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高中清明节作文随笔10篇 作文指导教学(实用20篇)

浏览

811

作文

124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作文:国庆随笔

全文共 853 字

+ 加入清单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心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这首歌写于祖国最危急的时刻,转眼间六十五年过去了

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文物古迹、珍稀矿产,那是多不胜数。她用庞大的“身躯”和无私的爱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们善良、勇敢、辛勤地耕种,使得国家日益的昌盛。我——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少年,心怀雄心大志,就是想着有一天能为祖国做贡献。从小我就倍受家庭的熏陶——当我呀呀学语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每天给我讲关于祖国由苦难到繁荣的故事。从那时候起,我的心中就深深地刻下了“祖国”两个恢弘的大字—-祖国!

一个多么美丽、神圣而又庄严的名词!它饱含了我们13亿中华人民的语言和感情。它的一撇一点,都是中华儿女用骨架和血肉组成的。还清楚地记得,当我光荣地佩带起鲜红的红领巾时,心中的热血不免澎湃起来,那时,我在心中默默地许志愿:我一定要从现在努力,今后做一位和平使者。“准备着为共产主义而奋斗!时刻准备着!”这由十六个普通的汉字组成了一个不平凡的号召。每每,当我用最严肃而洪亮的声音宣誓这句话时,对祖国的崇敬和理解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周恩来曾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掷地有声,身蹈力行,他们不弯的脊梁终于撑起了自己祖国的那片蓝天!于是,我们不再悲鸣,因为这头沉睡了百年的东方“雄师”终于昂首立于世界之林。一潭清水,一杯黄土,一声暗鸣,一棵绿树,一只被雨露浸湿了翅膀的蝴蝶……那都是你啊,我的祖国!一盘清月,一场愁鱼,一次蹙眉,一浅微笑……那就是你啊,我的祖国!翻开五千年的历史,我发现你的生命精髓:长城——那道伤痕,记载了多少沧桑,又表现得如此顽强,那是一种标识,更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向往!长江——那是你的脉搏吧!跳跃着用不枯竭的悸动,挥洒着无边无际的情殇!还有……黄河可是你的血液?沸腾着,那沸腾,奔腾着,无力不摧、昂首向前,何等的自信和骄傲啊!

你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回首一翘目,都使我怦然心动,我爱你,祖国,我为我是一个华夏儿女,一个炎黄子孙,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高中常考文学常识教学

全文共 595 字

+ 加入清单

1、《雨巷》戴望舒:30年代“现代派”诗人的领袖。因成名作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2、《再别康桥》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派”代表人物。

3、《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现代著名诗人,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 ”。

4、《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5、《战国策》:西汉学者刘向所编辑、校订的一部国别体的史书。

6、《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共526500字。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7、《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8、《小狗包弟》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灭亡》等,中篇小说《寒夜》等,以及散文集《随想录》等。他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现代著名散文家。

10、《包身工》夏衍:现代著名剧作家。主要作品:《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话剧剧本。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高中作文教学反思

全文共 2103 字

+ 加入清单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重要体现。但对于作文批改究竟采用什么方式,人们莫衷一是。我校近十年来在语文组开展的师生互动作文批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认为学生互动作文批改法,切合了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的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同时又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能把老师从繁重而效微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转变了写作观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发展了学生的人格。传统的写作是被动的写作,是为别人(老师)而写。而传统的作文批改更是一种以成人(老师)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习作,这就多了些世故,少了些天真;多了些功利,少了些淳朴。老师高高在上,审视着一切,主宰着一切,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最终的评定。这种作文批改法恰恰是作文教学中的大忌。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对作文批改作过精辟的阐述:“于批改则但为词句之修正,不为情意之增损。”,“批改乃修正学生所作意义及字句也。其意义不谬误而尚有不完全者,不必为之增;字句已通顺而尚欠凝练高古者,不必为之改。

一、生活实践

传统作文教学存在许多弊端,生活是写作的泉源,已成为众人的共识。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分数这根指挥棒的淫*下,学生们个个埋头于书山题海之中,有如何去接触生活,体验生活!

新课程提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关心生活,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总目标,这无疑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指明了方向,也为广大语文教师消除了“应试教育”时代留下的一些顾虑。于是我一方面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野游,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大自然的一景一物,审视社会的种种现象,体察各行各业实情。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

只有留心观察生活,发现事物的特点,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美的所在,才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写出蕴含丰富的文章。

平时,我还注意让学生看影视作品,引导他们懂得看门道,而不是看热闹,让他们懂得看电视也能帮助学习,学到知识,这也就告诉了学生,作文可以是在生活实践中的。

二、阅读积累

“凡作文,须要胸中有万卷书的跟柢”。综观古今中外文学大师,能在文章中纵横捭阖,广征博引,显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博览、勤读。大文豪鲁迅说得好:“文章怎么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新课程要求广泛阅读各类读物,并加以量化“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书读多了,胸中列书万卷,视野随之开阔,在写作时,就会构思,就会遣词造句,语言就会如“万斛泉水,滔滔汩汩,不择而出”。

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我让每个学生学年初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并及时进行督促和指导;我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学会精读、略读、浏览、诵读;鼓励学生多记,记下名言佳句、精彩片段;指导学生多写,写自己的读书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

针对学生书籍少的现状,我在班级搞了一个图书箱,让每位同学献出自己喜爱的书与大家共同分享。我也拿出自己收藏的书。我还通过向学校图书室借等方式,把图书箱搞得小有规模,把读书活动搞的红红火火。

三、兴趣爱好

作文只有作自己感兴趣的,才有话可说,做自己熟悉的,有真情实感的,才可以打动读者,首先考虑作文是否与自己的喜好有联系,比如,形容某种感受或是经历,某句歌词,某一首歌,或是某一首诗,某一幅画等等,或是某一种体验就如体育项目给人的满足与快感等等都可以用在作文中。

语言方面,只要不违背语法习惯,写自己的语言个性特点。

三、合作交流

“ 合作”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我在作文教学中也进行了尝试。我特别重视课前动笔之前的孕育准备阶段。提前公布作文题目及要求,让学生早作准备,积累写作材料。在作文课上,我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将自己的课前观察阅读感受尽情地述说出来,把自己的感悟交流同伴,从而唤起同伴的体验、认可或争辩。在这里,让学生敞开心扉,大胆地说,自由地说,生与师、生与生的交流,让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使学生既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选择,保留自己的个性,又不闭门造车,实现了优势互补。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使学生的思维自由的遨游,从而激发创新潜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拿出课堂评选优秀文章,范读,让学生互相欣赏、学习、交流。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学习的情绪力量。”新课标也提出让学生 “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作文教学中,我尽可能的以满腔热情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珍惜学生的写作成果,让学生看到劳动的价值。其途径与方法主要有:

(1)在评语和作文讲评中以表扬鼓励为主,学生作文有一点长处,一点进步,都及时予以肯定。

(2)把好作文录音后放给学生听或通过校园广播站播放。

(3)办手抄报、刊登好作文向全校发行。

(4)把优秀作文推荐投稿,争取发表机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级作文竞赛。班里学生的作文时有在县级比赛中获奖。

这些做法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现在他们千方百计找素材,争着写,个个都想成为大作家呢!

[高中作文教学反思2篇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高中常考文学常识教学

全文共 682 字

+ 加入清单

1、《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共120回,曹雪芹写前80回,高鹗续写后40回。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

2、《老人与海》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 《丧钟为谁而鸣》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蜀道难》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飘逸豪放,素有“诗仙”之称。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

4、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有《杜工部集》。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风沉郁顿挫。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称誉杜甫是 “诗圣”。

5、《琵琶行》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倡导“新乐府运动”。

6、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生。有《李义山诗集》。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7、《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8、《荀子》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个代表人物。

9、《过秦论》贾谊:世称贾太傅、贾长沙,也称贾生。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10、《师说》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散文家,诗人。和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 ”的倡导者,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阅读指导下的作文教学

全文共 5597 字

+ 加入清单

作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难点所在,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耗时多、见效慢、收益少的一项教学任务,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阅读指导下的作文教学,欢迎阅读。

学校“突出阅读、注重感悟、强化写作”这一课题的提出让我们忽然眼前一亮,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什么是语文课?语文课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思路,提出了以作者写作文章的思路为统帅;以大量阅读、主题感悟为突破口;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为主要目的的语文教学思路。即“突出阅读、注重感悟、强化写作”教学法。

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它可以看作是评价学生语文素质的客观标志。与作文水平密切相关的就是学生对语文作品分析、理解和感悟,没有在阅读教学中的感悟,就不可能有令人满意的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写作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无意识地把这两者割裂开来,造成作文教学指导上急功近利、事倍功半的现象。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把阅读感悟紧密结合,注重由仿到创,循序渐进,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题的研究,使阅读、感悟与作文相沟通、相联系,从阅读感悟文本内容入手,训练学生自我表达,从说到写,变传统的“师授作文”为“自能作文”,融作文指导、起草、修改、讲评为一体,实施高效的作文教学。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注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理念,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种交际工具为我们服务。但无论是知识的接受还是思维成果的传达,都必须借助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的语言能力才能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读、写是不能丢弃的法宝。语文课本上的每篇文章不就是数学上的应用题吗?如果孩子掌握住了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方法,无论里面的数字如何千变万化,她们还是能够根据思路解答出来。如果我们把每一篇课文都当做一道典型的例题,不仅仅让学生从课文中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学习课文中某些人物的精神品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怎样掌握住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与别人交流为自己服务,让他们成为会阅读、会表达、会写作的人。根据儿童的“模仿性”特点,依靠教材文本所提供的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作为读写结合的“中介”

想通这一点,阅读教学时,学生阅读课文除了从文字到思想,从形式到内容的过程外,还存在一个从思想到文字、从内容到形式的逆向思维。第一步,感知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步引导孩子来琢磨文章的写作技巧。对于学生来说,你让他以课文为例仿写作文,我觉得就像给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一副拐杖,有了依靠,有了拐杖,写起作文来至少心中有了一定的层次。

“突出阅读、注重感悟、强化写作”以精心上好每节阅读教学课为主渠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内外阅读相结合,阅读教学与仿写训练相结合,使阅读感悟、复述表达、仿写作文三项结合,相辅相成,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如何使课文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呢?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审题立意,学习写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每篇课文当成习作的范例,出示文章题目,学生先进行审题,假如你是文章的作者,你会怎么来写这篇课文,你准备确立什么样的中心?又选取什么样的材料突出文章中心?

