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永远的星光作文【汇编20篇】

浏览

7243

作文

617

感悟,在星光下学生作文

全文共 766 字

+ 加入清单

黄昏最后一缕残阳恋恋不舍地退下山了,原来金黄的天空越发月显出那 黑色的神秘,感悟,在星光下。皎洁的月亮已经挂在天的那边,无数发出微弱银光的星星点缀着天空。

银光下,我独自坐在楼顶上坐着,仰望着星空。银光下,我独自坐在楼顶上数星星,凉爽的风吹痛了我的心,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可怜的我变得有点悲伤;满腔热情的我开始觉得有点孤单,孤独与惆怅也时常萦饶在我时常萦饶在我心头;银光下,我迷茫地想着前方永无止境的路。

心灵啊!我这样才能找回那阳光灿烂.鸟语花香.没有忧愁.没有迷茫的地方呢?我已经累了,我需要一个可以染我驻足.可以替我遮风挡雨的“世外桃源”,请告诉我吧,小学三年级作文《感悟,在星光下》。

可你却沉默着。

过了许久,我似乎听到了心灵的回应,”欢笑吧,青春的生命.青春的心是用来享受欢乐的。“

我并不是没有欢乐过,成功时,我欢乐,即使在失败时,我也一笑了知,用微笑来安慰自己,因为我对明天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如今,前面那遥远而迷茫的道路上,绊脚石实在是太多了,以前,我跌倒了,我会勇敢地站起来,可是现在,我却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这个勇气再站起来。

我的”世外桃源“在那里?请告诉我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而这条人生之路也只有靠你自己来走完,没有人能代替你走,再说,那个“世外桃源”并不是你的目的地,它只不过是你人生路上的一个驿站,每个人的青春都只有一次,而且很短暂,不要再犹豫.不要再徘徊.不要再迷茫,用欢乐去充实它吧!

我蓦地清醒了,天上的星星发出的光并不微弱,其实很亮.很亮,因为我明白了:尽管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不事,但花谢了又开,水落了又涨,月缺了有圆,这都是没有人能改变的事实,没有人能改变的生命之歌,往事如风,人生匆匆数十载,弹指一挥间,我要用青春的脚步踏上我那人生之路,带着青春的生命.带着青春的心.带着青春的微笑来追寻我自己的梦想。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永远的天空作文500字

全文共 569 字

+ 加入清单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至少,我们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

——《简爱》

天空,变化莫测,或蓝或黑,千奇百怪。从小到大,各种各样的天空我都见过,唯有那一次的天空,深深地在我的灵魂上留下一道烙印。

那天发完成绩单,我照常回到家中。家里没有任何人,却异常的冷,冷得有点阴森。这次的考试,考得十分不理想,不经意间,我想起妈妈因恼羞成怒会痛骂我的场景,不禁连续打了几个哆嗦,心中害怕极了。我不由自主地跑到阳台柜上,整个人瘫在上面,打开窗户,努力使自己的心绪平和。

此刻,阵阵凉风向我的脸上扑来,好不惬意。我定定地望着这番夜色,鼻子一酸,一股伤心之情油然而生。天上的点点繁星如顽皮可爱的孩童,不停地眨着眼睛。眼睛明亮干净,毫无污浊。月亮也好似一叶小舟,天空就是那荡漾的湖水。月亮在上面游行,缕缕云彩是织女亲手织出来的,难怪如此透亮。树林里的鸟儿们发出清脆的叫声,打破了夜晚的静谧,风吹得枫树林掀起阵阵林浪……这时,我停止了想象,对着天空大喊出自己的心声,十分痛快。

就在这时,妈妈回来了。我关起窗户,刚准备说出口,就被妈妈抢先一步:“乖儿子,不要紧,不就是一次小测试,大不了下次再继续努力!没关系的!加油!”我定定地站在那里,盯着妈妈看。不一会儿,我的眼泪夺眶而出,一下子拥到妈妈的怀中。妈妈不停地摸着我的头,安慰着我。

天空,使我的心情舒畅、让我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永远的恩师永远的朋友作文

全文共 719 字

+ 加入清单

“2Na+2H2O=2NaOH+H2↑...”每当看到这些化学方程式,我的脑海里就会显现出您的身影。因为是您,托起我的双翼,助我翱翔蓝天;是您,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洒下心血点点;是您,默默地做路石,为了我们驶向远方,承担起所有重量。

回首往事:课堂上,您对我们严格要求,谆谆教导;课间,您和我们是朋友,时常找我们谈心,有时谈论一下把我们成绩提高的方法??因此,我们班的成绩总是第一。成功源自您的栽培,优秀出自您的耕耘。那段时光,我真得好开心。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一年以后,分离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您走了,却没有告诉我们。您默默地离开这片已耕耘了四年的土地,去往别处的花园。您在这里精心培育出的花,颜色艳了,香味香了,花都开好了。

曾经还以为高中三年,路还很长,可以慢慢享受这种快乐。但是我错了,决心做的事不能等待,只能现在去做。因为世界很善变,所以只能留下遗憾。经历了风雨,才知道您的可贵;走上了成功,才知道您的伟大。

您把最博大、最无私的爱献给了我们,默默地燃烧了自己,无私地照亮了我们。您像一滴春雨,温暖了冰封的泥土;您像一缕朝阳,抚慰着心灵的湖水;您像一阵微风,吹抚着灵魂的花朵。您用青春的经纬编织着我们蓝色的憧憬,用生命的歌声唤醒一粒粒沉睡的种子,用希望的灯光照亮我们寻梦的道路...

即使您离开了我们,您的教诲我永远不会忘记。您是大海,给我以广博、浩气、力量;您是灯塔,给我以明智、排难、进取;您是松柏,给我以常青、风毅、傲骨...

为什么偏偏要在这个季节别离?一个枫叶染红香山的季节,本来以为这个教师节会很快乐地度过,哎...

虽然不在一处,但今晚的月亮却是同一个,就让她捎走我的祝福:祝老师教师节快乐!在新的花园里,愿您育出新蕊亭亭!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永远的港湾作文600字

全文共 650 字

+ 加入清单

世上有一部永远也写不完的书那便是父亲……

记不清那是什么时候的事了。

雨哗啦啦的下着,淋湿了整个校园,这种天气,母亲会让父亲来接我吧,果然不出我料,父亲披着雨衣,骑着一辆自行车出现在我面前。

“上来”父亲说着,我紧跑几步,坐上了后座。父亲说:“快进来”。我说:“不要,风太大了,现在进去,等于往里面灌风。”父亲却说:“快进来吧,别说那么多话了。”我掀开雨衣钻进去了。突然觉得里面好温暖,父亲的背好宽。在雨衣里,听不见外面的声音,暖乎乎的,我心里一阵涟漪泛起。

此时,我们遇到了一阵颠簸。“车子打气了吗?”我问。“打了,只是这路太差劲儿了!”父亲说。他又说:“看来这车太旧了。不光这个,你也大了,咱俩加起来可不轻呢!”

是呀,我也大了,而父亲却老了,虽然车子仍很平稳,但父亲却不停地喘粗气,每蹬一下,他的背总要伏下,起来……想想平日里对待父亲的态度,心里泛起一阵愧疚。

冬天,纷纷扬扬的大雪下起来了,河水也结冰了,父亲仍旧要送我上学。看着这天气,我迟疑了。父亲紧绷着脸,不停地抽着烟。抽了几口后,他发出低沉而又熟悉的声音:“快,快去准备好,咱们走。”

我一走出门,就惊呆了:天啊,父亲只穿着一双破旧不堪的解放鞋,而且连袜子也没穿,那露出的脚趾不住地往里缩。再看看我脚上崭新的运动鞋,我流泪了,怕父亲看见。一路上,四周静极了,偶尔从远外传来几声犬吠。一阵阵寒风吹来,几片枯黄的叶子与雪花共舞,迟迟不肯落下。我出神地看着,难道它们也跟我一样,不愿离开家吗?

