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勤奋苦学的成语故事【精选20篇】

小故事大道理是让您从身边的小故事中感悟人生的大道理、大智慧,把自己对小故事大道理的感悟和家人分享幸福的人生智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勤奋苦学的成语故事,欢迎来参考!

浏览

439

作文

1000

前倨后恭的成语故事及意思

全文共 1127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战国策·苏秦以连横说秦》。

意思:对人先傲慢而后又万分恭敬,表示势利小人之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倨:傲慢。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他到东方的齐国去求学,拜在鬼谷先生的门下。学有所成后又四处游说数年,结果没有捞到一官半职,灰溜溜地回到家里。他的哥哥、弟弟、嫂嫂、妹妹以及妻子、侍妾都在背后嘲笑他,说:“周国人的习俗,人们都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为事业。如今您丢掉本行而去干耍嘴皮子的事,穷困潦倒,不也应该嘛!”

苏秦听了这些话,暗自惭愧、伤感,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说:“一个读书人既然已经从师受教,埋头读书,可又不能凭借它获得荣华富贵,即使读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找到一本周书《阴符》,伏案而钻研它。下了一整年的功夫,悉求真缔,找到与国君相合的门道,激动地说:“就凭这些足可以游说当代的国君了。”

苏秦首先去游说周显王。周显王手下那一班大臣平时都很熟悉、了解苏秦,很看不起他,根本不相信他说的那一套。苏秦转而向东到赵国。此时赵肃侯的弟弟奉阳君赵成为相,赵成不喜欢苏秦,既不用他的计谋,也不给他一官半职。苏秦便离开赵国来到燕国。在燕国住了一年多,苏秦才受到燕文侯的接见。他劝燕文侯与赵国合纵相亲,把各国联成一体。

文侯说:“您说的当然不错,可是我的国家弱小,西边又紧靠着强大的赵国,南边接近齐周,齐、赵都是强国啊。您一定要用合纵相亲的办法使燕国安全无事,我愿倾国相从。”

于是燕文侯为苏秦备好全套车马,并拿出大批布帛,让他到赵国去联系合纵之事。此后,又一鼓作气,说服了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和楚威王,使他们都加入了合纵联盟。韩、魏、齐、楚和燕、赵国君一致请苏秦担任合纵连横的主持人,同时兼任六国的相。

合纵联盟成立后,苏秦便启程返回赵国,以便向赵王汇报。诸侯都派出使者护送,他们的座车、辎重车以及随从人员,组成一条长龙似的队伍,那声音就像帝王出巡一样壮观。周显王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赶快找人为他清除道路,并派使臣到郊外迎接慰劳。

苏秦的兄弟、妻子、嫂子斜着眼不敢抬头看他,都俯伏在地上,非常恭敬地服侍他用饭。苏秦笑着对嫂子说:“你以前为什么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却对我这么恭顺呢?”他的嫂子赶紧伏俯在地上,弯曲着身子,匍匐到他面前,脸贴着地面请罪说:“因为我看到小叔您地位显贵,钱财多啊。”

苏秦感慨地叹息说:“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了,亲戚就敬畏我,贫贱时,就轻视我。何况一般人呢!假使我当初在洛阳近郊有二顷良田,如今,我难道还佩带得上六个国家的相印吗?”当时他就散发了千金,赏赐给亲戚朋友。当初,苏秦到燕国去,向人家借过一百钱做路费,现在富贵了,经典语录,就拿出一百金(一百万钱)偿还那个人。并且报答了以前所有对他有恩德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郑人买履

A man of the state of Zheng wanted to buy a pair of shoes. He measured his

foot and put the measurement on a chair. When he set out for the market he

forgot to bring it along. It was after he had found the pair he wanted that this

occurred to him.

I forgot the measurement, said he.

He went home to get it but when he returned the market had broken up and he

did not get his shoes after all.

Why didnt you try on the shoes with your feet?

He was asked.

I d rather trust the measurement than trust myself.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人琴俱亡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14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人琴俱亡

成语拼音:rén qín jù wáng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怀念死者的心情。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形容睹物思人,痛悼亡友。

成语来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成语造句:鲁迅《二心集·做古人和做好人的秘诀》:“所谓‘人琴俱亡’者,大约也就是这模样的罢。”

人琴俱亡的成语故事

王献之的哥哥王徽之对他的弟弟非常钦佩,王献之对哥哥也很敬重,两人感情非常深厚。

人字开头的成语

人面逐高    人老心不    人非圣贤    人而无信    人不可貌    人言可畏    人面桃花    人杰地灵    人人自危    人琴俱亡

包含有人字的成语

暗箭伤人    床头捉刀    春风风人    解铃还须    解铃须用    黎丘丈人    司马昭之    卧榻之侧    卧榻之旁    卧榻之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义无反顾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18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

形容为正当的事业而勇往直前,不徘徊退缩。反顾:回头看。

出处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义无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

