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儒林外史读后感优秀10篇 作文推荐20篇

浏览

1075

作文

109

儒林外史优秀读后感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我国清代作家吴敬梓,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的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的社会面貌,揭露了封建科举毒害人的主题。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儒林外史》的开头用一句诗就揭示本书的主题,即功名利绿皆浮云。这些东西经常挂在我们嘴边,但是究竟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明白呢?读书只是为了功名,所以出现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等封建思想,这些封建思想的毒害了多少莘莘学子。可以想象花白了胡子,本该享受晚年生活的人进京赶考的场景吧,《儒林外史》小说中这样的人还少吗?如周进、范进之流,多不胜数,小说通过描写个个鲜活的例子深刻的讽刺这样的社会现实。

读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获取知识,提高个人涵养,追求功名利绿不是目的,而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不是上来就是为了颜如玉、黄金屋,封建的科举制度贻害无数读书人,古代纯粹的读书人太少太少了,连我们的圣贤__都说过:“学而优则仕”,学习目的不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研究人类社会,而是去做官。但是这样凤毛麟角的人还有有的,比如王冕,王冕以画荷花而闻名于世,但他早已看破功名,一心做学问,对功名不为所动,为后人津津乐道。

封建制度、科举制度的腐朽被吴敬梓刻画的淋漓尽致,发人省醒。这对我们现代人的教育也有很深的启发,我们读书不是为了财富,而是为了精神世界的满足,提高个人的修养。做到把读书当乐趣是一种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

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书中的英雄好汉令我敬佩不已。

《儒林外史》这本书共有五十六回,写了近四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的故事。这一整本书 以写实、讽刺和批判性的笔调,写出了许多文人在科举制度伤害下的悲掺命运。在这个制度下士子文人性格扭曲,灵魂变得丑恶。他们可笑、可悲的虚伪与罪恶。同时,作者也热情歌颂了善良、公正与善良的人物,写出了作者对自己改良社会的美好理想。

书中,有些人和事总是让我无法忘怀。如范进,周进对做官如痴如醉,结果被折磨得人鬼难分。但中举后,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当了大官,别人对他们也越来越好。

其中有个叫匡超人,原先是一个很纯朴的青年,但是中了八股文的毒害以后,很快就堕落为一个坑蒙拐骗,甚至是出卖自己灵魂的恶少。其实,文人一旦中举成功,便会有许多人堕落为贪得无厌,毫无廉耻的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

这本书运用了讽刺的修辞手法,通过传神的描写,把要讽刺的对象或明或暗的变现出来,让我们读者去细细品读。作者只用了三言两语,就能把一个人的形象,性格,栩栩如生的描画出来。

另外,我建议你们去看看《儒林外史》,去看看贪官污吏的下场,去看看吝啬的严监生、阴险刁滑的严贡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儒林外史经典读后感400字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上周末,老爸去图书馆借了三本书,都是一些历史文学的书,我表示非常不爱看,但是老爸却说他只能找到这些书,我只好就着看了起来。

怀着不满的心情看了一本《儒林外史》,感觉还不错!就接着往下看,这本书里讲了一许多古代发生的事情。书里的人物有王冕、张乡绅、严监生等等。故事的情节一环扣一环,让人读完这一片迫不及待地想读下一篇,想知道事情发展成什么样了。

在看书的过程中,我突然看到了一小个片段,居然和我们以前的一篇课文一模一样,就是从这上面摘抄下来的。这个片段说的是严监生生了病,快要死了,临死前还想着灯里有两棵灯草太浪费了,要挑掉一根。

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原来听都没听说过的历史事件,让我增长了见识,没想到原本觉得没意思的书也可以这么好看,我以后要多看这种书,增长见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儒林外史》初中读后感作文

全文共 876 字

+ 加入清单

我最早接触《儒林外史》还是在很小的时候,因为吴敬梓先生是我们家乡人,我小时候就经常听到老师们说过《儒林外史》是一本很具有时代意义的书,并且建议我们去读它。但是小时候太小了,有许多还不能够理解,所以我长大了之后就开始读它。

在整个小说中吴敬梓先生,都用非常鲜明的讽刺手法,表现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统治,以及八股取士制度的腐朽。同时吴敬梓先生的语言也是非常有特色的,采用了许多全椒地方方言。

当我读了他的书,我才发现原来他所写的东西,全部都来源于他的生活中。书中最为典型的是周进和范进两个人物,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人物。

周进,想要考取功名,但是始终没有成功,于是他就跟着商人,替他们管账,相当于一个账房先生。有一次,他经过考场,突然想到自己平生的遭遇,就嚎啕大哭,哭得死去活来,他的朋友看见了,实在于心不忍,替他捐了一个官。范进,一个考到胡子花白都没有考取功名的一个读书人。常常受到自己岳父胡屠夫的白眼。一次偶然,周进看见范进这么大年纪还在考场里考试,就问他的原因,范进和他说出了自己的遭遇,周进听了之后,觉得两人的经历遭遇十分相同,于是非常同情他。

周进作为主考官,在审阅范进的试卷时,特别关注了他,周进第一次读范进的文章,觉得他并没有什么才华,但是又想到了两个人相遇非常相似的身世,于是就看了第二遍,看第二遍之后,他觉得他写的还不错,于是就看了第三遍,第三遍之后,他拍手叫好,说范进写的太好了。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范进的确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可是之前的考官却没有发现他有才华,这就说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的统治和官僚机制的腐败。

