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珍惜机会的作文高中实用两篇 作文题目(热门20篇)

人生不是浪费的过程,而是积累的过程。而积累的过程就是珍惜的过程。小编收集了学会珍惜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7795

作文

175

以珍惜生命远离毒品为题目作文

全文共 940 字

+ 加入清单

“国际禁毒日”是什么日子?对,是6月26日。一讲到禁毒,有同学就会想:禁毒跟我很遥远,与我无关。其实不然,下面请先听一则故事。

河北某中学的一位同学,在初中时成绩很好,读高一时,因竞争激烈,成绩总是不理想,在期末考试时,他孤注一掷,采取作弊的方式,结果受到学校的处分,由于无法承受和面对这一切,暑假期间与原初中未考上高中而流浪社会的同学打成一片,经常出入网吧和歌舞厅,因经不起同学的引诱和好奇,吸了一次毒,吸了一次就会有二次,最后一发不可收,染上了毒瘾。从此,在学校偷同学的钱,在家里偷父母的钱,甚至到大街上抢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像以上的例子很多很多,有的吸毒者受不了毒瘾发作时的痛苦而自杀,有的吸毒过量而死亡,全国公安机关登记在册的吸毒者有90多万,还有未登记的。90多万人中,35岁以下占77%,目前,吸毒人数呈上升趋势,我们明显感觉到毒品向我们逼近。很早时,只听到国外有吸毒,后来国内也有了。再后来,听说温州有人吸毒,现在我们的城市里也有人吸毒,而且是年轻人。毫无疑问,青少年已成为最易受到毒品侵害的高危人群。

青少年吸毒严重摧作文吧残身心健康,据专家介绍,青少年身心尚未发育成熟,一旦吸毒成瘾,会导致记忆力衰退,营养严重不足,抵抗力下降,多种疾病发生。去年底,我国共报告艾滋病病例累计达到了3万多例,由注射器吸毒感染的达到70%左右,这一数字已经引起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此外,青少年吸毒不仅给自身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而且造成家破人亡,亲人如仇,乃至败坏风气,危害社会治安,引发刑事犯罪。同时,青少年吸毒又会助长和刺激毒品的犯罪,并且不断腐蚀其他无辜青少年陷入吸毒、贩毒的其他违法犯罪的泥潭,可谓是“一人吸毒,社会遭难。”

禁毒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吸毒,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任务就是使青少年能够主动地拒绝毒品,加强禁毒教育,做好超前预防工作,我们要充分认识毒品的危害,不能好奇去试一试,也不能因挫折精神不振找毒品安慰,目前,国际社会很重视禁毒,我们国家也很重视禁毒“6。26”定为“国际禁毒日。”加强宣传教育,让我们学生在学校里就能比较全面直接地学到识毒、防毒的,从而在走向社会前增强对毒品的抵御力。

同学们,珍惜生命远离毒品!让你我共同努力,为打造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高中生珍惜生命作文800字

全文共 1828 字

+ 加入清单

生命能够承受多大的重量,生命有着怎样的韧性,其实我们常常是弄不清楚的。我们更为清楚的是生命的脆弱。考试失败,晋升受挫,邻居失和,家庭矛盾,恋人移情,小孩吵架、兄弟吵嘴等等,甚至是许多鸡毛蒜皮提不起筷子的事都令人失去理性,心智大乱而导致生命危机:自杀或杀人。所以很多深刻的哲人在总结了形形色色的人生后都叹说生命何其脆弱。古代行船的人有一句话“船板下面是地狱。”只是一板之隔,生死两境,可知生命的脆弱,随时随地都会遭到灾难的可能。我们若有这种觉悟,心中存着“现在是生命最后的一刻”,无论遇到任何情况也不会惊慌失措。

生命只有一次,要真实地活着,且活得尽可能地精彩和珍惜生命的人为数不多。每一次风雨之后,让心灵感受生命拔节的人更为寥寥无几。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而生命一旦来到这个世界上,便负有严肃的生命使命,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我们的生命?

据说当代是“自私与不负责的时代”。多年前,三岛纪夫和川端康成都是日本著名的作家,但是却先后自杀了,一个是切腹,一个是含煤气管。他们的死,据许多心理学家分析,可能是唯恐自己身体及创作能力衰退,而企图在生命的巅峰陨落,以保存世人最美的印象。其实,敢死,固然精神可贵,敢活有时比敢死更为可贵。因为生命本是脆弱的,但脆弱的生命一旦勇敢地承担起使命和苦难,才显出一种尊严。有时你要记住,你活着毕竟是为自己,不是为别人。生命是从你造化接受的恩赐,你有责任承当这项恩赐。你若不珍惜生命,善巧运用内外条件去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你就未尝真正做到“主人翁”。佛说:“命在呼吸间。”人无法管住自己生命,更无人能挡住死期,让它永驻人间。《涅盘经》说:“人命之不息,过于山水。今日虽存而明日难知。”这就是说,人类生命流逝的速度比滔滔而下的山溪更为迅速,转眼之间就消逝了。今天虽平安,可谁也无法保证明日的安定。《摩耶经》中有一节谈到,人生的旅程就是“步步近死地。”一天一天、一步一步接近死亡,这就是人生的真相。既然生命这么来去无常,我们更应该好好地珍惜它、利用它、充实它,让这无常宝贵的生命,散发出真善美的光辉,映照出生命的真正价值。

生命是宝贵的,谁开得起玩笑?生命又是残忍的。想不到,多年以后,台湾女作家三毛,竟在医院房里,用丝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个生命匆匆逝去,在很风光和精力旺盛地展开着自己人生的时候遽然消失,好像是留给后人一种思索,又好像无从把握生命的重量。这是无法承受也得承受的现实。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明明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却又迷惘自身的价值。楚辞体的辉煌抹不去汩罗江畔的哀怨;向日葵的一抹金黄的永生抹不掉枪响后灵魂被锯割时疼痛的煎熬;诗坛上的中国童话抹不去魂断激流岛的悲剧;法国的《羊脂球》抹不去喉管割破时的血腥味;俄国诗人叶赛宁,他的死也很艺术的—— 他割开自己的血管,以笔蘸着流下来的血,写他最后的一首诗,直到血尽人亡;还有美国的普拉斯、杰克·伦敦、海明威,到苏联的马雅可夫斯基、法捷耶夫,中国的海子、戈麦、徐迟等等,一串长长的名字是列不出尽头。很多作家都自杀了,我想主要是他们获得不了那个时期生命所需的那种宁静,他们会被逼成歇斯底里的。他们的判断力太明智又特别强,所以选择了谢绝人世的方式。面对死神的到来,田汉说过一句话:“艺术家不妨生得丑,但不可死得不美!”是的,那简直是一些艺术的殉道者。

若要穷其究竟,那问题就是:为什么要活着?仅仅是活着?难道我们被什么施予了某种生活计划?难道我们活着,就是为了体验开始与终结?那又是什么样的终结?爱因斯坦说过:“只有为别人活着才是有价值的。”是的,生命是一种承诺——一种对父母、对亲友、对社会,同时也是对自己的美丽的承诺。生命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目的。每个人的生命态度各有不同,我想这也未尝不可。但是,不管是哪一种人,都是带着某种使命而生于世上的极其宝贵的人。人绝不能为外界而活着,而应为自己的生命而活下去。一位台湾女作家说过这么一句话:人活着的时候总该好好活着,不为自己,而为那些爱你的人!因为死亡留下来的悲哀不属于自己,而属于那些还活着还深爱着你的人!到世上来一趟,为不多的几颗心灵所吸引,所陶醉,来不及满足,也来不及厌倦,又匆匆离去,把一点迷惘留在世上,能不令人恻惊!

生命一旦结束,便无法复生,一去不返了,所以生命是无价之宝,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既然如此,我们应在有生之年,善用上苍赋予的生命,为自己,也为社会做出点贡献,才不致于辜负那些为我们生命存活付出心血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珍惜机会

全文共 775 字

+ 加入清单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这是我们课本上的一篇精致的小短文。文中讲了苏格拉底带着自己的学生来到麦地,要求他们寻找最大的一颗麦穗。但学生在麦地里看看这颗,觉得不满意;看看那颗,觉得最大的还在前面,直到走到麦地的尽头,还是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及时地抓住眼前的机会

记得上三年级的时候,我有幸加入进了学校的跳绳队。恰好,那年区里组织了运动会。老师想让我锻炼锻炼,便给我报上了名。因为我知道,这是老师在给我锻炼的机会,我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因此,每每课间,我就会拿出自己的小绳,走出教室,积极地参加训练。渐渐地,我的进步越来越明显,成绩越来越突出……

最终,经过我长久的训练加上比赛时的超常发挥,不失时机地夺得了女子乙组跳绳二等奖的好成绩。

我想,面临小升初的同学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吧:想上个好学校吧,又觉得学习压力太大了;老老实实等着划片儿吧,又觉得附近的学校太普通了,没有其他学校那么有名气……那么,我们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是理想初中?是好成绩?还是……?