学生从中学会审题立意,了解文章的中心和选材,感悟作者分别运用哪些材料来突出文章的中心,作者是怎样安排材料的详略及过渡衔接的,文章的开关、结尾有什么特点等,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审视一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及写作方法,从而领悟写好一篇文章的写作技巧。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学生学习新课文总要围绕课题提问题,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阅读心理,通过审题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我们教学的每一步,常常紧扣写作,使学生每走一步,都有写作上的收获。如在讲课文《索溪峪的“野”》这样层次分明的课文,教师这样引导:

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老师让你写曾经游览过的一处风景,你准备怎么写?学生确定写作内容,有些学生说写写家乡的沙澧公园,有学生说写写暑假游览过的名山大川,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我接着问,在这篇文章中你准备表达什么样的情感?选取哪些内容?有学生说:我想表达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我先写景区的位置,再写有哪些美丽的风景,以及游玩的感受,还有学生说,我准备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记叙,重点介绍哪些风光。这时,我就顺势引导;“同学们,你们各自说出了自己的写作思路,非常好,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在游览了索溪峪后,作者是怎样写的,他在选材上,表达方式上和我们有哪些不同。”就这样,在学习课文一开始,就将阅读课文写作指导紧密结合起来。每一课都这样,从审题立意入手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在写作文是就能把握好中心,在选材上能做到为中心服务。

学习完一篇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后回顾学习开始时自己对课文题目的审题、立意、选材,想一想哪些地方自己做得好,值得肯定,在表达方法上哪些还需要多向作者学习。

就这样,在一篇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不仅积累了文章中优美的词句,感受了索溪峪的风光,更关注了作者先概括,后具体,抓住事物特点,运用联想、想象表达感受的写作方法。为仿写作文做好铺垫。

二、多种方法 仿写训练.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唯一的途径就是多写。与作文水平息息相关的就是学生对语文作品分析理解的鉴赏能力,没有一定的语文欣赏能力,就不可能有令人满意的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的“教材是例子”一说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不仅仅是体味情感,明意悟情,更重要的是凭借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听和读),运用语言(说和写),训练语文能力,培养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而阅读课堂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场。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是以大量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前提的:知识要在训练中获得,情感要在训练中体验,理念要在训练中感悟,方法要在训练中掌握。

在课堂教学中,写什么,如何写,怎样让写作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我们想了很多的办法。

(1)以课文写作方法的特点为指导进行仿写

语文课标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学生习作为他们打开了一扇自由的窗户,提供了一个自由驰程的舞台和空间,孩子们通过这个舞台,把自己的思想可以尽情地表达出来。但作为一名小学生,要想提笔就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难度确实很大,不知道如何下手去写作,头脑中即使有语言,有内容去表达,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把这些内容怎样用语言组织起来,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所以课文的学习就给他们提供了范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拐杖。明确了目标,拄着拐杖走路,尽管语言并不十分成熟,但他们能掌握这种写作方法,也能模仿这种写作思路,很流畅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如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桂林山水》,学生就可以仿照课文写写《可爱的校园》《美丽的森林公园》,学习了《草虫的村落》,就走进大自然,像作者一样展开想象,写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子,等等,有了课文作者的示范,学生在进行写作练习时就扫除了畏难情绪,降低了写作难度,使孩子的感情随着语言自由飞扬,孩子们表达的灵感在笔尖喷涌。智慧的源泉就会在课堂上大放异彩,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2)以课文内容为依托进行写作练习

我们教材中所选编的课文内容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精品,许多课文读后有的能给人以遐想的空间,有的给人以深深的启示,这些课文内容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广阔的空间。《只有一个地球》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寻找写作点时,学生们思维非常活跃,有的学生说,我准备联系课文内容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写一份保护地球的倡议书,有的学生说,我想以地球母亲的口吻,给人类写一封信,诉说我的痛苦,人类可能面临的灾难,还有学生准备从地球上即将濒临灭绝的物种的角度向人类发出自己的呼吁。学生们各种各样的写作切入点令我感到惊叹,看来,只要我们结合所学课文内容,给以适当的引导,学生的写作潜力就会被激发出来,作文练习就不会无话可写。。

(3)巧用标点仿写

课文中的标点符号往往让读者余有未尽,引起读者遐想的空间。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巧妙引导,在不知不觉中利用课文中的空白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及习作的训练。如:课文《唯一的听众》第11自然段以省略号的形式出现,省略了原文的内容,我就引导学生体会,当“我”从妹妹的口中得知老人不但不是聋子,而是音乐学院的教授时,回顾老人陪我练琴的过程,我的心灵引起了怎样的震动?请结合课文内容,将“我”此时的心情写下来。这样,既进行了心理描写的写作训练,又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真是一举多得。

(4)选取名段仿写

名家名篇名段往往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是一生的影响。为使孩子终身受益,我们常常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潜移默化让他们加以运用。如《少年闰土》一课中两处有关闰土外貌的描写,刻画了闰土活泼可爱的形象,课后,我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写法,描写身边熟悉的同学的外貌,只写特征,不写人名,然后集体评改,让全班同学猜猜写的是谁,这样的练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使学生学会了抓住人物特点,进行外貌描写的方法,避免了以往学生写人物外貌时千人一面,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为他们以后习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还有的课文中侧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这些都为我们进行片断练习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5)理解课文续写故事

许多课文的结尾意犹未尽,戛然而止,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有效的资源让课文为写作服务。如《穷人》课文作者将深深的情感融入每一个文字之中,使我们为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品质所感动。课文结尾以桑娜拉开了帐子结尾,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拉开帐子后,渔夫看到了什么?桑娜怎样向渔夫说?第二天,孩子们都醒了,渔夫和桑娜会怎样向他们的孩子说,再后来,一家人的日子过的如何?请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课文。这样,既补充了课文内容,为孩子的想象插上了翅膀,又丰富了情感,深化了课文的主旨。

(6) 教改诗词拓展思维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一首首流芳百世的诗篇是中华文化的典范,它往往包含深刻的哲理。作为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提供改学古诗词的舞台和空间,拓展孩子的思维和语言。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要善于抓住古诗词这一奇葩,激发他们学习优秀诗文的兴趣,并灵活运用于现实生活。通过多次琢磨,反复思考,大胆尝试把我校潜心钻研的“突出阅读,注重感悟,强化写作”这一课题的做法与古诗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诵读、歌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体验诗中蕴含的情感,并能把这种水到渠成的情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想象思维、创新意识得到发展,语言得以锤炼,所学内容得到巩固升华。每册书中的古诗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现成的画面,提供了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孩子们通过这个舞台,把自己的认识和感想拓展成300-600字左右的文字尽情地表达出来。

巴金说,只有写,才会写。美国作家海明威说,当写得越多的时候,才越懂得怎样写。就这样,,我们把平时的课堂教学和习作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仿写、续写训练,每学期每位学生的习作训练达到30次左右。

鲁迅说,文章怎么写,我不知道,但一切有定评的大作家的作品就说明着怎么写。鲁迅都不知道文章怎么写,我们语文老师能知道吗?但鲁迅告诉我们,读大家的作品就能懂得怎样写,也就是说,多读才会写。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可见,阅读量对写作的影响是直接的,不阅读,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徒有想象而已。与作文水平息息相关的就是学生对语文作品分析理解的鉴赏能力,没有一定的语文欣赏能力,就不可能有令人满意的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写作能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外阅读为学生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只有拥有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学生在作文时才能够尽情表达。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课外阅读方面,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写作打下基础,我们学校在课程的编排上,每周专门安排两节课时进行课外阅读,在这两节课上,学生可以看自己从家带的课外书,可以从班级图书角进行借阅,也可以到新华书店在学校所设的读书俱乐部进行借阅,多种阅读渠道,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书可借,有书可读,每学期,我们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推荐必读书、选读书,本学期,我们为六年级学生推荐的必读书有《绿山墙的安妮》、《根鸟》、《第七条猎狗》,选读书有《小海蒂》、《最后一头战象》、《水浒传》、《朝花夕拾》、《中华上下五千年》等。要求学生能讲述书中人物、大概内容,能谈谈自己的收获,每天坚持课外阅读半小时并作好阅读记录。每月举行一次班级读书交流会,可以全班同读一本书,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也可以推荐一本好书,交流读后感等。为了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我们利用家长会、校信通等方式,让家长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使家长配合老师工作,做好督促,将每天半小时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我们还通过评选阅读明星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这样,有效的引导再加上一定的激励措施,班级中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大量的课外使学生开阔了视野,积累了词汇,陶冶了情操,潜移默化的学习了写作方法,使阅读与写作之间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只有将课内与课外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真正得到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清明节高中生作文

全文共 797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的那天,我们全家起了个大早,换上朴素的衣服乘车回老家,在路上下着雨,使我想起一句名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经过长途跋涉,我们回到了老家,来到了二伯家,准备一家老小一起上坟。

每当清明节来临时,所有的炎黄子孙用不同的方式祭拜祖先,寄托自己的哀思。我们家也不例外。

清明节的那天,我们全家起了个大早,换上朴素的衣服乘车回老家,在路上下着雨,使我想起一句名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经过长途跋涉,我们回到了老家,来到了二伯家,准备一家老小一起上坟。

