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名人故事手抄报简单又漂亮 主题(实用20篇)

知恩图报,我们不能做忘恩负义的人,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报恩的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6295

作文

1000

现代名人小故事:身残志坚张海迪的传奇一生

全文共 565 字

+ 加入清单

1970年4月,张海迪跟着下放的父母,坐着一辆大卡车,来到山东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开始了农村生活。

起初,张海迪感觉农村非常陌生,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但是,在那些淳朴的村民身上,张海迪却感到了更真、更朴素的爱。

刚到莘县那天,天空很晴朗,天上的白云像大棉花一样。不久,一群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跑过来,围到张海迪身边,抢着问道:“玲玲姐,你是城里来的吧?你的脸怎么这么白啊!你的腿怎么了?”望着孩子们的笑脸,张海迪笑了,慢慢的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仅仅才过了半个月,张海迪就同乡亲们相处得十分融洽了。乡邻们争着抢着往玲玲家送地瓜、咸菜等东西,还为她做了一张木轮椅。

孩子们都愿意推张海迪出去散步。这个男孩子说:“玲玲姐,我推你!”那个男孩子抢过来说:“我推,我推!”经过几番争执后,由孩子们轮流推着,来到了田野里。

为了回报这些朴素的爱,张海迪也想为大家做点什么。于是,她开始在昏暗的油灯下学习一本本医学书,还让父亲给她买来体温计、听诊器和针灸用的银针,成了一名靠在轮椅上给人看病的乡村医生。

在莘县生活期间,张海迪为群众治病一万余多人次,针灸技术也在当地出了名,前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由于经常靠在轮椅上给人看病,她的肋间神经总会感到剧烈的疼痛,脊椎甚至弯曲成了“S”型,但是,为治好村民的病,回报他们的爱,张海迪始终坚持着。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名人故事作文300字集合

全文共 463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世界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是谁发明的问题,科技史上早有定论,他就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但伽利略却否认这一点,他说是荷兰人首先发明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1608年,荷兰有一位眼镜制造商叫汉斯?李波儿赛,他的两个孩子很调皮,也很聪明。一天,偶然一个机会,两个孩子从店铺里拿来两片透镜,一前一后摆弄着,用眼睛张望着。孩子们惊讶了,他们发现远处教堂上的风标又大又近。李波儿赛得知此事也很高兴,他就用一个简易的筒,把两块透镜装好。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望远镜。

1609年,发明望远镜的消息传到了意大利,伽利略知道了,就按此方法制作了一个放大3倍的望远镜。后又经过改进,使望远镜一下子放大20倍。他用此观察星星,居然可以观察到木星的圆面,看到了月球上高低不平的环形山。1610年,他又用放大30倍的天文望远镜观察到木星的4颗卫星,看到金星的圆缺变化。

正因为是伽利略改进了望远镜的性能,又用来观察星星、月球、金星以及太阳等天体,并首次发表观察结果,因此确切地说,是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而那位汉斯?李波儿赛则是望远镜的发明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腓特烈大帝检阅士兵名人故事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腓特烈大帝是普鲁士国王.也称为腓特烈二世,他既是一位政治家,又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腓特烈大帝拥有一支巨人卫队,由于这些人个子极高,要想找到同样高大的人补充卫队是很困难的,况且腓特烈大帝还立下规矩:不会语的人不能进入巨人卫队。这样一来,负责挑选卫兵的侍卫长就更加难办了,他有时只好选择-些个子够高而不会说德语的人,教他们一些德语,以便回答国王的简单提问。

腓特烈大帝经常检阅守卫城堡的士兵,他每次都要向他所见的卫兵问这样三个问题:

“你多大年纪?”

“你到我的卫队多久了?”

“你对这里的伙食条件是否都是满意的?”

因此,侍卫长首先要教会不会讲德语的新兵怎样回答这三个问题。

一天,国王同一个新兵谈话时,把问题的顺序换了一下。他首先问:“你到我的卫队多久了?”

那个年轻的卫兵立即答道:“报告陛下,二十年。”

腓特烈十分惊讶,接着问:“那么你多大年纪?”

“报告陛下,六个月。”

国王听后非常生气,问道:“到底我们两个谁是傻瓜?”