有的时候,如果在考场上发挥得好了,就会有幸被录取;反之,则会无情地被筛下去。所以,自己的目标不一定能够实现。如果幸运被录取了,我们就要不失时机地去报名。毕竟,机会难得。下次就有可能没这么幸运。如果一下子被好几个学校录取,我们再有选择性地去考虑。至少,这样我们不会达到电视上天天上演“没有学校可选择”的地步。

生活中,类似的事例有太多,太多……也许是商场里买衣服的决定、也许是小升初的选择、也许是一次考验……

我们就像生活在麦地里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这个“麦地”就是由一个个梦想组成的。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我们不能放弃每一个好机会。只有珍惜眼前的机会,人生才会给我们更多的选择……

珍惜眼前的机会,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珍惜学习机会

全文共 897 字

+ 加入清单

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也许你曾看到老人斑白的双鬓,感叹人生易老;也许你曾经历交际的失败,感愤世间的冷漠;也许你曾目睹老师英年早逝,感慨生命的脆弱;也许你曾经受冬季的严寒,感怀自然也因循守旧……这是语文轻轻告诉你的。

语文却悄悄对我说——

人生的确短暂,但我们可以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永恒。老人斑白的双鬓留下岁月流逝的痕迹;布满皱纹的枯脸见证人世沧桑的年轮。虽然他们流入穷年,但他们用双手和智慧辛劳了一生,创造了生生不息的历史,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永无止境。充满欢声笑语的孩子血管里仍流动着他们的血液。我应抓紧时间经营自己的人生。我不愿咀嚼“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苦涩。我想,一个人,只要曾经努力地生活过,无疑,他就在创造历史,那他的人生将无怨无悔。

世间并不冷漠。只是你们曾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认为别人应该对自己怎样,却忽视了“人人平等”这一前提条件,如果希望别人尊敬你,你得先尊敬别人。打开心门接纳这个世界,并为这个世界跳动。你知道吗?友谊不一定像拍电影那样,总是同生死、共患难锻炼的结果。它或许是回家途中风雨同舟;或许是感伤离别相互鼓励;或许是拂去衣服一根发丝……你知道吗?你很幸福。在外,母亲牵挂着你,回家,妻子相偎着你,无论别人如何对你,你的亲人始终是你心灵的守护神,你的心始终在温室里。

生命并非脆弱。竹子破土而出,小草钻出地面,树木在雨中傲然挺立,梅花在雪中卓然怒放,我被生命的坚韧与顽强深深震撼。我想:判断一个生命价值高低的标准应该是——它在成长过程中克服了多少苦难,不取决于生命体在自然中存在的时间长短。生命诞生是大自然规律,生命的结束是大自然的规律。来自自然,回归自然,才是最完美的人生。

严冬是老人最怕提起的季节,不提它,它还是会如期地来。试想:如果缺少了冬季,我们便感受不到——春的和煦,夏的热情,秋的凉爽,观赏不到冬雪的纯洁与浪漫。分明的四季,描绘了我不同的人生阶段;分明的四季,展示了世界多姿多彩诱人魅力。

渐渐的,如果你感到我变了的话,请把一切都归功于语文吧!荒海之中,我要守好自己的帆,尽管很孤独寂寞;晴空之下,我要高傲地呐喊,尽管还幼小稚嫩。如果没有了语文,我不敢想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高中组初赛题目

全文共 6328 字

+ 加入清单

一、阅读能力测试(100分)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进行阅读能力测试。

不到5岁便夭折的儿童每年有900万。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产妇死亡概率为33%,这一比率在发达国家仅为0.018%。全球至少有25个国家,大多数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其人口的平均寿命不超过55岁。仅在印度一国,就有超过5000万的学龄儿童连简单的课文也看不懂。

看了上面这段文字,或许你只想把书扔到一边,不去想世界贫穷这件大事。因为这个问题看上去太宽泛、太棘手。然而,我们写这本书的目的就在于,劝你不要那样做。

宾夕法尼亚大学近期的一项实验表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会令我们无比震惊。研究人员发给每个学生5美元,让他们填写一份简短的调查表,然后再给他们看一份传单,请他们为“拯救儿童”(全球慈善机构之一)捐款。传单有两种不同的类型,有些学生所看到的传单是这样的:

马拉维的食品短缺影响着超过300万儿童;在赞比亚,自2000年以来的严重干旱已导致粮食产量下降42%。因此,300万赞比亚人将面临饥饿;400万安哥拉人(占安哥拉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已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超过1 100万埃塞俄比亚人急需食品援助。

另外一些学生所看到的传单上画着一个小女孩,还有这样一些文字:

罗西娅是一个来自非洲马里的7岁女孩,她过着极度贫穷的生活,甚至面临着挨饿的危险。然而,您的经济援助将会改善她的生活。有了您以及其他好心人的支持,“拯救儿童”将与罗西娅的家人以及社区里的其他人一起帮助她,让她能吃饱饭,接受教育,具备基本的医疗及卫生常识。

看了第一份传单的学生平均每人捐了1.16美元。和第一份传单不同,第二份传单展现了一个而不是数百万人的困境,看了这份传单的学生平均每人捐了2.83美元。这样看来,学生们愿意为了罗西娅而承担一点儿责任,但在面对广泛的全球性问题时,他们就不免有些泄气了。

接下来,研究人员又随机选定了一些学生,先告诉他们这样一个现象,即人们不愿关注那种泛泛的信息,他们更有可能会捐钱给某一特定受害者,然后再给这些学生看那两份传单。结果显示,看了第一份传单的学生平均每人捐款1.26美元,与事先不知道该现象的学生所捐的钱差不多。然而,看了第二份传单的学生在得知这种现象之后,平均每人仅捐了1.36美元,远远低于不知道该现象的学生所捐的钱。鼓励学生们再想想反而使他们对罗西娅不那么慷慨了,但马里人民也没有因此得到更多的援助。

学生们的反应是一个典型案例,说明了大多数人在面对贫穷等问题时的感觉。我们的本能反应是慷慨,特别是在面对一个身陷困境的7岁小女孩时。然而,正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生们一样,我们在重新考虑之后常常失去信心:我们捐的那点儿钱不过是沧海一粟,而且这些善款的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这本书会让您再好好想想,如何摆脱那种“贫穷的问题难以解决”的感觉,从一系列具体问题出发,重新审视这一挑战。这些问题只要能得到恰当的定位并为人们真正理解,就能够逐一得到解决。

遗憾的是,关于贫穷的辩论往往不是这样展开的。很多侃侃而谈的专家并没有讨论怎样抗击痢疾和登革热最有效,而是专注于那些“大问题”:贫穷的最终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信任自由市场?穷人能够受益于民主制吗?外来援助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等等。

杰弗里·萨克斯是联合国顾问、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主任,同时也是一位贫穷问题专家。他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贫穷国家之所以贫穷,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往往都气候炎热、土地贫瘠、疟疾肆虐、四周被陆地所包围。因此,如果没有大量的原始投资助其解决这些地方性问题,这些国家很难提高自己的生产力。然而,这些国家却因为贫穷,无法支付投资回报——这就是经济学家们所谓的“贫穷陷阱”。除非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落到实处,否则无论是自由市场,还是民主制,都帮不上什么大忙。外来援助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能启动一种良性循环,即辅助穷国在关键领域投资,从而提高其生产力;由此而产生的更高收入会带来更多投资,收益将呈螺旋状上升。萨克斯在其2005年《贫穷的终结》(The End of Poverty)一书中称,如果富国在2005~2025年间每年拿出1 950亿美元的资金来援助穷国,那么贫穷问题到2025年末便可完全得到解决。

