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永远的星光作文(20篇)

浏览

7229

作文

617

、永远的坐票

全文共 506 字

+ 加入清单

生活真是有趣:如果你只接受最好的,你经常会得到最好的。

有一个人经常出差,经常买不到对号入坐的车票。可是无论长途短途,无论车上多挤,他总能找到座位。他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耐心地一节一节车厢找过去。这个办法听上去似乎并不高明,但却很管用。每次,他都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可是每次他都用不着走到最后就会发现空位。他说,这是因为像他这样锲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实在不多。经常是在他落座的车厢里尚余若干座位,而在其他车厢的过道和车厢接头处,居然人满为患。

他说,大多数乘客轻易就被一两节车厢拥挤的表面现象迷惑了,不大细想在数十次停靠之中,从火车十几个车门上上下下的流动中蕴藏着不少提供座位的机遇;即使想到了,他们也没有那一份寻找的耐心。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很容易让大多数满足,为了一两个座位背负着行囊挤来挤去有些人也觉得不值。他们还担心万一找不到座位,回头连个好的站着的地方也没有了。与生活中一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害怕失败的人,永远只能滞留在没有成功的起点上一样,这些不愿主动找座位的乘客大多只能在上车时最初的落脚之处一直站到下车。

温馨提示:自信、执着、富有远见、勤于实践,会让你握有一张人生之旅永远的车票。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永远的春天作文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的精神追求,代表民族特色的精神标识。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整个中华民族依托,共同传承的文化精神观念的总和,是中华民族来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

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工艺品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长江之歌》就是旋律优美,极具影响力的歌曲,它代表着中国,这首歌曲的旋律就像是大海的波涛一样,由弱到强,有轻到重,起伏不定,扣人心弦。

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曲的时候,心中充满了远大的抱负之情。这首歌曲就像春天一样温暖,激励着我要为祖国做贡献,好好学习,献出我的智慧,献出我的汗水,献出我的热血,献出我无悔的青春!让祖国处处都有温暖!让祖国处处像春天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散文:踏着星光去远行

全文共 843 字

+ 加入清单

“没有比行动更美好的语言,没有比足音更遥远的路途。”我曾经在无数个白天和黑夜,勾勒出自己行走的姿态,从原野到山村,从山川到河流,从城镇到都市。在行走的过程中,寻找自己快乐的成长足迹,丰富自己刻骨铭心的记忆。

拨开时间的迷雾,我回到了那个夜晚,那是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这是我第一次走夜路回家,平日里喜欢听神鬼之说的我,在这个夜晚,心中还真不禁多了几分胆寒。我强忍着心中的恐惧,迈开了第一步,瑟瑟的寒风,拂过我的脸庞,让我感受到了一丝别样的寒意。

小巷里,空无一人,平淡而又孤寂。眼前那一盏盏幽光四溢的路灯,好似黑暗深处令人毛骨悚然的鬼火;白天还那么娇艳、芬芳的朵朵鲜花,如今却好像一双双从地狱里伸出来的“魔爪”,朝我发出诡异的微笑;那一声声有力的虫鸣声,更是犹如满身伤疤的重病者一阵阵无力的哀号……我开始变得心惊肉跳,在小巷里用尽全力地狂奔。原本感觉短短的路程,在这个夜晚却变得无比漫长。

我在心里开始说服自己:世界上不可能有鬼的,要是有的话早可以看到了!可我内心的另一面却无法说服自己,心跳得更加猛烈,眼里只有恐惧。“扑通,扑通!”我的心已经跳到了嗓子眼。慢慢地,我开始习惯了这个黑暗的夜晚,发现路愈走愈远,心愈走愈轻。

仰望星空,月亮是那么皎洁,犹如悬挂在天际上的一块白玉,为大地洒下一束束柔和的月光。明星映衬着它洁白的躯体,使它在夜空中更加圣洁。此刻,一切都是那么和谐,那么宁静,一切都醉了,我也醉了。我感觉似乎已经完全超脱了夜晚的恐惧,融入这个黑夜之中。此刻的夜仿佛只剩下一个夜,一轮月,一个我,一个梦!而我早已沉醉在这宁静的夜晚!我一边欣赏着夜空的美景,一边哼着小曲,在陶醉中不知不觉地走到了家门!从这次的亲身经历,我学会了自立,我的心灵进行了一次别样的境界之旅。

没有风雨的洗礼,就没有花儿的娇艳灿烂;没有海浪的打击,就没有礁石的千奇百态。外面的世界很博大,未来的路也很悠远和漫长,我要携带着自强自立的行囊,用现实的残酷来磨练自己的双脚,并坚定地告诉自己:越过这座山,前方便是胜利的彼岸。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永远的朋友作文

全文共 812 字

+ 加入清单

曾经的我们,哭过、笑过。

在雨中五个人挤过一把伞,总是夹杂着那么一点氛围,让每个人的心底都暖开了花。大声叫着,互相推着挤着,却只是为了让对方再多一点点空间,不会淋到雨。那时的我们,永远都想保护自己在乎的人。

上初中了,大家都分了班,以前的同学有大多半不在同一个班上,每人都有一点失落,又有一点兴奋,期待着自己新的生活。时间久了,没有了那份期待,不知道是习惯了,还是麻木了。以前的同学彼此都像平行线了,曾经相交过,却又都回到了另一条轨迹上。感情深一点的,也只不过是笑笑而已;感情浅的,就像陌生人般,擦肩而过。那时的我们,开始渐渐忘记了曾经说的。

初一的开始,朋友并不多,只习惯于和自己认识的人聊会,然后只是坐在椅子上发呆罢了。努力的学习,却发现自己没有那份干劲了。看着同学们的身影,总会想,我们能成为多好的朋友呢?却只是想想而已,连打招呼都不敢。那时的我们,彼此的世界岔开了。

初一的下一个学期,同学熟识了,心里却依旧的生疏。开始寻找自己以前的玩伴,却发现童年的影子不见了。慢慢与班上以前的同学交流,发现彼此变了,但那些记忆还在那。于是,和那些朋友成为了形影不离的死党,经常打打闹闹,却从未吵过大架,只是调侃而已。那时的我们,又重新找到了自己该珍惜的。

初一的中段,大家都开始努力了,没由来得会对老师有抱怨,只怪学科太多。每次考试完,大家都会心惊胆战的等待着结果的公布。可总会有些结果不尽人意,朋友考的不好,看着她哭,心里会莫名得揪着疼,只顾着安慰。劝好了,代价却是吃的,只好无奈笑笑,谁叫你考的比人家好呢。那时的我们,总是在乎着自己该在乎的。

随着时间的消逝,友谊越发的深厚,也越来越依靠彼此,在心里也越来越怕失去这份珍贵的情感,所以小心翼翼的呵护着、珍惜着,只希望它不会在自己的世界消失。那时的我们,都学会了依靠,学会了珍惜。

我珍视自己的友谊,也希望我的朋友会一样。要知道在我们的心里,永远有个位置是属于你们的。累了,就回来歇歇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永远的快乐五班作文

全文共 677 字

+ 加入清单

我班分为5大战国,第一大军“溢声军or彩虹糖”是左溢,和左溢所在团体RTA的大军;第二大军,是EXO的fans的大军,有鹿晗的fans,有吴世勋的fans等等;第三大军是2PM的粉,由尼坤的fans所组成大军;第四大军,Timez的饭饭;第五大军,陈晓的粉丝。

我班基本每天都VS。又要开始了,本班左溢的fans,“左溢帅,左溢帅。”“鹿晗帅,鹿晗帅”“世勋帅,世勋帅。”“尼坤帅,尼坤帅。”“舒航帅,舒航帅。”“陈晓帅,陈晓帅。”五大军不相上下,打成平手。场面激烈,热闹,东南西北中五大军开始边拍手边叫。我们在争得同时,是满脸的微笑,是快乐的内心。

鹅鹅鹅……乌鸦掠过。

优雅的上课铃响了,可明星炫还未结束。漂亮的英语老师“Miss刘”走进了教室,我们五大军团用打手势的方法来表达各种语意,各种手势动作,有的摇头,有的晃脑,有的抬手,有的甩脚,有的吐舌,有的眨眼。老师在黑板写字时,是最激烈的时候,有的站起来,有的甚至踩在凳子上,那叫一个的激动勒。坐在前排的人不需转头观赏,只要看黑板下瓷砖的倒影就ok了。老师背对着我们边写边讲,讲的激动,我们听得感动,写作业时一动不动。

下课铃响了,解放了。“你上课那个表情好滑稽哦,你那双眯眯眼一直眨啊眨,眨啊眨,好好笑,你好像一个明星哦。”“Who?”“Guess”

