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横空出世影片观后感(汇编20篇)

《奇迹男孩》讲述了一位有面部缺陷的小男孩如何进入普通学校,并重拾自信、积极面对生活的励志故事 。小编整理的观后感,供参考!

浏览

2068

作文

447

交通安全的影片的观后感

全文共 60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从网上观看了《交通安全片》,里面发生地一个个动人心弦的交通事故,让我感到万分的心痛,全国每“6”分钟就有一个鲜活的生命从地球上渐渐消散,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高达10.9万!

“6分1命”,多么惊人的一个数据!每年死于意外事故的人高达320万人,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占了意外死亡人数2.7%!交通事故,是一把令人恐惧的匕首,它夺走了无数个善良的人鲜活的生命,而它,却只是利用我们思想的一个“弊端”……

很多人,认为自己有“幸运之神”眷顾着,可是,他们不曾想过,被交通事故夺走生命的人,之前还想着自己不会离开人世,可是,下一秒……

你有没有想到?可能只是一个你闯红灯,横穿马路,跨越隔离栏的行为,你就和死神擦肩而过;你有没有想到?可能只是你一个不注意左右两边的汽车的行为,就使一家幸福美满的家庭跌落到人间地狱;你有没有想到?可能只是你懒得走安全的天桥,就造成你无法挽回悲惨案件……

如果,你的生命随着“120”的急救声淡淡消散,你的爸爸妈妈,你的亲人,你的好友,每一个关心你,爱你的人,会多么的伤心悲伤。你是你爸爸妈妈的一个最坚强,最大的精神支柱,你破碎了,那他们怎么办?

也许,每个人,都认为倒霉的事不会正好降临在自己头上,哪怕老师,我们的亲人。我深知,我们没办法强迫别人遵守交通规则,但是,我们可以从自己开始执行,这样可以感染到别人,让别人和我们一起执行。

不管别人怎么想,我们只要关心我们自己的生命,注意交通安全吧!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影片隐形的翅膀观后感

全文共 1240 字

+ 加入清单

隐形翅膀讲的是花季少女志华考上了高中,她高兴极了,她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放风筝,玩着玩着。突然,风筝被卡在了电线上。志华说:“我找一根木头去挑吧!”说完,她找了根木头去挑。可是,谁也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志华刚挑了一会儿。忽然,紧邻在电线旁边的电筒爆炸了,志华被炸晕了过去。

爸爸妈妈赶紧把她送进医院,医生就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如果不截肢,那就有可能有生命危险,志华因此失去了双手,下床也都快不能下了,她非常伤心,绝望了。她便来到一条小河边上,一步一步地走了进去。爸爸妈妈见志华不见了,便赶紧找了起来。爸爸看见志华要跳河了,便赶紧也跳进河里去,把志华救了上来。

妈妈因为下达了病危通知书而得了精神分裂症,她一看到风筝就会发疯。有一次,下了大雨,志华回来时,看见妈妈正在雨中玩着风筝呢!她只好一个人用脖子收风筝。

几年的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志华就要考大学了,爸爸妈妈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志华的身上,志华因为是残疾人,又不能写字,学校也不能收她。后来,她苦练写字,学校终于破格收了她。

有两个同学跟她座位很近,一个是男同学,他很虚心。他教会了志华学自行车。另外一个是女的,经常瞧不起志华这个失去双手的残疾人。有一次,女同学生病了,志华特意跑到她的家,喂她喝水,给她吃药。女同学被志华感动了,和她成为了好朋友。

志华的妈妈因为得了精神分裂症,无意中走到了河边,越陷越深,但她还是不顾一切地往前走志华发现了妈妈要跳河,就赶紧跳进了河中去救妈妈,但是她不会游泳。就在这危急的时刻,一辆拖拉机开了过来,车上的人见志华和她的妈妈都快淹没在水中了,就赶紧拖掉外衣,跳进河里去救她们母女两,经过一番救助,妈妈是救起来了,可是她再遇到刺激病情还会继续发作。志华参加了高考,虽然她的考分过了线,但因为没有双手又报的是医学专业,她没有被录取。想学医为妈妈治病的愿望破灭了。就在她迎战全国残运会刻苦训练的时候,她妈妈无意中知道了志华没有被录取的消息,经受不住打击,精神分裂症发作,一下子走失,再也没有回来。

一次,国家队来这里挑选运动员来参加国家残奥会,她看中了志华这个苗子,准备选她来参加残奥会。于是,志华参加了国家队。

在志华的不断练习下。志华参加了全国的残奥会。全程有3个来回。一开始,志华被远远地抛在了后面,过了一会儿,总算超过了一个人。嘿!又超过了一个人,在最后的关头,志华使出了最大的力气。啊!志华把前面两个人都超过了。最后,志华夺得了第一名。学校也录取了她。志华在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了好成绩,取得了进军残奥会的资格。但是她的妈妈已不在人世。电影在最后快要结束时,女主人公知道自己考上了大学时,她在草原上对着蓝天大喊:“妈妈,我考上大学了!”看到这一幕时,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有一双隐性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我很喜欢这首歌,更佩服女主人公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学习她坚强、有责任心、刻苦钻研的优秀品质,同时应该珍惜生命,让活着的生命更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交通安全的影片的观后感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每当哪儿有飞机坠毁,火车脱轨,准会引起全中国的轰动。可是又有多少人会去关心我们身边的车祸呢?

前天,我们全班共同收看了《交通安全录像》。每每看到那因不遵守交通法规,而出现的血腥画面时,我的心也抽了起来。那刚刚还在和妻儿告别的一个鲜活的生命,却又走上了黄泉路;刚刚的告别声却成了永别,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人间悲剧?就是因为不戴头盔、超速形式和乱闯红灯这一个个违反交通规则的小事!小事,就是这样一件件的小事酿成了这一起起惨不忍睹的人间悲剧。

交通规则是约束大家,使人人平安出行的规定,可就是有这么一些人怀着侥幸的心理,冒着风险去争取时间,去闯红灯。可换来的却是一幅幅妻离子散的画面,这样的结果也绝对不是他们想要的。

遵守交通,平安出行,这样的社会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要时刻牢记教训,做到再无交通事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爱国影片观后感

全文共 2475 字

+ 加入清单

1937年12月的南京,应该是绝大部分国人心口永远的痛。而记录这段痛的电影虽然不少却乏善可陈。38岁的陆川,用他的方式诠释了这段注定历百年也难忘的痛。

出于对《可可西里》的欣赏,也出于对《新周刊》相关介绍篇幅的好奇,我没有选择购买DVD版的《南京!南京!》而是走进了久违的电影院。

一开始出现的那座城墙轻轻的雷了我一下。做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的南京的城墙,即便在太平天国时代,也没那么潦倒吧。

紧接下来的镜头则很有些主旋律的味道,大批身着国军标准制服的残兵欲从城门出逃,部分决意死守的身着类似八路军灰布军服的士兵执意不愿放行,想离开者一脸无奈,要阻拦者满腹心酸。

当高举民族大义旗帜,力主死守声称要与首都共存亡的最高军事长官弃城而去。我无法责怪那些不知所措的呐喊着“当官的都跑了,放我们出去!”的军官和士兵。那一刹,国家和民族对他们而言或许已经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当由想离开的军人组成的方阵和由执意不愿放行的军人组成的方阵开始互相用血肉之躯进行碰撞的时候,我想起了康洪雷作品《我的团长我的团》中虞啸卿的那句台词:“仗打到这份上,中国军人再无无辜之人!”