故事

西汉时期,有一位善于写辞赋的文人,名叫司马相如。他不但在文学方面颇有造诣,办事能力也很强,所以得到汉武帝的赏识,留在自己身边任职。

这时,汉武帝派唐蒙去巴蜀修理西南蜀道。唐蒙征集了许多的民工,还杀了他们的首领。巴蜀人民备感惊恐,于是在巴蜀发生了一场骚乱。

汉武帝知道了这件事,深恐巴蜀民心不稳,就派司马相如去责备唐蒙,替巴蜀人民出口恶气。为了让巴蜀人民相信朝廷,汉武帝还要司马相如写一篇文告,指出唐蒙的所作所为绝非皇帝的授意。

司马相如按照汉武帝的意思,写了一篇文告,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调集民夫、士兵修筑道路理所应当,可是惊扰了长老、子弟,却绝非陛下的意思。士兵跟随长官打仗之时,应该迎着刀刃和箭镞勇往直前,就是战死沙场也不能向后退却。你们应该好好想想,作为国家的一分子,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应当急国家之所急,尽人臣的责任。”

由于司马相如对事情处理得当,文告又写得恰到好处,很快骚乱就平息下去,修路的工程又顺利地开展了。汉武帝认为司马相如是自己的得力臣子,对他非常满意,便决定升他的官职,拜他为中郎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我家里有很多书,我最喜欢的书是《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里讲了很多成语故事,每个故事很简短,但道理很深,也让我学了不少知识。

书中我最喜欢的成语是“闻鸡起舞”,讲的是,东晋有个叫祖逖的人,他小时候不爱读书,爱贪玩,长大后觉得自己没学问,不能报效自己的祖国,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想为国家做贡献。他有一个好朋友叫刘琨,他们俩感情深厚,经常吃睡在一起,他们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都想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有一天半夜里,祖逖在梦中突然听到公鸡的叫声,于是用脚把刘琨踢醒,问他:“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要不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吧?”刘琨听了之后也同意了。于是以后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一年又一年,从不间断。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文武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后来他们两个人都成了将军,实现了他们报效国家的愿望。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体会到,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要半途而废,说到做到,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爷爷给我买了一本《成语故事》书,才看了几页,我就被它精彩的内容深深吸引了。

成语是中华人民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成语故事以通俗易懂的小故事说明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体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成语故事》这本书主要分为历史成语故事、神话成语故事和寓言成语故事三类。如:《破釜沉舟》、《画龙点睛》、《守株待兔》。其中我非常喜欢《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故事。它讲的是古时候,有个农民因为天气太热,干完了农活在大树下休息。突然一只兔子从远处奔过来,一头撞死在树干上。农夫见到,高兴地把兔子拎回家,美美吃了一顿。从此,他再也不干农活,天天坐在树下等兔子,结果不但没等到兔子,庄稼却死光了。

从这个成语故事中,我懂得了学习和做事都要脚踏实地,不能总守着以前的一点点经验,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只有通不断的努力才能有所收获。

《成语故事》这本书不仅让我开阔了视野,增加了不少历史知识,更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从中得到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临危不顾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4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国派大将邓艾、钟会、诸葛绪联合灭蜀,蜀后主刘禅投降,大将姜维被迫投降,但他一心想恢复蜀国,鼓动钟会杀掉邓艾,然后准备出兵长安杀司马昭叛乱。部将夏侯和、羊琇、朱抚三人临危不顾,坚决反对钟会进行叛乱。

【出处】和、琇、抚皆抗不挠,拒会凶言,临危不顾。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留王传》

【解释】临:遇到;危:危险。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十分英勇

【结构】连动式

【相近词】临危不惧、临难不顾

【示例】思赴蹈于仁义,临危不顾,前哲所难。《周书·赵善传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成语鸿鹄之志的故事

全文共 529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hóng hú zhī zhì

【典故】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 《吕氏春秋·士容》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解释】鸿鹄:天鹅,比喻志向远大的人;志:志向。比喻远大志向。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大志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雄心壮志、胸怀大志

【反义词】碌碌无为、无所事事、胸无大志

【同韵词】审时度势、轨物范世、审慎从事、眼腰黄赤、连模拟事、无家无室、张扬其事、春山八字、知人下士、分内之事、......

【英语】highaspirations

【法文】grandidéal

【教学同步】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司马迁《陈涉世家》初中五册·课文·21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阳城雇农陈胜在劳作休息时说:各位兄弟,将来富贵了不能相互忘记。其他雇农笑他无知。陈胜叹气道:燕子与麻雀是不可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的。

【成语举例】大丈夫仗鸿鹄之志,据英杰之才。 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

【成语造句】

◎ 但是这个公司还是觉得张丽玲这个人挺有意思,一个弱女子竟然有这样的鸿鹄之志,他们可以帮助她联系电视台。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寓言类的成语故事:口蜜腹剑

全文共 955 字

+ 加入清单

说是唐玄宗天宝时代,宰相李林甫主持朝政,他是靠玩弄权术起家的文盲宰相,以前是和文学大诗人张九龄同朝为相,以张九龄为首、李林甫为辅的政权格局,后来他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张九龄扳倒后,同时还把一位执政大臣严廷之贬到地方当刺史去了,扫除了异己,李林甫顺顺当当地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品大员。