在这个小说中,我看到了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我觉得《儒林外史》想要表达的就是:不要过于重视钱财这些身外物,不一味追求名利富贵,要放开自我,追求思想自由。虽没有人仗着学识换来的权势蛮横乡里,不要卖弄自己的知识换取财富。周恩来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儒林外史》读后感

全文共 1218 字

+ 加入清单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最成功的讽刺小说之一,共五十六回,成书于清乾隆时期,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

《儒林外史》中描写了很多官场十分有趣的故事,其中家喻户晓的是范进中举。范进考了一辈子官,直到年老时才考上举人,这个故事从基本现象上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存在的弊端,一方面教育没有像现在这么普及,很多人接受不到。而另一方面,在当时靠考取功名是唯一的人生出路,而科举制度选拔的人数又十分有限,被有权有势的人控制,老百姓家的孩子根本就没有考取的可能。而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更是一个泼皮无赖、满眼势力的小人,人家范进没中举人时,对范进是又打又骂,而中了之后,对范进是毕恭毕敬,这充分显示出一副小人嘴脸,也表明当时社会底层人们在科举制度折磨下的精神面貌。

科举制度培养出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像高要县知县汤奉,举人张静斋,监生严致和,贡生严致中,这些人为非作歹,胡乱非为,残酷剥削贫苦的老百姓,却因为上边有人撑腰,而不能受到法律的惩罚。这本书中对这些人做了细致的描写,把他们的所作所为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让人们更直接的认识到了古代贪官污吏的丑陋。这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点。

这部小说在结尾的部分写了一些生活在腐朽势力之外、不谙世事的奇人,他们都身怀绝技,却都淡泊明志,不为丑陋的社会风俗所污。比如很会写字的季遐年,不学古人的法帖,而创造属于自己的风格,一个很有富有的员外请他写字,他却认为这是侮辱他,而对员外破口大骂,而当他高兴时却又十分愿意为穷人写字。像这样的人,作者写了很多,其实这些人身上都寄托着作者的某种愿望,是作者对现实社会中那些有着丑恶嘴脸和行为的人们的嘲笑和蔑视。作者在追求一种合乎历史发展规律、能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社会行为底线,其实这也是在追求一种干净的社会心里。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这本小说是吴敬梓耗尽二十年的心血写出来的,这里面的故事每个都十分活泼,即使通过朴实的语言表述出来,仍好像就发生在我们的眼前,其实,这里面的故事都是作者亲眼见到过的或者是确实发生过的,这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

作者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但他本人却从小养成了挥霍无度,而又蔑视官场的性格。后来他的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作者更是品尝到了人世间的艰辛,同时也看到了官场的阴暗和腐败,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不是有才学有道德的谦谦君子,而是一帮榨取老百姓血汗、整天投身在阴谋诡计之中的社会寄生虫,这深为吴敬梓痛恨,可能这就是作者写这部小说的最初缘由。而他过去的经历正好为他的写作提供了素材,每一个现实中的官宦人物都成了他笔下的无恶不作的封建官僚。

这本书用最朴实的手法向人们展示了科举制度的弊端,科举制度充当封建礼

教的帮凶,使人堕落,造成很多无辜生命遭受苦难的折磨。它把知识分子培育成一个又一个恪守封建礼教的迂腐的人,让整个社会失去光彩。所以这本书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总之,《儒林外史》是一部很好的小说,里面的故事非常有趣而又发人深省,我读了之后有很多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儒林外史读后感高中生作文

全文共 2249 字

+ 加入清单

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其讽刺的都是那些各色的读书人。胆小有钱的严监生,沽名钓誉的蘧公孙,忘恩负义的匡超人,重功名、无气节的王惠,执着科举的范进,贪婪的严贡生……

可恨的匡超人。没遇着潘三前,匡超人是个可敬的人。“马二先生才起来,他文章已是停停当当,送了过来。马二先生喜道:‘又勤学,又敏捷,可敬可敬!’”在家里,他更是孝顺得很。帮父亲出恭,他“连忙走到厨下端了一个瓦盆,盛上一瓦盆的灰,拿进去放在床面前,就端了一条板凳放在瓦盆外边,自己扒上床,把太公扶了横过来,两只脚放在板凳上,屁股紧对着瓦盆的灰……”还让潘保正、李本瑛等人大加赞赏。可遇着潘三之后,就变得让人可恨了。潘三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就连这事是善是恶,也不想清楚。潘三“叫匡超人写了一个赶回文书的朱签”“起了一个婚书稿,叫匡超人写了”,又叫他替金跃考科举。而“潘三一切事都带着他分几两银子”。到考取教习,他更是原形毕露。骗恩人自己未婚,当妻子郑氏去世,他只“落下几点泪来”,还吹嘘自己名声,不去看望潘三,还要贬低马二先生。这几幕实在令我犯恶。

同样令人可恨的就数严贡生。起初,范进和张乡绅去“打秋风”之时,遇上严贡生,他称自己“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令人“尊重”。可后来,原形毕露,展现出自己贪婪、吝啬的一面。当他从省里科举回来之时,闻得二弟去世。常人本应号天大哭,毕竟是自己的至亲骨肉,可他却只是“到柩前叫声‘老二’,干号了几声,下了两拜。”本来这种行为就足以让人迷惑,可更让人迷惑不解的是他下文的行为。前脚刚说自己不占别人寸丝半粟的便宜,后脚却处处占人便宜。却说那严贡生在省城接亲办宴,请吹打,却占人家钱“老爹给了他二钱四分低银子,又还扣了他三分戥头,又叫张府里押着他来”不仅如此,还占了人家的猪、利钱、船钱。这也就罢了,竟然还要占兄弟的财产“我家二相公,明日过来继承了,是你们的新主人,须要小心伺候”这人属实令我作恶。

