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国古代名将的故事合集20篇

“中国梦,劳动美”,代表祖国明天的闪耀,“中国梦”意味这我们心中心怀的梦想。“劳动美”蕴含着每个人心中无穷的力量。小编收集了中国梦劳动美的征文,欢迎阅读。

浏览

6660

作文

577

“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传统的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数千年来,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学术考察者沿着丝绸之路四处活动。

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有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还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等。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全文共 1338 字

+ 加入清单

“天王巨星”苏东坡

苏东坡才华出众,加上长得玉树临风、风度翩翩,因此拥有大批的粉丝。虽然苏东坡“星途坎坷”,但这些忠实的粉丝却一直追随,对他不离不弃。

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喜欢到西湖游玩。有一天,苏东坡游览西湖时,忽然着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驾船追了上来。苏东坡不知其来意,一时愕然。女子激动万分地说,她自小就仰慕苏东坡,但一直无缘相见,现已嫁为民妻,今日亲眼看见自己的偶像,也了却了多年的愿望。之后,美女粉丝给苏东坡弹奏了一曲古筝,便驾船翩然而去。苏东坡无比感慨,为此,他写下一首《江神子》。

苏东坡谪居黄州时,有一个叫李琪的粉丝,非常想要苏东坡的签名墨宝,但一直没有机会。多年过去了,李琪仍拿不到偶像的签名墨宝,眼看苏东坡就要调离黄州,她心急如焚。离开当日,黄州官员设宴为苏东坡饯行,宴席就设在李琪所服务的酒店。真是天赐良机,李琪决定豁出去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苏东坡酒兴正酣。看到时机成熟,李琪便捧着酒杯跪拜在偶像面前,随即拿出自己的随身汗巾,求苏东坡签名墨宝。苏东坡倒也爽快,让李琪取来笔墨,挥手便在汗巾上写道:“东坡七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到此,即掷笔袖手,复与宾客谈笑。只写两句?这可把李琪急坏了,于是她再次跪拜,求苏东坡再续。苏东坡大笑,接着写了两句:“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书毕,在座宾客无不击节赞叹,李琪也了却多年心愿,激动得流下眼泪。

苏东坡59岁时被贬至惠州,当时,他的邻居温氏有个女儿叫温超超,年方16岁,貌美如花。在当时,16岁已经是谈婚论嫁的年龄了,但温超超的眼光极高,任提亲的踏破门槛,她就是不肯嫁人。直到苏东坡被贬谪到惠州,她才算是找到了意中人,她高兴地对人说:“嫁人只嫁苏东坡!”于是,每天晚上,温超超不顾其淑女形象,愣是翻过高墙,来到苏东坡窗前听他吟诗诵读。一个晚上,窗外的温超超被苏东坡发现了,慌乱之中,温超超马上就翻墙跑回家中。苏轼跟踪寻到温家,问其缘故。温父无奈地告诉了苏东坡实情。苏东坡并不是好色之徒,他答应温父,要给温超超找到一个好归宿。但天有不测风云,不久,苏东坡就又被贬到海南儋州去了,此事也因此不了了之。到苏东坡遇赦放还,途经惠州时,温超超已经抑郁而终。

在京城的皇宫里,苏东坡的粉丝也不在少数。当时,皇宫中的皇太后、皇后、公主和不少宫女都是苏东坡的超级粉丝。她们对苏东坡的一贬再贬非常愤慨,但始终无能为力。北宋元丰年间,“乌台诗案”案发,苏轼被逮捕下狱。宋神宗当时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看到自己的偶像入狱,神宗为此闷闷不乐。后来,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诉,搬出了当年宋仁宗“吾为子孙得两宰相”的祖训,为苏东坡说情。最终,宋神宗决定对苏东坡从轻处理。所谓的“吾为子孙得两宰相”,其实就是前任皇帝宋仁宗对苏东坡爱戴有加的一个体现。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在宋朝疆域之外,也有苏东坡的粉丝。有一回,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出使辽国,在辽国,苏辙惊奇地发现,辽国人常常向他打听苏东坡的情况。后来,苏辙在给苏东坡的信中写道::“谁将家谱到燕都,识底人人问大苏。”由此可见,苏东坡在辽国也有极大的影响力。当时高丽国有两个兄弟,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他们分别取名为金富轼、金富辙。轼和辙,正是苏东坡兄弟的名字,由此又可见,苏东坡被外国人崇拜的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国名人齐白石与白菜的故事

全文共 706 字

+ 加入清单

齐白石的众多绘画作品中,蔬果类题材占了很大的比重,蔬果类中他又对白菜情有独钟。

齐白石在乡下时对白菜有着很深的感情,所以在下笔时,他总是能抓住白菜肥大、嫩白、翠绿的特点入画,画出的白菜甚是鲜活,“通身蔬笋气”。

有位画家私下里学齐白石画白菜,总是画不出白菜的神韵,便向齐白石请教画白菜的诀窍,齐白石毫不客气地说:“你通身无蔬笋气,怎么能画得和我一样呢?”

齐白石画有一幅《清白传世图》,淡雅的画面上一棵白菜,三个柿子。几笔淡墨挥写出菜叶,再用较浓的墨勾出叶筋,然后以几笔淡墨画出菜头和菜根须,一棵青鲜的白菜便跃然纸上。作为与白菜形成对照的三个柿子,则用加了稍许淡墨的橙色圈写出,再以浓墨点出柿蒂,呈现出柿子的成熟甜美。极为平常的白菜和柿子和谐地搭配在一起,成就了一幅素雅、生动的《清白传世图》。柿子有“食之可清火”之意,寓意“清”,白菜则寓意“白”,两者同处一图,象征着齐白石清白于世的人生理想。

齐白石也爱吃白菜,他说大白菜“越嚼越香”。在他读到曾国藩“鸡鸭汤煮萝卜白菜,远胜满汉筵席二十四味”时,他又补充道:“余谓文正公此语犹有富贵气。不若冬笋白菜,不借他味,满汉筵席真不如也。”

有一次,一位客人带着卤肉去齐白石家,卤肉外包裹着大白菜的叶子。齐白石仔细把白菜叶子抖干净,不舍得扔。他吩咐家人把这些菜叶子切切,用盐码上,再加点油,得意地说,中午又是一顿美味。

据说还有一次,齐白石想用一张“白菜画”,换小贩的一车大白菜,小贩根本不知道这个老头是何许人,不屑地说:“我的白菜可以吃,你的白菜能吃吗?”齐白石只好黯然离开。

齐白石一生起伏跌宕,但是唯一不变的是,他对生活的那颗平常心。正像他自己所言:饱谙尘世味,尤觉菜根香。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高考作文素材:中国古代民间谚语集

全文共 4676 字

+ 加入清单

1.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

2. 集韵增广﹐多见多闻。

3.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4.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5.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6.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7.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底终无怨恨心。