耳边传来阵阵密集的枪声,已经绝望的战俘知道那是日军正在有计划有组织的屠杀自己的同袍同胞,不愿再迈步走向死亡的刑场,枪声响起,一个个麻木的被捆住双手的躯体倒下。愤怒、失望和羞耻让陆剑雄这个战士无话可说,他不愿坐着死去,为了保留作为一名军人面对死亡时的最后一点尊严,他选择了沉默着迈步走向刑场。身后,小豆子跟上去了,还活着的人们也跟上去了,当绝望的军人们高喊着“中国不会亡”的口号纷纷倒下,陆剑雄一语不发,死不瞑目。

刘烨用很少的台词和极精练的肢体语言把这个纯爷们的角色演得很到位。个人觉得基本没什么可挑剔的。

日军一个小队推开教堂的大门,恐惧情绪在人数上百倍于日军的人群中蔓延开来,不分男女不论老少都对着仅只一个小队的日军士兵高高举起了屈辱的双手。这一刻,什么国家,什么民族,什么尊严,在人群的心中荡然无存。有的只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日军士兵内心的恐惧也不亚于他们所面对的人群,高度紧张下的角川正雄满怀恐惧的对着忏悔室的门连开数枪后破门而出的却是几具女性尸体。透过屏幕,可以感受到那一刻作为一个人的角川内心的震撼、忏悔、挣扎。

作为一个日籍演员的中泉英雄能顶着日本右翼势力的压力和唾骂以一种正视历史、揭露日军罪行的心态来演绎角川正雄这样一个角色,个人觉得真的很不容易。至少我本人很佩服。

当难民营中要求所有女性都要把头发剪掉,换上男人的衣服时。小江却不愿意剪掉自己的头发,还说“仗打完后还要靠它吃饭”呢。此时小江给人的感觉完全就是一副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样子。而当日军向难民营要100名女性去充当慰安妇,姜老师泣不成声的解释说如果这样做了可以为难民营换回需要的粮食、菜蔬和过冬的煤,不这样做日军将摧毁难民营时,还是这个风尘女子小江在长时间的沉寂后第一个举起了手。在被带走的时候,小江转过头来看姜老师,眼中满含着泪水但同时也充满了骄傲。她用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尊严,尽其所能的保护了那些曾经用充满鄙夷的眼光打量她的同胞。

江一燕,这个年轻的八零后,把小江这个中国版的“羊脂球”演绎得可谓淋漓尽致。赞一个先。

唐先生,那个胆小怕事、性格懦弱的唐先生,他一心想保全他的家人,甚至不惜为此去充当告密者。但当他失去了他愿意为之付出一切努力去保护的家人后,面对那座已经沦为地狱的城市,在有机会可以走出南京的时候,他选择了留下面对死亡,让一个假扮成拉贝助手的军官把自己怀孕的老婆带出了城。他选择了坦然的面对死亡来为自己之前做错的事赎罪,临刑前夕,他不无骄傲的告诉那个日军大佐:“我的妻子怀孕了,我的妻子怀孕了”。枪声响起的瞬间,他以死亡为代价找回了自己的尊严。

在走进影院之前我一直在怀疑范伟是否适合这样一个角色。而当我走出影院的时候我已经完全相信范伟不仅仅只是个喜剧明星。

姜淑云,这个难民营的一直的守护天使,当拉贝不得不奉召回国后,她用柔弱的肩膀担起拉贝留下的担子。当她冒着巨大的危险一次次的去以妻子的名义认领那些不是自己丈夫的丈夫而被日军识破并抓住她准备带走的那一刻。她向只有数面之缘的懂英语的角川说了一句:“Killme!”(杀了我)。那一刻,我原谅了她曾经的懦弱,原谅了她在日军向难民营索要100名女性去做慰安妇时她不曾举手的退缩。

姜淑云知道她被抓去所面临的命运:被。为了能够死得稍微有点尊严,所以她向只见过数面的懂英语日本军人角川求助。最后,角川帮助她实现了这个愿望,她终于可以有尊严的死去。这是个很好但也很有破绽的桥段,当时押解他的两个日本士兵分别是一左一右的扭住她的胳膊在同一水平线上向前走的,而角川在听到姜老师的那句话后经过短暂的思索,掏出就是一枪爆头。须知角川并非神枪手或者狙击手啊,他就不怕打到他的战友吗?并且他的上级在他开枪后并未做出任何异议。这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的。

有人说高圆圆的表演痕迹过于明显了,但我没这种感觉。我只觉得陆川的确很会挑演员,仔细想来,气质比高圆圆更纯净的角儿在当今的演艺圈也实在是为数不多。

小豆子在这部黑白影片中几乎经历了所有事件。影片结束,屏幕上打出“小豆子,还活着”。影片中的小豆子和现实中的小豆子们对那段历史的回忆必将永远的将日本军国主义钉在耻辱柱上。

与被网络热炒的奥运童星林妙可相比较,我更喜欢这部电影中的那个见证和承载了那段历史的小豆子!

这部电影还有个英文名字:《City of Life and Death》,“生死之城”的意思。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这个名字。毕竟,这是一部商业电影,而不是一部记录片。我也希望看完这个帖子后有可能对我破口大骂的同学们先抱着一种看电影的心态再看一遍这部影片再来骂。

陆川38岁了,不算年轻了,但毕竟比斯皮尔伯格还是年轻了点。所以不指望《南京!南京!》能达到《辛德勒的名单》的高度。

一千多万美元的投资对于国产电影来说不算少了,但相比《辛德勒的名单》的投资,还是少了点。也正因为如此,我理解了《南京!南京!》中雷人的城墙和那反复重复出现的背景。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影片《音乐之声》观后感

全文共 914 字

+ 加入清单

生活原本就是平凡又意味深长,成人有成人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世界,有如玛丽亚热情奔放,对音乐和大自然的爱好与执着,有如上校对自己国家的忠诚与信仰,亦然,孩子们也有着自己的思维和所向往的世界,不是巧克力玩具,而是自由与理想,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掌声和认可。

音乐之声是一部非常着名的电影,欢快的音乐,平凡的生活,在这平凡中又演译着不平凡的执着,玛丽亚对自己生活的执着,对感情的执着。不禁让我想起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遇到许多的困难时总是逃避,而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应该向玛丽亚一样,勇往直前,追寻自己所想要的东西,即使是失败也无怨无悔,因为人生没有永远不败。

孩子们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们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爱好和理想。他们不愿意过这种严加管束的生活,总设法捉弄历届的家庭教师,使他们呆不下去。对玛丽亚自然也不例外:一会儿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里;一会儿趁她不备将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玛丽亚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

她引导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帘布给孩子们做了游戏服,带他们去野餐、郊游、爬树和划船;教他们唱歌,从“多,来,米”学起,直到排练歌曲。于是这个家庭平添了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

音乐感动的不仅是孩子,上校,一个对自己和对别人都有着严格要求,又有些沉醉于以往的男人,听到音乐后,激起了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情感,无法掩饰的忘我,轻轻的哼着。音乐不仅改变了孩子,也改变了上校,从此变得更有人情味。

电影的结尾上校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上校准备冒险带全家离去。临别之际,他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上的还是那首他最喜爱的歌,雪绒花,雪绒花。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玛利亚默契地接唱下去,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

上校家庭对音乐的热爱让我感动。里面美丽动听的歌曲使我了解到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它没有国界,不分种族。其中我最喜欢的歌曲是雪绒花。它出现在整个影片的最后,在敌人严密的监视下,剧场里的气氛异常残酷,上尉一家人演唱的这首歌曲就像在污泥中洁净的花朵,让人看到希望和春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心理学影片《黑天鹅》观后感推荐

全文共 1121 字

+ 加入清单

黑天鹅》是2010年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的美国电影。娜塔莉·波特曼,文森特·卡索和米拉·库妮丝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10年9月1日在威尼斯电影节率先放映。