虽说唐玄宗当时比较昏聩荒淫,但是在掌握大局方面还是有自己的见解的,忽然有一天,唐玄宗想起严廷之的好处来,在朝堂之上不禁赞叹道:“严廷之的文学才华还是一流的呀,不知道他现在干的怎么样?我很想知道他的一些情况。”宰相李林甫看到皇上怀念起他原来的死对头严廷之了,感觉有些不妙。退朝以后,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连忙把严廷之的弟弟召到自己的府上来,装作非常关心严廷之的样子说道:“今xx上想起你哥哥在朝为官的好处来了,得想办法让你哥哥来京城一趟,但是什么办法最好呢?”严廷之的弟弟听到当朝宰相如此挂念自己的哥哥,亲自帮忙操办哥哥面见皇帝的事,看来原来他们之间的怨恨情仇都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烟消云散了,那种感激之情无法形容。由于一时兴奋,他也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借口来京城,因为地方官不经允许擅自来京城是要治罪的。李林甫看到严廷之的弟弟抓耳挠腮,面露难色的样子,和颜悦色地说:“我倒是有一个主意,不知道是否可行,就让你哥哥上书给皇上,说自己得了偏瘫的病,在地方久治不愈,希望皇上答应在京城医治疾病,这样一来就可以见到皇上了。

严廷之的弟弟一听,这可是个好主意,马上点头应允。并以最快速度通知了远在地方的哥哥,哥哥得到信息之后,不敢怠慢,遵照李林甫的嘱咐写了一封信函给皇上,这封信函很快就传到李林甫手里,他拿着这封信函找到了唐玄宗,心平气和地对皇上说:“您上次提到有关严廷之的事,现在他来信了,说是患了瘫痪,可能是年纪大了,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您看是不是给他在京城找一个闲职干干,一来可以治病,二来可以养老算了,岂不是两全其美的事。”皇上一听他已经瘫痪了,不能走路了,还有什么用途?就按照李宰相的安排,让他到洛阳干个闲差事算了。于是一纸诏书把严廷之安排到洛阳任职去了,一直到老死也没有见到唐玄宗的面。后来严廷之才知道这是宰相李林甫精心策划的陷阱让他往里面跳,后悔晚矣!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口蜜腹剑的来历。看来历史上的政治斗争是多么的险恶和复杂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有关历史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全文共 233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我们都知道中国有非常非常多的成语,这些成语背后有一些还隐藏着一些历史故事。你都知道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历史的成语故事有哪些,希望对你有帮助!

1、太公钓鱼

商朝末年,纣(zhòu)王荒淫(yín)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过得非常艰苦。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ī)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只是静静地钓着鱼。

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zuǒ)他。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2、平易近人

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啊?”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

“平易近民”本指政治上通俗简易。到了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huì),凡言“民”处皆改为“人”,此语就改成了“平易近人”。这样一改,意思也就变了,从指政治变成指为人处世的态度,有时也指文章风格浅显易懂。

3、千金一笑

西周末期,周幽王上位后,根本就不理朝政,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周朝有个诸侯国叫褒(bāo)国,其国君见天子如此荒唐,就来规劝,幽王根本不听,反而把褒国国君关进大牢。

褒国国君的儿子洪德见父亲被关,非常焦急,就与母亲商量如何营救。他们听说幽王非常喜欢美女,就用重金买下一年轻漂亮的少女,取名“褒姒(sì)”,教会了她宫中礼仪,然后送给幽王。幽王见了大喜,于是下令放了褒国国君。

褒姒入宫后,很得幽王的宠爱,可是只有一件事不随心意,就是褒姒有个怪脾气,从来不笑。幽王下决心要让她笑一笑,于是贴出布告:谁能让新王后笑一笑,赏金一千。告示一出,一些人争相入宫。有的吐舌瞪眼做怪相,有的说一些荒诞的笑话,可褒姒看了,听了,仍不露一丝笑容。幽王手下有个大臣叫虢(guó)石父,是个会拍马逢迎的坏家伙,他出了一个坏点子,叫做“烽火戏诸侯”。原来古时候,遇到敌情,主要靠烽火台报警。那些烽火台遍布各诸侯国,相邻的两座能互相看见。如果白天某处发现了敌情,就点燃晒干的狼粪,靠“狼烟”传递情报;如果是晚上,就点燃柴草,靠火光传递情报。这样一座传一座,用不了多长时间,消息传遍全国,各地诸侯就会率队伍赶往京都,听候调遣。

幽王听了这个计谋,万分高兴,决定一试。一天,天气晴朗,幽王带着褒姒来到城楼顶上,登台远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幽王下令点燃烽火,顿时狼烟四起,直冲云天。远近诸侯看到烽火点燃,还以为敌国来犯,于是纷纷点齐兵马,向镐(hào)京奔来。他们赶到镐京城下,却看不到一个敌兵,只见幽王和褒姒坐在城楼上喝酒看热闹。这下,可把褒姒给逗笑了。她笑幽王如此轻率行事,笑诸侯这样容易上当。褒姒一笑,幽王高兴了,马上给了虢石父千金的奖赏。那些诸侯可气坏了,知道受了愚弄,就大骂一气带兵回去了。

