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汇集20篇)

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浏览

2251

作文

124

2024端午节名人故事:屈原为何投江

全文共 983 字

+ 加入清单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他自幼勤奋好学,立志报国为民,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曾担任左徒,常常参与起草政令,还当过三闾大夫,管理楚国王族子弟。

屈原生活的战国后期,正是诸侯争相称雄兼并的时期。屈原热爱祖国和人民,一心想使楚国富强起来。他主张任用贤能、推行法治、限制贵族特权、爱护百姓,外交上则主张联齐抗秦。在他的辅佐下,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楚国以公子子兰为首的一些贵族,对屈原非常嫉恨,常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说他独断专权,根本不把楚怀王放在眼里。挑拨的次数多了,楚怀王对屈原也就渐渐地疏远了。

这时,秦国派张仪来楚国离间齐、楚关系,欺骗楚怀王,使楚国丧失了大片土地。不久,张仪第二次来楚,屈原正好从齐国出使归来,力主杀死张仪,不要放掉他。但张仪用厚礼贿赂了当权的宠臣靳尚,通过靳尚又让楚怀王的宠姬郑袖去劝说楚怀王。楚怀王听信郑袖,又把张仪放走了。后来,秦昭王致函请楚怀王去秦国会谈和好。屈原劝阻说,秦国是虎狼之国,不可轻信,不如不去。楚怀王在子兰、郑袖的怂恿下,不听屈原劝阻执意入秦,结果被秦国扣留,死在了秦国。

楚怀王死后,新即位的楚顷襄王昏庸无道,子兰又让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听信谗言,撤掉了屈原的官职,将屈原逐出国都,流放到更远的地方。公元前278 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郢,这时屈原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了,对国家的前途感到绝望。农历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屈原抱石投汨(mì)罗江自杀。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纷纷划起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遗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人们见后纷纷效仿。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便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后来这种食物就演变成了今天的粽子。从此以后,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屈原。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离骚》、《九歌》等一系列著名诗篇,抒发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表达了对黑暗势力的无比憎恶。屈原的诗篇开创中国古代诗歌浪漫主义流派的先河,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

( 参见司马迁:《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七夕节的传说故事详细版

全文共 1896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天上有个织女星,还有一个牵牛星。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条律令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相恋的。织女是王母的孙女,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了,令织女不停地织云锦以作惩罚。

织女的工作,便是用了一种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层层叠叠的美丽的云彩,随着时间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幻它们的颜色,这是“天衣”。自从牵牛被贬之后,织女常常以泪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牵牛。她坐在织机旁不停地织着美丽的云锦以期博得王母大发慈心,让牵牛早日返回天界。

一天,几个仙女向王母恳求想去人间碧莲池一游,王母今日心情正好,便答应了她们。她们见织女终日苦闷,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让织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惩后的孙女,便令她们速去速归。

话说牵牛被贬之后,落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后来父母下世,他便跟着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与他分家,只给了他一条老牛和一辆破车,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独占了,然后,便和牛郎分家了。

从此,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他们在荒地上披荆斩棘,耕田种地,盖造房屋。一两年后,他们营造成一个小小的家,勉强可以糊口度日。可是,除了那条不会说话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个人,日子过得相当寂寞。牛郎并不知道,那条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

这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对牛郎说:“牛郎,今天你去碧莲池一趟,那儿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的仙衣藏起来,穿红仙衣的仙女就会成为你的妻子。”牛郎见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兴,便问道:“牛大哥,你真会说话吗?你说的是真的吗?”老牛点了点头,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莲池旁的芦苇里,等候仙女们的来临。

不一会儿,仙女们果然翩翩飘至,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牛郎便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红色的仙衣。仙女们见有人来了,忙乱纷纷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飞鸟般地飞走了,只剩下没有衣服无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织女。织女见自己的仙衣被一个小伙子抢走,又羞又急,却又无可奈何。这时,牛郎走上前来,对她说,要她答应做他妻子,他才能还给她的衣裳。织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牵牛,便含羞答应了他。这样,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们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非常美满幸福。不久,他们生下了一儿一女,十分可爱。牛郎织女满以为能够终身相守,白头到老。

可是,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天神仙女捉织女回天庭问罪。

这一天,织女正在做饭,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赶回,眼睛红肿着告诉织女:“牛大哥死了,他临死前说,要我在他死后,将他的牛皮剥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飞上天去。”织女一听,心中纳闷,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贬下凡的牵牛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贬下天庭。它怎么会突然死去呢?织女便让牛郎剥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这时,天空狂风大作,天兵天将从天而降,不容分说,押解着织女便飞上了天空。

正飞着、飞着,织女听到了牛郎的声音:“织女,等等我!”织女回头一看,只见牛郎用一对箩筐,挑着两个儿女,披着牛皮赶来了。慢慢地,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织女可以看清儿女们可爱的模样子,孩子们了都张开双臂,大声呼叫着“妈妈”,眼看,牛郎和织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这时,王母驾着祥云赶来了,她拔下她头上的金簪,往他们中间一划,霎时间,一条天河波涛滚滚地横在了织女和牛郎之间,无法横越了。

织女望着天河对岸的牛郎和儿女们,直哭得声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来。他们的哭声,孩子们一声声“妈妈”的喊声,是那样揪心裂胆,催人泪下,连在旁观望的仙女、天神们都觉得心酸难过,于心不忍。王母见此情此景,也稍稍为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所感动,便同意让牛郎和孩子们留在天上,每年七月七日,让他们相会一次。

从此,牛郎和他的儿女就住在了天上,隔着一条天河,和织女遥遥相望。在秋夜天空的繁星当中,我们至今还可以看见银河两边有两颗较大的星星,晶莹地闪烁着,那便是织女星和牵牛星。和牵牛星在一起的还有两颗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织女的一儿一女。

牛郎织女相会的七月七日,无数成群的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桥。鹊桥之上,牛郎织女团聚了!织女和牛郎深情相对,搂抱着他们的儿女,有无数的话儿要说,有无尽的情意要倾诉啊!

