拜飞卫为师。飞卫对他说:“你先要学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眨眼睛的本领,然后才谈得上学习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两眼死死地盯着穿来穿去的梭子。这样练习了两年以后,就是锥子已经快刺到他的眼睛了,他的眼睛也不眨一下。

纪昌高兴地把自己的成绩告诉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你还得练好眼力才行。当你能够把极小的物体看得很大,把模糊不清的目标看得清清楚楚,到那时候,你再来找我。”纪昌回到家,捉了一个虱子,用牛尾长毛拴着,吊在窗户上。他每天面朝南方,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只虱子。十多天后,虱子在他眼中渐渐变得大了起来;三年以后,竟变得像车轮一般大小。再看其他的东西,都跟山丘一样巨大。他便用燕国牛角做成的弓,搭上朔冬篷杆制成的箭,对准虱子射去。箭头贯穿了虱子的心脏,而牛尾还好端端地悬在空中。

纪昌把学习成果告诉飞卫,飞卫高兴地说:“你学成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历史典故:二五耦

全文共 77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历史典故:二五耦讲得是什么呢?今天小编就整理了这个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拼音】èr wǔ ǒu

【典故】二五耦。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释义】耦:两人耕地,比喻朋比为奸。比喻狼狈为奸。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结构】偏正式

【同韵词】仗气使酒、由来已久、永存不朽、捉衿见肘、摧枯振朽、旷日引久、轻言肆口、关门打狗、无所措手、嘤鸣求友、......

【年代】古代

【历史典故】

晋献公时期,晋国内部矛盾很尖锐,斗争很激烈。晋献公的妾骊姬勾结献公所宠幸的梁五和东关憵五,替自己的儿子夺取君位。当时人称之为"二五耦"。

《左传》记载:春秋时,晋献公娶了六个妻子,生了五个儿子,齐姜生了太子申生,戎国大戎狐姬生了重耳,她妹妹小戎子生了夷吾,骊戎族人许配了骊姬给晋献公,她生了奚齐,她陪嫁妹妹生了卓子。当初,晋献公想立骊姬为夫人,他算了两次命,第一次结果不吉利,第二次吉利。献公决定按照第二次的结果办事。

晋献公晚年,骊姬受到晋献公的宠爱,她希望立奚齐为太子,让他继承君位。她贿赂晋献公宠信的大夫梁五和东关憵五,使他们说服献公传位给幼子奚齐,并迫害献公的大公子夷吾和重耳。后来夷吾逃到了梁国,重耳逃到了秦国。前651年九月,晋献公逝世,立15岁的奚齐为国君,让荀息当国相为他鼎力相助。十月,晋国大夫里克杀了刚刚即位的奚齐,当时晋献公还没有安葬。荀息立奚齐的弟弟卓子为君主。十一月,里克又杀了卓子,荀息悬梁自尽。里克迎接重耳回国即位,重耳谢绝,所以里克只好请夷吾登上宝座,是为晋惠公。

晋惠公登位后,诛杀了骊姬以及梁五、东关憵五二人。从此,对于机关算尽,还是丢了性命的梁五、东关憵五二人,晋国人嘲弄地把他们称为"二五耦",意指他们二人虽同心协力地像耕地一样为骊姬卖力,终于不得人心,身败名裂。"耦"是指古时双人共同执耜耕地。

[历史典故:二五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脱掉袈裟穿军装的长征历史典故

全文共 2898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的国家人口众多,民族也很多,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在一起,齐心协力保卫和建设我们共同的家园。

天宝是我们的藏族同胞,原名桑吉悦希,1935年参加红军,同年入党,是早期的藏族党员之一。在四川省,在藏民们心中,天宝可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不仅当过喇嘛,当过红军,当过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的党委书记,而且他的汉名还是毛主席亲自取的。

1917年2月,小天宝出生在四川省马尔康县的党坝乡,他的原名叫桑吉悦希。党坝乡是藏族聚居区,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男孩都要送进寺院里去当喇嘛,用藏语说叫“扎巴”。桑吉悦希共有兄弟三人,他是老大,从很小的时候就进寺院当了喇嘛。

党坝乡位于阿坝地区的东南部,那个时候,整个地区都在森林和草原的包围之下,交通十分不方便,平时很少有外地人来,当地的乡民也很少走出去,几乎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桑吉悦希所在的寺院很小,全院没有活佛,只有二十二个喇嘛,像桑吉这样的小喇嘛每天就跟着老喇嘛学习藏文,早晚念诵佛经。

