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鉴史问廉》第三集清官之风观后感(实用20篇)

浏览

1051

作文

92

《鉴史问廉》观后感

全文共 1238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看了纪录片《鉴史问廉》,深有感触,这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它通过深入中国历史,从总体上探寻廉政建设与社会及文明兴衰的关系,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结合机构编制工作实际,如何才能加强编办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我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从严教育。尤其是要严格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兴衰之思》中提到“廉则兴,贪则衰”。管不住腐败,国家就有危亡之虞;遏制了腐败,国家就能长治久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价值观,是遏制腐败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会更多、更艰巨,更加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保障。当前,尤其要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坚定“三个自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通过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文化之力》,引导机构编制系统的党员干部坚守精神家园,做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的好干部,以此确保我们的改革始终不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始终站稳改革的政治立场。

二是要从严管理。持续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解决存在突出问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建设的要求,不折不扣贯彻执行改进作风的各项规定,持之以恒、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把走入群众“接地气”、扎根基层“转作风”的工作长效化、常态化,进而彰显毅力,增强实效。

三是要从严选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正确用人导向,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突出《道德之择》,重德才、重实干、重业绩,大胆使用敢担当、有本事、坚持原则、踏实苦干、不跑不要的干部。经常对干部队伍进行综合分析研判,注重把握素质、来源、年龄、专业等结构优化方向,避免“急拿现用”。严格遵循《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选任干部,防止简单“以票取人”、“以分取人”,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坚决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四是要从严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制度之重》中提到:廉政制度建设是政治制度的基础工程,对反腐惩贪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加强对干部的经常性监督,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对干部身上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提醒,教育引导干部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守住政治责任和政治生命线。严格落实谈心谈话、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等制度,警示干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谨慎用权,督促干部时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对关键岗位干部要戴上“紧箍咒”,涂上“防腐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干部不敢、不愿、不能滥用权力。动真格推动干部能上能下,以能上能下推动治庸、治懒、治散、治慢、治浮,让平庸的干部下得来、让得开,让优秀的干部补得进、上得去。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真正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清正廉洁的机构编制队伍。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鉴史问廉》“道德之择”观后感

全文共 1027 字

+ 加入清单

做官者为政以德,才能德行天下,让社会变得安定和谐。为什么这么说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礼,齐之以德,有耻且格。”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用各种法律条文来治理国家,用刑罚来约束老百姓,人民虽然会躲避这些规定约束而免于处罚,却不知道什么是廉耻;如果用礼法来治理国家,用道德来约束老百姓,人民就会知道廉耻,并主动改正错误,遵守礼法。所以,作为一名官吏,尤其是一名清正廉洁的官吏,唯有自己先遵循道德操守,才能感化老百姓,才能让人民群众自觉的去遵守道德和法律,改善社会的不良风气。

东汉的杨震,在上任的途中,路过自己从前的学生王密所管辖的县城,受到了王密的热情招待。有一天,王密拜访杨震,两人聊得很开心,一直聊到了深夜。这时,王密从怀里拿出几根金条,说是要感谢杨震的教育之恩。杨震拒绝接受,王密便说深更半夜的,没有人会知道的。杨震便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会没人知道呢?!后来,王密为了自警,便在自己的县衙盖了一座内堂,这便是千古留名的“四知堂”!子曰:君子慎独!杨震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恪守自己的做人准则,严格按照遵循道德礼法,成为一代清官的典型。其实,清官就是如此,不仅在人前清正廉洁,无人之时更是洁身自好。在清官杨震的影响下,当时的东汉大治,社会风气非常之好,真的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显然天下太平。所以说,为政以德,方能使德行天下。

当今社会,之所以风气欠佳,就是因为部分官员的道德缺位,正能量不足,没有形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行,以至于贪污腐败,铺张浪费等现象时有发生。要想改变我们目前的社会风气,让所有人都有道德,讲礼貌,是需要我们为政者来带头的。因为,所有的为政者都是百姓们的榜样,都是风向标,他们往哪里去,人民群众就往哪里去,他们怎么对待自己的父母,人民群众就会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尤其中国有七千多万的党员,遍布于全国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更是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将明德守法作为自己做人做事的首要准则,真诚的对待每个人民群众,这样才会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温暖,去自觉的弘扬社会主义美德,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如今的中央提出了要以德治国,就是看到了道德礼法在治理国家中能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以德治国,既是对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因此,在中央领导的带领下,如果全国大大小小的官吏都能为政以德,那么让全国人民都变得有道德有素质,构建德行天下的美丽中国,将不再是一个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鉴史问廉》纪录片第二集观后感

全文共 2150 字

+ 加入清单

坐在电视机前,重温那一段段湮灭的历史,观看那一个个沉重的故事,一次次受到震撼和警示。不由发出“历史尘烟滚滚来,朝代兴衰廉与贪”的感慨。荧屏里,我看到了秦国虽有万里长城,能抵御外敌的入侵,却抵挡不了“奢”的侵蚀,最终始皇千秋万代的帝国梦因“奢”而止于二世;我看到历史上最腐败的政权之一,也是最短命的王朝之一的西晋,毁灭在“斗富”中,正应了当今人们所说“不作死就不会死”;我看到了贞观之治的李世民明白“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崇尚“恭俭爱民”,开创了大唐王朝的鼎盛繁荣;我看到了繁华汴京(开封)因“艮岳”的奢侈建筑而很快土崩瓦解,靖康之耻,皇帝被掳,耻在亡国,实为贪腐,皇帝成了囚犯,当应了这句话“出来混,早晚都要还的”……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看罢《兴衰之思》,李商隐的这句诗蹦了出来,奢是祸胎,奢是坏兆——奢必将引起腐败,腐败必将失掉人心,失掉民心,必将亡国。这就是“历史老师”给我们传授的明鉴。共产党人最知历史,从建党之初,我们党就继承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等具有共产党人革命风格的艰苦奋斗精神。靠着这种精神,我们吃草根、咽树皮,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用“小米加步枪”,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国。夺取全国政权后,党又率领全国人民继续发扬战争年代的拼命精神,冲破封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了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鞍钢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都是共产党人在执政条件下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当然,我们党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力大了,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特别是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工作,而是用来谋求私利想方设法维护和扩大既得利益。但是,我们党的领导人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我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认识的腐败是附着在党的肌体上的毒瘤,严重影响了党的健康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于是,狠抓开展作风建设、反对“四风”,反腐倡廉、打虎拍蝇,清除党内毒瘤,把那些贪腐的官员一个个拉下马,从严治理党风,赢得了民心,就是以史为鉴的最好体现。

“以史为鉴、鉴往古今”,国人,尤其是党员干部,都应该好好去看看这部纪录片!

【《鉴史问廉》第二集观后感

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观《鉴史问廉(2)清官之念》有感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的政府大门、信访接待室外总有一幅相同的景观不时呈现:一群上访人员高举写着“寻找包青天”的横幅在申诉,相信做为政府这一庞大机器的每一颗螺丝钉的公务人员都曾见过。

千百年来,百姓心中始终蕴含着一种清官情结,这也是人们对清廉、正义的不懈追求。

走进七朝古都开封的包公祠,我们见到了中国公平正义的化身——大宋丞相包拯,他是自宋至今一直被民间崇拜的精神偶像,在戏剧艺术舞台上,他那代表正义、坚定的黑色脸谱和额头代表清正的一万月牙儿的形象已经深深根植在百姓心中。

更有唐朝仁相狄仁杰,虽然是荷兰人高罗佩的撰书让他成为享名海外的“中国的福尔摩斯”,但最根本的是他自身始终坚持的“为公正直才能一心为公,明察秋毫才能断案公正”的为官理念和出任大理寺拯一年内清理历年积案、处理一万七千多人无一人申诉的敬业精神和才干,这样才能使他成为一个名垂青史为百姓带来福祉的清官。

强项令董宣,69岁高龄就任洛阳县令,以执法严格、清正廉洁的为官形象,至今受到洛阳百姓长久的思念。

张伯行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至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一字诗包容了古往今来砥砺道德、提高修养的廉政警言,而他在上任伊始所书《却赠檄文》更是从根本上堵塞了一切有可能发生的贪赃枉法、行贿受贿的路径。

海瑞也曾上过“头条”!原因是他母亲生日时买了二斤肉!这在当时和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竟然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代清官海大人身上!前段曝出某地官员吃了包括鳄鱼肉、孔雀肉在内的美食佳肴共花费了十几万与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难能可贵的是吃着白菜豆腐的海瑞,在浙江淳安任职一年间,把衙内行政经费和公务招待费用由原来的每年上万两银子下降到了九百两左右!

