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企业家创业故事作文【合集20篇】

《边红旗的故事》短片时长13分钟短片讲述了一位保险业务员边红旗,因为保一个小女孩的大病险引起小女孩父亲的反对,造成一场误会。以下是企业家创业故事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170

作文

44

圆通快递喻渭蛟的创业故事

全文共 358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对很多人来说,收到快递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快递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影响着社会发展与百姓生活,关于圆通快递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你知道吗?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物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350亿“快递王国”的创建史

他19岁时学过木工,做过装修;24岁又回家种地;32岁欠下182万“巨款”,34岁借了5万块闯上海,他现如今身价300亿、拥有员工26万名,公司业务年收入350亿元,一举成为“快递之王”,他说:没有谁的成功是轻轻松松的,你去问问那些创业的人,谁没有流过几斤眼泪?他就是圆通快递创始人-喻渭蛟!

2016年7月28日,大杨创世公告,公司重大资产出售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事项获得有条件通过。这意味着,圆通成功借壳大杨创世,成为中国第一家登陆A股的快递企业。

上市成功后,圆通将在全网标准化基础上,借助资本市场强大的资源配置和融资渠道优势,提升其快递网络规模、全网运输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加大国际业务和网络的布局。

19岁创业,32岁欠下182万外债

喻渭蛟19岁高中毕业就离开老家浙江桐庐出来闯荡,当时的浙南人士,以“装修铁军”闻名全国,其中木工最为著称。浙南的木工,可以自己手工制作木门、手工雕花、手工掐线,做出来的手工活儿比机器压膜更加精美细腻。

喻渭蛟当时就是一个小木工,有时帮师傅锯锯木头,有时再做点天花板装修。这门手艺即便到了现在,他也没有生疏,圆通大楼一层大堂的吊顶就是他亲自参与设计的。

从21岁开始,喻渭蛟开始尝试自己接单做装修,为此他去过宁波、杭州、厦门、上海等多地干活。3年后挣了些钱,他就跟朋友合作办厂,倒卖装饰材料,但最终因合作问题亏了个“底朝天”。于是又回到老家种了3年地。

27岁,他又重新回到了“白手起家”的起跑线上。他在宁波开办了一家装修公司,重新回到装修行业。但在1996年,他走到了自己从事装修事业的拐点。

那一年,喻渭蛟29岁,接到一个560万元装修合同的大单子,去井冈山为一家宾馆做装修,耗时3年。他当时信誓旦旦地向妻子承诺,“这一单干完,我能挣100万元,以后就不用愁了。”

但3年后,这家宾馆在结账时倒欠了喻渭蛟182万元。“装修行当不能再做了,三角债问题厉害,我干活可以,但不适合讨债。”喻渭蛟痛定思痛,决心转行,“一定要找一个不用讨债的行当,现金往来。”

借5万块钱,再次起航

为成立公司,34岁的喻渭蛟到处拜访朋友,并最终筹集到了5万块钱。2000年5月28日,对喻渭蛟而言,是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因为这天上海圆通速递宣告成立了。

公司虽然成立了,不过距离正规军还有很大距离。成立之处公司一共只有17个人,而这17个人还是喻渭蛟当时干装修时候的员工。听说喻渭蛟想转行,这17个人想都没想就决定都追随喻渭蛟。这17个人在圆通创业的前三年里,从未拿过奖品和工资,每月只有有限的伙食费。不过,他们都觉得就算是眼前穷困潦倒,也一定能够成功,这恐怕也是喻渭蛟个人魅力所在。

带着曾经装修公司的17个员工到上海闯荡,喻渭蛟也想尽快成功。最开始喻渭蛟和妻子每天凌晨就到上海火车站接货,把货拿回公司之后,将一份份商务文件和一个个的小包裹分捡之后,再由十几个员工一起用自行车或者是摩托车载货。在高楼林立的大上海走街串巷,把快递送到客户手中。不过公司成立之初,喻渭蛟最头痛的就是民营快递没有身份。因为2000年左右,民营快递刚起步,国家还没有全部放开快递市场。快递行业还属于国家邮政EMS,外资快递、中外合资快递企业三分天下的局面。相比之下,民营快递还是弱势群体,甚至有点黑户的味道。

每月巨亏20万,妻子劝其改行

由于民营快递被套上黑速递的帽子,喻渭蛟和他的圆通速递开始的日子特别不好过。他们每天像打游击一样,还经常遭遇围追堵截,所以生意也只能惨淡。一天下来快递接单才80几票,以至于公司运营举步维艰,亏损如影随形,最多的时候每月要亏损20多万元。

喻渭蛟自己也是既当老板也当伙计,每天6点起床经常忙到深夜12点才能睡觉。不仅要跑业务还得干搬运的工作。因为心疼丈夫,妻子张小娟多次劝他改行,面对这样苦哈哈的日子,喻渭蛟也没想到过放弃。因为他相信,如果放弃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而且喻渭蛟认定一个理,快递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他首先想,要把自己的品牌树立好,他想接大公司的业务。可是圆通速递公司开始实在是没什么实力,很多大公司都看不上圆通速递。有一次圆通速递的一个业务员去一家国际货代公司接业务,没成功。他就自己上门去谈业务,他坦诚的说,我们能送到的件一定送到。如果我们没有能力送到的件,我们会请邮政帮忙来送,我们一定做好交接工作。或许因为他的这份坦诚,喻渭蛟顺利接下这家货贷公司的业务。

路就是这么一步步走出来的,也正是因为有了和这家大企业合作的基础,喻渭蛟在与其他大企业打交道的时候,也是慢慢变得越来越顺手。第一步虽然走得不错,但喻渭蛟仍然觉得这是被动的。他想主动出击,他一直在寻找突破的机会。

打破快递行业常规:全年无休

2001年也就是圆通速递刚起步的一年多,喻渭蛟做了一个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的举动,那就是双休照常营业,这可不是喻渭蛟拍脑袋想出来的,他也是仔细调研之后决定的。因为当时很多做外贸的人周末都不休息,喻渭蛟觉得这是一块不小的市场,其他快递和邮政都做不到双休营业。

所以喻渭蛟觉得,如果能够把这点突破,就是解决了客户的一大痛点。想法虽好,可是谁想天天干活,当时全公司上下,甚至包括喻渭蛟的妻子在内都不同意全年无休的做法。可是喻渭蛟已经下定决心,他认为刚起步就要有付出,而且他坚定的认为这是趋势,早晚所有的快递都会全年无休。

就这样,带着争议喻渭蛟将这项新规实行了一年,没想到市场正如喻渭蛟判断的那样,圆通速递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一年时间下来,圆通速递业务量猛增,这也验证了那句话梅花香自苦寒来,度过了严冬。

坚持降价,与淘宝合作,收获颇丰

2005年,圆通速递首次和阿里巴巴合作,当时喻渭蛟又做了一个遭到众人反对的狠心决定,他决定把异地快递派送费用从原来的每单18元降到每单12元。而此时邮政快递的异地配送费用已经达到了每单24元,也就是说圆通速递的价格原本就比邮政便宜了1/3,但喻渭蛟还是要降价。喻渭蛟这一次的决定可真是有点铤而走险。不过,当时这个决定也不完全是喻渭蛟心甘情愿的,这也是淘宝开出的条件,想要入驻到淘宝派送平台就要降到12元。

其实当时除了圆通速递以外,几乎没有一家快递公司愿意降价和淘宝合作,但是喻渭蛟灵敏的嗅觉又一次帮助了他,他感觉到电商或许是以后的大势所趋,所以喻渭蛟又是力排众议选择了坚持。当时也只有圆通速递入驻淘宝派送平台。很快电商进入了爆发式的增长期,令人瞠目结舌,快递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这个决定,如今被证明是极为明智的,圆通速递现在70%以上的业务来自淘宝平台。

在2015年“双11”购物热潮中,“双11”当天圆通速递订单量5328余万件,揽收量超过3058余万件,创下当天行业双纪录;2015年,这家平价快递公司日快件量跃居行业榜首,全年快件总量达到33亿件。

以变革来顺应市场发展

2009年,他想给圆通速递装上一个“聪明的大脑”——信息化的快递处理平台。这个决定,在当时成为快递行业的一记“惊雷”,还没有哪家快递公司跟高大上的IBM公司合作过,也没有哪个快递公司老板愿意花这“冤枉钱”。

“我与IBM合作,投入数亿元打造信息化系统。”喻渭蛟将其称为金刚系统,这套系统不仅可以让消费者知道自己的寄件在哪里,而且可以智能推送岗位信息,让员工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从而更好地服务客户。

软件提升,硬件配套也要跟上。喻渭蛟早在2005年就想买飞机了,但苦于当时实力不够。去年6月以来,他终于陆续租包了3架飞机,现在还准备购入4架。喻渭蛟表示,空网和路网的无缝对接是快递品质提升的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与世界接轨,才能真正走向全球。

2015年5月,圆通方面首次引入融资对象就选择了阿里巴巴集团,圆通方面获得杭州阿里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和上海云锋新创股权投资中心的共同投资。业界普遍认为,引入阿里后,其旗下的菜鸟网络大数据支持可以助力圆通改进其快递链条的运行效率和管理能力。

目前,全网现有员工30万,圆通速递自有飞机7架,开通全货机航线3条,全货机运行航站4个,航线覆盖城市101个,累计开通航线数量1,110条,承租国内外航线800余条,全网运输车辆32,000余辆汽车,市场占有率名列行业第一,2015年全网业务总量超过30亿件,业务收入超350亿元。

现在的圆通除了速递,还有很多头衔,圆通航空、中医药、茶文化等等产业,喻渭蛟都在开拓着,把圆通的旗号打的更加响亮。就像喻渭蛟说的那样,没有谁的成功是轻轻松松的,你去去问问那些创业的人,谁没有几斤眼泪。

喻渭蛟说过:他想时刻提醒自己,走得再远,也别忘了自己从哪里出去!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创业故事2:这份报纸只为你服务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英国有一个名叫丽贝卡的23岁女孩,她创办了英国首家个性化报社——“你上报了”有限公司。在这张“私人报纸”上,刊登的不再是其他报纸上所登的那些肩负着社会道义的传统新闻,而是纯粹属于个人的消息。客户们不仅能把名字等个人信息刊登在报纸上,还能把个人的新闻故事、照片登在头版头条。除了有圣诞节、生日庆祝等普通主题,更多的是年轻人喜欢的搞怪内容。

这种“比那些平民真人秀更能吸引年轻人,帮普通人轻松实现明星梦想”的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青睐。目前,该公司每周能印刷出一万份客户们预订的报纸,月营业额达到了45000英镑。

创业感悟】:这些年纸媒日渐没落,但这个英国女孩的点子着实够巧,把公众的报纸变个人的报纸,并且一炮而红。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标新立异,这种近于“反叛”的思路,实在对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长江”最初的创业故事