我们踏着泥泞的山路,一步一步艰难的往上爬,大约过了半个钟头,我们来到太婆和太爷爷,爷爷,婆婆的和墓,我们先一人拿支香,点燃鞠躬,不知道为什么,这烟能使人情绪低落,我不经伤心起来,上完香后我们给太婆和太爷爷,婆婆,爷爷烧鬼票子,鬼票子是专门为死去的亲人在阴间里花的钞票,爸爸知道太婆.爷爷.太爷爷爱抽烟,婆婆爱打麻将所以多给他们烧了些鬼票子,然后给他们鞠了几个90°的躬,在家乡,每个来上坟的男女老少.老少爷们都要和死去的亲人说心里话,我第一个说:“太婆.太爷爷.婆婆.爷爷你们都走的那么早。”说到这里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连面都还没见着,你们就撇下我不管走了,难道你们不想见我?自打我出生,就只能对着薄薄的遗像为你们祈祷,为你们祝福......”说完后我的泪水像断线的珠子一个劲的往下流,轮到爸爸了,爸爸先恭恭敬敬的的举了一躬,献上了一把花,开始和爷爷.婆婆.太爷爷.太婆婆说话:“爹,娘,爷爷,婆婆,咱家打小就穷,你们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为了上我们好好学习,你们隐瞒了病情,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离开了我们孩儿不孝!没有照顾好您老人家,我在这给你们赔不是了......”

在场的人都哭了,愿死去的亲人在阴间好好生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当这句诗在我耳边响起,我就头涔涔泪潸潸......

[清明节高中生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浅谈提高高中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全文共 2427 字

+ 加入清单

【摘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作文课有效性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是学生们写作的能力能否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的作文课的模式桎梏着学生们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式,放开学生的手脚,给他们自由放飞的空间。本文从学生的发展空间、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等方面对作文教学提出了几点拙见,以此来为学生提高作文能力增添一份理论指导。

【关键词】

作文 课堂教学 策略

作文教学不是老师的包办教学,很大程度上,目前的作文课堂都存在着老师主导整个课堂的现象,这种作文课堂模式无疑将我们的学生思维桎梏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中,阻碍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高中作文教学而言,学生如果一直接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渗透,那么就很难在将来的高考中取得理想的作文分数,不能不说,在汉语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更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在作文课上,让学生们放开自己的手脚,将目光投向更加广阔的大干世界中去,而不是拘泥于一个小小的课堂。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写作是一个建立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的更高的艺术修养,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做的就是让高中生关注社会生活,再对这样的真实的材料进行一定的理性思考,得到认知上的升华,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语言特点,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使自己的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这是语文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我觉得,要将作文课的有效性发挥到最大的程度,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放开学生写作的时间和空间

写作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文字体现,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随性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老师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将写作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摒弃只有上作文课才写作的陋习,老师也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让我们的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写作状态中,经常写作,随时写作。在应试教育中,一篇800字的作文往往要限定时间写出来,虽然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审题、构思以及成篇的能力,但是却很难写出高质量的作文,所以,在作文课上我们应该给学生时间来进行资料的整理、揣摩和语言的润色。这样的文章质量应该是要高于我们限时要求学生完成的文章的质量。这样的文章也会更加具有现实的意义。此外,作文的课堂也不应该拘泥于上课的几十分钟,它应该是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除了学生们经常活动的室外,家庭、社会等各个空间也都可以为学生创作提供广阔空间,也只有在更加广阔的空间里,学生才能获得真实丰富的材料,才能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故而,走出课堂,经过自己的观察、访问、游览等多种方式接触自己不熟悉的社会生活,才能是课堂的一个有利的补充,才能使学生在上课时有话可说,有文可写,才能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课上要把握学生的共性问题加以指导

学生作文最难的一是不知道写什么,二是不知道怎么写。有的学生读了不少书,背了一些写作技法,但写作时无法联系、运用。究其原因,是教师的写作指导不到位。我认为指导的重点应放在教会学生如何审题立意,如何面对任何一道题都能迅速打开思路、选好切题的角度。

高中阶段的作文一般以命题作文为主,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会出现学生的立意不明确、不知道如何分析材料、从何处入手写作的问题,针对这样的学生的共性问题,()我觉得可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综合性的指导,可以从关键语句来分析材料蕴含的主旨,也可以通过因果分析方法或者辩证分析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写本质的思维模式,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独特的风格。这样一来就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课堂上印证观点的例子尽量来自教材及学生自己的习作,做到好懂易学。在具体的课堂操作过程中。教师肯定是要举一部分实例的,在这里我要建议老师们尽量不要采用一些陌生、陈旧的实例,这样不仅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而且也浪费了课堂上的有效时间,最好就是选取一些比较新颖的、学生感兴趣的实例。在备课的时候把相关材料的有效资料准备充分,最好就是选取课本当中的例子,学生能够迅速的明白,也能够对资料进行全新的审视,在写作中能灵活运用这些曾经被搁置的实例。

三、培养学生课堂上的主人公意识和勇于发言的能力

新课改要求我们老师要还课堂给学生,所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才是最关键的环节,我觉得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激发我们学生的勇于发言的热情。

1.比较阅读讨论

课堂上抽取两篇学生的佳作,教师就作文的某一个方面或全方位进行对比,然后让学生根据作文提出自己的见解,只要是“言之成理”即可给予鼓励,在讨论的时候强调简明、得体,在讨论中,提倡进行过细的分析并提出修改意见,尤其是分析文章的异同点。

2.自由辩论

针对一篇文章或者是多篇文章的一个方面或者多个方面进行辩论,可以在课堂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辩论小组,每个小组经过讨论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跟对手进行辩驳,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善于就提供的文章发表不同的意见,发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引以为戒。这种方法,强调的是表达与众不同的意见,它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使思维和讨论活跃起来。这样,这个讨论就总是尝试性的,它迫使学生进行反省性的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和经验。胡适曾经这样说: “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和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可见,发现问题是多么重要。

3.现身说法

课堂上请作文写得好的同学在班里朗诵,并请他将写作的经过、体会介绍给其他同学,再请他自改作文,说出这样改的原因。以此为基础再请其他同学提出修改意见和评价体会。在这种批评与自我批评中体味写作的乐趣。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方法。

【结语】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倍感艰难的教学任务,教师应该首先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引自己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鼓励学生在写作课上积极的发言,以学生的实际理解水平为基础进行多层面的鼓励教学,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最大的提升。

[浅谈提高高中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高中生清明节作文800字

全文共 892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天是清明节,我们在这一天缅怀先古,怀念已死去的亲人。

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蒙受迫害,四处逃难。一次饥饿难忍,命家臣介子推去找吃的,介子推不忍心看着主人一天天消瘦,就在自己的大腿上挖下一块肉烧熟后给重耳吃下,介子推也因此患下了腿疾。重耳知道后非常感激,发誓不忘介子推的忠义。几年后,重耳重新登上了王位,并成了春秋的一代霸主——晋文公。当年和重耳一起逃难的大臣都获得了封赏,唯独介子推不在其中,他背着母亲逃到了深山。晋文公想起后非常愧疚,想重新启用这位与己共过患难的老臣,但介子推归隐之心已决。晋文公下令烧山,心想这样可以逼着介子推出来做官。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坐在一棵柳树下直到烧死也未肯出来。晋文公非常后悔,下令全国每年的这一天,不准烧火,食物只能生吃。这便是清明节的头一天——寒食节的来历。

我家祖上原来住在江北,在清朝道光年间,为逃避战火来到皖南山区,到我这一代已是第七代了。

他的坟没有墓碑,静静的座落在一个山嘴,足有150年了吧。“他应该是我们家在江南的第一世祖了”,爷爷告诉我说。我怀着极大的敬意在他的坟头插上一面清明旗。在他的坟头不远处有一片乱石堆,爷爷说这里埋着一位屠户,因为我们祖上在他那里赊了几斤猪肉,欠他三文钱一直没给,等有了钱了想还时,屠户已经死了。屠户没有后人,所以每年的清明,我们家都要在他的坟头烧上纸钱。我想,人在饥饿的时候,几斤肉是足可以救人一命的。于是,我怀着更加崇敬的心情在乱石堆上插上一面清明旗。

接下来的坟我更熟悉了,有的在画像上见过,有的在照片上见过。最新的墓碑上篆刻着包括我在内的十几位立碑人的名字,那便是曾祖父的新坟。曾祖父静静地躺在那里,我仿佛又看见他伸出慈爱的手,给我包压岁钱。。我站在坟前,静默了很久。

晚上的新闻联播,播放了中外华人祭拜炎帝陵和黄帝陵的情景。炎帝和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先祖,他们早在5000多年前,就带领部落民众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大陆人民和台湾人民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一家人。想起这些,“祖国”二字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清晰起来,并且分量越来越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在教学实践中自己摸索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

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步以本为据,总结写作方法。课本是范本,课文是范文,每次作文指导,细心的老师要从课文中寻找出切合学生实际的写作方法,作为科学依据,文本结合让学生效仿训练。第二步出示“下水”范文,进一步印证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明白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并不难,很容易掌握。第三步点拨指导,让学生明确应用这种写作技能最容易出现的几种毛病,进一步加深印象,进而掌握这种写作方法。第四步当堂作文,强调学生实际运用新的写作方法,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学生抄袭他人习作的现象。第五步习作改评,紧扣指导重点,凡能正确运用新的写作方法作文的学生,尽可能给予满分鼓励。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不一定科学,大家可以根据各自的教学实际,总结出既合学生实际,又有个性特点的教学规律来指导作文的实际教学,小学三年级作文《三年级作文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高中作文教学目标

