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世界名人梭罗愿坐牢也不肯被保出狱的故事(通用20篇)

浏览

7305

作文

1000

名人故事介绍之艾迪·里肯贝克

全文共 1890 字

+ 加入清单

认为雕刻墓石的工作对身体有害,而摇身一变成为美国空军的杰出人物。一个怎么打都打不死,在25年间不畏任何危险向死亡挑战的男人——就是本篇故事的主人翁。他曾以会令人汗毛直竖的飞快速度驾驶跑车达200次以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仅1918年一年内就击毁26架德军战斗机,而他自己在敌人猛烈炮火攻击下,未曾受到丝毫伤害。

他就是在一次世界大战中以英勇出名的“无敌飞行队”指挥官——美国空军最杰出的人物艾迪。里肯贝克。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我担任澳洲空军杰出人物罗斯。史密斯爵士的秘书。史密斯爵士是第一位飞行到圣地耶路撒冷上空的人,同时也是首位绕行地球半周的人,其所获得的好评绝非任何人可比拟。艾迪。里肯贝克在人格上和史密斯先生十分相似,他们两人都是优秀的飞行家、勇敢的军人,在言谈及态度方面也都相当谦虚,看到他们的外表,实难以想像他们坐在机关枪前面,在空中夺取敌人生命的景象。

艾迪。里肯贝克在12岁之前,是个性情急躁、动作粗野的孩子,在当地的孩子间俨然以首领自居,经常领着一群小孩砸打路灯,几乎任何坏事都做尽了。但自他父亲逝世的那天起,少年艾迪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一个老头,“变成一个老头”这句话是他自己说的。

父亲逝世之后,他自认应该负起维持一家生计的责任,于是毅然地办理退学,到一家玻璃工厂工作,工资是一小时五分钱,每天要工作12小时,而且为节省车费一角,早上走7哩的路到工厂去,晚上同样地再走7哩回家。他下定决心,不论生活多么困难,都要熬下去,绝不能被任何事击败。

但工厂的工作实在太单调无聊了,他一心向往当个艺术家,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出心中的意念,因此就到夜校学习绘画,并到石刻店工作,雕刻大理石的天使等;他父亲墓碑上的文字,事实上就是艾迪自己刻的。后来,有人告诉他,从事石刻工作是相当危险的——据说吸入大理石粉沫会导致肺病。“我可不想这么早就死去,因此想找一份比较安全的工作。”他如此说道。

14岁时的某天早上——也就是命运之神降临的那个早上——当他正走在人行道上时,突然有部汽车从他身旁经过,他吃惊地停住脚步,睁大眼睛看着这部汽车。在俄亥州哥伦布市的马路上,怎么会有这种会发出咕嘟咕嘟声音的怪物呢?对他而言,命运之神就是坐着这部汽车降临到他身上的,他的人生从此有了决定性的转变。

15岁时,他终于在修车厂找到一份工作,虽然名为修车厂,事实上只是以前的出租马车店改造而成,他就在这儿学得驾驶技术。后来,他在自家的后院盖了工作棚,用手制工具制造自己所设计的汽车。当哥伦布市出现汽车工厂之后,他每周都到那儿要求厂方雇用,但每次都遭拒绝,最后终于忍不住直接找工厂负责人:“老板,你大概不知道,从今天起你们已多了一个员工,我会替你们清扫肮脏的地面,也愿跑腿办各种杂事,而且还会保养各种工具。”老板听到他这番话,不禁吃惊地瞪大眼睛。

他丝毫不在乎薪水的多少,只是希望能够学习到更多东西,将此视为一个起步。当他得到这份工作之后,就报名参加函授学校,热心地学习机械工程学,等待机会来临。

后来他果然顺利地升级,首先担任工匠职务,然后升为主任,接着又成为助理技士、修护员、业务员,最后终于成为分公司的经理。他又开始着迷于速度及冒险,赛车生活的刺激兴奋和观众的欢呼喝彩,都令他难以忘怀,若要从事这项冒险行为,过去的自己势难胜任,于是开始纠正自己天生急躁的个性,尽量培养自制心,并暗下决心,不论遭逢任何事情都要保持微笑。到后来,微笑竟成为他的注册商标。

赛车生活需要胆量,而且是钢铁般的胆量,他非常了解这一点,所以从不抽烟,也不喝酒,每晚10点准时就寝,25岁时,他终于成为名赛车选手。

但有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在他开车的30年期间,虽然行驶好几千万英里,却从未领过驾驶执照,即使现在,仍是无照驾驶者。许多人为了驾车平安,经常随身带着护身符,但他完全不信这一套,虽然有很多人送他兔掌、马蹄形物等据说能避邪的东西,但从未曾被派上用场。有一天,当他搭火车横越美国大陆时,干脆就把这些祈求驾车平安的护身符,从窗口扔到堪萨斯州的平原。当美国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时,艾迪。里肯贝克已是赛车界的偶像,他被分派到法国,担任潘生将军的司机。驾驶将军的座车并不适合他的冒险个性,他希望能直接参与战斗,于是申请担任战斗机的驾驶员。在18个月期间,他的功绩可谓美国空军之佼佼者,并从美、英、法三国获得许多勋章。

他把当时的经历详细地描述于一本厚达370页,情节极为紧凑的书中,若想一睹令人兴奋的空中激战,及死里逃生的惊险过程,你可以到图书馆找艾迪。里肯贝克这本名为《和特技航空队战斗》的书。在美国空军史上,从没有一本书如此令人兴奋着迷。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翟永龄止母念佛名人故事

全文共 924 字

+ 加入清单

翟永龄,是明朝中期一位小有名气的神童。他的父亲是个教书先生,整日以读诗书为乐。翟永龄在父亲的影响下,自幼就养成了刻苦读书的习惯,到七八岁时,写诗作文章就很有名气了。他还有个特点,就是爱动脑子,街坊邻居有了什么难以解决的事,只要让他遇上,保证一会儿就能想出办法来。时间一久,谁家有了难题,都愿意找他出个主意。这年,翟永龄只有十一岁。

他的母亲是个佛教徒,平时,每天都要烧香念佛,而且一念起来,就要从点一炷香开始念,直念到香烧完,才算完事;如果碰上逢年过节,那更是不得了,要设香案,烧纸钱,特别是烧香,要连烧三次,每次也要念三次佛,家中人没有不烦的,但谁也不敢吭声。

这一日,父亲把翟永龄叫到书房说:“你母亲终日这样念佛,有用处吗?”

翟永龄说:“有什么用处!只能是浪费时间,浪费钱财,还招人生厌,我心中早就烦了。”

父亲说:“你有法子让她不念吗?”

翟永龄道:“她脾气那么大,谁敢呀?你要敢的话,你就去制止呀!”

