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珍惜机会的作文高中实用两篇 作文题目(经典20篇)

人生不是浪费的过程,而是积累的过程。而积累的过程就是珍惜的过程。小编收集了学会珍惜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7801

作文

175

以诚信为题目的高中学生

全文共 142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在第一学期中,有一堂经济政治与社会课上,老师给我们讲到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更多的人参与,我又想起班主任陆坚老师对我们全班同学所说的话就是:“我们先做人后做事。”我们如何做人、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要求、做人的原则等。

我在上海海事大学附属职业技术学校已经二年了,中职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学校教会学生各方面的内容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因此,如何把学生日常学习和纪律教育的范围扩大到日常生活的教育,如何深化学生的科学生活观,是我们教育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时期,心理的不稳定性和对社会认知的片面性使其行为容易出现偏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性格脆弱,依赖性强,意志力、耐挫力较差,缺乏进取心;二是心灵深处有严重的自卑感,有被淘汰和失败的感觉;三是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唯我独尊,对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表现出极强的逆反心理;四是早恋问题严重;五是生活无目的、无方向,时常感到彷徨迷茫;六是崇尚暴力、是非不清。生活的不规律性和缺乏生活常识,常常使他们被动地适应环境。为此,积极引导学生科学地生活,端正良好的生活心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首要前提。要让学生了解到,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人与人的差异,就有各种矛盾。人人都是平等的,都是特别的,都是与众不同的。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生命的存在只有在相互关爱中才有可能,也只有在爱他人中,自己的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要相信“人性本善”,学会处理人际之间的关系,如果连同学之间这种最单纯的人际关系都无法处理,中职学生培养的目标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劳动者。中职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这种职业素养来源于生活的态度,一个在生活中随便的人,对待工作也不会有所专注。许多中职学生由于在学校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毕业后到就业岗位往往适应不了岗位的特别要求,。一旦就业工作单位的生活与自己在校在家的生活有所不同,就暴露了这些毕业生生活品质的劣势与不足,从而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的稳定性。为此,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诚实守信是人们优秀品格中最重要的元素,是做人的美德,是成就事业、走向成功之路的重要法宝。值得人们去深深地思考与实实在在的践行。

所谓诚,乃诚实也;信,乃守信,信用也。它是一种个人正直的表现。诚则有信,信则有誉,诚实和信用情同手足,密不可分,它们共同构成事业大厦的顶梁之柱。人们应该积极培养这种优秀的品格。

首先,诚实需要坚守我们的人格。人格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普通而又现实的问题,用简单的话来说,人格就是做人的资格和为人的品格的总和。它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的一个概念。我们每个人都要懂得,在自己的生命中,人格是第一宝贵的。人格比“名”更崇高,比“利”更伟大,它是一个人的无价之宝,是任何代价都不能换取的。

其次,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足之本。要成为一个诚信的人,就应该办事实在,不扯谎言。有道是诚信是金,诚信是宝。一个人如缺少诚信是无法立足的。在现实生活中拥有诚信美德是通行人间的特别证件。诚信还是人类社会和平发展,和平相处的基础,也是人性中最宝贵的部分,它与伪君子无缘,与空谈家远离。

总之而言,诚实守信是我们通往成功之路的重要利器,天下没有任何一种广告能比诚信的美誉更能取得他人的青睐,善于对诚实守信做出深入的思考,进行认真地实践,必将使我们的人生更加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珍惜学习机会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她叫什么名字我现在早已忘却,就连她姓什么也忘却了,只是记得她好像是不胖不瘦,然后是长的有点高吧,最后就是她的学习成绩不好,长的也不是太引人注目,因此在班上不是太受欢迎,独自一个人坐在最后一个座位上,好像是被遗忘了似的,再加上她整天是心不在焉,谁也不知道她是在想着什么事。

大约是在上4年级的生活吧,她辍学了,至于为什么我那时也不怎么了解,只是知道是她父亲不叫她上了,让她回来务农,做些家务什么的。

时隔6年,直到现在,我每每在上学的路上都会看到她,这时的我心里想着:如果我要是不上了会怎样?因此,在上学路上,每一次看到她,我的都会暗暗激励自己,告诉自己不要步入她的后尘。

我想,她当时若是拒绝向她的父亲妥协,坚持上学的话就不是现在这样的结局了。如果她当时好好学习的话,是不是她的父亲就不会让她辍学了?真不知道她现在有多么后悔啊,哎。

同学们,在此,我想说的是:现在,我们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我们这个不发达的大国办教育,普及义务教育很不容易,父母也不容易。为了自己的发展,更为了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我们一定要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努力学习。

同学们,我们要树立远大的志向,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以勤奋和智慧去撷取成功之果,使自己的生命放射出绚丽夺目的光彩,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建功立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第十一届创新作文大赛高中题目

全文共 4765 字

+ 加入清单

一、阅读能力测试(100分)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进行阅读能力测试。

不到5岁便夭折的儿童每年有900万。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产妇死亡概率为33%,这一比率在发达国家仅为0.018%。全球至少有25个国家,大多数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其人口的平均寿命不超过55岁。仅在印度一国,就有超过5000万的学龄儿童连简单的课文也看不懂。

看了上面这段文字,或许你只想把书扔到一边,不去想世界贫穷这件大事。因为这个问题看上去太宽泛、太棘手。然而,我们写这本书的目的就在于,劝你不要那样做。

宾夕法尼亚大学近期的一项实验表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会令我们无比震惊。研究人员发给每个学生5美元,让他们填写一份简短的调查表,然后再给他们看一份传单,请他们为“拯救儿童”(全球慈善机构之一)捐款。传单有两种不同的类型,有些学生所看到的传单是这样的:

马拉维的食品短缺影响着超过300万儿童;在赞比亚,自2000年以来的严重干旱已导致粮食产量下降42%。因此,300万赞比亚人将面临饥饿;400万安哥拉人(占安哥拉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已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超过1 100万埃塞俄比亚人急需食品援助。 另外一些学生所看到的传单上画着一个小女孩,还有这样一些文字:

罗西娅是一个来自非洲马里的7岁女孩,她过着极度贫穷的生活,甚至面临着挨饿的危险。然而,您的经济援助将会改善她的生活。有了您以及其他好心人的支持,“拯救儿童”将与罗西娅的家人以及社区里的其他人一起帮助她,让她能吃饱饭,接受教育,具备基本的医疗及卫生常识。

看了第一份传单的学生平均每人捐了1.16美元。和第一份传单不同,第二份传单展现了一个而不是数百万人的困境,看了这份传单的学生平均每人捐了2.83美元。这样看来,学生

们愿意为了罗西娅而承担一点儿责任,但在面对广泛的全球性问题时,他们就不免有些泄气了。

接下来,研究人员又随机选定了一些学生,先告诉他们这样一个现象,即人们不愿关注那种泛泛的信息,他们更有可能会捐钱给某一特定受害者,然后再给这些学生看那两份传单。结果显示,看了第一份传单的学生平均每人捐款1.26美元,与事先不知道该现象的学生所捐的钱差不多。然而,看了第二份传单的学生在得知这种现象之后,平均每人仅捐了1.36美元,远远低于不知道该现象的学生所捐的钱。鼓励学生们再想想反而使他们对罗西娅不那么慷慨了,但马里人民也没有因此得到更多的援助。

学生们的反应是一个典型案例,说明了大多数人在面对贫穷等问题时的感觉。我们的本能反应是慷慨,特别是在面对一个身陷困境的7岁小女孩时。然而,正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生们一样,我们在重新考虑之后常常失去信心:我们捐的那点儿钱不过是沧海一粟,而且这些善款的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这本书会让您再好好想想,如何摆脱那种“贫穷的问题难以解决”的感觉,从一系列具体问题出发,重新审视这一挑战。这些问题只要能得到恰当的定位并为人们真正理解,就能够逐一得到解决。

遗憾的是,关于贫穷的辩论往往不是这样展开的。很多侃侃而谈的专家并没有讨论怎样抗击痢疾和登革热最有效,而是专注于那些“大问题”:贫穷的最终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信任自由市场?穷人能够受益于民主制吗?外来援助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等等。

杰弗里萨克斯是联合国顾问、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主任,同时也是一位贫穷问题专家。他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贫穷国家之所以贫穷,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往往都气候炎热、土地贫瘠、疟疾肆虐、四周被陆地所包围。因此,如果没有大量的原始投资助其解决这些地方性问题,这些国家很难提高自己的生产力。然而,这些国家却因为贫穷,无法支付投资回报——这就是经济学家们所谓的“贫穷陷阱”。除非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落到实处,否则无论是自由市场,还是民主制,都帮不上什么大忙。外来援助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能启动一种良性循环,即辅助穷国在关键领域投资,从而提高其生产力;由此而产生的更高收入会带来更多投资,收益将呈螺旋状上升。萨克斯在其2005年《贫穷的终结》(The End of

Poverty)一书中称,如果富国在2005~2025年间每年拿出1 950亿美元的资金来援助穷国,那么贫穷问题到2025年末便可完全得到解决。

然而,还有一些侃侃而谈的人认为,萨克斯的回答是错误的。曼哈顿的威廉埃斯特利挑战了纽约大学的萨克斯,随着其著作《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The Elusive Quest for Growth)及《白人的负担》(The White Mans Burden)的面世,他已经成为反援助人士中最具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之一。丹比萨莫约是一位曾在高盛投资公司及世界银行任职的经济学家,她于近期出版了《援助的死亡》(Dead Aid)一书,并在书中对埃斯特利的观点表示赞同。他们都认为,援助的弊大于利:援助使人们停止寻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腐蚀地方机构并削弱其作用,导致一些援助机构形同虚设。对于贫穷国家来说,最好遵循一个简单的原则:只要有自由市场和恰当的奖励机制,人们就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接受外国人或自己政府的施舍。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看待世界运转的方式上,对援助持悲观态度的人实际上表现得颇为乐观。埃斯特利认为,“贫穷陷阱”并不存在。

我们到底应该相信谁?是相信那些认为援助能解决问题的人,还是相信那些认为援助只能使问题恶化的人?这一问题无法从理论上得到解决,我们需要的是证据。然而,遗憾的是,那种常常用来解答大问题的数据并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引人注目的奇闻轶事比比皆是,有些事件甚至可以用来支持任何立场。例如,卢旺达在遭受种族灭绝之后的几年里得到了大笔捐款,整个国家逐渐走向繁荣。由于国民经济得到了发展,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开始制定政策,尽量不再接受援助。那么,我们应将这个例子看作是援助好处的证明(萨克斯的观点),还是自力更生的典型代表(莫约的观点),还是二者兼备?

