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作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精品19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为了各自的理想我们应该奋发向上。下面小编带来的是作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1495

作文

48

课堂容量是上好常态课的一个基本标准

全文共 1112 字

+ 加入清单

常态课指的是教师不是为了某项评比、比赛而专门准备的课,是教师基于现实的资源条件,运用超越现实的智慧和才能,融入个人创造性的劳动,从而呈现出的丰富而灵动的课。是老师们平时上课的一种最基本形式,是教师的大多数上课状态,常态课成为学生接受最多的一种课型。

那么怎么才能上好一节常态课?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的常态课?它应该包括这一个最基本的要素:必须是一节容量大的课。也就是说课堂容量是判断一节常态课是否达到标准的一个基本要素。

容量大必须是教师讲授的知识容量大。试想,如果一节课上,教师夸夸其谈,天南海北的高谈阔论一阵子,学生虽然听得是津津有味,但是却没有讲到点子上,有用的知识少,这样的课堂容量是不大的。这就要求教师上一节常态课,并不是不备课就去上课,并不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去上课,而是,仍然要做认真的准备。对于课本上的知识做认真的研究,探讨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各部分之间衔接过渡要自然、明快。对于本节课和之前的课的内容的联系,教师也要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尽可能将比较多的、能够容纳的知识涉及到本堂课里面。甚至对本课的知识和后面的联系,也要做好准备,告诉学生如何全面的看待某一个问题。另外,教师讲授的知识不但包括课本上的,还应该包括现实生活中的。生活即教育,我们现在的课本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日益密切,只要和本节课有关的内容,能够延伸的都包括在课堂里面。讲授知识的容量大,还应包括教师教学方法采用的灵活性。无论多好的教学方法,只要持之以贯的使用,学生肯定是不会接受的。教师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不断改变自己,不断超越自己,也是对教师自身的一个基本要求。

容量大必须是学生学习的知识容量大。学生是课堂知识接受的主体,是对教师讲授一节课最有发言权的人。从学生学习知识的角度来看待一堂课的容量,可以说是对教师最好的评价。教师讲授知识的容量多大,有没有效,学生都是最直接的判断者。首先应是新知识学习的容量大,对于学习的新知识,学生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能够接受教师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传授的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容量大,还应包括接受的知识的多样性,既有用耳朵听到的,也有用手写需要记忆的,还有需要用嘴来进行朗读、辩论的。在紧张、愉悦的氛围中,不断的接受着新知识。学生接受的过程一定是一个惊喜的过程,惊喜于又一个新的知识被学到,惊喜于又学会了一个新的方法,了解到了一个新的内容。

常态课的容量大,还应是一张一弛的,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之下,势必会产生疲劳感。但无论如何,常态课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上课方式,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起常态课,研究常态课,只有把常态课上好了,教学效率才会提上去,课堂效果才会变得有效乃至高效。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课堂教学应"实际化",解决问题应现实化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传统教学往往只重视知识的获得,而对于知识的获得过程和获得知识后的应用重视不够,因此造成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学习状况,学到的知识是死知识,不能付诸于实践。这也是本次课改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现在的课堂无论是学生提出问题,还是老师和学生合作学习,都离不开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际中体会到生物知识的重要性。如:在播种种子之前为什么要浇地、翻地?为什么每个品种都有它固定的播种季节?为什么在小麦的"扬花期"遇到阴雨天会减产?为什么在小麦即将成熟时下一场雨也会造成减产?贮藏粮食时,为什么要晒干?为什么新疆的哈蜜瓜格外甜等等问题,学生平时经常遇到的困惑问题,在课堂上经过讨论、争论、老师帮助解决了,学生的那种成就感、甜蜜感溢于言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浅析让“情景”在作文课堂教学中飞

全文共 2119 字

+ 加入清单

针对目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低效的现状,教师们必须认清形势,找准定位,敢于正视目前的现状,仔细研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然后采取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措施,实现作文的创新教学,以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我们知道情景教学就是为了实现作文教学的优化使用,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根据作文教学的内容和学情,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以实现知识的生活化,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将枯燥的知识通过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来展现,从而提高作文课堂的教学实效性。

一、掌握教情,从学情出发

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因材施教。作文教学本来就是在学生掌握一定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引导,让学生在原认知的基础上,表达自身的情感、所见和所闻,它与语文基础课的区别就是突出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挖掘,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事实证明,高中生讨厌八股文式的写作,讨厌模版式的创作,这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复制化和格式化的生活。要想实现作文情景教学,首先就必须让他们爱上写作文,爱上语文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想让学生喜欢上作文创作,就必须了解学生,巧妙的利用能激发学生创作积极性的内驱力,这样才有益于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开展高中语文作文情境教学,需要教师在作文课堂能让学生充分的利用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触与所思所想,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写作观念,在写作中尊重学生的表达,让他们敢于写出自己的心声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利用教学技术,拓宽写作视野

我们知道,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出生动性、形象性、深刻性和直观性,集声像字画为一体,动态显示,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达到了抽象概念具体化,宏观概念微观化的良好效果。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语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教学情境,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作文知识,掌握一定的写作技能。教学情景的优化可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完成,为使语文教学与时俱进,语文教师可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将语文作文教学的情景设计的真实而精彩,通过碟片、录像、计算机各类软件的使用,使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语文作文问题以可视性、立体性、趣味性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在让学生创作关于运动的作文写作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体育运动和体育比赛的视频,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体育运动的情景,为学生树立一定的写作情景,让他们通过观察情景来提高写作能力。

三、走出模版教学,倡导真实创作

在我国现有的教学制度和考核体系下,作文教学和作文创作一直陷入了一个误区,教师和学生们普遍认为优秀的作文应该是拥有华丽的辞藻和叹为观止的文采,这些恰恰是很多学生缺乏的内在修养。为此,为了让学生取得高分,教师就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创作出这样的文章来,捷径就是让学生阅读大量的作文选,死记硬背各类充满华丽辞藻的文章,搞所谓的作文模板,实际上就是抄袭或者变相的作文模仿,造成千篇一律,导致文章毫无创意和新鲜感,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创作水平一直停留在模板上,进步的空间也会非常小,最终大大禁锢学生的创作灵感。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走出模板教学的思维定式,倡导真实创作,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悟出写作的材料。如在讲授关于农村的作文写作技巧时,教师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有农村生活体验的,加强引导,没有农村生活体验的,可以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通过一些媒介来进行作文写作。让学生走出课堂,融于自然情景之中。此外,教师还要突破传统的评价方式,开辟多种评价路径和采取多种评价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进行作文创作。

四、优化教学方法,再现生活情景

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吸收,丰富学生的情景体验,实现生活情景再现,感悟和理解作文写作的魅力,逐步培养作文的创作、理解和感悟的综合能力。作文课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强调学生运用学习的生活常识去尝试解决现实作文创作中的一些问题,并且有效运用同化理论和知识的迁移功能把复杂烦琐的作文疑难问题转变成已经具备的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问题来解决,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在传统作文课堂上,一般都是教师唱主角,为了教而教,通过知识格式化、复制化的思想,运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实现知识的剪切性传递,学生往往会觉得作文课学习是枯燥乏味的的,学习作文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什么实际的应用价值,这样的作文教学欠缺了活力,使作文与生活脱节,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在作文教学活动中如何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作文的魅力已经成为作文教师教学转变的必然要求。并且,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封闭式的,而应通过生活来教育,通过教育来使学生学会生活,所以,为了不使学生失去学习作文的兴趣,变被动施教为主动受教,倡导创设情景。

