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纪录片伊犁河影评【汇集20篇】

功夫熊猫的对话电影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下面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纪录片伊犁河影评,欢迎阅读鉴赏!

浏览

2470

作文

794

迁徙的鸟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2241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部节奏缓慢的电影,却讲述着一个漫长的故事。小从刚出生,到长出羽毛,再到张弛飞翔。短短的两分钟,春夏秋冬,已复一年。灰雁,飞越1800英里,从欧洲西南部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短短几个字,展现了一种震人心神的力量,也瞬间让人明白了这部电影的魅力,就是用最简单的温暖带给你一种发自内心的震撼与感动。

候鸟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一个关于归来的承诺,他们的旅程千里迢迢,经历了危机重重,只为了一个目的:生存。候鸟的迁徙是为生命而战。这是影片开头的话,精炼,简洁,点明中心就好,不必多言。

他的脚上缠着了绳子,用尖尖的嘴巴,抬起脚,弯着脖子,想把它咬下来,呵呵,他灵动得那么可爱,惹人怜惜。余光中曾说过,一切的美都是从惹人怜惜开始的。而这些大雁,体现着的则是自然的美,那是最纯粹,最干净的美。一切的滥美之词用在形容自然上都显得那样肤浅,粗俗,而我不会那么多的唯美词语,我只知道,看着那一幅幅的画面,我惊住了,我听到了来自心灵的声音,很空灵的声音,回荡在心里,好像一下子就变得清明了许多,一切混沌的思想,杂乱,刹那间被洗涤,那种清水流过手心的感觉,那是我最爱的感觉,好像我离完美很近,很近。

气象之美

日月星辰,云雪雨露,春夏秋冬,昼夜晨昏。影片随着拍摄的进度,展现给我们了不一样的节气,不一样的色彩。春意盎然时,一片翠绿直晃人眼,“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大雁们似乎也因着这生机盎然的天气,总是蹦跳着,很欢乐的样貌。冰封大地时,苍茫无边,皑皑白雪,素裹银装。“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我不禁有点担心当毅力不在是唯一的条件,他们还能坚持吗,。毕竟,他们那样瘦小,他们能抵御严寒的侵袭吗,能忍过饥饿的煎熬吗,能挨过这茫茫的雪吗?

情感之美

影片不止一次展现了大雁的情感,令我影响深刻。犹记得一开始,便是妈妈忙碌的帮小鸟觅食的场景。鸟儿们,呆在窝里,张大着嘴巴,不停的叫着,“妈妈,妈妈”。那是自然界最大的恩赐了吧,亲情,没有哪个造物主能创造出如此完美的爱,无私,伟大,不分物种,不分地域,不会被时刻阻隔,被地域分开。看妈妈用翅膀,护着小雁,看妈妈用尖尖的嘴巴,啄着小鸟,与他嬉戏玩耍。感情,重点体现的就是那两只白天鹅,头颅相抵,构成一个完整的心形,与水中倒影交辉相映。最浪漫的象征,他们轻吻,拥抱,脖颈相依,互伴前行,不离不弃,生死相许。经历过惊天动地,最终细水长流,在征途上鼓励,互助,扶持。感情,将两个互不相识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齐,再也不能分开。

歌声之美

影片没有过多的背景音乐,只有雁儿们或低沉或高亢的鸣叫,只有翅膀划过高空的时呼呼风响,只有扬起的水花再次掉落水中和海浪相互拍击的声音,只有悠扬旷远的乐声。那些空灵的乐声,为丹顶鹤和天鹅们的舞蹈鸣响最好的节奏,为新生的雏鸟欢喜唱诵。天籁一般的歌声甚至与鸟儿们一齐越飞越高。

迁徙之美

飞翔始于小男孩剪开梦想的绳索,越过湖面,麦田,桥梁,飞过丛林、沼泽、自由女神像和艾菲尔铁塔。每一个身影,轻轻划过的,是我们的心田,留下了最深的记忆。

白天鹅在红色的河流上滑翔,一道绚丽的白,宛如星辰滑落天空;黑色的斑头鹰在白雪的映衬下,与远处的山脉对照呼应;墨色天空中的鸟和月;繁花似锦的大地上银白飞鸟。仙鹤展翅翩翩起舞,行云流水一般,轻盈而又舒展;成群的海鸥并起直飞,气势磅礴,冲击视觉。

迁徙的过程,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副画,美得令我心惊,令我动容。自然的美不单单在色彩,在雄壮,在奇特,更多的美在灵魂深处,美在每一个角度都能带给你最深的感动。

“飞翔不是体力和智力能够解决的,它是一个奇迹”,有个诗人这样说过。

名导雅克·贝汉说:“飞翔对鸟来说不是人们想象的什么乐趣,而是为了生存而拼搏。它们要穿越云层、迎着暴风雨,许多困难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

人与自然

我们坐在荧幕前,看到的是鸟儿们飞翔的姿态,一展翅,一跳跃,觅食,休息……每一个流畅的曲线,都是最完美的弧度。我们体会到的则是鸟的精神,由内而发的一种毅力,令人深深地折服。这种折服,是人类最后的救赎,然而,有人依旧没能体会这其中的美。

关在笼子离得野鸭们,凄厉的叫着,追赶着,却逃不脱细小的网洞,逃不脱人类的掌控。当一幕幕自然美景展此刻我们面前时,那三辆割草机,出现的那样不合时宜。娇人可爱的鹦鹉,关在牢笼中,失去最珍重的自由。一声声的枪响,我如坐针毡,揪心般的疼。突然就怨了,恨了,人类与自然,本是一体,何苦相逼。

好在虽然影片偶尔会有人类的痕迹,却无从掩盖鸟的光芒。笼子,收割机,轮船,铁轨……那些都只是飘过的物件,甚至被讽刺为歇脚点。那本完全是一个鸟的世界,一个人类无从踏足的世界,一个干净的纯粹的世界,却被人类的私欲与血腥,狠狠的破坏着。现代社会真的进步了吗?进步到,连鸟都不如,进步到再也找不到一片净土,安放我们的完美,进不到只能在影片中寻求自然的美,我们明明就身处自然之中,可我们丝毫感受不到安详,清净的美。在欣赏影片时,我想大家大概会忽略吧,时代,科技,高楼大厦,金碧辉煌,那些是不是不美丽了啊,是不是很做作,很刻意,很虚假呢?这一刻,我们以前所坚信的所追逐的,都变得虚无缥缈了起来。

“自然界的美是自然的、纯粹的美,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我们在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中,灵魂能够得到陶冶净化,身心能够得到哪怕是暂时的自由。这对健康人性的培育是十分重要的。”

就这样,鸟儿们又飞回当初的地方,再一次飘过老妪,享受人与自然的亲切。影片结束时,我的心还不能平复,还依旧爱着那种跳动着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纪录片《我的长征》观后感

全文共 1163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是毛主席为红军题的一句诗,从中,我们便可体会到红军当时那艰苦的日子。红军整天生活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之中,面对下一个血肉横飞的人可能就是自己的时候,红军们选择的不是逃走或者投降,而是站到了更前面,以先锋的身份冲入敌人军中,英勇战斗,就算牺牲了,也为祖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党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转眼间,70年过去了,现在已经进入了新世纪,但人们还是忘不了红军,忘不了长征。今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学校组织我们去观看了《我的长征》这部大型革命史诗和大型文献纪录片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王瑞参加红军革命中发生的事情。在渡赤水的时候,王瑞一家四口参加了红军,但在以后的革命过程中,本来的四个人却慢慢地一个一个少了,最后只留下了王瑞一个人,是毛主席一直以长辈的身份来抚慰他,才使王瑞从绝望中走出来。

影片中,我感触最深的是王瑞姐夫英勇牺牲的片段。红军在飞夺泸定桥时,王瑞姐夫冲在前面,当先锋开路杀敌,王瑞则在后面用枪扫射作掩护,要知道,红军先锋可是在四条铁索做成的桥上冲啊,下面就是急流,要是掉下去的话,一定会没命的!先锋们小心翼翼地要从桥的这头趴着身体爬到桥那头,一边要小心敌人的子弹,一边要小心身体下的铁索,直取敌人死守的桥那边,才能使身后的大军通过。

一些先锋被敌人的子弹击中牺牲了,余数不多的人依然勇往直前。随着乒的一声,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了王瑞的姐夫,王瑞姐夫咬牙忍痛,用双手紧紧地抓住铁索,王瑞看到后万分焦急,想马上冲上前去拉住姐夫,因为姐夫现在是他在世上的唯一一个亲人了呀,但因为十分危险,战友们拦住了王瑞,王瑞的姐夫再也坚持不住了,双手松开一只,又松开一只,人掉入了江水之中影片断了一下,画面定格在王瑞姐夫掉入江水的情景处,看到这里,我心中涌起许多许多的感慨:一瑞的姐夫刚刚遭受到一个巨大的打击--------自己心爱的新婚妻子、王瑞的姐姐,在过彝区的时候被彝族人杀害了。经过这么大的打击,王瑞的姐夫没有被灾难痛苦打倒,依然一心一意地投入革命,冲锋陷阵,直到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真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跟着毛主席走!这句话是王瑞的父亲和他最敬重的连长说的,正是因为这句话,才使失去了所有亲人的王瑞重新站了起来,是毛主席的正确领导才让红军反败为胜。王瑞,虽然只是一个16岁的小孩,但他经历的却要比我们现在的同龄人多得多,16岁就已经在战场上杀敌为国,可以看出他是个爱国的孩子。比起现在,高科技时代的我们,那时的生活太苦了,但是现在的好日子都是象王瑞那样的革命先辈付出很多的牺牲才换来的,我们要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现在的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只有学好知识,掌握本领,将来才能为国争光!

