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名人正能量小故事分享及感悟(汇总20篇)

现代有许多经典的诗歌值得我们慢慢去品味。小编整理了一些,快来欣赏一下吧。

浏览

7408

作文

1000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全文共 1338 字

+ 加入清单

“天王巨星”苏东坡

苏东坡才华出众,加上长得玉树临风、风度翩翩,因此拥有大批的粉丝。虽然苏东坡“星途坎坷”,但这些忠实的粉丝却一直追随,对他不离不弃。

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喜欢到西湖游玩。有一天,苏东坡游览西湖时,忽然着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驾船追了上来。苏东坡不知其来意,一时愕然。女子激动万分地说,她自小就仰慕苏东坡,但一直无缘相见,现已嫁为民妻,今日亲眼看见自己的偶像,也了却了多年的愿望。之后,美女粉丝给苏东坡弹奏了一曲古筝,便驾船翩然而去。苏东坡无比感慨,为此,他写下一首《江神子》。

苏东坡谪居黄州时,有一个叫李琪的粉丝,非常想要苏东坡的签名墨宝,但一直没有机会。多年过去了,李琪仍拿不到偶像的签名墨宝,眼看苏东坡就要调离黄州,她心急如焚。离开当日,黄州官员设宴为苏东坡饯行,宴席就设在李琪所服务的酒店。真是天赐良机,李琪决定豁出去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苏东坡酒兴正酣。看到时机成熟,李琪便捧着酒杯跪拜在偶像面前,随即拿出自己的随身汗巾,求苏东坡签名墨宝。苏东坡倒也爽快,让李琪取来笔墨,挥手便在汗巾上写道:“东坡七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到此,即掷笔袖手,复与宾客谈笑。只写两句?这可把李琪急坏了,于是她再次跪拜,求苏东坡再续。苏东坡大笑,接着写了两句:“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书毕,在座宾客无不击节赞叹,李琪也了却多年心愿,激动得流下眼泪。

苏东坡59岁时被贬至惠州,当时,他的邻居温氏有个女儿叫温超超,年方16岁,貌美如花。在当时,16岁已经是谈婚论嫁的年龄了,但温超超的眼光极高,任提亲的踏破门槛,她就是不肯嫁人。直到苏东坡被贬谪到惠州,她才算是找到了意中人,她高兴地对人说:“嫁人只嫁苏东坡!”于是,每天晚上,温超超不顾其淑女形象,愣是翻过高墙,来到苏东坡窗前听他吟诗诵读。一个晚上,窗外的温超超被苏东坡发现了,慌乱之中,温超超马上就翻墙跑回家中。苏轼跟踪寻到温家,问其缘故。温父无奈地告诉了苏东坡实情。苏东坡并不是好色之徒,他答应温父,要给温超超找到一个好归宿。但天有不测风云,不久,苏东坡就又被贬到海南儋州去了,此事也因此不了了之。到苏东坡遇赦放还,途经惠州时,温超超已经抑郁而终。

在京城的皇宫里,苏东坡的粉丝也不在少数。当时,皇宫中的皇太后、皇后、公主和不少宫女都是苏东坡的超级粉丝。她们对苏东坡的一贬再贬非常愤慨,但始终无能为力。北宋元丰年间,“乌台诗案”案发,苏轼被逮捕下狱。宋神宗当时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看到自己的偶像入狱,神宗为此闷闷不乐。后来,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诉,搬出了当年宋仁宗“吾为子孙得两宰相”的祖训,为苏东坡说情。最终,宋神宗决定对苏东坡从轻处理。所谓的“吾为子孙得两宰相”,其实就是前任皇帝宋仁宗对苏东坡爱戴有加的一个体现。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在宋朝疆域之外,也有苏东坡的粉丝。有一回,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出使辽国,在辽国,苏辙惊奇地发现,辽国人常常向他打听苏东坡的情况。后来,苏辙在给苏东坡的信中写道::“谁将家谱到燕都,识底人人问大苏。”由此可见,苏东坡在辽国也有极大的影响力。当时高丽国有两个兄弟,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他们分别取名为金富轼、金富辙。轼和辙,正是苏东坡兄弟的名字,由此又可见,苏东坡被外国人崇拜的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赵甸九岁识画值的名人故事_900字

全文共 785 字

+ 加入清单

明末清初,有个著名画家名叫赵甸,出生在一个艺术世家中。可到了他的父亲这一代,由于战争不断,时局混乱,民不聊生,连赵甸的父亲这样一个出名的画家,也只好以卖画为生。

赵甸小的时候,聪明伶俐,学文会背,学诗能吟,很得父母喜爱。正因为如此,家中虽然贫穷,但父母仍然省吃俭用,挤出钱来供他读书,期待时局稳定后,让他得个一官半职,光耀门庭。

赵甸学习经书很是刻苦,有独到见解,经常受到称赞。但他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又和画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在读经书的空隙,每见父亲作画,他总要在旁一边帮着研墨,一边细心观看,日积月累,也学会了画画。

赵甸九岁那年冬季的一天,父亲从外地求学回来,浑身是雪。母亲赶忙点火做饭,以给父亲暖暖身子。可她一掀缸,竟一粒米也没有了,便顺手拿了一幅画,让赵甸去集市上卖掉,买些米回来下锅。

赵甸冒雪来到集市上,把画打开一看,竟是一幅古画,价值连城,便急忙卷起,转了一圈,拿着一个空罂回到家中。

画没有卖掉,米没有换来,怎么向母亲交待?他灵机一动,便作了一首诗,取名为《古画》,进门念道:

吾家有古画,其价重连城,

不易街头米,归来雪满罂。

诗的意思是说,在这战乱的年代,米价昂贵,我家虽然有价值连城的古画,却连一粒米都没有换来,雪倒落满了罂中,真是可悲啊!

父亲听了,感到纳闷,心想,现在时局是乱,可我们赵氏家族的画,也不至于到了卖不出去的地步啊!于是,他把画接了过来,看看他拿去的是一幅什么画。

待他接过画来,打开一看,竟是自己保存了多年、从来不轻易拿出让别人欣赏的一幅古画,名字叫《送子天王图》,是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作品,不由得大惊失色;他又抬头望了望赵甸,只见赵甸微微笑着,向他做了个鬼脸。父亲这才一下子明白了,哈哈大笑道:“好诗,好诗!我们家出了这样的一个孩子,就是三天三夜挨冻受饿,又算得了什么呢?”