作文创作本来就是学生在自身认知和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层面上的思想表达和情感流露,所以应该突出学生的创作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和生活感悟来表达自我,这些都是开展作文情景教学的基石。有效的情景教学应该是在尊重学生思想表达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做到有感而发。

[浅析让“情景”在作文课堂教学中飞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体育课堂教学反思作文

全文共 710 字

+ 加入清单

在理解的基础上尊重、融合到孩子当中,我认为那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尊重才可能保证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只有融合才能得到孩子更多的信任和赞许。在小学学习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们的思维非常的开阔,对课堂中老师的提问,他们有着许多不同的回答,有的答案非常符合我们的问题;有的答案对不上号;有的答案甚至是个笑话,面对这些我总是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赞扬和鼓励他们,我相信所有的答案都是孩子们经过思考的,他们的回答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这要我们采取不同的教育艺术,多加鼓励和肯定,相信不久的将来,你的问题一定会有更多精彩的答案。

游戏是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比较多的教学方法之一,尤其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更加突出,为了更好的调动每个孩子的学习热情,我每次都融合到游戏中,比如:人、虎、枪的游戏,开始我很喜欢把孩子们定为一队,我是另一队来集体参与游戏;在大渔网游戏中,我有时当渔网,有时当小鱼来组织游戏;在各类比赛的游戏中,总帮助孩子们想一些方法来激发小组的积极性,不管孩子取得怎样的成绩,我都和他们一一击掌祝贺,让孩子们从成功的瞬间起就感受乐趣。

我的理解、尊重、融合得到了回报,记忆最深的事是最后的一节体育课上,当下课的铃声响后,我宣布下课的同时,告诉孩子们这是本学期的最后一课,孩子们都不让我走,二十多个孩子一一和我拥抱后,我才离开,那一刻我很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无论如何不要把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理解、尊重、融合从成功的瞬间起就留给孩子,相信我的坚持,孩子们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会获取更多方面的成功和快乐.

[体育课堂教学反思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教师作文课堂教学实录

全文共 3003 字

+ 加入清单

实录就是按照真实情况,把实际情况记录或录制下来。下面是关于教师作文课堂教学实录的内容,欢迎阅读!

一、课前序曲:

课前打开课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欣赏、跟唱。

二、新课导入: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烛光里的妈妈》,不少同学脸上露出了甜蜜的笑容。那么听着这首歌,你有想到了什么呢?

生:母亲。

生:妈妈对我的关心。

师:是呀,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了我们全部的爱。可以说母爱,是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话题。今天,老师愿和你们一道“感受母爱,体验真情”。(展示课题)

师:说起母爱,我想到了满文军一首歌颂母亲的歌——《懂你》。谁会唱吗?

(有许多学生摇头)

师:今天我把这首歌的MTV带来了,我们一起来欣赏吧!不过,我有个要求:你要谈谈MTV中哪个细节最能体现母爱。(播放《懂你》MTV,学生欣赏。)

三、说真话,诉真情

师:你觉得MTV中的哪个细节最能体现妈妈对子女的深深爱意?

生1:妈妈在夜里为孩子盖被子的情景最另我感动。

生2:妈妈把吃的东西都给子女了,自己在舔碗底。

生3:雪地里妈妈背着孩子行走,体现了她对孩子的爱。

生4:妈妈深夜为孩子补衣服。

生5:妈妈在火车站等待孩子归来时的表情最能体现母爱。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观察的很仔细。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也许都是平凡小事,但也正是这些小事中包含着浓浓的母爱。正如《母亲》这首小诗所写的一样。(多媒体展示《母亲》)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生(齐答):好!(齐读《母亲》)

师:你能说说诗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母爱吗?

生6:拿新书包,打雨伞,沏热茶。

生7:包三鲜馅,在那他乡中,母亲会牵挂你。生病了母亲会掉眼泪。

师:那我想知道:诗中所写的这些,你和你的母亲之间是否也发生过呢?你能向我们谈谈你与母亲之间发生的难忘的小事吗?(多媒体展示:说真话,诉真情——说说在现实生活中,你被母亲感动的情节。)

生8:每次周末我回到家里,妈妈都会为我做很多我爱吃的东西,而且总喜欢看着我吃。

生9:有次半夜,我感到很饿,当时天气很冷,妈妈还是起来为我烧吃的。

生10:妈妈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她每次上班前都为我准备好中饭。有次她为我准备了两个荷包蛋。我趁她没注意把蛋放进了她的饭盒。可中午时妈妈跑回来,把两个荷包蛋又给我送了回来。

师:就为了把两个荷包蛋给你送回来,跑了很远的路。

生10:是的,从这件事我更感受到了妈妈对我关心。

师:看的出来,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谢谢。

生11:我每次来学校上学,妈妈总是有很多话跟我讲,而且要将我的用品全部准备好。

师:相信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都是一样的,我们的母亲和MTV中母亲一样无私地深爱着我们,他们也同样的伟大。如果要求把刚才大家所说的感动情节写下来,该如何落笔呢?(停顿一下)别急,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好不好?

四、范文引导

1、多媒体展示范文一《妈妈的唠叨之歌》。

师:这是我们同龄人的一篇习作。请大家自由朗读,然后回答这个问题:文中的妈妈有怎样的特点?(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自由朗读范文《妈妈的唠叨之歌》片段)

生12:文中的妈妈爱唠叨。

师:你觉得作者讨厌妈妈的唠叨吗?

生12:不会,作者感受到妈妈的唠叨是对自己的爱,他把妈妈的唠叨称为“歌”。

师:说的好!你的母亲会唠叨吗?

生12(微笑):会。

师:你读的懂妈妈的唠叨吗?

生12:能,那是对我的关心。

师:其他同学呢,你的妈妈会唠叨吗?会的请举手。(全体学生举手)看来我们的母亲也是爱唠叨的。母亲为我们所做的小事体现了爱,原来唠叨也是爱呀!那么母亲的严格要求呢?

生:也是爱的体现。

师:对,只是爱的方式不同。小作者写作时选取了妈妈的唠叨来体现母爱,这说明他平时对母亲的言行观察的很仔细。这是否也给我们启示呢?

生13:平时应多观察母亲。

生14:要多留心妈妈的语言和动作。你看作者就很好的把妈妈的唠叨语言写出来了。

师:说的很好。在生活中多观察母亲,多理解母亲,那么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母爱的材料。(板书:善于观察生活,体会母爱。)

2、发下范文二《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

师:这样我们有许多小事可以写,那该如何取舍呢?我们来看范文二《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请推荐我们班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一名学生朗读)

师:谢谢!读的很好。看了本文后,谁能说说哪个情节最令你感动吗?

生15:不知怎的,我不愿让同学们看见我那农村模样的母亲,于是,我就叮嘱她别来学校,东西可以让别人带来。无意中,从姑姑口里得知,母亲每星期都来看我,都是躲在角落里,然后,默默地走回家去,为的是省下车钱。这个情节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15:因为作者不让母亲来,可他母亲还是来躲在角落里看他。而且是默默地走回家,为的是省下车钱。

师:那我就奇怪了,不让来就不来好了,干嘛还要来呢?

生16:因为母亲对孩子非常关心,放心不下。

师:那为啥要偷偷的来呢?

生17:因为作者不愿让同学们看见那农村模样的母亲,于是就叮嘱她别来学校。

师:说的好!这件小事足以体现母爱。如果我把原文改成这样呢。(多媒体展示改文:有一次,我从姑姑口里得知,母亲每星期都躲在角落里来看我,然后,默默地走回家去,为的是省下车钱。听着,听着,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我在心里暗暗地说:妈妈,你真是太好了!)