一个“富二代”王思聪的一条微博可能瞬间有上千条的回复,一个影星的生活照点击量可达上万条,但这些曾经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清官却渐渐湮没在人们的记忆中,甚至今晚在《鉴史问廉》中缅怀他们的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也已经忘了这些历史上清正廉洁的标志性人物。

而事实上,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官二代、富二代在公众场合从事有悖社会公义道德甚至法律的举动而能毫发无损,缺少的正是董宣这样的敢于严格执法、不畏上、只为法的强项令!

包青天的三口铜铡如果留在今天,应该不会出现2014年这么多包括薄熙来、徐才厚、周永康、令计划在内的“大老虎”和“小苍蝇”!

狄仁杰若在,也未必会出现内蒙古“呼案”的十八年沉冤!

……

包公祠里的仿北宋时期的题名碑上包拯的名字已经被万千景仰者摩挲的几近不见,希望一代能吏廉臣的清官形象不会陨灭在当代从政者心中。成为忠于职守、报国为民、清正廉明、惩恶扬善的清官,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从政者毕生的追求!

元芳,你怎么看?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鉴史问廉》央视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852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在看央视播送的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鉴史问廉》,在看到《清官之念》一集时,节目中讲到了包拯、狄仁杰、董宣、张伯行、海瑞等著名清官,让我感动不已,唏嘘不断,他们受百姓热情爱戴的情景,深刻反映了深藏在百姓心里绵延不绝的“青天情结”。结合最近我在看《明朝那些事儿》里海瑞的故事,浅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海瑞是明朝著名清官,他一生官位并不高,却能够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在别人看到或者看不到的时候,都能够拒绝贪污,崇德向善。他一生清贫,惩治贪官,打击豪强,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曾上书批评世宗生活奢华。海瑞去世后,他的丧事还是朋友凑钱办理的,死讯消息一传出,南京的百姓因此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这样壮观的场景,相信看过这段文字的人都会被震撼。

中国历史上的清官,以他们的刚直不阿,清廉正直的独特魅力,深受群众的尊敬与爱戴,这是贪官用任何手段都无法企及的。他们是百姓的信仰,是国家的希望,是我们对公平正义和政治清廉的不懈追求。

为了实现这种追求,为了党和国家的希望,党和国家也加大了反腐力度。回顾2014年,一个个贪腐人员落马,一个个清官上任,深得人心,让人民记忆深刻、拍手称快。

反腐,让清官成为新常态。

新的一年,我相信,这种反腐力度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继续形成高压态势。《人民日报》近日发表的《反腐是当今中国社会从中央到百姓的基本共识》有力地驳斥了“反腐过头”论、“反腐自黑”论和“反腐无用”论等混淆视听的荒谬言论。文章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从中央到百姓的基本共识。任何阻挠我们打赢这场战争的言论,都会不攻自破,都会在现实的阳光下无所遁形。河南省委常委、纪委书记尹晋华在河南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两个责任”巡回宣讲中的也谈到:“反腐新常态包括“从严趋紧”、“高压威慑”、“长常持久”三个特征。”

在这种高压反腐的力度下,清官会越来越多,他们以自身丰盈的精神境界、百毒不侵的清廉体魄带给国家更多的希望,成为政治生态的一种新常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四风之害观后感

全文共 1970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更好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天下午,学校初中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观看了专题片《四之害》,使全体党员干部受到了生动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四风之害》从近几年来超多违纪党员领导干部和典型案件入手,深刻分析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产生的根源及其对党和事业的重大危害,从而警示党员领导干部要牢记“四风”之害,禁“四风”之欲,模范发扬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为民务实清廉的表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现就如何着力解决“四风”问题谈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是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持续一致。深入学习有关论述,个性是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领会精神实质,把握思想内涵,确保思想和行动与党中央持续一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这次中央下定决心解决“四风”问题,广大群众寄予厚望,社会各界热切期盼,我认为只有出实招、办实事、见长效,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建立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永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四风”问题,由来已久,积习难改,具有极强的反复性和顽固性,务必经常抓、长期抓、全力抓,不仅仅要见“时效”,更要见“长效”。要把改善工作作风、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从严从紧制定具体规则,强化制度的执行,公开理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以制度建设来保障作风的根本转变。要广泛地听取群众的评价和反映,以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干部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从而构建“干部作风实不实、群众检查评一评”的机制,让破除“四风”、服务群众成为一种理念、一种职责、一种常态。

二是要狠抓作风建设。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目的在于密切联系群众,党员干部个性是领导干部要着眼基层群众发展、稳定和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了解群众所思所想和所盼所愿,切实为群众解决好实实在在的问题。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惑,帮群众之所困,为广大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多解难事,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破除“四风”带来的实惠,确保群众路线主题教育活动体现实效,不走过场。反对形式主义,要着重解决工作不实的问题,要改善工作作风,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反对官僚主义,要着重解决在人民群众利益上不维护、不作为的问题,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坚持民主集中制,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理解群众监督,坚决整治消极应付、推诿扯皮、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反对享乐主义,要着重克服及时行乐思想和特权现象,要牢记“两个务必”,克己奉公,勤政廉政,持续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反对奢靡之风,要着重狠刹挥霍享乐和骄奢淫逸的不良风气,要坚守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做到艰苦朴素,勤俭办事。

三是要广泛听取意见推荐。坚持开门搞活动,一开始就要深入群众听取意见和推荐,突出听取意见的重点,着重听取群众对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反映,听取对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反对“四风”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方面的意见和推荐。

四是要大力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开展用心健康的思想斗争,构成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活。要主动把自我摆进去,对照党章之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对照改善作风要求,好好地照照自我。要真正开展批评,敢于指出其他同志的问题,真诚帮忙提高,营造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良好环境。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要触及灵魂,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以敢于亮短揭丑的勇气和态度查找问题、剖析原因,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做到有什么问题、改什么问题,发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把解决问题贯穿活动的全过程。

总之只有彻底解决“四风”问题,才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持续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抓住了“四风”之害,就能抓住要害、对症下药;解决好“四风”之害,就能使我们党的作风和党群干群关系有一个大的改观。反之,如果对其轻视小视、见怪不怪、听之任之,让其长期存在和蔓延扩散,必将严重腐蚀党的肌体,严重阻碍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和地位。

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将严格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对自身存在的“四风”进行一次大扫除,做到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切实转变作风,改善工作,为服务人民群众做出更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鉴史问廉》观后感

全文共 2476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市纪委通知要求,我于1月9日至16日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省纪委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仅看到《鉴史问廉》这四个字,就让我明白这部纪录片在讲什么。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鉴史问廉》涉及了很多古代的故事,引用了很多清官廉吏的诗词和大量的历史典故,展示了遍布全国的廉政文化楹联、匾额等等,也通过朝代更替和我国历史长河中的廉吏和贪官对比,使我们从中得到教育。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月13日在中纪委十八届五次全会上强调,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纪律建设,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完善党风廉政建设法规制度,落实“两个责任”、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坚守阵地、巩固成果、深化拓展,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一些领导干部工作能力很强,个人素质很高,但在亲情面前丧失原则,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收受贿赂大肆贪腐,或者为家属子女谋取经济利益,其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后悔莫及。我们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案例。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们要适应中央的反腐倡廉新常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要守牢廉洁清正的底线,牢记党纪国法,秉公用权,做到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始终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和道德防线。要时刻心系百姓,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进一步增强修身意识、服务意识,重点解决存在的“四风问题”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深入地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主动接受从政道德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党纪条规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清醒的认识到身上担负的历史使命,深刻领会党中央在党的廉政建设中的深谋远虑,全面增强对拒腐防变的认识,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不断增强政治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思想改造,树立牢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权利关,时刻清醒的认识到权力是谁赋予的,应该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谁谋利益,要立共产主义的大志,成人民群众的大事,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干事业上,用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打牢思想基础,筑严思想防线,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切实做到勤政为民、廉洁从政。