幽王对此并不在意,为睹褒姒笑脸,又多次玩此闹剧。不久,戎(róng)人发兵前来攻打镐京。幽王看到戎人真的打来了,赶紧派人去点烽火,向诸侯求救。可是这一次,诸侯们还以为天子与王后嬉戏,全都按兵不动。就这样,镐京被戎人攻破,幽王逃到骊山脚下,被杀掉了,褒姒被戎人抓走了。

成语“千金一笑”,形容美人的笑颜十分难得,价值千金。

4、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qiáo)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5、道不拾遗

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平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成了郑国的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不会捡去);街上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的。

“道不拾遗”这个成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成语故事拔苗助长读后感200字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我读过很多的寓言故事,比如:守株待兔、农夫的故事、惊弓之鸟、扁鹊治病……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三年级时学过的一篇课文——《拔苗助长

《拔苗助长》是一篇寓言故事,它讲述了一个男子觉得自己家里的禾苗长得太慢了,于是就把禾苗往上拔。男子认为这样能帮助禾苗生长,就暗暗自喜。可第二天,他一去田地,发现禾苗全部枯萎了。

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同学听说花儿都喜欢阳光和水,于是每天都放在阳光底下暴晒,浇两大瓶水,没过几天,花儿就死了。这就是急躁,没有思考有没有道理就做事的后果。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只有认真思考得人,做事才有好结果、好收获。读了《拔苗助长》,我认为做任何事情都不要着急,而且要经过认真地思考,这样做有没有道理,做事才可以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龙”的成语故事八仙斗苍龙

全文共 1379 字

+ 加入清单

传説,有一天八仙要到东海去游蓬莱岛。本来,腾云驾雾,一眨眼就可到,可是吕纯阳偏偏别出心裁,提出要乘船过海,观赏海景。他拿来铁拐李的拐杖,往海里一抛,喝声”变〃,顿时变成一艘宽敞、漂亮的大龙船,八位大仙坐船观景,喝酒斗歌,好不热闹。不料,因此惹出一场麻烦来。

原来,龙宫里有条花鳞恶龙,是龙王的第七个儿子,称为“花龙太子”。这天,他闲得没事,在水晶宫外游荡,忽闻海面上有仙乐之声,便循声寻去,猛见一条雕花龙船,内坐八位奇形怪状的大仙,其中有个妙龄女郎,桃脸杏腮,楚楚动人花龙太子见此仙姿,魂魄俱消,早忘了师傅南极仙翁的忠告,忘了龙王母的训导,想入非非,似魔似痴的迷上何仙姑了。

八仙在海上寻欢作乐,怎会想到花龙太子半路挡道。平静的海面突然掀起一个浪头,将雕花龙船打翻了。张果老眼尖,翻身爬上毛驴背;曹国舅心细,脚踏巧板浪里漂;韩湘子放下仙笛当坐骑;汉锺离打开蒲扇蛰脚底;蓝采和攀住了花篮边;铁拐李失了拐杖,幸亏抱着个葫芦;只有吕纯阳,毫无戒备,弄了个浑身湿透。

这时,汉锺离慌忙检点人数。点过来,点过去,只有七位大仙。男的俱在,独缺一个何仙姑。奇怪,这何仙姑到哪里去了呢?汉锺离掐指一算,大吃一惊,原来是花龙太子拦路抢亲,把何仙姑抢到龙宫里去了。 这一回,大仙们可大动肝火了。个个咬牙切齿,杀气腾腾,直奔龙宫。 花龙太子知道七仙不会善罢干休,早在半路上伺候着。他见大仙们来势凶猛,慌忙挥舞珍珠鳌鱼旗,催动虾兵蟹将,掀起漫海大潮,向七仙淹来。汉锺离挺着大肚子,飘飘然降落潮头,轻轻煽动蒲扇。只听“呜…忽…”一声,一阵狂风把万丈高的和虾兵蟹将都煽到九霄云外去了,吓得四大天王连忙关了南天门。花龙太子见汉锺离破了它的阵势,忙把脸一抹,喝声“变”。海里突然窜出一倏巨鲸,张开闸门似的大口来吞汉锺离。 汉锺离急忙煽动蒲扇,不料那巨鲸毫无惧色,嘴巴越張越大。这下,汉锺离可慌了神了。正在危急中,忽然传来韩湘子的仙笛声。那笛声悠扬悦耳,鲸鱼听了,斗志全无,竟朝韩湘子歌舞参拜起来,渐渐浑身酥软,瘫成一团。 吕纯阳挥剑来斩鲸鱼,谁知一剑劈下去火星四溅,锋利的宝剑斩出个缺口。 仔细一着,眼前哪儿有什么鲸鱼,分明是块大礁石。吕纯阳恼得火冒头顶,铁拐李却在一旁笑谜谜説: “莫恼!莫恼!待我来收拾它!” 只见铁拐李向海中一招手,它的那根拐杖"唰"地窜出海面。铁拐李拿在手中,一杖打下去,不料打在一堆软肉里。原来,海礁已变成一只大章鱼,拐杖被章鱼的手脚缠住了。要不是蓝采和的花篮罩下来,铁拐李早被章鱼吸到肚皮里去了。原来这巨鲸和章鱼都是花龙太子变的。这时,他见花篮当头罩来,慌忙化作一条海蛇,向东逃窜。张果老拍手叫驴,撒蹄追赶。眼着就要追上,不料毛驴被蟹精咬住脚蹄,一声狂叫把张果老抛下驴背。幸亏曹国舅眼明手快,救起张果老,打死了蟹精。