8.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9.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10.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成金。

11.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12.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13.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

14.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15.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16. 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

17. 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样深。

18.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19. 两人一般心﹐有钱堪买金﹔

20. 一人一般心﹐无钱堪买针。

21. 相见易得好﹐久住难为人。

22. 马行无力皆因瘦﹐人若风流定必贫。

23. 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便不饶人。

24. 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

25. 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26. 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

27. 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28. 红粉佳人休便老﹐风流才子莫教贫。

29. 在家不会迎宾客﹐出外方知少主人。

30. 黄金无假﹐阿魏无真。

31. 客来主不顾﹐应恐是痴人。

32. 贫居闹市无人识﹐富在深山有远亲。

33. 谁人背后无人说﹐那个人前不说人。

34. 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

35. 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36. 闹里有钱﹐静处安身。

37. 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38. 长江后浪催前浪﹐世上新人趱旧人。

39.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40.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41. 先到为君﹐后到为臣。

42.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43. 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

44. 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

45. 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偏。

46. 万般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47.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

48. 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49.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50. 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51. 宁可负我﹐切莫负人。

52. 积善成名﹐积恶灭身。

53. 再三行善事﹐第一莫欺心。

54. 虎生犹可近﹐人熟不堪亲。

55.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56. 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57. 有钱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58.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59. 山中也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

60. 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

61. 无钱休入众﹐遭难莫寻亲。

62. 平生莫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63. 士者国之宝﹐儒为席上珍。

64. 若要断酒法﹐醒眼看醉人。

65. 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

66. 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盃不如无。

67. 久住令人贱﹐贫来亲也疏。

68. 棋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

69. 出家如初﹐成佛有馀。

70. 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

71. 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

72. 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73. 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

74. 同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

75. 人不通古今,马牛如襟裾。

76. 茫茫四海人无数,那个男儿是丈夫。

77. 白酒酿成延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

78.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79.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80. 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无。

81. 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

82. 百年成之不足,一旦坏之有馀。

83.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84. 善化不足,恶化有馀。

85. 水太清则无鱼,人太紧则无智。

86. 知者减半,省者全无。

87. 在家由父,出嫁从夫。

88. 痴人畏妇,贤女敬夫。

89. 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

90.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馀。

91.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92. 竹篱茅舍风光好,道院僧房总不如。

93.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94. 道院迎仙客,书堂隐相儒。

95. 庭栽栖凤竹,池养化龙鱼。

96. 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

97. 但看三五日,相见不如初。

98. 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捲舒。

99. 会说说都是,不会说无理。

100. 磨刀恨不利,刀利伤人指。

101. 求财恨不多,财多害人己。

102.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103. 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104. 有福伤财,无福伤己。

105. 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106. 若登高必自卑,若行远必自迩。

107. 三思而行,再斯可矣。

108. 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

109. 小时是兄弟,长大各乡里。

110. 妒财莫妒食,怨生莫怨死。

111. 人见白头嗔,我见白头喜。

112. 多少少年亡,不到白头死。

113. 牆有缝,壁有耳。

114.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115. 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116.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117. 贫穷自在,富贵多忧。

118. 不以我为德, 反以我为仇.

119. 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120.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21.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122. 晴乾不肯去,直待雨淋头。

123. 成事莫说,覆水难收。

124.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125.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126. 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

127.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128. 人生一世,草生一春。

129. 白髮不随老人去,看来又是白头翁。

130. 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

131.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把儿孙作马牛。

132.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133.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

134. 路逢险处难迴避,事到头来不自由。

135. 葯能医假病,酒不解真愁。

136. 人平不语,水平不流。

137. 一家养女百家求,一马不行百马忧。

138. 有花方酌酒,无月不登楼。

139. 三杯通大道,一醉解千愁。

140. 深山毕竟藏勐虎,大海终须纳细流。

141. 惜花须检点,爱月不梳头。

142. 大抵选他肌骨好,不敷红粉也风流。

143. 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144. 莫待是非来入耳,从前恩爱反为仇 .

145. 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

146. 休别有鱼处,莫恋浅滩头。

147. 去时终须去,再三留不住。

148. 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

149. 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将近寻死路。

150. 生不认魂,死不认尸。

151. 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

152. 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

153.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154. 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155.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156.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157. 黄河尚有澄清日, 岂可人无得运时.

158. 得宠思辱,居安虑危。

159. 念念有如临敌日,心心常似过桥时。

160. 英雄行险道,富贵似花枝。

161. 人情莫道春光好,只怕秋来有冷时。

162.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163. 但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164. 见事莫说,问事不知。

165. 閒事莫管,无事早归。

166. 假饶染就真红色, 也被旁人说是非.

167. 善事可作,恶事莫为。

168. 许人一物,千金不移。

169. 龙生龙子,虎生豹儿。

170.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171. 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

172.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173.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74. 养儿待老,积穀防飢。

175.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飢矣。

176.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思有时。

177. 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

178. 入门休问荣枯事,观看容颜便得知。

179. 官清书吏瘦,神灵庙祝肥。

180. 息却雷霆之怒,罢却虎狼之威。

181. 饶人算之本,输人算之机。

182. 好言难得,恶语易施。

183.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184. 道吾好者是吾贼,道吾恶者是吾师。

185. 路逢险处须当避,不是才人莫献诗。

186.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焉。

187.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88. 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89. 人有善愿,天必从之。

190. 莫喫卯时酒,昏昏醉到酉;

191. 莫骂酉时妻,一夜受孤凄。

192.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193. 见官莫向前,做客莫在后。

194. 宁添一斗,莫添一口。

195. 螳螂捕蝉,岂知黄雀在后。

196. 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

197. 一日夫妻,百世姻缘;

198. 百世修来同船渡,千世修来共枕眠。

199. 杀人一万,自损三千。

200. 伤人一语,利如刀割。

201.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202. 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203. 将相头上堪走马,公侯肚里好撑船。

204. 富人思来年,贫人思眼前。

205. 世上若要人情好,赊去物件莫取钱。

206.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207. 击石原有火,不击乃无烟;

208. 人学始知道,不学亦徒然。

209. 莫笑他人老,终须还到我。

210. 但能依本分,终身无烦恼。

211.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

212.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日子未到。

213.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14. 一人道好,千人传宝。

215. 凡事要好,须问三老。

216. 若争小利,便失大道。

217. 年年防飢,夜夜防盗。

218. 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

219. 遇饮酒时须饮酒,得高歌处且高歌。

220. 因风吹火,用力不多。

221. 不因渔父引,怎得见波涛。

222. 无求到处人情好,不饮任他酒价高。

223. 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

224. 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225. 强中自有强中手,恶人自有恶人磨。

226. 会使不在家豪富,风流不用着衣多。

227.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228.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29. 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

