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作文故乡印象精选5篇 作文题目【推荐六篇】

初一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由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小编,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浏览

5440

作文

6

篇1:故乡印象作文800字

全文共 850 字

+ 加入清单

故乡,一个并不起眼的地方,鲜为人知的角落。然而,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了一个个和高黎贡山有着同样的意志,与怒江水一样顽强的实在人。

故乡坐落在高黎贡山脚下,怒江水滚滚从旁边流过,呈现出一片峡谷风范。也许有人会说,生活在这种地方的人目光短浅、落后于时代。我却说,正因为在这种地方,才得到了纯朴,避开了污秽,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个个极平常却又很特殊的形象。

故乡的每一点都让我为之赞叹,哪怕是用尽笔墨,也难抒心中的那份情。

离开故乡,初到宝地,总带着一种怀乡的意念。故乡,无论是什么季节,都如同一位母亲——和蔼可亲,温和四季,从没有雪的影子。

故乡人就如这天气一样,勤劳而不诉苦,早出晚归十分自得,一片繁忙的景象。

早晨,天还是灰蒙蒙的,向远处看去,隐约可以看见有人在田间开始耕作了,还不时地传出一阵欢笑,这欢笑是希望的前奏,更是美好的谱写。等到太阳从东边爬上来时,农民们已在田埂上卷着旱烟,畅谈今年的收成计划和孩子的前景,田野里生机勃勃、充满着丰收的气息。

忙碌之后的人们,总喜欢吃上点家乡的“土品”,而且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

来到了一片果园——荔枝、芒果、龙眼等,还有一些连我都叫不出名字。这些水果结满了树,挂弯了枝,有些饱满得要迸出来了,张着“大嘴”正等着你去吻它呢!想起古诗“日咦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可是幸福多了,主人喜欢摘下些送给友人品尝,别具一番情趣。小时候总喜欢去偷别人的果子,也许是特爱“孙悟空”的缘故,偷了之后还振振有词,现在不会了,懂得别人的辛苦也是一种进步。

我也总喜欢去凑热闹,去参加水火不容的节日,有时被泼得像一只从水里爬出来的老鼠,有时像吃了火锅一样一热。人们也积极地投入到这些节日里,挺有艺术,挺有价值,一年比一年火。

想起小时候,生活在故乡这种浓郁的情结里,却不知外面的世界。

而现在我要说,我喜欢故乡的人和景物,也喜欢走出去,带着故乡的韵味走出故乡。

用尽笔墨也无法将故乡抒写得详尽而完美,就让它在我心里永存吧!无论走到哪里,我就是故乡的化身。

[故乡印象作文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作文故乡印象1500字

全文共 5051 字

+ 加入清单

离开故乡差不多快二十余年,我的脑海中一直装满了儿时的记忆,这么多年来,走南闯北,寄居异乡,都未曾与故乡脱过节,故乡的每一处山坡沟壑,田间地头,老屋禾场,男女老幼,小桥流水……都在我的记忆中铬下了深深印痕。一个人静坐的时候,有时会忆起些童年往事,重温幼时的苦与乐,往事历历在目,忆至苦处心情会异常沉重,甚至叹惜不异,若记起欢乐瞬间,同样也会哑然失笑不已。一直有个心愿,想用文字记录儿时在故乡生活的点点滴滴,然每每动笔之初,往事纷至踏来,一时语塞,无有头绪。索性闭目静坐,良久心绪稍安,往事如潮涌般就此拉开了帷幕……

一.村庄与老屋

我的故乡在官塘驿林场伴旗山村。村东与中心坪村交界,南与赵李桥镇百花岭村、石人泉村相连,西与赵李桥雷家桥村相望,北与茶庵岭镇罗峰村一山之隔。村委会驻地新屋门,距赵李桥10公路,市区40公里。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由西家庄、南冲门、贺家门、周家门、石潭冲、横冲、石屋等自然村庄组成。全村共有265户,总人口1210人。青山环抱中的伴旗山村,山峦起伏,峰峰叠翠,形成一道道天然屏障。山间青竹摇翠,山顶云雾缭绕,天空中鸟儿自由翱翔;抬头仰望,兰天白云舒展,登高远眺,翠绿的农家田园异常娇媚。

我的老家在新屋门第六小组,毗邻伴旗山村委会,约莫两分钟路程,抬眼便可相望,大声遥呼可相呼应。这个可能始建于明朝的小山村,村前有蜿蜒盘旋的公路。周边群山环绕,一条小河顺着山势蜿蜒迂回流淌,一路向西绕村而过,将村庄土地分割成南北两片。

新屋门就坐落河北边山脚下,这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三四十户人家的村庄,并无杂姓,居民全是雷氏子孙,按先祖血脉支系划分内堂屋和外堂屋,内堂屋又分东西两头,东头靠祖屋,西头唤做堤身上。外堂屋由上场屋和王玛桥组成。

我的老家属内堂屋西头堤身上一支,几代人挤居一起,十分拥挤。我出生在老屋,老屋年代久远与隔壁左右共墙搭界,泥土青砖混合墙体,东一间西一间参杂其中,房间高矮不一,屋内漆黑且又不通风,夹杂在村庄中间,并不显目。

小时候兄弟姊妹六人,都出生在老屋,全靠父母在地里刨食,勤巴苦做,含辛茹苦把我们拉扯大,帮助我们成家立业,养活这一大家子,何其不易。一根木扁担,伴随父亲,挑进挑出,穿梭在田间地头,沉重的担子,渐渐压弯了父亲的脊梁;一个竹编的摇篮,成了我们兄弟姊妹们的成长温床,孩子们从大到小轮番躺过这摇篮床,曾在妈妈轻柔的摇篮曲中摇曳着进入梦乡,那种感觉让人终生难忘。可能是因为当初摇篮里的我们太年幼,还来不及享受便已经匆匆成长;一口大铁锅下,火膛里燃烧着熊熊火焰,也燃烧着一个家的希望,即使人多口阔,口粮欠缺,锅中烹煮的杂粮饭,仍然养育我们相继长大成人。

