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永远的星光作文(经典20篇)

浏览

7357

作文

617

永远的反义词

全文共 679 字

+ 加入清单

一、【反义词

暂时、短暂

二、【基本解释】

永远yǒngyuǎn

[from everlasting to everlasting] 永久;长远

永远年轻!

三、【英语解释】

1.always; forever; ever; in perpetuity; for good (and all)

四、【短语造句】

1. 人类智能永远不会闲置的。

2. 结婚的事永远不会出现了。

3. 哎,老天永远不会亮了吗?

4. 他永远不许我们陷入绝望。

5. 我永远也不会屈服,她想。

6. 他感到自己永远失去了它。

7. 但这一点恐怕永远做不到。

8. 我永远报答不尽你的恩情。

9. 他永远低贱,无时不可笑。

10. 他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五、【详细解释】

(1).长远;永久。《书·君奭》:“我亦不敢寧于上帝命,弗永远念天威。” 宋 苏轼 《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永远只以今来所管五百八十八村为定,所贵事事循旧,不至张皇。”《儒林外史》第二五回:“今欲有凭,立此过继文书,永远存照。” 黎烈文 《舟中》:“我将因此堕落到无边的孽海,永远不得超脱。” 杨朔 《英雄的时代》:“他们勇敢、坚韧,永远不向困难低头。”

(2).一直;从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回:“这几年永远不曾接过我伯父一封信,从前听説在 宜昌 ,此时不知还在那边不在。” 老舍 《四世同堂》三八:“他自己虽然教英文,而永远不在平常谈话的时候夹上 英国 字,他也永远不穿西装。”

(3). 晋 代隐居于 庐山 的两个高僧 惠永 与 惠远 的并称。 唐 白居易 《郡斋暇日忆庐山草堂》诗:“有期追 永 远 ,无政继 龚 黄 。”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永远的朋友作文600字

全文共 572 字

+ 加入清单

夜,静静的。我坐在椅子上,拿着小学毕业照,时不时便想起了你永远朋友。顿时,我突然明白了朋友的含义。

一把多得出奇的头发,密密地改在两肩,乌黑乌黑的。一个比较白的肤色,她的两颊水润而柔软,但她仍然显得那么活泼、开朗。在头发的遮掩下,使得她的脸又小又漂亮。她就是我永远的朋友小洋。

记得有一天,我因为一些数学题不懂而去小洋家,请教她来教我。走了一会儿的路,便到了她家。一进入她家,我二话不说立刻请她来叫我。我们坐在学习桌旁边,遨游在数学的函数里。她在仔细讲题时,我望着她的眼睛,黑眼珠儿闪耀着耐心的光芒。过了一会儿,她讲完了。她微笑着,她的笑仿佛天使的微笑,在那笑容里,她快活地露出了她的牙齿。在微笑时,那黑的像黑珍珠的眼珠儿睁的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喜悦光芒。她的衣服基本上都是黑色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她的腰直得像椰子树战士一样,虽然有些瘦,可是举动却像小猫一样敏捷而轻快,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我回家之时,她送我出了门口,我们一边聊天一边走路。我又望着她,她的眼里充满了期待的目光。她成为了我永远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后记:

对于我而言,通过和小洋成为朋友后,才明白真正的朋友是一个在朋友出困难时为你拔刀相助的人。相对其他朋友而言,我觉得一时的玩伴不能算朋友。

初一:辉纸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永远的指路人作文500字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在人生的旅途中,会遇到数不清的老师。教会我们如何生活、学习,成为我们的指路人,把我们从迷茫中带出。

在我身边,就有一位这样的老师——我们的数学老师陈老师。她在学习方面严格要求我们,生活方面处处关心着我们。

在我们学到圆的面积时,其他班的课都赶到我们前面去了,陈老师决定一节课多学一点——一次学两个内容。可那天布置的作业上有道难题,陈老师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第二天上课时,陈老师又说了句今天新课上不成了,要讲一些题目。说完马上严肃地开始讲题。在讲的时候,有几位同学在开小差,老师不讲了,悄悄地走了过去,拿着书就是当头一敲,然后又好好教育了一次。又仔细讲解题目起来……

同时陈老师也在生活方面时常帮助我。

我在陈老师家学奥数。有次上课,雨下得出奇的大,雷声大作,狂风怒号着。我一人打着小伞,在路上走着,寒冷刺痛着我的心,地上的积水渗入了我的鞋子,恨不得飞过去。好不容易到了陈老师家,可鞋子已经湿透了,本想回家再解决。可陈老师却贴心地问我鞋湿了没,我直率的说了句:“湿了。”没想到陈老师连忙找了双袜子和鞋让我换上,那时心里真的有一个暖流在涌动。

陈老师除了对我很关注,也常常为其他同学们操心。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好老师,也是一位我人生路上永远的指路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永远的微笑

全文共 511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人都有纯洁的一面,那就是笑。有人露出乐观自信的微笑,有人露出是成功的微笑。但我妈妈的笑不是自信成功的微笑,而是带着爱、鼓励和无私一起到永远的微笑。

每当妈妈用甜美的声音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时,我便会感觉妈妈心窝里蜜一样的幸福。

坐在饭桌前,妈妈她总会用那双略显粗糙的手为我做好美味可口的饭菜,看着我吃的津津有味的样子,妈妈总是一口不动地看着我默默的笑!

我至今记得,我四五岁时,家里贫困,一到冬天,全家人的脚被冻得又红又肿,妈妈也没多少钱买鞋。就拿着一些棉布厚鞋底,妈妈一只手拿着布和鞋底,另一只手拿着又细又长的针吃力的缝。我尚未董事,问:妈妈你干什么呢?妈妈她微微一笑,摸着我的头:孩子,我在做鞋呢,可别冻着你们姐俩。于是,我便睡着了。

在寒冷的夜里,我经常又哭又闹,但我那热乎乎的小手摸到了妈妈的怀抱,很快就睡着了。当我睡醒时,大吃一惊,妈妈用许多的小被子盖住了我们姐俩,怕我们冻着。而自己还在缝这棉鞋,虽然那是她的双手一冻得赤红,劳累的样子浮在脸上,但凌我欣慰的是,妈妈对着我还是露出一丝温暖人心的笑意。

妈妈用一个微笑代表了一切,但随着时光渐渐地流逝,那微笑可能会越来越少,但那丝微笑会刻进我的心里,绝不忘记,陪伴我到永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我们登上了星光大道的高二作文

全文共 670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登上了“星光大道”,本站还有更多关于高二作文,高二英语作文,高二语文作文,高二英语考试作文,高二期末作文相关的资料。

20xx6月份,我们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的舞台,这是一个非常难忘的日子。这样的事不用说想,就连做梦也未曾梦到过,但是我们爸爸妈妈就想到了,梦到了,也实现了。

应中央电视台的邀请,我们一家三十多口人一起来到北京。那高兴的劲儿简直无法形容!

我们被安排在北京五棵松的央视影视中心居住,那里常常是明星们出没的地方,我们住的房间也曾经是他们经常住的。

有一位央视的大导演帮我们排节目,亲自为我们出谋划策,还帮我们请舞蹈老师,大人们都说,很多到这里参加比赛的人,想请总导演看都不给看,想想导演给了我们多大面子!中国海军司令请我们吃饭,要知道,司令仅次于国家主席啊!我们也知道这个好机会来之不易,非常珍惜。将近一个多星期的排练,紧张的比赛终于开始了。台上星光灿烂,台下的气氛热闹非凡,还有好几位明星在那作嘉宾。我们又兴奋又紧张。尤其是在等待每一关结果的时候,观众的高呼声震耳欲聋,心也随着猛烈的跳动……前两关我们胜利了,可到了第三关诗朗诵:《我爱我家》和我写给我亲生父母的一封信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在倾听我的心声……感动得泪流满面。

但是最后还是被淘汰了,当我们听毕福剑叔叔说我们被淘汰的那句话时,仿佛悲痛欲绝。我不知道如何描述当时的心情,连观众都不理解为什么我们能被淘汰,所有人都支持我们,没想到结果是这样。我们也不知道应该用什么办法让自己接受这个现实。

其实仔细想想,这也没什么,毕竟是第一次。我们很欣慰,很自豪,因为我们上过央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永远的雷锋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86 字

+ 加入清单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千古一相诸葛亮说的。人们常常谈论雷锋的事迹是为了什么,我不解。

雷锋他勤俭朴素,我认为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贫困才舍不得的,现在的社会富裕了,我们购买东西可是在刺激消费呢,可以前他连一颗小螺丝钉都不放过,这使我想起了县委书记的教诲:“明天你到工厂去,顺便把这个交给工厂,别看它小,机器上少了它可不行……我们国家底子还薄,搞建设要艰苦奋斗,俗话说‘滴水集成河,集米集成箩’呀!”这段话让雷锋更加艰苦朴素,不仅如此,他当上了辅导员后,还让很多建街小学的班级做了节约箱。地球上的资源用一点少一点,为我们耐以生存的家园,决心学习雷锋叔叔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努力吧!