如果不是红军来到了党坝乡,桑吉也许就会像千千万万的当地乡民一样,在那个小寺院里当一辈子喇嘛。1935年,红四方面军撤出川陕苏区,转移到阿坝地区一带,驻扎下来等待同中央红军会师。这在当地藏民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方头圆脑

——灭族灭教

——共产共妻

……

这些国民党反动派在乡民中散布的谣言,在藏民心中引起了极大的恐慌,他们对红军有很深的误会,纷纷逃到山上藏了起来。桑吉从小胆子就大,天不怕地不怕,加上又是喇嘛,就想留下来看护寺院。老喇嘛怕他小小年纪会遭到迫害,还是让他随大家躲上山去。

藏民们在树林的掩护下,偷偷观察着红军,看他们到底是不是像传言中的那样凶恶。这一比较才恍然大悟,发现这支队伍和国民党的军队截然不同。

他们不仅没有传言中的三头六臂,反而很和善,不进寺院,也不毁坏民房。尽管言语不通,但还是笑嘻嘻地打着手势想同藏民交谈,对藏民的态度十分友好,还把土司头人的东西拿出来分给无法过活的穷人。

胆子大些的年轻人就悄悄地摸下山,慢慢地试着和红军接触。他们惊奇地发现,同国民党宣传的恰恰相反,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打土豪,分田地,处处为穷人着想。

渐渐地,红军队伍受到了藏民的欢迎。先前藏起来的藏民都回到村庄,他们和红军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看到红军战士辛劳,他们有的送茶水,有的送鸡蛋,有的还强烈要求参加红军。

看到朋友们都参加了红军,穿上了神气的军装。十八岁的桑吉也动了心。他们能当红军,我为什么不能当红军呢?他来不及同父母商量,就迫切地报了名。

在当地,喇嘛参军的先例并不多,多得是被强迫抓去当壮丁的人,桑吉的主动参军使很多人都受到了感染,纷纷要求加入。

在参军的藏族青年中,桑吉懂得藏文,算是知识分子,因此一开始就被任命为副队长,专门为红军筹集粮食。刚参加红军不久,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藏族党员。

1935年8月,红四方面军第一次过草地,桑吉随左路军长征。这一年的冬天,红军在当地建立起丹居藏民独立师。

这个独立师原来是当地头人的武装。用来管束当地藏民,进行治安防卫的。红四方面军总部和川陕省委在考虑过后,决定继续保留和发展这支部队,并从红军队伍中派出了许多骨干充实进去,扩建成一个独立师。

此后不久,由于桑吉任务完成出色,就被调到藏民独立师政治部任青年部部长。

独立师的同志多是藏族人,他们身材高大魁梧,特别善于骑马射箭,大多数人都能百步穿杨。他们的任务是替全军站岗放哨,警戒敌人来袭。警戒范围非常广阔,东西长一百多公里,南北宽四五十公里。

作为青年政治部长,桑吉要在这广阔的地区来回跑,做政治工作,忙得脚不沾地,有时候刚到营地,连一口水都来不及喝,就又要出发,跟着政委和师长去另一个地方工作了。他就是这样勤勤恳恳地忘我工作的。

红军第三次过草地前,红四方面军总部要求每个战士准备十五斤粮食。但草地不产粮食,居民少,劳动力也少,加上红军几万大军来回过了几次,粮食都吃得差不多了。这可急坏了桑吉。他带着队员们到处筹粮,挨家挨户地询问,不遗余力地宣传,见人就说:“红军是百姓的军队,不拿咱老百姓一针一线。这么好的队伍到哪儿去找啊!”

“兄弟,红军是咱们穷人的保护神,咱们可不能让红军空着肚子上战场啊!”

“不是红军打倒坏头人,咱们早都饿死了,咱们不能忘恩负义啊!”

“咱们藏民最知恩图报,乡亲们尽自己的一份力吧!”……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他耐心细致的讲解和劝导,一些寺院把寺里积存多年的青稞和茶叶都捐了出来。

“拿去吧,是红军救了咱们大家埃”

“希望红军打个大胜仗!”