花龙太子输红了眼,现出本相,闪耀着五颜六色的龙鳞,摆动着七枝八权的龙角,张舞着尖利的龙爪,向大仙们猛扑过来。七位大仙各显法宝,一齐围攻花龙太子。

花龙斗不过七仙,只得向龙王求救。 龙王听了,把花龙太子痛骂了一顿,连忙送出何仙姑,好话讲了一百零五斗,八仙还是不肯罢休。龙王没办法只好请来南海观音大士讲和,一场风波总算平息。八仙再也没有兴趣去游蓬莱岛了。大家都怪吕纯阳节外生枝,才寻来一场懊恼。吕纯阳笑着説:“这要怪何仙姑,谁叫她是个女的,又生得这么漂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求学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1734 字

+ 加入清单

1.悬梁刺股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这两个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个成语。悬梁刺股意思是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也说的是只要下工夫,就会有收获,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2.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3.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及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4.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好问,后来终有成就,官至吏部尚书。

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这两个故事引申出“囊萤映雪”这个成语,比喻人勤学好问。

5.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大学问家匡衡小时候家里很穷,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6.程门立雪

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在40多岁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比喻尊师重教,诚恳求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期期艾艾成语故事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

形容口吃的人吐词重复,说话不流利。

出处:

“期期”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艾艾”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故事

据史书记载,汉初有个大将军叫周昌,他为人正直,敢于进谏,只是有些口吃。周昌跟随刘邦入关破秦,担任中尉,后升为御史大夫。当时,刘邦平定天下已久,政治平和,便想废长立幼,废掉太子刘盈。这个举措无疑会给刚安定的汉朝带来一次大动荡,而且自古以来废长立幼都会留下几世争位的局面。周昌坚决反对刘邦的做法,可因为口吃,表达意思很吃力,最后索性脱下官帽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意思是:“我虽不善言辞,但是知道此事不能这么办,如果陛下想废除太子,我就不服从您的命令了。”他这一结巴逗笑了满朝的文武百官,连刘邦也跟着笑了,于是这件事暂且被搁一边。

三国时期,魏国有个大将叫邓艾。邓艾作战勇猛,无人能敌,但他也有口吃的毛病,常常把自己的名字说成“艾……艾”。一次,晋文王和他开玩笑说:“你总是说‘艾……艾’,到底有几个艾呀?”邓艾很巧妙地利用《论语·微子》中的一个典故回答说:“凤兮凤兮,难道不是一个凤?”后来,人们就用“期期艾艾”这个成语来形容人说话不流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日暮途穷》托班英语成语故事教案

全文共 622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故事后来变成成语日暮途穷”,比喻处境十分困难,力量用尽了,计策没有了。

The Day Is Waning and the Road Is Ending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Duke Ping of Chu was misled by slanderers, and had Wu Zixu"s father executed. Wu Zixu fled to the State of Wu. More than then years later, Wu Zixu took his revenge by helping. Wu conquer Chu. Yet he suffered agonies of remorse, because his countrymen called him a traitor. He protested, "I"m just like a traveller. It"s already late, but I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I simply dont know what to do."

This idiom comes from the above story. It means being in a very difficult situation at the end of one"s tether.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拔山扛鼎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拔:拔起来。扛:两手举起。鼎:古代用以烹煮的器皿;多为青铜铸造而成;是非常重的器物。拔起大;举起鼎。形容力大无比。

成语出处: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成语繁体:拔山摃鼎

成语简拼:BSGD

成语注音:ㄅㄚˊ ㄕ ㄍㄤ ㄉ一ㄥ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拔山扛鼎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力气极大。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扛,不能读作“ɡànɡ”。

成语辨形:鼎,不能写作“顶”。

近义词:拔山盖世、拔山举鼎

反义词:软弱无力

成语例子:汉祖入关破秦而楚后之拔山扛鼎,力大过人。(宋 邵雍《皇极经世绪言》第二卷)

英语翻译:great in strength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项羽少年时不喜欢读书写字,叔父项梁改教他击剑,他想学抵敌万人的本事,项梁教他兵法,他不肯认真钻研,但力气很大,能举起几百斤重的鼎。同刘邦争天下8年,最后被迫在垓下乌江边自刎,感慨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适合小学生看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26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成语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适合小学生看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参考!