全文共 513 字

+ 加入清单

01.写议论文不是“为写作”而写作,是为‘解决真正问题”而写作,要对现实的针对性。

02.用“以景结情”的方式改写一篇文章的结尾。

03.写作文至少有一处超常联想。

04.每个议论的话题,都有“反面”存在;能从写这样的反面内容进行说理,通过对比论证正面的观点。

05.思路打不开的时候,能接着作文题中的材料往下写,从而帮助自己打开思路。

06.在议论说理时(通常在开头),写“但是文”(“尽管”“同样”)展开议论。

07.在“一般论证”的基础上,写“选点论证”的文章。

08.像拉橡皮筋那样拉长句子,扩展议论文。

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我要说,世界上发现美的眼睛实在不少,但热爱美与珍惜美的心灵就非常罕见。要爱美,但更要珍惜美。

09.在“理性”的文章中加入“水词”,既使本来抽象的议论说理生动活泼起来,也使本来内容不多的文章丰富起来。

10.论说一个观点时,尽可能分出几个小点(原因、做法)来。

11.就任何一个观点,快速写一段前后连贯且紧扣中心的“四句文”。

一切“理解”都要落实到“运用”上;“学进去”“说出来”“做熟练”;“懂了”远远不够,还要“会做”;人,需要展示,更需要充分展示;展示是表达,充分展示是完善的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春节随笔高中作文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前,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家家都把房子打扮得别具一格,各有各的个性。他们把买来的年货放得满地都地。买来的年画怎么贴法,那就各有自己的风格和喜好了。有的正着贴,有的倒着贴,还有的歪着贴,各有千秋。

人们把买来的菜全部都弄好了,只等春节一到,就可一饱口福了。家家备有鞭炮,人们穿上新衣服,准备迎新年,在春节前,人们一出门,如果遇上了好朋友,总是口中不忘说一句:“上街啊!”。

春节到了,小朋友们便早早起床,来到爸爸妈妈的房间,开始了传统的拜年仪式了。小朋友们对父母说着一些吉祥话儿,爸妈就拿出压岁钱,让小孩子们高高兴兴。大家都希望今年能够吉祥如意,招财进宝。

一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品尝着美酒佳肴,谈着一些开心的话儿。而最高兴的则是我们,可以大把大把地攒取压岁钱,然后就欢天喜地跑到街上去买很多好玩的东西,如小汽车、四驱车、玩具枪、足球等,而我们只要嘴巴甜一点,多说些祝福的话儿,那可就大赚一笔了!

人们一直玩到深夜,嘴里啃着美味水果,手里燃放鞭炮烟花……大人小孩们载歌载舞,忘情地玩个痛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高中英语作文的教学反思

全文共 4208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英语作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高中学生的想象更趋于现实化,创造想象也日益占优势地位。表现 出更大的主动性和有意性,能够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去解决新的问题。

由于高中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有了一定的词汇积累、阅读经验以及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语法规则,使他们已初步具备了将心中所思转化为英语文字的能力。在这个阶段,教师如果通过影像、音乐、语言等多种手段,在学生的作文训练中大力发展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独创性,那么,学生想象力的提高将会成为可能。

一、利用表象,丰富想象

观察图画和实物作文符合英语作文起步阶段需要有一定的情景要求,也符合高中学生有意想象占优势的特点,同时避免了文字情节作文易使学生中译英的缺点,但若每一次训练都是刻板的再现材料,创造想象则难以增长。如果在教学设计时,在图中留有空白,或对实物设置悬念,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英语作文的兴趣,减轻他们的惧怕心理,而且可以促使学生通过创造性的想象去填补空白,解决悬念。

如Senior BookⅠ,Unit 3 中的“Help! Help!”,可按发展顺序设计几幅救落水儿童的图,但只给学生展示第一、二两幅图,图画的内容大致与课文内容相同,但是后几幅的空白,使学生必须通过创造性的想象才能填补材料的空白。学生可以引用课文中的材料,也可以自由发挥。有学生这样写到:

Last week, we had a picnic in Forest Park. We found a shady place by the river. As soon as we had sat down, Tom suddenly got up and shouted, “Someone has fallen into the river!" It was true. A boy was struggling in the water, and the children in a boat looked hopeless. Tom and Jack took off their shoes while running to wards the water. They swam very quickly towards the boy who was sinking fast. Tom and Jack got hold of the boy by the arms and lifted his head above the water. Together they pulled the boy to the shore.

之后,再给学生展示其中一幅图,或一句话的情景:……,a man/a woman/a child, etc. has fallen into the river/the lake, etc.……。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发挥。有的根据曾在报上看到的新闻,称颂一身怀六甲的妇女勇救落水儿童的事迹,也有的谴责那些对落水者无动于衷的旁观者。学生的作文体裁记叙文、议论文不限。这样,既训练了他们书面的表达能力,又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和创造能力、思维表达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思索了做人的道理。

二、精选图画,激发想象

处于英语作文起步阶段的学生的想象具有直观性,片面性和模仿性的特点,为其提供的观察材料越具体、越完整、越详实,他们的这些特点往往表现得越明显,有时甚至强化了他们的这些特点。换个方式,为他们提供一些抽象的图画,他们的创造想象反而被激活,因为他们必须在原有的图画上进行创造才可能有新的形象产生。而“抽象画作品所表现的物象与参照物相差甚远,它最大限度地把形与色对视觉作用的潜力发挥出来,直观效果非常强烈。它经过夸张、简化、分解、组合等变化手段,将客观事物的表象创造成为富于想象力。”如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表达百老汇街道的嘈杂与热闹的《百老汇爵士》(Jazz in Broadway)是一幅看上去比较抽象的图画,学生通过观察、运用合理的想象,写出了内容各异的作品。

有学生这样写到:

It is the downtown of Shanghai. The streets, such as Nanjing Road and Huaihai Road, etc are busy. Cars, buses and trucks with all kinds of advertisements are running. People dressed in their best are walking happily or hurrying to work on their bikes. Beautifully decorated stores are crowded with people shopping. They all look in high spirits. The traffic policemen at the crossings are directing the traffic attentively and seriously. Everything is in good order. Such is our city. I love our city.

而另有学生在他们的作文中认为这是一个“排污系统”(drain outlet system )或电路板(circuit board)或房屋平面图(a plane figure of a house)等等。

可见,由抽象的图画到生动画面的产生,到一篇作文的写作成功,是创造想象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

三、借助音乐,拓宽想象

音乐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感知、情感、想象等方面的健康成长,能给学生提供想象和联想的广阔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促进人的全脑开发,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各方面的延伸乃至终身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英语写作训练中有时借助音乐等艺术形式,对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如Senior Book Ⅵ ,Unit 7中的“The Waltz king ”这一课文,根据内容,可设计让学生听一首Beethoven的“命运”(Fate),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作文,一位学生这样写到:

I am a graduate from high school, and I will enter for the Collage Entrance Examination. Whether I will be admitted to a collage, I will work harder than before , since our country is still poor and weak.

从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借助音乐,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拓展。“音乐艺术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四、灵活方法,发展想象

“创造想象是严格的构思过程,它是由思维调节的。”想象会产生全新的物象与情景、独特的认识和感悟。一段文字、一篇文章,给不同的读者,就有不同的想象余地。正如:A thousand readers, a thousand Hamlets.(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英语作文教学中根据一定的线索或情节,提供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进行想象描述(创造性的描述),会收到很好的锻炼效果。

例如 “After Twenty Years" (Senior Book Ⅵ,Unit 5) 这一课,可要求学生在学完之后, 简单续写一个结尾。这是一篇根据O. Henry 同名原作改写的文章。文章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很能挖掘、发挥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学生这样写到:

As soon as the police officer wanted to catch Bob by the arm, he took out a gun, aimed at the officer and said, “I knew I was wanted, but I dont want to be arrested anyway. Tell Jim Wells I will come to visit him one day." Just at that time, the police officer found himself surrounded by some strong men, gun in hand, pointing to him. Bob then walked into the street and got into a car parking there, followed by those strong men. The car soon disappeared.

另有学生这样写到:

The moment the officer caught Bob by the arm, he got rid of it and ran away at once. He was running down the street as fast as he could, when he was shot on the right shoulder. He turned round. To his great surprise, it was Jim Wells, his o ld friend. He fell on the ground and fainted.

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对一定的语言材料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理,确实是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当学生对当前的语言材料进行阅读、处理时,进行了充分的分析、比较,又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想象力,其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散。

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发散思维对个体的创造性有着重要影响,我们应该根据教材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注意这种思维能力的训练,并创造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技术。可以说,续写结尾、续写故事、改写、扩写等,都是高中英语作文教学中锻炼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想象力的有效手段。

[关于高中英语作文的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高中清明节

全文共 960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段莺飞草长、柳绿桃红的日子,是一段风和日丽、细雨霏霏的日子,是一段百感交集、心情郁闷的日子……在这样的一段日子了,偏偏又是事情最多的时候。说了这么多,这是什么日子呢?是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这个节气,我们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吟诵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来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这一天,我们会来到墓前,放置一束鲜花,烧上一些纸钱,借以表达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并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祝福他们在天堂的那一边能够和我们一样,幸福和快乐地生活着。此时,我们不禁会回忆起他们曾经和我们共同度过的那些岁月,那些画面仿佛还历历在目,想到这些,我不禁凄然泪下。

曾几何时,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中,有多少我们武进的英雄儿女,为着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把鲜血洒在家乡和异地。他们中有的千古留名,有的却连姓名都不知道,但他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那就是为了共产义事业而奋斗。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一身傲骨,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我们后人树立了榜样。他们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光荣!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吟诵这句诗句,不免给人添上了一份伤感。这句诗好像更适用,难道古人有预知未来的本领。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似乎人们都已忘记了祭祖这件事,更多的是在清明节游山玩水,的确清明节的另一个活动就是踏青。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每年有多了一个活动——瞻仰民族英雄,为共和国的烈士扫墓。如果没有这些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今天自由、民主、和谐的社会,就不会有我们的未来。