你也可以说雷锋叔叔很抠。但是,好钢用在刀刃上,他支援人民公社100元,灾区100元,别看这200元事小,换算起来,就有如今的20多万元呢!他从来不买零食,谁见他嘴里有块糖都是怪事,却为人民和大众不惜捐赠这么多钱,还将土改分得的3分6亩田全捐给了祖国的四化建设,是多么的无私啊!现在有些人也这么的“抠”,不过,他们想守财奴一般,不肯放手,疾病缠身也不肯花钱救治,钱有了不少,可到头来有什么用处呢?与其放在家里留着,不如捐给他人,还有他人的赞赏,以及帮助他人。

雷锋叔叔乐于助人。可是,我以往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因为,报纸上不是报道过吗?一位大巴车司机问心无愧地救了一位年逾半百的老人时,他却被老人的家属诬陷为伤害老人的凶手,因为良心发现才救老人的,结果关入大牢,两年后,老人才能说话,证明了司机是无辜的,可他已经半死不活,名声全毁了,得到的仅是几笔赔偿金而已。读到这里,我泪已满面,如此,别人只是为了来下水而,顾自己利益的人比比皆是。一个强盗和一个小偷约定,抢过银行后平分,结果被警察盯中了,小偷对强盗说:“你人高马大,就先用这下到井中,我带钱先走。”他同意了,结果长12米的竹管,结果因为太细窒息而死,后来审问小偷,说他如此害他仅是为了独吞。

如此阴险的小偷,活在世上简直可耻。鲜明对比的雷锋为了他人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如一座大山,巨石多,零碎的小石子也更加的多。他坚持不懈做点点滴滴的小事,送火车站母女回家、检修拖拉机、猫着腰大开推土机、如蚊似蚁不浪费丝毫一秒的时间学习、抓时间辅导学生……他做的好事数也数不清。比起我们身边玩玩打打,不好好劳动,又说时间不够用是完完全全不对的,雷锋叔叔的行动表明,学习如挤海绵,挤挤总会有的,你们可想过,他如此繁重的劳动下,还能抽时间学习,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呢?

雷锋叔叔身上有我们学习的诸多闪光点,我们也一定要见贤思齐,努力奋斗,争取做一个雷锋似的好少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永远的朋友

全文共 1008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思绪像风中的云朵漂浮不定,不知什么时候冲破了厚厚的云朵,我的眼前浮现出那个早已不再生动的影子。

我与她擦肩而过,我不认识她,她不认识我。当我无意转头时,发现了一个已走远的背影,感觉很陌生,但同时又焕发出一种似曾相识的错觉。

一次,我和朋友出去玩时碰见了她。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乱打乱撞地认识了对方。

在那以后,我每天上学都遇见她,原来她的学校就在我的学校不远的地方。后来,我每天都等她放学,一起回家,彼此袒露心扉…渐渐地,我们成为了好朋友。

“我们一起笑,我们一起哭。当我们开心时,就毫无避忌地开怀大笑;当我们伤心时,就放肆地哭。”我们做什么事都在一起,彼此倾听对方的心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记得有一次的周末,我们两个乘家长不在家,偷偷溜出去玩。当我们回来时,月亮都挂在漆黑的天空了。我们的心情都十分紧张,怕家长发现又要挨骂了。我先陪她回家,到了家门口,她的家长不让她进,要她在门口罚站一个小时。她说:“你就先回家吧!不然又要挨骂了,我一个人在这就好,撑一个小时就行了。一个人受罪好过两个人受罪。”我坚定地说:“不行,是我们一起出去玩的,你受到惩罚,我也应当陪着你。”她想说什么,但看了看我,又没说了。于是,我们一起站了一个小时。我回到家,被我最尊重的爸爸骂了。但是,心中却不由自主地散发出甜蜜的味道…

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一年后,不知为什么,我厌倦了和她在一起的生活,觉得每天都过着同样的日子,乏味透了。我慢慢地不怎么理睬她了,对于她的事情也没什么兴趣。时间慢慢过去,我们之间的感情也渐渐疏远。我不喜欢她了,至于她自己,也许也和我一样吧!

直到有一天清晨,她来到我家,跟我说,她要走了,要去其他城市读书,中午的时候就要走了。我听到后,心麻木了一阵子。但是,过后就和她说了许多话。不过我感觉得到,我和她没有了从前的感觉,谈话是多么的陌生。

最后,她说了一句:“我要走了。”

我没有反应过来,只是愚蠢地说了声:“哦。”

然后送她出家门,她走了,她的背影越来越模糊,也越来越小。在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这背影又和曾经那样熟悉。眼前闪过一个想跑过去,拉住她,和她好好道别的念头。但这念头很快的又消失了。

现在,她走了有半年了。每当我经过她的旧家时,总会想起从前,心中也感到一丝痛意。曾经多么地自责,后悔当初自己一闪即逝的念头没有去实践。但是,自己种下的痛苦也只能够自己承担。

然而,在这懵懂的岁月里,只珍藏了简单的思念——她是我永远的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永远的树

全文共 365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棵,为你遮风挡雨;有一棵树为你遮挡烈日,这是一棵永远的树,这是一棵无私的树,这是一棵苍老的树,而它正是父母,你呢?便是树下的小树……

任风吹雨打,任严寒酷暑,这棵树始终坚持,用它的汗水呵护着你,用它的心血哺育这你,一直到树死去,枯萎,一直到小树成材,郁郁葱葱,而到这时,在小树成材的同时,树也慢慢走向了终点,苟延残喘了。

小时,父母把好的让给你,让你享受春天般的爱,你欣然接受了,因为你还不懂事,不懂得珍惜,一下就弄坏了,父母对你没有惩罚,只是莞尔一笑。

大了,懂事了,知道珍惜了,然而岁月不等人呀!父母们老了,要到另一个世界去了,给你留下的只是慈祥的微笑,这时的你成材了,郁郁葱葱了,懂得了爱的宝贵,时间不等人……这些道理是父母一点一滴告诉你的……他们还说,有一棵树,永远为你遮风挡雨。

是,有一棵永远的树,永远在关心你,呵护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永远的节日作文800字

全文共 805 字

+ 加入清单

我叫江梦歆,来自初四三班。我是个沉默的女孩,我喜欢独自一人,可我也喜欢与人交朋友。我可以在房里作一首自己喜欢的诗,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写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我不在乎他人,我只在乎自己高兴。愿自己像风一样,做一个被自己欣赏的女孩。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总会有一些特别的日子,让我们深情留恋,总会有一些故事,是因它而流传。

中秋节的月亮又大又圆,月亮的圆满正是中秋节的寓意,表示着在这一天,许许多多的人在家中忙碌着,虽然辛苦但也是一家人的快乐,因为没有任何人缺席。

皎洁的月光打在地面上,像给地面铺上了一层雪白的霜。而我正在家里像只小麻雀似得给爸爸打下手,我很喜欢给爸爸打下手,因为这样我就能提前吃到那些美味的食物,但有的呢?是不能碰的,是要贡献给神仙和祖先的。其实,并不是因为他难吃,是因为我有一回吃了一口,被奶奶看见了,奶奶说的我不好意思,脸也红了,之后,我就再也没有碰过那些东西。

中秋,也有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个把太阳射下来的英雄叫后羿,向菩萨求得能上天当神仙的仙药,却被妻子嫦娥吃了,嫦娥便飞到了月亮上。于是,每年的正月十五,后弈就会在家里摆上嫦娥最喜欢吃的月饼,盼望有一天,嫦娥会回来和他团聚。每到中秋节的晚上,我最兴奋的不是看电视,也不是吃月饼,而是看月亮。

洁白的月亮在天上高高悬挂,月亮在黑色的天空上显得很孤独,月亮独自在天上,没有星星的陪伴和爱护。她不孤单吗?或许不会,有我们在陪着她呢。

在我家门前,有几颗月季,月季开的格外鲜艳,使她旁边的那些花儿都黯然无色了,仿佛只有她才配得上这晚的美景。我们一家人在门口摆上一个小圆桌,把上面摆上各种好吃的月饼、瓜子、糕等等,就着十五的月亮,我们一边赏月一边聊天,这时,我可爱的弟弟突然来了一句:“今晚的月亮又大又圆,还很美。好诗,好诗啊!”

我们全都笑了,笑他的聪明可爱,也为今天感到开心,因为中秋节是我们永远都不会改变和变化的节日,我们都不会忘记它。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永远的真实作文600字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脱下长日的假面,奔向梦幻的疆界。南瓜马车的舞会,换上童话的玻璃鞋。”

我不知道自己为何会对五月天的这首不算新的歌如此念念不忘,阿信奇怪的唱腔,似乎拥有一种魔力,并且久久控制着你的念想。

当你觉得生活是个牢笼的时候,它就真的成为了束缚你的牢笼!