“Idon’tnaow”“***”“你耍我啊?”“没有,是真的,我用我的真心诚意对天发誓我说的句句属实。”“像那个眯眯眼***。”“噢~我还是不知道。”

“你好笨,傻帽儿一个。”“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在损我的同时也损了你自个儿,哈哈”

[永远的快乐五班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永远的微笑

全文共 952 字

+ 加入清单

毕业了,肯定躲不了与老师、同学的分离,六年一闪而过,对老师、母校和同学深深地眷恋之情,不是一下就可以散去的。在梦中,老师总是我们的翅膀,带我们翱翔。但如果有那么一天,翅膀隐形了,我们会不会坠下?毕业之际,要说再见了,以后没有老师的陪伴,我会习惯吗?还是,要学会慢慢习惯那样的生活……

毕业,心中总有千言万语想吐出,可是总有那么一个老师,占据了我所有的话语。同学录在渐渐浮出,我多么想第一给我把恩师档案放到您的桌子上——陈老师。

记得1年级,那是我第一次看见陈老师在弹钢琴,那样的优雅、美丽,仿佛是一个天使,再弹奏自己的美好心愿。一至三年级,她都是我的数学老师和班主任。陈老师生于艺术世家。专业的舞蹈和音乐使别人不禁畏惧她,那种高贵的气质无人能比。二年级时,学校组织了兴趣小组活动,我报名参加了舞蹈,我跳的在当时算是不错的,可就是胆小,不敢下腰,教舞蹈的老师是杨老师,并不是陈老师。杨老师看着我不禁觉得有些好笑,舞跳得不错,怎么胆子那么小啊!唉!我都自卑了,又不是不会,怎么就不敢的呢!这时,陈老师进来了,看见其他人都在下腰,唯独我和另一个同学站着,就问:“怎么啦!”杨老师指了指那个同学,又指了指我:“她是裤子太紧,不好下,她是不敢。”哼!我不服了,凭什么说我不敢,陈老师看着我,走了过来:“你是不会,还是不敢呀!”冷冽的眼神让我畏惧了,低下了头,不语。“上次看你还不错的呢,今天怎么啦?”说着拍了拍我的后背,“快下!”语气不禁温柔了起来,我看着陈老师的脸,心想:算了,下就下吧,总比被陈老师看着笑话好!想着想着,两只手就向后一翻,结束,陈老师笑了笑,走了。

虽然只是余光撇到了那抹微笑,可那个微笑却永远记在了我的心里,我永远忘不掉陈老师的模样——黄色的头发微卷,扎起像个活泼的女孩,放下像个高贵的女王,脸上永远是黑色的墨镜,时常勾起的微笑既冷冽又亲切,全身散发出高贵的气质,那抹微笑仿佛在说:闲人请勿靠近。脖子上时常挂着音符项链。

我永远忘不了,从一年级开始,就是陈老师教我怎样做人,怎样真诚对人,怎样微笑着面对现实。您那抹微笑,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不管以后,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对您说:“陈老师,在我小小的心灵里,除了父母便是您;在我小小的世界里,您就是那温暖的太阳;长大以后我也做老师,我常常这样幻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永远的记忆永远的记忆

全文共 893 字

+ 加入清单

还记得昨天,那个夏天,微风吹过的一瞬间,似乎吹翻一切,只剩寂寞更沉淀;如今风,依旧在吹,秋天的雨跟随,心中的热却不退。仿佛,即使闭着双眼,熟悉的脸,又会浮现在眼前。特别是当我看着这张照片时,那些事仿佛就是一分钟前发生的。

那天,是我们小学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日子,我们跟着老师来到南岳山森林公园,虽然,那是个不起眼的地方。但是,却承载了我们太多的记忆

刚进门,大家就活跃了起来,在我的提议之下来到了玩碰碰车的地方,我和毛珍妮一辆车,熊志崴和李文锦一辆车,龚静一辆车........我们全部准备就绪后,“战争”开始了,在这个小小的空间中,我们似乎成了一只只快乐的小鸟,忘掉了考试的压力,忘掉了即将分离的痛苦........

我们都“疯了”,特别是我和龚静,把前方“敌人”熊志崴和李文锦的战车逼到了角落里,随着“啊”!地一声“惨叫”,他们的车撞到了护栏上,“战争”也结束了(五分钟时间到了)

就在大家津津有味地回想刚才的场景时,闫止戈又提出了一个建议:我们一起去玩摩天环车。大家又兴致勃勃地去了,随着摩天换车速度一次次提高,李雪飞等同学的叫声就随着它接连不断,只有汪绿筱像个没事人似的向我们招手,因为她曾经玩过一次。

下来以后,闫止戈都快哭了,可是偏偏在这个时候,杨老师又要我们来拍照。所以,就在她哭丧着脸的时候,永远的留下了这一瞬间。其他人也都是形态各异,我们的班长大人张浩,脸微笑着,眼睛“深情”地看着远方........体育委员袁丹宇正开心地喝着饮料,学习委员李文锦手无力地举着,脸上勉强露出一丝微笑,可能是因为摩天环车太快,吓着了吧!女生们都笑得非常灿烂,就好像所有的开心事都留在了今天。是啊!我们大家能在分别的那之前,留下这样美好的记忆,是一件非常值得开心的事,两位老师双手做着胜利的手势,仿佛今天是她们最快乐的一天。

拍完照后,大家来到了山脚下,先后又玩了双人飞天,激流勇进等项目,把所有的能量都留在了这一天,所有的记忆也都在这一天戛然而止........

我会永远记住这一天,这天发生的所有事将会永远保存在我的脑海中,不会丢失。我会永远将它藏在日记本的第一页。这个夏天,将会成为我永远的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永远的反义词

全文共 679 字

+ 加入清单

一、【反义词

暂时、短暂

二、【基本解释】

永远yǒngyuǎn

[from everlasting to everlasting] 永久;长远

永远年轻!

三、【英语解释】

1.always; forever; ever; in perpetuity; for good (and all)

四、【短语造句】

1. 人类智能永远不会闲置的。

2. 结婚的事永远不会出现了。

3. 哎,老天永远不会亮了吗?

4. 他永远不许我们陷入绝望。

5. 我永远也不会屈服,她想。

6. 他感到自己永远失去了它。

7. 但这一点恐怕永远做不到。

8. 我永远报答不尽你的恩情。

9. 他永远低贱,无时不可笑。

10. 他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五、【详细解释】

(1).长远;永久。《书·君奭》:“我亦不敢寧于上帝命,弗永远念天威。” 宋 苏轼 《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永远只以今来所管五百八十八村为定,所贵事事循旧,不至张皇。”《儒林外史》第二五回:“今欲有凭,立此过继文书,永远存照。” 黎烈文 《舟中》:“我将因此堕落到无边的孽海,永远不得超脱。” 杨朔 《英雄的时代》:“他们勇敢、坚韧,永远不向困难低头。”

(2).一直;从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回:“这几年永远不曾接过我伯父一封信,从前听説在 宜昌 ,此时不知还在那边不在。” 老舍 《四世同堂》三八:“他自己虽然教英文,而永远不在平常谈话的时候夹上 英国 字,他也永远不穿西装。”

(3). 晋 代隐居于 庐山 的两个高僧 惠永 与 惠远 的并称。 唐 白居易 《郡斋暇日忆庐山草堂》诗:“有期追 永 远 ,无政继 龚 黄 。”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永远的微笑

全文共 1252 字

+ 加入清单

微笑,是七彩的,它的颜色绚丽迷人,带给人温暖与安慰,在我的心里,有一抹永远的微笑,胜过春风,拂过我的心田,那便是爷爷的笑,不一样的笑容。

以前,爷爷总是矮小,也爱逗我笑。每当和爷爷一起,我的烦恼就都没有了。春天,爷爷常牵着我的手,从桃花树下走过,他笑着对我说:“丫丫,你看桃花多漂亮”;夏天,爷爷也牵着我的手,从桃花树下走过,他笑着给我讲那听了不下“一千遍”的故事;秋天,爷爷依旧牵着我的手,从桃花树下走过,他还是笑着说:“丫丫,你再看,树叶飘落了,冬天快要来了。”;冬天,踏着白雪,我把小手放进爷爷大大的手套里,我们又经过那颗桃花树,他还是对我微微一笑。那时,年幼的我还不懂什么叫“失去”,也不曾幻想没有爷爷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条路成了我的必经地。