70年光阴,跨越了两个世纪,长征已成历史,精神却永恒!我们要学习红军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热爱祖国的革命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央视最美逆行者观后感影评

全文共 1194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人用自身的担当与责任书写着每个时代独有的“英雄”。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无时无刻不牵动着华夏儿女的心,“最美逆行者”们在一线奋力抗战。闪现出无数英雄,那无数令人感动的场景,让我们深深地记住他们。“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感恩,感谢是我此刻最深的感受!

他,今年已是84岁高龄,却一直在武汉防疫最前线。他,就是我们的大英雄——赫赫有名的钟南山院士,带着坚定的决心与病毒斗争,他勇敢无畏,挺身而出,永远冲在前线,他曾说过:“把所有重病的人都送到我这里来。”这一句话是多么坚定自信,铿锵有力,这句话是需要一个多么博学多才,不畏死的英雄人物才敢说出来。多么让人敬畏的老人。他,值得我们永远的铭记和敬重。也让我立志长大要做像钟爷爷那样的能为国家立解危难的人。

还有一个女医生也十分让我敬佩。她是中共党员,医科院院士,医学部教授……可厉害了呢!这位就是李兰娟院士。疫情汹涌之时,武汉危急,她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武汉封城”!这一有效措施防止了新冠病毒大范围快速蔓延。一位73岁的老人,在危难面前,勇敢地挡在14亿中华儿女的身前,这怎能不叫人感动!更让人敬佩的是,在武汉时她不顾自己的安危,每天只睡三个小时,不分昼夜地带领着他的团队,研制疫苗,寻找病毒的根源。当看到她憔悴的脸庞,我心痛不已,她这个年龄本应该是像我奶奶一样坐在家中安享晚年的时候,可她却为了我们的祖国不辞辛劳,夜以继日的工作。想到这里,我的眼睛突然湿润了。她,真不愧是我心中真正的巾帼英雄。

我的身边还有这样一群不是医生护士,却冲在第一线的人――他们就是社区工作者。我的妈妈,她也是社区工作者的一员,从正月初二开始没有假期的奔波于各个小区做访查排查统计工作,甚至很多晚上也要加班排查。我是多么希望妈妈在这个时候可以留在家中,多陪陪我和姐姐,多么希望她能休息休息啊。每天我和姐姐只能自己在家中学习,心中不免也会有埋怨和担心。有一次晚上我任性的抱着妈妈不让她出去工作。妈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我们的祖国现在正面临危难,我们不是医生,不能为国家冲在前线。可是我可以尽我自己最大的能力,守住身边参与疫情防控,才能保护更多人的安全。听了妈妈的话,我的内心十分感动,我再也没有任何怨言,慢慢的也更多的了解了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一个口罩就是她们全部防疫装备,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城乡的每个角落,他们要敲开一扇关上的门,只为了排除每一个隐患。

当我们在抱怨着在家里呆着无聊烦躁时,多想想还奋战在最危险的一线英雄们,他们为了战胜疫情连家也回不去,我们真该知足和感恩了,现在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不出门,不给国家添乱,不让英雄们的付出白费。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英雄”,此时此刻战斗在一线,救死扶伤,迎难而上的医护工作者就是伟大的英雄。感谢一直战斗在一线的抗议英雄们,相信有你们,相信只要每个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我们祖国一定会战胜这场无硝烟的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905 字

+ 加入清单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开始向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北山高地发动疯狂进攻。上甘岭位于五圣山上,是志愿军中线的大门,也是扎进联合国军心窝的一把钢刀。在不到4平方公里的高地上,联合国军动用两个师的兵力,在飞机、坦克、大炮的配合下,连续发动了进攻。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19日晚,黄继光所在的第2营奉命向上甘岭右翼597.9高地反击,必须在天亮前占领阵地,为整个反击战的胜利奠定基础。联合国军设在山顶上的集团火力点,压制住志愿军反击部队不能前进。营参谋长命令第6连组织爆破组炸掉它。第6连向敌军发起五次冲锋,未能摧毁敌军火力点,而且一个又一个战友倒下去。这时离天亮只有40多分钟了。时间就是生命。在这关键时刻,站在营参谋长身旁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他掏出早已写好的决心书交给参谋长,恳切地说:"把任务交给我吧,只要我有一口气,保证完成任务"。黄继光在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

营参谋长转过身,沉思片刻,面对黄继光坚定地说:"黄继光,这次任务就交给你。我任命你为第6连第6班代理班长,一定要完成任务。"参谋长当即任命黄继光为6班班长。黄继光接受任务后,立即提上手雷,带领两名战士向敌军的火力点爬去。他们在照明弹的亮光下巧妙地前进,当离敌军火力点只有三四十米时,一名战士牺牲,另一名战士负重伤。黄继光的左臂被打穿,血流如柱,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毫无畏惧,忍着伤痛,仍然一步不停地向敌军火力点前进。在距敌军火力点八米的时候,他举起右手将手雷接连投向敌军,但由于火力点太大,只炸毁了半边,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地堡内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志愿军反击部队的冲锋受到阻止。这时,黄继光再次负伤倒下。天就要亮了,这时黄继光身边已无弹药,身体又多处受伤,他顽强爬向火力点,冲着敌军狂喷火舌的枪口,挺起胸膛,张开双臂,扑了上去。刹时,敌军正在喷吐的火舌熄灭,正在吼叫的机枪哑然失声。黄继光用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高喊着"冲啊!为黄继光报仇!"踏着黄继光爬行过的道路,很快占领了阵地,全歼守军两个营。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3609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一部由柴静自费拍摄的霾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引起了巨大反响,雾霾笼罩,连呼吸都成了奢侈。通过视频网站、社交网络等共同的力量,让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再次认识到雾霾的危害,并且形象化的对雾霾的构成做了解读,并且通过柴静的行为来告诉我们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柴静的《穹顶之下》是我唯一一个没有使用快进,从头看到尾的国产纪录片。不夸张说,它代表了我看过的国产纪录片最高水平,值得每一个生活在雾霾阴影下的国人观看。柴静在片中讲述了三个问题,什么是雾霾,造成雾霾的原因,我们该怎么办。

《穹顶之下》获得大众支持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争议。多数批评来自质疑片中内容是否科学,结论是否严谨,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否有效。尽管这些批评有它们各自的合理性,但我认为瑕不掩瑜,并不影响《穹顶之下》成为一个经典的雾霾科普片。毫无疑问,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到了严重影响每个人生活的程度。尽管雾霾是否造成癌症发病率上升等问题还存在争论,但以此否定《穹顶之下》,我以为属于见木而不见森林的做法。而且柴静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也表现得比较严谨,我在本文最后会对这些问题简要谈谈看法。这个文章重点谈《穹顶之下》反映的两个重要经济问题。惊讶的是这些问题在讨论中并没有受到多少重视,但我认为它们是这个新闻调查的核心贡献。

《穹顶之下》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大胆批评了中国政府在环保方面的两个硬伤。第一,该伸手的管理的地方没有出手,造成环境严重恶化,走了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第二,不该伸手的地方手伸太长,以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为理由鼓励和发展了一批污染严重,效率低下的企业。

一.该伸手的地方没有伸手

环境污染是典型的市场失灵案例。市场经济中,价格是最强大的经济调节方式。谁使用资源,谁支付应有的价格,以此避免对资源的滥用。但环境问题却不能通过市场解决。如果没有政府管理,污染者不用为污染环境买单,最终必然造成环境恶化。