后来,我考上了重点高中,父亲脸上露出了笑容。

父亲,我永远的港湾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永远的春节作文600字

全文共 662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中,人们最盼望的应该是春节了吧!大人呢,会在春节从外地赶回家,与亲人团聚在一起;小孩呢,可以放鞭炮、收红包。然而在我家,这个春节有着更多的意义,放鞭炮收红包已经算不了什么了。

这是奶奶和大家过的最后一个春节。奶奶在五六月份得了脑瘤,虽然做了手术,但没多长时间又恶化了,医生已经没办法了,所以爸爸姑姑一起把奶奶接回了家,享受最后的家的温暖。

小叔那年提前几天就就回到了家,放下自己的工作,只为能多多陪陪奶奶。过年前几天人们都说连空气里都弥漫着过年的香甜气,愈来愈浓,我却感受不到。

大年三十晚上,满满一桌子菜,从门外就能闻到饭菜的气味,大人们忙里忙外,不亦乐乎,这儿收拾收拾,那儿打扫打扫。我们这些小孩便在门外疯,婶婶家的小弟弟还时不时问句什么时候开饭。

大年三十晚上应该是热热闹闹的,但奶奶家有种说不出的气氛。常常说着说着就没话说了,大家都不去提起奶奶的病。那年是奶奶发的红包,虽然他坐着轮椅,说不出话,行动不便,但他还是尽力地抬起手,挥挥手中的红包。刚六岁的小弟弟说祝奶奶长生不老,大家都沉默了。吃过饭,人们都放起了鞭炮,刚开始只有几家放,渐渐人多起来,满城近带鞭炮声,震耳欲聋,花炮升腾五彩斑斓,整个城市沉浸在烟花爆竹声中。我们把奶奶带出门外看烟花,奶奶笑了,姐姐却小声哭了起来。为了让奶奶开心的过好最后一个年,全家人都尽量笑,但那笑容很僵硬,怎么看都像是摆出来的样子。

那个春节奶奶很开心,过年不久后奶奶就去世了,但那个春节却让我记忆犹新。现在每当想起奶奶,我都很欣慰,至少我们没让她失望,给了她一个满意的一生中最后的春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送给永远的六一班作文500字

全文共 522 字

+ 加入清单

我和同桌认认真真的数过,离最后最后的分别,只有最后的78天了。

突然感觉时间过得好快啊,六年前的今天,还是懵懵懂懂恍恍惚惚的坐在一楼的第一个教室里,班主任看着叽叽喳喳的我们总是挂着那么慈祥的微笑,广播里突然放起“找呀找呀找朋友”的儿歌。时隔六年,我和朋友又一次走进了那个教室,一切是那么熟悉,却又如此的陌生。书桌椅子黑板时钟早已换过新的,唯有教室里我们的影子还是隐约可见,却为什么,感觉物是人非了……

最后一场雪仗,最后一次春游,最后一次帐篷节好朋友们大被同眠,当一切一切都变成最后的时候,才明白当初一起疯狂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我们没有好好珍惜。突然班里流行起了写毕业文,我一篇一篇翻着,耳机里是忧伤的纯音乐,然后忍不住,泪崩。

就像现在的六一班坐满了人,到了最后剩下的那个夏天,我们各奔天涯,教室里只剩下了空空的桌面,空空的椅背和画着38个笑脸却又匆匆涂抹掉不舍得擦净的黑板,我们也曾笑着那样天真,到如今,四散天涯,景依旧,人不复。

就像我们班永远有一个负责搞笑、起哄,永远有一个体霸,永远有一对欢喜冤家,永远有一个作业狂,永远有一个逗比,永远有一个老司机。没错,这早已成为了永远。

——这大概是一个班最好的组成。

我希望,那时的我们不要变成曾经。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永远的怀念郭永怀征文600字

全文共 682 字

+ 加入清单

烈士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九院院长郭永怀,山东荣成人,曾就读青岛大学附中,在原子弹爆炸前,因飞机失事牺牲。当人们辩认出郭永怀的遗体时,他往常一直穿在身上的那件夹克服已烧焦了大半,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将他俩分开时,才发现郭永怀的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安然无损地夹在他们胸前,郭永怀,人民永远怀念您。

郭先生在国外主要是从事理论工作和解析工作,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选定的课题都是国际上的难题。他不畏艰险硬是坚持用解析方法把它们做到底,得出重要的结论。这些工作使他在国外学术界有很高的声誉。为此人们往往把他看作一位单纯的理论家。使我感到意外的是,他也很重视新技术和实验工作,而且为新成立的中科院力学所带来了新技术和实验手段。这至少包括当时世界上出现不久的激波管技术和等离子体动力学。后来我了解到,原来在郭先生准备回国之前,他曾经专门考察过他认为为我国科学发展所需要的新技术和新领域。

严格说钱先生和郭先生都是以应用数学为主要工具的理论家。这里说的理论家是那些其本人主要从事理论研究工作,但同时对于其所进行的理论研究的实际背景有深刻的了解,对理论研究的现实和可能的应用有明确的认识,对理论研究还需要那些实验研究的相互配合有充分的认识。因此两位先生有过人的宽广视野和长远战略思考。一次郭先生当面问我,领导一个研究所的人应当是有理论见解的(好的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家同样可有很高的理论见解),还是什么别的人。我的回答是前者。当时他感到满意。我想这是因为如果科学研究缺少高一层次的理论指导、理论研究或实验研究便会失去方向,落到跟着别人走的地步,难以有所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永远的微笑

全文共 655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人都说这是个最美丽的年龄,没有泪水,没有辛酸,有的是欢乐和幸福,可是,这个年龄又是多愁善感的年龄,心里有着悲伤,有着心痛,也有着泪水。记不清有多少次,学校里的难受,父母给的委屈,让我一次次顺着泪光看这个世界。也记不清有多少次,我透过泪光看着这个微笑,然后,我从这个微笑中重新抬起头望着这个世界,似乎有一缕阳光映在心中,似乎一弯彩虹挂在湛蓝的晴空,似乎全世界的温暖都聚集到了我的身边。

这是一个多么恬静的微笑,多么沉着和冷静,淡然,美丽。每当我开始紧张,看着它,似乎世界也沉静下来,就像是在深夜遥望着深邃的夜空中的星星,那么明亮,安静,给人一种最祥和的感觉。

记得那次,我从前10名退下来,我觉的我是那么的无助和难受,在这个广阔的世界中,只有我是那么的渺小,无力。我看着这个渺茫的夜空,却望不到我的星星,找不到我心灵的归依。无意中捧起这个微笑,却似乎捧起了整个世界,我的嘴角开始飞扬,我的身边重新有了快乐。我努力的学习,我终于在这个微笑的感召下找回了信心,找回了原来的那个自己,那个自信,开朗,勇敢的自己,我终于知道有种力量叫作微笑。

我把这个微笑定格下来,放在笔袋中。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同桌说,换个图片吧,这个我都看腻了。我微笑着摇头,无论何时,它永远都是崭新的,清晰的存在于我的心中,存在于我的脑海中。 我相信很多年后,它也不会褪色,也不会枯萎,凋零……

这个微笑将永远存在,它会在我伤心时安慰我,在我遇到困难时帮助我,在我困扰时解开我的迷惑,我管它叫永远的微笑,终于知道也有另一种叫法,有人叫它——天使的微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永远的记忆600字作文

全文共 566 字

+ 加入清单

天空中悬浮着一些灰色的尘埃,阳光因无法穿透而显得那样苍白,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加上清明节的气息。眼前的田野已经不是和着泥土味儿的田野了,眼前的小河也失去了几分生气,要分班的消息传到了我的耳边,顿时,我的心里有着几分苦涩,是激动,是沉重,是迷茫,更多的是不舍。

我飞奔到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把自己反锁在这一片天地里,拿起书,又放下来了,我心想,如果心情也可以像书一样,看完后可以放回原来的位置,我想我们可以不用一次更比一次难过,如果真的可以重新开始,我们会更努力的学习,更好的相处。……

不争气的眼泪流进了嘴里,咸的;印到了纸上,湿的;我哭了,哭得好伤心,累了,睡了,醒来才发现枕巾湿湿的,眼睛肿肿的,鼻子酸酸的,我明白了,我舍不得大家!——高一一班的同学!