二、主动接受监督,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监督既是约束,更是爱护。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党员领导干部要把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当作是一面镜子,经常照一照,检查一下,及时加以改进和纠正。要时时处处将自己置于监督之下,把党和人民的监督看作是对自己最大的爱护、最好的保护和最真诚的呵护,在思想上正确认识监督,在感情上真诚欢迎监督,在行动上主动接受监督,在来自各方面的监督下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提高廉洁自律能力。在日常工作中要常怀律己之心,常思为民之责,手莫伸、人莫贪,自重、自警、自省、自律,管好自己,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吃的不吃,不该拿的不拿,不该去的不去。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做防腐拒变的典范,以廉洁的作风、廉洁的形象和廉洁的品质赢得组织的信赖和群众的拥护。

三、认真执行制度规定,切实强化规范意识

规范权力运行制度体系,切实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确保作风建设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通过制度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方面把作风建设、队伍建设、能力建设等内容纳入制度轨道。另一方面推动机关制度建设的?废、改、立?,在堵塞漏洞、预防廉政风险、提高决策水平、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要强化法制意识,按制度办事、程序办事,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超越法律至上的特权。对权力要有如履薄冰的精神,要慎权,要严于自律、公道正派、洁身自好,清廉自守,否则就“一失足成千古恨”,成为了韩英杰之流。要强化政策和程序意识,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确保党的方针、路线能够正确实施。要严格科学的程序,对重大问题的决策,要按科学的程序进行,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水平。

四、做到严格自律,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围绕为民务实清廉,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机关理论学习、调查研究、干部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公务接待等各项规章制度,使我局的制度形成体系、体现刚性。一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要求大家做到的,首先带头做到,要求大家不做的,自己首先带头不做,营造政治清明、干部清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二要积极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既用宪法和法律约束自己,也用党章和党的纪律规范自己,认真落实廉政准则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严格执行八项规定,正确对待权力、金钱和名利,以实际行动带动党风和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三要切实担负起廉政建设的领导责任,落实好“一岗双责”,抓好本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四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起到表率作用,切实做到作风上严行、决策上慎行、生活上俭行,当好“一班”之长,做干部职工的表率。自觉发扬真抓实干、善做善成的作风,弘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精神,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干部选拔机制,充分调动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为推动我市旅游事业再上新台阶,打造“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品牌,建设创新开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三门峡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通过观看《鉴史问廉》,触动很大,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吸取教训,常存敬畏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始终做到警钟长鸣、守牢底线、廉洁自律。要认真执行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自觉地做到一切以党的利益为重,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让组织放心,让人民满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观后感作文1500字

全文共 1610 字

+ 加入清单

娄烨,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很多人推荐给我的很多片单上都有他的名字他的电影。但至今为止,我还是摸不透这个导演,摸不透他的导演格,摸不透他的视听语言,摸不透他的镜头门路,更别说摸透他的想法他的思考了。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在这个清明假期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惊喜。《风云》便是如此一部让我更为深刻地接近他、敬仰他的作品。

电影以两个时代交叉的矛盾冲突,讲述了六个人的爱恨情仇,双线并进,用两个年代时间线上碎片的不断穿插交互,表现了旧时代的消亡与新时代的迷茫。若说林、姜、连、唐四人是旧时代的代表,而井柏然饰演的杨家栋和马思纯饰演的阿诺便也就是新时代的象征。而这种新旧时代的冲突,在片头就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场景设置在广州城中村。影片开头,娄导便用一个将近一分钟的长镜头,为我们构造了一个新旧更替的断层。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如同群山遮蔽了天空与太阳,充满了现代大都会的繁华气息。猛地,镜头一推,俯拍,便也就出现了这个现代化都市突兀无比的城中村,一片狼藉,满眼废墟。它就好似城市流脓的伤疤,又如一个不愿改变的老人,在摩天大楼的包围下,固守着自己的土地,暴戾却又无奈。

楼房倒塌的碎石,汇积成湖的脏水,岌岌可危的旧宅,这一幅幅画面,共同构成了旧时代的残留,也为几分钟后钉子户与拆迁办之间爆发的冲突埋下了伏笔。娄导一贯的风格在电影里依旧有所展现——通过镜头跟拍人物,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使人对这场冲突的了解更为深入。人物之后近景的危楼与背景里模糊的大厦相互衬托,二者所象征的冲突——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新旧更替的时代矛盾——也就体现出来了。

电影的双线混乱叙事亦是令人回味无穷。娄导用杂乱的两条时间线碎片,无序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一秒似乎看懂了夫妻之间爱的甜蜜,下一秒又迷茫地看着偷情二人翻云覆雨,捋清他们的关系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跳跃的时间节点巧妙地引导着观众一步步走入两个时代,更直观地面对其中的丑与恶,着实算是高明。而旧时代的四个人串联起了整部电影,甚至隐隐盖过了主角的作用。

四人的欲望与矛盾被时间碎片表现得一览无遗,而他们的逐渐衰弱直至灭亡亦被表现得直观无碍。他们因为自身无止境的贪婪与背叛,带着旧时糟粕,一步步走向灭亡,就好似旧时代的灭亡一般。他们是时代巨轮中的淘汰者,也是反抗者,二十多年的罪恶交易把他们变成了自私贪婪、不择手段的怪物。权力、身体、金钱是他们交易的筹码,压榨、偷情、暴力是他们谋生的手段。他们四人将新时代的女孩围在中央,守护着她,同时却又一刀又一刀地伤害着女孩。而当女孩将旧时代的权力代表推下危楼的时候,我们分明可见新时代的崛起以及与旧时代的决裂,其冲突是难以调和的。

不得不说,即使经过无数刀剪辑,《风雨云》相对于许多观众来说还是太过成人、太过丑恶了,贪婪、欲望、欺骗、背叛和暴力充斥在整部电影的每个角落。但不能说没有美好,阿诺单纯却被污染的爱恋,家栋秉承了父志的执着与无畏却也时常被动摇,这些都象征着新时代尽管有其脆弱的一面,却绝对充满着希望。影片从头到尾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陈冠希也是其中的一个穿插话题。引人深思的是他对家栋说的一番话:“你看,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会过去,被忘记,比如我,你也会这样。”时代变迁,太多个体都有其不堪或者无奈无力的一面。

令人惊讶的是,娄导所试探的底线问题。娄导尽己所能,将许多社会乱像尽可能地向世人展示出来,就好像扯下自欺欺人的遮羞布,扒开那些年代的血痂,将丑恶的疤痕公布于众。这需要能力,更需要勇气。

娄导用自己的语言诠释了哲学命题中的一句话:旧事物的力量尚且强大,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风雨云》拍的是单纯的罪恶吗?我觉得不然。娄导所要拍的是好人,也是坏人,或者说根本没有什么好与坏,他只想让大家思考:时代变迁中所淘汰所遗忘所奋斗的,是否有确切的善恶界限,亦或只是新旧时代交替的迫不得已、无奈之举。

毕竟,不是每个人每一次都能挺过每一场时代交替的风雨云。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鉴史问廉》八集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718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鉴史问廉》这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8集纪录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廉政的脚步更加坚定,更加愿意自觉的向着清官、好官的目标前进。下面是yjbs作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观后感,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鉴史问廉观后感(1)

央视大型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通过拍摄跨度几千年的廉政文化史,通过一个个生动警醒的故事,展示在历史转折点上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观:“廉则兴,贪则衰”。

《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通过讲述保存在史书中的清官和贪官的典型故事,探寻中国廉政文化背后的历史逻辑,并探求中华文明战胜一次次危机而不断浴火重生的历史文化密码。

众所周知,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可谓源远流长,从先秦典籍《周礼》中提出的“六廉”概念,到魏征、包拯、海瑞、张养浩、孙嘉淦等清官廉吏的不断涌现,廉政文化几乎贯穿了一部中华文明史。梳理这些丰厚的廉政文化资源,对于雷霆反腐的当下而言,不无现实意义。 我们一直在说中国古代的百姓有一种清官情结,希望他们自身所处的时代有能为民请命的廉官能吏来守护他们,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一位村支书,一个街道办的主,一位厂长,只要是能帮助老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实实在在的问题,他们都会在不知不觉、无声无息中,成为人民心中的守护神。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中国人有一种对历史的虔诚感和敬畏感,历史有终极审判的功能。历史具有公正性品格和终极性审判的能力,能够对人间是非做出公正的终极审判,使善恶最终各得其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千秋盛代,中华五千年文化中,记载了太多清官和贪官的故事。这些故事时时刻刻在提醒着我们学习的典范和引以为戒的典型,我们需要从这些历史故事中了解廉政文化的历史逻辑,更要提醒现在的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为官之人,要做到廉政为官,执政为民。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观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就要把反腐当为责任,让清官成为新常态。河南省委常委、纪委书记尹晋华在河南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两个责任”巡回宣讲中谈到:“反腐新常态包括“从严趋紧”、“高压威慑”、“长常持久”三个特征。”相信在我省这种高压反腐的力度下,清官会越来越多,他们以自身丰盈的精神境界、百毒不侵的清廉体魄带给国家更多的希望,成为政治生态的一种新常态。

鉴史问廉观后感(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那么,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人又是怎样去激浊扬清、追求公平正义的呢?《清浊之辨》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示在历史上的转折点上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邪不压正,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 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条件。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中华文明的前途,取决于这个文明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几千年来,正是无数中国人的坚守和戮力牺牲,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发展兴旺。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之中.