师:你觉得原文好,还是改文好?为什么?

生18:原文好。因为原文讲了不让母亲来,可她还来。而改掉的没有讲“我”不让母亲来,这样不能更好的体现妈妈的爱。

师:分析的好极了。

生19:原文好,因为原文“听着,听着,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我在心里暗暗地谴责自己:你太自私了!”很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而改文没有。

师:对。大家注意到了吗?作者选取的是一件小事还是大事?

生(齐答):小事。

师:那哪位同学能说说本文给我们的写作启示呢?

生20:我们写作时可选取日常小事来表现母爱。

师:任何小事都能很好的表现吗?

生21:应该选取感人的情节来写。

生22:写作时把事情的缘由和当时的感受写出来。

师:对,特别应把当时的情境交代清楚,以此来突出人物形象。来,我们总结一下:选取细节材料,凸现情境。(板书:选取细节材料,凸现情境。)

五、课堂练笔。

师:这样,不仅有事可写,而且能很好的表达情感。(板书:事;情。)好,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你尘封的记忆,翻开你成长的历程,选取你认为最能表达深深母爱的一件小事,写一个片段,注意刚才我们总结的写作启示。能写吗?

生(自信):能!

1、学生当堂练笔(10分钟)。

2、学生点评。

3、教师总结:希望我们今后无论干什么工作,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我们的身后有母亲注视的目光;也无论我们的母亲是多么的衰老,多么的体弱,她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美丽的人。

六、布置作业。

师:(多媒体展示作业)

1、在生活中理解母亲,关心母亲,热爱母亲。

2、课外给母亲打个电话,问候一声或回家时为母亲做一件小事,体会母亲的反映。

3、用心观察、感受母亲爱你的细节,通过语言、动作等多样化的描写,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教师结束语:这次和同学们一起重温了母亲伟大无私的爱。我有一种感觉,就是发现你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你们懂得了母亲。就让我们从感受母爱,体会母爱开始,去感受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爱,从而爱我们身边的人,爱我们的生活,感受生活,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吧!希望同学们都能在作文中流露真情,在生活中学做真人。(多媒体展示:在作文中流露真情,在生活中学做真人。)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师”定位失衡

全文共 710 字

+ 加入清单

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

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学生回答问题顺我者表扬、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绝对是主宰而非主导,学生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哪来的情、哪来的兴趣?也就无从说“我喜欢音乐课”了。

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功夫不足。我听过少的音乐课,也看过很多老师的教案,总发现我们的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他们经常在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学生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他们只想课堂45分钟我该怎样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神经质的信息输入不是单一的,应该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的多,聆听学生心声、把握学生心智、愿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师的疾话对的”、“我是老师,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话”,恐怕是我们很多老师常有的心态和所说的话。因此,许多教师挖好一个个的陷阱让学生一个个往里跳的事总是很乐意去做的。比如说:“对不对?“对”“好听不好听?”等等。尽管老师自己都觉得多余,有时还显得底气不足,但总是乐此不疲。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材”定位过高过死

全文共 1204 字

+ 加入清单

教材教学之本,依教材上课“没商量”。我们国家的教材建设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首先打破

了全国一纲一本的格局而出现了一纲多本、多纲多本,这对于拓展符合各地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同教育水平和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教材空间,形成新的教学格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毕竟人们的国家太大了,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又是如此的不平衡,要用几套教材来作“教学之本”,实在是勉为其难。。就从我们浙江省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来说,这套教材八十年代未开始编,九一年开始在部分地区实验使用,九三年在全省推广使用。编写这套教材最初的定位是“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使用,这从九十年代初全国经济发展的.势态看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地位,无疑是准确的。可问题是,仅从一个面积不大、人文背景相对单纯、经济结构跨度也不是很大的浙江省,其经济水平的差异也是显面易见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定还来教育文化的差异。可我们使用统一教材,就是对这种事实上存在的差异视而不见,这与教育学的基本大批量是相悖的。

另外,一本教材从编写到使用的周期很长,对教材重新作出修订则所需的时间更长。在现今知识爆炸、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道德面、人生观、美学观无不时时处处都在变化着,而唯有我们的教材不变,要学生唱的歌曲不变。这怎么可能让学生对我们的音乐感兴趣,对我们所唱的歌感兴趣?

再有,我们对“教科书”那种根深蒂固的虔诚,执行起来从不打折扣的那种严肃认真态度,一些教师对教材的依恋及所有管理层面上的考核、评估、督查都是以此为据,更加剧了这种不例题。因此,我们什么时候能做到不再以“教材是教学之本”而以“教学以人为本”,让每个教师都能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来接待教学内容(这里暂且不论我们音乐教师是否都具备这种水平与能力),才能出现我国自己的真正意义的教学法,才会有中国自己的“奥尔夫”、“柯达伊”。

教材内容并非经典,没劲!我们一些教学内容不受学生欢迎,也无法得到音乐老师的认同。在许多人的头脑里,一提到审美教育,便自觉不自觉地把教育目的提到德育的“高度”。因此,教材编写中什么时候该唱什么歌,那段时间是什么节日该安排什么内容,这两年在号召学生什么教材就该有所体现德育都成为必须考虑的第一因素。这就使得我们的教材始终离不开正当附庸的臼巢,在强调音乐教化功能的同时,削弱了音乐本身,音乐的本体失落了。另外,从音乐学习、情感体验的角度说,经典音乐亦并非*别人去持牌指认就成了,大家去听了、去唱了,觉得好听,好美,好感动,就牢记在心了,也自然而然地成了“他”心目中的名歌、名曲了。就像在调查中所反映的“你最喜欢的乐曲”。在三成以上都写的是《梁祝》,那无疑这《梁祝》就成了我们大家共同的名曲了。如果我们的教材歌(乐)曲,学生不喜欢去唱、去听,再有伟大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又通过什么去教他们呢?用什么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又怎么能使学生学习音乐有劲?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课堂反思作文教学课堂反思

全文共 559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学生的教学,自己已经进行了有将近三周了。总体来讲,对自己的教学还是不太满意,应该说非常不满意。自己在教学中出现了很多很多的错误,自己认为都是能够避免的,但是还是出现了,这应该是我之后在教学中应该必须反思与避免的。

首先对于课前准备,自己感觉自己每次多课的准备都不是太充分,总不能想全学生所想的,而这就导致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及时处理有些学生所提出来的问题,而且有的时候自己还要让学生来给你讲,我想应该就是自己在教学准备时的不充分的地方,以后需要积极改正,不能对问题模棱两可,要把问题想全想透。

其次是在上课方面。在上课上面总的来说自己还是比较反对老教师的那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的,但是在自己实行新的教学模式的时候,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比如说在讲课时纪律的问题,可能是自己上课把学生的激情激起来了,然后自己又控制不住课堂,最后就导致了自己的课堂相对来说乱哄哄的,这也就相对的影响了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这是我以后再教学中应该着重进行改正的地方,既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知识,也要让给学生一个教好的学习环境。

最后,自己在自我反思上面感觉还是非常的欠缺的,在进行了一天的教学之后,不能很好的反思自己,最后导致想通的错误再次发生。以后一定要及时做好反思。

做的虽然与自己想的相差很远,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一定可以越做越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方仁工作文教学课堂实录介绍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方仁工作文教学课堂实录(一)