我忘不了,烈日炎炎下大家尝试了做军人的辛苦;

我忘不了,朗朗的读书声常回荡在安静的教室里;

我忘不了,一道道难题在我们的讨论下迎刃而解;

我忘不了,一声声低声而亲切的问候徘徊在耳边;

我忘不了,在讲台上淋漓挥洒着知识的辛勤老师;

我忘不了,一张张笑脸露出了对知识的疯狂追求;

我忘不了,晚自习时有过密探在窗前闪过的影子;

我忘不了,六十九个可爱的精灵组成的大大家庭;

我忘不了,……

我呆呆地望着漆黑的夜空,希望有流星划过,让我许下愿望。

我祝福一班的全体同学在20**年7月成为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卖菜工演绎星光传奇

全文共 1194 字

+ 加入清单

2003年6月,李娜娜成立了东方时尚娜娜模特工作室。

培养学员获奖只是第一步,只有得到市场认可才能创造价值。李娜娜经常对学员说:“你们不仅要走星光大道,更要走进市场大海。”在严格培训的同时,李娜娜一面经常参加全国有影响的比赛,一面带着学员的资料,主动到服装厂、广告公司,为自己的模特寻找市场客户。

一天,李娜娜找到武汉一家著名的服装厂。广告部经理听完李娜娜的介绍后,漫不经心地从李娜娜的头看到脚,又从脚看到头,然后说:“请问女士芳龄?”李娜娜没听明白。那位经理接着说:“如果我没看错,你都是快50岁的人了吧!”李娜娜这才听清楚,赶紧说:“对呀!你们做广告的眼力就是好!”“你向我推销的这些模特冠军、亚军什么的,我也听说过,可你真是她们的老师吗?”李娜娜点头称是。经理眯着眼说:“模特界有你这么老的老师吗?”李娜娜正准备解释,那位经理摆摆手:“不用说了,我的广告模特全由摄影师负责推荐!”

李娜娜心情沮丧到了极点,一屁股坐在楼前的台阶上,回想经理说的“摄影师”三个字,突然一下子给了李娜娜灵感——如果我能找到武汉影楼的著名摄影师,不就找到了潜在的客户对象吗?

一个星期后,李娜娜就将工作室搬到武汉最大的摄影楼——位于汉口江汉路附近的皇宫摄影楼。

摄影楼聚集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顶尖摄影人才,争取到他们的拍摄和推荐,无疑找到了难得的发展机会。

和影楼老总一番洽谈,双方相见恨晚,一拍即合。影楼负责为模特拍摄推广图片,工作室免费为影楼提供宣传模特。广告客户在选择模特时,一般先会听取摄影师的意见,李娜娜根据摄影师的要求推荐合适的模特,由摄影师包装后,供客户最终定夺。

不久,在影楼摄影师的推荐下,李娜娜的得意弟子、2003年环球小姐湖北赛区冠军胡谨成为湖北小灵通的形象代言人后,一路闯过香港星探和老板挑剔的眼光,又成为国际著名品牌香港采轩的品牌代言人,迅速在全球几千家专卖店上精彩“亮相”。

与此同时,李娜娜带领的模特队,在全国各类模特大赛频频获奖,取得2003年中国小姐选美湖北总分第一名、2003年武汉城市形象大使选拨赛十佳、湖北首届珠宝首饰模特大赛冠军;2003环球小姐中国赛区十佳等桂冠,还有20多名模特获得了省市以上各类模特大赛奖项共30多个,李娜娜的东方时尚娜娜模特队的卓越表现,迅速锁定了众多客户的眼球。

到2004年12月,李娜娜在上海、深圳、北京发展了30多家常年客户,建立了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络开发模特资源,目前业务范围涉及服装、珠宝首饰、保健品、报章杂志、影视广告等10多个行业。由于她本人在模特界的重要影响,她在被推举为“2004年上海国际珠宝首饰形象代言人选拔赛湖北赛区艺术总监”、“2004年中国‘东方天使’选拔赛湖北赛区艺术总监”之后,又被推举为最具影响力的“2004环球小姐大赛湖北赛区艺术总监”。

李娜娜,从集贸市场一个普通卖菜工到模特大赛艺术总监的传奇经历,不能不令人为之震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星光依旧灿烂作文600字

全文共 621 字

+ 加入清单

一颗遥远的行星,它要跋涉过多少光年,才能让另一颗行星的人见到它哪怕只有窄窄的一缕光芒?

一个身体并不健全的人,他要忍受多少他人的冷嘲热讽,匍匐在崎岖小路上爬过多少痛苦,才能像正常人一样获得成功?

我在尹小星身上,看到了答案。

尹小星的双腿拖在地上,他用双手撑着地面向前爬。他并没有露出多么吃力的表情,反而向我们灿烂地笑着——他甚至向我们挥手打招呼。他终于坐到了轮椅上,大家油然生敬地为他鼓掌,他却有点不好意思了,他点着头:谢谢,谢谢。

他便是用这样的方式,攀登了许多连我们年轻人也不愿爬的险峻高山。黄山的最高峰云雾弥漫,他的手有几处已经被石头磨出血了。

这了不起的英雄站在云中仿佛是能腾云驾雾的神仙,可实际上他连站也站不起来。

他又用这样的方式,只身一人穿越了荒无人烟的沙漠。流动的黄沙上留不下他的脚印,却永远记得他在飞沙中坚强的呼吸。他在炽热的沙漠里想地平线前进,他有一颗炽热跳动的心,他有一个无比炽热的信念——

“也想象正常人一样,”尹小星如实说,他似乎叹了一口气,可又像没有,“有谁愿意当残疾人呢?”

的确,谁又会装作不以为然的样子,不在乎自己是一个残疾人呢?

但尹小星咬着牙关,他将自己的残缺用坚强和勇气填补。他额上渗出了细密的汗也来不及擦,他带着某个美好的盼望,用力地推着笨重的轮椅,去向那个有着绚烂星空的草原。

也许是上帝一时粗了心,搬走了让尹小星通往温暖蓝天的木梯。而他却忍受着手心的疼痛,一步一步向上爬,触摸到那片独属于他的绽放着灿烂星光的夜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永远的朋友

全文共 1008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思绪像风中的云朵漂浮不定,不知什么时候冲破了厚厚的云朵,我的眼前浮现出那个早已不再生动的影子。

我与她擦肩而过,我不认识她,她不认识我。当我无意转头时,发现了一个已走远的背影,感觉很陌生,但同时又焕发出一种似曾相识的错觉。

一次,我和朋友出去玩时碰见了她。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乱打乱撞地认识了对方。

在那以后,我每天上学都遇见她,原来她的学校就在我的学校不远的地方。后来,我每天都等她放学,一起回家,彼此袒露心扉…渐渐地,我们成为了好朋友。

“我们一起笑,我们一起哭。当我们开心时,就毫无避忌地开怀大笑;当我们伤心时,就放肆地哭。”我们做什么事都在一起,彼此倾听对方的心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记得有一次的周末,我们两个乘家长不在家,偷偷溜出去玩。当我们回来时,月亮都挂在漆黑的天空了。我们的心情都十分紧张,怕家长发现又要挨骂了。我先陪她回家,到了家门口,她的家长不让她进,要她在门口罚站一个小时。她说:“你就先回家吧!不然又要挨骂了,我一个人在这就好,撑一个小时就行了。一个人受罪好过两个人受罪。”我坚定地说:“不行,是我们一起出去玩的,你受到惩罚,我也应当陪着你。”她想说什么,但看了看我,又没说了。于是,我们一起站了一个小时。我回到家,被我最尊重的爸爸骂了。但是,心中却不由自主地散发出甜蜜的味道…

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一年后,不知为什么,我厌倦了和她在一起的生活,觉得每天都过着同样的日子,乏味透了。我慢慢地不怎么理睬她了,对于她的事情也没什么兴趣。时间慢慢过去,我们之间的感情也渐渐疏远。我不喜欢她了,至于她自己,也许也和我一样吧!

直到有一天清晨,她来到我家,跟我说,她要走了,要去其他城市读书,中午的时候就要走了。我听到后,心麻木了一阵子。但是,过后就和她说了许多话。不过我感觉得到,我和她没有了从前的感觉,谈话是多么的陌生。

最后,她说了一句:“我要走了。”

我没有反应过来,只是愚蠢地说了声:“哦。”

然后送她出家门,她走了,她的背影越来越模糊,也越来越小。在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这背影又和曾经那样熟悉。眼前闪过一个想跑过去,拉住她,和她好好道别的念头。但这念头很快的又消失了。

现在,她走了有半年了。每当我经过她的旧家时,总会想起从前,心中也感到一丝痛意。曾经多么地自责,后悔当初自己一闪即逝的念头没有去实践。但是,自己种下的痛苦也只能够自己承担。

然而,在这懵懂的岁月里,只珍藏了简单的思念——她是我永远的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永远的长征

全文共 10485 字

+ 加入清单

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的李源朝,在他任江苏省委书记时曾接见过一位接近百岁的老红军,当时,李源朝对这位老红军说:“我们要向你学习,所有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都要像你那样做人,像你那样做共产党员,像你那样保持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你就是我们学习《党章》的一个生动典型和生动范例!”