《黑天鹅》讲述了一个有关芭蕾舞的超自然惊悚故事。女主角是一个资深芭蕾舞演员(娜塔丽·波特曼饰),她发现自己被困在了与另一个舞者的竞争状态中。随着一场重大演出的日渐临近,许多的麻烦也随之加剧。并且她不确定竞争对手是一个超自然的幻象,亦或只是她自己出现了错觉。

纳塔丽波特曼从来都不是什么戏骨,但她总能将灵魂注入到角色之中,让自己和角色都获得新生。在《黑天鹅》中,她扮演了一个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的芭蕾舞演员。

抑制不住的抓挠、厌食或者贪吃都是强迫性神经官能症的表现,而片中的母女无疑都有此类的病症,不同的是母亲的是强势的外显,而女儿显得精神薄弱。她胆小怕事、谨慎克制。如同boss所言,只能演好白天鹅,不能演黑天鹅。

电影越深入,你越会发现,她强迫的个性除了和狭隘、封闭、紧张的家庭关系有关之外,其最深处还带着原始的宗教性。

母亲严格的管教让她对性讳言莫深,纯洁的不去触碰“恶”。这同时也是基督教心灵世界的割裂的写照,“善”与“恶”的绝对化和通过克制欲望的惩罚达到超脱肉体的纯精神境界。而性的“力比多”的力量很强大,长期的压抑就会变成了惩罚自我和身边的人的强迫症。

善与恶、纯洁和欲望、黑与白,这些看似对立的元素其实都混杂在一起,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而已,我们只有以放松的心态,没有感情色彩的审视双方,才能在混杂的世界中把持住自己。

白天鹅纯洁优雅,与欲望绝缘;黑天鹅热情奔放,充满诱惑。这对同卵的双生却有着分裂的个性,让她们在一个精神脆弱的人身上表现,带来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精神分裂。妮娜的挑战是颠覆性的,在她的自我认同中,自己只能是母亲的乖乖女,她想让自己成为大胆、叛逆、追逐欲望的莉莉,却只能望之兴叹。妮娜站在恶魔的雕塑旁,看着这个因屈服欲望而面目全非的天使,此刻一定充满好奇、憧憬还带着不安。

她开始尝试欲望,反抗母亲并强迫自己,心路的改变在化妆间搏斗那一刻达到高潮,在心中她杀死了莉莉并取而代之,其实是将玻璃刺向自己,杀死了那个纠结在自制节欲不能自拔的妮娜,舞台上,一个全新的妮娜诞生了,她强大、高傲、充满着进攻性的诱惑。她将灵魂卖给了欲望,成就了完美的演出,而纯洁,在欲望飞升的那一刻也象白天鹅一样成了艺术的殉道者。

不管是柴可夫斯基或者是阿罗诺夫斯基,《天鹅湖》或者《黑天鹅》仅仅是他们内心善恶割裂的表象,他们和基督教的教义有着相同的无意识根源。百年前,荣格在印度的斗拱飞檐上发现男女双修的雕像,感受到东方独有的善恶一体的观念,他预言,这将是拯救西方割裂精神的良药——善和恶乃是动态的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献礼影片《惊沙》观后感

全文共 2268 字

+ 加入清单

在电影的一开篇,就演了马步芳训斥步下的场景,反面角色有情有义,立体生动,一点也不招人讨厌。之后又演了离临泽不远的另一个城里的红军被敌人围困了八天八夜之后弹尽粮绝,全军覆没。一方面展现了红军战士顽强的战斗精神,另一方面又暗示了秦基伟部队极有可能面临同样的命运,为未来的惨烈战争埋下伏笔。接下来情节发展更紧张,秦基伟凭职业敏感嗅到了危险,阻止大军前进,又和政工干部老彭在战术上产生了分歧。分歧还未统一,秦基伟所预见的危险就出现了,敌军突然出现,我军仓皇撤回孤城,一场大仗开始,炮声隆隆,血肉横飞。在秦将军的巧妙指挥下,虽然敌军暂时后撤,但文护士等二名女战士被敌军俘虏。由此编剧又埋下了第二个包袱。二名女战士在敌营里受尽凌辱而死,为后面秦将军杀妹得罪了兄弟埋下伏笔。在第三次与敌人交火时,秦将军的妹妹桂芳被敌人活捉,秦将军不愿看到生性刚烈的妹妹毫无尊严地被敌人折磨而死,在敌人强大的火力进攻下又无法抢回妹妹,所以毅然掏枪打死了桂芳及一众敌人。

电影对桂芳这个角色刻画得浓墨重彩。她是和秦将军一同参加革命的同村人,与秦将军情同兄妹,生死致交。她性情刚烈,在得知自己已有三个月身孕后,坚决选择和孩子一起留在阵地上战斗直到牺牲;同时她又有很温柔的一面,和丈夫结婚没办酒席,她最大的愿望就是等有时间了穿上最漂亮的红衣裳,请全团的人都参加,风风光光的把自己嫁出去。

影片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到了第三天夜里,红军顽强打退了敌人三天的疯狂进攻后,死的死,伤的伤,已经濒临弹尽粮绝的绝境了。秦将军深知部队已经不能再撑了,当晚,他决定派遣一支赶死队牵制敌人,掩护大部队突围。一直与他有战术分歧的老彭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阵亡将士名薄里,主动请缨留下来掩护突围。其实他心里已经知道自己活不成了,但临走的时候还回头对秦基伟说,“老秦,咱俩的事还没完呢,你等!”等。等什么呢?等如果万一我还能活着回来,等战争结束了,咱俩接着吵?因为这万分之一的生存机率太美好,也因为这万分之一的生存机会太渺茫,所以只说到一半。

什么是英雄?可以说每一个人心底都有一个当英雄梦。英雄不是不怕死,英雄没有选择。当信仰和责任当前,英雄会挑起自己生命的使命,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哪怕这件事情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老彭战斗到了最后一个人,敌人太多杀也杀不完,最后,他高唱着陕北民歌,引爆了手榴弹,与众多敌人同归于尽。此情节与《集结号》里谷子地突围的情节是一样的。只不过谷子地的故事没有放在具体的历史大背景下讲,不知道是东路军还是西路军,反正就是无数个掩护大部队突围的惨烈战役之一。所不同的是,惊沙选取的是败仗的三天时间;而《集结号》选取的是这个败仗里最后一天晚上的最后三个小时来写。惊沙里的老彭主动领死;而集结号里的谷子地却是从领导手里接过的这个任务,并且一直在等大部队允许撤离的号角声。惊沙讴歌了一组革命烈士群像;而集结号里的赶死队员们则有的在阵地上就吓尿了裤子。相比之下,惊沙里的战斗情节都是西路军突围出来的老战士们亲人亲历的亲身回忆,是对西路军那段几乎全军覆没的惨烈历史的真实再现。

第二就是用运了大量的对比手法,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反差感。

影片中马步芳的部队都是铁骥骑兵,装备精良,在寒冷的冬天戴着黄色皮草的帽子,而红军战士一个一个衣衫褴褛。在战乱中观众只要看着那些皮草帽子就能分辨出哪是红军哪是国军。桂芳对婚礼的渴望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她带着肚子里的孩子永远地倒在荒凉的河西走廊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安导拍摄这种英雄群谱可谓是轻车熟路了,他选取了从下往上拍摄的角度,运用慢镜头,突出英雄轰然倒地的刹那。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运用色彩。这块桂芳轰然倒地的情节,如果张艺谋来拍,肯定桂芳眼前要浮现出新娘子穿的大红色的飘纱,这飘纱伴着满天的黄沙,渐渐模糊,女战士面带幸福悠然倒地,就更能切合惊沙的主题了。毕竟一部好的电影除了必须有好的编剧外,还终究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值得一提的是,《惊沙》的编剧是秦基伟将军的小儿子秦天少将。秦部长一生有无数漂亮的胜仗,如著名的上甘岭战役等。可是秦将军写自己爸爸的时候却选取了爸爸的一次败绩。这不能不说是独到的选材。而且,显然很成功,敢于承认失败的人才能在失败中站起来。革命的胜利正是由一次一次失败的代价堆积起来的。

