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作文长征观后感(合集20篇)

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了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深入研究和弘扬长征精神,充分发掘长征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浏览

3174

作文

228

长征悲壮史诗《淬火成钢》观后感

全文共 1387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红色题材的主旋律创作,《淬火成钢》最大的突破在于精准还原长征历史,艺术呈现长征精神。创作团队在对历史环境和事件整体深入掌握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的提炼加工,对历史人物做出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呈现给观众一个有中国精神、中国情怀、中国力量的故事,产生了深刻的思想冲击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淬火成钢》以长征的重要节点布局叙事结构,完整、合理、准确地再现了纷繁复杂的长征历史时空。全剧从1936年4月周恩来与张学良密谈合作开始,直至山城堡大捷结束,对会师三方一、二、四方面军都做出了新的呈现,打破了以往长征题材影视剧中,更多偏重第一方面军的倾向,对第二、四方面军的贡献和牺牲,也做出了极具冲击力的刻画,完整地展示整个长征历程。同时,本剧以三方大会师为历史焦点,全面展现这一历史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以民族大义为重,促成国际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功绩,呈现了全民北上抗日的核心主题,在剧情建构上体现出了史诗巨作应有的格局。

史诗作品的时代感最终需要丰满、鲜活的人物性格来承担。本剧在人物刻画方面也显现出编导独到的艺术功力,在全景式、多线索的叙事推进中注重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塑造,避免脸谱化、概念化处理,既精准刻画了当时中国社会大背景下国共两党间的大对决,同时还客观地描写了长征时期党内错综复杂的矛盾。在还原三军大会师前后特殊的历史情境中,通过多重人物线索极大地增强了戏剧张力和吸引力。其中对革命领袖人物的塑造,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大胆起用新演员演绎,注重性格刻画,给观众提供了一种新鲜感。对众多争议人物的塑造也取得了重要突破,遵照史实给予还原,在历史维度上体现出长征路上多层次、复杂的“人”的因素。同时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本剧中多组虚构人物的形象塑造也相得益彰,通过铁家父子、王家及程家兄妹和三界庄何月娥一家在大会师前后的坎坷、历练和成长,以“人民的群戏”辅助反映了当时红军到达陕甘地区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普通老百姓为完成三军会师所付出的巨大的努力和牺牲。真实领袖事迹和普通虚构人物的交织,使得剧作结构趋于平衡,更为全面生动地诠释了全民长征精神。

《淬火成钢》在制作层面延续了八一厂一贯厚重、精良的创作风格,特别是很多有质感的场景、细节和对话,都是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不断打磨才得以呈现,这也体现出创作团队是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过程中挖掘中国故事。特别是本剧对战争戏的拍摄,借助后期特效技术打造出过去电视剧中难以完成的战争场景,达到接近电影大场面的水准,真实且具感染力,满足了现代主流观众的视听需求。

当下的主旋律影视剧,与市场和观众的有效对接是重点,也是难点,其突破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创作思想、创作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开拓,也在于贴近时代、贴近观众并且合理地运用新的策略和手段。在探索主流电视剧如何与大众审美接轨上,《淬火成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在目前影视观众普遍年轻化的前提下,他们对战争题材电视剧的叙事和视听都有着高标准和高要求。一方面,坚持在史实、史材、史德的基础上真实还原历史、艺术呈现历史;另一方面,注重历史与现实精神的共振、共鸣,实现与大众更直接、有效的情感对话。主旋律的红色题材电视剧要真正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力,必须让观众从被动观看转变为主动观看,需要从业者用更多的智慧,从创作、发行到播映,多管齐下,实现对主流价值观更好的传播。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开学第一课弘扬长征精神观后感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的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先辈的旗帜,共分为四节课。分别为爱国、勇敢、团结、自强。

第一节课爱国,讲述了左权将军,他保护战友、不怕牺牲、保家卫国。左权将军带领着他的军队在敌人的炮火中撤离,他在队伍的最后,眼看着就要撤离到安全区了,可是敌人的追击炮可不留情,就在这时炮弹落到了队伍的最后,左权将军不幸中弹牺牲。

第二节课勇敢,“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去哪了……”这不是《放牛的王二小》吗?原来第二节课是讲述王二小的,王二小正在放牛,敌人拿着枪来到山口,让王二小走在最面前,带路进村,他带着敌人不向村子走,而是向我们的埋伏地走,突然枪声响起来,敌人才知道受了骗,把王二小摔死在石头上,这表现了王二小勇敢、不怕敌人的精神

第三节课团结,飞虎队当时是我们的盟友,还帮助我们战胜了敌人。一声警报把我们带进了南京大屠杀的现场,一名幸存者给我们讲述了当时的情景。

第四节课自强,一群小学生去体验八路军的生活,去学习当年八路军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我们要有爱国、勇敢、团结、自强的精神,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强大,才能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年反映红军长征的电影《勇士》观后感

全文共 678 字

+ 加入清单

一队穿着草鞋、衣衫褴褛的战士,忍饥挨饿,在风雨交加、前堵后追中昼夜奔袭240里到达指定地点,与守桥敌军经历激烈的战斗后,他们取得了胜利,拯救了一支岌岌可危的星火部队,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

电影勇士》正是讲述了这个奇迹——红四团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是长征途中的经典战役,关于这场战役,我们早已从书本上熟知,也在银幕上感知过。而新片《勇士》,以一种新的姿态,拍出了新意,拍出了节奏,拍出了热血。影片既有旗帜鲜明的红色元素,也有树林跑酷、竹间穿梭等商业元素。影片动作性强、音效好、化妆逼真、表演硬朗、景色优美,是一部政治性艺术性都不错的影片。

影片开篇就是红四团的急行军,红军战士脸上带着高原红,略显疲惫,一边识字一边赶路,这个真实的细节让观众很顺利的就进入了电影营造的环境中。而突如其来的一场遭遇战,开启了全片紧张、激烈、血性模式。