由于诸如卢旺达这样的个例没有最终定论,大多数研究哲学问题的人更喜欢在多个国家之间作比较。例如,针对世界上几百个国家的数据表明,接受更多援助的国家并不比其他国家发展得快。这常常被认为是援助无用的依据,但实际上,这也可能意味着相反的观点。或许,援助使某些国家避免了一场灾难,没有援助的话情况会更糟。对此,我们并不了解,只是在泛泛地猜测而已。

然而,假如没有支持或反对援助的依据,我们又该怎样做呢?——放弃穷人?这种失败主义的态度不是我们所应持有的。实际上,答案是可以找到的。这本书整体上就采用了一种答案延伸的形式——不过不是萨克斯和埃斯特利喜欢的那种泛泛的答案,它要告诉你的不是援助

的好与坏,而是援助在一些特定的事例中是否带来了好处。我们虽然不能断定民主制的效力,却可以就是否应改变其组织方式谈谈感想,使其更有效地运行于印尼的农村等地。

无论如何,对于某些大问题(如外国援助是否有效)的回答是否像我们有时听到的那样重要,我们尚不明确。无论是伦敦、巴黎或华盛顿特区那些热心于帮助穷人的人,还是不那么热心于此的人,他们都认为援助的作用十分突出。实际上,援助只占每年给穷人所划拨的款项的一小部分,大多数针对全球穷人的计划都由各国自身的财政部门制定。例如,印度基本上不接受援助。2004~2005年间,印度为穷人的基础教育计划投入5 000亿卢比(310亿美元)。即使是在非洲这样急需援助的地方,这一数字也只占政府2003年度全部预算的5.7%(如果我们排除尼日利亚和南非这两个几乎不接受援助的大国,那么这一比例为12%)。

更重要的是,援助的是是非非引发了无数没完没了的争论,这模糊了真正的重点——钱的去处。这就意味着政府要选择正确的资助项目——该项目对穷人有好处吗?是该给老人发养老金,还是为病人建诊所?然后,弄清楚最好的操作方式是怎样的。比如,诊所的运作及人员配备可以采取很多不同的方式。

为援助问题而争论的人基本上都同意一个前提,即我们应在力所能及时向穷人伸出援助之手。这也在情理之中。哲学家彼得辛格曾写过关于拯救陌生人的道德准则,他评论说,大多数人都愿意牺牲一件价值1 000美元的衣服,换取一个落水儿童的性命。辛格还认为,这名落水儿童就是那些每年活不到5岁的900万儿童之一。经济学家、哲学家、诺贝尔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的观点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他认为,贫穷会导致令人难以容忍的人才浪费。用他的话来讲,贫穷并不仅仅意味着缺钱,它会使人丧失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一个来自非洲的贫穷小女孩即使很聪明,可能最多也只能上几年学。她很可能由于营养不足而无法成长为世界顶级运动员,而且即使她有什么做生意的好想法,也没有启动资金。

的确,对于发达国家的人来说,这种对生命的荒废可能没有什么直接影响,但对于这个非洲小女孩来说却影响很大:她可能沦落为携带艾滋病毒的性工作者,将病毒传染给一个来到非洲旅游的美国人,而这个美国人又会将病毒带回自己的国家。或者,她可能会患上一种耐抗生素的肺结核,这种病毒最终可能会传播到欧洲。如果她当初接受了足够的教育,她可能已经研制出了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良药,或者就像中国小姑娘戴满菊一样,她上学的机会来源于银行职员的一个疏忽,这可能使她最终成为雇用上千人的商业巨头。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和舍

丽吴顿在其著作《半边天》(Half the Sky)中讲述了这个小姑娘的故事。即使她没有这样的际遇,我们又有何理由不给她一次机会呢?

我们知道帮助穷人的有效方式吗?当我们回到这个问题时,分歧便会显现。

辛格关于帮助别人的观点中隐含了一个前提,即你知道如何去做。在你不会游泳的前提下,甘愿牺牲一件衣服的道德准则便显得苍白无力。正因如此,在《你能拯救的生命》(The Life You Can Save)一书中,辛格不辞辛苦地为读者列举了很多实例,告诉他们可以在哪些地方伸出援手。在辛格的网站上,这部分内容是定期更新的,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和舍丽吴顿也是这样做的。道理很简单,只谈世界上存在什么问题,而不去谈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样只能导致社会瘫痪,而非进步。

因此,真正有用的方式是从实际问题的角度去思考,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空谈外来援助。例如,世界卫生组织称,疟疾在2008年造成约100万人丧生,其中大多数是来自非洲的儿童。对此,我们认为,让人们睡在经过杀虫剂处理的蚊帐中,这样就可以挽救很多条性命。研究表明,在疟疾传播严重的地区,让人们睡在经过杀虫剂处理的蚊帐中,可以将疟疾的感染病例减少一半。那么,怎样做才能保证儿童都睡在这样的蚊帐中呢?

只要拿出约10美元,一个家庭就能得到一个经过杀虫剂处理的蚊帐,还会有人教他们怎样使用这种蚊帐。政府或非政府组织是否应向家长们免费提供这种蚊帐?或者按优惠价卖给他们?还是让他们自己去市场上按全价购买?这些问题是可以回答的,但答案却不甚明了。很多“专家”在这些问题上的立场十分强硬,却拿不出任何有力的证据。

疟疾是一种传染病,如果玛丽睡在蚊帐中,约翰就不太可能被传染——如果至少有一半人口睡在蚊帐中,另一半人口即使没睡在蚊帐中,他们被传染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问题是,睡在蚊帐中的孩子的人数还不到总人口数的四分之一。对于马里及肯尼亚的很多家庭来说,10美元的花费有些高。考虑到使用者及社区中其他人的利益,以优惠价销售蚊帐或免费赠送蚊帐似乎是个好办法。的确,免费发放蚊帐正是杰弗里萨克斯所提倡的。埃斯特利和莫约则对此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如果人们不花钱就得到了蚊帐,那么他们就不会对其加以珍惜,因而也就不会去用。即使他们用了,也可能会因此对施舍习以为常,在以后需要自己花钱购买蚊帐时便会退缩,或是在需要其他物品时也不愿自己花钱,而是等着别人免费赠送。

[创新高中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珍惜机会的作文高中

全文共 785 字

+ 加入清单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这是我们课本上的一篇精致的小短文。文中讲了苏格拉底带着自己的学生来到麦地,要求他们寻找最大的一颗麦穗。但学生在麦地里看看这颗,觉得不满意;看看那颗,觉得最大的还在前面,直到走到麦地的尽头,还是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及时地抓住眼前的机会

记得上三年级的时候,我有幸加入进了学校的跳绳队。恰好,那年区里组织了运动会。老师想让我锻炼锻炼,便给我报上了名。因为我知道,这是老师在给我锻炼的机会,我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因此,每每课间,我就会拿出自己的小绳,走出教室,积极地参加训练。渐渐地,我的进步越来越明显,成绩越来越突出……

最终,经过我长久的训练加上比赛时的超常发挥,不失时机地夺得了女子乙组跳绳二等奖的好成绩。

我想,面临小升初的同学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吧:想上个好学校吧,又觉得学习压力太大了;老老实实等着划片儿吧,又觉得附近的学校太普通了,没有其他学校那么有名气……那么,我们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是理想初中?是好成绩?还是……?

