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国寓言故事》有哪些成语故事(汇集20篇)

在古代,有很多勤奋学习、热爱读书的名人值得我们学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中国寓言故事》有哪些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浏览

591

作文

1000

画蛇添足成语故事新编作文

全文共 483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都听说过《画蛇添足》的成语故事吧?讲的是楚国的几个人得到了一壶酒,几个人一起喝这壶酒有点不够,于是他们就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这壶酒就归谁。有一个人画好后,端起酒杯正要喝,看到别人都没有画好,心想,我给蛇画几条腿再喝也不迟。于是,他开始给蛇画腿,可他还没画完,另一个人就画好了,一把抢过酒壶说:“蛇根本没有腿,你怎么能画腿呢?”说完就把酒一饮而尽。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犯这种错误。我就是一个例子,前几天在作文培训班上课,老师布置好作文题目后,我用很快的速度就写完了。交给老师批改后,老师表扬我写得不错。回到座位上,我看到身边的同学还在写,心里有点扬扬自得,就想在作文本上再写两段。等到下课铃响了,最后班里同学都写完了,我还没收住尾,只好带回家再写。第二次上课的时候,我把上次写的文章又拿给老师看,老师看到后,摇了摇头。对我说:“本来很不错,你这后两段可真是“画蛇添足”呀!文章不是写得多就是写得好,而是写得精彩才是写得好!”。听了老师的批评,我羞愧地低下了头,为自己“画蛇添足”的行为而暗暗后悔!大家可不要像我那样,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画蛇添足”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胸有成竹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91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读:“胸有成竹”和“心中有数”都是“心中已有打算”的意思。胸有成竹,比喻熟练有把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成语故事,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胸有成竹主人公:文同

成语典故

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同,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文同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三伏天气,太阳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tàng)。可是,文同照样跑到竹林里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他就跟没事儿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接着,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暴雨就要来临,人们都纷纷往家跑。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同,急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他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

文同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liáo)起衣服,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跑进竹林,顾不得抹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文同细心地把竹子受风吹雨打的姿势记在心头。

由于文同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地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有个名叫晁(cháo)补之的人,称赞文同说:“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文与可(文同)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

文与可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竹子的各种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成语故事:曹冲称象

全文共 1456 字

+ 加入清单

曹冲的父亲曹操是个大官,外国人送给他一只大象,他很想知道这只大象有多重,就叫他手下的官员想办法把大象称一称。于是就发生了以下的故事,今天,小编跟你来详细说说吧!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聪明的小孩,名叫曹冲,曹冲的爸爸是个大官。

有一天,外国人送给他一只大象,他很想知道这只大象有多重,于是就对手下的官员说:”你们想办法把大象称一称,我想知道它有多重。”这可是一件难事,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怎么称它?手下的官员开始使劲想,没有那么大的秤,人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把大象抬起来,这可怎么办啊!大家都围着大象发愁,谁也想不出称象的办法。

这个时候,跑出来一个小孩子,站到大人面前说:“我有办法,我有办法!”官员们一看,原来是曹冲,大家心里在想:哼!大人都想不出办法来,一个五岁的小孩子,会有什么办法!而且大象这么重,他怎么可能想到办法称它呢!

可是千万别瞧不起小孩子,这小小的曹冲就是有办法。他想的办法,就连大人也想不出来。

他爸爸就说:“你有办法快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曹冲说:“我称给你们看,你们就明白了。”

他叫人把大象牵了过来,跟着他到河边去。他的爸爸,还有那些官员们都很奇怪,曹冲去河边干什么呢?大家都想看看他到底怎么称大象,就一起跟着来到河边。河边正好有只空着的大船,曹冲说:“把大象牵到船上去。”

大象上了船,船就往下沉了很多。曹冲说:“在船挨着水的地方画一条线做记号。”记号划好了以后,曹冲又叫人把大象牵上岸来。这时候大船空着,就往上浮起来很多。

大家看着,一会儿把大象牵上船,一会儿又把大象牵下船,心里想:“这孩子在玩什么把戏呀,他这样怎么能称出大象有多重呢?”