《勇士》是一部动作性很强的影片,难能可贵的是影片不仅仅只为动作而动作,除了紧张激烈、视觉冲击很强的战斗场面,影片还赋予了正确的思想内涵。曾几何时,历史虚无主义泛滥,很多描写革命历史的作品,只有纯粹的故事而无前因后果和理想信念,更有恶意篡改历史的作品在误导、毒害着我们的青少年,各路神剧充斥了我们的文化宣传阵地、网络荧屏。《勇士》基本遵循了历史的本来,所以我们才能听到“我们中间谁不是与土豪劣绅、贪官污吏有着深仇大恨”、“为了理想、信仰”、“同志”(虽然有些地方仍然以兄弟相称)等等这样的台词。影片将战士们的坚定顽强与英勇献身,一步一步铺开、深化、强化,而观众的情感与情绪也在红军战士的战斗与牺牲中一点一点被感染。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红军长征纪念馆的观后感

全文共 1160 字

+ 加入清单

距离那次徒步两万五千里的艰苦岁月已有八十载。这漫长的时光足以让一个牙牙学语的孩童变成耄耋老人,这长久岁月却也让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头雄狮慢慢苏醒。“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这样坚定的精神,这样铿锵的长征精神像是刺耳的闹钟铃声,从八十年前一直响彻至今。

八十年前,红军两万五千里的漫漫征程,串联起了中国西部最激越的河流,最巍峨的高山和最广袤的草原,踏出了一条中国走向近现代文明的独立之路、复兴之路。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凝聚成的长征精神,是人类历史上一座穿越时空的精神丰碑,是永不熄灭的灯塔,辉映着人类思想的星空。长征是宣言书,它宣告了中国工农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宣传队,它宣告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道路就是人民解放的道路。长征是播种机,它在11个省撒播革命的种子。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一场新长征,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习总`书记曾这样说。其实,无论是过去还是在现在,长征精神都有着深刻的意义和巨大的精神推动作用,而当代对长征精神的深入理解与实时发展使得长征精神在当代有了更丰富的意义且更符合当代实际的内涵。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关于中国梦习总`书记如是说。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在中国梦的实现道路中,在长征精神的传承过程中,国之担当之责,全在我少年,少年有梦则中国之梦。近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求索古典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青年始终是追求、实现文明转型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信息化浪潮下,显示党和国家领 `导人重视并强调青年已经也必将成为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主力。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中国古老文明的复兴,需要当代中国青年进一步凝聚共识,而“中国梦”的提法,对年轻人而言,极具感召力和吸引力。一个更年轻、更富活力的中国形象,也符合世界各国对中国的期许。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年长征纪录片的观后感

全文共 702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大型纪录片长征》第三集,深受震撼,深受启迪,深受鼓舞,深深感动!这一集以宏大的叙事方式,细腻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共党史、红军长征史上最为光辉的篇章——遵义会议。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生死存亡的转折点,是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标志。让我们感叹的是,对于这样一个重大事件,本片进行了精彩的描述,在学术上、艺术上都充满新意,堪称精品。

与以往电视文献片的叙事方式不同,本集在刚开始时,首先以相当的篇幅,反映了湘江之战的惨烈,红军的英勇顽强,战况激烈,惊心动魄。党和红军所陷入了巨大的危难之中。这既是历史的真实表述,同时又以强烈的对比艺术表达手段,揭示了遵义会议召开的重大意义。

而讲到遵义会议本身,又从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一直讲到遵义会议,层层递进,一气呵成,人们更加明晰地看到“遵义会议”具有的历史必然性。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对于遵义会议不仅以严谨的史学方式,描绘了它的全过程,而且有历史当事人的影像叙述,如对杨尚昆、伍修权等的采访;不仅有会内的内容,也有会外的内容,如红军指挥员耿飚对历史的回顾,为遵义会议做警卫工作的红军战士王道金的回忆,这就使本片的表态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使人们更加切实地看到历史事实的跌宕起伏。

本片史实准确,思想深刻,编导艺术成熟、丰富而流畅,许多画面感人至深,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如遵义女红军李小侠的深情回忆。

最后,本片引用了毛泽东会见外宾时的影像,和他对遵义会议的评论:

“有先生有好处、也有坏处,不要先生、自己读书、自己写字、自己想问题,这也是一条真理……我们认识中国,花了几十年时间,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这真是画龙点眼之笔。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年反腐新长征《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全文共 867 字

+ 加入清单

通过专题片,观众不仅可以看到白恩培和周本顺的奢华住处和所储存的财物等细节,还看到他们在镜头前的忏悔。比如专题片将白恩培受贿内幕一一曝光,讲述他如何在云南主政的10年间,频繁利用矿产、土地和房地产等开发项目收受钱财,妻子张慧清更在其中扮演“极不光彩的角色”。

周本顺在镜头前忏悔时说:“从小我们吃过很多苦,所以是从贫寒之家出来的,从小就痛恨贪官,到最后自己成了贪官,我感觉这是一个莫大的悲哀。”

姜明安对第五集《把纪律挺在前面》印象尤深:“吕锡文(曾任北京市委副书记)讲到她身边形成的网球圈子、养生圈子、品酒圈子,从收受礼品,到贵重礼品,再到低于市场价2000万价格购买房子的巨额贿赂,专题片对她违纪违法行为的剖析很深刻。”

中纪委官网的消息称,专题片摄制组先后赴22个省(区、市),拍摄40多个典型案例,采访7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纪检干部,采访10余位因严重违纪违法而落马的省部级以上官员。

