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著名成语典故【实用19篇】

三国演义相信大家看的多了,但是其中的成语故事你又知多少呢,下面请跟随小编一起来学习三国的成语故事吧。

浏览

7477

作文

159

成语典故

全文共 365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位后,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国家一天天衰亡下去。大臣庄辛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着急,劝襄王不要成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大事;这样长此以往,楚国就要亡国了。楚襄王听了大怒,骂道:“你老糊涂了吧,竟敢这样诅咒楚国。”

庄辛见楚襄王不纳忠言,只好躲到了赵国。结果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攻打楚国,攻陷了楚国的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到城阳。这时,他想到庄辛的忠告,又悔又恨,便派人把庄辛迎请回来,说:“过去因为我没听你的话,所以才会弄到这种地步,现在,你看还有办法挽救吗?”庄辛看到楚襄王有悔过之心,便借机给他讲了这个亡羊补牢的故事。

庄辛又给楚襄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楚国都城虽被攻陷,但只要振作起来,改正过去的过错,秦国是灭不了楚国的。楚襄王听了,便遵照庄辛的话去做,果真度过了危机,振兴了楚国。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成语典故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晏子出使到楚国去。楚国的君臣想耍笑一下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他们知道晏子是个矮个子,就在大门旁边开了一个小洞,让晏子从这个小洞进城去。

晏子走到小洞前边,看了看,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今天,我是出使楚国,不是出使狗国。请问我是来到了狗国呀,还是来到了楚国?”楚人无话可对,只好打开城门,迎接晏子进去。

晏子见到楚王,楚王笑嘻嘻地说:“怎么,齐国就没有人了吗?”

晏子知道楚王是在讽刺他,就不动声色地回答说:“您这是什么话!单是我们齐国首都临淄,就有七八千户人家。街上的行人要是都张开衣袖,就可以遮天蔽日;要是都甩一下汗水,就可以汇集成一场大雨,人挤得肩膀挨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您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要派你这样的人来出使呢?”

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噢!这您就不知道了。我们齐国派遣使臣有个规矩:要是对方是个上等国家,就派一个有本事、有德行的人去;要是对方是个下等的国家,就派一个碌碌无能的人去。因为我是最没出息的人,所以才把我派到你们楚国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成语故事鱼目混珠的典故

全文共 709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候,在街市上,住着一个名叫满意的人。有一次,他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办事,那地方在未经开发的荒蛮的南方。在一家绝不起眼的铺子里,他用身上所有的钱和带着的所有值钱的物品,买到一颗径长一寸的闻所未闻的大珍珠。回到家,满意用最好的材料做了一个盒子,上面镶嵌了金银和其他宝物,然后把那大珍珠放在里面,严密地收藏着。只在大的年节,他才拿出来给二三知己看。

满意有个邻居名叫寿量,也听到满意获得一颗大珍珠的事。看到别人谈论时脸上那种企慕之色,有好几次他都想把家里密藏的祖传大珍珠,拿出来同满意比一比。只是碍于祖宗“不可轻易示人”的遗训,这才作罢。

事有凑巧,不久两人都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卧床不起。四处问卜求医,古怪稀奇的东西吃了若干,只是病不见有任何起色。两家人家上上下下的人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但还是一筹莫展。一日街上走来一个游方郎中,说能医治各种疑难杂症。也是病急乱投医,请到家里,郎中看了看病人,说这种病需要珍珠粉来合药,才能药到病除。他匆勿写了一个方子,就走了出去。可是满意说什么也不肯残损那颗稀世之珍,所以就只吃了方子上的药;寿星则忍痛吃了用家传珍珠粉合的药。

几天以后,游方郎中来到满意家问病况如何,满意如实以告,郎中说:“我能否看看你的珍宝?”满意打开盒子,那颗珍珠熠熠生辉,耀眼夺目。“果然是不世之珍!”郎中道,“你为什么不拿着它到外面更大的世界去展示它的风采呢?”