有的时候,如果在考场上发挥得好了,就会有幸被录取;反之,则会无情地被筛下去。所以,自己的目标不一定能够实现。如果幸运被录取了,我们就要不失时机地去报名。毕竟,机会难得。下次就有可能没这么幸运。如果一下子被好几个学校录取,我们再有选择性地去考虑。至少,这样我们不会达到电视上天天上演“没有学校可选择”的地步。

生活中,类似的事例有太多,太多……也许是商场里买衣服的决定、也许是小升初的选择、也许是一次考验……

我们就像生活在麦地里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这个“麦地”就是由一个个梦想组成的。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我们不能放弃每一个好机会。只有珍惜眼前的机会,人生才会给我们更多的选择……

珍惜眼前的机会,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珍惜机会的作文高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珍惜好每一次机会作文

全文共 877 字

+ 加入清单

曾经看过一句话:“智者创造机会,强者把握机会,弱者等待机会”

小学时,在老师面前我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在家长面前我是一个优秀的孩子。正因为这样,机会如同雨点般向我打来,我却一一闪躲了,我是不是很傻。刚上学前班的时候,老师问:“谁想当班长,请举手”。那时候,只有一个人举手,可能是因为我们还小无知。以我的表现,老师认为我最适合当班长。上一年级时,为了参加镇里举办的六一儿童比赛,我校所表演的节目是舞蹈表演,经过一番帅选,幸运的我被选上了。每天下午放学后,同学们背上书包,三三两两说说笑笑地一起回家,我还得留下来练习舞蹈。我并不羡慕他们,而是认认真真地学好每一个动作,一次误会我被老师淘汰了。经过班主任了解这件事并主动邀请我再次参加比赛,我却放弃了。一次次机会从我手中流过,是我没把它握住,让它轻易从我手中溜走。

上了初中,面对的是来自各个村里的学生。就连选上班干部,都很有竞争力,不再像以前那样,人选才两三个,而且经过全班投票,老师的选择,才能当上班干部。一年一度的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一个班级只有两三个。县里的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县里的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一个学校只有两三个。县里的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一个学校只有两三个。在人才挤挤的学校里,那仅仅几个名额的,只有自己把握机会,靠自己的实力去争取。

小学的时候,一次次机会蜂拥向我扑来,我却从来真正把握过。初中的时候,一次次的机会来临,我都凭着自己的能力去争取。要拥有勇气去挑战,不要害怕对手有多少,有多强,自己才是自己真正的敌人。要拥有坚定地信念和坚持不懈地执著,不要害怕失败,失败意味着离成功更进一步了。人生中的每一次机会,都需要好好珍惜,不管失败还是成功,没有努力过就放弃才是真正的失败。成功时,是因为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不值得骄傲;失败时,不是因为自己不努力,别灰心,吸取失败经验,告诉自己没事,还有下一次。成功时,是因为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不值得骄傲;失败时,不是因为自己不努力,别灰心,吸取失败经验,还有下一次。结果只是证明了自己的付出如何,过程才是最重要的,你将会在这个过程中渐渐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以补为题目作文高中

全文共 1101 字

+ 加入清单

“叮叮当,叮叮当——”一阵强烈的金属撞击声划破了寂静。已是日暮时分,我倚在公交站牌旁等公交车,一边计划着即将到来的周末。街的对面,有一位卖糖的老人,用手中的工具敲打着叫卖,勾起了我的思绪。

那位老人卖的是一种麦芽糖,米白色,甜而不腻,回味悠长。因为卖时要用小锤敲成一小块小块的,便于吃的时候方便。所以敲时会发出“叮叮当”的声音,因此我们这儿把这种糖称为“敲敲糖”。

那位老人慢悠悠地向前走着,生意似乎很是冷清,路人纷纷从她身边走过,有的转头看一眼,有的视而不见,似乎都没有想停下匆匆的脚步。

以前,“敲敲糖”可是我们这些小孩的爱物。

每逢冬天,特别是过年前,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卖糖的人,随处可以听见“叮叮当”的声音。卖糖的人常把糖装在箩筐中,最上面放一个板子,买糖的人紧围在旁边。一把小锤子,一块形似弓的铁片,便是他们手艺的全部家当。他们会根据买的量,先敲下,然后将其敲成大约1厘米的正方体。敲时,他们用铁片压着,用小锤敲打铁片,很轻松就将糖切下。因为麦芽糖自带粘性,装袋时会撒一些“炒面”,以免粘在一起,影响口感。

我们一家老小都很喜爱“敲敲糖”。每每听到巷子里传来“叮叮当,叮叮当——”的声音,我就会拿上点零钱,飞奔下楼,买上一块两块。然后,边往回走边细细地咀嚼,品味敲敲糖那份独有的甜香。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味蕾上那种舒服的感觉,那么悠远,那么享受。真还想尝尝这记忆中的味道。如果不是正在等车,我真想买块老人的糖。

“嘀——”公交车来了,我上了车,坐了下来。公交车开得很快,不一会儿追上了刚才那位卖糖的老人,“叮叮当——”的声音又传了过来。我透过车窗看去,依然没有人买糖。我突然感到有些心酸。也许她家境贫困,卖糖是她生活的唯一来源。也许,是祖传的手艺,她不想就此在她手中失传;也许……

想着想着,我又有些隐隐担心。“敲敲糖”是我童年记忆中的一部分,是家乡美食的代表,也是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小部分吧。可这些,现在却渐渐被人们所漠视。不光是糖,我们的戏剧文化,剪纸艺术,等等等等,似乎都不受年轻人欢迎,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的潮流。这样继续发展下去,很多传统的优秀的东西,将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消失。

传统和现代,不应该是对立的。我们是应该补一补传统这一课了,我们应该把古老的文化补起来,发展它,让它融入现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新的时尚。我真不希望,像敲敲糖这样一类滋养了我们千百年的传统的东西,就这样成为绝响。

到站了,我走下车。阳光依然洒满大地,明亮,闪耀,让人感到暖融融的。只要我们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让它与时俱进地新生,它一定也会像眼前的太阳,发出闪耀的光,照亮大地。

“叮叮当——“耳边似乎又传来了清脆悦耳的声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描写珍惜机会名言警句

全文共 254 字

+ 加入清单

1、人不能创造时机,但是他可以抓住那些已经出现的时机。——雪莱

2、要是不能把握时机,就要终身蹭蹬,一事无成。——莎士比亚

3、等待机会,是一种十分笨拙的行为。——佚名

4、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桓宽

5、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苏轼

6、善于捕捉机会者为俊杰。——歌德

7、机会往往因踌躇而失去。——美国

8、当良机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要及时抓住它们,利用它们,这是生活的一大艺术。——约翰逊

9、战场上只有当机立断的统帅才能取得胜利。——佚名

10、善于等待的人,一切都会及时来到。——巴尔扎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珍惜和失去高中作文

全文共 655 字

+ 加入清单

因为有失去,我会更珍惜在人世间,在人生中,看似日久天长,看似日子翻来覆去。其实,这不是获得,而是失去。时间,看似一分一秒很少,看似时间没有尽头,但是,这正是在慢慢流失。人生的花季青春,一生只有一次。人一生中学习的机会,也只有一次。如果不把握机会,则就会失去。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应该去珍惜。应该去珍惜的,意味着是容易失去的,所以在今后,应珍惜现在所有的,学会选择,学会珍惜。

首先,最应该珍惜的就是生命,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人的一生就好像东流而下的大河,生命只会一点一点一流失,而不会再重返,人的生命的确如此,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生命,生命是拥有一切物质和精神的基础,生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起码要求,珍惜生命、创造辉煌。

其实,就是要珍惜时间,珍惜现在,珍惜少年。“花有重开曰,人无再少年”。这句话对于我们是重中之重。人一生中,青春是人生的花季,也正是我们的现在,青春是很短智的,只会一闪而过。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机,付出自己的一份努力,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去换取一个无悔的人生。珍惜时间,珍爱生命。

珍惜,这个词意味深长,值得人们思考。珍惜,还要珍惜现在的苦与乐,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珍惜容易失去的,珍惜生活中容易失去的一点一滴。

珍惜是要学会选择的,要珍惜应该去珍惜的,不要为了一棵树,

而失去了整个森林,不要因留恋皎洁的明月,而失去整个璀璨的星空。珍惜应该学会选择。

珍惜时间,珍爱生命。珍惜现在,把握未来。理智珍惜,收获辉煌。珍惜就等于获得,珍惜就是避免失去最好的法宝。

[珍惜和失去高中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关于珍惜机会的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在记忆的长河中,我做过的错事、糗事数不胜数,但有一件却让我一直记忆犹新。每当想起这件事,我就会后悔不已,喃喃地说:“假如,再给我一次机会,那该多好!”

奶奶家的院子里,常会有几只小麻雀停下来歇脚。它们那机敏的小眼睛警惕地四下张望,细细的小腿欢快地一蹦一跳,时而觅食,时而嬉戏。但一有风吹草动,它们就会立刻张开翅膀,“扑棱棱”地飞走了。

来的次数多了,我和它们也混熟了。小麻雀见我从不去伤害它们,便放心起来,每每呼朋引伴,五、六只一起来到院子里,有时还飞到窗台上呢!闲暇时,我还会在院子里撒下一些谷物,麻雀也不害怕,一边啄食,一边不时地看看我,小眼睛里满是暖意,偶尔还引吭高歌,好像在说:“谢谢你!谢谢你!”