父亲笑着说:“别人家中的大事小事,只要作了难,你都能想出法来,难道自己家的事就没法了吗?”

翟永龄笑着说:“我不是没法,只是不忍心骗她。”

父亲道:“你不忍心骗她,‘佛’可忍心,不仅骗了她,还骗了咱们全家的钱财呢!”

翟永龄说:“那好吧,我这就去。”

翟永龄来到堂屋,见母亲正跪在佛像前,口中念念有词,便走上前去猛地大声喊道:“母亲!母亲!”

母亲没有理睬。照旧念佛不止。

翟永龄又一连大声喊了两次。

母亲这才一边念佛,一边说:“我听见了,什么事?”

翟永龄没有回答。

当母亲问他后,又继续念佛的时候,翟永龄又大声喊道:“母亲!母亲!母亲!”

连喊三声,喊得母亲心烦意乱,不由大怒,立即停下念佛,站起身来,回头对他责骂说:“烦死了,叫魂吗!我又不是聋子,你这么大喊大叫干什么?”

翟永龄见母亲生气,遂笑着解释说:“母亲,不必生气。我只叫了你几声,你就觉得烦死了;可你一天要念‘阿弥陀佛’几百遍,甚至上千遍,佛祖不是更烦吗?这样下去,佛祖烦到一定时候,就会发怒,到那时,可就不得了啊!”

母亲一听,有些害怕,急问:“怎么个不得了法?”

翟永龄说:“佛经上讲,如果教徒得罪了佛祖,活着要遭殃,死后去不了极乐世界!”

“啊!”母亲听后,吓得脸都变了色,从此再也不敢有事无事地念佛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关于名人励志的故事:受得了委屈,成得了大器

全文共 590 字

+ 加入清单

曾国藩20岁左右求学衡阳时,师从汪觉庵。同舍里有一个叫杨甫瑞的同窗,是当地有名的富家子弟。杨甫瑞依仗家里的权势,平时十分骄横,对于学业明显比他优秀的曾国藩,也是处处刁难。

一天,曾国藩坐在窗前,就着窗外的光线大声朗读《左传》,读得正专心,突然听到有人大声吼道:“曾国藩,你把窗户的光都挡住了,我怎么看书呀,还不赶紧挪开!”曾国藩停下来,侧身一看,是自己床铺对面的杨甫瑞。此时,杨甫瑞其实并未读书,而且他的床靠着窗户的另一侧,也未完全遮住光线。曾国藩很生气,想和他理论,但还是压住了火气,把凳子移到自己的床前,重新读起来。

到了晚上,曾国藩继续在灯下读书,杨甫瑞又冲他喊叫:“白天不读书,晚上玩勤奋,做样子给别人看也要分个时候吧。你现在读书,让我们怎么睡觉?”曾国藩听了,抬头朝他笑了笑,默读起来。

不久,曾国藩中试举人,同窗都纷纷向他祝贺。可杨甫瑞却大发雷霆,冲曾国藩嚷道:“这屋里的风水原是我的,你一来就夺走了。”一旁的同学非常反感,质问他:“曾国藩的书案不是你定的位置吗,怎么现在又反咬一口?”杨甫瑞仍强词夺理地说:“就是他夺了我的风水。”大家都纷纷指责杨甫瑞,倒是曾国藩过来劝解大家,不要为这点小事再与之争论,大家顿时对曾国藩敬畏三分。

一个人立身处世,连点委屈都受不了,要想成功,自然不易。曾国藩以后仕途通达,成为晚清将帅之才,这跟他年轻时候就初露端倪的隐忍气度,不能说没有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名人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

十分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资料。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取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之后最后成为我国着名的文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开风气之先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996 字

+ 加入清单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出身于官商家庭。1910 年留学美国,1917 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经担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开风气之先”的重要地位。他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本新诗集;1917 年1 月他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此文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拉开了序幕。

胡适的父亲胡传曾经担任清廷的“淞沪厘卡总巡”,后调台湾,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不久,病逝于厦门。胡适自小跟着母亲在绩溪老家,母亲是一位普通农家的女子,但也略通诗文,她经常教儿子背诵古典诗词,并且为他请了旧学根底很深的老师。胡适在故乡接受了 9 年的旧式教育,其间广泛接触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更由于通过阅读大量的明清白话小说,受到了运用白话文的训练,从而也确立了他的文学兴趣。

14 岁这一年,胡适曾经随三哥到上海梅溪学堂求学。他不懂上海话,又未曾开笔写文章,所以就被编到五班,那差不多是最低的一班了。有一次,国文老师在讲解“传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古文时,随口说这是《左传》上的话。来上海已经有 6 个星期了,胡适已大略能听懂上海话,他知道老师讲错了。等到老师讲完后,他轻轻地走到老师的讲桌跟前,低声对他说:“老师,这个‘传曰’是《易经》里的《系辞传》,不是《左传》。”老学究感到十分惊讶,他把花镜向上推了推,“对呀,我刚才是信口说错了。”

他把胡适拉到身边又一次上下打量眼前这位一身乡下打扮的学生,心里不由得暗暗惊叹。他又仔细询问了胡适读过那些书,背了多少东西,胡适都一一回答了。老师又问了他会不会对对子,会不会写文章,胡适当即写了一篇文章。文章完成后,老师更是惊呆了。一篇文章洋洋洒洒,满纸文辞锦绣。他第二大就被升到第二班去了。

在上海,十几岁的胡适还曾主编了《竟业旬报》(白话报刊),他积极称赞维新,也有一定反清革命倾向。15 岁这年,他就发表了自己编写的白话

小说《真如岛》。19 岁那年,胡适赴京参加“庚款”留美考试。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目,上联是“孙行者”,这下可难坏了许多考生,一个个抓耳挠腮答不出,胡适却游刃有余,轻轻松松走出了考场。批卷的时候老师看到他答的对子是“胡适之”,不禁拍案惊绝。这一次他的语文成绩是第一名,但是理科成绩却最差,在成绩过关的考生中,他的总分是最后一名。当年 9月份,他踏上了赴美的旅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名人求职的小故事

全文共 62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每个人工作的时候,都有一个求职的过程。那名人求职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名人求职的小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罗温·阿特金森:灵机一动

英国著名喜剧演员罗温·阿特金森以其“憨豆先生”的形象而深入人心。罗温成名前到英国一家著名的马戏团应聘滑稽演员。考官出的面试题目是当场让人捧腹大笑。憨豆又讲笑话又演哑剧,可考官没有一人露出一丝笑意。

罗温灵机一动,亮出绝招,他转身拉开面试房间的门,对外面等候面试的其他应聘者大叫道:“喂,你们都可以回家吃饭了!他们已经决定录用我了!”这时,已经憋了很久的考官们一下子集体大笑起来。

