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端午节屈原精神发言稿(精彩19篇)

日记可以记录自己的所有情绪,无论是愤怒,狂喜,忧伤,迷惘,你都可以写在日记里。端午节到了,将你的感受记录下来吧。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端午节屈原精神发言稿_难忘的端午节日记,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浏览

2227

作文

83

弘扬革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发言稿

全文共 1336 字

+ 加入清单

感受红色经典,回忆峥嵘岁月里我党、我军在重重困难面前勇往直前,建立的不朽的历史功勋,我们要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楷模,不断增强自身修养,努力学习好好工作,发扬优良传统,与时俱进,艰苦奋斗,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在90多年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独特的红色文化。红色代表着希望、胜利、创造、勤劳、勇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流血牺牲等,是中国共产党价值追求和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最生动的象征。正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有了红色文化,中华民族才逐步从鸦片战争后迷茫委顿、备受欺凌的状态中挣脱出来,实现了由落后衰败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转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从中汲取昂扬奋进、团结拼搏的精神动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精神结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它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真理性,是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制度、作风、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的综合体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

习近平同志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在各种文化中,红色文化以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崇高的价值取向、深厚的群众基础、坚决的奋斗精神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当前,尤其应注意发挥红色文化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一个时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竭力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他们否定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道路,鼓吹所谓“普世价值”、资产阶级“民主宪政”,挑起事端,制造民族分裂,妄图使我们改旗易帜。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红色文化百炼成钢,是抵御西方腐朽反动思想文化侵蚀、防止“和平演变”的利器。应充分认识其内涵、意义,切实用好这一思想武器。

弘扬红色文化,最根本的是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重点把握列宁所讲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与三个组成部分、恩格斯所讲的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毛泽东同志的系列论著。同时,要与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结合起来,掌握识别真伪的武器,从思想上武装起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进行坚决斗争,保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思想认识的清醒和统一,齐心协力、共同奋斗。

弘扬红色文化,还要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引导。应通过加强革命历史、传统文化、国情社情等爱国主义教育,帮助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筑牢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思想道德防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关于2016年弘扬革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发言稿

3.2016年弘扬革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发言稿推荐

4.党员弘扬革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发言稿精选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精神的作文

全文共 12753 字

+ 加入清单

自春秋中叶以来,楚国一直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强国。从楚庄王问鼎中原时起,楚国统治者已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战国时代,楚国君墨守成规,缺乏改革的锐志,被后起的倡导地主阶级政治改革的国家抛在了后面。楚国国势渐趋衰落,在与西方强秦的连年的战争中,损兵折将,丧城失地。而以怀王为首的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却偏安一隅,仍过着醉生梦生死的生活,臵国家、民族的安危于不顾。

屈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他洞悉列国形势,对楚国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诗人为挽救楚国于危难之中,实现“存君兴国”的夙愿,在思想保守的楚国倡导并推行了一系以“美政”为核心的政治改革。由于改革触犯了旧贵族既得利益,遭到了贵族群小的极力诋毁。尽管诗人“忠而见疑,信面被谤”,但诗人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与权奸的斗争中显示了高标节操,爱国赤诚。诗人一生坎坷,在痛苦中孕育的诗篇显示了诗人拳拳报国心,殷殷故国情。其爱国主义精神名传千古,垂范后人。

一、坚持“美政”理想,坚持改革弊政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诗人作为战国时代一名高瞻远瞩的政治人物,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现状了如指掌。屈原深知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崇高权谋谲诈,推行弱肉强食法则的侵吞攻伐时代:列国纷争,狼烟四起,万民缟素,血流成河,弱国的苟存只能仰人鼻息,成为附庸;弱国的灭亡只是利益相争的殉葬品。此时的楚国已陷入重重危机,形势岌岌可危,可楚国君臣对潜在的威胁视而不见,依旧沉醉于丝竹管弦,声色犬马之中。诗人忧心忡忡,若蹈虎尾,涉于春冰。他多么希望楚国统治者从沉醉中醒来,面对残酷现实,上下一心,整顿朝纲,励精图治,大有作为,重现昔日鼎中原的辉煌,完成统一中国的理想。诗人把这一理想称之为“美政”,“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欲以“美政”作为振兴保守落后楚国的一剂良方。

“美政”是屈原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爱国主义精神的原动力。屈原的“美政”理想在作品中虽表述得比较空泛,介也有其具体的时代内容。从诗中来看,主要是指使楚国独立富强,并走上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道路。这一理想是契合时代发展脉搏的,其本质就是反对楚国旧贵族的世袭特权。为了实现理想,诗人针对楚国种种流弊,旗臶鲜明地提出了政治改革的主张:“举贤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所谓“举贤授能”,即不分贵选拔人才来治理国家;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即修明法度,严格依法办事。这两点归结起来就是实行改革,除去弊政。这一主张如能施行,将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剜除楚国政治肌体上的毒瘤、烂疮,使衰老的楚国变得更更健康,更茁壮,从而走上国富民强的康庄大国之道。

诗人大力倡导“举贤授能”,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历史根据的。从历史上看,能“举贤授能”者不乏其人。那些兴国的圣君都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戚之讴歌兮,齐恒闻以该辅。”历史上这些昏君都善于搜罗人才,并委以重任,最终导制了盛世景象的出现。相反,那些嫉贤妒能的昏君,如殷纣王荒淫残暴,迫害忠良,使一代贤臣,“比干菹醢”;吴王夫差昏庸无能,不辨忠奸,使一代忠臣,“武子逢殃”。而这些毁灭人才者,也毁掉了强国富民之基石,最终落得个亡国祸身的不幸结局。历史的经验教训证明了这样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国运之兴衰系于贤才。国家的兴盛离不开贤臣,只有举贤授能才能不国安邦,富国强民。现实中的楚国要改变贫弱挨打的被动局面,就必须反对世卿世禄制度,打破旧贵族对于权住的垄断,效法兴国圣君不拘身份选拔人才,委以重任。只有这样,楚国才能重新走上富强之路,重现昔日之辉煌。

为有贤可举,有能可授,屈原深谋远虑,有计划地在楚国展开了培养各种人才的事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未雨绸缪,诗人滋兰树蕙,其目的“冀枝叶之峻茂兮,愿时乎吾将刈”,即希望培育的人才能在楚国未来的政治舞台上担当起富国强民之重任。为了国事,诗人呕心沥血,上叩天阍,下求佚女,上下求索。诗人招贤纳士,为己求贤,还是为楚国政治前途作打算。

战国时代,各诸侯先后在各国变法图强。变法成为了这一时代发展的潮流。当时,楚国政坛由旧贵族把持,旧贵族统治实际上是“背法度而心治”。为实现“国富强而法立”的目的,屈原主张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依法治国。为此,诗人在位时,做了一系列“明法之嫌疑”,的工作,楚国国力也随之有所起色。怀王初期,楚与齐秦称雄,怀王任合纵长等事实就是明证,然而好景不长,屈原依法治国的措施损害到了群小利益,招致他们的极力诽谤。楚群他因“无度弗察”,即没有法制思想而受蒙信谗,遂疏远了屈原。忠臣远逝,小人当道。他们在楚国的违法乱纪行径遭到了正直诗人严厉斥责:“固时俗之工巧兮,竞周容以为度。”这些小人花言巧语,蛊惑世人,为谋取恩宠荣禄,不惜违背法度,变更正确的治国之道。小人的胡作非为,将诗人当初心血换来的成果毁于一旦,楚国陷入了“阴阳易位”的倾覆绝境。屈原冒死进谏,希楚国统治者以史为鉴,效法禹、汤、文武、周公等贤名之君,勤恳依法治国。“汤禹严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历史上这些先贤知人善任,走上了治国平天下的康庄大道。与此相反,启、异、尧、桀、纣等昏君,荒淫残暴,法度不行,最终亡国祸身。正反两方面的历史事实表明:治国需法治,在法度废弛的国家,为政者心昏愦,国家也必覆亡。屈原在楚国高扬法治大旗,其目的是在楚国除弊去害,铲出“众蹀而日进”,“美超远而逾迈”这些丑陋事物生存的环境,使楚国走上正常发展的历史轨道。