《拥抱》教我要脱下假面。

在阿信的口中缓缓流出,唱入我的心扉。当你觉得生活是个牢笼的时候,它就真的成为了捆绑你的牢笼!《拥抱》却教我要脱下假面。

是的!唯一不可失去的是自我,是真实。我们都在迷茫与空虚中找寻那可以稍微温暖一下自己冰冷身躯的光。那些五光十色,那些缤纷诱惑,那些模糊念想,真的好美,烂漫得是那样的不真实。我们开始矛盾了,到底追求的真实在哪里?

我想,我们首先需要的是“理解”而非“困惑”。到那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所有一切你为之痴迷着的不真实都是你内心里缺乏的,渴望的。那样的话,你会微笑地握住自我。因为我们看清楚自己内心此刻必定是真实的。

放纵偶尔是青春所需,理解过后是学会表达,表达我们所爱、我们所恶、我们那颗不安焦急的心、我们那天真无邪的眼睛。不要害怕黑暗,这不属于年轻!我们都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勇敢地表达自己枕着的想法。展现真实,那是青春的美!

无论是对爱的渴求,对拥抱的渴求,对理解的发现,对表达的放纵,这些都是永远的真实。通过她们,我们可以认识到一个最初始最原先的自己。踏上一条真实的光明的路,甩开那无形的牢笼,现在的我们可以真正的生活。

对!没有牢笼,没有黑暗!那才是永远的真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三年级永远的好朋友作文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的一生中和我最亲密的要属我的好同学了,因为我们已经生活了四年了。

在这四年里我们创下了无限大的友谊之情,在这四年里我们渡过了许多风风雨雨,体验到了生活的乏味和辛苦,也是在这四年里,我们重无知到聪明,重无声到有声,重默默无闻到七嘴八舌。

我们像是一株株竹笋等待着老师和父母的哺育我们也像一个个调皮的猴子,喜欢捣蛋,喜欢整人。四年我们无时无刻的在学习,努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美无瑕的梦想。

可就要我们升到五年级的时候,我却要转学了,我很难过,自己想如果告诉他们应该也很难过,谁知他们却沉下心来,给我办了一场离别会,在那个离别会上我哭了,因为我实在不想离开他们。

我想对他们说你们永远是我的好朋友,好伙伴!

如果有机会我们来世一定 做永远的好朋友!再见拉,同学。

[三年级永远的好朋友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永远的青泥石板

全文共 588 字

+ 加入清单

泛黄的相片,在记忆一隅投下些许斑驳。古老的青泥石板,在思绪里铺展,继而延伸,带我重游故地。

那是我永远的青泥石板。从来没有探寻过它的历史,至少在我出生之时,那条路就已饱经风霜了。路面崎岖不平,由一块块石板拼接而成。路边有绿绿的青苔,还有翻卷的烂泥。置身其上,仿佛踱步于历史之间,穿梭在岁月之中,渐生几分感慨。

奶奶说:它叫青泥石板。从未因如此安详的呼唤悸动,风儿诗意地吹,心湖荡起阵阵涟漪。

犹记得小时候捧回奖状的那一天,我走的就是这条路。我不停地奔跑,快速地旋转,青苔的绿意直逼眼帘,石板的气息也仿佛充满了快乐的意味。它们默默地注视着我,期盼我天天这般快乐。

青泥石板给了我快乐的路途,让我踏上旅程,无拘无束。记忆里也有灰色的往事,那些孤独无助的日子。每回,我总是来到它身边,蹲下身子,向它诉说心中的苦闷。我相信它能听懂我的故事,因为在它的身上,寄托着我的欢笑和泪水。我的心路历程,由它伴着一起走过。

五六年过去了,青泥石板也停留在记忆里,不再被提及。渐渐地,我冷落它了。当我重回旧地,站在那片曾经看着我慢慢长大的土地上时,我却再也寻不到它了。村庄还是原来的村庄,连日暮的炊烟也依旧袅袅升起。周围的人告诉我,筑新路了,原来破旧的石板路早没了。

茫然,忽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可我终究没有落下泪来,那些逝去的日子也已随着它的离开而永远封入记忆。我明白,心底的青泥石板会依旧铺展,永远不会离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永远的微笑

全文共 1252 字

+ 加入清单

微笑,是七彩的,它的颜色绚丽迷人,带给人温暖与安慰,在我的心里,有一抹永远的微笑,胜过春风,拂过我的心田,那便是爷爷的笑,不一样的笑容。

以前,爷爷总是矮小,也爱逗我笑。每当和爷爷一起,我的烦恼就都没有了。春天,爷爷常牵着我的手,从桃花树下走过,他笑着对我说:“丫丫,你看桃花多漂亮”;夏天,爷爷也牵着我的手,从桃花树下走过,他笑着给我讲那听了不下“一千遍”的故事;秋天,爷爷依旧牵着我的手,从桃花树下走过,他还是笑着说:“丫丫,你再看,树叶飘落了,冬天快要来了。”;冬天,踏着白雪,我把小手放进爷爷大大的手套里,我们又经过那颗桃花树,他还是对我微微一笑。那时,年幼的我还不懂什么叫“失去”,也不曾幻想没有爷爷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条路成了我的必经地。

去年的七月,爷爷忽然病倒了,他在七月的第一天病倒了,他总不肯去医院,总强笑着说:“丫丫,爷爷没事儿。”可终究他还是去了,他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原来爷爷的病情极为严重,是糖尿病引起的心肌梗塞,我害怕了,第一次做出了幻想,没有爷爷的陪伴我该怎么办?可是爷爷并不知情,他还是靠在床边给我讲那个熟悉的故事,他还是笑着说:“丫丫,我要早点儿出院,出院陪丫丫玩儿,给丫丫买好吃的。”每当爷爷这样说时我都默默祈祷着,祈祷爷爷可以平安,可以快乐的陪我一起走过那棵桃花树。医院为爷爷安排了造影,进一步了解爷爷的病情,原来那颗心脏仅靠一根细于发丝的血管维持跳动,我彻底失望了,我不敢告诉爷爷,当看到他的笑容时,我的心总会微微一颤……爷爷转院了。

爷爷转院至乌市治疗,我便很少再去探望他了,也很少再为他做那香喷喷的米饭。周末,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爷爷,爷爷还是笑着给我说:“丫丫,爷爷没事儿的,爷爷马上就可以出院了,可以回家了,我怎么也得看着我的丫丫考上大学呀!”这使我的心得以平静。回到家,望望天空,一个人坐在书桌前,打开许愿瓶。人们常说在这个小瓶子里放入自己的愿望便可以实现,现在,我唯一的愿望就是爷爷能快点儿好起来,能再一次与我漫步在桃花树下。

那天,爸爸着急的跑了回来,是爷爷,爷爷的病情加重了,这可能是最后一面了。晴天霹雳,在短短的二十余天,我就将失去那熟悉的快乐了……我几近狂奔,到了医院,看见爷爷躺在病床上,大汗淋漓,呼吸困难,可是他仍旧对我艰难的一笑,话已说不清了,逐渐那笑也没有了,他用尽力气对我说:“丫丫,出去!丫丫,出去!”对,他不想让我伤心,我站在门口,泪水不经意间滑落,又想起了他的话语,他的微笑,一切都那么熟悉……凌晨三点,爷爷静静的走了,留下的是一具冰冷的遗体,可是脸上还仍存在着那微笑,那每天都看,都未曾注意的微笑,面对爷爷的遗像,有好多话想说,却又不知如何说起。是我错了吗?在和爷爷相处的日子里,我总是不听话,在他住院的日子里,我很少去看他,爷爷走了,而我?连一句“对不起”都未曾出口,再也没有机会了,再也没有愿望了,已失去了……

每当走过那棵桃花树,我总会想起爷爷,想起他的微笑,仿佛看到----一对爷孙手拉手漫步在桃花树下,桃花飘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永远的怀念郭永怀

全文共 1663 字

+ 加入清单

强权敌国的核武讹诈、“友好邻邦”背信弃义,无不使他食不甘味,义愤填膺;从受命研制“两弹一星”之日起,他便作为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之一,呕心沥血,发足抢时,立誓拼命也要尽快拿出“争气弹”。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决定,对23位“两弹一星功勋”予以表彰,在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7名功臣中,有一个为许多人感到陌生的名字,他就是郭永怀

为让后人记住郭永怀,今年他的家乡山东省荣成市为他建造了纪念馆。

乡人盛颂“聪明娃”