去年的七月,爷爷忽然病倒了,他在七月的第一天病倒了,他总不肯去医院,总强笑着说:“丫丫,爷爷没事儿。”可终究他还是去了,他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原来爷爷的病情极为严重,是糖尿病引起的心肌梗塞,我害怕了,第一次做出了幻想,没有爷爷的陪伴我该怎么办?可是爷爷并不知情,他还是靠在床边给我讲那个熟悉的故事,他还是笑着说:“丫丫,我要早点儿出院,出院陪丫丫玩儿,给丫丫买好吃的。”每当爷爷这样说时我都默默祈祷着,祈祷爷爷可以平安,可以快乐的陪我一起走过那棵桃花树。医院为爷爷安排了造影,进一步了解爷爷的病情,原来那颗心脏仅靠一根细于发丝的血管维持跳动,我彻底失望了,我不敢告诉爷爷,当看到他的笑容时,我的心总会微微一颤……爷爷转院了。

爷爷转院至乌市治疗,我便很少再去探望他了,也很少再为他做那香喷喷的米饭。周末,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爷爷,爷爷还是笑着给我说:“丫丫,爷爷没事儿的,爷爷马上就可以出院了,可以回家了,我怎么也得看着我的丫丫考上大学呀!”这使我的心得以平静。回到家,望望天空,一个人坐在书桌前,打开许愿瓶。人们常说在这个小瓶子里放入自己的愿望便可以实现,现在,我唯一的愿望就是爷爷能快点儿好起来,能再一次与我漫步在桃花树下。

那天,爸爸着急的跑了回来,是爷爷,爷爷的病情加重了,这可能是最后一面了。晴天霹雳,在短短的二十余天,我就将失去那熟悉的快乐了……我几近狂奔,到了医院,看见爷爷躺在病床上,大汗淋漓,呼吸困难,可是他仍旧对我艰难的一笑,话已说不清了,逐渐那笑也没有了,他用尽力气对我说:“丫丫,出去!丫丫,出去!”对,他不想让我伤心,我站在门口,泪水不经意间滑落,又想起了他的话语,他的微笑,一切都那么熟悉……凌晨三点,爷爷静静的走了,留下的是一具冰冷的遗体,可是脸上还仍存在着那微笑,那每天都看,都未曾注意的微笑,面对爷爷的遗像,有好多话想说,却又不知如何说起。是我错了吗?在和爷爷相处的日子里,我总是不听话,在他住院的日子里,我很少去看他,爷爷走了,而我?连一句“对不起”都未曾出口,再也没有机会了,再也没有愿望了,已失去了……

每当走过那棵桃花树,我总会想起爷爷,想起他的微笑,仿佛看到----一对爷孙手拉手漫步在桃花树下,桃花飘零……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送给永远的六一作文500字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送给永远的六一班:

我和同桌认认真真的数过,离最后最后的分别,只有最后的78天了。

突然感觉时间过得好快啊,六年前的今天,还是懵懵懂懂恍恍惚惚的坐在一楼的第一个教室里,班主任看着叽叽喳喳的我们总是挂着那么慈祥的微笑,广播里突然放起“找呀找呀找朋友”的儿歌。时隔六年,我和朋友又一次走进了那个教室,一切是那么熟悉,却又如此的陌生。书桌椅子黑板时钟早已换过新的,唯有教室里我们的影子还是隐约可见,却为什么,感觉物是人非了……

最后一场雪仗,最后一次春游,最后一次帐篷节好朋友们大被同眠,当一切一切都变成最后的时候,才明白当初一起疯狂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我们没有好好珍惜。突然班里流行起了写毕业文,我一篇一篇翻着,耳机里是忧伤的纯音乐,然后忍不住,泪崩。

就像现在的六一班坐满了人,到了最后剩下的那个夏天,我们各奔天涯,教室里只剩下了空空的桌面,空空的椅背和画着38个笑脸却又匆匆涂抹掉不舍得擦净的黑板,我们也曾笑着那样天真,到如今,四散天涯,景依旧,人不复。

就像我们班永远有一个负责搞笑、起哄,永远有一个体霸,永远有一对欢喜冤家,永远有一个作业狂,永远有一个逗比,永远有一个老司机。没错,这早已成为了永远。

——这大概是一个班最好的组成。

我希望,那时的我们不要变成曾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永远的微笑作文

全文共 723 字

+ 加入清单

她笑着对我说:“加油啊,你再耐心一点就好啦,认真努力吧!”—题记

逝去了你的身影,遮住了我的心情,寂寞的心像无根的浮萍,飘散着我的哀愁。只有那份挚爱,是唯一的永恒。只有那份难以忘怀的你的笑,是我一生的回忆。

在我们记忆深处,很多影像也许已经泛黄,模糊,然而,那些曾经叩击我们心灵的声音,会时常穿越时空,在我们耳畔深情地想起,潮湿我们的眼眸,温暖我们的人生。

还清楚地记得六年级时,你总是微笑着对我说:“加油啊,成功就在不远处,开启胜利的航行,史向成功的彼岸。”我总是说:“ok”。从此,这句话时不时在我的耳畔缭绕,它是我航行的动力,它是我成功的方向,它有着非凡的意义。那时,快小学毕业了,我很难过,彼此赶往着不同的中学,过不同的生活。还记得当时你说:“别难过啊!我们又不是永远不见了,虽然我们分开了,但我们依然有梦,依然努力,青春依然开花,只是什么花不同。即使是进入新的新的世界,过新的生活,也不会忘记我们曾经一起走过的那个季节,那份欢乐永远跟随着我们的步伐,彼此加油吧!”泪水划过我的脸霞,伴着寂寞的哭声驶向无垠的深渊。

坚强是为了给倔强找个理由,坚持是为了给固执找个理由。儿时的天空虽然没有留下我的身影,但我已经飞过。青春的我们哭过,笑过,疯狂过,但最终不忘本色。

那时的我们很年轻,不懂事,未懂得珍惜,现在的你,还好吗?曾经我们那样欢乐,可到了最后,我们还是说再见了,我们用什么对逝去的光阴作答。以后,我们还可能再相见,但是见了面又能说什么呢,说几句问候,然后相视一笑,就走了,最后化为深沉的思念。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过坎坷,有过遗憾,却没有失去青春的美丽。只要相信自己,希望总是会有的。让我们记住那句话:错过了太阳我不放弃,否则,我将错过月亮和星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永远的大树作文450字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当我拥有了一棵大树,就不必害怕骄阳;当我拥有了一棵大树,就不必恐慌席卷而来的狂风暴雨;当我拥有了一棵大树,就……

你是否想过,父亲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那一棵挺立的大树,为我们遮风挡雨,还教会我坚强。

母爱如天,父爱是地,生活在天地之间的空气就是我。父亲的爱是深沉的,他一直把对我的爱藏在心底。在我四岁的时候,父亲带我到公园玩,当我正玩得起劲的时候,我被一棵香樟树根绊了一下摔倒了。“哇哇……”我大哭了起来,我想爸爸一定会来哄我的,于是我就一直用双手捂住眼睛大哭着。过了好一会儿,我仍然没有听到爸爸向我走过来的脚步声。我微微地拨开捂住的双眼,看见爸爸正悄悄地向我走来,我想爸爸一定是来哄我的,于是我哭得更大声了。可是爸爸不但没哄我,反而厉声地说道:“摔倒了要学会自己起来。”说完就走开了。

那时我感觉爸爸不疼爱我,此后这件事情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随着年龄增长,我发现爸爸其实一直在教我生活中的道理,同时也让我明白,一个人不能碰到困难就退缩,要有勇气去克服困难,要自强、自立。它将使我一生受益。

父爱是地,厚重。爸爸是一棵永远挺立的大树,让我依靠,教会我坚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永远的孩童

全文共 894 字

+ 加入清单

灵魂涌向未知的星球,栖身于躯壳之中,破啼声划破天际,人们给了他第一声动人的呼唤:“孩子。”

时间的静流缓缓游走,只有孩子的时间永恒,他们的灵魂动荡,不愿寄居于狭隘的皮囊,使总是有着非分的幻想和浪漫情怀,目光如炬看向地平线上的曙光,热情洋溢,真实不掺和半点虚假。

但不知何时开始,圆滑的笑容挂上孩子的嘴角,无邪的笑容躇缩墙角不见天日,标榜着“成熟”的少男少女负重着硬化的心灵,创造力退出舞台,善良和爱心变得幼稚可笑。

所谓成熟,并不是被现实磨去棱角,变得世故而老成,而是无论如何遍体鳞伤,都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而如今,这虚假的成熟正在啃噬着曾坚不可摧的孩提王国,一步步销蚀殆尽。他们进入集体失语时代,在舆论中浮沉,他们看到摔倒的老人开始犹豫,他们听到战警救人丧命的故事一笑而过。

在这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本可以抚今追昔,憧憬未来,可我们偏偏选择让理想死在现实矛下。我们本可以语言相通,交流无碍,我们偏偏选择为心筑起壁垒,戴上盔甲,让,心灵提前硬化。我们误解了幸福的定义,沉溺于琐屑的物质欢乐,我们不敢直视真正苦,饱食终日强说愁。无忧的童年本应光着脚丫与大地亲吻,却终日与刻板的教科书为伴,知识的框架禁锢了孩童的想象力,社会停滞不前显得死气沉沉。

