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晋文公的历史故事简短(精选20篇)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是开学吧小编整理的作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浏览

3021

作文

252

历史名人女娲的故事

全文共 1722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盘古开天地,揭开了人类历史,便开始了无休止的争斗。历史是由男人写的,也有不少女人涌现在其中,娲皇,也就是女娲氏可说是我们中国千古第一的英雌。

她生在承注山(现山东济宁县四十里),虽然是个女子,但也是个极奇怪的人,她的相貌尤为难看,牛首蛇身赤发,本领又极大,一日之中,可以有七十种变化。她是伏义氏的妹子,又叫女希氏。她在伏义氏的时候,就已做了一件极重要的事,制定嫁娶之礼。

太古时,男女之间不但交际公开,自由恋爱,甚至是随意匹配,女子遇到男子,没有一个不可使他为人之夫,男子遇到女子,没有一个不可使她为人的妻子,即人尽可夫,人尽可妻。到后来,生出的孩子,问他的父亲究竟是谁,连他母亲自己也莫名其妙。于是女娲氏提出男女两个配做一对夫妻,有一定的住所,永不离开,假定男子得到女子,叫做宝;女子得到男子,叫做家;这“家宝”两字,就是一对夫妻的永远往所了。在男女的结合中,必须是女子到男子那里去。因为要能够谋衣食,要能够抵抗仇敌,将男子和女子的体力比较起来,当然是男子强,女子弱,再加上女子生理上的缘故,有时不但不能够供给男子,保护男子,反而必须受男子的供给和保护,既然如此,女子就应该服从男子,住到男子那边去。女子必须住到男子那边去,但嫁娶的时候,还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是正姓氏,因为夫妻的配合,是要他生儿育女,传种接代,但是同一个祖宗的男女却配不得夫妻,因为配了夫妻之后,生出来的子女,不是聋,就是哑,或者肢体不全,或者成白痴,即使一个时候没有,到两三代之后终究要出现,“男妇同姓,其生不蕃”,是血份太热造成的。第二个条件是通媒的,这是郑重嫁娶的意思,现在男女的结合太随便,可以说全是由于情欲的冲动,而没有另外的心思。男女的情欲,本来是极易冲动的,青年男女的情欲,尤其容易冲动,凡是情欲冲动结合的,一旦情欲冲动的热度低落,就不免冷淡起来,结合得太容易,分散也一定极容易,而夫妻的结合应享受永远的幸福,通过媒妁,靠自己的亲眷朋友,或者邻里年高德劭,靠得住的人从中牵线,反复考虑,既免了男女情欲的刺激,又免了奸诈鬼蜮的行为,减少夫妻的离异。第三个条件是要男子先行聘礼,这是专为男子设的,大凡天下世界,女子对不住男子的少,男子对不住女子的多,女子住到男子那边去,又服从男子,就会有些不明道理的男子,骄傲起来,凌辱女子,欺侮女子,或者竟以女子为供我娱乐的玩物,行聘就表明一种诚心求恳的意思,也表明一种尊重礼貌的意思,这个婚姻才算确定,男子应该知道,夫妻的“妻”字是“齐”的意思,是同心合意,相敬如宾。

女娲氏是和他的哥哥伏羲氏商定这婚嫁之礼的,当时伏羲氏就笑道:“只怕你这几个方法定得太凶,剥夺人家的自由,制止人家的恋爱,只怕几千年以后的青年男女,也要大大地不依,骂你是罪魁祸首。”女娲氏相当看得开,笑道:“随便什么方法,断没有历久不衰的。果然那个时候,另有一个还要好的方法来改变我的方法,那也是大大的好事,况且我的方法能推行几千年,还有什么要说的呢?”

自此有了固定的婚姻制度,于是有了紧密结合的家庭关系,有了相互依赖的宗族体系,构成了互助合作的社会结构,并逐渐扩大为民族团结与国家生存发展的胶合剂。所谓“建功立业,固然可使一世之人享受其福贵,建立一项可大可久的良好制度,则可使万世子孙受惠无穷。”神话中讲女娲氏捏土造人大概就是寓指此事。

诗书礼乐是人类由愚昧进入文明的明显标志,远古时期似乎还谈不上诗书创作及吟咏,但是女娲氏创造了婚姻制度,也就是制定了礼德的原始面貌,开始了有礼法的概念,可分出人类与禽兽的不同之处,使得人类在宇宙万物之中蓦然间跃到领导的地位,后世尊女娲氏为帝,为皇,都是出自对她的德泽的一片感激之情。

女娲氏为了美化人类的精神生活,还发明了笙簧乐器,能把风嘶鸟语,虫鸣溪唱,丝丝入扣地吹奏出来;男贪女爱的喁喁情话,水乳交融的心灵恋歌,也能曲曲传神地表达得淋漓尽致,于是人与人之间增添了无限的祥和气氛,特别是男女之间,由于音乐的滋润,许许多多幸福快乐的恋情,都被优美的音乐旋律激荡起来。

后来伏羲氏死了,女娲氏代立,没有儿女,因为年纪渐老,便退休到美丽的地方,即现陕西蓝田县女娲谷。那知来了一个康回,专用水害人,女娲氏老大不忍,于是再出来与康回斗争。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关于纸上谈兵的历史故事

全文共 113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成语故事】

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父亲。赵括从小的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那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于是,赵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然而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不但从未赞扬过儿子的夸夸其谈,反而却常常担忧地说:“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将必是赵括无疑。”

过了几年,赵奢死去了。

这一年,秦国对赵国大举进攻,赵国派了年龄很大的将军廉颇率军迎敌。开始,赵军连连失利。在这样的情况下,廉颇改变战略方针,他下令让军队坚守城池,以逸待劳,不要主动出击,保存实力把住阵地从而拖垮秦军。结果真的,秦军由于远道而来,经不住廉颇的拖延,粮草渐渐接不上,快要支撑不下去了,秦军十分恐慌。于是秦军也施展汁谋,派人悄悄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括担任大将。”

赵王正在为廉颇在军事上毫无进展而闷闷不乐,听到外面流传的那些说法,便撤掉廉颇,要派赵括为大将来统帅军队。赵括的母亲记住丈夫生前的嘱咐,再三向赵王说明情况,极力劝告赵王收回决定,可是赵王哪里听得进去,他真的任命了赵括担任大将来取代廉颇。

赵括一到前线,便开始胡乱指挥起来。他完全改变了廉颇的策略,大量撤换将官,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军心涣散。

秦军得知赵军这些情况,自然正中下怀。一天深夜,秦军派一支队伍偷袭赵营,刚一交战,便佯装败走。同时,秦军又派兵乘机切断了赵军的粮道。

赵括不知实情,还以为秦军真的是败逃。他得意地想,取胜即在眼前,这正是表现自己的时候。于是他命令部队紧紧追击。结果,赵军追了一段后即被秦军伏兵将追兵拦腰截断,使赵军首尾不能相顾。然后,秦军一齐杀出,将赵军各个击破,团团围住。

赵军被秦军围困40多天,粮食早已吃光又没有接应,一时间军心大乱。赵括一筹莫展,满肚子的兵法也不知如何施展。眼看守下去也是活活饿死,便率军仓皇突围。可是怎敌秦军四面掩杀,哪里突得出去。结果赵括被乱箭射死,40万赵军也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赵国就一蹶不振。

赵括并无真才实学,而赵王还对他委以重任,结果招致惨痛失败。看来,教条主义的危害是不可轻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历史故事:同室操戈

全文共 2156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郑庄公的母亲武姜,申国国君申侯之女。第一胎生个男孩就是寤生,本该是件很让人高兴的事情。但武姜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孩子的出生方式很让她不满意。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郑庄公(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01年),姬姓,名寤生,郑武公之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郑国第三任国君,公元前743年―公元前701年在位。

郑庄公的母亲武姜,申国国君申侯之女。第一胎生个男孩就是寤生,本该是件很让人高兴的事情。但武姜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孩子的出生方式很让她不满意。据史料记载,郑庄公出生时,是脚先出来,后露的头,用现在的话说是难产。于是,武姜对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很不喜欢,甚至有点怨。于是,便为自己的儿子取名为“寤生”。所谓寤生也就是不好生的意思。

又过了几年,武姜生下二子叔段,很是让武姜喜欢。要求郑武公废寤生而立段为世子,未获郑武公接纳,武公死后,寤生继位。

庄公刚继位,武姜就开始为叔段谋求一定的政治地位和权势。她开口向庄公要了一个地方——制邑。制邑是郑国都城新郑的门户,谁如果要是控制住了制邑,那么,将来造反的成功率那是很高的。面对母亲对此地的索要,庄公就说——先父临死之前交代,以后分封功臣子弟,除了制邑外,其他任何地方都可以!