廉洁的对岸就是腐败,当廉洁的意识不能占据主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自觉的滑向腐败的彼岸。每一个腐败的故事都是从廉洁意识的淡漠开始的。可以说,礼物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但是,并非礼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礼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将你的恩人变成罪人,容易将原本的好意变成坏心。每一次的腐败都是幕后的那双“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洁的意识,从而打开廉洁的堤口,一发而不可收拾。

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风之谷观后感

全文共 646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对影视作品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爱好,特别是动画方面的影视作品,所以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动画影视作品赏析这门校级公选课。前段时间,李老师给我们播放了一部世界闻名的日本动画,来自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作品——《之谷》,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沉思。

开始映入我眼帘的是:一架巨型输送机突然坠落在风之谷,这辆用来载送工业都市“培吉特”国俘虏的输送机上有一位幸存的少女拉丝黛儿被娜乌西卡救出……这个“杯具”的开场镜头让我猛然震惊了,我心里提示接下来或许是一场灾难。

果然不出我所料:鲁美奇亚王国的皇女库夏娜派大量士兵猛然袭击风之谷。风之谷的公主娜乌西卡在失去父亲以后,愤怒之下将鲁美奇亚王国的士兵一一击倒。此处的情节又撩起了我的思绪:人们啊,为何要明争暗斗,为了利益争个你死我活呢?什么时候我们的世界才能达到和谐友爱。

吉特用一只小王虫诱导王虫群破坏风之谷,娜乌西卡为了拯救谷民,将受伤的小王虫送至王虫群途中不幸坠机身亡。王虫群被这个慈爱善良的公主感动了,它们用黄金色的光芒救活了娜乌西卡,然后心平气和地离去了,谷民们兴奋地喊:“公主万岁”!

看到这一幕时,我的脸上不觉露出了真诚的笑容,是啊,在坏人充斥着这个世界的同时,还是有很多爱好和平,崇尚友爱的人存在的。我们应该像娜乌西卡公主一样,善良大方,友爱真诚。

总而言之,看完这部影片后,让我获益匪浅,想想当今社会,美国为了争夺石油资源,先后挑起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叙利亚战争。美国在满足自己的贪欲的同时,严重破坏了其他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这是世界人民绝不容许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鉴史问廉之二·清官之念》观后感

全文共 2058 字

+ 加入清单

跨越历史的长河,在数千年的时空中,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包拯、狄仁杰、海瑞、于成龙等著名清官,在他们的传奇故事的背后,隐藏着中国人绵延数千年“青天情节”。《清官之念》将通过对这些历史上著名清官及他们背后的故事的探究,解读中国人千年“清官情结”背后的历史文化密码,那就是对公平正义和政治清廉的不懈追求。

包公是中国清官廉吏的符号,青天文化在中国的形成和延续,反映了在君主专制时代底层民众对清明政治的期待和对主持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的祈盼。中国青天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以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封建道统为核心,清官廉臣虽有缓和社会矛盾,为巩固帝制服务的一面,但他们刚正不阿、惩恶扬善的道德人格却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清官情结”和“青天文化”对现实社会仍具有启示价值,《清官之念》将通过对中国人“清官情结”的解读,探寻青天文化对于历史和当下的意义。

鉴史问廉之二·清官之念》观后感

今晚,我早早打开电视,调到CCTV9,守候在荧屏前,一如当年第一次单独与心仪的女孩约会般,有点兴奋,有点期待,还有点忐忑——不知今夜又有什么精彩的故事呈现?!晚8点,《鉴史问廉》第二集《清官之念》如约而至。片头的制作依旧那么精美,故事更是感人至深,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随着荧屏上包拯的出现,这首歌自然地回荡在我耳边。包公掷砚,表现了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为民情怀;铡美案,表现了他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刚正;包公立下的家训,则表现了他治家严谨的家风。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包拯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可是历史上的真相却颠覆了包公的传统“形象”——真正的包公面庞白皙,博物馆收藏有包公同时代人为他画的像,有图有真相。但不要责怪民众“篡改”历史,“黑脸的包公,白脸的曹操”,黑脸是清正廉洁的象征,表达了民众对公平公正、一心为民、执法不阿的期待和向往。包青天是清廉和正义的化身。

中国的福尔摩斯狄仁杰更是断案如神、执法廉明、刚正不阿的典范,为维护法律的尊严,他敢于顶撞皇帝,据理力争。一生断案无数,拯救无辜百姓无数。活着,百姓建生祠供奉他,死后,更是尊享皇帝废朝三日,感叹“朝廷空也”的哀荣。

那个小小的芝麻官洛阳令董宣,是“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典范。为此,他胆敢杀公主的人,不给皇帝面子,宁死不向公主认错,赢得了“强项令”的美誉。

天下第一清官海瑞,无论到哪做官,都让当地的贪官如临大敌,虽最终被罢免,却迎来了如潮的民众争相一睹其尊容。死后灵柩回乡,沿途百姓为之披麻戴孝者绵延百里而不绝……

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一个个清官的故事,感动着观众,震撼着观众的心灵。25年前,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读了《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深受感动,挥毫写下了“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深深表达了习近平对焦裕禄这位“好官”的崇敬之情和他自己爱民为民、责任担当的坚定情怀。何为好官?答案不一而足,但好官必是“两袖清风来去”的清官无疑。清官的核心是清正、清廉、清明,心中装有百姓。

去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三严三实”,要求领导干部“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仍旧体现了他的“清官”情怀。纵观十八大落马的官员,原因虽各有不同,但细分析之,不难看出,落马官员无一不是在“三严三实”上放松要求,在腐化堕落、追求个人享乐的过程中,贪心渐起,丢掉了清廉,最终把总书记“三严三实”的告诫抛之脑后。导致锒铛入狱,追悔不已;为了让官员做“清官”,习近平曾多次告诫干部:“心无百姓莫为官”。在山东调研时,他念了这样一幅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他语重心长地对当地干部说:“封建时代的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去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谆谆告诫青年学子“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心中装着人民,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为民众谋福祉,当是这个时代领导干部的最强音。因为,我们党是最清廉的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以史为鉴,鉴往古今”,当深明 “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明,廉则威”的道理,当代的领导干部应该以历史上的清官为榜样,学习他们,超越他们,以清廉之身,取信于民,服务于民。

明晚(1月11日),《鉴史问廉》第三集《清浊之辨》,不见不散。

更多关于鉴史问廉观后感的文章: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汇总

《鉴史问廉之一·兴衰之思》观后感

《鉴史问廉之三·清浊之辩》观后感

《鉴史问廉之四·道德之择》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最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观看廉政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

全文共 2234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1月9日)由中共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8集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在央视记录频道(CCTV-9)晚8点播出了第一集《兴衰之思》。观看毕,不由想到习近平曾经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的重要性;王岐山也曾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是啊,历史这本教科书真的值得我们去好好读一读。于是,《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速读”历史、鉴往古今的平台。