寿量告诉郎中,吃了药却没什么作用。“那么你把所用的珍珠给我看。”郎中说。于是,寿量挣扎着起身,拿出了珍珠。郎中一看,那所谓的“珍珠”暗淡无光,于是大笑着说:“这哪是什么珍珠?!这是海洋中一种大鱼的眼睛。真是鱼目混珠

哪能治好你的病啊!”寿量羞得面红耳赤。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成语典故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宋国有个卖酒的人,量酒的器具很公平,对待顾客也殷勤,他家卖的酒也很是好喝,酒幌子也挂得高.然而就是酒卖不出去,酿的酒都酸了.卖酒人弄不明白这是什么缘故,便请教一位有知识的老人杨倩.杨倩说:"你家的狗是不是很凶猛?"卖酒的说:"狗凶猛,和酒卖不出去有什么关系呢?"杨倩说"因为人们害怕呀.有的大人让小孩怀里揣着钱,提着酒壶来买酒,狗就扑上来咬他.这就是你的酒酸了也卖不出去的原因啊."

国家也有狗,有才能的人怀着治国之术,想要用它使大国的君王明察起来;有的大臣就是恶犬,迎面扑来咬他们。这就是国君所以受蒙蔽,受挟制的原因,也是有本领的人不能被重用的原因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成语典故:天道酬勤

全文共 738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天道酬勤,是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古今中外所称道的多劳多得。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中文名】 天道酬勤

【汉语拼音】 tiān dào chóu qín

【反义词】 无所事事,不甚了了

【成语故事】

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

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那贼的记忆力真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而且很勇敢,见别人不睡觉居然可以跳出来“大怒”,教训曾先生之后,还要背书,扬长而去。

但是遗憾的是,他名不见经传,曾先生后来启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说这位贼人与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

“天道酬勤”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上天偏爱于勤奋的人们,付出的努力一定会有所回报,也说明了机遇和灵感往往只光顾有准备的头脑,只垂青于孜孜以求的勤勉者。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指古今中外所称道的多劳多得。

出处:出自 《论语》 的“天道”即“天意”“酬”即酬谢、厚报的意思“勤”即勤奋、敬业的意思,就是说“天意厚报那些勤劳、勤奋的人”。

造句:只要辛勤努力,就不信没有天道酬勤的道理。你要相信天道酬勤,所以好好努力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成语韦编三绝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505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释义:“韦”是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书。“三”是概数,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后人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加以概括。用来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故事: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成语典故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1汉.贾谊〈过秦论上〉(据《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引)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鉏櫌棘矜,非锬于句戟长铩也;适戍之众,非抗 于九国之师;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 之地,千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猴的成语典故与民间语言

全文共 1147 字

+ 加入清单

毛泽东生前对猴子颇有好感,他曾以猴自况“深山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自称“有点猴气,也有点虎气”。他对孙悟空更是赞赏有加,主张对敌斗争要“学孙猴子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的策略,并多次以诗词讴歌孙悟空的斗争精神,其中“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以猴为典入句或修辞,不自毛泽东始。有关猴子的成语典故、俗语谚语和歇后语源远流长、举不胜举。如:

沐猴而冠《史记·项羽本纪》:“韩生劝项羽都关中,羽曰:‘吾闻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乃烧宫室都彭城。韩生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朝三暮四《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芋,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心猿意马此为佛教用语。用猿腾马奔比喻凡心无常而多变,后多用于比喻心神不定。

尖嘴猴腮《儒林外史》第3回:范进中举后痰迷心窍,他的岳父胡屠户骂他:“象你这等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杀鸡吓猴比喻惩罚一个人以警告其他人。《官场现形记》53回:“俗语说得好,叫做‘杀鸡吓猴’,拿鸡子宰了,那猴儿自然害怕。”

树倒猢孙散宋《说薮·曹咏妻》载:曹咏投靠秦桧,做了大官。秦桧一死,曹就被贬。厉德斯派人给曹送去一信,曹拆开一看,乃是《树倒猢孙散赋》一篇。

猢狲入布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梅尧臣]受敕修《唐书》,语其妻刁氏曰:‘吾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

猿鹤虫沙《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

教猱升天比喻教唆别人做坏事。《诗经·小雅·角弓》:“毋教猴升木。”

这些成语皆形象、精炼、贴切之语,运用得当可令文章增辉。

有关猴的词汇缀入民间语言,就带来活泼俏皮之感。如说小孩淘气,是“猴了巴叽”;说人机灵“长了毛比猴都精”;劝人不当教师“家有五斗粮,不做猢狲王”;讥人吝啬“猴子手里掉不出干枣”;至于“孙猴子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看是谁说,强势一方传达的是威胁的信息,弱势一方则在表达无奈的情绪。《红楼梦》中贾宝玉要吃鸳鸯脸上的胭脂,猴在人家身上不下来。一个“猴”字,名词作动词用,何等的传神!

