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代孔子的故事大全通用20篇

导语:对于那些害怕危险的人,危险无处不在。对于那些面对危险的人,成功触手可及。下面是古代孔子的故事大全,欢迎参考!

浏览

6389

作文

151

中国古代的感恩故事

全文共 1738 字

+ 加入清单

1、鲁宣公二年,宣子在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一人非常饥饿,就去询问他的病情。那人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宣子就将食物送给他吃,可他却留下一半。宣子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离家已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还活着。现在离家很近,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

宣子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为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一次,灵公想杀宣子,灵辄在搏杀中反过来抵挡晋灵公的手下,使宣子得以脱险。宣子问他为何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那个饿汉。”宣子再问他的姓名和家居时,他不告而退。这个知恩图报的故事后来成为典故,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就引用了它: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2、《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潦倒时,在城下钓鱼,漂洗丝絮的老妇中有一位见他饥饿,便拿饭给他吃,一连几十天如此。韩信感激,说将来一定会报答她。她却凛然说:“男子汉连自己都不能养活,我伶悯公子才会送饭,哪里图什么报答!”韩信以后作楚王时,找到那位漂母,赠她千金。

3、《世说新语》:顾荣应邀赴宴,见烤肉者垂涎,便将自己的那份让给他吃。同席者耻笑顾荣,他说:“一个人整天在烤肉,怎能让他连烤肉的滋味都尝不到呢?”后来战乱四起,他逃难南迁。每到危难之际,总有一个人随身保护他,顾荣问起原因,才知道他就是当年的“受炙人”。

4、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出自《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从“木桃”到“琼瑶”,只是一枚感谢的种子而已——缘于爱与被爱。这之间连接的不过是一份心意罢了。或许,木桃对他而言,已是上上之品,你报之以琼瑶,也未必就是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声由衷的“感谢”吧。

5、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原文是“涓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书面记载最早为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原为民间俗语,后清代朱用纯编辑收录,为教子醒世用。

6、慈母之恩。唐代诗人孟郊曾写下《游子吟》一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出自明朝《增广贤文》一书,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8、衔环结草,以报恩德。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出自《左传》。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明朝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大恩未报,刻刻于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

9、漂母的一饭之恩

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深受感动。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10、知遇之恩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遇暴雨滞留岩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弹了起来。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随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二人因此结为知音,并约好来年再相会论琴。可第二年伯牙来会子期时,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伯牙痛惜伤感,摔破了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11、士为知己者死

这是春秋末期晋国着名刺客豫让说的,强调感恩报恩。因为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者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认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决心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第一次攻击失败以后,他用漆疮烂身体,吞炭弄哑声音,残身苦形,使妻子不识,然后寻找接近赵襄子的时机。第二次行刺仍以失败告终,但是被捕的豫让说:“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义。”他请求赵襄子借衣服让他砍一刀。赵襄子脱下了贵族的华服,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然后伏剑自杀。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名人故事:中国古代名人项羽_1000字

全文共 955 字

+ 加入清单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身历七十余战,攻无不克;起兵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高中第二册学习了课文《鸿门宴》,让我们对项羽这个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原文再现】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鸿门宴》

素材评析

从上段节选中可见沛公能亲自的忍辱屈从,这正是大丈夫的襟怀,也是他后来能成就帝业的性格因素。然而,一生总是刚愎自用、狂妄自大的项羽,对沛公来赴鸿门宴赔罪,不但心里毫无疑惑戒备,反而出卖了为他通情报的曹无伤。不但如此,自己还坐在宴席上的尊位,一副天下非他莫属的傲气,而对范增决意要杀刘邦的示意示而不见,以为刘邦早晚得臣服于他。

适用话题

项羽性格上的某些闪光点,如不畏****、不耍阴谋诡计、光明磊落应当给以肯定,此性格特点适合话题“心灵的选择”、“诚信”、“张扬个性”、“倾听”、“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等;而性格上的缺点如刚愎自用、缺乏远见、软弱、优柔寡断等则应该扬弃,此性格特点适合话题“包容”、“人与路”、“谈意气”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国古代哲理故事

全文共 1699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子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不争名利,关注自身;保持沉静,不受影响;愿意施与,不求目的;当断就断,顺势而为;自身发光,善于影响;认清优势,善于应用;时不赋我,静待时机。我等俗人,只能先参考水的品德修行自身,要达到自然的境界似乎还很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全文共 1211 字

+ 加入清单

前些时,热闹非凡的“超级女声”轰动了大半个中国,节目空前火爆,“偶像”红得发紫,这绝对与一大帮子铁杆“粉丝”有关。虽然他们自称“新新人类”,其实,追根溯源,这“粉丝”也是古已有之。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可以说是最早的歌坛偶像,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中国最早的歌坛偶像柳永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如果那时就有发短信技术,恐怕支持柳永的“粉丝”,又要让电信局赚个钵满盆溢,拉动经济增长几个百分点。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的“粉丝”。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

柳永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就成了歌妓们的最高愿望:“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这顺口溜不知怎么传到宫里,仁宗醋意顿生,气得差点儿吐血,心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怎么能让这个小瘪三抢了我的头彩?但碍于身份,自己又不能和一个风流文人争风吃醋,只好闷在心里发恨。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安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哪像现在的“粉丝”们,朝秦暮楚,这一阵几追张三,过几天又捧李四,追时奉若神日月,弃时甩若敝展。