在郭永怀的家乡——山东省滕家镇西滩郭家村,记者见到了郭永怀的亲属郭永进老人等几位老者。

今年82岁的郭永进,是郭永怀的堂弟。他回忆说:1909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于一个家境殷实的普通农家,这是郭文吉夫妇的第四个儿子。他聪明伶俐,从不认生,郭文吉夫妇将他视若掌上明珠。10岁的时候,郭文吉将儿子送到了本家叔叔所办的学堂里读书习文。17岁那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青岛大学附中,成为四乡八疃第一个公费中学生。20岁那年,郭永怀考取了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

1931年7月,郭永怀预科班毕业转入本科学习,选择了物理学专业。两年后,他来到北京大学,在光学专家饶毓泰教授门下继续深造。1935年7月,郭永怀留在饶毓泰教授身边,做助教和研究生。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北京大学停课。1938年3月,郭永怀克服重重困难,辗转南下来到了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半工半读。

国难当头,科教兴国、科技报国的念头一次次撞击着郭永怀那颗拳拳爱国之心。他知道,一个没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国家,将永远被动挨打。于是他改学航空工程,立誓要为我国的军事科学奋斗终生。

1938年夏,中英庚子赔款基金会留学委员会举行了第七届留学生招生考试,在3000多名参考者中,力学专业只招一名。而考试结果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一起以5门课超过350分的相同分数同时被录取。

郭永怀一行在上海上了船,刚上船后就有消息传出,他们将在日本的横滨停船三日登岸“观光”,并接受日本政府的签证。面对这种莫大的羞辱,郭永怀与同伴义愤填膺,一致决定,一不登岸观光,二不接受敌国的签证——22名同学全体下船,拒绝出发,毅然返回了昆明。

1940年8月,他们第三次在上海集合,乘坐俄国的皇后号邮轮再度出发。经过28天的海上颠簸,他们来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成了该校第一批来自中国攻读研究生学位的留学生。从此,郭永怀开始了他的长达16年的海外求学生涯。

异域他国扬功名

在多伦多大学,郭永怀和钱伟长、林家翘一起选择了应用数学系。郭永怀进步很快,仅用半年时间就获得硕士学位。

1941年5月,郭永怀来到了当时著名的国际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中心——美国西岸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继续深造,在航空大师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经过4年艰苦探索,郭永怀于1945年完成了有关跨声速流不连续解的出色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此后,郭永怀留在加州理工学院继续学术研究。

当时人类虽已实现了飞行的梦想,但飞机的飞行速度并不理想。声障是提高飞机飞行速度的难关。郭永怀和钱学森经过拼搏努力,不久就合作拿出了震惊世界的重要数论论文,首次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概念,并得到了实验证实,为解决跨声速飞行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此后,名声大振的郭永怀应聘参加了美国数学学会,并被加州理工学院特聘为研究员。不久,他便成为康乃尔大学航空研究院的三个著名攻关课题主持人之一。

1949年,郭永怀为解决跨声速气体动力学的一个难题,探索开创了一种计算简便、实用性强的数学方法——奇异摄动理论,在许多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是因为在跨声速流与应用数学方面所取得的两项重大成果,郭永怀由此驰名世界。

在郭永怀的倡议和积极指导下,我国第一个有关爆炸力学的科学规划迅速制定出台,从而引导力学走上了与核武器试验相结合的道路。同时,郭永怀还负责指导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和水洞力学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此外,在潜——地导弹、地对空导弹、氢氧火箭发动机和反导弹系统的研究试验中,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永远的朋友作文600字三:永远的朋友550字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人人都有好朋友。鱼永远的朋友是水,植物永远的朋友是土壤……有名人说过“书是人类的朋友”。我就觉得,书就是我永远的朋友。学无止境,只有漫游在书的海洋里才会感到知识给我带来的快乐。

书给了我启迪;书给了我充实;书让我从困境中挣脱。记得有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真的是这样,我从书中汲取了营养。

当我考试成绩不理想,心情郁闷时,在随手翻开的书中,我看到了中国近代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曾国藩勤学的故事,使我茅塞顿开,我一直认为自己很聪明,课后不复习,完成作业也偷懒。这怎么能取得好成绩呢?先天的聪明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聪明会慢慢泯灭,我明白了天道酬勤的道理。

在生活中,书中的小常识也处处帮助我。在我生日那天,妈妈送给我一盆君子兰,希望我做人要有君子的品格。可是这盆花被我养得无精打采,叶儿都黄了,我心里很着急。我突然想到《养花三十六计》可以帮我解决这个问题。我翻开书一看,哦!原来花的叶子黄是缺少磷肥呀,我迫不急待的给花施肥。看着花儿一天天长大,叶子绿油油的,我仿佛也变得成熟了。

当我对某些字、词不熟悉,不理解时,工具书则是我的良师。它帮我纠错,指明正确答案。

书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书就像心灵的鸡汤,滋养着我的精神世界,是我在人生道路上前行的动力。书不但是我的良师,而且是我永远的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永远的冰心作文

全文共 1154 字

+ 加入清单

不知从何时起,心中有了一份对诗歌的向往。不知不觉中,我迷上了冰心,迷上了她的作品。

提起冰心,钟爱她的青年朋友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出《童年》、《笑》、《小桔灯》、《寄小读者》……冰心是“五四”运动中涌现出的第一批现代文学家,也是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始终流露着“母爱”、“童心”、“自然美”这三大创作主题。

冰心是幸运的。她诞生于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母亲出身书香世家。从小舒适的家庭生活及长期受文化熏陶的生活环境,使得《繁星春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朴实的母亲,纯美的童趣以及美妙的自然,都化作了点点滴滴的诗词。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矫柔的造作,一切都从细微中透出作者的文学功底。她的诗歌能让人获得一种睿智,一种对人生的深深思索。同时,简短的小诗体又给人一种活泼调皮的感觉,让人感到一种久违的问候。

“母亲啊!这零碎的篇儿,你能看看么?”《繁心春水》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描写母爱的,和悦的颜色,循循渐透,这些都让冰心一直以母亲为榜样。平凡的母爱让冰心感受到了那的确是“人生唯一可靠的避难所”。于是,对母爱的颂扬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诗集的一大主旨。如果说,对母爱的赞美是一种深重的流露,那么对童年的赞美则是另一种心情的独白。毕竟,《繁星春水》中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冰心二十岁以前写的。那时候,不能说已经完全脱离了儿时的梦想,一种从内心萌发的对新生物的崇高与自信便在诗中潜滋暗长。让人读后对生命的柔弱或顽强都有一揽天余。于是,在真切中感受到了活力。“我从不称自己是诗人”也许正是这一点,才是读者在尽情领略文学的乐趣时,有不拘谨的想让思想重新达到一个高度的原因之一吧!

冰心是孩提时代的一个“伙伴”,就像那盏“小桔灯”,保留了童年一抹不去的记忆;在小朋友眼里,冰心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巴金这一些老一辈作家眼中,她则像一位亲切的大姐。巴金先生就曾谈到,少年时代的自己,也正是从她的作品里知道了爱星星、爱大海,而且从那亲切的语句里,重温了永久失去了母爱。沈从文先生也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冰心女士所写的爱,乃离去情欲的爱,一种母性的怜悯,一种儿童的纯洁。

早在1924年,冰心曾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此后,她不断书写这句名言,尤其是到了晚年,对此更是坚信不已,因而这句话也成了冰心老人人生感悟的结晶。

冰心老人是一个充满了爱心、富有生活情趣的人。生活中的她爱猫、爱孩子、更爱开玩笑。所以,冰心老人的心不老,她手中的笔也永远不会老。冰心有句名言:生命从八十岁开始。

1999年2月28日,这位可亲可爱的世纪老人在北京谢世。那一刻,没有悲哀、没有哭泣,只有满屋的玫瑰散发着芬芳;没有“悼念”的字眼,唯有横幅上冰心的手书:有爱就有了一切。然而,在她心中,永远是一片冰心在玉壶,永堡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她的作品是暖暖的,温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永远的童心作文

全文共 575 字

+ 加入清单

有位作家说得好:拥有了童心,你便会拥有天真纯洁、无私无邪的品格;拥有了童心,你便会忘记生活中的琐屑愁事,快乐地面对人生。

童年是人人都拥有过、都享受过、都向往过的岁月,但是,不知不觉,童年的岁月已如流沙般在时间老人的指缝中悄悄溜走了。现在的我早已不再是原先那个扎着羊角辫,成天蹦蹦跳跳的小女孩了,看见好奇的事物也不再大呼小叫,凡是都变得沉稳,曾几何时,我也想找回它,可蓦然醒悟,童年早已逝去。为什么,人长大后就会缺少童心,甚至失去呢?