坐在电视机前,重温那一段段湮灭的历史,观看那一个个沉重的故事,一次次受到震撼和警示。不由发出“历史尘烟滚滚来,朝代兴衰廉与贪”的感慨。荧屏里,我看到了秦国虽有万里长城,能抵御外敌的入侵,却抵挡不了“奢”的侵蚀,最终始皇千秋万代的帝国梦因“奢”而止于二世;我看到历史上最腐败的政权之一,也是最短命的王朝之一的西晋,毁灭在“斗富”中,正应了当今人们所说“不作死就不会死”;我看到了贞观之治的李世民明白“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崇尚“恭俭爱民”,开创了大唐王朝的鼎盛繁荣;我看到了繁华汴京(开封)因“艮岳”的奢侈建筑而很快土崩瓦解,靖康之耻,皇帝被掳,耻在亡国,实为贪腐,皇帝成了囚犯,当应了这句话“出来混,早晚都要还的”……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看罢《兴衰之思》,李商隐的这句诗蹦了出来,奢是祸胎,奢是坏兆——奢必将引起腐败,腐败必将失掉人心,失掉民心,必将亡国。这就是“历史老师”给我们传授的明鉴。共产党人最知历史,从建党之初,我们党就继承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等具有共产党人革命风格的艰苦奋斗精神。靠着这种精神,我们吃草根、咽树皮,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用“小米加步枪”,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国。夺取全国政权后,党又率领全国人民继续发扬战争年代的拼命精神,冲破封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了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鞍钢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都是共产党人在执政条件下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当然,我们党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力大了,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特别是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工作,而是用来谋求私利想方设法维护和扩大既得利益。但是,我们党的领导人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我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认识的腐败是附着在党的肌体上的毒瘤,严重影响了党的健康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于是,狠抓开展作风建设、反对“四风”,反腐倡廉、打虎拍蝇,清除党内毒瘤,把那些贪腐的官员一个个拉下马,从严治理党风,赢得了民心,就是以史为鉴的最好体现。

“以史为鉴、鉴往古今”,国人,尤其是党员干部,都应该好好去看看这部纪录片!

《鉴史问廉7制度之重》观后感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纵观我国几千年来的历代兴亡史,发现一个王朝的覆灭总是跟统治阶级的腐败息息相关。当权者荒*无度加上官员腐败以致民不聊生,由此产生农民起义或是外族趁机入侵导致王朝的更新换代。在新王朝的肃清整治下产生新的盛世,而后在繁华中又滋养出一代贪官对百姓吸血,百姓怨声载道,于是又一轮的朝代更替开始,这轮戏码一次次在中华大地上演。为什么几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从来不能根除腐败进而避免亡国的命运呢?

其实我国历代王朝统治者也有自己的一套防腐和反贪制度,包括中央和地方监察制度和谏官制度、考试与选官制度、官规与考课制度、官吏互纠制度、回避制度等在内的各有关专门监察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行,对历代的政治清明、道德体系建设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封建时代的监察机构组织独立,自成系统,自两汉后,监察机构基本上从行政系统中独立出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机构和职官,自成体系。地方监察官直接由中央监察机构统领,由中央任免; 统治者对监官采用秩卑、权重、厚赏、重罚的政策,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作为“天子耳目”的监官有相对的独立性,从而为监察制度的逐渐完善和监察效能的发挥提供了一定的组织保证。

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皇权的膨胀,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如元代的监察制度带有民族压迫的性质。

这些监察制度从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这种监察由官员监察官员,造成官官相护,集体越来越腐败,说是监察别人,实质是拥有监察权的官员,自己也在贪污腐败。再深究其根本原因,其实祸根在于监察官员的权力是从上面的皇权获得,其工作只对上负责,不对下面的百姓负责,由此脱离了百姓最广泛最根本的监督。百姓对贪官深恶痛绝,却因为对监察机构没有制约的力量,只能任其官官相护一块腐败,最终至忍无可忍发动起义。

权力来自哪里,就对哪里负责。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注定了监察机构还是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他们不可能真正体察百姓所身受的官员腐败所带来的苦楚,也注定了在反腐方面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在党领导下的新中国,要想根除腐败坚固民心,关键是把对官员的监督任免的权力真正发放给人民群众,这样才能对其行为形成真正的震慑,才能促使其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鉴史问廉观后感【最新】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

《鉴史问廉之三·清浊之辨》观后感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汇总

观《鉴史问廉》第二集《清官之念》有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鉴史问廉》观后感:兴衰之思

全文共 915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集,讲述的西晋王朝、唐、北宋的兴衰史。本片中心讲述的是“廉则兴,贪则衰”。

石崇和王恺的斗富,表面看是富豪间一掷千金的炫富大比拼,背后折射的却是西晋王朝制度,用人上“只讲门第、无论才能”,导致庸官蠹吏把持朝政高高在上,有才之士困顿江湖;最终导致了西晋王朝官员整体性腐败和社会的溃败。

大唐的兴衰:在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吏治清廉时代的辉煌之后,自从误用了一个不学无术而又精通音律的李林甫为宰相后,曾经的一代明君唐玄宗一步步坠入了李林甫为他精心设计的“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昏庸无为的温柔乡,进而引发了长达七年的“安史之乱”并就此终止了一代的神话。

到了大宋初年呈现出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治国新景象。科举制度的兴起真正做到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有了一代“圣相”李沆,才有了对官员“婚丧、宴饮、车马、服饰”的严格规定,才有了对官员“贪污受贿者处以极刑”的重典,才有了包括印刷术的发明在内的科技大爆发,才有了《清明上河园》中的大宋京华梦!

再看当今社会,落马的贪官、贪腐事件层出不穷,比如河南省原人大副主任秦玉海,他的摄影作品集《真水无香》曾经悬挂在上海、深圳、北京建国门地铁,在北京开过个人摄影作品展,甚至获得过全国摄影界最高奖——艺术创作金像奖,然而在他“犯事儿”后,经专业摄影师曝出内幕称,秦玉海的摄影技术近入门级,其作品全部都是经过必要的修图软件处理,甚至有专业摄影师为他调好光圈和速度,“就等领导按下快门”——就是这样一个入门级的摄影大师,手持着价格不菲的摄影器材,走过了《焦作山水》、领略了《云台山风光》,在《十月凤凰山》留下了《五大连池印象》,并最终结成了个人摄影精品集《真水无香》,他的摄影足迹也是他从勤政到犯罪的历程!

咱河南拍出这样出彩的片子,点赞啊。片子里提到的阿房宫,是百姓用血汗修建的,也是历史上奢侈浪费的耻辱代表。从古看今,奢侈浪费的风气必须制止,反对铺张浪费要从政府做起,从咱自身做起啊。

“不要以为时过境迁,历史规律不可逃避,廉政才能国泰民安,才能保自己平安。”陕西师大教授于庚哲认为,历史上王朝衰落的教训对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河南主导拍摄这部廉政文化纪录片很有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鉴史问廉》观后感——兴衰之思

全文共 740 字

+ 加入清单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王朝的兴衰更迭,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秦始皇统一六国成为千古一帝,然而随后的巡游求仙、横征暴敛使得“二世而终”;唐玄宗即位之初励精图治,迎来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开元盛世,却因后期贪图享乐,重用不学无术的李林甫为宰相,侵蚀了唐帝国的根基,随后的“安史之乱”开启了长达两百年的乱世。纵观治乱循环这台中国数千年历史上反复上演的缺乏新意的戏剧不难发现,所谓治世莫不是以为明君及其所重用的能臣廉吏努力下短短的几十年光景,均难逃“人在政举,人亡政息”的历史循环,根源还是“人治”。

因为习惯性的“人治”,像毛泽东这样的伟大领袖也会犯错误,造成了“十年动乱”的巨大损失。要想跳出治乱循环的怪圈,就要变“人治”为“法治”。于是邓小平同志在文革结束后首先就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他回顾我们党的经验教训,意识到制度和法律是非常重要的,比人要重要的多,所以他讲制度好,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集体高瞻远瞩,重视历史经验教训,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反映出我党在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的重大政策考量。联系到十八大以来越来越严的反腐败工作,这次全会也是向外界郑重宣言,法律是中国政治生活的准绳,任何人不得逾越。

“腐败不会导致速亡,但是腐败导致必亡”,“人治”是滋生腐败的温床,而坚持法制建设,推动依法治国,则是反腐败由治标走向治本的唯一道路。刚刚结束的中纪委十八届五次全会,王岐山书记作了《依法治国依规治党,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的工作报告,让我们对跳出历史怪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了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观后感:对纪录片《鉴史问廉》的几点梳理