而在古城扬州,从机关干部到普通群众,从大人到孩子,大家都认识这位老英雄、老模范、今年已经百岁高龄的离休老红军。你随便在路上询问一个行人,“听说过那位百岁老红军吗?”那人家一定会告诉你——“当然!”

人们认识老红军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但最多的是这三种情况:年龄小些的会告诉你,老红军是自己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岁数大些的会告诉你,听过老红军的报告;其他人嘛,他们也会告诉你,他们在电视里、广播里看到过、听到过老红军的事迹报道。

那你就要问了,这么出名的一位百岁老红军,他究竟姓是名谁呢?

你别着急,我这就告诉你,百岁老红军叫刘应启,是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一位享受正军职待遇的离休老干部。参加过长征、三次过草地的他,历经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参加大小战斗150多次,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荣誉勋章。

你又要问了,一位百岁老人,那他的身体怎样、精神又怎样呢?

我跟你说,如果刘应启老人出现在你的面前,你一定不敢相信他已是百岁老人,因为他走起路来步伐仍旧那样坚定、稳健,全身依然保持着那副笔直的军人姿态;虽然看上去显得有点瘦弱矮小,但精神抖擞、气宇不凡,简直要赛过那些十八、九岁的小年轻呢。

说到十八、九岁的小年轻,我就来给大家讲讲刘应启十八、九岁时候的故事。

整整一百年之前,也就是1911年的9月,刘应启出生在河南省商城县刘家洼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中。刘应启小的时候,父母早逝,家境贫寒,是个放牛娃。到了十八、九岁的时候,不甘贫困、不愿被剥削被压迫的他,在1930年2月,离开了家乡,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与他搭伴同行的,是他的一个老实巴交的叔叔。

那是一次秘密的出走,叔叔连在婶子面前都没有透露一点风声。当时,正值春寒料峭的时候,刘应启在为大伯家放牛。天刚蒙蒙亮,刘应启和叔叔就起了个大早,赶着一头牛,沿着田埂向村外走去。到了村口,刘应启把那头牛拴在山坡上,就和叔叔一直沿着大路去寻找红军部队。两、三天之后,他们终于在离家百里之外找到了一支红军的小分队,并加入了红军的队伍,参加了革命——当时,因为赶路,刘应启和叔叔的脚上都打起了好几个水泡。

三年之后,刘应启因为在战斗中不怕牺牲,打仗勇敢,经历了多次生与死的考验,而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1933年6月26日,跟随部队转战到四川王长坝时,刘应启和4名战友被召集在一起,光荣地面对着墙上马克思的画像,举起了右手,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

70多年之后的今天,刘应启依然还能够清清楚楚背诵出当时他在宣誓时宣读的入党誓言,而且,他说,这也是他参加革命后毕生执着的追求。当时他的入党誓言就是——“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

你也许要问,参加红军之后,刘应启有什么战斗故事吗?

当然有了。从参加红军、到八路军、再到志愿军,23年金戈铁马,刘应启跟随部队南征北战,身经150多次战斗,立下战功无数,头上、肩上、腿上、脚上也留下了一块块枪伤疤痕。

我就先来讲一个发生在刘应启跟随红军长征时的战斗故事。

1935年2月,红四方面军决定强渡四川嘉陵江,以策应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在强渡之前,部队首长临时组织一支32人的突击队偷渡过江。刘应启时任团宣教股长,被指派参与行动。

借助苍茫的夜色,突击队勇士乘坐小船、牛皮筏直向对岸,不料船过江心为敌人所发觉,密集的炮弹、子弹倾泻而来,勇士们牺牲的牺牲,受伤的受伤,落水的落水。二月的天气,江水寒冷澈骨,加上战士大多不通水性,动弹不得。这时候敌人的一颗子弹从刘应启的头顶穿过,所幸只是伤了一层头皮。

负伤后的刘应启,凭借他小时候练就的水性,终于艰难地回到了战友们身边。一支32人的突击队,只有他一人生还。

偷渡失利成了后来强渡成功的前奏,而刘应启头顶的那道弹痕,至今还清晰可见,老人微笑着说,“那是历史留下的永久的纪念”。

再来讲一个刘应启在担任八路军129师28团团政委时,巧遇邓小平的故事。

那是在1940年8月,著名的“百团大战”打响了。当时,刘应启任28团政委,激战中,日军在飞机的掩护下疯狂反扑,战斗中并使用化学武器。当时,28团的一个连在攻占火车站时遭遇日军的毒气弹袭击,包括营长、连指导员在内,全连100多人中毒。紧急关头,他奉命去见时任129师政委的邓小平。在师机关驻地,刘应启见到了正在和大伙一起吃饭的邓小平。亲切、和蔼的小平同志在起身和刘应启握手、让座之后,详细询问了他们的作战情况,叮嘱刘应启一定要保护好伤员和老百姓,并鼓励他们多打胜仗。

而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刘应启与漂亮的女军医田静之间产生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并且成就了一段美满的婚姻。于是,在1953年7月28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的第二天,刘应启和田静这两位志愿军战士用鞭炮代替了枪炮、婚礼代替了葬礼、洞房代替了营房,他们在防空洞里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战地婚礼。因此,刘应启和田静也成为赴朝以来志愿军部队里的第一对双飞的鸳鸯,婚礼当然也成了欢庆胜利的一场庆典。

说完了战火纷飞的战争故事,让我再来给大家讲几个这十几年来老红军刘应启身上发生的新故事。

你也许又要问了,作为一位老红军,建国之后大概就到了离休的年龄,还能有什么新故事呢?那你就错了,自从1965年离休之后,41年来,刘应启始终保持红军本色,行万里路、讲千堂课、育百万人,积极帮扶困难群众、支持希望工程,续写着老英雄辉煌的人生篇章,先后荣获全国、全军“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先进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和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希望工程贡献奖”等光荣称号。

接下来,我要给大家讲讲刘应启两个“百万”的故事。

刘应启享受的是正军职待遇,一个月有好几千元工资。但是,刘应启的生活一直非常朴素,早饭是烧饼夹油条,晚餐是稀饭馒头加咸菜,吃一顿菜肉水饺就算是改善伙食了。为了节约,刘应启早已戒了烟、酒、茶,就连写东西的稿纸,都要正面写完了反面写,旧文件的背面也被充分利用了起来。一年到头,刘应启几乎不添置什么衣服,始终穿的都是军装。家中仅有的几件家具也陈旧简陋,一张饭桌已经用了三十多年,厨房里的那台老冰箱,油漆已经剥落,磨损的把手上缠着厚厚的一层胶布。

这么说来,像刘应启这样节俭的生活,银行里一定存了两个“百万”了吧?

但事实上,他却又没有一分钱的存款。那他的钱都用到哪里去了呢?用刘应启的话来说:“每个月的工资,留下一部分保证家人生活,其他的,用来办点实事,办点好事。”

刘应启所说的办点实事、做点好事,就是资助失学儿童、帮扶困难群众、捐助受灾地区。每个月,他的收入有超过三分之一都捐出去了,剩下的钱就是过日子和贴补孩子,本可以腰缠万贯的他两袖清风、甘于清贫,固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刘应启说:“我的钱都是党和人民给的,现在回报人民是很正常的。”

说到这些,就得再插一个刘应启自称“梅岭老头”的故事。

前面我介绍过,刘应启是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的离休干部,这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就位于因民族英雄史可法而著称的梅花岭一侧。

有一天,两位老师模样的人来到干休一所,打听一位“梅岭老头”。

原来,前不久,有位老人到过他们杨庙乡茶场幼儿园。第一天,他是路过,发现那里缺图少图书和文体器材,他沉默不语;第二天,他又来了,专门送来了1000元钱和300本小人书。老师询问他的姓名,他说了声“梅岭老头”,转身就走了。后来,幼儿园派出老师分头在梅岭一带打听、寻找,经附近居民的指点,他们才找到这来了。

幼儿园老师一提到捐款、捐书的事,工作人员就笑了,“那你们这算是找对了,我估计你们要找的‘梅岭老头’,就是我们这里的老红军刘应启。”

果然,当工作人员带着幼儿园老师一起找到刘应启,两位老师立刻认出了他。从此,“梅岭老头”就成了刘应启的别称。

1993年,刘应启通过扬州团市委与革命老区仪征市月塘乡的特困学生包金华结成了“帮扶对子”。第一次见面,刘应启就捐出了500元,这也是仪征市“希望工程”的第一颗火种。

钱捐了,刘应启还是不安心。从这个教室转到那个教室,他了解到还有不少孩子家里很困难,上学也需要帮助。于是,刘应启来到校长办公室,恳切地对校长说:“再给我找5个孩子吧,咱们达个协议,我捐资助学,你教书育人。”5个贫困生来了,刘老给每人捐了200元。校长带着贫困生,向刘老举手敬礼。没想到刘老两眼先湿润了。他摸着孩子们的头说:“你们是国家的希望,上不了学,上哪找希望啊!”