除了有可恨之人,那有可怜之人。可怜的周进。不管是他的样子,还是他的经历,都令人可怜。“众人看周进时,头戴一顶破毡帽,身穿元色调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就连院试都是考了二十余次都没考上。顶着一个童生的名被梅玖嘲笑,被王惠嘲笑。“梅玖回过头来向众人道:‘你众位是不知道我们学校规矩,老友是从来不同小友序齿的”“王举人也不让周进,自己坐着吃了,收下碗去。落后和尚送出周进的饭来,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最后,他终于一头撞在了号板上。“长叹一声,一头撞在了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这人你怎么能不说他可怜呢?还有可怜的严监生。他是胆小有钱之人,是一个极“古怪”之人。对自己节俭;对他那两位舅爷王德、王仁可是出奇地大方。对自己极为节俭,“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对那两位舅爷极奇大方,“开了一张橱,拿出两封银子来,每位一百两,递于二位老舅”“严致和又拿出五十两银子来交与,二位义形于色地过去了。”毕竟这两位舅爷有着考科举的资格,换谁谁不想讨好一下呢。最后,当严贡生要霸占他的家产时,“可那两位舅爷王德、王仁,坐着就像泥塑木雕的一般,总不置一个可否。”要是致和还在世,恐怕后悔得肠子都青了。

可惜的读书人。荀玫本是可敬的,幸运的。被周进、范进两位先生眷顾。可就是这么个人,却重功名,轻孝道。当他在科举一路顺利的时候,“家里老太太已于前月二十一日归天”,而王惠则出了一个馊主意,“不如且将这事瞒下,候考选过了再处”。于是荀玫也有了这种想法。身为读书人,怎么可以有这种想法呢?他的“兄弟”王惠也令人惋惜。为了功名,而没了读书人的气节。适值宁王造反,王道台“颤抖抖的磕头道:‘情愿降顺。’”这是一个读书人该有节气吗?明显不是。

可悲的娄三娄四公子。他们礼贤好士,可结交的都是一些地痞流氓。杨执中“虽然是生意出身,一切账目,却不肯用心料理,除出外闲游,在店里是,也只是垂帘看书”,就是个迂腐,无用之人。其中一人就是这样,其他几人,还用说吗。想想,都为这两位公子感到悲催。

书中可笑的读书人不少。范进未中举之前,是个可怜之人。“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中举之后,就变得极其可笑。知道自己中举后,“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这一幕令我呵呵一笑。而蘧公孙的行为也是可笑的。典型的沽名钓誉之人。为了出名,不惜代价。“主意已定,竟去刻了起来,把高季迪名字写在上面,下面写‘嘉兴蘧来旬駪夫氏补辑’。刻毕,刷印了几百部……”这种行为着实让我迷惑不解,却又被幽了一默。

可敬的读书人。既然书中讽刺了一些人,必然也会歌颂一些人。王冕既是一个可敬的人,又是一个可怜的人。他“七岁上死了父亲”家里“只有出去的,没有进来的”。但是他为人嵚崎磊落,蔑视功名富贵。知道朱元璋邀他做官,“王冕并不通知秦老,私自收拾,连夜逃往会稽山。”同样令人尊敬的是马二先生。当蘧公孙想在马二先生书上留名时,马二先生却义正言辞地拒绝了他“这事不过是名利二者。小弟一不肯自己坏了名,自认做趋利……”从中看出马二先生是一个正直的读书人。这二位实在让在下佩服佩服!

《儒林外史》以喜剧手法揭示人物的矛盾一面,从而达到嘲讽的效果,在让你捧腹大笑却又让你对这个人充满可憎、可怜、可笑的情感。这本书就是这样,里面的人物让你怀着复杂的心情去品读,虽然觉得离我们很远但又非常贴近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儒林外史》读后感400字

全文共 551 字

+ 加入清单

那里的许多故事讲述了清朝科举制度腐败、八股文考试弊端百出,能够行贿,能够冒名顶替,书中也有这样的描述。当安东向升为安庆知府后,他到察院去考察童生时,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笔的,有传考卷的,有丢纸团、扔砖头的,挤眉弄眼的,无所不为,甚至还有一个童生,借者出去方便的机会,走到土墙根前,竟把土墙挖了个洞,伸手要到外头去接文章。这样的环境能出什么样的人才官吏,又怎样能使清政府千秋万代呢,那里体现出了清灭亡的实质漏洞。

在这本书中作者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孝子还是逆子,无论是升官者还是罢官者,无论是翰林学士还是侍读,都写得形象逼真,美丑可见。这本书的语言也是很有艺术的,经常三言两语就使人物“穷形尽相”。没有艺术的语言便不是文学,文学就应是语言艺术的宝塔。它的任何部位都应闪烁着语言艺术的光泽,《儒林外传》全然到达了这一标准。这本书的艺术结构很独创,没有贯穿始终的事件,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但却有贯穿始终的思想。用功名富贵引出不同的各类人物,借以否定了那时的科举社会制度,并且批判了政府。

儒林外史》不仅仅有丰富的深刻的思想,还有卓越独特的艺术风格,通篇贯穿了“讽刺”艺术的技巧,它的讽刺艺术几乎到达了超及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所以我更加喜欢这本书,它的语言艺术、文学艺术都是堪称一流的。相信这本文学经典会一向传承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儒林外史》初中读后感作文

全文共 577 字

+ 加入清单

读了《儒林外史》的第四回,我又看见了一个腐败的汤奉。张师陆是南海县人,也是高要县县令汤奉的世侄,一次,他和汤奉的门生范进相约去高要看望汤奉,刚刚互相问候坐下,忽然有一个老人在门口求见,老人说:“当今天子不允许吃牛肉,但我们家刚好是以卖牛肉为生的,如果我家不能卖牛肉,那还怎么活啊?