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可是他的“追星”记录,从他对柳词的熟悉程度便可略见一斑。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仁宗看到柳永的考试卷子,就不假思索信手批道:“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这一下子,柳永就成了“奉旨填词”的“**巨星”了。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超女”的副作用,除了使许多孩子迷恋唱歌外,湖南还有一个15岁的女“粉丝”,为参加“超女”比赛减肥过度成病。相比较而言,柳永的副作用似乎更有诗意,气魄也更大一些。

柳永名词《望海潮》中有佳句称赞杭州之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想不到被他千里之外的一个著名“粉丝”金主亮看到了,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效果,“此词传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罗大经《鹤林玉露》)。有这样惊人的“副作用”,差一点儿被人当成汉奸了,是柳永万万想不到的,不过也充分说明柳词的巨大魅力。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柳永及其“粉丝们”早已作古,随风远去,愿我们今天的偶像与“粉丝”都能比柳永们更精彩、更健康、更洒脱,也更有品位,同时也能更少一点“副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古代经典成语故事三则

全文共 1515 字

+ 加入清单

欲速则不达 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时晋国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子夏比孔子小44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的佼佼者。他才思敏捷,文学素养很高,经常得到孔子的称赞。 有一年,子夏因为才能出众,被派到莒父(当时是鲁国的一个县,大概位于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 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孔子,向老师请教说:“请问老师,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而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深深鞠躬,说道:“谢谢老师的教导,我一定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然后告别孔子,到莒父上任去了。 这段话被记载在《论语·子路》中,从这段话中产生了成语“欲速则不达”,人们常用它来说明如果干一件事情的时候,过于性急图快,不讲求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欲,想要;速,快速;达,达到,完成。

缘木求鱼 公元前 319年,孟子周游列国,第二次来到齐国。这时候,齐宣王为了扩张自己的领土,正准备攻打邻国。孟子反对战争,想宣扬自己的“仁政”思想。可怎么才能说服固执的齐宣王呢?于是,孟子与齐宣王进行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孟子问:“大王心中最大的愿望是什么?”齐宣王知道孟子要来说服自己,所以他笑而不答。孟子接着问:“是因为食物不够肥美,衣服不够轻暖,还是色彩不够艳丽,音乐不够美妙?要不就是因为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吧?这些,臣子们都全部能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接着说:“那您最想要的,一定就是开拓疆土,收服秦国、楚国,统治中国,安抚边疆。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就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啊(原文是:犹缘木而求鱼也’)。”齐宣王吃了一惊,忙问:“为什么?” 孟子连忙说:“大王想一统天下,是以弱击强,只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可如果大王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里来做官,天下的农民都想到您的国家来种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做生意……这样,天下还有谁能够与您为敌呢?” 成语“缘木求鱼”意思是爬到树上去找鱼,它常被用来比喻做事情时,如果方向、方法错误,就一定达不到目的。缘,沿着,顺着。

约法三章 秦朝末年,人民苦于沉重的捐税、繁重的徭役和严酷的刑罚,纷纷揭竿而起。公元前 206年10月,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朝皇都咸阳只有几十里的灞上。仅当了46天秦王的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接受大将樊哙和张良的建议,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灞上。 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百姓苦于秦朝的严刑苛法已经很久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与父老乡亲们约法三章:一是杀人的判处死刑,二是伤人的治罪,三是抢劫的受罚。我到这里来,是为了替父老乡亲们除害,不是来侵害你们的,请大家放心。”父老乡亲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 接着,刘邦又派人到各县各乡,将约法三章通告于百姓。百姓得知后都非常高兴,纷纷带着牛、羊、酒、食前来犒劳刘邦的军队。刘邦一再谦让不肯接受,说:“我们的军粮并不缺乏,不想再麻烦百姓了。”百姓们更加高兴,唯恐刘邦不做王。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成语“约法三章”即指规定出几条共同遵守的条款。约,协商,议定;章,指条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古代名人读书故事100字

全文共 156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读书是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代名人读书故事1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2.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

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3.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4.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5.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6: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8. 朱熹在幼年时异常聪明,刚学会说话时,父亲指着天空告诉他:“这是天。”朱熹问道:“天的外边是什么?”父亲朱松感到非常惊讶。就学时,给他《孝经》读,他读完后,就在书上写出这样的话来:“如果做人不孝顺,就枉为人了。”

一次,他跟着一群孩子在沙地上玩耍,朱熹一人端端正正地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来画去。别人走近一看,原来是神秘的八卦。

9.黄世臣,字起白,号觉虚,素龙镇上池冈人。世臣家贫嗜学,少年时养鸭为生, 在田里放鸭期间,经常手不释卷,边放鸭,边读书。

由于勤奋好学,明万历三十五年,考进“岁贡”,并被委任为江南婺源县县丞。由于政绩显著,以后世臣又先后被提为云南易门县知县、寻摄昆阳州篆、云南通安州知州。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古代名人故事:孔子的故事

全文共 1841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当代作家华轩居士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