就这样,我和可爱的麻雀朋友温馨平静地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有一天——

那天,我买了一把可以打6毫米的枪,便到处寻找目标,想试一下自己的枪法。人?不行,太危险了!墙?不行,万一子弹反弹回来,我不就倒霉了吗?……无意间,我看见了在院子里觅食的麻雀,鬼使神差地决定把它们当成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新颖的高中期末考试作文题目

全文共 2354 字

+ 加入清单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颖高中期末考试作文题目,欢迎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

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放香气,放在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隔壁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开始还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可是最终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一抢而空,他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父亲。父亲却老泪纵横。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金庸茶馆”网站上出现的一则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位笔名为“步非烟”的北大女研究生,在一次武侠作品的颁奖活动中放言“要革金庸们的命”,写出新时代的武侠小说。尽管这位获奖的女作家后来作了解释,称“革命”不是打倒,不是背叛,只是希望超越的意思,但这句话还是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批评步非烟“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也有人认为她勇气可嘉,狂妄得可爱。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提示]

(1)从肯定步非烟的角度立意:要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要敢于超越前人等。

(2)从否定步非烟的角度立意:人要有自知之明;做学问要脚踏实地,不能靠炒作。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蚂蚁爬行时,头蚁爬到哪里,后边的蚁群便追随到哪里。如果将那只头蚁拿掉,蚁群便被第二只蚁带着,继续爬行。这只新的头蚁,走的路线是与前一只不同的。如果又把这一只拿掉,它身后的那只蚁,又接着带领伙伴们演出同样的故事。因此,蚂蚁们的行迹便纷乱如麻。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 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4、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说:“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的保护!”小蜗牛:“毛虫姊姊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因为毛虫姊姊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 大地会保护他啊。”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蜗牛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

请认真揣摩上述材料中包含的道理,按下列要求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螃蟹的责备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 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到:“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意分析]

这是一道带寓言性质的多角度命意作文题,对学生而言难度稍大,但通过这道题目的训练,希望学生能够明白这种带寓言性质的题目的思考方向。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青蛙与螃蟹之间发生了一场美丽的误会,从某种程度上说青蛙的指点没有问题,螃蟹的理解也是理所当然,那么如何把握住这则材料的中心呢?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这个关键句,另外由于题目中要求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所以我们在构思的时候可以分开从青蛙或螃蟹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如果从螃蟹的角度思考,我们不难看出螃蟹之所以找不到去河边的路,是因为它对青蛙的意见生搬硬套,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对别人的意见不要盲从”“接受别人好的意见(思想)的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等观点。

如果从青蛙的角度思考,我们也可以看出青蛙之所以好心没办成好事,是因为它给别人提建议是只是从自身出发而没有站在螃蟹的角度替它着想,忘记了它天生是横着爬这一特点,结果好心办坏事。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得出“帮助别人(给别人提建议)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等类似的观点。如果有同学全面地把握材料,提出“误会源于错误的沟通”等观点并能自圆其说,那也属于切合题意。

6、阅读下列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果戈里在自己的作品发表之前,有先请别人提意见的习惯。有一次,他写好一个剧本,把当时最有名的诗人茹科夫期基请来。一吃完午饭,他就开始朗读自己的新作。年迈的茹科夫期基有睡午觉的习惯,听着听着,不觉打起盹来了。过一会儿,诗人睁开眼睛时,果戈里对他说:"你看,我希望听到你的意见,而你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评。"说着,就把剧本投入了火中。

要求:就这则材料,写一篇评论文章,自拟题目,不超过800字。

[可供选择的角度]

a、严格要求出精品

b、虚心是完善的重要条件(上两个是本质意义)

c、要敢于"推倒重来"(这是从a、b项生发出来,从另一角度赞扬果戈里)

d、对自己创造的成果应取审慎态度

e、何必付之一炬(这两个是逆向思维,在未弄清作品的要害之前,仓促焚毁不一定就是严肃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珍惜每一次机会作文

全文共 697 字

+ 加入清单

机遇造人,这句话一点儿不假,许多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抓住了那些可以改变一生的机会

但是,真正能把握机会的人,却少得可怜,更有些人会,因为,机会,的错,失而,丢掉,生命。一次暴雨中,一个村庄被淹没了。一个教徒被困在了自家的屋顶上,他不断地祈祷上帝能够来救他。第一次,一艘坐满了人的快艇停在了他的身边,船上的人让他快上船,可是他拒绝了,快艇便开走了。因为他相信上帝一定会来救他的。第二次,一艘只有几个人的快艇又停了下来,可是教徒仍然拒绝上船。因为他相信上帝会来救他。无奈,快艇又开走了。第三次,一架直升飞机飞了过来,飞机上的人催促他快点上来,可他仍没有上来,他始终相信上帝会来救他。

最终,洪水漫了上来。当教徒到了天堂,碰到了上帝,懊恼地说:“上帝啊!我是多么地忠诚,可是您却不来救我。”上帝吃惊地说:“我可是派了两艘快艇和一架直升飞机去救你的,是想你快点回到我的身边,你都拒绝了所有的机会吧?”教徒无言以对。故事中教徒面对整整三次绝好的机会可以逃生,可是他却因为那一个“上帝一定会来救他”的理由全部错失了。奥运会上,羽毛球和乒乓球比赛上,听得最多的似乎就是“机会球”、“发球失误”等等各种各样的失误,失误是可以的,如果没有任何失误,那么这些球类比赛似乎比分永远停在0:0,而这些失误就是没把握机会,而给对手创造了机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在关键时刻,把握住了机会,就相当于把握了自己的命运。

在这些球类比赛的决赛场上,到了赛点时,运动员往往会让自己冷静下来,从而以冷静的头脑迎接机会把握机会。所以,当机会来临时,要以一颗冷静而机智的头脑去判断怎样才能紧紧把握机会。

最后一点,珍惜每一次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珍惜眼前的机会

全文共 787 字

+ 加入清单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摘自·《最大的麦穗》

这是我们课本上的一篇精致的小短文。文中讲了苏格拉底带着自己的学生来到麦地,要求他们寻找最大的一颗麦穗。但学生在麦地里看看这颗,觉得不满意;看看那颗,觉得最大的还在前面,直到走到麦地的尽头,还是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及时地抓住眼前的机会

记得上三年级的时候,我有幸加入进了学校的跳绳队。恰好,那年区里组织了运动会。老师想让我锻炼锻炼,便给我报上了名。因为我知道,这是老师在给我锻炼的机会,我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因此,每每课间,我就会拿出自己的小绳,走出教室,积极地参加训练。渐渐地,我的进步越来越明显,成绩越来越突出……

最终,经过我长久的训练加上比赛时的超常发挥,不失时机地夺得了女子乙组跳绳二等奖的好成绩。

我想,面临小升初的同学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吧:想上个好学校吧,又觉得学习压力太大了;老老实实等着划片儿吧,又觉得附近的学校太普通了,没有其他学校那么有名气……那么,我们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是理想初中?是好成绩?还是……?

有的时候,如果在考场上发挥得好了,就会有幸被录取;反之,则会无情地被筛下去。所以,自己的目标不一定能够实现。如果幸运被录取了,我们就要不失时机地去报名。毕竟,机会难得。下次就有可能没这么幸运。如果一下子被好几个学校录取,我们再有选择性地去考虑。至少,这样我们不会达到电视上天天上演“没有学校可选择”的地步。

生活中,类似的事例有太多,太多……也许是商场里买衣服的决定、也许是小升初的选择、也许是一次考验……

我们就像生活在麦地里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这个“麦地”就是由一个个梦想组成的。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我们不能放弃每一个好机会。只有珍惜眼前的机会,人生才会给我们更多的选择……

珍惜眼前的机会,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珍惜每一个机会

全文共 1038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证券界风云人物苏珊想过,果再给一次机会就会选择音乐,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坚持现有的职业,并做得风生水起,卓有成就。荆青放弃了不喜欢的公务员职位,跟随了自己的内心,成为着名的设计师。比起他们二人,我更欣赏从事过许多职业的歌手王杰:无论处在什么环境,无论做什么工作,他都能喜欢并感恩每个职位,珍惜每一个磨炼自己的机会。出生于音乐世家的苏珊,虽然如今成为美国证券界风云人物。但是,她还念念不忘自己的初心——音乐。她说:“如果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但我知道那只是美好的‘假如”’,遗憾之情溢于言表。一个人的一生有限,做什么工作,都要随心所愿,如果自己不满意,总是觉得心里不舒服,遗憾就是后悔,后悔的药到哪里去买呢?纵使时光倒流,也是岁月不饶人。因此,当初遵从本心,多一份选择,多一份经历,十分必要。荆青则不然,他自小喜欢建筑艺术。但现实不尽如人意,考上了公务员。他只好放弃了不喜欢的公务员职位,终于在十年中,设计出了近千个独一无二的楼房样板间。小有成就,俨然成为一个建筑大师。可见,荆青就是敢于选择,敢于放弃,终于向梦想迈进重要的一步。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但不知将来会怎样。然而,我认为善于选择的王杰,却是一个有主见有追求的人。他敢于尝试一个个工作,从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行业。因为,只有选择,才能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然后再做决定。这样的人是聪明和睿智的。梦想人人都有,但不会人人都能实现。怎样如愿以偿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呢?能面对现实,专心干好每一份工作,从中发现自己的才能,主动地接受现实的检验,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自己的理想和爱好,但由于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使我们许多人都不能从事理想的职业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就应该像王杰一样认真地对待,珍惜每一个磨炼自己的机会,寻找适合自己特长和兴趣的工作,从而避免消极的态度和在“不理想”的岗位上“不做为”情况的发生。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给我们许多启示。我认为,能够根据现实情况而调整的人便是胜者。一名记者采访着名演员时问道:“你为什么会喜欢演员这个工作?”,他回答说当演员可以尝试、体验并演绎不同的人生。尝试、珍惜和磨炼,大概就是人生求完美的三个重要因素吧!当我们的世界不够完美时,我们是否能够有信心和勇气去接纳和面对它?当社会竞争不够公平、生活不够顺心时,我们更需要像王杰那样珍惜并感恩每个机会,努力把握好人生方向,做最好的自己,此生足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二年级珍惜生命作文题目600字