这些宝贵的粮食有力地支持了红军长征,使许多战士支持着走出了草地,走向了长征最终的胜利。长征的胜利离不开各个民族同胞的帮助,这份恩情,每一个红军战士都不能也不会忘怀。

长征结束后,中央党校成立了一个少数民族学习班,桑吉悦希由于工作出众,又有文化,就被任命为班长。

那个时候,革命刚刚取得初步胜利,共产党的领导们决定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有思想的骨干,所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经常到党校来讲课,给学生们讲解各方面的知识。基本能保证每周有一位中央首长来作报告。

有一次,毛泽东到中央党校来讲课,学员被他深入浅出、精彩异常的讲述吸引住了。课堂上不时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刚一下课,学生们就自动列队欢送。

看到少数民族学员们围拢过

来,毛泽东把烟一点,抽了一口,然后亲切地说:“今天我讲的话,同志们听懂了没有?听懂了多少?”学员们拼命点着头,表示听懂了。有几位还抢着说出自己的学习心得。毛泽东一边微笑着听一边往前走,不住地点头。

走到桑吉面前,毛泽东忽然停了下来,校领导赶快介绍:“这是一位藏族同志。现在担任这个班的班长。”

毛泽东幽默地说:“了不得嘛,当了领导,还带‘长’哟!我都比不得喽!”

看到自己一直崇拜的党中央领导就站在自己面前,还亲切地同自己说话,桑吉有些不好意思,紧张得满脸通红。见此情况,毛泽东拍着他的肩膀说:“别紧张嘛,你叫什么名字?”

“报告!我叫桑吉悦希!”桑吉大声地回答。

毛泽东又问:“桑吉悦希是什么意思?听说藏族的名字是很有讲究的。”

桑吉有点害羞,抚着后脑勺说:“‘桑吉’的意思是佛祖,‘悦希’是宝贝的意思。这是父母求活佛给取的。”

毛泽东一听,笑了:“了不得,了不得!又是佛祖,又是宝贝的!”然后对着大家说道:“你们大家都是党和红军的宝贵财富,是上天,也是你们的佛祖赐给我们红军队伍的宝贝埃”此时此刻,毛泽东的兴致很高,他想了想,又对桑吉说:“长征时我到过你的家乡,那里的藏族同胞对长征的胜利是有很大贡献的。汉族有句古话,叫做‘物华天宝’,和你那个‘桑吉’的意思差不多。我给你取个名字,就叫天宝吧!”

“好!”毛泽东的话音刚落,在场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学员就一起鼓掌,连声叫好。桑吉听了高兴得跳起来,连声说:“谢谢首长!谢谢首长!”

于是“天宝”这个名字就在中央党校和延安的军民中传开了,从此以后,这个幸运吉祥的名字就伴随了天宝一生。

像天宝这样的少数民族好战士有许多许多,正因为有他们这样的英雄人物存在,我们的长征才能胜利结束,我们的革命才得以转危为安。多了解一些关于他们的故事,我们会受到更加深刻的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国历史典故:鸡鸣狗盗

全文共 844 字

+ 加入清单

鸡鸣盗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下面是其成语典故,一起来阅读下吧:

笔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泰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中国历史典故:鸡鸣狗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历史典故:从容不迫

全文共 806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历史典故中产生并流传下来的成语或者短语,都蕴含着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历史典故:从容不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典故:从容不迫

战国时期,宋国有两位大哲学家————和惠子(即惠施),他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一天,风和日丽,庄子和惠子两人兴冲冲地来到河边散步。两人边走边聊,非常愉快,不知不觉就走到一座桥上,顿时被眼前清澈河水中的鱼儿吸引住了。

两人出神的在桥上观赏了很久,忽然庄子脱口而出:“啊,看,这水中的鱼儿是多么从容自在啊!它们看起来是多么快乐呀!”

惠子一向喜欢辩论,立即表示反对:“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儿现在很快乐呢?”

庄子也不甘示弱,反驳道:“你又不是我,又怎么能断定我不知道它们现在很快乐呢?”

惠子很快地回答道:“照你所说的,我不是你,当然不能知道你是喜还是忧。同样,你不是鱼,当然也不知道鱼儿是快乐还是不快乐。”

庄子不慌不忙地说:“我们还是从头讲起。刚才你问我是怎么知道鱼儿是快乐的,这就说明你知道我了解鱼儿是快乐的才问我。现在我告诉你,我完全是从自己的感受中体会到的。我和你站在这桥上观赏鱼儿,悠闲自在,好不快乐。再看看这鱼儿,它们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戏,从容不迫地观望着我俩,当然也应该感到十分的快乐。”