诗人始终不渝坚持“美政”理想,坚持改革,如能实施,必使老气横秋的楚国脱胎换骨,涣发出咄咄逼人的青春锐气。然在愚昧保守落后的楚国,无人赏识“怀谨握玉”的诗人,他们残酷地将诗人逐出了政治舞台中心,将诗人治国安邦的“美政”蓝图扼杀于襁袍之中。诗人被毁,楚国政治舞台上最后一丝明亮的春色也就荡然无存,这是诗人的悲剧,更是楚国的悲剧。尽管诗人为理想屡蒙谗遭毁,但任矢志不移,其行动所昭示的爱国主义精神由此可窥一斑。

二、不屈不挠,与恶势力进行坚决斗争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方面。诗人所行,可谓“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却因在楚国实施“美政”理想,而无辜蒙冤,遭谗被谪。但诗人并未因此屈服邪恶,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而出,与那此为害楚国的邪恶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坚决斗争。在这场善恶之争、美丑之辨、光明与黑暗的碰撞中,再次展示了诗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境界。

诗人对楚国黑暗现状进行了揭露,指出当时面临的社会现状是“世溷浊而不分”,“世幽昧以眩曜”,“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这实际上描绘了下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黑暗世道;一个粪壤充帏、邪恶肆行的世道;一个忠贞不容于世,美善光明不行于世的污浊世道。而原先的楚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如今却变成了这个模样,这下楚国政治舞台上那些飞扬跋扈的丑陋群小的胡作非为是分不开的,“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余以善淫。”这伙“并举好朋”的小人嫉贤妒能,任人唯亲,违法乱纪,结党营私,竞进贪婪,不厌求索,使忠臣“自疏而远逝”,奸臣“干进而务入”,将楚国政治前途引向了“幽昧”、

“险隘”的绝境。诗人忧心如焚,痛恨小人祸国殃民的乱政行径,并反复申诉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诗人喜好的佩饰、奇服、长铗等是诗人高洁人格的投影,是诗人“长当浊世,自处清流”的物证。诗人一心向善,一心求美,近墨不黑,出淤泥不染,勤勉自修,以高洁品性向邪恶世俗挑战。诗人虽身陷穷途,但誓不与邪佞为伍,“苟余情其以练要兮,长亦何伤!”“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诗人洁身自好,在污浊的社会里,不苟合取容,保持芬芳不变,再现了诗人独立不迁的人格和高标的气节。对那些经不住个人得失考验的变节者,诗人甚是痛心,“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夫众芳。”“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兮?”屈原指斥变节者经不住诱惑,走上了从俗、媚俗之路,成为了助纣为虐的小人。诗人鄙薄他们,谴责他们,他情愿效法前贤,做一个处困苦茕独不悔的死节之臣,“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他誓死不与世俗小人妥协投降,“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不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残酷的现实没能使屈原低头,誓与群小斗争到底,“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表现出了“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的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体现了诗性批判精神与清醒执著的价值取向、人生择择。

诗人披肝沥胆,为国效忠。在厄境中矢志不移,对理想、对真理、对祖国始终不渝,在与邪恶的斗争中,虽然羽折翎落,滴着鲜血,仍然苦苦挣扎,表现出被遗弃而不沉沦,蒙谣涿而不自毁的坚贞和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宁死不屈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境界。

三、以民为本,忧国忧民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动力。

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之前已出现并得到了发展。《尚书》中提出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左传》中载有师旷根据人民利害发表的政见,“夫君,神之主也,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视,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又说:“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此话无疑给当时那些残暴之君敲响了警钟,要他们正视人民、善待人民。这正如逢滑对陈怀公所说:“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这些民本思想都是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目的是给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历史的借鉴,即以民为本,才会国运昌盛,否则天下不会太平。屈原作为当时社会一名孤独的清醒者,对时局有卓越洞察力的政治人物,也必然深暗此理。在其诗中也提到了民本思想,“皇天无私兮,览民德焉错辅。夫唯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诗人阐述了为政者必须顺乎民心才能坐稳江山,才能“存君兴国”,为此,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哀叹民生遭遇的艰难!屈原的朴素的民本思想是寻古代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思想接近儒家思想范畴。

爱国忧君,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支柱。诗人倾其一生,以国事为重。在朝时,竭忠尽智,辅弼怀王,力图振兴楚国。既疏之后,仍不弃“存君兴国”之志,把个人得失臵之度外,唯将君国的命运系于心中。“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不败绩。”诗人身处江湖,心挂国君,将个人生命融汇于国事中。他希望自己能辅佐国君,充当其政治上的带路人,“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共同追赶先贤,实现强国之梦,“忽奔走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诗人蒙尘舍垢,仍不灭报国之志,其他爱国主义精神是何等鲜明、坚贞!

诗人爱国,他热情地讴歌了那些为捍卫国家疆土,人民幸福而战死的楚军将士。在这场酷烈的战斗中,楚军将士同仇敌忾,英勇战斗,最后慷慨赴死,再现了南楚民族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刚强性格:“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悲壮的诗句,颇似两宋词人李清照所写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屈原歌颂为国牺牲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慨和壮烈捐躯行径,目的是激励人们洗雪国耻,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爱国情思。

屈原爱国精神还表现在他以一颗赤子之心,深情地眷恋着多灾多难的楚国。“流光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屈原明白,岁月不待人。他老耽在黑暗楚国只会空耗光阴,只有被毁折的命运。屈原要想得到知音,要想两美必合,矩所同,要想推行匡救,改造时弊的“美政”,唯有离开楚国一途。诗人不甘心就此了结一生,于是振作起来,坚定信心,驰骋想像,重上云霄,神游四方,蒙生了“远逝以自疏”的逃逸意向。但这一意向又与诗人忠贞爱国感情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那沉淀于诗人心中有爱国感情千丝万缕,束缚得诗人寸步难行。怀乡恋国,情真意切,将诗人去国意向粉碎得干干净净。屈原离不开楚国,纵然楚国让他愁肠百结。生为楚国人,死为楚国魂。诗人生死不渝效忠楚国,这在楚材晋用,屡见不鲜,朝秦暮楚,不泛其人的人材大流动的战国时代,在奉行“好鸟择枝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为立身处事原则的战国,在崇尚功利富贵的时代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楚国抛弃了诗人,诗人却言不离不开楚国,这是为何也?南宋洪迈祖指出,屈原“徘徊而不忍离去”的根本原因乃“忧国也”。诗人进亦忧,退亦忧,其爱国感情是何等地坚贞,纯洁,崇高啊!