罗温终于得到了一份可以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并最终成为英国喜剧泰斗、世界著名的滑稽大师。有时候懂得运用幽默,也是打动人心的一个技能。

李咏:处变不惊

1991年7月,李咏刚从北京广播学院(现已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就去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招聘考试。面试的当天,中央电视台把内部的闭路电视全部开通,台里所有人都能看到面试现场的画面,考场台下黑压压的全是人,初出茅庐的李咏有点儿慌,他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随着面试的进行,他逐渐适应了这种场面。

当时正打海湾战争,考官问海湾战争参战国都有哪些国家?李咏搜肠刮肚说了一些,惟独少了伊拉克,台下马上就有人质问,李咏想都没想,脱口而出:“联合国正制裁呢,那是‘敌’国呀!”一句话让台下的人全乐了,李咏由此给考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顺利地进入了中央电视台,为日后成为综艺节目“一哥”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名人故事作文300字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

读了这本《名人故事》,让我了解了八十三位名人以及他们的八十八个名人故事。当我一翻开它,就好象走进了名人的世界里,阅读它时,就好象在跟名人们对话……

在这么多的故事里,让我最受感动的是:马寅初为了读书而宁愿放弃经营家业,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他终于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的这种不读书,宁愿死的精神让我感动。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学生,更应该向他学习,长大对社会做出一些贡献。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更让人敬佩。大禹为了黎民百姓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历尽艰辛,吃苦受累了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让我铭记在心,我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将来一定也要为国家出一份菲薄的力量。

正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境地”,小故事能给人启发,明白道理,它如同一抹云彩,照亮了美好的人生。书中还有许多这样的名人故事,朋友,你如有兴趣不妨一阅。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定能让你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名人婚恋趣闻名人故事

全文共 806 字

+ 加入清单

蒙哥马利

英国军事家蒙哥马利的笔迹很难辨认。有一次,他去参观设在伦敦的布置得十分漂亮的纪念非洲战争的博物馆。

他一边在大厅里漫步,一边饶有兴趣地参观展品。突然,他愣住了,问管理人员:“这封信是从哪儿弄到的?”管理人员得意地回答说:“这是您亲自制定的著名的托布鲁克进攻计划呀!”“糊涂!”蒙哥马利发火了,“这是我写给我老婆的一封信。”

海涅 1841年,海涅跟巴黎皮货店的一个女营业员欧仁妮结婚,这是一个不幸的结合。欧仁妮愚蠢无知,而且虚荣心极强。海涅对她的爱情没有能够使她克服自己的缺点。诗人临死时把所有的财产都留给了她,条件是她必须再嫁一个人。

海涅解释说:“这样至少有一个人会因为我的死而感到遗憾。”

尤金·奥尼尔 尤金·奥尼尔(1888-1953),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和最重要的代表,他的创作对美国现代和当代戏剧有深远的影响。1936年,奥尼尔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不喜欢出名,因此不愿到斯德哥尔摩去领奖。

奥尼尔爱喝酒,而且经常喝得一醉方休。新婚之夜,他又喝得不省人事。第二天早上醒来,他发现身旁躺着一个女人。“你是谁呀?”“你昨天晚上娶的我。”新婚妻子很是吃惊。

毛姆

英国作家毛姆80岁时曾收到一位女读者的来信,此信写得很有趣,写信者是位年轻的女性,在信中,她写道:“我读了你的作品,觉得你一定是一个了不起的大情人,很想爱你。后来我查阅《名人大辞典》,发觉你比我的祖父年岁更大,我只好放弃这念头了。”毛姆后来说,由此可知,爱情绝不是属于精神的,而是与肉体分不开的。

海曼 被誉为“世界女排第一重炮手”的海曼曾和一个白人恋爱,但最终却因肤色种族问题分手。海曼成名后,这个白人去找她说:“亲爱的,我们和好吧,现在你已经是世界闻名的大球星了,我非常渴望和你在一起。”

海曼轻蔑地一笑,说:“不知道你爱的是我的名气还是我这个人?如果爱的是我本人,我现在仍然这么黑。如果爱的是我的名气,那么,这个问题很好解决,请去买球票看球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名人故事作文300字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冯如(1884-1912),原名冯九如,字鼎三,1884年1月12日(清光绪九年农历十二月十五日)出生于恩平牛江杏圃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曾在乡间私塾就读数年,辍学后居家务农。

1898年,冯如16岁时,父母就为他成婚,妻子是恩平大沙岗坪乡竹林村梁三菊。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由于生活困难,冯如在1899年辞别了父母和婚后不久的妻子,跟表亲伯母的弟弟吴英兰,远涉重洋到美国三藩市(旧金山)谋生。

天资聪颖多幻想

冯如在村中的私塾读书时,非常勤奋,学习成绩在同班同学中名列前茅。他在写作时常常流露出许多幻想,并提出许多令人思考的问题。如小鸟为什么会飞上天呀,为什么可以在天空中翱翔自如呀,为什么可以飞快飞慢,甚至有时可以停留在空中呀,等等。老师看到他的这些作文,称他是“富有幻想的孩子”。名人名言网欢迎您的光临

冯如还经常创造出一些新奇的玩具。他制作一只像大鸟的风筝,两只翼吊着两个小木桶,当风筝乘风徐徐升上天空后,小木桶变成小风袋,起到平衡飞翔的作用,看得村中大人、小孩连连称奇。他还用一个火柴盒造一只小船,放在鱼塘中,让风吹着飘来飘去,人们都称赞他有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阿基米德名人故事

全文共 2385 字

+ 加入清单

阿基米德(Archimedes287BC~212BC)出生在叙拉古的贵族家庭,父亲是位天文学家。在父亲的影响下,阿斯米德从小热爱学习,善于思考,喜欢辩论。长大后飘洋过海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求学。他向当时着名的科学家欧几里德的学生柯农学习哲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等知识,最后通古博今,掌握了丰富的希腊文化遗产。回到叙拉古后,他坚持和亚历山大里亚的学者们保持联系,交流科学研究成果。他继承了欧几里德证明定理时的严谨性,但他的才智和成就却远远高于欧几里德。他把数学研究和力学、机械学紧紧地联在一起,用数学研究力学和其它实际问题。保护叙拉古战役中的机械巨手和投石机等就是最生动的一个例子,有力地证明了“知识就是力量”的真理。在亚历山大里亚求学期间,他经常到尼罗河畔散步,在久旱不雨的季节,他看到农人吃力地一桶一桶地把水从尼罗河提上来浇地,他便创造了一种螺旋提水器,通过螺杆的旋转把水从河里取上来,省了农人很大力气。它不仅沿用到今天,而且也是当代用于水中和空中的一切螺旋推进器的原始雏形。阿基米德在他的着作《论杠杆》(可惜失传)中详细地论述了杠杆的原理。有一次叙拉古国王对杠杆的威力表示怀疑,他要求阿基米德移动载满重物和乘客的一般新三桅船。阿基米德叫工匠在船的前后左右安装了一套设计精巧的滑车和杠杆。阿基米德叫100多人在大船前面,抓住一根绳子,他让国王牵动一根绳子,大船居然慢慢地滑到海中。群众欢呼雀跃,国王也高兴异常,当众宣布:“从现在起,我要求大家,无论阿斯米德说什么,都要相信他!”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小块放杠杆的支点,我就能将地球挪动。假如阿基米德有个站脚的地方,他真能挪动地球吗?也许能。不过,据科学家计算,如果真有相应的条件,阿基米德使用的杠杆必须要有88×1021英里长才行!当然这在目前是做不到的。