尽管中国从90年代就一直声称不能走其他国家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但最终还是没能幸免。为什么中国已经意识到环境污染问题,出台了那么多法律法规,但最终仍然重蹈覆辙?有人甚至以此为由,提出“先污染再治理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以此为中国政府解脱。这种观点其实完全是无稽之谈。

当初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环境污染的问题,当时向天空中排放黑烟的烟囱甚至一度成为工业化和经济发达的象征。因此这些国家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尚属情有可原。但在目睹发达国家在环境问题上吃过各种苦头之后,在已经颁布了各种保护环境的法律来避免重蹈覆辙之后,中国再次踏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就显然属于政府失职造成。中国并不缺环保法律,但柴静在《穹顶之下》全方位展示了中国环保法律形同虚设,政府纵容甚至直接参与作假的情况。比如卡车作为一个重要的空气污染源,没有得到控制,没有安装任何废气过滤装置的大卡车却被政府颁发合格证。这背后必然存在腐败和不可告人的金钱交易。当然,同样的腐败问题也存在其他的发展中国家,造成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有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这种情况下,与其说环境污染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如说它是政府腐败带来恶果的客观规律。

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要责无旁贷地要维护一个公平有效的系统,不能依赖什么个人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因为缺乏一个公平有效的系统将造成劣币驱逐良币,谁不污染谁先破产。因此,柴静在片中指出“坏的制度逼你去污染”,可谓一语中的。类似现象存在其他市场失灵,但政府却没有尽到责任的问题中,比如造假和交通违规等。政府该伸手管理的地方没有尽到职责,问题就难以解决,甚至事态更加恶化。因此,《穹顶之下》带来的思考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政府在环境问题上的失职,还应该包括造假,食品安全等其他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市场失灵问题。

二.不该伸手的地方却伸了手

柴静在片中批评了中国的国企垄断行业。她除了认为能源企业的垄断造成了中国能源升级缓慢,仍然依赖污染严重的煤炭外,还批评了钢铁等大量消耗能源却不盈利,产能严重过剩的“僵尸企业”。正是这个原因,《穹顶之下》被一些人打上反国企,试图私有化国企的标签。究竟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是否合理,产能过剩的国企到底多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的环境污染?这些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不可能期待一个科普性质的新闻调查得到结论和解决问题。但柴静有理由提出质疑,并提供客观的数据来支持自己观点。持不同意见者完全可以就事论事加以反驳,而不是打上意识形态的标签。

无论如何,中国存在严重产能过剩确实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而政府重点保护的国企行业也确实充当了重要角色。刘海影博士在《中国巨债》一书中对中国的过剩产能有详细的数据分析和论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照阅读。这些产能过剩的行业的的确确包括了污染严重的钢铁,煤炭等政府垄断行业。政府对这些行业的补助和保护,毫无疑问是对环境污染的补助,加剧了中国的环境问题。因此柴静提出的观点并非捕风捉影,为黑国企而黑。

而且环保部门自己的官员在《穹顶之下》里也吐槽了监督这些国企在的难度。首先,国企领导自身就是政府官员,甚至比环保部门领导的级别还高,怎么去监督?其次,国企在环保方面的数据不公开,无法对这些企业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如果国企真的不愿意在环境问题上背黑锅,就应该公开这些数据,通过严谨的研究还自己清白。最后,对于大型国企,创造就业和社会稳定也成了最后的政治挡箭牌。不少领导声称,提高环保标准,企业关门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引发社会动荡怎么办,谁负责?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些企业成了“太大而不能倒”的企业,不仅在环境污染问题上,在获得金融资源和其他资源方面也一样存在类似的不合理逆向补助的问题。

因此,柴静在《穹顶之下》提到的国企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尽管程度如何需要数据进行量化分析。而缺乏类似量化分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数据的不公开和不透明。《穹顶之下》能否成为一个开启此类研究的契机?我们拭目以待。

一些批评者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直接对立起来,认为中国目前是发展中国家,不应该采用西方的环境标准;如果强调保护环境,就会降低中国经济增长,削弱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些观点听似有理,但存在很强误导。首先,中国采用的环保标准已经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现状,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标准。其次,污染环境获得的成本优势根本不能称之为“国际竞争力”,属于饮鸩止渴,杀鸡取卵的行为,不可能长期持续。不客气地说,这种通过污染自己环境来压低产品价格的做法,从本质上讲是牺牲自己的环境来补贴国外消费者的愚蠢行为。

作为科普性质的新闻调查,《穹顶之下》最大的贡献和成功,是对大众环保意识的唤醒。市场在环境问题上的失灵不仅表现在污染人不用买单,而公众也往往不重视自己权利受到的伤害。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存在空气中,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比空气污染甚至有过而不不及。为什么单单雾霾问题得到这么多人重视?原因很简单,雾霾比其他污染更直观,直接受影响的人数更多,而且直接影响到了最有话语权的城市人群。在过去几十年中,尽管大众的环境权利一再被污染企业侵犯,多数人基本都采取了事不关己的态度。希望《穹顶之下》带来一场环保意识的变革,推动大众主动参与和督促政府做好环境工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大家都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改善环境才可能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此外,《穹顶之下》还成功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选题好,瞄准了一个关系的民生的重大问题。我1999年到美国求学后,每次回国除了为国内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亲朋好友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而高兴,一个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空气质量的恶化。一次到北京开会,前一天晚上有朋友专门打电话提醒我北京的PM2.5又爆表了,让我去前买个防毒口罩备用。电话结束后,我坐在桌子前沉默了很久,哭笑不得。

第二,《穹顶之下》内容相对客观,资料翔实,问题深入。柴静的采访非常专业,敢于理性地挑战被采访者的观点,以此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最可贵的是在影片制作上充分考虑了观众的承受能力,通过直观形象的形式进行科普。和多数说教式国产纪录片不同,柴静在《穹顶之下》里通过数据,通过不断提出问题而引发观众思考。尽管有人指责该片不够严谨,但作为科普片,我认为柴静已经做得非常出色。她采访了普通民众,医疗和环境专业人员以及政府官员,从多个角度展现了雾霾问题。就客观性和真实性而言,比崔永元的转基因调查高出无数个数量级。比如她并没有一口咬定雾霾是造成中国癌症发病率上升的原因,而是通过医生之口用猜测的语气提出这个问题。她更没有把女儿的病归咎到雾霾,而是作为自己更加关心健康和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人认为这种表达方式存在误导性,这个完全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作为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观众,不应该被这种表达方式误导。

此外有人甚至以柴静的私生活为由,或者臆测她收了国外敌对势力的资金,真正意图是破坏和私有化国企这些阴谋论的角度反对《穹顶之下》。这些情绪化的反对根本不值得浪费时间反驳。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高考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716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高考每年一次周而复始,举国上下命运攸关,他是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的考试,是触及千万个中国家庭的考试,是改变无数人命运的考试。

毛坦厂,大别山路的一个不到3万人的小镇里,外来的复读生和陪读家长接近2万人,本地却成了少数族群,毛坦厂镇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高考镇。毛坦厂中学复读生8千多人,应届生三千余人,号称“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在这里学生们以新的心态重新面对高考,镜头锁定程教师所教的复读班,在自习课上,不会出现任何开小差的声音,整个房间洋溢着学生们的热情,在教室的纸板上有:“这期间没有老师的监事,只有上帝的望远镜。”

学生们无需任何人的监视,在这里你努力了会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你不努力社会将把你淘汰。

在这些人物中最深刻的是吴世廉和何飞,吴世廉在高一高二时成绩优异,在学校中前300名,在高三时成绩下滑到了3000名,吴世廉父亲曾有一个工厂,为了孩子上学关掉厂子,到学校当保安队队长,他们家没有出现过大学生,当年他高考与大学失之交臂,由于吴世廉成绩急剧下滑,家长和老师精心开导,最终在高考中取得了526分,他的父亲泪目了,这么多年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何飞家庭条件很不好,他在应届高考中对高考没有概念,在临近高考时有了悔悟,就像他自己说的,我遭到了报应,因为我以前笑的太多了,最终以失败告终,没有考上大学,其实家庭条件并不决定太多,如果是自己有足够的信念,又何妨,如果今天不努力就会变成明天的何飞,该努力时不努力在想,努力时为时已晚。

第5集中有45万中国学生选择出国留学,4年就要150万人民币,对于自费留学学生的希望破灭了。所以高考是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竞争真的很残酷,别人努力学习你就要比他更努力,我们没有理由不自己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教师观看纪录片《为了和平》的观后感