————《庄子·秋水》

【求解驿站】形容临事不慌不忙,镇定沉着。从容,不慌不忙,镇静;不迫,不急促。

【活学活用】面对劲敌,他依然~地冷静面对。

【妙语点拨】惠子的回答是不可知论,庄子的回答是可知论。由此可知,庄子的思想是积极的,惠子的思想是消极的,神秘的。庄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是反面的回答,其实也已经给出了正面的回答,当庄子看到鱼儿“出游从容”,所以,他认为鱼儿是快乐的。如果在菜市场看到正在被宰杀的鱼儿,它们使尽浑身的力气在扑腾滚翻,我们也会认为这时的鱼儿是痛苦恐惧的,因为趋生避死的本能,鱼儿与人类是一样的。

【近义】处之泰然、不慌不忙

【反义】惊慌失措、手足无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关于司马昭之心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439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昭早年随父抗击蜀汉,多有战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司马昭之心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结果被废黜,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mao)为帝。可是,曹髦空有皇帝的虚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个傀儡(kuilei),连任命一个朝廷官员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权力都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昭手中。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接替做了大将军。司马昭同父亲、哥哥一样,工于心计,谋略过人。司马昭刚刚坐上大将军的宝座,镇东大将军诸葛诞谋反,司马昭率兵讨伐,大胜而归。司马昭为人奸诈,他认为魏国完全是依靠司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进进出出都有三千名手执武器的护卫前呼后拥,所有的事情也不禀报朝廷,而直接由他决断。

曹髦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皇帝,他对司马昭大权独揽,自己不能亲理朝政,越来越不满,更担心自己有朝一日会像曹芳一样,被司马昭废掉。他想了好几天,终于作出了决定。

这天,曹髦把平日里还比较听他话的王经、王沈和王业三位大臣召入宫内,从怀中取出事先写好的讨伐司马昭的诏书,说道:“三位爱卿,司马昭大权独揽,野心勃勃,他称帝之心连过路人都知道。我决不能坐以待毙,等着他来废掉我。今天,我决定和你们一起去讨伐他!”这就是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来历。

听了这话,三位大臣呆若木鸡,半晌才回过神来。

王经跪下身,一边叩头一边劝阻道:“陛下,这可万万使不得啊!从前鲁昭公不能容忍季氏专权,结果是失败亡国,被天下人耻笑!现在司马昭专权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个两个,而宫中肯听命于您的,实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讨伐?如果不成功的话,恐怕祸患更大。还请陛下慎重考虑,从长计议!”

曹髦激动起来,咬着牙说:“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我已下了决心,做好了死的准备,还有什么可怕的?何况我们不一定会死!”

说完,他径自入后宫,向太后禀报去了。

王沈和王业清楚地知道曹髦根本不是司马昭的对手,肯定必死无疑。他们生怕司马昭以后会治他们的罪,立刻溜出大殿,直奔司马昭府中告密去了。

曹髦手持利剑,带了一百多名童仆刚出宫门,迎面遇上了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奉令带了一队人马赶来。双方动起手来,曹髦持剑大喝一声:“我乃当朝天子,你们冲入宫中,难道想杀君谋反不成?”

这一声大喝把贾充的手下全吓得一动也不敢动,有几个胆小的甚至想转身逃跑。贾充见这情形,扯着嗓子对一个名叫成济的手下人喝道:“司马公平日里养你们是干吗用的?难道不正是为了今天这样的时刻吗?”

成济哆哆嗦嗦地问:“您看该怎么办?是杀还是绑起来?”

贾充瞪着眼说:“司马公有令,只要死的。”

成济这才壮起了胆,拿着长矛一直冲到曹髦的车前。曹髦大声说:“你小子竟敢对我无礼?”谁知话还未说完,已被成济一下子刺穿胸膛,从车上跌了下来,当场断了气。

司马昭没想到曹髦真的被手下人杀死,他有些心慌,更有些心虚。他马上把大臣们召集起来,装出非常伤心的样子,挤出几滴眼泪,假惺惺地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臣们心中都明白,却谁也不敢吱声。

司马昭又问老臣陈泰:“发生了这样的事,天下人会怎样看我呢?”

陈泰想了想,说:“只有杀了贾充,才可以向世人谢罪。”

这话让司马昭听了不顺耳,他又问:“您再想想,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吗?”