最引人入胜,也使阿基米德最为人称道的是阿基米德从智破金冠案中发现了一个科学基本原理。

国王让金匠做了一顶新的纯金王冠。但他怀疑金匠在金冠中掺假了。可是,做好的王冠无论从重量上、外形上都看不出问题。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日思夜想。一天,他去澡堂洗澡,当他慢慢坐进澡堂时,水从盆边溢了出来,他望着溢出来的水,突然大叫一声:“我知道了!”竟然一丝不挂地跑回家中。原来他想出办法了。

阿基米德把金王冠放进一个装满水的缸中,一些水溢出来了。他取了王冠,把水装满,再将一块同王冠一样重的金子放进水里,又有一些水溢出来。他把两次的水加以比较,发现第一次溢出的水多于第二次。于是他断定金冠中掺了银了。经过一翻试验,他算出银子的重量。当他宣布他的发现时,金匠目瞪口呆。

这次试验的意义远远大过查出金匠欺骗国王。阿基米德从中发现了一条原理:即物体在液体中减轻的重量,等于他所排出液体的重量。这条原理后人以阿基米德的名字命名。一直到现代,人们还在利用这个原理测定船舶载重量等。

公元前215年,罗马将领马塞拉斯率领大军,乘坐战舰来到了历史名城叙拉古城下,马塞拉斯以为小小的叙拉古城会不攻自破,听到罗马大军的显赫名声,城里的人还不开城投降?

然而,回答罗马军队的是一阵阵密集可怕的镖箭和石头。罗马人的小盾牌抵挡不住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石头,他们被打得丧魂落魄,争相逃命。

突然,从城墙上伸出了无数巨大的起重机式的机械巨手,它们分别抓住罗马人的战船,把船吊在半空中摇来晃去,最后甩在海边的岩石上,或是把船重重地摔在海里。船毁人亡。马塞拉斯侥幸没有受伤,但惊恐万分,完全失去了刚来时的骄傲和狂妄,变得不知所借。最后只好下令撤退,把船开到安全地带。

罗马军队死伤无数,被叙拉古人打得晕头转向。可是,敌人在哪里呢?他们连影子也找不到。

马塞拉斯最后感慨万千地对身边的士兵说:“怎么样?在这位几何学‘百手巨人’面前,我们只得放弃作战。他拿我们的战船当游戏扔着玩。在一刹那间,他向我们投射了这么多镖、箭和石块,他难道不比神话里的百手巨人还厉害吗?”

年过古稀的阿基米德是一位闻名于世的大科学家。在保卫叙拉古城时,他动用了杠杆、滑轮、曲柄、螺杆和齿轮。他不仅用人力开动那些投射镖箭和石弹的机器,而且还利用风力和水力,利用有关平衡和重心的知识、曲线的知识和远距离使用作用力的知识等。难怪马塞拉斯不费劲就找到了自己惨败的原因。当天晚上,马塞拉斯连夜逼近城墙。他以为阿斯米德的机器无法发挥作用了。不料,阿斯米德早准备好了投石机之类的短距离器械,再次逼退了罗马军队的进攻。罗马人被惊吓得谈虎色变,一看到城墙上出现木梁或绳子,就抱头鼠窜,惊叫着跑开:“阿基米德来了。”

传说,阿基米德还曾利用抛物镜面的聚光作用,把集中的阳光照射到入侵叙拉古的罗马船上,让它们自己燃烧起来。罗马的许多船只都被烧毁了,但罗马人却找不到失火的原因。900多年后,有位科学家按史书介绍的阿基米德的方法制造了一面凹面镜,成功地点着了距离镜子45米远的木头,而且烧化了距离镜子42米远的铝。所以,许多科技史家通常都把阿基米德看成是人类利用太阳能的始祖。

马塞拉斯进攻叙拉古时屡受袭击,在无般无奈下,他带着舰队,远远离开了叙拉古附近的海面。他们采取了围而不攻的办法,断绝城内和外界的联系。3年以后,他们利用叙拉古城市居民的大意,终于在公元前212年占领了叙拉古城。马塞拉斯十分敬佩阿基米德的聪明智慧,下令不许伤害他,还派一名士兵去请他。此时阿基米德不知城门已破,还在凝视着木板上的几何图形沉思呢。当士兵的利剑指向他时,他却用身子护住木板,大叫:“不要动我的图形!”他要求把原理证明完再走,但激怒了那个鲁莽无知的士兵,他竟用利剑刺死了75岁的老科学家。马塞拉斯勃然大怒,他处死了那个士兵,抚慰阿基米德的亲属,为他开了追悼会并建了陵墓。阿基米德被后世的数学家尊称为“数学之神”,在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三位数学家中,阿基米德占首位,另两位是牛顿和高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回到10年前一样快乐名人故事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记者问汪涵:“如果有一天你没那么走红了,还会那么快乐吗?你的生活水准已经到了这么高的层次,如果再回到10年前的水平,你能忍受吗?”