全文共 985 字

+ 加入清单

经过这短短一役,李嘉诚开始估量自己的实力,他相信若自立门户,成绩可能更好。一九五○年,二十二岁的李嘉诚终于辞去总经理一职,尝试创业。当时,李嘉诚的资金十分有限,两年多来的积蓄仅有七千港元,实不足以设厂。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万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总共五万余港元资本,在港岛的皇后大道西,开设了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取荀子《劝学篇》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意,将厂名定为“长江”。

起初,李嘉诚只知不停地接订单及出货,忽略了质量控制,致使产品愈来愈粗劣。结果不是延误了交货时间,就是引起退货并要赔偿,工厂收入顿时急跌。加上原料商纷纷上门要求结账还钱,银行又不断催还贷款,“长江”被逼到破产的边缘。这使李嘉诚明白自己实在是操之过急,低估了当老板的风险。

如何才能挽救绝境中的长江塑胶厂?李嘉诚靠的还是“信义”二字——与客户有信,与员工有义。他召集员工大会,坦言自己在经营上的失误,衷心向留在厂里的所有员工道歉,同时还保证,一旦工厂可以度过这段非常时期,随时欢迎被辞退的工人回来上班。之后,李嘉诚穿梭于众多银行、原料供应商及客户之间,逐一赔罪道歉,请求他们放宽还款期限,同时拼尽全力,为货品找寻客户,用蚀本价将次货出售,筹钱来购买塑胶材料和添置生产机器。到一九五五年,高筑的债台终于拆掉,业务渐入佳境,没多久还开设了分厂。

1957年初的一天,李嘉诚阅读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胶》杂志,偶然看到一小段消息,说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胶原料制造塑胶花,全面倾销欧美市场。这给了李嘉诚很大灵感。他敏锐地意识到,这类价廉物美的装饰品有着极大的市场潜力,而香港有大量廉价勤快的劳工正好用来从事塑胶花生产。他预测塑胶花也会在香港流行。李嘉诚抓紧时机,亲自带人赴意大利的塑胶厂去“学艺”,在引入塑胶花生产技术的同时,还特意引入外国的管理方法。返港后,他把“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积极扩充厂房,争取海外买家的合约。

在“长江”的客户中,有个美籍犹太人马素曾订了一批塑胶产品,打算运到美国销售,后来不知何故临时取消合同。李嘉诚并没有要求赔偿,他对马素说:“日后若有其他生意,我们还可以建立更好的关系。”马素深感这位宽厚的年轻的创业者,是个可做大事的人,于是不断向美国的行家推销“长江”的产品。自此,美洲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李嘉诚由此进一步感悟“吃亏是福”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罗永浩的创业故事三、转角遇贵人

全文共 3280 字

+ 加入清单

罗永浩坐在办公室里,房间拥挤而凌乱,一台跑步机摆放在角落,落地窗外是中关村最繁忙的一条街道。他创立的"老罗英语"几个月前刚换了办公地点,总面积比先前扩大了两倍。

接受采访时,罗永浩一脸疲惫,坐姿不断下移,时不时打起哈欠。如果之前只是通过"老罗语录"和"老罗演讲"见惯了他的犀利,会让人忍不住想,这个"胖子"今天怎么了?

"你们为什么一直没有评我当年度青年领袖,我已经做得过分优秀了?"采访快要结束时,他调侃记者。"明年一定争取。"罗永浩哈哈一笑,终于露出传说中的幽默与狡猾:"没关系,我不着急,再过几年还可以是中年领袖。"

明年,他40岁。

如果没有独特经历和理想主义标签,这段本该淹没在商海里的创业故事,恐怕不会如此受到关注。他曾被认为是游手好闲的待业青年,被当作新东方最牛x和最傻x的另类教师,还曾被认为创办了一家热衷参与公共事件的政治性网站。

逐渐地,他变成理想主义的代名词,许多大学生在他身上寻找精神慰藉和思想启蒙,无论是演艺界还是文化圈的社会名人都对他不吝褒奖。

2008年,36岁"高龄"、没有太多从商经验的罗永浩突然开办"老罗和他的朋友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创业者身份重回教育培训行业。

去年,罗永浩在海淀剧院举行的演讲会上,说了一个关于约翰.列侬被粉丝刺杀的段子--粉丝朝列侬开了6枪,平静等待警察将自己带走,临走时,指着列侬的尸体说了3个字:你变了。在段子最后,罗永浩特意强调,列侬被刺时正好40岁,其实他是想说,自己没有变。

这是罗永浩最大的困惑--他既要摸索着运作好一家企业,同时,又要与过往理想主义的形象相匹配。当有人不断说"你不行"的时候,再强大的心脏也会产生疲劳感。他说,对于"不耍流氓能否赚到钱"的问题,自己起初并没有把握,只是单纯地相信可以。"既然我瞧不起的人都能赚到钱,为什么我不能呢?"

罗永浩励志故事四、创业菜鸟

2007年底,牛博网关闭,罗永浩开始考虑他的下一份工作。他想过写书当作家,有人告诉他,二十多岁干这行还行,都快30的人了,当作家会很艰难。他想想也是,中国靠写书日子过得好的人不超过20个。2008年元旦前后,和朋友商量后,他决定开一家英语培训公司,这些朋友当中,有作家兼商人冯唐。

罗永浩说自己不是一个擅长找投资者要钱的人。资金迟迟没有到位,一直拖到5月份,冯唐告诉罗永浩,不能再拖了,再拖半年就该凉下来,他给了罗永浩一笔启动资金,对罗永浩说,你先张罗起来,天天烧钱你就会焦虑,一焦虑做什么事都会顺理成章。

罗永浩拿着冯唐给的启动资金,注册了公司,简称"老罗英语"。他始终没有说服任何人再给"老罗英语"投资,中途,一位在非洲做生意的发小知道他开公司,主动给了他300万。

果然,罗永浩开始焦虑。"老罗英语"主打北美英语考试培训课程,新东方是这项业务铁板不动的老大,一开始"老罗英语"生意惨淡,总共投资600万,第一年亏损了三百多万。"基本上每天一开门就是一万块钱不见了,被打劫也不可能这么吓人,我当时拿朋友的钱做,属于投资不是借款,赔了是不用还的,但怎么好意思呢?"罗永浩想,万一赔了,自己找一个年薪百万的工作,除了生活开支,600万的债也要花10年才还清,还清时已经50岁。"一想到这些,我就眼前发黑。"

他开始经常在办公室里过夜,琢磨怎么把生意做好。比如,民营英语培训旺季主要集中在寒暑假,3月投入宣传成本,6月才能收回,每个月的资金流动很不均匀,为了鼓励学生早缴费,他推出过一项促销方案--越早交钱,收费越低。

"从消费心理学角度讲,这个方案的愚蠢之处在于,如果我这个月报名要交1200块钱,得知上个月报名的只交了1100块钱,就会很窝火,很犹豫,结果这个月没交,下个月得知又要多交100块会更窝火,在这种非理性的情绪下可能会选择你的竞争对手。看了些专业书后才知道,要倒过来做--开始就定最后一个月的价,如果报得早打折,消费者这个时候会觉得什么时候交都是占便宜,只不过早交多占便宜,晚交少占便宜,这样他就可以接受,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他研究了很多市场营销专业的书籍,发现自己"走了很多弯路",于是开始推出一系列类似的改版营销方案。

后来,"老罗英语"又推出了适用所有课程的"一块钱计划",前8次课只要花一块钱,如果觉得满意,再付全款继续听完剩余课程。他亲自创意广告文案和宣传画:一块钱可以买什么,一枚鸡蛋,一节电池,一个避孕套,或者到"老罗英语"听8次课。

第二年,经营情况有所好转,亏损100万。2010年底,罗永浩在北京海淀剧院举行了一场演讲,题目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之前,他的演讲题目是"我的奋斗"。他为这场演讲做了一个月的准备,巨大投影仪、大量ppt,还有精简的舞台设计,罗永浩一一列举出自己两年来亲自参与设计的宣传海报和营销心得。平心而论,他亲自设计的广告创意足以让人眼前一亮。

演讲进行到最后,罗永浩说,希望明年公司能够赚到钱,换到更大一点的地方继续演讲。

罗永浩励志故事五、"老罗语录"的传说

10月25日,罗永浩在北京保利剧院完成了今年的岁末演讲,题目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ⅱ"。他宣布了两条消息,一是去年北京海淀剧院演讲网络点击率超过1000万,另一条是"老罗英语"创办到第三年,终于开始盈利了。100万的数额并不大,但兴奋和得意,他毫不掩饰,台下掌声一片。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老罗语录",罗永浩今天会是什么样子。11年前,他给新东方校长俞敏洪(微博)寄去一封求职信,依据新东方的招聘标准,逐个列举自己有能力胜任新东方教师的理由。在"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英语专业者优先"后面,他回复:真不喜欢这么势利的条件,这本来应该是xx之流学校的要求。

第二年,高二辍学、主要靠替人组装电脑维持生计的罗永浩进入新东方学校,并很快成为一线教师。

像许多新东方老师一样,罗永浩会时不时用一些搞笑段子活跃课堂气氛,与其他人不同,他的段子总要挑战"权威"。例如,指责中医疗法缺乏药检机制;怀疑中国传统的家庭关系;愤怒地抨击暂住证制度,表示自己要以身试法、誓死不办。

他经常在课堂上对学生说,人脑需要独立思考,很多习以为常的东西实际上都经不起推敲,他形容这叫"有思想"。

罗永浩信口讲出这些段子时,并没想到日后可能产生的影响。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录音,他认为只是留作复习之用。其实学生将他的段子剪辑成集,传到网上,标题叫作"老罗语录"。

"老罗语录"迅速在学生圈中传播开,在追捧者眼中,罗永浩的幽默、有独立思考精神、阅书无数、耿直敢言,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最高峰时接近100公斤,很多学生称他"罗胖子"。后来,他设计的广告语中有这样一句:有思想的年轻人到哪儿都不太合群,直到他们来到老罗英语培训。

成为不大不小的公众人物,给罗永浩带来的不全是正面影响。外面开始流传他和新东方发生不和的传闻,还有人辱骂他的语录拙劣、哗众取宠。

对于老东家,罗永浩向来不愿过多谈论,尤其在他创办公司后。他说,在新东方待了两三年就已经很不舒服,公司的气质和自己想象的很不一样。因为没想好做什么,才又多待了两年。"其实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只是闹出了一点小不愉快。"

罗永浩说的气质,是指英语培训行业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比如"不用背单词"、"多少天保过"的宣传,还有"无效退款"却又从不兑现的服务承诺。

很多老师也让他恼火。有一次,他听到一位老师对学生说,自己上学时被宝马车溅了一身泥,教的调节办法是以后发财也开宝马溅别人一身泥。"完全是一种sb逻辑,居然把这样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至今说起,他还会破口大骂,碰到自己看不惯的东西,他常常情绪失控,他在新东方时朋友并不多。

2006年初,罗永浩向新东方递交辞呈,夏天,正式离开新东方。这是一份能够给他提供极好待遇的工作:年薪50万,工作时间除开寒暑假3个月比较忙碌,平时只要在周末上两到三节课,"极其舒服"。