230. 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惟有读书高。

231. 世间好语佛说尽,天下名山僧佔多。

232. 为善最乐,为恶难逃。

233.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234. 你急他未急,人閒心不閒。

235. 隐恶扬善,执其两端。

236.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237. 既坠斧甑,反顾无益。

238. 反覆之水,收之实难。

239. 人生知足何时足,人老偷閒且自閒。

240. 但有绿杨堪繫马,处处有路透长安。

241. 见者易,学者难;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閒看。

242. 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难。

243. 道路各别,养家一般。

244.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245.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弹。

246. 点石化为金,人心犹未足。

247. 饱了肚,卖了屋。

248. 他人睍睍,不涉你目;他人碌碌,不涉你足。

249. 谁人不爱子孙贤。谁人不爱千锺粟。

250. 奈五行不是这般题目。

251. 莫把真心空计较,儿孙自有儿孙福。

252. 与人不和,劝人养鹅;与人不睦,劝人架屋。

253.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254. 河狭水急,人急计生。

255. 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

256. 路不行不到,事不为不成。

257. 人不劝不善,钟不打不鸣。

258. 无钱方断酒,临老始看经。

259. 点塔七层,不如暗处一灯。

260. 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

261.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262. 灭却心头火,剔起佛前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经典短篇寓言故事

全文共 800 字

+ 加入清单

管仲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治国贤才,齐桓公不避前嫌重用管仲,把齐国治理得强盛起来,管仲还辅佐齐桓公成就了一代霸业。这一切,使得齐桓公十分关注有才干的人,他深知人才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国君来说是多么重要。他想,光有一个管仲还不行,还需要有更多的像管仲这样的人才行。于是齐桓公决心广纳贤才,他命人在宫廷外面燃起火炬,照得宫廷内外一片红红火火,一方面造成声势,一方面也便于日夜接待前来晋见的八方英才。然而,火炬燃了整整一年,人们经过这里时,除了发些议论或看看热闹外,并无人进宫求见。大臣们只是面面相觑,也不知是什么原因。

有一天,竟然来了一个乡下人在宫门口请求进去见齐桓公。

门官问乡下人:“你有何才干求见大王?”

乡下人回答说:“我能熟练地背诵算术口诀,我希望大王接见我。”

门官报告了齐桓公。齐桓公觉得十分好笑,背诵算术口诀算什么才能?于是让门官回复乡下人说:“念算术口诀的才能太浅陋了,怎么可以接受国君的召见呢?回去吧。”

乡下人不卑不亢地说:“听人们说,这里的火炬燃烧了整整一年了,却一直没有人前来求见,我想,这是因为大王雄才大略名扬天下,各地贤才敬重大王希望为大王出力,又深恐自己的才干远不及大王而不被接纳,因此不敢前来求见。今天我以念算术口诀的才能来求见大王,我这点本事的确算不了什么,可是如果大王能对我以礼相待,天下人知道了大王真心求才、礼贤下士的一片诚意,何愁那些有真才实学的能人不来呢?泰山就是因为不排斥一石一土,才有它的高大;江 海也因为不拒绝涓涓细流、广纳百川,才有它的深邃。古代那些圣明的君王,也要经常去向农夫樵夫请教,集思广益,才会使自己更加英明起来啊!”

齐桓公听了乡下人的这一番话,被深深打动,认为乡下人说得太有道理了,于是马上以隆重的礼节接见了他。这件事很快传开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各地贤才纷纷前来,络绎不绝。齐桓公大为高兴。

一个统治者若真心求贤,就必须有诚意、礼贤下士,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国古代哲理故事

全文共 238 字

+ 加入清单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庄子不愿为官而要做普通的百姓,表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大使刘文岛灌醉希特勒的故事

全文共 1160 字

+ 加入清单

1932 年8 月初的一天,希特勒及部分纳粹党头目兴致勃勃地出席有各国驻德使节参加的大型宴会。在不久前举行的国会选举中,希特勒所领导的纳粹党再次获胜,夺得了320 个席位,使纳粹党成为德国第一大党,希特勒及纳粹党头目们也由此陷入极端狂热和亢奋之中。

宴会开始后,希特勒兴致勃勃地来到席间给外国使节敬酒。当希特勒来到中国国民政府驻德公使刘文岛面前时,一向狂妄自大的希特勒忽然想起,中国是一个很贫弱的国家,国民政府经常派人向德国方面学习,并不断向德国政府求援,因而非常看不起中国人,竟然不给刘文岛敬酒。

刘文岛

希特勒的这一举动,让民族自尊心极强的刘文岛深受刺激。他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于是举起一杯酒,主动走到希特勒面前说:“我是中国公使刘文岛,到贵国已经一年了,你们的纳粹党虽然蒸蒸日上,不断壮大,我们却没有机会在一起举杯饮酒,今天这个机会千载难逢,特敬你一杯。”

德国人虽有饮啤酒的习惯,但在宴请客人时,也常用昂贵的烈性酒,当天的大型宴会上就有高档烈性酒可供饮用。希特勒见刘文岛主动过来敬酒,十分鄙视地盯着刘文岛说:“你敬酒,我可一干而尽,我敬你时,你能一口喝下去吗?”

刘文岛经历过无数次酒场饭局,饮酒的功夫早已练得炉火纯青了。于是,他不慌不忙地回应:“可以,可以。”

希特勒见刘文岛一副轻松的样子,爽快地拿起酒杯,将一杯烈性酒倒进了嘴里。刘文岛也不示弱,毫不犹豫地举杯将酒一饮而尽。

站在一旁的另外一名中国外交部官员知道刘文岛的酒量很大,因此不断用眼神示意刘文岛继续喝。

于是,两人你来我往,互不示弱,竟然各自一口气儿喝了20 多杯烈性酒。

在场人注意到,越往后喝,希特勒的脸、脖子越红,而且出现体力不支的迹象。此时,希特勒的亲信劝他就此打住,以免醉倒丢丑,但争强好胜的希特勒坚决要与刘文岛一喝到底。刘文岛则像个亢奋的斗士,越喝越精神,声音也越洪亮。

很快,希特勒开始坐不稳了,嘴里嘀嘀咕咕着什么,而刘文岛则若无其事。

希特勒仍不服输,他高声吼道:“我希特勒喝酒从未输过人,我可以输给我们德国或欧洲的任何一个人,但绝对不能输给一个中国人!!我今天非要让中国派来的公使醉倒趴下!”说完话,又拿起酒瓶倒了一满杯酒,一口灌了下去。

终于,希特勒支撑不住了,屁股坐不稳,身子往右侧倒。他的部下连忙用手拉他,但未拉住,他一头栽倒在地。

在场的各国使节见希特勒丑态百出,无不捧腹大笑,有的人还跑到刘文岛面前,伸出大拇指称他是中国好汉。

希特勒被灌醉后,很快被人抬出了宴会厅。据希特勒的部下说,直到第二天上午,希特勒还未完全醒过酒来。这是他第一次喝酒败在外国人手下。

刘文岛灌醉希特勒的故事,据说曾一度在西方国家广为流传,但刘文岛本人却极少谈及此事。他认为,在酒桌上逞能不是好汉,没必要拿出来炫,那次灌倒希特勒,主要是出了口恶气,让这位狂人以后不再小瞧咱中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钟南山》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1026 字