冈发现胰岛素而获诺奖的麦克劳德童年时冈好奇解剖了校长心爱的狗,本以为会遭训斥,而校长要求麦克劳德画一幅人体骨骼图作为善意的惩罚;美国母亲将幼儿吲告上法庭,获赔50万,只冈幼儿同告诉女儿“O”是零。止冈这保想象力的运动,才让社会随时被输入新鲜的血液,生机勃勃。

厚重的眼镜片褪尽最后一丝亮光,“我们的鹰隼行走T-地面,我们的孔雀宣布放弃羽毛,我们的毒蛇在开着的笼前打呵欠。”辛波斯,仁如是说。对现实的妥协迈入“早龄化”,生命的意义却在于不l卜,愿耳畔响起鸟啼之时,仍有温暖的感动。

犹记得白宫点着蜡烛的男子所说的话:“我不能改变这个社会,我只是不想让这个世界改变我。”去吧,我的孩子们包括我,用理想的矛抵御现实的剑,拾起激情与童心,脱去盔甲,拆除壁垒,让我们一砖一瓦,共筑我们不会老去的孩提千国。

心若没有老去,我们永远都是孩童。心仍柔软真实,世界永远美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永远的童年作文700字

全文共 737 字

+ 加入清单

童年是什么,为什么童年过得这么快。

林雨晴看着楼下的幼儿园里的小孩子们,看着他们无忧无虑的笑脸,内心就是一阵惆怅:“为什么时间过得如此之快,我都还没有好好感受童年,它就溜过了,一去不复返了!”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声音响起:“那我带你回你童年的时光再走一趟,怎么样?”雨晴一回头,一个小闹钟正在地上,用那双小眼睛看着她。“好!”雨晴说,一阵白光,雨晴闭上了眼。

睁开眼时,眼前的一切已经是儿时的模样了。

看到幼儿园的许多课程,她确定她回到了从前,自己还是一个小孩子,一些被嘲笑幼稚的游戏都可以做!玩小转盘、玩店长游戏、玩过家家。此时的幼儿园里,她正在和同学们一起玩,玩得可开心了,即使在现在的她看来这些事情很无聊,但儿时的她玩得是如此的开心。一想到下午还能吃甜点,一下子就觉得可幸福了,回家还不用写作业,还可以继续玩,她都有点幸福地想要起飞了。“还有一件事呢!”小闹钟说,画面一转,她来到了家中,正是自己在帮大人忙时摔了一跤,这一摔自己是不要紧,可是我手里的盘子全飞了,摔得粉碎。她害怕被责骂,可妈妈只是说:“没摔疼吧,下次小心点,走路的时候不要急,要先看路。”这让她对此事念念不忘,想到长大的自己老是被妈妈嫌弃这里做不好、那里做不对,真不想长大!

小闹钟突然出现问:“还想去你更小的时候吗?”“想!”又是白光!过了小一会儿,白光消失,她看到的是她早已经遗忘的幼儿时期,才一岁多,每天和奶奶一起在小区的公园里玩,坐小火车、荡秋千、钓鱼……。好开心。

小闹钟说:“你看,童年它并没有离开,只是不经意间被遗忘了,所以其实童年它就在你的心里,在你的记忆中!”小闹钟说完话后,白光一闪,雨晴又回到了自己的房间里,回忆着小闹钟的话,“对,童年在我的心中!”

她再看看窗外,柳絮飞舞,童年!永远的童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一路星光——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全文共 1684 字

+ 加入清单

信仰是石,擦起星星之火;信仰是火,点亮希望之光;信仰是光,一路星光引你走向成功。——题记

信仰是一种美德。没有了信仰我们会变成什么?是碌碌无为一生还是随随便便挥霍?怎么样都只是生活的傀儡吧。没有信仰的人如同盲人,注定一事无成。但是我们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有可以用来奋斗的青春,无所畏惧。我们可以轻装上阵,踩着一路星光,去追逐一方梦想。

而今15岁的孩子都坐在明晃晃的教室,不必为衣食住行殚心竭虑。但是在几十年之前却有这样一个15岁的孩子,在1969年的1月,来到陕西延川县文安驿镇的梁家河插队落户,并在此度过七年知青岁月,他便是习近平。

时光荏苒,初踏黄土地时的他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他已携了人生目标,带着自信,紧握着信仰的星光。他说最大的收益有二:一是让他懂得实际、实事求是、群众的真谛,二是培养了自信心,坚定了一生的信仰。艰难困苦的七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但是穷而后工,七年的经历让他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知难而进,处变不惊。并且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砥砺前行。还记得他曾谆谆教导: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和政府的一切方针,都是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群众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这些话在经历了时代的洗礼之后放在而今,依旧是各层干部,以至于全体人员的警戒之词。

细读2016年对曹谷溪的采访,我知晓了陕北七年是习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青春啊,是一生最美的时光,是如诗的年华,而他却毅然决然的奉献在了陕北最艰苦的农村。在那里,他负责文件宣传,大队领导班的整顿,生产队干部的配备,还和群众一起参加生产劳动,从大到小,里里外外,他始终坚持很农民在一起。当地的农民赵勋功表示:近平开会时,我们从不睡觉。因为近平从来不说空话,不说大话。他说的都是老百姓的心里话,他做的都是老百姓想做的贴身事。想人民所忧之事,做人民所恼之事,这是对他的真实写照。

一个人付出多少,便会有多少的评价,对他评价之高的不仅他们,还有王燕生,以及甚至于千千万万的人民。同年5月对王燕生的采访中,他表示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他回忆到:多数人主要是体力与生活上受的苦,他们像农民一样在黄土高原贫瘠的土地上劳动,缺吃少用,甚至为柴米发愁。而这对于习近平来说还不是最悲哀的,他精神上所受到的痛苦和压抑比体力生活上受到的要多的多。近平的父亲在受破之前是国务院副总理,其所处的家庭环境,与插队下乡的艰苦生活比起来会有多少天壤之别。1970年九届二中全会,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名单中均没有他父亲的名字,沉默的他能体会到父亲哀痛心情。父亲已经受了九年迫害,至今命运未卜,母亲也每日战战兢兢,自己和兄弟姐妹的头上无法卸下的是黑帮子弟的帽子……这些对于一个年仅17岁的孩子来说均是逆境,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他并没有消沉,反而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坚定信念要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这样一待就是七年,在这七年中,他任劳任怨,苦干实干,用血泪汗水拼出了一番业绩。难怪在2017年2月8日,对陶海粟的采访中说道: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

信仰是成功的踏脚石,没有一个成功是不经下定决心不经刻苦付出不经悉心准备而来的,信仰在历史长河之中救助了多少人儿啊:囊萤映雪的匡衡,悬梁刺股的苏秦孙敬,还有那口嚼辣椒的鲁迅,他们之所以可以成功是因为他们追逐到了梦想的星光,并且在合适的时候带着那星光上了路,自此不论是风吹雨打,还是荆棘满地,都是熟视无睹一路直行,才收获一处芳芳。

20岁的我们风华正茂,我们有着去中流击水的勇气,有着铁杵磨针的毅力,我们不怕磨练不怕失败,我们励志拼一片青春的碧海蓝天,我们想要争当青春的楷模,我们手握星光,大步流星勇往直前,我们的信仰,终会绽放一片美丽。我们是时代孕育的崭新一代,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这个社会增添一份美丽,我们要以习近平主席为榜样去追逐自己的梦想,造福人民。我们的国家如冉冉上升的明星,耀眼着夜空,那是因为我们所有人手中都紧握了梦想的星灯!

我想在最美的年纪,轻装上阵,踏着一路星光,去追一方美丽的梦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永远的雷锋600字作文

全文共 596 字

+ 加入清单

时间的车轮进入了崭新的二十一世纪,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来临之际,我们迎来了3月5日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38年前的3月5日,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中华大地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今天,就让我们再来了解了解雷锋叔叔吧。

雷锋叔叔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7岁就失去了父母,成了孤儿。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培养下,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平时他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此,他多次立功。雷锋叔叔因公牺牲时,年仅22岁。雷锋叔叔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光辉形象和动人的事迹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

有一次,雷锋因公出差,踏上了从抚顺开往沈阳的列车。上了车,他看到旅客很多,连忙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一位老人。他看到列车员很忙,就又动手帮着扫地板,擦玻璃,收拾桌子,给旅客倒水,帮助妇女抱孩子,给老年人找座位,帮助中途下车的旅客拿东西。一些旅客不住地招呼他:“同志,看你累得满头大汗,快过来歇歇吧!”“我不累。”雷锋叔叔是永远不知道累的。

雷锋自己十分节俭,一双袜子补了又补还舍不得更换,却用自己每月仅有的6元津贴为全班战友们购买了学习书籍。他不仅自己认真学习,而且带动战友们学习,帮助战友们提高思想觉悟。1960年,辽宁遭受重大水灾。雷锋悄悄给受灾的战友王大力家寄去了20元钱。在出发去灾区救灾时他又把100元钱以一名解放军战士的名义捐给抗洪救灾第一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永远的三八妇女节作文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三八’妇女节到了,我要给妈妈一个惊喜!

