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纪录片伊犁河影评【热门20篇】

功夫熊猫的对话电影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下面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纪录片伊犁河影评,欢迎阅读鉴赏!

浏览

2465

作文

794

回望梁启超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第1集

1898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中国从一个中世纪的国家迈出了走向现代国家的步伐,1898年的戊戌变法距今整整110年。有一位青年,他从戊戌变法开始登上中国思想、政治舞台,成为了新时代的启蒙者,他就是梁启超。

第2集

梁启超来到日本后,曾一度希望与孙中山的革命派联合,但遭到了老师康有为的阻止。美国之行也让梁启超感触颇多,相对于革命的道路,他认为,改良可能更适合中国的国情。

第3集

1911年,武昌起义在意外中爆发。中国的历史规律告诉梁启超,改朝换代将带来多年大乱,他希望利用自己在上层和军队中的人脉组织和平政变,免国家于兵火,实行立宪。但袁世凯出山,打乱了他的部署。

第4集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梁启超力主中国应该通过参战改变自己的孱弱的国际地位。他说服总理段祺瑞力主参战,但总统黎元洪却反对参战,参战问题后来竟成为政治筹码,黎元洪调张勋的辫子军进京“护驾”,辫子军一进北京却拥立12岁的逊帝溥仪复辟大清国,北京的政情乱成一团。梁启超与段祺瑞在马场誓师讨伐逆贼,第二次挽救了共和。

第5集

1919年,梁启超从欧洲回国,他决心不再参政,好好做点学问。但他在家里也清闲不了,总有一些屁股很沉的客人,他规定,每次见客只给5分钟。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纪录片冲天观后感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冲天,什么冲天?飞机、豪气、青春、国家要冲天。冲破那战争的重重雾霭,只为见到家国复兴那一轮明日。

从这拍摄手法来看,由史诗照片,纪录片,动画片,旁边等等组成。动画片的加入非常的有新意。使得影片平滑。给予人们想象提供了平台和依托。毕竟我们没见过空战场面,更不能揣摩飞行员的心里。动画片+旁白,使人舒服而又适宜的。

飞行员,是高大上的,对我们来说。健康的健美的外形,优沃的收入,无一不是吸引人的。如片尾一位抗日飞行员的女朋友说的那样:“我很羡慕你在天空,觉得离上帝比较近,却没有死亡的幽谷。”而飞机那窄窄的舱室不就是飞行员们的幽谷么?是别人的也是自己的。

从抗日空战一隅可见,我们的中国为抗日贡献了大批的年轻人,一批一批的。他们不恐惧的么?有一位说过“我们在远离极远的天空中我们的痛苦和喜悦只有我们自己孤单的享受。同时在痛苦的事向我们围攻时,不容许我们去回忆和思索任何一件事”包括死亡和恐惧。也许有的,那也许在无数个零星的夜中的,那是怎样的煎熬,和怎样的男子汉呀。

他们是英勇的,他们击落的、击毁的1200多架敌机与自生近1000架飞机的损毁便是他们的丰碑。他们是机敏的,有周志开以一敌八,带走三架敌机而自己未亡的战绩。这大概也是中国精神的一隅吧。

[纪录片冲天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800字

全文共 1074 字

+ 加入清单

看完柴静自费百万做的霾真相调查,脑洞大开。忽然醒悟,过去所看到的黑,是局部的黑,现在的黑,则是系统性的黑,黑到了这个国家的骨髓里,黑的简直让人绝望。过去是老虎屁股摸不得,而今有人在努力打破这个黑箱子。

柴静的自媒体视频好像让中国人第一次知道自己生活的国家是什么样的。这还只是解析了环境中雾霾的一角冰山而已,去触碰一下金融、医疗、教育、宗教、科研等其他领域,会发现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的雾霾。我们以为了解自己的国家,其实一无所知。

看了柴静的《苍穹之下》,我的看法是:一个权力不受约束的政府才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污染源,不看到这一点,那就是没看到问题的实质。这部片子还是非常直观地让大家看到了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带血的黑色利益链条上有官员、矿主、种种吃煤的人,包括自身是底层且强迫童奴干活者。大多数中国人唯一的柔情留给孩子了。柴静因母亲之忧,拍了这部片子,以孩子作为切入点,希望让坚硬的人心有所触动,如果你居然认为是煽情。你就享受雾霾吧。”

柴静关于雾霾的专题纪录片《穹顶之下》,是一部不错的雾霾科普片,如果说数据之类让观众不能产生直观印象,那么当她谈到自己找北大实验室主动要求当实验者时,研究员告诉她这个实验没法做,因为实验时要设一个伦理安全值,结果是实验室的空气比外面要好。这个细节,足以让中国人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生存环境的危险性。

国人共享一国空气,无人能够逃避。在社会共识严重破裂的今日中国,这一问题本应最容易达成社会共识,但对柴静纪录片的相关讨论,表明中国社会已完全无法取得任何社会共识。

各种指责很多,柴静的纪录片表明官方已经可以熟练利用互联网舆论进行官民互动,是好事。片子传递出的价值观,也是好的。片子也是好片子。有人为柴静的未来担心,那真是没看懂整个故事的情节:

1、新环保部长刚刚上任。

2、视频一出,人民日报等官媒力推。

3、多位现任官员在片中接受采访。

4、反腐矛头已经对准两桶油。

5、之前网传两桶油要合并。

6马上要开两会了。

最强烈的意见是:柴静背后有支持力量,那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中石油、中石化的产品造成污染,其实是个老问题。多年来各地民众反抗的PX项目,基本都是中石化、中石油参建的。潘岳当年批评大型国企石化所建项目不少高污染项目,且建在江河旁边,是造成水污染的元凶之一。但雾霾的出现,据说有汽车尾气、工业污染排放、冬天取暖用煤、农村燃料种类等多种原因。因此,说《穹顶之下》是对准两桶油而来,实在算是超级发挥之论。

2015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观后感800字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800字

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年红军长征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374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10月13日,央视播出了“不忘初心 走好新的长征路”的八集《长征》系列记录片。

14日下午,公司党委立即行动,开展了“集中学习”活动,组织生产销售一线不当班党员15人观看第一集《英雄史诗》,鼓励党员学习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在当前煤炭市场略有好转的形势下,主动作为,发挥潜能,继续保持安全生产的良好势头。会后,党员还就即将开展的“红歌颂党恩 共筑锦兴梦”活动的节目选取和开展形式进行了讨论。“集中学习”活动是公司党委更进一步深化党员学习教育,加强党员党性修养的又一举措,主要学习内容为紧跟党内最新动态和公司生产经营发展大局的相关资料,旨在开阔党员眼界,加强对党员的形势任务教育,提高党员服务中心工作的信心和能力。

下一步,公司党委将继续组织党员观看《长征》系列纪录片,鼓励党员“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为公司的中心工作作出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海豚湾》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025 字

+ 加入清单

昨晚我看了09年的一部纪录片海豚湾》,看完之后我整晚都睡不着。影片说的是在日本的一个叫太地的渔村,每年捕杀成千上万的海豚。在海豚捕杀季节,渔民把海豚赶到浅水边,然后由海豚训练员挑选年轻的会发出好听叫声的母海豚,以15万美元一只的价格卖到全世界海洋馆。挑完之后,剩下的所有的海豚全部被赶到一个海湾里屠杀掉。

之前在我的心里,海豚是一种聪明而善良的动物,看过这部电影后,我知道它们是有自我意识的,就是说它们照镜子看到自己会觉得惊讶,它们知道什么是自己,它们知道什么是同胞。而在那个海湾,每天都有无数孩子看见双亲被屠杀,也有无数父母看见孩子死去。如果把这样的感受放在我们自己身上,怎能不让人恐惧呢?