故事一:早年好学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为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埠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孔子长大后,亦不得不为生活做许多粗活。孔子后来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虽然家庭贫困,但孔子仍然勤奋好学。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孔子长成后,身高九尺有六寸,因此乡人称其为“长人”。季氏曾飨士,孔子也前去,但为季氏家臣阳虎所绌,于是孔子返回。

故事二:孔子行礼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

“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故事三:周游列国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着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弟子。

故事四:孔子之死

鲁哀公十二年冬,孔鲤先孔子而死。鲁哀公十四年,颜回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从我於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经过一这系列打击后,孔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前479年的一天,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对子贡说:“赐,你自怎么来得这么晚?”于是叹息道:“太山(即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说完,流下眼泪。接着他又对子贡说:“夏人殡于东阶,周人殡于西阶,殷人殡于两柱间。我昨晚梦到奠于两柱之间。我是殷人。”

七天后,孔子逝世,终年七十三岁,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古代哲理小故事3则

全文共 1211 字

+ 加入清单

莫问前程

【战国】郑詹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君之心,行君之事。”

——《楚辞·卜居》

【背景介绍】

楚国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却受到奸党的陷害而被放逐他乡,连着三年都不能见到楚王。屈原心中一片茫然,不知该何去何从,于是就向太卜(负责占卜算卦的官员)郑詹尹询问自己的前程。

屈原问道:“我到底该如何?是该为国家尽忠,还是为名利奔波?是该仗义执言,还是苟且偷生?是该洁身自好,还是同流合污?是该像骏马一样昂昂千里,还是像水鸟一样泛泛波中?是要与鸿鹄比翼,还是与鸡鸭争食?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郑詹尹回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君之心,行君之事。(一尺虽长,但有时却会觉得它短;一寸虽短,但有时却恰恰觉得它长。先生自然不必多虑,按照你自己的意愿做你想做的事就好了!)”

【随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长长短短谁又说得清?郑詹尹并没有给屈原答案,其实屈原也不需要答案。

真正的强者是不会去算命的,因为去算命本身就意味着向命运屈服,而只要向命运屈服,就难免受到命运的捉弄。

燃起烛光

【春秋】燕相:“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背景介绍】

春秋时候,有一个楚国人给燕国的宰相写信。因为天色已晚,他便对仆人说:“举烛”。由于他写得太专心,将这两个字也写在了信里。

燕国的宰相收到信后,看到信中莫名其妙的“举烛”二字,很是奇怪。经过一番琢磨,他才恍然大悟,解释道:“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举烛就是要提倡清正开明的政策,就要任用贤才!)”于是他带着这封信向燕王禀告。燕王一听也很高兴,于是就按照“举烛”的理解任用贤才,实行开明的政策,居然也把燕国治理得很好。

【随感】

燕国最终能实行开明的政策、百姓能安居乐业,绝不是一个偶然的巧合,而是燕王乃至燕国全体百姓的品德、智慧和福报累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其实,早在这封信到达燕国之前,燕国的烛光就已燃起。

人师难遭

【东汉】魏昭:“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以素丝之质,附近朱蓝!”

——《尚友录》

【背景介绍】

东汉著名的博学大师郭泰,自幼刻苦学习,博通经史,且为人刚直。其众多弟子中有一个来自陈国的青年叫做魏昭。

魏昭初次见到郭泰,就拜倒在他脚下请求道:“晚辈愿跟随在先生的左右,洒扫服侍!”郭泰说:“你应当到课堂上好好地读书,大老远跑来跟着我做什么?”魏昭答道:“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以素丝之质,附近朱蓝!(能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遇见,但是能教会如何做人的老师太难得了。我愿意用自己纯洁的本质,来接受先生的熏染!)”

于是郭泰就收下了这个侍者。一次,郭泰生病,几次三番为难魏昭,魏昭都没有一丝怨恨。郭泰这才说:“我过去只是知道你的容貌,而今天知道了你的心。”从此,郭泰就把魏昭当作了真心的朋友。

【随感】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要教导学生如何做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在课堂上就能完成,但是个人的熏染,若不是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恐怕很难有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

全文共 252 字

+ 加入清单

虽幼年丧父,生活贫苦,但为了理想长期周游列国,就算当时的各国列强不接受他的思想,也仍然坚持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教育大众,以“仁”感化苍生,终得留名青史。正是这般坚持,不放弃理想筑造了中国古代伟大教育家、思想家。

伟大的思想家、进步的政治家——屈原

坚持要在楚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等到他遭到排斥陷害,并料定实现自己的主张无望时,宁死不屈,最终以身殉国。他将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都溶铸他的诗篇中。“虽九死其忧未悔”的坚贞不屈,方才令他坚守情操,不得跳江自尽。这样无畏追求理想正是我所崇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古代哲理故事晏婴两度使楚

全文共 898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代,齐国的晏婴是一位很有才干的国相。他第一次出使楚国的消息传出后,楚王对身旁的谋士们说:“晏婴在齐国是有名的能言善辩之人。现在要来楚国,我想当众羞辱他一番,你们看有什么好办法呢?”于是他们商议出了一个坏主意。

这天,晏子如期而至,楚王设宴款待。当酒兴正浓时,忽见两个差役押着一个被缚之人来见楚王,楚王假装不知地问道:“这人犯了什么罪?”差役赶紧回答:“他是齐国人,到我们楚国来偷东西。”楚王于是回过头去看着晏婴,故作惊讶地说:“你们齐国人都喜欢偷东西吗?”