全文共 917 字

+ 加入清单

我不敢妄言对“生命”有多少认识,更不敢狂言于“价值”的体现,但是生活的点滴却让我敢说:“生命绝不应该是这样!” I dare not say how much I know "life", and I dare not say the embodiment of "value", but the bit of life makes me dare to say, "Life lifeIt shouldnt be like this! "

我以为生命的“价值”应从两方面剖析,一方面:生命本身便是一种价值,更是无价之宝;另一方面:还应体现在所从事的事业,所谓的事业是在人类道德范畴以内,可以是居里夫人似的科学家,鲁迅似的文学家;还可以是手持扫把的环卫工人,市场上斤斤计较的商贩。

“价值”正因为有了“无价“的反衬才凸显出其存在的意义,正如有了盗贼,才显现出警察的价值。一个乞丐横躺在路边,眼神中流露着祈求,换来的却是周围人不屑的躲避,因为他们知道与其把内心的施舍送给一个懒惰的乞丐,不如奉送给一个因失败而丧失信心的人的手中,因为这样的“施舍”给予的对象不同所产生的价值也就不同,一个乞丐的价值终究是引起人们的关注而获得一餐半饱,而一个因失败而失去信心的人的价值是他那值得一拼的精神与廉耻之心,同样的一个本钱——身体,所获得的效应却有天壤之别,岂不让人有所感叹呢!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此句深刻的阐释出生命的价值,并视为一种“大价值”,其实呢,对于我们而言,更面对于如今的社会而言,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便是对生命价值的体现,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有责任更有义务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我们在对于出现在荧屏报幕中。

实现自我价值而获得公认的人报以热烈的祝贺时,切勿看轻自己,因为我们也同样的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小价值”中方能凸显“大价值”。不过话说回来,我们是不是就不用抱着解放人类的大志向呢?不!我们还应该在自我的“家庭”外,留出更大的空间将社会这个大责任牢记心间,必要时奉献自我获得人类的大解放。

如此,便不得不到用古人的一句话:“识人者,谓价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珍惜现在高中生作文

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为了以后,为了将来,不停的在拼搏,但是,这又有什么用呢?到头来,还不是累个一场空?为了不切实际的将来,他们不择手段的去争取更优异的生活。回过头,才发现,为了生活,他已经失去了一切最该珍惜的……

虽然生活穷苦,但生活却快乐,这不就是最幸福的生活吗?为什么还要不停的不争取那些不属于自己,也不适合自己的生活呢?

现在,多好啊!什么都没发生。未来,多神秘!很难说,你以后不会为了生活抛下亲人。

妈妈早早的起床,轻轻地唤着你起床。当你懒懒的爬出窗头时,才发现,太阳早以高高挂起。上学的时间快到了,你迅速的吃好饭,打点好一切,临走时依旧不忘说一句“老妈,再见~”。深深的发觉:现在是多么美好!

匆匆的来到了学校,老师对着你笑笑,同学陪你一起学习。日子一天一天重复着,你都不觉得烦恼,那是有爱把你围绕,现在的生活不也有说有笑?

对未来充满着憧憬,但希望越大,失望就会更大。所以珍惜现在,把握着每份对你的关爱,把握着现在——你所不曾注意过的幸福,四周的爱把你包围,珍惜现在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善于发现机会高中作文

全文共 842 字

+ 加入清单

生活中其实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题记

人们常常被一些事物的表面蒙敝了眼睛,如果我们稍稍留心一点,也许就会发现许多美好的事物。

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盆里的水溢出来,从而发现了浮力定律;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苹果掉下来砸中了他的头,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爱迪生在研究灯泡中灯丝的材料时,多次试验,善于发现各种物质的性质,从而发现了灯丝,这一切都源于他们在生活中善于发现。

如果当初阿基米德没有留心盆中的水溢出来,那结果会怎样呢?如果当初牛顿只想着苹果好吃,那又会怎样呢?如果爱迪生知难而退,没有坚持到底,不善于发现,又会怎样呢?

也许过了很长时间,人们才发现浮力定律,也许世界上的许多事情都无法解释,也许灯丝到现在都没有被研究出来。

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处处留心新事物,我们的心胸会变得开阔,生活会变得多姿多彩,内心也会变得充实。

善于关注国家大事,我们会感到国家的盛衰与荣辱;善于发现学习中的小技巧,我们会轻松地掌握知识;善于发现大自然的“创作”,我们会感叹大自然的无穷魅力。生活中处处有美。

寒冷的冬天,当妈妈为你洗衣做饭,手冻得裂开了,细心的你发现了,买一双暖和的手套为妈妈戴上,妈妈会感动得落泪,这是美;当同学为了一道题冥思苦想,抓耳挠腮时,你发现了,耐心地给他讲解,友谊的种子此时正在你们心中萌芽,这是美;当一位盲人茫然地在马路上穿行,你走过去将他安全地送到目的地,这是美;当教师节来临,你为老师送上一束芬芳的花时,这是美。……

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细节,但却能温暖你我,打动彼此的心。

生活中正因为有了感动,才处处有了美的影子,而感动常常是隐藏在一个被你忽略的小事情中,只要你善于发现就不缺少美,不缺少感动和心与心的沟通。

一位哲人说:“生与死之间有段距离这就叫做人生,如何走过走好这段距离,这就叫做生活。”当你麻木地在“生与死的距离”中奔走徘徊时,何不停下脚来,留心一下路边的小草,也许会是满路的鲜花,令你欣慰。

善于发现就是要留心生活,发现,让我们快乐,让我们感激,让我们拥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高中作文:珍惜心底的不安

全文共 1761 字

+ 加入清单

清晨醒来,推开窗户,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凉风习习,鸟语花香。你浸润在舒适之中,于是你觉得整个世界都浸润在舒适之中。一切并无不妥,可就在你醒来之际,在你的思绪与记忆接轨之时,心中便有一块区域使你明明白白地记得,万里之外,必然有一片土地上的人们正遭受着饥饿的折磨;越过千山万水,必然有一群人因战争或暴动而颠沛流离;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必然有人偷偷进行着肮脏的交易;在黑幕的笼罩下,必然有人在酝酿着邪恶的阴谋。它们时时发生,却与你相去甚远,可这并未能阻止你的感知。它们始终留在你的脑海里,只是暂时被掩埋。

它们虽遥远,你却不乏感知它们的途径。或是通过普及式的大众传媒,或是通过隐秘性的口口相传。因为遥远,它们都被罩上了一层模糊不确定的色彩,阻碍着你的细细寻觅。你有众多理由拒绝置身事内,可它们不可否认的存在仍为你带来不安与忧惧。这不安不一定是基督徒似的深深的负罪感与赎罪欲,也不一定是佛教普度众生的慈悲心怀,或是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你只是不安,这不安来自于你心底善的流域。我不相信人性本善,更不相信人性本恶,我只相信人从出生起便是一片混沌,有善有恶,只是善恶的多少有所区别。而这不安便是从最根本的善中折出的光芒,它只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带着正义色彩的善。

面对这不安,一些人选择了直面。他们不辞千辛万苦地寻找,不惧万水千山地流浪,只为一片心安。正如当年在“水门事件”中坚持揭开冰山一角的新闻记者;或远赴硝烟弥漫的战场,只为心中人道主义精神的志愿救助者……需要指出的是,遥远并非空间概念,而只是一种感知———在一件事情中,你只要能彻底地置身事外,那它便是遥远的。至今仍感动于垂垂老矣的马寅初面对攻击时所说的话:“我虽年届八十,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这样的傲骨,如何配不上勇士之名?

然而这一选择却有着极大的危险,更非常人所及。若论不安,如能直面,只怕难以数尽,一人一生的努力,恐怕都仅为杯水车薪。勇士往往过早逝去,又有几人留名?更多的人,面对不安无力承受,便选择公布于他的小社会,以求稀释自己的不安,平摊自己的责任。此时若无人回应,便可从于大流,生活如常。而被告知者亦可将不安公布于他的小社会,来加倍稀释这不安。几番稀释,不安便越来越淡,只成为心里无关痛痒的一挠,在大势所趋的保护下被永久掩盖几近无形。随着牵扯的人员越来越多,社会便成了平铺而无力的社会,纵使再有人想做点什么,其他人也可仰仗着社会冷眼旁观,凭着所谓法不责众的心态,心安理得地做“沉默的大多数”,“善”的一角也就因此而蒙尘,无力再次闪光。所以虽然有凉风习习、鸟语花香,罪恶与灾难却仍在上演,仍被呈现于眼皮底下。而当这惰性加倍,我们冲淡不安的速度也愈发快捷,最初的不安也越来越少。直至我们已无法置身事外时,不安也早已被抑制,沉默可以代表静谧心灵的无限沉思,也可以代表黑暗对萌芽的扼杀,这样平铺而无力、“和谐”而无声的社会,如何指望它冲出有力的一拳?