歇后语就更多了,如:

猴子学走路――假惺惺(猩猩)。

猴子戴礼帽――假充文明人。

猴子偷桃――毛手毛脚。

猴子唱戏――想起一出是一出。

猴子带胡子――要哪出没哪出。

猴子偷瓜――连滚带爬。

猴子扛大梁――受不了。

猴子吃大象――亏他张得开嘴。

猴子捞月亮――空欢喜。

孙悟空更使这类词条数目大增:

孙猴子跳出水帘洞――好戏在后头。

孙猴子封了个弼马温――不知官大官小。

孙猴子变山神庙――露了尾巴。

跟孙悟空比跟头――差着十万八千里。

白骨精遇上孙悟空――原形毕露。

六耳猕猴充悟空――冒牌货。

孙悟空的金箍棒――神通广大。

孙悟空到了花果山――称心如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成语典故

全文共 802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崔杼和庆封合谋杀了齐庄公,改立杵臼为君,史称齐景公。齐景公封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

庄公有两个忠诚的卫士,一个叫卢蒲癸,一个叫王何,在庄公遇害后都逃往国外。卢蒲癸在出逃前嘱咐弟弟卢蒲嫳说:“我出逃后,你要设法取得崔杼和庆封的信任,在适当的时机叫我回国,到时为庄公报仇。”

卢蒲癸走后,卢蒲嫳不负所嘱,当上了庆封的家臣。他很快发现,庆封名为左相却毫无实权,便利用崔杼几个儿子争夺继承权的矛盾,杀了崔杼一家,崔杼也自缢身亡。从此,大权便全落到庆封手里。

庆封感激卢蒲嫳,对他十分宠信。不久,庆封迷恋上了一个女子,把国政全部交给儿子庆舍。

卢蒲嫳极力劝说庆封,要他召回卢蒲癸,庆封答应了他。卢蒲癸终于回国,做了庆舍的侍卫。卢蒲癸勇猛过人,又故意奉承庆舍,很得庆舍的赏识,庆舍把自己的女儿庆姜嫁给了他。不久,卢蒲癸又说服庆舍召回王何,和他一起当侍卫。从此,卢蒲癸和王何加紧秘密活动,联络对庆氏不满的人,准备诛灭庆氏,为庄公报仇。

卢蒲癸的妻子庆姜见丈夫行动诡秘,问他在干些什么。卢蒲癸便把准备杀灭庆氏,为庄公报仇的事说了。庆姜很识大义,表示愿意帮助丈夫完成这一义举。

庆姜说到做到。卢蒲癸选在庆封出猎的那一天行动,庆姜说服父亲随同齐景公一起到太庙行祭礼,以便卢蒲癸等下手。举行祭礼时,卢蒲癸和王何突然执戈猛刺庆舍,庆舍垂死挣扎,用酒壶砸死了王何,卢蒲癸又领兵杀尽庆氏余党。庆封在出猎途中得到这个消息,带着出猎的士兵回来攻城,但城中防守严密,无法攻克,他只得逃到鲁国去了。

事后,有人问卢蒲癸说:“庆氏和卢氏都是姜氏的后裔,你怎么会娶同宗的庆姜为妻呢?”

卢蒲癸回答说:“庆舍不避同宗,要把女儿嫁给我,我为什么要避开呢?就像有人对《诗经》断章取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我也只取我所想要的,管什么同宗不同宗呢?”

“断章取义”这一成语是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成语典故

全文共 277 字

+ 加入清单

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曾经担任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作为地方最高长官,他前后在任十九年,遍巡州县,考官访民,兴利除弊,发展生产,政绩优异,而且自奉简朴,不结私交。)他回京城的时候,总是不带一件礼物。

人们传颂着他的一首诗: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绢帕、蘑菇和线香这些土特产,本是这些地方老百姓过日子用的东西,现在却因为一级一级向上进贡而成了地方和百姓被搜刮的祸殃。自己偏偏这些东西什么也不拿,就带两袖清风进京去朝见天子,免得民间也怨怒、议论!)(后来他被奸邪权贵陷害抄家时,“家无余貲,萧然仅书籍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成语围魏救赵的历史典故精选

全文共 783 字

+ 加入清单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围魏救赵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想一解丢失中山小国的苦闷,便指派当时受宠的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

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墨守成规的成语典故

全文共 85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墨守成规,固执守旧;死报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下面是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典故,欢迎阅读,谢谢!