晏婴早已看出了楚王是在演戏,这时便站了起来,极其郑重而严肃地对楚王说:“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时就结橘,如果将其移栽到淮河以北,结的果实就变成又酸又苦的枳(zhi)了。它们只是叶子长得十分相似而已,所结果实的味道却大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水土不同的缘故啊!眼下这个人在齐国时不偷盗,到了楚国后却学会了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会使人变成盗贼么?”一席话噎得楚王尴尬极了,只好赔笑收场。

时隔不久,晏婴又被派往楚国公干。楚王没有忘记上次宴会上的难堪,总想伺机报复。他知道晏婴的身材十分矮小,于是就吩咐在城门旁边另外凿开一扇小门。当晏婴到来之后,侍卫便让他从小门进去,晏婴见状,立刻正色道:“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会从狗洞中爬进爬去。我今天是奉命出使楚国,难道也要从这狗洞中进去吗?”侍卫们理屈词穷,只好眼睁睁看着晏婴从大门正中昂首阔步地进了城。

接着,晏婴在拜见楚王时,楚王又用嘲讽的语调说:“齐国大概没有多少人吧?”

晏婴闻言,迅速予以纠正:“我们齐国仅都城临淄就有居民七八千户,街上行人摩肩接踵,人人挥袖就可遮住太阳,个个洒汗即如空中落物,您怎么能说齐国无人呢?”

楚王听罢,进一步用挑衅的口吻发问:“既然齐国人多,为什么总是派遣你这般矮小的角色作使臣呢?”

晏婴对楚王的无礼早有思想准备,他冷笑了一下应道:“我们齐国派遣使臣的原则是视出使国的情况而定,对友好的国家就派好人去,如果出使国的国王粗野无礼,就派丑陋无才的人去。我在齐国是最丑陋无才的人,所以总是被派作出使楚国的使臣。”一席话再次使楚王无言以对,从此他再也不敢小看晏婴和齐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四则古代名人故事

全文共 2194 字

+ 加入清单

故事一) 三国名将赵子龙

赵子龙,三国时代刘备部下大将军。在进取四川之时,奉命攻打桂阳城,守将赵范战败,献城投降,赵范仰慕赵子龙英勇超群,又是同宗,要求结拜为。结义当日,赵范备酒席庆贺,酒至半醉,忽然一位美如天仙的姑娘,为赵子龙斟酒,赵子龙问她是何人?赵范答道:『她是家嫂樊氏,家兄刚去世不久,又没有,常劝她改嫁,但是至今未有合她心意之人。而且声言,必须如将军这般相貌堂堂,名震四海的人,才下嫁。今天适逢将军,真是天缘巧合,若是将军不嫌弃,家嫂愿意终生奉侍将军』。

赵子龙听了大声严厉斥责赵范说:『你我既然结义为兄弟,你嫂即是我嫂,怎么如此,不仁不义……』赵范被赵子龙严词义正一番话,说得羞愧无地自容,赵子龙愤愤离席而去,其凛凛正气,备受世人敬佩。

赵子龙助刘备攻取四川,屡建奇功,建立蜀国后,被封为五虎将之一,英名盖世。

后人作诗赞赵云:

虽非认义,也仿着关公秉烛。

不学多情叔叔,羞杀他曹植占甄。

(故事二)唐朝名相狄仁杰

狄仁杰年青时,生得面如冠玉,眉清目秀,相貌英伟。赴京应考途中投宿旅店,夜静灯下读书,突然一位美艳的姑娘来到他房里,原来是旅店的媳妇,不久,去世,日间见狄仁杰俊秀非凡,春心澎湃难以克制,候至晚间以借火为由向狄仁杰挑情,不料狄仁杰虽然她的来意,却丝毫不动心,而且友善地说:『见你如此艳丽动人,使我回忆起老的话。』****好奇地追问是甚么话,狄仁杰借机开导她说:『赴京前在寺中寄居读书,寺中老和尚见我相貌,警戒我说:「你相貌堂堂,将来必定显贵闻达,但是须要谨记,千万不可贪色犯淫,前程尽毁。」我说:「艳女美色,是人人皆喜爱,如何能够遏止这种欲念呢?」老和尚教导我说:「当你见到美貌艳姿,淫念冲动之时,将****想象为吸血的精、毒蛇鬼怪;将她秀丽的面貌想象作害了大病既黄且瘦,犹如鬼脸一般;将迷媚的粉脂,想象作人临死的时候,面目青黑,七孔抽搐那样的丑恶难看;将****人的窈窕丰姿,想象作感染梅毒溃烂,那恶臭的浓血,引来了无数的苍蝇,令人掩鼻疾走;一旦与她交合,不仅被吸取精血,精气枯竭,且百病交侵,受尽病魔折磨。倘若能这样设想,淫念欲火就会静止得如清凉的寒冰了。」老和尚的教诲,我一直谨记于心。所以刚才初见你那撩人动情的丰姿艳容,正当欲火冒升之时,老和尚的话立刻在耳边响起来,炽热的欲火即刻下降。你能够励志守节,乃难能可贵,切勿因一时的冲动,而败坏你的名节,况且你上有年老的公婆,下有年幼的儿子,都需要你一人承担,如果与我通奸,随我而去,公婆、幼子将顿失依靠。古代妇人守节美德为世人称颂,例如韩久英,因恐怕遭色贼奸淫,而持刀割去的鼻子;又如高仲举的夫人逢淫贼,用镜柄刺双目,毁容以保贞。还有其它许多节妇为保贞节,有的投井,有的以热油烫面毁容,以种种确保洁白身躯。』****听了狄仁杰这番话之后,得流泪满面,拜谢说:『恩公大德,不但保全我的贞节,又教我遏欲的方法,从今以后,一定心如止水,冰清玉洁,坚守妇节,以报恩公今日教诲。』然后再三拜谢而别。