汪涵笑笑,诚恳地说:“你如果没有钱请你的女人看电影,你就带她看星星。一样的,黑黑的幕,上面有光,还不要钱。500元你打乒乓球,5000元你打保龄球,5万元你打高尔夫,都是出汗的。你赚了1000万元,你体内产生的肾上腺激素不会比赚500元产生的多很多。有一次我看到,拖板车的师傅把车拼到一起,把身上的钱攥成一把,丢在板车上,觉得这些钱可以给太太买条围巾,让儿子多补课,那种笑容极其灿烂,很多时候快乐和钱没关系。如果再回到10年前,我也能够忍受,无非是一张床、三顿饭。生活品质的好不好和你的朋友有关系,只要身边不缺少讲真心话的人。你喝1982年的红酒,无非是想和那个人好好聊聊天,没有红酒你就喝点绿茶,一样可以讲真心话。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人就是主人。”

快乐来源于哪里?有人说,快乐是春天的鲜花、夏天的绿荫、秋天的野果、冬天的飞雪。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次真诚的握手,一场倾心的交谈,都是快乐的事情。汪涵用真诚的话语,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快乐的源泉和意义,快乐其实很简单,快乐就在我们身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经典励志的名人故事:字典是路途的良伴

全文共 1096 字

+ 加入清单

钱钟书,以周岁抓“周”抓到书而取名“钟书”。他也就名副其实,一辈子“钟情于书”,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读字典的特殊爱好更为人们所乐道。许多大部头的字典、辞典、大百科全书,他都逐条逐条地读过,并时常读得开怀大笑。

1935年,钱钟书以留英公费生的最高分数去英国专修英国文学。数十天的海上生活,船在大海的风浪中颠簸,同行的人都苦不堪言,唯有钱钟书怡然自得,手不释卷。一位友人走近一看,原来他捧着一本约翰逊博士的《大字典》在读。钱钟书微笑着说:“字典是路途的良伴……”他的回答使友人大为叹服,对他的这种静心涵养的功夫肃然起敬。后来钱钟书由上海赴湖南兰田任教,随身也只有一本英文字典。钱钟书先生的同学邹文海先生说:“我走近去查究他看的是什么书,方知他翻的是英文字典。‘咦!一本索然寡味的字典,竟可捧在手中一月’,他看到我惊奇之色,正式告诉我说,‘上次去英国时,轮船上唯一以约翰逊博士的字典自随,深得读字典的乐趣,现在已养成习惯’。我说我最厌字典,看书时宁肯望文生义地胡猜,也不愿费时地查字典。他说我不求甚解的态度不能用之于精读,而且旅途中不能做有系统的研究,唯有随翻随玩,遇到生冷的字,可以多记几个字的用法。更可喜者,前人所著字典,常常记载旧时口语,表现旧时的习俗,趣味之深,有不足为外人道者。我那时才知道钟书君博闻强识,积学之深。”可见钱先生治学是很注意方法的,也非常懂得利用性质不同的空暇时间,能充分发掘出研读字典、辞典的乐趣来,既利用了旅途的时间,又减轻了旅途的车船劳顿,还从字典中获得了知识。

在钱钟书的心目中,字典不是查的,是用来读的。钱钟书个人的藏书并不多,有的多数是工具书。但凡他读过的字、辞典,基本都能记住。他记忆力相当好,到了能够背字典的程度。如钱钟书就背过约翰逊博士的《英文词典》。据称,钱钟书在图书馆读书,很少翻阅字典,因为这些词语都在脑海里储藏了。有的英文字典不好记,他就多次读,有人说他读破过几本英文词典。比如一本抽屉版大小的《韦氏大词典》,他竟能读三遍。他有一部上世纪40年代末流行的《简明牛津字典》,在每一页的空白处都密密麻麻写满批注。这种阅读习惯和照相机似的记忆力使他具备广博的知识,成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钱钟书喜读字典,是对知识的渴求与积累,也是毅力和耐心的体现。他之所以能成为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举世瞩目的大学者,可以说是与他对字典有一种特殊的爱好分不开的。他学问的渊博在当代中国可谓首屈一指,被称为“当代第一博学鸿儒”、“文化昆仑”。所以,有外国记者如是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简直把他看做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名人故事作文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仰望历史的天空,那些优秀的人犹如天上的星星,他们伟大、高尚的精神永远在人们心中闪烁。现在,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小时候的故事吧。

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本来不富裕的家庭就变得更困难了。欧阳修还有一个妹妹,一家三口人的负担全落在他母亲的肩上。小欧阳修天生好学,聪颖过人,嗜书如命。但家里穷,怎么办呢?母亲郑氏粗通文墨,她就教儿子和女儿读书。没有纸笔,母亲就把沙土铺在地上,让他们用芦秆当笔练习写字。

欧阳修读书专心致志,10岁时已经读了不少的书。许多书根本买不起,他就到处借书来读。就这样凭借他过目成诵的本领,背了一本又一本借来的书。而他写文章的本领也有很大的进步,很快地就可以写出漂亮的诗文。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很是欣慰,不时鼓励他立志考取功名。

欧阳修23岁时便中了进士甲科,最终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伟大文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精选

全文共 1254 字

+ 加入清单

1、法国名画家纪雷有一天参加1个宴会,宴会上有个身材矮小的人走到他面前,向他深深一鞠躬,请求他收为徒弟。纪雷朝那人看了一眼,发现他是个缺了两只手臂的残废人,就婉转拒绝他,并说:“我想你画画恐怕不太方便吧?”

可是那个人并不在意,立刻说:“不,我虽然没有手,但是还有两只脚。”说着,便请主人拿来纸和笔,坐在地上,就用脚趾头夹着笔画了起来。他虽然是用脚画画,但是画得很好,足见是下过一番苦功的。在场的客人,包括纪雷在内,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纪雷很高兴,马上便收他为徒弟。这个矮个子自从拜纪雷为师之后,更加用心学习,没几年的工夫便名扬天下。他就是有名的无臂画家杜兹纳。

启示:没有手竟然能成为画家,岂不是很让人无法相信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排除万难的毅力和恒心,你就能创造奇迹,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只要努力、才会出现奇迹。

2、每1个人都有幽默的时候,只是在不要同的地方。就算是周总理,只是在不同的地方。

一位记者问总理:“中国有没有妓女?”不少人纳闷:怎们问这种问题?大家关注着周总理,周总理肯定的说:“有!”接着“中国的妓女在台湾!”这一答,记者哑口无言。其实这是1个圈套,只要总理说:“没有”,一旦你真的这样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会紧接着说“台湾有妓女”,这个时候(www.t262.com]你总不能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

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位记者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但又不能在外交场合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周总理的回答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叫做柔中带刚,最终尴尬、窘迫的是美国人自己。

有的时候的幽默,可以用来玩,也可以用来维护尊严。

3、郭沫若是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他于 1892 年生于四川乐山“绥山毓秀,沫水钟灵”的古镇——沙湾。

郭沫若四岁半便进“绥山馆”读书,在这里度过了8个春秋。郭沫若在私塾先生的训导下,读《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许多古书。因此,他不到七岁,就已能写出满不错的对联和诗词。

郭沫若在少年时代就十分同情家庭困难的同学。有一天,他碰到在乐山太平场读书的好友余童生,只见小余表情沮丧,仔细一问,才知他因交不起学费,被迫退学了。郭沫若心想,小余聪明好学,很有抱负,如今中途辍学,多可惜呀!于是,他温情脉脉地安慰小余说:“别难过,我去找私塾先生求求情,让他免费收下你。”说罢,当场作了一副对联,送给了私塾先生。