陈泰说:“实在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司马昭不再吭声,心里暗暗地盘算着这事如何处置才好。最后,他决定将罪责归于成济一人,下令将成济斩首示众。

就这样,司马昭把杀曹髦的事轻易地掩饰了过去;接着,他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桃园打鸟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719 字

+ 加入清单

晋灵公长大了。可是他就知道变着法儿地胡闹。国家大事一股脑儿地推给赵盾去瞧着办。赵盾一心想恢复文公的霸业,对灵公的不成器,不免有点“恨铁不成钢”,睑上老是阴天多晴天少。晋灵公又恼他,又怕他,巴不得赵盾离开朝堂,省得一天听他三通训。只有笑面虎屠岸贾[屠岸夷的孙子,贾gu三声]能叫他精神百倍。

屠岸贾可把晋灵公咂摸透了,就像钻在他肚子里听他心里的话似的,只要灵公心机一动,他就能料个八九不离十。他给爱玩儿的国君弄了所大花园,因为里头种了好多桃花,这座花园就叫“桃园”。桃园里盖了一座高台,四面围着栏杆,一眼看去,全城的房子和街道全能瞧得见。晋灵公和屠岸贾这两个人老在这儿玩儿。有时候他们拿着弹弓打,大伙儿比赛谁手快、眼快。有时候叫宫女们到台上来跳舞,大家伙儿喝喝酒、唱唱歌。就这么玩儿下去。园子外面的老百姓也有在外头凑着瞧热闹的。有那么一天,晋灵公瞧见园子外的人比园子里的鸟儿还多。他一时高兴起来,对屠岸贾说:“咱们老打鸟儿也腻了。今儿个换个新花样,用弹弓打人怎么样?比如说:打中眼睛,算是十分;打中耳朵,八分;打中脑袋,五分;打着身上,一分;打不着人的罚酒一杯。”屠岸贾当然赞成。他们俩人拿着弹弓,向墙外人堆里打去。果然有打出一个眼珠子的,有门牙给打下来的,有打肿耳朵的,也有打破腮帮子或是脑门子的,直打得老百姓乱叫乱跑,各自逃命。晋灵公一瞧,哈哈大笑。打人到底比打鸟开心。

赵盾和士会知道了这件事。第二天就到宫里去见晋灵公。晋灵公还没出来,他们就瞧见两个宫女抬着一只竹筐子,筐子外头露着一只手。赵盾、士会过去一瞧,原来里头装着一堆大卸八块的尸首。赵盾问她们:“这是哪儿来的?”她们说:“这是厨子老二。主公因为他没把熊掌烧透,发了脾气。”赵盾对士会说:“他把人命当草芥一般看待,简直太不像话了。”士会说:“还是让我先去劝劝他吧。要是不听,您再来。”士会进去了。晋灵公一瞧见他,就说:“得了,请你别说了。从今以后,我改过就是了。”士会一瞧他这么痛快,反倒不好意思再费话了。

没过了几天,晋灵公不到朝堂去,他坐着车又到桃园去了。赵盾赶快赶到桃园门口等着。一瞧见晋灵公过来,就跪在地下。晋灵公挺不痛快,红着脸,说:“相国有事吗?”赵盾说:“主公玩儿,多少也得有个分寸,怎么能拿弹弓打人呐?厨子有小错儿也不能把他治死呀!主公这么干下去,一定要出乱子。我怕主公的命、晋国的命都有危险。我宁可得罪主公,还是请主公回去吧!”晋灵公低着脑袋,眼睛瞧着鞋头,说:“你去吧!这回让我玩儿,下回听你的。行不行?”赵盾堵住了大门,一定要叫他回去。屠岸贾说:“相国劝主公原来是一片好意。不过主公既然到了这儿,您多少方便方便,有什么要紧的事,明儿再说吧!”赵盾没有办法,狠狠地向屠岸贾瞪了一眼,让他们进去了。

他们进了桃园,屠岸贾跟晋灵公说:“唉!这可是最后一回玩儿了。从明天起,您得关在宫里,听相国管教!”晋灵公央告屠岸贾,说:“你得想个主意啊!”屠岸贾笑嘻嘻地说:“有了,我家有个大力士叫闵?[chu二声ni二声]。我叫他刺死那个老不死的,咱们就不受他管了。”灵公说:“好,就这么办吧!”