狄仁杰为此事,作诗曰:

美色人间至乐春,我淫人妇妇淫人

色心狂盛思亡妇,遍体蛆攒灭色心

后来这位****,坚守妇节,而显名邻里,为人称颂。

狄仁杰赴京应考,高中状元,官至宰相,辅助唐朝安邦定国,爱民如子,处处毁,提倡伦理道德,成为历史上着名宰相,留芳万世。

后人有诗盛赞狄仁杰:

己身守志避邪缘,尚勉孀姬节要坚;

切戒一时云雨娱,名留万载感苍天。

(故事三)拒淫示淫过 高中状元郎

书生谢迁,明朝浙江余姚县人,在昆陵街上开设书馆,日间教学,赚取路费,夜里攻读,准备明年赴京应考,才貌双全,远近闻名。

有一天晚上,隔邻的一妙龄少女,乘双亲赴省城探亲,私自来到思慕已久的谢迁书房里,百般挑逗,亲近谢迁。谢迁初时以礼相待,后来见其如此不知廉耻,严正诃斥她说:『你乃闺女,应自爱自律,竟敢如此不知羞耻,倘若我也不顾礼义,与你****,岂不是毁了你的贞操,使你终生蒙污,而且败坏你家名誉,如此缺德之事,天理难容,千万不可为也……』少女被谢迁义正辞严的训斥后,如梦中醒来,羞愧万分,感激谢迁见色不乱,及时制止她免犯下遗恨终生的错事,不由自主地如泉涌出,拜谢他的训诲,惶恐地去。

谢迁光明磊落的高尚人格,以及夜夜勤学不懈,第二年应考,高中状元,后来官升至宰相,是明朝着名的贤相,声誉卓着,其子也官至侍郎。这是他拒淫处女,所得之善报。

(故事四) 心胸坦荡 玉洁冰清

书生刘理顺,明朝人,少年时家贫,欲赴京应考,莫奈无路费,于是在一家中任教,赚取路费。员外见刘理顺博学多才,教学有方,故此甚是器重,特地选一名伶俐的侍女,照顾刘理顺的饮食起居,晚上齐宿一房,其意是赠送与刘理顺为妻。

刘理顺日间教员外的儿子读书,夜间自修,经过三年苦读,学业大进,适逢考期,于是辞别员外,赴京。

临行时,刘理顺请员外替侍女选配一位好丈夫,员外甚为不解,以为刘理顺有意欲抛弃她,于是无奈地说:『她巳陪伴你三年了,深厚。若是此去金榜高中,将来她可作为妾侍。』刘理顺着说:『东翁!您以为我是无情无义之小人吗?虽然同宿三年,却未曾有任何儿女私情。』员外闻言其感诧异,特地请家中老妇向侍女查问,果然仍是处女。员外对刘理顺三年来见色不乱的高尚人格钦佩万分,实是古今罕见的正人君子,征得刘理顺同意,收为义子,厚赠金银衣物,助他上京赴考。

放榜之日,刘理顺高中状元,才德兼备,成为明代着名的理学大师,受人敬重,名誉显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短篇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梓庆是古代一位木匠,他擅长砍削木头制造一种乐器,那时人们称这种乐器为鐻(ju)。

梓庆做的鐻,看到的人都惊叹不已,认为是鬼斧神工。鲁国的君王闻听此事后,召见梓庆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制成鐻的?”

“我是个工匠,谈不上什么技法。”梓庆回答说:“我只有体会,在做鐻时,从来不分心,而且实行斋戒,洁身自好,摒除杂念。斋戒到第3天,不敢想到庆功、封官、俸禄;第5天,不把别人对自己的非议、褒贬放在心上;第7天,我已经进入了忘我的境界。此时,心中早已不存在晋见君主的奢望,给朝廷制鐻,既不希求赏赐,也不惧怕惩罚。”

梓庆在把外界的干扰全部排除之后,进入山林中,观察树木的质地,精心选取自然形态合乎制鐻的材料,直至一个完整的鐻已经成竹在胸,这个时候才开始动手加工制作。

“否则,我不会去做!”梓庆向鲁王详细介绍制鐻过程后,继续说:“以上的方法就是用我的天性和木材的天性相结合,我的鐻制成后之所以能被人誉为鬼斧神工,大概就是这个缘故。”