母亲看到他们父子这样的表情,也不由得乐了,她是在为他们父子之乐而乐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名人吴承恩的成长故事

全文共 477 字

+ 加入清单

到江苏淮阴旅游的人,大都忘不了参观明代文学家吴承恩的故居射阳簃。据那一带的老人们讲,吴承恩小时候家里挺穷,常常连买纸张的钱也挤不出来。

吴承恩的父亲是个读书人。为了教孩子读书写字,可没少花了心血。有一天,他从湖边经过,发现一堆被农民扔掉的蒲根,便拾了几根带回家,先是洗净,晒干,然后把它剥开,铺平,叫小承恩在上面写字。

吴承恩撅起小嘴,不高兴地说:在蒲根上写字,多难受啊!

父亲见承恩老是不想动笔,便心平气和地说:你还记得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故事吗?他小的时候,家境比咱更难,连笔墨都买不起。他母亲就叫他用芦柴棒子在地上学着写字。还有抗金英雄岳飞,小时候也是用树枝在沙上练字的。现在,你能用笔墨在蒲根上写字,难道还不该满足吗?

听了父亲的话,吴承恩深受感动,当即惭愧地承认了错误。从此,他一有空儿就到湖边抱回一堆蒲根,学着父亲的办法整理好,然后在根片上一笔一画地写啊,写啊,不知不觉,用过的蒲根就堆了一人多高。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吴承恩通过勤学苦练,不但把字儿练得超群出众,而且练出了一手人人叹服的好文章。他成年后,还创作成功了妇幼皆知的不朽名着《西游记》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外名人立志成才的故事

全文共 1810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穷莫过于志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外名人立志成才故事,欢迎来参考!

1. 伽利略好奇善问:

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人地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浮体比重等理论。

2.(1)王亚南睡三脚床: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2)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然后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3.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然后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然后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4.施洋搓脚夜读:

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然后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5.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然后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6.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然后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7.张曜拜妻为师:

清代咸丰年间有个武官叫张曜,因苦战有功,被提拔为河南布政使。他自幼失学,没有文化,常受朝臣歧视,御使刘毓楠说他“目不识丁”,因此改任他为总兵。张曜从此立志要好好读书,使自己能文能武。张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回到家要求妻子教他念书。妻子说:要教是可以的,不过要有一个条件,就是要行拜师之礼,恭恭敬敬地学。张曜满口应承,马上穿起朝服,让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对她行三拜九叩之礼。从此以后,凡公余时间,都由妻子教他读经史。每当妻子一摆老师的架子,他就躬身肃立听训,不敢稍有不敬。与此同时,他还请人刻了一方“目不识丁”的印章,经常佩在身上自警。几年之后,张曜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后来,他在山东做巡抚时,又有人参他“目不识丁”。他就上书请皇上面试。面试成绩使皇上和许多大臣都大为惊奇。张曜在山东任上,筑河堤,修道路,开厂局,精制造,做了不少利国利民之事。因为他勤奋好学,死后皇帝谥他为“勤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我的人生是从50岁开始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1889 字

+ 加入清单

松原泰道是日本的佛学大师,今年101岁。

65岁那年,他发表《般若心经入门》,因说法精妙,一举成名。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四方讲学,开专栏,年年推出新作,迄今著述超过130部,成为日本佛学界的一个奇迹。

日本的和尚与我们有别,像松原泰道,他是龙源寺的住持,却能像俗人一般结婚、生子、吃肉、喝酒,百无禁忌地享受人生。原来,日本从明治时代开始允许和尚结婚,当时百废待兴,各种宗教空前活跃,清规戒律都取消了。

问到松原泰道此生的成就与作为,他说:“我的人生是从50岁开始的。以我的经验来说,五六十岁是人生的转折点,由此人生可分为两段:50岁前,是打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往往为立足社会、养家糊口而疲于奔命,基本上是为别人活着;50岁以后,经济基础已经奠定,职责也已完成,这才到了实现自我、创造自我最有价值的阶段。”

在传记《我的航迹》一书里,松原泰道说,他平生所求,就是“说别人听得懂的话,写别人看得懂的字”。在漫长的传教和写作生涯里,他悟出了“大道至简”的规则。

当日珍问他,你的长寿秘诀是什么?他爽朗地笑起来:“哪有秘诀?我从来不知道自己能活这么久!”他的长寿并没有遗传因素,母亲在他3岁时病逝,父亲在他30岁那年也因脑溢血猝然辞世。他小时候总是病怏怏的,到成年还是体弱多病,身体差到连参军入伍的资格都达不到。大学时,他还得了一场肾病,差点命丧黄泉。

这么一说,日珍越发好奇,进一步探询他的生活习惯。

于是,松原泰道娓娓讲述他每日的起居饮食细节:

每晚七八点睡觉,第二天凌晨3点起床,起床后对着佛像,盘腿念经一个小时。普通人即便不念经,学着坐禅也很好,坐禅可以加深思维,把自己的感觉磨得很尖很尖,敏锐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声息。

凌晨4点开始写作,到7点吃早餐,早餐一般就是一汤一菜一碗粥。早餐之后稍事休息,然后继续读书、写作。中午12点是午餐时间,吃一碗乌冬面,然后继续书斋生活。

傍晚5点晚饭,晚饭是一天最讲究的一餐,有鱼有肉有青菜,再喝一杯日本清酒,或者喝一小罐啤酒,偶尔会喝中国的绍兴酒(非常喜爱)。

晚上7点临睡前,再喝一小杯葡萄酒。

整天呆在书斋里,不运动,不下地劳动,不吃保健品,还喝酒、吃肉,松原泰道的长寿显得不可思议。也许,只能从精神层面寻找长寿依据。果然,他说,他一向看重精神养生法。

关于精神养生法的由来,他讲述了亲身经历的三个故事:

大学那年,他得了肾病,气息奄奄,却遇到了一位不可多得的好医生。这位医生诚恳地对他说:“孩子,你太忧郁了,你的病很大程度是心理导致的。我们能不能来个分工合作:外面的病由我来治,心里的病由你来治。”这番温暖人心的话鼓舞了他,他开始建立信心积极乐观地配合治疗,肾病很快就好了。

这次康复给他一个强烈的启示:心态健康最重要!