当天晚上,屠岸贾叫闵?在五更上朝以前把赵盾刺死。闵?得了命令,当夜跳进赵盾家的院子,躲在大树底下。过了四更天,天还没亮,赵家的人都起来预备草马,堂屋的门也开了。他在暗地里一瞧,堂屋上点着蜡,一位大臣已经穿好了上朝的衣服,坐在那儿等天亮。闵?的心也是肉长的,受了感动。他再细一瞧堂屋的摆设,净是些个粗家具,跟他所想像的相府排场完全不一样。他一想:“这么忠诚老实的大臣,可叫我怎么下手呐?”他就跑到堂屋门口,嚷着说:“相国,您听着:有人派我来刺您,我可不能丧尽天良,杀害好人。可是也许还有人再来,您得多留神!”说完了回头就走。赵盾的胆子也不小,跑出去想问个明白。他还没张嘴呐,那个刺客自言自语地说:“我要是杀了忠臣,自己就是不忠;要是不杀,对那派我来的人就是不信。我这么不忠不信的人还有什么脸活着呐!”他只知道不杀赵盾对那派他去的人就是不信,就向一棵大槐树一头撞去。大力士这一撞可非同小可,连脑子都撞出来了。赵盾全瞧傻了。他立刻嘱咐底下人乘着天蒙蒙亮,把刺客的尸首埋在槐树底下。

那天早上赵盾照常上朝,反倒把晋灵公和屠岸贾吓了一大跳。他们觉得不对头,他怎么还活着呐?大概是刺客出了毛病了。散朝以后,屠岸贾对晋灵公说:“我有一只猎狗,凶极了。要打算杀赵盾非它不可。”他又把办法详细说明白了,乐得晋灵公拍手叫好。屠岸贾回家以后,做了一个草人,给他穿上跟赵盾一模一样的衣裳,胸脯里搁着羊肉。天天训练那只狗叫它扑过去,抓破胸脯,饱吃一顿。经过几天的训练,那只狗一瞧见那个草人立刻就扑过去,抓破胸口。

有一天,晋灵公叫赵盾到宫里去喝酒,赵盾的家臣提弥明陪着他去。屠岸贾当然也在座,他说:“主公请相国喝酒,别人不得上来。”提弥明只好站在堂下。君臣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倒也挺有礼貌。谈话当中,晋灵公忽然直夸赵盾的宝剑,要他拔出来让他瞧瞧。按规矩,做臣下的要是在国君面前拔出宝剑来,他就犯了行刺国君的大罪,那还了得?赵盾没想到这些个。他正要摘下宝剑的时候,提弥明在堂下大声嚷着说:“主公面前不得无礼!”赵盾给他一提,才知道这是他们的诡计,就站起来告别。提弥明怒气勃勃地扶他出来。屠岸贾就放出那只猎狗去追赵盾。那只狗一瞧见活的“草人”,就立刻扑过去。提弥明一瞧,飞似地跑过去,把那只狗的脖子一拧,就好比拧手巾一样,当场结果了那条狗命。宫里当时乱了起来。晋灵公大怒,叫武士们去杀赵盾和提弥明。提弥明非常英勇,一个人保护着赵盾,一面还手,一面跑。提弥明杀了几个武士,末了给他们杀了。他们杀了提弥明,又来追赶赵盾。其中有一个武士真卖力气,比别人跑得更快。赵盾一瞧他到了眼前,吓得两腿一软,眼前一发黑,倒在地下,不能动弹了。那个武士一把拉起赵盾,背着就跑。

这时候赵盾的儿子赵朔,带了家丁来接他父亲。那个武士把赵盾放在车上,自己拔出刀来,准备跟国君的卫兵拼命。那班卫兵一瞧赵家的人这么多,才向后转了。赵盾问那武士:“他们全来害我,你怎么反倒救了我?你是谁?”他说:“相国忘了道儿旁饿得快死的人吗?”原来五年之前赵盾打猎回来,看见道旁躺着一个汉子,以为是刺客,叫人把他抓来。那个人已经饿得站不起来了。赵盾问了他来历,才知道他叫灵辄[zhe二声],在卫国游学三年,这次回来,穷得一无所有,已经饿了三天了。赵盾只觉得他可怜,就给他一点干粮和盘缠。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卫士,老想着赵盾的好处。这会儿屠岸贾唆使国君要害赵盾,灵辄就代抱不平,救了他的命。赵盾脱了险,就和他儿子跑到国外去,他们还想带着灵辄一起逃,可是灵辄早已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目不见睫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楚庄王想出兵讨伐越国。杜子听说后,去问楚庄王:“听说大王要攻打越国,是真的吗?”楚庄王回答:“是。”杜子又问:“您有成功的把握吗?”庄王说:“现在越国政治混乱,兵力不足,不堪一击。”杜子听了楚庄王的话,笑着说:“大王,您想错了。我虽然见识不多,但我知道,人的智慧往往就同人的眼睛一样,能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请您仔细想一下,我们楚国自从败给秦国、晋国后,失掉了几百里土地,难道这不是楚国军力虚弱吗?而国内又有庄矫这样的大强盗无法铲除,这难道不是政治混乱吗?因此我觉得楚国的乱和弱并不在越国之下,而您却自以为比越国强大,还想去讨伐它,这不就像眼睛看不到睫毛一样吗?”楚庄王听从了杜子的劝告,放弃了攻打越国的打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有关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这两个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凡人们一听,必定会想象出一段浪漫的爱情。是啊,没有什么能比这两个成语更能充分地代表那一段纯洁无暇、长久深厚的美好爱情了!