卫兵很有礼貌地回答,“报陛下,都是。”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现代名人小故事:身残志坚张海迪的传奇一生

全文共 52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海迪姐姐的故事》,这本书对我的印象很深刻。

海迪出生在一个温馨的家庭里,她一直都生活得很快乐。不幸的是,在她五岁那年,患上了“骨髓血管瘤”,患上这种病,就等于一生都站不起来了,因为这是严重的高位截瘫。这对海迪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可这场病并没有让海迪放弃她的理想。她每天在家里学习,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并攻读了大学和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她还自信针灸医术为百姓免费治疗。又自学英、日、德等外语,还自学修理无线电。1982 年海迪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3年开始,她翻译并创作出版了多部作品。她曾到日本、韩国、德国游学访问,长期关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最后她当上了残联主席。

“身残志不残”这句话说得好,海迪就是这样。命运对她如此残酷,病痛和残疾始终伴随着她,但海迪从来不向命运低头,一直在顽强拼搏。她努力学习知识,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和人民做贡献,不求回报。面对困难,她百折不挠,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感染身边的人。树立坚定的信念,追求伟大的理想。“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这就是张海迪的信念!大家想一想,张海迪残疾,还能做出那么多贡献,我们都很健康,难道就不能创造出一番好事业吗?所以,让我们向张海迪学习吧!努力拼搏,实现自己的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团结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406 字

+ 加入清单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唐朝时的大将。当时,两人因为平时的一些误会,积怨很深,感情很不好。平时即使同桌吃饭,互相都懒得瞧上一眼,更别提说话了。

后来安禄山造反,皇帝命令郭子仪做朔方(今宁夏一带)节度使,李光弼成为他的部下。当时的节度使大致相当于战区司令长官兼行政长官,权力极大。

李光弼这时有些担心,怕郭子仪公报私仇,借故杀他,他甚至想偷偷逃走。哪知郭子仪反向皇帝极力举荐他,结果皇帝就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同时,郭子仪还将自己部下的一万精兵分给了他,让他带兵东征。

郭子仪此举,让李光弼产生了更大的误会,心想郭子仪这次一定不会放过他了。于是他横下一条心来,找到郭子仪说:“今后不管怎么处置我,我都不抱怨,只图不连累妻小。”

郭子仪听后,很是诧异,忙离开座位,抱住李光弼,眼含热泪说:“国家危急,我们应该同心协力,不能再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了。”

李光弼见郭子仪心胸如此坦荡,便带队请战。此后,将帅一心,在平判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顾恺之给母亲画像古代名人故事

全文共 461 字

+ 加入清单

顾恺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画家。他非常重视画人点睛的技巧。古书记载说,他曾给人家画扇面,扇面上是魏晋名士阮籍、嵇康的像,但都没有点上眼珠,就把画给了人家。扇子的主人问他为什么不画上眼珠,他郑重其事地说:“怎么能点上眼珠呢?点了就要说话,变成活人了。”

顾恺之这种传神点睛的艺术造诣,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他几十年刻苦学习的结果。顾恺之从小死了母亲,稍长大一点,他每天缠着父亲追问母亲的长相。父亲被儿子的情思所感动,便不厌其详地叙述了母亲的长相和衣着。顾恺之把这一切都牢牢地记在自己的脑海里。八岁那年,他忽然向父亲要笔墨,说要给母亲画张像。父亲说,你连母亲的样儿都没见过,怎么画呢?小恺之说:“我就凭您 说的画,一天画不像画两天,两天画不像画三天,一定要画像了为止。”

于是,顾恺之每天都在精心作画,画好了就给父亲看,看了以后再改。

渐渐地,母亲的像居然有几分相象了,但就是眼睛画不好。顾恺之便继续用心琢磨,一年过去 了,两年过去了,这天,顾恺之把再次画成的母亲像给父亲看,父亲竟然看呆了,说:“像了,像了,太像了,眼睛特别像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杨澜坚持凡事都做好一点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836 字

+ 加入清单

杨澜带有传奇色彩的成功人生,无疑令许多人羡慕不已,就连圈内的很多知名记者也对她说:“你真是太幸运了!你能采访到那么多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而我们却根本没有这些机会。”

前不久,在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杨澜专门谈到了这个问题。

她说,其实她的采访也是从基层做起,从一个区长开始的。如果区长没采访好,就不可能去采访市长;如果市长没采访好,就不可能采访部长;等部长采访好了,然后才可以设想如何采访副总理、总理、总统。

几年前,当时的俄罗斯总理卡西亚诺夫来中国访问,只停留两天,只接受了一个采访,那就是杨澜的采访。应该说,作为民间的传媒机构,能得到这样的机会是很不容易的。她很好奇地问其随行人员:“卡西亚诺夫总理为什么会接受我的采访?”