晚上准备睡觉的时候,我面带微笑地跟妈妈说:“妈妈,今天我给你洗一次脚!”妈妈惊奇地说:“哇!今天女儿怎么这么乖啊?”我傻傻的笑了笑,然后便跑进卫生间准备了。我放好水,端到妈妈跟前,让她把脚伸到盆里,就一个脚趾一个脚趾地洗起来。妈妈的脚很白,但有些粗糙,脚上还有个疤,这是我小时候妈妈背着我走路,不小心给划破留下的。因为那里有好多老茧,这顿时让我伤心起来。不管是老茧还是疤,都是为我操劳而留下的痕迹。妈妈这么对我,而我有时还惹她伤心、生气,真不应该。突然,我很想给妈妈讲故事,因为妈妈在我小时候总是在给我洗脚的时候给我讲故事。“妈妈,我给你讲故事吧!”不等妈妈回答,我便自顾自的讲起来:“从前······”

故事讲到一半,我抬头看了看妈妈,见她的笑容是如此幸福,我的心也随之感到甜美。

“真是一种幸福的享受啊”妈妈有感而发。

“那我天天给你洗脚,好吗?妈妈?”

妈妈摸着我的头,许久之后说了一个字:“恩!”“好,我宣布:妈妈从今天开始,从洗脚的岗位,下岗!!!!由韦松姗上岗,哈哈哈······“

整个屋子里都弥漫着浓浓的幸福,让人陶醉。此时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妈妈,我让您天天过‘三八’妇女节!!!!!!”

[永远的三八妇女节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永远的记忆600字作文

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小的时候,做作业要看妈妈的目光,看看做的是否正确;做事前要看妈妈的目光,看看是否应该做;做完事要看妈妈的目光,看看妈妈是否满意……妈妈的目光陪伴了我十五个春秋。

妈妈的目光有着穿透力,总是能看到,摸到我的心里。记得有一次上体育课,老师接了一个电话就急匆匆地走了。我们站在原地等了许久也不见老师回来,有几个调皮的学生就开始起哄:“都回家吧,我看老师应该不回来了!”“就是!干嘛要站在这傻等呀?”“回家吧,回家吧!”同学们都议论纷纷。有几个胆大的男生索性真的走了。于是,同学们都跟着陆陆续续地走了。最后,连我也无可奈何的被朋友拉走了。

一回家,我就和妈妈撞了个满怀,我有些心虚的低下了头。心想:如果她要是知道我逃课,肯定饶不了我。妈妈看了看表,用疑惑的目光盯着我质问道:“怎么今天回来得这么早?”

“我……那个……”吱唔了半天说:“老师临时有点儿事,所以就提前让我回来了。”我胆怯地回答道。

我不该抬头看妈妈,便偷偷地瞄了一下,她的目光明显掠过一丝阴云。接着,妈妈严厉的呵斥道:“给我说实话!”吓得我一哆嗦,连忙说:“真的……不,妈妈,我错了,我不应该说谎的……”

我又悄悄地抬头看了一眼妈妈,妈妈的目光柔和了一些,但还是逼着我问:“那到底是怎么回事?“上课时老师接了一个电话就走了,但好长时间都没回来,所以我就回来了……”我小声地说,生怕再惹怒了妈妈。

我见妈妈不说话,便慢慢地抬起头,看着妈妈的目光,充满了温柔,仿佛在告诉我:做人要诚实!

我记住了妈妈教我的做人道理,也记住了妈妈那严厉的目光!妈妈的目光,是我永远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永远的长征

全文共 10485 字

+ 加入清单

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的李源朝,在他任江苏省委书记时曾接见过一位接近百岁的老红军,当时,李源朝对这位老红军说:“我们要向你学习,所有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都要像你那样做人,像你那样做共产党员,像你那样保持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你就是我们学习《党章》的一个生动典型和生动范例!”

而在古城扬州,从机关干部到普通群众,从大人到孩子,大家都认识这位老英雄、老模范、今年已经百岁高龄的离休老红军。你随便在路上询问一个行人,“听说过那位百岁老红军吗?”那人家一定会告诉你——“当然!”

人们认识老红军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但最多的是这三种情况:年龄小些的会告诉你,老红军是自己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岁数大些的会告诉你,听过老红军的报告;其他人嘛,他们也会告诉你,他们在电视里、广播里看到过、听到过老红军的事迹报道。

那你就要问了,这么出名的一位百岁老红军,他究竟姓是名谁呢?

你别着急,我这就告诉你,百岁老红军叫刘应启,是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一位享受正军职待遇的离休老干部。参加过长征、三次过草地的他,历经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参加大小战斗150多次,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荣誉勋章。

你又要问了,一位百岁老人,那他的身体怎样、精神又怎样呢?

我跟你说,如果刘应启老人出现在你的面前,你一定不敢相信他已是百岁老人,因为他走起路来步伐仍旧那样坚定、稳健,全身依然保持着那副笔直的军人姿态;虽然看上去显得有点瘦弱矮小,但精神抖擞、气宇不凡,简直要赛过那些十八、九岁的小年轻呢。

说到十八、九岁的小年轻,我就来给大家讲讲刘应启十八、九岁时候的故事。

整整一百年之前,也就是1911年的9月,刘应启出生在河南省商城县刘家洼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中。刘应启小的时候,父母早逝,家境贫寒,是个放牛娃。到了十八、九岁的时候,不甘贫困、不愿被剥削被压迫的他,在1930年2月,离开了家乡,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与他搭伴同行的,是他的一个老实巴交的叔叔。

那是一次秘密的出走,叔叔连在婶子面前都没有透露一点风声。当时,正值春寒料峭的时候,刘应启在为大伯家放牛。天刚蒙蒙亮,刘应启和叔叔就起了个大早,赶着一头牛,沿着田埂向村外走去。到了村口,刘应启把那头牛拴在山坡上,就和叔叔一直沿着大路去寻找红军部队。两、三天之后,他们终于在离家百里之外找到了一支红军的小分队,并加入了红军的队伍,参加了革命——当时,因为赶路,刘应启和叔叔的脚上都打起了好几个水泡。

三年之后,刘应启因为在战斗中不怕牺牲,打仗勇敢,经历了多次生与死的考验,而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1933年6月26日,跟随部队转战到四川王长坝时,刘应启和4名战友被召集在一起,光荣地面对着墙上马克思的画像,举起了右手,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

70多年之后的今天,刘应启依然还能够清清楚楚背诵出当时他在宣誓时宣读的入党誓言,而且,他说,这也是他参加革命后毕生执着的追求。当时他的入党誓言就是——“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

你也许要问,参加红军之后,刘应启有什么战斗故事吗?

当然有了。从参加红军、到八路军、再到志愿军,23年金戈铁马,刘应启跟随部队南征北战,身经150多次战斗,立下战功无数,头上、肩上、腿上、脚上也留下了一块块枪伤疤痕。

我就先来讲一个发生在刘应启跟随红军长征时的战斗故事。

1935年2月,红四方面军决定强渡四川嘉陵江,以策应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在强渡之前,部队首长临时组织一支32人的突击队偷渡过江。刘应启时任团宣教股长,被指派参与行动。

借助苍茫的夜色,突击队勇士乘坐小船、牛皮筏直向对岸,不料船过江心为敌人所发觉,密集的炮弹、子弹倾泻而来,勇士们牺牲的牺牲,受伤的受伤,落水的落水。二月的天气,江水寒冷澈骨,加上战士大多不通水性,动弹不得。这时候敌人的一颗子弹从刘应启的头顶穿过,所幸只是伤了一层头皮。

负伤后的刘应启,凭借他小时候练就的水性,终于艰难地回到了战友们身边。一支32人的突击队,只有他一人生还。

偷渡失利成了后来强渡成功的前奏,而刘应启头顶的那道弹痕,至今还清晰可见,老人微笑着说,“那是历史留下的永久的纪念”。

再来讲一个刘应启在担任八路军129师28团团政委时,巧遇邓小平的故事。

那是在1940年8月,著名的“百团大战”打响了。当时,刘应启任28团政委,激战中,日军在飞机的掩护下疯狂反扑,战斗中并使用化学武器。当时,28团的一个连在攻占火车站时遭遇日军的毒气弹袭击,包括营长、连指导员在内,全连100多人中毒。紧急关头,他奉命去见时任129师政委的邓小平。在师机关驻地,刘应启见到了正在和大伙一起吃饭的邓小平。亲切、和蔼的小平同志在起身和刘应启握手、让座之后,详细询问了他们的作战情况,叮嘱刘应启一定要保护好伤员和老百姓,并鼓励他们多打胜仗。