我为此恳求知县能够网开一面,不追究我卖牛肉的事情,我愿意准备五十斤牛肉赠与大人。”汤奉想张师陆以前做过几日小官,于是叫那个送牛肉的人先下去,然后对张师陆说:“,小侄,你以前曾经做过小官,你一定知道怎么处理这件事情。”“依小人愚见,应该这样做……才能证明你的为官清廉。”

张师陆说道。汤奉听了,连声赞道:“妙!实在是妙!”第二天上堂,那老人为了请求县官老爷同意他上街卖牛肉,以维持生计,咬咬牙,提来了五十斤牛肉送与汤奉,没想到汤奉不仅没有接受,还大喊一声:“大胆!竟敢贿赂于我们!”后又命令手下人把老人用大枷锁住,将牛肉放在枷上,沿街示众,因时值夏天,天气特别闷热,时间一长,牛肉开始变臭,到了第三天,那老人经不住这烈日暴晒,活活地被汤奉折磨而死。

汤奉为了在百姓面前假装自己的清廉,竟然以老人的一条性命作为代价。想不到,后来这个伪君子居然落了一个为官清廉的好名声,被提升为了知府,看了《儒林外史》第四回,我为这世道不公而深感愤愤然,更想在汤奉之类的伪君子身上吐他一脸的唾沫星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儒林外史》读后感作文

全文共 702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儒林外史》第十二回,我看到了一起奸诈狡猾的骗局。

娄府三公子和四公子,出生名门,父亲在朝廷中有十分显赫的地位,钱财俸禄,三辈子也吃不完,所以,两位公子就十分的慷慨大方,他们喜欢结交各路的朋友,但是,也正是因为慷慨大方和喜爱交友,让他们陷入了“朋友”设计的圈套之中。

一天深夜,两位公子的“好友”张铁臂来到了娄府,两位公子觉得十分的奇怪,又看他浑身血淋淋的,手中还拿着一个包袱,血从里面不断的渗出来,样子很是吓人,两公子问道:“不知朋友深夜到访,有失远迎。”“不敢,不敢!”“不知朋友手中拿的包袱里面装着什么贵重物品?”张铁臂说:“一言难尽啊!我平生有一个最恨的仇人和一个最爱的恩人,我杀死了最恨的仇人,包袱里的当然是他的首级,今日,我是来向你索要五六百两银子报答我的恩人!”两位一听,毛骨悚然,颤抖抖地去柜子掏出银子,交与张铁臂,张铁臂把那装着“人头”的包袱留下,起身便走。两公子不敢打开包袱,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包袱渐渐发出臭气,大家受不了了,三公子才把包袱打开,没想里面哪里有什么人头,只是一个沾满猪血正在腐烂发臭的大猪头,这下两位公子全部都明白了,原来自己是落入了“好友”的圈套之中,但是现在已经来不及了,张铁臂早已跑到县外把一半的银子分给了两位公子的另一个“好友”权勿用,他们一起逃之夭夭了。

知人知面不知心,交朋友不能只看外表,更要看他的内心深处。交得一个好的朋友,会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如果交到了狐朋狗友,那就是一件不幸的事。俗话说:“人不识字是半苦,人不识人是全苦”,从《儒林外史》的十二回中的猪头案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句话的意思,正因为娄府的二位公子人不识人,所以被张铁臂骗去了钱财。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儒林外史》读后感简短

全文共 238 字

+ 加入清单

儒林外史》开______村少年王某某,因家境贫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却勤奋好学,用每日攒下的点心钱买书看。由于王某某聪明勤勉,又博览群书,还画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岁,便成了县内的名人。他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之职,他也不接受。王某某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会稽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像这样淡泊名利的读书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

在今后,我们也应该像王某某一样,不要追求名利,而我们读书是要报效国家,不是去满足自己的野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儒林外史优秀读后感

全文共 719 字

+ 加入清单

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贯穿全文,全书的思想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科举制度及儒林人士的严峻批判和辛辣讽刺;一是对理想社会和道德楷模的热切渴求。就如书中写道:蘧公孙由“名”的驱动来拜会马二先生,马二先生听说蘧公孙不曾致力于举业,便把举业与做官的紧密联系不加掩饰地揭示出来,充满讽刺之意。古人致力于举业来取得功名富贵,今朝很多人不也是如此吗?