墨守成规mò shǒu chéng guī

[释义] 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故称善守为“墨守”;后指固执不变地遵循为墨守;成规:现成地规矩、制度。固执守旧;死报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

[语出] 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朱尝墨守以为准的也。”

[辨形] 墨;不能写作“默”。

[近义] 因循守旧 故步自封 抱残守缺

[反义] 标新立异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动宾式。

[辨析] 见“故步自封”(353页)。

[例句] ~是无法实现四化的。

[英译] follow the old routine

【成语故事】

春秋末年,楚王想攻打宋国,命人叫鲁班设计制造了攻城的云梯。墨子知道这件事后,走了十天十夜才到达楚国的都城。他对楚王说:“你如果攻打宋国,是不会得到胜利的。”楚王十分骄傲地说:“鲁班是天下手艺最高超的木匠,他已经替我做好了攻城的云梯,我一定能把宋国攻下来。”墨子说:“那么我就去帮宋国守城,你叫鲁班来攻,看他能不能取得胜利。”于是两人在楚王面前演示,鲁班进攻,墨子守城,连攻了九次,墨子都赢了。

但是鲁班并不认输,他说:“我已经知道对付你的办法了,只是我不想说出来。”墨子也说:“我也知道你会用什么方法来对付我了,只是我不愿意说罢了。”楚王故作不解地问墨子:“先生理解鲁班的意思吗?”墨子正气凛然地说:“我当然理解——那就是把我杀掉!他以为这样做宋国就没人守城了,就可以一下子攻下宋国。不过,我早已经叫我的三百多个学生运载着我的守城器械到宋国去了,他们正等着你们呢!你就是把我杀了,也挽救不了你们的失败。”接着,墨子又严肃而高声地说:“你们到底打算怎么办?”楚王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好吧,我们取消攻打宋国的计划。”这时墨子才带着胜利的微笑,告别楚王而去。

人们把墨子守城的规则称为“墨守成规”,后来表示思想保守,坚持按老规矩办事,不肯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成语卧薪尝胆的历史典故精选

全文共 1821 字

+ 加入清单

卧薪尝胆比喻刻苦激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下面小编就收集了2016成语卧薪尝胆的历史典故精选,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我们都背过一段话:“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是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故事,这二人之间的深仇大恨,要从他们的父辈谈起。

勾践的爹和夫差的爹互相攻伐,结怨已久。不想勾践他爹不争气,先死了。夫差他爹听到这个消息,兴奋地兴师伐越。结果被勾践杀死。弥留之际,夫差他爹感觉十分窝囊,就跟儿子夫差说了四个字:“必毋忘越”。

就这么四个字,诸侯之间正常的权利角逐变成了世仇。吴越之间,烽火不断。

自此,吴王夫差日夜练兵,誓要报杀父之仇。勾践听到消息,冷笑一声,要来个先发制人。

这时候,勾践手下重要的谋士范蠡说话了。范蠡说:“发起战争是逆德之事,是谋之下策,我们得占领道德制高点,这场战争不能打。”

年轻气盛,又刚刚尝到胜利果实的勾践怎么听得懂这种高谈阔论。潇洒地说了声:“吾意已决”,结局就是窝囊地败了。

夫差把勾践围在夫椒,勾践又死皮赖脸地向范蠡求策。范蠡说:“你现在几近覆灭,就死皮赖脸地去求,先活命再说。”

越王不是项羽那种英雄,他放得下身段。委曲求全,颜面尊严都不要了。

夫差手下伍子胥不放他。伍子胥知道,勾践是个有能力和野心的人,再加上他手下的两名贤臣—种、范蠡,如果今天不灭了他,以后必然后悔。

伍子胥这样想没用,因为夫差不信他这一套。可能在夫差心里,他是个判决生死的神,他享受这种居高临下的快感,他不愿意永绝后患。

勾践三番两次地求,终于活了下来。

胜利与失败,一线之隔。这次胜利了,下一次可能就是覆灭。勾践和夫差最失败的决定,都是在成功之后做的。

这一次,勾践不死,那他就很难再死了。

勾践回到越国,卧薪尝胆,等着一雪前耻。凡是一个王该做的,他都做了。在吴国上遭受的耻辱,如烙印一般深入骨髓。勾践时时不忘,不断抚慰士兵,招兵买马。仇恨让他盲目,幸好手下有良臣。