◆上海/何俊萍整理

[编者的话]方仁工先生是著名特级教师,从教几十年来在作文教学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各种语文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有建树有影响的研究文章。近年来方仁工先生在自己从教的学坟教高中作丈训练课,受到了学生和听课教师的欢迎。他所在的学校——上海市市北中学,专门成立丁“方仁工作文教学传习所”,并聘请于漪、陶奉一、陈思和、赵丽宏、巢宗祺五位专家、作家、教授任屑问。像这样专门为一个教师成立机构并聘请顾问共同传授、研究作文教学的,在全国尚属首家。为了介绍方仁工先生的作文教学成果,我们刊发一组“方仁工作文教学课堂实录”,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攻克作文教学这一难题有所帮助,希望能对有志于研究作文救学并进行教学改革的朋友们有所启迪。

自圆其说 言之成理

主要内容:如何写议论文

师:有些同学说议论文不会写,接下来我想对议论文多说一些。所谓议论文就是对事物发表看法。要写好议沦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分饼之争

(摘自1月31日《上海家庭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提升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做主

全文共 810 字

+ 加入清单

一考生

语文学习是一种终身学习,语文素养提升也贯穿着每个人的一生,那么对于中学生来说,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是课堂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教什么、提升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首先,“听”这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贯穿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听老师讲解《沁园春·长沙》,我们感受到了伟人的气魄和胸怀;听鲍国安先生朗诵《赤壁赋》,我们感受到了苏轼的豁达和豪迈;听同学们探讨《记念刘和珍君》,我们感受到了青年的热血和执着。聆听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欣赏名家感人肺腑的朗诵,我们提高了审美情趣,增长了欣赏水平,语文素养在倾听中慢慢提升。

其次,“说”在语文课堂上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成为提升语文素养重要的手段,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在《再别康桥》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浓浓的不舍情思;在《中国梦》的演讲中,我们体会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在“能否以成败论英雄”的辩论中,我们体会到了哲思的巨大魅力。在说中悟,在悟中提升语文素养。

再次,“读”作为提升语文素养最有效的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比重最大。我们对《荷塘月色》进行品味和鉴赏,感受语言之美;我们对《拿来主义》进行思考和领悟,感受思辨之强;我们对《宇宙的边疆》进行阅读和理解,感受着自然之神秘。通过这些优秀篇章的赏读,我们全面提高了语言鉴赏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进而提升了语文素养。

最后,“写”是语言表达运用的重要方式,心灵的触动、情感的共鸣、理性的思考都可以在写作中呈现,没有“写”,语文素养就无法从根本提升。我们写作《难忘的瞬间》,表达生活的感动;我们写作《霜叶红于二月花》,描绘自然的美景;我们写作《我心中的孔子》,赞美先贤的智慧。写作完成了语文素养的提升。

这四种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了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这是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中学生提升语文素养最有效的途径。当然,除了课堂有效教学之外,课外的大量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对提升语文素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浅谈提高高中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全文共 2427 字

+ 加入清单

【摘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作文课有效性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是学生们写作的能力能否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的作文课的模式桎梏着学生们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式,放开学生的手脚,给他们自由放飞的空间。本文从学生的发展空间、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等方面对作文教学提出了几点拙见,以此来为学生提高作文能力增添一份理论指导。

【关键词】

作文 课堂教学 策略

作文教学不是老师的包办教学,很大程度上,目前的作文课堂都存在着老师主导整个课堂的现象,这种作文课堂模式无疑将我们的学生思维桎梏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中,阻碍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高中作文教学而言,学生如果一直接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渗透,那么就很难在将来的高考中取得理想的作文分数,不能不说,在汉语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更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在作文课上,让学生们放开自己的手脚,将目光投向更加广阔的大干世界中去,而不是拘泥于一个小小的课堂。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写作是一个建立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的更高的艺术修养,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做的就是让高中生关注社会生活,再对这样的真实的材料进行一定的理性思考,得到认知上的升华,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语言特点,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使自己的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这是语文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我觉得,要将作文课的有效性发挥到最大的程度,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放开学生写作的时间和空间

写作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文字体现,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随性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老师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将写作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摒弃只有上作文课才写作的陋习,老师也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让我们的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写作状态中,经常写作,随时写作。在应试教育中,一篇800字的作文往往要限定时间写出来,虽然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审题、构思以及成篇的能力,但是却很难写出高质量的作文,所以,在作文课上我们应该给学生时间来进行资料的整理、揣摩和语言的润色。这样的文章质量应该是要高于我们限时要求学生完成的文章的质量。这样的文章也会更加具有现实的意义。此外,作文的课堂也不应该拘泥于上课的几十分钟,它应该是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除了学生们经常活动的室外,家庭、社会等各个空间也都可以为学生创作提供广阔空间,也只有在更加广阔的空间里,学生才能获得真实丰富的材料,才能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故而,走出课堂,经过自己的观察、访问、游览等多种方式接触自己不熟悉的社会生活,才能是课堂的一个有利的补充,才能使学生在上课时有话可说,有文可写,才能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课上要把握学生的共性问题加以指导

学生作文最难的一是不知道写什么,二是不知道怎么写。有的学生读了不少书,背了一些写作技法,但写作时无法联系、运用。究其原因,是教师的写作指导不到位。我认为指导的重点应放在教会学生如何审题立意,如何面对任何一道题都能迅速打开思路、选好切题的角度。

高中阶段的作文一般以命题作文为主,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会出现学生的立意不明确、不知道如何分析材料、从何处入手写作的问题,针对这样的学生的共性问题,()我觉得可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综合性的指导,可以从关键语句来分析材料蕴含的主旨,也可以通过因果分析方法或者辩证分析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写本质的思维模式,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独特的风格。这样一来就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课堂上印证观点的例子尽量来自教材及学生自己的习作,做到好懂易学。在具体的课堂操作过程中。教师肯定是要举一部分实例的,在这里我要建议老师们尽量不要采用一些陌生、陈旧的实例,这样不仅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而且也浪费了课堂上的有效时间,最好就是选取一些比较新颖的、学生感兴趣的实例。在备课的时候把相关材料的有效资料准备充分,最好就是选取课本当中的例子,学生能够迅速的明白,也能够对资料进行全新的审视,在写作中能灵活运用这些曾经被搁置的实例。

三、培养学生课堂上的主人公意识和勇于发言的能力

新课改要求我们老师要还课堂给学生,所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才是最关键的环节,我觉得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激发我们学生的勇于发言的热情。

1.比较阅读讨论

课堂上抽取两篇学生的佳作,教师就作文的某一个方面或全方位进行对比,然后让学生根据作文提出自己的见解,只要是“言之成理”即可给予鼓励,在讨论的时候强调简明、得体,在讨论中,提倡进行过细的分析并提出修改意见,尤其是分析文章的异同点。

2.自由辩论

针对一篇文章或者是多篇文章的一个方面或者多个方面进行辩论,可以在课堂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辩论小组,每个小组经过讨论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跟对手进行辩驳,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善于就提供的文章发表不同的意见,发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引以为戒。这种方法,强调的是表达与众不同的意见,它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使思维和讨论活跃起来。这样,这个讨论就总是尝试性的,它迫使学生进行反省性的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和经验。胡适曾经这样说: “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和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可见,发现问题是多么重要。

3.现身说法

课堂上请作文写得好的同学在班里朗诵,并请他将写作的经过、体会介绍给其他同学,再请他自改作文,说出这样改的原因。以此为基础再请其他同学提出修改意见和评价体会。在这种批评与自我批评中体味写作的乐趣。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方法。

【结语】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倍感艰难的教学任务,教师应该首先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引自己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鼓励学生在写作课上积极的发言,以学生的实际理解水平为基础进行多层面的鼓励教学,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最大的提升。

[浅谈提高高中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课堂反思作文课堂音乐教学反思

全文共 3048 字

+ 加入清单

一、课堂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含量过低

音乐课类似文学课,语言文字解说的多,提及音乐语言、挖掘艺术情感的少。在我所听到的音乐课里,这种情况不在少

数,尤其是欣赏课。有些老师的课,他们讲得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师的教学中,语言多,音乐少,全然没有了音乐的我,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学生的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是对音乐课没了热情。我们坦言,讲文学我们比不过语文老师(就普通而言),讲解数理也非我们所长,为何不发挥我们音乐教师的优势呢?