后来,刘应启专门来到团市委,办了个只属于他自己的“希望工程五年计划”,以后的每个月,刘老都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200元,资助孩子,这一捐就是五年。

这以后,刘应启读报纸、看电视,关注“希望工程”;与人谈心交流,常问“希望工程”;外出办事,也留意“希望工程”。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保存着一份统计表,上面清楚地记载着刘应启多年来先后资助的特困学生共有120多名,累计捐款超过15万元。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长征也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70多年前,刘应启参加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70多年后,刘应启心系“希望工程”,又播下了爱心助学的种子。今天,这粒种子已经发芽、长叶、开花,并结出了累累的果实,刘应启也成了贫困孩子心目中的“希望爷爷”。

刘应启常说,过雪山草地是老百姓一程一程送过来的,淮海战役胜利是老百姓一车一车推出来的,不论时代如何发展,一时一刻也不能忘了老百姓。见到群众困难,他就想着帮一把;看到乡亲们未脱贫,他就出力扶一下;得知孩子们上不起学,他就出资助一程。2002年苏北里下河遭受洪涝灾害,他自发捐款2000元;邗江、泰兴等地区遭受龙卷风侵袭,他主动捐款2000元;2003年扬州出现洪涝灾害,他又向受灾群众捐款2000元……

2004年年底,扬州市委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走门串户,联系群众”的送温暖活动。刘应启得知情况后,请维扬区民政局帮他物色联系一户双下岗家庭。春节前三天的早上,刘应启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带着一件崭新的夹克衫、两只电烤鸡、5斤牛肉、20多斤猪肉等年货,走进了平安社区特困户赵建伟的家中。刘应启对赵建伟说,“快过年了,我给你家捎点年货。家中有什么困难,都说给我老头子听听。”当听到赵建伟的孩子上大学的学费有困难时,刘应启说,“小孩读大学的学费,由我承担。”

据不完全统计,直接接受过刘应启帮助的困难群众已有110多人。

如果按一般人的理解,刘应启正军级待遇这么高的级别,省市领导又是如此的关心他,那么,他的孩子只要他动动嘴,一定个个是单位好、待遇高、出人头地吧?你别说,现在的年轻人还真的想到什么说什么。有一次,在扬州大学做完报告之后,一位女大学生还真的就当场站起来向刘应启发问道:“刘老,您的报告讲得那么好,请问,您的子女现在都在干什么?都像您要求的那样吗?”

显然,这是一个极具火药味的问题,但听了刘应启不假思索的回答,在片刻的寂静之后,礼堂内响起了经久不息、雷鸣般的掌声。当时,刘应启是这样回答的:“我有三个儿女,路都是他们自己走的,两个是下岗工人,一个是农民,他们都曾经是先进工作者。现在他们都自力更生,日子过得还可以!”

1975年,刘应启带头响应号召,把女儿刘兰新下放到了金湖县塘港乡。女儿家庭生活拮据,农忙之余就到集镇上烤烧饼卖。一次,刘应启和老伴去探望女儿,看到女儿两只手被炉火烤出了蚕豆大的水泡,两位老人心疼地流下眼泪。回来后,老伴对他说:“老头子,这辈子就求你一件事,把女儿调回来吧。”刘应启却开导老伴:“没有烤烧饼的,哪有烧饼吃?刘应启的女儿不烤烧饼,那王应启、张应启的女儿就得烤烧饼。”

落实知青回城政策时,刘兰新想请父亲出面把一家的户口迁回扬州。刘应启对女儿讲:“农民的孩子可以种田,红军的后代也能种田。而且,红军的女儿就得做个好样子给人家看看!”父亲的教诲,刘兰新全部听进去了。后来,刘兰新不论是种田、还是烤烧饼,不论是做晒粮工、还是当会计,她都干一行爱一行,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当选为县、乡人大代表,还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直到现在,刘兰新的一家还幸福快乐地生活在金湖农村。

在扬州城北吕庄小区,有一个摩托车修理摊,摊主叫刘中冬,他是刘应启的二儿子。那年,公安干警队伍扩招,刚从部队复员的刘中冬去报考并通过了考试。可鉴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就业难,刘应启劝导刘中冬:“咱们家的孩子,就别去赶那个场子吧。”结果,刘中冬没当上警察,几年后所在单位倒闭他不得不下了岗,于是就在这里摆下了摩托车修理摊。

再后来,刘中冬的妻子张经梅也下岗了,一家的日子过得很艰难。扬州军分区领导知道后,亲自上门征求刘应启的意见,看看给张经梅重新安排个什么岗位。面对军分区领导和机关的同志,从未向组织开过口的刘应启在沉默了一阵之后说:“不好意思,就麻烦你们一次吧,要照顾,就批个报亭让她卖报吧。”刘应启提出的“照顾”,只是请组织帮助批个卖报纸的报亭。军分区领导听了十分感动,回去后,以最快的速度与地方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很快就让张经梅在史可法西路上卖起了报纸。

也许你要认为刘应启这样做太“无情”了,但事实上,刘应启在心里深深地爱着孩子,只是在党性原则和亲情之间,他总是首先选择前者。因此,私下里,刘应启甚至对孩子也产生过愧疚之意。大儿媳夏小秋就曾在家中看到刘应启独自垂泪,自言自语地说自己“对不起孩子,但对得起党。”

刘应启对儿女的要求看似苛刻,但他一以贯之的行的正、做的直,决不是在表面上做政治秀,而是一种对党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因此,他的亲人都能理解他、支持他,并更加的关心他、孝敬他,刘应启的家中始终充满了融融洽洽的亲情、温情。

休息的时候,刘中冬喜欢从背后亲切地搂抱着刘应启,一老一小开心无比。他曾告诉要好的朋友说:“做老红军的子女不轻松。不过,家人都很理解父亲的做法。我们小时候,他就经常教育我们,要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

人们都说,人老了就会有一种“隔代亲”,平时,刘应启也非常疼爱孙子刘文斐。每逢孙子来吃饭,他都会专门去买孙子爱吃的烤鸡。每个月零花钱和春节的压岁钱,他也会早早地备下。但就是这个心爱的孙子,几年前中考成绩差了几分,不能被理想的高中录取。有人给刘应启出主意,凭老红军的面子,找人说说情进高中一定不成问题。可是刘应启不同意,最后送刘文斐进了一所职业学校读书。刘文斐毕业前以优异的成绩赴日本留学,回国后,目前在市区一家西餐厅工作。

谈起爷爷,刘文斐不仅没有丝毫的埋怨之意,反而是一脸自豪的神情。他说:“尽管很多人认为爷爷‘呆’,但是我不这样认为,我从小就很尊敬我爷爷,这个时代别人做不到的,爷爷却做到了,这有多伟大呀!”

哎呀,你一定要怪我了,说了好几个故事了,怎么还没有说到刘应启两个“百万”的故事啊?那两个“百万”究竟指的是什么啊?