当年几代同堂的老屋,如今已是残砖断瓦,即将倒塌,岁月苍桑,风雨无情,随着子孙们开支散叶,谋生四处,它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人生聚散无常,亲人间离多合少,儿时欢笑,只能在此重温… 父母健在,老家尚能维系支撑,他们一旦老去,料想远方游子将离故乡越来越远。 故乡境况与我们的现状差距日益增大,梦里这些老屋依然洒满欢笑,每一个角落都是那么熟悉,每回家一次,总要亲睹一次,用留恋的目光,深情抚摸这砖一瓦,一草一木……

二.祖堂屋

祖堂屋建在内堂屋东头,上中下三幢,祖堂屋的每一幢设有天井和排水沟,盖的是青砖黑瓦,泥巴地面,屋顶的横梁选用都是粗大笔直的上好木料,面对祖堂靠内墙门沿高处铺有两根横梁,相当于神案,陈设十分简陋,墙上面只安有家神牌位,神案上摆放香炉烛台,方便族人祭祀先祖。上下幢住家是内堂屋东头族亲七爹一家老小,几代人在这里生活,间接承担祖堂屋平时管理职责。

祖堂居中,在地势上占据高位,高大敞亮,气势威严。堂前天井中铺设有几级台阶方便人们进入。下堂有一空旷场地,沿出路往东是祖堂屋大门。

平时最热闹之时当属夏天,午时骄阳似火,酷暑难当,这里却凉风习习,十分凉爽。吸引了东西两头男女老幼聚集在这里纳凉消暑,没人召集,人们自己陆续来到这里,一时间祖堂内门槛石凳全都挤满了人,老人们摇着蒲扇,迷糊着眼,静静坐着,一副似睡非睡的样子。妇女们各自做着手头事情,嘴巴却没有闲着,所聊无非家长里短,是非之事。男人们翘着二郎腿,夹着根劣质香烟,边吞云吐雾,边海阔天闲扯了起来,个别男人光着膀子,不时凑近女人那边扯些荤段子,闹的那些婆娘们恼了,脱下鞋底,追上前狠命的乱揍一通。小孩子是难以坐得住的,他们四处乱串,嬉笑打闹,玩玩耍耍好不开心。

祖堂屋就像个大戏院,祖堂屋是村中最热闹的地方,村子的大事,如全村事务的重大表决、新人结婚论嫁、老人去逝的灵堂等大多时候定在这里。

遥想从前,每年大年初一这天,这里是最热闹的了,各家各户早早起床,大人、小孩都把最好最新的衣服鞋子穿了出来,不约而同的来到这里来,端来三牲酒礼敬献祖宗,焚香鸣炮祭拜一番。年轻人趁兴敲锣打鼓,兴高采烈的把热闹推向高潮...

如今这一切都成了历史。当我走近它时,它早已面目全非,它没有了往日的喧闹,不见了瓦檐上的袅袅炊烟、不见祖堂里戏耍的孩童,也听不见热闹喧天的锣鼓声,祖堂屋沉默了,睡着了,祖堂屋真的苍老了。如今祖堂屋的子孙们都相继在道路两旁,山边田野,盖起了新房,独门独户,一家一栋,过起了全新的生活。祖屋在人们心中作用不大了,于是渐渐的祖堂屋被抛弃了,眼看繁华早已落寞,它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正在苟延残喘,再过几年,它或许就将变成一片废墟。

三,洋灰场

外堂屋的靠马路有一块水泥晒场。大集体时队里在此选了一块公用地,铺了水泥。那时候能有这么大块水泥晒场的确很了不起,村民都称为"洋灰场”,晒场约有大半个足球场大。

每到收获季节,乡亲们把收割的庄稼一担担从田间地头挑来这里,各自抢占一小块方格,有的在这里晒油莱籽,晒大豆、晒稻谷,有时用来晒柴火。平常时不晒东西的时候,晒场更是孩子们娱乐的天堂,孩子们在这里捉迷藏、打玻璃珠子,玩“打仗”、跳房子、推铁圈等。常常是玩得忘记吃饭,结果是大人们来拎各家小孩小耳朵回去吃饭。每年村里玩龙、玩采莲船等活动在这里训练。祖堂屋挤不下的情况下,晒场也就自然成了全村的集会场所了。

之所以留些笔墨至此,是因为小的时候,晒场上留下了我太多的欢乐瞬间。儿时,除了学校,几乎所有的娱乐活动都在这里进行,晒场小小一块天地,始终静静地伴随着我们成长,我们远行,都会在选择此等车,它目送我们一路远去;从远方归来的游子们,车子会在此停歇,或掉头离开。

它静静躺在哪里,遭受着长年累月的风雨侵蚀,遭受着南来北住的车轮碾压,遭受着各家各户的农具无情锤打,现如今浑身都是伤痕,每一处都留下了村中男女老幼走过的足迹,每一块小方格,都见证了村民们丰收的喜悦;也记录了村民活动时的一幕幕场景;更珍藏了村里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经历。

方寸之地,印象非同一般,哪怕是我与故乡渐行渐远,客居他乡,晒谷场上的儿时记忆,永远是无法磨灭的。

如今,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它消失了,成了别人屋前的场子,被泥沙掩盖,看不见丁点痕迹。年轻人最终只能在老一辈人口中听到这里曾经有这么一块热闹的地方----"洋灰场"。