然而,还有一些侃侃而谈的人认为,萨克斯的回答是错误的。曼哈顿的威廉·埃斯特利挑战了纽约大学的萨克斯,随着其著作《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The Elusive Quest for Growth)及《白人的负担》(The White Mans Burden)的面世,他已经成为反援助人士中最具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之一。丹比萨·莫约是一位曾在高盛投资公司及世界银行任职的经济学家,她于近期出版了《援助的死亡》(Dead Aid)一书,并在书中对埃斯特利的观点表示赞同。他们都认为,援助的弊大于利:援助使人们停止寻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腐蚀地方机构并削弱其作用,导致一些援助机构形同虚设。对于贫穷国家来说,最好遵循一个简单的原则:只要有自由市场和恰当的奖励机制,人们就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接受外国人或自己政府的施舍。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看待世界运转的方式上,对援助持悲观态度的人实际上表现得颇为乐观。埃斯特利认为,“贫穷陷阱”并不存在。

我们到底应该相信谁?是相信那些认为援助能解决问题的人,还是相信那些认为援助只能使问题恶化的人?这一问题无法从理论上得到解决,我们需要的是证据。然而,遗憾的是,那种常常用来解答大问题的数据并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引人注目的奇闻轶事比比皆是,有些事件甚至可以用来支持任何立场。例如,卢旺达在遭受种族灭绝之后的几年里得到了大笔捐款,整个国家逐渐走向繁荣。由于国民经济得到了发展,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开始制定政策,尽量不再接受援助。那么,我们应将这个例子看作是援助好处的证明(萨克斯的观点),还是自力更生的典型代表(莫约的观点),还是二者兼备?

由于诸如卢旺达这样的个例没有最终定论,大多数研究哲学问题的人更喜欢在多个国家之间作比较。例如,针对世界上几百个国家的数据表明,接受更多援助的国家并不比其他国家发展得快。这常常被认为是援助无用的依据,但实际上,这也可能意味着相反的观点。或许,援助使某些国家避免了一场灾难,没有援助的话情况会更糟。对此,我们并不了解,只是在泛泛地猜测而已。

然而,假如没有支持或反对援助的依据,我们又该怎样做呢?——放弃穷人?这种失败主义的态度不是我们所应持有的。实际上,答案是可以找到的。这本书整体上就采用了一种答案延伸的形式——不过不是萨克斯和埃斯特利喜欢的那种泛泛的答案,它要告诉你的不是援助的好与坏,而是援助在一些特定的事例中是否带来了好处。我们虽然不能断定民主制的效力,却可以就是否应改变其组织方式谈谈感想,使其更有效地运行于印尼的农村等地。

无论如何,对于某些大问题(如外国援助是否有效)的回答是否像我们有时听到的那样重要,我们尚不明确。无论是伦敦、巴黎或华盛顿特区那些热心于帮助穷人的人,还是不那么热心于此的人,他们都认为援助的作用十分突出。实际上,援助只占每年给穷人所划拨的款项的一小部分,大多数针对全球穷人的计划都由各国自身的财政部门制定。例如,印度基本上不接受援助。2004~2005年间,印度为穷人的基础教育计划投入5 000亿卢比(310亿美元)。即使是在非洲这样急需援助的地方,这一数字也只占政府2003年度全部预算的5.7%(如果我们排除尼日利亚和南非这两个几乎不接受援助的大国,那么这一比例为12%)。

更重要的是,援助的是是非非引发了无数没完没了的争论,这模糊了真正的重点——钱的去处。这就意味着政府要选择正确的资助项目——该项目对穷人有好处吗?是该给老人发养老金,还是为病人建诊所?然后,弄清楚最好的操作方式是怎样的。比如,诊所的运作及人员配备可以采取很多不同的方式。

为援助问题而争论的人基本上都同意一个前提,即我们应在力所能及时向穷人伸出援助之手。这也在情理之中。哲学家彼得·辛格曾写过关于拯救陌生人的道德准则,他评论说,大多数人都愿意牺牲一件价值1 000美元的衣服,换取一个落水儿童的性命。辛格还认为,这名落水儿童就是那些每年活不到5岁的900万儿童之一。经济学家、哲学家、诺贝尔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的观点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他认为,贫穷会导致令人难以容忍的人才浪费。用他的话来讲,贫穷并不仅仅意味着缺钱,它会使人丧失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一个来自非洲的贫穷小女孩即使很聪明,可能最多也只能上几年学。她很可能由于营养不足而无法成长为世界顶级运动员,而且即使她有什么做生意的好想法,也没有启动资金。

的确,对于发达国家的人来说,这种对生命的荒废可能没有什么直接影响,但对于这个非洲小女孩来说却影响很大:她可能沦落为携带艾滋病毒的妓女,将病毒传染给一个来到非洲旅游的美国人,而这个美国人又会将病毒带回自己的国家。或者,她可能会患上一种耐抗生素的肺结核,这种病毒最终可能会传播到欧洲。如果她当初接受了足够的教育,她可能已经研制出了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良药,或者就像中国小姑娘戴满菊一样,她上学的机会来源于银行职员的一个疏忽,这可能使她最终成为雇用上千人的商业巨头。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和舍丽·吴顿在其著作《半边天》(Half the Sky)中讲述了这个小姑娘的故事。即使她没有这样的际遇,我们又有何理由不给她一次机会呢?

我们知道帮助穷人的有效方式吗?当我们回到这个问题时,分歧便会显现。

辛格关于帮助别人的观点中隐含了一个前提,即你知道如何去做。在你不会游泳的前提下,甘愿牺牲一件衣服的道德准则便显得苍白无力。正因如此,在《你能拯救的生命》(The Life You Can Save)一书中,辛格不辞辛苦地为读者列举了很多实例,告诉他们可以在哪些地方伸出援手。在辛格的网站上,这部分内容是定期更新的,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和舍丽·吴顿也是这样做的。道理很简单,只谈世界上存在什么问题,而不去谈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样只能导致社会瘫痪,而非进步。

因此,真正有用的方式是从实际问题的角度去思考,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空谈外来援助。例如,世界卫生组织称,疟疾在2008年造成约100万人丧生,其中大多数是来自非洲的儿童。对此,我们认为,让人们睡在经过杀虫剂处理的蚊帐中,这样就可以挽救很多条性命。研究表明,在疟疾传播严重的地区,让人们睡在经过杀虫剂处理的蚊帐中,可以将疟疾的感染病例减少一半。那么,怎样做才能保证儿童都睡在这样的蚊帐中呢?

只要拿出约10美元,一个家庭就能得到一个经过杀虫剂处理的蚊帐,还会有人教他们怎样使用这种蚊帐。政府或非政府组织是否应向家长们免费提供这种蚊帐?或者按优惠价卖给他们?还是让他们自己去市场上按全价购买?这些问题是可以回答的,但答案却不甚明了。很多“专家”在这些问题上的立场十分强硬,却拿不出任何有力的证据。

疟疾是一种传染病,如果玛丽睡在蚊帐中,约翰就不太可能被传染——如果至少有一半人口睡在蚊帐中,另一半人口即使没睡在蚊帐中,他们被传染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问题是,睡在蚊帐中的孩子的人数还不到总人口数的四分之一。对于马里及肯尼亚的很多家庭来说,10美元的花费有些高。考虑到使用者及社区中其他人的利益,以优惠价销售蚊帐或免费赠送蚊帐似乎是个好办法。的确,免费发放蚊帐正是杰弗里·萨克斯所提倡的。埃斯特利和莫约则对此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如果人们不花钱就得到了蚊帐,那么他们就不会对其加以珍惜,因而也就不会去用。即使他们用了,也可能会因此对施舍习以为常,在以后需要自己花钱购买蚊帐时便会退缩,或是在需要其他物品时也不愿自己花钱,而是等着别人免费赠送。这种情况会摧毁运转良好的市场。据莫约讲,一位蚊帐供应商就曾因一项免费发放蚊帐计划而破产。在该项计划停止之后,再也没有人愿意以任何价格提供蚊帐了。

要想解释这一争论,我们需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如果人们必须以全价(或者至少是全价的一大半)购买蚊帐,他们是否会放弃购买?第二,如果蚊帐是免费赠送的,或是以优惠价卖给人们的,他们是否会使用这些蚊帐,还是将其浪费掉?第三,如果人们以优惠价购买了蚊帐,那么一旦以后价格不再优惠,他们是否还愿意去购买呢?