全文共 1286 字

+ 加入清单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进,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熟悉的歌曲、优美的旋律,这是上个世纪50年代人激动人心的美好、重要的回忆。中国一向提倡和平,不愿引发战争,但这种表现却被其他国家认为是软弱、无能的行为。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晚清与民国时期,中国签署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对于世界各国列强的侵略中国均选择了退让,但中国一味的忍让却没有换来各国列强侵略的魔爪,导致中国的国土一块块被分隔。幸运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渐渐的摆脱了“东亚病夫”、“支那”等污辱中国人的字号,尤其是60多年前的那一场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朝鲜的一项群众性运动。朝鲜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在朝鲜内部爆发,美国立即出兵干涉其内政,中国人民解放志愿军携海、陆、空部队在1950年10月19日越过中朝边境援助朝鲜抗击美军,抗美援朝战争持续了两年九个月零八天,于1953年的7月27日朝鲜时间22时停战协定正式生效。

那究竟是一段什么样的抗战历史呢?中国是如何在一个装备极其落后、后勤资源保障薄弱的境况下抵抗一支现代化装备的美军,让美军不得不宣布停战的呢?那个时期,中国军人没有防弹背心,也没有接受过“斯巴达式”训练,更没有火力强大的HK53、M16A2卡宾枪作为火力支援,有时候甚至三天三夜都没有食物供给。但他们依旧凭借着自身顽强的信念与作战意志,加上满怀着对新中国几亿人民负责的精神力量,才使中国军人在世界上赢得了尊严与生存。

著名军事战略专家、国防大学教授戴旭就对抗美援朝一战对中国的影响,作出如下评价:

“抗美援朝战争是终结中国近代史的一战,不仅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也一扫近代史上中国屡败于西方列强的屈辱纪录。"

美国作家莫里斯?艾泽曼在《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书中提到“身穿打着补西的棉制军装的中国士兵在这件事情上胜过地球上任何国家的士兵;他们能够在夜色的掩护下极其秘密地渗透到敌人的阵地中去,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中国军队的装备虽然落后,但他们懂得利用自身的优势加上抓住敌人的弱点,还有不畏牺牲的精神,才能在战役中获得成功。在这一次战役中,有多名英雄壮烈牺牲,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因美军燃烧弹发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火势墓延全身,为避免暴露潜伏部队,他放弃自救,壮烈牺牲,时年26岁。

一级战斗英雄孙占元,在上甘岭战役中,他率突击排对敌人阵地实施反击,在双腿被敌炮弹炸断的情况下,仍旧以坚强的意志来回爬行指挥,用机枪掩护战士并摧毁3个火力点,敌人反扑过来,他打退敌人两次冲击,毙伤敌人80余,拉响最后一枚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

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进攻部队受到机枪火力压制,他身体多处受伤,突然迎着敌枪口,挺起胸膛扑上去堵住了敌机枪口,用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不胜,毋宁死。”为抗美援朝英勇献身的中国军人还有干千万,他们的精神令敌军都为之肃然起敬,同时也令我们这些后辈感到骄傲不已。

这一段战争历史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它使那些一直凯舰中国国土的国家不再敢任意侵犯。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3月2日下午,大型纪录影片《厉害了,我的国》在市工人文化活动中心二宫首映。该片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下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当日,我市组织300名党员干部观看了影片。

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于3月2日起在全国影院上映,我市工人文化活动中心一宫、二宫和全国同步放映。影片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发展和成就,以及***报告中***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论述,以纪录片的形式首次呈现在大银幕上。该片不仅从圆梦工程、科技创新、绿色中国等多角度展现了我国的大国风采,还记录了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等超级工程。影片场面震撼恢弘,大国雄姿跃然眼前,是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891 字

+ 加入清单

在《使徒行者》、《危城》、《微微一笑很倾城》、《盗墓笔记》、《爱宠大机密》等大片的轰炸下,纪录片《我们诞生中国》刚上映已经被挤得没有位置了。即使片方打出了用时3年,耗资1000万的宣传策略,排片率依旧维持在每个影院每天6场左右的数字。但即使是这样的“惨况”,也丝毫没有掩盖《我们诞生在中国》的闪光点。

导演陆川,12年前曾拍过《可可西里》,之后《王的盛宴》铩羽,有人说这次带着《我们诞生在中国》回归,业内好评“这是质量上毫无争议的作品“,被冠于这样的标签后,陆川饱受质疑,这部风格绮丽的电影能否成为8月的票房黑马,好戏似乎才刚刚开始。

正如陆川自己所说,在美国叫自然电影,nature movie,在国内还没有,这应该是中国电影历史上第一部自然电影。用三种动物,四时更替,讲述生命的轮回。在豆瓣上看,评价8.3分,已经相当不错了。

大家都说看这部片子就像是看赵忠祥老师的动物世界,何必花那个钱去电影院看动物世界呢?但从某种意义上看,动物世界只是陈述动物的生活习性,而电影则用拟人化的角度把动物的一举一动丰富化。

就如片中熊猫丫丫要面临女儿美美学会独立而离开的那一天;金丝猴淘淘自从有了二胎妹妹就变得很沮丧;雄性藏羚羊在望眼欲穿的等待母羊的归来时,却选择了另结新欢……这跟人类的世界几乎无异。

在狗血校园爱情电影的审美疲劳中,《我们诞生在中国》的确是电影界的一股清流,不能说这部片子有多好,但最起码它回归到人们最本初的东西——对生命的敬畏,陆川能坚持从《可可西里》走到《我们诞生在中国》是难能可贵的。

在《可可西里》上映以后,唤起了对于野生藏羚羊的保护,使得其种群有了数十倍的增长,如今已摆脱濒临灭绝的境地。对于这样的改变我们应该庆幸,野生动物是有权利有资格和人类共享地球的。

已近天命之年的陆川在去年儿子诞生的时候曾写下这样一段话:“我想表现这些动物是如何映射人类生活的,他们生宝宝,就像我们人类一样。他们把最好的给孩子,去抚养他们,也跟我们一样。他们会成功,也会失败。当他们失败时,后果也可能是可怕的。他们会去做对家庭最有利的事情,这也与我们人类产生共鸣。“此番话也正是陆川拍这部片子的初衷。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央视大型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906 字

+ 加入清单

昨晚开播的这部大型纪录片共6集5小时30分钟,用镜头和事实印证“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历时一年拍摄,跨越亚、非、欧、美四大洲,累计行程20万公里———由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重点立项,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6集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昨天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

这是首部以全面解读“一带一路”重大构想为主题,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以反映“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及沿线国家地区带来巨大变化、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纪录片。

该片总导演李亚玮昨天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他说,这部纪录片的最大看点是以小故事阐述大战略,用事实和事例印证“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采访50多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各界人士,“中国方案”获得世界高度评价

从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到公元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在中国与亚、非、欧各国之间长期活跃着一条因丝绸贸易而著称的贸易通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作为古丝绸之路东端重要的国家,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

纪录片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剧组探访英国伦敦的大英图书馆,那里收藏着被认为是现存最古老的粟特语材料———一组古粟特人的信札。

这些信札是探险家斯坦因1907年在距离中国敦煌90公里外的一处荒漠发现的,当时的丝质邮包上还用粟特语写着“寄往撒马尔罕”,信札中提到许多用于商品交易的商品名称,包括丝线、亚麻、胡椒、麝香,甚至还有产于亚热带的樟脑,还提到诸如洛阳、长安、武威、酒泉和敦煌等地名。

历史学家认为,信件写于公元313年或314年,那时从洛阳、长安到和田、喀什,再到撒马尔罕、巴格达,以及大马士革和伊斯坦布尔,这些城市早已发育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个贸易中心。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被评价为促进全球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全片采访了50多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各界人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在片中接受采访时说:“我认为在当今非常重要的是要找到能将人们联合到一起的目标。

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单纯未受到影响的文化,所以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化,我们要抱着‘以史为鉴’的眼光去回顾历史,并以此来展望我们的未来,比如未来的经济发展、繁荣。同时,也要找到联结不同人的共同之处。”

斯洛文尼亚前总统达尼洛·图尔克称赞:“一带一路”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构想,它将亚洲、中亚、欧亚以及欧洲的一些重要国家联系得更加紧密。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院国际经济研究部主任葆拉·苏巴基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伴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新形象一起出现,有助于平衡地区发展,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带一路》共分6集,每集55分钟。全片运用多种创新手段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合作项目、重点工程、历史遗迹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拍摄,真实记录沿线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的努力与实践。然而,如此宏大的叙事要具化成为影像,谈何容易。