若既不愿成为冲在前面的勇士,也不愿在无形中泯灭自己善的灵光,便好好珍惜自己的不安吧。事实上不安无处不在,我们便该珍惜自己感知的能力。在压抑时,将它喷薄而出,纵使不能激起熊熊烈火,亦可激起小小的烛火。用行舍藏,便是智慧。若没有这种智慧,我宁可偏向前者。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鲁迅说:“相比于国家的自大者,我更欣赏个人的自大者。”相比于平铺无力的社会,我更希望有一个参差多态的社会,即使过于偏激,即使有时蛮不讲理,至少也有众说纷纭的声音,至少也有站起来的人,至少也有顶起天的力量,以时时洗刷心灵的蒙尘。与其选择完美的寂静,不如选择小小的拙劣的冲击,以保留心底的不安与向善的勇气。纵使疯狂,纵使可能受伤,依然很美。

一位德国牧师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大意是:当他们抓犹太人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当他们抓新教徒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是天主教徒;当他们抓我时,却没有人再能为我说话了。平淡的话中透出一股凄凉。我们或许会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无能为力,但我们不该将其忘却,更不该将那一份不安忘却。若没有当初一次次的争取,如何能换来今日的自由歌唱。而不安,便是我们当初选择争取的原动力,它是激愤与悲悯的源泉。

当黑幕笼罩大地,万物无声之时,我们至少应该看到自己心底的不安,那便是正义的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高中组初赛题目

全文共 6328 字

+ 加入清单

一、阅读能力测试(100分)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进行阅读能力测试。

不到5岁便夭折的儿童每年有900万。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产妇死亡概率为33%,这一比率在发达国家仅为0.018%。全球至少有25个国家,大多数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其人口的平均寿命不超过55岁。仅在印度一国,就有超过5000万的学龄儿童连简单的课文也看不懂。

看了上面这段文字,或许你只想把书扔到一边,不去想世界贫穷这件大事。因为这个问题看上去太宽泛、太棘手。然而,我们写这本书的目的就在于,劝你不要那样做。

宾夕法尼亚大学近期的一项实验表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会令我们无比震惊。研究人员发给每个学生5美元,让他们填写一份简短的调查表,然后再给他们看一份传单,请他们为“拯救儿童”(全球慈善机构之一)捐款。传单有两种不同的类型,有些学生所看到的传单是这样的:

马拉维的食品短缺影响着超过300万儿童;在赞比亚,自2000年以来的严重干旱已导致粮食产量下降42%。因此,300万赞比亚人将面临饥饿;400万安哥拉人(占安哥拉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已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超过1 100万埃塞俄比亚人急需食品援助。

另外一些学生所看到的传单上画着一个小女孩,还有这样一些文字:

罗西娅是一个来自非洲马里的7岁女孩,她过着极度贫穷的生活,甚至面临着挨饿的危险。然而,您的经济援助将会改善她的生活。有了您以及其他好心人的支持,“拯救儿童”将与罗西娅的家人以及社区里的其他人一起帮助她,让她能吃饱饭,接受教育,具备基本的医疗及卫生常识。

看了第一份传单的学生平均每人捐了1.16美元。和第一份传单不同,第二份传单展现了一个而不是数百万人的困境,看了这份传单的学生平均每人捐了2.83美元。这样看来,学生们愿意为了罗西娅而承担一点儿责任,但在面对广泛的全球性问题时,他们就不免有些泄气了。

接下来,研究人员又随机选定了一些学生,先告诉他们这样一个现象,即人们不愿关注那种泛泛的信息,他们更有可能会捐钱给某一特定受害者,然后再给这些学生看那两份传单。结果显示,看了第一份传单的学生平均每人捐款1.26美元,与事先不知道该现象的学生所捐的钱差不多。然而,看了第二份传单的学生在得知这种现象之后,平均每人仅捐了1.36美元,远远低于不知道该现象的学生所捐的钱。鼓励学生们再想想反而使他们对罗西娅不那么慷慨了,但马里人民也没有因此得到更多的援助。

学生们的反应是一个典型案例,说明了大多数人在面对贫穷等问题时的感觉。我们的本能反应是慷慨,特别是在面对一个身陷困境的7岁小女孩时。然而,正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生们一样,我们在重新考虑之后常常失去信心:我们捐的那点儿钱不过是沧海一粟,而且这些善款的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这本书会让您再好好想想,如何摆脱那种“贫穷的问题难以解决”的感觉,从一系列具体问题出发,重新审视这一挑战。这些问题只要能得到恰当的定位并为人们真正理解,就能够逐一得到解决。

遗憾的是,关于贫穷的辩论往往不是这样展开的。很多侃侃而谈的专家并没有讨论怎样抗击痢疾和登革热最有效,而是专注于那些“大问题”:贫穷的最终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信任自由市场?穷人能够受益于民主制吗?外来援助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等等。

杰弗里·萨克斯是联合国顾问、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主任,同时也是一位贫穷问题专家。他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贫穷国家之所以贫穷,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往往都气候炎热、土地贫瘠、疟疾肆虐、四周被陆地所包围。因此,如果没有大量的原始投资助其解决这些地方性问题,这些国家很难提高自己的生产力。然而,这些国家却因为贫穷,无法支付投资回报——这就是经济学家们所谓的“贫穷陷阱”。除非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落到实处,否则无论是自由市场,还是民主制,都帮不上什么大忙。外来援助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能启动一种良性循环,即辅助穷国在关键领域投资,从而提高其生产力;由此而产生的更高收入会带来更多投资,收益将呈螺旋状上升。萨克斯在其2005年《贫穷的终结》(The End of Poverty)一书中称,如果富国在2005~2025年间每年拿出1 950亿美元的资金来援助穷国,那么贫穷问题到2025年末便可完全得到解决。

然而,还有一些侃侃而谈的人认为,萨克斯的回答是错误的。曼哈顿的威廉·埃斯特利挑战了纽约大学的萨克斯,随着其著作《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The Elusive Quest for Growth)及《白人的负担》(The White Mans Burden)的面世,他已经成为反援助人士中最具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之一。丹比萨·莫约是一位曾在高盛投资公司及世界银行任职的经济学家,她于近期出版了《援助的死亡》(Dead Aid)一书,并在书中对埃斯特利的观点表示赞同。他们都认为,援助的弊大于利:援助使人们停止寻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腐蚀地方机构并削弱其作用,导致一些援助机构形同虚设。对于贫穷国家来说,最好遵循一个简单的原则:只要有自由市场和恰当的奖励机制,人们就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接受外国人或自己政府的施舍。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看待世界运转的方式上,对援助持悲观态度的人实际上表现得颇为乐观。埃斯特利认为,“贫穷陷阱”并不存在。

我们到底应该相信谁?是相信那些认为援助能解决问题的人,还是相信那些认为援助只能使问题恶化的人?这一问题无法从理论上得到解决,我们需要的是证据。然而,遗憾的是,那种常常用来解答大问题的数据并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引人注目的奇闻轶事比比皆是,有些事件甚至可以用来支持任何立场。例如,卢旺达在遭受种族灭绝之后的几年里得到了大笔捐款,整个国家逐渐走向繁荣。由于国民经济得到了发展,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开始制定政策,尽量不再接受援助。那么,我们应将这个例子看作是援助好处的证明(萨克斯的观点),还是自力更生的典型代表(莫约的观点),还是二者兼备?

由于诸如卢旺达这样的个例没有最终定论,大多数研究哲学问题的人更喜欢在多个国家之间作比较。例如,针对世界上几百个国家的数据表明,接受更多援助的国家并不比其他国家发展得快。这常常被认为是援助无用的依据,但实际上,这也可能意味着相反的观点。或许,援助使某些国家避免了一场灾难,没有援助的话情况会更糟。对此,我们并不了解,只是在泛泛地猜测而已。

然而,假如没有支持或反对援助的依据,我们又该怎样做呢?——放弃穷人?这种失败主义的态度不是我们所应持有的。实际上,答案是可以找到的。这本书整体上就采用了一种答案延伸的形式——不过不是萨克斯和埃斯特利喜欢的那种泛泛的答案,它要告诉你的不是援助的好与坏,而是援助在一些特定的事例中是否带来了好处。我们虽然不能断定民主制的效力,却可以就是否应改变其组织方式谈谈感想,使其更有效地运行于印尼的农村等地。

无论如何,对于某些大问题(如外国援助是否有效)的回答是否像我们有时听到的那样重要,我们尚不明确。无论是伦敦、巴黎或华盛顿特区那些热心于帮助穷人的人,还是不那么热心于此的人,他们都认为援助的作用十分突出。实际上,援助只占每年给穷人所划拨的款项的一小部分,大多数针对全球穷人的计划都由各国自身的财政部门制定。例如,印度基本上不接受援助。2004~2005年间,印度为穷人的基础教育计划投入5 000亿卢比(310亿美元)。即使是在非洲这样急需援助的地方,这一数字也只占政府2003年度全部预算的5.7%(如果我们排除尼日利亚和南非这两个几乎不接受援助的大国,那么这一比例为12%)。

更重要的是,援助的是是非非引发了无数没完没了的争论,这模糊了真正的重点——钱的去处。这就意味着政府要选择正确的资助项目——该项目对穷人有好处吗?是该给老人发养老金,还是为病人建诊所?然后,弄清楚最好的操作方式是怎样的。比如,诊所的运作及人员配备可以采取很多不同的方式。