总之,《惊沙》是一部以秦基伟将军为首的革命烈士群图谱,是一部苍凉壮阔的西进战争浮世绘。每一位烈士的形象都鲜活立体,栩栩如生。又放在那段鲜为人知的红军西路军几乎全军覆灭的惨烈历史洪流中,首次以电影的艺术形式记录和再现了西路军浴血突围的悲壮情景。对于西路军的影视宣传一向很少,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红军打过这样失败的四大败仗,不知道红军长征过草地反复过了四次,雪山反复爬了二十多次。然而,正是这些英雄们永远寂寞地长眠在那些冰雪戈壁,才换来了我们今天这样一个强大的共和国,才使得中华民族终于有一天崛起在世界的东方。可以说《惊沙》是中国百年电影史上的一部战争史诗巨制,我相信秦天将军的这部开山之作将对后世影响深远。

今天,奥运的旗帜飘扬在世界的上空,孩子们可以坐在窗明几亮的教室里朗朗读书。当芙蓉艳照绯闻噱头满天飞的时候,难道我们不应该更多地去关注一下革命先烈的故事和共和国缔造的历史吗?《惊沙》没有任何炒作和商业宣传,但他是电影中的贵族。英雄不会孤独,作为革命者的后人我有责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部电影。正值两会圆满闭幕和“十二五”宏伟蓝图开局之际,让我们共同记住那段血衅人性的惨烈历史,一起缅怀那些杀身成仁的革命先烈吧。这也是我们现在唯一能够为英雄们所做的,以寄托我们的哀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反腐倡廉影片《黑瞳》观后感

全文共 1242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黑瞳》,影片紧抓时下国家的反腐倡廉背景,告诫人们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只要犯法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时还折射出一个知足常乐的道理。

人生就像一盘棋局,用“一子错,满盘皆落索”形容吴曼华最恰当不过了。影片中吴曼华正是因为走错了第一步:为了自己的爱人林儒能够获得上大学的名额,出卖了自己的灵魂和肉体。走错了人生中重要的一步,从而逐步地变成一个贪恋权钱的女恶魔,最终落得被判死刑立即执行的下场,输掉了自己的一生。

正如吴曼华留给丈夫林儒的遗信上说:如果当年她没有接受贪恋她姿色的干部的条件(让她的爱人顶替别人上大学的名额),出卖了自己的灵魂和肉体,那么或许一切都会不一样,他们可能会失去金钱、权力、地位,但他们会有一个幸福完整的家庭。回顾影片,吴曼华虽然有钱、有权、有地位,但其实她的生活一点都不幸福。自己承建的大桥工程因为偷工减料,东窗事发,被黑道抓到把柄要挟她要钱、被市委组织部调查,弄得她焦头烂额;自己的丈夫林儒一心扑在工作上与自己缺乏沟通交流,对待事情的看法与及对儿子的教育,两人分歧很大;自己的儿子林逸飞喜欢什么类型的女孩,作为母亲的她一点都不关心,只求“门当户对”,儿子拍拖了也要隐瞒着她,为的就是怕她反对。她还间接导致了儿子错手重伤了女友乔小娜,差点闹出人命。所以,吴曼华的生活不但不幸福,而是一种悲剧,她只是金钱和权力的奴隶。

她的犯罪到了“纸包不住火”的情况下,非但没有悬崖勒马,反而是铤而走险,亲手杀害了自己多年的“贪污拍档”李俊生,妄想把一切罪名都推到李俊生的头上,制造李俊生畏罪自杀的假象,干扰组织的追查。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她所做的一切都被查个水落石出,正是应了一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她最终为她所做的一切付出了代价,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反观,林儒和吴曼华的好友乔志强,他生活虽然很艰难,但是他很知足、很快乐。乔志强正是林逸飞的女友乔小娜的父亲。乔小娜出生时,母亲因为难产而去世了,只留下了乔志强和女儿俩个人,用乔志强的话来说,女儿就是他的一切。他的生活因为有了女儿而充满了阳光,一个女儿陪伴他就足够了,他为了供女儿上大学,瞒着女儿连房子都卖了。他们父女俩相依为命,虽然穷,但知足、快乐。

我对乔志强印象最深的是他那人穷志不短的志气和他那知足常乐的个性。乔志强虽然和林儒的生活质量差距巨大,乔志强贫穷、林儒富有,但乔志强没有因此而觉得自己寒酸,每次林儒问到乔志强生活过得好不好时,乔志强都是回答:很好,尽管生活艰难了点,但一直都过得挺好的。乔志强并没有因为经济上的差距而影响到和林儒平等地位的交往,这就是一种人穷志不短的志气,正是这种知足常乐的心态让他能够坦然面对林儒。

影片教育大家:贪欲是魔鬼,它会令你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吴曼华正是被贪欲蚕食了灵魂的结果;知足者常乐,乔志强便是榜样,他平凡、朴素、务实,不因失去上大学的机会而灰心丧气、一蹶不振,相反,他靠自己的一双手养活了自己,培育出了一个大学生女儿,作为一名工人,他知足、他满足、他快乐!知足者常乐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8:D影片《佩小姐的奇幻城堡》观后感

全文共 1571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刚刚经历丧亲之痛的年轻人,还要面对失去他全新的庇护所,不难看出,这样的电影在遭遇同样经历的年轻人当中很容易产生共鸣。电影中出现的关键一幕十分动人,Jacob再次与他的祖父见面,两人在一起重温了旧日时光,Jacob向祖父讲述了自己的伤痛和感受。

如果从粗浅的角度分析,如果和原著的情节相比,肯定有人会觉得蒂姆·波顿和编剧简·古德曼(曾执笔《X战警:逆转未来》)对原著第三章的修改有点过头了,他们让Jacob拥有了一个相对比较幸福的结局,这样就有点破坏掉Jacob冒险之旅本身应有的潜在意义了。电影中的安排会让人觉得挚爱的人即使离我们而去,也会一直在我们身边。也许是因为主创们想赋予电影结尾的内涵太多,以至于在结尾安排了太多的情节和特效,以至这些内容之间缺乏一些必要的联系,彼此之间的前后呼应不足,缺乏逻辑性。

但从总体来讲,蒂姆·波顿的执导依旧不俗,他将两个世界完美结合在一起--家园没被炸毁而是保存了下来,但是在另一面的现实生活中,Jacob的祖父则是个怪人,Jacob的父亲Franklin一直对Jacob祖父不在身边耿耿于怀。在佩小姐的看护下,这些超能力孩子们过着愉快又有趣的生活,超能力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并赋予他们的生活很多奇幻色彩。这些孩子们的超能力跟X战警以及那些坏人们拥有的并非同一等级,这些超能力让孩子们度过了悠闲的时光,而在紧要关头也让他们成功躲避了危险。

剧情安排孩子们踏上一段探险之旅,这跟他们自身的想法和意愿有些不一致。后来电影中有一段在一个码头展开的胜负对决,当时码头上正在举办狂欢节,一大群人正在无比慌乱的四处逃走,这里让人看的不是很明白,什么人在逃走,又是为什么逃走?还有一点,影片很想突出Jacob和他父亲Franklin之间关系的缓和,但又在Jacob和他祖父Abe的情感上大做文章,虽然成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但却没能在Jacob和他父亲的关系问题上说清楚,这有些令人失望。

爱娃·格林在电影中饰演的佩小姐是个很古怪的人,同时也是个很奇妙的人。她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将各种古灵精怪表现的淋漓尽致,但同时也能将对这些与一般孩子格格不入的超能力孩子们的照顾表现的细致入微。杰克逊则将Barron这个角色的恐怖和病态表演的恰到好处,对孩子们的恐吓以及最后被孩子们的超能力搞得超级狼狈都被他演绎的惟妙惟肖。