那么你知道吗?这两个美好的成语,出自于南京。如果有人问一千多年以前的南京哪里最热闹最繁华,很多人可能会以为是新街口。其实不是哦!而是「长干里」,一个今天许多南京人都不知道的地方。

唐朝开元十四年,李白28岁,这一年他第二次来到南京居住在长干里一带,就在这里,他写出了一首五言古诗《长干行》,其诗描写一位住在南京的女子,丈夫远在外地,她思夫心切,愿从住地长干跋涉数百里远路,到长风沙迎接丈夫。

诗的开头以女子角度回忆他们从小在一起亲昵的嬉戏:“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历史典故

全文共 401 字

+ 加入清单

项籍年轻时,学习文字知识没学成,就去学剑,又没学成。项梁很生他的气。项籍说:“学文字能够记写自己的名姓就行了,学剑只能对抗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万人敌’。”

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很高兴,略微知道其中的意思,又没学完。

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项籍身高八尺多,力量能举起大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的子弟,全都畏惧项籍了。

项羽学剑不成,却成了中国五千年公认第一的猛将;学兵没有学完,却成了战无不胜的军事奇才,所谓的“兵仙”韩信,在楚汉相争四年中一直不敢与其正面交锋,最后该下一役,在楚军无援军、无冬衣、无粮草、无归路的情况下,以60万大军围歼10万楚军,才将项羽主力击溃。项羽不学的是僵死的知识,他爱研究的是实用的兵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有关月亮的历史典故三:玉兔捣药

全文共 571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有三位神仙变成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唯有兔子束手无策。后来兔子说:“你们吃我的肉吧!”就跃入烈火中,将自己烧熟,神仙大受感动,把兔子送到月宫内,成了玉兔。陪伴嫦娥,并捣制长生不老药。

玉兔入月宫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儿,它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这等于是割下它心头的肉啊!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是我孤独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孩子,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笑了。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

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和姐姐们,飞到了月宫陪伴嫦娥居住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闯王三打保定城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008 字

+ 加入清单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随即率军东征,直取明朝京都。大顺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一路凯歌高奏,然而却在京南保定受阻,发兵三次,方得破城。

保定为北京南大门,卫师重镇,城围十二里,墙高三丈五,四周河护城,可谓城坚水深。时值守将张洛彦,执总兵衔、拥兵三万,此人诡计多端,凶残狡诈。

这日,探马急报,说闯贼已到城南二十里。张洛彦忙登上城楼。

保定地处广袤平原,城头举目,一览无余。张洛彦遮阳远眺,就见尘土飞扬处,闯贼兵如洪水,将似猛兽,刀枪林立,旗幡蔽日。张洛彦不禁心惊,暗想,闯贼这般势头,出城迎战,无异于以卵击石,还是上奏朝廷,固守待援为好。于是转身回衙,写了报急文书,派人送往京城。

保定离京三百里,就是朝延立派援兵,也不知几日可到。面 临闯贼大军,弹丸保定城,区区三万兵,如何才能守得住呢?张洛彦冥思苦想,终于琢磨出个固守之策。他立刻传令派兵,将城外民房拆毁,百姓押解进城,青壮丁男当兵护城,老弱妇孺集中押在关帝庙。

二日,大顺军攻城,号炮三声,军动如山崩,喊杀声震天,火炮箭弩列阵城下。突然闯王李自成摆了一下手,大军戛然收住。闯王用马鞭指了指城头垛口:“你们看,张洛彦扣押百姓在城头,如何攻伐?”