海豚是有爱情的动物,它们会爱上不同种类的海豚,甚至会爱上训练师爱上游泳者。这些和人类近似的情感,让它们在灾难来临的时候能和我们人类一样感受到巨大的痛苦。

插个话,我曾看见过一只狗眼睁睁的看着另一只狗被杀,那只看着的狗竟然有眼泪,那画面让年幼的我震惊了,并且我终生不吃狗肉。

我们是人类,我们其实是主宰了其他生物的生杀大权。但是宽容,仁厚,善良,不应该是人类要具备的品德么?而为什么要用大自然给我们的智慧来操控和毁灭大自然呢?易经说到,这个世界这个宇宙是个圆,我们应该要遵循这个宇宙的自然规律,而自然规则却一再被破坏,包括前两天看的《阿凡达》,在我看来,潘多拉星球直接映射了人类目前居住的地球上的一切大自然,包括天气,动物,植物,但是人类只想要去征服。

我之前从未看过海豚表演,在这部电影之后我想我也不会去看了。那些在海豚馆表演的海豚,什么时候都是微笑着的,以前的我总觉得它们一边表演一边玩耍很开心的样子,但是电影告诉我海豚的微笑是一个骗局——海豚其实对声音极其敏感,每天在吵闹的音乐和掌声中它们压力很大,长期胃溃疡。而我们能在超级市场买到的所谓鲸鱼肉,绝大部分都是海豚肉。

我会说服我身边的朋友,告诉他们不要购买鲸鱼类肉制品,不要去海洋馆看海豚。带孩子去看海豚,本来是一个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好的机会,但是我在电影里看到,那些一边吃着海豚肉一边看海豚表演的孩子,我心里一阵寒意。

我不觉得这是一种好的教育。如果我以后有孩子,我会告诉给他看海豚的纪录片,我会告诉他海豚就应该是生活在海里的。它们是一种美丽,聪慧并且自由的动物。

我能做的其实很少很少,对于那些海豚,我能尽的只是微薄之力,但是我还是想尽我所能来宣传这个电影。让更多的人知道。

我只希望,我们能进化成更好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纪录片《见证》观后感精选范文

全文共 725 字

+ 加入清单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原本大街上热闹非凡,现在空空如也、鸦雀无声。因为新冠肺炎人人都宅在家中,不能出门。因为新冠肺炎人心惶惶,就在我们不知所措的时候,涌现了一批又一批“逆行者”。

有一位是医学界闻名遐迩的钟南山爷爷,他就是2003年抗击非典的领军人物。在最关键的时候,钟南山爷爷对大家说“武汉现在很危险,大家千万别去武汉”。84岁的他,跨越了年龄的界限,只身前往他口中那个危险的武汉。到了武汉,钟南山爷爷亲自考察了一番后,得出预防结论:勤洗手,戴口罩,不乱跑,待在家。钟南山爷爷每天废寝忘食,争分夺秒,就为了多救一个患者,多挽救一个生命。

有一位是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她曾在抗击非典立下汗马功劳,她就是李兰娟院士。这次她为了研究出测试新型冠状病毒的测试盒,73岁的她一天只睡三个小时,只为救更多病人。刚开始新型冠状肺炎爆发的时候,是李兰娟院士提出将武汉封城,次日上午武汉就实施了这个措施。一月二十二日凌晨两点,她连夜从北京赶回杭州,早上八点,她准时出现在医院门诊部为患者看病。大年三十那天她再次赶往北京,当晚九点多,她从北京返回杭州,年夜饭是在机场吃的一份水饺。

还有一位是张定宇叔叔,他是武汉金银潭医院的院长,也是一位渐冻症患者,医生说他只有十年寿命,但他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在抗疫一线奋战。他的妻子也是一名医护人员,在接诊时不小心感染了新冠肺炎,他虽然担心,但依旧坚守自己的岗位,与病毒作斗争,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

除了他们,警察、军人、还有许多白衣天使也在一线战斗。此刻,正是因为有这些“逆行者”在前方冲锋陷阵,正因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筑起一座坚固的堡垒,让十四亿人民的健康得到了保障,让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恢复秩序,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年长征纪录片的观后感

全文共 1404 字

+ 加入清单

一部好的电视纪录片,既要在内容上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又要在微观细节处感动观众。八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长征》即是这样的一部片子。

作为军事博物馆的一位内容编辑,笔者有幸跟踪、学习了央视八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长征》的创作过程,并先于正式播出看完了全部八集,整体感觉该片有如下特点。

主题鲜明突出,结构合理。《长征》纪录片,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细节的挖掘,第二集至第七集记述了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历程;第一集和第八集生动地阐明了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宝贵经验,生动地阐明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和人民军队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生动地阐明了伟大长征精神在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改革时期的传承和弘扬。以长征历史为主线,以长征精神为灵魂。主题鲜明突出,结构合理,这是该片最为成功的立足点。

内容全面,详略得当。八集的片子,在有限的时间内,既重点记述了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的长征历程,又记述了红二方面军(红2、6军团)、红四方面军及红25军的长征历程;既浓墨重彩地宣传了红军主力的历史作用,也在第七集兼顾到了作为长征落脚点的陕甘苏区。在处理四支长征队伍的关系上,通过突出长征中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会议等,非常自然地对党中央亲自率领的红一方面军长征历程予以了侧重,体现了较为艺术的详略处理手法。与此同时,该片还以专集的方式,在第四集集中记述了长征中的重要战役战斗,在第五集记述了长征中的军民关系,在第六集记述了挑战极限的翻雪山过草地。在三个专集中,以视频的震撼性和对观众的感染力为核心,采取服务主题的组织模式,既对长征各红军予以记述,又灵活取材,穿插选取最为生动最为鲜活的故事细节,同样体现了艺术性的详略处理手法。