这个寓言教育人们,要想成就任何事情,都必须执着、专一、忘我。梓庆制鐻虽然有些过分夸大精神作用,但是强调干事业摒除杂念、精神专注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顾恺之给母亲画像古代名人故事

全文共 461 字

+ 加入清单

顾恺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画家。他非常重视画人点睛的技巧。古书记载说,他曾给人家画扇面,扇面上是魏晋名士阮籍、嵇康的像,但都没有点上眼珠,就把画给了人家。扇子的主人问他为什么不画上眼珠,他郑重其事地说:“怎么能点上眼珠呢?点了就要说话,变成活人了。”

顾恺之这种传神点睛的艺术造诣,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他几十年刻苦学习的结果。顾恺之从小死了母亲,稍长大一点,他每天缠着父亲追问母亲的长相。父亲被儿子的情思所感动,便不厌其详地叙述了母亲的长相和衣着。顾恺之把这一切都牢牢地记在自己的脑海里。八岁那年,他忽然向父亲要笔墨,说要给母亲画张像。父亲说,你连母亲的样儿都没见过,怎么画呢?小恺之说:“我就凭您 说的画,一天画不像画两天,两天画不像画三天,一定要画像了为止。”

于是,顾恺之每天都在精心作画,画好了就给父亲看,看了以后再改。

渐渐地,母亲的像居然有几分相象了,但就是眼睛画不好。顾恺之便继续用心琢磨,一年过去 了,两年过去了,这天,顾恺之把再次画成的母亲像给父亲看,父亲竟然看呆了,说:“像了,像了,太像了,眼睛特别像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故事一:孔子误会了颜回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启示】

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 验的形成却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

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须根据事实性、科学化作判断,经验、眼见往往是主观的,不轻易的论断才可避免许多的误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古代成语故事十则

全文共 184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是我们民族语言中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一部分精炼、形象、富于表现力而又寓意深刻的语言材料,它言简意赅,耐人寻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代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揠苗助长

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三天过去了,禾苗没见动静。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对儿子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寓意:做事做人不忍急于求成,最终适得其反!

篇二:解衣衣人

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手下的韩信因得不到重用就投靠刘邦。刘邦认为韩信是一个很好的人才,就把他的衣服送给韩信,还给韩信送去精美的食物兵马。韩信带兵灭掉齐国。项羽派武涉去劝韩信自立为王,被韩信拒绝。

篇三:亡猿祸木 (wáng yuán hu mù)

唐朝大历年间,有数百只猴子栖息在古田的杉木林中,附近的农民嫌它们危害庄稼,想把林子砍光然后杀猴。群猴中的一只老猴见人伐木,就跳到附近的一家房屋开始纵火烧屋。农民见房屋烧起来了赶紧去救火,于是群猴纷纷逃走。

亡猿祸木的意思是:《渊鉴类函》卷四三二引《汀州志》:“唐大历中,有猴数百集古田杉林中,里人欲伐木杀之。中一老猴忽跃去近邻一家纵火焚屋。里人惧,亟走救火,于是群猴脱去。”后因以“亡猿祸木”喻欲损人反而害己的行为。

篇四: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篇五:守株待兔

从前有个农夫,有一天在地里干活的时候,突然看到一只兔子撞到田边的树桩上死了,他什么都不用做,白拣了一只兔子吃,很高兴。

从此,他就不再种田,干农活了,天天坐到树桩上等兔子,结果就饿死了。

寓意:不要把偶然的幸运,当成长久的依靠。

篇六:一齐众楚 (yī qí zhng chǔ)

战国时期宋国大臣戴不胜向孟子请教如何使宋国国君学好为国家多办一些好事。孟子打比方说如果让楚国大夫学齐国话就应该请齐国的老师,而且把他置身于齐国的环境中去,不能给他一个一傅众咻的环境,那样就是想学也学不好。

篇七:一齐众楚的意思是:一傅众咻。

万里鹏程 (wàn lǐ péng chéng)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在《庄子·逍遥游》中记载:北方大海里有种很大的鱼叫“鲲”,时间长了就变成很大的鸟叫“鹏”,它的翅膀像天上的云彩那么大,一飞起来就是九万里高,后来飞到南海里去了。

万里鹏程的意思是:比喻前程远大。

篇八:天衣无缝

徐视其衣并无缝,翰问之,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传说古代太原人郭翰在夏夜里乘凉,见一个仙女从天上下来,她身穿白衣,美丽绝伦。她告诉他她名叫织女。郭翰仔细欣赏织女的衣裳浑然一体,竟看不出一丝线缝,好奇问织女。织女答道:“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篇九:叶公好龙

春秋时,有位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他家的屋梁上、柱子上和门窗上都雕刻着龙的图案,墙上也绘着龙。传说天上的真龙知道此事后很受感动,专程到叶公家里来,把头从窗口伸进屋子里,把尾巴横在客堂上。叶公看到后,吓得面无血色,魂不附体,抱头就跑。原来他并不是真正喜欢龙。他爱的是假龙,怕的是真龙。这个成语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一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它,甚至是畏惧它。