谁知,私塾先生接过对联,只看了两眼,就无动于衷地扔到了一边。郭沫若急了,又研墨挥毫,作了一首七绝《怜余童生》:“学海茫茫庭院森,无银不敢拜大成。吾望吾师施恩典,同病相怜应有人。”

私塾先生读了这首情深意切的七绝诗,深受感动,不久就免了余童生的学费,使他得以继续念书。

[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精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书法家名人小故事

全文共 938 字

+ 加入清单

1、 李邕重义爱士

李邕重义气爱人才,作文擅长碑颂,并且大多亲自书写。人们奉上金银财物请他写碑文,前前后后收到的财物加起来数目极大。但是他却能够拯救孤苦,接济穷人,家里没有很多积蓄。

故事来源:宋""""""朱长文《续书断》

2、 徐浩八体皆备

徐浩的父亲徐峤之擅长书法,把笔法传给了徐浩,后来徐浩的书法比父亲更好。徐浩曾经写了42幅屏风,八种书体都有,其中草书和隶书尤其好。世人形容他的书法说:“像愤怒的狮子挖掘巨石,口温饱的骏马急奔泉水。”

故事来源:《新唐书》

3、 郑虔红叶学书

郑虔在广文馆博士,学习书法却苦于贫穷买不起纸,得知慈恩寺贮存了好几间屋子的柿叶,于是就借住在庙里,每天拿红叶写字,天长土久几乎写遍了这些叶子。他后来写了自己做的诗,和画一起并成一卷,献给皇帝。唐玄宗亲笔题跋:“郑虔三绝。”

故事来源:唐""""""李绰《尚书故实》

4、 李阳冰观《碧落碑》

绛州有块碑,碑上的篆字和古代的不同,很奇特。李阳冰看到了,睡在碑下观赏,好几天不离开。鉴定碑书是初唐所作,但没有记上书家的姓名。因碑上有“碧落”两个字,当时人就称它为《碧落碑》。

故事来源:唐""""""李肇《国史补》

5、 钟绍京破产求王书

钟绍京因为喜好书法,不惜花大价钱倾其所有去收求名家书迹,总计用去几百万贯钱,却只买到王羲之行书五张,不能求到楷书一个字。

故事来源:唐""""""张怀瑾《书估》

6、 卢弘宣临小王帖

李德裕做宰相时,有人献上书法名迹,他不断把玩,很喜爱那书法。卢弘宣当时做度支郎中的官,有擅长书法的名声。李德裕把他请来,出示自己得到的这件书迹,请他观看。卢弘宣拿着帖,好久不作声。李德裕问:“怎么样?”卢弘宣惊恐地说:“这是我近年临的王献之帖”。李德裕从此更加看重他了。

故事来源:《太平广记》

7、 柳公权不重钱财

柳公权书名显赫,当时大臣家的原告版墓志,若不是出自柳公权手笔,别人就要以为他们的子孙不孝。外国人来中国进贡,都另外准备了钱,说:“这是购买柳公权书法的”。柳公权曾经书写了京兆西明寺的《金刚经》,有钟繇、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各家的笔法,自己很满意。总计大卧们请他写字而赠送的钱财,共有好多万,然而这些钱被仆人盗用了,他也不再追问,只有笔砚图书典籍等,才亲自把它们锁好秘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关于团结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910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赵国宦者令缨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得到赵王 的赏识,封为上大夫。

后来,秦王又提出与赵王在渑池相会,想逼迫赵王屈服。蔺相如 和廉颇将军力劝赵王出席,并设巧计,廉颇以勇猛善战给秦王以兵力上的压力,蔺相如凭三寸不烂之舌和对赵王的一片忠心使赵王免受屈辱,并安全回到赵国。

赵王为了表彰蔺相如,就封他为上卿,比 廉颇将军的官位还高。 这下廉颇可不乐意了,他认为自己英勇善战,为赵国拼杀于前线,是第一大功臣,而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颇很是不服气,就决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称病不出。

有一次,蔺相如有事出门遇到廉颇。廉颇就命令手下用各种办 法堵住蔺相如的路,最后蔺相如只好命令回府。廉颇就更得意了,到处宣扬这件事。蔺相如的门客们听说了,纷纷提出要回家,蔺相如问为什么,他们说:“我们为您做事,是因为敬仰您是个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现在 您居然对狂妄的廉颇忍气吞声,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听了,哈哈一笑,问道:“你们说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将 军厉害?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颇呢?秦国现在不敢来侵犯,只是慑于我和廉将军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作为赵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呢?”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

蔺相如知道后,连忙热情出来迎接。廉颇半跪着走到蔺相如面前,羞愧地说:“蔺丞相,都怪我一时冲动,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后悔莫及呀!请你用荆条打我吧,我甘受惩罚!”蔺相如连忙把廉颇扶起,说:“大哥快快请起,秦王之所以不敢攻打我们赵国,是因为我们国家有你我这一文一武,让我们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吧!”蔺相如接着说:“我愿跟大哥结为兄弟。”廉颇激动地说:“好!好!”蔺相如让家丁在后花园内摆放好香和酒,蔺相如和廉颇就来到后花园内。只见,他们同时跪下,大声说道:“我们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接着他们高举酒杯,一饮而进。就这样他们在后花园内结为了兄弟,并许下同生共死的诺言。

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兄弟,同心协力保护赵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于道歉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455 字

+ 加入清单

廉颇蔺相如的将相和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乐观的名人故事2:“疯女子”张平宜与麻风村

全文共 3973 字

+ 加入清单

在台湾,她是获得过大奖但不按常理出牌的“奇怪的记者”,而在麻风村,为了麻风病人子女的教育问题,她“像疯子一样作战”了十年。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直面厚重艰难的课题。是逃避,还是用力在生命的轨迹里添上厚重的一笔?

台湾女记者张平宜选择了后者。张平宜曾是台湾新闻界最出色的记者之一,12年职业生涯中,以作品《台湾艾滋病防治经验》、《终战五十年省思日本三大反人道罪行》先后获得台湾地区新闻界最大的奖项“吴舜文新闻奖”和“行政院新闻局金鼎奖”。

另—个世界

1999年夏天之前,张平宜尚未意识到麻风村会与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紧密联系。

当时,她是台湾《中国x报》的资深记者,工作稳定,家中有一栋4层楼的依山别墅,并配备佣人,开跑车,爱时髦,生活无忧。

像一些同龄女性一样,随着小儿子的降生,她打算辞职当专职家庭主妇。在辞职前,她安排了最后一次采访任务——跟着国际救援组织到云南、四川一带的麻风村考察,当时她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一个叫大营盘的小村庄。