传说,每年的七月七日,若是人们在葡萄架下葡萄藤中静静地听,可以隐隐听到仙乐奏鸣,织女和牛郎在深情地交谈。直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他们日日在盼望着第二年七月七日的重逢。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嫦娥和吴刚的传说故事

全文共 385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小时候我们经常听嫦娥故事,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嫦娥和吴刚传说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玉皇大帝暮年添一幼女,长得聪明伶俐、如花似玉,她自小爱在月光下跳舞,故取名嫦娥。嫦娥是天宫的美女,她天天同丫环游玩御花园,玩起来她不顾天规,忘了父教,忘了念经,也忘了自身,玉皇大帝拿她毫无办法。

海龙王的三太子听说天宫有个嫦娥,貌似牡丹花,他多次在龙王面前求情,要娶嫦娥为妻。龙王下旨,虾兵蟹将去天宫提亲。虾婶能说善辩,便当仁不让,担当起说媒的差使。

虾婶躬腰驼背翻云拨雾窜到天宫,面朝玉皇大帝深施一礼道:“恭喜玉皇,贺喜玉皇!”玉皇大帝端坐大殿闭目养神,忽听虾婆口口声声说是道喜,便呵呵冷笑几声:“俺修行千年,从没喜事降临,难道有甚喜事,快快讲来。”虾婆道:“俺受龙王之托来给太子提亲,这不是大喜么?”玉皇听到提亲二字,惊喜地问道:“是哪个太子呢?”虾婆弯腰跳到地中央,双掌合拜说道:“三太子武艺高强,人品端庄,他是海龙王膝下的神。”

玉皇闻言大喜道:“原来是龙王三太子。”“正是那个神童。”玉皇问:“三太子年长几岁?”“属龙年十五,正月十五辰时生。”“原来和小女同岁同日生。”夫人答话:“小女嫦娥比三太子晚生三个时辰。”虾婆说:“天配的一对哟。”夫人道:“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夫人讲来。”“小女嫦娥要亲自相女婿。”玉皇听言大怒,一掌甩给妻子一大嘴巴:“多嘴婆娘,押入冷宫永世不得见我。”他对虾婆说:“亲事应允,择好吉日花轿抬亲。”说完拂袖下殿。

天宫御花园有个童工名叫吴刚,这后生生来英俊勤快,他是花园里的勤杂工,把花园收拾得干干净净。园里树高叶茂四季果香,草绿花红冬暖夏凉,寒冬腊月无冷意,夏天阵阵清风爽。每当嫦娥和丫环到来,吴刚便躲在石山后边,偷偷看嫦娥舞姿曰悄悄听嫦娥歌唱,他望着嫦娥舞,听着嫦娥歌,入了嫦娥迷。

那天,嫦娥问丫环:“花园这般美好,咱姐妹常来游玩,咋不见那位勤快的老翁呢?”丫环呵呵笑:“哪里是老翁,是位美貌的少年郎。”嫦娥闻言心想:如果同他见上一面便知分晓,她无心歌舞佯装疲倦,坐到石凳上一动不动,要丫环煮茶伺候,要上等的香茗,须煮三个时辰,丫环遵命飘然而去。嫦娥站起连叫:“少年郎! 少年郎!”她边唱边舞,“园中花儿朵朵开,种花哥哥快出来。”吴刚听着嫦娥的声音,随即跳出石山奔向嫦娥:“嫦娥姐,公主! 奴婢有礼了。”他深深弯腰,嫦娥定睛望去,眼前乌发如墨染,不见少年容颜,她说:“免礼!”

嫦娥吴刚对视相望,两人面颊似三月桃花,半晌没有说话。嫦娥问:“你的大名叫甚?年龄有几?”“俺姓吴名刚,今年十八春。”嫦娥说:“吴刚哥在上,受小妹一拜。”吴刚后退三步:“不敢,不敢。”

他连连作揖。嫦娥心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便摆起广袖翩翩行礼:“吴刚哥俺可寻到你了,俺嫦娥定要许配你。”吴刚听言大吃一惊,他撒腿就跑,嫦娥紧紧追赶,吴刚说:“小妹听俺讲,玉皇大帝怪下罪来那还了得。”嫦娥将手帕抛出,飘飘悠悠落到吴刚手中,吴刚站定频频点头,嫦娥说:“吴刚哥,方巾是件宝,它与咱终身相伴。”两人对面微笑。这时丫环急呼小姐:“茶来了。”两人才分手。

玉皇大帝召唤,丫环扶嫦娥上殿,玉皇面带笑说:“恭喜女 儿,为父将你许配龙王三太子,选好吉日明晨完婚,女儿已是龙王三太子的夫人了。”嫦娥听言不禁打个冷战说道:“女儿明下誓愿,终身不嫁,不离天宫。”“女孩儿家哪有不嫁的道理。”“女儿害怕大海。”“大海很美丽,那里鱼虾姑娘成群,珊瑚海花剔透,那真是水晶世界哟。”他洋洋自得:“今后老父海底的事儿也要管上一管。”嫦娥生气地说:“父王上管天宫下管海底,你不怕天塌地陷粉身碎骨么!”“你口出狂言,气煞我也! 丫环伺候,送公主上轿。”玉皇大帝冷笑几声退下。

嫦娥回到闺房,吴刚马上赶来,有一使女名唤小翠,长得还算俊秀,她愿穿嫁衣扮新娘进龙宫,嫦娥千拜万谢替身人。嫦娥对吴刚说:“咱俩扮成送亲人,送花轿出天门,千万带好方巾。”

嫦娥吴刚站在花轿两旁,她掀起轿帘看看新娘子,小翠捂着嘴偷笑。龙宫将近,嫦娥抖动方巾,空中浮白云,飘飘悠悠两人落到一片树林,来到人间修屋盖房成了亲。

玉皇庆贺万年大典,公主纷纷登殿,惟独嫦娥迟迟不见。玉皇等得不耐烦随问:“嫦娥哪里去了?”话声刚落,嫦娥、龙王三太子双双面朝父王,玉皇盯着嫦娥狠狠端详,他觉察不像,拍案问道:“你是哪个?”“小女嫦娥。”小翠回答。玉皇大怒:“大胆奴才,一个黄毛丫头竟敢冒充公主。”他气得脸青唇紫,吩咐左右将这丫头扔下天宫。龙王三太子惊呼:“还我嫦娥! 还我嫦娥!”他将要大闹天宫。这是后话。玉皇下旨捉拿嫦娥归天。