四,担水坡

外场屋晒场旁边有一条马路横穿整个新屋门,就在晒场前方几十米远的马路右侧,有一下坡,坡上台阶高低不平,顺坡路拾级而下,就是一条小河,河水一路向西静静流淌,说深不深,说浅不浅,深处有潭,河里的水清澈见底,连河底的沙石都看得一清二楚的,鱼儿们欢快地游来游去,它们尽情地体验着快乐的滋味。水浅处,水流平缓,卷起裤管,蹚水可过。

坡底横卧一天然大石块,后经人工凿成歇脚平台。河水流经此处遇阻,回水冲沙,便形成一个小水潭,村里没接通自来水之前,这条河曾是整个村庄的大水缸,祖祖辈辈的人每天都在这里挑水回家倒进家里大瓦缸储存起来,用来烧水做饭,洗衣洗莱。老辈人因此把这里唤作“担水坡”。

夏天酷热难耐,河边却十分清凉,一大早来此挑水,洗衣的人们络绎不绝,一个个忙忙碌碌的,好不热闹。男人们挑着一担大木桶,弯腰将桶按进水中,挨个灌满,然后弓起身挑起担子,两手抓住担钩,生怕桶中水溅出,小心奕奕跨上台阶,一路晃晃悠悠的,脚步轻轻回到家里;妇女们纷纷端来一堆衣物,撸起双袖,各自找一处平坦近水之处,端坐下来浣洗衣裳,棒槌声声,不时传来欢声笑语;小孩子最高兴了,有的在河边玩沙子,有的找寻各色鹅卵石在手中把玩,有的捡起一块小石子投进小河里,顿时,激起了一层层涟漪,逐渐的扩大,扩大…接连打了十几个水漂,禁不住手舞足滔十分开心;水里面游来游去的鱼儿是最有吸引力的,这些孩子终于禁不住诱惑,脱掉了鞋子,也不怕水中卵石硌得脚疼,跨进小河里,扳开水中石块,捉起小鱼小虾来…

这清冽的河水,透着灵性,充满生机和朝气,自古至今一路奔流不息,溶入山川湖泊,溶入每个饮用人的血液中,养育了村庄一代又一代的人,也滋养着大地万物的生命。人与物,息息相通,和谐共存。无论身在何处,曾经同饮一河水,人与人,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五,伴旗山小学

出了新屋门,顺马路往东约莫两分钟路程便走到了上屋场,抬眼便是伴旗山小学,也就是村小。非常简陋的学校办公室,学生教室以及老师食堂和宿舍,连成一片,围拢成一个四合院落,从一个大门进出。泥土砖墙,里外用白灰粉饰,顶盖青瓦,水泥地面,木门木窗户安有玻璃。教室横梁全部用篾席子遮住,夏天太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教室,明晃明晃的,只能找些大块的纸片遮挡。

学校大门前,有个一米多高的讲台,约莫十来个平方。讲台两侧有几级台阶下去便是操场,砂砾场地,连接大马路,除了学生做课间操,放学集合全在这里进行。这里不是很吸引人的地方。学校没有什么象样的体育设施,只有四合院内两张水泥建成的兵乓球台,平时男孩子们就围在这里,各显身手,玩得十分起劲。女孩子们插不上边,只好相约躲到一边,丢沙包,跳房子,照样玩的不亦乐乎。

这是一所五日制的学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只有六个班级,每个班约莫二三十个学生,只有语文,数学两个老师,还兼职其他副课。学校只有两三个公办老师,其他都是民办。整个小学阶段,由于老师一直用土话授课。以至于我们至今说的都是一口蹩脚的普通话。

每天早上八点上课,中午十二点放学,下午两点半上课,四点半钟便放学了。由于学校没有学生食堂也没有学生宿舍,学生们放学后,便到学校大门前操场集合,按学生家住方向排队,老师简短强调了几句路上安全注意事项后,队伍在路队长的带领下,便陆续离校步行回家而去。

我们离家近,暂且不论路上辛苦。对于其他村庄的孩子来说,来回要徒步行走几公里路,的确不算近。况且学生都是年仅几岁的孩子没有时间紧迫感,秉性又贪玩,一路上磨磨蹭蹭,耽搁时间不少,所以每天迟到众多,特别是早上,迟到罚站的同学,黑鸦鸦挤满了讲台两边。

小时候,我个子小,一直坐前排,座位就在老师讲台下,读书时不能分半点神的,稍不留神,老师便一粉笔扔来,会让你难堪半天。小学几年,我一直是老师重点培养对象,也一直担任着班干部。所以凡事得带头积极完成,特别是课外作业,课堂背书默写,非过关不可。记得有一次,我不知是偷懒了,还是贪玩忘了完成家庭作业,严厉的黄老师,硬是拔下我的裤子,让底下几个学生用扫把轮番狠揍我的屁股,意在让我长点记性,从此以后,我是绝对不敢忘了做家庭作业了。

就在这里,我上完了小学。如今,这所学校已不复存在,变成了我家兄弟的私人院落。校园内一切都随着岁月的老去,兵乓球台,梧桐树,花坛花草早已消失殆尽,四合院只剩下一半,另半边建起了二层楼房。外边操场上到处荒草萋萋,四处台阶掩藏在荒草中,难见人踪。昔日的校门现已被砖墙封住,两边墙上标语依然模糊可见,曾经书声琅琅,热热闹闹的伴旗山小学就这么消失在我们的记忆中。

我所记得的故乡,或许全然不是如此,说起他的魅力,我却一时词穷,怎么也找不出更好的表达方式来形容,忘不掉,也留不住我的故乡,这么多年来,虽然变化不大,也许在别人心中,未必有如此苍凉之感,可能是我每次回家,心有所触罢了。

大浪淘沙,到底沉淀了什么?,故乡,也许就是这么回事,在天底下这么一块方寸之地,有些人宁愿终老山林,也不选择离开半步;有些人,心向远方,选择流浪他乡,无非是为了活得更敞亮。生命在轮回,祖宗的血液在每个后人身上流淌,无论身在何方,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祖辈的传统不会忘记,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会忘记!

