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电影南平红荔观后感【热门20篇】

浏览

3480

作文

1000

婚纱-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3638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婚纱观后感(一)

刚看了一部电影,韩国的《婚纱》,差一点泪流满面,很干净的情节,简单的故事,然后就勾勒出一个如此动人的电影来了。

简单的情节,身患绝症的母亲,懂事的女儿,以及原本因为母亲工作忙而不太和谐的母女关系。整个故事就发生在一个平淡忙碌的单亲家庭中。影片基本上全是母女的场景。影片中甚至连出现的成年男性与女性的个数都屈指可数。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又一次赢得了无数人的眼泪。 那种感觉,让我一下回到了十年前看《妈妈再爱我一次》的感觉。

电影无论是开头还是结尾都平淡无奇,然而就在这平淡的中间透射出了最感人的情节。以雨伞开头,又以雨伞结尾。我喜欢这种有成长的结尾,不管中间的过程是如何的疼痛。女儿有时候看起来超出年龄的成熟,比如问出舅母母亲身患绝症的事实,以及又显稚嫩的用手指试探母亲是否还活着的情节。但是,每一个细节都在透露出一种疼痛,女儿的超出年龄的成熟与母亲长时间对女儿关心的缺失密不可分。都为这部影片增添了很多刺痛人心的痛处。

电影本身用简单的情节唤起了无数人关于亲情的回忆,在淡淡的回忆中感受亲情的伟大。第一给我震撼的时候是,母亲的哥哥停下车,倚着车门,在那个时候他终于忍受不住哭了出来。我受不了女人的眼泪,但是男人的眼泪,更让我受不了。除了那种莫大的悲痛,有哪个男人会让自己如此的流出眼泪?

母亲知道自己的活着的时间不多了,于是开始想方设法的与女儿多待一些时间,允许女儿的逃学,甚至替女儿撒谎不去上课。在一种淡淡的讲述中一次一次的刺痛人心。有一天女儿终于跟母亲吵架了。女儿不吃表哥“弄脏”了的食物,我理解母亲的想法,像母亲说的那样,这样以后谁会容忍你?看到这里,我自己都不知道这样的矛盾到底该怎样解决,可是,女儿的一句话便让矛盾烟消云散了。女儿说,妈妈能,要是妈妈活久一点就好了……

感人的地方太多了,真的像传说中的那样,看电影的时候唯一要带的道具就是纸巾。

可是无论怎样,看完电影以后总让我们想起很多的东西,人性的弱点又一次暴露出来了。

母亲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然后才忽然转过神来想起应该多陪陪自己的孩子,自己的亲人。可是其实这个时候隔阂已经产生了。于是,便产生了,因为要赚钱所以失去了很多与家人相处的机会,又因为为了增加与家人,特别是与自己最相依为命的女儿的关系,又去用赚来的钱买游戏机……人性的弱点一次一次的暴露在人们面前。在面对即将死去的高云时,所有的人们又心生怜悯,无论是外表冷漠内心火热还是其他的原因。但是人性的关怀难道必须要等到快要失去的时候才要表现出来么?

母亲是,女儿也是。人类终究要等到失去之后才知道珍惜。为什么总是这样?

在看过电影哭的泪流满面后应该想想了。我们自己在路边扔了一块石头,好多年以后,当我们在路边发现这块石头的时候再把石头移开,竟然以为自己做了莫大的善事。

我们的生命就在重复这样的过程,毫无珍惜的放走了自己本该珍惜的东西,等到发现的时候才去枉费心机的去弥补。然后自己就把自己感动的哭了。想起来很可笑,可是谁又能保证没有在重复这样的过程呢?

所以在我们被电影感动的泪流满面的时候,想想身边的人,不要哪天才忽然发现,自己仅仅是因为自己弥补了自己的过失,就把自己感动的泪流满面了。

电影婚纱观后感(二)

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韩国的电影《婚纱》,看完之后我哭得不能自已。这是一部很感人的电影,一部讲述亲情的片子。

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它带给我太多的感动,电影中处处都体现着真情,可以说是生活中真实情况的反映,能够抓住每一个观者的心。暖人的亲情,即使是死亡也阻挡不了的永恒。主人公高云是一个婚纱设计师,同时也是一位单身母亲,在工作和女儿之间,她每天忙于工作,似乎忽略了女儿,但是她还是尽力把所有的爱都给女儿。尽量一切都满足女儿,只是和她相处的时间很少。当他知道自己得了重病的时候,她想尽力弥补自己的女儿,带着女儿去做女儿最想做的事情,她教女儿学习骑自行车,鼓励她战胜恐惧,最后女儿高兴地学会了。她甚至辞掉了工作,有更多的时间陪女儿,给女儿留下美好的回忆。她让身边的亲人瞒着女儿,但是她不知道的是,当女儿知道真相之后,也在尽力的创造奇迹,创造美好,给她的妈妈留下美好的回忆。少拉知道真相后,和以前判若两人,感觉她瞬间长大了,懂事了,一切都按照妈妈以前所说的去做。让妈妈不用为她操心。以前每天早上她都任性的让妈妈帮她梳头,可是当她得知妈妈病了的时候,她勇敢了,她可以自己梳头了然后匆匆的去上学,即使关门之后她会嚎啕大哭,也要勇敢坚强的面对。当遇到下雨天,她不用妈妈来接她回家了,因为她记得妈妈的话,随时带着雨伞。她问妈妈的心愿是什么,妈妈说想看着她和朋友一起开开心心的,想看着她跳芭蕾舞。妈妈知道女儿从小就不喜欢跟别人分享任何东西,吃饭时不喜欢和大家共吃一个菜,那样少拉觉得很脏,妈妈知道少拉从来不去上芭蕾舞课,因为少拉和朋友们闹翻了,她并不愉快。少拉为了完成妈妈的这些心愿,她去喝别人喝过的牛奶,克服自己的障碍。她努力学习芭蕾舞,让妈妈看到了她的表演,她和朋友和好了,一起去医院看望妈妈,这些她都做到了,妈妈的心愿完成了,她很感动。

电影最后,少拉知道妈妈走了,妈妈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了,但她还是像以前一样起床浇花,一样的自言自语,医生来巡房,少拉哭了,哭得撕心裂肺,她死死的守住门口,不让医生们进去,无论医生们怎样劝说,她知道,妈妈走了,可是她在欺骗自己,也许医生不进去确认死亡,那妈妈就还在。闭上眼睛就看不到妈妈了,她怕有一天妈妈突然离开自己,她已经失去了爸爸,她和另外的孩子相比已经缺失了父爱,她不能再失去妈妈,但是这样的抗争是没有用的,灾难依然会降临,病魔依然不会离去,事实依然没法改变。

电影的情节虽然很平凡,但是很感人。通过这部电影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生活中,由于我们的叛逆、任性,常常忽略了自己的亲人,忘记回报自己的父母。常常把父母给与我们的爱当做理所当然,一味的索取而不懂得回报,那样太自私了,这个世界上没有理所当然的爱,亲情、友情、爱情都是这样。还有就是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好好的爱自己的父母和身边值得你珍惜的人,不要等到失去后才珍惜,那样一切都已经没有意义。

电影婚纱观后感(三)

澄澈的泪水在眼眶中涌动,大屏幕上那把小黄伞一点一点模糊起来,渐渐消失在我的视线里……

“没有妈妈我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年仅六七岁的晓女主人公——晓珞,由于妈妈设计婚纱的工作过于繁忙没有时间照顾她,从而导致了对妈妈没有感情。晓珞从小没有父亲,不幸的是,晓珞的妈妈高芸不幸患上了绝症,她知道自己以前没有好好疼孩子,所以想用自己的余生让晓珞感觉到爱。她努力地为晓珞付出:她每天挤出时间来陪晓珞玩;教晓珞骑单车;为晓珞做紫菜包饭;还陪晓珞过生日……这一切的一切,终于让一开始并不领情的晓珞感动了。偶然的一次,晓珞得知妈妈在世上的时间不久了,但晓珞是个懂事的孩子,她每天依旧笑着面对妈妈,为了完成妈妈生前最后一个愿望——看自己表演一场芭蕾,本来放弃了学习芭蕾的晓珞在短时间内努力练习芭蕾,为妈妈表演了一场精彩的芭蕾。而高芸也用自己的余生为女儿做了一件独一无二的婚纱。

电影中不仅弥漫着浓浓的母爱,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小主人公晓珞的坚强。

电影中下雨的三个镜头最令我感动。第一二次下雨,晓珞都没有带伞,在这时候,妈妈总会出现为晓珞撑起雨伞带她回家。但第三次,晓珞的妈妈已经去世了,我以为晓珞肯定又忘记带伞了,可是这次,晓珞从书包里抽出了一把小黄伞,独自走在了雨中。看到这一幕,我的心猛地颤抖了,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对世事还没有任何了解,却要背负这么大的压力,承担这么多的痛苦,这是多么坚强的一个灵魂啊!

可我又转念一想,其实,或许也是因为她妈妈的病危,晓珞才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吧!晓珞从小有洁癖,吃东西都要跟大家分开吃,因为好朋友喝了她的睡,她便与好朋友吵了架,后来因为她怕妈妈担心自己,学会了与他人共享,与好朋友和解了;一开始晓珞放弃了学校芭蕾,也是为了完成妈妈的心愿,晓珞又重新努力学习芭蕾;一开始晓珞上学从不知道带伞,也是因为妈妈的离开,她学会了照顾自己。这不都是因为种种苦难,晓珞才得以改变,变得坚强吗?

前苏联着名作家高尔基,从小父亲去世,在外祖父家生活,()亲情的淡薄和亲戚的伤害给他又笑的心灵留下了最初的伤口,高尔基出去打工,社会的人情冷漠又让他感受到了生活的困苦,但就是在这种残暴的社会中,高尔基学会了坚强,变成了一个勇敢的青年,拜托了困苦,走向了幸福生活,试想,如果高尔基生在一个高官厚禄的家庭,他会不会也变得像当时的贵族一样挥霍无度呢?