嫦娥和吴刚在人间过了许多年,生下一双儿女,儿子叫玉兔,女儿叫玉环,吴刚教玉兔田间劳作,嫦娥带玉环绣花做饭。

大雪纷飞腊月天,全家来到荒郊游玩,雪姑雪翁前来祝福,滑雪跳舞玩得酣,嫦娥觉得昏沉沉难睁眼,刹时天昏地暗,她忙将儿女拉到身边,痛诉在天宫的遭遇,儿女静听娘的衷肠,眼泪滴滴往外淌。嫦娥说:“娘不能在人间久留,要奔向月宫,你们姐弟留去自由。”玉环说:“俺是娘的一双眼,观察风云变幻。”玉兔说:“俺是爹的好帮手耕地种田。”全家抱头痛哭泪滴涟涟,哭得乌云密布,哭得雷鸣电闪,黑煞神传命:“玉皇下旨,嫦娥速回天宫!”嫦娥望空啐了一口,吓得黑煞神后退三千丈。

随后,嫦娥、吴刚抱着一双儿女飞奔月宫。黑煞神禀报玉皇:嫦娥奔向月宫。玉皇闻言大怒,命他一口将月亮吞下,黑煞神发了愁,月亮圆得像个球,硬得像车轴,啃啃啃不动,咬咬咬不透,他大嘴一张吞到嘴里,卡破了喉咙。月亮失去光泽急坏天下百姓,大家敲得铜锣叮当响,铜盆响叮当,黑煞神听到铜锣声浑身酥软,喘息不止慢慢吐出明月,圆圆明月当空照,嫦娥月中笑。下边再讲龙王三太子追嫦娥。

“嫦娥”被抛出天宫,急煞了龙王三太子,他顿足捶胸怒骂玉皇。他乘着旋风钻入海底,搬来虾兵蟹将大闹天宫:“还我嫦娥! 还我嫦娥!”呐喊声惊天动地,刀光剑影杀气腾腾,闹得大小神灵不得安宁。

玉皇自知理亏,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将众公主召到身边求援道:“你们哪个愿随三太子进龙宫,替父解忧消愁,俺将珍珠翠宝给爱女享用。”大姐、二姐说:“俺姐妹诵经念卷数百年,哪有仙女嫁夫男。”摇摇头往后站曰三姐、四姐说:“俺姐妹从早到晚,终日烧香拜仙,不顾红尘不思凡。”摆摆手往后站曰五姐、六姐说:“爹爹教俺天宫修炼,半路嫁男俺不干。”说完气愤地望空叫了声“母后! 女儿来了!”愤然离去曰七姐没言声跟着下殿曰八姐理理鬓发口称:“爹爹听俺言,小女虽古稀之年,白发苍苍。皱褶满面。俺常想象九妹青春容颜,要变得年轻不难。”玉皇欣喜,不由说道:“女儿坐下慢慢讲。”“爹爹听着,俺穿嫦娥衣,扮妆嫦娥妹,跳个嫦娥舞,唱出歌曲同样甜。”玉皇大悦扶案而起:“好个孝顺的闺女,传下圣旨,明日设御宴庆贺嫦娥重归大海。”文武两官准备宴席。

八姐对着梨花镜端详,面似核桃发似霜,冲了三盆乌发粉,白发根根落满盆,搓来揉去刹时满头乌云,胭脂香膏脸上搽,盖上道道皱纹,身穿红罗衫,腰系绿罗裙,红花绿叶插满鬓,三寸金莲移碎步,摇摇摆摆会夫君。

八姐、龙王三太子前后上殿。三太子口称:“父王万岁!”他深施一礼。“贤婿免礼。”玉皇道:“嫦娥儿见过三太子。”八姐羞羞答答躲在丫环身后小声说:“当着众人面,俺心慌意乱,话到嘴边难言。”她哭了,玉皇示意:“左右随朕退下。”文官武将,使女丫环悄然离去。

三太子望着嫦娥,八姐眯着笑眼偷看三太子,两人对视一笑。三太子满眼是美貌的娇妻,娇滴滴像初绽芙蓉,飘飘然扑到三太子怀中,叫声:“夫君啊官人! 你把为妻想煞了。”夫妻抱头痛哭泪流如雨。三太子闻到胭脂味儿,起了疑心,他想嫦娥不曾涂抹脂粉,这浓烈的香气从何而来,他定睛一看,吓得出了满头大汗,指着八姐问道:“你是哪个?”八姐低头遮面说:“你曾记得,父王把俺推下天宫,多亏云姑救命,将俺接到云中,云里飘飘荡荡似游神,昼夜盼望见夫君,今天有幸相见,你竟这般逼俺,俺好命苦哟。”她泪流满面,脸上的脂粉,泪水浇得花花斑斑,三太子气得咬牙瞪眼,说道:“俺的娇妻嫦娥是俊秀女子,你这妖婆岂能骗俺!”八姐说:“夫君息怒,常言说人无百年少,花无百日红,咱夫妻分别数十年,年轻的容貌都在变。”

她掏出梨花镜道:“夫君照一照你哪是当初的少年。”三太子往镜子里看,见一白发苍苍的老太婆站在身边,说声:“老妖婆你吓死了俺!”袖子一甩腾空而起,拨云驾雾游入云层。

风雷电闪乌云滚,倾盆大雨从天流,刹时彩虹天边挂,雨过天晴。云中走来红妆女,慢言细语说了话:“三太子慢行。”他猛回头吃了一惊:“谁家的小姑娘?”“家住太空云里,碧云就是俺的名。春天降细雨,冬天挡北风,一年四季忙碌,为的天下百姓。”云姑娘絮絮叨叨,三太子拔腿就跑,云姑娘背后喊几声:“嫦娥住在月宫,早已和吴刚成亲,你追赶无用。”龙王三太子不回头,他跟着月亮往前走,他走月亮走,他停月亮停。走走停停望到摸不到,始终挂在半天空。