该团队给出的应对办法是以小故事阐述大战略,该片记录了国内外60多个普通人物与“一带一路”的故事。比如,巴基斯坦北部山区有一个小女孩,她叫曼娜扎,是一位小学生,因为当地的电力不足,晚上常常停电,加之上学的地方离家很远,每次放学她都跑步回家,为的是在天黑之前把作业写完。

所幸的是,这种状况即将得到改变,因为中国企业与当地政府在她所在地区的河道上合作建立了一个电站。

李亚玮说,类似的故事很多,每一个都令人感动。事实上,在丝路故事中,中国力量从来都是不容忽视的。说到2014年的第57届世界新闻摄影大赛,不少业内人士或许会对当年的年度大奖作品《信号》印象深刻。

这幅由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约翰·斯坦梅耶尔拍摄的作品,画面看上去很唯美———在吉布提宁静的海滩上,影影绰绰的人们伫立成了雕塑般的剪影,他们手举亮着屏幕的手机指向苍穹,一个个仰头举目、神情专注地盯着发着蓝光的手机屏幕,动作虔诚而神圣。月光的清辉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荡漾着,一直延伸到天际线的尽头。

昏暗的海滩上那一个个闪闪发光的手机屏幕,犹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给人以遐想。这样唯美的照片,反映的却是一个这样的现实:人们举起手机,为的是试图接收邻国索马里的廉价通信信号,与家人联络。李亚玮说,这样的情况在吉布提乃至整个非洲都很普遍,最终,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在非洲建立的一批基础通讯、网络设施改变了这一“窘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少年的你》观后感及影评

全文共 870 字

+ 加入清单

或许你和我一样,会不经意地看一下评分。最近一部影片以“豆瓣8.7”在网上引起强烈关注,该片就是于2019年10月25日上映的《少年的你》。《少年的你》是根据玖月晞小说改编的电影,由曾国祥执导,___、易烊千玺、尹昉、黄觉、吴越、周也、张耀、张艺凡、赵润南主演 。该片讲述在高考前夕,被一场校园意外改变命运的两个少年,如何守护彼此成为想成为的成年人的故事。

并没看过小说,我只是单纯的被网络高分所吸引,有点不敢相信的我又去核实了一遍,嗯,豆瓣评分8.6分,那是相当的高了。如此高评分,不去观看实属可惜,于是乎你心动化作行动。

影片一开始出来的便是本片主角___ 饰演的陈念,以她的青春成长记忆为我们讲述一个动人故事。涉及校园欺凌题材的影视作品,乐思资大叔我看过一些,这部影片同样也涉及该题材。电影的前半段情节紧凑,交代了故事的发生地,事件的起因、经过,各人物之间的关系。看完前面一大段,我是服气的,简明扼要,把我们带入到了活生生的校园欺凌之中。生活远比电影更残酷,影片中的欺凌场景我认为是很必要的,对于校园欺凌问题,首先就是该正视它。

影片后半段乐思资大叔我就有点看“累”了,以下为个人的吹毛求疵,纯属娱乐。

一、情节节奏感觉不太对,有点“慢”,而在一些关键点又把握不好,剪辑得突兀,比如欺凌者突然得求饶。what?还没发力呢,你就倒下了?

二、想展现的内容线有点多。前面主要讲述欺凌事件,嗯,挺好的,后面感觉其实是讲爱情故事,再后面又似乎是犯罪推理悬疑……感觉就是线很多,处理得好就是艺术,处理不好就会给人感觉看得累。与其每条线雨露均沾,不如主次分明突出重点,个人觉得这不是纯粹的社会题材片,也不是爱情片,更不是悬疑片,可能我看晕了吧。

三、片中其实还有个人物我认为也是很关键的,那就是欺凌团伙里的跟班,这种角色就是害怕被欺负而被动地加入团伙中的。观看前,原以为会将这种人物与主角面对欺凌时采取不同的处理态度来进行个对比,树立正确的三观。但是,结果是这个跟班她真的只是个跟班,没有伏笔,而主角最后却输了,输得很彻底很无奈,给人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压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重返狼群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844 字

+ 加入清单

我是看了电影,然后看了好多豆瓣影评,专门下载了豆瓣,专门来打五分的,事实上看完电影,整个人都处于某一种特殊的情绪里,是的,作为一个外行人,我也能看出整个电影的剪辑有些混乱,画外音有些多,很多东西给人的感觉很琐碎,对比国内外很多特别专业的纪录片,差距还是有些大。但是,我特别想不通这一切是怎么和主创人员的人品挂上等号的,说李姑娘心机深的人,你觉得你那么单纯善良心机不深,好,换你捡了一只狼,告诉我,你会有多圣母的对它?

作为纪录片,最重要的难道不是通过影片传递给人的有意义的一些东西吗?比如野生动物保护,比如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从影片开始到最后,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人的残忍让一匹狼成为孤儿,一匹狼被人类救助收养后的成长,狼的聪慧和灵性,狼群生活的不易,盗猎者的猖獗,也看到了因为人类的干预,这个世界属于野生动物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少。唯独没有任何片段是为了彰显主创人员是多伟大而存在的。

有时候人们的关注点真的很奇怪,看那些打低分的评论,就突然想到之前看到国外的报道,一个摄影师因为看到了一只快死了的小熊而救了它,因为缺乏相关知识在网络上求助,然后被各种人讽刺挖苦,说人类不该干涉野生动物的生命,否则就是违背大自然的规律。我想说,干预也有分别,救命和杀生是两种概念,而人类从来都不该是那个自以为是把自己放在生物链顶端的人。他们没有把狼驯养成为狗,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没有让它丧失狼性,最终让它回归它该回去的地方,这,也是一种对大自然的尊重。

人心总是贪婪的,这部电影更多的是呼吁人们去关注野生动物保护这个很严峻的问题。如果这个世界因为盗猎者的猎杀,或者很多人好心的“不干预”,等这个世界,只剩下人类这一种生物,是不是就真的符合了很多人口中不违背大自然生存法则的原则?

电影的本质才是最重要的,还有很多人在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而努力,甚至有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而永远闭上眼睛的人。如果可以,真的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这部电影会对野生动物保护的问题产生思考,而不是一味的去苛求那些他所要求的“艺术感”以及去揣测主创人的人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纪录片《筑梦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2271 字

+ 加入清单

筑梦中国》以五千年中华民族在著书立说、齐家治国、孝道伦理、礼仪天下和忧国忧民的诸多优良品质传承,融合新时代普通百姓的奉献,为民族伟大复兴担当的故事。下面是关于这部纪录片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筑梦中国》这部恢弘的纪录片,讲述了鸦片战争开启的近代屈辱史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经历的风风雨雨,一路艰辛波折,终究伟业奠基、复兴在即。这是筑梦中国的壮丽史诗、大美篇章,更是历史为何选择中国共产党的生动诠释。细细思量,这部纪录片给我们传递出以下三个重要的信息:

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要在深化对党忠诚中推动民族复兴的经国大业。鸦片战争的一声枪响,打破了清王朝天朝帝国的安宁与幻梦,也开启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探索图强救国的漫漫之路,从“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三民主义”,种种尝试、失败告终。八国联军铁蹄践踏中华大好河山、戊戌六君子惨死断头台上、独裁军阀窃取革命成果,火光、血影,民不聊生、乌云遮日。直到1921年7月,伴随着浙江嘉湖一条船上传来的热烈讨论,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在卓有远见的掌舵人的带领下,中国革命正式启航。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在五代领导人的接续努力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建立相对完备工业体系、及时纠正“文革”错误强力拨乱反正、大胆开启改革开放征程全力发展经济、结合实际循序渐进深化改革。同时,自始至终坚持人民至上原则,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到“四个全面”,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民族复兴的路径探索逐渐明晰,中国崛起的势头锐不可挡。这一切都表明,中国共产党顺应了历史潮流,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尤其是在当前社会更加多元、加快转型的时期,我们更要认清到这一点,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以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事业,在妥善应对新常态的挑战中凝聚合力加快发展,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实现民族复兴奉献全部力量。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才是硬道理,要强化“跳起来摘桃子”的理念推动各项工作竞进提质。邓小平曾说过:“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在90年代的初期,这句话厘清了人们思想上的迷雾,破除了社会主义姓“资”还是姓“社”的僵局,实现了改革开放的再出发。时至今日,这句话仍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并在新一代领导集体身上得到了良好的传承。习总书记讲过,群众拥护不拥护是我们检验工作的重要标准。经济社会民生正是增强群众获得感、强化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抓手,经济发展速度适中、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吸纳就业能力增强、群众收入增长跑赢CPI涨幅山。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有志之士通过变法和革命对救国救民之路进行艰辛努力和不懈探索,求索之路充满了曲折和艰辛!在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下,革命才换来了一丝曙光。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诞生。1921年7月23日,中共第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此后的90多年,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的努力中,中国社会逐渐发生变化。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经济、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又阐述了伟大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它凝聚和寄托着几代人的宿愿,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要实现中国梦,就是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朝着“中国梦”曙光初绽的方向奋勇前进,开创祖国更为光明的复兴前景。