要想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观察并比较几组人在面对不同程度优惠价时的行为。这里,我们着重于“比较”,自己花钱购买蚊帐的人与免费得到蚊帐的人相比,他们的表现常常是不一样的。

那些自己花钱购买蚊帐的人可能都比较富有,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知道自己为什么需要这种蚊帐;而那些免费得到蚊帐的人可能是因为贫穷,才会被某家非政府组织选中。不过,情况也可能恰恰相反:免费得到蚊帐的人社会关系优越,而穷人由于封闭只好以全价购买。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都无法从他们使用蚊帐的方式上得出任何结论。

因此,这些问题最简洁的回答方式就是模仿医学中为评估新药的效力而采用的随机对照实验(RCTs)。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帕斯卡利娜·迪帕在肯尼亚开展了这样一项实验,随后,其他研究人员分别在乌干达和马达加斯加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在迪帕的实验中,随机选定的几个人在购买蚊帐时享受了不同程度的价格优惠。通过对几个小组在接受不同价格时的行为进行比较,迪帕便能回答我们前面列出的三个问题,至少在这项实验的背景下是这样的。

在本书的第三章,我们将详细描述迪帕的研究发现。尽管有争议的问题仍然存在(例如,这些实验并没有告诉我们,将进口的蚊帐以优惠价出售是否会损害当地厂家的利益),但这些实验结果还是使这场争论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并极大地影响了这方面的政策导向及言辞。

从泛泛而论转向具体剖析,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一旦我们了解穷人是否愿意花钱购买蚊帐,以及他们是否会使用免费得到的蚊帐,那么我们所了解的就不仅是发放蚊帐的最好方式了;我们还会了解,穷人是怎样做出选择的。例如,蚊帐得到广泛应用的最大阻碍可能是人们不了解这种蚊帐的好处,可能是穷人买不起蚊帐,也可能是他们的头脑完全被当前的问题所占据,根本没空去担心以后的事。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能了解穷人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们除了手里没有多少钱之外,在生活上同其他人都是一样的吗?或是他们极度贫困的生活与其他人的生活在本质上有哪些不同?如果他们的生活有什么特殊之处,他们是否会因此而掉入“贫穷陷阱”?

(选自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中信出版社)

1.作者认为,人们对贫穷认识的误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上述材料,归纳概括要点。(30分)

2.你认为未来的世界会更贫穷还是更富有,抑或会呈现其他面貌?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调查数据及其他理论等,来阐释自己的观点。300~500字。(70分)

二、创新作文写作(100分)

一个人究竟是“富二代”还是“贫二代”,这是他的出身决定的,无法改变。但由于有高考这样的选拔制度的存在,不少“贫二代”最终成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可以说,高考在出身之外,为寒门学子打开了一扇改变命运之门。而现在,由于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与全国重点高校的合作越来越紧密,不少有文学特长的高中生通过大赛成功敲开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之门。可以说,大赛在高考之外为广大的高中生开辟了一条通往名校的“绿色通道”。所以,对于一个高中生而言,高考固然重要,但它并非生活的全部,也许在高考之外,还有另一条路,另一种生活,另一个故事……请以“高考之外”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体裁不限,字数限1500~1800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珍惜每一次机会

全文共 714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班有十几名同学入团了,我们要在这些人中选出一名团支部书记,谁想参与竞选,请举手。”班主任的话依然在我耳边回响。

下午的事太突然了,我没有料到是这种结果。

老师的话说出来后,班里一片沉默,没有一个人举手。我对团支书这个职位很是心痒,自己虽不是班里数一数二的人物,但入团较早,也有和其他人拼一拼的资本。只是我环顾四周,无人举手,觉得不要那么锋芒毕露做第一个。

也许大家都这么想,于是教室里安静得诡异。

可能只是几秒钟的时间,但却让我觉得等待了漫长的几年,因为这没有人说话的气氛太压抑了。终于老师的声音打破了这压抑:“有同学举手了,还有别的同学要竞争吗?”

终于有第一个,有了第一个后面就会有很多人的,我想举起手。可扫视四周,怎么其他人还不举手?那我也再等等吧。

又是诡异的安静,又是几秒钟过去,老师的声音又打破了这压抑:“既然没人举手,那这位同学就是团支书了。”

我猛地抬头望向老师。这转折来的太突然了。

我一遍遍回想这件事,想到我想要举手时,心就加快了几拍;想到我在等别人举手时,心中就涌起一丝丝懊悔。但是,也怨不得别人,是我自己没能好好把握机会

第二天,老师说:“很多同学对昨天的选举大概都不太甘心,今天,我们重新选一次。”

这次同学们纷纷举手。

看着黑板上一个个人名后的“正”字在增加,我的心跳也在加快。但渐渐地,我平静下来:这次选举我没有资格参加,昨天下午,我已经失去了机会,尽管老师说重选,尽管昨日当选的同学没有意见,但那就说明我又有机会了吗?也许这一次,我可以厚颜接受这再一次给我的机会,但下次呢?还会有第二个机会吗?

最终,昨天当选的同学,再次当选。不知是谁带的头,班里响起了掌声,比以往都热烈。

珍惜每一次机会,不要让别人再给你一次。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感恩母亲的高中作文题目和开头

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

题目有 1 用什么回报您————母亲2 妈妈,我想送你温暖 3 母爱 4永恒的母爱

开头有 1 有一种情感 它是与生俱来 没有条件;绵绵不绝的 它是母爱;有一个人不管你给她的回馈是什么;她永远爱你 无论你成功和失败;她的名字叫—母亲。三毛曾写过一篇《守望的天使》,文章说,每个人生命中最真最诚的天使是自己的父母,天使终其一生舍尽全力来为自己的孩子挡风遮雨。

2 世上有一种爱最伟大,那就是母爱!世上有一个人最值得我们回报,那就是母亲!

3 感谢你在我的童年里撒下欢声和笑语,每时每刻都在为我着想。感谢你们为我所作的一切,让我健康快乐的成长。

4 爱我们的父母吧!因为父母给了我们无私的爱;感谢我们的父母吧!因为我们想要一片树叶,父母却给了我们整个蓝天!

5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个人,叫“母亲”,这种爱,叫“母爱”!

6 树叶在空中飘荡,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我们沐浴着爱的阳光长大,我们滋润着人间的真情成长,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

7有一种爱无论你身处何方,都能感受她的温暖,有一种爱无论你身险何境,都能感受她的心跳,你快乐,她幸福。你悲哀,她哭泣。只有她,永远不需要珍藏却永远不会忘记

[感恩母亲的高中作文题目和开头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高中语文作文珍惜身边的每一次失败

全文共 2017 字

+ 加入清单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挫折,不要因为生活中没有阳光,而不走进春天;不要因为没有歌声,而放弃追求;不要因为没有掌声,而对丢了自己的理想。其实,每一条通向阳光的道路,都充满了坎坷;每一条通往理想的途径,都洒满了艰辛与汗水;每一条通向希望的道路,都充满了荆棘。所以,尽管自己努力了许久,却毫无收获;尽管自己拼搏了多次,仍然一无所有。

那么,当你遇到失败时请不要心灰意冷,让我们笑对人生,为自己鼓起雷鸣般的掌声,鼓起生活的风帆,勇敢前进。这样总会有一天,自己会成为生活的强者,感受到成功的欢乐,犹如鱼在水中感受到水的畅快;犹如鸟在天空中的自由;犹如骏马在骑士的胯下感到驰骋的威风;犹如棋局在弈者手下感到胜利的喜悦。所以,让我们再一次为自己鼓起经久不息的掌声,保持乐观的态度、战胜失败、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所以,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并不代表离成功更远。不必为秋后的落叶而感到惋惜,因为它从归大自然怀抱为来年孕育新生命而骄傲;不必为秋归的大雁而感到失落,他们的叫声是对冬天的嘲笑,对春天的渴望;不必为人生站台上飞过的列车惆怅,只要铁轨存在,仍然会有下一班列车:不必为昨天的失落而悲哀,明天依然会阳光灿烂。

让我们回首历史,举一个伟人的例子,美国的总统林肯:1832年,林肯失业了,这虽然说他很伤心,但他下定决心要当政治家,当州议员。糟糕的是,他竞选失败的。在一年里遭受两次打击,这对他来说无疑是痛苦的。

接着,林肯又着手自己办企业,可一年不到,这家企业也倒闭了。在此后的17年间,他不得不为偿还企业倒闭时所欠的债务而四处奔波,历经磨难。

随后,林肯再一次决定参加州议员竞选,这次他成功了。他内心萌发了一丝希望。认为自己的生活有的转机;“可能我可以成功了”

1835年他定婚了,但离结婚的日子还差几个月的时候,未婚妻不幸去世。这对他精神上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他心力交瘁,数月卧床不起。1836年,他得了精神衰弱症。

1838年,林肯觉得身体良好,于是决定竞选州议会议长,可他失败了。1843年他又参加竟选美国议会议员,但这次依然没有成功。

林肯虽然一次次地尝试,却一次次地遭受失败;企业倒闭、情人去世、竞选败北。要是你碰到这一切,你会不会放弃?放弃这些对你来说是很重要的事情?