饰演Jacob这个角色的巴特菲尔德也一样,这个孩子的表演再次证明了他是个有天赋的小演员,他让这个角色看起来拥有天真烂漫又无穷无尽的好奇心,特别是当他因为祖父的遗留之物踏上探险之路时,还有他对于失去亲人友人后那种心神不安的情感的演绎十分出色。其实片中除了主要人物,电影中对其他一些角色的经历有些轻描谈写,甚至有点生搬硬套。但因为巴特菲尔德赋予了Jacob这个角色多维度的演绎而弥补了许多。巴特菲尔德的演绎带给观众身临其境,就好像在跟着Jacob一起探险般的感觉。

此外,演员斯坦普在剧中将祖父的角色形象演绎出了一种庄严感,还带有一点古怪的色彩,而他自身几十年来积累和沉淀,也给人一种平和却难以忽视的存在感。演员艾拉·珀内尔在剧中扮演Emma Bloom,她似乎注定就是个大明星,感觉连电影镜头都偏爱于她。

佩小姐这个角色可以说只成功了一半。佩小姐带领观众进入到一个非常有趣的奇异世界,她身边还有很多非常引人注目的角色,同时电影为他们营造的各种奇幻神奇的氛围也让人们很想一探究竟,但可能由于想表达的重要因素太多了,电影无法将所有要讲述的内容全部表现出来。孤儿院的炸毁似乎只是为了给小英雄踏上探险之旅当衬托,这个焦点定位可能就不太正确。观众们之所以还想继续看到这部电影的续集,就是因为大家想知道为什么佩小姐的家会变成众多小超能力者们的家园,当然,电影也给大家留下太多悬而未决的疑问,这也能成功引发观众们的好奇心。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影片张思德观后感

全文共 1453 字

+ 加入清单

上周观看了电影《张思德》后,自己思想上产生了强烈的触动,用强烈来形容我的心情一点也不夸张,几天来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学习对照,我感觉自己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

在镇机关支部组织下,我随同全镇的党员一同观看了《张思德》这部电影。随着播放着的电影,我逐渐认识了他,认识了这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人。除了那年仅29岁的生命骤然而止让我拭目外,我一直在思考,就是这么一个工作在极其平凡岗位上的普通战士,为何会得到毛主席如此高的评价呢?

但是,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走出影院时,竟然有这样的声音传到了我的耳朵里:“咱说真的,这样的人不就是个傻子吗?放在现在,混了那么多年,仍是大头兵,这就证明他不行!”我的心头一震,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会有这种想法?难道在他们心中,张思德精神已经落伍,已不适应现在时代的要求了吗?

带着这个问题,我边回忆着张思德同志的生平,一边翻开了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张思德是一名普通的士兵,参军11年,三次过草地,同期入伍的同志有许多已当了团长甚至旅长,他身为战士却从不计较职务高低。他在战斗部队打过仗、负过伤,在大生产运动中纺过线、烧过炭,一切从人民利益和党的需要出发,干一行爱一行。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脚踏实地为人,尽心竭力办事,只要工作需要、老百姓需要,他总是一马当先,任劳任怨,从不把自己做的事挂在嘴上。他用平凡而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颂歌。

我记得电影里有个同志对张思德说:“你一个1933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职务却是这样低。”话里含有对他报不平的意思。一个共产党员如何面对利益,张思德同志做了很好的回答:“想一想牺牲在长征路上的战友,一起参加革命的同乡,现在还剩下多少,我们革命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要让受压迫的人民全都解放出来,个人利益与祖国命运相比,显得多么渺小。”这种朴实无华的崇高思想品德和精神境界,难道不值得人们永远学习吗?

从中我看到了我党的性质和宗旨,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就是张思德这样共产党人的人生理想和最大幸福。正是这种信念的存在才会有黄继光、菫存锐等宁愿牺牲自己性命换取人民幸福的革命先烈。

现在再次回味这个平凡的故事的时候,我不再迷惘,张思德同志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他的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工作岗位,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诺言。张思德的一生虽然短暂、平凡,但是,张思德的崇高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永放光芒。从他的事迹中,我懂得了什么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被某些人视作“傻”,唯利是图,享乐第一才是“精”,为了个人利益,理想、道德、信仰、情操可以抛在一边,这都是与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背道而驰,在张思德的高尚、无私、纯美的精神世界的对照下,是如此的丑陋与低俗。这样的人应该感到惭愧。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张思德已经牺牲60年了。与那个时候相比,时代变了,条件变了,环境变了,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仍然熠熠生辉。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在什么环境和条件下,都要做到严于律己,洁身自好,一身正气。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弘扬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和道德情操,切实做到身正、行正、言正、名正,以张思德等先烈们为楷模,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横空出世》观后感

全文共 1762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罗布湖戈壁滩上传来的一声巨响,中国向世界证明——我们挺直了腰板!我们拥有了原子弹!人们欢呼着,跳跃着,我极难想象当时在他们心中究竟有多少的欢乐,但我唯一知道的是,中国摆脱了“东亚病夫”,勇敢地站在世界的东方。

影片记录了从1954年12月2日毛泽东宣布中国制造原子弹到1964年10月16日原子弹爆炸的过程。其中有这么一个片段:

1959年6月,苏联撤走了所有的专家。天下着大雨,一位中国青年(片中未说明人物姓名)迅疾地从路边的一个火坑中掏出一张已烧得零碎的图表,尔后拿回去和几位领导在昏暗的灯光下拼凑。而那位扔图表的苏联大使来到他们跟前,藐视地说:“就算你们得到这个数据,用计算机起码也得算六年。”,临走时还用饱含讥讽地语气说:“Good Luck(好运)。” 当时那位中国青年只是低下头又去忙了,是的,谁能说他的心里没有愤怒?

外国人的讥讽和嘲笑,就是对我们中华民族嘲讽!当时真想冲上去,厉声呵斥:“我们中国人,是绝不会向任何困难低头的!”是的,我们的不屈不饶,才能换来最后的胜利。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第一想到的就是——奋战到底!

在挑选试验场地时,冯石指挥官直接否决了苏联专家莫拉索芙特的方案,而莫拉索芙特问道:“难道你们中国人害怕困难吗?”他是笑着回答的:“我们中国人不怕困难,这地方太小!”我被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了!中国不想造小的,中国要造出更大的原子弹!这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前所未有的信心值得赞叹,我更为自己为中国人而自豪!

而计算原子弹的数据更为艰辛:中国当时的计算机很少,陆光达拍着一大堆的公式说:“我们要从这算到这。美国人用了6年,英国人用了5年,苏联人用了8年。我们没有8年的时间,就是用算盘打,也得把它打出来。”看到这,我心中更是汹涌澎拜,是的,中国人了不起!我们没有钱,没有设备,就靠着自己的手,坚持不懈地做事情。当看到餐厅回荡着算盘的声音,我更是激动,他们顾不得吃饭,就为这中国,为这原子弹事业,贡献自己!当发现苏联人算错时,我为中国自豪、骄傲。我们用算盘打,也比他们早造出原子弹!