《筑梦中国》启发我们:发展才是硬道理。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19世界末期,借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我们迎来了工业大发展的转机。但是,当时的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国家是容不得民族实业发展壮大的。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迅速发展的民族资本主义重新受到压制,张謇等创办的民族工业不断衰退,使处于萌芽阶段的中国工业革命被迫“夭折”。可以说,内忧外患之时没有丝毫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两个百年”的目标指日可待。但是,某些国家嫉妒中国的迅速发展,害怕崛起的中国会撼动其霸权地位、触碰其既得利益,就极力抛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来进行诬陷,还强加干涉中国领土和主权问题,在地区事务上煽风点火,有意掀起“波澜”,其目的就是想打乱中国发展步伐,阻碍中国现代化实现进程。局势越是复杂,就越是要静下心来搞好改革和发展,就越是要壮大自己实力,不给别有用心之人可乘之机。在采取政治手段解决台海、南海,东海等问题的基础上,还要防范和警惕某些国家的阴谋,要静下心来搞好发展,保障政治稳定。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更应立足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心尽力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筑梦中国》纪录片帮助我们温故而知新,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了党力量的坚实可靠,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中华民族发展之路的艰辛曲折。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只要坚定理想信念,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奋发有为的去开展好各项工作,就一定能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伟大的中国梦也指日可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观柴静拍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有感

全文共 475 字

+ 加入清单

日前,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看后感受特别深刻,在为她的行动叫好的同时,心中增强了一种公民的公共职责感。

柴静在采访中表示,孩子生病使空气污染成为她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在一年的调查中,柴静作为一位母亲而不是调查记者,围绕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进行了一系列调查。

新闻是有力量的,这种力量来自于客观现实,同样来自于公众期待。对于雾霾,公众已经并不陌生,然而究竟雾霾为何物,很多人却并不清楚。不管是出于记者的职业习惯还是出于母爱情深,柴静的《穹顶之下》无疑为公众打开了了解雾霾的另外一扇窗口。这既是对雾霾现象的一次科普,同时也是对雾霾治理的强烈呼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却少有部门和人去做这样的科普事情。

作为对环境污染问题关注的公民,柴静自费进行雾霾调查似乎很正常,但穹顶之下不该让柴静们孤独前行。虽然这类自费调查可以理解为一种自发的公民责任感,但实际上是公民个人在主动为缺位的公共职责在补位。我认为,解答环境污染的社会现实问题,我们的有关部门应该更努力地主动作为,从而让每一个公民都增强自己的公共职责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

全文共 2770 字

+ 加入清单

《礼记》讲到:“政者,正也”,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是数千年来无数文人士大夫的价值追求,也是为为官从政戮力奋斗的目标。在这其中,清正、廉洁、勤政一直是中国的价值主流,从古至今,以戏曲、小说、绘画,甚至在建筑、对联中,我们都可以体会历史深处的浩然正气,感受文化中的清廉、正义、操守。

廉政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具有极强的历史传承影响力。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扬善惩恶、尚廉治贪、扶正祛邪,始终是社会的追求和百姓的企盼。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

明太祖年间,常熟县农民陈寿六得罪了县吏顾英,顾英便让手下抢走陈家一年口粮。顾英平常横行乡里,忍无可忍的陈寿六便带领自己的弟弟和外甥,冲进县衙将顾英绑住,扭送至京城交皇帝朱元璋,沿途手里持着明法律《大诰》,以防其他官吏阻挡。朱元璋立即将顾英打入大牢,还奖赏陈寿六等人钱物,并免除他们杂役,便警告地方官吏,不准对陈寿六等人打击报复,否则一律处死株连九族。

这不是精彩的古代电视剧,而是《鉴史问廉》第六集的场面。《鉴史问廉》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屡屡出重拳,中纪委势如利剑,杀入腐败重灾区,斩获颇丰,人民群众拍手称快时,可有人却冒出“反腐过头”论。反腐真的过头了吗?

那我们看看《鉴史问廉》中介绍的明《大诰》。明《大诰》花费三年时间汇编而成,侧重于惩治贪官污吏,百分之八十都是用来约束和治理官员的。皇帝朱元璋当时接住的是元朝的乱摊子,他的“重典治贪”取到实效,让明初吏治清廉良好局面持续一百多年。而另一个历史故事,也发人深省:晚清深得皇帝器重的宰相柏葰,在科举考试中,作为主考官的他因16两银子舞弊,从而被处死。

来自民间的监督,重惩腐败,这些都说明了反腐必须严惩,人民监督必不可少。纵观历史,腐败是所有朝代的不治之症。而现在要治疗这个顽症,必须有零容忍的态度、猛药去疴的决心、刮骨疗毒的勇气、严厉惩处的尺度,时时保持高压态势,发现多少惩处多少,把反腐利剑举起来,形成强大震慑,使广大党员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这是看完《鉴史问廉》的最大感悟。

另外,《鉴史问廉》在画面、音乐、配音上,都做到至善至美,让人从视觉和听觉上,得到至善至美的的享受。在剧情设计上,避免呆板地说教,而是巧妙将故事和评论、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让人看后,发人深思,记忆深刻。《鉴史问廉》摄制组蛮拼的,为他们的辛勤的付出点个赞!

《鉴史问廉》的第一集观后感

“廉则兴,贪则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一个治国之道!

《鉴史问廉》的第一集——兴衰之思所讲述的西晋王朝、唐、北宋的兴衰史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石崇和王恺的斗富,表面看不过是富豪间一掷千金的炫富大比拼,背后折射的却是西晋王朝制度上的败笔,用人上的“只讲门第、无论才能”导致庸官蠹吏把持朝政高高在上,有才之士困顿江湖;经济上的“占田制”更加速了“官越大钱越多”的不正常的官阶晋升之争,而这种最不公正的制度,最终导致了西晋王朝官员整体性腐败和社会的溃败,因而在王国之后还被后世史学家赋予“中国历史上最腐败、最黑暗王朝”的“美誉”!

大唐的兴衰更是一面镜子:在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吏治清廉时代的辉煌之后,自从误用了一个不学无术而又精通音律的李林甫为宰相后,曾经的一代明君唐玄宗一步步坠入了李林甫为他精心设计的“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昏庸无为的温柔乡,进而引发了长达七年的“安史之乱”并就此终止了一代天朝的神话。

有了前朝的教训,大宋初年呈现出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治国新景象。科举制度的兴起真正做到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有了一代“圣相”李沆,才有了对官员“婚丧、宴饮、车马、服饰”的严格规定,才有了对官员“贪污受贿者处以极刑”的重典,才有了包括印刷术的发明在内的科技大爆发,才有了《清明上河园》中的大宋京华梦!