+ 加入清单

大灾大难面前,一大批共产党员彰显出了不辞辛劳

不怕牺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员本色。为了给全国人民筑上一道安全的防护墙,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这其中包含着一对对父子

一对对夫妻一对对师生……他们是亲人,是人生伴侣,是战友,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成为了战场上的最佳拍档。他们之中有医生护士,有公安干警,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还有很多自告奋勇组建起来的志愿服务队。他们冲锋在前,为打赢这场保卫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深深的打动了我:“疫情推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党员志愿服务队搭建起了心与心的桥梁,用爱心温暖人心。”在这场疫情中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志愿者,

90后志愿者华雨辰是武汉市青山区钢花小学音乐教师。疫情发生后,她瞒着父母报名参加了志愿者,她当过接送医务人员的司机,当过收费站的工作人员,当过搬运工,还是方舱医院的志愿播音员。在方舱医院,华雨辰通过播放音乐朗诵美文以及播报相关新闻,来平复患者的情绪。每一次,她都非常用心地去准备播报内容。她说:“作为一名志愿者,最大的愿望就是患者能够早日出院,希望志愿者小伙伴都能平平安安的。我们一起相约,等到出门不用戴口罩的那一天,再重新认识彼此。

2月3日,武汉市发布志愿者招募公告后,党员李自然便第一时间报了名,随后被分配至医疗队的驻点酒店参与工作。他每天负责对人员进行体温监测一楼大厅的消杀负责物资的搬运工作,一天忙碌到晚上,他才发现全身已经湿透了。在被问到是否辛苦时,他说“疫情期间,在武汉的国企责任重大,同时,我作为基层党员,更要发挥先锋示范作用,把后勤工作做好做实,让医疗队员们休息好,他们才能更专注投入到患者救治工作中去,比起医疗队员的辛苦,我这点辛苦不算什么!”

“你们街道人手够吗?是否需要志愿者?我作为党员也想出一份力!”党员杨叔飞同志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主动请缨到湖北荆州沙市区公园社区疫情防控阵营中去,自愿担任疫情防控期间的人员出行控制生活物资配送等各项工作,在夜晚冒着寒冬坚持值守,并积极提出了许多有利于防控工作的意见建议,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在困难面前冲锋在前的品质与形象。

他们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抗战疫情的道路上,他们冲锋在前,伴随着恐惧,他们坚定信念像骑士一般保持着必胜的信念。他们用双手架起了老百姓的生命之桥,用双肩承担起时代的责任,他们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楷模。用行动扛起了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向他们致敬——可爱的斗士。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历史故事:和氏璧

全文共 157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秦昭王很想见识见识传说中的和氏璧,于是派人跟赵王说,寡人愿意拿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请贵国带上和氏璧来换地图。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哲理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自从卞和挖出那块玉后,世界就没消停。没有人亲眼看见过它的踪迹,然而每隔一段时间,它就会打破沉默,把人世间搅得热热闹闹。上次是在楚国吧?令尹昭阳弄丢了和氏璧,冤枉张仪,结果让张仪恨透了楚国。

现在,好消息来了:和氏璧重现人间,辗转到了赵惠文王的手里。这么贵重的宝贝,它的每次露面都是超级新闻。如果有电视,肯定要上《战国新闻联播》。奇怪的是当时没有电视啊,道路交通也不发达,好多小道消息怎么就传播得那么快呢?谁在各国之间传信?难道消息是乘风飞翔吗?

反正不管怎么说,和氏璧重现赵国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秦昭襄王的耳朵。

秦昭王很想见识见识传说中的宝贝(眼红),于是派人跟赵王说,寡人愿意拿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请贵国带上和氏璧来换地图。

这下赵国朝廷炸锅了。大臣们议论纷纷。有人说秦王肯定没安好心啊,有人说黄鼠狼给鸡拜年啊,有人说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啊,有人说看看楚怀王的下场吧,千万不能上当啊。但是,你听见了假装没听见,那不是给了秦国攻打赵国的借口吗?

经过七嘴八舌的讨论,赵王更没注意了。这时,有人挺身而出,大声说道:

“我愿意出使秦国!”

宫殿里安静下来。所有的眼睛都投向说话的人。哦,蔺相如!

“我带着和氏璧去秦国,见机行事。如果秦王诚心交换,我会带回十五座城池;如果秦王欺骗赵国,我也保证让和氏璧完整地回到赵国!”

既然没有更好的办法,那就同意吧。蔺相如带着几个随从上路了,带着和氏璧,也带着赵王和整个赵国的忧虑。

大家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蔺相如很快就意识到了。秦王拿着和氏璧,两眼放光,左看右看,怎么也看不够。至于他心里怎么想,只有天知道。

秦王看得差不多了,拿给大臣欣赏。哇!哇!天啊!天啊!宫殿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赞叹声。大臣看完,秦王又让拿给后宫的夫人们欣赏。

这样下去,还有完没完?万一看着看着丢了呢?蔺相如说:“大王,这块璧并没有传说的那么完美,还是有瑕疵的!”

啊!瑕疵?刚才怎么没发现呢?秦王和大臣们都很惊讶。

“我告诉大王瑕疵在哪儿吧。”

秦王赶紧让人把玉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哪里是找瑕疵啊。他猛地把和氏璧高举过头顶,瞪圆了眼睛,死死地盯住秦王,完全换了个人似的厉声喊道:

“大王,外臣没有想到,堂堂秦王竟然骗人。前来秦国之前,满朝大臣都说秦是虎狼之国,居心叵测,当年跟楚国会盟,扣押楚王,如果我们派人送玉璧,肯定是有去无回,更别说换城池。当时,只有寡君和外臣以为,秦国毕竟是大国,万万不会干出这种卑鄙无耻的事,秦王说话肯定是一言九鼎。遗憾的是寡君和外臣错了,大王根本没有交换的意思。既然如此,我也没有脸面回国了,这颗头颅和玉璧就撞碎在您的宫殿上吧。”

秦王的脸唰地就红了,心里的秘密都被揭穿了。他结结巴巴地说:“言重了,言重了。刚才寡人一激动,差点儿忘了交换的事。来人啊,拿地图。”

地图拿上来了。秦王指示给蔺相如看,这个……那个……显然是心不在焉,言不由衷。蔺相如当然看出来了,也换上和缓的语气,郑重其事地说:

“和氏璧是天下重宝,交割城池更是国家大事。外臣出发之前,寡君沐浴斋戒了五天,这才将玉璧交付外臣。既然大王诚心交换,那么请大王也沐浴熏香,斋戒五天吧。”