全文共 608 字

+ 加入清单

8集纪录片鉴史问廉》将登陆央视纪录频道,它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在历史的兴衰沉浮之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全方位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鉴史问廉》主体鲜明,故事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在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当下,此片的问世更具现实意义。

这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该片深入中国历史,试图从总体上探寻廉政建设与社会及文明兴衰的关系。全片共8集,分别为《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辩》、《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众所周知,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古人提出“六廉”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辩,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堂、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千百年来,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唤,几乎贯穿中华文明史。

因此,在该片中,观众可以看到诸子百家对廉洁理念的阐述,既有孔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样的名言,也有老子“罪莫大于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样的警句。此外,观众也可以看到历代中国人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如屈原、文天祥等舍生取义彪炳史册,如包拯、海瑞等刚正不阿流芳千古,如张养浩、孙嘉琻等勤政爱民令世人敬仰。这部纪录片,向观众传达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反腐倡廉、追求公平正义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华民族从危难中重新崛起,走向复兴的推动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观看《鉴史问廉》第三集《清浊之辨》观后感

全文共 1332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是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有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昨夜,这些“中国的脊梁”一个个从荧屏上向观众走来。

众生沉醉,我独醒的屈原,报国无门,而投水汨罗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在南宋大厦危亡之际,散尽家产,起兵勤王,兵败被俘,拒绝高官厚禄,受尽折磨,终被杀害;司马直,不愿盘剥百姓为己买官,留下遗书抨击卖官鬻爵的政策,服毒自杀;“义风千古”的五人墓,书写了苏州民众反对朝政腐败,维护好官周顺昌而被害的壮举……

虽然屈原用生命做最后的抗争,也未能挽回楚国覆亡的命运;文天祥拼尽全力也没能挽救垂死的南宋;死谏自杀的司马直亦没能拯救东汉的朝廷;“五壮士”失去生命也没能留住大明的江山。但是他们却如颗颗闪亮的明珠,高悬在历史的天空,给后人以榜样、以激励、以启迪。他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勇气和担当,奉行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理念,演绎着“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故事。推动者中华民族的文明和进步,才使伟大的中华民族“清气满乾坤”。

诚然,许多“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君子下场悲壮,然而,他们的悲壮却在印证着统治者的腐朽和黑暗。对此,已成历史人物的诸葛亮道出了原委,可谓一针见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总结的是前朝兴衰的原因,阐述了忠奸的利弊,以先汉的“兴隆”和“倾颓”的历史事实,作为前车之鉴,没成想,刘禅不听,不去亲近董允、姜维这样的“贤臣”,而去亲近黄皓这样的“小人”,结果是国破家亡,成了阶下囚,葬送了蜀汉江山。而他的老子刘备,当年以“织席贩履”为生,却因亲“贤人”——先是与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后又“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一”,建立了蜀国,当上了皇帝。一语成谶,诸葛亮竟提前把蜀汉的兴亡作了“总结”,亦是历史兴衰、朝代更替的总结。

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个政党从诞生之日至今,就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先锋模范:方志敏、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焦裕禄、杨善洲……一个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奉献出了全部的智慧和鲜血。我们党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先锋模范凝聚在一起,团结起来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让党的事业充满生机呢?以史为鉴,就是那句话,“亲贤臣”,习近平给出了答案,他曾指出“事业兴衰,唯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导向。”他不断强调用人的风向标作用:“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因为习近平悟透了历史这本教科书,深深的懂得“自古忠奸如冰碳”道理,忠臣良将自古为国家之金梁玉柱,奸臣妄贼从来是社稷之蛀虫硕鼠。忠多奸少则国兴,忠寡奸众则国衰。他也曾告诫官员交友的原则:“面对纷繁的物质利益,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交,与君子交往,既利己,又利国利民。

以史为鉴,鉴往古今,领导干部当牢记历史的经验教训,谨记习近平的用人观和交友观,把一批批愿意为人民的利益奋斗终身的仁人志士聚集在党内,团结起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鉴史问廉》观后感

全文共 1634 字

+ 加入清单

由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廉政教育记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触颇深。

当政为官者,若要想成为一个清官,成为一个好官很容易,然而,要想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这就难了。因为光办好事不行,还得把办好事当成一种习惯,还得能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还能够公正的处理各种纠纷,还得让自己和家人不腐不贪,做到善始善终,这样的清官是受人尊敬和仰慕的。因为对官员清廉与贪腐的评价,不是决定于我们自己或者某一个人,而是取决于人民大众。人民大众的心中有一杆秤,这杆秤是最公平的。为官者必须认识这杆秤,知道这杆秤的标准,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李世民的清正,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正是因为李隆基对清廉的正确的认识,才出现了大唐的开元盛世。也正是因为对清正廉洁的正确的认识,历史上才出现了像包公,狄仁杰,魏征等这样一批为世代所讴歌的清正廉洁的伟大人物。人民的爱与憎是分明的。他们所给予的评价是公正合理的。无论你是一个七品芝麻官,还是权倾朝野的将相,间或你是统领天下的帝王,同样会给你一个公正合理的评判。

或许,因为受世俗的沾染,出现过不好的社会风气,总有人把人民群众不当人,把自己当人,以至于人民和政府之间起了隔阂,有了矛盾。本来和谐的社会,被这些渣滓坏了风气。这样一来,人民对清官的期望就更强烈了,更希望清官出现,来造福一方。如今的中央领导,利剑一挥,先惩贪腐,顺势提拔清正之官,这无疑让清廉之官能够崭露头角,让他们来维持我们国家的和谐安定,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的奔小康了。

细观《鉴史问廉》我们深深懂得了读史可以知兴替,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是因为清正廉明所致,一个朝代的灭亡往往是奢侈腐败所致。我们要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常怀“居安思危”之心,警钟长鸣。让廉政之花常开,拒腐败之风与千里之外。只有如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

跨越历史的长河,在数千年的时空中,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包拯、狄仁杰、海瑞、于成龙等著名清官,在他们的传奇故事的背后,隐藏着中国人绵延数千年“青天情节”。《清官之念》将通过对这些历史上著名清官及他们背后的故事的探究,解读中国人千年“清官情结”背后的正义和政治清廉的不懈追求。

清官,是历朝历代老百姓心目中的依靠和青天。

中国古代的百姓有一种清官情结,希望他们那个朝代有能为民请命的廉官清吏来守护他们,其实现代人依然有清官情结,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村长,一个街道办的主任,只要是能帮助老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他们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民心中的守护神。所以,清官还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在为政的岗位上,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贪不腐,像焦裕禄那样心系群众、艰苦朴素、一心为民。这就是清官,就是好官。

40年风雨变迁,中华大地却依然记着焦裕禄这样一位共产党人的名字,他的故事,已经深深地烙进了人们的心中,他的事迹感动了整整两代人!身为县委书记,身上没有官气、阔气,一件旧大衣是他御寒的唯一之物,他吃的是窝窝头,小咸菜,他的儿女和老百姓一样挨饿受穷。焦裕禄凭着一个共产党员坚定的信念,一心为偏僻穷苦的山区兰考,为兰考人民过上好日子,鞠躬尽瘁的工作。忘记了妻子、儿女更忘记了自己,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焦裕禄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和幸福的家庭。县长派人分给他二斤大米,这在当时来说相当的珍贵,可以让家里人吃上几顿香喷喷的饭。可他却一点也没动,让家人原物奉还。在下乡救灾治涝的数月艰苦奔波中,总是自备干粮,手拿雨伞,和群众一起战洪水,探流沙,查风口。他坚持生活在群众之中,和群众同甘共苦,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反腐始终坚持高压态势,清风肃纪,老虎苍蝇一起打。先惩贪腐,顺势提拔清正之官,让我们对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充满希望,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希望,反腐倡廉、追求公平正义既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华民族从危难中重新崛起、走向伟大复兴的推动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

全文共 1574 字

+ 加入清单

“士不可不弘毅”,弘毅塑造和承载了璀璨的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也成就了“士”厚重的人生。以史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明得失,从纪录片中看对历史的回顾、对人物的剖析,最深切的感悟就是要以弘毅承载厚重的生命。