可惜这样的繁华却不敌一块块石头!瘦金体的始祖——宋徽宗赵喆,热衷于艺术家的享受,大江南北的臣子投其所好的运来各色奇石异花,修建了“艮岳”的同时,提拔了一介平民却献石有功的朱勔为节度使,动摇了严密、公正的科举制度;使江浙百姓受花石纲之役二十年,怨声载道;陷入了内有方腊的起义造反、外有金兵入侵的窘境,最终蒙受了靖康之耻,北宋就此终结。而那些跋山涉水而来的艮岳之石,最终却堆砌在了金人新建大都的皇家园林中。

由此想到了前段时间网上频频闪现的“炫富照”——郭美美炫富坏了不仅仅是红十字会的名声,还引发了全国的血荒,成就了网络热词“干爹”;表哥杨达才不经意的名表炫富揭开了一个贪腐大案;湖北通山县80后女县长胡娟更是坐在铺满百元大钞的沙发上……中国的老百姓从来就是“不患穷,就患不公”,一个个官员或是官员的“干女儿”厚颜无耻的炫富照,怎能不激起人们“仇官恨富”的心理?!“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最新】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汇总

观看鉴史问廉观后感

观后感:对纪录片《鉴史问廉》的几点梳理

再说说追求。人是要有追求的,可这追求必须是正能量的、利人利己的,如果打着追求的幌子,利用手中的权利,满足一己私利、贪图奢靡的享受,就不仅仅是“追求”那么简单了。原江西省长胡长清就有追求,一向以“书法家”自居,南昌的大街小巷的店铺曾经挂满了他手书的匾额,但在他2000年3月因索贿受贿数额巨大被判处死刑后,南昌的垃圾堆里处处可见他的“墨宝”!河南省原人大副主任秦玉海的摄影作品集《真水天香》曾经悬挂在上海、深圳、北京建国门地铁,在北京开过个人摄影作品展,甚至获得过全国摄影界最高奖——艺术创作金像奖,然而在他“犯事儿”后,经专业摄影师曝出内幕称,秦玉海的摄影技术近卫入门级,其作品全部都是经过必要的修图软件处理,甚至有专业摄影师为他调好光圈和速度,“就等领导按下快门”——就是这样一个入门级的摄影大师,手持着价格不菲的摄影器材,走过了《焦作山水》、领略了《云台山风光》,在《十月凤凰山》留下了《五大连池印象》,并最终结成了个人摄影精品集《真水天香》(以上均为秦玉海摄影作品集名称),他的摄影足迹也是他从勤政到犯罪的历程!这,也叫一种“追求”!

以铜为镜,可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本草中国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921 字

+ 加入清单

以“本草”为切入口,以温暖真实的视觉力量挖掘和记录隐遁的中医药故事,深度解密中医药文化的奥妙精髓和悠远历史。本草中国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我们来看看。 本草中国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一)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四年前红极一时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它让我们领略到了中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独特认识与审美,上升到中国人的生存哲学,本草中国观后感。现如今,《本草中国》的问世,无疑带给我们另一种文化的视觉盛宴,那便是:中医药文化。

《本草中国》是国内首档大型中医药文化系列纪录片,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支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指导下制作的。该纪录片正式定档江苏卫视周五黄金档,于2016年5月20日晚开始,以每周一集的形式推出。纪录片是以本草为载体,通过展现中国传统药材的发现、获取与炮制的过程,来探寻中医药文化的奥秘,传承日久弥香的传统中医药精神。

中医药在世界医药领域中还存在许多认知上的误区,在国内也面临诸多困境,如:传统制药技术的流失,传承人的匮乏等,在这样“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总书记在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时表示:“愿与世卫组织继续加强双方合作,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推动更多中国生产的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为响应国家文化“走出去”的号召,《本草中国》将与Discovery和美国INC电视联播网等海外机构合作,为中医药文化在世界市场上打开一扇窗,让世界认识和了解中国这一流传千年的古老文化。

正如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巡视员张兵评价《本草中国》时讲的:“公元前430年雅典近二分之一的人死于瘟疫,辉煌的古希腊文明被埋葬,古罗马的两次大瘟疫导致横跨欧亚的帝国走向崩溃,但是中国有中医药,所以中华文明延续下来了。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里面,有一股自强不息、生生不息的力量,就是历久弥新的中医药文化,中华民族的复兴不能没有中医药事业的振兴。”

当中医药进入信息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医学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我们的医学技术有了科学的加工变得更加快捷。然而,凝聚先人智慧的传统文化和技术,也随着时间在指间慢慢流失着。因此,我们才要重新强调勤劳、执着、坚守这些维系中国人几千年的优秀品格,我们敬畏那些孜孜不倦的传承人,是他们赋予了中医药文化应有的风骨,使其能接受时间的洗礼,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中医药文化的辉煌重现这一梦想才有可能实现,观后感《本草中国观后感》。 本草中国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二)

作为一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了解独属中国的文化,是很基础的部分,而中医便是其一。在朋友介绍下,我与《本草中国》相遇了,带着几分期待!

花了两天,我就把这部纪录片看完了,当时的感觉是收获与失望交杂。

首先,《本草中国》的拍摄手法和大多的纪录片一样,七集左右长度,以本草的物种、地区搭配一个代表人物的形式,一种本草一种本草地述说,最后前后照应。

但这种较为稳当的手法不是我失望的原因,而是我感觉它的最后有些后继无力,原本可能要升华的部分没有到位,而失其原味。

当然,瑕不掩瑜,微瑕虽有,但《本草中国》还是带给我许多感动,并向我展现了一些东西:

坚守,老一辈对本草的坚守,对本草制法的坚守。

生于中国,长于中国的野生本草,顺四时之节气,应万里之地貌,各有其生长之所,然总有一些地域气候恶劣,人烟稀少,像库布齐沙漠万里黄沙,虽有大漠孤烟的壮丽,虽有粱外甘草,但其生活总是太过艰难,所以年轻一辈不愿在承受,选择逃离,减少的人烟里,他们这些老一辈人却选择了一如既往的坚守。

还有广西合浦的珠民们,我们都知珍珠粉养颜美白,但养珠取珠却是实在不易,更有以命换珠的说法。大海的潮起潮落,一如往昔,谁知其中艰?

这注定与寂寞为旅,感动他们用一生的光阴与一味本草相伴!

……

这是对本草本身的坚守,还有那些中医人家对本草制法的坚守!

百年陈皮,陈李济坚持古法;入药红曲,中医人不离不弃;焦作地黄,九蒸九晒……

他们的坚守,鼓励了我,遇到什么风雨困难都不选择放弃。

创新,不是抛弃传统,而是在继承中挖掘更优!

气候变迁,风云变幻,加之生态破坏,一些本草失去了栖息之所,濒临灭绝,于是出现了 人工培育。

野生难寻难采,曾经绝壁采药人,孤山采药人选择了人工种植,看那灵芝铁斛,地黄枸杞,所非为野生,其药用价值依然显著。药材并非所有的都为野生好,人工种植,规模化种植,是中医历史浓墨重彩的一笔。

还有本草制药工序,繁琐磨人,引进现代机械,使制药简便化,精准化,快速化,其益处还是显而易见的!

坚守和创新,相生相克,却又,相辅相成,这是我从《本草中国》最大所得。

西医引进,曾使中医式微,但中医既延绵千年不绝,便有其内在之魂骨。今日观《本草》,所得一二,与尔共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英雄儿女》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462 字

+ 加入清单

70年前的那场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中国人民志愿军18万将士血染疆场,把生命留在了异国他乡三千里江山,其中包括开国领袖的长子毛岸英烈士。

是血与火铸就了我们这个的不屈民族。历史不会遗忘。据新华社报道,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我很高兴的是,85岁的老父亲也是受奖人员之一。父亲几年前患有老年痴呆,一时清醒一时糊涂。刚刚把碗放下来,还说母亲没有给饭他吃。但只要提到朝鲜,提到在三八线、开城、上甘岭,父亲混浊的眼睛好像突然明亮了许多。

朝鲜,这个陌生的国度,是他一生最刻苦铭心的记忆。我见过父亲得过的一枚志愿军奖章,记得上面有一个和平鸽的图像。小时我常常拿在手中玩。父亲曾告诫我:不要玩丢了,这是要随他入土的。不想后来真的被我弄丢了。直到现在我一直后悔不已。

我父亲是1956年入朝的。这时朝鲜停战协议签订已有3年。因此,他上过战场,扛过枪,但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战功。但朝鲜半岛上留下了他的足迹,洒下了他的汗水。他与他的战友们一样,时刻准备着冲锋。他把他的青春和最宝贵的年代,留在了三八线附近。

当美军的铁蹄踏过三八线时,中国发出严厉警告,“美国军队果真这样做的话,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称,“中国绝不可能默许美军挥师朝鲜边境,因为朝鲜是历史上入侵中国的必经之地,特别是日本就是以朝鲜为基地占领满洲,侵略中国北方的。况且美国出兵朝鲜在战略上还意味着中国在台湾海峡和朝鲜半岛两线受敌。”

美国《国家利益》网站刊发评论,列出美国的6大教训,其中之一是不与你的对手对话是愚蠢的。文章称,1950年10月,朝鲜战争似乎戏剧性地提前结束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占领了平壤,并逼近与中国接壤的鸭绿江边界。中国决定,它不会容忍美国军队在其边境,并警告美国必须后退,但没有成功。直接谈判可能会产生一个暂时的解决办法,也许是一条从平壤到元山的新边界,为中国保留一个缓冲国家。可惜,这是不可能的;成千上万的中国志愿军的加入,加剧和延长了战争。

抗美援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战!自1840年至1945年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不是被八国联军侵略,就是被日本鬼子侵略。多少亿两白银被掳走,多少珍宝被豪夺,多少生灵被涂炭?是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才使中国有了今天的地位,抗美援朝一战保证中国的70年和平。新中国成立后,没有一个列强把新中国看在眼里,就连战败的小日本也没有把中国放在眼里,但抗美援朝一仗,让日本对新中国刮目相看。

朝鲜战争还起到了威慑作用,在中苏交恶最严重的时期,苏军边境陈兵百万中苏境,都不敢轻举妄动。中国以不公开的两次地下核试验,结束了苏联最后的幻想。直到前苏联解体,都没有任何一个苏联领导人,敢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争一较高下。

1840年以后我们屡战屡败,1949年以后我们战无不胜。抗美援朝不仅仅是一场战争,更是一种精神,那种精神是不信邪、不信神不怕鬼的自信精神,是不畏强暴、敢于亮剑的英雄精神。它说明,貌似凶猛的美帝国主义并不可怕,的确是一只纸老虎。中国人从那时开始,就不再害怕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支军队。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前国际形势下,尤其不能忘记开国领袖的话: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狭路相逢勇者胜,保家卫国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的神圣义务与光荣使命!