对于这个回答,武姜有点始料未及。但她很快亮出了自己的第二个方案:制邑不给,那荥(xíng)阳给他总该可以吧?面对大儿子的沉默,武姜相逼——如果连这个小小的要求你都答应不了,那我和你弟就只好到别国求生去了!庄公心想:如果让叔段去荥阳,叛乱是早晚都要发生的;如果不答应她,自己将背上不孝顺的帽子。就把荥阳给叔段了!

现在武姜和叔段地盘有了,权利有了,经济实力和武装力量也是以前所不能比的。到达荥阳后,叔段就开始四处活动,到处拉拢人马,准备伺机行事。一次,叔段托名外出狩猎,调动大批军队突袭了郑国的两大军事重镇——鄢城和廪延。公子吕建议庄公已经抓住了他的把柄,有了处置他的理由。再者郑国现在出现了两个政权;如果再不行动,等以后时间长了,他的实力进一步增强,到时候不光军事上对我们有一定的威胁,而且人心也会发生动摇。

庄公听公子吕说完,说:如果现在我把太叔段打败,你们有没有考虑过这一过程会有一个人会进行干预?现在动手,即使赢了,但国内外到处散播谣言,说我寤生不光杀了自己的兄弟,而且对自己的母亲也极为不孝。该怎么办呢?见庄公有此忧虑,公子吕出了一计——引蛇出洞。让庄公对外声称自己要去洛邑朝见周王,此等消息一传到,他们一定会有所行动的!果然不出所料,武姜赶紧写信给太叔段,信中把庄公动身日期告诉了他,并约定到时自己也会派人在城内动手,和你的人马来个里应外合,不愁夺不到郑国的政权。

就在太叔段带领大军从京城出发的同时,另一班人马也在悄悄行动——公子吕带领大批人马已经埋伏在京城的外围,他们的行动目标是:在太叔段走远之后,突袭荥阳,一举拿下他的老巢!

太叔段出发就得到报告荥阳被公子吕围攻,慌乱之下,太叔段带领自己的人马火速回援。但一切都晚了,等太叔段一行到达京城城下之时,城上遍插的是公子吕和郑国中央政权的旗帜。太叔段赶紧逃到了共城。共城只是一个小小的城镇,公子吕并没有费多大的精力,共城就轻松到手了!太叔段由于无颜见人,兵败后即自杀。太叔段死后,庄公命人将先前武姜所写之书,以及自己骗的得回信,一起送到了武姜的手中。随信还留有一句话——“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如果你不死,我是不会去见你的)”!

武姜见到书信,羞愧难当,搬往郑国的偏僻小镇颍地居住。毕竟血浓于水,母子情深!庄公很是想念母亲,无奈君无戏言。说来也巧,就在武姜居住的颖地附近,有一位高人,名叫颍考叔。他听说庄公的隐忍与谋略,认为庄公一定不是一个守成之君,他以后一定会做出一些惊人的业绩。所以,他不想让庄公为此事背上心理包袱。于是,他来到都城,请求面见庄公。在设宴招待颍考叔时,颍考叔在用餐时把一些好吃的东西藏在了袖子里。庄公感到非常奇怪,就问:"这是何意?"颍考叔说:"我母亲常年在乡下没吃过君主赐的饭食,我想给她带一些回去,以表示我的一片孝心。"郑庄公有感而发,就讲了与自己母亲关系破裂的经过。颍考叔给庄公出了个主意——你不是当初发过“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誓言么。好说,国君可以在颍地的地下挖一个深一点的地道,把挖到泉水(即黄泉)的那一处地方连接到一口水井。然后我把您的母亲给接过去,之后您再过去迎接自己的母亲。这样,您和您的母亲就能够在黄泉边相见了,外界也不会再有什么说法了!

听了颍考叔的点子,郑庄公大大为高兴,随即就让他带领五百名青壮年前去颖谷去挖地道。在地下将近三十米的地方挖到一个泉眼后,众人赶紧堵上,再起旁边建好水井之后又把泉眼挖开。接着,又在井旁建有一间侧室,用做了母子相认之地。

地下室建好之后,颍考叔立即通知给了郑庄公。然后迎接武姜过去,并把庄公是如何的后悔一五一十地告诉给了她。

武姜现在就剩了长子庄公一人,再怎么说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不可能一点情感都没有。对于颍考叔的做法,武姜也很是感激,毕竟自己马上就要老了,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心理上,都要有所依靠,这个人除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寤生外,其他任何人都是代替不了的!

后来,郑庄公前来迎接母亲。母子二人在地下室内抱头痛哭,顺利相认。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历史典故成语故事8:熟能生巧

全文共 765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个叫陈康肃,号尧咨的人,箭术精良,举世无双。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哈,哈,哈,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啊?”

“师父,您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们还要多跟您学习,学习呢!师父你再表演一下,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让他开心。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便停下来看。

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也很神气的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的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不会。”“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不过,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你简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你的箭术的确平常的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象很内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不服气就比画比画。光说不练你有个什么用!”“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

老翁说完,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杓油,眼睛看准了,油杓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的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

老翁很谦虚的向陈尧咨说:“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的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后来他的人品和箭术一样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历史故事:韦编三绝

全文共 68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韦编三绝,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比喻读书勤奋。以下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中文名】 韦编三绝

【外文名】 Study diligently

【出 处】 《史记·孔子世家》

【词 性】 褒义词

【用 法】 做谓语、宾语;指人读书勤奋

【结 构】 主谓式 近义词三绝韦编,牛角挂书 ,悬梁刺股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释义:“韦”是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书。“三”是概数,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后人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加以概括。用来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故事: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历史故事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大象运到许昌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去看。

曹操的人都没有见过大象。这大象又高又大,光说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么粗,人走近去比一比,还够不到它的肚子。

曹操对大家说:“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们哪个有办法称它一称?”嘿!这么大个家伙,可怎么称呢!大臣们纷纷议论开了。

一个说:“只有造一杆顶大顶大的秤来称。”

另一个说:“这可要造多大的一杆秤呀!再说,大象是活的,也没办法称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块儿称。”

他的话刚说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大家说:“你这个办法呀,真叫笨极啦!为了称称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吗?”

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一个个都行不通。真叫人为难了。

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小孩,对曹操说:“爸爸,我有个法儿,可以称大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爱的儿子曹冲,就笑着说:“你小小年纪,有什么法子?你倒说说,看有没有道理。”

曹冲把办法说了。曹操一听连连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备称象,然后对大臣们说:“走!咱们到河边看称象去!”

众大臣跟随曹操来到河边。河里停着一只大船,曹冲叫人把象牵到船上,等船身稳定了,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条道道。再叫人把象牵到岸上来,把大大小小的石头,一块一块地往船上装,船身就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刚才刻的那条道道和水面一样齐了,曹冲就叫人停止装石头。

大臣们睁大了眼睛,起先还摸不清是怎么回事,看到这里不由得连声称赞:“好办法!好办法!”现在谁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头都称一下,把重量加起来,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历史名人郑成功小时候的故事

全文共 608 字

+ 加入清单

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小时候,既爱习武,又迷读书。可是,他的父亲、福建总兵邓芝龙,却一心一意要把他培养成武将,以便将来能承袭爵位。

一次,邓芝龙父子在幕僚宾友的陪同下,乘着一只官船,在五马江上游览。船内吹箫弹琴,猜拳行令,好不热闹!郑成功却无心玩赏。他坐在角落里,聚精会神地读书。郑芝龙看了,不便直说,吆喝一声:“升帆!”