蔺相如说得这么严肃,秦王心里觉得好笑,可是也没理由反驳。最重要的是玉璧还在他手里,不能硬抢,只好安排赵国使者住到宾馆,五天之后正式签合同、办手续。

当天夜里,蔺相如让随从化妆成普通百姓,带上和氏璧,偷偷地溜出咸阳,先回赵国了。这就是“完璧归赵”。

五天后,约定的日期到了,蔺相如说玉璧已经回国了。秦王这才知道中了蔺相如的缓兵之计,气急败坏,恨不得吃了蔺相如。当然,吃了他也没意义,还不如客客气气地送他回国,展示秦王的胸怀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全文共 1225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借得荆州后,压根不想还给东吴。孙权派鲁肃讨了几次都没讨到,非常恼火,就采纳周瑜的计策,用妹妹做诱饵,打算把刘备骗到东吴,扣为人质,逼他归还荆州。

定下计策后,孙权就派人到荆州,说得知甘夫人去世后,刘备一直单身,十分同情,愿将妹妹嫁给刘备,请他到东吴迎娶。刘备可不傻,一听就知道孙权不怀好意:“我已年过半百,孙权的妹妹却是妙龄女子,他怎肯将妹妹嫁给我这个老头子?恐怕是想把我骗到东吴去做人质,逼我还荆州吧?我才不上他的当。”

诸葛亮却摇着鹅毛扇说:“主公但去无防,我自有妙计,包你既娶到孙权的妹妹,又不用归还荆州。”

刘备问:“军师有何妙计?”

诸葛亮的妙计是到紧要关头才能给人看的,他微笑着说:“我已将妙计装在锦囊里,主公路上再看吧。我等着喝主公的喜酒呢。”

刘备终于动了心,决定去东吴迎娶孙权的妹妹。关羽和张飞都说万万不可,大哥这一去,恐怕就回不来了。刘备安慰他们说:“你们什么时候见军师失算过?有军师的妙计,十个孙权再加十个周瑜,我也不怕。”

刘备带着赵子龙去东吴。临行时,诸葛亮交给赵子龙一个锦囊,说妙计就装在里面,叮嘱赵子龙一定要到东吴后,才能拆看。

刘备一行乘船顺江而下,很快就到了东吴水面。风浪很大,船晃得厉害。赵子龙想等风平浪静后再看军师的妙计,刘备却说,现已进入东吴地界,危险重重,万一东吴水军袭击,想看妙计都来不及了。

赵子龙觉得刘备说得有理,就将锦囊拆开。不料一股旋风袭来,顿时巨浪滔天。赵子龙站在船头,纵然武艺高强,也因船只颠簸摔了个嘴啃船板,幸好双手抓住船帮,才没掉到水里。可诸葛亮给他的妙计,连同锦囊一起掉到风浪里,打个转就不见了。

风浪平息后,赵子龙一行人划着木船,在江面上转了好几圈,又派几个水性好的士兵到水里寻找,都不见妙计的踪影,倒是那个漂亮的绸缎袋子还挂在船底的一颗钉头上,装了一袋子的脏水。

丢失了军师的妙计,刘备不敢去娶孙权的妹妹了,他决定先回荆州。可他们正要掉转船头,就听到有人喊:“刘玄德,你走不了啦!”

一艘大船飞快地驶来,船上站着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仔细一看,正是周瑜。周瑜要活捉刘备,逼他归还荆州。赵子龙带领将士拼死抵挡,才得以脱身,但刘备的左腿中了一箭,赵子龙也被周瑜的长枪刺伤了右臂。

回到荆州后,刘备一瘸一拐地走下船来。诸葛亮吃惊地问:“主公,你没有采用我的锦囊妙计?”

刘备生气地说:“妙计被风浪卷走了,锦囊还在。”他把脏兮兮的袋子扔到诸葛亮的脚下。

赵子龙捂着手臂上的伤口问:“军师,你那妙计到底是什么?”

诸葛亮捡起锦囊说:“我想让你们到了东吴后,就沿路宣传孙权是请主公来娶他妹妹的。这事闹得越大,孙权就越下不了台,你们也就越安全,主公也越有可能娶到孙权的妹妹。”

赵子龙埋怨说:“不就是几句话吗?军师为什么不预先告诉我和主公,非要神神秘秘地装到袋子里,还必须到东吴才能拆看?你害得主公差点儿丢掉性命啊!”

诸葛亮追悔莫及:“我没想到江上风浪那么大。”

此后,诸葛亮有什么妙计都当面讲清楚,再也不敢装到锦囊里故弄玄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古代十大唯美的文学典故

全文共 2193 字

+ 加入清单

一、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

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

“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二、破镜重圆

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

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以谋晤合。

未几,陈果为隋所灭。

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

德言流离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

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公主见诗,悲泣不食。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三、无弦琴

晋代诗人陶渊明,虽不善琴,却置“无弦琴”一具,每逢酒酣意适之时,便抚琴以为寄托。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作《论琴贴》,自谓曾先后得琴三具,一张比一张名贵。 但“官愈昌,琴愈贵,而意愈不乐。”

当其任夷陵县令时,日与青山绿水为邻,故琴不佳而意自适;官至舍人,学士以后,奔走于尘土之间,名利场上,思绪昏乱,即弹奏名琴,也索然无趣了。

因云:“乃知在人不在琴,若心自适,无玄也可。”

苏轼《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匝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此均言声音不在琴,其意均从陶渊明“无弦琴”一事翻出。典见《昭明太子集。陶靖传》

四、章台柳

唐代诗人韩羽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居京时得一姬柳氏,才色双全。

后韩羽为淄清节度使侯希逸幕僚。时值安史之乱,他不敢携柳氏赴任。

分别三年,未能团聚,因寄词柳氏云:“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柳氏也有和词云:“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她因自己貌美独居,恐有意外,就出家为尼。不久被番将沙吒利劫去,后赖虞侯将许俊用计救出,始得团圆。

后人就名韩羽寄柳氏词的词调为“章台柳”。

“章台柳”亦被用为可任人攀折之路,柳墙花而专指妓女之类的人物。

五、人面桃花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

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

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

崔护以言挑之,不应。彼此注目久之。

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

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

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来后不复再见的惆怅心情。

六、秉烛夜游

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句。

曹丕为魏王世子时,与吴质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时文人如徐趕,刘桢,陈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应作书与吴质,劝其惜时自娱。

书中有“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之句,后人遂以“秉烛夜游”喻及时行乐。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即用曹丕原语,只省一“思”字。

以后又引申出秉烛看花。

如唐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李商隐《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宋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均袭此意。

七、白云苍狗

唐太宗大历初年,王季友在豫章郡幕府任职。

诗人杜甫与王季友有交,怜悯他博学多才却仕途失意,又遭妻子背离而去的不幸,作《可叹》一诗抒慨,首四句道:“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诗以天上浮云翻覆苍黄的变化,比喻人生荣枯沉浮无常。