接下来曹冲叫人搬了很多石块过来,装到大船上去,搬了很多很多,大船又慢慢地往下沉了。

曹冲看见船上的记号到了水面,就大喊:“行了行了!不要再搬啦!”就叫人把石块一块块搬下船来。这时候,大家明白了:石头装上船和大象装上船,那船下沉到同一个记号的地方,这时候,石头和大象是一样重的;再把这些石块称一称,把所有石块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了。

大家都说,这办法看起来简单,可是要不是曹冲做给大家看,大人还真想不出来呢。所有的官员还有曹冲的爸爸都竖起大拇指说:“曹冲真聪明!”

曹冲称象原理:

“曹冲称象”在中国几乎是妇孺皆知的故事。年仅六岁的曹冲,利用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的重力等于水对物体的浮力这一物理原理,解决了一个原理,连许多有学问的成年人都一筹莫展的大难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可是,在那个年代(公元200年),虽然阿基米德原理已经发现了500年,但这一原理直到1627年才传入中国,小曹冲不可能知道这个原理,更不用说浮沉条件了。

实际上,聪明的曹冲所用的方法是“等量替换法”。用许多石头代替大象,在船舷上刻划记号,让大象与石头产生等量的效果,再一次一次称出石头的重量,使“大”转化为“小”,分而治之,这一难题就得到圆满的解决。

等量替换法是一种常用到的科学思维方法。这里再讲一个爱迪生的小故事。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有一位数学基础相当好的助手叫阿普顿。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电灯泡的玻璃壳交给阿普顿,要他计算一下灯泡的容积。阿普顿看着梨形的灯泡壳,思索了好久之后,画出了灯泡壳的剖视图、立体图,画出了一条条复杂的曲线,测量了一个个数据,列出了一道道算式。

经过几个小时的紧张计算,还未得出结果。爱迪生看后很不满意。只见爱迪生在灯泡壳里装满水,再把水倒进量杯,不到一分钟,就把灯泡的容积“算”出来了。这里,爱迪生用倒入量杯里的水的体积代替了灯泡壳的容积,用的也是等量替换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励志成语故事文字版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晏子是齐国的宰相,他不但才智过人,而且行为稳重,态度很谦虚。晏子坐车出门,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暗中观看丈夫。她丈夫替宰相驾车,上面遮着大伞盖,挥鞭驾驭四匹马,神气十足,非常得意。

不久,驾车人回家,他的妻子就提出要离去。驾车人询问缘故,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担任齐国宰相,在诸侯中名声传扬。今天我看他出门,神思深沉,常常表现出自谦的样子。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当人家的驾车人,可是你的心里自以为很满足,所以我提出离去。”

经过这件事以后,驾车人的态度变得谦卑起来。晏子觉得奇怪,就询问他,驾车人把事情告诉了晏子,晏子就推荐他担任大夫的官职。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推己及人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838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tuī jǐ jí rén

【出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朱熹集注:“推己及物。”

【解释】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以己度人、设身处地

【反义词】诿过于人

【同韵词】芝残蕙焚、百万买宅,千万买邻、尸位病民、遐迩着闻、乌帽红裙、皓齿红唇、进种善群、政出多门、遗俗绝尘、四体不勤。

【年代】古代

【谜语】岂一仙

【英语】treatotherpeopleasyouwouldyourself

【德语】vonsichaufandereschlieβen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景公穿着温暖的狐皮袍子站在窗前欣赏雪景。他觉得景致十分美丽,高兴地对晏子说天气很温和。晏子直截了当地说:“古时贤明的君主自己吃饱了还想到别人在挨饿,自己穿暖了还想到别人在挨冻,经常推己及人,这样国家才会兴旺。”

【成语示例】同学之间要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能够搞好团结。

【成语造句】

◎ 还有,儒学的双向关怀原则、特别是推己及人思想也被市场经济所重视,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等思想,在经商中被推广为"以情促销"、"一片爱心献给顾客",收到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效果。

◎ 仁为任何实行"中和"的行为所得之价值,故我们中国人认定行为中所具有的道德意义,亦在于和合;即人类之理想追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凡"推己及人",或"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均是德。

◎ 准此,推己及人,则马老的大名似亦可解释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认识和找到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才能引导中国踏上繁荣富强之路。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猛志常在成语故事

全文共 236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měng zhì cháng zài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陶渊明读《山海经》后对其中精卫鸟衔枝填海与刑天至死不屈两个故事特别喜欢,他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作诗《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出处】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  晋·陶潜《读山海经》诗