很多人都认为搞科研十分辛苦,不仅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想出名也十分困难。就如《黄晓明的两个亿婚礼和屠呦呦的半个客厅》这篇文章所述一样,科研人员所得收入还不如一个戏子收入高。屠呦呦毕生致力于科研,饱受艰苦,可所得奖金却只够在北京买半个客厅,于是就有些人本想从事科研行业,但却因为诸多困难而放弃了。可是,如果人人因此而放弃为国贡献的机会,那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发展;如果人人都因为功名富贵才致力于举业,那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希望。

《儒林外史》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反腐反俗,提倡理想社会,保持优秀的道德品质。我国近几年的反腐活动提倡“老虎苍蝇一起打”也是为了抵制某些人为了功名富贵而做出有损他人利益的行为。还有曾热播的《人民的名义》中讲到的一连串利益集团一网打尽的故事一样,反腐反俗一直是国家工作的重点。的确,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不应该为了功名富贵才致力于学习当中,应保持自己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养,像屠呦呦一样热爱自己所从事的科研行业,不应为外在的困难使得内心有所动摇。

现今众多的“拜金族”都以“金钱至上”为原则,用物质享受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里。有的明星也是为了提高知名度,恶意炒作,在社会上造成不良风气。这些人,他们在物质上是得到了满足,可精神生活却如此的迂腐,这些令人嘲讽的行为不应该早日杜绝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儒林外史读后感

全文共 979 字

+ 加入清单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情绪,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能够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能够废寝忘食地读书,能够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lz13)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到达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正因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一样,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这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儒林外史读后感

全文共 1447 字

+ 加入清单

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儒林外史》一书,序言有部分相当精彩,可谓是《儒林外史》的骨髓。

夫曰《外史》,原不自居正史之列也;曰“儒林”,迥异玄虚荒渺只谈也。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仅仅几句,就把读书之人的性情心术都刻活现了出来。

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水浒传》一书中,在序言部分也有一段关于《儒林外史》的描述。此书为明清时期五大奇书之一,数的作者用犀利的笔锋,辛辣的言语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奇异丑恶现象,为我们了解明清时期封建皇权统治的残酷,官府宦吏的贪婪,地主豪绅的劫掠,市井狂徒的强悍,平民百姓的无助,提供了一幅鲜活的社会众生形象。

读了这些序言部分,不读此书,已解此书的真谛!也正是这些序言的精彩,促使我翻开了此书。

书的第一回是以一首词开始的,意思大体讲人生富贵功名是人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性命去求,到手后,味同嚼蜡。自古及今,那个是看得破的!一句那个是看得破的,道出了整本书的内容趋向,而作者却峰回路转,写了与趋向相反的故事---王冕的故事。这个故事相信每个人都有所了解,记得自己在小学的时候也学过,但当时的理解很是肤浅,记得是一个孩子每天放牛,无意当中学会了画荷花,并一直坚持,最后花的荷花人人称赞。现在再读《儒林外史》中,整个关于王冕的故事,感觉领悟全部一样。母亲让王冕去邻居家放牛时,王冕道:“娘说的是。我在学堂里坐着,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假如我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去读。”放牛快活,是宽慰慈母;带书去读,是述明志向。先母后己,可觇知其后处事为人。后面的描写也验证了这一点。如“或遇秦家煮些腌鱼·腊肉给他吃,他便拿块荷叶包了回家,递与母亲。每日点心钱,他也不买了吃,聚到一两个月,便偷个孔,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有一天下雨,王冕看到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想把它画下来,可惜没画工。若是常人多放弃只会感慨,而他心里却想“天下那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画他几枝?”自此,王冕学画荷花,画到三个月后,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乡间人见画得好,争着来买。王冕不在秦家了,每日画几笔画,读古人的诗文。

可以看出王冕是不追求功名利禄的,是难得看的破的人。后面故事的描写更论证了这一点。知县时仁将其画给老师危素看,危素想要与王冕相会,不料王冕不肯见他,逃到济南。后黄河水患,王冕知天下将大乱,回到家中,时任已升任去了。后明朝建立,知朝廷实行八股取士,又见贯索星犯文昌,有百十个小星坠向东南角,预言一代文人有厄,天降一伙星君维持文运。朝廷要征聘王冕出仕,王冕竟隐居会稽山中。

看的破的少之又少,随后的周进,范进一生追求功名,晚年二人高中。范进高中前后岳父的形象就是市侩市民的再现,鲜活逼真。范进高中前的家庭生活穷苦潦倒,“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集上去卖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高中后的家庭生活“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环都有了,”“搬到新房子里,唱戏,摆酒,请客,一连三日。”这些足以看到当时官吏的腐败。多半辈子的圣贤书似乎白读了!

书中所载之人,不可枚举,人之性情心术,一一活现,我们要以此为镜,不可五十步笑百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儒林外史》学生读后感心得

全文共 702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儒林外史》第十二回,我看到了一起奸诈狡猾的骗局。

娄府三公子和四公子,出生名门,父亲在朝廷中有十分显赫的地位,钱财俸禄,三辈子也吃不完,所以,两位公子就十分的慷慨大方,他们喜欢结交各路的朋友,但是,也正是因为慷慨大方和喜爱交友,让他们陷入了“朋友”设计的圈套之中。

一天深夜,两位公子的“好友”张铁臂来到了娄府,两位公子觉得十分的奇怪,又看他浑身血淋淋的,手中还拿着一个包袱,血从里面不断的渗出来,样子很是吓人,两公子问道:“不知朋友深夜到访,有失远迎。”“不敢,不敢!”“不知朋友手中拿的包袱里面装着什么贵重物品?”张铁臂说:“一言难尽啊!