八姐恼羞成怒独坐绣房,忽听丫环禀报,立即奔向月亮,八姐重理云鬓,插花抹粉套上红装,左手牵使女右手牵丫环,八姐乘旋风游到云层,拨开云雾太阳出,阳光刺得眼睛疼,她脚轻头重一个跟头变成一颗火星。三太子两眼放亮,追和不追一样,追了三百三十天,归根没追上,累得腰酸腿疼连叫嫦娥几声,累成一颗海王星。蹲在天边一动不动。它发出一点微弱光明,遮住八姐的眼睛,使她看不见三太子,看不见嫦娥在月中,八姐的小丫环变成两颗小行星,躲在远处眨眼睛。嫦娥传说中的四颗星,至今仍挂在天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情人节传说故事

全文共 680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有个古罗马青年基督教传教士圣瓦伦丁,冒险传播基督教义,被捕入狱,感动了老狱吏和他双目失明的女儿,得到了他们悉心照料。临刑前圣瓦伦丁给姑娘写了封信,表明了对姑娘的深情。在他被处死的当天,盲女在他墓前种了一棵开红花的杏树,以寄托自己的情思。这一天就是2月14日。现在,在情人节里,许多小伙子还把求爱的圣瓦伦丁的明信片做成精美的工艺品,剪成蝴蝶和鲜花,以表示心诚志坚。姑娘们晚上将月桂树叶放在枕头上,希望梦见自己的情人。通常在情人节中,以赠送一枝红玫瑰来表达情人之间的感情。将一枝半开的红玫瑰作为情人节送给女孩的最佳礼物,而姑娘则以一盒心形巧克力作为回赠的礼物。

关于邱比特跟情人节的关系,上述辞典说:“邱比特(拉丁文cupido,意思是欲望、爱),罗马爱神,相当于希腊爱神厄洛斯。他通常由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所代表,背部长有两只翅膀,眼睛给布蒙住,手持弓箭。”

《世界书籍百科全书》提供进一步资料表明关于情人节的起源,其实众说纷纭。该百科全书指出:“据说在公元200期间,罗马皇帝克劳狄二世禁止年轻男子结婚。他认为未婚男子可以成为更优良的士兵。一位名叫华伦泰的教士违反了皇帝的命令,秘密为年轻男子主持婚礼。……传闻说华伦泰于公元269年2月14日被处决。据《天主教百科全书》指出,公元496年,教宗圣基拉西乌斯一世在公元第五世纪末叶废除了牧神节,把2月14日定为圣华伦泰日。”这个节日现今以“圣瓦伦廷节”——亦即情人节——的姿态盛行起来。

14世纪以后,人们就开始纪念这个日子。现在,中文译为“情人节”的这个日子,在英语里被称为Valentines Day,用以纪念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寓言故事-千峡湖九龙洞的传说

全文共 1442 字

+ 加入清单

浙江省青田县千峡湖西岸有一处悬崖百丈的绝壁叫雷公岩,雷公岩崖巅的九龙山脉汇合处有一个形如巨型蛋壳的山洞名叫九龙洞。为什么这个山洞叫九龙洞呢?原来这是明朝开国元勋、第一谋臣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的护将——龙王的九个儿子居住过的地方,当地居民叫该洞为九龙洞。

相传,刘伯温本是玉皇大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皇大帝命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协助刘伯温。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协助刘伯温。

刘伯温安照玉皇大帝的指令到浙江省青田县九都南田武洋村投胎,而龙王的九个儿子需在南田附近找个居住地。一日,九个龙子从东海出发,沿瓯江循小溪至南田附近,在南田西边不远处小溪畔发现悬崖百丈的雷公岩崖巅的九龙山脉汇合处有一个天然石洞。但见该洞形如巨型蛋壳,洞厅高过三楼,能容上千人;四壁呈弧形,浑然一体;洞顶,一条锯齿形裂缝,由小渐大,宽处二三尺。翘首仰望,可见一线天,倏见飞鸟,一过即逝。

裂口开丫处,上有天水,凭空而挂,降落洞中,长年不断,纷纷扬扬,如珠如雾如烟。水着地,汇成流,沿着洞脚打转转,然后不胜依恋,缓缓流去。光束从洞口和裂口泻进洞中,照白了水帘,照亮了洞体,看出洞壁上布满岁月镌蚀的道道长短皱纹,乱中有序,反映出似有似无的佛像轮廓。向着水帘,一尊硕大的盘古玉像,有眼有鼻,清晰可辨。综合细察,水气迷漫中有盘古挺立。早上,阳光从洞口射入,穿透闪闪烁烁的水绢和蒙蒙洞岚,几经折射和反射,作用于不同密度的气层,在凹凸多皱四壁上,映现出无比神奇的佛影全景:玉皇大帝、如来佛祖、观音圣母、平水大王、四大金刚、十八罗汉……影影绰绰,金碧辉煌。定睛看,或浅入淡出,或移动变换,幻化莫测。侧耳听,又有流水奏出的万般梵音佛乐,音韵和悦悠扬。这儿正是刘伯温为九个龙子寻得并经佛法神功净化过的安心身之处。于是九个龙子就住在这里保护着刘伯温和黎民百姓了。

公元1360年,刘伯温带领九个龙子出山辅助朱元璋打天下。九个龙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当他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却想永远把他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个龙子。但九个龙子仍是神兽,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个龙子,便决定用计,他对老大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

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无量的),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其他八个龙子眼看老大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再现真身。朱棣虽然留住了九个龙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更为了纪念九个龙子的不朽功绩,便根据九个龙子的特长,让九个龙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这也就是为什么“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明确,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原由,也是为什么到明朝以后才有“龙生九子,各司一职”的说法的原因。据说九个龙子就隐居在瓯江小溪,在夜深人静时还会到曾经居住过的山洞聚聚。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端午节的传说

全文共 448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的来历有许多说法,下面我就给大家说说吧!