林肯没有放弃,他也没有说;“要是失败会怎么样”1846年他又一次参加竞选国会议员,最后终于当选了。

两年任期很快过去了,他决定要争取连任。他认为自己作为国会议员表现是出色的,相信选民会继续选举他。但结果很遗憾,他落选了。

因为这次竞选他赔了一大笔钱,林肯申请当本州的土地官员。但州政府把他的申请退了回来,上面指出;“做本州的土地官员要求有卓越的才能和超常的智力,你的申请未能满足这些要求。”然而林肯没有服输,1854年,他竞选参议员,但失败了;两年后他竞选美国副总统提名,结果被对方击败。

又过了两年,他再次竞选参议员,还是失败了。林肯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他一直在做自己生活的主宰。1860年,他当选为美国总统。

另一个中国名人张海迪,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有进过学校,童年时,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15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最后以自己的毅力勇气学会了12种语言,现如今正为家乡作者贡献。这就是林肯和张海迪所遇到的一生当中的失败经历,林肯和张海迪面对着一次次的失败没有萎靡不振,而是更加勇敢!这难道不是一种顽强的意志,坚强的精神吗?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该这样做,向林肯学习,珍视身边的挫折,并从这些失败中总结经验争取下次的成功,失败会使我们前进的步伐受到阻碍,但是也同样,他们又会在磨练你的意志,增长你的智慧与才干,所以失败是我们人都很道路上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珍惜我们的财富!

是啊!泥土的味道是苦涩的,海水的味道是咸的,树林中的清香味有一种苦津津的味道。但,这苦的大自然却孕育了人们交织着各种苦痛的心灵,广袤的土地,浩瀚的海洋,辽阔的天空,了无际天涯心灵,构成了我们的身体。这失败不也是这样吗?一坎坷布满了,构出了,我们的人体和思维。花不会因为未来的凋谢,而今天不开花结果;小草不会因明天的枯萎,而今天不摄取营养:生命之源也不会因死亡作为结果而停止今天的喧嚣奔涌,蝴蝶结完可以逮捕不到昆虫。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轻言放弃、害怕失败呢?

在青春的脚步里,我们需要正直、顽强、无私奉献、努力奋斗,要冲刺,要自立,但更多的是掌声失败的勇气。我要用智慧驾驭生命之船。在大海的怒吼下,在惊涛骇浪之中,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扬起生命的自信风帆,激起生命的浪花,让失败在珍惜中升华!

[高中语文作文珍惜身边的每一次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珍惜机会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这几天,我读了《马燕日记》,知道了马燕的故事,她每天记一篇日记,我从日记中体会到她生活的艰辛。

马燕学习了不久就和村里的大多数女孩一起辍了学。直到有一天,一位外国记者的到来,才继续了马燕的学习生涯。马燕在日记里说:“如果妈妈不让我上学,我一辈子的眼泪也流不干。”这位记者知道了马燕的心声,给了马燕家里一千元,马燕的爸爸妈妈拿这些钱去还了债,剩下的钱给马燕和两个弟弟上学。

和马燕相比,我的学习环境好多了:坐在宽敞的教室里,有知识渊博的老师教授知识,还有电灯照着。可是,我的成绩和马燕相比差多了:马燕在班里的学习成绩都是数一数二,而我最多也只能顶得上前十名而已。偶尔一次考了第二名我就得意洋洋,而马燕却不会自满。

“人贵在志,学贵在恒”,我应该向马燕学习,在学习上有恒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寻找机会高中作文

全文共 725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机会失去了,还能再找回来吗?——题记

机会犹如落笼中的鸟,一旦飞进笼中将是永世的束搏;机会,犹如那凋落的花,一旦凋谢将是永远的腐烂;机会犹如了考场的答题卡,一旦落笔将不复更改。

有些人,因错失良机就悔恨不已,自暴自弃,从而走向万丈深渊。其实,错失良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失去的信心。是!机会是只有一个,犹如这世间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但机会失去了,不代表你失去了所有,想想那些为事业奋斗,在不停的寻找机会的人吧!

曾有一则这样的故事:两名少年一名对音乐充满了兴趣,一心想成为伟大的音乐家。而另一名则对绘画充满兴趣,一心想成为伟大的绘画大师。结果命运给他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想学音乐的耳朵聋了,想学绘画的眼睛瞎了。顿时他们觉得老天好不公平,仿佛整个世界都夺去了他们实现梦想的机会。后来一位老者来到他们身边对他们说:何不自己去寻找机会呢?你看,你耳朵虽然聋了,但你眼睛还是那么明亮,何不选择学习绘画。对另一名少年说,你虽然眼睛瞎了,但你的耳朵还是完好无损的呀!何不去学习音乐呢?听完老者一番话后,两名少年,感到一阵明了,对呀!自己又何必那么执着于过去呢!于是他们听从老者的话,选择了另一条道路,选择了另一个机会。果然,他们实现了梦想,耳朵虽聋,但排除了外界的干扰!眼睛虽瞎,但眼不见心为净,可以一心学习音乐。看吧,机会永远都在。只是你不去寻找罢了。机会,犹如生命之宝贵。失去了,同样的机会便不会再出现第二次。

但寻找机会,就是在给自己创造机会。就犹如那笼中的鸟,即使它再也飞不回森林,但它却可以欣赏森林的美景;就犹如那凋谢的花,虽然它再也不能绽放自己美丽的身姿,但它却可以为大地送去营养,让自己的生命价值升华;就犹如那考场中答题卡,虽然……

[寻找机会高中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高中作文:珍惜心底的不安

全文共 1761 字

+ 加入清单

清晨醒来,推开窗户,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凉风习习,鸟语花香。你浸润在舒适之中,于是你觉得整个世界都浸润在舒适之中。一切并无不妥,可就在你醒来之际,在你的思绪与记忆接轨之时,心中便有一块区域使你明明白白地记得,万里之外,必然有一片土地上的人们正遭受着饥饿的折磨;越过千山万水,必然有一群人因战争或暴动而颠沛流离;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必然有人偷偷进行着肮脏的交易;在黑幕的笼罩下,必然有人在酝酿着邪恶的阴谋。它们时时发生,却与你相去甚远,可这并未能阻止你的感知。它们始终留在你的脑海里,只是暂时被掩埋。

它们虽遥远,你却不乏感知它们的途径。或是通过普及式的大众传媒,或是通过隐秘性的口口相传。因为遥远,它们都被罩上了一层模糊不确定的色彩,阻碍着你的细细寻觅。你有众多理由拒绝置身事内,可它们不可否认的存在仍为你带来不安与忧惧。这不安不一定是基督徒似的深深的负罪感与赎罪欲,也不一定是佛教普度众生的慈悲心怀,或是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你只是不安,这不安来自于你心底善的流域。我不相信人性本善,更不相信人性本恶,我只相信人从出生起便是一片混沌,有善有恶,只是善恶的多少有所区别。而这不安便是从最根本的善中折出的光芒,它只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带着正义色彩的善。

面对这不安,一些人选择了直面。他们不辞千辛万苦地寻找,不惧万水千山地流浪,只为一片心安。正如当年在“水门事件”中坚持揭开冰山一角的新闻记者;或远赴硝烟弥漫的战场,只为心中人道主义精神的志愿救助者……需要指出的是,遥远并非空间概念,而只是一种感知———在一件事情中,你只要能彻底地置身事外,那它便是遥远的。至今仍感动于垂垂老矣的马寅初面对攻击时所说的话:“我虽年届八十,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这样的傲骨,如何配不上勇士之名?