成语一《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成语二《万死不辞》

出处:《三国演义》第八回蝉曰:“近见大人两眉愁锁,必有国家大事,又不敢问。今晚又见行坐不安,因此兴叹,不想为大人窥见。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

释义:意思是虽然有一万次死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故事:东汉末年,朝政大权落在董卓手中。董卓骄横跋扈,出入宫廷用皇帝的仪仗,并让弟弟、侄儿统率禁军,把董氏宗族的人不论老小一律封为列侯。他还征二十五万民夫为自己修筑宫室,又从民间选来八百美女,纳入宫内。

成语三《安居乐业》

春秋时,有一位着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老聃(“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老子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并反对当时政治革新,他怀念着远古的社会,认为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痛苦。他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他的“小国寡民”社会大概的样子是:

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多的器具,人们也不去用它。不让人民用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只,也无人去乘坐;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上面的这段文字就是安居乐业的大概意思,这个成语来源于《老子》,原文是“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成语的意思是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成语四《拔山举鼎》

“拔山举鼎”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力强气壮。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今骓(zhui)不逝。”

项羽,名籍,秦末下相人。少年时代,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项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认真钻研。

据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强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后来,项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刘邦争夺天下,从24岁开始,奋战了8年,最后被刘邦等包围在垓下,终于自刎于乌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项羽在营帐中对着爱妾虞姬和叫骓的名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成语五《安如泰山》

“安如泰山”这则成语来源于的《上书谏吴王》,原文是“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人,是汉代着名的文学家。汉景帝时,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

吴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野心很大,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很有才能的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其他的几个诸侯准备叛乱。

枚乘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磊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公元前154年,刘濞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

枚乘在此时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叛军。吴王刘濞被杀。

成语六《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成语七《必恭必敬》

“必恭必敬”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态度极为恭敬,后来也形容十分端庄和有礼貌。

这个成语来源于《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周幽王姬宫涅是西周的最后一个国君,他昏庸暴虐,政治腐朽。

公元前779年,褒国进献了一个姓姒的美女,叫褒姒。周幽王十分宠爱她。褒姒一向不爱笑,幽王用音乐歌舞、美味佳肴都不能让她笑。有人献计点燃报警的烽火台,召来各路诸侯兵马,使他们上当,让褒姒笑一笑,幽王欣然同意。

他带褒姒到行宫游玩,晚上传令点燃烽烟,各地诸侯见到烽烟,以为有盗寇侵扰京城,纷纷率领兵马赶来相救。到了一看,只见幽王在喝酒取乐。幽王派人对他们说:“没有什么盗寇,让你们辛苦了!”诸侯受骗,匆匆地来,匆匆地去。褒姒看了不由大笑,幽王也很开心。褒姒生了个儿子叫伯服,幽王废掉申后,立褒姒为王后;废掉申后生的太子宜臼,立伯服为太子。

宜臼遭到废黜,住在外祖父申侯家里。他对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满怀忧愁,心中十分痛苦,写了一首题目叫作《小弁》的诗,抒发自已的心情。

诗的第三节说:“看见屋边的桑树和梓树,一定要必恭必敬。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亲,我依恋的是自己的母亲。谁人不是父母的骨肉,谁人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的好日子到何处找寻?”由于幽王无道,诸侯纷纷叛离。公元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联合犬戎的军队进攻镐京。幽王下令点燃烽烟,但是诸侯受过骗,都不派救兵。犬戎的军队攻下镐京,杀了幽王,掳走了褒姒。

“必恭敬止”后来演化为“必恭必敬”,也有写作“毕恭毕敬”的。

成语八《专横跋扈》

汉大将军梁商的儿子梁冀,肩膀上耸,眼角倒竖,说起话来口齿不清。他从小放荡不羁,喜好喝酒、打猎、斗鸡。靠了他父亲和当皇后的妹妹的权势,官越做越大。

梁商死后,汉顺帝任命梁冀为大将军。接着,顺帝也死去,梁冀为了掌握朝政大权,强行把年仅八岁的刘缵立为皇帝、这就是汉质帝。质帝虽然年幼,但很聪明。他见梁冀非常骄横,有一次召见群臣时,看着梁冀说:“这位是跋扈将军!”“跋扈”,是霸道、不讲理的意思;梁冀听到质帝这样责骂,恨透了他,他命手下人把毒酒加入饼里。质帝吃了,当天就死去。

在决定立新君的时候,大臣们又上书,要求立刘蒜为帝。当时,蠢吾侯刘志正在和梁冀的小妹议婚,于是粱冀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当众宣布立刘志为皇帝。这就是汉恒帝。接着,将力主立刘蒜为帝的两位大臣害死。

刘志因梁冀的关系而当上了皇帝,自然封他的小妹为皇后。这样,皇太后和皇后都是他的妹妹,他的权势更大,也更胡作非为了。梁冀利用搜刮来的钱大造豪华的住宅园林,开辟大片的猎场。仅仅一座兔苑就造了好几年,绵延几十里。

后来,梁冀当皇太后和皇后的两个妹妹先后去世,梁贵人受到桓帝宠幸。梁贵人本名邓猛,父亲早死,母亲宣氏改嫁给梁冀的亲戚梁纪。梁冀的妻子见她得长美,就认为干女儿,改姓梁,并把她送进宫中,结果受宠。梁冀怕她母亲宣氏泄露真情,派人去暗杀她,不料刺客被她家隔壁人家发现而逮住。

宣氏得知这个情况后,进宫向桓帝哭诉。这时,桓帝对梁冀的横行霸道已非常不满,就召集一些大臣商仪,决定除掉梁冀,并立即派出一千多武土包围了梁冀的府第。梁冀和他的妻子知道自己罪孽深重,当天自杀身死。