再值得一提的,就是整部片子以对“长征的记忆”为切入点,在第一集概貌式地展示了长征及当事人和历史后人的相关记述。作为收尾的第八集,则是对长征精神的传承,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国家和军队建设的重大布局和伟大成就,体现出历史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的关联性,体现了历史纪录片服务当下、激励人民、提振正能量的根本宗旨。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八集的片子,在宏观上形象地回答了长征的起因,阐明了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展示了红军长征的基本历程,使观众能够通过短短的几个小时,清晰地了解历史概况。与此同时,该片更在微观上下足功夫,努力挖掘具体的人物、事件,从而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有些细节于我本人而言,已是感动地流泪。比如第二集“十七棵树”的故事,作为当年苏区子弟兵的一个缩影,成为片子树立起来的一座丰碑。再比如第五集挖掘的藏族红军战士天宝、甘南卓尼土司杨积庆、为红25军带路的“货郎”陈廷贤、“红军菩萨”等故事,充分印证了长征途中红军与群众的鱼水深情。宏观让观众了然于历史线条,微观以鲜活的人、事细节等,拉近了观众和历史的距离,从而会在某一瞬间感动人。

文本严谨。因我有幸跟踪学习了纪录片电视文本的修改完善过程,因此非常清楚创作人员追求准确、科学的严谨态度,也深为他们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精神所感动。组织专业团队创作撰写出第一稿,召开审稿会;修改出第二稿,再召开审稿会;修改出第三稿,又一次召开审稿会……其间,文本几易其稿,个别地方一改再改,每集都经过了若干专家学者的把关,甚至共同会改。到最后形成的电视文本终于达到了剧组的追求目标,即严谨、准确、科学,这也是本部纪录片成功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高分纪录片《地球脉动》观后感

全文共 890 字

+ 加入清单

沙漠里久旱之后的一场甘雨,荒芜如火星般的地表忽然奇迹般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沉寂的地下,长达三十年的种子争相萌发,绚丽夺目的小花布满整片山谷,数天之内,它们生长、开花、凋谢、死去,完成一次轮回;委内瑞拉平顶高原,柯南道尔的“失落的世界”,在世界落差最大的瀑布从峰顶流下,陡然急降近千米,水雾在阳光下幻化出绚烂的彩虹。在这样的激流里,居然生活着不少动物,为了生存,在与水流的力量抗衡的斗争中,它们各显神通。智利海岸,终年无雨,但仅仅凭着云雾带来的水汽,就给沙漠带来了生命的奇迹,仙人掌在夜间绽放美丽花朵,花蜜成为迁徙的鸟儿沿途的美餐;飞越喜马拉雅,是蓑羽鹤每年迁徙的必经之路,面对世界上最高的山脉、虎视眈眈的天敌金雕,面对生死之间的挑战,蓑羽鹤忍着寒冷和饥饿,一下一下地展翅爬升,从绵延雄伟的雪山群上掠过,去往那温暖的越冬家园;成千上百的帝企鹅挤在一起,以相互的体温抵御零下40度以下的严寒和秒速30米以上的暴风雪,确保身体下面的蛋能平安度过世界上最漫长的黑夜,当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洒落,地平线上渐次出现雌企鹅的身影时,生命的希望之火也被重新点燃。

无论在什么恶劣的环境,只要有一点点的可能,生命就自然地找到出路。这就是自然法则,也是《地球脉动2》为人类展现的自然精神。可是这些精神却渐渐被人类腐蚀。

每年往返于地球两极之间的蓝鲸,在深蓝色的海上穿行,泛起阵阵白色浪花。但是由于人类捕杀,数量有几千万只,已锐减至不足万头。沙漠野生双峰驼,也因为人类的猎杀,不足一千头,甚至为了躲避人类的捕杀,只能生存在环境最恶劣的撒哈拉沙漠戈壁滩。就像刘慈欣在黑暗森林法则里说: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

在《地球脉动2》里,我们看到更多我们生存的星球上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但在我们惊讶赞美的同时,我们也需要重新思考,人类在整个地球文明上的位置,更要想一想那个亘古不变的问题:我们是谁?我们将去往哪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

全文共 486 字

+ 加入清单

千年包公》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力求在观众心里树立一位真实可信的清官而非戏说的包公形象。

第一集《清心直道》

通过包拯青少年时期真实的故事、包拯出仕时明志诗,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的清正廉洁的家风与精神至今仍有深刻影响;通过同时代的官员刘筠对他的影响,呈现北宋仁宗时代的社会政治环境。点面结合,有理有据。

第二集《铁面无私》

叙述包拯任监察御史及开封府尹等官职时,不畏权贵,弹骇贪官污吏及皇亲国戚的故事,其中以“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与“断冷清案”最为精彩,在真实历史文献基础上的用影视剧手法进行再现,突出包公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

第三集《以民为本》

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说明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对贪官污吏铁面无私,对百姓却心怀柔情厚意,他把百姓放在心上,所以一千年来,百姓把他也放在心坎里。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力求在观众心里树立一位真实可信的清官而非戏说的包公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鉴史问廉》央视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852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在看央视播送的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鉴史问廉》,在看到《清官之念》一集时,节目中讲到了包拯、狄仁杰、董宣、张伯行、海瑞等著名清官,让我感动不已,唏嘘不断,他们受百姓热情爱戴的情景,深刻反映了深藏在百姓心里绵延不绝的“青天情结”。结合最近我在看《明朝那些事儿》里海瑞的故事,浅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海瑞是明朝著名清官,他一生官位并不高,却能够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在别人看到或者看不到的时候,都能够拒绝贪污,崇德向善。他一生清贫,惩治贪官,打击豪强,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曾上书批评世宗生活奢华。海瑞去世后,他的丧事还是朋友凑钱办理的,死讯消息一传出,南京的百姓因此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这样壮观的场景,相信看过这段文字的人都会被震撼。

中国历史上的清官,以他们的刚直不阿,清廉正直的独特魅力,深受群众的尊敬与爱戴,这是贪官用任何手段都无法企及的。他们是百姓的信仰,是国家的希望,是我们对公平正义和政治清廉的不懈追求。

为了实现这种追求,为了党和国家的希望,党和国家也加大了反腐力度。回顾2014年,一个个贪腐人员落马,一个个清官上任,深得人心,让人民记忆深刻、拍手称快。

反腐,让清官成为新常态。

新的一年,我相信,这种反腐力度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继续形成高压态势。《人民日报》近日发表的《反腐是当今中国社会从中央到百姓的基本共识》有力地驳斥了“反腐过头”论、“反腐自黑”论和“反腐无用”论等混淆视听的荒谬言论。文章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从中央到百姓的基本共识。任何阻挠我们打赢这场战争的言论,都会不攻自破,都会在现实的阳光下无所遁形。河南省委常委、纪委书记尹晋华在河南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两个责任”巡回宣讲中的也谈到:“反腐新常态包括“从严趋紧”、“高压威慑”、“长常持久”三个特征。”

在这种高压反腐的力度下,清官会越来越多,他们以自身丰盈的精神境界、百毒不侵的清廉体魄带给国家更多的希望,成为政治生态的一种新常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基层领导反腐纪录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全文共 1253 字