一种来历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就是我们吃到的粽子。

第二种说法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说法还有很多很多,正等着大家去找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关于端午节的传说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节日都有它特定的历史,让人读起来非常入味。就比如端午节,相信大家很想了解端午节的传说是什么,那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端午节的传说是什么。

端午节的传说是什么?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称由来(端午节的传说是什么):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纪念屈原(端午节的传说是什么):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通过以上对“端午节的传说是什么”的介绍,大家对端午节的了解不会单纯停留在表面了,关于端午节的传说相信大家也有了自己新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端午节的传说

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我问粽子为什么是三角形的,不是圆的、方的?端午节是什么意思?下面我就来回答吧。

端午节的意思是,很久很久以前。屈原在回国的路上,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自己的国城,很悲叹,对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流水的长江中,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怕鱼虾把他的尸体给吃了,但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这些东西,不要吃屈原大夫尸体 ,还有些郎中还把酒倒入江中,以便把鱼昏倒,让屈原大夫尸体不被伤害,从今以后端午节就是农历5月初5,定为了纪念屈原大夫。

粽子为什是三角形的,不是圆的、方的,是因为用少量的材料就可以做,各地包的材料不太一样,但基本都是植物的叶子,叶宽而长韧,但毕竟是叶子,宽度有限。三角形包法只用1叶或2叶就能包成,而长方形大概就要的3、4片了把。我们一家围坐餐桌旁,阿婆把热气腾腾粽子端上来,我们就把绳子解开,剥开一层层竹叶,露出那白白的热热的粽子来,粘着糖慢慢的吃起来,那味道软软的粘粘的,很可口,粽子有绿豆沙、红豆沙、红枣、猪肉、小豆、蛋黄、瘦肉馅的,品种繁多,我们边吃边聊其乐融融。就这样过了一个端午节。

[有关于端午节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端午节的传说作文400字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掀开这一扇时光之窗,我回到了楚辞作者“屈原”的存的战国时代,现在距离他投入汨罗江还有一天,趁着这二十回小时,我将尽一切所能,看可不可以挽救他投河自杀的命运。

往前一看,一个穿着楚国大夫服装的人正坐在一块石头上,他就是屈原!我马上奔过去找到他。他看起来好落魄,失魂到没注意到我的奇装异服,我必须把握时间,所以我只问他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不干脆隐居起来,不问世事?”

听到我的问题,他转过身来,刹那间,我被吓到了!又看见他的锐利的双眼,燃着一把烈火!他很不高兴的责备我:“我干嘛要隐居!楚地的人民我无法忘记!我想回去帮助祖国啊!”我看见他悲愤的留下双行泪珠,他竟然是这样热爱自己的祖国,我一时汗颜了起来。

突然,他拿起刚刚坐的大石,砸向我,我大叫一声,张开眼睛,全身冒冷汗,原来,我做了一个近乎真实的梦,我遇见了屈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二年级端午节和粽子的故事

全文共 764 字

+ 加入清单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山东农村老家过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实际上头天晚上就做好了。家乡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乡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数用苇子叶做,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还用竹筒做,我们家乡除用苇子叶外,还用类似薄罗叶那样的粽子叶做,且两个粽子对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见。家乡农村人过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没说纪念什么,只是学校的老师说是纪念屈原投汨罗江,更没人去考证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劝谏,还是和楚怀王的后宫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袄扔”,那时人穷,没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单衣和棉袄两者之间选择。就是说,过了端午节,就可完全脱掉棉袄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赶到远处的山野,去采苗高叶壮的艾蒿,回来后就插在门框上。据说可避邪。实际上是,家中有人得个疮疖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过后的艾叶采下来,揉成一个个圆锥型的小团,用香点着,让艾烟来熏患部,在中医学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晒干,拧成“烟绳”,夏天用来熏蚊子,因为那时多数人家没有蚊帐。没有象四川人在端午节扎艾狗挂在门上,是为了让张献忠识别是穷人家,起义军不杀。

三是扎五丝。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丝线拧成一股细绳,捆在手脖、脚脖上,据说可以辟邪保平安。刚扎上的时候,色彩很鲜艳。时间一长,被水湿了,掉了颜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鲜了。五丝不能随意剪掉,必须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据说可以变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锄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里面装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来晒干的。那时一种长在沙地里的草,根部象个黑色的枣核,用手掰开,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这时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来抢去嬉闹调情。家乡的习惯是,戴着香囊,不能去瓜地,说一去就把瓜给轰了,光开花不结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望夫石的传说故事

全文共 2338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望夫石在人们眼中成了忠贞的象征,许多诗人墨客曾在此挥毫遗墨,就连风流天子乾隆也在这望夫石上留下了亲笔御题。下面是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望夫石的相关材料,欢迎阅读,谢谢!

望夫石,首推涂山望夫石,“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不过,如果不是仔细考量,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个故事的发生地不是黄河故地,而是在淮河岸边。涂山便是这个故事4000多年来的见证者。它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妻子对从役在外的丈夫那种坚贞不渝的爱情;也反映了古时兵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历史传说故事

相传在4000多年前,我国黄河流域连续发生特大洪水。黄河改道南流,夺取了淮河中下游河道,黄河夺淮入海使得整个民族陷入空前深重的灾难当中。这时候,尧主持召开部落联盟会议,研究水患问题。人们一致推荐有治水传统的夏族首领鲧也就是禹的父亲主持治水。鲧采用“堙障”的办法,修筑堤坝围堵洪水。但是洪水如此凶猛,所修筑的堤坝频繁地被大水冲垮。鲧因为治水不利而被处死。