去外地讲学,午间到一间餐厅吃了一个便当,便当里有一个装筷子、牙签的纸袋,上面印了一阕歌词:“见也难,别也难;有哭泣,有欢笑;时光像秋风匆匆吹过,一生只见了这一回。”当时,有三个艺妓表演这阕短歌,优美而感伤。第二年,他再去这个地方,已经见不到这三个人了,就像歌里说的那样。

他意识到:一切稍纵即逝,对人对物都要用心珍惜。

1954年,北海道有一所寺庙请他去讲经。临出发前,天气预报台风登陆,对方来电话通知他不要上船。于是他退了票,换乘另一艘船。没想到,原定的那一班船,果然被台风袭击,全船沉没,死了1200人。听说船上有一个美国牧师,自己有救生圈,看到一个女人怀抱孩子却没有救生圈时,他把自己的救生圈给了女人,女人和孩子获救,他却淹死了。

这场悲剧震撼灵魂。从那时起,松原泰道觉得,他的生命是别人给的,他要学着多舍少取,回馈他人,要“用忏悔和布施之心创造万物共生的世界”。

他的精神养生法就这样形成了。

精神养生法还有个“三不原则”:不勉强,不浪费,不懒惰。

不勉强,指的是不好高骛远,做脱离常规的事;不浪费,指的是珍惜时间、珍惜身边事物、珍惜他人的善意;不懒惰,指的是自己的事不能让别人去做,不管年龄多大,都要鼓足热情继续学习。中国有个名叫百丈的和尚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说得很有道理。

我问日珍这次拜访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日珍说了两个字:感动。为什么?她说,她原以为,一位百岁老人会枯萎得如同核桃壳一般,没想到松原泰道的面容如此润泽、明朗,他的笑容如冬日阳光般温暖,话语间有一种与万物共生共荣的欣喜和感激。

近日,松原泰道正在写最后一本书《学习死亡》。他说,死亡就像不停地行走的钟,每一秒都存在,也许这是一本写不完的书。写不完又有什么关系呢?人生总是半途终结的,我们只需尽力做好每一天,力所不及的事,就交给苍天吧。他的座右铭是:终生学习,至死方休!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分享我和书的故事

全文共 930 字

+ 加入清单

分享我和书的故事

书,像浩瀚无边的海洋,而我,则驾着一叶小舟,在这海洋中,自由自在地遨游。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书虫,看起书来可以废寝忘食,从我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便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实之前我并不喜欢看书,书上密密麻麻的的文字看得我头晕眼花,我那时恨死书了。

一位不爱看书的人,为什么现在看起书来可以废寝忘食呢?这里面有一个故事。一年级下学期的时候,我们的班主任苏老师要我们交流一下读书的体会,我一听,顿时傻眼了,我还看过的书可谓是屈指可数!见同学们热火朝天地谈论读书的体会,我决定,我也去图书馆看看书。一个星期六的早晨,妈妈带我来到了广州图书馆。当我来到儿童图书馆,看见一个个书柜,那时我还小,认识的字不多。我看见琳琅满目的书籍时,我便头疼起来。

可妈妈找来了一大堆带拼音的读本,我看见摆在我面前的小“书山”,想想书上的那些密密的文字,又头晕起来。但是我不想在同学们的面前丢面子,便硬着头皮,拿起来翻了翻,没想到,那本小小的书里,竟然蕴藏着那么深的奥秘!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在那本《窗边的小豆豆》里,我感受到了小豆豆她的天真无邪;《七色花》让我浮想联翩;《三只小猪》中猪老三的聪明才智又让我十分敬佩……我拿起一本《鲁滨逊漂流记》,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书中主人公鲁滨逊的毅力、智慧、勇敢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好似跟着鲁滨逊来到了荒岛,开启了求生之旅的大门,当鲁滨逊遭遇危险时,我变紧张起来,但当他化险为夷时,我便会长长的舒一口气;当鲁滨逊获得逃出荒岛的希望时,我便会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时针这是像是跟火车赛跑。直到傍晚,图书馆关门了的时候,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并且借走了十几本书。回到家,因为借来的书没地儿放,妈妈送我了一个大书柜,所以我拥有了一个大书柜。我回到家中后又忘记了时间,如醉如痴地看。当我读到莎士比亚说的一句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时,我那时觉得他说的一点儿也没有错,恰恰是因为书,人们的知识才能得到传承,人们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

我爱读书!读书在我不解时,带给我知识,它就像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师;读书在我伤心时,带给我安慰,它就像是我的一位亲人......我爱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关于名人的故事

全文共 449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烧信

东汉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激战。两军实力相差悬殊,袁军数倍于曹军,曹操部将大多认为袁军不可战胜。但是曹操最终以少胜多,大败袁军。袁绍弃军逃跑,全部的辎重物资、图册兵藏被曹军缴获。

在清点战利品时,曹操的一名心腹发现了许多书信。这名心腹拆开其中一封,看了几眼,立刻脸色大变。他把所有书信收齐封好,然后抱着信件去向曹操汇报:“主公,这些都是袁绍与人来往的密函!”曹操接过信件,拆开看过几封后,对心腹说:“你去把这些信都烧了吧。”“烧掉?主公,您不该照着书信把这些叛徒全部抓起来吗?”心腹惊疑道。曹操摇摇头:“当初,袁绍兵力远胜于我,连我自己都觉得不能自保,更何况是他们。与袁绍勾结只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啊。”

曹操烧信原来,这些信件都是在许都的官员和曹操军中的部将写给袁绍的,其中不乏示好投诚之语。曹操命人当众把信件全部焚烧。那些私通袁绍的部将,原本惊慌不定,见曹操此举,惭愧不已,同时也愈加感激,军中士气更盛。

曹操趁势进击,冀州各郡纷纷献城投降。曹操实力大为增强,为此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名人故事作文

全文共 293 字

+ 加入清单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被所有人公认的一个小笨蛋,笨到同学们见到他就议论纷纷,笨到老师也觉得他无可救药了。可是呢,爱因斯坦去具有了常人所没有的意志力,那,就是“勤奋”!