[作文故乡印象15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一作文故乡印象

全文共 689 字

+ 加入清单

那是一个四季如春的好地方,已经许多年未曾回到我的故乡,心中一直有一副图片在憧憬着我对故乡的印象

那还是9岁的时候,暑假回到了一直对我魂牵梦绕的故乡—平海。那时的我过了一回真正无忧无虑的暑假……

在海边时闻到了海水独特的咸咸的味道,提起裙边,在海边散步,时不时有淘气的浪花来亲吻你的脚丫。你看!这里有一个大贝壳。清晨来到海边看初升的太阳。你瞧!这太阳多么像小姑娘涨红的脸啊!这时候来到海边是再好不过的了!中午来时,已经不像清晨了。这时的海边人非常的多。你看!渔民伯伯们正分享着他们胜利的果实呢!在看看那边,一个个小朋友在玩沙子,在瞧瞧那儿!一对对情侣亲密的漫步在海边,还有一位位老人在抓什么东西。你看!这位老爷爷捉到了一只小螃蟹,瞧呀!爷爷脸上的皱纹深了,他在笑,他轻轻地提起螃蟹把它放走了。一对对中年夫妇在海边让自己的另一半把自己的手,脚埋好,享受着阳光的免费“淋浴”……

回到家中,家中温暖的气氛把你包围,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每一个人都可以变着法子的令你捧腹大笑。爷爷,奶奶爽朗的笑声也会令你把所有的烦恼统统忘记。去奶奶的牧场看看,小绵羊,马,驴子。从这里你可以学到小羊的孝道,马儿的奔放,驴子的勤劳。到爷爷的菜园转转,这里的花草树木令眼睛得以放松。

无所事事时,也可以上山转转。你能看见灵活的小猴子在树丛中跳来跳去;也可以看见可爱的小松鼠在树上吱吱的叫;运气好的时候听到百鸟齐鸣,在山上,猎人的圈套也要小心。如果小动物不小心踩到了好心的你不要装作看不见,放了它们会好报哦!

无论是在故乡的何方你的心都会被净化。这就是我的家乡-福建。我对故乡的印象是美好的,你呢?

[初一作文故乡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作文故乡印象1200字

全文共 4382 字

+ 加入清单

原本估计今年不会下雪了,谁知昨夜寒风乍起,天地骤寒,天空竟然悠悠飘起漫漫雪花。夜半醒来推窗一看,外面早已是白茫茫一片,倏间想起春节快到了。春节是少不得雪的,那样会没有了意境,失去了趣味。春节到来时,村庄街道间鞭炮齐鸣,家家贴春联,人人穿新衣,相互祝福。正如那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只要粗通中国文化的人,见到相关情景都会立即释放出潜藏于内心的情感思绪,把眼前的一切卷入诗境。那些意向情感大都是孩童时代留下的,代表着故土,代表着眷念。

我倒是想起许多古代文人,平时我们不仅尊重他们的品行而且喜欢他们的诗句。像陆游的“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桃符即是春联。春联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说是五代后蜀主孟昶,新春之时,他在寝室门板上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此后春联作为一种习俗,已成为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每当春节来临,人们都会在自家门楣前贴上一副崭新的春联,洋溢着新春的祝福,新春的期盼。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愿,显示着中国古老风俗文化的宏大与宽广。

其实说到春节的古老风俗文化,我认为让人最为难忘的还是在农村而不是在城里,城里当然也很热闹,街道间披红挂彩,马路上行人熙熙,却也呈现一派繁华新春的气息。而农村似乎没有那么喧嚣闹腾,乡村里更没有摩肩接踵的人群。然而,在一片白银银的雪景中低矮的房舍与广袤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的思绪回归于自然,回归于古朴,古老的传统习俗在这样的景象中总能激发人们对历史对岁月对古老的民族文化产生无尽的畅想与敬意。

农村春节是一种田园式的喜庆,溢生着许多土地气息和民族文化。大年初一的清晨,我祖母总会在到小河边或庭院后点燃一小堆稻穰麦糠,这叫做点狼烟。童年的我也会约上几个小伙伴跑到村头,看看村庄间飘起的一缕缕浓烟,自已也会学着点,觉得甚是有趣。那可不是家家户户做饭的炊烟,而是一种祭祀,一种象征。狼烟是我国古代军事防御系统中的一项重大发明,用以传报警情,是军中之耳目,备受军事家的重视。我故乡的这种狼烟相传却是始于元代,据说那些长期被压迫的民众约定春节起事,以燃狼烟为号。不过年代久远现在也找不到相关佐证了,我不知道这狼烟当时是否起到了一个预应作用,是否激励过古老民族的豪壮奇崛,掀起过巨大的历史波澜。但农村的春节却把点狼烟这个愿望延伸并流传了千百年。

或许还有别的说法,也可能是源于火的崇拜,古老的传说钻木取火以遥远荒蛮的影像将人们的思想意识拉入一个可以栖息精神的天地。国外传说的普罗米修斯带来的火种也是人们构建遐想人力与自然斗争达到的宇宙间平衡。几乎各个民族的民间传说都是将美好的愿望或理想寄托于一种宏伟祥和的气氛,显然这二种方式滋生的氛围虽有所不同但性质相仿,都是人们于自然斗争的意识汇聚。钻木取火惘然于时间,惘然于空间,而燃狼烟则体现着人们的思想抗争与冲撞,明显带着整体意识高亢的气息。诚然,这二把火都非同小可,它点燃照亮了古老民族前进的步履。