禹继承父志,决心根治水患,造福黎民,为了找到治水的良方,他不辞千里跋涉,从黄河流域来到了淮河边上的涂山。最终禹凭借一片坚贞,从涂山氏国酋长蒙那里得到秘藏的《水经图》,同时赢得了蒙之爱女的芳心。蒙之爱女也就是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载的“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禹娶了涂山氏女,婚后不久便离家治水去了,一别十三年不回家园。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他开渠排水、疏通河道,把洪水一路引向了黄海。为了疏通淮河,禹劈开荆、涂二山,从此这两座山便夹淮河而对立了。而此时他的妻子涂山氏也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从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就此流传。

涂山氏女日夜向丈夫治水的方向远眺,但望穿秋水,也不见禹的归来。她朝思暮想,最终精诚所至,化作一块望夫石,端坐在涂山的东端,后人把它叫做启母石。而涂山氏女这一望,就望了4000多年。

四个民间传说故事

版本一

望夫石矗立在香港沙田西南面的小丘之上。这块大石约有十五米高,外形仿似一个背着小孩的妇人。有关望夫石的悲惨故事可谓家传户晓,对沙田的居民来说更是耳熟能详。传说在沙田,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妻子产下女婴后就病逝,遗下女婴,邻居的妻子亦产下麟儿,她怜悯那孤女,为她哺乳。两位孩子自幼青梅竹马,相处融洽。不久女孩的父亲亦逝世,孤女成为邻居的“童养媳”,长大后,跟男孩结婚,并育有一对儿子。有一年发生天旱,农作物失收,丈夫为求生计,被迫舍下妻儿与同乡出洋谋生,谁知一去不回就音讯全无。妇人只好每天手抱幼子背着长子,攀登高山,遥望远洋,冀盼丈夫归来,日日如是,风雨不改。有一天,母子三人如常登山时,突遇狂风暴雨,雷电交加,母子三人突然在天崩地裂中消失于世上,但他们站立的位置却出现一块巨大的石岩,形似失踪母子三人。传说是其深情感动苍天,把他们化成石岩,永守山峰。

版本二

传说孟姜女千里寻夫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可到时天色已晚,城门四闭,无法过关。孟姜女孩子非常着急,夜不能寐,便登上凤凰山,立在一块大石上向远处的长城眺望,但夜色茫茫,哪里看得见呢,她焦急异常,便函在这大石上来回走动,急盼着天快点亮,好早日过关与夫团聚。不想一夜之间,足迹竟深深的印在了石头上,于是后人便把这块大石称作望夫石。

孟姜女庙后殿之后,有大石一块,上面有几个石窝窝,传说是孟姜女登石望夫留下的脚印。石上还刻有三个大字---"望夫石"顺治八年山石道白辉所书。凡到此的游览者一般都要在望夫石旁留个影,以寄托自己的美好的愿望。好像只有这样才不枉孟姜女庙一行。

《咏秦皇岛望夫石》--张志真

长城内外彩云飞,凤凰山上落余辉。

杞梁殉城千古事,孟姜犹自盼夫归。

版本三

桂林地区山石怪异,各具特点,也有一处“望夫石”。

在桂林漓江边九牛岭下的的江峡叫黄牛峡,沿峡你能看到“群龙戏水”、“青蛙过江”等奇观,接着,就进入了斗米滩。在斗米滩,你能欣赏到望夫石。

关于望夫山有多种传说,其中一种是:相传,曾有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刚出生的孩子撑船路经此地时,船不幸搁浅。眼看口粮只剩下最后一斗米,丈夫于是爬上山顶四处了望,以便发现救援的船只。一直守在那里,始终未能等到,心一急便化做一块石头。妻子见丈夫久去不回,便背着孩子上山寻找,刚走到山腰,望见丈夫已变成石人,顿时伤心欲绝,一同化做石头。清代诗人李秉礼曾赋诗:江头望夫处,化石宛成形。两洗髻鬟湿,烟横黛眉青。离魂悲壮宇,积恨感湘灵。何事远游客,征帆去不停。

还有一种说法是:以前,有一对撑船为生的夫妻,正值数九寒冬,他俩逆水行船,倍受辛劳。傍晚,夫妻俩泊船江边,遇到一个老妇人,拖儿带女的来向他们讨米。夫妻俩见她们实在可怜,就把仅有的一斗米送给了老妇人。

夫妻俩断粮后,只盼上下游有船往来接济。可那时偏偏没有往来船只。正是屋漏更遭连夜雨。于是,丈夫便天天爬上山去了望船只。有一天,妻子见丈夫久不下山,就上山去找,结果发现丈夫已被大雪冻僵,饿死在山上。妻子一急,也死在丈夫身边。

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对好心肠的夫妇,就把他们泊船的地方称作“斗米滩”。后来夫妻俩化为石头,人们便称丈夫为“仙人石”,妻子为“望夫石”。

版本四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多才多艺,为人善良,他和一位姑娘成了亲,不就后生了一个孩子。丈夫为了维持生计,出海打鱼,出海前对妻子说:“我这次回来一定要带着满船的珠宝!”可是一走就是半年,音信全无。妻子天天望眼欲穿,望着大海,每当看见有珠宝的船都会高兴的叫起来,可是每次都不是丈夫的船,一天又一天……妻子天天望着大海盼着丈夫快快回家……

有一天,一位老渔民在海边打渔突然发现海边多了一块石头,走近一看很像那位妻子,原来,妻子天天望着大海,化成了石头--“望夫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年高考英语写作素材:端午节的故事

全文共 1676 字

+ 加入清单

(一)屈原投江

(one) Qu Yuan River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

To commemorate the patriotic poet Qu Yuan, residents in order not to let Qu Yuans Miluo River jumped by fish and shrimp to eat, so in the river for the rice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 with many (dumplings), and race (rowing Dragon Boat Race) to find Qu Yuans body.

(二)曹娥寻父尸

(two) case of seeking father.

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迹, 乡人群而祭之。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filial daughter Cao E, drowned himself in a river because Cao father died, only fourteen years old, she cried along the ho, after seventeen days still do not see Cao father body, but in May 1st the river, five days from two dead and floating deeds, people group and sacrifice.