【解释】比喻雄心壮志,至死不变。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有大志

【示例】而他们犹有豪情似旧时,出关万里,猛志常在!  王蒙《狂欢的季节》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调虫小计成语故事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隋书·李德林传》:雕虫小技,殆相如、子云之辈。

《北史·李浑传》:“尝谓魏收曰:雕虫小技,我不如卿。国典朝章,卿不如我。”

《与韩荆州书》李白: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做韩朝宗的人,为人非常热心,常常帮助一些年轻人找到好工作,大家都非常尊敬他。

有一天,一个叫做李白的年轻人写了一封信给韩朝宗,请韩朝宗帮忙介绍工作,信的最后写道:“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意思是说,恐怕我写的文章,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伎俩,不够让大人欣赏。这个谦虚的年轻人李白,后来可变成了一位鼎鼎大名的大诗人呢!

从此以后,大家就用“雕虫小技”来形容写文章或是做事情的时候,用的都是一些小技术而已。

释义:雕:雕刻;虫:指鸟虫书,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

出处:《北史·李浑传》:“雕虫小技,我不如卿;国典朝章,卿不如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成语七步之才的故事

全文共 667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七步之才

【拼音】:qī bù zhī cái

【解释】:有七步成诗才能。比喻人有才气,文思敏捷。

【成语故事】:

曹植是曹操第三个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同母弟弟。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有非凡的文学才华。曹操曾几次打算把他立为魏世子,继承自己的事业。曹操第二个儿子曹丕一心想当魏世子,一些拥护他的人一再在曹操面前说他的好话,最后终于促使曹操改变主意,立曹丕为魏世子。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曹丕想尽方法使曹操对曹植反感。曹植生性随便,不注意遵守禁令,几次遭到曹操处罚,从而没有机会使曹 操改变对他的看法。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因病去世,曹丕继任丞相。 就在这一年,曹丕废献帝自立为帝(即魏文帝)。

曹丕称帝后,借口曹植在父丧期间礼仪不当,把他拿下问罪。这罪犯得很重,当时要被处死。在审问的时候,曹丕指责他仗自己有才学,故意蔑视礼法,接着说:“父亲在世时,常夸你的诗文,我一直怀疑有人为你代笔。今天限你六步成诗一首,如若不成,休怪我问你死罪!” 曹植点点头,说:“请皇上赐题。” “就以兄弟为题,但不许出现兄弟二字。”

曹植略一思付,便迈开脚步,走一步吟一句:“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要煮豆子作豆鼓,抱来豆梗当柴烧。豆梗在锅下呼呼燃烧,豆子在锅里被煮得又哭又叫:“咱俩都是一条根上长出来的,为什么这样狠心地煮我不轻饶?”

曹植吟完,正好走了七步。曹丕听了,羞愧难当,免去了他的死罪,将他贬为安乡侯,曹植七步成诗的事很快传开,人们也因此而称赞他有“七步之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经典成语故事:大公无私

全文共 196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有着独特的魅力,它既具有丰富的内涵,深远的意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公无私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公无私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祁黄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拼 音】 dà gōng wú sī

【解 释】完全为人民利益着想,毫无私心。

【英文】Selfless

【归类】词语,成语。

【造句】 共产党员要襟怀坦白,大公无私。

【近义词】 舍己为公、铁面无私、黑白分明、两袖清风。

【反义词】 假公济私、自私自利、利欲熏心,谋私。

【原文】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问:“解狐非子之仇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 (军事长官),其谁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相关人物介绍:

祁奚(前620(壬申年)--前545),姬姓,祁氏,名奚,字黄羊,春秋时晋国人(今山西祁县人),因食邑于祁(今祁县),遂为祁氏。周简王十四年(前572年),晋悼公即位,祁奚被任为中军尉。祁奚本晋公族献侯之后,父为高梁伯。"下宫之难"后,晋景公曾以赵氏之田"与祁奚"。悼公继位,"始命百官",立祁奚为中军尉。平公时,复起为公族大夫,去剧职,就闲官,基本不过问政事。祁奚在位约六十年,为四朝元老。他忠公体国,急公好义,誉满朝野,深受人们爱戴。盂县、祁县均设有祁大夫庙。他曾推荐自己的杀父仇人解狐替代自己的职位。