其实火还有另一种意思,故乡在春节第一天,每家都会在堂屋点燃一个火盆,全家人围坐于火盆边畅谈守岁,享受着人世间最为温暖的情感。屋外朔风呼啸,大雪纷纷,这火盆的火与隔着千山万水的烽火毫无关系,与远年的厮杀,血腥,更没有一丝关连。明亮温暖的火盆却与古老民族的祈求遥相呼应,它是一种带有企盼美好生活的象征,一种代表团圆温暖的祈求。火盆边,老一辈陪伴着儿孙们等待着除夕钟声的最后一响,那时不论家庭穷富大人们总是会给孩子们一点压岁钱,那不是代表什么财富地位,而是祝贺孩子们长大了一岁,同时也祝愿全家生活富足温暖和顺。

孩子们高兴了,长辈们还要带着他们祭奠祖先、除旧布新,祷告一下先人,祝愿上安下宁,祈求诸方神灵的庇佑。人们辛苦劳作了一年,到了春节过年也想乐一乐,享受一下。祖母和母亲新年总会早早地做好饭菜,等待着我父亲回家。桌上的饭菜很丰盛,孩子们眼馋,我和弟弟总是时不时偷偷地嘬一块放到嘴里,偶尔被祖母看见就会立即唠叨上半天“小孩子不懂礼数,大人们还未回来”。着实这就是农村人的规矩,只要是家里有年龄大一点的老人,他们总是遵循儒家教育方式,三纲五常挂于嘴边。

事情当然也有例外,我有一个堂姑姑,那年春节与她四个儿子因抚养权问题发生纠纷,堂姑父死的早,四个儿子的家庭都很困难,过年了都不愿意抚养老人,堂姑姑一个农村妇女只能长吁短叹,也没地方去,顶着纷纷雪花来到我家。再小的乡村,再穷的家庭,也不能拒绝亲人的忧伤。祖母静静地看着,细细地听着,长长地叹息,默默地流泪。祖母无钱无力很难给予什么帮助,她只是连忙拿出自家刚刚蒸好的馒头。我那时虽小但从堂姑的眼神中仍然能看出她还是挂念着自家的儿女,她更想与自家人在一起过春节。后来,祖母与父亲带上一些年货,馒头,糊炸鱼,猪肉等,迎着漫漫的白雪送堂姑姑回家过年。

那时,我家的经济条件还算不错,当时我家有九亩地,父亲是大队支书,母亲又是村里的裁缝。村里仅凭种田养家的村民想从红薯,玉米的收成中挤出平时的日用开销着实不易,尽管卢集的水稻田很多,也可算得上是泗阳县的粮仓,但能吃上一顿大米饭还是孩子们奢侈梦想。于是,孩子们都渴盼着过年,过年了,总会吃上大米饭还有压岁钱。

我童年的家乡比较贫困,从现在卢集老街的荒废遗址中就可以找现证明,像抗日战争影片中的废墟,也像沙漠中残存的古城垣墙。那里似乎找不到一条像样的路道,道路崎岖,荒草迷离。童年的我每天总会沿着老街中间的蜿蜒小道走向学堂,沿途仰目四顾,简陋的房舍,苍老的大树,就连天空的云彩也是重重的,呆呆的,没有一丝生气。于是在我的心中一直装着故乡的那棵树,那弯河流,那座古桥,还有二胡的声响。现在,无论我身在何地,一旦到了春节总想回老家看一看,祭拜一下先人,见一见老友。

记得老街围河的东北角是西场队汪大意家,他是卢集公社宣传队的,他家的院墙紧邻围河上的古桥,那座古桥有200多年历史,由青褐色条砖悬拱砌成,虽已老态龙钟却也苍劲浑厚。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这个汪大意会拉二胡,而且手段不错,每天夜晚都会从他家庭院中飘出如泣如诉的二胡声响。逢新年春节全村人都出门庆祝娱乐的时候,他会立即搬来凳子端坐于自家门口咿咿呀呀拉起二胡。那二胡的声音委婉苍凉与村前屋后的狼烟一起飘飘荡荡,孩子们看在眼里,想起了街头古桥下的围河烟波浩渺,也想起“春江花月夜”,想起“十面埋伏”。大人们不会想得太多,但他们知道瞎子阿炳,那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象征。春节了,农村人自然想到的总是贫穷清苦。

汪大意拉二胡时,凳子一头放着他家里做的大米饭,那算不上是米饭,因为是由高粱渣玉米碎屑拌合着小米做的。我倒是吃过,既干涩又刺嗓子难以下咽,汪大意却吃的津津有味,可以看出来他很高兴,我清楚地记得他吃完米饭后总是微笑着拉起那首“扬鞭催马运粮忙”。这些遥远的图像长久地留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黑森森的原野,白茫茫的雪景,哀戚的二胡。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春节那些土生土长的风俗已逐渐让人们淡忘。点狼烟,烤火盆这些仪式其寓意也早已脱离最初的文化解读意义,新一代的孩子们过春节的印象已变成了看春节联欢晚会。过去的古老仪式虽是遥远的记忆,却让我们这辈人有点割舍不得,然而下一辈呢?更远一些呢?到时候,这些久违的记忆都将变成民族文化史的一种迷蒙往事。失落它们真是一种遗憾,一种愧疚。