正是因为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和安宁,我们才得以在舒适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也许我们无法体会战火纷飞的时代的艰辛,但我们明白了幸福的来之不易。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继承和发扬先烈们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随时迎接困难的挑战!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为共和国的烈士扫墓的道路是沉重和庄严的。所以我们不能忘记先烈们的精神和遗志。我们用这种方式寄托我们的哀思,继承先烈们的遗志,以高昂的精神面貌,投身到学校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去。青山肃立,绿水长歌,我们将永远铭记和颂扬革命先烈的事迹,继承先烈的遗志,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高中常见作文类型的写作指导

全文共 9056 字

+ 加入清单

一、命题作文

1.命题作文的特点

所谓“命题作文”,是指命题者给出的题目是一个完整的、不需要学生补充的作文题,让学生根据所出示的题目进行写作。命题式作文的典型格式一般是“题目”+“要求”,或“材料”+“题目”+“要求”。题目可以是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规定了作文思想内容方面的要求。“要求”则是交代作文的文体、方法、字数等形式方面的要求。命题作文,有时就是一个自拟立意的话题,看似简单,但如果不经过仔细揣摩,极容易将题意理解错误而跑题,或者容易写出千人一面的内容,所以,遇到命题作文,不要急于下笔,既要认真分析题目,抓住主旨,又要发散思维,写出自己的特色。

2.写作指导

(1)审题。

顾名思义,审题就是审清题意和要求。要抓准“题眼”,找准写作对象,仔细地分析题目的核心意思,明确题意。

假如题目只是一个词,这类题目本身就是题眼,就要准确、全面挖掘该词的内涵和外延。词语的字数越少,其意义的外延就越大。独字式题目,其宽阔的外延虽然给考生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驰骋空间,但其中也埋伏着写空写虚的危险。因此,我们要学会对题目进行有效的分割、限制,把大问题化作一个个小问题来做,文章内容才会具体而充实。具体做法有组词法、找比喻义法、找引申义法和提炼象征法等。例如“路”这个题目,就可以分割题目,如路的类型、路的历史、路的功能等;也可以在前后添加修饰语加以限制,如文人的路、外交家的路、成才之路、幸福的路等。这样,题目的范围缩小了,思路反而容易打开,可以写出丰富具体的作文来。而“门”这个话题,就要深层次挖掘它的内涵和外延,挖掘外延可以想象一下词的象征意义:门的象征意义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之门、交往之门、成功之门、改革开放之门等。再比如“绳”这个题目,可以组词“准绳”。如果把立意定位在“准绳”上,就可以写大千世界里的很多习惯行为或道德品格的准绳;“绳”可以组词“缰绳”,如果挖掘“绳”的象征意义,可以写某些束缚,怎样与周围不合理的“绳”作斗争的,怎样摆脱“绳”的束缚等。

如果题目是介词短语,就要看看写作的对象是什么。如“在学海中游泳”这个题目,主要要求学生谈的就是“学”字。“学海”说明学得多而深。题目的意思是:在无尽的书海中学习。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事实上就是谈学习、谈读书。可以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遇到困难时如何面对和克服,取得好成绩时如何想的、做的,也可以总结学习中学到了什么,领悟到了哪些学习的窍门。这类作文一般可以写成记叙文,还可以谈通过学习你懂得了什么知识或做人的道理等,这类就事论理的文章可以写成议论文。

假如题目是个偏正短语,中心词直接规定写作内容与角度。写作对象一般是被修饰的词语,而充当修饰成分的词语则往往影响选材。如“我眼中的色彩”,题眼应该是“我”和“色彩”两个词,一切色彩都是“我”眼中的,是“我”的所见,不能是别人眼中的所见、别人的想法或别人的理解,更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个色彩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梦的色彩、2048的色彩、和平的色彩。所以这样的题目只要抓住写作对象,展开联想,精于构思,定能让各种文体和纷繁的内容百花齐放,让学生各尽其长。

(2)仔细分析提示语和要求。

命题作文在形式上,科学地借鉴与吸收话题作文“自选角度,体裁不限”的精髓,“严而有度,定而不死”,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自主创新。另外,不少命题作文精心创设情境,设置极具煽情、极有诱惑力的提示,以唤醒考生生活经历和积累,激发写作欲望,开启写作思路,降低写作难度。如“墙”这道作文题,题目中有这样的提示语:

墙,是大家熟知的事物。生活中有物质的墙,如土墙、砖墙、人墙、篱笆墙、玻璃幕墙、花墙、城墙、防火墙、影壁墙等。也有精神的墙,如沟通的障碍、法规的限制、做人的原则、道德的底线等。筑一堵墙,可以多一分约束与安全;拆一堵墙,可以少一分封闭与隔膜。请以“说墙”或“墙的故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认真阅读完这段提示语,相信学生的思路就可以打开了,反之,如果不读这段提示语,学生的立意就会陷入僵局。

同样,作文的要求也一定要通读,这里尤其要注意那些带“不”字的句子,一旦把已经否定的内容写进去,就等于是写错了。

(3)选择材料,确定“立意”。

认真阅读题目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东西是自己最难忘的,最触动心弦的,准备表达一个什么思想。在确定主题的时候,要注意主题的集中、正确,即表现清晰而又健康向上的中心。另外,还要力求主题的深刻、新颖。所谓深刻,就是指文章的主旨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意义的正确上,而应该进一步展开联想,力争深入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让读者从中受到启迪、得到教益,从而深化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让读者留下难忘记的印象。命题基本围绕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思考个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这类命题一般本身比较虚,如“从那一刻开始”“分享”“心中的风景”等题目。遇到这类题目时,我们在构思立意时要注意遵循“化虚就实”,如写“温暖”时,要将看不见的“温暖”实化为亲人间的、朋友间的、陌生人间的一点关爱,些许关心或一点付出与给予等;写“从那一刻开始”时,要叙述或描写那一刻发生的具体的事件是什么,到底重要在哪里等。一些带有比喻或象征性的题目,如“暖流”“春风”等,则应注意其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挖掘出这些题目背后的象征意义。也有写实题,对于这类文题要学会“化实就虚”,如“墙”这道题目,就要展开联想,写墙的比喻义、引申义等。

(4)巧妙“构思”,谋篇布局。

因为高考作文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来,一般起稿或修改的时间是没有的,所以一定要先列提纲,即为文章写作构建整体思路。巧妙的构思应力求做到使文章波澜起伏,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这就要求下笔之前考虑是采用欲扬先抑法、倒叙法,还是设置悬念法。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过渡,哪些详写,哪些略写,都要做到胸有成竹。

二、半命题作文

1.半命题作文解读

半命题作文是指命题者只提供一个不完整的题目,由学生将题目残缺的部分补充完整后再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样式。它介于话题作文与全命题作文之间,既有所限制又不失开放,在立意、选材、构思等方面给考生适当的选择余地,“把风筝放飞在蓝天下”就是对半命题作文生动恰当的评价。半命题形式既便于考生放飞个性的“风筝”,又能较好地避免宿构和猜题押题,还便于教师客观公正地评分,近两年来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2.写作指导

写好半命题作文的关键,在于把握“一半命题”的权利与空间。半命题作文的补题看似简单,但个中颇有奥妙。如何把半命题变为便于自己发挥的命题,是一种“秤砣虽小压千斤”的高层次构思技巧,只有掌握了补题技巧,写作时才会像庖丁解牛那样,做到游刃有余。

(1)填题,要充分吸取题中的隐含信息。

半命题式作文题,题面不长,其间还有空白,呈残缺式。但就是在这残缺短小的题面中,却隐含着不少有用的信息。

命题者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传递信息:①暗示一定的类,即文章的体裁及表达属类,是记叙文、议论文,抑或说明文。细而分之,是记人还是记事;是叙事为主,还是抒情为主;是缘事说理,还是以理带事;等等。②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③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一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一理或数理,或瞬间或久远,或局狭或广扩,等等。④标示一定的载体。文以载道,具体到一篇半命题作文,文章的旨意凭借何种具体的人、事、时、空,加以显现?这种载道的载体是题目中既定的,还是由学生自定的?对此种种,在半命题的题面中都有所点示。

如“我这个_______迷”一题,题面中的“我”“迷”两词前后缀连,表明是记人叙事的记叙文,题中的“迷”,其含义是对某种事物、活动、景物特别感兴趣,全身心投入,达到如醉如痴的迷恋程度,无疑暗点了文旨。题首的人称词“我”,表明文章的“量”局限于特定的一个人——“我”,局限于“我”的一种兴趣爱好。至于这种如醉如痴迷恋的对象——载体,题目有意空缺,留给学生自主定夺,填之而出。

再如揣摩文题“_______之风不可长”隐含的信息,次第抽出:

类:“不可长”一语,对社会上的某种风气作出一个明确的否定判断,表明一种决绝的态度,行文必然议论说理,当属议论文。

质:“……之风不可长”,分明是抨击、批判不正之风,伸张正义,激浊扬清,此乃本文宏旨。

量: “之风”是偏正短语的后肢,前面填充后,自然形成不正之风、邪恶之风中的一种。

载体:用空格隐去,由学生自揣自定,学生大可从“我”出发,为我所用。

(2)填题,要与命题要求暗合神契。

命题者总是从教学大纲出发,紧扣教材,巧拟半命文题,从一个角度去测试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面对半命文题,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以利正确定向下笔。知己知彼(命题者),方能百写不殆。