由于时代所限,祁奚在政治上并无卓越的业绩可称。晋景、厉、悼、平四世,秦、楚、齐、晋争霸正酣;晋内忧迭起,是政治家施展抱负的大好机会。况景公继位(前599年)至厉公末年(前574年),正是祁奚20到40多岁期间,年富力强,理应有充足的精力参与国家事务。但这数十年间,却是祁奚政治生涯的空白时期,颇令人费解;究其原因,恐是晋公室宗族势力较弱所致。历史上,晋宗法血缘关系比较松弛,经过多次晋宗族相残事件后,异姓和异支的卿大夫贵族逐渐把持了朝政。至景公、厉公以后,晋同姓大夫仅剩栾氏、郤氏、羊舌氏、祁氏四家了。景公和厉公采取的是重用异姓卿族,压制同姓宗族的政策,厉公杀三郤(即郤锜、郤犨、郤至),亡郤氏;平公时灭栾氏;到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祁奚孙、叔向子,相恶于君",六卿"遂以法尽灭其族……分其邑为十县",晋公室益弱。可见,景公、厉公以后,同姓大夫正在逐步退出晋国政治舞台而让位于"六卿",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上述问题了。

《诗小雅》赞:"言惟有德之人,能举似已者也。"相传解狐为祁县东冀里人,为人正直廉洁,做官时也曾举自己的仇人刑伯柳为上党守。柳往谢解狐,解狐说:"举子,公也;怨子,私也,子往矣怨子如初也。"其耿直倔强的性格同祁奚何其相似。祁午也是晋国当时著名的贤才。他"好学而不戏,守业而不淫,柔惠小物而镇定大事,有质直而无流心",任中军尉后,"军无秕政"。袁启疆称祁午"为诸侯之选"。左氏和孔子由此慨叹,"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给祁奚以极高的评价。

君子认为祁奚为这种情况下能够推举有德行的人。称道他的仇人而不是谄媚,安排他的儿子而不是勾结,推举他的副手而不是结党。《商书》说:"不偏私不结党,君王之道浩浩荡荡",这说的就是祁奚啊。解狐能被推举,祁午能被安排,羊舌赤能有官位,建立一个官位而成就三件事,这是由于能够推举好人的缘故啊。唯其有德行,才能推举类似他的人。《诗》说:"正因为具有美德,推举的人才能和他相似。"祁奚就是这样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头上著头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头上著头

【汉语拼音】tóu shàng zhuó tóu

【近义词】:床上安床、床上安床、头上著头

【反义词】:必不可少

【成语出处】

1、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九:“饶你道有什么事,犹是头上着头,雪上加霜。”

2、宋·黄庭坚《拙轩颂》:“头上安头,屋下盖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成语解释】比喻多余和重复。

【头上著头造句】这种头上著头的事还是不要做了,白白浪费时间。

【头上著头的成语故事

出自唐·希运禅师语:“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不可更头上安头,嘴上加嘴。”文学家强调写诗时,诗人要有自心独特的悟解与创造亦用此语。如宋·吴可《学诗诗》:“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不足传。”又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九:“饶你道有什么事,犹是头上着头,雪上加霜。”宋·黄庭坚《拙轩颂》:“头上安头,屋下盖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元安在临终时对大众说:“我不是明天就是后天要同你们告别了,今有一事问汝等:若道这个是,即头上安头;若道这个不是,即斩头求活”。所谓“这个,就是禅宗“直指”的“心印”,教中称为“平等不二”的本体——“如如”。“心印”或本体是不能通过“理路”去进行思量分别的。说有,就“增益谤”,喻如“头上安头”;说无就是“减损谤”,喻如“斩头求活”,如此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文言文的成语故事2:狐假虎威

全文共 286 字

+ 加入清单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翻译: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无边无沿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无边无沿

【汉语拼音】wú biān wú yán

【近义词】:无边无际、无边无涯、无边无垠

【反义词】:狭窄不堪、羊肠小道

【成语出处】徐光耀《平原烈火》:“他们就在这一个连一个的村庄里头,就在这一块无边无沿的平原上,鱼儿一样地游来游去。”

【成语解释】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无边无沿造句】漫山遍野、无边无沿的油菜花构出一幅绝美的画卷。