晓珞就是这样,妈妈的病危让她学会了在苦难中成长。其实我们也是一样,在现在这种幸福按了的日子里,我们太过于依赖父母所及预订物质享受,或许在苦难中成长更能让我们变得坚强。

“在苦难中成长……”我在心里默念着,大屏幕上那把小黄伞有渐渐清晰起来,“雨天,别忘了带上你的伞……”我深吸一口气,揩干了脸颊流淌的泪水。

是啊,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孔子电影的优秀观后感

全文共 4037 字

+ 加入清单

客观而言,《孔子》引发这么大的争议,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作为一部工整流畅的准文艺片,本不该有什么太大的波澜;但作为万世师表的人物传记,成为舆论焦点也不足为奇。真正有价值的争议,是冷静的声音、相对理性的批评,以及可以探讨的诚意和余地。胡玫导演在《孔子》开拍时就说过“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心情,这或许是她想象之中的局面,但也可能始料未及。

无论如何,电影主创对《孔子》的诠释还是充满诚意;无论他是圣人,还是凡人,“孔子”在当代都需要知音;在这个时候,通过电影去讨论甚至争议《孔子》,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好事……

一、诠释圣人:理想主义者的实践论

胡玫版中的孔子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但不是把理想挂在嘴上高谈阔论,而是热衷于躬亲实践,用事实去证明理想的合理性、可行性。

孔子是一个圣人,这是早已定评的历史。回到彼时生活中,孔子又只是一个普通人,从政未果致力于教育事业,这也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圣人也是人,要食人间烟火,有生老病死的问题,更有理想和现实的权衡挣扎。反之,圣人之所以最后成为圣人,是因为能凭借智慧超越这些羁绊,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芸芸众生,去改造周围的世界。影片的说服力,精华与窠臼都来自于这个矛盾。电影开头,孔子以倒叙的形式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就是一个老人在回忆从前走过路,为自己充满遗憾的一生做总结。

还原历史,这句话很简单。但是,每一个人都对历史和人物有自己的想象空间,一部电影想要做到人人都服气,势必要旷日持久下很大的功夫。电影《孔子》为了尽量立体、丰满、客观、合理地描述孔子,可谓苦心孤诣。影片有多处打动人的地方,孔子参政、护主、重民生、立国、立言、兴邦、传道、自爱、爱人等一系列细节都很有感染力。比如,“堕三都”这样剑走偏锋的决定,是孔子高瞻远瞩的“圣”,一般人不敢轻举妄动。同情弱小无辜的殉葬者,不惜以死相谏,却是一个有正义感的男人的见义勇为,只要有勇气,每个人都可以去做。

孔子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但不是把理想挂在嘴上高谈阔论,而是热衷于躬亲实践,用事实去证明理想的合理性、可行性。他从来不考虑做这些事情“小我”收获了什么,而是觉得身在这个时代,就必须尽自己的力量去影响人们朝着安居乐业的康庄大道发展,隐恶扬善,建立一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理想国。他用智慧和反对派、既得利益者沟通迂回。从来都是言行一致,用事理去说服人,用行动换来别人的信任和折服。

片中,有两个细节对比令人印象深刻:一是作为傀儡的鲁定公感叹孔子,说孔子不会装糊涂,处处得罪人,非要一意孤行施行理想;二是,孔子向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求教,老子大意是说天下事物有其发展规律,顺其自然就行,不必去管它。面对君上的消极劝导,和老子“超然物外”的教诲,孔子都没受太大影响,而是继续积极前进。孔子在鲁国没能实现理想之后,奔走春秋列国,带着一干不离不弃的弟子试图去寻找新的支点,继续践行自己的主张。阻力、压力把他淬炼成更加顽强。

影片最后,孔子回到了久违的鲁国,从此不再过问政事,而是一心致力于教育事业,但这不等于孔子放弃了理想,不过是转换了一个方式罢了:他知道一个人的力量、生命毕竟有限,必须通过教化来影响人们的想法和生活方式,自己的主张才能万古流芳的进行下去,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也可以这样理解,这既是一个圣人远见卓识的高明选择,也是一个普通人在长时间的挫折之后,最后唯一正确的精神出路。“圣”和“人”再次合为一体。

二、走下神坛:双面孔子的局限性

理解孔子需要时间、阅历、心境,感同身受的经历。就像有些讽刺的是,电影里唯一能理解孔子,接近孔子心灵的人,竟然是一个聪明、美艳的祸水女子南子,历史若是如此,孔子多半会后悔说过“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样具有大男子主义色彩的话吧。

导演之外,作为主演的周润发无疑是压力最大的一个人,因此他曾几番拒绝。对于当初(2007年)的拒绝,周润发说:“因为第一稿里孔子有光环,我演不了,我觉得我不仅要演一个圣人,而且也要演一个人。第二那个孔子太年轻,就是用电脑特技我也扮不像。两年后我再看剧本,从51岁开始演,我觉得合适”。从接手出演《孔子》那一天起,他就已经走在他表演生涯里最险峻的钢丝上面。光靠众多的文字资料,历史典籍,去判断孔子的心态、气度、言行,需要耐心和领悟能力。周润发演绎的孔子,既没有把“普通人”孔子演得单板生硬,也没有把圣人孔子演得出神入化,不可企及。落魄潦倒之余牵马而出,被马撞到在泥水里,起身后哈哈大笑的豁达;被困山谷,缺粮缺水情况下操琴明志,却把最后一口肉汤分给弟子这些地方,不仅仅是形似,而是深入骨髓的通达。

当人们在争论着《孔子》上映宣传期间,周润发一跪再跪的八卦新闻时。第一印象想到的是炒作、噱头,用恶搞来争夺报纸头条,为电影造势。却很少有人想到“克己复礼”的故事,周润发想复跪礼,除了入戏太深脱不开身,另一个原因是他的气质已经钻到孔子那个时空里,也想把人拉到那里一起感受。再说表演,周润发的演出使得“圣”和“人”的衔接自然而稳健,有很强说服力。他的倾心和努力,对达成这两个矛盾而又互生的“双面孔子”,作了自信、有力的证明。

已经被岁月雕刻成一个老顽童的周润发,从大侠、游子、杀手、作家、赌神、黑帮老大等黄金时代的身份中突围,把自己的心态、气场有效收敛集纳,放到孔子生活的时代进行打磨、碰撞,小心翼翼地揣摩、分析、拿捏人物,力图把圣人的“圣”和“人”两方面作一个全面的领悟。因为《孔子》,在自己的从演履历上贡献了一次最正统、最舒展、最深沉的表演。这或许是岁月赐予周润发的时间财富,也是一个勤勉、稳健的演员,无师自通,用心体悟的结果。

把一个神圣的思想家、教育家,襟怀广阔、低调审慎的谦谦君子,拍成一个像邻居大叔一样的普通人,在观众的第一直觉上建立一个亲和、亲切的氛围,娓娓道来的故事,如沐春风的影片语境,让观众不因为历史久远,而和人物产生艰涩生硬的隔膜;同时,又要把圣人不同于凡人之处的“神圣”表现出来,人生态度,生活智慧,人格魅力,思想影响力融贯杂一起。周润发把这些东西具体而真切地“写实”出来,用最大程度的努力去说服观众获得精神上的启迪。

周润发身上举重若轻的风骨,不是简单的清高自负、敝帚自珍,而是知识分子积极入世的明亮心境和执着坚守。可以这么说,理解孔子需要时间、阅历、心境,感同身受的经历。就像有些讽刺的是,电影里唯一能理解孔子,接近孔子心灵的人,竟然是一个聪明、美艳的祸水女子南子,历史若是如此,孔子多半会后悔说过“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样具有大男子主义色彩的话吧。这是作为男人的孔子,作为生长在男权社会里的孔子的局限性,因为孔子是一个人,男人。

三、寻觅知音:孔子其实离我们很近

电影《孔子》希望得到的沟通,是通过发生在圣人身上的故事,来启迪今天因为过分物化而显得浮躁的社会,那些彷徨中迷失了信仰,丧失了价值判断的人们,去励志那些还在坚持的平凡人。这是孔子思想在今天仍然具用普世性的意义。

胡玫曾说“质疑声一定会有,一路都有人在不断地警告我,连我妈都说我,你这不是疯了,找死吗,干嘛拍这么一部片子?”。因此可推,胡玫大抵是敬仰孔子这个人,并对孔子形成自己的了解和想象,才会多年来东奔西走地筹拍这个片子,不然有那么多帝王将相等着她去演绎,何必要碰孔子这个吃力不讨好的“烫手山芋”。她用电影这个生动的表现方式,在一拨拨的观影人群里,找到孔子思想的知音,理想主义的共鸣。就先把自己变成了孔子的知音,电影是她的成品。电影《孔子》即便不能让更多人成为孔子的知音,也是胡玫从业生涯里的一个惊叹号。

颜回在冰河里一次次打捞逸散的经卷,最后殒命,就像《海盗电台》里狂热的电台DJ在海水打捞唱片一样,都是在为心中纯净的理想而献身;子路临死前“君子死,而冠不免”的信念,则影响了电影《水浒传之英雄本色》里不断扶正官帽的陆谦这样的读书人、官员。这些细节的设计,纵然有想象的成分,但是这些弟子都是孔子和其身后完整的思想体系的知音,他们献身的是“道”、“仁”等这些看不见却可以实践的东西,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可以把这些东西去融入生活,检验理想。电影试图用儒家思想的雨露来点化焦灼不安的心灵,就是孔子精神的再次发光。而演完孔子的周润发也说:“《孔子》跟现代人的生活、感情都是很近的。你觉得两千多年前很遥远,等你看完《孔子》你会觉得,孔子跟你是很近。”

如果说,一次观影经历就是一次和电影,以及电影里的主人公沟通的过程。那么从主观出发,电影《孔子》希望得到的沟通,是通过发生在圣人身上的故事,来启迪今天因为过分物化而显得浮躁的社会,那些彷徨中迷失了信仰,丧失了价值判断的人们,去励志那些还在坚持的平凡人。这是孔子思想在今天仍然具用普世性的意义,电影院里真要能走出一些“知音”,善莫大焉。电影本身到底有多大的可看性,认真看过,而且有独立思想的观众会有自己的想法,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结语

《孔子》是一部商业意图的大型文艺片,有剧本略显仓促,台词不够严谨考究,古文和白话衔接得不很自然,很多地方对历史的把握、“合理的想象”不够稳妥扎实等很多不足之处,下的功夫还不够,不能让观众有效地吸收、消化,产生感同身受的共鸣。拍惯了大型古装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还没能从电视剧的视角里转换回来,有些地方还是在用电视的方式来拍电影,放大了一些不必要的地方,煽情过甚矫枉过正,而一笔带过了值得特写的心理转捩点。只是,电影本身还不至于诚意全无,不忍猝睹。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有一本新书叫《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讲述他边写作边参加长跑的事情。我们在谈论孔子的时候,在谈论什么?在争论电影《孔子》的是是非非,功败垂成?还是孔子本人、儒家思想,更多电影之外的东西?那些准备发言的人,都先来想一想这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在心中打好腹稿,大家的心态和气度都会变得友好豁朗起来,视野和胸襟也会为之开阔,建设性的东西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电影《孔子》和圣人孔子的知音也会一个个生长起来,如果孔子在世,这应该他乐意看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看感恩的心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我们受恩于人时,切勿忘了感恩。唐晓龙先生说: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命中的每一位有缘人!