“白云苍狗”,后用以比喻世事瞬息万变。

宋代词人张元干有“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浮名一聚尘”句。典见《杜工部集》

八、绿叶成荫

唐代诗人杜牧,在宣城任幕僚时,曾应湖州崔刺史之邀,前去作客。

在湖州遇一少女,其时年末及竿,心颇爱悦之,临别相约十年后与她成婚。

此后连年游宦,直至十四年后,被任为湖州刺史,方重临旧地,而当年相约的少女已嫁三年,并已生二子。

杜牧惆怅不已,作《叹花》诗以寄慨。诗曰“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花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后人遂以“绿叶成荫”喻女子已出嫁,并生有子女。

宋诗人欧阳修亦有类似经历,曾有诗云:“柳絮已将春色去,海棠应恨我来迟。”用语不同,而实运化杜牧“绿叶成荫”的诗意。典见《丽情集》,《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九、青梅竹马

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形容少男少女天真无邪,亲昵嬉戏的形状。

又以“两小无猜”喻幼男幼女天真纯洁,彼此相处融洽。

如《聊斋志异。江城》:“翁有女,小字江城,与生同甲,时皆八九岁,两小无猜,日共嬉戏。”典见《李太白集》

十、镜花水月

镜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虚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诗家常用以比喻朦胧空灵的意境。

如宋严羽以佛论诗,主张妙悟,他说;“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又明谢臻论诗云:“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

以“镜花水月”比喻诗歌中不可言传的妙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国史上第一考神的故事

全文共 211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中国科举史上,曾经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而作为这个庞大知识分子群体之巅峰的“状元”郎,则是屈指可数。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备考的同学准备的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中国科举史上,曾经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而作为这个庞大知识分子群体之巅峰的“状元”郎,则是屈指可数。

据考证,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 (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在这1283年间,可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一说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

考状元的过程中,有几个重要节点:

1.如果你是个身家清白的读书人,你需要参加县试、府试两场考试,通过考核的人,被称作童生。然而这只是预选,还没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

2.以童生的身份,参加各省学政主持的院试(三年两次),考中的就是秀才,算是有了功名,也具备了参加科举的资格。

县考、府考、院考三次预备性考试的第一名,均为案首,俗称「小三元」。

3.考上秀才后,你就可以参加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了(三年一次,由于在秋季举行,又称为秋闱)。考试过关的人就叫举人,第一名叫做解元。

4.考上举人后,你要动身准备进京了,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又被称为春闱)。通过会试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5.当你成为贡士,你就有资格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了。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会划分档次,共有三甲。

一甲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就是我们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七人),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世人统称被录取者为进士。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也不可以重考。

考上状元已经极其不易。然而,在古代读书人的心目中还有一个至尊的荣誉,就是“三元及第”,也就是说,在乡试、会试、殿试都取得第一名。

这是真正的高难度,因为你必须保证全省考第一,然后在会试中全国考第一,最后殿试里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尤其是最后一条,主观性还是挺大的。

而历史上最终做到三元及第的,只有15个人。其中有一个更是从县试到殿试,一口气六战六捷,六获第一,他就是明代的科场奇才黄观,时人称其“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黄观,字澜伯,又字尚宾,1364年生于南直隶池州府(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因为到他父亲时家道中落,入赘许家为婿,所以黄观最初从母姓,名叫许观。直到他当了礼部右侍郎,才由朝廷特准恢复了原姓。

1390年,26岁的黄观以贡生的身份入太学。这年八月,他在乡试中获得第一名,中“解元”。

第二年三月的会试,又得了第一名,中“会元”。

四月,他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的殿试。在策论中,他极力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扰,边境无虞”,从而深得朱元璋的嘉许,取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者。这时的他,年仅27岁。

而他之前在入太学前的县试、府试和院试,也都是第一名,可谓是科举考试史上的奇迹,称第一考神也不为过。

日暮碧云净,余霞天际红。

村烟远近里,山色有无中。

古树斜阳暗,孤峰淡月濛。

门开一涧曲,星影落桥东。

——黄观诗作《溪上晚眺》

学业有成的黄观,在事业上也不遑多让。年少得志的他,官运一路畅通,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的赏识。32岁就做到了正二品的高官之位(礼部右侍郎,相当于副部级)。

建文帝登基后,更是成为股肱之臣,参与重要国事奏议。如果没有“靖难之役”,位极人臣也是早晚的事儿。

可惜没有如果,他的信念也不会允许他向朱棣方面靠拢。

所以当朱棣起事前拥兵自重,入朝见建文帝不拜之时,满朝文武只有他当面顶撞:“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并密奏建文帝扣留燕王,致使朱棣怀恨在心。

无奈最后,建文帝还是优柔寡断,纵虎归山。

朱棣举兵后,黄观更是拟诏令,要燕王罢兵归藩,束身谢罪,言辞甚为激烈。朱棣后来拟定的一份50多人的“奸臣”名单中,黄观名列第6。

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这时的黄观带着建文皇帝玉玺,准备前往长江上游募兵勤王。

朱棣一边派人追捕黄观,一边派人抄了黄观的家,还将黄观妻女发配给象奴为妻妾。不堪此辱的黄观妻子翁氏,带着女儿和家人投河自尽。

当黄观得知妻女为守节而死,建文帝失踪,朱棣即位,明白大势已去的他穿好朝服,向东方拜了拜,然后在安庆下游罗刹矶投江。

因为黄观带着重宝,又是重点追捕对象,尸体竟一直未找到,也有人猜测:黄观可能如同建文帝一般,金蝉脱壳。

黄观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更是让朱棣余恨难消:诛了黄观九族后,连黄观的功名档案也一并消去,以致《登科录》中没有黄观的名字,诸多作品也被销毁。直到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黄观才得昭雪,补谥“文贞”。

虽然见于史书中的他,投江时只有38岁。但这三十多年,却是别人百岁也无法企及的。他是唯一连续六次考试都得第一的人;他三十多岁就高居二品大官;他读书学以致用,殿试答题就是治国良策;他不畏强权,坚守自己的信念,为人端正有节。即使曾被朱棣刻意抹去,也终会在历史中绽放自己的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国成语故事双语版:鲁国少儒

全文共 2171 字

+ 加入清单

One day, Zhuang Zi went to pay his respects to Ai Gong, King of the State of Lu.

一天,庄子去拜见鲁哀公。

Ai Gong said:

哀公说:

"There are many Confucian scholars in our country, but very few study your Taoist doctrines."

“我们鲁国有很多儒生,但是学习你道家学说的人却很少。”

Zhuang Zi retorted:

庄子反驳说:

"The actual situation is not like what you said. In fact, there are very few Confucian scholars in the State of Lu."