大夫逢告诫他:“现在国家刚刚殷实起来,你搞这种动作,不是引火烧身么。吴国和齐、晋、楚、越关系都不好,德少功多,骄横狂妄。我们联合其他国家,并和吴国交好。让其它三国和吴国斗。我么坐收渔翁之利才行。”

勾践莽撞,但他听劝。对于臣子的计策,他的答案往往是“善”。而夫差,被胜利迷惑了双眼,从此泥足深陷。

当夫差要打齐国的时候,伍子胥说:“齐国对吴国来说,无非是疥廯,真正的心腹之患,是越国啊。要打也是先打越。”

夫差又是不听,伍子胥以死相逼,夫差才改变心意。

可怜的伍子胥,每一次的进谏,都做好了抛头颅洒热血的准备。他不想输,可是王弱了,凭一己之力又怎么挽的回败局。聪明如他,或许在此刻,就已经看到了吴国的未来,也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越国君臣一心,又有良策。种说:“我看夫差越来越嘚瑟。我们向他借粮食,试探一下他对越国的态度。”

雕虫小技,在吴国却激起了波澜。伍子胥坚决不借。夫差却沉浸在胜利者的喜悦当中,随手就借了。伍子胥绝望了,佞人趁机谗害忠良。夫差刺伍子胥宝剑,令他自刎。

伍子胥大笑:“我辅佐你父亲称霸,又拥你为王。当初你想和我平分吴国,我都没要。今天,你反而因为谗言杀害我。以后,就挖出我的眼睛,挂于东门之上,我要亲眼看到越军进入都城。”

伍子胥便以这种悲壮且悲剧的方式离开了。君君臣臣,他一定懂得,自己不过是君主的一枚棋子,如果要怨,只能怨自己选错了主。但怨完之后,他还是要站在自己的棋位上,看着自家山河破灭,看着王国之耻洒遍全身,自己却不躲不藏。

越国高兴了,不仅除了伍子胥,他们还确定了,夫差并不把他们放在眼里。这就代表了,自己还有充足的时间去发展。

终于,在等着夫差举全国之力外出会盟时,越王兴兵,直奔夫差老巢。吴国只剩下一帮老弱病残,怎么抵挡的了越国兵威。可吴国终究是吴国,勾践知道自己并没有全胜的把握,就和吴国讲和了。

再过四年,越过又伐吴,经过三年的鏖战,终于把夫差围困在姑苏山上。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数年之后,这个场景再次上演。但是,这次放下尊严,委身求生的是吴王夫差。而越王勾践,听了范蠡的建议:“天与弗取,反受其咎”。

吴王卒。

《史记》花了大量篇幅描写这块,大体是说,勾践起了恻隐之心,想放过吴王,最后实在不忍心,反而是范蠡代替他进行的审判。可是我觉得这是作者对胜利者的粉饰。勾践是个狠心的人,称霸之后,开国功臣都不放过,更何况赐予他无尽屈辱的夫差。

我想,当夫差跪在勾践面前时,勾践一定是狞笑着,抽出宝剑,一剑刺入他心头。一剑不够,再来一剑,直到那血水,冲淡了嘴中苦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望梅止渴的成语典故

全文共 78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军队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头顶烈日,战士们一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好像着了火,许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样子,鲜血直淌。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体强壮的士兵,也渐渐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在山岗上极目远眺,想找个有水的地方。可是他失望地发现,龟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干旱的地区大得很。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东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难得再走多远了。

曹操是个聪明的人,他在心里盘算道: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误战机,还会有不少的人马要损失在这里,想个什么办法来鼓舞士气,激励大家走出干旱地带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他就在山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军队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曹操利用人们对梅子酸味的条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干渴的困难。可见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畏惧不前,应该时时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举案齐眉的成语典故

全文共 2212 字

+ 加入清单

举案齐眉一开始是指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那么举案齐眉有什么典故呢?下面请欣赏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举案齐眉相关典故内容。希望对你们有用