感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离不开感恩,感恩教育应该从孩子抓起。这是《感恩的心》一书上的一句话。

上个星期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感恩的心》。里面写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生命;感恩失败;感恩幸福。每个人都有父母,然而每个人长大后如何对待父母,感恩父母,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我的理解也就是好好学习,长大后回报父母,有时候妈妈吵我的时候,我也会想为什么妈妈老是袒护弟弟?但是我错了。父母给我们生命、哺育我们长大成人!

感恩老师给我们智慧和修养,给了我们放眼世界的慧眼!

感恩同学个我友爱、伴我进步、伴我成长!

感恩自然让我们天天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感恩社会丰富了我们多彩的人生!

感恩祖国让我们享受安宁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微电影观后感大全

全文共 1244 字

+ 加入清单

由周迅主演的蒙牛微电影《霾没了》于近日上线,作为首部心灵环保微电影,本片讲述了一个尖酸刻薄的企业女高管在霾中找回自我的故事,剧情虽然简单,但内蕴发人深省,能引发诸多的“漂”一族的共鸣,特别是“北漂”一族,因为这里有时不时的铺天盖地的霾,简直可称东方雾都,微电影深刻揭露了在重霾之下依然坚强生存的社会众生相。

北京的霾固然严重的,但在这座“霾都”生存的人们,更难摆脱的是“心霾”,那些笼罩心头压力沉闷的烦恼与困苦,另类与世俗,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状态,也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霾没了》的片名颇能引起异议,究竟是欢天喜地喜大普奔的“霾没(mei)了”,还是沉沦黑暗永无晴日的“霾没(mo)了”,这是一个严重的“出发点”问题,也是一个终极的“宿命”问题。

或许周迅所扮演的女高管钱雪漫,能代表一批当下年轻人的心态,他们来自四面八方,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开启了在帝都的打拼之路,这里春有黄沙秋有酷热,夏有骄阳冬有寒风,一年四季的雾霾说来就来,赶都不走。霾一来,整个城市昏黄一片,虽然人影憧憧,但竟非似在人间,地府情境不过如此,更严重的是,霾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对人类身体的戕害,更使这“毒雾”让人闻“霾”丧胆。

雾霾之下,心“霾”更甚,就如片中周迅独白所说,这个城市改变她太多,几乎忘了当初的模样。节奏快、压力大、工作环境恶劣、竞争机会匮乏……诸多的职场问题与生活艰辛,是横在帝都打拼人心灵的另一块无形的霾,而这种霾几乎无时不在,摧毁心智,压榨灵魂,如果说现实的雾霾伤害的人类的身体,那么这些内在的“霾”则戕害着人类的心理,最终结果是如我们每天可见的,人人如行尸走肉,冷漠、尖刻、猜忌与扭曲,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之源。

周迅在片中的角色足够尖刻,身为企业高管,对手下员工总是呼来喝去,毫不尊重,即便在员工遭遇重大变故的时候,也没有施舍任何同情心。不仅如此,对写字楼里的工作人员,也极尽嘲讽和猜疑之能事,完全是一副“泱泱天下,舍我其谁”的架势。尽管这个女高管极品的有些极致,但她身上的好多暗黑点,还是反映了当下很多现实存在的问题,她只是一个更集中的典型化体现而已。

《霾没了》的心灵鸡汤效应,是本部作品的最大价值之一,当梦中的恶魔出现,要抓钱雪漫去遥远的恶境之南的时候,事情渐渐有了一丝一丝的转机。其实,《霾没了》不能算是一部魔幻般的都市成人童话,毕竟恶魔出现的时间都是在梦中,相对于钱雪漫有神怪潜入脑海进行恐吓式的救赎,我更相信她自己内心善良力量的觉醒,让她开始放下事业的纠缠,开始用心来观察身边的一切。

钱雪漫这种通过自醒,并融入整个有爱的世界的举动,或许也是微电影出品方蒙牛所倡导的“只为点滴幸福”的品牌主张吧,如果每个人都珍惜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奉献力所能及的点点滴滴,终能汇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让这个世界更美好。即使天上的霾还时不时回来,但心中的霾既然散去,应是摆脱了更沉重的负担。我们无法驱散北京天空的霾,但是我们可以让心灵和身体得到解脱,首先让自己无“霾”,点滴的美好就是幸福,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美丽的故事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708 字

+ 加入清单

早就听说由上饶市委宣传部、德兴市委宣传部、北京中作有限公司合作拍摄的电影在德兴杀青了,没想到我竟然有机会先睹为快。陈美丽故事在上饶家喻户晓,诚信为美德的农村妇女感动了千千万的中国人。本土作家建平、洪柳以她的故事为原型创作了电影剧本,并邀请到集作家、制片人和导演身份于一身的毕云琪导演和影视获奖专业户、著名主旋律导演张今标携手执导,由知名演员、担纲男女主角。

电影《美丽的故事》讲的是德兴市李宅乡宗儒村农村妇女陈美丽的丈夫在一次扑打山火中不幸身亡,丈夫生前借过许多乡亲的钱,陈美丽听说后,马上贴出还债通告,承诺不管有无借据,一定替亡夫还债。从那以后,陈美丽怀着一颗诚信而又坚强的心,一边挑起家庭的重担,悉心照顾公婆和儿女,一边用行动践行自己的诺言,外出打工挣钱还债。她的义举感动了无数人,广受媒体关注。

电影《美丽的故事》题名一箭三雕,既点出了女主人公的名字又表现了农村少妇淳朴美丽的外表,同时更深地挖掘出了人物内心的美。电影的主题思想鲜明,讴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说“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提出的是当时社会的一种道德纲领,而如今“德”已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理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理念。虽然当今正处于一个传统道德断链的时期,社会各个环节都严重缺乏诚信,什么、学历造假、食品造假、名人古墓造假等现象到处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和心灵,就像电影中来冒领钱的一伙人一样,他们都是假恶丑的代言人。但有假恶丑的地方,就一定有真善美。女主人公美丽的诚信美德正是对它最好的阐释。

电影最值得称道的是,成功塑造了三个农村妇女形象:具有坚忍不拔性格,生活态度积极平和,展现了人性中真善美的农村少妇陈美丽;虽说不上,但大义凛然、任劳任怨的山林母亲;诚惶诚恐,撺掇丈夫贪小便宜,并且沾沾自喜的宝生嫂。

电影一开始,陈美丽只是一个贤妻良母式的内当家形象,主要塑造了美丽的丈夫山林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并因为守信用,老板愿意雇他运货,村里的人愿意把钱借给他,没想到一起意外的山火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家里留下年迈的老母亲、痴呆的小叔子以及一双未成年的儿女。在农村,家庭主要男劳力的丧失使这个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庭滑向深渊,然而妻子美丽在拿到五万多元抚恤金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替亡夫还债。还债通告上墙,各方债主上门:有贪小便宜的宝生嫂,有村里游手好闲的小混混,还有开着车来骗钱的阔佬,门庭若市,好不热闹。电影戏剧地通过还债过程中的闹剧体现了农村妇女美丽的高尚人格,反衬这些人心灵的丑恶。同时用两个情节加强塑造了女主人公形象的生动饱满:哥哥的劝说,傻小叔子的藏钱,全不能动摇美丽还钱的倔强信念。电影两次用到妻子美丽到坟前告慰丈夫在天之灵的镜头,也说明山林夫妻是一对琴瑟和谐、心心相映的好伴侣,丈夫的亡故不但没有击垮妻子生活的信心,反而使妻子继承了丈夫的美德,承担了家庭的重担,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有道德、有尊严、诚信的美丽之路,使观众在擦干眼泪悲痛惋惜之际更加振奋精神。

山林的母亲是一位六十多岁的普通农村老太太,电影中着墨并不多。但细心的观众还是可以读出,她是一位命运多舛的老太太,仅有的两个儿子一个死,一个傻,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小孙女,在媳妇外出打工后都要由她来照看。片中媳妇美丽拿到抚恤金后说要先还债,她马上支持,一点异议都没有。从中可以看出山林的诚信美德也是来自于伟大平凡母亲的教育,同时也可得出,一村一家都这样讲“惟德乃兴”并不是没有渊源的,而是村人代代相传“以德为本、以德服人”的处世道理深入人心。

宝生嫂是片中普通农村妇女的一个代表。她心里的小算盘,整天都在算计着钱的事情。杂货店经营的小生意,不失时机的向山林讨债,山林死后时刻惦记着债,不停撺掇丈夫催债,向美丽理直气壮要债,以及讨债多得了三百元后的自鸣得意,真实刻画了一个俗人的全部嘴脸。但她又是不同于小混混和阔佬的坏人,她只是一个俗人。俗人的道德境界只是很低,但并不是没有,她最终在美丽精神的感召下良心发现,及时退还了多要的三百元钱,可见“德”的感化作用对于俗人还是有用的。

逝者已去,生者犹在。美丽娇俏柔美的外表下,映射出新时代农村女性的光辉,“惟德乃兴”的做人理念在中华大地回荡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金刚川电影观后感个人影评

全文共 1192 字

+ 加入清单

1950年,朝鲜战争全面爆发。

一场本该是朝鲜半岛的内部战争,却先后受到苏联和美国的插手。

这已不是局部战争那么简单,是大国之间的博弈,美国甚至把第七舰队开进了台湾海峡,欲盖弥彰。

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这仗,该不该打?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打!