罗永浩说,以自己的标准,对商业领域里的大部分人,他是瞧不起的。他认为这些人没文化,没思想,没水平,没道德,什么都没有。他感觉到再找一个自己能够认可其价值观的老板很困难:"也许人家不是成心骗我,但我会有上当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名人霍英东创业故事

全文共 1796 字

+ 加入清单

霍英东的祖籍是广东番世界创业实验室禺,但是从他的祖父开始,全家就离开了陆地,长年居住在舢板上,被人称为“舢板客”,甚至贬称为“水流柴”、“家仔”。

1923年,霍英东就出生在这样的舢板上。他最初的名字叫霍好钊,后来改叫霍官泰;抗日战争爆发后,年轻气盛的他自己改名英东,意思是要“英姿勃发于世界的东方”。

霍英东的父母靠着一只小驳船,在香港做驳运生意,也就是从无法靠岸的大货轮上,将货卸上自己的驳船,再运到岸边码头。霍英东7岁那年,在一次风灾中,他的父亲因为翻船被淹死了。

仅仅过了50多天,霍家的小船又一次翻在大海里,两个哥哥葬身鱼腹,连尸体都没有找回来!母亲死命抱住一块船板,侥幸被过路的渔船救下一条命。当时霍英东因为在海边找野蚝,不在船上,才躲过了这场灾难。

霍英东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艘旧式的渡轮上当加煤工。可是他的身体实在太单薄了,顾得上铲煤就顾不上开炉门,刚上岗就被辞退了。那几年中,霍英东简直像俗话说的“倒霉人喝水都牙痛”。不过,早年的艰辛和挫折,并没有打垮霍英东,他在不断的失败中,取得了经验,积蓄起力量,等待着机会,他坚信自己总有崛起的一天。

赚到第一笔大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霍英东终于以敏感的眼光,捕捉到了一个发财的机会。日本侵略军投降后,留下了很多机器设备,价钱很便宜,但稍加修理就可以用,也可 以卖出不错的价格。霍英东很想做这种生意,于是他成了个读报迷,专门注意报纸上拍卖日军剩余物资的消息,及时赶到现场,以内行的目光挑选出那些有价值的, 大批买进,迅速修好后卖出。由于缺少资金,他难以放手大干。有一次,他看准一批机器,并且在竞买中以1。8万港元中标。有一个工厂老板也看中了这批货,愿意出4万港元从他手中买下,霍英东净赚了2。2万港元,这是他在那几年中赚到的最大一笔钱了,为他积累了最初的资本。

香港的“土地爷”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霍英东就预料到,香港航运事业的繁荣,必然会带来金融贸易的发展,而这又将促进商业及住宅楼的开发。于是他抢先把经营重点转向了房地 产开发。1954年12月,霍英东拿出自己的120万港元,另向银行贷款160万港元,在香港铜锣 湾买下了他的第一幢大厦,并创办了“立信建筑置 业有限公司”。开始,他也和别人一样,自己花钱买旧楼,拆了后建成新楼逐层出售。这样当然可以稳妥地赚钱, 可是由于资金少,发展就比较慢。一个偶然的事件,令霍英东得到了启发,他决定以采取房产预售的方法,利用想购房者的定金来盖新房!这一创举使霍英东的房地 产生意顿时大大兴隆起来,一举打破了香港房地产生意的最高纪录。当别的建筑商也学着实行这个办法时,霍英东已经赚到了巨大的财富。他当上了香港房地产建筑 商会会长,会内有会员300名,拥有香港70%的建筑生意。所以有人把霍英东称为香港的“土地爷”。

“海沙大王”

霍英东还有个美称叫“海沙大王”,也来自他在经营上的创新。上世纪60年代,香港实业界人士很少进入淘沙业,因为它需要的劳力多,投资大,而获利相对较 少。但霍英东从建筑业的广阔前景预见到淘沙业也必将有大发展,所以大胆地吃起了这只“螃蟹”。1961年底,他花费巨款,从泰国进口了一艘大挖泥船,命名 为“有荣四号”。香港经济起飞后,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纷纷拔地而起,对建筑材料黄沙的需求量极大,霍英东的淘沙船队因此财源滚滚,成了他的又一株“摇钱树”。

富贵不忘回馈社会

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获得金牌的中国体育健儿访港。霍英东给来访的金牌选手总计大约2800万港元的重奖。

从1992年的第25届奥运会之后,“霍英东体育基金”就开始拨款奖励在奥运会上夺得奖牌的内地奥运选手和中国香港选手。夺得金牌的选手获得一枚重一公斤 的纯金金牌及8万美元奖金;亚军获得半公斤重的金牌和4万美元奖金,季军获得0。25公斤重的金牌和2万美元奖金。

记得霍先生曾经作过这样的解释:“捐赠体育项目, 并非仅仅由于我本人喜欢体育运动,而是基于体育运动本身对于国家进步,民族兴盛的重要作用。”他扳着指头给我算了一笔账:“国家每年拨予教育的经费达四百 多亿人民币,拨予体育仅十多亿。当然,相对于11亿人口,还远未能说教育经费已经足够,但海外华人、港澳同胞之中,捐资兴学的人士毕竟比襄助体育者多得 多。因此我尤其愿意在体育方面,贡献自己一份小小的努力。”这么多年来,霍英东向国人所捐赠的巨款中,有五分之一直接捐赠予体育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体操冠军李小双艰辛创业的故事

全文共 1829 字

+ 加入清单

名人退役之后,不甘无事可做,纷纷踏上创业路。而他们成功的故事让人感动,也有让人借鉴的地方。体操冠军李小双,是如何创业的?它创业历程是什么呢?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体操冠军李小双艰辛创业的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体操冠军李小双艰辛创业的故事

“其实,退役运动员的出路很窄。”坐在李小双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办公室里,小双如是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对在半封闭环境中长大的运动员来说,外面的世界也很危险,转型之于他们有着太多的坎坷与艰难。

幸运的是,在并不长的成功者名单中,人们看到了李大双和李小双的名字。

从世界冠军到公司老总,从只有12名追随者的创业者到拥有300名员工的领导者,这一对曾在体操赛场创造辉煌的双胞胎兄弟,在经历了180度职业转弯后,已稳稳落在一片新天地中。

用“李小双”三个字打市场

“当时提起中国体育用品,人们能说出来的品牌大概只有‘李宁’。我们想挖掘出‘李小双’这三个字背后的市场价值,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品牌。”

读书、做教练、走仕途……在最常见的退役出路中,大双和小双选择了一条风险最大的路——下海经商。不是玩票,不是授权给其他人做,而是兄弟二人自掏腰包,亲自上阵。

“除非你坐在家里当宠物,否则,做任何事都会有风险。”即使是面对转型这样的“严肃话题”,小双也难掩调皮本性。

说起来,兄弟二人很早就有了经商的念头。尚处空白的中国体育用品业是他们真正想涉足的领域。大双和小双都清楚,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李小双”这三个字,可要让一个名字具备市场价值绝非易事。

2000年1月,李小双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成立了。没有一分钱的银行贷款,500万元的创业资金全部来自于大双和小双的积蓄。“拿老本儿去搏一个陌生的行业,值吗?”很多人替他们捏了一把汗。“大不了公司破产,我们一无所有了,然后从头再来!”双胞胎的默契在那一刻显现。

走过小作坊时代

在摆满展架的公司走廊上,大双指着一件颜色鲜艳的样品问道:“这种面料在下水后会不会褪色?”小双则指着一件漂亮的样品“挑刺儿”:“公司的logo应该设计得再突出一些,做工也要再细腻一些。”在员工眼中,大双和小双是严格的老板,即使是马上就要投入生产的服装,也可能因细节上的问题而被打回重做,“我们也是消费者,如果公司的服装连我们这关都过不了,又怎么能在市场上经受考验?”

创业6年来,兄弟二人越来越有“专业人士”的范儿。但倘若时光倒退几年,他们还只是体育用品业的门外汉。“在还没有搞清楚‘衣服’和‘服装’的区别时,我们就已经迈进了这个行业。”大双坦言。谁能想象,一家主营服装的公司在创业之初竟然没有专业的设计师。“或者说,当时我们所认为的‘专业’其实是很‘业余’的。”如今回想起来,大双称那个时期为“小作坊时代”。

其实,6年商海历练早已让他们习惯了另一个身份———老板。那么,好老板又是怎样练成的呢?

第一招善用优势

大双和小双对于自身,有着异常清晰的认识。与受过良好教育的创业者相比,他们不具备专业优势;与出手动辄就过千万元的大亨相比,他们不具备资金优势;与在社会闯荡多年的“老江湖”相比,他们不具备人脉优势。“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兄弟二人所说的优势是一个为人熟知的名字———李小双。对他们而言,世界冠军、体操名将的光环正是创业的优势。

第二招树立权威

“我是一个好说话的老板。”小双这样评价自己。没有上下级间的拘束,兄弟二人和员工的关系很是融洽。不过,兄弟二人也有“固执”的一面。“谁都不能阻止我销售。”这是大双的口头禅。

对于“树立权威”,小双还有另外的注解。在这个“人才最金贵”的时代,智慧的重要性愈发凸现,无才难以服众。而深感专业知识匮乏的小双选择了为智慧进行投资到商学院攻读EMB体操冠军李小双艰辛创业的故事.

第三招默契配合

在公司,兄弟二人分工明确。小双是董事长,不常在公司,忙于应酬,有点“不务正业”。殊不知,这也是他的工作———从聊天中聊出商机。作为总经理,大双几乎每天必到公司,他担负起了公司日常运营管理的职责。

兄弟二人用行动证明着一个真理———大双和小双必须连在一起。“有人说,做运动员,小双的成绩比你好;办公司,小双的职位比你高,但我不介意,我不会有压力,也不会说因为小双比我强,我就一定要怎么样。”一份深厚、坦荡的兄弟情也帮助成就了一份充满希望的事业。

不是冠军了,确实成功的创业者,体操冠军李小双是怎么成功的?这是有原因的,而相关的介绍,您看过了,相信您在其中能够得到相关的启发。想要能够创业,一定要有合作精神,坚持的精神,决策的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马化腾的创业故事

全文共 4394 字

+ 加入清单

马化腾作为互联网商业巨头,那么他的创业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以下是小编跟大家分享马化腾的创业故事,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创业维艰

我在1998年注册了腾讯公司,当时父母都没有想到,他们说:“你这个书呆子还可以去开公司啊。”所以他们建议我找合伙人一起做,可以弥补自身的缺陷。

我对产品比较在行,当时懂计算机的人不太懂通信,懂通信的人不太懂计算机,我刚好在这个跨界中间。张志东绝对是学霸,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很强。陈一丹是政府部门出来的,对政府接待、行政、法律很了解。曾李青长得就像老板,出去别人握手都先跟他握。我的名片只写工程师,不敢写总经理,怕人家觉得你们这公司玄乎了。

当时在深圳,像腾讯这样的公司有上百家。我们的主要业务是为深圳电信、深圳联通和一些寻呼台做项目,副产品是QQ。QQ最早的名字叫「网络寻呼机」,最早的图标就是一个「BP机」。我们开发出来这个产品是想卖给别的运营商,可是价格一直谈不拢。