我现在就告诉大家,两个“百万”是指刘应启写下的一百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听过他报告的一百多万人次——这两个“百万”,指的不是金钱,却是一笔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丰盛无比的精神财富。

刘应启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他是个放牛娃,根本上不起学。参加革命后,刘应启在行军途中、战斗间隙,从不错过读书识字的时间和机会。直到现在,只要有新思想、新名词出现,刘应启都会认真学习。刘老不仅自己带头学习,还经常提醒和帮助身边的工作人员学习。每当看到报纸上刊登的好文章,他都要拿到街上自费打印或者复印,发给党小组成员人手一册。

刘应启所住的房间不大,最引人注目的是床头放了好多书,有《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军史》、《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学习问答》等等。翻开这些书籍就会看到,不少地方都被他用红笔划了横线。紧靠着床头还有一张简易书桌,以及用一块废弃瓷砖和一把坏了的自行车软管锁做成的“镇纸”。

读书看报是刘应启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他自费订阅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求是》等十多种报刊,每当有新的政策法规出台,他都找来阅读学习。刘应启虽然年事已高,但眼睛却不花,现在还能用放大镜读书看报。而且,他还有个边读边作笔记的好习惯。由于上了年纪,他抓笔的右手往往写着写着就会不听使唤,钢笔经常会滑落到地上,他就弯了腰捡起来再写,捡了掉、掉了捡。就这样,刘应启居然写下了100多万字的学习体会和读书笔记,剪贴的资料本摞起来足足有一人多高。

这是第一个“百万”,是说老红军刘应启的百万读书笔记。另一个“百万”,说的是听过老红军刘应启作报告人超过了百万人次。

自从1965年离休以后,宣讲红色经典、传播光荣传统,成了刘应启41年来离休生活的主旋律。当年最早听过他报告的那些孩子,现在都有40多岁了,他们的孩子现在又在听着刘应启的报告。

刘应启说,“离休了46年,我是一直坚持正常上班。别人在机关上班,我到学校、工厂、农村、机关去上班,上班做的事就是讲革命传统。”

扬州梅岭小学,刘应启在这里已经担任了30多年的校外辅导员,1996年,他在这里创建了少年军校,以后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都要搞一次“阅兵式”,并邀请刘应启出席。梅岭小学的大队辅导员回忆说,“前几年的一次六一儿童节,学校要到校外开展活动,因为不是很远,老师和学生都是走着去。老师们把刘老送到校门口,帮他叫了辆出租车。没想到的是,刘老知道大家都是走着去,便甩开大家径直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附近的社区也经常请刘应启去讲课。有一年夏天,丰乐社区居委会邀请刘应启去讲党史,考虑到他的年事已高、天气又热,社区就和刘应启说好只讲一刻钟,但刘应启说必须要用40分钟才能讲清楚。那几天,正是扬州最热的时候,社区学堂里又没有空调,只有两台台扇,近一个小时的报告讲下来,刘应启早已汗流浃背,不停地给老人递着毛巾擦汗的主持人眼睛也湿润了。台下的听众近距离地感受到老红军、老党员为人处事的态度,心中对刘应启又多了一份尊重和敬佩。

机关、学校、工厂、部队邀请刘应启去作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报告,刘老是有求必应。尽管是有请必到,可刘应启把“老党员、老红军”的形象视为第一生命,他给自己“约法四章”:一是邀请单位两公里之内的,一律步行;二是不收取任何劳务费;三是不收邀请单位的礼品;四是不参加宴请。每次报告前,刘应启都精心准备,稿子都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每次报告后,刘应启上车时都要让陪同人员打开汽车后备箱,亲自看看里面有没有主办单位送给的礼品,一旦发现,当即拿下来,婉言谢绝。

刘应启离休了46年,也宣讲了46年,当年战斗过的晋冀鲁豫、湘鄂赣大地、巴山蜀水、白山黑水、西北高原、江淮平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扬州,刘应启常年担任30多家机关、院校、企业的政治教育辅导员,先后为800多个单位作报告1000余场,听众总数超过了100万人次。

刘应启讲历史、讲传统,从不给自己个人摆功劳、论成就,而是为了联系社会实际,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之间,架起一座用革命理想、社会主义理论来沟通的桥梁。多次现场聆听过刘应启报告的共青团扬州市委书记曾经这样说过,“你可别小看了这些报告,讲这些革命传统,刘老他还是在长征,还是在播种啊!”

刘应启不仅通过作报告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而且,他还在耄耋之年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一个观点,那就是——“社会没有旁观者,党员都是主人翁”。只要需要,事不关己也要管起,事大事小都要管好。每次植树造林活动,刘应启都积极参加。2003年植树节前一天,部队参加蜀岗风景区义务植树活动。刘应启得知后,肩扛铁锹就上了车。干休所的领导考虑路途较远,劝他不必参加,可是不管工作人员怎么劝说,他还是走进了队伍中,与官兵们一道挖坑、培土,一直坚持到最后。

2003年夏天,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高邮湖湖水暴涨,形势十分危急。那几天,刘应启坐不住了,不时去打听抗洪救灾的消息。当他得知分区组建抗洪抢险突击队、即将开赴抗洪前线,刘应启就像当年战场上的自己一样,当即找到所领导请战。“哪能让您老上呢?”所领导当然不同意,但刘应启将自己的胸脯拍得咚咚响,他说:“别看我九十几岁了,但我骨子里有股子劲呢!”所领导拗不过他,只好同意将他送到了大堤上。刘应启拄着拐棍,指挥保障分队送茶送水。面对抗洪官兵,他大声为他们鼓劲:“同志们,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没困难。人定胜天!”刘应启的鼓劲声,伴着官兵们的呐喊声,盖过了咆哮的洪水声。

平时,不论什么社会公益活动,只要有空,刘应启都积极参加。驻扬部队官兵为扬州火车站义务劳动,当时已经94岁的刘应启也亲自上阵。考虑到他年事已高,所领导本来没打算让他参加,可刘应启非要亲眼看看新落成的火车站。到了现场,官兵们都劝他看看就行了,可刘应启很较真,一定要拿起扫把跟大家一起打扫不可。他说,火车站是扬州人的百年梦想,扬州是我的第二故乡,一定要为火车开通出点力。

在关心扬州建设发展的同时,刘应启也时刻牵挂着自己的老家,关心那里的发展。接下来,我再给大家讲一个刘应启修建“红军井”的故事。

刘应启的老家河南省商城县刘家洼村,位于大别山的腹地,从十八、九岁离开家乡投身革命转瞬就是76年,这块贫瘠的土地是刘应启的衣胞之地,家乡的父老乡亲、家乡的山山水水始终魂牵梦萦,甚至当年为参加红军而没来得及赶回家的那头牛,也会时不时地出现在他的脑海中。战争年代没有机会回去,离休后虽然去过几次,但来去匆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牵挂家乡的刘应启计划重回家乡,第一年,因为华东地区突发特大洪水,使他的计划泡汤;第二年,他要去北京出席英模报告会,家乡又没去成。第三年,刘应启终于踏上了重回家乡的旅程。

刘应启知道,同富饶的江苏、优美的扬州相比,家乡仍然是比较贫困、落后的,因此,他给乡亲们带去捐助的钱物。同时,刘应启感到,家乡更需要知识,特别是家乡的干部更需要知识,有了知识他们才能带领群众奔向富裕之路。因此,他还特别买了十几本笔记本、十几支钢笔,郑重其事地亲手交到接待他的县长、乡长手中。他说,家乡经济困难,固然需要物质上的帮助,但提高文化知识、发展生产力才是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根本出路。送给你们笔记本和钢笔,一是希望你们多读书多写心得笔记,二是希望你们密切联系群众,多作调查研究。

临行前,刘应启看到村民吃水要到五六里外的山沟里去挑,就找到村干部,掏出口袋里仅有的钱,对他说:“乡亲们没水喝,是不是打口井?我这里有2000块,不够,回扬州我再给你们寄。”很快,井打好了,乡亲们终于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饮水思源,乡亲们于是特意在井口边刻上了三个字——“红军井”。

离开老家的八十年里,刘应启曾先后回去十几次,每次回乡探亲,他都想着要给乡亲们带点礼物。建国初期,他带去抽水机泵;困难时期,他送上米面粮食;发展经济,他又运去了花木苗种——细心的刘应启总是将家乡最需要的东西送到乡亲们的手上。

为了让乡亲们能早日脱贫致富,从2002年起, 90多岁高龄的刘应启连续三年带着自费购买的花木、乘着自己雇来的卡车,颠簸10多个小时,亲手将花木送到故乡的乡亲们手中。毕竟是90多岁的老人了,一路下来刘应启疲惫不堪,看着仍然兴致勃勃的老人,乡亲们感动了,村长代表大家给老人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老革命,您的心意家乡人领了,路这么远,您这把年纪咋吃得消?”但刘应启说,“家乡不脱贫,我的心不安啊!”正是带着这颗不安的心,刘应启先后花费4万多元,购买了1200棵琼花、大樱花和其它数十种名贵花种送往家乡。

前几年的秋天,刘应启又带着大儿子一家又踏上了为河南老家送花木的漫漫长途。这一次,他除买了两万多元的花木外,还花了5000多元,为10个贫困户送去毛毯和慰问金。在一个特困户家中,刘应启看到他们穿的衣服又旧又破,临走时硬要把自己身上穿的外衣、羊毛衫脱下来送给他们。女主人流着眼泪不肯要。刘应启生气地说:“你们穿得不好,我这个老革命穿得再暖和、再漂亮,也是丑的,也穿不出去!”