当时的美国空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空军。连同海军舰载机在内,美军共有2个战斗机联队、3个战斗轰炸机联队等14个联队,各型号作战飞机1100多架,并且大部分飞行员都参加过二战。

当时中国GDP是美国几十分之一,钢铁产量是美国的零头。

这是一场不可能胜利的战争。

这恐怕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战争,跨过鸭绿江,就算是死,我们也义无反顾。

那个时候,在朝鲜,冬天很冷,吃不上一口热饭,只有冻成冰坨的一块一块的熟高粱米。每次冲上阵地之前,大家就用枪把敲下一块高粱米,含在嘴里,用嘴里的温度含化米,咽下去,但是没有一个人退缩。

有志愿军回忆说: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前一秒还有好几个人,下一秒就剩他一个人。

我们血战飞虎山,我们血战长津湖,血战三所里,血战横城,血战砥平里,血战铁原,血战汉江,血战上甘岭……

在《金刚川》这部电影里,导演管虎围绕着在金刚川修建桥梁的故事展开。桥刚刚修好就遭到了敌军的攻击,修好了再建,建好了再修。面对前来执行轰炸任务的敌机,我方炮兵在弹药紧张的情况下,给予了正面还击。著名演员张译、吴京、李大霄等人的精彩表演,将人们带入了大战前夕的紧张气氛,让人身临其境。影片虽然没有大开大合的战争场面,但就如同电影《敦刻尔克》,它反映的是其背后的重大意义。正是由于这些默默无闻、敢于牺牲的伟大战士,我们才换来了宝贵的和平,才会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

影片并没有刻意夸大我方的战斗水平,而是描写了战斗的残酷,和敌机的正面硬刚中,血肉横飞,两败俱伤,最后我方炮兵全部牺牲。而这便更加接近于真实的抗美援朝战争,跨过那条鸭绿江,战士已经有了必死的决心。我曾经有幸拜访过一位老志愿军战士,他一辈子只出过一次国,就是朝鲜。他从四川坐火车到湖北,再转车到东北。朝鲜的冬天很冷,冷到脱掉草鞋都会撕掉一层血皮。战争残酷到,昨天身旁还是有血有肉的小战友,明天就是一具尸体。相互记下彼此老家的地址,约定谁能活下来就给捎去想和亲人讲的话。战争结束后,他从来不看电视里面的战争片,也从来不吃土豆。

影片的最后,我方护桥战士用人肉搭建了一座桥梁,同时《我的祖国》背景音乐响起:“一条大河,波浪宽……”和《上甘岭》的插曲共鸣。我们不用去管历史上是不是真有这座人肉桥梁的存在,我想导演管虎在这里要告诉我们的,是这些最可爱的人,用血肉筑成的伟大长城;是这些最可爱的人,用他们的鲜血换来了和平,让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此让人不敢欺负,不敢小觑。

有人说影片过于平淡,我不完全否定。可真实的战争,哪有那么多戏剧性。《金刚川》正是用沉浸式的手法,让我们重新回到了那个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年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战狼2电影观后感500字

全文共 522 字

+ 加入清单

《战2》是一部让我感动的电影。我一直以为“祖国”只是像口号普通的名词,可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彻彻底底地对我的祖国产生了敬畏之情。

《战狼2》讲了军人冷锋因为故意伤害罪被关进了监狱,出狱时爱人龙小云却早已在国外执行维护任务时俘儒被杀。冷锋为了找出爱人的死因,在非洲流浪了许久……有一次冷锋出海回到码头时,岸上发生了激烈的枪战。冷锋不得不带着他的干儿子和其他的中国人一起到中国大使馆避难。第二天他们登上了中国海军回国的军舰。

中国军方接到一个情况危急的消息:在中国医院和中国工厂里还有许多中国人,冷锋的干儿子的妈妈也在中国工厂工作。于是冷锋毅然决定前往工厂和医院营救工人。在营救过程中冷锋救了一个女人和一个中东小妹妹以及中国工厂的所有员工。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冷锋把这一切视频拍摄给了海军首长,中国军舰远程导弹保护了他们。电影的最后出现了一个护照,上面写着“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战狼2》票房的持续走高,反映的不仅是我们影视的水平进步,也是国民的共鸣,更是正能量的传递。传递我们中国爱好和平,也有能力保护我们的人民在世界的任何地方不受欺凌和侵犯,这是来自心底和灵魂的共鸣——愿我们祖国更加强大、繁荣、昌盛。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革命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072 字

+ 加入清单

祖国是哺育我们的母亲,是所有生命的摇篮,我们应该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因此,我们要时常对自己说:“我是中国人,我为此感到骄傲!”

《世纪大阅兵》这部电影讲述了开国大典的全过程,大为壮观的就是阅兵仪式,整个仪式震撼人心,十分壮观。

时间曾今凝聚在1949年10月1日,当巍峨的华表披上清晨的第一缕曙光,当雄伟的天安门迎来新一轮的太阳,当无数先烈用鲜血染红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伟大的领袖洪亮的声音传遍了全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时刻,对于一个饱经忧患尽受欺凌的民族来说是多么宝贵啊!中国,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让世界震撼的名字;一个让无数华夏儿女为之骄傲与自豪的名字从此诞生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日子到来时,亿万炎黄子孙欢呼雀跃。沉睡了千百年的东方“雄狮”终于昂首世界之林。这是一个沸腾向上的祖国;这是一个如日中天的祖国!

最令人热血沸腾的还是阅兵大典,总指挥员和司令员依次对静止状态的士兵进行检阅。检阅完毕后,海、陆、空三军还在天安门楼前进行表演,最让我佩服的就是那个齐步走,都不能用整齐划一来形容了,手臂挥的角度,脚抬的角度都差不多一样,没有任何一个人滥竽充数,简直不敢相信,我都觉得这些动作完全出于一个人。可这些士兵也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啊!在不为人知的背后,他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泪水啊!其中还展示了各军的武器,由轻到重,由低到高,由大到小,看得我是眼花缭乱,所有武器浑合一体,形成了强大阵容!

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要想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就一定要确定一个远大的志向,树立和培养正确的理想观念,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要立志为祖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把祖国建设成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国家,因此,我们要珍惜和抓紧童年的每一秒,抓紧锻炼身体,培养高尚道德,掌握丰富知识,把自己的学习、成长同中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祖国建设、振兴中华时刻做好准备。

其次,我们要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无论是在什么地方,不管我们有多忙,当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伴随着国歌缓缓升起时,我们都必须停下脚步,一边注视着国旗行队礼,一边响亮地唱起国歌。平常生活中要爱护红领巾,应该为自己是少先队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在学校里要带红领巾,上体育课时可以把红领巾摘下来,叠好放进书包。回到家里要把红领巾放在床头,以便第二天起来时佩戴。红领巾要定期清洗,保持干净整洁,虽然这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但却充分地体现出了自己的爱国意识,只有爱我们的母亲祖国,为祖国献出一份力,才会茁壮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悟空传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180 字

+ 加入清单

早年间《悟空传》的风靡,依托的是《大话西游》掀起的话本狂欢,十几年前那本“小黄书”带来的颠覆和错愕,还留存在不少读者的青春记忆里,到了今天也就成了所谓怀旧IP。可对于另一些年轻观众而言,那不过是一个很遥远的书名罢了,电影《悟空传》才是第一次的接触,喜欢彭于晏的就点个赞,受不了“中二”对白就吐个槽,无需原著的羁绊,这才显得洒脱。

今何在笔下的《悟空传》,与其说是《西游记》的同人小说,不如说借助《大话西游》在人物和创意上的突破,又向新生代网友的价值观上做了趋同,战天斗地,肆意狂放。可是这些所谓“后现代”语言一旦变成了对白,从银幕上的角色口中吐出,就不得不接受普遍经验的衡量。彭于晏一出场就高喊“我要让…”,给人的感觉就是二次元里蹦出的角色,同路飞一样嚷嚷“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而不是传统的自报山门“我乃齐天大圣孙悟空”。把孙悟空改成了出身神秘,行为叛逆的中二少年,这当然能够让他变得很“燃”,随时随地喊出豪言壮语。但同时,这也会让人物的行为和动机变得幼稚,主角幼稚,配角幼稚,大反派也跟着幼稚。

这难免让人猜想,电影主创是在刻意地

突出“幼稚”,身为导演和编剧的郭子健把这当做个人风格来标榜。今何在的小说里还有些禅机和自省,到了郭的镜头下,就只剩懵懂的爱情和组团打怪的热血少年了。电影与小说的关联更像是“西游”前传,还没排到主线和所有角色登场,同江南的《此间的少年》一样,只是借原作的人物关系和性格模板,拼凑出一个并不完整的世界。

况且这个《悟空传》的世界里,到处能碰到泛滥的俗套设定,譬如所谓的仙妖两界大战,甄子丹那版《大闹天宫》里被批的“大型网游风”,早就被各类奇幻小说玩坏了。至于“衙内欺凌女同学,坏小子英雄救美”的开场戏,则是青春片里最爱做的大侠梦,非如此不能发泄蓬勃的荷尔蒙。全片中最让人看着尴尬的,是从《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穿越来的蒙面刺客们,放着名正言顺的天兵天将不用,非要去照搬那种最阴暗的宫廷权斗形象,同样是把敌人打成齑粉,《西游降魔篇》里是畅快淋漓,到了《悟空传》中,却有一股比幼稚更无聊的陈腐味道。

少了周星驰的指导,郭子健最拿手的场景,大约还是那种过场CG般的二次元画面,看上去牛逼哄哄硕大无朋,其实构图简单,调度粗糙,全靠视角和配乐来点燃情绪。彭于晏版的孙悟空,没有尾巴,却有足够的主角光环,因为他的对手更蠢,随随便便就能深入腹地,喊喊口号就能横扫千军,实在打不过也别怕,还有菩提老祖来开挂。片中孙悟空最擅长的一招,就是把棒子变得又粗又长又大(捂脸),美工特效在这兵器上花了不少心思,最后还把头上的“紧箍儿”也镶了上去,合成了一个真正的“两头金箍,中间乃一段乌铁”的如意金箍棒。应该说,这个关键道具的原创设计还是值得肯定的,加上另一个“妖云-跟斗云”的转变,打通了吴承恩原著和同人作品(包括《龙珠》)的界限,算是有想象力的二次开发。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鬼吹灯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2215 字