片末演职人员表显示,《永远在路上》出品人是现任中宣部副部长兼央视台长聂辰席,总监制孙玉胜、李挺、黄传芳,以及监制杨华、总制片人耿志民、总编导王晓清均来自央视,总撰稿人史文杰、撰稿人王少伟、陈治治则来自中纪委机关报《中国纪检监察报》。

总策划“钟纪轩”并非首次出现,2014年12月的电视专题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正风肃纪纪实》亦是由“钟纪轩”做总策划。“钟纪轩”乃“中纪宣”的谐音。2014年3月,中纪委宣布组建宣传部,原先由办公厅负责的新闻发布工作改由宣传部承担。

值得一提的是,中纪委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与民众进行互动,诸多高级官员被查处消息不再依靠传统的新华社首发,而是由中纪委官网第一时间先行发布。

除此之外,中纪委高层在电视、网络视频中频频出镜,解读反腐政策。中纪委网站则自办栏目,邀请各界名人说反腐,并在央视播放教育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纪录片《鉴史问廉》等。

此次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的名字亦颇有讲究。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惩治腐败和从严治党等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永远在路上”这一关键词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我的长征观后感500字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我们为中国工农红军而骄傲:365个日日夜夜,种种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自然界的凄风苦雨无时不在折磨着红军战士,地方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无时不在考验着红军战士的坚强斗志。然而,伟大的红军战士胜利了!瞧!那冰冷的空荡荡的十三根铁索,他们“飞”过去了;瞧!那高耸入云的大雪山,他们翻过去了;瞧!那杳无人烟的草地,他们过去了。翻越了18座崇山峻岭,渡过了24条湍急的河流,穿越了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大小小的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部队的包围,挺进和顺利通过了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这支由年轻人组成的红色大军,面对着上百万武装精良的敌军,携带着数量庞大的辎重,在一个地球上最为险峻的地带迂回穿插,最终征服了行程中的艰难险阻,战胜了征途上的悍匪强敌,挥师北上,会师延安。这伟大的胜利,怎不让今天的人们发出长久地神奇的感叹? 是呀,敌人的围剿算什么?湍急的金沙江、奔腾咆哮的大渡河算什么?只剩几根铁索、令人毛骨悚然的泸定桥又能算什么?那高耸入云的大雪山和杳无人烟的大草地,这些曾被人们视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天险”,不是都被我们这些可敬的红军战士征服了吗!

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时刻准备着,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让长征精神永远流传下去,让长征精神化作一种不朽的精神,光照千秋、流芳千古!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长征观后感

全文共 1834 字

+ 加入清单

在党支部的安排下我们观看了电影《长征》。电影的开篇就向我展示了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红军战士冒着枪零弹雨奋勇突击。每次看到这样的战争场面,我总会思考此刻能在和平年时代里学习和生活,是那些无名的英雄战士用他们的鲜血换来的。我很惭愧,在看《长征》这部电影时现场的气氛有些嘈杂,我们就应以一种严肃的态度,怀着对革命烈士无比崇敬的情绪去观看。《长征》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的地方,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红军长征的路是艰苦的、漫长的;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

电影《长征》介绍了由于当时临时中央的领导者,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我也损失惨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而且这时已决定红军将沿湘桂边境北上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战略意图,调集重兵,企图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在这革命的危急关头,在毛泽东等人的力争下,中央红军改变了原先的战略计划,决定争取主动,向敌人防御薄弱的贵州前进。跟随着历史的脚步,我们又重温了这次具有重大好处的会议——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好处的军事和组织问题。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状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遵义会议的召开证明,作为一个严肃的、对人民负责的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出来都是正视自我的错误,并注意从自我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并汲取教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全过程的

某一个时期内,中国共产党是具有自我净化和自我发展的潜力的,党正是透过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不断地把党及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红军长征结束。()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应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前有敌军,后有追兵,可就是在这“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逆境中,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最后从100万的敌人中杀出了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永久奋斗”的革命乐章……“永久奋斗”的精神和忧患意识是相辅相成的。缺乏忧患意识,就没有远见卓识,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就会惊慌失措、陷入被动,甚至导致事业的失败。对于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来说,忧患意识是成熟的表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七十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长征精神万岁!

长征精神精神中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这一代最要学习的,而且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家觉得此刻生活水平提高了,没必要讲艰苦奋斗了,因此贪图安逸、追求享乐,生活高标准、工作低要求。安逸和享乐的生活,会腐蚀我们的心灵,失去奋斗目标。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讲艰苦奋斗,当然不是要人们去过清教徒式、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而是要求党员干部时刻不忘艰苦奋斗,不忘人民群众,不忘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永葆党的青春本色”。对于我们青年学生来说,艰苦奋斗就是要刻苦学习、开拓创新、迎难而上、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任劳任怨。这天,在历史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更加需要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机遇从来都是对挑战的胜利。战胜挑战,就是机遇;被挑战所压倒,就是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有关《长征》观后感

全文共 237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看了电影《长征》。对于影片的艺术成就、历史意义、现实作用,我就不去分析了。在观看这部影片的同时,我也在思考那么一些问题:红军是凭借什么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甩掉围追堵截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军队,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中国的革命保留了珍贵的火种?是什么让本来是执行战略大转移的一支队伍,在漫漫的万里长征中却扮演了播种机的角色,把革命的理论散播到千万户家庭呢?