然而这一选择却有着极大的危险,更非常人所及。若论不安,如能直面,只怕难以数尽,一人一生的努力,恐怕都仅为杯水车薪。勇士往往过早逝去,又有几人留名?更多的人,面对不安无力承受,便选择公布于他的小社会,以求稀释自己的不安,平摊自己的责任。此时若无人回应,便可从于大流,生活如常。而被告知者亦可将不安公布于他的小社会,来加倍稀释这不安。几番稀释,不安便越来越淡,只成为心里无关痛痒的一挠,在大势所趋的保护下被永久掩盖几近无形。随着牵扯的人员越来越多,社会便成了平铺而无力的社会,纵使再有人想做点什么,其他人也可仰仗着社会冷眼旁观,凭着所谓法不责众的心态,心安理得地做“沉默的大多数”,“善”的一角也就因此而蒙尘,无力再次闪光。所以虽然有凉风习习、鸟语花香,罪恶与灾难却仍在上演,仍被呈现于眼皮底下。而当这惰性加倍,我们冲淡不安的速度也愈发快捷,最初的不安也越来越少。直至我们已无法置身事外时,不安也早已被抑制,沉默可以代表静谧心灵的无限沉思,也可以代表黑暗对萌芽的扼杀,这样平铺而无力、“和谐”而无声的社会,如何指望它冲出有力的一拳?

若既不愿成为冲在前面的勇士,也不愿在无形中泯灭自己善的灵光,便好好珍惜自己的不安吧。事实上不安无处不在,我们便该珍惜自己感知的能力。在压抑时,将它喷薄而出,纵使不能激起熊熊烈火,亦可激起小小的烛火。用行舍藏,便是智慧。若没有这种智慧,我宁可偏向前者。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鲁迅说:“相比于国家的自大者,我更欣赏个人的自大者。”相比于平铺无力的社会,我更希望有一个参差多态的社会,即使过于偏激,即使有时蛮不讲理,至少也有众说纷纭的声音,至少也有站起来的人,至少也有顶起天的力量,以时时洗刷心灵的蒙尘。与其选择完美的寂静,不如选择小小的拙劣的冲击,以保留心底的不安与向善的勇气。纵使疯狂,纵使可能受伤,依然很美。

一位德国牧师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大意是:当他们抓犹太人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当他们抓新教徒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是天主教徒;当他们抓我时,却没有人再能为我说话了。平淡的话中透出一股凄凉。我们或许会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无能为力,但我们不该将其忘却,更不该将那一份不安忘却。若没有当初一次次的争取,如何能换来今日的自由歌唱。而不安,便是我们当初选择争取的原动力,它是激愤与悲悯的源泉。

当黑幕笼罩大地,万物无声之时,我们至少应该看到自己心底的不安,那便是正义的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高中作文:牛人从来不是靠机会取得成功的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牛人从来不是靠机会,而是靠实力,就算没有机会,也会自己创造机会。

我们很多人看见别人成功了,经常说,他就运气好,是时代给了他机会,如果我生在他那个年代,也能怎么怎么样……如果有人给我几千万,我也能怎么怎么样……

我小的时候接触过一种说法,说的是:如果姜子牙遇不到周文王,就只能钓一辈子的鱼;如果诸葛亮遇不到刘备,就只能一辈子种地。

我曾经一度深信这种说法,认为一个人就算有再大的能力,没有机遇也是枉然。这就是很多人感到怀才不遇的原因!

后来接触商业,阅历丰富了,自己开始创业,突然觉得七窍一下子通了,对于很多事的看法也完全改变了。

大部分人常常把结果说成是原因,这种说法很隐蔽,仅仅从逻辑上说,很难察觉其中有什么问题。 实际上,是因为他们有那么大的能力,所以才有那样的机遇,根本不是他们机遇好。

我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吧。

姜太公怎么钓鱼的?直钩,也就是说没有鱼钩!!!而且离水面三尺!!!这事它怪异!怪异就要引起人的兴趣,怪异就要引起社会传播,市场认知度就要大大提高!!!这种做法我们今天有个词形容:事件营销。跟前一阵子,优衣库的那个试衣间是一样的效果。姜太公,简直就是营销高手。然后引起了周文王的注意,周文王就跑过去问姜子牙,你为什么这样钓鱼?姜子牙就说了句话:“宁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意思就是“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凡行事堂堂正正”。 这是什么???这是销售中的成交话术!

周文王一听,高人啊!赶快给他安排个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作文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我读了《马燕日记》,知道了马燕姐姐是中国西北贫困山区一名普通女孩,她执著的上学精神,感动了法国记者彼埃尔,而她的日记被法国乃至欧洲用多种语言出版。如今她却成为当地一个传奇人物。

虽然,她家很穷,但她学习非常刻苦、认真。‘马燕’从小学四年级起就有记日记的习惯,身边太多同学因贫困而辍学的事例,使她害怕上不了学。‘马燕’心中一直忐忑不安,她在日记里一再提到对读书的渴望和害怕离开校园的担心。‘马燕’并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她在日记里说道:“妈妈如果我上不了学,我一辈子的眼泪zuowen.zk168.com.cn都流不干。”

‘马燕’说:“因为家里穷,所以更要学习。我家的生活条件很困难,但如果我学习好,有知识就能找到好工作、也能让父母下半辈子过的幸福。”

我跟马燕相比,生活条件要好得多,我衣食无忧,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还有博览群书的老师教我。可我却没有好好珍惜这些学习条件,没有把握住机会

我要向马燕学习她的刻苦精神、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视学习为生命,把握住每一次学习机会。我决心从现在起:牢牢抓住今天,拥抱青春年华,努力学习,希望在期末考试中能得到全年级第一,当上三好学生,不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

“人贵有志,学贵有恒”,这正是《马燕日记》给我的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珍惜每一次机会的

全文共 1037 字

+ 加入清单

机会是什么?机会是人们通向成功的途径。机会是什么?机会是人们到达理想境界的条件。换句话说,没有机会就不能展现自己,就不能成功。而人们却不能预知机会的到来,所以时刻做好准备,当机会来临时,把握它,珍惜每一次机会。

记得小升初的时候,由于我的各种证书,得到了一所学生们都梦想进入的一所学校的考试机会,这使我有些飘飘然,仿佛自己已经考上了似的,看到熟人都会向他们说起这事。在我的眼里,所有人都没有我强,一切都是那么平庸,而只有我才是这世界的主角,连太阳都要围着我转。也没好好准备考试,而是沉醉对理想中学校的想象中,过着放松,无所事事的生活。

转眼间,一个月过去了,距离那所学校的考试只剩下3天了,而这时的我却什么也没有准备。望着蓝天,心想:没事的!以我的水平只要稍稍看一下书,考试一定没有问题。捧起了带着点儿灰的书,看着昔日无比熟悉的数学定理,豆大的汗珠从我的头上滴下。这些仿佛是熟悉的陌生人,明明那么熟悉,却又感到无从下手。这时再看看原来2个月应该复习的厚厚的教科书,心中感到一阵惶恐。

3天后,我托着沉重的脚步,带着不太清醒的头脑,走在去考试的路上,为了看完那些数学书,我熬夜把它们都翻了一下。天空灰蒙蒙的,不再像前一个月前那种似蓝宝石的透亮,空气也是闷热的,让人透不过气。路两侧的梧桐树也弯下了腰,这一切的景物仿佛都在暗示着什么。

刚走入考场的大门,发现这里已经挤满了人。在人群中,发现两个熟悉的身影,A君和B君,他们是我的同班同学。

“喂!你们怎么来了?”我惊奇地问着。

“来考试啊,要不然还来干什么?”A君说。

“我怎么不知道?那你们干嘛不和同学说呢?”

“没有啊!又还没考上,有什么说的。”

我这时只有苦笑了几下,这时,一片乌云从头上飘过。

开始考试,拿着发下的试卷,看着一道道不太熟悉的题目,心里升起了一丝失望与懊恼。过了一个小时,我赶完了试卷,望着试卷上一片片的空白,仿佛我都快窒息了。这时,天空飘下了下雨。

走出考场,又遇见我的同学,他们热情地向我打招呼,还说:“试卷真难!有几题都没做出来,哎!你学习那么好,一定都做完了吧?”