四、爱国主义精神产生的原因探讨。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产生有其时代的特点。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生机勃勃的时代,社会充满着进取的、批判的精神。屈原在政治生涯中表现出来的敢干斗争,决不妥协,上下求索的批判和进取态度,正是当时的时代精神的表现。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楚怀王、顷襄王时期,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更加频繁。强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加速了统一全国的战争的进程。弱国为抵抗强国入侵,掀起了保家卫国的反侵略战争。在侵略与反侵略的残死较量中,一些爱国志士挺身而出,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时代洪流中。屈原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随着楚国西北边强秦的崛起,楚国渐渐沦落到被动挨打的境地。楚国的国家前途的民族命运受到了严重威胁。而楚国统治者依旧沉缅于日酣宴饮的享乐中,束手无策。大敌当前,屈原采取了一系列挽救楚国灭亡的措施。在保守思想与改革思想的猛烈冲撞中,屈原主计个人得失,不顾个人悲惨遭遇,臵生死于度外,誓死不渝地忠于自己的事业和理想,欲以自己的努力改变楚国的现状,“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楚国重新走向富强。“沧海横流处,方显英雄本色。”正是战国后期波涛汹涌的时代“沧海”,才使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大放异彩。

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产生从内因来说,在于诗人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进步的世界观决定其有进步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规模宏大,体制瑰奇的长诗《天问》中,诗人仰天长问,对自然和人类历史探究天道。从诗人对古代关于自然的神话和传说的诘难和质疑中,表明了诗人对宏观宇宙的思索,对古代信仰的怀疑,显示出一种大胆的科学探索精神,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诗人在对夏、商、周三代所以兴,所以亡的回顾和反思中,对其治乱兴亡缘故表示质疑。诗人企图通过探寻历史兴亡之故,为楚国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让楚国在车真颠马覆之路紧急止步,重新走上兴国之路。诗人问天问地,问历代沧桑人事。这都是由诗人所具有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史观决定的,再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诗人爱国主义精神的产生还与诗人出身经历紧密相联。诗人出身于楚国贵族世家,但因为家族地位的衰落,他本人已从贵族阶级中分化出来。诗人在《九章〃惜诵》这说:“思君其莫我忠兮,忽亡身于贫贱。”这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诗人虽出身于贫贱,但由于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杰出的政治才干,即《史记〃屈原列传》所说的“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而跻身于楚国政治舞台。“入则与王图议政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诗人身为高阳苗裔,天潢贵胄,想在楚国大有作为,振兴楚国于混乱中。诗人虽壮志未伸,但对楚国的耿耿中心至死不变,再现乱世忠臣的忠贞。

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一代诗魂陨落了,其形骸早已化着尘土,荣归大地怀抱了。但其用生命演绎出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青山同在,与日月同辉,惠及万代。它早已成了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珍品,激励着千秋子民爱我中华,并为之富强而奋斗不息。

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精神?

自春秋中叶以来,楚国一直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强国。从楚庄王问鼎中原时起,楚国统治者已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战国时代,楚国君墨守成规,缺乏改革的锐志,被后起的倡导地主阶级政治改革的国家抛在了后面。楚国国势渐趋衰落,在与西方强秦的连年的战争中,损兵折将,丧城失地。而以怀王为首的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却偏安一隅,仍过着醉生梦生死的生活,臵国家、民族的安危于不顾。

屈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他洞悉列国形势,对楚国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诗人为挽救楚国于危难之中,实现“存君兴国”的夙愿,在思想保守的楚国倡导并推行了一系以“美政”为核心的政治改革。由于改革触犯了旧贵族既得利益,遭到了贵族群小的极力诋毁。尽管诗人“忠而见疑,信面被谤”,但诗人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与权奸的斗争中显示了高标节操,爱国赤诚。诗人一生坎坷,在痛苦中孕育的诗篇显示了诗人拳拳报国心,殷殷故国情。其爱国主义精神名传千古,垂范后人。

一、坚持“美政”理想,坚持改革弊政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诗人作为战国时代一名高瞻远瞩的政治人物,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现状了如指掌。屈原深知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崇高权谋谲诈,推行弱肉强食法则的侵吞攻伐时代:列国纷争,狼烟四起,万民缟素,血流成河,弱国的苟存只能仰人鼻息,成为附庸;弱国的灭亡只是利益相争的殉葬品。此时的楚国已陷入重重危机,形势岌岌可危,可楚国君臣对潜在的威胁视而不见,依旧沉醉于丝竹管弦,声色犬马之中。诗人忧心忡忡,若蹈虎尾,涉于春冰。他多么希望楚国统治者从沉醉中醒来,面对残酷现实,上下一心,整顿朝纲,励精图治,大有作为,重现昔日鼎中原的辉煌,完成统一中国的理想。诗人把这一理想称之为“美政”,“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欲以“美政”作为振兴保守落后楚国的一剂良方。

“美政”是屈原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爱国主义精神的原动力。屈原的“美政”理想在作品中虽表述得比较空泛,介也有其具体的时代内容。从诗中来看,主要是指使楚国独立富强,并走上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道路。这一理想是契合时代发展脉搏的,其本质就是反对楚国旧贵族的世袭特权。为了实现理想,诗人针对楚国种种流弊,旗臶鲜明地提出了政治改革的主张:“举贤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所谓“举贤授能”,即不分贵选拔人才来治理国家;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即修明法度,严格依法办事。这两点归结起来就是实行改革,除去弊政。这一主张如能施行,将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剜除楚国政治肌体上的毒瘤、烂疮,使衰老的楚国变得更更健康,更茁壮,从而走上国富民强的康庄大国之道。

诗人大力倡导“举贤授能”,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历史根据的。从历史上看,能“举贤授能”者不乏其人。那些兴国的圣君都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戚之讴歌兮,齐恒闻以该辅。”历史上这些昏君都善于搜罗人才,并委以重任,最终导制了盛世景象的出现。相反,那些嫉贤妒能的昏君,如殷纣王荒淫残暴,迫害忠良,使一代贤臣,“比干菹醢”;吴王夫差昏庸无能,不辨忠奸,使一代忠臣,“武子逢殃”。而这些毁灭人才者,也毁掉了强国富民之基石,最终落得个亡国祸身的不幸结局。历史的经验教训证明了这样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国运之兴衰系于贤才。国家的兴盛离不开贤臣,只有举贤授能才能不国安邦,富国强民。现实中的楚国要改变贫弱挨打的被动局面,就必须反对世卿世禄制度,打破旧贵族对于权住的垄断,效法兴国圣君不拘身份选拔人才,委以重任。只有这样,楚国才能重新走上富强之路,重现昔日之辉煌。

为有贤可举,有能可授,屈原深谋远虑,有计划地在楚国展开了培养各种人才的事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未雨绸缪,诗人滋兰树蕙,其目的“冀枝叶之峻茂兮,愿时乎吾将刈”,即希望培育的人才能在楚国未来的政治舞台上担当起富国强民之重任。为了国事,诗人呕心沥血,上叩天阍,下求佚女,上下求索。诗人招贤纳士,为己求贤,还是为楚国政治前途作打算。

战国时代,各诸侯先后在各国变法图强。变法成为了这一时代发展的潮流。当时,楚国政坛由旧贵族把持,旧贵族统治实际上是“背法度而心治”。为实现“国富强而法立”的目的,屈原主张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依法治国。为此,诗人在位时,做了一系列“明法之嫌疑”,的工作,楚国国力也随之有所起色。怀王初期,楚与齐秦称雄,怀王任合纵长等事实就是明证,然而好景不长,屈原依法治国的措施损害到了群小利益,招致他们的极力诽谤。楚群他因“无度弗察”,即没有法制思想而受蒙信谗,遂疏远了屈原。忠臣远逝,小人当道。他们在楚国的违法乱纪行径遭到了正直诗人严厉斥责:“固时俗之工巧兮,竞周容以为度。”这些小人花言巧语,蛊惑世人,为谋取恩宠荣禄,不惜违背法度,变更正确的治国之道。小人的胡作非为,将诗人当初心血换来的成果毁于一旦,楚国陷入了“阴阳易位”的倾覆绝境。屈原冒死进谏,希楚国统治者以史为鉴,效法禹、汤、文武、周公等贤名之君,勤恳依法治国。“汤禹严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历史上这些先贤知人善任,走上了治国平天下的康庄大道。与此相反,启、异、尧、桀、纣等昏君,荒淫残暴,法度不行,最终亡国祸身。正反两方面的历史事实表明:治国需法治,在法度废弛的国家,为政者心昏愦,国家也必覆亡。屈原在楚国高扬法治大旗,其目的是在楚国除弊去害,铲出“众蹀而日进”,“美超远而逾迈”这些丑陋事物生存的环境,使楚国走上正常发展的历史轨道。