电影《长征》片长三个小时,分上、下两集,向观众展示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战略大转移的历史场景。影片宏伟壮观,深入的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和险境,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影片没有交待长征的起因和背景,可能是因为受限于电影片长的原因吧。故事是从湘江河畔,红军抢渡湘江开始的。由于博古、李德对军队撤退所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所以部队带着大量的缁重挤在湘江桥上,几天几夜部队也没有能完全通过湘江。然而,时间就是生命,在红军的上头敌人的飞机在狂轰烂炸,后面有几十万追兵正汹涌而来,前方,蒋介石在加紧布置几道拦截的防线。红军长征的第一道本来不是难关的难关就这样横在了全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面前。幸亏红军的后卫部队拼死抵挡住了追兵的猛烈进攻,为中央红军过河抢得了宝贵的时间,要不然,此役红军的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在渡过湘江之后,影片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一个红军的后卫战士在敌人蜂拥包围住他的时候,毅然拉开了胸前手榴弹的弹弦,但是没有爆炸场面的刻画,镜头转向了印满红霞的天空,不知道这可是象征烈士流淌的鲜血?第一道本来是长征途中最容易渡过但却因为人为的策略因素而造成的难关被克服了。湘江战役后,红军连克军队的四道防线,但是自身的伤亡也非常惨重,八万之师拼得只剩了三万之士,虽然是胜利了,但按照这样的打法别说陕北会师,没到四川就得全军覆没。即使这样,红军能突破的四道防线几十万大军的拦截,原因何在呢?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珍贵的喘息机会。如果没有五万牺牲将士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后卫阻击,生还的可能性很少,但为了整个集体,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他们的壮烈情怀,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发展,更不要说建立新中国了。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牺牲的先烈们。

在一个集体当中,如果战略指挥出了问题,大家都乱成一团,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没有凝成一股劲的凝聚力,没有哪怕牺牲个人也要保全集体的信念,那么这个集体决不会走得很远,而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就具备有这些优良的素质,终于能够令决策失误的红军起死回生,创造了中华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些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国际形式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的人民更应该汲取和发扬,不要先自乱了自己的阵脚,大家团结一致,发扬红军精神,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强国强军,保证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之林更好的发展。

湘江战役后,红军在通道得到了及时的修整,红军虽然没有完全摆脱李德、博古的错误军事路线,但是毛泽东开始重新获得了发言权。在毛泽东和很多头脑清醒的红军领导人的坚持之下,改变行军路线,四渡赤水,占领贵州,并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彻底的纠正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战略方针,重新奠定了毛泽东在军队中的指挥权。此后的红军声东击西、指南打北完全打乱了蒋介石的军事部署,甩开围追堵截的敌人,大踏步向前。如果说“遵义会议”之前红军是有险无惊,那么“遵义会议”之后,红军更多的是有惊无险,强度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更多的是向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红军自身的体能极限挑战,毛泽东军事指挥上的高明可见一斑。在和张国涛会师之后,虽然红军又经历了两条路线的选择,同时受到了张国涛分裂势力的威胁,但在党中央的果断决策下中央红军顺利的越过千里大草原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实现了长征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揭开了中国革命史上新的征程。

如果说遵义会议前,红军能突出重围依靠的是不怕牺牲的勇猛精神,那么遵义会议后取得的一连串胜利就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中央正确的军事路线路线和方针,应该总结为智谋的胜利。

有人说中国共产党是一群没有文化的土匪,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因为农民太穷了,反正也是死,所以打仗的时候玩命,让共产党拣了个大便宜,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大家知道,的士兵很多也是被拉壮丁去的,家里也很穷,为什么同是穷人,在红军队伍里就能打胜仗,在白军队伍里就只能打败仗,这个事实不是胜过任何的雄辩吗?打仗讲究的是谋略,一时之勇是不能决定全局的。在《长征》这部影片中湘江之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要运用谋略,领导阶层没有一定深厚的文化功底是不行的。

我们看看长征中决定军队命运的领导人的文化功底吧!

李德是共产国际排来的,博古、张闻天都是苏联留学生,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都是海龟派大腕,毛泽东是湖南师范学校毕业等等,不举例那么多了,他们当时的这些学历可以说明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骄子。不可否认当时的共产党高层领导是人才济济的。正是由于这些人才的汇集出谋划策,红军才能从无到有,从有到壮大,最后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有谋无勇不行,有勇无谋也不能长久,只有智勇双全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看了《长征》这部电影,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这些平凡的老百姓,也要时常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休养水平,提高自己承受失败的心里承受能力,培养自己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尽量做到智勇双全,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够更加精彩,我们也更能为祖国贡献我们更大的力量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年纪念红军长征电影《勇士》观后感

全文共 829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的这首《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它负载着长征路上千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电影勇士》中,着重还原了人民战士“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壮举,240里路是用艰辛和智慧走完的。习大大在文艺座谈会中说过:“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想必《勇士》就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拍摄出来的像模像样的送给长征胜利80周年的献礼。

看多了外国大片,那些虚构的所谓“超级英雄”都不是建立在有力的现实基础上的。《勇士》中的民族英雄才能称得上是真英雄。李东学、于小伟等一众硬汉共同演绎了红军长正中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人物,很多片中的场景与上学时课文里的词句相差无几,所有勇士一路上被敌人围追堵截,但他们心中始终坚持着一种信念:“跑完二百四,拿下泸定桥!”这种信念就是勇士精神。

攀爬铁索桥的艰险是这部电影中最具看点的桥段之一,生死关头勇士们的刚烈与机智一步一步的击退了敌人的攻击力,那个不幸被炮弹击中的勇士在掉进大渡河的瞬间,时间都凝固了,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很多观众都掉下了眼泪,活生生的死的代价换来的今日美好的生活,足以令人感动泪流。这个勇士用牺牲告诉人们,胜利是需要牺牲的。

是的,最后战争胜利了。战争的胜利是全体幸存的和已牺牲的战士们共同奋战的结果。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电影,还原了当年长征的诸多场景和事件。草鞋、铁索、森林穿梭,所有的元素都是课本中文字的真实还原。主演李东学更是把一个团长应有的顽强、果敢、足智多谋和纠结等各种情绪传神演绎,一个队伍的重点就在于有一个好的领导者,他需要顾全大局,需要指挥整个队伍的进退,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李东学这个团长是合格的。