成语九《为虎作伥》

唐穆宗长庆年间,传说有个处士马拯,听说衡山祝融峰人住着一个伏虎长老。他带了一个童仆,上山去拜访那位长老。

他登上祝融峰,见到一座佛寺里,果然有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老和尚很热情,一定要留马拯吃饭,可是厨房里的油和盐正巧用完了。马拯就叫童仆下山去买油盐。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门。马拯独自一人站在寺边观赏山景。

这时,从山下又来了一个叫马沼的隐士。两人互通姓名之后,马沼说他在半山腰看见一只猛虎在叫人……马拯问了那人的年龄、容貌、衣着,惊叫道:“那是我的童仆!”马沼又说:“奇怪的是,那猛虎吃了人后,忽然变成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不一会,老和尚回来了,马沼轻声对马拯说:“正是这个和尚。”

天晚了,老和尚要请他们住僧房,两人却喜欢住在斋堂里。他们把门紧紧闩上,观察着外面的动静。半夜里,有只老虎几次来撞门,两人用力顶住,门才没有被撞开。两人决心要除掉这只吃人的老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第二天一早,两人说是后院一口井里传出怪声音,把老和尚骗到井边。当老和尚凑到井口看时,马沼一用力,把他推下井去。和尚一落水,立刻变成了老虎。两人搬来大石头,把它砸死了。两人下山时迷了路,后来幸亏遇见一个猎人,就住在搭在树上的窝棚里过夜。

半夜里,马拯突然被树下的人声吵醒。他借着月光一看,竟有几十个人,叫嚷着要替老虎报仇。猎人告诉他们,这些人都是被老虎吃掉了,可死后却替老虎开道,成了伥鬼。马拯骂道:“你们这些伥鬼,死在老虎嘴里,还要为它痛哭、报仇!”

古代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还要为老虎效力。成语“为虎作伥”由此而来,现比喻为坏人做帮凶。

成语十《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防患未然的成语故事及出处_400字

全文共 34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

从前一人去探望他的朋友,见朋友家炉灶设计不合理,便提出改灶搬柴的建议,主人没有采纳。不久主人家房子着火,人们纷纷帮助救火,主人备酒杀牛感谢那些焦头烂额的救火人,人们提出应该感谢那个改灶搬柴的人。

出处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周易·既济》君子防未然。《乐府诗集·君子行》

解释

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尚未形成。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事前预防

相近词

防微杜渐、有备无患、未雨绸缪

反义词

临渴掘井、江心补漏、患至呼天

灯谜

禁烟;灭火器

歇后语

天晴开水道

成语示列

君子防患未然,这事非同小可。清·石昆玉《三侠五义》第十二回

其它使用

他恭维了那位视学一顿,然后说什么中西文明国家都严於男女之防,师生恋爱是有伤师道尊严的,万万要不得,为防患未然起见,未结婚的先生不得做女学生的导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盲人骑瞎马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盲人骑瞎

成语拼音:máng rén qí xiā mǎ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十分危险。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瞎子骑上瞎眼的马。比喻盲无目的地冲撞,危险之极。

成语来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成语造句:刘知侠《铁道游击队》第24章:“他又陷入过去‘盲人骑瞎马’的境地。”

盲人骑瞎马的成语故事

东晋文学家顾恺之到殷仲堪家中做客,恒温的儿子恒玄也在,三人高兴抽签玩文字游戏,就“危”字他们说道:“矛头淅米剑头炊”、“百岁老翁攀枯枝”、“井上辘轳卧婴儿”,旁人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独眼的殷仲堪十分不悦。

盲字开头的成语

盲人骑瞎    盲人摸象

包含有盲字的成语

盲人摸象    盲人骑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这周我认真阅读完了《成语故事》,这本书把成语分成了三类,分别是:为人处事篇、坚强意志篇、求学求知篇。各类成语分别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很多道理。

如:拔苗助长,这个成语就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能理想化,要切合实际,更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办事。我的感悟是学习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通过不断积累新知识,才能取得好成绩。

玩物丧志,这个成语就告诉我们做游戏、看电视等等非主要事情,都不能过于沉迷其中,迷失方向,从而忘记了自己的志向,忘记自己本应该做的事,时间久了将变成废人。这个成语故事对我最大的警示是,我不能废寝忘食地看动画片。我很喜欢看《变形金刚》、《喜羊羊》等动画片,我一看到这些动画片,经常连饭都忘了吃,后来饭凉了也就不吃了,为看动画片,也不少挨骂。看了这个成语故事,我感觉到古人很早就知道的道理,我现在还没明白,我要赶紧改正,在不能“玩物丧志”了。

通过阅读《成语故事》我不仅知道很多成语的意思和应用,更让我受到了教育,知道了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给我以后的学习带来很多的帮助,我很喜欢这本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成语纸上谈兵的故事由来

全文共 2184 字

+ 加入清单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个著名的大将,姓赵名奢。他的儿子赵括,年轻的时候就把兵书读得烂熟,即使他父亲和他谈论用兵的道理,也不能难倒他。但赵奢总说他不能用兵,他母亲曾经为这件事问赵奢,赵奢说:“用兵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危亡,而他把用兵看得太简单了,赵国不叫他当大将便罢,如果叫他当大将,使赵国灭亡的必然是他。”