随行人员说:“因为在我们来中国之前,你曾采访过俄罗斯的副总理。副总理回国后认真地告诉卡西亚诺夫总理:‘如果你去中国,应该接受杨澜的采访,因为她提的问题很有水平。’”

杨澜当然不是借此来炫耀自己,而是要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诉更多的年轻朋友:你做的每一件事,都可能对你今后的成长产生影响;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会给人们留下烙印,千万不可小看人们之间的口口相传。

一般来讲,一个大学毕业生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思想:我一定要做一项很有分量、很有意义和很有兴趣的工作。其实,根本不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可以顺其自然地先做一些看上去“大材小用”的工作,甚至完全是事务性的工作。如果你能把这些工作做得比别人好,不需要等很久,就可能有机会去做更大的更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感到怀才不遇,愤愤不平,只是怨天尤人,什么事情都不做,那只能是有害无益。在这个世界上,人们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尤其会关注一个人做事的结果。所以,只要在某一方面,坚持凡事比别人做得好一点,就可能有更多的成功。

不错,坚持凡事做得好一点,就可能有好评;坚持凡事做得好一点,就可能有机会;坚持凡事做得好一点,就可能有发展;坚持凡事做得好一点,就可能有幸运;坚持凡事做得好一点,就可能有令人羡慕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孙武幼年显现文武兼备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2111 字

+ 加入清单

孙武,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小名长卿,约出生于公元前534年,卒于公元前480年。孙武原不姓孙,祖籍在春秋时的陈国,陈国公子田完是他的祖先。公元前672年,陈国爆发内乱,田完避乱去齐国,做了一个管理百姓手工业的官。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官至齐国大夫。公元前526年,田书因讨伐莒国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于是,田书改叫孙书。他就是孙武的祖父。

孙武出身武将世家,代代率军打仗,所以家中男女老幼无不舞枪弄棒。孙武成长于这样一个家庭,从小自然也喜欢练武带兵。但是,他的爷爷田书却不愿让他习武。田书认为,习武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从他的先祖田完开始,代代戎马荷戟,冲杀疆场,虽然也得到了不少荣誉和封赏,但那都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特别是到了他这一代,两个哥哥先后战死,自己的七个儿子有六个为国殉难,剩下自己和小儿子孙凭仍要征战,只要一天不告老还乡,生命就朝不保夕。田书还认为,历来都是“武将安邦,文臣治国”,武将靠的是力气,文臣靠的是嘴巴;就地位和权力而言,武将也一向不如文臣,因为武将在外征战,往往成年累月地不能回朝,稍有风吹草动,国君就会生疑;文臣则不然,天天在朝辅佐,靠近国君,深得信赖。就此一点而言,他田氏一家,已经受了文臣不少的气。基于上述这些经验教训,到了孙武这一代,又是独根一支,田书是坚决不让他习武了。于是,从孙武三岁起,田书就命专人向他传授诗书礼乐,并且令所有家人从这天起,谁也不准当着孙武的面谈武、习武,要给孙武创造一个学文的良好环境。开始,孙武也的确听话,专心学习诗书礼乐,加之他天资聪慧,一学即会,到五六岁时,不但对所学内容倒背如流,还能释其意,田书见了,很是欢喜。但是,他学文空闲也常常习武,只是不敢让祖父知晓罢了。

公元前526年,齐景公准备进攻莒国,在老将田书的陪同下到校场比武选将,应选将领百余人,唯独田书的儿子田凭连发三箭,箭箭正中靶标红心。景公高兴地称赞说:“真是将门出虎子啊!”田书听了,当然也是乐滋滋的。不料,齐景公又别有用心地对田书说:“听说你还有个小孙子,绝顶聪明,想必也很精通武艺吧!”田书笑着说:“孙子是有一个,名叫长卿,今年刚刚七岁。不过,对于武功,他是一窍不通,因为,我不让他再走我的老路。为此,从他三岁开始,我便让他练字学文,将来也好为大王输送一名治国相才。”