+ 加入清单

刚刚看过了《鬼吹灯》作者天下霸唱,对这部书的两部作品做了经典点评,指出了写作中的缺点和优点,突然感觉鬼吹灯最终的结局《巫峡棺山》结束以后,好像生活中缺少了探险的冲动,很是失落,却并不惋惜没有作品了,只是却又重新用新的人物去打造他们的惊险世界。

《鬼吹灯》第一部有四本,分为:《鬼吹灯之精绝古城》,《鬼吹灯之龙岭迷窟》,《鬼吹灯之云南虫谷》,《鬼吹灯之昆仑神宫》。

从去年的时候偶然看到电子书里面点击率最高的《鬼吹灯》,那时候作者还没有写第二部,而是连载的方式,开始看《鬼吹灯之精绝古城》的时候,感觉很好奇,仿佛作者已经两鬓斑白的笔锋创作了历史背景,深知如作者是80后的话,可能真的是位奇人吧,结果确实80后一代。

越看越深入人心,了解了从未知道的风水知识,或许那些都是捏造的,但是却让人深信不疑,有种很想去一起探险的冲动。

每次看过一篇以后,就会期待下面故事的延续,几篇看下来,从历史书中不想去记忆的历史,这里却历历在目,关东军,日寇在东北的地下军火库,日军用中国人体做试验等等,一切心痛的历史,都记忆犹新,并正面的去剖析,挖掘,打破传统观念,用故事中的正面人物克服一切困难捣毁读者心中的痛。而且在文章中经常出现一些像“龟”这样的生僻字,却让我狠长了一次识字的能力和历史知识,这个“龟”是读作“QIU”,在文中有个古城域名为此。

文章的内容让我觉得很真的不仅是这些历史遗迹,而且在刻画人物上,也是生动与新鲜的,在鬼吹灯第二部也为四本,分为:《鬼吹灯之一黄皮子坟》,《鬼吹灯之二南海归墟》,《鬼吹灯之三怒晴湘西》,《鬼吹灯之四巫峡棺山》中,感受到科幻大片的力量,如果我是导演,制片,会冲动去用电影的方式刻画,塑造人物,让大家看到中国也有这样的科幻片,甚至比那些机器人还要神秘诡异,因为我们,有历史,有文化,有古墓,有亡灵。文中“僵尸”与“行尸”区别也做了详细说明,很多不知的知识,让我们懂得了世界上并非有鬼魂,却有很多科学难以理解的事情,但是那些却可以用大自然的语言来进行剖析得出结论。

例如“诈尸”确实很容易出现的事情,那是因为遇到自然界空气进入或是遇到人体阳气,使得尸体皮肤收紧,阴气减弱,弹跳的作用。

非常喜欢《鬼吹灯》全集的作品,每本书都各有千秋,希望大家去看看,真的是很棒的惊悚小说。

我现在还在继续看着《鬼吹灯2之三怒晴湘西》(有的却叫做湘西尸王),与刻画着的摸金校尉一起探险各大陵墓亡穴的惊险旅程。鬼吹灯电影观后感4

读了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块块巨石从天而降,当王胖子一个失足,要跌落下去时,自身难保的胡八一不顾自己的安危,一把拉住了他。我被他俩的友谊深深地感动了。友谊就像一束阳光,为寒冷的人们驱走严寒与死亡;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为迷失方向的人们指引方向;就像蒙蒙的细雨,让垂头丧气的植物们重新变得生机勃勃……我想:要是这个世界充满了友谊,伙伴们就会相信彼此,把朋友当成自己坚硬的后盾。那这个世界将会是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这本书里的古墓中还有许多使人死无全尸的机关和许多突变的僵尸。但是每次都会被杨小姐化险为夷。我很佩服她的聪明才智。她熟知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会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我想:这一定是她认真学习,勤学苦练的结果。我要向她学习,认真学习各种知识。因为知识就像我们最重要的良师益友,会让我懂得人生的道理;知识就像坚硬的盾牌,为我挡下所有困难;知识就像一个太阳,照亮了我的前途。想到这次科学期末考试,困难就像洪水似的冲击着我的信心,我最终考得很不理想。我想,如果我拥有所有知识那该有多好啊。

在这个月明人静的夜里,我久久不能入眠。书中那深深的友谊,无穷无尽的知识,永远记在了我的脑海里。

鬼吹灯电影观后感4

平时总是在网上找一些各式各样的小说看着,各种题材的都有,可是很多都是每天在等更新,有的时候我连着看几本小说,每天都只有三四章节,让人等着有点闹心,于是我总会找一些比较写完全的书看,前几天刚把一本书看完,于是就琢磨着重新找一本,最后在书海中挑来挑去就挑到了《鬼吹灯》,一直都有听说这本书比较好看,而且连游戏都有出了,但是一直以来我的潜意识就告诉我关于这类宛如鬼片之类的小说我还不如去看电影来得实在,但是就在我仔细的开始读这本书之后,我发现我以前错了,而且大错特错,这不是我想象中的就如聊斋之类那般小说纯属写鬼怪之类的题材,虽然我只是看到了第一卷,但是确实这本书让我震撼,全书构思新颖,而且所富含的知识面之广阔让我对作者之敬佩犹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所囊括的层面让我大为惊叹,里面所提到的人文,自然,地理,历史,考古,文物,枪械,宗教,周易八卦等等方面都是我从未涉及过或许了解过的,更别说一些地域文化更是闻所未闻,或许我曾知道过楼兰,但是我绝不曾知道还有精绝,还有西夜古城,还有黑沙漠,特别是关于我国富有很强烈神秘色彩的风水相术这方面更是引起我强烈的好奇,为此我还曾在百度上仔细的搜寻一番,而这更让我对作者如此博大精深的知识面打心里佩服。此书还有就是文笔幽默,或许谈不上幽默,但是很多地方有点搞怪的意味在里面,特别是偶尔还会弄一些---语录,或者是一些俗话之类,使得本书看起来韵味十足。

前面我也提到了,我也只是刚刚开始看这本书,而且还是看到第一卷而已,很多地方的想法不够成熟,对此书的认识还是很片面,或者我此时此刻根本就没有发言权,所以我也不敢写太多,或许等我确确实实的仔细研读之后,或者我的感受会比此时更加深邃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爱国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024 字

+ 加入清单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爱国少年》这个故事。故事内容是这样的,一个贫穷意大利青年从小就被卖到戏班子,受尽了对待,一次,戏班子到西班牙,他趁机逃了出来。在意大利领事的帮助下他登上了开往意大利的船只,与一群来自世界各国的达官贵人坐在二等舱中。船上的乘客们了解了他的遭遇后十分同情他,纷纷给了他一点钱。正在他庆幸有了这些钱就可以吃一顿饱饭时,他听到了那些给他钱的乘客在侮辱他的祖国意大利,于是那个小男孩就把这些钱愤怒的扔了出来,并高声吼道:“我不要说我们国家坏话的人的东西!”读到这里,我不禁为这个小男孩宁可挨饿,也要维护自己祖国尊严的行为而拍手叫好。

我由此想到不少这样的爱国者。南宋名将岳飞,他少年时就立志“精忠报国”,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忍辱负重,他含冤而死;边防叔叔,为了领土的完整,不怕流血,牺牲,赶走了入侵我国边境的侵略者多少体育运动健儿,为了让五星红旗能高高飘扬在赛场的上空,忍者伤痛,奋力拼搏……他们的爱国热情激励着无数国人奋发向上。

我们从小就应该以他们为榜样,树立爱祖国的思想。爱祖国,平时应体现在爱人民,爱集体,关心同学,爱护公物,学好本领,将来也像他们一样,为祖国增光添彩。

故事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大山沟里,讲述了一群正义的中国人民与外贼抵抗,剿灭侵略者的故事。其幽默搞笑的表演令人忍俊不禁,在捧腹大笑之余,我深深地为他们英勇的`行为叫好,被他们大勇无畏的精神所感动。我陷入了沉思:

这部电影以幽默的语言和搞笑的动作向我们呈现了一的历史史实。翻开中华民族的史册,从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到八国联军侵华,再到1937年日本鬼子践踏到中国这片土地……一百年来,中华民族被侵略、被侮辱、被欺压,被戴上“东亚病夫”的帽子……侵华战争,多少无辜的中国人被屠杀,被蹂躏,直至日本到此刻还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为什么?因为中国清朝的闭关锁国,政府的软弱无能,自不量力,更是因为中国的落后,贫穷才处处受人欺压。“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历史的所有屈辱不正印证了这句话吗?

为了使我们的祖国不再受欺侮,为了不再发生战争中那些血腥的事件,为了使南京大屠杀的杯具不再上演,我们就务必振兴祖国,是祖国更加强大。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我们这一代的青少年是新世纪的曙光,是建设祖国完美未来的期望,我们的努力奋斗,关系着祖国的振兴;我们的刻苦学习,关系着祖国的富强!