产品在自己的手上,用户又疯涨,运营QQ所需的投入越来越大,没钱买服务器,这逼得我们很早就要想怎么有造血的能力。我们夜以继日地接一些琐碎活儿,为的是能够赚到一点点钱,用来养活QQ,比如我们要向通讯局交服务器托管费等。

此外,我当时也四处去筹钱。找银行,银行说没听说过凭「注册用户数量」可以办抵押贷款的;与国内投资商谈,对方关心的大多是腾讯有多少台电脑和其他固定资产。1999年下半年,我拿着改了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开始寻找国外风险投资,最后碰到了IDG和盈科数码,他们给了我们400万美元。有了这笔资金,公司就买了20万兆的IBM服务器,那时放在桌上,心里别提有多美了。

2001年的时候,前几名的互联网公司都上市赚钱了,QQ注册用户已经达到2亿,但缺乏现成的收费渠道,我们心里也很着急。这时候中国移动推出的「移动梦网」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状态。我想到通过与运营商走二八分账的协议实现业务增长(运营商20%,腾讯80%),2002年,移动QQ占到腾讯公司整体业务收入的70%。

之后我们继续以较低的成本开展新业务,并且在新业务和功能方面,通过即时通讯增加客户粘性,而不是分散精力,因为这是我们和其他国外工具竞争的筹码。

那时候MSN很强势,基本上大家认为QQ是死定的,只是什么时候死而已。但我们针对国内网络结构做了大量的优化。我们传文件很快,有聊天室,包括我们的头像是个性化的,口碑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讲这段历史,其实是为了说创业最开始的第一步是要生存,先能生存下来,但这也是最难的。你要创业的话,第一个想法是第一年的工资怎么办,你第一年的收入怎么着至少房租得交吧?房租水电你能不能挣回来,这是一个很基本的东西,所以当时没有想那么多什么领导力的,因为这个公司能不能走下去都很难说,小企业的成功概率算下来是很低的。现在创业的这个条件比当年好的太多太多了,但是因为门槛低了,竞争也更加激烈。

这里我也有两点建议供你参考:

1)创业初期一定要集中资源解决一个用户痛点。

我几乎每周都会收到一些邮件,“马总,我有一个很好的想法,可以帮你创造100亿的利润,但我要面谈。”一般这些人想法都太大了,其实创业者就要将自己的想法聚焦一些。

2)留意跨界所产生的机会。

现在我们提互联网+,谈论更多的是两个领域之间是否存在机会,那是蓝海,跨界的部分如果你两边都懂,就有很大机会。

自我颠覆

很多人说腾讯是最早拿到移动互联网门票的公司,指的就是微信。微信的确是唯一一个在手机上开始做的,并且是以手机为主的,这在以前是不多见的。

以前都是在传统互联网上做好,换掉屏幕,转到手机上。但微信反其道而行之,为什么反而特别有魅力呢?因为这个产品让我们看到很多独特的体验。它充分利用手机和PC的区别,把移动端变成人随身的一个器官。

微信的诞生源自于腾讯的危机感,因为微博的出现,还是从社交切入,对于腾讯来说是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当时腾讯内部有3个团队报名做一款能够对抗微博、能够解决PC到移动端的产品,最后一个团队做出来了微信。

坦白讲,微信这个产品出来,如果说不在腾讯,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话,是在另外一个公司,那我们可能根本就挡不住。回过头来看,生死关头其实就是一两个月,那时候我们几个核心的高管天天泡在上面,研究产品。

微信的第一个版本没有做通信录匹配,当时中国联通说你做了,就触红线了。那好吧,不匹配,然后出来的东西就好像一个阉、割、版的QQ,没有意思。即便这样,正在广西、云南开会的中国移动知道了也立刻打电话给QQ无线说,这个东西谁做都可以,腾讯做就不行,我们在别的地方要惩罚你。

后来市场竞争起来了,国内出现了好几家同类产品,我说不行了,不管了惩罚也要做,于是通信录便加进来了。这样用户加入微信之后,看到有好朋友冒出来,互动就高了。

因为这些缘故工信部压力很大。我就问工信部,我说如果你能出一个命令禁止微信也可以,我还有手机QQ,我不怕。但是封掉微信,国外的那些软件就进来做了。

微信做起来后,有件事情让我感触很大,原来我们有一款老游戏,是单独的一款手机游戏,叫节奏大师,是音乐类的,已经上线一年多了,日活跃70万,一放到微信上立刻变成1700万,这就是社交的力量。

经历了这些危机和转型之后,我有一个比较大的感悟,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企业表面看似好像牢不可破,其实都有大的危机,稍微把握不住这个社会的趋势,就非常危险,之前积累的东西就很可能灰飞烟灭了。

很多人问我潮流来了怎么办?大家都知道要改变,但是好像做不到,因为有时候会跟自己的既得利益,或者说基因DNA不适应。我的做法就是给自己多一个准备,例如开一个另外的部门、另外一个分支,调一些团队,做一些可能跟现在已经拥有的业务其实是有矛盾的,不妨尝试,因为你主动放弃不做,市场上的对手就一定会做,这还不如自己先试一下。

产品思维

其实抓住机遇只是一个开始,对于互联网企业产品才是王道。但这是一条孤独之路,你往往需要用最笨的方法才能最快地跑完全程。要像「小白」用户那样思考,并每天高频使用产品,不断发现不足,一天发现一个解决一个,就会引发口碑效应。

另外,创始人要抹掉身份去用户那里「潜水」,听取不同的声音和反馈。我每天都会体验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也爱给产品部门挑错,最后到了自己一看到成品,就知道写代码的人有没有偷懒。

在腾讯,有一个「10/100/10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他们必须每天都到各个产品论坛去「潜水」,不仅如此还要去搜索微博、博客、RSS订阅,因为高端用户不屑于去论坛提出问题,做产品的人就要主动追出来,去查、去搜,然后主动和用户接触、解决。这样,三个月后,产品就会慢慢逼近那个很有口碑的点。

有了这些基础后,该做的就是把人性化的思考加进来,一同打磨产品。在产品中,有很多东西看着很好,但是并不是应该做的。比如,微信选择不做「在线」、「离线」的概念。第一,因为手机移动端一定是「在线」的,做一个「离线」画蛇添足。

但为什么也没有显示「在线」呢?这里面又考虑了很多细微的区别,消息送达后,你收到了还是阅读了,这个功能我们可以做出来,但我们希望人们在便捷的时候,又保持一份隐私。

后来我们也收到了很多人的建议做一个「已读」,但这样发的人爽,接受的人不一定很爽。这里面其实是很复杂的,不单单是一项技术或者是一个软件的水平,很多是要靠对人性的把握。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语音搜索,我们没有作为重点去做,这个功能看起来方便,其实未必,比如一个人对着手机说我要去干嘛干嘛,好傻,人一多我都不好意思这么说,而且也不私密,宁可多按几下。

当然,我们也走过很多的弯路,后来我们发现复制别人的路径,最后往往是失败的。我们的团队曾经照着百度做搜索,人家有什么我们也做什么,没有想到别的路径,所以并没做起来。但搜狗就很聪明,他说我拼搜索拼不过你,我就拼浏览器,浏览器靠什么带?输入法。输入法带浏览器,浏览器带搜索,开辟了另外一条路,就比我们做得好,而且人家花的钱是我们的三分之一。

像我们电子商务原来团队是照淘宝做,产品是一模一样的东西,最后越做越没希望。包括我们的微博,虽然说活跃量跟新浪微博差不多,但是始终没办法突破,最麻烦的是新浪微博也没突破,跟着别人走到死路里去了。

我最大的担忧

每一个身处互联网行业的人都会有一种巨大的危机感——这里产品和用户需求变化之快,对研发技术能力的依赖之深,都是史无前例的。这里没有侥幸,没有永远的第一,甚至也都没有对错,只要用户没兴趣了,你就会被淘汰掉,这是互联网行业的残酷。

有时候,各个行业都搞不清楚到底哪一个会冒出来。越来越看不懂年轻人的喜好,这是自己最大的担忧。虽然我们干这行,却不理解以后互联网主流用户的使用习惯是什么。

而且用户的需求和喜好瞬息万变,95后、00后人群的需求是什么?我们每天都在研究。包括微信,没有人保证一个东西是永久不变的,因为人性就是要不断更新,可能你什么错都没有,最后就是错在自己太老了。怎么样顺应潮流?是不是没事把自己品牌刷新一次?

我的看法有两点:

1)如果你自己不理解,那你应该找能理解这些的人让他到前面去闯,让他们多和年轻用户接触,了解需求。我现在有时候就去问小孩,测试一下,这个产品你会喜欢吗?再问他的小伙伴喜欢吗?他们有时候比我们还看得准。

2)通过投资一些这样的企业和产品。在这些投资中,看不懂和后悔的经历最令我深思。我记得Face、book最初上市的时候,自己通过私人银行拿了一些股票,熬啊熬啊到最后还往下掉,都快跌破当时拿的那个价钱了,后来终于上来一点之后,熬不住了,25块就出手卖掉了。

当时我都觉得Face、book很难商业化,但人家最后就做到了,并且金融广告、社交广告的水平还是全球一流的,当然这也得益于各种各样APP需要大量广告。所以这也很令人感慨,即使我在这个行业内的,都会看走眼。

还有一例就是Insta、gram,我投了点股票,现在说起来很后悔,当时这家公司的股票还不到1美金的时候没投。当时他们只有几个人,我们副总裁说,这个公司不太靠谱吧,在靠近海边的一个玻璃房子办公,外面都看得见,扔个砖头就可以把电脑全拿走了。但后来它的数据增长不错,我们是在它8亿美金估值的时候进入。

我试着研究它火在什么地方?发现12岁到18岁的女性用户很喜欢这款产品,它的服务类似微信,但是不发消息,全部是拍照片,只能按着才能看,你一截图,对方就会知道你在截图,这个软件打感知截图的卖点。后来投资调查指出,用户觉得这个应用没有压力,就是消费照片,拍好玩的照片,跟大家打招呼,表示我的存在感。

相信很多创业者会问,我什么不谈谈钱的问题,因为传统行业会有资金密集型扭转的机会,但移动互联网基本不太可能。这个市场不是拼钱、拼流量,更多是拼团队、拼使命感和拼危机感。一切取决于你能不能做出精品,是不是最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国民女神”老干妈陶华碧创业的故事

全文共 5275 字

+ 加入清单

2012年,她以36亿元身家登上胡润中国富豪榜。她不接受媒体采访,不搞营销。不缺钱,不贷款,即便政府推动也不上市。8元钱一瓶的麻辣酱,每天卖出130万瓶。她,就是老干妈的创始人陶华碧。被称为调味品行业的励志版“国民女神”。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国民女神”老干妈陶华碧创业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国民女神”老干妈陶华碧创业的故事

创业绝招一:干!苦干!苦活累活亲自干

陶华碧出生于贵州省湄潭县一个偏僻的山村。由于家里贫穷,从小到大没读过一天书。20岁那年,她嫁给了206地质队的一名队员;但没过几年,丈夫就病逝了,扔下了她和两个孩子。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去打工和摆地摊。

1989年,陶华碧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点钱,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的一条街边,用四处拣来的砖头盖了个简陋的“实惠餐厅”,专卖凉粉和冷面。没有读过一天书的她,全凭着朴素的想法琢磨经营之道。为了赢得顾客,她冥思苦想,琢磨出了别人没有的独到的“绝点子”:别人不过是加点胡椒、味精、酱油和小葱什么的,她却特地制作了专门拌凉粉的作料麻辣酱。这个点子一实施,生意果然十分兴隆。偶尔有一天,陶华碧没有备麻辣酱,顾客听说没有麻辣酱,居然都转身走了。她不禁感到十分困惑:难道来我这里的顾客并不是喜欢吃凉粉,而是喜欢吃我做的麻辣酱?