景公听了,心中更高兴,又对田书笑着说:“那好哇,田氏家族能文武兼备,那是本王求之不得的事;不过,将门之后,如果对武功一窍不通,却也可惜了!”谁知景公话音一落,孙武便从人群中钻出来高声说: “谁说将门之后对武功一窍不通啊!”田书没想到他的孙子长卿今天也来了校场,而且如此放肆,立即大声怒斥道:“大胆!还不与我退下!”然后急向景公谢罪说:“孙儿长卿未经大王批准,随意插言,且不知天高地厚,信口开河,罪该万死;这也是老夫管教不严之过。请大王看在臣下的面子上,念他年幼无知,赦他无罪。”

景公微微一笑说:“田老将军,我并没有说要治罪呀,何言赦罪二字?相反,我倒是很喜欢他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随后,景公又笑着对孙武说:“长卿,你过来!”

孙武经爷爷一训,也有些怕了,先望了望爷爷的神态,然后怯生生地走到景公跟前。

景公问:“长卿,你说你会武功,那我问你,都会使什么兵器呢?”孙武望了望爷爷,欲言又止。

景公说:“不要怕,有本王做主!”孙武这才低声说:“随便吧。”

景公说:“好,那你也和其他人一样,用箭吧。”孙武点头同意,便去取弓箭。谁料他把弓箭拿在手中,掂了掂,又放下了。

景公问道:“怎么,拿不动吗?”孙武摇摇头说:“只是轻了些。”景公听了,心想,这孩子还真有点虎劲,遂令人抬过一套上百斤重的大弓箭。小长卿也的确够能耐的,只见他上前毫不费力地接过弓箭,对准靶标,拉弓搭箭,“嗖嗖嗖”连发三枝,皆中红心,惊得文武百官无不目瞪口呆。

景公高兴得拍手大笑道:“好,真乃将门虎子,名不虚传。”然后又亲切地问:“读过兵书吗?”孙武说:“爷爷不在的时候,偷着翻过一些他的兵书,也记住了一些。”

景公说:“说说看,都读了哪些兵书?”孙武说:“主要是黄帝大将风后的《握奇经》和姜太公的《六韬》。”景公也熟知这两部兵书,便立即选书中的重点部分提了几个问题让孙武回答。孙武对答如流,一字不差。景公听了,惊叹不已,连声“奇童!奇童!真是少有的奇童。”然后转过身来,对田书说:“田老将军,本王恭贺你有如此出色的一个孙子,这也是齐国之福啊!今后就不要强其所难了,既习文,又学武,文武全才岂不更好?”田书连声称是。接着,景公又把孙武拉到身边,摸着他的头说:“长卿,你虽明学文,暗习武,但今日看来,你的武功胜于文才,我就赐你名叫武,名副其实嘛!你看如何?”长卿跪地说道:“谢主公。”从此,长卿就改名叫武了。

田书带孙武回家途中,一语不发,他既为孙儿的才能惊喜,又为他明文暗武而生气。孙武了解爷爷的心思,便向爷爷赔罪说:“请爷爷不要生气,都是孙儿不好,不应该瞒着爷爷习武。但是,我习武并没有丢掉学文,如果真像大王说的那样,将来成为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你不高兴吗?”

田书说:“现在也只好如此了。不过,今后你要更加努力,可不要辜负大王对你的期望啊!”

孙武听后连连点头应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发明家名人故事:贝尔发明电话的故事

全文共 2088 字

+ 加入清单

1847年3月3日,亚历山大·贝尔出生在英国的爱丁堡。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颇有名气的语言学家。

受家庭的影响,贝尔小时候就对语言很感兴趣。他喜欢养麻雀、老鼠之类的小动物。他觉得动物的叫声美妙动听。上小学时,他的书本里,除了装课本书外,还经常装有昆虫、小老鼠等。有一次,老师正在讲《圣经》的故事,忽然他书包里的老鼠窜了出来,同学们躲的躲,叫的叫,弄得教室内大乱。老师怒不可遏,觉得这样的学生不可教。