音乐课即唱歌课,但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们在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课的后半部分)唱歌却是“老太婆念经,有口无心”。既不用心,何来之味、又何来之情,更何从谈感!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当然会到课外去找。找他们处认为好听、够味的歌来唱,还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在精心挑选的小本本里,装在兜里,并引以为豪。

音乐课即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我们的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技能,过于偏重技能,使得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成了音乐基本功训练课,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把中小学生当作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训练。这样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许在一段时间里,一部分学生会有一些效果,但却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甚至磨灭。实际上这样的音乐学习与课堂教学,从根本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弃了“国民音乐教育”的初衷,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的。

二、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师”定位失衡

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

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学生回答问题顺我者表扬、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绝对是主宰而非主导,学生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哪来的情、哪来的兴趣?也就无从说“我喜欢音乐课”了。

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功夫不足。我听过少的音乐课,也看过很多老师的教案,总发现我们的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他们经常在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学生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他们只想课堂45分钟我该怎样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神经质的信息输入不是单一的,应该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的多,聆听学生心声、把握学生心智、愿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师的疾话对的”、“我是老师,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话”,恐怕是我们很多老师常有的心态和所说的话。因此,许多教师挖好一个个的陷阱让学生一个个往里跳的事总是很乐意去做的。比如说:“对不对?“对”“好听不好听?”等等。尽管老师自己都觉得多余,有时还显得底气不足,但总是乐此不疲。

三、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材”定位过高过死

教材是教学之本,依教材上课“没商量”。我们国家的教材建设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首先打破

了全国一纲一本的格局而出现了一纲多本、多纲多本,这对于拓展符合各地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同教育水平和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教材空间,形成新的教学格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毕竟人们的国家太大了,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又是如此的不平衡,要用几套教材来作“教学之本”,实在是勉为其难。。就从我们浙江省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来说,这套教材八十年代未开始编,九一年开始在部分地区实验使用,九三年在全省推广使用。编写这套教材最初的定位是“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使用,这从九十年代初全国经济发展的势态看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地位,无疑是准确的。可问题是,仅从一个面积不大、人文背景相对单纯、经济结构跨度也不是很大的浙江省,其经济水平的差异也是显面易见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定还来教育文化的差异。可我们使用统一教材,就是对这种事实上存在的差异视而不见,这与教育学的基本大批量是相悖的。

另外,一本教材从编写到使用的周期很长,对教材重新作出修订则所需的时间更长。在现今知识爆炸、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道德面、人生观、美学观无不时时处处都在变化着,而唯有我们的教材不变,要学生唱的歌曲不变。这怎么可能让学生对我们的音乐感兴趣,对我们所唱的歌感兴趣?

再有,我们对“教科书”那种根深蒂固的虔诚,执行起来从不打折扣的那种严肃认真态度,一些教师对教材的依恋及所有管理层面上的考核、评估、督查都是以此为据,更加剧了这种不例题。因此,我们什么时候能做到不再以“教材是教学之本”而以“教学以人为本”,让每个教师都能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来接待教学内容(这里暂且不论我们音乐教师是否都具备这种水平与能力),才能出现我国自己的真正意义的教学法,才会有中国自己的“奥尔夫”、“柯达伊”。

教材内容并非经典,没劲!我们一些教学内容不受学生欢迎,也无法得到音乐老师的认同。在许多人的头脑里,一提到审美教育,便自觉不自觉地把教育目的提到德育的“高度”。因此,教材编写中什么时候该唱什么歌,那段时间是什么节日该安排什么内容,这两年在号召学生什么教材就该有所体现德育都成为必须考虑的第一因素。这就使得我们的教材始终离不开正当附庸的臼巢,在强调音乐教化功能的同时,削弱了音乐本身,音乐的本体失落了。另外,从音乐学习、情感体验的角度说,经典音乐亦并非*别人去持牌指认就成了,大家去听了、去唱了,觉得好听,好美,好感动,就牢记在心了,也自然而然地成了“他”心目中的名歌、名曲了。就像在调查中所反映的“你最喜欢的乐曲”。在三成以上都写的是《梁祝》,那无疑这《梁祝》就成了我们大家共同的名曲了。如果我们的教材歌(乐)曲,学生不喜欢去唱、去听,再有伟大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又通过什么去教他们呢?用什么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又怎么能使学生学习音乐有劲?

四、课堂教学的观念落后,方法陈旧、手段及模式单一,教学设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一边是“奥尔夫”、“柯达伊”、……等教学法铺天盖地而来,令我们目不暇接,大有我是谁的忙碌惊呼四起之势;而另一边却为音乐与素质教育有什么联系、音乐教育如何渗透德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到底该用什么谱等“重大问题”争论休。这令第一线的音乐们无所适从,还大有望不到穷尽之态。

一边是高保真立体声音响、钢琴、家庭音乐教育;而另一边是简易的手提录音机加劣质的教学磁带,还有一个领不到奖金(甚至工资)的音乐老师。

一边是歌厅、音乐会、MTV尽情享受;而另一边还在我唱一句你跟一句,先认谱再唱歌,剩余时间听录音。

……

如此强烈的对比、反差,再加上领导的管理水平与意识,家长们的“务实”,社会对音乐教育的偏见,还有新闻媒体的导向,足以能把我们的课堂音乐教学挤进可有可无、被人遗忘的角落。

[课堂反思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录校园我们的教案作文教学片断

全文共 1190 字

+ 加入清单

(一)启发谈话,激发情感,确定中心

师:同学们喜欢咱们的校园吗?

生:我在这里度过了童年的时光,我特别喜欢校园。

师:喜欢校园的哪些方面呢?

生:校园里绿化得很美,有很多果树,还有四季常青的松柏树,特别是夏天和秋天,校园里有各种鲜花。

生:我喜欢校园里很多体育设施。如:联合器械架,攀登架,单、双杠等等。我可爱在这儿活动了。

师:除了以上同学们说的喜欢校园的环境和设施,最让你们留恋的是什么?

生:在校园里我们搞了许多有意义、有趣的活动,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师:是的,我们都热爱这座校园,在作文中就要表达出这种情感,也就是这篇作文的中心思想。(板书:一、中心思想)

(二)指导写作条理

师:我们描述校园必须按一定的顺序,你们是怎么思考的?

生:我以进校的路线来写校园的各个地方。如:进了校门走上甬道,来到操场,然后进入教学楼。

师:思路很清楚。

生:老师,我按校园的各个方面分类写行吗?

师:当然可以,你说说看。

生:我常常站在四楼窗口俯瞰校园。我按这样的顺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操场的景物和同学们活动的情况,再写校园的花草树木春夏秋冬都那么生机勃勃,有特色,最后写我们的教室宽敞明亮及师生的关系。

师:很好,无论按怎样的顺序,都要注意各段之间的衔接。

(板书:二、叙述要有条理)

(三)指导写重点段

师:文章的思路有了条理,是不是这些内容平均使用笔墨?还要考虑什么问题?