机敏的她一下就看准了麻辣酱的潜力,从此苦苦地潜心研究起来……经过几年的反复试制,她制作的麻辣酱风味更加独特了。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还要掏钱买一点麻辣酱带回去,甚至有人不吃凉粉却专门来买她的麻辣酱。她不禁喜上眉梢:有这么多人爱吃我的麻辣酱,我还卖什么凉粉?不如专卖麻辣酱!

1996年7月,陶华碧借南明区云关村委会的两间房子,招聘了40名工人,办起了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麻辣酱,定名为“老干妈麻辣酱”。她当上老板后,知道管好工厂要靠管理,可她大字不识一个,怎么管呢?一番苦思冥想后,她认准了一个“管理绝招”,那就是:我苦活累活都亲自干,工人们就能跟着干,还怕搞不好?

风风火火的陶华碧这么说,就这么干,什么事情都亲历亲为。当时的生产都是手工操作,其中捣麻椒、切辣椒时溅起的飞沫把人的眼睛辣得不停地流泪,工人们都不愿干这活。陶华碧就亲自动手,她一手挥着一把菜刀,嘴里还不停地说:“我把辣椒当成苹果切,就一点也不辣眼睛了。”员工听了,都笑了起来,纷纷拿起了菜刀……那段时间,陶华碧身先士卒地干,结果累得患了肩周炎,10个手指的指甲因搅拌麻辣酱全部钙化了。她当老板的都这么拼命苦干,工人们还会惜力吗?

可是,大批麻辣酱生产出来后,当地的凉粉店根本消化不了。陶华碧又亲自背着麻辣酱,送到各食品商店和单位食堂进行试销。没想到,这种笨办法效果还真不错。不过一周的时间,那些试销商便纷纷打来电话,让她加倍送货……结果,她的“老干妈麻辣酱”很快就在贵阳市稳稳地站住了脚根。这时,精明的陶华碧心想:水深水浅都试出来了,我“老干妈”还怕什么?老话不是说要“趁热打铁”吗?索性,我扩大规模,把工厂办成公司得了!

1997年8月,“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工人一下子扩大到200多人。小工厂扩大成公司后,一切就必须走上正规,产供销等“五脏六腑”就要俱全,财务、人事各种报表都要她亲自审阅,工商、税务、城管等很多对外事务都要应酬,政府有关部门还经常下达文件要她贯彻执行……所有这些,让大字不识一个的陶华碧最初觉得真是太难了!

但是,她的性格偏偏就是不畏难。财务报表之类的东西完全看不懂,她就苦练起记忆力和心算能力,然后让财务人员念给她听;听得打瞌睡了,她就泡上苦得舌头发麻的浓茶喝……最终,她苦练出了超过一般人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每次统计表一出来,财务人员念给她听时,她居然听上一两遍就能记住,并分辨出对错。

最令她头痛的是,她得经常参加政府主管部门召开的各种会议,还得上台发言……这对于没有文化的她来说,简直就是赶鸭子上架啊!无奈,她只得寻思请能人来辅佐自己了。没想到,从部队转业到206地质队汽车队工作的长子李贵山得知她的难处后,主动辞职来到了她的公司。

有高中文化的李贵山,帮助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文件。他读,她听。听到重要处,她会突然站起来,用手指着文件说:“这条很重要,用笔划下来,马上去办。”然后,她就在李贵山指点需要她签名的文件右上角画个圆圈。李贵山看着这个圆圈,哭笑不得,他在纸上写下了“陶华碧”三个大字,让母亲没事时练习。哪知,陶华碧对这三个字看了又看,一边摇头,一边为难地感叹说:“这三个字,很复杂,很复杂呀!”尽管如此,她还是拿出干活时那样的“力气”,苦练起来。可没上过学的她真的练起字来,竟觉得比当初切辣椒都难。但为了写好自己的名字,她拿出干苦活的劲头整整练写了三天!当她终于写好了自己的名字,竟然高兴得请公司全体员工加了一顿餐!

努力拼搏才会硕果满园

“拼!苦拼!”这就是陶华碧起家的第一“绝招”。就是靠着这股拼命劲,她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积累”。 创业绝招二:真!真情!真得员工不忍背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长子李贵山加盟后,陶华碧也想为公司建章立制。别的企业制定许多规章制度,都是为了制约员工消极怠工、偷工减料,防止员工对企业不忠诚。可陶华碧深知:靠自己和长子那点文化,整不出这么多“高级玩意儿”来。但是,在对内管理上,她也有自己的独门“绝招”:实行亲情化管理!即自始至终对员工进行“感情投资”,讲真情,真得每个员工觉得不拼命干活就对不起她,真得有一个员工背叛她就会被其他员工骂死!

最初让李贵山制定自己的“土政策”时,她就把“讲感情”视为最基本的要素。比如:在员工福利待遇的制定上,考虑到公司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员工吃饭难,她决定所有员工一律由公司包吃包住……当公司后来发展到1300多人时,这个规矩仍然没有废止。这么庞大的企业,一直这样实行全员包吃包住,谁敢想,谁又敢做?然而,陶华碧不管花多大的“血本”,都始终坚持了下来。

公司里有个厨师来自农村,父母早丧,家里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弟,可他爱喝酒抽烟,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几乎都被他花掉了。陶华碧得知这一情况后,很是担心。有一天下班后,她专门请这个厨师到酒店喝酒,对他说:“孩子,今天你想喝什么酒就要什么酒,想喝多少就喝多少。但是,从明天开始,你要戒酒戒烟。因为,你要让两个弟弟去读书,千万别像我一样一个大字不识。” 厨师听了这番语重心长的话,深受感动,当即表示戒酒戒烟。但陶华碧还是不放心,她只让他每月留200元钱零花,其余的钱则由她替他保管;什么时候他弟弟上学要用钱时,再从她那里支取。

一个大企业的老板,谁能像她这样为一个普通打工仔理财?谁能这样从细微处关心每个员工?虽然没有文化,但陶华碧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帮一个人,感动一群人;关心一群人,肯定能感动整个集体。

贵州过年过节时,有吃狗肉的习俗,她就特地建了个养狗场,长年累月养着80多条狗,每到冬至和春节就杀狗供全公司会餐。公司现在拥有1300多个员工,她竟然能叫出60%的人名,并记住了其中许多人的生日;每个员工的生日到了,都能收到她送的礼物和一碗长寿面加两个荷包蛋;每个员工结婚时,她必定要亲自当证婚人;每当有员工出差,她还总是像老妈妈送儿女远行一样,亲手为他们煮上几个鸡蛋,一直把他们送到厂门口,直到他们坐上了公交车后,才转身回去…… 这种亲情化的“感情投资”,果然使“老干妈”公司具有了超强的凝聚力。在员工们的心目中,陶华碧就像妈妈一样可亲可敬;在公司里,没有人叫她董事长,全都叫她“老干妈”,极少有人愿意离开;即便有些人因为某种原因走了,到了别处一体验那种缺少“人情味”的管理,也想回来。

有一次,一个男员工离开后在别的单位干得很不顺心,不禁特别想念“老干妈”,却又不好意思直接见她,只好托人带话说想回来。陶华碧一听,就说:“我也一直惦记着他呀!《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走了,她的皇阿玛是那么地牵肠挂肚,我也是那样啊!你转告他,也让他转告所有从‘老干妈’出去的人:如果他们在外面干得不如意,都可以回来,当妈妈的哪会嫌儿丑呢?”

真情,让陶华碧在自己的企业拥有了“亲妈妈”一样的感召力,使公司的员工们拧成一股绳,为“老干妈麻辣酱”的迅速发展拼搏起来……只用了3年半的时间,“老干妈”公司到2000年末就迅速壮大到1200多人,产值近3亿元,上缴国家税收4315万元。创业绝招三:诚!诚信!诚得别人不忍欺骗

公司发展到这个程度后,陶华碧渐渐感觉到产品的对外销售成了大问题。可是,她既不懂什么营销策略,也不懂什么广告策划,甚至连名片都不使用,又怎么开拓市场,争取新客户呢?

陶华碧知道自己的劣势,但也坚信: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找到土办法,她照样能做大买卖。可是用什么土办法呢?通过分析对内管理的成功,她觉得:对内对外都是与人打交道,都要讲感情。对内,这感情要体现在“真”上;对外,这感情恐怕就要体现在“诚”字上了。只要你赚钱,也保证让别人赚钱;不坑人,不骗人,愿意与你合作做生意的就多,你就能搞好销售。于是,她专门召开经营管理大会,对员工们说:“都说无奸不商,我就偏偏不信,我偏偏要‘宁可人人负我,我决不负客户!’请大家一定牢记这一点,在市场竞争中以诚信经营立足,取胜!”

信守质量是老干妈发展的第一步

2001年,有一家玻璃制品厂给“老干妈”公司提供了800件(每件32瓶)酱瓶。谁知,公司装上麻辣酱刚销售到市场上,就有客户反映:“有的瓶子封口不严,有往外漏油现象。”不巧,一些对手企业不知怎么很快知道了这事,马上利用这事攻击“老干妈”。陶华碧知道后非常重视,要求相关部门迅速查处。一些管理人员向她建议说:“可能只是个别瓶子封口不严,把这批货追回重新封口就行了,不然损失就太大了,这可是800件货呀!”陶华碧却坚决地说:“不行!这事关公司的信誉!马上派人到各地追回这批货,全部当众销毁,一瓶也不能漏掉!损失再大,也没有在市场上失信的损失大!”结果,这样的做法,虽然使公司损失巨大,却让人们看到了“老干妈”信守质量的决心,坏事变成了好事。

那是在2001年年初,广州有个销售商把年销售“老干妈麻辣酱”的目标定到了3000万元。陶华碧觉得这目标太高,很难实现,就半开玩笑地说:“你如果真实现这个目标,我年终就奖你一辆轿车!”销售商听了也没怎么当真,他知道陶华碧特别节俭——她当了这么大的老板,自己却一直连轿车都不配,平时出门办事大多去挤公汽、中巴,即使是去税务所交税,也是兜里揣上作为中餐的两个馒头,坐着农用车往返,她怎么会舍得奖外人轿车呢?可是到了年终,销售商真的完成了3000万元的销售额。这时,陶华碧表态了:“人要讲信用,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负责任怎么取信于人?”她力排众议,奖了这位销售商一辆捷达轿车!这事传开后,销售商们都感叹道:“还是‘老干妈’最讲诚信啊!对她这样的人,谁还会忍心骗她!”