今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电影、电视剧甚至动画片有很多,这部《勇士》算是打响了第一炮,厉害了,我的勇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我的长征观后感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下午,我们全校的学生一起到东关电影院看了一部电影《我的长征》,我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感想非常多。

这部电影是关于一个叫王瑞的小红军在长征中发生的故事。小王瑞那时才十五岁,家里的四口人都参加了红军,可是,在红军湘江突围的时候,小王瑞的爸爸就牺牲了。到了娄山关时,他们碰上了彝族的人,和彝族的人成了朋友,有一个彝族人也当了红军。可是,有一些彝族人被国民党挑唆,把王瑞的姐姐杀了。在飞夺泸定桥的时候,有22个红军战士组成了一个突击队,先爬过去占领敌人的堡垒,在他们抢渡过去后,王瑞的姐夫也不幸中弹身亡了,最后,那个彝族人为了插上红军的军旗,也壮烈牺牲了,就这样,王瑞的亲人都牺牲了。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的感受非常大。当年毛主席带领红军长征,历尽了千难万险,是现在的人们难以想象的。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忍饥挨冻,有时还要吃树根、皮带,他们什么苦都吃了,可是他们为了革命胜利,再大的困难他们都不屑一顾,他们充满了乐观和勇气,最终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虽然长征已经过去60多年了,但是长征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无数红军战士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要格外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将来为建设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长征电影《勇士》观后感400字

全文共 1666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 《勇士》这部影片以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一昼夜奔袭240公里、飞夺泸定桥的战争传奇为原型,展现勇士们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的大智大勇,生动刻画出红军战士的勇士之魂和勇士之情。

电影长征勇士观后感

《勇士》改编自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

22名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国军的层层阻挠,越过了坎坷崎岖的山路,准时完成作战任务,与左岸部队包围占领泸定桥,粉碎了国军的计划。该电影高度复原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惊心动魄的过程,还原了了红军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帮同学们更深一步了解了红军前辈的光荣征程。

一个民族如果不能把握自己历史的发展规律,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我们正确的未来走向。正如能动四班自愿者陈盐所说:“当我们衣食无忧,可以坐在明亮的教室安心学习,可以一点一点感受这个世界美好时,我们不应该窃喜,而且应该选择铭记!八十年前,一群可以称作伟大的人民战士,用难以置信的勇气和毅力完成了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实现党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谱写了属于中华民族的壮丽诗篇。八十年后,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把自力更生,开拓进取的红色精神发扬光大.

电影长征勇士观后感二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10月24日,由我校团委主办,各学院分团委协办,号召并组织全校500余名师生于锦绣会堂一起观看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电影——《勇士》。

影片聚焦长征重大战役——“飞夺泸定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长征中的伟大壮举和红军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思想精深、制作精良、艺术精湛。

“ 影片中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深深感动着现场的人们。我们不禁深思:何为勇士?是红四团团长?政委?还是老廖、老于、云贵川这样的红军战士?答案也许永远无法统一,但我相信,每个人心中的勇士都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他们是为世间公理正义、敢于顶天立地者!

历史要铭记,信念要传承。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与未来,永远不能丢弃,我们应向《勇士》这样真实还原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致敬!向《勇士》这样的先辈勇士致敬!

电影长征勇士观后感三

“勇士”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没趣,和主演阵容一样让人没什么期待。没有开场前,我已经抱定了一旦出现徒手炸飞机之类的场面就分分钟走人的想法,但开场之后,整部片子剧情严密、节奏紧凑,背景音乐也非常有史诗感,红四团和红一团的战士们前赴后继,排除万难,以坚强的信念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步兵行军奇迹。

指战员的排兵布阵、战斗英雄的智勇双全、新战士的成长进步、英雄烈士的忘我牺牲、同生共死的战友情、战争场面的真实残酷、亲如一家的军民关系还有反复回响的“前进,前进”,看到战士一个个在二百四十多里的奔袭途中倒下时,无数说不清的感触梗在喉咙里。

记忆最深刻的一个是红军战士行李上面挂着的奇形怪状的小木板,大家一边行军一边识字,选的字也非常好,民族、信念、坚持、理想,伴随着战士们的讲解,饱含了家国情怀与革命信仰,充分表现了我党重视并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其次是那个押解着国军炮兵俘虏的战士小王,这位既好学又实在,呆萌呆萌的小战士之前一直想拜廖营长为师,黄团长要留住技术人才,他就一直缠着这个被绑回来的俘虏让他教自己操作迫击炮,可惜他没有走到最后。

第三个就是那个国军炮兵俘虏,操着一口四川话混饭吃的老兵油子、信佛、炮打得准、但不想杀生,行军路上各种负能量,一直求着团长和政委放人,后来被红四团的战士们打动,自愿参加红军,还在最后的飞夺泸定桥决战中立了大功。

据称,当年完成飞夺泸定桥这一壮举的红军勇士,没有一个人活着走进新中国,大部分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但他们的功绩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永远的长征之悲壮出发观后感

全文共 236 字

+ 加入清单

据介绍,该片从策划到制作完成历时一年多的时间,经历了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摄制组更是前后穿越一万六千多公里的拍摄里程,走进一个又一个红色故地,重现了许多重要场景,重温了无数感人故事。对参与者而言,每个人所经历的不仅仅只是一次纪录片的拍摄,更是一场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和精神之旅。