在手工课上,别的小朋友都交了一个个精美的手工作品,可他却交了一个工艺粗糙的的小木凳子,大家都笑话他。老师也讽刺他:“我看没有比这个更糟糕的东西了!”可是爱因斯坦却拿出了两个比这个更加糟糕的小凳子,这时,老师和同学们惊呆了,也由此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这是爱因斯坦的成长过程中一次小小的勤奋,他的收获是得到了同学和老师对他新的看法;长大了以后,爱因斯坦更加勤奋了,他的成就也就更大了——他得到了诺贝尔奖、以及许多数都数不清的奖项。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正能量故事作文500字公正让我别无选择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在世界级的竞技比赛中,人们往往只对最终夺冠的赛事记忆深刻。但在上海举办的世乒赛中,却有一场比赛令人难以忘怀,那只是一场淘汰赛,中国选手刘国正对阵德国选手波尔,胜者进入下一轮比赛,败者只能打道回府。

这是一场两强的对决,一时难分胜负。在第7局也是决胜局里,刘国正以12比13落后,再输一分就将被淘汰。就是这关键的一分,刘国正的一个回球偏偏出界了!观众们都屏住了呼吸,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刘国正自己好像也蒙了,愣愣地站在那里;波尔的教练已经开始起立狂欢,准备冲进场内拥抱自己的弟子。就在这一瞬间,波尔却优雅地伸手示意,指向台边——这是个擦边球,应该是刘国正得分。就这样,刘国正被对手从悬崖边“救”了回来,而且最终反败为胜。

这是一场足以震撼世人的经典之战!不仅是因为双方选手的高超球艺,更因为波尔在关键时刻的那个优雅的手势。对于波尔来说,夺取世界冠军是他的宿愿,但他却屡屡与其失之交臂。这一次,只要赢下那一分,他就可以顺利晋级,向自己的梦想靠近一步。而这个球是否擦边观众根本看不到,对手也看不太清楚,即便是裁判也可能错判。

但是,波尔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主动示意。波尔失利了,但他同时赢得了异国观众雷鸣般的掌声和世人的尊重。赛后,记者们追问他为何要这么做。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公正让我别无选择。”

【正能量故事的感悟】

人生就如一场竞技比赛,只有拥有良好的品德,严格遵守赛场规则的人,才能真真正正地在比赛中获胜。失掉了品德,就注定成为人生赛场上的一名败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贝多芬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1124 字

+ 加入清单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827)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人类音乐界的巨星。他不仅是个音乐家,而且为人类确立了一个伟大的人格形象,他是不甘平庸而自强不息的孤独者。他把温情、欢乐留给了世人,但他自己却一直是个感情上的不幸者,尤其在情场上,他是一个屡屡败北的失意者。

1795年,26岁的贝多芬开始熬受病魔的折磨,他的耳朵渐渐变聋了。与此同时,贝多芬经历了第一次热恋,也是一次全然惨败的热恋。已经被残疾折磨得日益虚弱的心灵,经受不了这狂乱情绪的冲击,在这苦闷绝望的边缘,他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他终于没有自杀,勇敢地面对了命运。

六年之后,又一次更为炽烈的恋情在贝多芬心中产生,但又是一次更深切的伤痛。耳聋也越来越严重,贝多芬已变得益发狂傲,不修边幅,举止粗暴。

1801年,贝多芬认识了朱丽叶?琪察尔第女伯爵,这位年轻的姑娘曾给贝多芬带来短暂的欢乐。但她轻浮、浅薄、自私的本性,又常使贝多芬苦恼,他在与她的交往中格外感到自己的伤残,心中充满了痛苦。最后,朱丽叶还是背弃了他,嫁给了有钱的伽伦堡伯爵。贝多芬曾在热恋中写下了《月光奏鸣曲》,题赠给朱丽叶。朱丽叶本是一位平庸的女子,却因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的流传而得以知名于世。

1806年5月,幸福再次向贝多芬显现,他与泰丽莎˙勃仑施维克订了婚。泰丽莎是朱丽叶的表妹,贝多芬1796年认识了勃仑施维克一家,他也曾钟情于泰丽莎的姐姐约瑟芬。1806年5月的一个晚上,贝多芬在勃仑施维克家作客,他弹奏了巴赫的一支情歌,泰丽莎被他的歌与月光渗透了,感到了生命的丰满。第二天,他们相爱了,并在泰丽莎哥哥的同意下订了婚。他们的婚约维持了四年,贝多芬享受了少有的温情与欢乐,他曾谱写了《热情奏鸣曲》献给她。但神秘的命运却以莫测的力量拆散了这一对深深相爱的恋人。命运注定要将他压伤,使他痛苦。她比贝多芬多活了34年,至死仍爱着他;他也在晚年时时以她的画像作为安慰,当我想到她时,我的心跳仍和初次见到她时一样剧烈。然而,贝多芬还是没有得到她。

贝多芬再也没有如此疯狂地爱过。1811年到1812年,贝多芬曾和柏林的一位青年女歌唱家之间有过非常温存的友情,并因此影响了第七、第八交响乐的创作,但这段情谊也只是昙花一现,再也没有结果。1816年后,贝多芬只和玛丽亚˙爱尔杜第保持着友谊,她也患着不治之症。从此,他没有朋友,孤零零地在世界上。

1826年12月贝多芬患重感冒,导致肺水肿。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原因是他患了肝脏病。在他临终前突然风雪交加,雷声隆隆,似乎连上天也为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去世而哀悼!29日的下葬非常隆重,有两万多人自动跟随灵柩出殡,遗体葬于圣麦斯公墓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经典励志的名人故事: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嫌晚

全文共 1462 字

+ 加入清单

我不是什么成功女性,也不是什么女强人,只不过是干电视工作的,如果说还取得了一点小小成绩的话,不过是比别人多付出了一些汗水而已。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我觉得每一个脚印里都盛满了坎坷和踏实。