我平生有一个最恨的仇人和一个最爱的恩人,我杀死了最恨的仇人,包袱里的当然是他的首级,今日,我是来向你索要五六百两银子报答我的恩人!”两位一听,毛骨悚然,颤抖抖地去柜子掏出银子,交与张铁臂,张铁臂把那装着“人头”的包袱留下,起身便走。两公子不敢打开包袱,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包袱渐渐发出臭气,大家受不了了,三公子才把包袱打开,没想里面哪里有什么人头,只是一个沾满猪血正在腐烂发臭的大猪头,这下两位公子全部都明白了,原来自己是落入了“好友”的圈套之中,但是现在已经来不及了,张铁臂早已跑到县外把一半的银子分给了两位公子的另一个“好友”权勿用,他们一起逃之夭夭了。

知人知面不知心,交朋友不能只看外表,更要看他的内心深处。交得一个好的朋友,会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如果交到了狐朋狗友,那就是一件不幸的事。俗话说:“人不识字是半苦,人不识人是全苦”,从《儒林外史》的十二回中的猪头案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句话的意思,正因为娄府的二位公子人不识人,所以被张铁臂骗去了钱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儒林外史初三读后感作文

全文共 728 字

+ 加入清单

我读了《儒林外史》这一本书,我颇为喜爱。《儒林外史》是一本好书,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我不得不惊叹作者的巧夺天工,作者的写作手法,那些生动的人物,发人深省的故事,喜爱这一本书的原因有很多!我来跟大家一一说一下我喜爱这一本书的理由吧!

《儒林外史》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我之因此喜爱这一本书还是缘于它给了人一种真实的感觉,在《儒林外史》的众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作者却又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开了统制者残酷的文字狱,这是很有勇气的。并且对于这一本书的主题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讲的十分清楚: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闹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乃终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全书正是以反对科举和功名富贵为中心抨击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联以及整个社会风尚的,这是它独特的亮点。

还有这一本书中作者的创作意图,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一一道了出来,一点也不做作。正因作者不喜爱做官因此在第一回楔子里就写了王冕母亲临死时劝说儿子的话: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麽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遗言,将来要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好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闭。而匡超人的父亲临死时也有类似的遗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这些都体现出作者的坦荡。

《儒林外史》不仅仅有丰富的深刻的思想,还有卓越独特的艺术风格,通篇贯穿了讽刺艺术的技巧,它的讽刺艺术几乎到达了超及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因此我更加喜爱这一本书,它的语言艺术、文学艺术都是堪称一流的。坚信这一本文学经典会一向传承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儒林外史》读后感

全文共 2789 字

+ 加入清单

假期回到家,习惯性地从书架中抽出《儒林外史》。这个习惯已经持续一年多了,自从在舅舅家里发现这本旧得有些发黄的书,翻开泛黄的纸张的那一刻,我就被其所讲述的那些老故事所吸引,至今仍然喜欢翻阅其中的经典片段……

整部小说由十数个小故事组成,其中有让人读来心头涌起阵阵暖意的,有让人忍不住心酸的,有让人感叹世事无常的,有让人义愤填膺的,也有让人心潮澎湃的。总之,整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一部书几乎说尽了人生百态。让人读完后总是唏嘘不已,有时还会在脑海中回味一些给人印象极深的片段,在脑海中思索着整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甚至还会尝试着在心中改变故事情节,按照自己的剧本重新演绎整个故事。

一切的故事都发生在明朝万历年间,那是明朝国力最为强盛同时也是由极盛步入衰落的时期。儒林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人际圈子,在这个太平盛世里也发展到了一个巅峰。整个圈子里充斥着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在这个鱼龙混杂的圈子里,恐怕所有人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都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

这里有真诚待人,毫无私己之心的马二先生马静。马二先生是标准的老实人,只要被他认为是朋友,他就会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无私的伸出援手。蘧駪夫因为私藏附逆的王观察送给他的枕箱被人发现而被衙役勒索时,马二先生把自己的束修一百两银子扣除必要的花费后全部用来帮助蘧駪夫赎回枕箱。而当他遇到落难的匡超人并发现匡超人具有一定才气时,也是无私地对其进行指点和资助其回家探望父母。在他的身上我们还是能看到中国传统文人可爱的一面的,善良而真挚,但同时也有可爱文人特有的那种傻气。他在西湖被一个老江湖用一点江湖小伎俩就骗的团团转,幸而老江湖在成功之前就意外去世了,不过我们的天真马先生还是宅心仁厚地出钱把老江湖葬了。每次读到这里心中总是暖暖的,嘴角总在不知不觉中上扬,为马二先生的天真感到好笑更感到庆幸,毕竟,在那个年代,想要天真,想要做到问心无愧,还真不是件容易事。

但儒林里更多的是自私自利,势利待人的伪君子,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匡炯匡超人先生。记得匡超人初次登场是在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子湖畔,当时的他穷困潦倒,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靠给人拆字算命为生,连回家探望病重的父亲的路费都出不起。幸而他偶遇了我们天真善良的马二先生,不仅资助他回家的路费,还指点他如何做文章,甚至还与他结为兄弟,语重心长地指点他以后的人生,与他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接着在回老家的路上,在钱塘江边他无船可搭,是抚院差吏郑老爹看他一个人,就顺道载了他一程,一分钱都没收。回乡后,一直是潘保正在帮助他们一家人,后来也是他劝匡超人前往外地避嫌,并把自己兄弟潘三介绍给匡超人,后者在杭州给予匡超人极大的帮助,并替他向郑老爹说媒。匡超人就是这样在不错的气运加上朋友的帮助再加上自己本身的实力从一个街头算命的穷困青年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儒生。然而当他真正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时候,他的内心就开始堕落了,不,或许这时显露出来的才是匡超人的本性。