从1959年开始,因为麻风病的蔓延,当地政府在大营盘建立了麻风康复村,对麻风病人实行隔离集中的治疗,张平宜到来的时候,这里已经遭受麻风病侵蚀半个多世纪。

第一次从台湾深入到大陆偏远底层的农村,穷山恶水,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封闭隔绝的破败景象让她震惊。这些村子极为偏僻,利用自然地形与世隔绝,仍停滞在无水无电、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无家可归的老残病人遭疾病侵袭,有人眼瞎、鼻残、五官严重扭曲变形,有人缺手断脚,只能在地上匍匐爬行,包伤口的布烂了,苍蝇在周围围绕,走过的地方都是血痕。

“那里的孩子,他们没有一个穿着像样的衣服,很多人光着身子,身上脏得只能看到两颗眼珠子,眼神空洞,”初到大营盘时,张平宜很疑惑为什么这个地方的孩子脸上都长满了一颗颗的痣?直到她走近一看才知道——“天啊!那不是痣,而是一只只苍蝇停在孩子们的脸上。”

他们是麻风病人的子女,生在麻风村、长在麻风村,除了集体户口外,他们没有自己的身份。麻风病人尚有身份和补助,他们的子女却一无所有,麻风病人的第二代、第三代不仅是文盲,更是所谓的“幽灵人口”,背负着麻风病人的宿命,他们走不出麻风村。没办法读书,个别人只好隐瞒身份到外地去上学。

麻风病人没有被安排在疗养院集中治疗,生活在最原始的山村中与世隔绝。麻风村民只能近亲通婚,一生再生,小孩也没机会受教育。出生,成长、成婚,又有新的孩子源源不绝地出生,一条看不见的线似乎圈着这些被命运诅咒却无辜的脸。

张平宜是个爱哭的人,但她认为自己并非是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弱女子,多年从事的记者职业早已让她给自己披上防护衣,但是她哭了。

最初她的想法很简单,只打算尽一个记者的职责,将看见的事情传播出去。但是,如今回头看,一转身的工夫,她的命运与麻风村已经紧密相连了十年之久。

“我是一个母亲,看到麻风村里的那些孩子,我做不到转头离去。”张平宜如是说。

作为第一个进去大营盘的台湾记者,张平宜担心,以后还会有记者再进去吗?如果自己狠心离去,大营盘那些孩子的情况还要多少年才会被披露出来?一般人不会有心情去关心并走进麻风村,也不可能会有人跑去关注这群隐藏在社会最底层的人。

因为那一张张无辜的小脸蛋,张平宜心里很清楚,如果麻风村子女的救援教育不开始,他们将永无受教育的机会,一辈子都无法走出被人歧视的麻风村。

经过十年的努力,张平宜已经在大营盘建立国内麻风村第一所正规学校,2005年凉山地区的麻风村告别“幽灵村”的历史,在完成一轮户口普查后,大营盘成为正式的行政村。

2005年大营盘小学毕业典礼,张平宜邀请了两岸媒体去采访,台湾和大陆都去了好几家媒体,“‘啪’,把这件事情一报出来,大营盘的户口普查工作就展开了”,张平宜形容当时的媒体效应。

媒体的关注,使当地政府将更多关爱的眼光投向麻风村。2007年国家投入扶贫资金在当地修路、引水、建房屋,给村民增加补助,并建学生餐厅,盖中学校舍等。

3月中旬,张平宜再次回到麻风村,她每次回去一般会呆上一个月左右。

像疯子—样作战

最初的开天辟地是艰难的,因为民间社会的歧视,以及长期的隔离政策和落后的经济措施,导致大营盘与地方社会结构的断裂,麻风村成了一个“刻意被遗忘的黑暗角落”。

凉山大营盘村对她这位来自台北的都会女子来说,真是一个化外之地。但最让她感到心力交瘁的不是环境的恶劣,而是和当地官员的斡旋,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封闭社会里,当地官员们认为她大老远地从台湾来到四川凉山,一天到晚在麻风村帮助别人,铁定是为了要投资获利,要不然就是来这儿搞特务工作。

“张小姐很难缠的”,张平宜说当地官员这样评价自己,她甚至被称做“台湾来的女特务”,虽是玩笑之说,但天外来客的尴尬,没少让张平宜吃苦头。

“用他们的想法就会这样解读,因为他们完全不懂得什么叫人道救援,也不懂得人道关怀。他们不能理解的是,你张平宜又没有名、又没有利,还拿钱出来,难道这个女人疯了吗?”

她刚到的那几年,由于汉族和彝族的文化差异和冲击,张平宜和官员更是经常起冲突,推展工作处处碰壁。她无法和那些刁难她的官员谈所谓的人道关怀,所谓的生命价值,相处过程中却不乏斗智斗勇之处。

为了申请学校用地、经费,最初张平宜对当地政府寄予了很大希望。2006年时,张平宜说自己已经发誓再也不跟官员打交道了。“我咬着牙做就是了,我不想跟他们再去争什么。我们把自己封闭在麻风村里,在自己的学校里,带着孩子成长,孩子们没吃、没穿,我们就自己去找,不再指望当地官员。”

“像疯子一样在前方作战”,张平宜这样形容自己在大营盘的经历,“如果我是个男人,早就被赶走了。人家以为你去行善,结果我们要跟他们作战。但我们争的是当地人的利益,结果是选择了跟孩子们一起走这条路,一走就十年。我知道我一放手他们就会回到原点。我觉得这是最笨的方法,可也是最实在的方法。我有时候想想,真没想到我的人生竟然会转去那做这个事。”

“我必须承认,如果不是当年征战新闻战场的惯病,你一个人无论如何都得把选题做回来,我就不可能这样做。”张平宜说,但她还是慢慢学会了更有耐心,留心观察当地的文化,请教当地学者,从学者们对彝族麻风村的田野调查中,考察了疾病之于村落的生活影响,才渐渐地抓住了对凉山的感觉。现在,大营盘小学已经逐步成为一个成熟的教学点,老师人数已经有12个,学生30人。

中国有800多个麻风村,光云南就有200多个。之所以选择在大营盘这个地方奋斗,张平宜说,是因为我想在这里做一个样板,让后来者比照。

张平宜的新书《台湾娘子上凉山》在台湾出版,她说希望通过这本记录了自己十年凉山经历的书,帮助孩子们把大营盘中学建立起来,“这也许是我最后一次替他们这样的发声请求”,她说的是跟当地政府的“最后一搏”。为了建立大营盘中学,她甚至给温x宝写过信,向凉山政府申请30亩地盖学校用。后来,在政府主导下,大营盘中学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了,但仍未有老师到位,“出这本书真的很希望能够帮孩子们把中学建立起来”。

为了募集资金,张平宜在台湾成立了“希望之翼协会”,不定期向社会募捐。目前,在学校的运营上,协会尚能解决资金问题。但如果需要大笔费用,协会会跟其他一些基金会合作,或者向台湾企业家筹集。