而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刘应启与漂亮的女军医田静之间产生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并且成就了一段美满的婚姻。于是,在1953年7月28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的第二天,刘应启和田静这两位志愿军战士用鞭炮代替了枪炮、婚礼代替了葬礼、洞房代替了营房,他们在防空洞里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战地婚礼。因此,刘应启和田静也成为赴朝以来志愿军部队里的第一对双飞的鸳鸯,婚礼当然也成了欢庆胜利的一场庆典。

说完了战火纷飞的战争故事,让我再来给大家讲几个这十几年来老红军刘应启身上发生的新故事。

你也许又要问了,作为一位老红军,建国之后大概就到了离休的年龄,还能有什么新故事呢?那你就错了,自从1965年离休之后,41年来,刘应启始终保持红军本色,行万里路、讲千堂课、育百万人,积极帮扶困难群众、支持希望工程,续写着老英雄辉煌的人生篇章,先后荣获全国、全军“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先进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和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希望工程贡献奖”等光荣称号。

接下来,我要给大家讲讲刘应启两个“百万”的故事。

刘应启享受的是正军职待遇,一个月有好几千元工资。但是,刘应启的生活一直非常朴素,早饭是烧饼夹油条,晚餐是稀饭馒头加咸菜,吃一顿菜肉水饺就算是改善伙食了。为了节约,刘应启早已戒了烟、酒、茶,就连写东西的稿纸,都要正面写完了反面写,旧文件的背面也被充分利用了起来。一年到头,刘应启几乎不添置什么衣服,始终穿的都是军装。家中仅有的几件家具也陈旧简陋,一张饭桌已经用了三十多年,厨房里的那台老冰箱,油漆已经剥落,磨损的把手上缠着厚厚的一层胶布。

这么说来,像刘应启这样节俭的生活,银行里一定存了两个“百万”了吧?

但事实上,他却又没有一分钱的存款。那他的钱都用到哪里去了呢?用刘应启的话来说:“每个月的工资,留下一部分保证家人生活,其他的,用来办点实事,办点好事。”

刘应启所说的办点实事、做点好事,就是资助失学儿童、帮扶困难群众、捐助受灾地区。每个月,他的收入有超过三分之一都捐出去了,剩下的钱就是过日子和贴补孩子,本可以腰缠万贯的他两袖清风、甘于清贫,固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刘应启说:“我的钱都是党和人民给的,现在回报人民是很正常的。”

说到这些,就得再插一个刘应启自称“梅岭老头”的故事。

前面我介绍过,刘应启是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的离休干部,这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就位于因民族英雄史可法而著称的梅花岭一侧。

有一天,两位老师模样的人来到干休一所,打听一位“梅岭老头”。

原来,前不久,有位老人到过他们杨庙乡茶场幼儿园。第一天,他是路过,发现那里缺图少图书和文体器材,他沉默不语;第二天,他又来了,专门送来了1000元钱和300本小人书。老师询问他的姓名,他说了声“梅岭老头”,转身就走了。后来,幼儿园派出老师分头在梅岭一带打听、寻找,经附近居民的指点,他们才找到这来了。

幼儿园老师一提到捐款、捐书的事,工作人员就笑了,“那你们这算是找对了,我估计你们要找的‘梅岭老头’,就是我们这里的老红军刘应启。”

果然,当工作人员带着幼儿园老师一起找到刘应启,两位老师立刻认出了他。从此,“梅岭老头”就成了刘应启的别称。

1993年,刘应启通过扬州团市委与革命老区仪征市月塘乡的特困学生包金华结成了“帮扶对子”。第一次见面,刘应启就捐出了500元,这也是仪征市“希望工程”的第一颗火种。

钱捐了,刘应启还是不安心。从这个教室转到那个教室,他了解到还有不少孩子家里很困难,上学也需要帮助。于是,刘应启来到校长办公室,恳切地对校长说:“再给我找5个孩子吧,咱们达个协议,我捐资助学,你教书育人。”5个贫困生来了,刘老给每人捐了200元。校长带着贫困生,向刘老举手敬礼。没想到刘老两眼先湿润了。他摸着孩子们的头说:“你们是国家的希望,上不了学,上哪找希望啊!”

后来,刘应启专门来到团市委,办了个只属于他自己的“希望工程五年计划”,以后的每个月,刘老都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200元,资助孩子,这一捐就是五年。

这以后,刘应启读报纸、看电视,关注“希望工程”;与人谈心交流,常问“希望工程”;外出办事,也留意“希望工程”。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保存着一份统计表,上面清楚地记载着刘应启多年来先后资助的特困学生共有120多名,累计捐款超过15万元。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长征也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70多年前,刘应启参加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70多年后,刘应启心系“希望工程”,又播下了爱心助学的种子。今天,这粒种子已经发芽、长叶、开花,并结出了累累的果实,刘应启也成了贫困孩子心目中的“希望爷爷”。

刘应启常说,过雪山草地是老百姓一程一程送过来的,淮海战役胜利是老百姓一车一车推出来的,不论时代如何发展,一时一刻也不能忘了老百姓。见到群众困难,他就想着帮一把;看到乡亲们未脱贫,他就出力扶一下;得知孩子们上不起学,他就出资助一程。2002年苏北里下河遭受洪涝灾害,他自发捐款2000元;邗江、泰兴等地区遭受龙卷风侵袭,他主动捐款2000元;2003年扬州出现洪涝灾害,他又向受灾群众捐款2000元……

2004年年底,扬州市委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走门串户,联系群众”的送温暖活动。刘应启得知情况后,请维扬区民政局帮他物色联系一户双下岗家庭。春节前三天的早上,刘应启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带着一件崭新的夹克衫、两只电烤鸡、5斤牛肉、20多斤猪肉等年货,走进了平安社区特困户赵建伟的家中。刘应启对赵建伟说,“快过年了,我给你家捎点年货。家中有什么困难,都说给我老头子听听。”当听到赵建伟的孩子上大学的学费有困难时,刘应启说,“小孩读大学的学费,由我承担。”

据不完全统计,直接接受过刘应启帮助的困难群众已有110多人。

如果按一般人的理解,刘应启正军级待遇这么高的级别,省市领导又是如此的关心他,那么,他的孩子只要他动动嘴,一定个个是单位好、待遇高、出人头地吧?你别说,现在的年轻人还真的想到什么说什么。有一次,在扬州大学做完报告之后,一位女大学生还真的就当场站起来向刘应启发问道:“刘老,您的报告讲得那么好,请问,您的子女现在都在干什么?都像您要求的那样吗?”

显然,这是一个极具火药味的问题,但听了刘应启不假思索的回答,在片刻的寂静之后,礼堂内响起了经久不息、雷鸣般的掌声。当时,刘应启是这样回答的:“我有三个儿女,路都是他们自己走的,两个是下岗工人,一个是农民,他们都曾经是先进工作者。现在他们都自力更生,日子过得还可以!”

1975年,刘应启带头响应号召,把女儿刘兰新下放到了金湖县塘港乡。女儿家庭生活拮据,农忙之余就到集镇上烤烧饼卖。一次,刘应启和老伴去探望女儿,看到女儿两只手被炉火烤出了蚕豆大的水泡,两位老人心疼地流下眼泪。回来后,老伴对他说:“老头子,这辈子就求你一件事,把女儿调回来吧。”刘应启却开导老伴:“没有烤烧饼的,哪有烧饼吃?刘应启的女儿不烤烧饼,那王应启、张应启的女儿就得烤烧饼。”

落实知青回城政策时,刘兰新想请父亲出面把一家的户口迁回扬州。刘应启对女儿讲:“农民的孩子可以种田,红军的后代也能种田。而且,红军的女儿就得做个好样子给人家看看!”父亲的教诲,刘兰新全部听进去了。后来,刘兰新不论是种田、还是烤烧饼,不论是做晒粮工、还是当会计,她都干一行爱一行,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当选为县、乡人大代表,还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直到现在,刘兰新的一家还幸福快乐地生活在金湖农村。

在扬州城北吕庄小区,有一个摩托车修理摊,摊主叫刘中冬,他是刘应启的二儿子。那年,公安干警队伍扩招,刚从部队复员的刘中冬去报考并通过了考试。可鉴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就业难,刘应启劝导刘中冬:“咱们家的孩子,就别去赶那个场子吧。”结果,刘中冬没当上警察,几年后所在单位倒闭他不得不下了岗,于是就在这里摆下了摩托车修理摊。