不久,贝尔的父亲就将贝尔送到伦敦祖父那儿。这位慈祥的老人虽然很疼爱孙子,但对孙子的管教十分严厉。祖父深谙少年的学习心理,他不采用填鸭式的方法,硬逼贝尔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是从培养贝尔的学习兴趣入手。渐渐地,贝尔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成绩也上去了,成了优等生。贝尔后来回忆道:“祖父使我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应该懂得的普通功课,我却不知道,这是一种耻辱。他唤起我努力学习的愿望。”

一年之后,贝尔又回到了故乡爱丁堡。在他家附近,有一座磨坊。贝尔觉得这种老式水磨太费劲了,要改进改进。于是,他查阅各种图书资料,设计出一幅改良水磨的草图。这图虽然画得不规范,但构想却十分巧妙。经过工匠的加工,水磨果然变得十分灵活,比原来省力多了。从此,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发明家”。

贝尔从这里看到了发明创造的意义。每一项的发明,都将使很大一部分人受益,都是人类向前迈进的一块基石。

1869年,22岁的贝尔受聘美国波土顿大学,成为这所大学的语音学教授。贝尔在教学之余,还研究教学器材。

有一次,贝尔在做聋哑人用的“可视语言”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电流流通和截止时,螺旋线圈会发出噪声,就像电报机发送莫尔斯电码时发出的“嘀答”声一样。

“电可以发出声音!思维敏捷的贝尔马上想到,“如果能够使电流的强度变化,模拟出人在讲话时的声波变化,那么,电流将不仅可像电报机那样输送信号,还能输送人发出的声音,这也就是说,人类可以用电传送声音。”

贝尔越想越激动。他想:“这一定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想法。”于是,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电学界的朋友,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有益的建议。然而,当这些电学专家听到这个奇怪的设想后,有的不以为然,有的付之一笑,甚至有一位不客气地说:“只要你多读几本《电学常识》之类的书,就不会有这种幻想了。”

贝尔碰了一鼻子灰,但并不沮丧。他决定向电磁学泰斗亨利先生请教。

亨利听了贝尔的一五一十的介绍后,微笑着说:“这是一个好主意!我想你会成功的!”

“尊敬的先生,可我是学语音的,不懂电磁学。”贝尔怯怯地说,“恐怕很难变成现实。”“那你就学会它吧。”亨利斩钉截铁地说。

得到亨利的肯定和鼓励,贝尔觉得自己的思路更清晰了,决心也更大了。他暗暗打定主意:“我一定要发明电话。”

此后,贝尔便一头扎进图书馆,从阅读《电学常识》开始,直至掌握了最新的电磁研究动态。

有了坚实的电磁学理论知识,贝尔便开始筹备试验。他请来18岁的电器技师沃特森做试验助手。

接着,贝尔和沃特森开始试验。他们终日关在试验室里,反复设计方案、加工制作,可一次次都失败了。“我想你会成功的”,亨利的话时时回荡在贝尔的耳边,激励着贝尔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研制工作中去。

光阴如流水,两个春秋过去了。

1875年5月,贝尔和沃特森研制出两台粗糙的样机。这两台样机是在一个圆筒底部蒙上一张薄膜,薄膜中央垂直连接一根炭杆,插在硫酸液里。这样,人对着它讲话时,薄膜受到振动,炭杆与硫酸接触的地方电阻发生变化,随之电流也发生变化;接收时,因电流变化,也就产生变化的声波。由此实现了声音的传送。

可是,经过验证,这两台样机还是不能通话。试验再次失败。

经反复研究、检查,贝尔确认样机设计、制作没有什么问题。“可为什么失败了呢?”贝尔苦苦思索着。

一天夜晚,贝尔站在窗前,锁眉沉思。忽然,从远处传来了悠扬的吉他声。那声音清脆而又深沉,美妙极了!

“对了,沃特森,我们应该制作一个音箱,提高声音的灵敏度。”贝尔从吉他声中得到启迪。

于是,两人马上设计了一个制作方案。一时没有材料,他们把床板拆了。几个小时奋战之后,音箱制成了。

1875年6月2日,他们又对带音箱的样机进行试验。贝尔在实验室里,沃特森在隔着几个房间的另一头。贝尔一面在调整机器,一面对着送话器呼唤起来。

忽然,贝尔在操作时,不小心把硫酸溅到腿上,他情不自禁地喊道:“沃特森先生,快来呀,我需要你!”