就是在这一次,刘应启花光了所有积蓄,穿着单薄的衣服返回扬州。老伴田静见状,戏称他为“穷光蛋主义”。刘应启听了,不但没生气,还哈哈大笑着说:“我喜欢你这个命名,我是孤儿出身,原本就是无产阶级!”

一个90多岁高龄的离休老干部,坐在大卡车的驾驶室,跋山涉水,千里颠簸,来到大别山的腹地,他运送的难道仅仅是花木吗?一次又一次,几年过去了,刘应启的希望变成了现实——家乡的山绿了、花开了、树也结果了。

红军井甘露的浇灌,让树木郁郁葱葱、花圃姹紫嫣红。现在,刘家洼村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花木之乡,乡亲们也开始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每到阳春三月,刘家洼村便会琼花绽开、樱花怒放、丁香飘舞、芙蓉欢唱,村民们说,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大官”刘应启给故乡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而刘应启想得更大更远,他说,要让我们祖国的山山水水都变成大花园,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过上富裕生活。

刘应启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老人,更是一位纯粹而崇高的共产党员。从1930年参军起,刘应启就把个人的一切全部交给了党。81年来,刘应启既像一棵永远不老的青松,又像一支始终燃烧的火把,铁心跟着党,赤诚为人民,兑现着当年对着马克思画像所立下的入党誓言。他纯洁的党性、坚定的信念、崇高的品德、伟大的人格,在人们的心中树立起一位老红军、老干部的光辉形象,树立起了一座共产党人的巍峨丰碑!

百岁高龄的老红军刘应启说,“在我有生之年,我要继续宣讲红色经典,宣讲长征精神,宣讲革命传统,永葆党员先进性,帮助困难群众,为他们分忧解难。”

刘应启曾写过一首诗,

铁心跟党是我魂,

为党分忧是我志,

助民解难是我责,

永葆本色是我求。

全诗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但这恰恰可以用来表明一位老红军终生矢志不渝的追求。让我们记住这位可敬可亲的老红军的名字——刘应启,也记住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动人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星光下的童话

全文共 691 字

+ 加入清单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夜晚时听爷爷讲故事。当夜晚降临之时,月亮吐洒着它的毫光,星星也随之闪烁着。此时此刻,我心中最神圣的时候也跟着来到了:那就是在院子里,爷爷手上拿着一把蒲扇,坐在摇椅上,一边为我扇风,一边悠闲地讲着故事。而星星也对我眨了眨眼,一副好象很羡慕我的样子……

大了点的时候,我喜欢上了天上那一闪一闪的星星,于是我天天晚上都往观察了星星。有时爸爸轻微有些空闲,就会告诉我很多有关星星的知识,使我既增长了见识,又听到了那令我身临其境的故事了。例如有“牛郎织女”……

八九岁的时候,我迷上了《名侦察柯南》这本书。夜晚,只要有一杯开水、一盏台灯的情况下,我是十分轻易入进书的海洋。当我为文中的某个人打动得哭时,星星陪着我哭;当我读到一处而为其开心时,星星也和我一起兴奋;当我望到一些缺德的人做一些伤天害理的事而生气时,只有星星依然陪着我气愤。就这样它一直陪着我到深夜……

十岁时,有一次因贪玩游戏导致成绩下降时。我痛苦,我伤心。当我在房间里痛哭时,星星那眼神,仿佛在告诉我不能再贪玩了,一定要好好学习。就这样,我的成绩又恢复到了以前的样子。这时,星星又告诉卧逗“在学习上要不得半点骄傲,也来不得半点浮夸……”

转眼间,又到了暑假。我归到老家后,和以去的伙伴一起编故事。我们先以“请勿进内”编了一个令人捧腹大笑的故事:从前有个城堡,里面有个锦绣的公主(一个伙伴的意见)……“我左手拿着把ak47,右手抱着我心爱的公主,坐在我新发明的‘宝奔’(宝马加疾驰)上,对着敌人‘啪的一声就是一枪。”李鑫说。顿时,院子里哄堂大笑,连星星和月亮也忍不住来望望了。

朋友,您的成长是什么陪伴的呢?请告诉我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又见星光作文700字

全文共 751 字

+ 加入清单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至始至终陪着走完。宫崎骏在《千与千寻》中写道。

这是我在收到虹的生日祝福时想到的第一句话,我不由自主的看了看窗外的星空。

那年夏天,我们告别父母来到乡间的一个小舍。晚上我和她坐在屋前,仰望天空。夜的气息在空气中渐渐弥漫着,几丝流云在夜空中嬉戏,转瞬又被风不吹得不见踪影。一颗、两颗的星跳出广阔的夜空,运晕出乳白色的柔光,不像阳光一般强烈,也不像月光一份清冷。突然星群之中闪出一道极其耀眼的光芒,照亮了周围漆黑的夜空。它想一条渐渐舒展开的白色丝带,使夜鲜活起来。虹忽然拉起我的手,无比兴奋。

流星欸,我们许愿吧。

我才不信这个,你太幼稚了。

见我不理睬,虹闭上眼睛,双手合十。祝友谊天长地久!虹故意大声的说,睁开眼。她嘴角扬起一丝俏皮的弧度,转身又与我打闹起来。双眸中,像乘着整片星空。

后来我们变得更加亲密,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我们曾在微凉的秋风中捡拾金黄的落叶,也曾在富有律动的节拍中清唱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更喜欢在有星星的夜晚,谈天说地,互诉心声。我们叫起了只有彼此才知道的外号,发明了别人听不懂的语言,常常因为对方送的一个小礼物,开心一整天……

可像星空在一霎间暗淡,我们的联系在一个暑假突然断了。这段时间我常在漆黑一片的房间里,对着窗外渗透进来的星光,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她的面容。不断出现的是虹那对含笑的双眸。我像是夜空中唯一的星,没有了群星的辉映,独自品着寒夜的孤单。

流星划过黑寂的夜空,给人们太多幻想,却只发出转瞬即逝的光芒,然后就坠落到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青春的路途上很难有人可以陪着走完。在共同看过那么多美景之后,我们只能给予彼此祝福。《千与千寻》中还有另一句话: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心有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告别。

窗外,又见星光漫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小学生作文永远的好哥们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记得吗?我们曾经一起玩过,一起学习,一起上学,一起放学,那时候,我们是好哥们

现在,你转学了,最后见你的一面,是值日,我没有想到,你会转走,到了遥远的加拿大。值日的时候,我给你拍下了照片,作为最后的纪念,在网上,我们也不常常聊天,因为这里的白天,是那里的黑夜,很少能见到你。偶尔,我也会去你的空间,看看你的照片,跟你聊上几句,诉说我生活的酸甜苦辣。

我最怀念的时候,是在学校,我们一起玩游戏,在家里,我们一起打枪,在放学的路上,我们一起嘻哈……可是,这些都已经消失了,永远的消失了……记得有一次,我家里多了一只可爱的小狗,我把这个消息第一个告诉你,放学的时候,激动的还拉着你,上我们家去玩,看那只可爱的小狗,知道吗?在你做飞机走的那一天,小狗也送人了,抹去了那一刻最后的痕迹。

你走的第二天,我沿着放学时我们一起走过的小路寻找你的足迹,仿佛找到了,又似乎没找到,我站在路边,遥望着远处的蓝天,希望能够看见你的微笑,看到了,但,那是我的幻觉……

真的,我仿佛觉得跟你相处的5年过得太快了,光阴似箭,从一年级,到五年级,转眼间,我就上了六年级。你在那里可好?昨晚,我做梦,梦到了你,梦到我们又回到了从前,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玩耍……

可能,这辈子,我永远见不到你了,我们相隔的太远,人虽然不能跨国,但我们的友情可以,我永远忘不了你,因为,我们永远是哥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永远的诗为题的550字作文_[第三单元]写一首诗

全文共 581 字

+ 加入清单

我赞美大自然,我感叹众山名流。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文化的央央大国,众然拥有许多文豪墨客赞颂题诗的名山大川。所以那些赞颂自然景色的文豪们都是怀着激动,感动地心情写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一首又一首的诗歌——是心中永远吟诵的诗。

我赞叹山,我赞美水。山的伟岸,山的正直,山的层层绿意无时无刻不吸引着我,放眼望去,一座座大山像是被绿色渲染,绿得深沉。山中的丛丛绿树直指苍穹,伸展的枝臂有长有短,粗细不等,错综复杂,让人不得不眼花?乱。