我有十几年没有回故乡过春节了,严格意义上说是没有和父母在一起过春节,故乡在我的心中已是那样的遥远。那年,我儿子要到县城读高一,为了伴读,我放弃了多年经营的生意市场离开了故乡。那天清晨,夜色还未褪尽,朝雾依稀朦胧,我没有惊动邻里长辈,匆匆告别了年迈的父母,骑上三轮车,拖着几件简单的家什。老婆回头看了一眼已经卖与他人的房屋,长长地叹了口气跟着我潦草地告别了故乡。就这样的匆匆告别却一直让我经久难忘,老婆偶然想起时还总会偷偷落泪。

我好像比之漂泊游荡的乞丐还要恓惶,因为故乡已没有我的房子,好友同学大都不在,他们也像我一样为了许多难以推卸的理由不得不流浪在外打拼。现在故乡的年轻人基本上我都不认识,至今我也就寥寥回老家几次,每次只能一味地在老宅周围徘徊,再不就是到西场队的澡堂门墓地去祭拜一下我的祖父祖母,虽然有些伤感但倒还可以回忆一下童年的印象,幼时的感受。

春节处处散发着喜气,透溢着温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自已记忆影像的春节,我们七十年代的人对这种影像多来自古老的仪式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那种影像可能是白银银的雪景,也可能是噼噼啪啪的鞭炮,而我的记忆总是那么凄凉,只深深记得老街北边苍老的古桥,乡村间升起的缕缕狼烟,以及委婉苍凉的二胡。尤其现在已到中年,各种宏大的目标已逐渐隐退,而怀旧思想的意识却与日俱增,那些远年的记忆慢慢成为闲暇时刻的精神依附所在。特别是我现在这样连故乡也失落的人,则更加觉得彷徨,常常为现在过春节时失去童年记忆的乡土气息而感到遗憾与无聊。为此,我常常漫步在驻地小区后的运河大堤上,远远地注视河对岸一排排村庄,看着那里升起的一缕缕炊烟,耳边似乎响起委婉悲凉的二胡。

我想谁也不要躲避掩盖最质朴的人生情感,再高的地位,再多的财富,比之于岁月的沧桑,韶华流逝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春节不论是城里还是乡下,穷人还是富翁他们都得要过,只是每个人过的意义有所不同,分量也不一样。童年的美好记忆总会让你身处繁华城市却总有失落感,让你体会不到一个人在苍茫暮色中回家的那种感觉。

现在孩子们春节最不能缺失的是春节联欢晚会,晚会大都要从晚饭后播放到深夜,那时田野早已熟睡,只有孩子们还在睁大眼睛大声的议论,他们都在等待新年的第一声钟响。我倒是不大喜欢熬夜,但孩子们情绪高涨我又不好意思离开,只能强忍着坐在沙发上,头一颠一颠地打着瞌睡。于是,老婆会将电视的声音调小,与闺女儿子对话时也是压低声音,终于远处传来噼噼啪啪的一阵爆竹打乱了旷野中的宁静。我醒了,打起精神也拿着鞭炮走下楼去,屋外黑漆漆一片,无数的鞭炮声已是连成一片。

这种春节氛围明显只属于孩子们,我也像当年的祖母那样,陪着他们守岁,陪着孩子们等着新的一年到来。孩子们会高兴接受自已增添的一岁,意味着他们又成熟了一些,稳重了一些。而我们又等着什么呢?等着把自己的年龄于上天进行一次交割?还是在等着逐渐向老年迈步进发,迈向天命,迈向耄耋?很难说得清,尤其像我们这辈人。

近些年,我的春节都是在城里过的,由此我也一直没有看到过点狼烟,烤火盆,更没有听到过苍老悲凉的二胡,老婆从初一开始做元宵包饺子一直到十五,预示着全家团团圆圆新年顺利。而每次老婆将做好的饭菜端上桌子,我总会坐在那里发呆沉思,还会让老婆等一下,等什么呢?说不清。

[作文故乡印象12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记忆斑驳的故乡为题目的诗歌作文

全文共 351 字

+ 加入清单

一抹冬日暖阳

折射出对故乡斑驳的记忆

在时光的最深处

若隐若现

月亮早已隐没在山涧的溪流

在这个寒冷的季节

听到你久违的讯息

想起了被自己遗忘的自己

那些路边的树

和树上的鸟儿

在绿油油的稻田里快乐地雀跃

蜿蜒的河流

簇拥着起浮不羁的山恋

在铺满沙石的河床哗啦哗啦

与开满各种野花的河堤呼应

一路向东

你有与岸边浣衣姑娘

一样明亮的双眸

和坦荡的情怀

那个时侯

那是什么时侯?

遥远的一眼望不到边的天边

跳动着金黄色的火焰

那是我家的油菜花的温暖

河水在温柔缓慢地流淌

风也温柔的笑了

天空没有霾

只有湛蓝的深空

田野上的水牛嘶鸣着奔向稻草田

我们的脚步踉踉跄跄

穿过泥泞的阡陌

天空荡漾着泥土的芬芳

和春天潮湿的茶香味

雨从低沉的云隙中倾泻

总也停不下来

彩虹也不知什么时候

在绿色的草丛中喷溥而起

悬挂在童年的梦中

绽放着灿烂

映红了天边的晚霞

[记忆斑驳的故乡为题目诗歌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故乡印象-外婆

全文共 3962 字

+ 加入清单

我家老宅在卢集街是唯一有土楼的建筑,房屋高大而苍老,墙角磊以青砖,房顶用拱瓦修葺,厚实的土墙内全有松木支撑。屋内近房顶处建一土楼,这种房屋在旧社会只有地主人家才有,这个土楼曾是一个殷姓地主房产,在土改后由我爷爷从他手中用四斗高粱换来的。我读初中时就住在土楼,常常于夜晚点一盏油灯伏于案头,钻到水浒,三国,红楼梦那些疆域中神游。清晨倚窗远眺,又可见绿树环抱的老街,潺潺清澈的围河。这让我整个少年时期都有鸟鸣涛声相伴,也让我对那时的生活产生难以忘却的眷念。老家地处偏僻田野宽阔,虽没有城市间那样繁忙喧嚣,但始终透溢着清秀与宁静。