诗人始终不渝坚持“美政”理想,坚持改革,如能实施,必使老气横秋的楚国脱胎换骨,涣发出咄咄逼人的青春锐气。然在愚昧保守落后的楚国,无人赏识“怀谨握玉”的诗人,他们残酷地将诗人逐出了政治舞台中心,将诗人治国安邦的“美政”蓝图扼杀于襁袍之中。诗人被毁,楚国政治舞台上最后一丝明亮的春色也就荡然无存,这是诗人的悲剧,更是楚国的悲剧。尽管诗人为理想屡蒙谗遭毁,但任矢志不移,其行动所昭示的爱国主义精神由此可窥一斑。

二、不屈不挠,与恶势力进行坚决斗争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方面。诗人所行,可谓“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却因在楚国实施“美政”理想,而无辜蒙冤,遭谗被谪。但诗人并未因此屈服邪恶,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而出,与那此为害楚国的邪恶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坚决斗争。在这场善恶之争、美丑之辨、光明与黑暗的碰撞中,再次展示了诗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境界。

诗人对楚国黑暗现状进行了揭露,指出当时面临的社会现状是“世溷浊而不分”,“世幽昧以眩曜”,“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这实际上描绘了下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黑暗世道;一个粪壤充帏、邪恶肆行的世道;一个忠贞不容于世,美善光明不行于世的污浊世道。而原先的楚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如今却变成了这个模样,这下楚国政治舞台上那些飞扬跋扈的丑陋群小的胡作非为是分不开的,“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余以善淫。”这伙“并举好朋”的小人嫉贤妒能,任人唯亲,违法乱纪,结党营私,竞进贪婪,不厌求索,使忠臣“自疏而远逝”,奸臣“干进而务入”,将楚国政治前途引向了“幽昧”、

“险隘”的绝境。诗人忧心如焚,痛恨小人祸国殃民的乱政行径,并反复申诉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诗人喜好的佩饰、奇服、长铗等是诗人高洁人格的投影,是诗人“长当浊世,自处清流”的物证。诗人一心向善,一心求美,近墨不黑,出淤泥不染,勤勉自修,以高洁品性向邪恶世俗挑战。诗人虽身陷穷途,但誓不与邪佞为伍,“苟余情其以练要兮,长亦何伤!”“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诗人洁身自好,在污浊的社会里,不苟合取容,保持芬芳不变,再现了诗人独立不迁的人格和高标的气节。对那些经不住个人得失考验的变节者,诗人甚是痛心,“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夫众芳。”“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兮?”屈原指斥变节者经不住诱惑,走上了从俗、媚俗之路,成为了助纣为虐的小人。诗人鄙薄他们,谴责他们,他情愿效法前贤,做一个处困苦茕独不悔的死节之臣,“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他誓死不与世俗小人妥协投降,“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不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残酷的现实没能使屈原低头,誓与群小斗争到底,“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表现出了“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的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体现了诗性批判精神与清醒执著的价值取向、人生择择。

诗人披肝沥胆,为国效忠。在厄境中矢志不移,对理想、对真理、对祖国始终不渝,在与邪恶的斗争中,虽然羽折翎落,滴着鲜血,仍然苦苦挣扎,表现出被遗弃而不沉沦,蒙谣涿而不自毁的坚贞和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宁死不屈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境界。

三、以民为本,忧国忧民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动力。

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之前已出现并得到了发展。《尚书》中提出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左传》中载有师旷根据人民利害发表的政见,“夫君,神之主也,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视,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又说:“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此话无疑给当时那些残暴之君敲响了警钟,要他们正视人民、善待人民。这正如逢滑对陈怀公所说:“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这些民本思想都是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目的是给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历史的借鉴,即以民为本,才会国运昌盛,否则天下不会太平。屈原作为当时社会一名孤独的清醒者,对时局有卓越洞察力的政治人物,也必然深暗此理。在其诗中也提到了民本思想,“皇天无私兮,览民德焉错辅。夫唯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诗人阐述了为政者必须顺乎民心才能坐稳江山,才能“存君兴国”,为此,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哀叹民生遭遇的艰难!屈原的朴素的民本思想是寻古代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思想接近儒家思想范畴。

爱国忧君,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支柱。诗人倾其一生,以国事为重。在朝时,竭忠尽智,辅弼怀王,力图振兴楚国。既疏之后,仍不弃“存君兴国”之志,把个人得失臵之度外,唯将君国的命运系于心中。“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不败绩。”诗人身处江湖,心挂国君,将个人生命融汇于国事中。他希望自己能辅佐国君,充当其政治上的带路人,“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共同追赶先贤,实现强国之梦,“忽奔走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诗人蒙尘舍垢,仍不灭报国之志,其他爱国主义精神是何等鲜明、坚贞!

诗人爱国,他热情地讴歌了那些为捍卫国家疆土,人民幸福而战死的楚军将士。在这场酷烈的战斗中,楚军将士同仇敌忾,英勇战斗,最后慷慨赴死,再现了南楚民族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刚强性格:“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悲壮的诗句,颇似两宋词人李清照所写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屈原歌颂为国牺牲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慨和壮烈捐躯行径,目的是激励人们洗雪国耻,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爱国情思。

屈原爱国精神还表现在他以一颗赤子之心,深情地眷恋着多灾多难的楚国。“流光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屈原明白,岁月不待人。他老耽在黑暗楚国只会空耗光阴,只有被毁折的命运。屈原要想得到知音,要想两美必合,矩所同,要想推行匡救,改造时弊的“美政”,唯有离开楚国一途。诗人不甘心就此了结一生,于是振作起来,坚定信心,驰骋想像,重上云霄,神游四方,蒙生了“远逝以自疏”的逃逸意向。但这一意向又与诗人忠贞爱国感情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那沉淀于诗人心中有爱国感情千丝万缕,束缚得诗人寸步难行。怀乡恋国,情真意切,将诗人去国意向粉碎得干干净净。屈原离不开楚国,纵然楚国让他愁肠百结。生为楚国人,死为楚国魂。诗人生死不渝效忠楚国,这在楚材晋用,屡见不鲜,朝秦暮楚,不泛其人的人材大流动的战国时代,在奉行“好鸟择枝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为立身处事原则的战国,在崇尚功利富贵的时代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楚国抛弃了诗人,诗人却言不离不开楚国,这是为何也?南宋洪迈祖指出,屈原“徘徊而不忍离去”的根本原因乃“忧国也”。诗人进亦忧,退亦忧,其爱国感情是何等地坚贞,纯洁,崇高啊!