+ 加入清单

做合格党员,不是今天明天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可以说,合格,“永远在路上”。

这一点,对比反面典型,感受更直观,更有冲击力。比如,天津市纪委日前通报的两起严重违纪案就很有典型性。一个是市委原委员、津南区委原书记吕福春,一个是市投资促进办公室原正局级巡视员王富强,前者——“39岁成为正局级领导干部,43岁被列为中央候补委员候选人,44岁成为副市长考察对象,工作能力不可谓不强”,后者——“吃过苦、流过汗,曾为天津港保税区的建设和发展、为天津市招商引资工作作出过贡献”。然而,由于不能坚守合格党员标准,一个“在个人成长进步道路上遇到一点点‘不顺’,便背弃共产党人的信仰,迷信鬼神”,一个觉得“是时候歇歇脚、享享福了”。思想上的迷失必然导致行为上的迷乱,最终这两人都由破纪走向破法,一发不可收拾。

具体入微的通报,清晰地勾勒出了贪腐者如抛物线般滑落的人生轨迹,也警示更多人:做合格党员,不在一时而在全时,不在一阵子而在一辈子。“合格”二字不仅在内容上覆盖了党员的一言一行,在时间上也持续了党员的一生一世,需要一辈子坚守。

合格不能满足于及格。“共产党员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永远应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合格,不是“及格”的问题,而是追求高分、高格调的问题。如果仅仅满足于“60分”,那么在实践中就会存在“差不多”“过得去”的思想,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就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更何况“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所以说,必须时时以合格标准要求自己,做合格党员而不是及格党员。

合格决不能出格。合格的“格”,本意为“格子”。这个“格子”,就是以纪律为底线,向着高标准挺进。脱离这个“格子”,就是出格行为,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跑冒滴漏、脱轨越界。俗话说,守好小格子,方有大格局。做合格党员,就要一辈子在这个“格子”里前进。如果忘记党员身份,漠视党的纪律,做出出格行为,党纪党规就会找上门来。“脱离框子的玻璃容易碎。”很多党员干部开始合格,后来失格,就是因为思想和行为出了格。

合格要敢于对自己动真格。共产党员没有天生的免疫力,党龄长不等于党性强,职务高不等于党性高。周恩来曾经指出,“每个党员从加入共产党起,就应该有这么一个认识:准备改造思想,一直改造到老。”只有眼睛向里、刀口向内,“吾日三省吾身”,及时祛除自己“皮袍下藏着的小”,防止灰尘沾染、雾霾熏染,才能始终保持合格党员的好样子。因此,作为一名党员,就应把合格标准当作天天面对的要求,时时铭记、事事坚持、处处上心,努力做到党龄长一岁、党性强一分。

“合格”是个无尽的过程,做合格党员永远在路上。“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一辈子做合格党员,基础是知行合一、坚守底线,关键是长期坚守、追求高标准。党章中规定的党员义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明确的“四讲四有”合格标准,都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职务的升迁、权力的增长而变得“模糊不清”,必须坚持到底、践行到底,永不偏移、永不出格,确保始终不脱离“合格”轨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年纪录片废奴观后感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2016年是中国西藏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第57个年头,也是第八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为纪念这一重要时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制作完成两集高清纪录片《废奴》,并于25日、26日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出。

《废奴》着力于表现“西藏百万农奴解放”这一二十世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篇章,通过描述西藏农奴制的由来、农奴制的黑暗与残酷,讲述西藏废奴运动对于西藏和藏族同胞以及世界人权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展现新西藏的发展进步。

据介绍,为拍好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录片,本片借助1959年中国西藏地区废奴的影像资料,采访拍摄西藏废奴的亲历者、见证者和中外学者等,通过不同角度的讲述,还原真实历史、梳理废除封建农奴制的必要性、思考废奴对于人性解放和尊重人权的重要意义。

该片还将于28日20时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重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

全文共 3122 字

+ 加入清单

央视二台播出的大型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它以历史为主题,通过全球的视野,讲述了500年来9个世界性大国兴衰历史变迁。通过电视展现大国引领世界文明的辉煌过程,以及世界大国风云激荡的历史画卷,整部纪录片揭示了大国崛起之路上在于改革和发展这一基本规律。让我在领略了世界经济史和文明发展史魅力的同时,也让我对建邺之崛起有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一、珍惜历史机遇

观看《大国崛起》,让我揪心。在我们读过的书本中,常说伟大的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地大物……,多少年来,我们为此陶醉。看过此片,对照十五世纪以来中国所走过的道路,我们如梦初醒,不无遗憾!说有遗憾,因为在人类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过领先世界的辉煌,有过崛起的机遇。早在1405年郑和的船队就已经乘风破浪,远航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比葡萄牙人早了近一个世纪。只是当年的郑和带领着大船队,只是去宣扬我泱泱大国的实力的,宣扬过后,就回来了,啥事都没干。而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些小国却是带领着坚船利炮,掠夺着各地的财富回去把他们的国家建设成“大国”。人类进步的机遇是有限的,谁能抓住,谁就会抢得先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德国、英国、这些弹丸小国之所以称之为大,正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了机遇。

历史像一面镜子照映这我们的今天。时至今日,国家在崛起,地区在发展。如何在南京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快又好发展中使建邺进入前列,关键是抓住新的区域调整这个关键机遇期。

二、解放思想

要解放思想,首先我们要有思想。思想是一种认识,一种客观事物在我们头脑中认知的反映,并通过语言、文字、动作表达出来,是一种“思”与“想”的结合。作为一种思想的常态,解放思想最根本的要解决思维方式问题,即从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要使自己的思想认识,随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变化而变化,敢于实践、勇于探索,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要解放思想,我认为一是不能害怕解放。不能有“怕”的思想,怕出毛病、怕犯错误,怕上级责怪。在工作中有时会有很好的建议、措施,但由于“怕”的思想在作怪,不想说,不敢说。二是不能乱解放。就是不知道什么叫解放思想,不知道从哪里着手,更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主要是平时学习不够,思想不够敏锐,思路不够开阔,思考不够全面。

解放思想不是一句空口号,我想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转变,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与行动统一起来。

脚步达不到的地方,眼光可以达到;眼光达不到的地方,思想可以达到。只要我们勤学习、善思考、勇实践、敢转变,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将所学所思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升华,我们的建邺一定能够得到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一定会更稳定、更和谐。

三、和谐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深层次的矛盾也暴露出来。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种种原因,社会成员之间在地位和财富分配等方面趋向两极,导致社会出现不和谐现象。现在,我国的改革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同时也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占有资源不同的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还会拉大,而随着收入提高及差距拉大,各种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而新的制度体系的完善和定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新旧体制、机制的衔接又不及时、不到位,就有可能产生社会无序、行为失范等问题。鉴于此,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这是党中央克服单纯市场机制局限性的一种新观点,是一种经济活力与社会和谐兼得的新思路,是“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相统一的发展观,这一发展观旨在改善参差不齐、自相矛盾的发展现状,其主旨是不求最佳,但求和谐,营造一个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社会各阶层互惠互利,各自的利益都能得以基本满足,各阶层间的利益关系能够不断得到协调的社会。