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我回到了家乡黑龙江,在省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因为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我的文化底子薄,于是我报考了母校的研究生,可连续两次都名落孙山。当时我已经29岁了,不想再这样折腾了,但就这样放弃,我又有些不甘。那段时间,我一直闷闷不乐。母亲是个知识女性,她对我说:“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真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

“什么时候都不晚”,就是这一句话,让我第三次走上了考场,终于在30岁的那一年成为了北广的研究生。

入学不久,我就结婚了,丈夫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虽然有了家,但我们依然住在各自学校的集体宿舍里,一日三餐在食堂里吃饭,和单身生活没有什么区别。三年的苦日子熬过后,我留校任教了。一个女人在大学里当教师,工作既体面又轻松,收入也不错,而且有很多时间可以照顾家庭,很多人都羡慕我,但我对自己的生活状况并不满意,我觉得自己是学新闻的,更应该到一线去做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33岁那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部来北广要人,经过面试、笔试和实践考核,我幸运地被录用了。当时来自亲友们的阻力很大,他们说我是头脑发热,都30多岁的人了,还瞎折腾什么。我想,如果我听从了他们的意见,也许自己这辈子就会在北广做一名教师,永远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那将是我一辈子的遗憾。

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我又一次犹豫了,我真的还有能力面临这次新的人生考验吗?那段时间,我不断地想起母亲的话:“人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我最后的决定是,不管怎么样,不能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哪怕失败了,我也无怨无悔。就这样,我在33岁那年走进了中央电视台,成为一名主持人。

中央电视台人才济济,竞争很激烈,我知道自己没有任何优势,只有多付出心血和汗水,才不会被淘汰,才能站得住脚。我虚心向比我年轻的同事学习,经常在办公室加班加点到深夜,把每一项简单的工作当做重大的使命来完成。经过不懈努力,我不仅在中央电视台有了一席之地,还以自己的名字开辟了“一丹话题”这个专栏,这是全国第一个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的节目,观众的反映还不错,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一转眼,我就到了40岁,看到镜子里自己眼角细密的皱纹,我突然有一种深深的危机感和失落感。40岁,对一个女人来说,是道迈不过去的坎,尤其对女主持人来说,更是尴尬的年龄。每天早晨起床,我第一件事就是想到自己的年龄,每天患得患失,内心充满着苦涩和忧郁。我把自己的困惑和烦恼向母亲倾诉了,母亲说:“丹啊,你不觉得这十几年来,你是越来越美丽了吗?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会变老,有的人只是变得老而无用,可是有的人却会变得有智慧、有魅力,这种改变,不是最好的么?”那一刻,我迷茫混沌的心豁然开朗。是啊,年轻女主持人的本钱是美丽和青春,而40岁的我,虽然青春和美丽已经不再,但我可以靠自己的智慧、学识、修养和内在的气质来赢得观众的喜爱。年龄对一个人来说,可以是一种负担,也可以是一种财富。心态平和了,工作的热情又重新回来了,尽管我已40多岁了,但领导依然让我在栏目组里挑大梁。

我的人生,应该说没有被命运和机遇特别垂青过,每一步,都是自己踏踏实实走下来的。我特别感谢母亲,是她在那些关键的时刻解开了我的心结,告诉我人生的方向应该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如果到了50岁、60岁,又有新的梦想在诱惑我,我想我依然会义无反顾地朝着它走去。好的改变,什么时候都不嫌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永远坐在最前排名人故事

全文共 493 字

+ 加入清单

英国首相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出生在英国的一个小城镇。从小,玛格丽特的父亲就对她进行了严格的家庭教育,还经常对她说这样的话:“无论做任何事,都要争做第一,绝对不能落在其他人后面,即使是坐公交车,也要坐在最前排。而且绝对不允许说‘太难了’或者‘我做不到’之类的话。”

这样的要求对年幼的玛格丽特来说,实在是太严格了。不过,也正是因为父亲的严格教育,才使玛格丽特养成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玛格丽特做每一件事情,都抱着必胜的信念,而且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她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要“永远坐在最前排”。

玛格丽特上大学时,学校制订了拉丁文的五年教学计划,结果她在一个学期内就全部学完了,而且考试成绩还名列前茅。玛格丽特不仅成绩优异,而且还积极参加体育、唱歌、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成为学生中的佼佼者。玛格丽特的大学校长曾经说过:“她是我们学校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她总是充满自信,每件事情都做到最好。”

后来,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成为欧洲政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被世人誉为“铁娘子”。

要“永远坐在最前排”,否则没有挑战和压力的人生,怎能过得精彩,如何获得成功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名人故事的读书笔记

全文共 901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过不少课外书。其中,令我深受启发的一本书是《名人故事》,这本书里的一个个故事,让我百看不厌、受益匪浅。其中有两个小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乐坛“拼命三郎”》讲了我们最喜欢的音乐家聂耳的故事。聂耳自幼喜欢音乐,考上了上海明月歌舞剧社,成了一名小提琴练习生。聂耳知道自己基础差、起点低,于是他在大家去逛商店,或看杂耍的时候,抓住这宝贵的时间,勤加苦练,每天至少要练上七八个小时。因此,被人们称为“拼命三郎”。正是凭着这股勤奋和拼命劲儿,聂耳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好作品。

《墨池的故事》讲了的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酷爱书法的王羲之每天勤学苦练。有一次,他在书房练字,书童给他送来馒头和蒜泥,而他心思全在练字上,母亲来书房看他,却见他拿着馒头蘸着墨汁往嘴里送。他每次练完字后,总要到门口的池塘边清洗毛笔和砚台。起初,池塘里的的水还很清澈,可由于他不停地练习书法,不停的清洗笔和砚台,天长日久,清澈见底的池塘竟变成了黑黑的墨池……

读完《名人故事》这本书,使我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成功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也没有天上掉馅饼这等好事,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只有经过一番磨砺,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勤学苦练,不断的探索,才能向成功的道路一步步迈进。