潘三被县里捉拿了后,想要见匡超人一面。此时若是把匡超人换为马二先生,估计马二先生又要茶饭不思,千方百计地想要营救潘三出狱。而匡超人却连潘三的面也不愿意见,深怕这件事会牵连到自己,影响到自己的仕途。他在京城又娶了李给谏的侄女,准备狠心休了发妻,当他回家后发现妻子已经病逝时,他也只是落下了几滴泪,随意地埋葬了妻子就继续过他自己的潇洒生活了。当他在回京的路上偶遇同为儒林中人的牛布衣和冯琢庵时,又在两人面前吹嘘自己的选集,而当两人问及马二先生的选集时,匡超人又无耻地批评马二先生才气不足理法有余,浑然忘却了当年西子湖畔的知遇之恩。最为搞笑的是匡超人吹嘘自己的选集在海外都畅销,还胡乱说什么北方五省都供奉着“先儒匡超人”的神位,而他被牛布衣质疑的时候又与牛布衣强辩,那场面在整部书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堪称本书十大搞笑场景之一。每次读完以匡超人为主线的这段故事,我总会突然忍不住地发笑,笑到捂着肚子在床上蜷缩着,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笑过后刚站起身来又感到一阵莫名的心酸,当年的那个稚嫩的算命青年,听到马二先生自报家门都连忙起身作揖的那个看起来弱弱的少年到哪里去了呢?难道成长的代价就是彻底失去自己的原则,但若果真如此,这样的成长真的有用吗?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国家。

看完整部小说,我内心中始终有一个疑惑没有解开。明王朝花费了如此多的人力物力培养出的人才为何具备了高超的知识素养却没有具备与之相对应的人格呢?要知道,一个高素质的坏人往往比一群低素质的坏人的危害还要大,如此,科举的意义又在于何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又重新细读了一遍全书,结果在楔子中就发现了可能的原因。当明太祖制定的八股取士制度传到隐居在深山的大学士王冕耳中时,他对旁人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的轻了。”接着到了第十一回,鲁编修教育鲁小姐说:“八股文章若做得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什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可见,经过几代帝王的不断加强,人们对科举八股取士的迷信程度已经达到了一种巅峰。人们只学习如何做八股文,对其他的学问视而不见(或者可以说是钻研其他学问的人得不到世人应有的尊重)。人们不关心你的才气和品行,只要你能够高中,那你就是文曲星下凡,就是天才人物,是社会金字塔中处于顶层的人物。如此一来,学者们也就大多不再分心他顾,一心钻研于死板的八股文,在这样的教育下要是大部分人还保持着自己的本心不变,那才让人觉得奇怪。

类比今日的高考制度,我猛然发现二者之间的惊人相似。二者之间的差别不过在于高考参加的人数要更多,考试的内容也更多。现今的考生苦苦挣扎在高考的巨压下,很难保证没有人不会在这重压下变得心理畸形。即使那些仍然保持着内心那份原则的人,在经过高考的洗礼之后,天生所带来的那股灵气也差不多消耗殆尽了,所有人掌握的都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可言的知识。在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时间里却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这大概也是人生的一种不幸吧。不过,生活永远不会把所有的门全部关上,只要我们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在高考面前就不会完全丧失自己的内心,也不会被高考磨去我们的灵气、锐气。从前,在我没有想通这个问题时,我还感觉快被高考压得喘不过气来。不过,现在的我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应该只被功名所束缚,在这人生最美好的时间里,我不应该只坐在狭隘的教室里埋头做作业,只坐在书桌边苦读功课,也许应该多出去走走,去做一些自己真心想要去做的事,这样,或许才不会枉费少年头。我想,也许这也是真正的中国文人所准求的自由吧。

不光是我,所有的学生都是如此,在这花季里,多给自己一点阳光和新鲜的空气,让我们笑着活在这现世的儒林之中。我们可以把这种追求自由的精神不断地传递下去,一代接着一代。要坚信,自己一定会是在这世上笑的最灿烂,最潇洒的那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儒林外史》读后感感悟

全文共 411 字

+ 加入清单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 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

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的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儒林外史初中生读后感心得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书中的英雄好汉令我敬佩不已。

《儒林外史》这本书共有五十六回,写了近四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的故事。这一整本书

以写实、讽刺和批判性的笔调,写出了许多文人在科举制度伤害下的悲掺命运。在这个制度下士子文人性格扭曲,灵魂变得丑恶。他们可笑、可悲的虚伪与罪恶。同时,作者也热情歌颂了善良、公正与善良的人物,写出了作者对自己改良社会的美好理想。

书中,有些人和事总是让我无法忘怀。如范进,周进对做官如痴如醉,结果被折磨得人鬼难分。但中举后,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当了大官,别人对他们也越来越好。

其中有个叫匡超人,原先是一个很纯朴的青年,但是中了八股文的毒害以后,很快就堕落为一个坑蒙拐骗,甚至是出卖自己灵魂的恶少。其实,文人一旦中举成功,便会有许多人堕落为贪得无厌,毫无廉耻的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

这本书运用了讽刺的修辞手法,通过传神的描写,把要讽刺的对象或明或暗的变现出来,让我们读者去细细品读。作者只用了三言两语,就能把一个人的形象,性格,栩栩如生的描画出来。

另外,我建议你们去看看《儒林外史》,去看看贪官污吏的下场,去看看吝啬的严监生、阴险刁滑的严贡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儒林外史优秀读后感700字

全文共 671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篇篇辛辣的讽刺话语中,我仿佛看到了旧时被科举毒害的怀才不遇的人们对封建顽固礼教的不满、愤怒的呐喊。

儒林外史》中的周进令我印象很深。刚出场时,周进已经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群商人当账房,飘过贡院,触景生情。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禄却求之不得与所受过的凌的辱夹杂着悲愤的情绪一下子全部发泄出来,化作一厢老泪纵横,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读到那里,我不禁心感酸楚,周进只是一个代表,世上就以前有多少人被封建礼教毒害,又有多少人去钻令人费解的深奥古经而耽误青春,使得人性荡然无存,尊富鄙贫,社会不得安宁!