新的区域划分调整后,建邺新城区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在新城建设中,必然会牵扯的各个阶层的利益,各种经济社会问题就会逐渐产生和凸显出来,不仅影响许多社会成员个人的生存状况、引发比较激烈的冲突、破坏社会秩序,而且也会阻碍经济本身的进一步发展。

为此,我们不但要抓经济建设,各种社会问题也不能忽视。不能只讲效率而忽视了公平,这样只会使社会问题有积压、增多的趋势,甚至以牺牲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去满足另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形成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使社会运行不顺畅,社会各阶层不和谐。这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一是人际关系和谐。不能为了出政绩,打着为人民谋利益的旗号,干着劳民伤财的事;不能争于求成,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不能为了个人的既得利益,用自己的“政治优势”极力维护少数群体的利益,以便从中得到些“好处”,而不惜放弃群众利益;遇到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反对的事情时,不能总是叫委屈,说群众素质低,不识大局,更不能称群众是“刁民”,把群众推向党和政府的对立面。而应该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实施“换位”思考,切实为群众着想,不断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才能实实在在地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二是“当前”和“长远”和谐。不能只为了当前的、具体的眼前利益忽视以后的发展。比如,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增加GDP,而承接了发达国家排污严重的产业。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政府和企业都得到了眼前的利益,但污染了环境,也就是损害了长远的发展。也不能片面强调长远利益而不注意关心解决当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对人民的疾苦不闻不问,对严重侵害人民利益的腐败现象和其他丑恶现象视而不见,甚至包庇纵容。

四、善于学习

通过学习,可以开阔视野,发现不足。所以要学习,学习历史,学习先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别的不说,就从《大国崛起》中的几个细节我们就可以学到很多:1、哥伦布在远航探寻新大陆过程中,数月未找到陆地的影子,船员哗变要求返航,哥伦布说再坚持三天,结果在第三天他们发现了美洲大陆。这一细节告诉我们:在勇于创新实践的同时,还需要必要的坚持,甚至要有容忍失败、承担失败的勇气与魄力。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充满了艰险与挑战,成功的前夕往往是最艰难的时刻,这就需要我们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还有一种情况,我们即使努力了,可能也不会获得成功,但是我们为了理想付出了努力,我们不会有愧疚。2、一艘荷兰商船被困北冰洋,8人死亡,但他们未取船上装载的一份货物,脱险后把货物如数送交客户,尽管在货物中有他们急需的食物与药品,荷兰人就是靠着这种诚信扩大了市场。这一细节虽然有些极端,但也告诉我们:一个人为人处事要将诚信,要有自己的底线,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同样,一个政府也要诚信,只要我们政府真正为老百姓的利益着想,老百姓才会拥护政府。通过学习,提高人员素质,增长才能和水平,不断激发创新精神,探索建邺发展的新机制、新方法、新路子,建邺的崛起和腾飞指日可待。

读书使人明智,五百年来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李世民和魏征一段对话中的摘录。先人早已告知我们,要学会从历史中去吸取教训,避免走错路、弯路。只要我们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创新理念、不断学习,实实在在做好每一项工作,建邺腾飞之路必将稳步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大明宫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这东西,我始终模糊对之。中国曾经这么多朝代,厚厚的教科书上,一串串封建皇帝的名字,看起来就特别吃力,谁跟谁,没一个搞得明白。

从文字上得来的印象,特别是从教科书上得来的印象,总欠缺一点什么。什么呢?人味!

看电影大明宫,从一幅幅壮丽的3D场景中,融合了时代人物的悲欢离合,大气与敏感,壮阔与秀美,一个磅礴的时代,一场多元而命定的游戏,唐朝,原来你曾经如此壮美过。电影拍的历史,真有人味。

伴随着大明宫,这座集众多“之最”的名宫,唐朝的命运铺陈开来,一座空前的城,一场盛大的晚宴,一次绚丽的烟火,在历史中,轻轻的绽放,却留给我们最复杂的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191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诞生中国》是以动物的故事,来讲诉大自然的规律,和轮回的意义。用春夏秋冬春五个季节里的故事来表示时间上的“轮回”,人们眼中清晰可见,最好理解的一个轮回。这点上很像着金基德的《春去春又来》又名“四季”电影的讲诉手法。分别是春天,万物生长,金丝猴“淘淘”妹妹的出生,大熊猫“丫丫”做了妈妈,刚生了宝宝“美美”,雪豹的两个小崽,以及母羚羊要迁移去生小羚羊,所有的故事都指向了“出生”。

然后是夏天,意味着热情洋溢,两只小雪豹已经学会了攀爬,并且在母亲的周围嬉戏打闹,而雪豹达娃则是看着自己的孩子打闹之余,捕捉孩子需要的猎物,生活非常的快乐。而小猴子淘淘则是找到了同龄的新玩伴,流浪猴,迅速的达成了一片。还有熊猫丫丫也和自己的孩子走出了那个山洞,美美开始向往自由。

秋天,开始收获的季节,也是迷惑的季节,就像孩子成长到一定的时候,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迷惑,而在从中不断的学习着。比如淘淘看见父亲与流浪猴的首领一言不合就掐架,比如美美郁闷着母亲为什么要一直管束着它,比如小羚羊突然间要离开出生的地方,跟着母亲大迁徙,雪豹的孩子跟着母亲离开了自己一直生活的家,寻找新家。

最后是冬天,冬天意味着四季里的结束,也意味着孩子的生活结束,美美终于靠自己的力量爬上了树,而丫丫即使再怎么不舍,也终究要放手。母羚羊也回到了原来的地方。淘淘收起了自己叛逆的心理,回到了自己的家族,并且学会了如何保护妹妹,承担起做哥哥的责任。而雪豹达娃却在冬天因为捕猎不到食物,而死,剩下了两个孩子。这时候春天出现过的丹顶鹤则在此再次出现,作为冬天到春天的一个转接。在刚开始,影片就说明丹顶鹤在中国意味着仙去,带着灵魂投胎转世。而影片也到了春天,熊猫丫丫再次做了母亲,金丝猴家族里又有了一批新的婴儿,淘淘的妹妹也开始展露出自己的个性。母羚羊们又再一次的大迁徙去生宝宝,雪豹的孩子也开始踏上自己的旅途。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春去春又来》里的每个动物都有自己暗藏的含义,而这部电影里最主要的三个故事也有,第一个是大熊猫,讲诉的是“溺爱”,母亲一直不舍得孩子受苦,所以限制了她许多的自由。第二个是金狮猴,淘淘作为孩子的叛逆想法到成长的一个转变。第三个是雪豹,讲诉的社会上的残酷竞争,自然与社会的规则与规律,适者生存,不适着淘汰的残酷现实。三个故事都非常的完整,也非常的扣人心弦。大熊猫的部分,还是蛮幸福的一个故事,这部分就像我说的,是讲“溺爱”,我觉得母亲们的感触会更大,既希望孩子成才成人,能独立,却又希望时间慢一些,至少直到它走出那一步时,它永远是个需要被保护的孩子。金狮喉的故事蛮有趣,一个爸爸,却有着很多的妈妈,这不禁让我想起后宫或者古代的大户人家,也难怪导演在预告片里说,它们就差一步,就像能坐在办公室里工作是一样的,真的还是蛮形象的。最让人揪心的是雪豹的故事,不自觉的就被带入,他们捕捉不到食物,该怎么办的焦急心态,觉得达娃非常的可怜,她只是一位为了哺育孩子的母亲而已,但是现实生活就是这么的残酷。这让我不禁想起现代生活中,为了孩子打拼的人们,即使累,即使苦,为了孩子,还是奋力的博斗。