我现在是一名小学生,和他们相比起来,真是自叹不如。记得有一次,老师布置的作业是把课堂学习的生字写三遍,我觉得非常简单,一会儿就写完了。妈妈下班回来看到我在玩,便问我作业是否完成。我信心满满地回答:“做好了”。但同时又不安起来。因为我自知这次的字写得“龙飞凤舞”,匆匆忙忙完成后便和我的新伙伴——芭比娃娃玩嗨起来。妈妈看完后一脸严肃地批评了我,说我对待学习太不认真。她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王羲之,聂耳,他们获得成功,都是因为能坚持努力啊!无论什么时候学习都要认真,来不得半点马虎。你的字也只有认真写认真练,才能写得好,知识也才能记得牢。”听了妈妈的话,我惭愧地低下了头。

是啊!我们成长在各方面条件都非常优越的时代,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学习呢?今后我一定要学习名人们勤奋好学,努力拼搏的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发明家名人故事:贝尔发明电话的故事

全文共 2088 字

+ 加入清单

1847年3月3日,亚历山大·贝尔出生在英国的爱丁堡。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颇有名气的语言学家。

受家庭的影响,贝尔小时候就对语言很感兴趣。他喜欢养麻雀、老鼠之类的小动物。他觉得动物的叫声美妙动听。上小学时,他的书本里,除了装课本书外,还经常装有昆虫、小老鼠等。有一次,老师正在讲《圣经》的故事,忽然他书包里的老鼠窜了出来,同学们躲的躲,叫的叫,弄得教室内大乱。老师怒不可遏,觉得这样的学生不可教。

不久,贝尔的父亲就将贝尔送到伦敦祖父那儿。这位慈祥的老人虽然很疼爱孙子,但对孙子的管教十分严厉。祖父深谙少年的学习心理,他不采用填鸭式的方法,硬逼贝尔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是从培养贝尔的学习兴趣入手。渐渐地,贝尔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成绩也上去了,成了优等生。贝尔后来回忆道:“祖父使我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应该懂得的普通功课,我却不知道,这是一种耻辱。他唤起我努力学习的愿望。”

一年之后,贝尔又回到了故乡爱丁堡。在他家附近,有一座磨坊。贝尔觉得这种老式水磨太费劲了,要改进改进。于是,他查阅各种图书资料,设计出一幅改良水磨的草图。这图虽然画得不规范,但构想却十分巧妙。经过工匠的加工,水磨果然变得十分灵活,比原来省力多了。从此,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发明家”。

贝尔从这里看到了发明创造的意义。每一项的发明,都将使很大一部分人受益,都是人类向前迈进的一块基石。

1869年,22岁的贝尔受聘美国波土顿大学,成为这所大学的语音学教授。贝尔在教学之余,还研究教学器材。

有一次,贝尔在做聋哑人用的“可视语言”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电流流通和截止时,螺旋线圈会发出噪声,就像电报机发送莫尔斯电码时发出的“嘀答”声一样。

“电可以发出声音!思维敏捷的贝尔马上想到,“如果能够使电流的强度变化,模拟出人在讲话时的声波变化,那么,电流将不仅可像电报机那样输送信号,还能输送人发出的声音,这也就是说,人类可以用电传送声音。”

贝尔越想越激动。他想:“这一定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想法。”于是,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电学界的朋友,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有益的建议。然而,当这些电学专家听到这个奇怪的设想后,有的不以为然,有的付之一笑,甚至有一位不客气地说:“只要你多读几本《电学常识》之类的书,就不会有这种幻想了。”

贝尔碰了一鼻子灰,但并不沮丧。他决定向电磁学泰斗亨利先生请教。

亨利听了贝尔的一五一十的介绍后,微笑着说:“这是一个好主意!我想你会成功的!”

“尊敬的先生,可我是学语音的,不懂电磁学。”贝尔怯怯地说,“恐怕很难变成现实。”“那你就学会它吧。”亨利斩钉截铁地说。

得到亨利的肯定和鼓励,贝尔觉得自己的思路更清晰了,决心也更大了。他暗暗打定主意:“我一定要发明电话。”

此后,贝尔便一头扎进图书馆,从阅读《电学常识》开始,直至掌握了最新的电磁研究动态。

有了坚实的电磁学理论知识,贝尔便开始筹备试验。他请来18岁的电器技师沃特森做试验助手。

接着,贝尔和沃特森开始试验。他们终日关在试验室里,反复设计方案、加工制作,可一次次都失败了。“我想你会成功的”,亨利的话时时回荡在贝尔的耳边,激励着贝尔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研制工作中去。

光阴如流水,两个春秋过去了。

1875年5月,贝尔和沃特森研制出两台粗糙的样机。这两台样机是在一个圆筒底部蒙上一张薄膜,薄膜中央垂直连接一根炭杆,插在硫酸液里。这样,人对着它讲话时,薄膜受到振动,炭杆与硫酸接触的地方电阻发生变化,随之电流也发生变化;接收时,因电流变化,也就产生变化的声波。由此实现了声音的传送。

可是,经过验证,这两台样机还是不能通话。试验再次失败。

经反复研究、检查,贝尔确认样机设计、制作没有什么问题。“可为什么失败了呢?”贝尔苦苦思索着。

一天夜晚,贝尔站在窗前,锁眉沉思。忽然,从远处传来了悠扬的吉他声。那声音清脆而又深沉,美妙极了!

“对了,沃特森,我们应该制作一个音箱,提高声音的灵敏度。”贝尔从吉他声中得到启迪。

于是,两人马上设计了一个制作方案。一时没有材料,他们把床板拆了。几个小时奋战之后,音箱制成了。

1875年6月2日,他们又对带音箱的样机进行试验。贝尔在实验室里,沃特森在隔着几个房间的另一头。贝尔一面在调整机器,一面对着送话器呼唤起来。

忽然,贝尔在操作时,不小心把硫酸溅到腿上,他情不自禁地喊道:“沃特森先生,快来呀,我需要你!”