【无边无沿的成语故事

《平原烈火》是一本由徐光耀编写的小说,主要讲述了中国人民英雄为了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徐光耀,1925年生,河北雄县人。1947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1953年毕业于中央文学讲习所。1938年参加八路军。曾任新华分社记者,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平原烈火》,中篇小说《小兵张嘎》、《四百生灵》,电影文学剧本《望日莲》等。1953年至1956年曾带军职以作家身份回故乡搞初级农业合作社。开始了新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虎的成语故事:虎落平阳

全文共 1099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代,周瑜嫉妒孔明的才能,总想加害孔明。有一天想出了一条妙计,设宴相请,并以对诗为名进行加害。孔明早已觉察周瑜的心意,便故意说:“谁输了就砍谁的头。”周瑜暗自大喜,忙说:“君子无戏言,戏言非君子。”

鲁肃见他俩击掌为定,急得出了一身冷汗,埋怨孔明聪明一生,糊涂一时,轻易地入了圈套。而孔明假装不知,泰然自若,反拉着鲁肃的手说:“子敬也算一个。”

周瑜见孔明中计,十分高兴,首先出诗一首:“有水也是溪,无水也是奚。去掉溪边水,加鸟便是 鸡,得志猫儿雄过虎,落毛凤凰不如鸡 。”

孔明听了,心中暗想,自己身为一国军师,今日落入周瑜之手,岂不是“落毛凤凰”吗?便立即吟诗以对曰:“有木也是棋,无木也是其。去掉棋边木,加欠便是欺。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周瑜闻言大怒,鲁肃早已留意这场龙-斗,见周都督意欲爆发,急忙劝解道:“有水也是湘,无水也是相。去掉湘边水,加雨便是霜,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风波平息了,周瑜怒气未消,他更换内容,又吟诗一首:“有目也是目丑 ,无目也是丑 。去掉目丑边目,加女便是妞,隆中女子生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

孔明见周瑜奚落自己的夫人,也就毫不客气反唇相讥,遂吟诵道:“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是娇。江东美女数二乔,难护铜雀不锁娇。”

孔明的嘲讽,激得周瑜怒火万丈,暴跳如雷,暗令伏兵团团围住,孔明毫不惊慌,稳如泰山。鲁肃立即上前劝阻:“都督息怒!我有一诗奉献:‘有木也是槽,无木也是曹。去掉槽边木,加米便是糟。今日这事在破曹,龙虎相残大事糟。’”

鲁肃以诗指点,周瑜恍然大悟,遂喝退刀斧手,与孔明共议破曹妙计,干出了后来流传千古的火烧赤壁的大事业。

虎落平阳的故事点评

【注音】hǔ luò píng yáng

【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回:“虎落平川被犬欺。”

【解释】平阳:古称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相传中国古代尧帝建都平阳,史称“尧都平阳”,现翻译为地势平坦明亮的地方。老虎离开深山,落到平地里受困。比喻有权有势者或有实力者失去了自己的权势或优势。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常与“被犬欺”连用

【近义词】孤雁失群、蛟龙失水

【反义词】放虎归山、蛟龙得水

【年代】古代

【例句】这叫做~被你欺,那时候哪,别说他不敢得罪我,连你也不敢得罪我啊。

关于虎的成语故事:虎落平阳点评

社会难免有现实的一面,当你身居高位的时候,许多人都围绕在你的身旁,请求你帮助。但是一旦你失去了高高在上的地位,那群人又会十分现实,立马远离你,以防受到不好的影响。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我们要有美好的理想,但也要接受社会现实,一切都要用平常心来看到,自己过得开心幸福就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一叶障木】是个成语,它所说的故事是楚国有个书呆子。家里很穷。一天从书上看到‘‘如果得到螳螂扑捉知了时用来遮身的那片叶子,就可以把自己隐蔽起来,谁也看不见’于是他就在树林转,寻找螳螂遮身的叶子。终于他看到了螳螂遮身的叶子了。他扑了上去,但是那片叶子掉地上和其它的叶子混在一起了,找不到那片叶子,他只好把全部叶子带回家了。怎样才能找到那片叶子呢、他只好一片一片放在头上问老婆看不看的见他,最后,他老婆被问烦了,就说看不见。他乐坏了。就用叶子遮住自己,来到街上。当着店主的面拿店里的东西。店主奇怪极了。就把他送官府了,当官府知道了原因后,就哈哈大笑,把他给放了。

读了这个故事,你是不是感到很有趣。这么一个故事用四个字就概括了,让我们一看这四个字,就知道它是什么故事。这个成语用我们现在的解释是指一个人看不到事物的全貌。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都是一个故事。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所以让我们一起去看成语故事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何足挂齿四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

挂齿:放在嘴里说。有什么值得说的呢?形容不值一提。原带有轻蔑意;现表示客套的话语。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 叔孙通传》: “此特群盗鼠窃狗盗,何足置齿牙间哉?”