片中的一位博士——陆光达,跟随冯石总指挥到了戈壁滩,跟着战士一起制造原子弹。

陆光达很执着,看到工地水泥不合格就要拆除当天的所有建筑,一心一意地为中国的原子弹事业着想;他也很坚强,例如:当时中央问他是否愿一辈子隐姓埋名,他答应了。到了后来,中央怀疑他泄露了国家机密,便要辞去他的职务,但他没有放弃,虽然很懊恼,但仍旧专心致志地制造原子弹;他也很重情,对自己的妻子,战友百般疼爱,虽然他沉不寡言,但他那颗火热跳动的心却燃烧着,燃烧着……点亮他人。

冯石在影片中与陆光达结下深交,他善于听取他人正确的意见,就像那次陆光达叫他用淡水施工,他起先抱怨,但还是做了。当时他对着战友说:“饿了就在车上吃,累了就在车上睡,总之,人歇车不能歇!”;他很仗义,陆光达那次差点被辞职一事一传到他耳朵里,他就飞到了北京,用自己的人头担保;他也能吃苦耐劳,忍受了大漠的恶劣条件,并最终帮助陆光达成功爆炸原子弹;他也爱国,向陆光达阐述自己对外国人的不满。伴随着原子弹的爆炸,他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在大沙漠制原子弹时,几次袭来夹着沙的大风,将“房子”都给吹走了。喝的是容易使人浮肿、拉肚子的咸水,平日吃的最好的也不过是馒头、窝窝头之类。造原子弹需要大量淡水,战士们便加班加点、日以继夜地到几百里外的平原去运水,尤其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他们连一粒米都吃不到,只能靠树叶和水充饥。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早穿棉袄午穿纱地干。这时,已有200多名战士倒下了,并且美国还对中国进行了所有的核封锁,可是谁也没有说过放弃,而是越干越努力、越干越有劲。

在影片的末尾,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被缓缓推上台时,心中早已波涛起伏,我为中国这一项伟大的事业致敬!“砰”伴随这一东方巨响,伴随原子弹所带来的巨大伤害,天空上蘑菇云向世界在中国土地上竖起了标牌——中国已经制造出了原子弹!

他们能在那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敢于向任何困难挑战的舍生忘死的精神,研究并制造出原子弹,这是何等的珍贵、难得。我们应该发扬这种精神,磨练这种意志,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以此为镜,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为祖国出一份自己的力量。这样,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真正的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青春影片高考1977观后感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的热情一次又一次地被点燃。影片一开始,小根宝的扛包争取回家名额的戏,就让我既感动又心疼;张国强在上海没能报上高考的名时,老迟从黑龙江来了一封信告诉强子已经帮他报上名了,一下子把我从惋惜的情绪里带了出来,心情真是痛快;

潘志友为了让陈琼参加高考,带着她一起复习和报名;去考试的路上,知青们乘坐的拖拉机抛锚了,男男女女只能在障碍重重的山林里飞奔着赶火车,有人摔倒了,很快被拉起来;有人摔伤了,就一把推开赶来帮忙的人,哭喊着为前行者送上祝福……长达几分钟的奔跑镜头,看得我们同学中都闪着泪花。

还有潘志友拿着写满字的试卷出考场后,对老迟说我不走了……这些都能令我慨叹不已并潸然泪下的感人场面,深深地触动到了我。影片中的青年人个个让我赞叹,让我为之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影片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全文共 1190 字

+ 加入清单

无数次听朋友推荐我看《肖申克的救赎》,每次都是看到它的海报就放弃了,认为情节似乎没有那么吸引人。而在今天,我终于下定决心将它看完,这才发现这是多么优秀的一部片子。看完后的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男主的智慧与隐忍让我深深折服,不管时光多么的漫长,都无法改变一个人追求自由的决心。

本无罪的他入了狱,没有反抗,没有抱怨,他只是默默接受了这个事实。来到监狱的第一天,他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大吵大闹,而是安静的度过了黑夜。当时的他心里在想什么呢,是如何逃脱还是该如何在这里生活?显然,他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在监狱里,他不同别人交谈,在别人眼里或许是不易与人交谈的人,但他却有自己的想法。他的内心是自由的,他也相信自己能够获得自由,所以即使是监狱也关不住他。而现实生活中那些生活在自由中的人,虽然没有了监狱的高墙,却仍然像活在监狱一般,内心被束缚着。在监狱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体制化的,该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熄灯,都是被规定好的。像我们的生活,也是按照一定的轨迹在那里日复一日地运行着。而能否跳出轨迹,做出与众不同,活出个性,正是每个人正在追求和寻找的。

正如电影里的台词一样:“这个世界能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接触不到,那就是希望。”面对太多的事情,我们在失败后开始彷徨和犹豫,开始动摇自己当初的选择,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才在走向成功的路上半途而废,半途而返。上帝正是这样,他在你斗志满满的时候给你沉重的一击以探测你的信心是否坚定。只有坚定自己的信念,执着自己的追求。抓住那哪怕一丝丝的希望,并在黑夜中点亮那束光芒照亮前方,你或许能找到自己的路。监狱的高墙将他们与自由隔离了,但是男主的信心是如此坚定,他用整整二十年,用一把雕刻石头的小榔头挖通了一个隧道,最后逃了出来。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这或许是电影想要给我们传达的一个信念,生活中要有希望,希望很可怕,他会让人发疯。

二十年,你可以做什么?在这二十年里,男主发挥自己的所长,为监狱的长官做起了理财和报税人;每周坚持写一封信给参议员,为监狱的图书馆筹资扩建,在坚持了六年后终于有了回复;每天雕刻各种石头,做成了一个精致的象棋棋盘;每天挖隧道,在二十年后终于逃脱监狱。在监狱里,最怕的就是没有事情做,任何可以打磨时间的事情都在监狱里慢慢完成。“生命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赶着去死。”监狱里的男主用他最美好的二十年完成了自我救赎,他的生命因为他善待时光而得到了美好的回报。正值美好年华的我们又怎能虚度、浪费这美好的光阴,让自己忙碌起来,以阅读充实我们的生活,艺术陶冶我们的情操,也不负上天给了我们生命。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影片《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全文共 1543 字

+ 加入清单

十七岁的单车》故事以“单车”为线索,它由一辆崭新的山地自行车开始,最终以自行车得支离破碎而结束。两个原本互不相干的青年人的命运就被这辆山地自行车紧密联系起来,来自乡下的小贵为了未来的城市生活而执著着,家住贫民区的城里人小坚为了朦胧的爱情而执著着,两人为了单车发生冲突,最终,两人为了维护各自心中的梦想而举起了砖头。

影片以小贵抬起已支离破碎的单车行走在北京的街头而结束。

从农村来的小贵是中国现代社会中千千万万名民工中的普通一员,他来北京打工,很幸运,他在飞达快递公司找到了一份职业,他的任务是骑自行车送快递,每单收费10元,等他挣够了600百块钱,就可以买下他特别喜欢的那辆公司借给他的银白色山地车。就在他快要挣够600块钱时,心爱的单车却意外被盗。由于单车被盗,他耽误了送快递的时间,回去要被经理辞职。为了这份工作,在他执著的、百般恳求下,经理答应了他,如果他找到丢失的单车,就可以继续在快递公司工作。于是,他开始在偌大的北京城内寻车。

这时,影片中的另一男主人公出现了,他就是小坚,他的家除了贫穷以外,还是一个重组过的家庭,他和爸爸与别人的母亲、女儿共同组成的。他偏激、内向、敏感,在他心目中唯一的亲人只有他的父亲,而父亲对他买车承诺的一再爽约,让他对这位亲人失去了希望和信任。于是他偷了家里的钱,在二手车市场买了一辆崭新的山地自行车。有了这辆山地自行车,他就可和同学们一起玩弄各种车技,同时,这还会博得女同学潇潇的欢心,进而喜欢上他。潇潇确实对他产生了好感,他们约会,有了独处的时间。就在小坚将要亲吻潇潇之时,小贵发现了他的车,他推着车拼命地跑,但最后,在小坚同学的帮助下,小坚还是把车要了回来。