生:应该考虑详写和略写的问题。

师:是的。文章中要有一两处细致描写,其它方面略写,文章就既完整又详细得当了。下面我们来共同研究一下详写部分。

生:重点描述的地方也要有一定的顺序。

师:很好。首先要确定“立足点”,也就是观察点,然后按方位描述景物,并在字里行间表达自己的情感。

现在每个同学练写一个详写片断。

〔板书:三、详细描写(重点段落)

(一)确定立足点

(二)按方位描述

(三)表达真情实感〕

生:写片断后谈:我走出教学楼,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楼旁左侧的参天的古槐。夏天,那茂密的枝叶遮住了阳光,我们在树荫下跳皮筋,做游戏。再往前走,有几棵石榴树,结的石榴又红又大,真想摘下一个尝尝鲜。不,那是集体的财富。接待室的两侧的柿子树更引人注目,在这金秋季节,深绿色的叶子中透着红,红中闪着亮,远远看去像火焰一般。走近一看,一个个熟透的柿子,坠在树上,把树枝都压弯了。这一棵棵高大的树木,把我们的校园装点得多美呀!

生:教学楼里有几个专用教室,我特别喜欢四楼的计算机教室。这里全是先进设备。地上铺着木纹地板革,看上去是那么柔和、舒服。抬头望去,嗬,一盏盏圆形花纹吊灯,镶嵌在屋顶。平视教室,数十台中华学习机和“310”机整整齐齐地排成两列长队。瞧,正中的那台就是我用的。雪白的外壳,红色的键盘,打开显示器发出了“嘟嘟”的响声。在这里上课真是一种享受。

二、教师总结:几位同学写的内容都较具体。在完成全篇作文时,不仅写景物,还要写出人的生活,要有生活气息。

资料提供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课堂教学中的“现场感”——读刘良华教授《评价的秘密》一文有感

全文共 644 字

+ 加入清单

湖北一所“子弟中学” 有一位周老师,教化学。个子很高,又英俊,很受学生喜欢。但这个老师有个毛病:上课时,他从不拿正眼看他的学生。一旦上课,眼睛就牢牢地盯着右边的窗户,即使提问学生,眼睛也是牢牢地盯着右边的窗户,不会正眼看他的学生。

以上所提的周老师是刘良华教授在《评价的秘密》一文叙述到课堂教学的反馈和矫正的“现场感”时所举的一个例子,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感触也极深。

像周老师这样的老师,我们学校也有。他们在上课时,或者看着天花板,或者看着墙壁,或者明明是看着学生,却视而不见,自顾自地讲课,全然不理会学生。

上学期我随堂听了同年级一位老师的课,这位老师由始至终手捧着教案自己在讲,很少抬起头来正眼看学生。这样的课即使教案准备得很充分,也不成功,因为她没把学生装在心里,因为课堂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作为教师,就要善于观察学生面部流露出来的表情,从而把握他们的思维脉搏。当学生表情反映出困惑(皱眉、目呆、啃笔头……)时,说明学生已经碰到不解的难题。这时,教师如果不注意观察学生,没有发现他们的困惑,未能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只顾滔滔不绝地讲解下去,就会无意地给学生积蓄疑难,增加他们的困惑感,使他们产生厌学怕学的情绪,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正如刘良华教授所述:“现场感”意味着这个老师既沉浸于自己的教案、讲课思路和讲课激情中,又经常从自己的教案、讲课思路和讲课激情中抽身出来,抬头观察、阅读他面前的学生。具有“现场感”的教师总是善于从教学的现场捕捉调整教学的信息。这样的教师才是好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记事作文课堂教学设计

全文共 1865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事情,丰富习作素材。调动学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从拟题到构思,鼓励学生不拘形式,自由表达,合作探究,有序地说和写。

重点难点:如何有序表达、如何抓住重点及细节描写,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写完整。

课 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欲望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玩个游戏[板书:打手背]齐读。

2.从同学们的声音中,老师了解了你们的心情,谁来说说听到老师说要玩游戏时,感觉怎么样?

二、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1、指导学生学会自拟题目

(1)启发谈话:

同学们先两人一组自由的玩一玩。你们觉得开心吗?这节课就把你的快乐写下来吧!在写之前先要确定一个恰当的题目。(板书:拟题)

(2)教师小结。记事类文章拟题的一般规律,既可以按时间或地点拟题,也可按中心事件拟题。还要注意拟题新奇。同学们说一说怎样拟题?

(3)教师小结。幻灯片出示:《一次有意义的游戏》 《这次游戏真开心》 《难忘的拔河背比赛》《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那一次,我哭了》《那一次,我赢了》 《那一次,我输了》《忘不了那个时间》 《今天是个好日子》 《热闹的课堂》……

(4)让学生根据习作素材自拟题目。

2、学生报题

有创意的题目奖给耕耘奖。

三、巧妙引导交给方法

1、教给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开头的方法

(1)文章拟好了题目,我们先写开头。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一篇文章如果有好的开头,能产生“开门红”的效果。因为读者看文章总是从开头读起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写好文章的开头。(板书:开头)

(2)教师归纳小结。常见的开头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上星期五,我们五乙班在学校南面的水泥路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野餐活动。(在开头就开门见山,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

2、 操场中间的水泥路上,躺着一根又粗又长的绳子。绳子两头各站着十几个精神抖擞的男同学,个个摩拳擦掌。路两边,坐满了全校同学,大家有的挥舞着红领巾,有的甚至跳上了凳子,不停地呼喊着。原来,这里正在举行全校的拔河比赛呢!(可以运用“场面描写法”,以烘托热烈的气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那天,班主任徐老师让我们进行一次吹鸡毛比赛。同学们听了,不禁瞪大了眼睛,迷惑地看着老师,小声嘀咕着,谁都知道鸡毛轻飘飘的,怎么吹呢?(采用设问开头)

2、帮助学生掌握“有序”的表达方法

(1)启发谈话:刚才老师说玩游戏,你们的心情怎样,看到周围同学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2)明确规则。

a.从你们的语言中,老师感受到你们是迫不及待地想玩这游戏了。那老师先来说下游戏的规则,我只说一遍,你们要认真听,比赛规则是这样的:比赛双方面对面站立,左手背回背后,右手伸出来,两手相对,一个人的手心向下,一个人的手心向上。当老师发出口令“一、二、三,开始打,打住者获胜,没打住者翻过来让对方打。(注意只打住就好,注意力度)

听清楚了吗?谁来说一说呢?(指名一生交流)

说的真棒,记忆力可真好,你们能像他一样吗?

b.写比赛规则 [板书:比赛规则](书写3分钟,要求:不说话,不抬头,不停笔。)

c.再指名一生交流比赛规则。

3、 备战气氛。

(1)请前后桌同学面对面站立,我们马上就要开始游戏了,老师要提醒你们:一定要听好老师的口令。

(2)喊口令“1!2!暂停!”刚才老师是考考你们的反应能力呢!瞧瞧怎么样啊?老师现在来采访你们下:a、刚才教室里静悄悄的,你的心跳得快吗?像什么呢?b、你的眼睛在干什么?心里想什么?c、你看到你对手的表现了吗,怎么样的?