篇十:画龙点睛

传说古时候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画龙画得特别好。

有一次,他在金陵(现在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巨龙,那龙画得活灵活现,非常逼真,只是都没有眼睛。人们问张僧繇:“为什么不把眼睛画出来。” 他说:“眼睛可不能轻易画呀!一画了,龙就会腾空飞走的!”大家听了,谁也不信,都认为他在说大话。后来,经不起人们一再请求,张僧繇只好答应把龙的眼睛画出来。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刚点出第二条龙的眼睛,突然刮起了大风,顷刻间电闪雷鸣。两条巨龙转动着光芒四射的眼睛冲天而起,腾空而去。围观的人,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对张僧繇更佩服了。

成语“画龙点睛”就是从这个传说中来的。现在一般用来比喻写作、讲话时,在关键性的地方用上一两句精辟的语言来点明含义,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这种手法也称为“点睛”之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四则古代成语故事

全文共 1059 字

+ 加入清单

从古至今,成语典故可谓不胜枚举,其中蕴含着的意义更是千姿百态。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成语典故亦可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扼臂啮指】

战国时期,曾子一个人他外出打柴,家里来了客人找他,曾母左等右盼不见他回来,客人急着要回去。曾母就使劲扼住自己的手臂直到疼痛难忍为止,曾子立即感到手臂痛,立即丢掉柴禾跑回家问母亲有什么事,母亲告诉他有客人在找他

扼臂啮指的意思是:扼:用力掐;啮:咬。掐胳膊,咬手指。形容母子心灵相互感应

【二桃三士】

春秋时期,齐国有三个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居功自傲,蛮不讲理,相国晏婴担心他们会闹事而影响国家安危,建议齐景公赐两个桃子让他们三人论功而食,结果他们有勇无谋,因争吃桃子纷纷自杀身亡

二桃三士的意思是:士:武士。春秋时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论功而食,三人弃桃自杀。比喻借刀杀人

【两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注释故——缘故,这是原因的意思。去——离去,这里是指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日中——太阳当顶,这是中午的时候。车盖——这是车篷。古代,人乘坐的兽车上的篷,形状象伞,用来遮蔽阳光和雨。盂——音于,古时一种装饮食品、敞口的器皿。沧沧——清冷,使人感到有寒意的意思。探汤——汤,就是热水。探汤,就是把手伸到热水里,感到烫热的意思。决——决定,决论,就是判断的意思。孰——文言疑问人称代词,就是“谁”的意思。多知——知识丰富,博学多才的意思。

评点:这个故事说,人们看问题不能各执一端,而要避免主观、片面性,要学会客观地、全面地分析问题。孔子被称为圣人、天才,好为人师,但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只好被人讥笑。

【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古代名人故事:欧阳修以地为纸

全文共 686 字

+ 加入清单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从小就没了父亲,他的母亲带着他艰难地过生活。他小时候看到别的孩子去学堂学习,就非常羡慕。有一天,他问他的母亲:“妈妈,我什么时候可以上学啊?”

妈妈听了很高兴,但是也很伤心,因为家里没有什么钱来交学费,怎么让小欧阳修去学堂学习啊?

“孩子,你等一等吧,你还太小,等过几年吧。”

“好吧。”欧阳修有些失望,他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去上学啊,听了母亲的话,他静静地走到一边不说话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欧阳修又问母亲:“妈妈,我现在可以去上学了吗?”

母亲的眼泪快要流出来了,怎么办?家里没有多余的钱啊!妈妈内疚地对欧阳修说:“我们交不起学费啊,怎么办?这样吧,妈妈教你写字好了。”

“好啊,”欧阳修懂事地说,“妈妈教我,一定比学堂里的老师还要好。我一定好好学习。”

于是,妈妈开始每天教欧阳修学写字,家里又得多花一些钱买毛笔、纸还有墨,妈妈很为难,有时候就背着欧阳修暗暗地流泪,可是,这可躲不过欧阳修的一双眼睛。有一天,欧阳修一天都没有学习,而且还不在家里,妈妈很奇怪,这个孩子跑到哪里去了?天都黑了,妈妈就外出找他。

妈妈走到池塘边的时候,看到欧阳修正在池塘的地上蹲着,正在专心地干什么。妈妈很奇怪,这个孩子在干什么啊,这么认真?她没有喊欧阳修,而是悄悄地走到了他的后面,原来,欧阳修正在用芦苇秆子在地上练字呢!

妈妈很感动,这是个多么热爱学习而且懂事的孩子啊!欧阳修发现了妈妈站在身后,兴奋地对妈妈说:“我今天学会了好几个字,而且您看,我发明了这种芦苇笔,以后就不用再花钱买纸和笔了。”

后来,欧阳修一直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一位非常有成就的文学家、政治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古代关于一问三不知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88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诸侯争霸时,晋国的大夫荀瑶率大军攻打郑国,郑国抵挡不住晋军的进攻,于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齐国求援。

齐国就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前去救援。

陈成子率领军队冒着大雨渡过了濮水,来到阵前。

荀瑶见齐军军容严整,心里有点害怕,一边下令撤军,一边派一位使者去齐军营地拜见陈成子。

使者说:“我们的统帅让我向您解释:这次晋国出兵,其实是为了替您报仇。

您陈大夫这一族,是从陈国分支出来的。

陈国虽然是被楚国灭掉的,但却是郑国的罪过。

所以,敝君派我来调查陈国被灭的原因,同时问问您是否在为陈国忧愁。

” 陈成子听了使者的话,知道这是荀瑶编造出来的谎言,根本不相信。

晋国的使者走后,有个名叫荀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中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1000辆轻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