历史为我们敲响警钟:知耻而后勇!新一代的青少年,同龄人,让我们努力吧,为了我们的祖国而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二美丽人生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839 字

+ 加入清单

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一个被冠以“杂种”称号的民族危在旦夕。现今,我们无法想象当时场景的可怕,只能靠着文字和影像,努力地去感受犹太人心中的恐惧无助。

光明与黑暗是相依相存的,它们互相衬托,又各自独立,正如快乐和伤心,平和和恐惧,希望和绝望一样。

电影中的男主角奎多是一个看似笨拙,但善良憨厚,乐观向上的人。在全家被抓入集中营后,为了让年幼的儿子不受伤害,称这只是个游戏,积满一千分就可以赢得一辆坦克。这个善意的谎言保护了孩子乔舒亚的童心,但也改变不了奎多最后死在纳粹抢下的结局。

影片开头描绘了一个普通的幸福家庭,快乐的极速转变令人揪心。作为千万犹太家庭的缩影,让人感受到弥漫在他们心中的浓云般的恐惧。不知道会被带去哪里、不知道为什么要被这样对待、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每一个片段都让人震撼与纳粹的残暴和犹太人的坚强。

在集中营里,没有希望,无望逃走,在很多人看来除了死没有别的出路,但乐观豁达的奎多把每天无人道的活动编造成获得坦克的任务,以此来保护幼子。在每天的折磨下想必已经精疲力尽的他,还要强作精神,强颜欢笑的一边鼓励儿子乔舒亚一边打听妻子的下落。此等责任感和勇气让每一个看客都忍不住在心里为他鼓掌。集中营中不乏如奎多一样乐观坚定的人,但更多的是满怀忧愁绝望的受尽煎熬的犹太人。奎多的心态和他们形成鲜明对比,如果快乐和不快乐都是一天,该来的总会来,那么为什么不选择前者呢?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我相信,如果还不够好,说明还没有到最后。

影片中再现的纳粹的暴行,让人思考,总有一些危险是突如其来的,也许只降临在一个人头上,也许降临在一群人头上,但无论如何,都要保持快乐与平和,怀着一颗希望的心,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看似无敌的纳粹最后不也被击败了吗?回顾自己的曾经,当初认为无论如何都过不去的坎最后不也跨过了吗?在面对未知的世界时,要坚信日子不会永远黑暗,光明总会到来。

影片的结尾,当乔舒亚从躲藏的箱子里走出去时,看到一辆坦克从他身边经过,游戏结束了,光明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电影《风声》观后感

全文共 1387 字

+ 加入清单

这次是我第二次观看电影风声,而且是以一名入党积极分子的身份观看,意义自然不同以往了。我以前觉得谍战片就是制造恐怖悬疑的气氛来娱乐观众的,但经过党校的学习后,我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风声》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中共的地下党人潜入汪伪政府获取情报,被狠毒的敌人发现,为了崇高的使命,受尽敌人折磨,直至奉献出生命的令人感动震撼的故事。

观看完整部电影的第一感觉就是感动和悲愤。

作为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人,我们很幸运。那些在为中国取得民主和独立的先辈们,更多的是无名的英雄,在革命胜利之前,就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英勇的事迹后人无从得知。但我相信, 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为了党的事业,为了祖国崭新的明天,他们甘愿饱受摧残,在黑暗的角落里默默发热,在一大片污流中依然坚持开出自己精神上一支不染一尘的高贵莲花。为了心中共产主义的信念而奋斗,是他们心中的一份坚持!

为了这一份坚持与骄傲,他们付出了我们无法想象的代价。看看影片中那些对待我们地下党员的酷刑,简直令人发指。但在面对这些可预知的危险与痛苦时,令我感触最深的,除他们那份临危不惧的英勇外,还有他们为了保护战友甘愿牺牲自己的精神!《风声》中的老枪和老鬼就是如此,都希望以自己的性命保住对方,让对方传出信息以拯救整个组织。这需要一种怎样的觉悟与信念,才能将别人的生命摆在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位置,把组织的安危摆在个人生命的前面!人都有自私性的本性,但这些令人尊敬的地下党员,为了革命的崇高理想,早已将自私抛弃!

法西斯主义的蛮横和残暴是难以用常理来理解的。凶恶的日本敌人,可恨的汉奸,为了逼迫共产党员屈服,竟然使用如此恶劣残忍的手段。苏有朋在一汪血水中浮起的尸体,张涵予脑袋上插满的细针,英达直挺挺的举枪自尽,电椅、拷打更是家常便饭。敌人们这些令人发指、不得人心的暴行注定是不会成功的。每当看到镜头里,那些惨不忍睹的画面,那些痛苦的表情,那些模糊的血肉,我不禁感叹革命的成功来之不易,无数仁人志士用自己的鲜血去祭奠这场战争,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毛主席教导我们:“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这话鞭辟,搞国内革命如此,搞民族独立革命也是如此。顾小梦,片中这个娇小柔弱、背景显赫的女子,为了传递消息,她牺牲色相,牺牲家人,牺牲自己,甚至牺牲她身边无辜的人。可是,她为的仅仅是传递消息吗?不,她为的是革命,为的是这场反帝国主义的民主战争!她为了革命,为了党组织,为了中国,为了人民,她没有选择,于是她坚持了自己的计划,选择了死亡。

中国民主和独立革命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我们有这些无数付出了青春,汗水,热血,甚至是生命的革命先辈。道路虽然很曲折,但他们从未退缩,从未放弃,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种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在支持他们。

也许很多人认为风声仅仅是一部娱乐大众的影片,刺激过、惊讶过就烟消云散了,但风声中所讲述的历史不是,这段历史、这些事迹是真是存在的。无数为革命而牺牲的前辈们,你们抛得头颅、洒的热血没有付诸东流,这部影片唤醒了我们对先辈们的怀念和敬仰之情。我们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身上的感人的优秀品质,我们要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像他们一样崇尚地生活,在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为祖国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电影观后感大全满分优秀汇集

全文共 805 字

+ 加入清单

终于又到了看电影的时候了,我们这次看的是《风雨哈佛路》。我们被丽斯那坚强不屈的精神所感动。丽斯生长在一个十分不幸的家庭,她很小时父母就酗酒,她在父母的争吵和打骂声中长大。后来母亲开始吸毒,并因此染上了艾滋病,精神恍惚。父亲又酗酒,外公又不肯收留她,丽斯只好流浪街头。不久,母亲去世了,丽斯很受震动,她意识到如果沉沦下去,将会和母亲的结局一样悲惨。她决心告别过去,开始全新的人生。

她像她父亲一样是一个天才。尽管不去学校上学,他依然能考出好的成绩,可是丽斯生活环境的如此恶劣和糟糕,小小的年纪内心的安全感却被一点点地剥夺,没人照顾,还要照顾妈妈,因为她知道,妈妈爱她,她也爱她的妈妈,尽管她酗酒,她吸毒,她双目几乎失明,她还患有精神分裂症,她犯起毒瘾来是如此可怕。她依然如此深地爱她妈妈。后来,她以非凡的毅力开始了刻苦的学习。17岁到19岁,两年的时光,她学习掌握了高中四年的课程,每门学科的成绩都很优秀。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有回报,她也一样。她的经历、她的真诚、她的论文深深打动每一位评委。10000美金的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让她获得了进入哈佛的通行证——她成功了。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向她敞开了双臂。凭借着对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对改变生活困境的强烈愿望,她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还记得丽斯和父亲从学校办理完担保手续出来,她说:“爸爸,我爱你。”“我也爱你。”父亲说。然后她的父亲就穿着破旧的衣服走了,寒风吹着他凌乱的头发,那一刻,我真的觉得丽斯,真的是独立,完全的独立,所有的一切都无情地丢给她,她除了前进、奋斗,就没有别的了。可能我们在生活中,只有自己独自生活时,自己的潜力才能发挥至极致。

她终于成为了哈弗大学的一名学生了,她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自己是最棒的,改变了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

从这部影片我懂得了:人只有自爱自强,不断努力,就能得到你想要的生活,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人生其实可以改变,只要你努力,只要你付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老师好》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691 字

+ 加入清单

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一个军绿色的书包,一个贴着“奖”字的搪瓷杯,一根根背在背上卖的老冰棍儿,一台昂贵的录音机,一墙工整的黑板报,一件花格子衬衫,一条大喇叭裤,一副蛤蟆镜,橘子味的汽水,无花果丝,这些八十年代的背景,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回忆。

于谦主演的《老师好》这部电影,体现了三代老师的故事,苗宛秋在他老师的点拨下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多年后他又以自己的方式不知不觉影响着调皮学生王海。年代不同,但其中师生之间的情感内核却没有改变。

片中苗老师一出场就展示了一个严师的形象。痛斥化妆、烫发的学生,与问题学生正面刚,一言不合就没收。这怕是每个学生都似曾相识的场景。影片以这样一个说一不二的形象为矛盾的起点,讲述了一个毕业班的学生三年来与这位班主任间发生的往事。

影片的进行中,我很少笑,更多的却是哭。这不是我的故事,但这却是每一个学生都曾经历过的故事。为困难的同学捐款、在繁重的学业之余参加艺术节、争分夺秒的读书、偷偷摸摸的参加补习,每一个点都能戳出一堆泪流满面的往事。原来,无论哪个时代的学生都有着同样被幸福包裹着的回忆。

这个故事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能让所有的观者于岁月的不同时点产生共情,于别人的故事中完整自己的过往。正如故事的最后回忆了苗老师身为学生时的场景,师生情是一代传于一代的,时代会变、故事会变,但那份无以为报的情分却生生世世不曾有变。

霹雳舞曲《吉米吉米阿加阿加》,《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冬天里的一把火》,那个年代独有的画风,这一个个潸然泪下的场景,诉说着每个人青春的美好。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每日回荡在我们每一堂课上的“老师好”,那些稚嫩而响亮的声音,便是人世间最美的天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湄公河行动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3084 字

+ 加入清单

2011年10月5日在湄公河金三角泰国水域发生的一起针对中国船员的恶性袭击事件。两艘搭载13名中国船员的中国籍船舶“华平号”和缅甸籍船舶“玉兴8号”商船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遭到不明身份的武装分子劫杀,13名船员全部遇难。

影片以中国特警解救被劫大巴上的人质演习作为开头,不知道是不是在回忆2010年8月23日香港游客在菲律宾马尼拉被菲律宾前警察劫持的事件。作为一部带有政治色带的商业片,不管是从情节的开放程度、高科技的运用还是从对他国国家机关的态度上来说都可以算同类型电影中的前卫者。片中正派反派各个有血性、勇敢机智有头脑,2个小时里时刻充斥着声、炮声、直升机引擎声;射击、格斗、开快艇也是幕幕精彩,又默默地点燃了我想学散打的小火苗。

以下是我看了《湄公河行动》这部电影及“湄公河惨案”事件始末后的一点点感悟,电影很值得一看的,里面印证了很多我们以前知道但认识不深刻的一些道理:

1、干活需要领导力挺。回顾事件本身这场漂亮的剿匪行动,需要背后的中央在人力、物力、财力、外交等各个方面给与充分的支持;

2、想要合作,需有共同利益。这一次中方为啥花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去帮助金三角铲匪,除了因为遇难的全部是中国船员以外,背后应该还有更大的利益吧,至少可以扩大在此地区的影响力,通过此次事件以后在金三角乃至周边区域政治军事活动会更加方便,这不还成立了联合巡逻执法指挥部嘛,就像美国在太平洋区域的活动一样,“我是来维护和平的,因为你们管不好嘛!”,而作为缅泰老三方为什么同意且算配合这次行动?中国政府给他们好处是必须的嘛,再说不费什么精力就可以消除一大心患,何乐而不为?