一个奇怪的记者

她的朋友评价她是个疯狂而执著的女人,她则说自己是个脾气很大的人,以前在报社工作时,她就是一个非常奇怪的记者。很多记者喜欢跑比较抢版面的“立法院”政治或财经新闻线,对社会边缘的题目根本不感兴趣。但张平宜从入行开始就在做社会关怀的议题。

“这样的议题很少有编辑会感兴趣,因为没有卖点,但好在我文笔还可以。张平宜在报社是一个没有专属版面的记者,她的文章可以放在任何一个版面,可又不隶属于哪一个版。报社的同事早已知道她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记者。

1992年的某一天,张平宜在高雄的精神病院采访精神病患者选举投票,有人过来跟她说,“平宜,你采访艾滋病的报道得了吴舜文新闻奖”。在此之前,张平宜对艾滋病的关注已经有七年了,对于不同的艾滋病群体、艾滋病酒吧、保险套等问题,她都会去观察。

1996年,张平宜获得“行政院新闻局金鼎奖”,则是对731人体实验部队和南京大屠杀的问题有了长期跟进后,凭报道《终战五十年省思日本三大反人道罪行》而获奖。

据说,当时大家都以为这个获得大奖的张平宜应该是个老头子,他们不会想到,写这种东西的人其实是一个三十岁的女记者。

“我管你有没有版面,我觉得我做的是我自己。所以说大家说我是一个疯狂执著的女人,没错。”

她在医生丈夫的眼里,原是个又娇生惯养又脾气不好的千金大小姐,除了做记者外什么都不会,也从来都不会做饭,现在却可以在学校给几百个孩子做饭。她先生总是说自己做梦都没有想到她可以吃那么多的苦,并且在环境那么恶劣的地方还能够苦中作乐,看到了她崭新的另外一面,所以他很支持。

好多人看到她书封面的照片,都说照片和本人有差异。不是五官上的差别,而是神采,10年后的她,过度的操劳的脸上已浮现了沧桑感。

她笑说,她也很想有充足的时间休息,然后像其他女人一样去做做美容,把脸上的一些斑点去掉。

她形容自己这一辈子的感情跟大营盘是割不下的,因为已经内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会掌控着她的悲欢。接下来,她很希望角色上可以有点改变,她可以跟一般的女人做一样的事。

为了让孩子理解自己,张平宜曾带两个儿子去麻风村,她认为这是最好的言传身教。小儿子小学三年级第一次去那里,背了一袋恐龙玩具,教麻风村的孩子认识各种恐龙。现在两个儿子每年都会去做义工,她希望两个儿子能从中学会与人交流,在爱自己的同时也懂得爱别人。

这个内在非常感性,说话和行事却风风火火的女人,在听到中央电视台记者要和她一起从成都一路跟拍到大盘营村,她立马打了回票,旁边的助理不解地问她为什么?她的回答劲爆得让记者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她说:“我才不要,我还要保持我挖鼻孔的乐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名人的诚实故事

全文共 965 字

+ 加入清单

一、商鞅立木取信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

解析:“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言而无信则自取灭亡。

话题:“人无信不立”“诚信”“证明”

二、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

季布,汉朝人,他以真诚守信着称于世。时人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意思是说,季布的一句话,比金子还要贵重。后来,季布跟随项羽战败,为刘邦通缉,不少人都出来保护他,使他安全地渡过了难关。最后,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解析:只有诚信待人者,才能被他人诚信相待。

话题:“诚信与人生”“互助”“诚信的价值”

三、李苦禅烧画

李苦禅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他为人爽直,凡答应给人作画,从不食言。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画,李苦禅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时完成。不久,当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讣告后,面有愧色,即趋作画,画了幅“百莲图”,并郑重其事题上老友的名字,盖上印章,随即携至后院,将画烧毁。事后,对儿子说:“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

解析:真正的画家、艺术家都是些感情真挚而丰富的人。他的不虚伪造作,讲诚信,从不食言,真可谓画品如人品。

话题:“诚信人生”“重诺”

四、经营人心

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城有一点心店主李沙庚,最初,以货真价实赢得顾客满门。但其赚钱后便搀杂使假,对顾客也怠慢起来,生意日渐冷落。一日,书画名家郑板桥来店进餐,李沙庚惊喜万分,恭请题写店名。郑板桥挥毫题定“李沙庚点心店”六字,墨宝苍劲有力,引来众人观看,但还是无人进餐。原来“心”字少写了一点,李沙庚请求补写一点。但郑板桥却说:“没有错啊,你以前生意兴隆,是因为‘心’有了这一点,而今生意清淡,正因为‘心’少了这一点。”李沙庚感悟,才知道经营人生的重要。从此以后,痛改前非,又一次赢得了人心,赢得了市场。

解析:人心是一笔无形资产,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巨大财富。对于企业、商家而言,经营人心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此事亦可看出郑板桥的智慧与幽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名人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206 字

+ 加入清单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就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个性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齐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让我当那个句号名人故事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艾森豪威尔将军是美国第34任总统,他外表憨厚,笑容可掬,和蔼可亲,是一个大智若愚型的人物。

他处事公正严明,对人宽大仁厚,而且生性幽默,非常懂得运用自嘲来鼓舞别人。

二次大战期间,他到前线视察,并对官兵们演说,以鼓舞士气。不巧下雨路滑,讲完话要离去时摔了一跤,引得官兵哄堂大笑。

身旁的部队指挥官赶紧扶起他,并对官兵无礼的哄笑,郑重地向他致歉。艾森豪威尔对指挥官悄声说:“没关系,我相信这一跤比刚刚所讲的话更能鼓舞士气。”

艾森豪威尔脾气暴烈,人人皆知。大战后期,美军因伤亡惨重,鼓励大家献血。艾森豪威尔以身作则,立刻以行动来响应这个号召。当他献完血要离开时,被一名士兵发现了,士兵立刻大声说:“将军,我希望将来能输进您的血。”艾森豪威尔说:“如果你输了我的血,希望你不要染上我的坏脾气。”

艾森豪威尔在军队任职时,就有“通情达理的上司”和“平民司令”的美称。他当上总统后温和的作风依然不改。

有一次,财政部长乔治·汉弗走进艾森豪威尔的总统办公室时,艾森豪威尔握住他的手并亲切地说:“亲爱的乔治,我注意到你的梳头方式和我一样。”汉弗抬头一看,原来艾森豪威尔和他一样,都是光头。

有一次艾森豪威尔参加某聚会,会中有6位贵宾受邀演说,艾森豪威尔排在最后。当轮到他上台时,已近午夜,全场听众在前5人的疲劳轰炸之下,都疲惫不堪,昏昏欲睡。

艾森豪威尔知趣地说:“演说中总有句号,就让我当那个句号吧!”他最短的演说赢得了满堂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