作为长征题材纪录片创作的一次全新尝试,《隐秘征程》正如片名所言,意在透过大众所熟悉的故事表象,走进历史的深处探微索隐,挖掘最“隐秘”的叙事元素,换一个角度解读历史,实现伟大长征的另类表达与当代诉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不能忘却的长征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693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途中,能和自己的战友一起抗战,是快乐的;当你的亲人相继牺牲时,是痛苦的。正如影片开头那一位老人所说:“长征,是我一生当中最快乐的时光,也是我最痛苦的时光”。看着红军战士为了建立新中国而浴血奋战,看着他们穿着破草鞋过草地翻雪山,我这才感受到红军长征的不易。是啊,红军是英勇的,是伟大的,是了不起的!为了革命胜利,他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牺牲了多少的生命!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基本上都是饿肚子的。有时,一把炒黄豆都能分五六个人呢。如果能像我们现在每天都能吃饱喝足,那他们打起仗来肯定会更加英勇。现在,我们每天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有可口的饭菜。每天都睡在温暖的被窝里。看看过去,想想现在,我们简直就处在人间仙境了。

当红军遇到土匪时,他们用一片赤诚来对待,最终把他们感化了,他们在一起载歌载舞。我想我们也应该这样,用一片赤诚之心来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

红军战士这种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不正是我们缺少的吗?今天,我们已成了笼中之鸟,经不起磨练,遇到一点点困难就退缩,甚至逃避。在这些红军战士面前,我们应该感到羞愧!我想,今天我们不需要再去飞夺泸定桥,不需要去四渡赤水河,但长征精神不能丢,要让它永驻人心,发扬光大。革命先烈用血肉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继承发扬这可贵的红军精神,才能去迎接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的挑战。

想想长征两万五,看看革命老前辈,我们的心灵会得到洗涤,我们的斗志正受到鼓舞。在影片末尾,毛主席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时刻鼓励着我,要勇往直前,不退缩。我们应该学习红军战士这种可贵的精神,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年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观后感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获悉,11月3日20时43分,中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30分钟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

长征五号是无毒无污染绿色环保型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基本型,火箭采用5米直径芯级,捆绑4枚3.35米直径助推器,全长约57米,起飞重量约870吨,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长征五号首次采用芯一级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与4枚助推器各2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组合起飞方案,10台发动机同时点火,实现了中国异型发动机起飞技术的重大突破。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实现了中国液体运载火箭直径由3.35米至5米的跨越,填补了中国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空白,代表了中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为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化、型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长征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187 字

+ 加入清单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对物质利益追求极高的今天,在高科技技术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今天,还能够在公司的要求下观看《长征》这部不平凡的历史巨片,实属罕事。我很庆幸,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再次重温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我们的革命前辈、先烈们用满腔的热血和激-情换来了新中国的解放,繁荣与富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当年的红军战士们经过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的革命精神,根本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安定、幸福的生活与自由民-主。

“红军不怕远征能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礞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好一首气势恢宏,雄伟壮观的歌曲,它深刻的体现当年中央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突破了敌人的层层围剿的坚强毅力。在前有埋伏,后有追兵,再加上有飞机轰炸的重重困难,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难万险,踏过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历经11个省,终于胜利到达了革命根据地陕北,从而挽救了中国的命运。红军长征能够成功,这完全是集体奋斗、团结、努力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中国工农红军制定了一个合适于党的发展路线方针政策,一个正确的长期发展目标,一个完整的行军计划,拥有一个统一而又明智的军事指挥团队,并充分发扬了民-主的精神,最终取得了胜利。在漯周界,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扬红军长征的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努力发挥各自的潜能,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要像红军一样从弱小逐渐变成强大,再从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并不断的积累成为根据地,再通过这样一个根据地慢慢的发展、扩大,从而使得我们的公司也发展了,创造的效益也提高了,同时我们的收入也就会相应的提高了,我们的福利也就越来越好。为了这一个共同的目标能够更好的实现,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在职的员工都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红军的长征之所以能够胜利,是因为他们相信: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中国要富强,只有靠自己。同样的道理,漯周界高速的发展,不能靠神仙与皇帝,只有靠我们漯周界的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与奋斗,才能走向胜利!

就当前的情况而言,我们公司正处在“红军不怕远征能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有满腔的热血与激昂的斗志,我们要吸取红军长征的经验与教训,团结起来集中力量,努力把通行费收入提高上来。特别是在收费一线的收费员们,不仅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红军革命精神,更要有自我奉献精神与牺牲精神。为了大家的共同利益和公司的发展前景,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善于学习,总结经验与教训,努力使自己成为公司的中流砥柱,真正实现“三军过后尽开颜”。

总之,我们要充分的、努力的吸取他们的经验与教训,把他们的这种激-情融入到我们今后的工作中去,拟定一个目标,并为之奋斗,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达到成功的目的。

长征精神,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继承发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长征观后感

全文共 134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下午,厅机关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干部观看电影《我的长征》,当我赶到七楼会议室时电影刚刚开演,不知是何缘故,平日里可以容纳二、三百人的会议室今天显得冷清了许多,很多位置都空着。我选择了最后一排的空位坐了下来。平日里习惯了在电影院看电影,而今在会议室看电影,虽然窗帘都拉上了,但心里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与以往的战争影片电影相比,《我的长征》不再以领袖人物为主要刻画对象,而是通过一个小红军战士的视角,将视点主要对准基层官兵,再现长征的艰苦卓绝。无论是开篇湘江大战的长镜头带来的震撼力和心理时间延续力,还是飞夺泸定桥时镜头的紧迫感和冲击力,或是尾声时少数民族战士达尔火将红旗插上高地时那凄美至极画面,都为这部影片的成功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作曲大师张千一的音乐紧紧抓住了影片的节奏,经过他的音乐情绪的渲染,影片的大片气势更是无与伦比。男主角钟秋年仅十七岁,但是成熟的演技使他担任这部大片的主角丝毫不显单薄。影片充满了浓浓的深情,飞夺泸定桥是全篇最精采的部分,也是最动人的部分,如果说其他场面让我饱含热泪的话,那么这一场面则让我热血沸腾、震撼不已。