童年珍藏着我们一生的财富,它就如同一个百宝箱,而开启它的钥匙就是那美好的童心。我小时候,在爸爸妈妈的疼爱下长大。而现在呢?星期六回到家,等待我的是枯燥的作业,更何谈玩耍了,我真想时光倒流,回到那灿烂的岁月里啊!当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现在,每当我看见幼儿园的那些“小天使”,不知怎的,心中就会猛地一颤。

对于童年的记忆和感受,还是冰心说得好:“童年,是真中的梦,是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童心,是美好的,灿烂的,是珍贵的,更是一去不复返的。童心,每当人们失去才会想起它的重要,它的蓬勃。它能让你在白头时仍然天真,让你永远保持快乐的微笑。

童年承载着我们美丽的梦幻,它是我们心灵的故乡,虽然那段岁月已逝去,但童心永远不应泯灭。虽然无情的时光带走了美好的童年,但是纯洁的心灵留下了无邪的童稚。真希望能拥有一颗天真的童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永远的快乐作文600字

全文共 679 字

+ 加入清单

我曾经,想拥有快乐;现在,我想让快乐永远快乐

——题记

“所有的结局都已经写好,所有的泪水都已经启程。”当所有的一切都刚刚启程的时候,结局都已经被悄悄写好,就像痛苦的背离面,写着快乐的白莲花正慢慢醒来,也许当所有的一切慢慢临近的时候,泪水就已开始被酝酿,就像欢笑的背后痛苦正驾着马车跶跶归来。

当大雨滂沱的时候,你静静睡去,可时间醒着。梦里,你挣脱了世俗的羁绊。在希望与梦想的殿堂里,你成了最快乐的王子。可是,这样的快乐,能延续多久?也许就在这时,泪水已悄悄启程,只等你醒来。现实中,时间织的罗网被雨点无情的打破,变的畏缩,于是,它头也不回的走了,痛苦留在了原地………

曾经,我想拥有快乐,所以我总是用笑来装饰一切,现在,当有人问我为什么笑?我告诉他们,因为我拥有快乐。

我为该哭的事哭,为该笑的事笑。这样,我却想让快乐,永远快乐……

于是,我试着为自己的青春插上绚烂的翅膀,让它能够自由的飞翔;我试着用激扬的文字,来指点江山,学着视万户侯为粪土,也渴望能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可是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如珍惜拥有来得实在。

是的,我想快乐,能永远快乐。

可是,当夜慢慢睡去的时候,你去醒来,你眼里的一切,显得忧郁和模糊,我不知道,眼泪到底要酝酿多久,才对得起忧郁,而这一切,怎么能让快乐永远快乐?

面对往事,豆蔻年华像流年逸影般掠过,有些人,有些事,有些心情,只能缅怀,不能重来,可造物主是公平的,他消磨岁月,岁月夺走了我们的青春,留给我们的只剩童话故事般纯美的记忆,这些,已足以让快乐延续,足以让快乐,影院快乐。

让我们的青春的名义,给生命一份坚实的承诺:

让快乐,永远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星光作文800字

全文共 835 字

+ 加入清单

黑夜如果不黑暗,美梦又何必向往?破晓会是坚持的人最后获得的奖赏;黑夜如果太黑暗,我们就闭上眼看,希望若不熄灭就会亮成心中的星光

——题记

茫茫黑夜,星星亮着微弱的光,但却照亮了漆黑的夜。夜空里那一根根无形的琴弦,把明亮的星星串连在一起,奏出了优美的乐章,让暗夜充满了幸福、欢乐和温馨。

每个人都代表着一颗星,是大是小,是耀眼是微茫,无论如何,只要是星星,就总会发出光芒。虽比不上太阳,但依然向世间输送着温暖,总能驱走人心中的黑暗,让心灵荡起希望的涟漪。

我们也是茫茫宇宙中的一颗颗小星辰,彼此携手,永不言弃,走在幸福成长的路上。满天的星星也是一个个启发我们成长的希望的明灯,它永远照亮着前方的路。我从来都不会放弃追寻心中的梦想和希望。不管追寻的路是多么漫长黑暗,充满泥泞和坎坷,但是只要希望的明灯不灭,我就会勇敢地接受各种挑战,希望会给我力量、信心和勇气,为我照亮漫长的黑夜和孤单,与我肩并肩地一起迎来崭新的一天。

星光,是我心中永远的希望,黑暗不足以让我畏惧,我会坚定地走在寻梦的路上,不管路是多么漫长,星光不灭,希望永存,因为成功正在隐约的星光里向我遥遥招手。

我曾经在黑暗的路上转了好几个弯,也曾在狂风暴雨中一次次跌倒,但在我最痛苦的时候,我看到星空里的点点星光在向我低语,向我微笑,给我鼓励,我又充满了力量,勇敢地爬起来。通往成功的路从来都没有一帆风顺的,一个弯,一份经验,一份智慧,我在磨砺中茁壮成长。

我是一个常人,我有失败时失声痛哭的经历,也有成功时喜不自胜的人生体会,任何时候,我都能平稳地走了出来。因为,星星的光芒永远启发着我,骄兵必败,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也深知,成长的道路还很遥远,我要继续追逐成长的梦想,在脚踏实地的不断追求里充分享受成长的幸福和快乐。

“如果你曾歌颂黎明,那么也请你拥抱黑夜”,漫长的黑夜是助我茁壮成长的磨刀石,而夜空中星星的光芒,则是我迎来黎明的光闪闪的路标,我坚信有寄托着我成长梦想的星星相伴,我的明天一定会更绚烂,更璀璨,更幸福,更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永远的避风港作文700字

全文共 729 字

+ 加入清单

家,多么熟悉的字眼。一看见它,一股暖流就能悄然升起,眼前浮现的全是温馨的画面。家,是一个幸福的港湾,一个温馨的地方。在这里,我们永远是最幸福快乐的,我们享受着幸福快乐的童年,体味着成长的滋味……

小时,每天脑海里想着外面的世界,一心想挣脱父母的保护。而父母则用“家”这个字眼来教育我,我并没有听进去。而当小伙伴之间发生打闹,我害怕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家;当一人在外,夜幕降临,我恐惧时,第一个想到的还是家;当在外受到欺负,我委屈时,第一个想到的仍然是家……

渐渐长大,上小学了。我居然有些舍不得离开家了。上课也经常心不在焉,下课也不愿“龙腾虎跃”了,只盼着早点放学,好回家。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盼望回家了。不过想法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回家,是想不上课,我想回家,是想看电视……有时,因为考试不如意,我甚至有点恐惧回家,我害怕受到批评。在那时,家是一个让我喜爱又让我忧的地方。

不过,自从看见电视上的杀人犯,抢劫犯等新闻,我就觉得毛骨悚然。唯一让我感到安全的就是家。每天只希望早点到家,看见熟悉的大门,进门后,看见熟悉的家居摆设,看见亲切的爸爸妈妈,一种安全感包围了我的心。每当看见电视中的流浪儿,再看看现在幸福的家,一种幸福感充斥了我的心,当家人在外人面前夸起我,当别人称赞我们家时,一种自豪感涌上心头。

现在,我更了解家了,家是每个人生命的一部分,家让我拥有了父母,家让我不受风浪的打扰,家让我快乐成长,家让我懂得亲情和快乐。家是每个人心灵的慰藉,是每个人口中的骄傲。

我想家,我想家带给我的一切幸福;我怕家,我怕家中的一切不愉快;我恋家,恋家带给我的的点点滴滴。天天生活在亲情之中,没有风浪,累了,受伤了,就回到家的怀抱,让家替我疗伤。我想说,我爱我的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永远的长征

全文共 10485 字

+ 加入清单

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的李源朝,在他任江苏省委书记时曾接见过一位接近百岁的老红军,当时,李源朝对这位老红军说:“我们要向你学习,所有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都要像你那样做人,像你那样做共产党员,像你那样保持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你就是我们学习《党章》的一个生动典型和生动范例!”

而在古城扬州,从机关干部到普通群众,从大人到孩子,大家都认识这位老英雄、老模范、今年已经百岁高龄的离休老红军。你随便在路上询问一个行人,“听说过那位百岁老红军吗?”那人家一定会告诉你——“当然!”

人们认识老红军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但最多的是这三种情况:年龄小些的会告诉你,老红军是自己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岁数大些的会告诉你,听过老红军的报告;其他人嘛,他们也会告诉你,他们在电视里、广播里看到过、听到过老红军的事迹报道。

那你就要问了,这么出名的一位百岁老红军,他究竟姓是名谁呢?

你别着急,我这就告诉你,百岁老红军叫刘应启,是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一位享受正军职待遇的离休老干部。参加过长征、三次过草地的他,历经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参加大小战斗150多次,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荣誉勋章。

你又要问了,一位百岁老人,那他的身体怎样、精神又怎样呢?