糯康集团为啥可以和泰国军方合作、可以得到当地首领百姓的支持?因为利益嘛!对于和泰国军方的合作,糯康集团可以打击报复中国、可以赢回赌场生意、可以得到补助的支药、可以杀鸡给猴看;泰国军方可以借糯康之手破获毒品大案、可以升官发财捞政绩,看似双赢嘛!

而当地首领为什么帮助糯康?难道不怕他日益壮大,到时候镇压不住吗?呵呵,先管了眼前在说嘛,比如糯康集团会出钱给他们修路、比如毒品也可以适当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解决劳动力问题、比如要和地头蛇搞好关系,万一有些人不好管,万一出现类似于征地拆迁的问题而糯康又不是傻子,白做这些?中国第一次抓捕他以失败告终,不就是糯康这一战术高明的体现吗?

3、就算错也要错到底。虽然从小接受的思想就是,有错就要改正,这没错,但要分事情、分情况,当一件事情已经不可逆转的时候,还不如硬气一点一错到底,我们来对比卡扎菲和萨达姆,都是国家领袖任务,都是有别国干预他们国家的内政,都是被迫害至死,但多年后回过头来看看,至少我会觉得萨达姆死的有骨气,是条汉子,当年萨达姆被抓后处以绞刑,按照当地习俗被处绞刑是要套头蒙面的,而萨达姆拒绝蒙面,要死的有尊严,从后来流出的视频中可以看到他死的很淡定、从容,有一种生于安乐死于忧患的大气;

回顾卡扎菲逃到下水道被发现后不断求饶,最后被反对派折磨至死,虽然结局都是死但这两者我更欣赏前者,毕竟有些事情已成既定事实,何不让它更有尊严?至于他的政策、管理方式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这些都留给时间去证明,本来政治问题就没有对错之分,不管怎样美国在萨达姆被处死的7年之后还是从伊拉克撤军了不是吗!美国也承认出兵伊拉克是错误的决定不是吗?而在此次事件中糯康得知自己被判处后希望中国人民饶恕他的画面,显得很可笑,既然死罪已成既定的事实,求饶又有什么意义?徒增笑柄而已!

4、干大事要和身边的人搞好关系。刚才说到了合作是需要有共同利益的,这是问题的本质,而表面体现就是和身边的人搞好关系,在关键时刻这很重要,至少不指望别人能帮你,也不希望别人是因为痛恨你而故意把你暴露出去吧。不管是糯康还是世人皆知的美国9·11行动策划者本拉登,为什么能在各种搜索中屡次侥幸逃脱?因为当地人民护着他,老百姓掩护他(原谅我此时脑海中蹦出了中国地道战的情景)

5、人不可貌相且文质彬彬更易获得上下认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话了,在糯康、本拉登、杜月笙等人(当然不包括朱元璋)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他们之间有着很多的不同,但有一点极其的一致,就是看上去文质彬彬,走到大街上绝对不会把他们和暴力、黑暗联想到一块。这可能是面善的人更易得到别人的认可,上级会放下对你的戒心提拔你,下级会觉得你很亲切从而拥护你吧!记得小时候老妈总会告诉我,问路要找个面善的问,哈哈!总之,形象很重要,那些看上去就很凶残的同志们,在这里我想友情提示一下,千万别做坏事,很容易被发现!

6、想解决问题需要创造热点引起高关注度。以前湄公河流域的商船就没有遭到过绑架勒索、没有船员莫名其妙的死掉吗?当然有,那为什么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因为没有成为热点、没有引起社会充分的关注,所以很容易被社会忽略。这里想讲一个从别处听来的真实事件,有一年高考结束后小明去查成绩,发现有一门考试是负一分,小明很无奈,你给我零分我也好想一点啊,给个负一分是个什么鬼,小明同学充分的了解中国国情,没有去找警察叔叔,而是去找了记者,记者当然对这种奇怪的问题很好奇,给予了充分的报道,事件一下子火了起来,查明原因后得知原来是在考卷运输途中弄丢了,所以是负一分。高考试卷丢了呀,会影响考生的一身耶!于是这件事情引起了领导、社会的高度重视,领导也承诺会加紧寻找试卷给大众一个交待,在接下来的一周里事件持续被报道,感觉全民都在找试卷时,有一天试卷奇迹般的被找到了,分数是74分。各位来想一想试卷真的被找到了吗?如果这么容易就被找到了那当时也不会弄丢,也不会得到那个负一分,那到底是为什么呢?理由很简单,试卷并没有被找到,但是领导要给大众一个交待,而为什么是74分呢?因为这个成绩正好能使小明同学考上他填报志愿的学校。就像湄公河事件一样,这次能顺利的解决此事,原因之一是它引起了足够的社会关注度,领导要给民众一个交待啊!

7、每一个人性格的形成都是有前因后果的,到底是什么造就了糯康的坏?还是那句老生长谈的话,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就是恶人,是不是因为他从小接触的环境就很暴力?是不是当地生存环境太过艰难,迫使他不得不归属某个帮派?是不是还有什么不得以的苦衷?张爱玲曾经说过“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当然糯康犯得错是不可以被原谅的,但这也提醒了我分析一个人、一个问题时要分析它的前因后果。

8、平时了解知识的面要广。影片中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警方根据孔的分布,分析出泰国是事先埋伏好的,根据河流的流速判断出当天天气的情况,虽然这是警方的专业技能,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了解知识的面要广有利于对事物分析的准确性。

9、暴力是和平的保证,和平是暴力的终极目标。高刚和方新武抓到的每一号重要人物,让他供出什么重要信息时采用的方式都是极度暴力的,比如吊在空中飞行、暴打一顿、放血。。。就像我国的国家性质一样,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它的本质是民主,但这个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它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于敌对的少数人是要实行专政的,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怎么办忽然好怀念上政治课)。

10、学技术的时候好好学。电影中最不能忍的一幕就是哪吒拿着追踪仪追踪拿走钱的毒贩宋哥时,被对方发现并设计甩掉,在追了几条街后看到被遗弃的那一包钱,你怎么能下车捡呢?明显是个圈套呀!这直接导致了高刚他们谈判的失败,商场内的火拼,虽然这只是电影情节的设置,但遇到这样的队友,我不得不吐槽一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171 字

+ 加入清单

叮当叮当——那就是什么?哦,骆驼队来了,停在英子家门口。傻傻的英子站在一只骆驼前,边看它咀嚼边学着,嘴巴也一动一动的,歪着头,半眯着眼,还挺津津有味呢!台下,同学们一阵骚动,我们都在内心笑,笑英子的幼稚滑稽,笑英子的天真可爱。影片就从这一幕开始。

(一)熟识秀贞

第一次看到秀贞,英子却在拥抱秀贞的那一刻被宋妈领回了家。英子一步一回头,秀贞也含情脉脉地望着她。渐渐地,趁着玩的当儿,英子也喜爱秀贞。英子就是一位胆大细心的孩子,明知秀贞就是疯子,还与她接近。在秀贞哭的时候安慰她。在秀贞口里,英子得知秀贞变疯的原因,秀贞的心上人就是进步的北方大学生,被警-察抓走下落不明,他们的孩子小桂子出生就被人偷偷扔掉。小英子同情秀贞,就同意帮忙她寻找小桂子。

(二)雨夜送别

当小英子得知“小桂子”就就是朝夕相处的玩伴“妞儿”时,她立刻让妞儿和秀贞这对母女团聚。这就是孩子一颗火热的心,英子多么乐于助人!在看到秀贞与妞儿团聚拥抱的那一刻,英子笑了,笑得甜甜的——那就是帮忙了两个与自己不相干的人得到的快乐的。但就是,她们与英子离别得太快。火车烟囱冒出的白烟吞没了整个远景的镜头画面之后,英子望着她们的背影晕倒了。大雨中,画外传来了卖报人的叫喊:瞧一瞧,母女俩被火车压死了。这对于幼小的英子来说就是一个晴天霹雳,因此英子病倒了。这含蓄的手法十分耐人寻味。

(三)结识“小偷”

在荒草原里,小英子遇见了和蔼而又憨厚的小偷。萦绕在他俩头上的乌鸦的嘶鸣和噪声似乎就暗示着宿命的杯具。“奔窝窝头供弟弟上学,我不得已才走到这一步……”小偷就是好人!但现实社会却逼良为盗。传统的文化教养和不堪负荷的生活压力导致了他精神行为的双重分-裂,使他偷盗别人钱财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苦难。有一个细节,我注意到:当小偷在被警-察抓走之后,与英子对视了几秒钟,然后意味深长又无奈地离去——他就是多么期望再多看这完美的世界,看这可爱的小姑娘一眼,但黑暗的社会让一个好人硬生生地逼成了坏人!在小英子含着泪花的眼里,又一个朋友离她而去了!伤感!