帆升起来了,风儿将它鼓得满满的,船就像一支离弦之箭,“嗖嗖”地向前飞去。邓芝龙又叫了声儿子,说:“我出个对子,你对对看。”

“请父亲出上联。”郑成功抬起头来。

“你看对面那只舢板,尽管渔民拼命摇橹,可怎么也赶不上我们,所以我以为:‘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这就是上联。”

邓芝龙出的这个上联,实在不好对呀!原来他语带双关,表面上说是拼命摇橹不如升起船帆,实际上“橹速”是影射周瑜的谋士鲁肃,“帆快”是隐喻刘邦的参将樊哙,其真意是“文官不如武将”。要找到两个历史人物,又利用谐音,完成这个对偶句,实在不易呀!但郑成功聪敏过人,很快就想出了下联:“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语音一落,满座叫绝。原来这也是个双关语,表面上说是笛声清脆但比不上萧声和谐,实际上“笛清”暗指宋仁宗驾下的大元帅狄青,“箫和”暗指协助刘邦治国平天下的丞相萧何。其真意是“武将难比文官”。

在众人的赞叹声中,邓芝龙暗暗感到自己以前的做法似有不妥。从此,他再也不干涉郑成功攻读诗书了。郑成功一边读书,一边习武,终于成为赫赫有名的文武全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商汤和伊尹历史故事

全文共 1247 字

+ 加入清单

给孩子讲历史,还要让孩子明白历史的来源与去处,懂得一种历史的书写方法,今天小编介绍关于商汤和伊尹历史故事,一起来阅读下吧:

黄河下游有个部落叫商。传说商的祖先契(音xiè)在尧舜时期,跟禹一起治过洪水,是个有功的人。后来,商部落因为畜牧业发展得快,到了夏朝末年,汤做了首领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了。

夏王朝统治了大约四百多年,到了公元前十六世纪,夏朝最后的一个王夏桀(音jié)在位。夏桀是个出名的暴君,他和奴隶主贵族残酷压迫人民,对奴隶镇压更重。夏桀还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

大臣关龙逄(音páng)劝说夏桀,认为这样下去会丧失人心。夏桀勃然大怒,把关龙逄杀了。百姓恨透了夏桀,诅咒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会灭亡,我们宁愿跟你同归于尽。”

商汤看到夏桀十分fu败,决心消灭夏朝。他表面上对桀服从,暗地里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

那时候,部落的贵族都是迷信鬼神的,把祭祀天地祖宗看作最要紧的事。商部落附近有一个部落叫葛,那儿的首领葛伯不按时祭祀。汤派人去责问葛伯。葛伯回答说:“我们这儿穷,没有牲口作祭品。”

汤送了一批牛羊给葛伯作祭品。葛伯把牛羊杀掉吃了,又不祭祀。汤又派人去责问,葛伯说:“我没有粮食,拿什么来祭呢?”

汤又派人帮助葛伯耕田,还派一些老弱的人给耕作的人送酒送饭,不料在半路上,葛伯把那些酒饭都抢走,还杀了一个送饭的小孩。

葛伯这样做,激起了大家的公愤。汤抓住这件事,就出兵把葛先消灭了。接着,又连续攻取了附近几个部落。商汤的势力渐渐发展了,但是并没引起昏庸的夏桀注意。商汤妻子带来的陪嫁奴隶中,有一个名时伊尹(音yǐn)。传说伊尹开始到商汤家的时候,做个厨司,服侍商汤。后来,商汤渐渐发现伊尹跟一般奴隶不一样,商汤和他交谈以后,才知道他是有心装扮作陪嫁奴隶来找汤的。伊尹向汤谈了许多治国的道理,汤马上把伊尹提拔做他的助手。

商汤和伊尹商量讨伐夏桀的事。伊尹说:“现在夏桀还有力量,我们先不去朝贡,试探一下,看他怎么样。”

商汤按照伊尹的计策,停止了对夏桀的进贡。夏桀果然大怒,命令九夷发兵攻打商汤。伊尹一看夷族还服从夏桀的指挥,赶快向夏桀请罪,恢复了进贡。

过了一年,九夷中一些部落忍受不了夏朝的压榨勒索,逐渐叛离夏朝,汤和伊尹才决定大举进攻。

自从夏启以来,同姓相传已经四百多年,要把夏王朝推翻,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汤和伊尹商量了一番,决定召集商军将士,由汤亲自向大家誓师。

汤说:“我不是敢进行叛乱,实在是夏桀作恶多端,上帝的意旨要我消灭他,我不敢不听从天命啊!”他接着又宣布了赏罚的纪律。

商汤借上帝的意旨来动员将士,再加上将士恨不得夏桀早早灭亡,因此,作战非常勇敢。夏、商两军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打了一仗,夏桀的军队被打败了。

最后,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汤追到那里,把桀流放在南巢,一直到他死去。

这样,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历史上把商汤伐夏称为商汤革命,因为古代统治阶级把改朝换代说成是天命的变革,所以称为“革命”。这和现在所说的革命完全是两回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隋唐历史人物成语故事

全文共 3899 字

+ 加入清单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接下来小编搜集了隋唐历史人物成语故事,欢迎查看。

一、秦琼卖马

隋朝末年,在济南府当差的山东豪杰秦琼受命来潞州办事,不幸染病于店中,所带盘费俱已耗尽。无奈之中,牵着他心爱的坐骑黄骠马到西门外的二贤庄去卖。

秦叔宝将黄骠马拴在庄南大槐树下。

单雄信听说有人卖马,便去相马。秦叔宝早在山东就听说单雄信是一条好汉,只是眼下穷困潦倒,羞于颜面,难以通报真名实姓。偏偏单雄信听说卖马人是济南来的,便请他到府上吃茶,还顺便打听仰慕已久的山东好汉秦叔宝。秦叔宝谎称:“员外打听的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雄信闻知他与叔宝是朋友,随即修书一封托交叔宝,并付了马价纹银三十两,外加程仪三两,不在马价数内,还取潞绸两匹相赠。

却说秦叔宝瞒得了单雄信,却在潞州酒楼上邂逅了另一条好汉,他叫王伯当。王伯当告知了单雄信,害得雄信到处寻找秦叔宝。后来两位英雄终得相识,单雄信盛情款待,让叔宝在二贤庄精心养病八个月。离别时单雄信为其黄膘马配上了金镫银鞍,并以潞绸、重金相赠,从此二人结下莫逆之交。随后二人在推翻隋王朝的农民起义中同仇敌忾,为起义军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业绩。唐朝兴起后,秦琼终身保唐,单雄信则抗唐到底。尽管单、秦二人后来分道扬镳,但患难中结下的兄弟情谊始终如故。《说唐》中的“秦琼建祠报雄信”,说的就是秦琼闻得擒了雄信,飞马来救。走到跟前,头已落地。叔宝抱住雄信的头,跪在地上,悲痛欲绝。后将雄信夫妻合葬在洛阳南门外,起造一所祠堂,名为“报恩祠”,以报潞州知遇之恩。

二、房谋杜断

朕寻求贤才呢?”于是下令:“尚书省具体事务由尚书左右丞负责,只有需要上奏的大事,才由左右仆射处理。”房玄龄通晓政事,又有文才,日夜操劳,惟恐有一点差错。他运用律法宽厚公平。他与杜如晦一起选拔士人,不遗余力,甚至尚书省的制度架构,都是二人商量决定的。太宗每次与房玄龄议事,总是说:“一定要杜如晦决定。”等到杜如晦来了,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计策,这都是因为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的缘故。房玄龄和杜如晦十分投合,齐心协力为国家效力。所以唐朝的贤德宰相,首推房、杜二人。公元630年3月,杜如晦病重,太宗派太子前去问候,随后又亲自去探病。19日,杜如晦去世。太宗每次得到好东西,总是会想起杜如晦,派人赐给他的家人。