在青翠掩映下,你难以发现山中小花的身姿,此时此刻的它们正以最美的姿态吐露着芬芳,使整座大山散发飘香。让人内心激动不已。

座座大山参差不齐,似一片绿色的海洋,又宛如一层层细浪在海追逐,雀跃不已。

山的顶端高耸云端,在云气的飘动下,山的肌肤若隐若现,让人浮想连翩。有股弹拔云间的冲动,以求更清晰更愉悦的欣赏。

湖泊的溪流是这样的澄碧清澈。鱼儿成群结伴无所事事的漫游着,摇摆着躯体,骨碌着眼睛,似赞叹罢。

水的平面像镜子般透亮,把蓝天白云映射得如引清晰,不知情的人们还以为自身遨游在数万里的碧波蓝天中呢!鱼儿仿佛安上的翅膀飞向纤纤白云中游玩,转悠,欣喜若狂。此时,在凌空飘舞的落叶轻点水面,使其波纹横生。鱼儿云儿仿佛在舞,如痴好醉的。

刹那间,从山中传来悠扬笛声,隐隐约约地,像一首优美的诗篇从山中飘忽而至,飘向世界,飘向太空,飘向你我的心中——那是永远的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永远的鲁迅

全文共 806 字

+ 加入清单

读完《藤野先生》,我仿佛看到鲁迅先生深夜里不知疲倦地以一针见血的文字抨击着当时社会的黑暗,而在他书桌对面,墙上照片中的藤野先生似乎也在默默地支持着他。

时光倒回一个世纪,成绩优异的鲁迅赴日留学,在仙台学医有幸遇到说话声调抑扬顿挫,有些不修边幅但治学严谨,对鲁迅不倦教诲的老师——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令他十分感动,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但是日本学生对他的嘲讽,对中国的轻视,以及当时中国自身落后混乱的局面深深刺痛了他作为一名有识之土,炎黄子孙的心。他深刻地认识到学医虽然可以解除国人身体的病痛,却无法改变民众愚腐落后的精神状态。对于当时国民的状态,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认定必须对国民的思想意识方面对症下药。尽管藤野先生十分不舍,对于鲁迅不能将新的医学学术带回中国感到遗憾。但鲁迅还是毅然弃医从文,选择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于是,鲁迅怀着满腔热血开始了他的救国救民的征程:一篇又一篇讽刺、抨击黑暗社会的小说、杂文、随笔。评论接踵而来,犀利的文字如金戈铁马浩浩荡荡从他的心中、笔中涌出,欲唤醒东方沉睡的雄狮。

他的一句“我以我血荐轩辕”,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他“自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千千万万的民众热爱他。那些匕首、投枪般的杂文令国民党政要又恨又怕。鲁迅还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大量的心血。1936年鲁迅支世,数以万计的群众争相奔赴殡仪馆瞻仰他的遗容,为他哀悼。如今,七十多年过去了,鲁迅仍然被世人敬仰,热爱,而他留给人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全集》还为一代又一代人诵读。

还记得藏克家的那首怀念鲁迅的诗《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啊,鲁迅先生为祖国为人民心甘情愿地奉献,他的拳拳爱国心,他那冷峭而深重的文字,都如同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高大而不朽。永远的鲁迅,人们心中的鲁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永远的长征之悲壮出发观后感

全文共 510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中,红军多次整编,党中央对红军的领导体制也不断调整,使部队的编制体制适应长时间战略转移的需要,确保了部队行动迅速、指挥便捷,充分发挥战斗力,为夺取长征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余次整编,有因失败而被迫实施的,如湘江惨痛损失后的黎平整编;有根据战略转移需要和充实战斗部队需要及时整合的,如扎西整编、哈达铺整编;有为促进部队会师融合的,如甘泉会师后整编暨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等。中央红军整编次数最多,体现了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体现了整编的主动性、前瞻性,更体现了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红军将士在无数次的枪林弹雨中,面对死亡威胁,义无反顾,每次都实现了血性突围。正是凭借这种勇于胜利、勇于突围、勇于牺牲的血性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胜利完成了伟大长征,把濒临绝境的中国革命引向坦途,推动了中华民族解放的历史车轮。1935年11月为掩护主力部队强渡湘江,奉命担任阻击任务的红五军团第34师,在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展开激战的险境下,仍然顽强地坚守着每一寸阵地,直至弹尽粮绝,给我军历史留下了一个“永不忘却的番号”。正是这种舍小我、顾大家的赤子情怀,生死相依的战友情义,使红军将士始终精诚团结,塑造了令敌人胆寒的血性精神。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永远的微笑作文800字

全文共 792 字

+ 加入清单

黄老师的微笑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陪伴我走过了中学生活。

记得那还是六年级的时候,我下嘴唇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冒出了一个小拇指般大小的泡。父亲带我去看了医生。医生把那泡割了,缝了几针,并且特地嘱咐我:两个星期内只能吃白面和稀饭,否则,伤口就会发炎。在学校,食堂给我一个人开小灶是不可能的。父亲只得去拜托班主任黄老师。让我在那两个星期在黄老师家里下面吃,黄老师听了没有片刻犹豫,微笑着答应,并让父亲放心,他会照顾好我的。

从那天起,我便开始了漫长的“吃素”日子。每到开饭的时间,黄老师总是按时让我到他家,然后微笑着端出一碗热腾腾的面,叮嘱我面有点的烫,吹凉了再吃,小心伤口。然后便匆匆忙忙地批改成堆的作业。我透过碗沿腾起的热气,看到黄老师脸上暖暖的微笑,脸颊上冒出来的汗水。那个时刻,我的眼睛有点潮。

两天后的下午,老师一如既往端出面放在我面前。看到白白的、清汤寡水的面,胃里翻起阵阵酸,不由得皱了皱眉,微微地叹了口气。可这细微的表情没有逃过黄老师的法眼,他只是一如既往地微笑着。第二天早晨,当我走进老师的家里,才发现黄老师端出来的不是面,而是一碗粥,一碗瘦肉末粥,尝一口,甜甜的,香香的,我顿时胃口大开,连吃了两大碗。黄老师只是看着我吃,满脸幸福,带着一如既往的微笑。对我说,吃了这么久的白水面,腻味了吧。我想着给你换换品味。果然多吃了一碗。多吃点,营养足,伤口好得快。我鼻子不禁的点酸酸的感觉,眼睛里好像有什么东西要涌出来。除了父母,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人对我如此好过。

两个星期后,在黄老师的精心照料下,嘴唇上的伤口恢复得很好。父亲特地赶到学校谢老师,黄老师依旧带着一如既往的微笑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一年后,黄老师就调走了。但在我的心里,那位一直保持着一如既往微笑的形象深深刻印在我灵魂里。往后的日子,遇到不顺,碰到挫折,遭到打击,感到伤心的时候,我就想起那一如既往的微笑,心里充满了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永远的朋友作文600字四:我们永远的朋友—书732字

全文共 712 字

+ 加入清单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又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确,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有了书,这个世界会变得更美妙;因为有了书,才会有更多的科学家和学者去冲破世界上许多重大科技难题;因为有了书,我们的生活才会多姿多彩......

话虽说如此,但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20XX年为60.4%,20XX年为54.3%,20XX年为51.7%,而20XX年为48.7%.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人们对待"书"的态度会是这样?其中不乏有人认为"没时间;没习惯;没钱;没地方借等."但是与图书相反的要数网上阅读了,很多人认为网上阅读省钱.但我认为,网上阅读只是一个形式而已,看书就相当于看热闹,看完就一笑了之,N天之后连书名都会忘记,更别说理解其中的内容了.

我认为买书是好的,因为看过之后还可以时常翻阅,加深理解,充实自己的大脑.书也能给人带来许多乐趣和奋斗的动力.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书,还可以激发创造的激情,尽展思想的才华.

现代杰出作家.文史学家郑振铎,他博学多才,爱书如命,他有很多藏书.他平时节衣缩食,节省各项开支,全部用来购书.遇到妻子因手头拮据而表示不满时,他就做个鬼脸或开句玩笑来平息妻子的不满.20XX年10月17日他在出国访问途中,不幸空难殉职.逝世后,他夫人仅献给国家的线装书和外文书就达10万册.

不只是郑振铎,还有王士雄.钱钟书等许多的人都喜欢读书.

所以,各位朋友奋起读书吧!只有知识,才是最有用的,只有它才能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