成语繁体:何足掛齒

成语简拼:HZGC

成语注音:ㄏㄜˊ ㄨˊ ㄍㄨㄚˋ 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何足挂齿动宾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客套话。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齿,不能读作“chì”。

成语辨形:挂,不能写作“桂”;齿,不能写作“次”。

近义词:无足挂齿、微不足道、何足道哉

反义词:津津乐道、大书特书、至关紧要

成语例子:不过先人留下来的几本破书,卖又不值钱,随便带在行箧解解闷儿,当小说书看罢了,何足挂齿。(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三回)

英语翻译:not worth talking about

俄语翻译:не стóит говорить

其他翻译:cest insignifiant

成语谜语:区区小事

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举旗造反,四方响应。秦二世慌忙召集博士与儒生议论军情。儒生认为应该发兵讨伐。叔孙通看出秦二世胆怯,明白他对儒生的话很反感,就说当前四方太平,那几个反叛的兵卒只是区区小事,何必把他们放在嘴上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没精打采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méi jīng dǎ cǎi

成语故事】妙玉来大观园探望惜春,贾宝玉自作多情要去送妙玉,两人来到弯弯曲曲的园内小路上,听到潇湘馆内传来叮咚的琴声,两人坐在石头上听这凄惨悠扬的琴声,突然琴弦断了。妙玉要回寺庙,弄得宝玉满肚疑团,没精打采地回到怡红院中。

【典故】贾宝玉满肚疑团,没精打采的归至怡红院中。  清·曹雪琴《红楼梦》第八十七回

【释义】采:精神。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用法】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

【相近词】精疲力竭、垂头丧气、萎靡不振

【相反词】神采奕奕、兴高采烈

【英语】crytheblues

【成语举例】欲往别家,已无隙地,不得已,同他瑞三商议。那人才没精打采的开一间房门。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一回

【成语造句】

星期天下午,钢钢去新华书店买《孙悟空漫游大海》,没想到早卖完了,钢钢只好没精打采地回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是可忍,孰不可忍成语故事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是可忍,孰不可

成语拼音:shì kě rěn,shú bù kě rěn

成语用法:作分句;指绝不能容忍。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是:这个;孰:什么。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绝不能容忍。

成语来源:春秋·鲁·孔丘《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成语造句: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23章:“小小三岛之国,如此欺辱我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古国,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成语故事

春秋末年,鲁国贵族季孙氏操纵朝政大权,把鲁昭公赶到齐国,把鲁哀公赶往卫国。他更为放肆,在家设置“八佾”这个只有太子才能享用的大型舞乐队,严重违背了周礼,孔子气愤地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是字开头的成语

是可忍,

包含有是字的成语

一身是胆    马首是瞻    解铃还是    唯命是从    丁是丁,    老而不死    是可忍,    三十六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呆若木鸡的成语解释及故事

全文共 718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dāi ruò mù jī

【出处】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庄子·达生》

解释】獃:傻,发愣的样子。獃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用法】作谓语、状语、定语;指呆板。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呆头呆脑、目瞪口呆。

【反义词】活泼可爱、神色自若。

【押韵词】间不容息、寸阴可惜、同休共戚、跂行喙息、旰食宵衣、二者必居其一、百无失一、发昏章第十一、以防万一、感今怀昔。

【年代】古代

【谜语】最愚蠢的鸡

成语故事】西周时期,纪渻子专门为宣王养斗鸡,宣王一再催问纪渻子养的斗鸡如何样了?40天过后,纪渻子养的斗鸡像一只木头做的,不惊不动,别的鸡见它都吓跑了,这只鸡天下无敌。

【示例】匪首侯殿坤,在得知这个噩耗之后,特别是知道了老妖道的落网后,当即呆若木鸡。 曲波《林海雪原》二八。

【成语造举】

1、旁边的光绪呆若木鸡,面如土色。

2、他们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往往能处危不乱,急中生智,化险为夷,而那些心理素质欠佳的军人则可能恰恰相反,他们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常可能手足失措,目瞪口呆,呆若木鸡、或者乱作一团。