小贵丢的只是一辆单车,在城里人的眼里,车只是一件交通工具,丢了只会造成不便,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而在小贵的眼里,单车就意味着他的工作,车丢了就意味着失去工作。为了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他不顾一切要把车给找回来。而在小坚看来,有了车他才能有美好的爱情,贫困的家庭不可能出钱给他买一辆新车。两人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都执著地想拥有那辆自行车,互不相让。两人都执著的认为拥有了那辆山地自行车,也就拥有了梦想。于是,在自己不能取回单车的情况下,小贵来到了小坚家和小坚父亲进行交涉。然而,即便是挨父亲的打骂,小坚也绝不放手。他们都各自认为车是他们自己的,最后,小贵还是把车骑走了。小坚没了车,他不甘心自己的梦想就这样破灭,他又召集了几个同学,他们在街上堵上小贵。虽然遭到小坚他们几人的毒打,但小贵死也不放手,车对他来说是何其重要,车是他立足城市的根本。在这种局面僵持不下的情况下,两人只好达成一个协议——两人各骑一天。这样,他们的梦想得到了维持,两人达成了某种默契,每天早上在一个固定的巷口里交换单车。

直到有一天,小坚发现他的梦想快破灭了,他喜欢的潇潇不再理他,喜欢上地痞子大欢。为了维持他的梦想,他拿起砖头砸向大欢,然后急忙逃跑。此时,小贵正在巷口等着单车,小坚把车交给小贵,这时大欢带着他的朋友们来追小坚。小贵只好骑着自行车跟着小坚逃跑,明知道往里跑是一个死巷子,但他俩人仍执著地逃跑。最后,他们无路可走,遭到了大欢他们的毒打,单车被砸个稀巴烂。这时,出现了有趣的一幕,纯朴善良的小贵忍无可忍、拿起砖头砸向使劲砸他单车的家伙。而后,他抬起支离破碎的单车消失在了川流不息、交通拥挤的北京城。

十七岁,我们都曾有过的年龄,我们也曾有过属于我们十七岁这个年龄的“单车”,而每个人心目中的“单车”都是不一样的。十七岁的时候,我们有过幻想、冲动,也有过迷惘。看完《十七岁的单车》,我们会发现我们还曾经执著过,为心中某个不切实际的梦想执著着。我们已走过十七岁,但是,青春并没有离我们远去,我们应将执著进行到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年感人影片暖春观后感

全文共 72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组织看了《暖春》这部电影,其实之前我就已经看过电视剧版的《暖春》。至今,我仍然记得当时那个坐在电视机旁拿着毛巾擦眼泪的我,而现在,又一次看了电影版的《暖春》,我依然被小花和爷爷感动。

当小花被二蛋捡来时,大家只是一味的观望并没有伸出援手,只有爷爷二话不说,背着小花就朝家走去。当爷爷决定收养小花时,村长的一句“怎么,又心软了?”一个“又”不知道又有多少人情世故。而现在当我们走在路上,看到身边需要的人,我们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他们,还是漠视走开?

当婶娘处处刁难小花时,我们看到的是婶娘的刁钻,无理取闹,对身世可怜的小花的同情。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婶娘的苦处,她是在保守农村的一个不孕女人,残留的封建思想使她受到的是村里人的冷嘲热讽,身处这样的环境,当然会埋怨世态的不公。看到爷爷把小花领回家,当然会觉得这是对她的变相嘲讽,让她成为全村人的笑柄,所以她自然就会把这种情绪发泄在小花身上。《暖春》教会了我从事物的多角度看待问题,看到人心的好与坏。

当小花做好了饭焦急的等待着爷爷回来无果时,她毅然决然地顶个雨布去雨中寻找爷爷,她不顾风吹,不顾雨打,更不顾摔倒,只为爷爷!看到爷爷背着一大筐柳条,在泥泞的小路上艰难行走,甚至摔倒。看到小花飞奔过去扶住爷爷,我感动了。看到爷爷躺在床上,小花无力地趴在爷爷身旁痛哭的样子,我又深深地感动了,这个情景是我哭得最厉害的。

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很多。小花为了节约作业本,请求老师用铅笔批改作业;爷爷的一生都奉献给小花和宝柱,从来没有为自己着想;村民接济小花和爷爷,送个鸡蛋,送点大米,送件旧衣服。虽然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但都是大家的心意,一幅幅这样的情景构成了《暖春》,构成了我们的温暖人间。

让我们一起把爱洒满人间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战争影片《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全文共 551 字

+ 加入清单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战争片,一直以来我都很少看战争片,因为总有那么几个片断,太残酷、太血腥,使人无法直视。所以,久而久之遇到这种画面总是会下意识的把头别开,但是这部影片使我真正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

电影开头就是,老瑞恩带着自己的家人来到米勒上校的坟前,向他的灵魂祈祷。自从俄马哈抢滩成功后,总部就接到了瑞恩一家三兄弟都牺牲的消息,便下令让米勒一行人去救他。在半途中,他们几个都慢慢的走向死亡,但是经过艰苦的努力,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找到了瑞恩。但是,让人疑惑的是,米勒一行人没有立刻走开,而是他们决定和瑞恩留下来共同守卫桥,不过最终米勒上校还是死了,但是临死前还不忘叮嘱瑞恩要好好活地下去。

是啊!战争永远是最残酷的,它往往使平凡的百姓也被无辜的牵连。在烛光下,当几个大汉露出他们的柔情的一面时,我忽然发现,他们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啊,也有自己的家室、自己的生活;他们也会聊八卦、开玩笑,他们谈论的事情和我们平常谈论得是那么相似。没有人天生就是英雄,而只是为了某些人的野心,却让大批大批的无辜者牵扯进来一起受害。

从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战争不光是政治的延续,它也会给我们所有的人留下不同的记忆,有的惊栗,有的惨烈,有的悲痛,有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给人们带来最多的是难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影片城南旧事观后感

全文共 660 字

+ 加入清单

记得着名作家巴尔扎克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由此可见,童年对于我们是多么的重要。而在今天,我要向大家讲述一部关于童年的电影,它便是作家林海英的着作——城南旧事

大家可能已经看过了这一部电影,从中讲述的是英子童年在北京城南所发生的种种事情,十分感人,打动人心。当然,这一部电影中最能给而留下深刻印象的的任务当然是故事的主人公,英子了。

英子于二十年代末居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她有许多特点,如天真,爱问,善良乐于助人等等。不过在我认为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善良和乐于助人。她的被人称为“疯女人”的邻居秀贞是她来到北京城南所交到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经与一位大学生暗中相爱,并且怀了孩子。可是自从大学生回了老家后就再也没有任何消息。秀贞的小女儿小桂子也被家人扔到了城墙下,生死不明。当善良并且乐于助人的英子知道以后,就想要帮助她。在英子知道妞儿的生世和小桂子十分相似,并且发现妞儿脖子上的胎记时,立刻带她去见秀贞,让她们分离多年俩母女团聚。可是在团聚的第二天,她们就不知去向了。

不但如此,英子还十分同情一位憨厚而善良的小偷,因为她知道他并非是自愿做带着骂名的小偷的,是因为他要筹齐弟弟的学费,让弟弟上学罢了。可是因为英子的一个失误,将一件证据交给了便衣警察,使得他被巡警抓去,造成了英子童年时的小小悲伤。

这一部电影讲述了作者英子二十年代末的悲伤与快乐,离别与重逢,能使人悄然落泪,希望大家也能去欣赏这一部电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张艺谋执导的影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全文共 679 字

+ 加入清单

12月17日在上海有幸观看了电影《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场面宏大,史诗般再现了发生在七十四年前南京沦陷后一段感人的故事。一个外国人,八名国军战士,十三位风尘女子,以及一名教堂小男孩,在日军攻破南京城后,为了集体保护十二名教会女学生个个挺身而出,纷纷置个人安危生死于不顾的动人画面与故事,看完影片后令人内心久久难以平静。

由严歌苓小说改编,张艺谋史诗建构,张伟平五年筹划,奥斯卡影帝好来坞一线巨星克里斯蒂安。贝尔主演,十三位神秘女子历时两年封闭式培训,耗资六亿多,拍摄团队高达600多人,高清视屏,高科技动作与声效,观看影片时,既教人惊心动魄,又令人如临其情其景一般。人性之光于超越生命意义的牺牲中闪耀光芒,战争之花于民族患难相共的历史中坚强绽放,盛开的金陵十三钗展现出了她们的内心美和本质美。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首晚唐时期杜牧的《泊秦淮》如果用来批评这金陵十三钗,那便未免有些言过其实,大错特错了。

影片中约翰与玉墨在患难中产生的特殊爱情令人由滑稽可笑到真实感人。约翰舍弃了原本可以安全离开战乱中的南京而挽救中国女学生的国际主义精神,八名国军战士,为了挽救教会女学生,视死如归直至战死最后一人,与南京城共存亡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十二位风尘女子与一名教会小男孩假扮组合成十三位真正女学生去参加日军攻破南京后的庆功会的慷慨举措。。。。。。我深感都应该向他们最美丽的人性去致敬!