我们这辈人,从清苦贫困的岁月中走过来,总会对过去有一种隐约的情感牵连。以至于现在看到抗战题材的影片,看见衣衫褴褛的老百姓还会想到幼时的场景,我记忆中的老家村落一片萧条,房屋低矮简陋,村民们大都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身材瘦弱。那时每家主要粮食就是酸浆,红薯,只有在过大年时才能吃上一二顿大米饭。直到现在我母亲偶然想到自已童年时与外婆的辛酸生活竟还会言语哽咽潸潸落泪,那时父亲也会跟着落泪,最后我们姊妹也忍不住,以致全家都泪水涟涟。确实那是一段艰辛难忘的岁月,是一段泪水浸泡的岁月。正是这种泪水与辛酸拌合的岁月才让人难忘,让人一直深深刻在自已的心坎间。这些久远的记忆让我们懂得了坚强,懂得了做人,懂得了只有乡村穷孩子必须具备的种种力量。

今天我回乡参加二舅孙女的婚礼,借此机会我去了外婆老宅一趟。那里已经拆迁,我到那里时已看不见房舍,只见到一片废墟。面对已经坍塌的房舍,我好像看到了外婆瘦小的身影,看到她还在躬着身体忙着家务,还在堂屋的小木桌边讲着故事。我轻轻叹息一声,一生勤劳艰辛的外婆含辛茹苦地将我母亲姊妹六人拉扯成人,其间不仅仅是她性格的倔强,而实是藏于她内心不折不挠的凄凄灵魂。幼年时我经常跑到外婆家,听外婆给我讲故事,讲荒村旧事。这样的讲述几乎每天都有,尤其是在晚间,外面一片漆黑,外婆家堂屋的小木桌上点亮着一盏昏暗的油灯,灯下围坐着附近好几个孩子,他们凝神静气地聆听着外婆讲说的奇闻怪事。孩子们顽皮的很,觉得什么都好奇,听故事也不安分,经常东一榔头西一棒地打岔,外婆却不着急,她边说边解释,像淳淳教导的老师。

外婆的故事很多,每次都讲新的故事,孩子们听得特别入迷,我更是一有空就往外婆家跑,甚至有时为了听故事还会住在那里。由此我的童年也就装满无穷无尽的遐想,傻傻地编织着外面世界的一幅幅美丽画卷。昏暗的灯光下,外婆的语气随着故事的情节抑扬顿挫,将孩子们懵懂的思绪拉扯得很远很远。屋外一片寂静,只有屋后北窑沟的河水还在滔滔不绝地流着,唱着潺潺的音符,它好像也在说着自已的故事,将那些久远的传说带向远方,带到宽阔浩淼的洪泽湖。据老人们说洪泽湖那边也有许多故事,湖底曾经是美丽的石花县。湖面银亮亮,白茫茫,那里草丰鱼肥樯帆如林。

外婆说的最多的还是我姥爷,姥爷是我们泗阳县最有名气的唢呐艺人,据说有一次姥爷竟然从卢集街开始吹唢呐一直不停地吹着走到县城,两地相距足有二十余里之多。那一夜,牵动着沿途村庄的无数少男少女,他们徒步跟随着这个委婉动听的腔调,不由自主地往前走,一直陪伴着走到县城。也就是在那个夜晚我姥爷认识了我的外婆。故乡流传着:左家二胡,王家的萧,四爷喇叭声最高,四爷就是我的姥爷。我见过他的照片,在外婆家堂屋中间的条几上,照片是黑白的,姥爷瘦削的容貌显得很英俊,与我二舅的面相差不多。其实说严格点那也不叫照片,像是现在学生画的素描。我经常在想,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经济文化还没有真正走入农村时,外婆家里的孩子又读不起书,怎么会有一张文气十足的素描肖像,着实让我很纳闷,外婆说那是姥爷当八路军时别人替他画的。说来奇怪,我弟弟顽皮,经常会爬上条几摩挲着那张照片,只是每次事后都会发烧生病。那时外婆总会找来镜子一个,然后神秘的在上面立上铜钱一枚,同时反复祷告祈求孩子平安。母亲与外婆总是说这是“趟戚”,就是姥爷冥冥之中爱护的意思。

在我小姨出生时,姥爷就参加了八路,后来一直没有回家,我母亲也仅仅见过姥爷一次。那是解放泗阳县城的战斗,那场战斗的场景现在已很难想象,据史料记载八路军从运河南向泗阳县城发起渡河冲锋,守城的国军火力虽猛,但在八路军六次冲锋下终于缴械投降。外婆是在姥爷参加那场战斗前得到通知,让她带着孩子与老爷见面。那天,也有很多像我外婆这样的人都来到前线看看自已阔别多年的亲人,他们都知道这次的见面也许就是永别。上年纪的老人都记得泗阳解放那天整个运河里飘满了尸体,我们卢集就有二十几个。姥爷过世后,外婆含辛茹苦将几个孩子拉扯大,那个年代像我外婆这样的女性肩起如此沉重的责任,确实很伟大。贫困对于普通人家来说就是贫困而已,但对于外婆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了,她整日要为全家几口人如何活下去而发愁。一个妇道人家没有多少文化,更没有应付生活坎坷的能耐,他拼着命地劳动,去接活计。好在外婆是个接生员,附近几个村庄但凡有生孩子的事大都由外婆去,因她的手段特好,所以得到卢集几个村庄的村民敬重。