诚信让陶华碧赢得了好声誉,也尝到了甜头,这使她更加把诚信经营当作企业发展的法宝。她自信地说:“我不懂什么时髦的管理方法,我就靠诚信,我要诚得别人不忍心骗我!谁要是骗了我,别人就会说:‘你连她都忍心骗啊?’谁就在同行中臭名远扬,难以立足!”

没想到,有些合作伙伴和厂家为了私利或某种目的,还真的准备骗她。有一次,她的公司急需豆豉原料,让重庆的一家豆豉酿造厂赶紧运来了10多吨豆豉;因为是“等米下锅”,检验员收货时也就没特别仔细看;谁知货下车后,才发现外面摆放的豆豉是质量好的,里面的豆豉居然都馊了!如果只顾赶着生产,这批豆豉经过特殊处理后用一用也未尚不可,但陶华碧哪能容忍对顾客有一点儿欺骗?她坚持退货,公司也因缺原料被迫停产两天,造成了莫大的损失。但这件事传开后,陶华碧为顾客真诚负责的精神感动了人们,“老干妈”在市场上的信誉更好了。而重庆的那家豆豉酿造厂呢?却因为连陶华碧都欺骗,顿时成了“千夫所指”的过街老鼠,在同行业的信誉一落千丈。

凭着诚信,陶华碧在同行中赢得了广泛的信誉,企业不断壮大,品牌广为人知,利润逐年增加。有些人眼红了。一时间,全国各地的市场上,竟然每年都有50多种假冒的“老干妈”!陶华碧终于对这事不再“讲感情”了,开始花大力气打假。她派人四处卧底调查,但假冒的“老干妈”就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她大声疾呼:“我才是真正的‘老干妈’!”但湖南的一家“老干妈”却继续我行我素。陶华碧这次犯强了,她不依不饶地与湖南这家“老干妈”打起了官司,一打就是3年!最终,陶华碧的“老干妈”打败了湖南的“老干妈”。这一回,陶华碧吃一堑,长一智,2003年5月,她的“老干妈”获得了国家商标局的注册证书。

如今,“老干妈”公司累计产值已达13亿元,纳税1.8亿元,名列中国私营企业50强排行榜的第5名。陶华碧,这个没上过一天学的农村“老太太”,把一个民营公司办到这种程度,创造了新时代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真实神话。她的成功,令人叹为观止;而她的成功之道,更值得那些学历比她高的大小老板们反思和借鉴!

“老干妈”, 一个不懂品牌的人创造的大品牌。中国民营企业,需要更多的老干妈!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故事三、创业菜鸟

全文共 1236 字

+ 加入清单

2007年底,牛博网关闭,罗永浩开始考虑他的下一份工作。他想过写书当作家,有人告诉他,二十多岁干这行还行,都快30的人了,当作家会很艰难。他想想也是,中国靠写书日子过得好的人不超过20个。2008年元旦前后,和朋友商量后,他决定开一家英语培训公司,这些朋友当中,有作家兼商人冯唐。

罗永浩说自己不是一个擅长找投资者要钱的人。资金迟迟没有到位,一直拖到5月份,冯唐告诉罗永浩,不能再拖了,再拖半年就该凉下来,他给了罗永浩一笔启动资金,对罗永浩说,你先张罗起来,天天烧钱你就会焦虑,一焦虑做什么事都会顺理成章。

罗永浩拿着冯唐给的启动资金,注册了公司,简称"老罗英语"。他始终没有说服任何人再给"老罗英语"投资,中途,一位在非洲做生意的发小知道他开公司,主动给了他300万。

果然,罗永浩开始焦虑。"老罗英语"主打北美英语考试培训课程,新东方是这项业务铁板不动的老大,一开始"老罗英语"生意惨淡,总共投资600万,第一年亏损了三百多万。"基本上每天一开门就是一万块钱不见了,被打劫也不可能这么吓人,我当时拿朋友的钱做,属于投资不是借款,赔了是不用还的,但怎么好意思呢?"罗永浩想,万一赔了,自己找一个年薪百万的工作,除了生活开支,600万的债也要花10年才还清,还清时已经50岁。"一想到这些,我就眼前发黑。"

他开始经常在办公室里过夜,琢磨怎么把生意做好。比如,民营英语培训旺季主要集中在寒暑假,3月投入宣传成本,6月才能收回,每个月的资金流动很不均匀,为了鼓励学生早缴费,他推出过一项促销方案--越早交钱,收费越低。

"从消费心理学角度讲,这个方案的愚蠢之处在于,如果我这个月报名要交1200块钱,得知上个月报名的只交了1100块钱,就会很窝火,很犹豫,结果这个月没交,下个月得知又要多交100块会更窝火,在这种非理性的情绪下可能会选择你的竞争对手。看了些专业书后才知道,要倒过来做--开始就定最后一个月的价,如果报得早打折,消费者这个时候会觉得什么时候交都是占便宜,只不过早交多占便宜,晚交少占便宜,这样他就可以接受,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他研究了很多市场营销专业的书籍,发现自己"走了很多弯路",于是开始推出一系列类似的改版营销方案。

后来,"老罗英语"又推出了适用所有课程的"一块钱计划",前8次课只要花一块钱,如果觉得满意,再付全款继续听完剩余课程。他亲自创意广告文案和宣传画:一块钱可以买什么,一枚鸡蛋,一节电池,一个避孕套,或者到"老罗英语"听8次课。

第二年,经营情况有所好转,亏损100万。2010年底,罗永浩在北京海淀剧院举行了一场演讲,题目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之前,他的演讲题目是"我的奋斗"。他为这场演讲做了一个月的准备,巨大投影仪、大量ppt,还有精简的舞台设计,罗永浩一一列举出自己两年来亲自参与设计的宣传海报和营销心得。平心而论,他亲自设计的广告创意足以让人眼前一亮。

演讲进行到最后,罗永浩说,希望明年公司能够赚到钱,换到更大一点的地方继续演讲。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比尔盖茨不同凡响的创业故事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

比尔.盖茨与保罗.艾伦于1975年创立微软之后,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几乎垄断了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市场。他在市场上的一统天下使他成了世界首富,但他也一直受到谴责,因为他抑制了竞争,而且微软的产品本该更可靠、更安全。

2000年,比尔.盖茨成立了全球最富有的慈善基金——价值280亿美元的“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Bill比尔盖茨不同凡响创业故事ndMelind比尔盖茨不同凡响的创业故事G比尔盖茨不同凡响的创业故事tesFound比尔盖茨不同凡响的创业故事tion)。该基金会每年至少向发展中国家捐献公司资产的5%,用于抗击艾滋病、疟疾与其他疾病。

比尔.盖茨说:“大约10年前,我意识到我的财富必须回馈社会。一笔规模超乎想象的财富,最好不要留给孩子,这对他们没有好处。”

有人说:“如果每次Windows系统崩溃,比尔.盖茨就能得到10美分……哦,等一下,他已经得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全国三卷:小羽的创业故事

全文共 244 字

+ 加入清单

历 经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 兴起的产业这么快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部门发布推行。这些努力逐渐 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

阅读材料,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的创业故事

全文共 700 字

+ 加入清单

聚美头顶中国在线美妆第一平台和连续七个季度盈利的光环上市,一时风光无二,但回首来时路,却可以看到其资源极其匮乏、曾为生存拼命支撑的一面。这也是很多创业者必须经历的局面:融资比不上老江湖,资源比不上背靠大树的同行。如何生存下去?聚美的“逆袭”逻辑,在成本控制和效率上做到极致的风格,可资借鉴。

2009年,陈欧回国创业,拿了徐小平18万美金的天使投资,做了游戏广告平台Reemake。网站在当年的8月份上线,到次年3月,公司面临困难,账面上只有30万元现金。他们就地转型做了团美网——化妆品团购,随后又转型做化妆品B2C特卖平台,成立聚美优品(下称聚美),全力推进。

2010年5月,险峰华兴注入了一笔天使投资(),8月,聚美开始和VC接触。直到2011年3月,红杉资本600万美金的A轮()投资到位。

与此同时,陈欧加入《非你莫属》,开始见诸于各类媒体,走出CEO自我营销的第一步。2011年8月,第一版“为自己代言”广告面世,聚美超越乐蜂网,成为化妆品垂直电商第一名。到2012年初,聚美的规模已是乐蜂的两倍,但乐蜂网获得4000万美金融资,聚美陷入与乐峰的苦战。

2013年新版“为自己代言”广告引起的“陈欧体”社交现象,聚美迎来发展高峰,坐稳行业龙头老大的地位。今日,聚美登陆纽交所,市值超越30亿美元。

聚美怎么以仅仅1300万美元、从短短四年时间变成美妆垂直电商领域的老大,且市值直追去哪儿、58同城等做了8年的老牌互联网公司?

陈欧总结的关键词是效率。这个年轻人说他始终在学习、总结、创新、然后超越。在一个烧钱的行业,创造出一个不烧钱的样本。

且看聚美创始人陈欧接受《创业家》&i黑马专访的思考和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年“中特环保杯”青年创业创新故事大赛征文启事

全文共 859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青年是经济转型期的主力军,每一个创业创新故事,都值得历史的珍藏。作为历史悠久的青年杂志,《中国青年》力图通过一次征文活动,激发众人的热情,鼓励广泛交流。为此,《中国青年》杂志拟与青岛中特环保仪器有限公司合作,开展2016年“中特环保杯”青年创业创新故事征文大赛。青岛中特特环保仪器有限公司,是诞生我国目前PM2.5采样器体积最小最先进监测仪器的公司,其36岁的总经理李建本人,就是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创业大咖。

大赛自2015年年底启动开始,并于2016年12月,在北京举行由团中央领导、杂志社领导、企业领导、专家等参加的颁奖活动;同时,还举办由优秀青年创业家、青年导师等参加的中国青年创业创新论坛。

本次征文对象:主要面对已经和刚刚起步的年轻80后90后创业者们,小有成就的成功经验,或锐意进取后的失败教训,或歌或哭姿彩纷呈,只要故事好读有可借鉴性即可。自写他写皆可,自写要真实,他写要亲自采访,都必须是原创。想必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有这类敢闯敢干的年轻人,或者你本身就是,请大家拿起笔来,踊跃投稿参赛。

本次大赛设立特等奖一名,奖金5000元;一等奖2名,奖金各3000元;二等奖3名,奖金各2000元;三等奖5名,奖金各1000元;纪念奖10名。大赛也设立了3名组织奖,奖金各3000元。各级团组织都在响应党团组织号召,促进双创工作,手里一定有很多创业青年,可以推荐可以组织写作,毕竟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也是团组织的荣光!