大家细看,果见城墙上一字排列了众多衣衫褴褛的百姓。这些人扶老携幼,惊恐万状,子啼妇泣,惨不忍睹。若炮矢攻城,这些人首当涂炭。

见大顺军停止攻城,城头百姓纷纷顿首作揖,呼谢闯王大恩。

军师宋献策附耳低声道:“闯王,可暂且退兵,我自有办法。”闯王颔首,下令大顺军后退十里扎营待命。

见贼军如洪水般退去,张洛彦得意地捋髯讪笑,令人备酒宴欢庆。

大顺军扎住营盘后,闯王急请军师过帐议事。宋献策道:“张洛彦既然用百姓挡我炮矢,索性咱就不用炮矢攻城。”闯王问:“保定城高墙厚,不用大炮,如何破城?”宋献策道:“我军中有不少山西军卒,他们在家曾是煤窑工、擅长挖洞爆破之枝,可令他们暗挖地道抵城下,用炸药轰塌城墙,再挥军掩杀,可破保府。”闯王疑虑:“炸城虽比炮轰好些,仍难免伤及城头百姓。”宋献策笑道:“张洛彦防我攻城重在白日,故不会看押百姓城头过夜,我军可夜晚炸塌城墙,免伤百姓。”闯王连称好计,而后又蹙眉担心道:“城下有护城河,楷宽水深,地道如何穿河抵达城下?”宋献策笑道:“井下挖煤,时常穿越地下河水。窑工自有绝技妙法,有何难哉?”闯王大喜,当下传令刘宗敏,令其抽调窑工将士,组成掘洞爆破营,备料筹物,然后潜踪秘行、距城数里,选一隐蔽处,开挖地道,通向城垣。

再说总兵张洛彦,见妙计奏效,好生得意,便令军卒每日晨起押百姓上城,落日后圈回关帝庙,一连两日,却不见大顺军来攻,城中将士皆欢呼庆贺,颂扬总兵退敌有方,然而张洛彦却高兴不起来。

张洛彦思忖,闯贼必想他法破城,可到底用啥法呢?于是,张洛彦暗派密探,乔装成百姓出城查看。

密探背粪筐持粪叉,趁晨雾出城南行,走出数里之外,忽见路旁田野有大片松鲜黄土,其间不少土堆,不禁诧异。眼下时令二月,地虽解冻,却还未开犁翻土。土堆状似新坟,可前无墓碑上无魂幡,且疏松硕大,不像坟冢。既然不是耕土坟丘,哪来这许多鲜土?密探正在发愣,忽见地下冒出些壮汉,皆为兵卒,个个肩背柳条筐,从一洞口爬出,倒掉筐中黄土、转身又潜回洞中。密探顿悟,原来闯贼在挖地道攻城,于是赶紧回城禀报。

张洛彦闻报,惊出一身冷汗。地道暗走龙蛇,炸城方位难测,城内当如何应对?张洛彦召来幕僚商议。大家都不知所措。谁都知晓,城池一旦炸破、万难抵挡闯贼人马。总兵问得紧了,大家只好说,备足城砖石灰,城破后迅速修补为上。张洛彦问:“三丈五高的城墙,如何立时修起?”众人面面相觑,无言答对。冷场多时,张洛彦叹道:“就按你们说的先准备吧,但有言在先,不论城墙炸塌多大的缺口,必须一日内修复完工,否则你们提头来见。”

退帐后,张洛彦独坐帅厅苦思。他判定,闯王之所以弃用大炮而掘地道炸城,目的是免伤百姓,这样就可能选在夜半炸城。城破难挡贼兵,当然最好是及时修复,可夜半至天亮,半夜时间要修复城墙,神仙也难为此事呀!张洛彦茶饭无味,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着险棋。

再说刘宗敏率领的掘洞爆破营,土工作业,进展神速,只三日便将地道掘到保府城墙下,置放好炸药,按军师之意,三更起爆,“轰——”的一声闷响,砖土飞天,高耸的城墙突然倒塌了十余丈。刘宗敏通过豁口望见城内灯火,不禁哈哈大笑,立即率队回营缴令。

前方炸城,后方造饭,五更天大队人马便拔营出寨。此时东方透白,朗星隐退,闯王同军师宋献策并马向前。两人一路上谈笑风生,异常轻松,因为城墙炸开,攻打已非难事,保定府唾手可得。

突然,先锋官来报,说是保定府城墙完好如初。一旁的刘宗敏闻听火起,一鞭子抽在先锋官身上:“十丈宽的城墙口子看不见?瞎了你们的狗眼啦!”先锋官委屈道:“刘爷不信可亲自前去察看。”刘宗敏怒喝:“老子自然去看。若找到豁口,非把你的眼珠抠出来!”话音未落,便打马而去。闯王和军师满腹疑惑,紧随其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