文革的风雨倒是给外婆留下许多惊恐与慌张,尤其是见到公社干部与生产队长。那些痛苦时光已在她的脑海中烙下深深地印记,以致从外婆口中说出简单平常的话语依旧那样战战兢兢畏畏缩缩。那种沉重的表情诉说那些沉重的往事显然也会特别的沉重,让倾听者也觉得很不轻松。每当田野村头看见穿着行行伍伍的人向她撇过来一丝冷笑时,她就会坐立不安不知定夺。外婆清楚地记得昔日造反派将北圩队周老师带出去开批斗会,周老师是七十余岁老婆婆,只因原来做臭老九时写过一篇评论农村生活的文章,于是便被抓住了把柄。乡村的百姓看见大多也是默不作声,将不忿与挣扎都深深地埋在心里。外婆站出来也只是说了几句公道话,当然被拉来一起批斗。那些伟大的思想情操终究抵御不了暴风骤雨,落下的只是讥讽与嘲弄。清晨曙光微露时,广袤的田野间便是村民们的集聚地。这里像一个庄园,更像一个天然农场。一望无际的稻田里,外婆只能长叹一声低下头带着我母亲姊妹几人每天努力的劳碌着,一切都显得那么颓然,那么寒戗。

老街一旦到了寒冬,就全然不见了芳草茂树。那时大地骤寒雪花纷飞,繁忙的人们耐不住寂寞总会到围河里挖藕。挖藕是大男人们的事,平常生活拮据很难有像样的饭菜,藕是最好的东西。孩子们看在眼里流着口水,大舅已十五岁了,对于外婆家他就是顶梁柱,是个大男人。他看到几个姊妹站在围河边发呆终于按耐不住,脱下破棉袄也趟到围河里挖藕。腊月的围河水寒彻骨,大舅瘦小的身材瑟瑟发抖。当美丽的莲蓬荷叶萎缩凋谢后,深埋于淤泥之中的莲藕便成为村民企盼的美食,从深黑的污泥中拉出像婴儿胳膊样的藕节着实让人惊喜。

当然挖藕也需要技术,围河的水实在太深,当大舅趟到围河下面时水已经没过他的头顶,幸好不远处站着北圩队的吉二疤,他眼疾手快连忙将他捞上岸。藕是挖不成了,只能站在河边发呆。想到家里年幼的姊妹吵着哭着要吃藕,大舅心中着急手足无措,用期盼的眼神搜寻着围河里的挖藕村民,挖藕的人都是强壮劳动力,他们有着很高大政治觉悟与道德操守,想来外婆正在被批斗,挖藕又本属不易,怎肯送与他人。大舅无奈,只能抬头望一望天边乌云翻滚的暮日,低头看一看苍茫四野的荒村。生活的艰难本身也就是这样,虽然情节蜿蜒曲折,但却能造就乡间贫苦人家孩子的心理坚强。直到今天我们还会感到,越是贫穷的地方人们越是勤劳朴实,越是勤劳朴实的乡村人就越是情感厚重,而越是情感厚重的家庭走出来的孩子也就会珍惜生活热爱生活。农村有句口头禅;让孩子多受点罪,将来有出息。

外婆性格善良待人温和很受人尊敬,但她善良的美德既构不成社会号召力也改变不了生活贫困的处境,当时生活富足的只有生产队长,大队书记,以及全家都是劳动力的家庭,他们才是最快乐的人。穷算命富烧香,北圩队的三齐是一个测字先生,他倒是替我外婆卜上过一卦,他用白纸写下外婆的名字“戈长英”后,端详良久说;戈者,兵戎之象,有杀伐之意,颇为不吉。而长英二字倒是不错,说明您有长子英气过人必然不是简单之人,日后定会不同凡响,您也会老来得福。

现在想来甚觉好笑,倘若戈姓就是兵戎之象,那普天之下姓戈之人还不要将此测字先生嘴掌歪。但有一点却是被他蒙着了,那就是就是我大舅也就是外婆的长子,他17岁就参了军。穷人家孩子能吃苦耐劳,腿脚勤快,后来在部队提干了最终做到了正团级。这个三齐算得是卢集老街上的权威人物,不管村里哪家遇上红白喜事,都要找他问问。外婆自然也深信不疑,这也就成了她心理上的最大安慰,成了她走过许多沟沟坎坎的精神支柱。

我读初一那年大舅转业回家在泗阳县洋河镇做了镇长,回来了自然要接外婆去享福。可是外婆年事已高,她说现在生活普遍都好过了,对家乡有感情实在不愿意离开老家。外婆的心脏不好,生活的艰辛使她的身体越来越弱,农活已不能再干了。但她还是静不下来,外婆的草屋离我家距离很近,每天她都会到我家走走看看,有时也会顺便帮我母亲做点家务。她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在我放学回家时她还会在茶余饭后给我说故事,讲述过去的心酸,现在的幸福。那段时间外婆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我想那个测字的三齐说的还真准。

记得那年的秋天,母亲打电话说外婆已离世,让我赶快回家一趟。我瞬间泛出许多记忆,掀起许多情感不经意地留下了泪水,来不及多想便爬上了客车,已是深秋,老街到外婆家的路显得尤为萧条冷落,路边落下许多枯萎发黄的树叶,漫漫地铺满整条道路。母亲对我说外婆走的很疲惫,也很安静,他一生都是这样疲惫安静。我站在老街古桥上,静静地望着外婆住过的草屋,这里已经开始拆迁,外婆的草屋呈现一副疲惫与悲茫,等待着最终坍塌。这里所有的房舍都不会存在太久,拆了就拆了吧!我想用不了多久就不会有人再记得这里的地方,只有我还会记着,永远的记着,并且一直记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