过了很久,说起杜如晦,总是忍不住流泪。太宗对房玄龄说:“你与如晦一起辅佐我,如今只能看到你,看不到如晦了。”公元648年,房玄龄病重,太宗征召他去玉华宫,让他坐着轿子入殿,到皇帝御座旁再下来。君臣二人见了面,相对流泪。太宗将他留在宫中疗养,听说他病情略有好转,则喜形于色;听说病情加重,则忧虑憔悴。房玄龄上表,劝太宗停止征讨高丽。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娶了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为妻,太宗对公主说:“你公公病得那么重,还在为国事操心。”于是,太宗亲自前去探望,握着房玄龄的手,与他分别,悲伤得不能自已。

7月24日,房玄龄因病去世。唐太宗的“房谋杜断”用人搭配体系是非常高明的。用人不仅表现在人才的多少,而且还在于人才的合理搭配。在一个人才众多的群体中,不仅要有个体的优势,更需要有最佳的群体结构。“全才”是极少有的,“偏才”是绝大多数,但“偏才”组合得好,就可以构成更大的“全才”。

三、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世人说唐朝大诗人李白,少年求学的时候,长期读书没有成果,打算放弃。

渡过了小溪,看见河边有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很粗的铁棍。李白好奇的问:“老婆婆,您磨铁棍做什么呀?”

老婆婆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的针。”

李白吃惊的说:“哎呀!即便是一般的铁棍,也难以磨成那么细的绣花针,您怎么还偏偏找了根鸭蛋粗的铁棍,就算是像我这样的年轻人,磨一辈子也未必能把这根铁棍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啊!”

老婆婆笑呵呵的说道:“哈哈哈,小朋友你有所不知,家中只有我手里的这一根铁棍,这还是我当年风华正茂之时,一直没有用过,留下来没打磨过的,原打算作为厨房做饭之需的烧火棍呢。而且,我并不担心自己会空耗岁月,也没有什么到头来白忙一场的无聊杂念,只要我还活着一天,就会坚持不懈一天,把自己这根铁棍磨的比昨天更细那么一点,最后自然就磨成绣花针了嘛。”

李白听后很有感触,想到自身的缺陷其实是可以用持之以恒的刻苦来弥补的,如此一把年纪的老人都能有信心去做看起来希望渺茫的事情,我怎么可以因一时的挫折就随便半途而废,放弃所追求的理想呢,于是马上返身回到学院继续读书。

一年之后,李白再次下山,找到那位老婆婆,在感谢对自己指点的同时,也看到那根铁棍真的细了很多。

若干年后,李白终不负天赋才华,写下大量流芳千古的不朽诗篇。

四、桃李满天下

唐代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一个宰相叫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今属山西)人。此人德高望重,敢于直言相谏,深得武则天赏识。武则天称他为“国老”(武则天即位时,狄仁杰已六十多)而不直呼其名。就是上朝时,武则天也不让他跪拜,说:见狄公下拜,我浑身都痛。武则天常对其他大臣说:“不是特别重要的军国大事,你们不要去麻烦狄老。”

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多种措施,广罗人才,并让狄仁杰给他推荐能担任将相的人才。狄仁杰推荐了张柬之、姚崇等数十人,这些人后来多成了名臣。有人对狄仁杰说:“你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朝廷里有才能的大臣都是你推荐的,真是桃李满天下啊。”狄仁杰说:“推荐有才能的人为国家效力,不是为私,是我应该做的。”

公元700年,七十岁的狄仁杰病死,武则天痛哭流涕。自此以后,每当朝廷有大事而众人又不能解决时,武则天常叹息说:“老天爷为什么这么早就夺去了我的国老啊!” “桃李满天下”是形容老师教的学生很多,遍布各地,“桃李”是学生的代称。

五、当局者迷

唐朝的大臣羹光上书唐玄宗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征整理修 订过的《类礼》(即《礼记》)列为经书,也就是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 玄宗当即表示同意,并命元澹等仔细校阅一下,再加上注解。 不料,右丞相张说(yue)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说,现在的《礼 记》,是西汉戴圣编纂的本子,使用到现在近千年;再说东汉的郑玄 也已加了注解,已经成为经书,有什么必要改用魏征整理修订的本 子呢?玄宗觉得他说得也有道理,便改变了主意。但是元澹认为,本 子应该改换一下。

为此,他写了一篇题为《释疑》的文章表明自己的 观点。 《释疑》是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写成的。先是客人问:《礼记》这 部经典著作,戴圣编纂、郑玄加注的本子与魏征修订的本子相比,究 竟哪个好?” 主人口答说:“戴圣编纂的本子从西汉起到现在经过了许多人 的修订、注解、互相矛盾之处很多,魏征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而重新 整理,谁会想到那些墨守成规的人会反对!” , 客人听后点点头,说:“是啊,就像下棋一样,下的人反倒糊涂, 旁观者却看得很清楚”。

六、请君入瓮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有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说:“哦,请快快指教。”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七、瓜田李下

唐朝唐文宗时,大书法家柳公权忠良耿直,能言善谏,官职担任工部侍郎。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现陕西邮县)做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皇帝就以这件事来问柳公权:“郭宁是太皇太后的继父,官封大将军,当官以来没有什么过失,现今只让他当邮宁这个小小地方的主官,又有甚么不妥呢?”柳公权说:“按照郭宁的贡献和功绩来说,派他到邮宁去当主官,原本是合理合情,无什么好争议的,可是议论的人都以为郭宁是因为进献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个官职的。”唐文宗说:“郭宁的两个女儿是进宫陪太后的,并不是献给朕的。”柳公权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人们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瓜田李下”是从古乐府《君子行》中的诗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引申来的。这里柳公权是比喻皇帝的做法很容易让人产生怀疑。

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从此,唐太宗很注意听取下面说的谏言,鼓励大臣直言进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明白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用人做镜子,可以清楚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镜子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晋文公退避三舍的历史故事

全文共 1519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是立体的,亲切的,也是有温度的,今天小编介绍晋文公退避三舍的历史故事,一起来阅读下吧: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

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

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

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末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

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

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回到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

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践音jiàn)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托梦破案的历史故事

全文共 146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宋保元年间,竟陵知县万义成刚刚查勘了一桩公案,打道回府。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宋保元年间,竟陵知县万义成刚刚查勘了一桩公案,打道回府。行到竟陵以北的古甑堤边,忽然一阵旋风过后,面前出现个绝色女子,约十七八岁年纪,生得花容月貌、秀色可餐。她走到万义成跟前,大叫一声:“老爷,冤枉啊……”便跪在地上,泣不成声了。

万义成忙问道:“姑娘,有何冤情快快讲来,本县定替你作主!”

万义成连问了几声,不想那女子却半天不语。最后,那女子被问急了,只得抬起头来。万义成定睛一看,却见那女子七孔流血,口含青草,面目恐怖狰狞。万义成一下惊醒,原来是南柯一梦。他忙命停轿,下去一看,只见离路不远处有座废弃的砖窑,于是带着众人走了过去。窑内恶臭熏天,砖石瓦砾扔得到处都是,砖缝里长满了杂草。见一处有个砖堆十分可疑,万义成忙命衙役将砖堆扒开,里面立刻露出一具腐烂的尸骨。从骨架的形体成色上看,是个女人,至少死了半年了。回想刚才梦见女子喊冤的事,万义成想:此尸骨肯定是那个被害的女子,由于冤魂不散,才拦轿喊冤的。那么凶手是谁呢?