“情况不是您说的那样,事实上儒生在鲁国很少。”

Hearing this, Ai Gong replied by asking a question:

哀公听了,反问说:

"How can you say there are very few Confucian scholars in the State of Lu, when all the people in the state wear the clothes of Confucian scholars?"

“鲁国上上下下,都穿着儒生的衣服,怎么能说儒生少呢?”

Zhuang Zi said:

庄子说:

"I hear that Confucian scholars who wear round-shaped hats understand the weather and climate; those who wear square-shaped shoes understand geography; those who wear colourful jade can make prompt decisions in dealing with matters. But people who really have the particular kind of knowledge do not necessarily wear the very kind of clothes, whereas those who wear the very kind of clothes do not necessarily have the particular kind of knowledge. If you think what I said is wrong, you can issue an order to the whole country: `Anyone who does not understand Confucian doctrines but wears Confucian clothes will be sentenced to death without exception. Try and see what the result would be."

“我听说,头戴圆形帽的儒生,能够知晓天时;脚穿方形鞋的儒生,能够通晓地理;身佩彩色美玉的儒生,理事决策,能够当机立断。不过,真正有这种学问的人,不一定穿这种服装;而穿这种服装的人,不一定懂得这种学问。您如果认为我说得不对,可以通令全国:‘凡是不懂儒学而穿儒服的人,一律判处死罪。’试一试,看看结果会怎样?”

Ai Gong did issue such an order. Five days later, to his surprise, no one in the country dared to wear Confucian clothes any longer. Only one man wearing Confucian clothes stood outside the palace gate. Ai Gong immediately summoned him and inquired of him about state affairs. As expected, this man answered the questions readily and fluently, clearly and logically.

哀公真的颁布了这样一道命令。五天以后,全国居然没有敢穿儒服的人了。只有一个男子汉,身穿儒服,站在宫廷门外。哀公立即召见他,并用国家大事考问他。这人回答起来,果然应对自如,头头是道。

Zhuang Zi said:

庄子说:

"The State of Lu is the native place of Confucianism, but there is only one Confucian scholar. How can you say that there are many Confucian scholars in the State of Lu?"

“鲁国是儒家的故乡,但是只有一名儒生。这怎么能说鲁国儒生很多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经典寓言故事螳螂法官

全文共 647 字

+ 加入清单

螳螂调到蜗牛、水螅界当法官后,仍然一成不变地按昆虫界刑法进行审判。

一天,他威严地站在审判席中央,用镰刀似的前脚举起判决书:

“绿水螅害死同胞,罪大恶极,证据确凿,立即执行。死刑用刀把脑袋割成两半执行。”

绿水螅听到这个判决,心里暗暗好笑。场内,顿时议论纷纷。

“安静!安静!”螳螂接着又宣布:

“贪嘴蜗牛偷吃禁食植物,犯罪情节轻微,根据刑法第一五一条规定,切掉触角予以教训。”

贪嘴蜗牛立即昏了过去,别的蜗牛都忿忿不平:

“法官大人,你判得太重了。”

“是啊,这不要了他的命吗?”

“你不知道,我们蜗牛的眼睛是长在……”

“胡说!”没等他们说完,螳螂就拍着石桌大叫道,“你们是法官,还是我是法官?谁再敢捣乱,我就拘留他!”

大伙都不敢吱声了。

蜗牛的眼睛是长在长触角上的,短触角则是他们的“鼻子”。贪嘴蜗牛被切掉两对触角后,再也看不见东西,闻不到气味,找不到食物了,没过几天就死了。

而绿水螅呢,它的再生能力很强,脑袋被割成两半后,不但没有死,而且还长成了两个脑袋。从此,水螅中的犯罪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蜗牛们向低等动物界最高法院告螳螂法官的状。

螳螂法官被撤了职。它很不服气,申辩说:“以前我在昆虫界当法官的时候,一直是按这个刑法审判的,谁都说我是个最公正的铁包公;现在,我还是按这个刑法审判,为什么要撤我的职?”

“就是因为这个才撤了你的职。蜗牛、水螅和昆虫的生理有许多截然不同的地方,你却还是按昆虫刑法判刑,结果使犯了轻罪的贪吃蜗牛丧了命,犯了杀人罪的绿水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下场。”

螳螂垂下了头。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国古代名人故事:华佗学医

全文共 735 字

+ 加入清单

华佗小时候失去了父母,母亲因病而死。华佗发誓,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个医生,治好百姓的病。于是,他踏上了学医的旅程。

华佗出了京城,听说某某山上有一座庙,庙里有一位长老医术高明,他风餐露宿,爬山涉水,不管乔风下雨,还是不停止学医的征途。过了一个月左右,他终于到了,但由于过度连劳累,突然放松所经以就倒下了。

那位长老救了他并收他为徒。长老开始让华佗干些粗活,但华佗做什么事都全心全意,没有半名抱怨的话。后来,华佗发现,长老把自己的医术的精华和心血都记录在几本题目叫《医案》的书上,量是他总是找准时机看上几眼。长老正在看那本书,华佗见了,急忙抢过小徒弟给长的洗脚水,冲上了楼。他一边给长老洗脚,一边悄悄地看着《医案》,长老猜透了他的心思,于是说:“华佗啊,你想看这本书就拿去吧!”华佗大喜过望 ,他顾不着给长老洗脚了,拿起书便冲下楼去。

经过几天的学习,华佗的医术大有长进,但他还是虚习求学。长老时不时也带他去看病。

一天,华佗在看《医案》。一个小徒弟跑过来了,他大声说道:“华佗,师父生病了!”华佗急急忙忙地跑上楼,摸着师父的脉,华佗的脸逐渐从紧张到放松。原来,师没生病,而是在试探他的医术呢!当 华佗下去的时候,一看糟了,《医案》被蜡烛的火烧了半边了。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屋子里团团转,于是,他凭着自己的记忆重新写了《医案》。

第二天,师父说:“华佗,那本书带来了吗?”化佗把自己抄得那本给了师父,他说:“师父,这本不是原来的那本,这本是我凭记忆重新写的,原来那本已经烛火烧了。”师父一看,微微一笑,说:“华佗,你真过目不忘啊!”原来的那本并没烧,而是又在试探他呢!华佗长大后,为百姓治病,成了人人夸赞的“神医”。化发圾了麻沸散和“五禽戏”。

但是,一代神医最终死在曹操的监狱里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古代名人故事:欧阳修以地为纸

全文共 686 字

+ 加入清单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从小就没了父亲,他的母亲带着他艰难地过生活。他小时候看到别的孩子去学堂学习,就非常羡慕。有一天,他问他的母亲:“妈妈,我什么时候可以上学啊?”

妈妈听了很高兴,但是也很伤心,因为家里没有什么钱来交学费,怎么让小欧阳修去学堂学习啊?