“我听到了,我听到了。”沃特森高兴地从那一头冲过来。他顾不上看贝尔受伤的地方,把贝尔紧紧拥抱住。贝尔此时也忘了疼痛,激动得热泪盈眶。

当天夜里,贝尔怎么也睡不着。他半夜爬起来,给母亲写一封信。信中他写道:

“今天对我来说,是个重大的日子。我们的理想终于实现了!未来,电话将像自来水和煤气一样进入家庭。人们各自在家里,不用出门,也可以进行交谈了。”

可是,人们对这新生事物的诞生反应冷漠,觉得它只能用来做做游戏,没什么实用价值。

贝尔一方面对样机进行完善,另一方面利用一切机会宣传电话的使用价值。

两年之后的1878年,贝尔在波士顿和纽约之间进行首次长途电话试验(两地相距300公里),结果也获得成功。在这以后,电话很快在北美各大城市盛行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关于团结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910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赵国宦者令缨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得到赵王 的赏识,封为上大夫。

后来,秦王又提出与赵王在渑池相会,想逼迫赵王屈服。蔺相如 和廉颇将军力劝赵王出席,并设巧计,廉颇以勇猛善战给秦王以兵力上的压力,蔺相如凭三寸不烂之舌和对赵王的一片忠心使赵王免受屈辱,并安全回到赵国。

赵王为了表彰蔺相如,就封他为上卿,比 廉颇将军的官位还高。 这下廉颇可不乐意了,他认为自己英勇善战,为赵国拼杀于前线,是第一大功臣,而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颇很是不服气,就决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称病不出。

有一次,蔺相如有事出门遇到廉颇。廉颇就命令手下用各种办 法堵住蔺相如的路,最后蔺相如只好命令回府。廉颇就更得意了,到处宣扬这件事。蔺相如的门客们听说了,纷纷提出要回家,蔺相如问为什么,他们说:“我们为您做事,是因为敬仰您是个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现在 您居然对狂妄的廉颇忍气吞声,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听了,哈哈一笑,问道:“你们说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将 军厉害?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颇呢?秦国现在不敢来侵犯,只是慑于我和廉将军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作为赵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呢?”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

蔺相如知道后,连忙热情出来迎接。廉颇半跪着走到蔺相如面前,羞愧地说:“蔺丞相,都怪我一时冲动,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后悔莫及呀!请你用荆条打我吧,我甘受惩罚!”蔺相如连忙把廉颇扶起,说:“大哥快快请起,秦王之所以不敢攻打我们赵国,是因为我们国家有你我这一文一武,让我们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吧!”蔺相如接着说:“我愿跟大哥结为兄弟。”廉颇激动地说:“好!好!”蔺相如让家丁在后花园内摆放好香和酒,蔺相如和廉颇就来到后花园内。只见,他们同时跪下,大声说道:“我们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接着他们高举酒杯,一饮而进。就这样他们在后花园内结为了兄弟,并许下同生共死的诺言。

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兄弟,同心协力保护赵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名人故事:比片酬更重要的

全文共 816 字

+ 加入清单

2008贺岁大片《叶问》云集了众多大牌明星,比如甄子丹、任达华、樊少皇,还有洪金宝担任武术指导。

都是豪情男儿,所以剧组人员到位的那天晚上,大家聚在一块儿喝酒。洪金宝前几年还活跃在银屏上,以其高超的武术造诣饮誉圈内。近年年岁渐长,慢慢退居幕后做起自己擅长的武术指导工作,为许多当红影星设计武打套路和动作,深得大伙敬重。他性情豪爽,又会逗乐,酒量又大,所以当晚的气氛极为火暴,连不胜酒力的任达华也放量豪饮起来。

喝到酣畅处,洪金宝提议猜拳助兴,大伙儿一致赞同。在划拳的过程中,洪金宝总觉得甄子丹动作看上去有些别扭,观察了一会儿才发现,原来甄子丹平日做事使用的一直是右手,今天用的却是左手,看上去自然很滑稽。洪金宝于是关切地问甄子丹这是怎么回事。

甄子丹告诉他,不久前拍片,自己的右臂不慎严重骨折,伤势虽已痊愈,但还是不能过分使力。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洪金宝便在心里盘算着能为甄子丹做些什么。

片刻之后,洪金宝向大家告辞,说自己有事要先走一步。大家都觉得意外——这不是爱热闹的洪金宝大哥的作风啊!

酒宴结束后,大伙回到住处,看到洪金宝房间的窗户还透着灯光,心里更是不解。

第二天,影片正式开机。刚到片场,洪金宝就递给甄子丹一个本子。甄子丹打开一看,是武术动作设计图。他很纳闷:前些日子洪大哥不是已经给了自己一个画有详细分解动作的本子吗?自己已经记得很熟了。难道是要添加新的漂亮招式吗?

仔细一琢磨新本子上的那些招式,他惊讶地发现:原来所有在右手发力的动作,全被洪金宝改到了左手!那可是几百个招式呀!而且还要考虑动作的连贯性!

看着洪金宝红肿的双眼,甄子丹才明白洪大哥一夜未睡全是为了自己的右臂!他的心头一下子涌上了一股暖流。

《叶问》大获成功。在新片发布会上,当记者问到甄子丹片酬问题时,他动情地说:“这些年我拍的片子不少,报酬也不低,钱对我来说不是一个问题。这次拍摄《叶问》,我的最大收获,就是得到了洪金宝大哥的最贴心的照顾,它是比片酬更重要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名人故事作文600字

全文共 608 字

+ 加入清单

我阅读了《名人故事》这本书后,从中了解到了古今中外的名人勤奋好学,报效国家感人故事,展现他们的才智。我最喜欢岳飞的故事。

这个故事说,岳飞小时侯家境贫寒,从小就帮家里做些杂活,但他非常好学。尤其喜欢读《左氏春秋》《孙子兵法》及《吴子》这类的书。他小时侯力气非常大,十多岁的时候就能拉开三百斤的大弓。因此,他平时在读好书的时候,也常常练剑习武。期间,他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枪”。当时,北方的金兵常常入侵中原,母亲鼓励岳飞报效国家。从军之前,母亲在他的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岳飞不忘母训,那四个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岳飞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英勇的抗金军队。“岳家军”打败了金兵可是最后还是被奸臣秦桧和昏君赵构给害死了,我觉得秦桧是卑鄙小人,太坏了。我真想狠狠地揍他一顿。