说到这,大自然真的很奇妙。总以为我们人类,作为食物链最顶端,拥有着区别于动物的思想,只有我们,才会有这些溺爱,这些叛逆,这些拥护,还有为了孩子不顾一切的做法。但这都是大自然的规律,从我们最早存在的时候就存在的一个东西,亲情与爱。看到动物们的故事,真的觉得它们和我们一样,即使我们不懂它们的语言,但是它们和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沟通”的世界,这种感觉很奇妙,感觉我无法表达清楚,大概也就是大自然的规律吧。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画面真的非常好看,每一个镜头都很唯美。无论是什么天气,光线的掌控都非常的好,动物的每一根毛发都散发着光晕。还有在动物的视觉角度上的那几个镜头,苍鹰的惊鸿一瞥,速度上给人的冲击感。还有熊猫的角度,从树丛下穿过。

但是说实话,我不太喜欢周迅的配音,可能是觉得太软了点,在震撼力上少了点感觉。也可能是迪斯尼的风格吧,就像是在讲童话故事。不过音乐配的真的非常好,紧张的气氛,悲伤的气氛,欢快的气氛,就是那么的自然而然。我最喜欢的是两头雪豹在最早的时候,气氛剑拔相张的感觉,很简单的几个画面,在剪辑师的切换节奏中,很简单的把紧张的气氛体现出来。

无论是从画面还是故事性上,这都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唯一令人可惜的是,这部电影相对BBC的动物世界而言,还是太拘谨。雪豹达娃的死只是匆匆的一眼带过,让人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也可能是好几个故事同时说的原因,总觉得每个故事还可以展开的更加一点,但是我猜导演也可能是为了“春去春又来”的剪辑手法吧,不需要太啰嗦,能表达清楚就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少年的你》观后感及影评

全文共 866 字

+ 加入清单

或许你和我一样,会不经意地看一下评分。最近一部影片以“豆瓣8.7”在网上引起强烈关注,该片就是于年10月25日上映的《少年的你》。《少年的你》是根据玖月晞小说改编的电影,由曾国祥执导,___、易烊千玺、尹昉、黄觉、吴越、周也、张耀、张艺凡、赵润南主演 。该片讲述在高考前夕,被一场校园意外改变命运的两个少年,如何守护彼此成为想成为的成年人的故事。

并没看过小说,我只是单纯的被网络高分所吸引,有点不敢相信的我又去核实了一遍,嗯,豆瓣评分8.6分,那是相当的高了。如此高评分,不去观看实属可惜,于是乎你心动化作行动。

影片一开始出来的便是本片主角___ 饰演的陈念,以她的青春成长记忆为我们讲述一个动人故事。涉及校园欺凌题材的影视作品,乐思资大叔我看过一些,这部影片同样也涉及该题材。电影的前半段情节紧凑,交代了故事的发生地,事件的起因、经过,各人物之间的关系。看完前面一大段,我是服气的,简明扼要,把我们带入到了活生生的校园欺凌之中。生活远比电影更残酷,影片中的欺凌场景我认为是很必要的,对于校园欺凌问题,首先就是该正视它。

影片后半段乐思资大叔我就有点看“累”了,以下为个人的吹毛求疵,纯属娱乐。

一、情节节奏感觉不太对,有点“慢”,而在一些关键点又把握不好,剪辑得突兀,比如欺凌者突然得求饶。what?还没发力呢,你就倒下了?

二、想展现的内容线有点多。前面主要讲述欺凌事件,嗯,挺好的,后面感觉其实是讲爱情故事,再后面又似乎是犯罪推理悬疑……感觉就是线很多,处理得好就是艺术,处理不好就会给人感觉看得累。与其每条线雨露均沾,不如主次分明突出重点,个人觉得这不是纯粹的社会题材片,也不是爱情片,更不是悬疑片,可能我看晕了吧。

三、片中其实还有个人物我认为也是很关键的,那就是欺凌团伙里的跟班,这种角色就是害怕被欺负而被动地加入团伙中的。观看前,原以为会将这种人物与主角面对欺凌时采取不同的处理态度来进行个对比,树立正确的三观。但是,结果是这个跟班她真的只是个跟班,没有伏笔,而主角最后却输了,输得很彻底很无奈,给人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压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年观看《废奴》纪录片有感精选

全文共 1445 字

+ 加入清单

2016年是中国西藏废奴的第57个年头,也是第8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为纪念这一重要时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制作完成两集高清纪录片《废奴》。下面是语文迷网整理的的废奴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观看《废奴》纪录片有感【篇一】

在县委的组织下,观看了电影《农奴》,尽管这已不是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但电影中的画面还是让我心酸。 这部电影反映了农奴的血泪史,讲述了解放前的西藏,强巴一家世代都是农奴。在他刚出生的时候,父母就被贵族老爷折磨致死,父母过世后随奶奶长大的小强巴,成了旺杰家的家奴,因为种种屈辱倔强的他不在说话。解放后,强巴随少爷朗杰会见进藏的解放军。他把朗杰摔下马,因为解放军的及时赶到而使他平生第一次免受惩罚。朗杰想把强巴帮在马上拖死,幸被铁匠格桑救下。强巴同兰朵去找解放军,路遇朗杰,遂纵马跳崖而逃。兰朵被解放军救起,强巴则被朗杰捉回要处死。伪善的土登活佛收了强巴当喇嘛。尔后朗杰阴谋叛乱被粉碎,又威胁强巴逃到国外,二人进行殊死搏斗。幸而强巴再次被解放军所救。强巴把土登活佛暗藏的武器交给解放军,并揭露了他的罪行。农奴获得了解放,强巴与参加了进藏工作队的兰朵相会,沉默多年的他终于开口说话。

1959年的西藏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百万农奴翻身解放,成为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世界上最后一块主要的奴隶制堡垒从此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伟大贡献,是人类文明史上光辉的一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央、各地方政府和人民给予西藏无私的援助。