就如今的中美关系而言,这个纪念章颁发的时机恰逢其时!这是向以美国为首的、蠢蠢欲动的一切反华势力发出的一个强烈信号:美国非要把我们当敌人,我们一定要做个合格的敌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功夫熊猫英语影评

全文共 1250 字

+ 加入清单

The movie Kung Fu Panda looks like a kung-fu novel, in accordance with Chinese-style plot development. It is mainly about a fat pandas dream to become a master of kung fu, and a coincidental let that dream become a reality. Of course, Po (the panda) has gone through a series of twists and turns before reaching success.

Impressed me most is a series of Chinese elements in the film, from the name we can know it is the film for Chinese - kung fu and panda. It is not just kung fu and panda. There are other Chinese elements in it. Such as the Chinese mandarin, the Chinese house, acupuncture, erhu, calligraphy and so on.

Of course, that it can become North Americas box office leader and could attract foreigners are not only those causes. In this film, everywhere is full of philosophical dialogues. The turtle said "There are no accidents." Pos father, described in the mysterious soup, said "To make something special, you just have to believe its special." That I like the most is "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but today is a gift. That is why its called the present." It tells us to make good use of today.

2008 is a Chinese year, Kung Fu Panda also allow international friends to learn more about Chinese culture and connota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望长城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885 字

+ 加入清单

过了多年后再回看这个页面,发现看过的人很少,很是遗憾。看过不少国内的纪录片,我认为是中国最好的纪录片之一。

如果用几个词语来形容,我会选择真实、自然、亲切、乡土气息,那种朴素的人文视点令人动容。拍摄于21年前的记录片,现在看来有些粗糙,但它有种内在力量打动了我。我喜欢穿插在片子当中的陕北民歌,更喜欢片中出现的许许多多普通人的形象和片段。它虽然是关于长城的记录片,但却没有忘记捕捉人们的生活状态,毫不吝啬的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大量的镜头。而他们在面对镜头时,也一扫拘谨和僵硬,谈吐朴实自然,摄影机虽然跟踪拍摄,但却能让人忘了它的存在,想必影片背后有一段相当长的沟通过程。

在华山脚下的韩城司马迁祠,一个修鞋的老汉和主持人交谈的场面,让我忍俊不禁:"这里没有长城嘛,这里主要就是一个司马迁。我们这地方文人多一些。上了死牛坡,秀才比驴多。"主持人没听清后面这句,询问的时候,老汉埋怨他说:"怎么没听清啊,还是拍电视的呐,连那么几句话都记不住--"然后乐呵呵的笑了,主持人也哈哈大笑。我好久没在电视节目中看到这样融洽、自然的采访场景了。这种与群众真正打成一片、不分你我,不端架子的采访风格是我所喜欢的。

临洮教地理的孙老师也让我感动。为了找到秦长城的西端,孙老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己调查了近20年、把周围地区都跑了个遍,家里桌上摆满了各种地图,地上堆满了寻找过程中发现的秦代器物。过去普遍认为岷县是秦长城西端的起点,但孙老师经过不懈的实地调查,确认临洮三十里铺才是真正的起点。

还有带主持人上土龙岗的农妇和她的女儿、司马迁祠"讲古"的老人、临洮中学一脸灿烂笑容的孩子们、拨开长城梁夯土的老乡、用手讲价的地毯市场的年轻人-- 出现在镜头里的每个人都那么亲切、实在。主持人也一样,如果不是他质朴、真诚、风趣(有时候还挺可爱)的采访作风,我想这部片子带给我们的感受会逊色许多。这个主持人叫做焦建成,一副西北汉子的爽朗、憨厚模样,这部片子播出后很多人喜欢他。查了下,他竟然是出生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纳达齐牛录乡的锡伯族人,也有自己的blog。现在年近50了,还在cctv工作,只是很少出境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一个正宗吃货,《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几乎让我所有的馋虫都被瞬间激活了。那些看起来质朴,但是美味的食物让我对于中国各个地区的美食都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第二季开播之前我就看过了预告,除了美食,似乎多了很多更加朴实的劳动者带给我们的感动。

和第一季对比起来,第二季似乎更加接地气了,展现了更加淳朴的劳动者们的吃食,更多的普通劳动者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生活中的一切,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的感动。第一集中主要讲的是脚步,从追逐花期的养蜂夫妻,渐渐消失在这个时代的麦客们,顶着海风出海捕鱼的渔民,跋山涉水采集香菇的老汉,捕捉十几米开外仅五厘米长跳跳鱼的爸爸……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美食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那个叫做“家”的东西,有家的味道的食物才是最美的食物。

第一集中白玛占堆这个人让我对于那些质朴的美食多了几分感动。为了给家里带去一份蜂蜜,他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爬到树上40米……那样一份简单美味的蜂蜜是白玛家里对于美食的最高追求了。

时代在变化,我们吃的东西也在不断变化,一切都还会继续发展下去,但愿这些淳朴和美食永远都不会消失,永远都在我们身边给我们带来更多更美好的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纪录片《航拍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865 字

+ 加入清单

央视纪录频道从1月28号开始推出《航拍中国》大型纪录片,至今为止已经播出四集,分别是海南篇,陕西篇,新疆篇,黑龙江篇。第一季总共六集,接下来要播出的是上海篇和江西篇。看完四集,忍不住兴奋激动,我海南风姿绚丽,我陕西历史厚重,我新疆天高云阔,我黑龙江物产丰富,关掉电脑屏幕竟然不自觉的哼唱起了“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抵制台游,抵制韩游,抵制日游,从此再也不要去刷标语喊口号了,建议从上到下直接普及这部纪录片,那绝对立马凝聚人心,赞美祖国,蔑视周边。关键是这个不让人反感啊,没有那些说教,没有那些激进,我们所有人被激发出来的热烈激情,都源于我们对脚下这片土地那深沉的爱。就是因为这些美景,就是因为这些物产,惶惶华夏绝对值得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去捍卫。

这个系列纪录片完全用俯瞰的角度拍,让人于上空观沧桑之全貌,宏大完整,所有的山川河流的真面目都赫然眼前,再也不用埋怨只缘身在此山中了。还有它拍的每个省,基本上是把那里的地理人文风俗历史一起拿来介绍,让人尤其的涨知识。一起看片子时,很多弹幕都强烈建议让中小学的地理课上多放这个系列的片子。我也感觉这个建议好,这部片子涵盖了很多东西,把中国的地理结构以震撼的影像呈现出来,从视觉上绝对能激发他们对我们祖国山水的兴趣,还有从此以后学生们都会爱上地理老师的,地理老师会更加拼命的讲我们祖国的博大浩瀚,这比什么爱国教育都简单凑效。

看这部片子里的天蓝蓝水清清,我也突然想到柴静之前的《穹顶之下》。难道我们所处的不是一个中国?年前大家都还在关注环境污染,大气雾霾,怎么过了一个年大家都惊叹我们中国的干净美丽了呢?这估计要归功于主席说的正能量了。一个成熟的社会,有善就必定有恶,有崇高就必定有卑劣,有天高云阔难免也有污水滔滔。关键是看我们社会的总体趋势了,看这些制定政策的出发点了,若都是在向好去的路上,就像我们一直被灌输的我们是过度阶段,美好的东西是我们前进的目标,劣气的东西若将是被一点点吹散,我们就不妨等一等,不要苛责,平心静气的等上几年,以观其变。

大国的崛起,我们要正视现状,但是也不要妄自菲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