(四)家人离去

当善良的小英子内心逐渐浸染着人生的苦楚和忧伤时,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连三的不幸。先就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静地离去,化作台湾墓地的一方石碑。父亲的墓地里六次红叶叠化的镜头,为离别增添了几分忧伤。之后,宋妈告别了小英子一家,骑上丈夫牵来的小毛驴,回家乡去了。这时,英子趴在马车后座上,含着泪花无限依恋地挥别了她童年时生活的家园和精神巢穴。随着马蹄声的渐行渐远,影片结束,留给我们的就是无穷的意味。

第一次观看《城南旧事》,就被里面的情节感染了。我喜爱小英子歪着头,半眯着眼的可爱的模样和她那双会说话会提问的大眼睛,喜爱那首触人心弦而又忧伤的送别歌。林-海音的童年就是一首淡雅忧郁的诗,含而不露,含而不伤。而影片里透出的却就是淡淡的哀愁,淡淡的相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革命电影的观后感

全文共 958 字

+ 加入清单

辛亥革命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历史舞台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在今天,我们去回顾它、铭记它,并必将把它给我们传递的一种精神和历史使命延续到以后的无止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时光流逝,历史远去。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震耳发聩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这样说,随着硝烟散去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一直在探究这段历史以期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从而探讨接下去的路。

当那次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当转瞬即逝的戊戌变法落幕之时。资产阶级一场救国图强的立宪运动在当时外寇横行、内政的腐朽的历史背景下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废帝制促共和为民族民权民生担起天者大任;兴同盟倡博爱号联俄联共联心创生国之新元。一大批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满怀着一腔热血,用生命谱写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那一腔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热忱,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敬畏。

然而历史总将这场革命一分为二的看待,说它既成功了又失败了。虽然我不否认它最终的胜利果实被卖国贼所窃取的失败,但我觉得它的成功经验远比它的失败教训更值得铭刻在历史的车轮上。更重要好的一点是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给水深火热的中国燃起了新的希望;它也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先进力量的进步,为新思想与新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它让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不论之后何人再复辟帝制,人们都会拿起武器去战斗,去维护自己的利益,去捍卫自己的尊严。

其实一个世纪的光阴犹如弹指一挥间,历史不容假设,所以我很难想像,如果100年前,没有这样一部分人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抛头颅洒热血的方式执着的追寻新的希望,那么如今的中国该是怎样的一种场面?不过,既然历史没有留给我们血雨腥风的生活,没有留给我们戎马疆场的机会,那么我们就该以新的方式开拓进取,去寻找利国利民的新道路。

有这么一句话“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们,这些生活在安乐世界里的人们,怎该忘记这段历史?如今的我们要做的已不是追寻梦境中童话般的天真,而是在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践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要将孙中山先生"博爱"的思想发扬光大,即使道路崎岖、布满荆棘,也该微笑着握紧拳头,因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电影钱学森观后感

全文共 1348 字

+ 加入清单

在看这场电影之前,我对于钱学森的了解似乎只停留在“两弹一星”的丰功伟绩上,而在看这场电影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意识到是一个演员在演一步电影,而是在看一个叫钱学森的人如何渡过他光辉而又艰难的一生的,他根本不需要任何的>剧本,他也正是他自己人生戏的导演,在这场电影结束后,我才终于明白了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价值, 影片中赋予了钱学森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儒雅、安静、 耀眼、淡然、无私、坦荡、纯粹。更重要的,是他完美的诠释了“爱国”两个字的深刻含义。

钱学森——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所有的荣誉集于一身,被他“无情”的抛之脑后的是,加州理工大学的终身教授,美国优越的生活。他固执到回到中国过清贫的生活,当时的中国与美国比起来,就像现在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与居住豪华别墅的商人富豪,只为了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去完成自己的抱负,向中国实践自己的爱国之心。

影片中当看到第一颗原子弹的时候,他那孩子般纯真的笑打动了我,原来发自内心的笑容是那么的美,也许在钱学森身上用“美”并不贴切,但是我真得不知用什么词语来展现它。幕的开始与后面的接应的那一画面,也同样是卫星的发射成功,也同样是震撼人心的时刻,在所有人为之狂欢的时刻,却惟独他一人现出深邃的眼眸,那眼神似乎穿过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是因为成功对于他来说已经不足为奇了吗?是因为这种场面使他麻木了吗???这在电影中似乎没有讲到,我想他是在为我们中国担忧,为后人担忧吧。

生活在美国的几十年,他始终有一个目标,就是学习最先进的知识,将之用诸于中国,使中国变得像美国一样强大,他刻苦钻研,一步步的紧追知识的步伐,却时时刻刻的关注着中国的发展状况,当学有所成的时候,回国之心慢慢的侵袭着他,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回国。” 就这样被莫名的罪名加以软禁,失去自由,最后在周恩来总理多次的努力下,才使其终于返国。对于这种来之不易的机会,钱学森更加珍惜,回国后,教授航天知识,在这一部分,电影中有所体现,震动了我,因为那一刻让他回想起了在美国授课的情形,与此刻是截然不同的,从而引发了他对中国教育的思考。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结合做为一名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我有以下的几个方面的感悟。

当今的中国是一个正在苏醒的雄狮,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尽管GDP 的增长速度很快,仅次于美国,但是我们的人均值还是很低的,对于经济的发展我们并不一定要去追求有多么的快,虽然经济是我们生存的一个基础一个前提,但是我们应该追求有质量的提高,如果第一个人都怀着像钱学森同志一样的爱国之心去面对每一件事情,我们>和谐社会的步伐将会迈得更快,更稳,更好。

我们所有中国人所需要做的就是奉献自己的爱国之心,今天的中国, 走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 需要更多像钱学森那样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之上的人, 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虽然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做到像钱学森一样,但是我们要尽自己的努力去为我们的国家做些事情,让我们的国家真正的强大起来,让自已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电影芳华观后感

全文共 976 字

+ 加入清单

多年前读过冯小刚的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其中曾经提到他的文工团情结,女兵情结:“她的长相我已经记不清了。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脖子十分的光洁。因为是在8月里,天很热,她没有穿白衬衫,空堂穿着的确良夏装,光洁的颈部优美地立在军装的小翻领中,使脖子看上去更白,领章看上去更红。女兵这种穿军装的方式在夏天里很普遍。

洗完澡,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光着脖子空堂穿上军装,把军帽塞进军挎包里走出军营。严格地说,这种着装方式是不符合条例的,但看上去却是楚楚动人。

现在只要是提到性感这个词,我首先想到的画面就是以上的描述。直到今天我都想为这样一个细节拍一部电影,抒发多年来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女兵情结。”电影《芳华》,让冯小刚了结了自己的心愿,他把他心目中的“性感”诠释得淋漓尽致。穿着绿军装的,拥有天鹅一样优美脖颈的女兵们,跳着优美的芭蕾舞,很是赏心悦目。

然而,他了结的终归是他自己的心愿,对我这个旁观者来说,那些画面只能说的确很美,但很遥远,没有带给我感同身受的代入感。自始至终,我都是一个局外人,自始至终,我都清清楚楚地知道,我是在看电影,在看别人讲故事。看张艺谋导演的《归来》时,就不是这样的感觉,冯婉喻、陆焉识,虽然也是那个时代电影中的人物,但他们的感情纠葛,让我觉得撕心裂肺。

我会在心里不断地问自己:假如我是冯婉喻,我会怎样?假如我是陆焉识,我又会怎样。看《芳华》时,就不是这样,我的内心很麻木,没有被触动到。

还有那段战争戏,也觉得很假。与之前冯小刚拍的《集结号》没有可比之处。给我的感觉,就是为了电影故事的需要,而设置了这样一段战争戏。

虽然也很惨烈,却不惊心动魄。

改变刘峰命运的那场“触摸事件”倒是值得一提。我也很理解林丁丁对刘峰的感受。一个身上毫无缺点的活雷锋,一个神一样存在的人物,突然对自己表白,并且说出自己一点也不高尚,心里也有很多龌龊的想法,那种神像突然崩塌的感觉,足以让一个少女目瞪口呆反应过激。就像直到现如今,有人爆料伟人的私生活如何如何,还是有很多人无法接受,是一样的道理。神,怎么可以走下神坛等同与凡人呢?

我明白,哭得稀里哗啦的人,自有哭的道理。而我没有哭,是因为这部电影的确没有触动到我的泪点。听说,严歌苓的原著,比电影表现的要复杂得多,我想,我还是去买本书看看吧。

《芳华》里的青春很精彩也很曲折,然而我只是一个过路者,我从他们的青春旁默默走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电影《登陆之日》观后感

全文共 1001 字

+ 加入清单

有《生死谍变》摆在那里,低产的姜帝圭七年后归来,博上韩国乃至全亚洲最高的制作费,《登陆之日》必须关注。但是从《生死谍变》到《太极旗飘扬》再到《登陆之日》,姜帝圭没能逃出阵仗上一部大过一部,质量上一部差过一部的下滑路线。年年底影片在本土上映时,票房就未达预期,合1500万美元,只达成本的五分之三。如今显然指望电影节的过场能够开发海外市场,只是前景不太乐观。

影片有个类似乌托邦的开场,日韩俩异姓兄弟从小一起长大,非常渴望参加国际马拉松大赛。平日里勤奋练习,互较长短,却不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打,粉碎了二人的理想。其实,此开头是个明显的隐喻,日韩两国当时的关系可从中窥探一二。

虽有原著小说为摹本,导演真正的创作冲动却来源于登陆之日韩国无主士兵的照片。他希望本土的民众能在那样的身份困境中找寻到共鸣。但多少年来做幕后老板,致力于开发战争片特效制作的姜帝圭,显然没有能够消化原著在情节上的精华,而是想破脑袋搞定那5万7千5百发的子弹要往哪里打。

从蒙古到西伯利亚再到诺曼底,几大战场串联出来的史诗格局之下,是各种大型小型爆破场面和一路拖着走的兄弟情。第一场战斗场面就给观众来了个下马威,弹药的密集度让人相当担心空气质量指数,打足25分钟的激烈战斗考验的不像是幕后团队的执行力,更像是观众身心的坚强度。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影片底下的节奏一直同机关枪的扫射频率保持一致。

虽然必须承认韩国战争场面拍出了很高的水准,但长达142分钟的炫耀就没必要了。姜帝圭意欲要展现的兄弟情,少了深埋然后展开的空间,少到连让腐女们意淫新CP的量都没有。对战争残酷于人的阀害,《登陆之日》还试图塑造被害者群像,却也只能在露脸、被打死的模式下成为匆匆过客,给人留下的印象还没有和着血水的泥巴来得深刻。

至于范冰冰饰演的中国女狙击手,戏份很短,却还是硬上了一段罗曼史。在整体过于密集的电影中,这段本意在放缓节奏给观众喘息的片段,实际却将影片节奏塞得更紧。而集中营中除了德国人语言不同外,三语交流的无国界现象,也让不少观众遭受悲惨狙击,途伤脑细胞。而为了这场属于姜帝圭的“玫瑰战争”,影片牺牲的还有曾执镜[看见恶魔]的摄影师的影像风格——一切看起来就像标准好莱坞大片一样,真不知是赞赏还是贬损。

如果真要给《登陆之日》下个论断的话,史诗的面纱背后是一部试图以大片规模粉饰卑微历史的电影。若要对回归的姜帝圭做个评价的话,那也只有,廉颇老矣,还请归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