3、阿明坐在前座,一副呆若木鸡的样子,范学锋几次想叙述我们昨夜如何把阿明架回酒店的经过,均被阿明厌烦地打断,范学锋又提到他跟BAR里的某小姐约好了如何再见面,阿明恶狠狠地说:"白给也不要!"又说:"那二锅头肯定是假酒,以前上学喝个半斤八两的一点事没有。"

4、如果面对一个缺乏想像力的人,音乐也只好呆若木鸡地矗在那里。

5、王强被闪电击中了,呆若木鸡。

6、蒲松龄听着呆若木鸡,待髭神停口后,蒲松龄似被彻底摧垮了,突然,他拍案而起。

7、这噩耗犹如晴天霹雳,使小青蛙呆若木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三年级成语故事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候,有一个姓梁的女子,人称梁姑,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跟她的哥哥一家人住在一起。

有一天,哥哥和嫂嫂下地干活去了,梁姑就在家独自照看着哥哥的一个儿子和她的两个孩子。当她在屋外的庭院里洗衣服的时候,屋里突然着起了熊熊大火,烈火将三个小孩子堵在屋子里,情况十分危急。

梁姑奋不顾身地冲进屋子里,想先把哥哥的孩子救出来,但是因为屋子里浓烟滚滚,根本分不清哪个孩子是自己的小侄儿,所以等她把孩子抱出来一看,却发现得救的是自己的儿子。这时候,火势越来越猛,再进去救孩子的话她自己都有生命危险。她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捶胸大哭,心里想:这怎么得了啊!要是我不能把哥哥的孩子救出来,自己的孩子却得救了,这样一来,家家户户不都会知道我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了吗?那么我以后将再也没有脸去面对我的哥哥和嫂嫂了啊!不行,即使冲进去被烧死,我也得把自己的侄儿救出来!于是,她冒着生命危险再一次冲进了已成火海的茅草屋,结果孩子没有被救出来,她自己也被烧死了。

后来人们就用“家喻户晓”来表示一些人物、故事或者事件每家每户都明白,人人都知道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谈何容易的四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tán hé róng yì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常侍郎东方朔极力反对汉武帝划上林苑,提出耕战强国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他只好写《非有先生论》,虚构故事:非有先生在吴国做官三年,从不发表政见,吴王纳闷。他列举关龙逢及比干等进言被杀,臣下向君上进言真不容易。

【出处】於戏!可乎哉?可乎哉?谈何容易。 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於戏!可乎哉?可乎哉?谈何容易。 《汉书·东方朔传》

【解释】原指臣下向君主进言很不容易。后指事情做起来并不象说的那样简单。

【用法】作谓语;形容问题复杂

【相近词】来之不易

【相反词】一挥而就、轻而易举

【英文】beeasiersaidthandone

【成语示列】

◎ 像这种勇猛改过的精神,刻苦精勤终身不懈的毅力,真有雷霆万钧之势,若无豪杰过人之节,真是谈何容易?

◎ 然而,对于这个刚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沼泽地走出的东方大国来说,解决几万万同胞的温饱问题谈何容易?

◎ 然而,这种保护谈何容易,因为雄性隆头鱼除了担负巡逻其边界的任务外,还必须时时守护在它的"妻妾"周围。

◎ 可是,全灌区有千百户人家,几百口塘坝,几千亩水田,谈何容易。

◎ 消灭地震灾害谈何容易,总之得有一个过程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盲人骑瞎马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盲人骑瞎

成语拼音:máng rén qí xiā mǎ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十分危险。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瞎子骑上瞎眼的马。比喻盲无目的地冲撞,危险之极。

成语来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成语造句:刘知侠《铁道游击队》第24章:“他又陷入过去‘盲人骑瞎马’的境地。”

盲人骑瞎马的成语故事

东晋文学家顾恺之到殷仲堪家中做客,恒温的儿子恒玄也在,三人高兴抽签玩文字游戏,就“危”字他们说道:“矛头淅米剑头炊”、“百岁老翁攀枯枝”、“井上辘轳卧婴儿”,旁人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独眼的殷仲堪十分不悦。

盲字开头的成语

盲人骑瞎    盲人摸象

包含有盲字的成语

盲人摸象    盲人骑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