四、爱国主义精神产生的原因探讨。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产生有其时代的特点。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生机勃勃的时代,社会充满着进取的、批判的精神。屈原在政治生涯中表现出来的敢干斗争,决不妥协,上下求索的批判和进取态度,正是当时的时代精神的表现。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楚怀王、顷襄王时期,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更加频繁。强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加速了统一全国的战争的进程。弱国为抵抗强国入侵,掀起了保家卫国的反侵略战争。在侵略与反侵略的残死较量中,一些爱国志士挺身而出,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时代洪流中。屈原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随着楚国西北边强秦的崛起,楚国渐渐沦落到被动挨打的境地。楚国的国家前途的民族命运受到了严重威胁。而楚国统治者依旧沉缅于日酣宴饮的享乐中,束手无策。大敌当前,屈原采取了一系列挽救楚国灭亡的措施。在保守思想与改革思想的猛烈冲撞中,屈原主计个人得失,不顾个人悲惨遭遇,臵生死于度外,誓死不渝地忠于自己的事业和理想,欲以自己的努力改变楚国的现状,“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楚国重新走向富强。“沧海横流处,方显英雄本色。”正是战国后期波涛汹涌的时代“沧海”,才使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大放异彩。

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产生从内因来说,在于诗人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进步的世界观决定其有进步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规模宏大,体制瑰奇的长诗《天问》中,诗人仰天长问,对自然和人类历史探究天道。从诗人对古代关于自然的神话和传说的诘难和质疑中,表明了诗人对宏观宇宙的思索,对古代信仰的怀疑,显示出一种大胆的科学探索精神,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诗人在对夏、商、周三代所以兴,所以亡的回顾和反思中,对其治乱兴亡缘故表示质疑。诗人企图通过探寻历史兴亡之故,为楚国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让楚国在车真颠马覆之路紧急止步,重新走上兴国之路。诗人问天问地,问历代沧桑人事。这都是由诗人所具有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史观决定的,再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诗人爱国主义精神的产生还与诗人出身经历紧密相联。诗人出身于楚国贵族世家,但因为家族地位的衰落,他本人已从贵族阶级中分化出来。诗人在《九章〃惜诵》这说:“思君其莫我忠兮,忽亡身于贫贱。”这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诗人虽出身于贫贱,但由于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杰出的政治才干,即《史记〃屈原列传》所说的“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而跻身于楚国政治舞台。“入则与王图议政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诗人身为高阳苗裔,天潢贵胄,想在楚国大有作为,振兴楚国于混乱中。诗人虽壮志未伸,但对楚国的耿耿中心至死不变,再现乱世忠臣的忠贞。

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一代诗魂陨落了,其形骸早已化着尘土,荣归大地怀抱了。但其用生命演绎出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青山同在,与日月同辉,惠及万代。它早已成了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珍品,激励着千秋子民爱我中华,并为之富强而奋斗不息。

[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精神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五四青年节践行时代精神发言稿

全文共 764 字

+ 加入清单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传承五四志,激扬青春梦”。有人说,青春是一首歌,回荡着欢快、美妙的旋律;有人说青春是一幅画,镌刻着瑰丽、浪漫的色彩。

让时光倒回96年前的今天,以北京青年学生为主体的中国青年为了反对腐败的北洋政府代表在卖国条约上签字,发动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点燃了反帝反封建的火焰,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序幕,在中国现代史上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五四运动”以作为光辉的一页永远载入了中华民族史册,对于青年学生而言,我们更因明白,“五四运动”绝不仅仅是个历史事件,它更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具有着青年人关注国家命运的责任使命,有着青年人实现“振兴中华”梦想的奋斗与憧憬。

历史不断更迭,时代不断变迁,车水马龙,如镜头快进般,一晃儿的时光,我们已经安定,社会已经平稳,但五四青年人的光辉依然闪烁在我们的胸膛。新的时代,不同的我们,各自的奔波,各自的劳累,不同的辛酸,不一样的泪水。但,我相信我们有同样的坚守,不变的情操,我们的青春与梦想同行!

当我们个人梦想最终实现时,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才有其真正的价值,才能够迸发出无限的活力。“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与其空谈“我们是祖国的未来的希望,为祖国做出贡献”等大道理,倒不如现在做起有所担当,为自己的梦想实实在在地做些事情。希望每一位学生能够在漫漫长路上,努力求索中。从日常生活中每一件小事做起。遵守校规、尊敬师长、努力学习、关注时事,理性爱国。因为只有梦想而没有实干,再美好的梦想也无法实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锲而不舍的努力,才能实现我们的梦想,我哦们共同的中国梦!

“冲决历史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我们今天是意气风发,明天是社会的栋梁,要掀起中华腾飞的巨浪。让我们一同传递正能量,书写青春梦,托起中国梦!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端午节念屈原的作文

全文共 1010 字

+ 加入清单

社稷依明主,贤臣在,明君远。奸臣的陷害,王君的昏庸,百姓的疾苦,楚国的危在旦夕,这一切都是你不可挽回,力挽狂澜亦不可得。独立汨罗江畔,士大夫在低诉看滔滔江水,诉说自己的爱国忠情,诉说自己的报国之志.你纵身一跳勾画出了最美的曲线.你选择了与日月争辉,同时你也选择了让后世的我们无比痛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你的壮志.忠诚为国,造福百姓。“举世皆浊,惟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这是他的心,这是一颗饱受折磨,无可奈何的疲惫之心.

你曾多少次携长剑,为楚王进谏,却一次次地被旧贵族所排挤,淹涕叹息,仰天长问,你又能奈何?

汨罗江畔,留下你那忧郁的足迹,你已随着时间流逝,但是,你那不屈不挠的精神永远驻足在我们的心中。

屈原,你留下了自己的味道----旷达,不畏生死!

屈原,

空气开始凝固,风欲呼未能。

你最终还是来到了汨罗江岸,颜色憔悴,形如枯槁,

你的心在滴血,不平的遭遇,不公的诽谤,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你最终选择了与日月争光。

用尽力气,抹不去的你悲伤的回忆。你——屈原,楚怀王左徒,天下几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当年,你是多么地精明能干,你是多么地擅长言辞,你又是多么地明于治乱。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以小人之语谤君子之为,他们以小人之言嫉君子之才。于是,你,被疏远了。

在寂寞的风中,你在行走,伴随着也的灵魂。你赋《离骚》,还记得那雄言豪:“亦于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众女疾余之峨嵋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是的,没想到当年大名鼎鼎的出国大夫,最后却一败涂地。

风,还是很寂寞,在云中翻过的是月的清波。

你正道直行,你尽智竭忠,但你终日被谤,你心里怎能无悔无恨呢?

理智是冰冷的慰藉。

你最终选择了与汨罗江共存亡。这一天你出现在了汨罗江口,颜色憔悴,形如枯槁。就连渔夫都能看得出你心中那颗不悦的锦囊。但他诧异地问你为何出现在此时,你终于道出了心中的那些不快:“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你宁愿付长流而葬于江鱼腹中,也不愿意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

这就是你,大地坚持的自豪的脊梁。你,就在这一年的这一天,纵身一跃,以转瞬即逝的生命表达了对楚王的憎,又以高尚的情操表达了对楚国的爱。

你的选择是明智的,既然匆匆地来,为何不能匆匆地走。你实现了心中的那个伟大的梦想,即使你成为鱼腹中的佳肴,你也要与楚国永远在一起,永远不分离。

沉沦的光明中,灼灼生辉的只有这汨罗江中一颗不屈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端午节的由来——屈原说

全文共 213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端午节忆屈原作文700字

全文共 728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到了,往年这时候,我都会痛痛快快,大吃一番。可是今天,我却觉得手里香喷喷的粽子沉了许多。因为我上了一堂课,一堂关于端午节来历的课,一堂关于屈原的课。

闻着粽香,我的思绪飘回到千年前。我化为屈原的书童。屈原扎着高高的头发、飘着长长的胡须,穿着墨绿色的长袍,在家奋笔疾书地写着国家法律。过了一会儿,只听“砰、砰、砰”几声,门开了,是上官大夫。

他一进屋就要求看屈原正在拟定的国家法律,屈原却义正词严地拒绝了他。我看见上官大夫使劲地皱了皱眉头,瞪着眼睛走了,把门摔得震天响,我心里的不祥之感油然而生。我赶紧跑去问屈原为什么不给上官大夫看。他表示,在法律未拟定好前,谁都不能看。就算是官职高的人也没有特权:他只是按法律做事。我看到屈原的神情是那么庄严,那么果断。

20年后,汨罗江边,我又看见了屈原,他的头发依旧高高扎起,依旧穿着墨绿色的长袍,依旧飘着长长的胡须,仿佛若有所思。这时候的汨罗江仿佛更冷了,江风仿佛更寒了。我知道屈原是要投江,但是我想,就算楚国灭亡了,屈原也可以隐居呀。况且,屈原这么有才华,别国的君主也一定会很赏识他的。