《中国青年》杂志自2016年第1期始,拟每期刊登4页两三个故事,全年24期。

若得发表,稿费200元/千字,好稿从优。 每篇字数不超过5000字(可以发1页1500字,也可以发2页3000字)。能长则长,能短则短。

来稿电子版请寄:hanchunlichunhan@sina.com邮箱,信件请寄:北京东城区崇文门西河沿甲215号《中国青年》杂志编辑部 韩春丽收 邮编:100005

来稿请注明“双创征文”字样;并请附:作者姓名、通联地址、邮编、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创业故事3:与其追随潮流,不如另辟蹊径

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19世纪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黄金,出现了淘金热。有一位17岁的少年来到加州,也想加入淘金者的队伍,可看到金子没那么好淘,淘金的人很野蛮,他很害怕。这时,他看到淘金人在炎热的天气下干活口渴难熬,就挖了一条沟,将远处的河水引来,经过三次过滤变成清水,然后卖给淘金人喝。金子不一定能淘到,而且有一定危险,卖水却十分保险。他很快就赚到了6000美元,回到家乡办起了罐头厂。

这人就是后来被称为美国食品大王的亚尔默。成功者往往都是有独到见解的人,他们总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而能不断产生创意,发现新的需求。不仅要看到市场需求什么,还要注意事物间的联系。

创业感悟】:一件事许多人在做,即使看起来利润非常可观,也要慎重介入。创业也是如此,与其追随潮流,不如另辟蹊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北大“牛人”张天一艰难创业的故事

全文共 293 字

+ 加入清单

我去年从北大毕业以后,创立了伏牛堂。伏牛堂这个名字听上去还蛮高大上的,其实一年之前的我,就是一卖牛肉粉的。我找了三个同学,凑了十万块钱,开了一家米粉店,专营老家的湖南牛肉粉。

这家米粉店在国贸附近的金台夕照。在一个写字楼的下面,只有三十七平米。或许你看过一个北大硕士卖米粉的新闻,对,那就是我。

到今天,伏牛堂发展有一年了。我们从最早的四个人、一家店,变成一家一百多人的公司。我们的业务形态和模式,比起一年前也有很多的发展,公司的估值刚刚过亿,也获得了一些投资,包括徐小平老师的真格基金、IDG 资本等。

这是我最近的情况,但是今天我想聊的是一年前我作为一个应届毕业生,刚开始做伏牛堂的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商界名人故事之牛根生:“被卖”放牛娃创业建蒙牛

全文共 226 字

+ 加入清单

蒙牛乳业集团的创始人牛根生1958年1月25日生于呼和浩特。出生不久,为生活所迫,被生父母卖入养父母家。据牛根生亲自描述"因为吃不起饭,亲生父亲开价50块钱把我卖了。"由养母抚养14年。

牛根生1978年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养牛工人。1983年进入乳业工厂,从基层干起,直至担任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同时也是伊利创始团队成员),成为"中国冰淇淋大王";1999年离开伊利。

1999年,牛根生创立蒙牛,后用8年时间使蒙牛成为全球液态奶冠军、中国乳业总冠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创业故事5: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时,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我的成功都看得十分自然和顺理成章。时刻长了,他发现,在国内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我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我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

之后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正因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正因上帝赋予你的时刻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亚汽车公司的总裁。

【创业感悟】:其实不光是当时的韩国人,许多中国人一样存在把取得成功的困难过分夸大的嫌疑。这跟小马过河一个理儿,是深是浅一试便知。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重要的是你要用心去做,并且全力以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霍英东的创业故事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在港台的亿万富翁中,霍英东的知名度可以说是最高的。这不仅因为他个人资产大约有130亿港元,在1993年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然而,霍英东的出身,也许要算亿万富翁中最苦的一个!

他的祖籍是广东番禺,但是从他的祖父开始,全家就离开了陆地,长年居住在舢板上,被人称为"舢板客",甚至贬称为"水流柴","家仔"。

19xx年,霍英东就出生在这样的舢板上。他最初的名字叫霍好钊,后来改叫霍官泰;抗日战争爆发后,年轻气盛的他自己改名英东,意思是要"英姿勃发于世界的东方"!

霍英东的父母靠着一只小驳船,在香港做驳运生意,也就是从无法靠岸的大货轮上,将货卸上自己的驳船,再运到岸边码头。霍英东7岁那年,在一次风灾中,他的父亲因为翻船被淹死了。

仅仅过了50多天,霍家的小船又一次翻在大海里,两个哥哥葬身鱼腹,连尸体都没有找回来!母亲死命抱住一块船板,侥幸被过路的渔船救下一条命。当时霍英东因为在海边找野蚝,不在船上,才躲过了这场灾难。

霍英东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艘旧式的渡轮上当加煤工。可是他的身体实在太单薄了,顾得上铲煤就顾不上开炉门,刚上岗就被辞退了。那几年中,霍英东简直像俗话说的"倒霉人喝水都牙痛"。不过,早年的艰辛和挫折,并没有打垮霍英东,他在不断的失败中,取得了经验,积蓄起力量,等待着机会,他坚信自己总有崛起的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人物创业故事:从变卖妻子首饰起步

全文共 3917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金鹿集团董事长张华安从老板渐变为企业家的历程,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可贵的启示。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物创业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一位从变卖妻子首饰获得2000元创业资金起步的老板,造就当今中国蚊香业的第一品牌。

今年3月份,他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晋京参加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出了“加大对经济困难乡(镇)村转移支付力度”、“在泉州设立泉州台商投资区”、“在泉州设立‘海峡西岸金融合作试验区’”等13条宝贵的建议。

当财产仅成为一个概念时,一种高度责任感的企业家意识在他身上生根、升华。

A 人物·创业故事

从变卖妻子首饰起步

1961年,张华安高中毕业便投军成为一名侦察兵。随后在长乐的7年军旅生涯,练就了他军人特有的刚强、坚忍的性格,为未来的“中国家庭卫生杀虫专家”成就埋下伏笔。

退役后,张华安被分配到泉州第五塑料厂,担任行政管理员。

经历十年浩劫,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大江南北之时,当时30多岁的张华安按捺不住创业的激情,毅然放弃国企的“铁饭碗”,投身商海。

“当时,蚊香是福建外贸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福建省外贸公司注册的‘雄鸡’牌蚊香,在国际市场供不应求,在广交会上特别紧俏,全省有几百家蚊香厂为省外贸公司贴牌生产‘雄鸡’牌蚊香。另一方面,我觉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意识、环境意识肯定会加强,对家庭卫生杀虫方面产品的需求会逐步增加,所以那时我选择了蚊香行业开始创业。”张华安回忆过去时,对记者这么说。

然而,资金、厂房、机器、技术等这些创业必需的基本要素,当时的张华安却一无所有。

这些困难后来都在他的过人智慧下逐一解决。

厂房,他想到了南安木家具厂有一个闲置的木桶生产车间;机器,他通过贷款、赊账“弄”到手;工人,原木家具厂18个年轻工人被他说动了,成为金鹿的第一支团队;流动资金,他的妻子卖掉嫁妆、首饰,再加上私房钱凑足了2000元;技术,他的伯父曾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生产“拜拜香”,懂得配方,成了他的技术员。

“1981年的时候,我和这18位年轻工人就这样‘揭竿而起’,开始艰苦的创业生涯。”张华安说。

“攀不上外贸,只好做内销”

金鹿的第一批蚊香生产出来了,张华安兴冲冲地去找福建省外贸公司,希望他生产的蚊香也能贴上“雄鸡”牌,冲进国际市场。

然而,对方一句“我们的供应商已经够多了”,阻挡了他的脚步。外贸门槛挡路,难道只能选择放弃?看着一箱箱刚刚“出炉”的新产品,张华安没有沮丧,而是作出了一个在当时被认为特别大胆的决定———做国内市场。

这一决定,让大部分同行都感到不可思议。当时国人大部分都用蚊帐,蚊香销路极其不畅。当然,20多年后,生产“雄鸡”牌蚊香的厂商几乎都已销声匿迹,而金鹿蚊香却越做越大,这种局面是当时大多数人始料不及的。

“当时供应省外贸公司贴牌生产‘雄鸡’牌蚊香的厂家,全省有几百家,几乎每个县都有。但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初,‘雄鸡’牌蚊香出口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张华安说,“这几百家蚊香厂的生产是有定额的,按计划分配。比如一家较小的工厂每月只能供应20箱,显得非常被动,企业的生死存亡都掌握在他人手上。所以,金鹿当时的偶然动作成就了今天的成功。”

“大字报”广告出奇效

十年浩劫后的第一次全国日杂商品交易会在郑州举办。张华安得知这一消息后,便带着他的两名员工,千里迢迢赶赴郑州参展。 [Page]

“展销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蚊香产品铺天盖地,当时老品牌的蚊香尚且很难销出去,更不用说我们的产品了。去郑州后的三天内,我们的产品无人问津,把我急得几个晚上都无法入眠。”张华安说,“不过,第三天晚上,我突然来了灵感,想到了广告,于是立刻叫醒同伴,到附近的文具店买纸和笔,写了几十张,三个人连夜跑遍郑州城,在经销商、采购商住的各大宾馆,还有火车站、汽车站等地张贴。我让同伴踩在我的肩膀上把广告贴遍高墙。晚上买不到糨糊,我们就买了包子,吃了馅,用剩下的包子皮贴。”

似有天助,那时刚发生过一些历史事件,人们对贴在墙上的纸非常感兴趣。于是第二天,满街的金鹿广告引起轰动,广告前都是人头攒动———“金鹿牌高级蚊香:质优不怕比,初购何须多,价格最优惠,愿君试一试……”就是这几句有点土的广告词,促使当时9个省、市的客户与张华安签下了购销合同。金鹿蚊香卖出几千箱,初战大捷。

此后,金鹿蚊香销量年年翻番,逐步在全国市场打开局面。

随后,伴着金鹿成长的,是蚊香市场的残酷竞争。但张华安超前的经营理念,使金鹿不仅在市场份额方面抢得了先机,在研发方面也引领行业发展,成为同行中惟一的“中国驰名商标”。

B 人物·对话

关于企业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早报记者(以下简称记):当您分别身处人民大会堂和金鹿集团董事长办公室时,感受有何不同?

张华安(以下简称张):当企业做大之后,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他的思想、追求都会产生质的变化,那种全局观念、民族观念、社会责任感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为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他不是在解决温饱问题,也不是要自己享受,财产再多也只是一个数字,他要做的是回馈社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作为一个人大代表,他的政治涵养就要更高了,应该有更高的觉悟、更宽的信念、更大的责任感,去考虑整个国家、民族、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在和未来。

关于多元化经营只做蚊香无法进“500强”

记:目前金鹿涉足蚊香、酒店和教育等多个领域,您怎么看待企业做大与多元化经营的关系?

张:企业做大不一定要多元化经营。如果你这个行业发展空间还很大,就不一定要跨行业;因为遇到资金紧张时,跨行业有可能把主业拖垮。我认为看家的行业一定要牢牢把住,那是根基,是发祥地。

记:您是泉州民企海外办厂的第一人,您感觉如果只做蚊香业,金鹿能否成为世界500强?

张:不可能。因为蚊香的价值低、利润低,估计就算是全世界所有的蚊香、电蚊香都是金鹿牌的,我们也无法成为世界500强。

记:海尔、TCL等国内大企业在多元化路上,往往是起步产品最受欢迎,后来跨入别的行业总是不太被认可,这是为什么?