一、立本:明死生之大,秉允公弘毅之志

《哈姆雷特》中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之所以能成为名句,正因为它道出了对人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此之为“明死生之大”。有了信仰,就有了内心的骄傲和精神的充实,就有了人之为人、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魂”;有了坚定的信仰,才不会在波澜壮阔的历史中迷失,才能经受住大风大浪的考验,才能不为名利所累、做到“功藏于无名”,哪怕被史书错记、经口错传,仍然能坦然乐观、问心无愧。

《述志令》中,曹操坦白、直率、恳切地表达了以平定天下、恢复统一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成就巍巍中华五千年的,正是这种“允公”的深沉正大,正是无数仁人烈士“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责任担当。回顾历史,只有“为公”方能被人民和历史所认可,方能塑造可为传续之“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为首,修身首先要立志,只有内心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信仰,才会在任何时候都有一个公心,思想和行为也就不会只局限于当下或某一域,也就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

二、持中:守仁义之道,担允能为民之责

韩山韩江韩公祠,苏堤白堤都江堰,是百姓对为民有为的纪念。曹操《军谯令》中的“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虽不事雕琢,尤令人感心动魄。唯时常深入社会底层而不仅仅是基层,去亲身感受民众艰难之处,才能使人不失恻隐之心;只有克勤克俭,才能使自己不陷入享乐的泥沼而忽略百姓之苦;也只有心怀仁慈努力营造包容、公正、和谐的环境才能弘扬正气,为民增福祉。

范仲淹说,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无。只有勇于担当才能有为,担当才能获得人民和历史的认可,才可以让人的生命变得厚重。而“智圆行方、经邦济世”之能是担当的基础,唯有自强不息,知行合一,以更宽阔的视野,更深远的谋划,不断提高自己辩证地认识世界、处理关系、服务社会的能力,才能避免走错方向,更好地服务人民,更有效地提高社会的科学、公正、幸福水平,才能被历史所铭记。

三、慎小:知忧患之常,葆坦荡淡泊之心

心里坦荡方能正道直行。孙嘉淦、张廷玉等人,之所以能三朝为官,颇有作为,就是因为他们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始终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始终秉一颗公心做事,才使自己远离结党营私之祸,将更多的时间和生命贡献给社会和历史。始终保持面对政治风浪的忧患意识、保持如履薄冰之心,守规矩、讲纪律,必须成为为政者的行为底线和基本操守。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只有始终保持清心寡欲、淡泊之心,才能给自己穿上不被声色犬马侵蚀的“铁布衫”。而只有经常深入底层,经常审视资源匮乏的触目惊心,才能在生活中始终保持节俭,用行为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清廉操守。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对乡土、对弱势群体有着天然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读书后,渐而形成了坚定的信仰:希望能为成就更加科学、公正、美好的社会奉献自己的一生。工作后,从最基层的山区志愿服务到不同级别、地区的职能部门,从未敢忘一个社会公民的匹夫之责,一名普通公务人员肩上的重担。全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面对市政设施、公益场所、机关大楼,目睹街上的流浪汉、超市中的价格标签变化,会不由自主想到其存在的意义,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社会目标、需要什么样的相应政策,和怎样的落实体系来达成。进一步学习后,“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和“智圆行方、经邦济世”的训语更加鞭策自己要刻苦学习和磨练,以期有生之年在“善身”之后能为“济天下”贡献绵薄之力。

Beyond的《农民》说“踏雪过山双脚虽渐老,但靠两手一切达到”。自此,仍将以弘毅厚重自警自强,一往无前,愈挫愈奋,但求不虚度年华,但求无愧于乡亲,无愧于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电影等风来观后感

全文共 1191 字

+ 加入清单

最初,我只是喜欢这个名字。

电影的开头,依旧是北上广的大背景,繁华的大都市,灯红酒绿,车水马龙。依旧是独自漂泊的年轻女白领,矫情拧巴,卑微的地位,卑微的薪水,却高傲的自尊,和放不下的,所谓的梦想。两千块钱的薪水,愣想活出两万块的日子。女主角说,她不想回去,回去就输了,跟我想的一样。

不同的是,镜头并没有在大上海停留太久,它带我们来到了尼泊尔,这个号称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度,女主角程羽蒙遇到了痞气十足的富二代男主王灿,两人并无火花,女主角甚至十分厌恶这个玩世不恭、高傲自大的富二代。是他揭穿了程羽蒙没去过托斯卡纳的事实,是他发现了程羽蒙的真名程天爽并取笑她,他说程羽蒙太拧巴,他不理解尼泊尔这样贫穷杂乱的国家中人民对神明的信仰,出言不逊。直到导游拉辛大声质问:“难道你们真的都不相信吗?”是的,我们不相信,无神论教育下的我们真的很难理解信仰的伟大,所以我们诧异这里全球最高的幸福指数。甚至有时候,我们连自己都不相信。

程羽蒙也不信,她告诉年轻单纯的大学毕业生李热血:“我们最终都会成为小心翼翼的人”,所以她藏起程天爽,改名程羽蒙。她告诉王灿:“羽蒙是一种怪物,长着人形,但却又生着一对很短的翅膀。能飞,却飞不远。羽蒙住在羽民国,靠近高山,它们终日站在山边,试着用翅膀飞远一点,再飞远一点,但总是摔下来,总是惨败。”而她,就是一只羽蒙。

看到这里,好多人说,程羽蒙好矫情,好虚伪。当她背井离乡,在万家灯火的团圆夜泪雨滂沱时;当她忍气吞声,在随时能被备胎踢掉的公司默默奋斗时;当女上司告诉她公平对她这样小地方来大城市打拼并且一无所有的女孩而言“so funny”时;彼时大学刚刚毕业,同样一个人漂泊在外的我,真的好心疼她,也好心疼自己,我想到了那句话:世界上根本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针刺不到别人身上,他们就不知道有多疼。刚从学校走出来的我如是,怀揣着根本不值钱的梦想,以为自己很崇高,精神很感人。没有人管你是不是适应从学校到职场的过度;还没开始承担,就要学会负责任;如何小心翼翼,怎么为人处事,怎么趋利避害成了不得不修的必修课;下班的路上,拥挤的公交,还要思考今天的晚餐,银行卡里的余额和昨天换下没洗的毛衣;回到房间,灰暗的灯光,冰冷的被窝,就是一天的生活,然后,日复一日……

故事的最后,王灿带着程天爽去滑翔。告诉她,滑翔这项运动,即使你完全准备好了,你也要等,不管你有多着急,或者有多害怕,都不能往前冲,冲出去也没有用,飞不起来的,而是必须静静的,等来。

故事结局没有流于庸俗,程天爽和王灿回到上海,又各自步入自己的生活轨道,李热血的迷茫依旧需要自己去领悟,谜底还在生活中。程天爽依旧是程羽蒙,尼泊尔,就是一段旅程、一段生活而已,没有发生什么重大转折,没有什么过快的感情发展,她与王灿是否还会有交集,我们不知道。这个故事就跟它宣传的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它不是心灵鸡汤,没有标准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观《鉴史问廉》有感——清官之念

全文共 1214 字

+ 加入清单

在局纪委办的统一组织安排下,1月9日晚我认真观看了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廉政教育记录片《鉴史问廉》,看完后感触颇深。

看完影片之后,沉思良久,清浊之辨的标准是什么?孟子说“君为轻,民为重,社稷次之。”我觉得这应该是明辨清与浊的标准。君,古时候应该理解为国君,但是拿到今天来理解,应该解释为为官之人;民,古代指下层的百姓,今天应该解释为人民大众吧。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人就清楚的指出了为官之道是要看轻自己,把人民大众看得很重,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为官清廉。由此,我又想起了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其实这就是诗人总结的清与浊的结果。也告诉了我们,对清与浊的评价,不是决定于我们自己或者某一个人,决定于人民大众。人民大众的心中有一杆秤,这杆秤是最公平的。为官者必须认识这杆秤,知道这杆秤的标准,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对为官者清廉的写照。“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对为官者提出的要求。文天祥,于谦这脍炙人口的诗句道出了人们的心声,也是他们本人真实的写照。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戴,得到社会的认可。