想到这里我急忙跑上前去劝阻他:“屈大夫,屈先生,您要干嘛呀!”但他的身影还是固执地消失在了滚滚江水之中。我多么希望我真的是屈原的一个书童;我多么希望我能在屈原投江的时候拉住他;我多么希望当时没有老百姓纪念他;我多么希望我们如今还没有端午节……

我知道屈原是去学习了伯夷、是去学习了叔齐,他们不食周粟,饿于首阳之下,屈原也不会做其他国家的官,这就是屈原的精神吧。突然,只听“啪嗒”一声,汨罗江在我眼前消失了……

“云云,干什么呢?粽子都掉碗里了。”妈妈的声音突然从耳边响起。“啊?哦。”我从碗里拿起了粽子,咬了一大口,心里却沉甸甸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端午节关于屈原的名言警句

全文共 977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想起端午,我们就会想到屈原,下面是小编收集关于屈原的名言警句,欢迎阅读。

上无所考此盛德兮,长离殃而愁苦。---屈原名句

帝告巫阳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

魂魄离散,汝筮予之。

巫阳对曰掌梦!上帝其难从;若必筮予之,恐后之谢,不能复用。

”巫阳焉乃下招曰魂兮归来!---屈原名句

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

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祥些。

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

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

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屈原名言

彼皆习之,魂往必释些。

归来兮!不可以托些。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

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以其骨为醢些。

蝮蛇蓁蓁,封狐千里些。

雄虺九首,往来倏忽,吞人以益其心些。---屈原经典名言

旋入雷渊,爢散而不可止些。幸而得脱,其外旷宇些。

归来兮!不可久淫些。魂兮归来!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

其土烂人,求水无所得些。彷徉无所倚,广大无所极些。

归来兮!恐自遗贼些。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

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屈原名句

归来兮!不可以久些。

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

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

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

豺狼从目,往来侁侁些。---屈原名句

悬人以嬉,投之深渊些。致命于帝,然后得瞑些。

归来!恐自遗灾些。魂兮归来!入修门些。工祝招君,背行先些。秦篝齐缕,郑绵络些。招具该备,永啸呼些。魂兮归来!反故居些。天地四方,多贼奸些。归来!恐自遗灾些。魂兮归来!入修门些。工祝招君,背行先些。秦篝齐缕,郑绵络些。招具该备,永啸呼些。魂兮归来!反故居些。天地四方,多贼奸些。

像设君室,静闲安些。高堂邃宇,槛层轩些。

层台累榭,临高山些。网户朱缀,刻方连些。

冬有宎厦,夏室寒些。川谷径复,流潺湲些。光风转蕙,汜崇兰些。经堂入奥,朱尘筵些。---屈原经典名言

砥室翠翘,挂曲琼些。翡翠珠被,烂齐光些。

室中之观,多珍怪些。兰膏明烛,华容备些。

二八侍宿,射递代些。九侯淑女,多迅众些。

盛鬰不同制,实满宫些。容态好比,顺弥代些。

弱颜固植,謇其有意些。姱容修态,絙洞房些。蛾眉曼瞗,目腾光些。---屈原名句

靡颜腻理,遗视矊些。

离榭修幕,侍君之闲些。悲帷翠帐,饰高堂些。

红壁沙版,玄玉梁些。仰观刻桷,画龙蛇些。

坐堂伏槛,临曲池些。

芙蓉始发,杂芰荷些。---屈原名句

紫茎屏风,文缘波些。文异豹饰,侍陂陁些。轩辌既低,步骑罗些。兰薄户树,琼木篱些。魂兮归来!何远为些。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弘扬爱国精神的端午节

全文共 1575 字

+ 加入清单

“桑葚儿红,杏儿黄,满坡麦子喊登场,端午节里粽飘香……”。 一首童谣贯耳,唤回了我对童年端午节的回忆。

小时候,每到端午节来临,母亲总说着家乡俚语,说明儿是五月单五呢,得抓紧做些准备哩!于是就匆匆忙碌起来。

一大早,她就赶集买下一网兜儿鸡蛋。邻居嫂遇见问她,“婶儿哎,有坐月子的吗,买这么多鸡蛋?”

“咯咯咯,哪里呀,这不五月单五了吗,买给孩子们吃的。”母亲回应着,腿脚就停留在村边的苇湾,那些打着绿浪儿的宽肥苇叶仿佛心通人性,迎风摇啊摇,摇了母亲满怀。半晌的时候,家里盛满清水的木盆就躺了一叠叠一摞摞的粽叶儿了。然后,母亲款款走向胡同口的柳树,剪一簇柳枝儿,剥皮撕成条状并结好粽绳。

我跟弟弟好奇地玩弄柳绳儿瞬间,眼前已呈出糯米、红枣啊,粉糖什么的。母亲的双手在粽叶上飞舞着,变戏法般包好一个个大小均匀、棱角分明、小巧玲珑的粽子。有绿豆粽、红豆粽、糯米枣粽。慈祥的母亲看到我们跃跃欲试的样子,就说学着包吧,可别把粽叶弄破了。我虽“嗯嗯”应诺,可还是撕裂了粽叶漏了米,弄得自己满脸长满“麻子”。

随着风箱呱嗒呱嗒响,饭屋里飘来粽子的香味,馋的我们直呱唧嘴。于是,我们就跑去饭屋的灶台守候,我迫不及待地不断加柴,把火烧得旺旺的。粽子终于出锅了,我忍着烫热,抢了一个扔给弟弟,又喊着热热,揪给自己一个。剥去粽叶,玲珑剔透的粽子,闪着油亮亮的光泽,闻一闻,粽香扑鼻,顿时垂涎欲滴。

美餐一顿,我们还恋恋不舍,母亲就说,别撑着,今儿是给你们打馋虫的,明儿才正式吃粽子呢。

端午这天一早,我和弟弟便带上母亲煮熟的鸡蛋和粽子疯玩去了。这个时节,村庄前后鲜花盛开,绿草青青,小麦摇着一身金黄起舞,春玉米在“噌噌”拔节,田野里清香扑鼻。燕子绕房梁而飞,时而箭一样飞出去,留下清脆的“唧唧”声。我们心里痒痒的,什么时候同发小们结伴去县城东大堤?那里有我们梦寐以求的黄河,尤其渴望观赏划龙船比赛。

然而,我们与小伙伴们在村头玩游戏的时候,却见母亲持镰刀背筐,去采艾草。

这种艾草虽然有些清苦,但洗净后将其揉碎捣烂,去了苦水,和进糯米团子里去,蒸熟或是油炸了吃,香糯柔软,香味浓郁,好生筋道却不粘牙,带着清新艾草味道的青团,咬一口,全是初夏的气息。

艾草不仅可以做成美食,也是一种药材。小时候,我每次磕磕碰碰出血,母亲会随手扯一把艾草,嚼碎后敷在我的伤口上,艾草不仅能止血,还有止疼的攻效。蚊子漫天飞舞的盛夏,没有蚊香驱蚊,母亲总会在土炕边燃起一把干艾草,熏一会儿蚊子就飞远了。我那时候以为蚊子是怕烟,后来才知道,蚊子是闻不得艾草味道的。做月子的女人需洗艾草水是家乡人的习俗,用艾草、金银花藤等随处可见的植物煮一锅水,熏蒸半个小时,可祛除新妈妈身上的寒气,这有点像现在的桑拿浴,沐浴完后全身轻松。