回到衙门,刚好荆州知府陈大人来到竟陵,万义成便将破窑中的腐尸案对知府大人禀报了一番。恰恰陈大人也曾接到一桩案子,江陵有个丁员外,他的女儿因同家里赌气逃了出来,可能到竟陵她姑姑家来了。可是丁员外差人到竟陵她姑姑家来一问,又说没见她来这里。丁员外又派人四下寻找,女儿就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丁员外这下着了慌,心想女儿一定是被人害了,就到知府衙门报了案,知府陈大人正是为此事而来。既然万知县在破窑发现一女子的尸骨,说不定那尸骨便是丁员外女儿的也未可知。知府大人限定万义成在一月之内一定要抓住凶手,否则,将革职查办。可是,此案一无头绪、二无线索,想破此案,谈何容易!万义成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只得按梦中的情形,口中反复地念诵道:一个女子,口含青草,大喊申冤……突然,他双眼一亮:莫非那杀人凶手名叫“含青”?

事到如今,死马也只能当作活马医了。万义成忙将齐都头唤过来,说道:“古甑堤发生的那起杀人案,凶犯名叫‘含青’,限你在二十日内一定要将凶犯捉拿归案。如果二十日内交不出凶犯,本官被革职查办前,先要砍下你的脑袋,明白吗?”

不知不觉二十天期限已到,捉拿凶犯“含青”的事却毫无结果,齐都头急得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他转念一想:说不定世上根本就没有“含青”这个人,一定是老爷被知府大人逼急了,便依样画葫芦又来逼下面这些当差的。也罢,杀人不过头点地,挨刀只有碗口大个疤。我齐某岂是贪生怕死之辈?不过上路之前,也要做个饱死的鬼。横竖查不到凶犯,他索性不查了,决定先割一斤肉来,吃了好上路。便拿了几钱银子,到肉案前来割肉。那割肉的汉子约四十来岁年纪,一脸的大胡子,生得五大三粗,看上去倒像个卖肉的老把式。齐都头将银子往案上一扔,大声说道:“割一斤肉!”

那汉子出手就是一刀,直溜溜割下一块肉来,也不用称,随手扔给齐都头。齐都头将肉掂了掂,说道:“你连称也没称,这有一斤吗?”

汉子十分自信地说:“我罗青割肉不用称,一刀就是一斤!”

齐都头见说不觉吃了一惊:世上果真有“含青”其人!怕听错了,他又问了一声:“你叫什么名字?”

汉子道:“在下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姓罗名青的便是!”

有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齐都头道:“本都头找的就是你这个‘含青’!眼下有桩公案和你有关,请随本都头到衙门里走一遭!”

汉子虽被弄得摸不着头脑,但都头大人发了话,哪敢不去?只得将肉案的事托付给旁边的一个同伙照看,随齐都头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历史名人屈原沉江的故事

全文共 1388 字

+ 加入清单

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又想重新和齐国联合。秦昭襄王即 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出危险。他就跟大臣们商 量。

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强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大王 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

可是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却一股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为了把秦国当做敌人,结 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

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么能推辞人家呢。”

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就上秦国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 路。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秦昭襄王就 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把太子立为新的国君,拒绝割让土地。这个国君就是楚顷 襄王。公子子兰当了楚国的令尹。

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一年多,吃尽苦头。他冒险逃出咸阳,又被秦国派兵追捕了回去。 他连气带病,没有多久就死在秦国。

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头,心里很不平。特别是大夫屈原,更是气愤。 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

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 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 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 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

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挤出去,简直气疯了。他到 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汨音mì)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 诗歌。

附近的庄稼人知道他是一个爱国的大臣,都挺同情他 这时候,有一个经常在汨罗江上 打鱼的渔父,很佩服屈原的为人,但就是不赞成他那愁闷的样子。

有一天,屈原在江边遇见渔父。渔父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弄到这 等地步呢?”

屈原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个干净人;将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 所以我被赶到这儿来了。”

渔父不以为然地说:“既然您觉得别人都是肮脏的,就不该自鸣清高;既然别人喝醉 了,那么您何必独自清醒呢!”

屈原反对说:“我听人说过,刚洗头的总要把帽子弹弹,刚洗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上 的灰尘。我宁愿跳进江心,埋在鱼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 一身脏。”

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 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

附近的庄稼人,得到这个信儿,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 的影儿。大伙儿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

渔父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了船把 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后来,他们又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小船改为 赛龙船。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人们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据 说就是这样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历史成语故事600字

全文共 1119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美玉“和氏璧”由于质地优良,因此扬名天下,成为人人都想一睹的至宝。后来,这块宝玉被赵惠文王所拥有。秦国国君秦昭襄王听说此事,便想霸占此玉,并借机欺辱赵王。于是,秦王提起笔来给赵王写了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换和氏璧。

赵王接到这封信件,明知这是秦王使诈,想将美玉骗到手,可是要是不把玉给他,他又会把此事当做借口,攻打赵国。而当时秦强赵弱,一打起仗来,赵国的老百姓就要遭殃了。赵王对此事无法决断,因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愁得不行。

这时,有人对赵王说,平民蔺相如是个饱学之士,经常帮人解决难题,如果请他到宫殿上商议,或许能出个好主意。赵王听说赵国有此奇人,心中非常高兴,忙派人宣蔺相如来见。

蔺相如见到赵王后,就请求由他带着和氏璧去秦国走一趟。他说:“假如秦国把十五座城池割让给赵国,那么这笔买卖也挺合算,我就把玉留在秦国;如果他们没有献城的诚意,我再把玉完整无缺地送回我邦。”

赵王虽然觉得这样做也太冒险了,但又想不出别的主意,只好拜蔺相如为使者,命他到秦国去献和氏璧。

蔺相如到了秦国,来到秦王宫中,把和氏璧双手奉上。秦王将美玉捧在手中,喜不自胜,根本不提用十五座城交换的事情。

蔺相如看秦王并无献城之意,便赔着笑脸对秦王说:“这块美玉上有一块瑕疵,不注意看还真看不出来,待小臣指给您看一看。”

秦王虽然狡诈,也中了蔺相如之计。他一心想看瑕疵到底在何处,就把美玉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手捧美玉,靠在柱子之上,怒气冲冲地说:“依我看来,您并不想把十五座城交给赵邦,只想欺辱我国,让天下人看我家大王的笑话!所以我用计调回宝璧。您如果逼迫我,我的脑袋和美玉就在柱子上一块碎了!”

秦王一心想得到美玉,生怕有所损坏,急忙从旁劝阻。他一面表示绝不食言,一面答应斋戒几日后举行迎璧大典,让蔺相如将和氏璧正式献上。

蔺相如根本信不过秦王,回到住处后就将和氏璧交给随从,让他将璧送回赵国。

到了秦王举行典礼的那天,蔺相如严肃地对秦王说:“我已派人将和氏璧送回我国,您如果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献与我国,我国大王一定会将和氏璧给您送来。如果不这样,您即使把我杀死也无济于事。因为天下之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义的!”

秦王勃然大怒,但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只得放蔺相如回国。

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下盖世奇功,赵王就将他由一介平民封为“上大夫”,位列朝堂之中,专门为君王出谋划策。

成语释义

比喻把原物完整无缺地归还原主。

故事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出处译文

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历史名人白居易勤学苦读的故事

全文共 503 字

+ 加入清单

唐朝有个写诗很多的少年天才——白居易

白居易五六岁便开始作诗,九岁时对诗的声韵就非常熟悉了。母亲是个慈爱、严格又有文化的妇女,充当白居易的启蒙教师。

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她总是拿着诗书教导儿子,不过,孩子毕竟是孩子也有偷懒的时候。这时,母亲不去打骂他,而是讲道理,督促他把漏下的学习任务一点一点补上。

就这样,白居易渐渐养成了勤奋学习的好习惯。

有一次,他拿着自己的几首新作,来到在当时很有名望的诗人顾况俯前,顾况漫不经心地瞟了一下名帖,等他一翻开,眼神就像被磁石吸住了,禁不住韵味十足的吟诵起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好哇,好!能写出这样诗句的人,想在任何地方住下去,都不是难事!快请进!快请进!”