“呵呵!”我呆呆地笑了笑。

几天之后,成绩出来了,我毫无疑问地落榜了,却看见在红榜的第一行,发现了我那两位同学的名字。我仿佛明白了什么。

就这样,这一次如此好的机会就这样白费了。

机会就是这样,当它来临的时候,有些人并不脚踏实地,只沉醉在对未来的幻想中,最后失去了机会。而我明白了,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与其幻想未来怎样,不如做好现在,把握与珍惜属于自己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高中作文题目习惯的作文

全文共 1579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习惯”:①指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如习惯成自然/对这里的生活还不习惯;②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显然①是对动词“习惯”的解释,其近义词是适应(tobeusedtogetusedto);②则是对名词“习惯”的解释,英文对应的词汇是aacustom。

我们大约可以这样界定:个人的“长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谓之习惯(ahabit);群体的习惯就是风俗acustom,或者习俗、风尚。

下边重点讨论一下个人习惯,即个人“长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方式。

习惯,是一个人惯常的行为方式。按照习惯行事,就感觉自然,感觉理所当然,感觉天经地义,感觉到没感觉。而违拗一个人的习惯,让他或强迫他去做某事,他必然感觉不爽,因为他不习惯这样做,这样做不符合他的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习惯中,都是习惯的产物。小至生活起居,大至国际交往,莫不如此。

个人的习惯,很大一部分是社会风俗和风尚影响、熏染的产物;另一部分则是在身边个体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就前者而言,个人的习惯又融入到社会风尚和风俗中,进而影响和熏染同代他人或者下一代人的习惯。就后者而言,个人的习惯,直接影响他身边影响力低于他的个体,比如其子女或者下属。

习惯虽然是个人的事,他人一般是无权干预的——比如你习惯做百灵鸟,早睡早起,我习惯做猫头鹰,昼伏夜出,甚至彻夜不眠,大家互不干预——但是,对习惯的评价,很多情况下还是有客观标准的。个人习惯被容忍的底线,是当你依习惯行事的时候,不影响别人的合法权益。否则你的习惯,便难以被道德甚至法律所许可。再进一步,对个人身体健康或者事业成功有益的习惯,会被认为是好习惯;反之就是坏习惯。坏习惯如果不损害别人的合法权益,也会被容忍,但是很难被认同,比如某人喜欢闭门抽烟写作的习惯等。

有人这样形容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便是最差的主人。前者显然是指好的习惯,你可以驾驭他,使之为你服务;后者是坏习惯,你被他驾驭,他让你的状况越来越糟糕。

习惯既然是“长期逐渐养成的”,那多半是后天的产物。没有人天生是有条不紊的;也很难有人天生是乱糟糟的。但因为个人诸多的习惯中,很大一部分是社会习俗和风尚熏染的产物,而社会习俗和风尚的形成,必然有其客观性;故这些习惯,便不是你想怎么培养和改变就能怎样培养和改变了的。比如要让一个人养成日暮而作、日出而息的习惯,估计也难,甚至完全做不到。

关于习惯的养成,有一段妙譬:它有如纺纱,一开始只是一条细细的丝线,随着我们不断地重复相同的行为,就好像在原来那条丝线上不断缠上一条又一条丝线,最后它便成了一条粗绳,把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给缠得死死的。可见习惯一旦养成之后,它就像在模型中硬化了的水泥块——很难打破了。

但俗话所说的“学好三年,学坏三天”,前者毋庸置疑——好的习惯,实难短时间养成;后者倒也未必。比如对一个信仰坚定的成年“好”人(如方志敏烈士),要让他学坏,甚至根本办不到,哪怕给你三年乃至一辈子时间去教养或者怂恿他。可见习惯一旦养成,其顽韧和巨大的力量,不容小觑。这也正是教育存在的必要所在。

恶习并非不能改变,虽然这改变是很难的。因为人毕竟是理性的动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改变之以方法,再假以时日,一个人就有可能成为新人。

有人说要除掉旧习惯,最好的方法是培养新习惯、开辟新的心灵道路,并在上面行走及旅行。作者对此颇(极、深)为认同,但这显然亦非一日之功也。

人们往往将事业成败的因素,归结到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中的意志。习惯却往往被轻视甚至被忽视。事实上,让良好的习惯推助成功,会更加轻松而有效。如果你渴望成功,就尽快养成好的习惯吧。而好习惯的养成,从自身方面说,贵在重复和坚持。寄语重视成功的读者每天一问:今天,我重复和坚持了吗?

[高中作文题目习惯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珍惜机会

全文共 635 字

+ 加入清单

机会稍纵即逝,抓住每一次机会,才能成功。

看过一个故事:

一个人总是抱怨别人总是不给他机会。有一天他在路上走着,一个人走过来,好像看出来他的心事,于是问他:你真的没有机会吗?他回答:没有。那人说:那么,请你抓住我。他不解的问:为什么?那人不回答,走了。后来有人告诉他:刚才和你说话的人就是机会啊!于是,他又一次和机会失之交臂。

还看过一个故事:

让一群人去做一件比较难的事情,做完了以后告诉大家自己做了这件事。结果,很多人没有去做这件事;很多人做这件事了,却没有勇气告诉大家自己没有做好。剩下的一小部分的人,抓住了机会,面无愧色地站起来,骄傲地说,我做这件事了。最终的胜利只能属于这一小部分的人。其实,做好这件事的关键就是站出来,告诉大家:我做这件事了。

语文作业是自己备课,第二天自己讲课。要讲的是阅读课文——柳宗元的《吾腰千钱》,古文。我妈希望我抓住这第一次讲课的机会,好好地锻炼一下自己。

班里有六十多个人,最后站在讲台上的只有三个人。至少在这次“比赛”中,我抓住了机会。这样就比那些没有上讲台讲课的同学多了一次成功的体验。然后,我就可以骄傲地对所有人说,我成功了。

小时候易俗社有活动,让一些小朋友(当然,我现在不是小朋友了哦)上台去唱歌,当时没有一个人报名,我妈就给我报名了,我是第一个。

那天,台下两千多人,我是第一个上台唱歌的,也是唱的时间最长的一个(越到后面唱的时间越短)。虽然说,唱的不怎么样,但是,我抓住了这次机会。

成功不仅仅是打败了对手,最重要的把握住每一次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高中生珍惜生命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270 字

+ 加入清单

有位哲人说过:珍惜生命,因为生命是你自己的。不过我现在要说,珍惜生命,因为生命不只是属于自己也属于爱你的每一个人。我写这篇文章主要是为让在场的同学懂得生命的价值,从而使自己珍惜生命。

这是《旧约全书•创世纪•传道书》中对生命起源的一种描述:不管我们相信不相信,我们知道生命是美好的。其实生命是如何产生的,无论是人类的十月怀胎还是其他生物的长久孕育,生命的产生都是一个艰难和美好的充满希望的过程。不管怎么样我们是不可以轻易放弃生命的本来,人的生命只有这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呢?我觉得我们既然到世上了一遭,就得珍惜生命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生要比死更难。 死,只需一时的勇气,生,却需一世的信心。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不要在于它活的是不长久,而在于活得是否充实,是不是有意义。生命,不是儿戏,不是随便就能左右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的人离去的越来越多。渐渐地理解到生命是那样脆弱,心理自是珍惜,不敢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想来许多人和我的想法相似,因为生命的来之不易,因为离开对不起辛苦抚养自己长大成人的父母。这么想我们一定不会自杀,相反我们会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命。这也是一种本能,人类都有一种求生的本能。珍惜生命不仅仅是指的不放弃生命,不放弃生命只是最基本最基本的一个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一切都是虚无和没有意义的。可是有了这个条件也不代表珍惜生命,借用惠特曼一句话:当我活着,我要做生命的主宰,而不做它的奴隶。我想这样就足够了,不做生命的奴隶就不会对命运束手无策;不做生命的奴隶就不会颓废地生活。

属于人的生命,也只有一次。在这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交织着矛盾和痛苦,充满着求索和艰辛,遍布着荆棘和坎坷,这正如那不为人知、寂寞生长的野草,只有异常沉重的付出,才能换来无比丰硕的甜美。渺小与伟大、可悲与丰富、失意与重塑、挫折与幸运……只有珍爱生命,把握自己,才能抛弃渺小、可悲、失意和挫折,拥抱伟大、丰富、重塑和幸运。要知道,生命是这样的可贵,连小草也在不断挑战极限、完善自我啊!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并不是永恒,因为当你一生下来,死亡也跟着你一起生下来,生命中每一片刻都在朝死亡移动,所以我们只能抓住生命的每一个瞬间。贺拉斯告诉我们:“每天都想象这是你最后的一天,你不盼望的明天将越显得可欢恋。”这句话是让我们珍惜生命,感激生命中的每一天。

殊不知,生命是残疾的。人生短暂,仅有那么六七十年,至多百十年,若中途有什么意外,恐怕还活不到那么久,然而这中间有多少人是真正为自己活着?又有多少人真正找到了自我?为向上爬绞尽多少脑汁?为挣大钱煞费多少心血?其实,与其说你赚了大钱,倒不如说你被钱所赚,因为钱赚走了你的青春、时间、体力,和生命。只有一次的生命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说生命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是由于所有的财富都可以失而复得,唯有生命只是一次;但许多人宁愿用它换取那些所谓的财富,却把全部生命耗费在名声、权利或金钱的积蓄上。他们临终时却如此悔叹:“我只是使用了生命,而不曾珍惜生命、享受生命。”同学们,请千万不要被这种诱惑而浪费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珍惜每一次机会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机会是一位掌管前途和命运的天使,机会不是坐下来就可以遇到,而是要靠自己争取,争取到了并且要珍惜和利用.