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投票决定,将每年的3月28日设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西藏自治区人大与会的382名代表一致表决通过了《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关于设立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的决定》。设立“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将让包括藏族在内的全体中华民族永远牢记50年前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这一历史性事件。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50多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行使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各项权利,昔日的农奴成为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主人。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始终要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积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深入学习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与思想觉悟,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要以认真履职的成效来体现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忠诚,要当好农牧民的服务员,解决农牧民的所急所困,传送党和政府的阳光温暖。

观看《废奴》纪录片有感【篇二】

2016年是中国西藏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第57个年头,也是第八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为纪念这一重要时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制作完成两集高清纪录片《废奴》,并于25日、26日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出。

《废奴》着力于表现“西藏百万农奴解放”这一二十世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篇章,通过描述西藏农奴制的由来、农奴制的黑暗与残酷,讲述西藏废奴运动对于西藏和藏族同胞以及世界人权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展现新西藏的发展进步。

据介绍,为拍好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录片,本片借助1959年中国西藏地区废奴的影像资料,采访拍摄西藏废奴的亲历者、见证者和中外学者等,通过不同角度的讲述,还原真实历史、梳理废除封建农奴制的必要性、思考废奴对于人性解放和尊重人权的重要意义。

该片还将于28日20时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重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美食总动员的观后感《料理鼠王》影评

全文共 2083 字

+ 加入清单

小鼠追梦

——《料理鼠王影评

看过《料理鼠王》之后,绝大多数的人想必也想到了很多出自皮克斯的动画,比如《玩具总动员》、《虫虫危机》、《怪物公司》、《海底总动员》、《超人总动员》、《汽车总动员》、《机器人总动员》、《飞屋环游记》等等作品。因此《料理鼠王》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美食总动员”,说实话名字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当仍然是这部动画电影的内容、情节以及所有的技术问题。

我喜欢这个喜剧电影的内容,会让人看了几近忘了生活的烦恼,同时也给了我们激励:当我们面对梦想时也许会有一个个几近无法跨越的沟壑应该问问自己的内心:你想实现自己的梦吗?我们知道原来老鼠也有“军事化”的管理啊,原来老鼠也有兄弟情啊。多么人性化的电影,这不正是从另一方面告诉人类档他们遇到种种事情时所应有的反应吗。这也是皮克斯从《玩具总动员》开始就不曾丢掉的情怀,有些时候,只想被希望,亲情,友谊这些人世间最俗套、最永恒、最不能缺少的东西温暖一下,为什么不把自己暂时变成一个孩子,坦诚的去接受呢。 最可乐的当属老鼠们的军事化“管理”了,那个老太太把天花板打下来之后,发现无数只老鼠随着天花板一起“降落”了下来,老太太几乎要发狂地大叫,鼠窝的头头,雷米的爸爸大喊一声:“走!走!走!上船!”然后所有老鼠极为迅速但毫不混论的集体冲出屋子,奔命而去。最后,数百只老鼠们帮助雷米抓坏人,帮助雷米做菜的时候,也听从雷米的组织,分开行动,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料理鼠王》的复杂程度,早已经不是十多年前《玩具总动员》可比。当年的玩具是各种规整的形状,材质也不过是塑料,而《料理鼠王》中的五花八门的食物本身,就已经有各种软硬不同肌理不一样的材质了。要用3D将这些东西做得让人感觉可以吃,其中的困难不言而喻。而食物正是这部电影的技术重点,据电影上映前的一些采访花絮看,皮克斯公司的员工们为了食物看起来比真的还好吃,跑到一间餐馆的厨房接受了烹饪课程。所以,当雷米拿起一颗面包屑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到面包里面一丝一丝的质感,你会觉得那就是面包,而不是数字堆砌来的代表面包的形状和颜色

食物之外的各种技术问题,在这之前的各部电影中都看到过皮卡斯的天才发挥。毛发的表现是在《怪物公司》中的怪物身上解决的,《料理鼠王》中雷米和他的兄弟的毛,林奎尼的卷发、克莱特的直发都各自真实的让人想摸一把。肢体的柔韧感是在《超人总动员》中解决的,《料理鼠王》中,林奎尼在厨房中拽着到处跑的动作更是丰富自然;水的技术早在《虫虫特工队》中就有涉及,到《拯救莱莫》中到达顶点,《料理鼠王》中雷米进入下水道之后被卷入汹涌澎湃的水流,然后水流由湍急到平稳的过渡,比《海底总动员》里海洋的一大片的水更细腻;金属材质在运动中的管线色彩变幻则在《赛车总动员》中被重点对待,这让《料理鼠王》中锅碗瓢盆,以及不锈钢的灶台能够看起来赏心悦目。人们在看电影时不会想到“这些是怎么用电脑做出来的”之类的问题,这边是技术的神奇之处。

《料理鼠王》最让我感动的话来自一开始凶神恶煞的评论家艾格为艾米的菜写的评论,但不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但伟大的艺术家可能来自任何地方”,也不是“但有时候,评论家也会冒险,那就是在他们发现并维护新生物的时候,世界对新的天才和新的创造总是不友好的,新生事物需要人们的

包容”,而是“很多时候,评论家的生活很简单,我们的风险很小,我们也很享受可以随意品评厨师和他们厨艺的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我们肆意地做出批评,随心所欲,哗众取宠,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在许多情况下,即使是在普通不过的垃圾食品,它本身都要比我们的评价有意义得多”。这是一种可贵的生活态度,所有人都需要被尊重我们可以口无遮拦的对任何人或事物品头论足,但人们应该有的是给予这些被评价人或事物身上哪怕一定点价值的尊重。

毫无疑问,迪斯尼在人物刻画上是绝对成功的,他改变或创出的动画角色伴随了每个孩子度过了最美美好的童年时光,也勾起了大人们的美好回忆。他的原则上看上去异常简单,人物仿佛就好人和坏人两种,谁好谁坏税征税写看的明明白白通通透透。《料理鼠王》中角色的性格一如既往的典型、突出,但有趣的就在于,整部电影里完全找不到真正坏到极点的大恶人,所谓的几个反面角色却也不仅带给人一种又爱又恨的复杂感受。冥冥之中,仿佛在电影中的每个主要角色身上,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从此幸福的生活下去”是无数童话的结尾,也是在这个愈发乌烟瘴气的世界,一些动画片愿意保留的段落,你尽可以说这是一种掩饰现实的无稽之谈并对它嗤之以鼻,但有时候,这就是随着时间改变人心中没办法改变的最真实的愿望。一些“幼稚”的动画片勇敢地把愿望说了出来,你却还要嘲笑这种勇敢,简直是差劲较劲以及没劲极了。

《料理鼠王》没有忽视现实,没有试图改变“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状态,没有把老鼠变得多么伟大,电影里人们依旧会恶狠狠地骂雷米是“恶心的东西”,但这些不是重点。我们知道这世界的真相是什么,我们知道现实有多么不可理喻,我们知道很多事情不可能改变,但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也一定要让真相和现实统治我们关于美好的期望和想想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纪录片周恩来的外交风云观后感