影片站在今天时代的高度,对主题思想进行深度的开掘,表现红军战士“跟着走”的坚定理想信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影片用一家人的悲欢离合串联起主人公的整个情感经历和心路历程,实现以小见大、真实感人、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真正触摸到了长征的精髓所在,体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高度统一,具备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是激励人们继承革命先辈遗志,激发人们深厚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的精品力作。

在看片过程中,我一直是眼含热泪,仿佛置身在七十年前的腥风血雨中,不满十六岁的小红军王瑞的情感仿佛就融入在我的情感中,看着他睁着一双惊恐的眼睛,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地从自己的身边消失,和大人们一起拼杀在战场上,冲锋在枪林弹雨中,我不禁感慨,这是怎样的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怎样的一种刻骨铭心的经历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何曾体验过这种感觉?当我们怀着自己所谓的生命的疼痛,来看七十多年前祖辈的疼痛时,才发觉我们是那么地造作和渺小。

平日里说起长征,我总是联想到“两万五千里、雪山草地、草根树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这样一些词,还有一些电影,电视里的画面。至于更具体,更深入的东西,就不清楚了。但看了这部影片后,一段段悲壮的故事,一个个荡气回肠的场面,让我真切地了解到长征的艰苦卓绝,我也被深深的震撼着:在明知有危险的情况下,是什么力量在支撑并凝聚着他们毫无畏惧、前仆后继地勇往直前呢?那不正是一往无前、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吗?

我不禁在想,纪念长征,如果耽于纪念日的隆重,显然是不够的。我们更应该思索:以什么样的纪念让这段历史完好的保存下来,以什么样的方式让人们更充分的汲取其中的价值,以什么样的途径让伟大的长征精神与具体生活结合起来。作为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弘扬新时代的长征精神,更是责无旁贷。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传播、宣传,而且要身体力行,刻苦努力,用实际行动去实践、去发扬。正如一位当代大学生所言:“开始于70年前的长征还远未结束,我们每一个人都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在中国地图上,很容易找到长征的起点,在我们心里,长征永远是起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扎喜的长征观后感

全文共 1372 字

+ 加入清单

扎喜旺徐1913年出生在四川省甘孜一个藏族贫苦牧民家庭。1935年的一天傍晚,扎喜赶着羊群回家,突然牧主策马奔来,他向村民惊呼:“红汉人(红军)来了,快把羊赶到山里去!他们杀人放火。”村里顿时大乱,活佛、头人和几乎所有的藏民赶着牛羊朝着附近的山林逃去。看着眼前的混乱场面扎喜有些木然,他没有跟乡亲们逃走,而是来到水磨房询问同样没有逃走见多识广的老羊倌。老羊倌说他也没有见过红汉人,所有有关红汉人的传说都是从白汉人(国民党)那里传过来的。怀着好奇,第二天扎喜身侉腰刀只身朝红军驻地走去。在一座城堡里红军的老炊事班长接待了扎喜,而扎喜眼前看到的红军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他们不但没有杀人放火,反而帮助藏民们修缮房屋,砍柴、扫院子,寺庙也保护的完好如初。临走时,老班长还送给了扎喜一件衬衣,一条毛巾和一块肥皂。

在山林活佛逃难的临时帐篷里,扎喜向活佛诉说了见到红军的情况,活佛将信将疑,他让扎喜再多带几个人去看看。这次扎喜带上老羊倌和一个小喇嘛去见红军,红军政委邵武接见了他们。邵政委向他们讲述了许多革命的道理,并邀请扎喜作为民族代表协助红军工作。邵政委的话虽然使扎喜懵懵懂懂,但他觉得红军要走的路应该就是“极乐世界”,就是穷人的天堂。在扎喜的帮助下,藏民们和红军解除了误会,红军迅速在藏区打开了局面,扎喜以民族代表的身份每天都高高兴兴的帮助红军筹粮。红军要离开甘孜了,扎喜决定要跟红军一起走,要去寻找“极乐世界”。

在过草地时,老班长的儿子和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一样,被沼泽无情地吞噬了年轻的生命,红军的粮食也越来越少,红军每天只能用野菜充饥,老班长和许多战士都因吃了有毒的野菜而中毒。在一座寺庙里扎喜找到了一口袋青稞面,他欣喜若狂,为了严明红军打借条的纪律,扎喜决定等寺庙的主人来,没能跟上紧急转移的部队,扎喜掉队了。在追赶队伍的过程中,他忍受着饥饿、寒冷和孤独,历经了千辛万苦。红军队伍在转移前进之中,也在不停地寻找扎喜。扎喜筋疲力尽地倒在一个藏包前,一名藏族少女救起了他。在温暖的藏包里是奶茶和粘粑让扎喜恢复了体力,临别时少女把自己家中仅有的粘粑送给了扎喜。在追赶队伍的途中,扎喜遇到了抢来一群羊的两个国民党兵,扎喜机智地杀掉了一个砍伤了一个,缴获了俩杆长枪,但不幸也被国民党兵开抢打伤。扎喜追赶部队的“负担”更重了,身上多了俩杆抢,又要赶一群羊,关键 是他已负了伤!而我们这时的扎喜已经是一个英雄!红军已经没有粮食了,队伍越走越慢,老班长已虚弱的几乎走不动了。

万般无奈下,总指挥叫警卫员把自己的大白马杀了。突然扎喜出现在大家面前,并带回了粮食和羊,大家一阵惊喜,老班长更是喜极而泣,总指挥紧紧拥抱扎喜,这时大家才发现扎喜负伤了。在临时的帐篷里军医给扎喜做了手术,取出了身上的子弹。红军继续艰难的行,刚做完手术的扎喜在担架上执意要下来自己走。天下起了大雨,老班长体力不支倒在了沼泽中。坚强的老班长在一步步爬行。两名红军战士发现了掉队的老班长将他救起。扎喜问起老班长的身世,当他知道老班长的两个儿子都牺牲了时,表示要做老班长的儿子,父子俩紧紧地拥抱。夜晚扎喜睡着了,老班长颤颤巍巍地走到篝火旁,为扎喜做起了粘粑。早晨战士们发现老班长已经牺牲。走出草地的时候,扎喜旺徐以为长征就此结束了,多少年后他才知道穷人的天堂是靠穷人自己修建的,而他的长征才刚刚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开学第一课视频观后感:传承长征精神