” 陈成子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

’晋军即使出动超过1000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

你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

” 荀寅自知失言,后悔地说:“今天我才知道,自己为什么总是得不到信任而要逃亡在外了。

君子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向上报告。

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怎能有好的结果呢?” 几天后晋军撤兵,陈成子也率军回国。

成语“一问三不知”,就是从荀寅的话中概括出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国古代寓言小故事

全文共 743 字

+ 加入清单

曹冲称象的典故:

有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大象运到许昌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去看。

曹操的人都没有见过大象。这大象又高又大,光说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么粗,人走近去比一比,还够不到它的肚子。

曹操对大家说:“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们哪个有办法称它一称?” 嘿!这么大个家伙,可怎么称呢!大臣们都纷纷议论开了。

一个说:“只有造一杆顶大顶大的秤来称。”

而另一个说:“这可要造多大的一杆秤呀!再说,大象是活的,也没办法称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块儿称。”

他的话刚说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有人说:“你这个办法可不行啊,为了称称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吗?”

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一个个都行不通。可真叫人为难呀。

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小孩,对曹操说:“爸爸,我有个法儿,可以称大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爱的儿子曹冲,就笑着说:“你小小年纪,有什么法子?你倒说说,看有没有道理。”

曹冲趴在曹操耳边,叽叽喳喳讲了起来。曹操一听连连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备称象,然后对大臣们说:“走!咱们到河边看称象去!”

众大臣跟随曹操来到河边。河里停着一只大船,曹冲叫人把象牵到船上,等船身稳定了,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条道道。再叫人把象牵到岸上来,把大大小小的石头,一块一块地往船上装,船身就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刚才刻的那条道道和水面一样齐了,曹冲就叫人停止装石头。

大臣们睁大了眼睛,起先还摸不清是怎么回事,看到这里不由得连声称赞:“好办法!好办法!”现在谁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头都称一下,把重量加起来,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兴了。他眯起眼睛看着儿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们,好像心里在说:“你们还不如我的这个小儿子聪明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孔子的励志小故事

全文共 444 字

+ 加入清单

《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日: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宥和右的意思相同,也跟侑意思一样,劝说、勉励的意思,坐同座。古时候的人没有桌椅,只能坐地上,前面是案几。常用的物品放在右边,所以,座位右边是经常关注的地方。宥坐即座右铭。

欹器的底是尖的,它有个特点:空虚时只能歪斜地放着,即“虚则欹”;当注入一半左右的水,就可端正地摆放,就是“中则正”;但注水又不可太满,水太多了,它又会自动侧翻倒,把水都倒了出来,这就是“满则覆”。欹器是对它的俗称,当人们利用它的特性赋予了文化内涵后,又送它一个雅号叫宥坐。

孔子博闻多识,他在鲁桓公庙虽然第一次见到宥坐,却早已知道它的特点,且立即让学生当场实验和讲解施教。这件事不仅反映出孔子知识渊博,同时映了孔子重视实践教育,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故事

全文共 1680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的学术思想在后世影响很大,被公认为我国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今天小编介绍孔子周游列国历史故事,一起来了解下吧:

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的帮助下,大败楚国,声势很大,连中原一些大国都受到威胁,首先受到威胁的是齐国。齐国自从齐桓公死后,国内一直很不安定。后来到齐景公当了国君,用了一位有才能的大臣晏婴当相国,刷新朝政,齐国又开始兴盛起来。

公元前500年,齐景公和晏婴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下,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

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做“相礼”。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管司法的长官)孔子担任这件事。

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陬音zōu)人。他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岁上就死了父亲,靠他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据说他从小很爱学礼节,没有事儿,就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学着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

孔子年青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他办事认真。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有些人愿意拜他做老师,他就索性办了个私塾,收起学生来。鲁国的大夫孟僖子(僖音xī)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儿去学礼。靠南宫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还让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孔子就到齐国去,求见齐景公,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想用他。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孔子再回到鲁国,仍旧教他的书。跟随孔子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

到了公元前501年,鲁定公派孔子做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第二年,做了司空(管理工程的长官),又从司空调做了司寇。

这一回,鲁定公把准备到夹谷跟齐国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侵犯我边境,这次约我们会盟,我们也得有兵马防备着。希望把左右司马都带去。”

鲁定公同意孔子的主张,又派了两员大将带了一些人马,随同他上夹谷去。

在夹谷会议上,由于孔子的相礼,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会后,齐景公决定把从鲁国侵占过来的汶阳(今山东泰安西南)地方的三处土地还给了鲁国。

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齐景公同意了,就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

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想劝说他,他躲着孔子。这件事使孔子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

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

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

有一回,孔子在陈、蔡一带,楚昭王打发人请他。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发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围困在那里,断了粮,几天都没吃上饭。后来,楚国派了兵来,才给他解了围。

孔子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末了,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

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春秋》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西周、春秋时期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其中有不少是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民间歌谣,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尚书》是一部我国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春秋》是根据鲁国史料编成的一部历史书,它记载着公元前722年到前481年的大事。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后,他的弟子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孔子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