举案齐眉的成语典故

东汉人梁鸿,字伯鸾,原籍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年轻时家里很穷,由于刻苦好学,后来很有学问。但他不愿意做官,和妻子依靠自己的劳动,过着俭朴而愉快的生活。

梁鸿的妻子,是和他同县孟家的女儿,名叫孟光,生得皮肤黝黑,体态粗壮,喜爱劳动,没有小姐的习气。据说,孟家当初为这个女儿选对象,很费了一些周折。三十岁了还没出嫁。主要原因倒不在于一般少爷嫌她模样儿不够娇,而在于她瞧不起那些少爷的一副娇模样。她自己提出要嫁个象梁鸿那样的男子。她父母没法,只得托人去向梁鸿说亲。梁鸿也听说过孟光的性格,便同意了。

孟光刚嫁到梁鸿家里的时候,作为新娘,穿戴得不免漂亮些,梁鸿一连七天都不理睬她。到了第八夭,孟光挽起发髻,拔去首饰,换上布衣布裙,开始勤劳操作。梁鸿大喜,说道:“好啊,这才是我梁鸿的妻子呢!”

据《后汉书·梁鸿传》载,梁鸿和孟光婚后,隐居在灞陵(今陕西长安县东)的深山里。后来,迁居吴地(今江苏苏州)。两人共同劳动,互助互爱,彼此又极有礼貌,真所谓相敬如宾。据说,梁鸿每天劳动完毕,回到家里,孟光总是把饭和菜都准备好了,摆在托盘里,双手捧着,举得齐自己的眉毛那样高,恭恭敬敬地送到梁鸿面前去,梁鸿也就高高兴兴地接过来,于是两人就愉快地吃起来。

举案齐眉的意思

[释义] 案:有脚的托盘。汉代的梁鸿、孟光是一对恩爱夫妻;孟光在给梁鸿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举得与眉毛一样高;以示对梁鸿的尊敬。后用以形容夫妻相互敬爱。

[语出] 《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正音] 举;不能读作“jù”。

[辨形] 案;不能写作“安”。

[近义] 心心相印 相敬如宾 夫唱妇随

[反义] 琴瑟不调

用举案齐眉造句

1) 大哥大姐,我祝一你们青春永驻,二祝你们举案齐眉,三祝白头偕老,四祝你们百子千孙……

2) 我不要你了,再也不要你了,让你们青梅竹马两情相悦举案齐眉白头偕老,我不要你了……

3) 今日嫂子对相公举案齐眉了,就是自家人,今后都不许客气。

4) 青梅竹马叫爱、举案齐眉叫爱、从红颜走到白发也叫爱!爱是什么?爱在两腿之间。

5) 次日,蘧公孙上厅谢亲,设席饮酒。席终,归到新房里,重新摆酒,夫妻举案齐眉。

6) 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言谈举止与古代相比是有了天壤之别,很难见到夫妻之间还能够过着举案齐眉生活方式。但是相敬如宾的生活态度和个人修养却是不能丢的。丢了就会出问题。

7) 江雪莹虽然很相信爱情,也很愿意相信爱情的坚贞,但是却暂时不相信爱情的永远,所谓的举案齐眉,醉生梦死,相濡以沫,白头到老,地老天荒。

8) 他们不是君臣,不是皇上和臣妾,只是寻常人家的夫妻,举案齐眉。

9) 难怪……难怪父母经过了多年的风风雨雨依旧爱如当初,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良久。

10) 可怜当世文曲星才华未展,却因金银露白,惨死当场,可怜山上还一个做着旖旎美梦只等他日成婚百年好合举案齐眉的香獐精哩。

11) 凤家长女凤纤舞数年前嫁于九皇子夜天溟,本来伉俪情深举案齐眉的一段佳话,只可惜偏偏身子病弱,年前一病不起药石无效,终究香消玉殒。

12) 北汉人才辈出,少年英雄众多,还请人皇派遣一将入赘我西突厥,我蒙娜愿意举案齐眉,与其共结百年之好。

13) 我不喜欢遮遮掩掩的,任我的秘书,与我出双入对,朝夕相伴,相濡以沫,举案齐眉地过好后半生,愿意吗?