全文共 790 字

+ 加入清单

光阴荏苒,一晃80年过去了。80年前的长征,红军表现的英勇是史无前例的。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副无比壮丽的历史画卷,是人类军事史上一个空前的奇迹,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壮举。是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

茫茫长征路,途中艰辛谁能体会?寒风刺骨,风如刀一般割在脸上。在冰天雪地中,一支长长的队伍,宛如一条巨龙在云雾中蜿蜒盘旋,慢慢地蠕动……夜,伸手不见五指。草地上坑坑洼洼,沼泽连片,没有道路,没有人烟,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葬身泥潭。坚强的红军战士硬是咬牙挺过来了,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在7天内走过了600多里的黑草地……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的《长征》读起来总是那么令人振奋,使人倍受鼓舞。是呀,敌人的围剿算得了什么?湍急的金沙江,奔腾咆哮的大渡河算得了什么?只剩几根铁索,令人毛骨悚然的泸定桥又能算得了什么?那高耸入云的大雪山和杳无人烟的黑草地,这些被人们视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天险”,不是都被我们这些坚强的红军战士征服了吗?

虽然曾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战士现在已经所剩无几,但红军前辈们留给我们的丰硕的精神财富是永存的。他们在那种艰难困苦中对革命理想和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追求和无比忠诚。英勇顽强,勇于拼搏,不怕牺牲的英勇气概;憧憬未来,充满乐观主义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崇高品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及至今不忘的历史使命。他们高尚的品格永远是一剂催人奋进的催化剂,永远激励着我们。

这使我又想起了毛主席的语录:“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没错,长征是宣言书,它不仅宣告了共产党的胜利,更是宣告了我们建设祖国的决心。长征是宣传队,它既向人民宣布共产党是解放他们的队伍,还向我们宣传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长征是播种机,它播下了无数革命的火种,也播下了我们这些还未发芽的种子,总有一天我们会结出累累硕果报答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年观看红军长征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043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纪录片,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细节的挖掘,第二集至第七集记述了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历程;第一集和第八集生动地阐明了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宝贵经验,生动地阐明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和人民军队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生动地阐明了伟大长征精神在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改革时期的传承和弘扬。以长征历史为主线,以长征精神为灵魂。主题鲜明突出,结构合理,这是该片最为成功的立足点。

内容全面,详略得当。八集的片子,在有限的时间内,既重点记述了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的长征历程,又记述了红二方面军(红2、6军团)、红四方面军及红25军的长征历程;既浓墨重彩地宣传了红军主力的历史作用,也在第七集兼顾到了作为长征落脚点的陕甘苏区。在处理四支长征队伍的关系上,通过突出长征中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会议等,非常自然地对党中央亲自率领的红一方面军长征历程予以了侧重,体现了较为艺术的详略处理手法。与此同时,该片还以专集的方式,在第四集集中记述了长征中的重要战役战斗,在第五集记述了长征中的军民关系,在第六集记述了挑战极限的翻雪山过草地。在三个专集中,以视频的震撼性和对观众的感染力为核心,采取服务主题的组织模式,既对长征各红军予以记述,又灵活取材,穿插选取最为生动最为鲜活的故事细节,同样体现了艺术性的详略处理手法。

再值得一提的,就是整部片子以对“长征的记忆”为切入点,在第一集概貌式地展示了长征及当事人和历史后人的相关记述。作为收尾的第八集,则是对长征精神的传承,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国家和军队建设的重大布局和伟大成就,体现出历史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的关联性,体现了历史纪录片服务当下、激励人民、提振正能量的根本宗旨。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八集的片子,在宏观上形象地回答了长征的起因,阐明了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展示了红军长征的基本历程,使观众能够通过短短的几个小时,清晰地了解历史概况。与此同时,该片更在微观上下足功夫,努力挖掘具体的人物、事件,从而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有些细节于我本人而言,已是感动地流泪。比如第二集“十七棵树”的故事,作为当年苏区子弟兵的一个缩影,成为片子树立起来的一座丰碑。再比如第五集挖掘的藏族红军战士天宝、甘南卓尼土司杨积庆、为红25军带路的“货郎”陈廷贤、“红军菩萨”等故事,充分印证了长征途中红军与群众的鱼水深情。宏观让观众了然于历史线条,微观以鲜活的人、事细节等,拉近了观众和历史的距离,从而会在某一瞬间感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红军长征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529 字

+ 加入清单

在第70个长征纪念日来临之际,我观看了《长征》这部影片,从中身受启发和教育。

影片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的中华大地,面对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践踏,中国共产党人从大局出发,向全国人民发出“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议,但蒋介石顽固地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及其主力,由于敌强我弱,红军内部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指导,红军第五次反 “围剿”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红军为了保存实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

回顾这段坎坷、艰辛的革命史,长征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百折不挠,所向无敌的英雄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吃苦奉献的大无畏牺牲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红军长征由弱变强,以少胜多,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它不仅成为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点,在今天更成为激励我们努力向上,不断进取的风标。

也许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面对许许多多的困难,在以前,我可能有打退堂鼓的想法,但今后,我将以红军长征的精神激励自己,战胜困难,挫败气馁,攻克难关。让自己在风风雨雨的征途上,经受磨难,历练品格,学会成长。

最后,在长征7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我将向先烈献上我最崇高的敬礼,愿长征精神永远伴随着我的成长,愿长征的祝福永远回荡中华的上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