看到写诗的人竟然是一位少年,就高兴的与他谈起作诗来,不知不觉的就谈到了天黑!这一年白居易才16岁。

从此这个会写诗的少年天才的名字,一下子在长安城传开了。

白居易写的诗,生动流畅,连没有什么文化的老婆婆都能明白。可是谁能想到,他那里是什“天才”,他学写诗花了多大的心血啊。

成名后,白居易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了。他还是一天天不停的读了写写了读......白居易给后世留下了3千多首诗歌,成为唐代写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拿破仑·波拿巴N历史上十大不可以思议的名人故事poleonBon历史上十大不可以思议的名人故事p历史

全文共 237 字

+ 加入清单

拿破仑,这个试图统治整个欧洲的人,是一个矮个男人?后来甚至还出现了一种以他命名的心理疾病。可是,实际上他并不矮。拿破仑有五尺七寸(约1.68米),对他那个时代的法国成年男子来说,这个身高是很正常的。他的童年生活比较可怜——父亲死于胃癌,而且因为他生前的赌博行为,死后并未给家里留下任何东西。在学校他也经常因为他的用功刻苦和浓重的科西嘉人口音为同学所捉弄嘲笑,而当时没人预料到拿破仑会成为法国皇帝。说来也奇怪,拿破仑曾患过痔疮,谣传他就是因为疼痛和疾病而在滑铁卢之战中被战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周公辅成王历史故事

全文共 1237 字

+ 加入清单

周公,从成王十三岁到二十岁,代理天子职权,一心朝政,忠心不二,下面是关于他的历史故事,一起来阅读下吧: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害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那时候,周成王才十三岁,再说,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历史上通常不称周公旦的名字,只叫他周公。

周公的封地在鲁国,因为他要留在京城处理政事,不能到封地去,等他的儿子伯禽长大了,就派伯禽代他到鲁国去做国君。

伯禽临走的时候,问他父亲有什么嘱咐。周公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当今天子的叔叔,你说我的地位怎么样?”

伯禽说:“那自然是很高的了。”

周公说:“对呀!我的地位确实很高,但是我每次洗头发的时候,一碰到急事,就马上停止洗发,把头发握在手里去办事;每次吃饭的时候,听说有人求见,我就把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去接见那些求见的人。我这样做,还怕天下的人才不肯到我这儿来呢。你到了鲁国,不过是个国君,可不能骄傲啊!”

伯禽连连点头,表示一定记住父亲的教导。

周公尽心尽意辅助成王,管理国事,可是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却在外面造谣,说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夺王位啦!

纣王的儿子武庚虽然被封为殷侯,但是受到周朝的监视,觉得很不自由,巴不得周朝发生内乱,重新恢复他的殷商的王位,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气,联络了一批殷商的旧贵族,还煽动东夷中几个部落,闹起叛乱来。

武庚和管叔等人制造的谣言,闹得镐京也沸沸扬扬,连召公奭听了也怀疑起来。成王年小不大懂事,更闹不清是真是假,对这位辅助他的叔父也有点信不过。

周公心里很难过,他首先向召公奭披肝沥胆地谈了一次话,告诉召公奭,他决没有野心,要他顾全大局,不要轻信谣言。召公奭被他这番诚恳的话感动,消除了误会,重新和周公合作。周公在安定了内部之后,毅然调动大军,亲自率领大军东征。

这时候,东方有几个部落像淮夷、徐戎等,都配合武庚,蠢蠢欲动。周公下命令给太公望,授权给他,各国诸侯,有不服周朝的,都由太公望征讨。这样,由太公望控制了东方,他自己全力对付武庚。

费了三年的工夫,周公终于平定了武庚的叛乱,把带头叛乱的武庚杀了。管叔一看武庚失败,自己觉得没有面目见他的哥哥和侄儿,上吊自杀了。周公平定了叛乱,把霍叔革了职,对蔡叔办了一个充军的罪。

在周公东征的过程中,一大批商朝的贵族成了俘虏。因为他们反抗周朝,所以叫他们是“顽民”。周公觉得让这批人留在原来的地方不大放心;同时,又觉得镐京在西边,要控制东部的广大中原地区很不方便,就在东面新建一座都城,叫做洛邑(今河南洛阳市),把殷朝的“顽民”都迁到那里,派兵监视他们。

打那以后,周朝就有了两座都城。西部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

周公辅助成王执政了七年,总算把周王朝的统治巩固下来,他还制订了周朝一套典章制度。到周成王满二十岁的时候,周公把政权交给成王管理。

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加勒比海盗背后的历史故事

全文共 285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你知道花生也叫长生果吗?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最近《加勒比海盗5》在中国热播,让我想起了去年看的罗胖讲的一期节目和一本书《海盗经济学》,讲了海盗的诞生、发展史、组织制度和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所以我今天不是要讲这部电影的影评,我也不想做剧透党,我想讲讲我看过的海盗背后的历史故事。

在大航海时代的后期,十六、十七、十八世纪是海盗的最鼎盛的黄金时代,他们与陆地上的盗匪不同,陆地上的盗匪完全可以是民间的一个自发组织,几个兄弟,只要是不学好的组成一伙儿,一起商量好捡起几把大刀,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从此路过,留下买路财,然后就可以开始做生意了。

但那些海盗不一样,光是那一艘船的来历就不同寻常,要知道在当时的经济水平下,一艘船的造价是很高昂的,在那个时代英国一艘船的造价占当时英国财政的总收入的比例,比现在一艘航空母舰占英国财政总收入的比例还要高,而且海军从那时到现在都是最贵的军种,因此那艘船不是一般人都能够拥有的。

在海盗船上,它的分工协作十分复杂。它毕竟是一个战斗单位,有几十门大炮,所以它有炮手,舵手,动力系统,风帆系统,还有战斗组织。光一个水手,要为控制大船的风帆,会打的绳结就得上百种之多。

所以海盗不是自发的一个民间组织,它往往是从社会主流分裂出去的一种组织,英国人和美国人曾经有一段笑话,说的是英国人嘲笑美国人,说你们连爷爷是谁都不知道,美国人反唇相讥,说你们是知道你们爷爷是谁,你们爷爷都是海盗。熟悉英国史的人都知道,原来很多大西洋、印度洋上的海盗,就是英国人一手造成的。

那为什么一个国家会亲手造就自己的海盗呢,这是因为,当时的英国国王采取了一个叫方便法门,在和敌国作战时,比如西班牙、法国,民间可以自发组织各种私掠船去抢劫敌国的商船,然后英国国王给这些私掠船发执照,只要你们不抢劫英国的商船就行,打赢了之后,有战利品咱们一起分。甚至其中很多船就是由英国皇家提供给海盗。

在当时,有一个著名的海盗,叫德雷克船长,现在南美大陆最南端的德雷克海峡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德雷克船长也是一个大海盗,他带领的私掠船发财无数,而且后来英国国王伊丽莎白一世和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打仗的时候,指挥官就是这个大海盗德雷克船长。所以他跟英国国王的的官方关系是一种半推半就,甚至是半合法的关系。

海盗组织里有一句话,叫战争是海盗的训练营,而和平,则是海盗的真战场。等战争打完了之后,就会出现一种情况,大量的海军会被裁军,甚至像原来的这些私掠船,也没有战争了。没有敌国后,英国国王就要把执照收回来,说现在开始不准抢了。

但请神容易送神难,不准抢,海盗的生计从哪儿来呢,所以这些船,这些人,他利用英国已经给他提供的完善的战争机器和组织结构,他就变成了海盗。

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人叫,威廉基德,有点像《加勒比海盗》里的赫克托.巴博萨的造型,这个人在海盗史上排的进前十名。是一个鼎鼎大名的大海盗,但是他的出身是个良民,他是苏格兰人,年纪轻轻就投笔从戎,报效国家,心怀壮志,组织一些兄弟们搞了一些私掠船,拿到了王室发布的私掠的执照,就开始跟敌国作战,后来屡有斩获,干得不错。

当时中央的一些海军大臣,纠结了一些兄弟,说这个小伙子挺能打,要不我们出点钱,给他新造一艘船吧。然后就给他造了一艘38米长的新船,叫冒险号,这艘船上装了据说39门炮,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就资助他出海,当然双方也签了合同,如果抢来了东西,65%归海军大臣这帮人,剩下15%威廉基德自己落腰包,剩下20%分给弟兄们。这就是当时典型的官匪合作的一种模式。