“在_______面前”是前几年湖北省的高考题,稍一端详,可知文题是一个表示态势的介宾短语。为何以态势命题?最终目的是什么?让思绪驰骋,不难看出,命题者设计这一带空白的文题,其初衷是要学生自我营造一种环境、态势,造成特定的氛围,让生活中某一人(或数人)置于其间,述其言,叙其行,从而显示人物的某种精神、气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这种环境和态势,可能是有形的,如金钱、鲜花;也可能是无形的,如威胁、困难;可能是惬意的,如奖状、成功;也可能是恶劣的,如挫折、歹徒。运思到这个程度,就不难通过填充题,设置一个恰当的对立物、映衬面,为构思中的人事创下典型的环境,从而有力地刻画人物形象,凸现文旨意念。

面对这一文题,有的学生无视命题,随意填题为“在哥哥面前”“在房屋面前”“在校门面前”,如此,也能行文,但陡然增大了深层构思的困难。前一题除了点明兄弟(兄妹)关系外,很难形成对立、映衬关系;而后两题只是点出了人事发生的地点,除此,难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使文章难以契合命题者的匠心与要求。

(3)填题,要切中题旨文意。

如前所述,多数半命式文题,对题旨文意都有所显露,有所暗示,一题当前,我们首先要机灵扫瞄,将其捕捉到手,接着要深层透视,切中底蕴,以利正确填题,深层构思。

如“_______长大了”一题,载体部分空缺,怎样填题为好?关键是对点明文旨的“长大”怎样理解。对“长大”一语,有三种诠释可供思辨取舍:一是增高长重(一般生理现象);二是思想成熟(高级智能现象);三是学业(事业)有成(有为)(社会现象)。对三者运思比较,可以断定,按第一种含义填题,难脱肤浅;按第二第三种含义填题,能揭示人与事的底蕴,从动态变势中演绎出明确的意念。

那么,题中的空白是不是只能填写人称呢?不一定,抓住事物间的逻辑联系,又何尝不可填写动物、植物或静物呢?如生物小组的良种兔、种植小组的新种瓜、校园内外的共青林,可透过这些特指的物体增高长大,曲折地反映出科学少年、时代小主人的茁壮成长,迅速成长。

又如文题“我学会了_______”,题中“学会”一词常见惯用,但纳入文题,其旨意就应仔细琢磨了。这里当指学习并掌握了某种有用的知识、技能与本领,连上前面的“我”,渗出一种可贵的自豪激情。对题旨揣度有高下,填题也就有优劣。如:

“我学会了骑车”“我学会了烧菜”“我学会了打球”——填题正确,流于一般。

“我学会了讲文明”“我学会了自卫”“我学会了珍惜时间”——填题深刻,题旨凸现。

“我学会了打牌”“我学会了赚钱”“我学会了吸烟”——填题错误,题旨走穴。

(4)填题,要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下笔能否成功,有无感己感人的素材入文,至为重要。而半命题作文正是在动用生活储存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自由。填题时就要珍视这一自由,加以充分利用,使填出的文题正中素材仓库之所备。

且看“一段美好的生活给我的_______”一题,显示题旨的空白处可有多种填法,但要正中储存,就要慎选。一学生暑假下乡,与勤俭的祖父相处,对自己的乱用胡花深感内疚,并力戒之,可填“鞭策”。一学生考试失利后,忘情观察大风雨中蜘蛛反复织网的镜头,感触颇深,可填“启迪”。一学生在校运动会3000米赛跑中不支落伍,是班上的拉拉队热烈的擂鼓、整齐的呐喊使他干劲倍增,最后夺得第二,可填“力量”。

又如“我_______同桌”一题,题目已经限定了载体,如何填充为好,仍视素材而定。如果同桌系新来乍到,虽印象鲜明,但交往很少,可填“的”,以便从旁观察描述。如果与同桌交往频繁,碰碰磕磕,时有冲突,填“和”为宜,以展示矛盾冲突中的人物形象。如若对同桌的某一印象和某种情感强烈,不妨选填“敬佩”“恨”“同情”“鄙夷”等。

(5)填题,要力求创意新颖。

填题运思,在符合要求、切中题旨的前提下,还应避俗求新,使题与文,让人触读后俱为之一震。这,主要讲究填题的深加工了。

一组中学生面对“我生活在_______之中”的半命题,有如下填题,试作比较:

填“家庭”“学校”“社会”——浅薄直露,味同嚼蜡;

填“集体”“亲人”“友谊”——正确平常,流于一般;

填“麻将声”“追星族”——切中时弊,发人警醒;

填“题海”“夹缝”“梦魇”——比喻形象,深邃出格。

题面的新与俗制约文面的新与俗。

(6)填题,要符合情理、逻辑。

填题新也好,深也好,都有个“度”,过度则不真,甚至有悖情理,违反逻辑。

如“我第一次_______”,如若有人填上诸如“哭”“淘气”“唱歌”“做梦”之类,必然令人皱眉,因为这些选项都是难以界定“第一”的,填进题中,势必陷入伪科学的泥沼。变换一下,选填印象深刻的“第一”,如“上学校”“登台演戏”“领奖”“下水”则浅,因为这一类“第一”都是不难确认的。如能变向运思,选填“说谎”“当家”“打工”“独自远行”入题,则文旨文趣当会更新鲜可人而又合于逻辑,不违情理。

填题运思应当谨记:文章是生活的反映,真实是文章的生命,巧而伪是不足取的。

总之,题贵新颖,半命题作文的拟题追求的同样是务求准确、生动而有魅力。只要平时注意积累文化知识,正确理解半命题作文的“另一半”提示、“另一半”导引的内涵,并且掌握一定的拟题技巧,就能拟出让评卷老师“怦然心动”、击节叫好而一见钟情的好标题。

三、材料作文

1.材料作文解读

材料作文,是由命题者给出一定数量的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和指导性文字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最近几年的材料作文并不给过多的指导性文字,往往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考生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所以,材料作文既能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能真实地反映出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整理及表达等多方面的水平,所以,在审题上材料作文难度较大。但只要过了审题关,考生就可以把材料作文变成自命题作文来确定主题进行写作。

给材料作文的材料形式多种多样,除了像上面的例子以外,常见的有一则新闻、一个事件、一种现象、一则寓言、一幅漫画,还可是一首诗、一段歌词、一组素材、一个典故等。根据出题者所给材料数量的多少,材料作文可以分为单一材料作文与综合材料作文两大类。

2.写作指导

(1)分析材料,认真审题。

材料作文的材料有的给考生圈定选材范围,有的暗示写作主题,有的提示写作角度。材料作文一般入题容易,难度不大,但是不能因此认为审题可以马虎大意;相反,一定要对出题者所给的各个材料进行具体、细致、综合的分析研究,得到一个集中的意思。如果所给材料可以有几个中心,那么要认真重新整理你对材料的分析提炼,获得与作文有关的有效信息,选一个对你有利的为命题作准备。

具体如何分析材料,达到正确审题呢?

第一,归纳法。首先一定要对材料认真细致地读,至少要读两遍。若所提供的材料是单一材料,就归纳材料的主旨;如果提供的是两则以上的材料,就要分别归纳,找到它们在内容上的共同点。但是有些材料的意思是不容易一下子就归纳出来的,就需要我们划出材料的关键词语,先分层归纳,找出每层的主要问题,再对材料中层次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把握材料的实质,确立一个有针对性的议题。例如:

“加油!”简单的一句话,让她浑身充满了力量,顽强地冲向终点。“孩子,老师说你做得不错,你一定可以做得更好!”简单的一句话,让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一步步走进了大学的殿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简单的一句话,让他悟到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简单的一句话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这些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阅读这则材料,经过对提示中的三则材料的归纳总结,我们发现题目的关键词是“简单的一句话”,从说话者的出发点来看,都是出于关爱、关心、善意;从说话者的目的和动机来看,都是旨在鼓励,勉励、鞭策,对人的成长起积极作用。那么,考生的写作也要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联想。可以围绕父母的哪句话催你奋进,哪句名言真正触摸过你的灵魂,师长哪句话让你豁然开朗等进行写作。

第二,类比联想法。所给材料有不少是寓言故事、漫画等,还有的是列举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对这类材料的分析就不能就事论事,而应当运用类比联想的方法,想一想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的社会现象。如: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的。”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针对这则材料,我们可以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适当的推理、引申,从而得出“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也可以引申出类似的问题,如“做事情,要扬长避短,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等。

(2)拟定题目。

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根据材料的主旨和自己所要写的具体内容进行拟题,一方面能够使文章的写作与所给材料更好地吻合,有利于文章对所给材料的拓展,因为材料作文在写作时,一般要求在文章的适当地方合理使用所给材料;另一方面要能适合考生自我写作的实际,确保考生能够自如地驾驭材料,有话可说。同时,一个好的命题,必定是一个小的命题,是精、准、美的命题。

(3)如何使用材料。

在写作材料作文时,试题提供的材料一定要起好“引子”的作用。文章的中心不能脱离材料的中心,但是,无论是记叙还是议论,都要尽量避免直接照搬材料内容。如果是一事一议的文章,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引用,但—般不能引用太多句子,只是引用主要意思即可。

此外,现在还有一类是材料加话题的命意作文,一般不存在审题和拟题的难度。

四、话题作文

1.话题作文解读

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引发谈话的源头。在提示语、引导语中指明一个话题(或写作范围),要求以此为引子或由头,去构思成文,就是话题作文。与其他命题比较,高考话题作文往往比较明确地给考生提供了一个既开放又有限制的词语,由这个词语作为中心,通过几句提示性的语言,规定了一个大体的写作范围,至于文体、主题、材料等则由考生根据题目的提示、要求和选择,自由发挥,即由考生自主确立主题,自主选择材料,自主选用写作技巧,灵活地选择合适的展示自己作文特长的内容和形式,考生的写作自主权得以充分的发挥和张扬。话题作文写作范围宽泛,表现手法灵活,表达手法灵活多样,可以尽情书写自己的想法,自己对生活独特的观察感悟。从某种意义上说,话题作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更利于学生“我手写我心”。但是在确定立意方面也给了考生更多的考验,就是考生必须通过全面和正确的理解分析准确抓住材料内涵,然后紧扣主旨进行写作,否则就会偏离命题人的意图,偏离材料中心。