我跟你说,如果刘应启老人出现在你的面前,你一定不敢相信他已是百岁老人,因为他走起路来步伐仍旧那样坚定、稳健,全身依然保持着那副笔直的军人姿态;虽然看上去显得有点瘦弱矮小,但精神抖擞、气宇不凡,简直要赛过那些十八、九岁的小年轻呢。

说到十八、九岁的小年轻,我就来给大家讲讲刘应启十八、九岁时候的故事。

整整一百年之前,也就是1911年的9月,刘应启出生在河南省商城县刘家洼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中。刘应启小的时候,父母早逝,家境贫寒,是个放牛娃。到了十八、九岁的时候,不甘贫困、不愿被剥削被压迫的他,在1930年2月,离开了家乡,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与他搭伴同行的,是他的一个老实巴交的叔叔。

那是一次秘密的出走,叔叔连在婶子面前都没有透露一点风声。当时,正值春寒料峭的时候,刘应启在为大伯家放牛。天刚蒙蒙亮,刘应启和叔叔就起了个大早,赶着一头牛,沿着田埂向村外走去。到了村口,刘应启把那头牛拴在山坡上,就和叔叔一直沿着大路去寻找红军部队。两、三天之后,他们终于在离家百里之外找到了一支红军的小分队,并加入了红军的队伍,参加了革命——当时,因为赶路,刘应启和叔叔的脚上都打起了好几个水泡。

三年之后,刘应启因为在战斗中不怕牺牲,打仗勇敢,经历了多次生与死的考验,而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1933年6月26日,跟随部队转战到四川王长坝时,刘应启和4名战友被召集在一起,光荣地面对着墙上马克思的画像,举起了右手,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

70多年之后的今天,刘应启依然还能够清清楚楚背诵出当时他在宣誓时宣读的入党誓言,而且,他说,这也是他参加革命后毕生执着的追求。当时他的入党誓言就是——“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

你也许要问,参加红军之后,刘应启有什么战斗故事吗?

当然有了。从参加红军、到八路军、再到志愿军,23年金戈铁马,刘应启跟随部队南征北战,身经150多次战斗,立下战功无数,头上、肩上、腿上、脚上也留下了一块块枪伤疤痕。

我就先来讲一个发生在刘应启跟随红军长征时的战斗故事。

1935年2月,红四方面军决定强渡四川嘉陵江,以策应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在强渡之前,部队首长临时组织一支32人的突击队偷渡过江。刘应启时任团宣教股长,被指派参与行动。

借助苍茫的夜色,突击队勇士乘坐小船、牛皮筏直向对岸,不料船过江心为敌人所发觉,密集的炮弹、子弹倾泻而来,勇士们牺牲的牺牲,受伤的受伤,落水的落水。二月的天气,江水寒冷澈骨,加上战士大多不通水性,动弹不得。这时候敌人的一颗子弹从刘应启的头顶穿过,所幸只是伤了一层头皮。

负伤后的刘应启,凭借他小时候练就的水性,终于艰难地回到了战友们身边。一支32人的突击队,只有他一人生还。

偷渡失利成了后来强渡成功的前奏,而刘应启头顶的那道弹痕,至今还清晰可见,老人微笑着说,“那是历史留下的永久的纪念”。

再来讲一个刘应启在担任八路军129师28团团政委时,巧遇邓小平的故事。

那是在1940年8月,著名的“百团大战”打响了。当时,刘应启任28团政委,激战中,日军在飞机的掩护下疯狂反扑,战斗中并使用化学武器。当时,28团的一个连在攻占火车站时遭遇日军的毒气弹袭击,包括营长、连指导员在内,全连100多人中毒。紧急关头,他奉命去见时任129师政委的邓小平。在师机关驻地,刘应启见到了正在和大伙一起吃饭的邓小平。亲切、和蔼的小平同志在起身和刘应启握手、让座之后,详细询问了他们的作战情况,叮嘱刘应启一定要保护好伤员和老百姓,并鼓励他们多打胜仗。

而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刘应启与漂亮的女军医田静之间产生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并且成就了一段美满的婚姻。于是,在1953年7月28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的第二天,刘应启和田静这两位志愿军战士用鞭炮代替了枪炮、婚礼代替了葬礼、洞房代替了营房,他们在防空洞里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战地婚礼。因此,刘应启和田静也成为赴朝以来志愿军部队里的第一对双飞的鸳鸯,婚礼当然也成了欢庆胜利的一场庆典。

说完了战火纷飞的战争故事,让我再来给大家讲几个这十几年来老红军刘应启身上发生的新故事。

你也许又要问了,作为一位老红军,建国之后大概就到了离休的年龄,还能有什么新故事呢?那你就错了,自从1965年离休之后,41年来,刘应启始终保持红军本色,行万里路、讲千堂课、育百万人,积极帮扶困难群众、支持希望工程,续写着老英雄辉煌的人生篇章,先后荣获全国、全军“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先进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和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希望工程贡献奖”等光荣称号。

接下来,我要给大家讲讲刘应启两个“百万”的故事。

刘应启享受的是正军职待遇,一个月有好几千元工资。但是,刘应启的生活一直非常朴素,早饭是烧饼夹油条,晚餐是稀饭馒头加咸菜,吃一顿菜肉水饺就算是改善伙食了。为了节约,刘应启早已戒了烟、酒、茶,就连写东西的稿纸,都要正面写完了反面写,旧文件的背面也被充分利用了起来。一年到头,刘应启几乎不添置什么衣服,始终穿的都是军装。家中仅有的几件家具也陈旧简陋,一张饭桌已经用了三十多年,厨房里的那台老冰箱,油漆已经剥落,磨损的把手上缠着厚厚的一层胶布。

这么说来,像刘应启这样节俭的生活,银行里一定存了两个“百万”了吧?

但事实上,他却又没有一分钱的存款。那他的钱都用到哪里去了呢?用刘应启的话来说:“每个月的工资,留下一部分保证家人生活,其他的,用来办点实事,办点好事。”

刘应启所说的办点实事、做点好事,就是资助失学儿童、帮扶困难群众、捐助受灾地区。每个月,他的收入有超过三分之一都捐出去了,剩下的钱就是过日子和贴补孩子,本可以腰缠万贯的他两袖清风、甘于清贫,固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刘应启说:“我的钱都是党和人民给的,现在回报人民是很正常的。”

说到这些,就得再插一个刘应启自称“梅岭老头”的故事。

前面我介绍过,刘应启是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的离休干部,这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就位于因民族英雄史可法而著称的梅花岭一侧。

有一天,两位老师模样的人来到干休一所,打听一位“梅岭老头”。

原来,前不久,有位老人到过他们杨庙乡茶场幼儿园。第一天,他是路过,发现那里缺图少图书和文体器材,他沉默不语;第二天,他又来了,专门送来了1000元钱和300本小人书。老师询问他的姓名,他说了声“梅岭老头”,转身就走了。后来,幼儿园派出老师分头在梅岭一带打听、寻找,经附近居民的指点,他们才找到这来了。

幼儿园老师一提到捐款、捐书的事,工作人员就笑了,“那你们这算是找对了,我估计你们要找的‘梅岭老头’,就是我们这里的老红军刘应启。”

果然,当工作人员带着幼儿园老师一起找到刘应启,两位老师立刻认出了他。从此,“梅岭老头”就成了刘应启的别称。

1993年,刘应启通过扬州团市委与革命老区仪征市月塘乡的特困学生包金华结成了“帮扶对子”。第一次见面,刘应启就捐出了500元,这也是仪征市“希望工程”的第一颗火种。

钱捐了,刘应启还是不安心。从这个教室转到那个教室,他了解到还有不少孩子家里很困难,上学也需要帮助。于是,刘应启来到校长办公室,恳切地对校长说:“再给我找5个孩子吧,咱们达个协议,我捐资助学,你教书育人。”5个贫困生来了,刘老给每人捐了200元。校长带着贫困生,向刘老举手敬礼。没想到刘老两眼先湿润了。他摸着孩子们的头说:“你们是国家的希望,上不了学,上哪找希望啊!”