张:第一,行业做惯了才专业,资金投入、技术人员配置相对完整,一旦跨行就未必那么专业;第二,一个品牌在一个行业中出名后,消费者对你产品形象的认知已经固定化,跨行后未必能将原来的品牌优势带进来。

记:能提供一些集团多元化经营的规划经验吗?

张:一个企业家需目光敏锐、行动敏捷,只要有商机、有条件,该出手时就出手。

多元化是企业规避投资风险的一种手段,同时,处理得当可使品牌知名度在各个产业中相得益彰。但所有这一切的关键都在于人,在于灵活的机制,在于实在的工作。 [Page]

没有和企业家一样渴望企业成功的人、愿意全力以赴的人、愿意献身的人,再大的事业也可能会山崩地裂;没有灵活的机制,再好的人才也不能充分地调动,发挥其积极性;没有实实在在的工作,没有脚踏实地去经营管理企业,是无法做好,也做不长久的。

关于蚊香行业有时“宁可要市场不要利润”

记:有消息称,中国原有3000家左右的蚊香厂,这两年倒闭了2600家。目前蚊香业的竞争态势如何?

张:蚊香是一般家庭生活用品,价值低,利润低,不靠数量就无法生存,所以“做强做大”在这个行业中相当重要。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才能站稳脚跟,有时候“宁可要市场,不要利润”。这是个微利的行业,只有靠“量”,量小难以存续。

记:这个行业的技术创新如何?

张:金鹿是目前行业中惟一的“中国驰名商标”,这是金鹿的第一大优势。另外,产品种类比较齐全也是优势,蚊香、电蚊香片、杀虫气雾剂等几乎所有产品都很突出,而不是只有一种产品较突出。

我们很重视创新,金鹿的科研所是全国同业中的第一家,也是福建省民营企业中第一个办起的科研所。此外,我们企业内部很协调,大家很团结,目前已形成一个辐射全国的销售网络。

C 人物·印象

“年轻时7年的从戎生涯,使张总有着军人的刚强与坚忍,做事一向雷厉风行。”这是采访前,一位曾与张华安有过接触的人士对记者说的话。

一位侦察兵出身的退伍军人,掌管着一家有着几亿资产的企业,又有全国人大代表等诸多头衔集于一身,所以在采访前,一种敬畏之感在记者心头油然而生。然而,采访开始后,在热气腾腾、四处飘逸的茶香中,记者很快就“卸下”了紧张的情绪。

张华安其实是温和的,与一般军人钢铁式的冰冷不同,他给人的感觉却是热情和气。和一些企业负责人不同,他的话语间总是流露着为国为民、为社会贡献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感。记者在他古铜色的脸上,也似乎看到了他所经历的一生沧桑,以及深藏着的刚强与坚决。

他告诉记者,1987年,他第一次在市场上发现有意大利生产的“必扑”牌电蚊香片。这一发现让他感到震惊,蚊香行业是低附加值的行业,只有一直处在行业的领先地位,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于是他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供应电蚊香片生产设备的日本一家公司。

再三思考之后,张华安决定“倾其所有”,用公司创办六年积蓄下的10万美元,去进口这台日本产的机器。

当时,他遭到了公司所有人的反对。但面对巨大的压力,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力排众议,把机器搬回了工厂。

电蚊香片的投产成了金鹿的二次创业,也让张华安奠定了成为“中国蚊香大王”的基础。在他的创业生涯中,类似的关乎金鹿生死存亡的决定,他没有一次优柔寡断,展现了一个军人的气魄和胆识。

1982年的那一场火灾,是张华安创业过程中的第一个劫难。由于设备简陋,蚊香的烘干房起火,他一年来艰苦拼打下的一切,在熊熊大火中化为一堆灰烬。然而,大火虽毁了他的厂房设备,却烧不掉他不屈的精神。他说:“那时,我就是靠着坚忍不拔的精神,在废墟中擦干眼泪,清理了废墟,从头开始。”

张华安身上的军人气质、胆魄,也已经深入金鹿整个团队,使金鹿形成一支强悍的队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企业家名人故事:大佬们的高考励志故事

全文共 2233 字

+ 加入清单

他们现在都是叱咤风云的大佬级人物,但曾几何时,他们也经历过高考的洗礼,留下过一个个难忘的故事

数学成绩就1分的马云

1982年,18岁的马云迎来了生命里的第一次高考。不过马云并没因数学不好而退缩,反而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因为在他的报考志愿表上赫然写着:北京大学。

当那年的高考成绩出来以后,马云也算创造了个小奇迹,他的数学成绩是1分。

心灰意冷的马云和他一个表弟一起去宾馆应聘服务生,结果因为长得有点儿歪瓜裂枣的意思,愣是让老板给拒绝了。没办法,他通过找关系,才做了一份给出版社送书的活儿。也许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但是这时候路遥的《人生》改变了马云的想法,马云开始了艰苦的复读,并在19岁那年,再次走进了高考的考场。不过他的数学成绩嘛……高考成绩出来以后,马云的数学成绩实现了同比1800%的迅猛增长——19分!

接着,马云又开始了一边打工一边复习的日子。就这样,到了马云20岁那年,他毅然参加了第三次高考。在马云高考的前一天,有一位姓余的老师对马云说,就你这个数学成绩,能考及格了我就把姓儿倒过来写。无论这老师是什么心态,马云是被刺激得够呛,他想出了一个绝招。

在考数学之前,马云背下了10个基本数学公式,考试开始以后就一个一个往公式里套。用这种独门绝技,马云这次数学的考试成绩还真就及格了——79分。

虽然马云这回数学成绩大幅提高,不过他总分数比本科线还是差5分。唉,也行啊,马云心想,有所大学上就不错了,管他是本科还是专科,也算圆了自己的一份坚持。就当马云准备进杭州师范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

当年杭州师范英语系由于刚升到本科,以至于报考的学生竟然不够招生数。于是校领导做了一个令马云感觉是天上掉馅饼的决定,那就是让几个英语成绩好的专科生直升本科。于是,英语成绩很牛的马云光荣地以本科生的身份踏进了杭州师范。

高考状元史玉柱

1962年,史玉柱出生在安徽北部怀远县城。初二之前,史玉柱成绩不好,贪玩,爱看小人书,经常被妈妈训。1977年恢复高考,史玉柱开始认真学习。

1980年,史玉柱以全县总分第一,数学119(差1分满分)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数学系。但在浙江大学数学系刚过了一学期,史玉柱就放弃了成为陈景润的理想。

“从图书馆借到《数论》,看了之后,我才了解到数学是那么难。”和周围同学比聪明,也让史玉柱压力很大。“尤其是长江以南的,成绩好的并不想上清华、北大,都去上了浙大,所以,我们那个班里聪明人太多,学习好的也太多了。”

就这样,史玉柱的数学理想破灭了。他开始跑步,培养各种爱好。他每天从浙大跑到灵隐寺,18里,然后,再跑回来,坚持了4年。

英语从33分到95分的俞敏洪

1977年,因为一些不可抗原因,家在农村的俞敏洪高一下半学期才进入高中。上高中以后,俞敏洪功课明显跟不上,但高考就要来临了。复习了10个月左右,俞敏洪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当时的录取分数其实很低,他报考的常熟市地区师专外语录取分数线是38分,俞敏洪的英语却只考了33分,别的几门也不理想。

高考失利之后,俞敏洪没有特别失望,家里人也没有给他什么压力,反正不行就在农村干活。俞敏洪在家里开手扶拖拉机,插秧,割稻,后来去大队初中当了代课老师。1979年俞敏洪再度参加高考,他的总分过了录取分数线,但英语只考了55分,而常熟师专的录取分数线变成了60分,结果再度落榜。

一天,俞敏洪高中的一个英语老师告诉俞敏洪,江阴县教育局准备办个专门针对外语高考的辅导班。俞敏洪的母亲到城里找到几个亲戚打听,证实了这个消息,就让俞敏洪去报名。俞敏洪和20多个男孩一起住在一个连厕所都没有的大房间里。老师指定俞敏洪当副班长,这对俞敏洪是一个很大的促进,既然是副班长,学习就要认真,俞敏洪带领大家一起拼命,早上带头起来晨读,和大家一起背单词,背课文,做题,讨论,晚上10点半熄灯以后,大家全部打着手电在被窝里背单词。

1980年的高考开始了,英语考试时间是两个小时,俞敏洪仅仅用了40分钟就交了卷。俞敏洪的英语老师大怒,迎面抽了俞敏洪一耳光,说今年就你一个人有希望考上北大,结果被你自己给毁了。他认为俞敏洪这么快就交卷,肯定没有考好。但是,俞敏洪确实只需要40分钟。分数出来以后,俞敏洪的英语是95分,总分387分。当年,北大的录取分数线是380分。

受姐姐影响的戏曲少年李彦宏

生于山西阳泉的李彦宏并不觉得自己小时候有多么大的志向,像所有心都玩野了的孩子一样,每天看上去也都是忙忙碌碌的,但都不过是在“随大流”罢了。李彦宏的父母在晋东化工厂工作,家境很普通,李彦宏有3个姐姐1个妹妹,他的腼腆温和或许与姐姐们的宠爱有关。

父亲常常带李彦宏去看戏曲电影,为此他还一度迷上了戏曲。他的舞台很小,只是家里的那张床。他常常把床单围在腰里做战裙,拿一根棍子当枪耍,一个人不断亮相。山西阳泉晋剧团招收学员时,他去了,剧院老师从一招一式中看到了一种灵气,决定录取他。

但李彦宏对戏曲的兴趣很快就淡了。李彦宏的大姐在刚刚恢复高考的那年就考上了大学,引得四邻艳羡。相比于学戏,上学因为正统而更具有吸引力。

19岁时,李彦宏夺得了山西阳泉市的高考状元。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高中时参加全国青少年程序设计大赛的他,毫无疑问地喜爱计算机,但是第一志愿却不是北大计算机系,而是信息管理系,因为他考虑到:将来,计算机肯定应用广泛,单纯地学计算机恐怕不如把计算机和某项应用结合起来有前途。

如今看来,李彦宏当时的决定高瞻远瞩,令人敬佩。

[企业家名人故事:大佬们的高考励志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富二代兼国民老公王思聪的创业故事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知道王思聪经常轰炮娱乐圈某些明星,口才非常犀利,下面就和小编了解王思聪不为人知创业的一面吧!

王健林之子,国民老公,微博红人……一系列标签让王思聪深入人心。作为投资人,他在游戏相关产业也动作频频,在英雄互娱公示完成的定增融资中,王思聪和全民枪战制作人冉曦一起出任监事,据接近王思聪的人士确认,普思资本对英雄互娱的投资金额已达到8000万。

英雄互娱是中国手游集团前总裁、COO应书岭在辞任中国手游职务之后创立的手游公司,也是主板和创业板上唯一一家主打移动电竞概念的公司,我们可以发现,以电竞为核心布局的王思聪开始把战线扩展到移动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