2.写作指导

(1)要多角度地展开联想。

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性的作文形式,要求考生放开手脚,尽情地驰骋在想象的空间。有些考生可能会说,我一时间想不出来,怎么办?最简单的打开联想思路的方法,还是前面提到的:第一步,把话题当成实词,组词或造句;再当成虚词,组词或造句。比如“读”这个话题,自然让人联想到“读书”“读后感”“读书人”,“读某某人”等。第二步,挖掘内涵和外延。如“窗”这个题目,你可以着眼于事物的窗,写一写窗的历史、结构、材料,从而得出窗的变化与社会变化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之间的关系;从我们学习过的泰戈尔的《窗》一文中,我们知道窗是人类人格品质的一面镜子;我们还可以从窗的比喻义、引申义着眼,比如眼睛是心灵之窗,天安门是中国之窗,真诚是友谊之窗等;打开一扇窗,等于打开了与外界沟通的心扉,关上一扇窗,就是封闭了自我……再比如“声音”这个话题,你可以造句:历史的声音;毛泽东在天安门前的一声呐喊;国外明星参与选举议员后世人的声音。你也可以写虚拟的声音,如秋天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等,以此来窥见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这样你就打开了思路,找到了叙述、描写、议论的中心点。

(2)迅速确定立意。

一般来说,话题作文只提供写作的话题,而没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语言等的限制,给了考生一个比较开放的构思空间。可是方方面面而且散乱的材料,没有围绕一个中心,怎样迅速选定材料呢?一是“缩小话题内涵”。它指的是通过对话题进行解释、引申、修饰、限制、补充等方法,将话题锁定在某一内容上,来缩小选材的范围,迅速确定写作的切入点。比如以“脚步”为话题,你可以通过限制和修饰补充话题,使文章变成“回家的脚步声”“幸福在脚步声中”等。这样,迅速确定了立意,再依据自己的立意选择材料就思路明朗了。二是“化虚为实、化实为虚”。有的话题比较抽象,是一个“虚”的话题,就应该从实入手:比如“偶然”这个话题,你可往实处想,“偶遇李白”“老爸的偶然”等。而“心”这个话题比较实,考生可以把它理解成虚词,可以写“感恩的心”“父母的心”等,这样一来,文章的内容就充实了。三是利用“逆向思维”立意,如以“跨越”为话题,很多同学写了“跨越挫折”“跨越这道坎”,但也有同学利用逆向思维,叙写和议论了如果不跨越挫折会怎么样,对“不跨越”现象的思考等,这样,文章的立意和构思就避开了老调,开拓了新意。

(3)要文体鲜明。

话题作文的“文体不限”是指不限于一种文体,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特长。在中学的写作训练中,相信学生对自己擅长的文体很清楚,有的教师平时也有根据学生特长给学生定位的,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好文体,为避免跑题和不辨文体的现象,一般都应列一个结构提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清明节随笔

全文共 810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清明》在这清明佳节即将来临之际,读起来更让人深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古代的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无比复杂的。偏偏又赶上春雨纷纷,衣衫尽湿,又平添了一层愁绪。本来,这佳节行路之人,已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处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急行,心境更是加倍凄迷纷乱了。

这雨,不仅是纷纷细雨,此更为天哭!这“雨纷纷”,不仅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凉而又美丽的境界,更形容了那位雨中行路者的悲哀之情。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佳文里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前两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作者心头的想法:到哪儿找一个小酒家吧。寻到一个小酒家,一来歇歇脚、遮遮雨;二来解解春寒,散散积在心头的愁绪。

“遥”,却并不远。这一指,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一个酒帘。若真的遥远,难以产生联系;倘若近在眼前,又失去了无尽含蓄的趣味,它妙就妙在这不远不近之间。

诗只写到“杏花村”便戛然而止,只剩下:行人如何欢喜,怎样加把劲儿,快马加鞭地赶上前去……这些,作者都省略不写,只给后人给读者,留下一片思索的空间,以及一片遐想的余地……

在这清明节中,最普遍的活动是去扫墓、踏青。扫墓,表示的是对先人、烈士的那种惦念的强烈感情,使他们——那些为新中国的建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能在地下安然长眠,从而表达一种对其的敬仰与爱戴;踏青,可能是一种多年的习俗吧,可它不是单纯地去郊游玩耍,它表现了一种去除霉运的含义。

清明时节,无论大街小巷,都弥漫着悲伤的气味,再加上丝丝春雨,人们心头又平添了一层愁绪。

清明,虽说是色彩明艳的节日,可又包含着那么一丝凄凉,一丝悲伤,不禁让人泪如雨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高中写人作文指导

全文共 1377 字

+ 加入清单

写人是中学阶段作文教学中一项最基本的训练内容,要求学生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怎样才能将人写活呢?这就需要运用好描写的手法。这是小编准备的高中写人作文指导,快来看看吧。

描写手法的熟练运用,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磨炼。特别是想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就更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然而,有不少同学经过了3年初中作文训练之后,仍然不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这种手法。他们写出的人难以“立”起来,更谈不上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了。其实,要写好人并不难。除了要在平时多加练习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经常留心身边的人,对所描写的人进行仔细的观察和研究。

只有最终洞悉了描写对象的底里,明其所感,知其所知,才能将其写得跃然纸上。没有深厚的生活基础,想写出好的文章是不可想象的。那么,如果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素材,又怎样运用描写手法才能把人物写活呢?

首先,要抓人物的特征,以形传神。人和人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不管是外貌、动作、语言,还是性格,人和人总是有些地方相同或相似,有些地方不同。要想把人写活,关键的地方就是要写出这个人的特点来,写出这个人和其他人的区别来。古今中外许多文学名着对人物的描写,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比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刘备、关羽、孔明等等,几百个人物形象都是那么鲜活动人。在课本中我们已经学过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鲁达拳打镇关西》一文,鲁达的威猛、粗卤、机智、性急,通过一系列的描写被生动逼真地传达了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要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描写,因为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塑造离不开内心世界的描写。一种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直接进行描写,写其怎么想,怎么感觉。比如课本中的《一件小事》,当“我”看到车夫送老女人向巡警驻所走去时,就有一段心理直接写,揭示了一名知识分子在“一件小事”中的心灵震动。另一种是对内心世界进行间接描写,这种描写,最重要的是语言描写,因为言为心声,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便可将人物的思想性格刻画出来。人物语言的描写,通常是以对话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对话描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力求显示人物的性格。人物要说自己会说的话,该说的话,而不是作者代替别人说话。二是要力求简单,切忌唠叨。

人物语言不能原样直录生活中的语言,需要修饰加工,使其简洁、明快,反映出说话者的特征。三是人物的话语还要和表情、动作描写结合起来,相辅相成。

再次,要注意描写好人物的行动。人物行动描写不好,写出来的人恐怕就是苍白的,干瘪的。“动中写人”是我国写作的优良传统之一。老舍先生曾说:“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能立起来。我们都知道利用职业、阶级、民族等特色,帮助形成人物特有的性格;可是,这些东西并不能使人物活跃;反之,有时反因详细的介绍,而使人物更死板。我们应记住,要描写一个人必须知道此人的一切,但不要相面似地全写在一处,我们须随时用动作表现出来。每一个动作清楚的有力表现出他的一点来。他便越来越活泼、越实在。”可见动作描写在记人写作中的重要地位。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可使人物生动活泼、富有立体感。

此外,描写人物还有种种技法,常用的有简笔勾勒和工笔细描,有正面描写还有侧面描写等等。初学写作的同学,应先学习写好一个人,再写好两个、三个,及至一群人。不过,无论是哪一种描写,都应抓住人物与众不同的地方下笔,而选用哪一种描写手法,最后要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情景随笔化习作《抓逃手指》教学反思

全文共 1347 字

+ 加入清单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的主题是初识鲁迅。这组的口语交际是让学生讲述留在心里的印象。体现三个层次:谁给你的印象深,当时的情景和留给印象,后来发生的事以及对他印象的变化。习作要求用一两件事介绍自己的小伙伴,要求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写人。不仅要把人物写活,而且能够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写得打动人心。

我根据这一要求,设置“抓逃手指”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既要写出自己的体验(动作、心理活动),又要观察同伴的动作、表情等。

今天作文课上,一上课就告诉大家一起做个游戏,获得冠军的同学还有一份奖励。板书课题后,让学生学习了游戏规则,为了让学生领会的更深,我让四名学生做了示范。

游戏正式开始,向学生强调这个游戏考察的是注意力。听老师读故事,听到有关“3”的字音时,快速用手去抓身边同学的右手食指,同时将自己的右手食指从另一个同学的左手掌心逃脱出来。

在玩游戏之前,我提醒他们去观察同学们的表情、动作、语言并记住自己的想法。一切就绪,我开始讲故事。故事不长,为了达到突然的效果,我故意说“是大山,不是大三”结果有许多同学都愣在那里,不知所措。有时在说数时,说到1,2,我故意说数1不说3,很多自作聪明的学生觉得肯定是“3”,立刻伸手去抓别人,结果答案是“1”但是我立马用很快的速度读出“3”马上刚刚还在幸灾乐祸的学生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淘汰了。有的学生主动去抓别人的手指,但是自己的手指不幸被别人抓住,在课堂上出现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精彩一幕。这些都成了学生写作时一个很好的素材。这个游戏,我在自己班里做时,学生很兴奋,有时,我都有点控制不住课堂,学生都在兴奋地谈论自己刚才地感受,也不去听老师讲故事。这一次学生表现的很好,没有出现我担心的场面。

游戏结束后,我和同学们一起回忆,谈感受。这一环节共5分钟,浪费了2分钟,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说的兴趣。

“游戏马上开始了,你是什么心情?心里在想些什么?”