为援助问题而争论的人基本上都同意一个前提,即我们应在力所能及时向穷人伸出援助之手。这也在情理之中。哲学家彼得·辛格曾写过关于拯救陌生人的道德准则,他评论说,大多数人都愿意牺牲一件价值1 000美元的衣服,换取一个落水儿童的性命。辛格还认为,这名落水儿童就是那些每年活不到5岁的900万儿童之一。经济学家、哲学家、诺贝尔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的观点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他认为,贫穷会导致令人难以容忍的人才浪费。用他的话来讲,贫穷并不仅仅意味着缺钱,它会使人丧失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一个来自非洲的贫穷小女孩即使很聪明,可能最多也只能上几年学。她很可能由于营养不足而无法成长为世界顶级运动员,而且即使她有什么做生意的好想法,也没有启动资金。

的确,对于发达国家的人来说,这种对生命的荒废可能没有什么直接影响,但对于这个非洲小女孩来说却影响很大:她可能沦落为携带艾滋病毒的妓女,将病毒传染给一个来到非洲旅游的美国人,而这个美国人又会将病毒带回自己的国家。或者,她可能会患上一种耐抗生素的肺结核,这种病毒最终可能会传播到欧洲。如果她当初接受了足够的教育,她可能已经研制出了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良药,或者就像中国小姑娘戴满菊一样,她上学的机会来源于银行职员的一个疏忽,这可能使她最终成为雇用上千人的商业巨头。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和舍丽·吴顿在其著作《半边天》(Half the Sky)中讲述了这个小姑娘的故事。即使她没有这样的际遇,我们又有何理由不给她一次机会呢?

我们知道帮助穷人的有效方式吗?当我们回到这个问题时,分歧便会显现。

辛格关于帮助别人的观点中隐含了一个前提,即你知道如何去做。在你不会游泳的前提下,甘愿牺牲一件衣服的道德准则便显得苍白无力。正因如此,在《你能拯救的生命》(The Life You Can Save)一书中,辛格不辞辛苦地为读者列举了很多实例,告诉他们可以在哪些地方伸出援手。在辛格的网站上,这部分内容是定期更新的,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和舍丽·吴顿也是这样做的。道理很简单,只谈世界上存在什么问题,而不去谈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样只能导致社会瘫痪,而非进步。

因此,真正有用的方式是从实际问题的角度去思考,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空谈外来援助。例如,世界卫生组织称,疟疾在2008年造成约100万人丧生,其中大多数是来自非洲的儿童。对此,我们认为,让人们睡在经过杀虫剂处理的蚊帐中,这样就可以挽救很多条性命。研究表明,在疟疾传播严重的地区,让人们睡在经过杀虫剂处理的蚊帐中,可以将疟疾的感染病例减少一半。那么,怎样做才能保证儿童都睡在这样的蚊帐中呢?

只要拿出约10美元,一个家庭就能得到一个经过杀虫剂处理的蚊帐,还会有人教他们怎样使用这种蚊帐。政府或非政府组织是否应向家长们免费提供这种蚊帐?或者按优惠价卖给他们?还是让他们自己去市场上按全价购买?这些问题是可以回答的,但答案却不甚明了。很多“专家”在这些问题上的立场十分强硬,却拿不出任何有力的证据。

疟疾是一种传染病,如果玛丽睡在蚊帐中,约翰就不太可能被传染——如果至少有一半人口睡在蚊帐中,另一半人口即使没睡在蚊帐中,他们被传染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问题是,睡在蚊帐中的孩子的人数还不到总人口数的四分之一。对于马里及肯尼亚的很多家庭来说,10美元的花费有些高。考虑到使用者及社区中其他人的利益,以优惠价销售蚊帐或免费赠送蚊帐似乎是个好办法。的确,免费发放蚊帐正是杰弗里·萨克斯所提倡的。埃斯特利和莫约则对此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如果人们不花钱就得到了蚊帐,那么他们就不会对其加以珍惜,因而也就不会去用。即使他们用了,也可能会因此对施舍习以为常,在以后需要自己花钱购买蚊帐时便会退缩,或是在需要其他物品时也不愿自己花钱,而是等着别人免费赠送。这种情况会摧毁运转良好的市场。据莫约讲,一位蚊帐供应商就曾因一项免费发放蚊帐计划而破产。在该项计划停止之后,再也没有人愿意以任何价格提供蚊帐了。

要想解释这一争论,我们需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如果人们必须以全价(或者至少是全价的一大半)购买蚊帐,他们是否会放弃购买?第二,如果蚊帐是免费赠送的,或是以优惠价卖给人们的,他们是否会使用这些蚊帐,还是将其浪费掉?第三,如果人们以优惠价购买了蚊帐,那么一旦以后价格不再优惠,他们是否还愿意去购买呢?

要想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观察并比较几组人在面对不同程度优惠价时的行为。这里,我们着重于“比较”,自己花钱购买蚊帐的人与免费得到蚊帐的人相比,他们的表现常常是不一样的。

那些自己花钱购买蚊帐的人可能都比较富有,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知道自己为什么需要这种蚊帐;而那些免费得到蚊帐的人可能是因为贫穷,才会被某家非政府组织选中。不过,情况也可能恰恰相反:免费得到蚊帐的人社会关系优越,而穷人由于封闭只好以全价购买。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都无法从他们使用蚊帐的方式上得出任何结论。

因此,这些问题最简洁的回答方式就是模仿医学中为评估新药的效力而采用的随机对照实验(RCTs)。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帕斯卡利娜·迪帕在肯尼亚开展了这样一项实验,随后,其他研究人员分别在乌干达和马达加斯加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在迪帕的实验中,随机选定的几个人在购买蚊帐时享受了不同程度的价格优惠。通过对几个小组在接受不同价格时的行为进行比较,迪帕便能回答我们前面列出的三个问题,至少在这项实验的背景下是这样的。

在本书的第三章,我们将详细描述迪帕的研究发现。尽管有争议的问题仍然存在(例如,这些实验并没有告诉我们,将进口的蚊帐以优惠价出售是否会损害当地厂家的利益),但这些实验结果还是使这场争论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并极大地影响了这方面的政策导向及言辞。

从泛泛而论转向具体剖析,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一旦我们了解穷人是否愿意花钱购买蚊帐,以及他们是否会使用免费得到的蚊帐,那么我们所了解的就不仅是发放蚊帐的最好方式了;我们还会了解,穷人是怎样做出选择的。例如,蚊帐得到广泛应用的最大阻碍可能是人们不了解这种蚊帐的好处,可能是穷人买不起蚊帐,也可能是他们的头脑完全被当前的问题所占据,根本没空去担心以后的事。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能了解穷人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们除了手里没有多少钱之外,在生活上同其他人都是一样的吗?或是他们极度贫困的生活与其他人的生活在本质上有哪些不同?如果他们的生活有什么特殊之处,他们是否会因此而掉入“贫穷陷阱”?

(选自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中信出版社)

1.作者认为,人们对贫穷认识的误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上述材料,归纳概括要点。(30分)

2.你认为未来的世界会更贫穷还是更富有,抑或会呈现其他面貌?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调查数据及其他理论等,来阐释自己的观点。300~500字。(70分)

二、创新作文写作(100分)

一个人究竟是“富二代”还是“贫二代”,这是他的出身决定的,无法改变。但由于有高考这样的选拔制度的存在,不少“贫二代”最终成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可以说,高考在出身之外,为寒门学子打开了一扇改变命运之门。而现在,由于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与全国重点高校的合作越来越紧密,不少有文学特长的高中生通过大赛成功敲开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之门。可以说,大赛在高考之外为广大的高中生开辟了一条通往名校的“绿色通道”。所以,对于一个高中生而言,高考固然重要,但它并非生活的全部,也许在高考之外,还有另一条路,另一种生活,另一个故事……请以“高考之外”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体裁不限,字数限1500~1800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以且行且珍惜为题的高中作文

全文共 1365 字

+ 加入清单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只顾着赶路,无意中会忽略掉很多很多,比如亲情,友情,以及生命中值得珍惜的太多太多的遇见。这些人生的滋味总能在不经意间撩拨起太多太多的思绪。

眼看着父母的脸上呈现出越来越多密密麻麻的皱纹,头上的白发日益增多,腰身不再挺拔如初,就会情不自禁地感慨万千,突然觉得,父母正在渐渐变老。那苍老的容颜,是经历风风雨雨后的岁月见证,更是为了撑起这个家而默默无闻付出的人生积淀。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我们成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奔波操劳,除了铭记,是不是更要好好回报呢?而这份回报,是不是当父母有时候说了一些不爱听的话,而任由自己乱发牢骚呢?是不是不顾及父母的牵挂和担心,一意孤行地我行我素不考虑后果呢?是不是把父母当做隐形人,只顾自己潇洒快活,而无视他们的存在呢?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父母都是是唯一的,无法复制,所以我们大家要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多敬一份孝心:尽心尽力地做到让父母放心,安心。“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是一种无法挽回的痛,更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悲哀。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把握当下尽孝的机会,学会好好善待父母,好好珍惜父母!