再后来,刘中冬的妻子张经梅也下岗了,一家的日子过得很艰难。扬州军分区领导知道后,亲自上门征求刘应启的意见,看看给张经梅重新安排个什么岗位。面对军分区领导和机关的同志,从未向组织开过口的刘应启在沉默了一阵之后说:“不好意思,就麻烦你们一次吧,要照顾,就批个报亭让她卖报吧。”刘应启提出的“照顾”,只是请组织帮助批个卖报纸的报亭。军分区领导听了十分感动,回去后,以最快的速度与地方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很快就让张经梅在史可法西路上卖起了报纸。

也许你要认为刘应启这样做太“无情”了,但事实上,刘应启在心里深深地爱着孩子,只是在党性原则和亲情之间,他总是首先选择前者。因此,私下里,刘应启甚至对孩子也产生过愧疚之意。大儿媳夏小秋就曾在家中看到刘应启独自垂泪,自言自语地说自己“对不起孩子,但对得起党。”

刘应启对儿女的要求看似苛刻,但他一以贯之的行的正、做的直,决不是在表面上做政治秀,而是一种对党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因此,他的亲人都能理解他、支持他,并更加的关心他、孝敬他,刘应启的家中始终充满了融融洽洽的亲情、温情。

休息的时候,刘中冬喜欢从背后亲切地搂抱着刘应启,一老一小开心无比。他曾告诉要好的朋友说:“做老红军的子女不轻松。不过,家人都很理解父亲的做法。我们小时候,他就经常教育我们,要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

人们都说,人老了就会有一种“隔代亲”,平时,刘应启也非常疼爱孙子刘文斐。每逢孙子来吃饭,他都会专门去买孙子爱吃的烤鸡。每个月零花钱和春节的压岁钱,他也会早早地备下。但就是这个心爱的孙子,几年前中考成绩差了几分,不能被理想的高中录取。有人给刘应启出主意,凭老红军的面子,找人说说情进高中一定不成问题。可是刘应启不同意,最后送刘文斐进了一所职业学校读书。刘文斐毕业前以优异的成绩赴日本留学,回国后,目前在市区一家西餐厅工作。

谈起爷爷,刘文斐不仅没有丝毫的埋怨之意,反而是一脸自豪的神情。他说:“尽管很多人认为爷爷‘呆’,但是我不这样认为,我从小就很尊敬我爷爷,这个时代别人做不到的,爷爷却做到了,这有多伟大呀!”

哎呀,你一定要怪我了,说了好几个故事了,怎么还没有说到刘应启两个“百万”的故事啊?那两个“百万”究竟指的是什么啊?

我现在就告诉大家,两个“百万”是指刘应启写下的一百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听过他报告的一百多万人次——这两个“百万”,指的不是金钱,却是一笔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丰盛无比的精神财富。

刘应启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他是个放牛娃,根本上不起学。参加革命后,刘应启在行军途中、战斗间隙,从不错过读书识字的时间和机会。直到现在,只要有新思想、新名词出现,刘应启都会认真学习。刘老不仅自己带头学习,还经常提醒和帮助身边的工作人员学习。每当看到报纸上刊登的好文章,他都要拿到街上自费打印或者复印,发给党小组成员人手一册。

刘应启所住的房间不大,最引人注目的是床头放了好多书,有《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军史》、《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学习问答》等等。翻开这些书籍就会看到,不少地方都被他用红笔划了横线。紧靠着床头还有一张简易书桌,以及用一块废弃瓷砖和一把坏了的自行车软管锁做成的“镇纸”。

读书看报是刘应启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他自费订阅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求是》等十多种报刊,每当有新的政策法规出台,他都找来阅读学习。刘应启虽然年事已高,但眼睛却不花,现在还能用放大镜读书看报。而且,他还有个边读边作笔记的好习惯。由于上了年纪,他抓笔的右手往往写着写着就会不听使唤,钢笔经常会滑落到地上,他就弯了腰捡起来再写,捡了掉、掉了捡。就这样,刘应启居然写下了100多万字的学习体会和读书笔记,剪贴的资料本摞起来足足有一人多高。

这是第一个“百万”,是说老红军刘应启的百万读书笔记。另一个“百万”,说的是听过老红军刘应启作报告人超过了百万人次。

自从1965年离休以后,宣讲红色经典、传播光荣传统,成了刘应启41年来离休生活的主旋律。当年最早听过他报告的那些孩子,现在都有40多岁了,他们的孩子现在又在听着刘应启的报告。

刘应启说,“离休了46年,我是一直坚持正常上班。别人在机关上班,我到学校、工厂、农村、机关去上班,上班做的事就是讲革命传统。”

扬州梅岭小学,刘应启在这里已经担任了30多年的校外辅导员,1996年,他在这里创建了少年军校,以后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都要搞一次“阅兵式”,并邀请刘应启出席。梅岭小学的大队辅导员回忆说,“前几年的一次六一儿童节,学校要到校外开展活动,因为不是很远,老师和学生都是走着去。老师们把刘老送到校门口,帮他叫了辆出租车。没想到的是,刘老知道大家都是走着去,便甩开大家径直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附近的社区也经常请刘应启去讲课。有一年夏天,丰乐社区居委会邀请刘应启去讲党史,考虑到他的年事已高、天气又热,社区就和刘应启说好只讲一刻钟,但刘应启说必须要用40分钟才能讲清楚。那几天,正是扬州最热的时候,社区学堂里又没有空调,只有两台台扇,近一个小时的报告讲下来,刘应启早已汗流浃背,不停地给老人递着毛巾擦汗的主持人眼睛也湿润了。台下的听众近距离地感受到老红军、老党员为人处事的态度,心中对刘应启又多了一份尊重和敬佩。

机关、学校、工厂、部队邀请刘应启去作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报告,刘老是有求必应。尽管是有请必到,可刘应启把“老党员、老红军”的形象视为第一生命,他给自己“约法四章”:一是邀请单位两公里之内的,一律步行;二是不收取任何劳务费;三是不收邀请单位的礼品;四是不参加宴请。每次报告前,刘应启都精心准备,稿子都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每次报告后,刘应启上车时都要让陪同人员打开汽车后备箱,亲自看看里面有没有主办单位送给的礼品,一旦发现,当即拿下来,婉言谢绝。

刘应启离休了46年,也宣讲了46年,当年战斗过的晋冀鲁豫、湘鄂赣大地、巴山蜀水、白山黑水、西北高原、江淮平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扬州,刘应启常年担任30多家机关、院校、企业的政治教育辅导员,先后为800多个单位作报告1000余场,听众总数超过了100万人次。

刘应启讲历史、讲传统,从不给自己个人摆功劳、论成就,而是为了联系社会实际,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之间,架起一座用革命理想、社会主义理论来沟通的桥梁。多次现场聆听过刘应启报告的共青团扬州市委书记曾经这样说过,“你可别小看了这些报告,讲这些革命传统,刘老他还是在长征,还是在播种啊!”

刘应启不仅通过作报告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而且,他还在耄耋之年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一个观点,那就是——“社会没有旁观者,党员都是主人翁”。只要需要,事不关己也要管起,事大事小都要管好。每次植树造林活动,刘应启都积极参加。2003年植树节前一天,部队参加蜀岗风景区义务植树活动。刘应启得知后,肩扛铁锹就上了车。干休所的领导考虑路途较远,劝他不必参加,可是不管工作人员怎么劝说,他还是走进了队伍中,与官兵们一道挖坑、培土,一直坚持到最后。

2003年夏天,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高邮湖湖水暴涨,形势十分危急。那几天,刘应启坐不住了,不时去打听抗洪救灾的消息。当他得知分区组建抗洪抢险突击队、即将开赴抗洪前线,刘应启就像当年战场上的自己一样,当即找到所领导请战。“哪能让您老上呢?”所领导当然不同意,但刘应启将自己的胸脯拍得咚咚响,他说:“别看我九十几岁了,但我骨子里有股子劲呢!”所领导拗不过他,只好同意将他送到了大堤上。刘应启拄着拐棍,指挥保障分队送茶送水。面对抗洪官兵,他大声为他们鼓劲:“同志们,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没困难。人定胜天!”刘应启的鼓劲声,伴着官兵们的呐喊声,盖过了咆哮的洪水声。

平时,不论什么社会公益活动,只要有空,刘应启都积极参加。驻扬部队官兵为扬州火车站义务劳动,当时已经94岁的刘应启也亲自上阵。考虑到他年事已高,所领导本来没打算让他参加,可刘应启非要亲眼看看新落成的火车站。到了现场,官兵们都劝他看看就行了,可刘应启很较真,一定要拿起扫把跟大家一起打扫不可。他说,火车站是扬州人的百年梦想,扬州是我的第二故乡,一定要为火车开通出点力。