(三)白蛇传

(three) the legend of white snake

传说白蛇白素贞,为了报答许仙的恩惠,与许仙结为夫妻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端午节当天白蛇喝了雄黄酒,差点现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节,都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戏曲的曲目。

The legend of white snake and Bai Suzhen, in order to repay the grace of Xu Xian, and Xu Xianjie married the beautiful love story, the legend of the White Snake Legend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 male Yellow Wine, almost a snake, white snake and flooded with sea Jinshan Temple of the plot, is a folk opera music win universal praise.

(四)伍子胥的忌日

(four) the anniversary of the death of Wu Zixu

传说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闾逝世,皇子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越王句践请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奸臣言,赐伍子胥自杀,并于于五月五日将尸体投入江中,此后人们于端午节纪祀伍子胥。

Legend has it that Wu Zixu will Fachu Wu, Wu helv Prince died, his successor, the victory of the king, and Wu Zixu battle, the king, do not listen, but listen to a word, give Wu Zixu Dutch act, and on May 5th the bodies into the river, then people in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worship Wu Zixu ji.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端午节的故事

全文共 704 字

+ 加入清单

杨奥宁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要来了,我们都知道,在端午节这天孩子们都要系五彩线,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下面就让我来给你讲一讲吧!

从前,有一个恶魔,叫艾米丽,他有一个嗜好,就是吃小孩!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他总来村子里索要小孩,如果不给,那么嘿嘿嘿,这个村子就要倒霉了!洪涝啊、旱灾啊、台风啊,应有尽有,让你们吃不了兜着走!

村子里特伯利家是一个幸福温馨的大家庭,爸爸妈妈养育了四个聪明可爱的孩子,每天晚上一家人都围坐在炉火前讲故事。不巧,这天晚上,恶魔艾米丽敲响了这家的门。爸爸特伯利惊得心砰砰跳,他真的不知道该怎样抉择:是送出去一个孩子,还是把孩子们都藏起来?哎,怎么能藏住呢?只能是引火上身,最后全村都倒霉!于是经过苦苦的挣扎之后,他决定将最小的儿子送出去。

就在送出孩子之后,他整个人就变了,不吃不喝,不哭不笑!故事?早就随着他的心一起死了!哀莫大于心死!在经历了内心的不断拷问后,他决定出走,去寻找自己的孩子。他知道艾米丽就住在村子东面的大山上,那山高耸巍峨,看上去很陡峭,而且荆棘丛生,没有一个人敢攀上那座山,然而特伯利顾不了那么多,手脚划出血了,衣服被荆棘勾破了,双腿肿胀得像两条大面包……一切的一切他都不在乎,他只要自己的儿子!

就在见到艾米丽的那一刻,他全部的悔恨、痛苦终于倾泻出来,他左手操起树枝,右手抓着一大把野花,准备开战!然而,就在他挥舞手中的树枝和花束准备冲锋的时候,艾米丽却自动败下阵来逃走了!最终他找回自己的孩子,一家人团聚在一起。

艾米丽为什么不战而逃呢?原来是他最害怕五颜六色的东西,是五颜六色的野花帮助了特伯利。从此以后,特伯利就发明了“五彩线”,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孩子们都要系五彩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端午节故事与传说

全文共 808 字

+ 加入清单

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国年历的一个节日-端午节.

这个节日,是我们裹粽子的日子.每一年的这一天,许多人家都会包裹粽子,许许多多不同味道不同种类的粽子,都会在这个粽香的季节纷纷涌现.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其实向来都说法不一.有些人都将它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

根据文献上的记载,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

后来的后来,端午节的意义起了变化.人们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及崇高的人格,将这个一直流传的端午原意给忘了,把一些原先未必是纪念屈原的划龙船及包粽子等习俗,联系到他的身上.

现在大部分得人都只记得端午节和屈原有关,而其实一些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于屈原的故事也没有多大的印象了.他们知道的是,这是吃粽子的节日,如此而已.

1.纪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深感痛惜的人们纷纷包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他,此后逐渐演化为端午节.这是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

2.道教中的祭“地腊”风俗.《道书》云:“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3.勾践操练水军.《事物记源》记载,每年五月五日,天气变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践便在这一天开始操练水军,最终打败了吴国

4.纪念孝女曹娥.《会稽典录》记载,某年五月五日,曹姓巫师失足落水.他14岁的女儿曹娥哀号江畔17日,觅父尸不得,投江自杀.

5.纪念介子推.据传,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发令,五月五日这一天不得举火.因为此时天气暖和,可以冷食.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伤寒,难以医治.

6.纪念伍子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子胥尽忠反被杀,尸被抛于江,化为涛神.每年五月初五,钱塘江口泛起初潮,人们驾舟逐潮,希望能见伍子胥显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作文长城的故事传说

全文共 634 字

+ 加入清单

万年灰与燕京城

人们都说,是秦始皇最早修的万里长城。其实开始的长城并不是他修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有个燕王,他的国土小、兵马少、力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吃掉的危险。为了保住国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国土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防外敌入侵。

因为那时还没有石灰,他筑的城墙,石、砖都是用泥抹的。为了抢时间,早日修好城墙,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热水,因此,民夫们就把大铁锅抬到工地上,用三块石头支起来,添柴烧开水。天长日久,铁锅被烧了个大窟窿,满锅的水全漏光了;把锅下的火浇灭了。可民夫们也意外地发现,水洒在支锅的石头上,热石头遇到水就炸开了,炸出许多白面面,民夫们瞅着、想着,好生奇怪。有个人把这白面面用水和和,觉得比泥还滋润,还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

第二天,民夫们发现,用这白面面抹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泥抹的结实的多。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此,就烧石灰,来抹城墙缝。

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保住他的皇上宝座,也仿照燕王的办法兴工修起了万里长城。动工时,他下了一道旨令,让原来的燕国人包揽烧石灰的活儿。因此,那时修长城所用的百灰,全是燕国人烧的。长城修到哪儿,就在哪里山坡上烧灰,而且烧的灰质量非常好,被后人称为万年灰,意思是万年不变质。

长城修完后,别的民夫各回各地。因燕国人烧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金银,建了个城镇,专为燕园人居住,这城镇就是现在的北京。因此,那时北京叫燕京,燕国人烧灰用过石头的山统称为燕山山脉。

[作文长城的故事传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关于元旦的传说故事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于是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新中国成立之时,开始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把每年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把每年1月1日作为元旦,因为他们多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公历。但也有一些国家和民族由于本地的历法传统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季节气候的不同,因而他们的元旦日期也不一样,这也使得这个世界多姿多彩,更显民族的特色了。 元旦是全世界人民传统的新年。元旦,就是一年的头一天。元旦是合成词,拆开来讲,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一轮红日从地面升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纪念伍子胥,

全文共 312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这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端午节的来历与传说小学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五月五,是端午”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可是,你们知道端午节来历吗?且听我来解答吧!