真正的友情无关风月,而是人生经历中渗透着惺惺相惜的真情!生活中,我们不知道会遇见多少人,而许许多多都成了擦肩而过的匆匆过客,那些音容笑貌随着时光的流逝,也便渐行渐远了。患难中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这些朋友不一定有多么显赫的身份和地位,但有一颗至诚至真的心,只要需要,他或她都会及时的伸出援助之手,尽自己的所能给予帮助。这份友情是无法用金钱去衡量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心守护,不要轻易地错过。或许,交往中也会滋生出一些莫须有的误解,但是都会在彼此的宽容中变得云淡风轻。真正的朋友,应该是心胸开阔,善解人意,会时时处处替对方考虑:急朋友之所急,忧朋友之所忧!博大的胸怀和赤诚的关爱,让人情不自禁的陶醉在那诱人的友情芬芳中,享受那弥足珍贵的真情。也许,很多人会渴求爱情的地老天荒,但我想,友情的心心相念是不是比爱情更可贵呢?彼此懂得,彼此激励,彼此珍惜中所开出的友情之花,会历久弥新地闪耀着光芒,点缀着平凡的人生之路,入心且珍贵。

每个人都会在红尘中邂逅林林总总的人,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缘起缘灭,缘深缘浅,并非我们每个人所能左右的。源于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是是非非,于是所有和两个人有关的故事都被划上了休止符。即便一切不再重演,但还是无法克制一再想起当初美好的心念,太多的纠结和不舍,总会让人有种挥之不去的伤感,深陷感情的泥潭,欲罢不能。生活开始远离明媚的色彩,怎么都无法泅渡痛苦的深渊。有时候,人为什么就这么傻呢?宁愿守着荒芜的情感苦苦挣扎,也不愿调整自己的心态,朝着阳光的方向奋发。毕竟我们都是凡人,很多事情都是无能为力的,与其在苦不堪言中继续“执着”,何不选择一种积极的心态,让自己洒脱地转身,微笑着重新面对生活呢?每个人并不是因为某个人才来到这个世界的,值得自己珍惜的人太多太多,至于不懂得珍惜自己的人,何必苦苦眷恋?那份千疮百孔的感情早已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其实,应该学会适时的舍弃,才能使人生轻装上阵,才有足够的精力去珍惜值得我们珍惜的所有的人。

如果说这个世界有爱才永恒,那么每个人就该在且行且珍惜中继续从容,演绎出?人生不朽的宏伟篇章。

[以且行且珍惜为题的高中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高中二年级何以幸福?唯有珍惜作文

全文共 1881 字

+ 加入清单

幸福很简单,有时候一杯白开水就是幸福,幸福的日子很短暂,也很珍贵,何以幸福?小时候,妈妈陪在我们身边就是幸福,岁月在流逝,我们在一天天长大,对幸福的定义也就变了样。在妈妈的身边,是幸福的,现在远在他乡读书,才知道,有妈的孩子是个宝。

妈妈,是一个很平凡的母亲。双鬓的青丝由黑变成白,一生操劳,仅仅为了她的女儿能够健康快乐的长大。妈妈不是有才华的人,但是做得一手好饭菜。喜欢养花养草,泡茶喝茶,爱整洁干净,有点小小的洁癖。

妈妈,不喜欢翻看我的东西,尤其是日记,电脑。妈妈从来都不会翻看。不喜欢我粗鲁的举动。时常挂在嘴边的是:“然儿,女孩子,坐要有坐姿,站要有站姿。”于是,从小,我就被妈妈打扮成淑女的样子。言行举止大方得体。

当我大一点的时候,妈妈帮我报了礼仪课程,学习各种礼仪。当时很不乐意,甚至和妈妈大吵大闹,面对我的无理取闹,妈妈,总是一笑而了之。不知道为什么,我感觉很压抑,有种想要逃出妈妈手掌心的感觉。但是对我的文化课程,妈妈总是说:“这些都是你的事情,比的热恩生你负责任。”当时感觉到杯世界遗忘了,妈妈不关心我,她根本就不会去考虑我的感受。渐渐地,我在躲避着妈妈,开始将自己的心事藏起来。

从小受艺术的熏陶,让我对美有一种追求,可以说是情有独钟。大学是我的天堂,是我人生中最充实的一段时光。在大学里,我是学校学生会宣传部部长,是学院文学社社长,是舞蹈社团舞蹈指导。学校文艺方面的活动,从编舞到最后的彩排,再到最终的表演,都离不开我的指导。学院的学活动,从征稿到最后的审编,策划,让我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些都来源于妈妈的培育。若不是妈妈在小的时候让我去学跳舞,学习礼仪,影响我看书,我也不会像今天这么自信,这么优秀。

很少在自己的文章里写到妈妈,因为一提起妈妈,就感觉到压抑。妈妈不会和我开玩笑,不会在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安慰我,总是对我说,“学者控制你的情绪,学者让你自己更加快乐。”现在回忆起来,自己的想法真的很不成熟。很多人都叫我“才女”,这与妈妈的培养是分不开的,世界上有几个妈妈不爱自己的儿女?我记得妈妈的笔记本里谢了这样的一句话:何以幸福?唯有珍惜。特别的爱,特别的珍藏。每一次任性地耍小脾气,妈妈都笑了,不是不生气,在妈妈的世界里我和她在一起的每一分钟都是一种幸福的缩影。

感谢妈妈,对我的宽容,对我的包容,让我变成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才女。感谢妈妈,把我培育成一个贤淑、有气质的女孩子。感谢妈妈,珍惜我们在一起的每一分钟,珍惜我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妈妈,我知道,你会阅读我的书籍,我的文章,你也会抱怨,这样的付出,没有收到回报,文章里只有爸爸,对妈妈,只字不提。妈妈,其实,我有很多想对你说,很多话,想要告诉你。母亲节,请原谅我再次不能和您一起度过,请原谅我不能送您一束康乃馨,不能当面对您说一声:“妈妈,节日快乐”但是,女儿有很多话想要跟你说,很多话,就像您总结的,何以幸福?唯有珍惜。

妈妈,你还记得吗?第一次,我离开您的怀抱,去了舞蹈学院学习,第一次练劈叉,站在教室外面的你早已眼泪婆娑;

妈妈,您还记得吗?上学路上你一直跟在我身后,默默地看着我,晚上放学回家,你再次站在我的身后,只是想让我独立;

妈妈,您还记得吗?第一次手把手的教我写毛笔字,第一次看着我弹古筝,琴弦划破我双手的时候,你着急的样子吗?

妈妈,您还记得吗?第一次,我远离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读书时你眼睛里的泪水像断线珠帘一样,妈妈啊,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你流泪啊,第一次让我感觉到,原来喔在妈妈的心里是如此重要。

妈妈,您还记得吗?大学寒假第一次回家,您高兴的不知所措,家里只有我们两个人,您却做了一大桌的饭菜,不停地给我夹菜,说“妈妈的然儿瘦了。”妈妈啊,那一次,我握着你的手,第一次,我感觉到您真的老了,您的双手已经不在滑嫩,长满了茧子。我将眼泪偷偷地藏起来,不敢让你看到。

……

妈妈啊,都说岁月无情,我却要说,是我无情。我无情的带走了你的青春,看见你逐渐失去光泽的皮肤,双鬓的白发,我想起了您年轻时的摸样,俊俏的容颜,仿佛就在一夜之间似的。

妈妈啊,原谅我的自私,原谅我的无知,以前在文字里很少提到你。我写外婆,姨妈,爸爸,就是没有您。我知道,在我成长的路上,你为我指明了方向。可惜,幼稚的我却不知道原来妈妈是这么爱我。爱的方式有很多,我以为关心就是爱,幽默的妈妈就是好妈妈,但是不幽默的妈妈同样伟大。

妈妈,人生路上就这么一回,人生没有彩排,没有选择,很庆幸,我做了您的女儿,谢谢您,妈妈。如果有来生,我还愿意做您的女儿,生生世世,母女不分离。

高二:

[高中二年级何以幸福?唯有珍惜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珍惜学习的机会

全文共 586 字

+ 加入清单

巴尔扎克的成就是少年时期皮鞭和责难造成的,安徒生的童年没有童话只有同科和孤独,莎士比亚的戏剧天分是在当剧院茶务工的时候形成的,这些大师本来都应该与书本无缘,但他们都努力去创造学习机会,也非常珍惜这机会,因为他们曾经失去过,有许多为了这些机会付出了很多。

我曾在书上看到过一对双胞胎姐妹珍惜学习机会的故事。有一个叫何必的记者,在外面闲逛时突然发现了意见破烂不堪的房子,门口站着 一个面容清秀的小女孩,房子的墙上贴满了奖状,可奇怪的师妹张奖状上都有‘程思爱’和‘程思晴’两个名字。原来,应为家里太穷,母亲出去捡垃圾了,父亲因为贩毒,被判了十二年,姐妹俩只能其中一个去上学,于是她们就想了一个和办法‘轮流去上学’晚上回来再把这一天老师教的知识讲给留在家里的的那个。她们俩虽然家里很穷,但姐妹俩可都是班级里数一数二的好学生,她们俩都当上了班级里的学习委员,轮流这关班级里的事。

看完了这故事,再想一想我自己,我虽然家里有点富裕,可学习成绩却不怎么样,还非常贪玩,把学习的时间都用在玩上了,一做作业我就觉得时间过的特别慢,比蜗牛爬的还要慢。我觉得我真应该学习程思晴和程思爱这种珍惜学习机会的精神,虽然他们家境很贫寒,可学习成绩却好的不得了,我真应该向她们学习。如果有一个学习的机会,她们俩一定会去争取,好好学习,而我们却无动于衷。希望她们的梦想能够成真,每个人都能够开开心心的去上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