后来秦国军队攻击赵国,廉颇奉命去抵抗,为了争取有利的战斗条件,就先筑起营垒来坚守,没有立刻出战。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认为廉颇年老胆小,不能抵挡大敌,改派赵括出战秦国来代替廉颇。赵括的母亲知道了这件事,连忙上书阻止,赵孝成王不听,赵括的母亲便说:“大王一定要派遣他去,如果有不称职的话,我可以不同他一起受罪吗?”赵孝成王说:“可以。”

赵括威风凛凛地到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北),完全改变了廉颇原来制定的军令,把军队的大小头目都换了。秦国将领白起带兵来攻,赵括便不顾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决定以精兵出击。结果,没有多久,就被秦围困住,粮道也断绝了。

围困四十多天,还没解围。赵括看到粮食已经吃尽,兵士忍不住饥饿,只得亲自率领一支精兵突围。可是,秦军围困得十分严密,赵括不但没有突出重围,反而被乱箭射死。于是,赵国军队四十万人降了秦国,却全部被白起活埋了。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长平之战”。

后来人们就用“纸上谈兵”来比喻空说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或指完全不符合实际的空谈。

纸上谈兵的故事

“纸上谈兵”这个故事,是说战国时期赵国的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脱离实际,崇尚空谈,最后被秦军乱箭射死,并葬送了40万赵军的事件。

公元前262年,秦国想继续扩大疆域,并吞小国。于是,秦昭襄王派大将王屹,去攻打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上党的韩军将领都知秦国如虎似狼、施行暴政,不愿投降秦国,他们打发使者携带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国此时的国王是赵孝成王,他派军队接收了上党。秦军得知,随即把上党团团围住。

赵孝成王听到报告,连忙派老将廉颇率领20多方大军前去营救上党。赵军刚刚赶到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上党已被秦军攻占了。赵国损失惨重。

秦军攻下上党后,并不甘心,还想攻占长平关。赵军听到这消息,廉颇立即召集将领,研究对策。两国军队在长平对阵。开始,赵军连连失利;拟后,廉颇改变战略,任凭秦军百般挑衅,命令士兵坚守勿战。日子一天天拖延下去,秦军的粮食、武器供应开始发生困难。赵军却士气振作,士兵们积极修筑堡垒,深挖战壕,跟远来的秦军对峙,作长期抵抗的扛算。

两军对峙足足3年,秦军大将王屹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向秦王报告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他不会轻易出来交战。我军长此拖下去,一旦粮草接济不上,如何是好呢?”

秦昭襄王找大臣商议,一个叫范唯的出了个主意。他说:“要战胜赵国,必须想法子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于是,秦国派人潜入赵国国都,四处散布谣言:“秦国对赵国什么人都不怕,只怕赵括作大将。”

过了几天,赵王听到左右议论纷纷,说什么廉将军己老了,一顿饭的时间竟三次去厕所大便,不敢跟秦国交战了,要是换年轻力壮的赵括带兵,一定能打败秦国,等等。

议论中所说的赵括,就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聪明,记忆力很强。什么《孙子兵法》啦,《孙膑兵法》听,都背得滚瓜烂熟;说起打仗的事,滔滔不绝;连父亲也不在他眼里,甚至狂妄地认为天下无人能与他相比。然而,赵奢深知其子无真才实学。因而,从来没有夸赞过他。

赵王却听信了左右的议论,随即把赵括找来,问他能否打退秦军。赵括口出狂言:“如果秦国派白起来,我需考虑考虑如何对付。如今来的是王屹,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这时,赵奢已亡。赵括的母亲在赵括未动身时,根据赵奢的遗嘱,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不要派他儿子去带兵。赵王问她什么理由,她说:“他父亲临终时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谈起兵法,自空无人。况且,他把打仗看作儿戏。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若用他为大将,我们一家遭灾祸是小事,国家断送在他手里是大事啊!’想起他父亲的话,所以我请求大王干万不要让他当大将。”

赵王没有怎么考虑,便说:“我已决定了,你就不用多操心了吧。”

公元前259年,赵括领兵20万,趾高气扬,来到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便不间青红皂白,轻率地改变了廉颇的战略。他统帅着40万大军,声势可谓十分浩大。他自以为是,任意撤换全军上下长官,弄得全军上下人心惶惶。另外,他把廉颇规定的一整套严格的制度全部废除,下命令说:“秦军再来挑战,我们必须迎头痛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穷追不舍要杀他个片甲不留。”

再说秦军那边,得知这些情况后,暗暗高兴。他们立即派出一支骑兵,伪装败退,其实是要切断赵军的粮道。大将白起也赶来与王屹一起指挥作战。

赵括以为秦兵真的败退,心中高兴。他想获胜就在眼前,便下令出击。结果,他中了秦将的计,赵军一下子被秦军一分之二。

赵军被围困了40多天,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上下埋怨,人心大乱。赵括眼看着再呆下去也是白白饿死。他便带领精兵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

赵军听到主将被杀,纷纷扔下武器投降。赵军全军覆没,40多万兵士都做了俘虏。从此,赵国一级不振、这是多么惨痛的历史教训啊!

此后,人们就用“纸上谈兵”来讽刺脱离实际,祟尚空谈的不实作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