当然,母亲采了艾草回家,首先挑选碧翠肥硕的捆一簇,挂在门框。她说,艾草就像一把把长剑,有驱恶避邪的作用。

因为家乡不靠江,距河远,村里的小伙子、姑娘们都会带上一兜染红的咸蛋,或结伴去黄河看龙舟比赛,或在晒谷场踩高跷。订了婚的男青年,这天还要去准岳父母家送节。送节的盒子里除了粽子、鸡蛋之类,必须有染红的蒲扇。说那蒲扇主要是用来驱赶蚊蝇的,并为新人带来吉祥之意。

母亲没读过书,只知道按照祖宗传承下来的习俗,带着一家人过着快乐而充实的五月单五——端午节。现在,村里过端午节只留下门前插艾草、挂菖蒲、吃粽子的习俗了,孩童时代的快乐成了美好的回忆。

后来,我长大才知道,过端午节不仅仅是吃喝玩乐,端午节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多少年来,屈原的爱国情怀是润泽着浓浓传统文化的甘泉。屈原的爱国诗句时常萦绕心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种精神大大激发了无数仁人志士的爱国热情。

哦,端午节里粽飘香,其芬芳里涵养着民俗,包孕着温情。是亲情的承载,更是爱国精神的弘扬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记忆中的端午节发言稿

全文共 822 字

+ 加入清单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每年的这一天人们必不可少活动,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佩香囊 ,赛龙舟。今年的6月12日是农历的五月初五,也将迎来我国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那么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呢?据说,在两千多年前,楚国的大夫屈原情系百姓,心忧天下,当他得知楚国被秦军攻破后,就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江自尽。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就有了后来赛龙舟的风俗。百姓们把用楝树叶包裹,外缠彩丝的饭团投入江中祭奠屈原,就成了我们现在吃的粽子习俗。于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月就被定为端午节。端午时节,千家品粽,万户悬囊,人们纷纷挂艾草、佩香囊 、赛龙舟、办诗会,来纪念屈原,庆祝节日。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越来越多的渗入了我们的生活,这曾经最热闹的活动,渐渐被人们所淡忘,我们似乎不再眷顾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而将更多的目光转向了“圣诞节”“愚人节”这些西方节日。当我们还沉在西洋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2006年,韩国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听了这些,我们又是什么样的心情,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不仅仅是少了几项庆祝的活动,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而如今,这个我们过了二千多年的传统佳节眼瞅着成为了他国的国家遗产,我们将是怎样的尴尬与无奈。

中国的传统节日异彩纷呈,文化内涵丰厚,它们留存着先民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我们须怀感恩之心,敬畏之情。同学们,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中华文明需要大家共同传承,并且发扬光大。希望大家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让华夏文明在神州大地彻彻底底的辉煌起来!谢谢大家。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端午节悼念屈原投江诗歌

全文共 260 字

+ 加入清单

怀抱乌云里的太阳

绝望地纵身一跃

波涛便呜咽了二千五百年

畄下的思念更比江流长

时间和空间的风沙

掩埋了多少兴衰荣辱

大浪淘尽多少帝王将相

而对您的祭奠谁能忘

岁岁端阳谁又能忘

人们总是

在历史的深处

在夜梦的深处

年复一年地

打捞您悲愤与痛楚的泪

打捞您滿腔忠贞的热血

打捞您千古传诵的诗行

然后——

把您憔悴得仅剩下的

一副硬骨和那刚直得

上翘的胡子

用菖蒲熏香

用艾草熏香

用苇叶熏香

用又白又糯的

粽子熏香

用惋惜与崇敬熏香

让您不朽地矗站在

必读的教科书里

伴着永恒的阳光与月光

啊不能忘不能忘

不止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还有您那忧国忧民的心

至今仍在滾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端午节抒情作文:怀念屈原

全文共 2159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 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 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桔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也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看来,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诸说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伟大,诗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端午节关于屈原的著名诗句集锦

全文共 1735 字

+ 加入清单

屈原,名平,字原。汉族,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一、屈原的著名诗句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九歌·东君》)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九歌·山鬼》)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九歌·山鬼》)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九歌·礼魂》)

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 (《九章·抽思》)

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九章·抽思》)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 (《九章·抽思》)

世溷(hun)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九章·怀沙》)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九章·涉江》)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九章·涉江》)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九章·涉江》)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九章·涉江》)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

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 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 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魂兮归来!哀江南!(《招魂》)

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天问》)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chai)?(《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离骚》)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离骚》)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离骚》)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离骚》)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离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湘夫人》)

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九歌·湘夫人》)

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 (《九歌·大司命》)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

二、相关拓展阅读:

【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1.2015端午节屈原的名言名句解读

2.屈原的名言警句汇总

3.屈原的千古名句汇总

4.端午节关于屈原的著名诗句集锦

5.端午节祝福语句大全

6.2015端午节屈原的名言名句解读

7.描写端午节的古诗词大全

8.端午节关于屈原的著名诗句集锦

9.端午节的诗句古诗大全

10.描写端午节的诗句大全2015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端午节纪念屈原600字

全文共 910 字

+ 加入清单

大江东去浪淘尽,以发代笔留下千年壮举。

汨罗江边,残阳如血。一个高大的背影临风而立,矿野无边,孤怜而没落。蓦地,他仰天长叹“世人皆醉我独醒”只是心醉醉的心碎。犹记,那一刻抱石投江,哀伤犹如隔世。屈原为自己找到了归宿,为人民灵魂的觉醒与奋起现出了自己的生命!

倚望江水,耳畔仿佛传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呐喊!当纵身跳起的那一瞬间——雷为你而轰响、电为你而狂闪、江为你而咆哮……你没有泪水,没有拖泥带水,只有狂风、闪电、风暴般坚强的意志!你欲用自己单薄的生体去抵挡与唤醒无边的黑暗。但,失败了。而在你身后仍然有无数同你一样有着坚强意志的人,继你只后他们无不时时刻刻为着广大人民利益去与黑暗势力做着艰难的斗争。你手带刑具,颈系长链,脚套镣链,披散着头发,虽步行受限,担心早已随理想飞出九霄云外,飞到百姓的身边去了!你的感叹激起了世人奋起向上的波涛,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并没有忘记你,你的洒脱离去,给爱你的人留下了伤心与难过,他们将你去世的那一天叫做端午节,每年的那一天他们乘着龙舟用叶包上糯米煮好(粽子)撒到江里给鱼儿们吃,希望它们不要吞噬你的肉体。这个纪念活动一直流传到了今天,我们依然在执行着这项“使命”。

渐渐地人们将吃粽子抛粽子形成一种习俗,每到这一天吃完抛完粽子,人们都要赛龙舟,这意味着人们生活好了,千百年来中国无数爱国人士的愿望实现了,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和骄傲。可,回首在望,我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他?因为他跳江了。他为什么要跳江呢?因为他爱国,不希望看到国家的衰亡与百姓的痛苦,希望通过他这一跳唤起人们的无知。是啊!可现在的我们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那么我们要怎样去爱国呢?爱国是从心理发出实践于生活中的,不是一句口头禅,也不是看电影。爱国并非只是“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还有的是生活中的小事:礼貌待人使我们国家成为友谊之邦;团结奋进让我们国家战胜一个个大灾难。你捡起一片垃圾,我不破坏一片绿荫,这不都是热爱我们供用的家园——祖国吗?