“我听到了,我听到了。”沃特森高兴地从那一头冲过来。他顾不上看贝尔受伤的地方,把贝尔紧紧拥抱住。贝尔此时也忘了疼痛,激动得热泪盈眶。

当天夜里,贝尔怎么也睡不着。他半夜爬起来,给母亲写一封信。信中他写道:

“今天对我来说,是个重大的日子。我们的理想终于实现了!未来,电话将像自来水和煤气一样进入家庭。人们各自在家里,不用出门,也可以进行交谈了。”

可是,人们对这新生事物的诞生反应冷漠,觉得它只能用来做做游戏,没什么实用价值。

贝尔一方面对样机进行完善,另一方面利用一切机会宣传电话的使用价值。

两年之后的1878年,贝尔在波士顿和纽约之间进行首次长途电话试验(两地相距300公里),结果也获得成功。在这以后,电话很快在北美各大城市盛行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我唯一不能失去的就是信用名人故事

全文共 783 字

+ 加入清单

英国着名的小说家瓦尔特·司各特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虽然为他很贫穷,但是人们都很尊敬他。

司各特为人正直,他的一个朋友看见他的生活很困难,就帮他办了一家出版印刷公司,可是他不善于经营,不久就倒闭破产了。这使原本就很贫穷的作家又背对背上了六万美元的债务包袱。

司各特的朋友们商量,要凑足够的钱帮助他还债。司各特拒绝了,说:“不,凭我自己这双手我能还清债务。我可以失去任何东西,但惟一不能失去的就是信用。”

为了还清他的债务,他像拉板车的老黄牛一样努力工作,他的朋友们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气,都说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是一个正直高尚的人。

当时的很多家报纸都报道了他的企业倒闭的消息,有的文章中充满了同情和遗憾。他把这些文章统统扔到火炉里,他的心里对自己说:“瓦尔特·司各特不需要要怜悯和同情,他有宝贵的信用和战胜生活的勇气。”

在那以后他更加努力地工作,学会了许多以前不会干的活,经常一天跑几个单位,变换不同的工作,人累得又黑又瘦。

有一次,他的一个债主看了司各特写的小说后,专程跑来对他说:“司各特先生,我知道您很讲信用,但是您更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作家,您应该把时间更多地花在写作上,因此我决定免除您的债务,您欠我的那一部分钱就不用还了。”

司各特说:“非常感谢您,但是我不能接受您的帮助,我不能做没有信用的人。”

这件事之后,他在日记本里这样写道:“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睡得这样踏实和安稳。我的债主对我说,他觉得我是一个诚实可靠的人,他说可以免掉我的债务,但我不能接受。尽管我的前方是一条艰难而黑暗的路,但却使我感到光荣,为了保全我的信誉,我可能困苦而死,但我却死得光荣。”

由于繁重的劳动,司各特曾经病倒过。在病中,他经常对自己说:“我欠别人的债还没还清呢,我一定要好起来,等我赚了钱,还了债,然后再光荣而安详的死。”

这种信念使司各特很快从病中康复了过来。两年后他靠自己的劳动还清了债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名人读书的励志小故事4则

全文共 2157 字

+ 加入清单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一:苏洵发愤

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感悟从古至今,年老发奋学习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学习了吗?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现代科学文化迅猛发展,使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的要求,它要求人从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间断地学习,不用说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坚持学习,否则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二:八十二岁的状元

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在大殿上,太宗问他的年岁,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多少考场上的艰苦和辛酸!

感悟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他生逢五代乱世,人生坎坷在所难免。但他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在求学路上,如果人人都像梁灏那样孜孜不倦,为达到目标不惜追求到须发皆白,那么,即便最后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满腹经纶垂名后世。这种坚毅的求学精神值得每个人称颂和学习。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诉青少年:学习不在于年龄,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只要正确对待,持之以恒,就能达到你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三:匡衡凿壁借光读书

匡衡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他从小喜欢学习,刻苦勤奋,可是家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学习。一天夜里,他正躺在床上默诵白天读过的《诗经》时,发觉邻居家灯火通明。匡衡羡慕在灯光下读书的人,他灵机一动,把邻居家的灯火借过来就可以读书了。

匡衡正在思索着该如何借到光看书,灯光把巨大的人影投身到墙上,酷似一个个怪物,怪模怪样地在墙上晃来晃去。小匡衡灵机一动:我如果在这边偷偷凿个洞,隔壁灯光就能穿墙而过,照射到我这小屋里来,我不就可以借着这点亮光读书了吗?