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李世民的清正,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正是因为李隆基对清廉的正确的认识,才出现了大唐的开元盛世。也正是因为对清正廉洁的正确的认识。历史上才出现了包公,狄仁杰,魏征等这样一批为人民所讴歌的清正廉洁的人物。人民的爱与憎是分明的。他们所给予的评价是公正的,合理的。无论你是一个七品芝麻官,还是权倾朝野的将相。就算你是统领天下的帝王,他们也会给你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大明的魏忠贤,满清帝国的和珅,尤其是和珅,其财富恐怕拥有了大清的半壁江山。但是史册上留下的是什么?是骂名,是臭名。还有陈后主,一曲《后庭花》唱出了家破国亡的悲剧。“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诗句道出了南宋王朝灭亡的根本。尽管他们是将相,他们是帝王,但是他们都无法来改变人民对他们的评判。

细观《鉴史问廉》我们深深懂得了读史可以知兴替,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是因为清正廉明所致,一个朝代的灭亡往往是奢侈腐败所致。我们要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常怀“居安思危”之心,警钟长鸣。让廉政之花常开,拒腐败之风与千里之外。只有如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廉如幽兰,其形虽然朴实无华,其馨久而不灭。腐败之风若罂栗之花,虽艳丽无比,仅是一时之艳。

《鉴史问廉》的主题应该是:人廉品馨,世廉永恒吧。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鉴史问廉》观后感——党风廉政建设永远在路上

全文共 1215 字

+ 加入清单

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周礼》提出,对官员的考核有六廉,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政、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根据欧阳修的《廉耻论》,公正清廉,乃“士君子之大节”,也就是说清廉是官员必备的政治品德。明朝的郭允礼撰写《官箴》,系统而明确地提出了“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吏不敢慢;廉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成为对“公廉”最为后世称道的经典阐释,对中华廉政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河南广袤的大地上,时不时会听到有人哼唱“锣鼓喧天齐把道喊……”,这是豫剧《七品芝麻官》的经典唱段。一部戏曲,何以这么受欢迎呢?主要原因一个是两代豫剧丑星牛得草、金不换的精彩表演吸引了广大戏曲爱好者,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这部戏的情节编排精彩,七品县令唐成为民做主、斗倒权威的故事以及他“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标志性台词喊出了百姓们对政治清明和社会公正的期盼。从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到七品芝麻官唐成再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不管他们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一直秉持“廉洁”的信念。回看历史上的这些清官,让人不禁想到魏征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今天,廉洁就是一个道德高尚、公正清明的人应该具备的品德,具备这种品德的人应该遵守国家的法律、党组织的规定和社会道德的要求,不利用不正当的权力和职务谋求非法的、不正当的利益。具体来说,一个廉洁的人要具备以下行为规范:不贪污、不行贿受贿、不奢侈浪费、不利用权力为亲友谋取私利、不做其他损公肥私的事情。一个廉洁的社会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无数文人士大夫的不懈追求,也是为官从政者一生戮力奋斗的终极目标。在古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其中的廉洁、修身、勤政的思想以及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融入了传统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通过文化艺术颂扬光明与希望,鞭笞黑暗与腐朽,彰显着中国人对清廉与正义的不懈追求。这种蕴含在文化深处的巨大能量,直到今天还在激励着人们。历史是天下苍生书写的。每一种文化符号的背后,都有对现实的警示与告诫。《文化之力》通过剖析古人创作的经典艺术作品,展示传统文化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和力量。由此可见,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廉洁奉公是顺民意、合民心的一项惠民工程。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一座丰富的资源宝库,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廉政建设中具有独特作用。廉政建设只有注入文化的基因之后,才会赢得恒久的生命,今天,对待这份“文化遗产”,应积极萃取古代公廉文化的精华,将其转化为我们党在新时期执政的重要基石和有力支撑,让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鉴史问廉》观后感

全文共 2356 字

+ 加入清单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鉴史问廉》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揭示廉则兴、贪则衰的治国之道,弘扬不畏强权、公正执法的优良传统,树立激浊扬清、追求正义的价值取向,推崇克己修身、廉洁奉公的道德人格,为我们提供了一部研究和借鉴历史的教科书。在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重拳惩治腐败,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鉴史问廉》更加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给予我们更多的警示与告诫。

一、要以廉为本,轻名利,讲操守,提高自身修养

我国自古以来,各个阶层和各个朝代均高度注重以道德引导官员,提倡以德为先、以廉为本。当前,要实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首要前提是“干部清正”,党员干部要守住自己的节操,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要怀修养之心,提高思想境界。我国历来有注重自省和个人修养的传统,强调“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清朝大臣张英和其子张廷玉“父子宰相”留下的“六尺巷”的故事,是为官者克己修身崇德重礼的见证。当前,党员干部要以“慎独”的精神要求自己,始终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借鉴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磨砺,将党和人民以及社会长期形成的政治原则、道德律令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树浩然正气,扬昂扬锐气。

要怀淡泊之心,正确对待名利地位。不追求名利地位才能志趣高洁,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独立人格,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才造就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以淡泊之心对待个人名利和职位升迁,甘于吃苦,不计得失,谋事而不谋利,奉献而不索取,以国家的发展和人民利益的实现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而不以个人进退荣辱为怀。

要怀律己之心,抵制各种诱惑。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是严于律己的典范,东汉时,杨震举荐的官员王密为报推举之恩,夜晚拜访杨震并奉上黄金,杨震连连拒绝。王密以为他怕人看见,有损名声,便说:“暮夜无知者。”杨震愤然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把黄金扔给王密。在当今,面对纷繁复杂的客观环境和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党员干部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慎独慎行,择善而交,自觉清除和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始终做到一尘不染、两袖清风。

二、要以廉为纲,重勤政,求实效,切实转变党风政风

宋代的吕祖谦在《官篇》中指出:“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这里将“清廉”列为官德之首。可见,“廉”是为官从政者最起码的政治要求和道德价值取向。党员干部要以廉为纲,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切实转变党风政风。

要突出勤政爱民,心系群众。用心爱民,才会得民心。李世民崇尚“恭俭爱民”,才开创了大唐王朝的鼎盛繁荣;焦裕禄、孔繁森为民鞠躬尽瘁,才受到广大群众的深情爱戴。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脚踏实地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关切民之疾苦,体察民之忧患,排解民之急难,自觉地为民尽责、为党分忧,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要突出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千百年来人民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重要结论。政府办公室承担着市政府各项方针政策出台前的调研、参谋和决策部署的督促落实工作,直接影响政令畅通与政府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四大一高”战略的深入推进,要深入实际察实情,强化调研理清思路,为决策提供参考;要围绕决策督实事,善于协调抓督查,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要提高效率讲质量,主动服务求实效,切实提升政府执行力。

要突出廉洁从政,秉公用权。历史上,包拯、狄仁杰、海瑞、于成龙等人物公平正义、政治清廉,获得百姓赞誉。党员干部要牢记“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宗旨,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正确处理好亲情与党性的关系,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公私分明,决不能把权力变成以权谋私、假公济私的工具。

三、要以廉为帜,重品行,作表率,引领良好社会风气

党风政风影响社会风气,党风政风清明则民风淳厚。孔子云“政者,正也,子帅以正,熟敢不正”。党员干部应该成为社会的“正能量之源”,以正直清廉、施政以德、忠于职守为社会作出表率,成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引领者和先行者。

要带头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价值取向,必将走向衰亡,这是历史规律和社会真理。秦始皇千秋万代的帝国梦因“奢”至于二世,西晋在“斗富”成风中毁灭,南宋因搜刮民力建奢侈建筑“艮岳”而土崩瓦解。因此,党员干部应当牢固树立“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观念,带头增强节俭意识,并把它体现在生活细节上,落实到工作实践中,杜绝讲排场、比阔气、挥霍浪费,杜绝安逸享受、因奢入腐、损公肥私。党员干部带头克勤克俭,清正廉洁将蔚然成风。

要带头做恪守诚信的典范。要以实际行动践行“明理诚信、善做善成”的三门峡精神,把诚信的外在道德约束内化为自己的品德素养和人格魅力,珍惜诚信声誉,维护诚信形象,践行诚信美德,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光明磊落、坦坦荡荡,促进诚信成为一种时代风尚和普遍自觉。

要带头塑造简约务实形象。要严格落实“八项规定”,各项调研活动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倾听群众真切的声音。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把时间精力用在攻坚克难,促进事业发展上。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简约务实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努力开创办公室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创新开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三门峡贡献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