端午节,在纪念屈原之后我们应当做点什么?学习屈原的精神,我们更要“爱国、明理、诚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弘扬革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发言稿

全文共 1202 字

+ 加入清单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这一重要讲话精神,把握好增强文化自信的着力点,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大文化”。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止于至善的崇高追求等为重要内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锤炼,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价值取向、高尚品格,已浸润于每个中国人心中,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气节和气魄,增强了中华民族的骨气和底气。增强文化自信,就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开发,对其中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容和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内涵和表达方式,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让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大力弘扬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民族性,即革命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为追求独立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压迫、反对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剥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方向;科学性,即革命文化坚持唯物史观与唯物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众性,即革命文化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要求,既扎根于人民大众的文化实践,又发展于人民大众的文化创造活动。增强文化自信,就要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彰显时代精神,锤炼民族品格,锻造民族风骨,促进民族自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充分展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优秀品质的文化。面向现代化,就是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系统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提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面向世界,就是围绕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面向未来,就是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大趋势,揭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始终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精神上的旗帜,为当代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增强文化自信,就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提升国民文化意识、提升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纪念屈原_过端午节的作文500字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诸说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伟大,诗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弘扬革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发言稿

全文共 801 字

+ 加入清单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教导广大共产党员,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

而长征精神就是坚定理想信念的“活教材”,它为我们立起了思想和行动的标尺,更从作风整改上为后来者做了榜样。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

“既然太阳上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

诚然,在从严治党的高压态势下,仍有个别少数党员政治生活随意化、原则性不强、热衷功利性交往,还有一些党员干部对工作标准要求不高、遇见困难“绕着走”、工作拖拉效率下降等问题仍不同程度的存在。

这些问题看似细小,但都是缺乏信仰、淡化长征精神的表现。

当前,全党上下广泛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着重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根本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笔者认为,老一辈革命家、革命先烈的精神作为“本质展现”,不仅应纳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体系,更树立了“合格党员”的标尺,必须认真学习、努力领会,并将其不折不扣的应用的日常工作之中。

革命精神代代传,理想信念高于天。

改革大潮中,我们所要面对的困境不断,但每当面对风雨,我们都要坚定“风潇马嘶越雪山”的执著;每当直陷困境,我们都要坚持“天苍地茫过草地”的坚韧;每当逆水不前,我们都要坚定“路迢人急志如钢”的毅力。只有经历了革命精神的洗礼和升华,我们才能更加坚定甘之如饴的红色信仰,才能时刻充满一往无前的力量。

做合格党员,思想信念教育先行,我们要把老一辈革命家、革命先烈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本领,“牢记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要向红军战士学习公仆意识,深怀爱民之心,常思为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在党和人民的利益面前,不计较个人得失,充分发挥好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真正在本职岗位上做讲奉献、有所作为的合格党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端午节纪念屈原600字

全文共 519 字

+ 加入清单

汨罗江边,披头散发,一代贤臣,置身潮水.

"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满载豪情欲报国,却郁郁不得志,君主无能,奸臣当道,如此的世风,怎能不让他痛心,为了区区楚地,他付出了所有,结果却不是他所预料的.

他的忠心,他的正直却将他推向了死亡.长叹息,止不住心中种种哀愁,黎民百姓,流离失所.紧紧的牵动着他的心弦,或许他的存在就是为了这个国家,为了楚地千千万万黎民.

他无法想通,为何楚王不相信他,为什么上天会这样对待楚人.一切的一切,都让他不理解.作为臣子,他明白自己的职责.他尊重自己的君王,从一开始的与楚王举杯论政,到最后纵身填汨罗江.

这期间,他经历的太多,曾经某个时候,楚王懂他,信任他,而如今,一切都已成了飘渺的回忆,他不在是楚王的宠臣,不在是三闾大夫,为了他的国人,他终于遭到了放逐.

也许他说的对,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身上的灰尘.为了不让自己洁白的身体不受到尘世的的染及,他选择了逃避.

当他抱着那块石头,他犹豫了,他真的就能放弃楚地千万黎民吗?反复间,那千古忠臣的身影一点点消失在汨罗江面.江水依旧那样的流,而他去了哪里?可能成了江鱼的食物,可能置身于污泥.

待后世之人,千种猜测,犹为笑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端午节屈原诗词名句汇总

全文共 1192 字

+ 加入清单

屈原其实姓芈(发米音),司马迁曾在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楚国国君姓芈,至少在春申君黄歇代楚自立之前,楚的国姓就是芈。屈是屈原的氏,当时姓与氏分开。如《始皇本纪》:“(嬴政)姓赵氏。”《孝武帝本纪》中就没有出出现姓王氏的说法。孙俪娘娘主演的《芈月传》中的芈月,也是这个姓氏。

以下是屈原的诗词名句精选:

《离骚》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九歌》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愁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天问》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东流不溢,孰知其故?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 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 增城九重,其高几里? 四方之门,其谁从焉?……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兽能言? 焉有虬龙、负熊以游?

薄暮雷电,归何忧? 厥严不奉,帝何求?……悟过改更,我又何言?

《九章》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后皇嘉树,桔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远游》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逶迤。……仆夫悲余心怀兮,边马顾而不行。思故旧以想象兮,长太息而掩涕。

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

《卜居》

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渔父》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招魂》

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魂兮归来!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久些。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弘扬革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发言稿

全文共 993 字

+ 加入清单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的精髓,是党的精神家园的灵魂和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要求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传承好理想信念的红色基因。

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展现着人类社会的美好图景,是党历经艰难曲折、不断探索前行的指路明灯,一往无前的力量源泉。井冈山时期,靠着对中国革命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才能在白色恐怖四面包围中造成星火燎原之势;长征途中,凭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着追求,才冲破围追堵截,走出雪山草地,翻越高山峻岭,胜利会师陕甘;延安时期,正是在崇高理想的感召下,造就了全国热血青年心向往之的革命圣地;西柏坡时期,还是靠理想信念的支撑,才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描绘出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历史启迪我们,理想信念关乎党的生命,须臾不可缺失,丝毫不能动摇;理想信念是党性的本质要求,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的根本。今天,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建设发展对传承理想信念的红色基因有着迫切的现实需要。一是应对“四大考验”、“四大危险”的迫切需要。随着世情、国情、党情、舆情深刻变化,党将长期面临“四大考验”、“四大危险”的严峻挑战。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必须强化精神动力支撑。二是重建精神家园的迫切需要。受诸多主客观条件因素的影响,少数党员干部在利益格局调整、文化生态嬗变中迷失方向,出现理想信念动摇、精神空虚、道德滑坡甚至跌入腐败堕落的泥潭。因此,重建精神家园,必须树立起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

当前,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投身“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员干部必须把理想信念作为照亮前路的灯、把准航向的舵,做理想信念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一是坚定政治信仰,恪守政治规矩。要学习革命先辈英雄事迹,矢志不渝追求真理;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要学好和遵守党章党规,始终把纪律规矩挺在前。二是涵养核心价值,砥砺高尚情操。要加强党性修养,唤醒党员意识,勤于自省,慎独慎微;要提升道德境界,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三是认准目标方向,立足岗位进取。要牢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自觉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要践行“三严三实”,在辛勤劳动中追求价值,在悉心奉献中报国为民。四是不惧艰难险阻,敢于负重担当。要在困难挫折面前,发扬百折不挠、无坚不摧的英雄气概;要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敢于冲锋在前,适时“亮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端午节悼念屈原投江诗歌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祭】

汨罗江上,

没有香车美人,

没有芍药芝兰,

没有湘妃虞舜,

在缠绵交错的水草中,

平躺着一具亘古不朽的躯体,

他生前忧国忧民,

死后激励万人。

一波波江涛,

似乎诉说着他的故事,

一阵阵清风,

好像他的长长的叹息,

一朵朵白莲,

是不是他人格的积淀和释放?

龙舟在健儿有力的双手下飞梭,

貌美的少女从船上扔下玲珑的粽子,

昔日的三闾大夫啊,

你可曾想到今日,

千年以后的今日,

你仍然活着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中,

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

抛头颅洒热血创造出共和。

昔日的诗人啊,

你是否料到今日,

百代之后的今日,

你浪漫的诗篇仍然光辉灿烂,

诗中的抱负被后人实践,

诗中的情怀为后人惦念。

你的墓志铭不需要累牍长篇,

只需要以一句话悼念

有的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却永远活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