“你是哪一回合被淘汰的,为什么淘汰?现在什么心情?”

“刚刚谁的表现让你最难忘?”

“作为最后的胜利者,你现在什么感受?

最后让学生趁热打铁,根据这次游戏动手写习作。同学们不仅写作热情很高,还写出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

这次习作,字数都很多。最少的396字1人,442字1人,500-600字的11人;600-700字的18人;700-800字的7人,800字以上的2人。学生书写认真,习作有条理,无论是游戏开始前的,还是游戏被淘汰后的,还是游戏获胜后,都有自己的心理活动描写。写游戏感受的有32人(共40人)有的学生写到:这次游戏,让我悟到获胜的关键所在就是身体的协调性和大脑的反应能力。还有的学生说:“这全游戏的关键是练习你的反应力、敏捷力、听力这三点。没有这三点。你很难取得冠军。”这足之处是,只有很少部分学生能把动作写具体,还用上了比喻句。

有很多学生的动作描写不具体,怎么抓,怎么逃,没有写出来。我感受到:小学生写不具体,不仅是一次活动体验不足,更重要的是缺少有意观察,刻意观察。有的同学只注重了表面现象,没有仔细地观察活动中的一行一动,这就缺少了真情实感。游戏虽然能激发他们想要表达的欲望,让他们为兴趣而写,但观察不细致,就不可能写出充满童真色彩的习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作文指导:创新思维与写作教学

全文共 2663 字

+ 加入清单

中学生作文尚处于模仿习作阶段,与作家创作有着根本的区别,因为唯有独创性才是创作,唯有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才可称为作家。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学生的作文不需要创新。我们并不企望通过作文教学就能培养出一批作家,但在大力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今天,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创新精神,无疑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既然是创新,那就没有现成的模式,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情,包括教师的知识水平、学校的物质条件、学生的写作现状等诸多方面,来探索这一作文教学的新课题。但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要有创新的教学思维和创新的教学手段,引导得法,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积累遴选求创新

现在人们都提倡“大语文”教学的说法,就是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学语文,生活处处用语文。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活动也决不仅仅局限于每周的两节作文课。真正的作文教学功夫应该在课外,要指导学生用创新的眼光积累写作素材,精选写作题材。中学生的生活范围以学校、家庭为主,社会领域的接触相对较少,但从新课程标准对初中作文的教学要求和考查要求看,他们的生活积累是能够适应正常的写作要求的,因为初中生的作文范围也多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为背景,抒发亲情、友情、师生情,反映成长中的喜怒哀乐。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为什么常会出现不少学生无“米”下锅的现象呢这就是因为他们不善于积累写作需要的素材,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积累素材要经历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提高的过程。一开始要允许学生广种薄收,把生活中对自己有一点感触的事记下来,把书本中可能用得着的东西摘下来,做学习、生活的有心人。这样也不至于到写作时临事而迷,手足无措。例如初中生写议论文时最头痛的是找不到有力的论据,其实,我们初中语文教材和六本自读课本中就有大量的典型的理论和事例可以运用。如:要证明严谨治学的有竺可桢、伊林、藤野先生为例,要证明勤思善问的有哥白尼、戴震为例,要证明谦虚是美德的有牛顿为例,等等。在做了大量的积累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多提为什么,多想又如何。在不断的发问、求解、联想过程中,擦出创新的火花。例如见到大堤坍塌,探究其原因是蚁穴作祟,不禁会使人联想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成语,联想到一个人良好品格的形成可能会因一时的意志不坚而前功尽弃,联想到****现象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的害……

二、命题立意求创新

我们曾做了一次半命题作文“××,我想对你说”,收到了很大的成功,原因就是这样的作文题给学生较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有话可说,绝大多数同学在横线上填“老师”、“爸爸”、“妈妈”、“同桌”等谈自己成长的喜悦,生活的烦恼。但也有少部分同学大胆地填上了“日本首相”,和他谈侵华历史,谈日本右翼势力的无耻:填上了“克林顿”,和这位“****卫士”谈****,谈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填上了“******”,和这位魔头谈科学,谈真理。如此等等。而其中不乏惊人之语,成功之作。

这件事启发了我们,只有我们以适当的形式,给学生一个恰当的话题,学生才会说真话,吐真情,才会说好话,作好文。题目会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暗示性和诱导性,我们在作文教学时命题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可全命题,可半命题,可自拟题。命题的范围既要不脱离学生生活,又要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每一类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都能写出作文来,不妨每次给学生2-3道深浅相当,体裁有变的题目,让学生自选。在思维训练的形式上,要努力打破传统的定向思维的模式,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多种形式并举。要鼓励学生对传统的理论或说法大胆地提出质疑。例如从艺术美和生活美的区别的角度为“叶公好龙”中的叶公翻案;从遇险不慌、沉着机智、善于利用对方弱点保全自己的角度为“狐假虎威”中的狐狸翻案;从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角度为“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中的飞蛾翻案……当然,这一类的“反弹琵琶”式的作文,一定要引导学生用科学辨证的思想分析问题,要言之成理,切不可为了创新而钻“牛角尖”,那就成了诡辩了。

三、布局谋篇求创新

“文似看山喜不平”,作文贵在能尺水兴波,这就是布局谋篇上的功夫了。明代画家唐伯虎曾作诗戏弄一位向他索画为母祝寿的富翁,他画成了《蟠桃献寿》之后,在画上题诗,第一句:“这个妇人不是人”,举座皆惊,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人们转惊为喜;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富翁怒目圆睁,第四句“偷得蟠桃献大人”人们才长舒一口气,连连赞许。这就是打破一般的布局思维习惯,富有创意,别具一格。

再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当写到“前人之述备矣”时,文章似乎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绝境,高明的作家却从“览物”之“异”情,而独辟蹊径,使文章“柳暗花明又一村”。但当抒写“感极而悲者”和“喜洋洋者”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后,作者却以“或异二者之为”,引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一高尚的生活情操,使文章别有洞天,再登胜境。对教材中这样巧妙布局以收尺水兴波之效的典范之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揣摩,以便有写作时借鉴。对学生作文的结构布局,我们要坚持“抓两端,补中间”。即要认真推敲开头,以收先声夺人之效,对不同的文体,要研究不同的开头形式,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石壕吏》等;结尾要干脆有力,以收余音不绝之效,充分地在读者面前展示一个广阔的艺术思维的空间;如《荔枝蜜》、《枣核》等;中间部分连贯自然,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如《驿路梨花》、《最后一课》等文无不如此。

四、语言表达求创新

语言表达的创新,实际早就为古代名家所重视,在文学史上,因炼一字而全篇生辉的例子屡见不鲜。“推敲”的典故就是一例;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闼送青来”堪称语言创新的上乘之作;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中的“逼”也颇有化静为动,变平淡为神奇之效。当然,初中学生作文语言表达的要求首先是连贯、流畅、简洁、得体。我们并不是要求学生象王安石那样去炼定,但作为我们语文教师来说,不仅要允许学生遣词造句有创新表现,而且要善于发现学生语言表述中的创新点,以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新大纲就提出“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当然,这种语言表述的创新是以符合基本的语言规范为前提的。创新,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工程。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页,是学生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最集中体现,我们只有从课内到课外的各个环节中有意识的注重创新教育,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才能完成新课程标准中“注重培养创新精神”这一教学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高中作文的教学反思

全文共 548 字

+ 加入清单

在华附这段时间里,可以说时时感受到华附教学的有序性和系统性,尤其是作文教学更是如此。反观我们自己的作文教学,可以说问题多多,主要是一下几个方面:

不足之一:作文教学缺乏目的性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大多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先从作文题目的拟定说起,大多情况下,作文题目的拟定比较随意和盲目——要写作文了,才去找题目。而题目又往往从网上搜索或从往年做过的题目找,找到什么就写什么。这样的作文命题方式就造成了作文教学的盲目性。学校规定每两周要做一次作文,所以往往每周连堂的语文课就用来写作文,这样,只满足于作文的次数,根本不去管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多少或是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等等。一句话,作文教学没有方向性,没有设定明确又科学的目标。

不足之二:作文教学缺乏系统性

与作文教学的随意性相伴而生的,是作文教学缺乏有序性和系统性。大多教师没有作文教学计划,作文教学无序化无系统性。这样,上作文课也没有具体的教案,只是布置一篇作文让学生去写,然后批改然后讲评,至于效果如何则另当别论。试想一想,作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明确的难点、重点,不是循序渐进,而是随心所欲,这样进行作文教学只能使学生成为完成作文任务的机器,很难明白自己作文的长处与缺点,很难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能力训练使自己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从而激起自己写作的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高中作文清明节的由来1500字

全文共 1400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着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高中英语随笔ASeasideHoliday海滨假日

全文共 995 字

+ 加入清单

On October 6th, 2013, I went Xiao Meisha with my fellows to spend a nice seaside holiday. On our arriving at Xiao Meisha, we were all filled with excitement, since this was our first trip to the seaside. Xiao Meisha was an excellent seaside resort indeed. There the sky was clean and bright, the wind was mild and pleasant, the sandy beach was soft and comfortable, and the sea was so magnificent. We felt refreshed at that moment. It seemed as if we traveled in the heaven.

We did many kinds of activities at the seaside. Some of us went swimming in the sea; some went surfing; some dived underwater; some had a walk along the sea; some played sports on the beach. But I just took some photos of the beautiful sea scenery. All of us had a happy time.

In the evening, when it was about the time for leaving, we were unwilling to go, because the beautiful sea scenery deeply attracted us. We all expected for our next coming. So I could say that the seaside holiday was both relaxing and wonderful.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