全文共 1241 字

+ 加入清单

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前,我看过很多红色系列的影视作品。怀着一份又一份悲壮的心情领略了伟人的风采,体会到了抗争的艰辛,也充分认识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来之不易,以及巩固国家政权的巨大难度。有时候也会感慨,为自己没能亲身经历那个年代而感到惋惜。

在众多的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中,周恩来是我心目中最优秀的一个,也是最和蔼的中共领导人物之一。虽没能亲眼感受其人格魅力,但在影视作品中王铁成扮演的周恩来中也能略微地感受到一些。但是看了大型文献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我的感觉却发生了根本的扭转:无论多么优秀的天才演员也无法完整地再现一代伟人的风采,真实具有不可超越的魅力,这也是文献纪录片的独特优势。

伟人的丰采并不是一种抽象的品质,而是从举手、投足中流露出来的精神气质,它往往表现在微小的细节上。周恩来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好总理,具有杰出的政治、军事才华,也是一位无与伦比的外交家。

1954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倡导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把中国爱好和平的友好形象展现在国际舞台上。1955年,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去印度尼西亚万隆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面对其他国家的挑衅,他用他超群的智慧、平和的心态轻松的化解了。他高举反帝旗帜,倡导“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原则,为会议的圆满成功作了很大的贡献。周总理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很多国家领导人及人民的好感,并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中国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后来,面对苏联的外交困境及美国的经济封锁,他竭力的寻求出路。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不久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下台,中国开始跻身于世界大国行列,这增强了我国外交的谈判地位,为外交成功提供强有力的国力支持。20世纪70年代,中美重新打开了交往的大门。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主动上前和周恩来握手。1978年,中美正式建交。至此,中国外交已全面展开。

周恩来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外交家,基辛格说他“具有超凡的人格魅力”。“我从来都钦佩他温文尔雅的风度,超群的智力以及对他人的体贴关怀,在我所遇到过的各国领导人中,我把他排在前五位。”这部影片展示了周恩来作为一代伟人的丰采、品质和才华,成为一部真实的、由周恩来用实践主演的历史伟人传记片,一部活的历史。

有时候,我会拿周恩来和毛泽东作比较。他们两个都是开国英雄,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人生的篇章上,我更喜欢周恩来,也更加羡慕他丰富的一生。也许这是他作为一个外交家所获得的,而毛主席却没有的那份品味大千世界的经历。

我知道,在周恩来的精神世界中,他那复杂的忧国忧民的精神就像一杯苦酒,愈弥久愈散发无尽的清香。周总理的一生,是光辉伟大的一生。他的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周总理对百姓、对国家的态度一点都不为过。他的精神已穿越了历史的烟云,随着社会的发展历久弥新,人们对他的怀念也历经了时代的风雨,更臻深厚。

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他永远活在中国各族人民的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年反腐纪录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全文共 904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8集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在央视播出,在第一集《人心向背》中,全国人大环资委原副主任、云南省委原书记白恩培,河北省委原书记周本顺和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等三名落马的原省部级官员同时“亮相”,现身说法。镜头中,他们对自身的违纪违法行为进行自我剖析和忏悔。

《人心向背》“猛料”十足,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细节。无论贪官落马前后的容颜落差,还是不无诚意的忏悔;无论贪官处心积虑追求奢靡,还是大肆搞迷信,无不让人受到触动。其中,最让人反思的也许是周本顺这句话:从小我们吃过很多苦,所以是从贫寒之家出来的,从小就痛恨贪官,到最后自己成了贪官,我感觉这是一个莫大的悲哀。

痛恨贪官却变成了贪官,在追悔莫及时说的这段话,可信度应该颇高。当年的穷孩子为何成了大贪官?当年颇有志向的才俊为何沦为人人不齿的腐败分子?

粗略说来,不外乎以下原因。一是随着权力的扩大,敬畏意识却弱化,理念和信仰抛了锚。为享乐而将党纪国法抛在脑后,甚至有种再不捞钱就来不及了的“紧迫感”。比如有贪官称,看到商人住豪华房子,坐豪华车,还买私人飞机,我也追求像他们一样的生活,这思想就变了。

二是权力越大,诱惑越多,但缺乏节制,终被诱惑俘虏。周本顺说过,我只看到了里面的五光十色,没有看到里面的刀光剑影。商人和官员勾肩搭背,显然不会做赔本买卖,而是以诱饵钓大鱼。以白恩培为例,其妻看中个手镯,大概1000多万元,让某商人购买。如果不是白恩培手握大权,能满足商人所需,他们会如此舍得下血本吗?

还有,落马的省部级官员都称得上一方诸侯,他们没有受到足够监督,相反在任上权力过大,大到一度可以为所欲为,最终落入法网。“官当到了我这个级别,制度对我而言就像牛栏里关猫。”“官当到我们这一级,就没有人敢监督了。”这些也许有夸大其词的成分,但从中可知,一些官员到了一定级别确实不受足够监督,这也是他们乱来的重要原因。

如今,中央已明确提出,反腐败必须保持高压态势,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一旦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形成,官员想腐败也不易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纪录片《正道:基础教育改革启示录》观后感

全文共 890 字

+ 加入清单

《正道》一片以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例,分为挑战、均衡、素质3个部分,立足中国基础教育现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讨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途径与方法,通过展现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主要内容,评价其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锋意义和对中国教育未来的启示和价值。

好学校和差学校的巨大落差,塑造的是两种落差巨大的人生命运,持续的矛盾积累必然深刻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前程。西安市迎难而上大胆创新,通过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等实现教育资源相对均衡化,其中多项设计和措施领先全国,四年来成果显著。

现行教育体制暴露出的问题,早已经是铺天盖地,尤其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早已经成为阻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绊脚石,成为阻挡人人同享教育公共阳光温暖的乌云朵。

尽管,从教育部到各级政府,从网络到媒体都在呼吁实施必要的教育制度改革,破解当前教育行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但是,我们看到的依然是各地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值得肯定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在教育改革中动了脑筋,花了力气,解决了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实现了教育资源基本共享,教育水平同步提高的目的。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则犯了影响教育发展的短视错误,对教育工作缺乏立足长远的战略眼光,只顾及到本地政府眼前的经济利益,不能及时纠正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甚至对一些不合法的教育措施采取默认态度,从而导致同一地区各学校之间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生源和质量悬殊越来越大,如此发展下去只会把教育推向一个畸形发展的道路。

可是同在一片蓝天下,同样一部《义务教育法》为什么会执行出如此截然不同的效果呢?笔者以为其根本原因就是各地方政府不同的施政纲要、不同的发展思路差异所致,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延伸机构,就应该不折不扣的按照国家的相关法规,再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实施好教育发展战略,而不应该用变了味的执行力,维护自身的小算盘,这样不但是对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不负责任,更是对国家大政方针的阳奉阴违。所以,要想真正破除教育当中存在的顽疾,必须出台贯彻《义务教育法》的相应考评机制,将教育的发展与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有机统一,使地方政府实施公共权力的同时,更要承担相应的义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才有可能得到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