牢记历史,珍惜今天的和平,愿七十四年前在寒冷的冬天,在南京大屠杀中丧失性命的每个亡魂都得以安息,愿中日两国永远不再有战争,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关于水的影片观后感

全文共 558 字

+ 加入清单

”是人类最亲近的朋友,但现在大部分人类却“竭尽所能”在“蹂躏”她,让她“身心俱疲”,几乎濒临“死亡”。

海洋如果被污染殆尽,色彩缤纷的热带鱼、聪明可爱的小海豚、勇猛善战的虾兵蟹将,将永远消失在世界的舞台。地球如果没有了水,植物们将会枯萎、花朵不再盛开、蜜蜂蝴蝶不再飞舞,原本生机蓬勃的绿色大地,将会成为一片“灰头土脸”的死亡之城!如何让“水姑娘”“永保青春”“长生不老”?正是我们人类现在最重要的课题!

“来自2070年的一封信”是老师为了提醒我们珍惜水资源,而播放的影片。内容是一个满脸干瘪的光头老人的真心告白:我虽然只有50岁,却是世界上最老的人瑞,辛苦工作赚钱,只为了能够买水喝;每人平均一天只能饮用半杯水,男女都得理光头,大家很容易感染皮肤病和得到严重的肾脏病而死亡,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

看完影片后,大家被震撼到无法言语,也更能体会水资源的可贵和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于是老师立刻“乘胜追击”,敎我们六字省水口诀:“省、查漏、勤回收”。所以日后同学们洗手时要快速,不要让水直接哗哗的流;一发现有漏水的水龙头,立即向教导处报告修复;在每个水龙头下面,放置一个大水桶,利用收集的废水浇灌校园植物。在家里,利用妈妈洗米、洗菜的废水拿来浇花、拖地;洗澡时全家采用淋浴方式,都是很好的省水方式喔!

[关于水的影片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超经典影片《十二怒汉》观后感

全文共 1374 字

+ 加入清单

故事开篇:它向人们显示出一个似乎无可争辩的事实:一个少年杀死了他的父亲;有人看见他举刀杀人的过程,有人听见他杀人过程中的咆哮,有人查证出他从小就有嗜好暴力的前科。因此,在十二个陪审员中,十一个人几乎是毫无保留地确信,这个儿子就是弑父者。唯有八号陪审员仍然要求讨论这个案件。他提出自己的理由,在别人认为明白无误的地方提出自己的异议。在夹杂愤怒咆哮的讨论中,原先被认作明晰确然的案件一步步显得可疑。最后的结果是十二人都同意,判定少年无罪。整个讨论和分析的过程非常细致,耐人寻味。

不管你是看过《十二怒汉》的哪个版本,我相信你都会从中领悟些什么,大到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小到人性善恶,而小编想给大家说的,是这里面:你说着我听着的“沟通”。

有人的地方就有沟通,不管是面对面的两个人,还是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你总要和对方一来一往的一听一说的叙述某个事情。

《十二怒汉》是一个一直都在诉说和倾听中进行的故事,所以,它所展现出来的“沟通”的力量,尤为显著。

1.沟通不是为了证明“我是对的,你是错的”

故事的开始就是11个判定有罪的大叔一定要证明1个判定无罪的大叔是错的,不过至少态度还不错:“你可以把你的想法说出来,让我们来告诉你哪里错了!”

一但沟通走入了“控制”的圈套,那么沟通必将是无效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在和你进行的对话只是为了证明你是错的,你心里是什么感受?很少有人会愿意承认自己是错的,哪怕是真的错了——沟通无效!

讲道理式的沟通通常是不平等的,是压抑的,是伤人的,即便对方最后承认错了,却伤害了关系,不可取指数5颗星。

2.吵架也是沟通

《十二怒汉》里讨论的过程中不乏有口出恶言甚至拳脚相加的场景,这都是愤怒的体现,当然也没真的打起来,估计就是发泄发泄,毕竟人多地方小,动起手来也不方便不是吗!

说正事儿,很多人不管是在亲密关系中或是日常人际交往中都会害怕吵架、害怕冲突,这种恐惧会让人丧失力量感,从而自动沦为弱势,有理也没理了。

其实,很多人不了解,只要方法得当,不伤害自己和他人,吵架也是一种沟通方式。

3.沟通的基础是“平等”

记得电影《十二怒汉》里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一个大叔说“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我们是不是要听听他的想法?”另一个大叔回答:“大家都有说话的机会,你安静!”

强势的人往往喜欢控制局面的发展,因为一旦失控,自己将无法面对,感到抓狂和不爽,这是软肋。

然而,人们在理性上都明白人人平等,却很少会在人与人交往中真正做到平等,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总会有人一直在说自己,这些人同样总是听不明白对方在说什么,可能压根没在听吧。

如果你也强势,请放下控制欲,深呼吸,多练习认真倾听的能力。

4.你的小事,别人的大事

其实作品中那11个大叔为啥这么着急判定有罪呢,一方面是法庭上的证词,另一方面他们不想耽误晚上的比赛。但同样是这个判决,对一个18岁男孩来说,就是生死大事。

就好像假如你的伴侣为了领导的一句批评难受不已,你还火上浇油来一句“这算个什么事儿啊!换了是我。。。。”分分钟火冒三丈提刀砍人的冲动是有的。

哪怕你可以抱着探索的心态去问问他,领导是怎么说的,为什么这么说,你通常也会这么难过吗,这次有没有什么特别?诸如此类的话,都会让对方觉得你在试图了解他,了解真相。

所以,基于每个人对事物的认知不同,人和人的想法各有差异,请大家尽量尊重每个人的感受的想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荒诞喜剧影片《史密斯夫妇》观后感

全文共 385 字

+ 加入清单

史密斯夫妇》属于那种可以让人看得很爽的影片,不管你是要动作要枪战还是要爱情,或者只是奔着明星去的,这部电影各方面的噱头都做足了,咱先不管它改编自谁的作品糅合了哪几部电影的剧情风格,皮特和朱莉两大好莱坞影星的搭档就已经吊足观众的胃口了。特别是当时两位明星的绯闻传得风生水起,而且后来还真修成正果了。

这是后话暂且不提,反正这部电影我是看得很爽很划算,让我同时过足了打戏和爱情喜剧的瘾。电影的情节放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两人怎么可能结婚一起住了七年而不露出任何破绽,况且彼此又是神话级的杀手,这不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嘛。就像影片开头两人假装情侣躲过一劫后喝酒跳舞滚床单,难道就没发现对方身上带着武器?不要告诉我他们及时扔了~不过用这种理性批判的思维看就没意思了,那得多累啊。把这些都看做是魔幻现实主义吧,电影又不是完全纪实,电影必须高于现实是现实的抽象浓缩才有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