岳飞有两句名言,我非常喜欢,“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他那热爱祖国,保卫国家,刻苦学习,不畏困难而战的那种精神值得我学习。

岳飞虽愚忠,但忠的有骨气,他的好身手,对人民对祖国的爱让我感动,但他的死却是一个遗憾,没有使他的伟大升华到更智慧的境界,始终是一个遗憾啊。我们只有把对岳飞的感叹实现在学习他的忠和勇,让他的精神保留在中华大地上,永远流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哲理故事及感悟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几年前到韩国出差,有一件小事令我的至今难忘。

在韩期间参加了几场研讨会,会场设有饮水处。第一次到这类饮水处,却找不到水杯。只看到饮水器旁边放着一叠纸,像办公桌上用来写备忘录的贴纸一样的东西。有人就拿起这玩意装水饮用。我的拿起一片,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纸口袋。尺寸比一张名片稍大,上面有英文写着BEST MINERAL WATER CUPS(最好的矿泉水杯),用手撑开即可装水饮用。装水量也就够喝一两口,想多喝只能再装。

媒体经常有“如今我的们是否还应该省俭”之类的讨论。在我的看来,韩国社会比我的们富裕,但他们比我的们讲究节约。我的也到过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发现人家也比我的们注意节约资源。我的在英国一家大学访问期间,住在校园附近的一家旅馆。它的房间不大但舒适,陈设优雅而不奢华。浴室不放牙刷牙膏肥皂毛巾,墙上贴了告示:为了环保和节约,如有需要可到柜台索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淋浴设备:电热水器,淋浴龙头的出水孔极为细密,喷出的不是水柱倒像是浓雾,洗一次澡用的水大概也只有我的在家里用的三分之一。我的回国后跟家人谈起,曾开玩笑说,英国人是用喷雾器冲凉的。

这些国家都比我的们富裕,但社会的整体取向并不奢华,而是注重省俭。在个人是省钱(老板省成本),在社会是节约了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名人故事天才源于勤奋

全文共 1123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读过这样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是晋代闻名遐迩的两大家族。王家是以王羲之为代表,是名流千古的一代书圣。“清风入袖,明月入怀”,人们用绝妙的比喻形容王羲之的书法,他作品的笔法、墨气、行款、神韵,无不为后人赞叹景仰。他是一个没有真迹存世的大书法家,然而后人对他的书法作品却是推崇备至,如痴如醉。他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王羲之小的时候,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提到王羲之不得不提到《兰亭序》,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三月三,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东晋永和九年的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饮酒作诗。42位名士列坐溪边,由书僮将盛满酒的羽觞放入溪水中,随风而动,羽觞停在谁的位臵,此人就得赋诗一首,倘若是作不出来,就要罚酒三杯。正在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这时众家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集序》。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名噪天下的《兰亭序》由此而生。

每每提到王羲之,大家都会羡慕他的成就、惊叹他的天赋,但是他成功背后更多的是汗水与勤奋。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充分证明 “天道酬勤”φ飧鲎匀还媛桑它决不亏待勤奋的人。一个不愿付出艰苦劳动的人、一个甚至不肯挥洒汗水的人只能虚度年华空白少年头。人类历史创造了两类天才:一类聪明绝顶,一类终生勤奋。而历史对后者格外垂青。因此,你若立志创造一番事业,那么,勤奋之舟则是万万不能弃之不用的。

最后,我想用《周易》里的一句话作为结语,与大家共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名人李大钊的小故事

全文共 440 字

+ 加入清单

李大钊又非常注重用音乐来陶冶孩子的心灵,用歌曲寓理于情,寓教于乐,使孩子在愉悦中受到教育。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稍有空闲,就将儿子李葆华、女儿李星华喊进书房,先要他俩将当时在学校学的歌唱给他听,孩子们高兴地唱起了喜欢而又熟悉的《校歌》:“啊,我们亲爱的孔德,啊,我们的北河沿!你永是青春的花园,你永是美丽的王国……”李大钊听完歌,没有一句夸奖,只是幽默地说:“北河沿是一条又脏又臭的水沟,我天天到北大去,都从那里经过,里面常泡着死猪、烂狗,臭烘烘的,怎么能说是孩子们青春的花园、美丽的王国呢?这个歌子太不现实了,这不是培养孩子们睁着眼睛撒谎吗?”

接着,他就教孩子们唱《国际歌》。他一边弹琴,一边用低沉的声音唱着。他说,声音不能太大,让街上警察、暗探听见,他们会把我们逮起来的。他不仅教孩子会唱,还把歌词大意讲解给孩子听,并且用家乡一位穷苦大伯一年辛苦到头,全家还是吃不饱穿不暖的例子,帮助孩子领会歌词的意义,加深印象……结果,没教唱几遍,孩子们都会唱了,而且深深地爱上了这首珍贵的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现代名人小故事:身残志坚张海迪的传奇一生

全文共 535 字

+ 加入清单

海迪出生在山东半岛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5岁时因患病,生活不能自理。但是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没有放弃生命更没有放弃生活,她一面以坚强的毅力与决心同病魔作斗争,一面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延续生命。

她不仅自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而且还自学了大学英语专业。后来又坚持学习日语、德语、和世界语,翻译了16万字的外文著作和资料。她刻苦学习潜心钻研了《人体解剖学》、《内科学》、《针灸学》等十几种医学书籍。她用学到医学知识和针灸技术,为周围群众治病达一万多人次。她还学过无线电技术、音乐、绘画和书法等多门类知识与学科,以此做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提到80年代没有一个名字比张海迪更深入人心,她影响了中国几代人。

张海迪小时候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姑娘,5岁不幸患了严重疾病,从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觉,从此她成了一个高位截瘫的人,站不起来了。

小海迪瘫痪了,人们都认为她这一生只能依靠别人来生活了。可是,小海迪想:我要自立,长大了要为人民做点事,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要实现这个愿望,没有知识、没有本领怎么行呢?可是,她又没办法去学校读书,于是,她小小年纪,就立下志向,决心以病床当课桌,自学成才。她开始用识字卡片学习认字,不久,又学会了汉语拼音和查字典。从此,她以顽强的毅力走上了自学求知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