14) 本以为这件事平静无息的过去之后,李羽西便会如期嫁给十四阿哥,从此过着举案齐眉的生活。

15) 这两口子啊,重要的是以后过日子,婚礼办得再漂亮,还是不如夫妻同心,举案齐眉来的实在啊,只是这样可就委屈了孙媳了。

16) 这对夫妻结婚至今年,从来没有吵过嘴,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17) 这一对伉俪可以说是志同道合,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18) 现代的夫妻,当然不必举案齐眉,可夫妇间相敬相爱还是应该提倡的。

19) 树缠树绕树,永结同根树。相拥至耋耄,恩爱相不负。举案齐眉始,众心同效慕。时举金婚礼,福禄寿同祝。祝你们恩爱有加,福禄寿同。

20) 树缠树绕树,相拥到耋耄。举案齐眉生,扶携度终生。喜结连理日,恭祝幸福随。大喜的日子,再祝你们明天的生活像今天的婚礼一样幸福甜美!

21) 举案齐眉不只是指妻对夫,也指夫对妻理当相敬如宾。

22) 现在我们用"举案齐眉"这个成语来比喻相互尊敬的夫妻。

23) 夫妻之间能举案齐眉,更见一份亲密。

24) 夫妻二人相濡以沫、举案齐眉,就这么恩恩爱爱地过了一辈子。

25) 这对神仙伴侣举案齐眉,数十年如一日,真羡煞众人!

26) 祝每对新人从此举案齐眉,互敬互谅,共筑美满家庭。

27) 这对银发夫妻数十年相处之道就在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28) 在鲜花烂漫的季节你们走进幸福隆重的殿堂,举案齐眉、同舟共济是你们生活的方式,如今二老已是高堂,依然相濡以沫,同寝同食。祝你们金婚幸福福禄寿。

29) 树缠树绕树,永结同根树。相拥至耋耄,恩爱相不负。举案齐眉始,众心同效慕。时举金婚礼,福禄寿同祝。祝你们福禄寿同!

30) 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夫妻恩爱、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夫唱妇随,婚后,虽然风花雪月、琴棋书画的浪漫渐行渐远,但是柴米油盐锅碗瓢盆交响曲也很温馨。誓爱妻,风雨同舟,不离不弃,幸福快乐,白头偕老,一起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著名的历史典故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全文共 253 字

+ 加入清单

[语出]  北齐·杜弼《为东魏檄蜀文》:“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迸时候有座城市,城门楼起了大火,不远处池里的鱼儿们张望着;“看出什么事了?”鱼儿们问。“城门着火了。”一条鱼说:“能救救就好了。”“该你什么事,多管闲事,咱们看热闹吧,我们在水里又烧不到咱们,快看呢,哈哈……”“你这样幸灾乐祸不好吧?”“那有什么的?”话音未落,一群军兵来取水灭火,结果把水都提干了,剩下少许水又浑又脏。鱼儿们苦不堪言。其中一条鱼说:“自私的家伙,你还高兴不高兴了?”“好倒霉啊!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成语典故

全文共 238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但是药铺门里门外,足足挂着二三十块匾额:什么‘功同良相’,什么‘扁鹊复生’,什么‘妙手回春’……”

【举例造句】: 总之我绝不是冲锋陷阵、斩将搴旗的战士,也不是对症下药、妙手回春的医生。 ★巴金《谈〈新生〉》

【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神医扁鹊经过虢国听说虢太子猝死,就问中庶子太子的症状,认为虢太子只是假死可以救活。就叫弟子子阳磨好针,在太子的穴位上扎了几针,太子就苏醒过来,再经汤药调解,20天后就完全康复,扁鹊赢得妙手回春的称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成语典故

全文共 206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 《诗·魏风·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英……彼其之子,美如玉。”

【举例造句】: 假如不幸我庄周死后,你这般如花似玉的年纪,难道捱得过三年五载?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故事】: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描写一个美丽多情的少女去野外采桑,看到一个长得像鲜花一样美丽、像碧玉一样清秀的青年男子,他虽然衣着朴素大方,举止言行处处很高雅,少女顿时对这个如花似玉的男子从心底产生爱慕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成语典故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更羸并没有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只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本事!”更羸笑笑说:“不是我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

后来用“惊弓之鸟”形容受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成语典故

全文共 267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个医生。他看到学生们都 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牙齿,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牙齿。”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不能伤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了我的牙齿了。”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