但是倒霉就倒霉在这次出航,1696年他们出航的时候,这一趟不知道怎么就那么不顺,在大西洋上绕来转去,包括在加勒比海那边,逮了半天也没逮到任何船,而且屋漏偏逢连阴雨,船上又爆发了传染病,一下子死了30多个水手,他们出航的时候有150个人,这一下子船上很多分工就没法执行了,所以当时他就不得不在加勒比海那一带补充了一些人,但问题就在这儿,埋下了祸根。

因为这些人当中有当过海盗的,然后后来又接着不顺,又是没逮着船,这些水手就开始不干了,哥们儿跟你出来是要发财的呀,尤其那些当过海盗的人,于是就劝这船长,说咱们就别分什么敌国,友国,自己人,就全部一概抢吧,基德船长被说服了,于是就偷偷摸摸的,逮着英国船也干上几票。

可是好景不长,干到第三票的时候,刚开始不许动,此山是我开,刚说完这一句话,突然发现皇家海军出现了,这基德船长马上下令就跑,但你哪里还来得及,当时皇家海军马上就发现了,哦,原来你是我们的私掠船,是跟我们签过合同的,你现在居然敢干这个事,那你就是百分之百的海盗,你就不合法了。

基德船长看既然遇到这件事情,干脆撸起袖子就开始干了,相当于宋江杀了阎婆惜。然后他们转战到印度洋,专门劫掠印度和英国本土之间的商船,其实主要当时就是东印度公司的那些船,据说当时还劫了一艘当时印度的皇帝莫卧儿帝国皇帝的一艘装载大量珠宝的船,所以威廉基德这个船长也是发了大财。

当然这种海盗基本都干不长,因为毕竟皇家海军力量还是很强大的,很快就把他摁住了,这种摁住说白了当时也是用了一点诡计的。为啥呢?这个基德船长跟宋江是一样,天天虽然干着梁山伯的买卖,但是心里想着招安,所以经常派中间人去跟英国政府谈判,您看我交点钱,让我恢复良民的身份好不好?英国政府说行,你交40万英镑,就让你在美洲恢复自由人身份。当然英国政府是骗他的,等威廉基德一上岸,就把他逮住了,然后押送往伦敦,绑在绞刑架上处死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海盗的例子,说明海盗的来历他不是民间自发产生的,他是主流社会断裂下去的产物。这个故事也是来自于湛庐的书,叫《海盗经济学》,从经济学的角度重新归纳海盗的社会组织,比如海盗的社会制度是怎样形成的,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话题,篇幅太长今天就不讲了。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就是还道歉,大家知道海盗旗,就是海盗旗,那个骷髅,下面两根骨头,旁边还有一个沙漏,很多人都知道还道歉但很少有人知道为什么要用这个,为什么要搞得这么张扬,这么高调,其实这只是为了威慑!威慑是为啥呢,是为了节省成本!如果海盗要抢一艘船,每一次都要打,都要杀,每一次都要有人受伤甚至死去,它成本就太高了。

据书上有一个统计,海盗劫掠商船,发生真正的战斗的比例,其实极低,不足10%。那怎么才能达到这个效果呢?就是升起这个带有恐吓意义的海盗旗,我升起来,而且里面有沙漏,时间不多了,恐吓对方,你们赶紧投降,我们是不杀俘虏的,如果你们不投降,时间一到,所有的俘虏一律杀光,这是海盗的天条!为什么要制定这么一个残忍的天条呢,就是为了降低成本,少一些人员的伤亡。

这其实就是经济学的成本原理,是不是很有趣?其实还有很多关于研究海盗的书籍,如果大家对欧洲历史感兴趣,可以看看相关的书籍拓展研究,把国外历史和中国历史联系起来阅读,其实也是一种很有趣的探索。

回顾本文的重点,主要讲了:

1、海盗的来历其实是英国政府一手造成的。

2、海盗旗的主要作用是威慑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历史故事的成语

全文共 2992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二、寓言故事成语

坐井观天 井底之蛙 刻舟求剑 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 揠苗助长 叶公好龙 自相矛盾 掩耳盗铃 南辕北辙 画蛇添足 滥竽充数亡羊补牢 杯弓蛇影 买椟还珠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夜郎自大 黔驴技穷 杞人忧天

三、动物成语大全

〖鼠〗鼠目寸光 鼠肚鸡肠 鼠窃狗盗 投鼠忌器 獐头鼠目 胆小如鼠

〖牛〗牛鬼蛇神 牛刀小试 牛鼎烹鸡 汗牛充栋 对牛弹琴 九牛一毛

〖虎〗虎视眈眈 虎口余生 虎头虎脑 虎背熊腰 虎头蛇尾 虎落平阳 虎穴龙潭 放虎归山 谈虎色变 如虎添翼 骑虎难下 为虎作伥与虎谋皮 藏龙卧虎 狐假虎威 羊入虎口 狼吞虎咽 龙行虎步 龙吟虎啸 龙争虎斗 龙盘虎踞 龙腾虎跃 生龙活虎 降龙伏虎

〖兔〗兔死狐悲 兔死狗烹 狡兔三窟 鸟飞兔走 守株待兔

〖龙〗龙腾虎跃 龙飞凤舞 龙马精神 龙凤呈祥 画龙点睛 来龙去脉 攀龙附凤 群龙无首 降龙伏虎 一龙一猪 老态龙钟 笔走龙蛇龙潭虎穴 叶公好龙 望子成龙 车水马龙 人中之龙

〖蛇〗蛇蝎心肠 画蛇添足 惊蛇入草 龙蛇混杂 杯弓蛇影 牛鬼蛇神 打草惊蛇 虚与委蛇 笔走龙蛇 春蚓秋蛇

〖马〗马到成功 马不停蹄 马革裹尸 一马当先 老马识途 汗马功劳 万马奔腾 犬马之劳 万马齐喑 一马平川 天马行空 快马加鞭走马看花 信马由缰 蛛丝马迹 兵荒马乱 人仰马翻 人困马乏 鞍前马后 人强马壮 猴年马月 青梅竹马 单枪匹马 招兵买马 心猿意马 悬崖勒马 千军万马 香车宝马指鹿为马 害群之马 厉兵秣马 塞翁失马 盲人瞎马 脱僵之马 金戈铁马

〖羊〗羊质虎皮 羊肠小道 羊入虎口 亡羊补牢 虎入羊群 歧路亡羊 顺手牵羊

〖猴〗猴年马月 沐猴而冠 尖嘴猴腮 杀鸡吓猴 杀鸡儆猴

〖鸡〗鸡毛蒜皮 鸡鸣狗盗 鸡飞蛋打 鸡犬不宁 鸡犬不留 鸡犬升天 闻鸡起舞 杀鸡吓猴 杀鸡取卵 偷鸡摸狗 鹤立鸡群 小肚鸡肠鼠肚鸡肠 呆若木鸡

〖狗〗狗急跳墙 狗尾续貂 狗仗人势 狗血喷头 犬马之劳 猪狗不如 鸡犬不惊 兔死狗烹 鼠窃狗盗 狼心狗肺 狐朋狗友 偷鸡摸狗画虎类狗 关门打狗

〖猪〗猪突豨勇 猪狗不如 杀猪宰羊 封豕长蛇 凤头猪肚 一龙一猪

〖鸟〗鸟尽弓藏 笨鸟先飞 如鸟兽散 小鸟依人 惊弓鸟 飞禽走兽 珍禽异兽 衣冠禽兽 凤毛麟角 鸦雀无声 燕雀安知 鹤立鸡群鹤发童颜 风声鹤唳 莺歌燕舞 草长莺飞 燕语莺声 鹊巢鸠占 鹦鹉学舌 蜻蜓点水