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的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可见他已深陷科举毒害中,不得自拔。这就是一种社会“浓厚”的风气。

自此,周进的人生陡然发生了喜剧性变化。如果说从前的沉沦落魄受尽冷眼,此后可谓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中举人,中进士,做御史,做学道,一路升到了国子监司业。他节节高升的仕途更加显现出世态丑陋,这是对整个士人阶层和市民社会的批判。

周进用钱买来了监生,读一个叫范进的老童生的文章。正因无事可做,便多读了几遍,这才领悟到文章玄机多,变化妙,再加上遭遇与自己甚是相似,就立刻产生共鸣。从字里行间也体现出对考场监生的讽刺:他们囫囵吞枣,漫不经心,不识人才。

其实,从辛辣的讽刺中,我还读到了欣慰的一点,就是已经有人开始意识到危害,并且想要革命去改变现状,这是思想的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儒林外史读后感

全文共 935 字

+ 加入清单

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儒林外史》把锋芒射社会,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而且是客观的、写实的,现在读来,仍感叹不已。

在当时认为举业高于一切,于是读书人便死作那些八股文,认为只要有了功名,便高人一等。于是隐藏在这种心理背后的丑态被折射了出来,君不见那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可是当他们考取了功名,真正为老百姓做事,当一个好官的又有几人呢?

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与他们相比开头出现的王冕,中间出现风四老爹,结尾出现四大奇人。他们全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游离于统治秩序之外的平头百姓。他们的冰清玉洁、古道热肠、淡泊明志,都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形成鲜明对照。

而那些有钱的财主们却又为富不仁。贡生严致中是横行乡里的恶棍。他强圈了邻居王小二的猪,别人来讨,他竟行凶,打断了王小二哥哥的腿。他四处讹诈,没有借给别人银子,却硬要人家偿付利息;他把云片糕说成是贵重药物,恐吓船家,赖掉了几文船钱。严监生死后,他以哥哥身份,逼着弟媳过继他的二儿子为儿子,谋夺兄弟家产,还声称这是“礼义名分,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却是差错不得的”。

这林林总总的丑态也正说明了清朝黑暗统治下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与无耻,政治的罪恶与社会的腐败。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儒林外史》读后感

全文共 1636 字

+ 加入清单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初识《儒林外史》是在看京剧《范进中举》之后。看完之后不觉惊异于作者的独具匠心,却没有领略导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开《儒林外史》浏览了整个故事之后。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但读书对这些人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荷花的名笔。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中举从范进身上来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终于出头,从他发疯来看足以看出那时的读书人对功名痴情一片,像周进哭号着为秀才名分磕头撞板。但他们的痴情并不是为了道德理论上的治国之经,而是纯粹的个人升官发财。还有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中举前萎缩地向老丈人低头称事,中举后便有了老爷大人们的官腔。甚至在为母亲守丧时,在打秋风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而他仅仅是中举,不出两个月,什么房产、田地、金银、奴役,不请自来。范进是千万得中读书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们的荣华为不得中的读书人做榜样,加深科举对他们的毒害。

中举对胡屠户来说,也是意义非凡。对范进中举前要打要骂由着性子来,一旦中举后,因范进发疯让他打范进一巴掌,他却说:“(范进)虽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个势利小人的嘴脸清晰的勾画了出来,胡屠户就是那些满脑子也是功名,中了科举余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还有那些乡绅,都在第一时间忙不迭的为范进送金送银,正是他们为政府传播科举毒推波助澜。跳出范进的故事,作者详细描写了临死伸着两指头,唯恐两个灯芯废油的严监生和强抢人猪,用云片糕当药讹诈船家的严贡生兄弟俩作为代表。

综上所述的人物,无一不受科举的毒害。事实上不只这些人。还有举着科举饭碗的名士们,还有科场屡屡落败的如看西湖风景都要挤出几句经典的马二先生之类的人。还有佛门弟子,一听胡屠户为女婿范进母亲做法师,屁滚尿流地马上安排起来。甚至是贾宝玉最最推崇女子亦是如此。鲁小姐受其父影响只认八股文,什么都以八股文马首是瞻,自己终日练习八股,后来因为丈夫对科举毫无兴趣,终日长叹。书中充斥着讽刺味,辛辣尖刻,这与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联系。

作者吴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败家子。他后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几次三番找他参加科举,他都不应。他的书桌下有八股细绳,每根下都有一个臭虫,一个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因为贫困无法取暖,他常邀请朋友绕成行走还“歌吟啸呼,相与应和”,并称其为“暖足”。这样的背景下,无怪乎书中描写如此地耐人寻味了。

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生活的时代很少有人提及科举这类的话,也没有了书中迂腐的现象。但是,我们常常看见家中老人为了让下下代的认凌晨排队报课外班,诸多考生因为中考高考日以继夜读书,有些考上的扔书庆贺,有些考不上的跳楼自杀。没有人为了什么“秀才”、“举人”磕头撞板,却有人为“硕士”、“博士”不择手段。很多人拿着文凭大吃大喝。不知以后是否还会有一本“儒林次史”来讽刺这个时代的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