后来,刘应启专门来到团市委,办了个只属于他自己的“希望工程五年计划”,以后的每个月,刘老都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200元,资助孩子,这一捐就是五年。

这以后,刘应启读报纸、看电视,关注“希望工程”;与人谈心交流,常问“希望工程”;外出办事,也留意“希望工程”。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保存着一份统计表,上面清楚地记载着刘应启多年来先后资助的特困学生共有120多名,累计捐款超过15万元。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长征也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70多年前,刘应启参加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70多年后,刘应启心系“希望工程”,又播下了爱心助学的种子。今天,这粒种子已经发芽、长叶、开花,并结出了累累的果实,刘应启也成了贫困孩子心目中的“希望爷爷”。

刘应启常说,过雪山草地是老百姓一程一程送过来的,淮海战役胜利是老百姓一车一车推出来的,不论时代如何发展,一时一刻也不能忘了老百姓。见到群众困难,他就想着帮一把;看到乡亲们未脱贫,他就出力扶一下;得知孩子们上不起学,他就出资助一程。2002年苏北里下河遭受洪涝灾害,他自发捐款2000元;邗江、泰兴等地区遭受龙卷风侵袭,他主动捐款2000元;2003年扬州出现洪涝灾害,他又向受灾群众捐款2000元……

2004年年底,扬州市委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走门串户,联系群众”的送温暖活动。刘应启得知情况后,请维扬区民政局帮他物色联系一户双下岗家庭。春节前三天的早上,刘应启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带着一件崭新的夹克衫、两只电烤鸡、5斤牛肉、20多斤猪肉等年货,走进了平安社区特困户赵建伟的家中。刘应启对赵建伟说,“快过年了,我给你家捎点年货。家中有什么困难,都说给我老头子听听。”当听到赵建伟的孩子上大学的学费有困难时,刘应启说,“小孩读大学的学费,由我承担。”

据不完全统计,直接接受过刘应启帮助的困难群众已有110多人。

如果按一般人的理解,刘应启正军级待遇这么高的级别,省市领导又是如此的关心他,那么,他的孩子只要他动动嘴,一定个个是单位好、待遇高、出人头地吧?你别说,现在的年轻人还真的想到什么说什么。有一次,在扬州大学做完报告之后,一位女大学生还真的就当场站起来向刘应启发问道:“刘老,您的报告讲得那么好,请问,您的子女现在都在干什么?都像您要求的那样吗?”

显然,这是一个极具火药味的问题,但听了刘应启不假思索的回答,在片刻的寂静之后,礼堂内响起了经久不息、雷鸣般的掌声。当时,刘应启是这样回答的:“我有三个儿女,路都是他们自己走的,两个是下岗工人,一个是农民,他们都曾经是先进工作者。现在他们都自力更生,日子过得还可以!”

1975年,刘应启带头响应号召,把女儿刘兰新下放到了金湖县塘港乡。女儿家庭生活拮据,农忙之余就到集镇上烤烧饼卖。一次,刘应启和老伴去探望女儿,看到女儿两只手被炉火烤出了蚕豆大的水泡,两位老人心疼地流下眼泪。回来后,老伴对他说:“老头子,这辈子就求你一件事,把女儿调回来吧。”刘应启却开导老伴:“没有烤烧饼的,哪有烧饼吃?刘应启的女儿不烤烧饼,那王应启、张应启的女儿就得烤烧饼。”

落实知青回城政策时,刘兰新想请父亲出面把一家的户口迁回扬州。刘应启对女儿讲:“农民的孩子可以种田,红军的后代也能种田。而且,红军的女儿就得做个好样子给人家看看!”父亲的教诲,刘兰新全部听进去了。后来,刘兰新不论是种田、还是烤烧饼,不论是做晒粮工、还是当会计,她都干一行爱一行,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当选为县、乡人大代表,还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直到现在,刘兰新的一家还幸福快乐地生活在金湖农村。

在扬州城北吕庄小区,有一个摩托车修理摊,摊主叫刘中冬,他是刘应启的二儿子。那年,公安干警队伍扩招,刚从部队复员的刘中冬去报考并通过了考试。可鉴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就业难,刘应启劝导刘中冬:“咱们家的孩子,就别去赶那个场子吧。”结果,刘中冬没当上警察,几年后所在单位倒闭他不得不下了岗,于是就在这里摆下了摩托车修理摊。

再后来,刘中冬的妻子张经梅也下岗了,一家的日子过得很艰难。扬州军分区领导知道后,亲自上门征求刘应启的意见,看看给张经梅重新安排个什么岗位。面对军分区领导和机关的同志,从未向组织开过口的刘应启在沉默了一阵之后说:“不好意思,就麻烦你们一次吧,要照顾,就批个报亭让她卖报吧。”刘应启提出的“照顾”,只是请组织帮助批个卖报纸的报亭。军分区领导听了十分感动,回去后,以最快的速度与地方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很快就让张经梅在史可法西路上卖起了报纸。

也许你要认为刘应启这样做太“无情”了,但事实上,刘应启在心里深深地爱着孩子,只是在党性原则和亲情之间,他总是首先选择前者。因此,私下里,刘应启甚至对孩子也产生过愧疚之意。大儿媳夏小秋就曾在家中看到刘应启独自垂泪,自言自语地说自己“对不起孩子,但对得起党。”

刘应启对儿女的要求看似苛刻,但他一以贯之的行的正、做的直,决不是在表面上做政治秀,而是一种对党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因此,他的亲人都能理解他、支持他,并更加的关心他、孝敬他,刘应启的家中始终充满了融融洽洽的亲情、温情。

休息的时候,刘中冬喜欢从背后亲切地搂抱着刘应启,一老一小开心无比。他曾告诉要好的朋友说:“做老红军的子女不轻松。不过,家人都很理解父亲的做法。我们小时候,他就经常教育我们,要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

人们都说,人老了就会有一种“隔代亲”,平时,刘应启也非常疼爱孙子刘文斐。每逢孙子来吃饭,他都会专门去买孙子爱吃的烤鸡。每个月零花钱和春节的压岁钱,他也会早早地备下。但就是这个心爱的孙子,几年前中考成绩差了几分,不能被理想的高中录取。有人给刘应启出主意,凭老红军的面子,找人说说情进高中一定不成问题。可是刘应启不同意,最后送刘文斐进了一所职业学校读书。刘文斐毕业前以优异的成绩赴日本留学,回国后,目前在市区一家西餐厅工作。

谈起爷爷,刘文斐不仅没有丝毫的埋怨之意,反而是一脸自豪的神情。他说:“尽管很多人认为爷爷‘呆’,但是我不这样认为,我从小就很尊敬我爷爷,这个时代别人做不到的,爷爷却做到了,这有多伟大呀!”

哎呀,你一定要怪我了,说了好几个故事了,怎么还没有说到刘应启两个“百万”的故事啊?那两个“百万”究竟指的是什么啊?

我现在就告诉大家,两个“百万”是指刘应启写下的一百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听过他报告的一百多万人次——这两个“百万”,指的不是金钱,却是一笔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丰盛无比的精神财富。

刘应启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他是个放牛娃,根本上不起学。参加革命后,刘应启在行军途中、战斗间隙,从不错过读书识字的时间和机会。直到现在,只要有新思想、新名词出现,刘应启都会认真学习。刘老不仅自己带头学习,还经常提醒和帮助身边的工作人员学习。每当看到报纸上刊登的好文章,他都要拿到街上自费打印或者复印,发给党小组成员人手一册。

刘应启所住的房间不大,最引人注目的是床头放了好多书,有《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军史》、《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学习问答》等等。翻开这些书籍就会看到,不少地方都被他用红笔划了横线。紧靠着床头还有一张简易书桌,以及用一块废弃瓷砖和一把坏了的自行车软管锁做成的“镇纸”。

读书看报是刘应启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他自费订阅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求是》等十多种报刊,每当有新的政策法规出台,他都找来阅读学习。刘应启虽然年事已高,但眼睛却不花,现在还能用放大镜读书看报。而且,他还有个边读边作笔记的好习惯。由于上了年纪,他抓笔的右手往往写着写着就会不听使唤,钢笔经常会滑落到地上,他就弯了腰捡起来再写,捡了掉、掉了捡。就这样,刘应启居然写下了100多万字的学习体会和读书笔记,剪贴的资料本摞起来足足有一人多高。

这是第一个“百万”,是说老红军刘应启的百万读书笔记。另一个“百万”,说的是听过老红军刘应启作报告人超过了百万人次。

自从1965年离休以后,宣讲红色经典、传播光荣传统,成了刘应启41年来离休生活的主旋律。当年最早听过他报告的那些孩子,现在都有40多岁了,他们的孩子现在又在听着刘应启的报告。

刘应启说,“离休了46年,我是一直坚持正常上班。别人在机关上班,我到学校、工厂、农村、机关去上班,上班做的事就是讲革命传统。”

扬州梅岭小学,刘应启在这里已经担任了30多年的校外辅导员,1996年,他在这里创建了少年军校,以后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都要搞一次“阅兵式”,并邀请刘应启出席。梅岭小学的大队辅导员回忆说,“前几年的一次六一儿童节,学校要到校外开展活动,因为不是很远,老师和学生都是走着去。老师们把刘老送到校门口,帮他叫了辆出租车。没想到的是,刘老知道大家都是走着去,便甩开大家径直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附近的社区也经常请刘应启去讲课。有一年夏天,丰乐社区居委会邀请刘应启去讲党史,考虑到他的年事已高、天气又热,社区就和刘应启说好只讲一刻钟,但刘应启说必须要用40分钟才能讲清楚。那几天,正是扬州最热的时候,社区学堂里又没有空调,只有两台台扇,近一个小时的报告讲下来,刘应启早已汗流浃背,不停地给老人递着毛巾擦汗的主持人眼睛也湿润了。台下的听众近距离地感受到老红军、老党员为人处事的态度,心中对刘应启又多了一份尊重和敬佩。