(3)这就是我们在备战时的一个情景,[板书:备战体验]请把你的体验写一写。(时间3分钟,要求:不说话,不抬头,不停笔。)

(4).指名两生交流。

4、 记录自我。

(1)比赛正式开始,“1!2!3!开始!”

(2)刚才老师口令一发完,教室里爆发出怎样的声音呢?胜利的同学请举手,你来说说为什么会取胜啊!

(3)写一写:记录真实的比赛过程。[比赛过程:经过 结果] (时间4分钟,要求:不说话,不抬头,不停笔。)

(4)指名两生交流。

5、 观察他人。

(1)刚才同学们留心观察了自己的体验,现在老师要求同学们注意观察他人的表现。注意他的动作、表情、语言等。

(2)分两组进行比赛。

(3)写一写刚才观察到的情况。(时间3分钟,要求:不说话,不抬头,不停笔。)

6、小结

咱们班的同学观察力较好,希望你们今后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老师相信你们能行。

四、布置作业

下一节课咱们继续写作

板书设计

打手背

开头:

比赛规则

备战体验

比赛过程:经过结果(人物的语言、动

[记事作文课堂教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全文共 1167 字

+ 加入清单

法国最著名的牧师纳德 兰塞姆聆听过一万多人的临终忏悔,他说,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每个人最后的反思,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把反思提前几十年,做到了这点,便有50%的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我们的教学中,多一份反思,或许会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进步。

语文教师,我一直以为是最难当的。作为母语,似乎谁都知道都会理解都可以说上一二。前几年语文大讨论时,多少偏激之词言犹在耳,多少老教师感叹越教越不会教。我困惑,摸索,听了几位大师言谈,观摩了几堂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偶有一些心得体验,聊且作为反思。

首先,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必须过硬。听、说、读、写不必说样样精通,起码必须能镇住学生,在学生面前能有几分自信。我真正感到自己在课堂能闲庭信步,挥洒自如,是普通话培训之后。自己朗读能力提高之后,可以自如地范读,底气就足了。基本功过硬,语文教师本身就是语文。比如如果你善于听,学生课前三分钟演讲,你的评点,引申就有根据,有针对性。观摩一些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往往会发现他们本身素质相当之高。可惜,大学、目前的培训机构对这方面的训练太少了。

其次课堂的成功,备课必须充分,要带有自己的思考见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的魅力就在于它是很有个性的,能紧密联系生活的。陆游教孩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所以语文教师是一个杂家,必须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思考。学生如果会认为自己的语文老师知识渊博,上课能有一些新见解,就成功了一半。比如《项链》,未必就批判资产阶级虚荣心;《装在套子里的人》未必就一定要大谈揭露沙皇军警的黑暗。

教学中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试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同学们畅所欲言,对王权意识和奴性意识大加批判,我也加入他们行列,讲了几个小故事: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专制时,有人质疑赫鲁晓夫为什么不在斯大林在任时指出他的过错,赫鲁晓夫拍着桌子:“谁在说话,给我站起来!”那人吓坏了,以为大祸临头。赫鲁晓夫幽默地说斯大林就是这样做的。高压专制下,必有奴性。随后讲了萨达姆的“万人坑”,讲了康熙、乾隆时代的文字狱,讲了孙志刚的遭遇。大家一下子陷入深思。这是我在教读《我若为王》一文时的一段“穿插”。将历史、现实和课文联系在一起,拨动着学生的心弦,不仅恰切的丰厚了教学内容,而且有力地烘托了课文的主题,强化了教学效果。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有机地适度地“穿插引入”,可以让行多行多的课表现得活泼灵动。教学艺术是需要学习总结的。这一点,湖北特级教师胡明道老师做得相当成功。她将课堂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加以分析,归纳了各种各样的应对方法,所以在课堂上她能游刃有余。而我们往往还凭经验驾御课堂,有时感觉很不错,有时感觉很失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要不断反思,与时俱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三年级作文和家人在一起课堂教学实录

全文共 1169 字

+ 加入清单

一、图片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大家熟悉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看

生:想。

(播放图片)

师:同学们,刚才看了这些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生1:妈妈对我的爱。

生2:爸爸妈妈很爱我们。

生3:我想到了我的奶奶很爱我。

师:是啊!爱,是一个多么亲切,多么温馨的词语。爱,一直都在我们的身边。家人给我们的爱,就像阳光雨露,哺育我们成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写一写家人对我们的爱。 (板书课题)

二、说一说

师:在写之前,首先我们来回忆一下在家里你和谁的关系最好。

生1:我妈妈。

生2:我爸爸

生3:我的奶奶很爱我。

师:你和他们发生过哪些让你难忘的事情呢?你愿意把你和他们之间的故事介绍给大家吗? 生:愿意。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交流。首先来看看要求。(大屏幕出示说话要求)

师:哪位同学愿意读一读?

(指名朗读)

生:要求: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说清楚具体经过,2.用具体生动的语言讲述当时的情景,3.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制作好的档案卡,在小组内把自己与家人的故事介绍给大家吧。 (学生小组内互相介绍家人)

师:下面我们一来介绍介绍。谁愿意把自己的家人介绍给大家呢?

(集体交流)

生1:和我关系最好的是我的妈妈,我的妈妈叫黄春霞,今年36岁,是一位农民。妈妈文化不高,却常常教育我要好好学习。于是,我对妈妈一直反感,因为妈妈爱唠叨、爱数落我。: 生2:我爷爷

三、围绕档案卡中写到的故事练习写一个小片段。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大家想不想把这些充满温情的故事写下来呢?

生:想。

师:现在我们一起把它写下来吧。在写之前,我们来看看今天的写作要求。

(大屏幕出示写作要求)

师:哪位同学愿意读一读?

(指名朗读)

生:1.做到语句通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自然段写。

3.写出自己的心理感受,表达出你和家人之间的爱。

师:听清楚要求了吗?赶快开始写吧。

四、学生自由习作

五、范文引路,自主修改习作

师:许多同学都写好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展示展示。谁愿意把自己写的故事读给同学听(指名汇报)

生1:我的爷爷是一位农民,今年七十岁了,身子骨还很硬朗,每天早上爷爷都要叫我陪她去跑步。

生2:

师:听了同学们的故事,老师也有故事与大家分享,你们想不想听?

生:想。

(大屏幕出示范文,教师朗读范文)

师:刚才,听了老师写的故事,同学们觉得怎么样?

生:好。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好在哪里?

生1:有对话的描写。

生2:有心理活动的描写。

师:那你想不想让自己的文章也像老师写的这么好?

生:想。

师:那接下来请同学们对照老师的范文,自主修改自己写的内容,要注意尽量加上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还要注意分段描写。

五、学生资助修改片段后展示交流。

六、作业:

师:下去之后,请同学们自己写的片段,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我和××”。下课!同学们再见!