“孩子,你等一等吧,你还太小,等过几年吧。”

“好吧。”欧阳修有些失望,他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去上学啊,听了母亲的话,他静静地走到一边不说话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欧阳修又问母亲:“妈妈,我现在可以去上学了吗?”

母亲的眼泪快要流出来了,怎么办?家里没有多余的钱啊!妈妈内疚地对欧阳修说:“我们交不起学费啊,怎么办?这样吧,妈妈教你写字好了。”

“好啊,”欧阳修懂事地说,“妈妈教我,一定比学堂里的老师还要好。我一定好好学习。”

于是,妈妈开始每天教欧阳修学写字,家里又得多花一些钱买毛笔、纸还有墨,妈妈很为难,有时候就背着欧阳修暗暗地流泪,可是,这可躲不过欧阳修的一双眼睛。有一天,欧阳修一天都没有学习,而且还不在家里,妈妈很奇怪,这个孩子跑到哪里去了?天都黑了,妈妈就外出找他。

妈妈走到池塘边的时候,看到欧阳修正在池塘的地上蹲着,正在专心地干什么。妈妈很奇怪,这个孩子在干什么啊,这么认真?她没有喊欧阳修,而是悄悄地走到了他的后面,原来,欧阳修正在用芦苇秆子在地上练字呢!

妈妈很感动,这是个多么热爱学习而且懂事的孩子啊!欧阳修发现了妈妈站在身后,兴奋地对妈妈说:“我今天学会了好几个字,而且您看,我发明了这种芦苇笔,以后就不用再花钱买纸和笔了。”

后来,欧阳修一直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一位非常有成就的文学家、政治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国古代经典励志名言

全文共 1252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小编收集了中国古代经典励志名言,欢迎阅读。

1、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2、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3、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4、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5、 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6、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7、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8、 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知缘斋主人

9、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10、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1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2、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13、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14、 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5、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16、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17、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18、 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19、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20、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21、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22、 三思而后行。——《论语》

23、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24、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25、 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26、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27、 知耻近乎勇。——《中庸》

28、 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29、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30、 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31、 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32、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33、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34、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35、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36、 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37、 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3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39、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40、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41、 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42、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颧雀楼》

43、 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44、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45、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46、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47、 学不可以已。——《荀子》

48、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49、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a) 译:学了新的知识又常常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温习,学问和修养一定会很快得到提高,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国名人故事:金岳霖的故事

全文共 1080 字

+ 加入清单

金岳霖十几岁的时候,按照逻辑推理出中国俗语“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有问题。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句话作为前提,得出逻辑结论应该是“朋友如粪土”。“朋友如粪土”,这样的发现,也只有享受思维的乐趣的人,才能获得。

1955年,金岳霖离开北大,调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另一位副所长告诉他应该坐在办公室办公。他在办公室待了一上午,也没弄明白如何“办公”。有的人简单,有的人有趣,又简单又有趣的人,只有金岳霖。

金岳霖曾细心地去分辨“爱”与“喜欢”两种不同的感情或感觉。他说,爱是父母、夫妇、姐妹、兄弟之间比较自然的感情;喜欢是朋友之间的感情。二者经常是统一的,那就是既是亲戚又是朋友。

金岳霖某日打电话给陶孟和,陶的服务员问他:“您是哪位”。他忘了,答不出来,于是说:“不管它,请陶先生说话就行了。”因为他不好意思说“我忘了”。可那位服务员说“不行”!他请求两三次,还是不行,只好求教于王喜(金岳霖的洋车车夫)。王喜也说“我不知道”!金岳霖说“你没听见人说过?”车夫说:“只听见人家叫你金博士。”一个“金”字才提醒了金先生。

在西南联大时,听金先生课的有个学生叫林国达,是位华侨。他喜欢提一些很怪的问题。有一次他问了一个逻辑上不错而意思却不对的话,请金先生解释。金岳霖想了一想,反问道:“我问你一个问题:‘Mr.林国达is perpendicular to the blackboard(林国达君垂直于黑板),这是什么意思?”一下子把学生问傻了。因为这句话逻辑上没有什么错误,但林国达也不能垂直于黑板。

1926年,金岳霖留学回国后,先受聘于清华大学教授逻辑学,并受校方委托创办了清华大学哲学系,担任系主任。当时的哲学系只有金岳霖一个教师,也只招到沈有鼎一个学生,当时一师一生,号称一系,成为美谈。

徐志摩当年曾描写过金岳霖与一位名叫丽琳的西方女子“初到北京时的妙相”:“老金他簇着一头乱发,板着一张五天不洗的丑脸,穿着比俄国叫花子更褴褛的洋装,蹩着一双脚;丽琳小姐更好了,头发比他的矗得还高,脑子比他的更黑,穿着一件大得不可开交的古货杏花黄缎的老羊皮袍,那是老金的祖老太爷的,拖着一双破烂得像烂香蕉皮的皮鞋……虽则那时还在清早,但他们的那怪相至少不能逃过北京城里官僚治下的势利狗子们的愤怒和注意。黄的白的黑的乃至于杂色的一群狗哄起来结成一大队跟在他们背后直嗥,意思是说叫花子我们也见过,却没见过你们那不中不西的破样子,我们为维持人道尊严与街道治安起见,不得不提高了嗓子对你们表示我们极端的鄙视与厌恶!在这群狗的背后,跟着一大群的野孩子,哲学家尽走,狗尽叫,孩子们尽拍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国古代哲理故事

全文共 1708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

。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子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

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不争名利,关注自身;保持沉静,不受影响;愿意施与,不求目的;当断就断,顺势而为;自身发光,善于影响;认清优势,善于应用;时不赋我,静待时机。我等俗人,只能先参考水的品德修行自身,要达到自然的境界似乎还很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古代科学家祖冲之的故事

全文共 1158 字

+ 加入清单

从宋孝武帝即位之后,宋王朝很快就衰落了。 在这个时期,却出了一个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到了宋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 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应该改动。” 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严肃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不要拿空话吓唬人嘛。” 宋孝武帝想帮助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

尽管当时社会十分动乱不安,但是祖冲之还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他曾经对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他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试航过,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祖冲之死后,他的儿子祖??(音gèng)、孙儿祖皓都继承了祖冲之的事业,刻苦研究数学和历法。据说祖??在研究学问的时候,全神贯注,连天上打响雷也听不到。他常常一面走路,一面思考问题。

有一次,他在路上走,前面来了个大官僚徐勉。祖??根本没有发觉,一头就撞在徐勉身上。等到徐勉招呼他,祖??才像梦中惊醒一样,慌忙答礼。徐勉知道他研究出了神,也没有责怪他。

祖冲之晚年的时候,掌握宋朝禁卫军的萧道成灭了宋朝。 公元479年,萧道成称帝,建立南齐。他就是齐高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国古代文学常识集锦:古代职官

全文共 5117 字

+ 加入清单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安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