他高兴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找来一把凿子,在墙壁下方偏僻处凿了个小小的窟窿。顷刻间,灯光照亮了一小块儿地方。匡衡连忙从床头翻出《诗经》,凑到那一小块儿宝贵的光亮处,专心致志地苦读起来。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如此刻苦,都感到特别欣慰,同时又倍感酸楚。

从此以后,匡衡白天帮大人忙田里的农活,夜晚借着那一小束从隔壁人家借来的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感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界条件不是制约我们成功的决定因素,自己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但要努力克服这些困难,要有吃苦的精神,培养自己的学习毅力。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四:鲁迅在“三味书屋”

鲁迅小时候非常淘气。一天,镇里的戏台正在排戏,鲁迅听到外面的锣鼓声,便在家里坐不住了,趁着父亲不注意,他一溜烟儿地跑到戏台前看热闹。这时,戏台周围已经挤满了人。突然,热闹的锣鼓声停了,从后台走出一个人,对台下一拱手说:“哪位小兄弟愿意上台?我们让他客串阎王殿里的小鬼。”那些平时非常调皮的孩子这会儿却你推我、我推你地谦让起来。

名人读书的励志小故事“我来!”小鲁迅走上台去,让戏班的人画了个花脸,然后拿起一把钢叉就舞起来,戏台下马上响起叫好声。他得意极了,舞得更得劲儿了,小伙伴们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气。

鲁迅12岁那年,被父亲送进了一所叫“三味书屋”的私塾就读。初入学时,鲁迅对百草园中的那些小精灵非常感兴趣。他在园中想起古人东方朔说过有一种虫叫“怪哉”,用酒一浇,便会消失不见。鲁迅非常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便悄悄地问私塾的先生:“先生,这‘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生却板着脸,很不高兴地回答:“不知道!”

后来,鲁迅慢慢体会到学生应该读书,先生不喜欢学生问各种古怪的问题。于是,鲁迅开始刻苦读书。起初十分严厉的先生也开始喜欢鲁迅的聪明刻苦,态度渐渐和蔼起来。鲁迅为了勉励自己学习,制作了一张小书签,书签上有10个正楷小字:“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他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一遍就从上往下盖掉一个字,读过几遍之后,就用默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熟练地把课文背出来了。后来,同学们也都向鲁迅学习,纷纷制作“读书三到”的书签。

感悟学习要讲究方法,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真正会学习的人,要善于取舍,要选择正确的,精通专业的,熟悉相关的,了解必需的。同时,学习需要思考。有些人虽勤于学习,但不过只是泛泛的阅读,任何理论观点都只在脑海里一晃而过,是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读书三到”是鲁迅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我们也要像他那样不断地总结学习方法,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去攻读,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名人故事:曾国藩

全文共 4653 字

+ 加入清单

道光二十五年五月,曾国藩升了官,他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表示不但不敢高兴,反而感到战战兢兢。他说:

“这次升官,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我日夜诚惶诚恐,自我反省,实在是无德足以承受。你们远隔数千里之外,一定匡正我的过失,时时寄信来指出我的不足,务必使累世积累下的阴德不要自我这里堕落。弟弟们也应当常存敬畏之心,不要以为家里有人当官,于是就敢欺负别人;不要以为自己有点学问,于是就敢于恃才傲物。常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

李鸿章和曾国藩

李鸿章是很有才气的,才可塑,才堪大用,但李鸿章毛病也是蛮多的,他是优点杰出、缺点突出的那类人才。李鸿章的缺点是,有一股傲气,还有一股不叫流氓气,最少也算是流里流气之气。这气李鸿章一直携带着的,比如他对下属,不太尊重,每提升一人,先要将这人训一顿,说的话很难听,国骂不断,骂完了,你一回去,嘿,他给你加官晋爵了。提你一把,踢你一脚,关怀人,却以侮辱人的方式进行。