〖兽〗困兽犹斗 如鸟兽散 人面兽心 飞禽走兽 珍禽异兽 衣冠禽兽 洪水猛兽 狼吞虎咽 狼心狗肺 狼烟四起 狼子野心 狼狈不堪狼狈为奸 豺狼成性 豺狼当道 引狼入室 声名狼藉 杯盘狼藉 豺狼成性 狐疑不决 鹿死谁手 中原逐鹿 象牙之塔 盲人摸象 猫鼠同眠 黔驴技穷 一丘之貉 管中窥豹

〖鱼虫〗金蚕脱壳 蝇头微利 花飞蝶舞 螳臂挡车 鱼跃鸟飞 如鱼得水 独占鳌头 井底之蛙 瓮中捉鳖 虾兵蟹将 鹬蚌相争 如鱼得水沉鱼落雁 缘木求鱼

四、数字成语:

一:一言九鼎 一心一意 一马当先 一目十行 一落千丈 一举两得 一如既往

二:独一无二 三心二意 三言两语 二三其德 一分为二 一清二白 二三其德

三:三顾茅庐 三生有幸 三长两短 三从四德 三言两语 三令五申 三长两短

四:四面楚歌 四平八稳 四面八方 四分五裂 四通八达 四海为家 低三下四

五:五谷丰登 五脏六腑 五湖四海 五彩缤纷 五花八门 五光十色 五体投地

六:六亲不认 六神无主 五颜六色 六亲无靠 六尺之孤 三头六臂 三姑六婆

七:七窍生烟 七嘴八舌 七上八下 七手八脚 七情六欲 七拼八凑 七零八落

八:八面威风 八面玲珑 横七竖八 八方呼应 八斗之才 半斤八两 耳听八方

九:九牛一毛 九死一生 一言九鼎 九霄云外 九牛二虎 三教九流 三六九等

十:十全十美 十拿九稳 五光十色 十恶不赦 十万火急以 一当十 十室九空

百:百发百中 百战百胜 百步穿杨 破绽百出 百折不挠 百里挑一 百无禁忌

千:千载难逢 千里迢迢 千篇一律 千钧一发 千方百计 千变万化 千锤百炼

万:万水千山 千变万化 万无一失 万众一心 千门万户 气象万千 万紫千红

3重叠成语,

(1)AABB式 大都是形容词和动词的重叠:郁郁葱葱战战兢兢吞吞吐吐

(2) ABAC式 间隔式的重叠成语 1、3 字重叠 2、4 同义 近义或反义相关的词 善始善终 戒骄戒燥

(3 )AABC 式 首字重叠对后面的词语起修饰限制的作用: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 滔滔不绝 摇摇欲坠

(4)ABCC式 后面两字重叠对前面的陈述与说明,如文质彬彬 得意洋洋 威风凛凛 生气勃勃

(5)其他重叠成语数量不多仅列举 ABCB心服口服以牙还牙 倚老卖老 微乎其微 ABBC不了了之

4成语中的近义词 与反义词

反义词 深入浅出 前俯后仰 舍近求远、前仰后合、前俯后仰、大同小异

近义词 甜言蜜语 想方设法 胡思乱想、争分夺秒、翻山越岭、奇形怪状

5成语中的修辞

(1) 比喻 如鱼得水 如胶似漆 稳如泰山 似水流年 固若金汤

(2)夸张 度日如年 归心似箭 一日千里 日里万机 闻风丧胆 天崩地裂云消雾散 雾里看花 冰清玉洁 (3)借代 汗马功劳 巾帼须眉 (了解)

三个字的成语

鸿门宴 安乐窝 铁公鸡 冷不丁

6 容易写错的成语

换然一新(焕) 变本加利(厉)再接再励 (厉) 不记其数(计) 走头无路(投) 汗流夹背(浃) 挤挤一堂 (济) 鬼计多端(诡) 轻歌慢(曼)舞 来势凶凶 ( 汹汹) 免为其难 (勉) 弱不经风 (禁) 舍生取(身)义 奋不顾生(身) 名落深山 (孙)迫不急待 (及) 山青水秀 (清)随声附合(和)永往直前 (勇) 仗义直言 (执) 星罗其布 (棋) 名符其实(副) 如火如茶(荼) 半徒而废(途) 惹事生非 (是)

1.神话传说中的成语,如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海市蜃楼,天衣无缝,牛郎织女等

2.来源于宗教的成语:(佛)立地成佛,借花献佛,降龙伏虎,当头棒喝,(道)鸡犬升天点石成金,灵丹妙药,脱胎换骨,长生不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16年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故事片《大火种》观后感

全文共 468 字

+ 加入清单

在上周刚刚结束的华表奖上,电影《大火种》作为庆祝建党95周年献礼影片被重点推介。陈瑾与电影《大火种》的剧组同胞们一起走上了华表奖的舞台介绍该影片,它紧凑的故事情节和红色正能量的基调定能吸引和感动无数影迷。

《大火种》根据铁流、徐锦庚长篇报告文学《国家记忆》改编。讲述了1926年山东广饶地区的中共党员和人民群众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用生命保护中国首版《共产党宣言》,并使其如火种般传播开来的感人故事。实力派演员陈瑾在片中饰演的姜玉兰,是一个不识字、裹小脚的山东妇女,因其夫是党员,使其接触到了《共产党宣言》这一书,并被丈夫的热血所感染,在经历一系列的屠杀与抗争之后,她坚定了自己的信仰,这番心路历程真实、感人、非常的富有层次。

集金鸡、华表等各大电影节影后殊荣于一身的陈瑾是一位有存在感的演员,她参演的影视作品,不管什么角色都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如电视剧《渗透》中的女特工于秀凝、《生死血符》中的泼辣村妇胡大脚、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悲剧角色蒋氏等等。最难得的是,她塑造的每一个角色都没有自己的影子,就像变色龙一样,与角色无缝隙融为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历史名人的经典励志小故事东方朔

全文共 424 字

+ 加入清单

东方朔叫老百姓点面灯,救了一方百姓。第二天,上神一看,这一带百姓好好的,知道有人识破了天意,太白金星掐指一算,知道是芳方朔泄漏了天机。玉皇大怒,立即降旨,差五爪神鹰,去把东方朔的双眼抓出来。

东方朔这时正坐在洞中养神,只觉得耳热眼跳,一算不好,有大祸来临。立即出了洞,找了一个人对他说:“你到我洞里坐一个时辰,我给你很多银子。”这个人很高兴,觉得过一个时辰就给很多银子,这是个便宜事。就和东方朔换了衣裳,坐在他洞内。过了一会儿,神鹰来到,没细看面目,上去就是一爪,把这个装东方朔的人的眼睛抠下来飞走了。

东方朔知道神鹰飞走了,这才回洞。这个瞎眼的人疼痛难忍,就哀求东方朔给他治好眼睛。东方朔说:“我只能给你治得不流血,不疼了,反正是看不见了,你就跟着我学徒吧。”于是东方朔就把他的眼止住血,不疼了,给了这个瞎眼的人一个长杆子,就是瞎子手里拿着问路的明杆子,叫瞎子终日跟着他学算卦,所以现在的瞎子,很多都会算卦。他们都敬服东方朔,因为东方朔是他们的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关于历史成语故事阅读

全文共 1723 字

+ 加入清单

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历史成语故事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qiáo)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道不拾遗

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平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成了郑国的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不会捡去);街上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的。

“道不拾遗”这个成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yù)杀死哥哥卫桓(huá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è),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可以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说:“陈桓公十分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的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的儿子,应该从宽处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杀子是“大义灭亲”。

成语“大义灭亲”,现在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xùn)私情。

志在四方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一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知道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希望丈夫可以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

重耳听了十分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后来,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成语“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居安思危

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可以取消攻打郑国的念头。其他国家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为了答谢晋国,郑国国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的珠宝。收到这些礼物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一半的美女赏给大功臣魏绛(jiàng)。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强大,但是我们不可以因此大意。因为人在安全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有备无患。”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知道他时时刻刻都牵挂国家与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成语“居安思危”指处在安全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