死神在地狱里拘留许多死去的灵魂.有一天,上帝探访了这所地狱,于是灵魂纷纷向上帝倾诉自己的遭遇.

“我是成语守株待兔中的那个想坐享其成的男主角,我为了一只不知道什么时候来的兔子而放弃一大片有希望的田地,最后令到自己饿死.男主角说:“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好好耕田,用汗水来滋润生命.

这就是一位有机会而不去珍惜的人

一个刚说完一个又接着说

“我是一个贪官,当初别人送礼贿赂我时,我对自己说干完这次,下次不干了,结果得到一这些钱后满足不了自己,想要得到更多的.就是这样,最后我还是逃不过法网,被“

这个人虽然争取到了机会,但是用在不法的行为上,结果也遭到了报应~!~

上帝微笑的听了灵魂说心中的不平,最后上帝说:“的确,如果再给你们选一次,你们一定不会再做错,但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机会也只有一次,在面对问题时要仔细面对解决,选择正确的解决方法!!珍惜每一个人每一次机会,这是我最想说的.ˇ・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高中作文题目

全文共 879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莫欺少年穷。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就写过一篇《少年中国说》,批判暮气沉沉的封建社会,呼吁改革创新,发愤图强。

当下社会,年轻人的世界和成年人的世界,也存在不少的差异。

年轻人爱想象,爱冒险;而成年人却告诉你安全第一,不要胡思乱想。

年轻人觉得成年人虚伪,成年人却说年轻人幼稚。

这种现象,叫做代沟,也叫做代际差异。

古往今来,有循规蹈矩,遵守家庭和社会教导的“继承者”;却也更多离经叛道,甚至离家出走的年轻人。

在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中我们看到,听从封建教条的白嘉轩和白继文,最后一个孤独终老,一个成了汉奸卖国贼和反动派;而听从革命召唤的鹿兆鹏和百灵,最终与家庭和国民党反动统治决裂,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革命事业。可见,大人不一定都正确,年轻人也不一定都不靠谱。

要想让年轻人和大人,年轻人和社会亦步亦趋,融为一体,关键是大家都能与时俱进,不断进步。

一个优秀的家庭,和一个优秀的社会,应当足以鼓励和扶持优秀的年轻人。年轻人无非是会试错,不试又怎么会知道是非对错;而大人和社会,毫无疑问应当容纳这种试错。

谁的人生,是一直步步正确的呢?

小时候,老师和家长会让我们整理错题集,以便于知道自己是怎么错的,可以引以为鉴,下不为例;

那么在生活中,家长和社会给我们准备了“错题集”了吗?

矛盾来自于双方,矛盾也从来不会单方面消除。面对现代社会的激烈的观念冲突,创新冲突,大人和社会的错误,同样比比皆是,若不是,媒体怎么会每天有那么多的爆料呢?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大人和社会要赢得年轻人真正的尊重,不是靠权威,而是靠以理服人;同样,年轻人要获得大人和社会的支持,也要靠换位思考,彼此尊重。

正如林觉民所说: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换位思考,求同存异,取得一致,是和谐少年和大人,年轻人和社会的唯一正确途径。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有比尔盖茨,也有马斯克;他们的家庭,都没有束缚他们一定要循规蹈矩;这是个人的成功,更是观念的成功。

但是在中国,这样的事例太少了,所谓年少成名的,大都是一些娱乐童星。这不值得大人和社会好好思考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珍惜学习机会

全文共 509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机会来之不易 宏伟小学二年级一班 吕晓妍 指导教师:宏伟小学 刘 琼 我们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是幸福的一代人,我们生活在一个法制社会里。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们应该要知法、懂法、守法,法律是保护我们自己平安幸福最有力的武器。 在我的身边有好多家庭生活条件不好的同学,小婷家的生活条件更差。他们的爸爸妈妈不想让她读书,只想供弟弟小涛读书。

以至于小婷9岁还没有上学。小婷很想上学,可是,她不能左右父母的思想。只能看着同龄的孩子去学校读书,而翘首企盼。在学校知道了小涛还有一个姐姐没有上学时,就做通了小涛家长的工作,为他们讲授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经过了学校的法律法规教育以后,小婷的家长了解了一些法律法规知识,终于同意让她和小涛一同上学。面对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小婷更加珍惜,更加好好学习。在我们农村,像小婷这样存在上学困难的孩子还有很多。

我多么希望他们的家长多了解一些法律法规知识,不要在知法犯法,剥夺孩子受教育的权利,也要记住履行教育孩子的义务。我们小学生也要珍惜在学校学习的机会,好好学习。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少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高中作文题目大全

全文共 1081 字

+ 加入清单

舅舅家和姥姥家隔了一堵墙。

姥爷走后,姥姥便多了一个习惯,每天忙完之后,就拿个小凳,坐在小院里,时而望着墙边的石榴树发呆,时而听着墙那边传来的欢声笑语而失神。

姥姥怎么了?仅一墙之隔,为什么不过去呢?

“傻孩子,我哪有那么多时间呢?那么多营生都等着我去忙活呢,你过去耍吧!”说着,便拿起小凳回了屋。“是吗?”望着那堵砖墙,我陷入了沉思,“仅仅是因为营生多吗?”

舅妈来了,让姥姥过去玩。“哎呀,我老了,哪会耍,你们耍就行了。”姥姥嘴上推辞着,脸上的神情却比刚才多了份欣慰,少了份失落,眼睛里满满的全都是笑意。

经不住舅妈一再恳求,姥姥终于坐到了舅舅家的旋转椅上,正对着炕上打闹的我们。姥姥先是静静地看着,而后小心翼翼地转动着坐椅。我朝姥姥看去,竟一时失了神——这是怎样的一种神情啊,似孩童一般,有局促,有迷茫,有满足,那上扬的嘴角,流露着满足和喜悦。

我明白了,姥姥独自一人在高墙另一边的小院里,是多么孤独和寂寞啊!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依稀记得很多年前,姥姥和舅舅是住在一起的,舅舅的家就是姥姥的家,姥姥住前屋,舅舅住后屋。那时的姥姥,忙前忙后,从屋的这头走到那头,撂下笤帚拾起锨,仿佛一刻也不闲着,嘴角却一直是上扬的。

姥爷去世后,姥姥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再也看不到姥姥的笑容,更听不到姥姥的笑声。姥姥的天井里,一下子寂静下来。那堵高墙,把姥姥与外部世界隔开。我担心着姥姥的身体,却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当我再次来到姥姥家,感觉眼前豁然开朗,偌大的庭院变得更加宽敞了,明亮了,温馨了。“姥姥,墙拆了!”我似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哪来,自己倒的,这样方便多了呢。”姥姥笑着走了出来。边说边打量着那只剩下一小截的红砖墙。顺着姥姥的目光,我打量起来,真的,进进出出,只需将脚一迈,连大门都省得走了。

“姥姥,怕时间一长,咱家大门都要抗议了。”

“哈哈哈——”笑声回荡在庭院上空。

果不其然,从那以后,舅舅、舅妈、弟弟每次到姥姥这边来,都要加上一句:“嘿,你还别说,没了这堵墙,可真是方便了。”而后,大家就聚在一起唠唠家常,其乐融融。

后来,我从妈妈那里得到了真相:墙,并不是自己倒的。牢固的砖墙哪会自己倒呢?舅舅想要拆掉墙,姥姥不同意,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一会说这样不好,一会又说会砸着东西,舅舅打量了一下姥姥的小院,目光落在墙边的石榴树上,那是姥爷生前亲手栽种的,舅舅有办法了。

趁着姥姥到二姨家的工夫,舅舅谨慎地拆除那堵墙,“轰隆”一声,墙从姥姥那面直倒向舅舅那面,偌大的院子里,没有一丝一毫的损坏,那墙边的石榴树,似乎也在高兴地打量远处的蓝天白云呢!

拆掉那堵砖墙,连空气中都散发着浓浓的亲情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