在关心扬州建设发展的同时,刘应启也时刻牵挂着自己的老家,关心那里的发展。接下来,我再给大家讲一个刘应启修建“红军井”的故事。

刘应启的老家河南省商城县刘家洼村,位于大别山的腹地,从十八、九岁离开家乡投身革命转瞬就是76年,这块贫瘠的土地是刘应启的衣胞之地,家乡的父老乡亲、家乡的山山水水始终魂牵梦萦,甚至当年为参加红军而没来得及赶回家的那头牛,也会时不时地出现在他的脑海中。战争年代没有机会回去,离休后虽然去过几次,但来去匆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牵挂家乡的刘应启计划重回家乡,第一年,因为华东地区突发特大洪水,使他的计划泡汤;第二年,他要去北京出席英模报告会,家乡又没去成。第三年,刘应启终于踏上了重回家乡的旅程。

刘应启知道,同富饶的江苏、优美的扬州相比,家乡仍然是比较贫困、落后的,因此,他给乡亲们带去捐助的钱物。同时,刘应启感到,家乡更需要知识,特别是家乡的干部更需要知识,有了知识他们才能带领群众奔向富裕之路。因此,他还特别买了十几本笔记本、十几支钢笔,郑重其事地亲手交到接待他的县长、乡长手中。他说,家乡经济困难,固然需要物质上的帮助,但提高文化知识、发展生产力才是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根本出路。送给你们笔记本和钢笔,一是希望你们多读书多写心得笔记,二是希望你们密切联系群众,多作调查研究。

临行前,刘应启看到村民吃水要到五六里外的山沟里去挑,就找到村干部,掏出口袋里仅有的钱,对他说:“乡亲们没水喝,是不是打口井?我这里有2000块,不够,回扬州我再给你们寄。”很快,井打好了,乡亲们终于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饮水思源,乡亲们于是特意在井口边刻上了三个字——“红军井”。

离开老家的八十年里,刘应启曾先后回去十几次,每次回乡探亲,他都想着要给乡亲们带点礼物。建国初期,他带去抽水机泵;困难时期,他送上米面粮食;发展经济,他又运去了花木苗种——细心的刘应启总是将家乡最需要的东西送到乡亲们的手上。

为了让乡亲们能早日脱贫致富,从2002年起, 90多岁高龄的刘应启连续三年带着自费购买的花木、乘着自己雇来的卡车,颠簸10多个小时,亲手将花木送到故乡的乡亲们手中。毕竟是90多岁的老人了,一路下来刘应启疲惫不堪,看着仍然兴致勃勃的老人,乡亲们感动了,村长代表大家给老人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老革命,您的心意家乡人领了,路这么远,您这把年纪咋吃得消?”但刘应启说,“家乡不脱贫,我的心不安啊!”正是带着这颗不安的心,刘应启先后花费4万多元,购买了1200棵琼花、大樱花和其它数十种名贵花种送往家乡。

前几年的秋天,刘应启又带着大儿子一家又踏上了为河南老家送花木的漫漫长途。这一次,他除买了两万多元的花木外,还花了5000多元,为10个贫困户送去毛毯和慰问金。在一个特困户家中,刘应启看到他们穿的衣服又旧又破,临走时硬要把自己身上穿的外衣、羊毛衫脱下来送给他们。女主人流着眼泪不肯要。刘应启生气地说:“你们穿得不好,我这个老革命穿得再暖和、再漂亮,也是丑的,也穿不出去!”

就是在这一次,刘应启花光了所有积蓄,穿着单薄的衣服返回扬州。老伴田静见状,戏称他为“穷光蛋主义”。刘应启听了,不但没生气,还哈哈大笑着说:“我喜欢你这个命名,我是孤儿出身,原本就是无产阶级!”

一个90多岁高龄的离休老干部,坐在大卡车的驾驶室,跋山涉水,千里颠簸,来到大别山的腹地,他运送的难道仅仅是花木吗?一次又一次,几年过去了,刘应启的希望变成了现实——家乡的山绿了、花开了、树也结果了。

红军井甘露的浇灌,让树木郁郁葱葱、花圃姹紫嫣红。现在,刘家洼村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花木之乡,乡亲们也开始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每到阳春三月,刘家洼村便会琼花绽开、樱花怒放、丁香飘舞、芙蓉欢唱,村民们说,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大官”刘应启给故乡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而刘应启想得更大更远,他说,要让我们祖国的山山水水都变成大花园,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过上富裕生活。

刘应启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老人,更是一位纯粹而崇高的共产党员。从1930年参军起,刘应启就把个人的一切全部交给了党。81年来,刘应启既像一棵永远不老的青松,又像一支始终燃烧的火把,铁心跟着党,赤诚为人民,兑现着当年对着马克思画像所立下的入党誓言。他纯洁的党性、坚定的信念、崇高的品德、伟大的人格,在人们的心中树立起一位老红军、老干部的光辉形象,树立起了一座共产党人的巍峨丰碑!

百岁高龄的老红军刘应启说,“在我有生之年,我要继续宣讲红色经典,宣讲长征精神,宣讲革命传统,永葆党员先进性,帮助困难群众,为他们分忧解难。”

刘应启曾写过一首诗,

铁心跟党是我魂,

为党分忧是我志,

助民解难是我责,

永葆本色是我求。

全诗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但这恰恰可以用来表明一位老红军终生矢志不渝的追求。让我们记住这位可敬可亲的老红军的名字——刘应启,也记住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动人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永远的西瓜小丑读后感_[2]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永远西瓜小丑》 这本书主要讲了马戏团的人将一个唯一能吸引孩子眼球的西瓜小丑赶出马戏团,但在绿毛龟的帮助下,西瓜小丑在一个只有孩子才能进的森林里快乐的演出,但马戏团的人抓走了绿鹦鹉,引西瓜小丑走出楠木林,他们把西瓜小丑告上了法庭,治他“勾魂罪”与“偷心罪”。把他赶出公园,在六一儿童节时吸引家长带孩子去马戏团,强近孩子看自己的演出。但绿毛龟再次出现,让马戏团倒下,并找回西瓜小丑,让他重新演出。

孩子们的简单、单纯总是被当成幼稚、无知,大人复杂的观念被告当成一种不可抗拒的命令。

大人的话是要听的,但大人也不能肓目的去相信一些所谓的“儿童专家”,其实,在“儿童专家”的讲话中,孩子的童心越来越少,本来就缺少孩子味的世界因为所谓的“儿童专家”和大人的观念让孩子纯真、美好的童心只能藏在心里。

所以,我希望大人们不要肓目地去命令孩子,这样会让孩子不快乐。

有些事家长可能觉得自己的做法是对的,可是家长可能有一个美好童年,所以不知道童年不快乐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和失落。

我真心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给自己的孩子一个纯真、美好的童年。让孩子渡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没有遗憾。让每一个孩子在童年回忆时都有感受着厚厚的、浓浓的孩子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那座永远的桥作文500字

全文共 545 字

+ 加入清单

那座桥,让我难过,让我开心。是他,能让我永远走过我后悔的地方。那座桥——是爸爸。

我出生时,第一眼看到的爸爸。是桥的那种稳重,桥的那个样子。当我长大时,他更是一座桥,一座我永远可以走的桥。

“爸爸,我不要去那里,我要呆在家里。”我噙着那如玻璃瓶一样,一滴就碎的眼泪。爸爸抓住我的衣服,像拎小鸡一样把我拎到车上,带我去学画画。我最终来到了那里,被一切所吸引。我便开始画画。挤出时间画。

可我仍然忍不了爸爸那一天的动作,我开始埋怨爸爸。可是,他“欣然”地接受了我的埋怨,让我开始对爸爸产生了疑惑。爸爸为什么不说我呢?为什么那一天,他一定要让我去学画画呢?终于,爸爸每次听到我的埋怨时。脸色越来越苍白,憔悴……

在小学阶段,我明白了爸爸的苦心。当我一动画笔时,老师就把我视为“明珠”。日子久了,老师更对我“赞不绝口”,各种各样的比赛,我是第一人选。所有事情,老师最先顾及我的感受。渐渐地,我已经不会再埋怨爸爸了。可是,我还是没有说出那句话,——迟到的“对不起”……

爸爸总是在我受伤的时候安慰我;在我生气的时候听我诉苦;在我胜利骄傲时提醒我,要谦虚,不要自大。

爸爸是一座桥,一年之后在我心中还是那座桥,百年之后,千年之后,万年之后……就算在世界灭绝后,他在我心中还是一座桥,一座我总可以走,可以走过的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