机关、学校、工厂、部队邀请刘应启去作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报告,刘老是有求必应。尽管是有请必到,可刘应启把“老党员、老红军”的形象视为第一生命,他给自己“约法四章”:一是邀请单位两公里之内的,一律步行;二是不收取任何劳务费;三是不收邀请单位的礼品;四是不参加宴请。每次报告前,刘应启都精心准备,稿子都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每次报告后,刘应启上车时都要让陪同人员打开汽车后备箱,亲自看看里面有没有主办单位送给的礼品,一旦发现,当即拿下来,婉言谢绝。

刘应启离休了46年,也宣讲了46年,当年战斗过的晋冀鲁豫、湘鄂赣大地、巴山蜀水、白山黑水、西北高原、江淮平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扬州,刘应启常年担任30多家机关、院校、企业的政治教育辅导员,先后为800多个单位作报告1000余场,听众总数超过了100万人次。

刘应启讲历史、讲传统,从不给自己个人摆功劳、论成就,而是为了联系社会实际,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之间,架起一座用革命理想、社会主义理论来沟通的桥梁。多次现场聆听过刘应启报告的共青团扬州市委书记曾经这样说过,“你可别小看了这些报告,讲这些革命传统,刘老他还是在长征,还是在播种啊!”

刘应启不仅通过作报告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而且,他还在耄耋之年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一个观点,那就是——“社会没有旁观者,党员都是主人翁”。只要需要,事不关己也要管起,事大事小都要管好。每次植树造林活动,刘应启都积极参加。2003年植树节前一天,部队参加蜀岗风景区义务植树活动。刘应启得知后,肩扛铁锹就上了车。干休所的领导考虑路途较远,劝他不必参加,可是不管工作人员怎么劝说,他还是走进了队伍中,与官兵们一道挖坑、培土,一直坚持到最后。

2003年夏天,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高邮湖湖水暴涨,形势十分危急。那几天,刘应启坐不住了,不时去打听抗洪救灾的消息。当他得知分区组建抗洪抢险突击队、即将开赴抗洪前线,刘应启就像当年战场上的自己一样,当即找到所领导请战。“哪能让您老上呢?”所领导当然不同意,但刘应启将自己的胸脯拍得咚咚响,他说:“别看我九十几岁了,但我骨子里有股子劲呢!”所领导拗不过他,只好同意将他送到了大堤上。刘应启拄着拐棍,指挥保障分队送茶送水。面对抗洪官兵,他大声为他们鼓劲:“同志们,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没困难。人定胜天!”刘应启的鼓劲声,伴着官兵们的呐喊声,盖过了咆哮的洪水声。

平时,不论什么社会公益活动,只要有空,刘应启都积极参加。驻扬部队官兵为扬州火车站义务劳动,当时已经94岁的刘应启也亲自上阵。考虑到他年事已高,所领导本来没打算让他参加,可刘应启非要亲眼看看新落成的火车站。到了现场,官兵们都劝他看看就行了,可刘应启很较真,一定要拿起扫把跟大家一起打扫不可。他说,火车站是扬州人的百年梦想,扬州是我的第二故乡,一定要为火车开通出点力。

在关心扬州建设发展的同时,刘应启也时刻牵挂着自己的老家,关心那里的发展。接下来,我再给大家讲一个刘应启修建“红军井”的故事。

刘应启的老家河南省商城县刘家洼村,位于大别山的腹地,从十八、九岁离开家乡投身革命转瞬就是76年,这块贫瘠的土地是刘应启的衣胞之地,家乡的父老乡亲、家乡的山山水水始终魂牵梦萦,甚至当年为参加红军而没来得及赶回家的那头牛,也会时不时地出现在他的脑海中。战争年代没有机会回去,离休后虽然去过几次,但来去匆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牵挂家乡的刘应启计划重回家乡,第一年,因为华东地区突发特大洪水,使他的计划泡汤;第二年,他要去北京出席英模报告会,家乡又没去成。第三年,刘应启终于踏上了重回家乡的旅程。

刘应启知道,同富饶的江苏、优美的扬州相比,家乡仍然是比较贫困、落后的,因此,他给乡亲们带去捐助的钱物。同时,刘应启感到,家乡更需要知识,特别是家乡的干部更需要知识,有了知识他们才能带领群众奔向富裕之路。因此,他还特别买了十几本笔记本、十几支钢笔,郑重其事地亲手交到接待他的县长、乡长手中。他说,家乡经济困难,固然需要物质上的帮助,但提高文化知识、发展生产力才是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根本出路。送给你们笔记本和钢笔,一是希望你们多读书多写心得笔记,二是希望你们密切联系群众,多作调查研究。

临行前,刘应启看到村民吃水要到五六里外的山沟里去挑,就找到村干部,掏出口袋里仅有的钱,对他说:“乡亲们没水喝,是不是打口井?我这里有2000块,不够,回扬州我再给你们寄。”很快,井打好了,乡亲们终于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饮水思源,乡亲们于是特意在井口边刻上了三个字——“红军井”。

离开老家的八十年里,刘应启曾先后回去十几次,每次回乡探亲,他都想着要给乡亲们带点礼物。建国初期,他带去抽水机泵;困难时期,他送上米面粮食;发展经济,他又运去了花木苗种——细心的刘应启总是将家乡最需要的东西送到乡亲们的手上。

为了让乡亲们能早日脱贫致富,从2002年起, 90多岁高龄的刘应启连续三年带着自费购买的花木、乘着自己雇来的卡车,颠簸10多个小时,亲手将花木送到故乡的乡亲们手中。毕竟是90多岁的老人了,一路下来刘应启疲惫不堪,看着仍然兴致勃勃的老人,乡亲们感动了,村长代表大家给老人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老革命,您的心意家乡人领了,路这么远,您这把年纪咋吃得消?”但刘应启说,“家乡不脱贫,我的心不安啊!”正是带着这颗不安的心,刘应启先后花费4万多元,购买了1200棵琼花、大樱花和其它数十种名贵花种送往家乡。

前几年的秋天,刘应启又带着大儿子一家又踏上了为河南老家送花木的漫漫长途。这一次,他除买了两万多元的花木外,还花了5000多元,为10个贫困户送去毛毯和慰问金。在一个特困户家中,刘应启看到他们穿的衣服又旧又破,临走时硬要把自己身上穿的外衣、羊毛衫脱下来送给他们。女主人流着眼泪不肯要。刘应启生气地说:“你们穿得不好,我这个老革命穿得再暖和、再漂亮,也是丑的,也穿不出去!”

就是在这一次,刘应启花光了所有积蓄,穿着单薄的衣服返回扬州。老伴田静见状,戏称他为“穷光蛋主义”。刘应启听了,不但没生气,还哈哈大笑着说:“我喜欢你这个命名,我是孤儿出身,原本就是无产阶级!”

一个90多岁高龄的离休老干部,坐在大卡车的驾驶室,跋山涉水,千里颠簸,来到大别山的腹地,他运送的难道仅仅是花木吗?一次又一次,几年过去了,刘应启的希望变成了现实——家乡的山绿了、花开了、树也结果了。

红军井甘露的浇灌,让树木郁郁葱葱、花圃姹紫嫣红。现在,刘家洼村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花木之乡,乡亲们也开始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每到阳春三月,刘家洼村便会琼花绽开、樱花怒放、丁香飘舞、芙蓉欢唱,村民们说,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大官”刘应启给故乡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而刘应启想得更大更远,他说,要让我们祖国的山山水水都变成大花园,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过上富裕生活。

刘应启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老人,更是一位纯粹而崇高的共产党员。从1930年参军起,刘应启就把个人的一切全部交给了党。81年来,刘应启既像一棵永远不老的青松,又像一支始终燃烧的火把,铁心跟着党,赤诚为人民,兑现着当年对着马克思画像所立下的入党誓言。他纯洁的党性、坚定的信念、崇高的品德、伟大的人格,在人们的心中树立起一位老红军、老干部的光辉形象,树立起了一座共产党人的巍峨丰碑!

百岁高龄的老红军刘应启说,“在我有生之年,我要继续宣讲红色经典,宣讲长征精神,宣讲革命传统,永葆党员先进性,帮助困难群众,为他们分忧解难。”

刘应启曾写过一首诗,

铁心跟党是我魂,

为党分忧是我志,

助民解难是我责,

永葆本色是我求。

全诗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但这恰恰可以用来表明一位老红军终生矢志不渝的追求。让我们记住这位可敬可亲的老红军的名字——刘应启,也记住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动人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