[三年级作文和家人在一起课堂教学实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的教师读书笔记

全文共 1735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一书,感触很多。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要想在历史课堂上实施有效教学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知识的入门,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实施有效教学,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讲究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二、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如七上第8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为起到这个作用,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往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三、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通过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兴趣 ,又掌握了知识。

四、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 ,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 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课堂教学要做到“三实”

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1、课堂教学做到真实性。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信息源(教材、教辅、音像、补充案例等)的真实,教学过程的真实,检测考评的真实。教师要真实地了解班情、学情,教师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自己,使教学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学习实际。

2、课堂教学要做到朴实性。课堂教学的朴实,更能体现教学的规律和教学的真实;更能被广大师生所接受;更能体现教学的实效。我们要倡导课堂教学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但不要“画蛇添足”;我们要倡导课堂教学的不断创新,但不要“买椟还珠”。

3、课堂教学要做到扎实性。教学既要以“扎实”为出发点,又要以“扎实”为收获点。要坚持课堂教学的“扎实”,这种扎实不是死记硬背,不是照搬照抄,不是单纯的复制知识。这种“扎实”应该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有知识技能学习的扎实,要有过程方法训练的扎实,更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的扎实。扎实课堂,必能真正获得教学的实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课堂作文教学论文参考

全文共 3131 字

+ 加入清单

一、利用课堂时间说话训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说话品质

低年级的语文课本,语言生动,图文结合,为学生练习说话提供了条件。另外教材中的“口语交际”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说话素材,成为了口语交际的主渠道。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1.边识字边进行说话训练。识字教学在小学低年级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为了让学生既要牢固掌握生字的读音,又要能够灵活运用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读准字音外,还要进行说词比赛。这样学生会兴致很高涨。再掌握字音的同时,又了解了字义,丰富了词汇。在教学词的同时,还要学生练习连词成句,用词造句等。这样既增强了字音,巩固了字义,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通过课文进行说话训练。低年级的课文,多以寓言、童话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为主。这就为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开阔了广大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故事情节,为学生创设语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给故事加上不同的结尾,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诗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枯燥无味,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变成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诗歌,又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3.课文插图也能成为学生说话训练的阵地。七八岁的孩子感性说话能力较强。课本中的插图也就成了学生感兴趣的焦点,而且低年级的课文又是图文并茂,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根据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在引导学生看图的同时,又要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图画,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这就避免了学生不知从何说起,不知说什么的缺点,教师慢慢引导学生说话要有条理,并能运用学过的词汇把语言说得生动、具体。日积月累,说话能力也会逐步提高。说是写的基础,低年级学生要以句为主要训练目的,由于入学前学生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说话训练,学生中存在着说方言、口语,说话胆小,声小扭捏等问题。为了发展和推动儿童已有的生活语言,还要是儿童自由的,随意的口语向规范的语言过渡,因此在说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养成说话声音响亮,仪态大方,语言规范,讲普通话,无不良口语的习惯,避免说口语、方言,在训练过程中,多给学生放录音,让学生感受普通话,学习普通话,练习普通话,从而纠正学生的不良发音,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除了积极引导,鼓励优秀,制止不良说话品质外,还要给学生树立榜样,规范语言。教师的口语更要严密规范,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作用。学生说话品质的养成,必须不厌其烦,循循善诱,面向全体,以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说话品质。

二、从句向段的过渡

在抓学生良好说话品质的同时,还要着手提高学生说话、写话的质和量。首先教师要组织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在读书中学习作者的语言组织方式,写作方法,使说话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另外,教师在学生说话训练的时候,多采用提问的方式,加强学生说的训练,要求学生把句子说具体,生动。同时,教师应注重鼓励学生动笔,一方面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写完整通顺的句子,一方面以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内容进行一日一句的写话训练。练写“10句”。即“看”“、听”、“说”、“想”、“感”和“是”、“有”、“被”、“把”、“句”。例:我看见一只小鸟落在草坪上。(“看”句)李奶奶听到一阵敲门声。(“听”句)李奶奶说:“你真是个好孩子。”(“说”句)他想:我的笔哪儿去了?(“想”句)我感到很高兴。(“感”句)我在山坡上放牛。(“在”句)你是我的好朋友。(“是”句)雨伞被哥哥拿走了。(“被”句)妈妈把我的书包补好了。(“把”句)爷爷家门前有一棵大树。(“有”句)以上10句的练写,指导方法为:先认识,后仿写,再以生活为内容创写新句。训练时务必从简单到复杂,一句一句地练习到位。通过一段时间练写“10句”,优等生便可以逐步进行“连句”训练。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可继续强化练句,到二年级可进入“连句”的训练比如: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人、事,学生说妈妈很漂亮,老师就会问“:妈妈哪漂亮呀?怎么漂亮呀?”从而引导学生把内容说具体。其次,结合课文的学习向学生传授说话的方式和技巧,利用课文中的模式和写作方法的讲解,练习学生说整段的话,以此向学生渗透写作方法,形成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逐步转变,一点一滴积累写作技能,为以后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就地取材,创设多种话题

说话训练要坚持不懈,要渗透到教学、生活的各个环节,达到自主,自然。比如学生刚入学,就要求学生已介绍自己的方式锻炼说话。上了一节学生喜欢的课,就让学生讲一讲,学生穿了一件新衣服,也让学生谈谈心情或感受;还借助课文插图,学生喜欢的图画,动画片,喜欢的文章等进行讨论,叙说……简单地说,说话训练不要流于形态,要随时随地发现话题,展开话题,多发现,拓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反手让他们会说,日积月累,学生会累积大量的作文素材。由于这些素材源于生活,学生作文时肯定有话可说,作文兴趣肯定高涨,写出的文章才会更加生动具体。童年是美好的。童年生活充满了欢乐,充满了好奇。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快乐生活,因此教师要多留心,善于观察孩子的生活,从他们的生活挖掘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建立话题,从而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1.嬉戏中的素材。“玩”是人的天性,更何况是一个孩子。学生能从玩中获得智慧,形成自己独有的个性,提高自我能力。通过观察你会发现嬉戏中的孩子更加天真可爱,同学们玩耍的内容更是层出不穷。提起“玩”,学生们个个津津乐道。教师要抓住这大好时机,通过讨论课间同学们都在玩什么?你最喜欢的游戏是什么?你对同学们玩的那种游戏有看法?你又学会了什么新玩法等各种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对学生的表达方式,叙述顺序等及时纠正和指导,这样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感觉说话课就和玩一样,对说话的兴趣也就会更加浓厚,日积月累,说话能力会逐步提高。2.活动课中的素材。低年级学生以识字为主,阅读为辅。阅读量较少,相对来说说话材料相对也少。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比如读书比赛,讲故事比赛等,以此来丰富课堂。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说话能力。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观察其妙的自然现象,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既扩大了学生视野,也巩固了知识。还积累了大量的说话素材。这样在上说话课时,学生由于眼界越来越宽,思维就会更加活跃,知识的运用也会更加灵活,说话课也会上得越来越精彩。3.生活中的素材。创作源于生活,那么学生的说话素材也要从生活中进行挖掘。因此,教师要留心观察学生,多和他们进行广泛的交流,把说话课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说话的训练。

四、大胆让学生把要说的话写出来

说好了并不代表学生就能写好,由说到写,也有一个能力的转变过程。因此,在训练学生说的同时,要鼓励他们把想说的话写下来。从学习完了汉语拼音,就让学生利用拼音拐棍的作用,把想说的话写出来。刚开始,学生肯定存在很大困难,教师必须用激励的方式,鼓励学生去写。教师不必嫌他们写得不好,更不要怕麻烦,学生只要写出来了,就要予以肯定,并当面进行指导,逐步树立学生写作的信心,养成写作的习惯。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学生写的会更加轻松自如。内容也会逐步生动具体,写作技巧的运用会更加巧妙,写作能力明显提高。由于平时加强了低年级说写的训练,并逐步向学生渗透了写作常识和技能,加上学生的亲身实践,细水长流,积少成多,是写作成为一种习惯。到了中年级作文时,学生就会得心应手,写的文章就会生动具体,使写作文不再是让老师和学生头疼的事,学生会把写作文当成一件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为了让学生能够轻松作文,让我们从学生一入学就系统地加强说写训练吧!为将来学生写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奠定稳健的基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