秦朝时期,一个楚国的臣子,名叫屈原,他是我国最早的爱国诗人。在秦国吞并六国的前夕,屈原被楚王流放,且忍受不了楚国即将灭亡的情况,悲愤交加,报石投泪罗江以身殉国。江边百姓知道了屈原投河自尽的消息后,纷纷划船去打捞屈原的身体,这就演化成了赛龙舟的习俗。因打捞未果,为了不让那些小鱼小虾把尸体吃掉,人们把饭团、五谷杂粮投进江里,好让它们吃饱了不去吃屈原的身体,这就演化成了现在的吃粽子的习俗。

说起吃粽子,我想起上次过端午节的时候,我和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包粽子的情形。

妈妈会报四角形的粽子,还向我炫耀,我也跃跃欲试。我先拿出粽叶,包成一个锥形,把花生、蜜枣、红豆放进去,再放入米,把粽叶一合,绳子一绑,成了!一个奇丑无比的粽子映入眼帘。我想:虽然不好看,但也是我的“作品”,离成功就不远了。

下午,妈妈又带我去看划龙舟,比赛一开始,顿时锣鼓喧天,队员们都奋力划着船,鼓手也都奋力地击鼓,又快又响、震耳欲聋。随着一条红色的龙舟冲过终点,比赛也告一段落。

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节日,既能品尝美味的粽子,观赏有趣的龙舟赛;又能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体会和感慨屈大夫的满腔豪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全文共 1650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其实向来都说法不一。有些人都将它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根据文献上的记载,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屈原]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预谋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国历史故事:元宵节的美丽传说

全文共 813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

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

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

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

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所以这天叫做元宵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聚宝盆”的传说故事

全文共 1203 字

+ 加入清单

羊庄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许多神奇之传说,其中沈井村“聚宝盆”之说传遍大江南北。

据传,明朝洪武年间,沈家村有个财主沈万山,家有土地九顷,雇用长短工10多人。

有一年逢大旱,草木将要旱死,这时沈万山家中的割草佣人,每天都割一捆油绿鲜嫩的草,日子长了,沈万山感到很奇怪,就问割草人:“天这么旱,怎么割来这么多好青草”。

当时,他没把割草的地方如实告诉东家。沈万山一连几天,跟随割草人后边,偷看着,见他每天都在沈家村北一华里处的沈家桥底睡觉,睡到中午无人时,才去村北牛蛋山上去割草。一天,沈万山强令割草人领他去割草的地方,一看岭上有一片圆形的草地上长着绿油油的草,于是就让割草人割,割后随即又出来了,割得快,长得快,沈万山感到很奇怪,左思右想明白了,此山西南靠凤凰山,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第二天带着两人到那里挖出了一个铁盆。

聚宝盆

后来沈万山买了一头猪用它喂猪,猪长的很快,把猪杀了以后,就用此盆洗手洗脸,一次沈万山的儿媳妇洗脸时,不慎把一戒指丢进盆中,越捞越多,沈万山知道后,认为此盆是件好东西,当时传说山上有个看宝洞,洞内有看宝的毛人住在里面,自从沈万山得宝后,毛人就走了。洞内三间屋大的空隙,至今尚存。沈万山得宝后,借助宝盆的财力。为村民打了72眼井,铺路架桥造福村民。

数年后,长江决口,朝内推测某地方一定出现宝贝(据说一出现宝贝长江就要决口),皇帝下告示“谁若能堵住长江决口,就赐给谁高官厚禄”,沈万山知道后,揭回告示,带着聚宝来到南京与皇帝讲好条件,皇帝随口答应“四更借、五更还”。沈万山来到决口处,拿出“聚宝盆”往盆内放一把土,放到决口后,立即堵住决口。

然后,沈万山去朝内讨取高官厚禄,并到五更去取“聚宝盆”,谁知道等到天明,才打四更鼓,据说这是皇上为了骗取宝物将五更改到四更,南四北五的说法以此说起。沈万山到朝内就被扣住,问他得宝的情况。并说他得宝不献,罪该万死,前辈该斩,后灭九族。把沈万山家的坟墓掘成了坑(今沈井村内的大水坑,就是原沈家的林地),沈井村的百姓听说沈万山得宝不献,犯了灭门之罪。有的外逃,有的改名换姓,沈家从此绝后,沈家村的水井也被填平。

后来,迁此定居的人们,为了不忘沈万山的恩义,流传后世,永不泯灭,又把该村易名为沈井村,但至今沈井村没有一家姓沈的。沈万山当时的住宅在沈井村东南角,在大跃进时期,沈井村的魏某在平整土地时,一镢揭开一眼神秘的井。井深12米,直径1.5米,水位2.1米,石砌结构完整,表层风化变黄,这眼古井就是当年沈万山用过的水井。

“聚宝盆”堵住长江决口后,成为大土原,后来就在上面搞建设,传说“聚宝盆”已落在南京中华门底下,民国时期,国民党当局听说沈万山的“聚宝盆”在中华门底下,就下令挖洞取宝,结果挖了能住一个连的大洞也没找到宝盆,据说宝盆又回了沈井村,后来做防空洞用(1985年人民画报以做过介绍)。

至今,沈井村北牛蛋山的小丘岭上还有个小坑,坑内直到现在还不长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