李鸿章曾在曾国藩手下当幕僚,没几天,自以为技已精,学已成,师傅那点学问全学到了手,便要谢本师了,自己当老板去。李鸿章离开湘军,另组淮军,却是屡战屡败,一点建树也无,反是把自己那点力量耗光了,无奈要回到师傅身边来回炉,一个多月里,李鸿章屡屡求见,曾国藩屡屡拒之,李求多少次,曾就拒多少次。

曾国藩拒绝次数,自然比李鸿章的求见次数要少一次,不然,历史上也就没有曾李师徒佳话,李鸿章也难成操盘手,掌握历史走向了。曾国藩拒绝李鸿章,并不是耍领导脾气,拉架子,而是在琢玉。玉不琢不成器,李鸿章的傲气不打压打压,修理修理,那还能成大器?

李鸿章有流气,为人懒散,这般作风,去当名士,很合适,越流气越像名士,名士素来要靠流气来撑起,但要来从政,却是致命的。流氓去流氓政府,或许可行,只有流氓政府才容得下流氓啊!曾国藩却不能容许流气存在。曾国藩工作很认真,生活也很严肃,他有个八字诀——“早,扫,考,宝,书,蔬,鱼,猪”,其中这个早,就是早起,早饭,每天都定时吃早饭。严格的作息时间,哪是懒散如李鸿章者受得了的?李鸿章爱懒睡,天天睡到太阳照屁股,还舍不得起床。曾国藩开早饭了,李鸿章还只管呼呼大睡。曾国藩打发人去喊了几次:李鸿章,曾师傅喊你快去吃早饭。李鸿章应了声好,翻转身,又睡回笼觉去了。曾国藩在那等,不动筷子,等啊等,等了很久,李鸿章姗姗来迟。这顿饭,曾国藩不吃了,他把筷子一拍桌上,慢腾腾说了一句:“少荃,此间唯一诚字。”脸也来,相也来,语虽轻,落意重。让李鸿章知道:从政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名士聚餐,不是混混间耍流氓。

李鸿章从吃饭一事感受到了做人要严谨,更感受到了作风的威严。只是他这流气不是一下子能改掉的。李鸿章后来权柄在握,依然残存着流气,列强环伺,李鸿章主持外交,曾经去问计于曾国藩。师傅先问徒弟:外交乃国之大事,你准备使甚手法?李鸿章答道:门生也没有打什么主意。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我只同他打痞子腔。此倭要咱中华一块土,我先应着好好好;彼熊要咱中华开放一口港,我先应着要得要得,然后呢,我找个借口,翻过来。曾国藩听了,脸若冰霜,对李鸿章说:少荃,此间唯一诚字。你把国家信誉透支了,那以后哪国还信任你?“依我看来,还是用一个诚字,诚能动物,我想洋人亦同此人情。圣人言忠信可行于蛮貊,这断不会有错的。现在既没有实在力量,尽你如何虚强造作,他是看得明明白白,都是不中用的。不如老老实实,推诚相见,与他平情说理;虽不能占到便宜,也或不至过于吃亏。无论如何,我的信用身份,总是站得住的。脚踏实地,蹉跌亦不至过远,想来比痞子腔总靠得住一点。”

曾国藩把李鸿章当可造之才,却也是严格要求。并不因为李鸿章是其得意门生,是其心腹,而放任他,而包庇他。也因此,李鸿章终成大器。成大器了,悟出了师傅一片苦心,曾国藩逝世后,李鸿章写过一副挽联:“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曾国藩与李鸿章相交,一直以严师面目出现,李鸿章不反感,反感激:“在营中时,我老师总要等我辈大家同时吃饭;饭罢后,即围坐谈论,证经论史,娓娓不倦,都是于学问经济有益实用的话。吃一顿饭,胜过上一回课。”

国藩和慈禧的对话

同治七年,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上任之前,受朝廷召见,举朝上下,面对这位重臣,极表推重。慈禧太后一连三日在紫禁城养心殿召见,极为关心这位重臣,于是向曾国藩发问:“汝夫人在家做何事?”

曾国藩随口回答:“不瞒太后,臣之夫人在家做些七七八八。”慈禧太后听曾国藩的湘乡土语,似懂非懂,又反问道:“七七八八是什么?”曾国藩意识到说话太土,又是湘乡方言,使太后难懂,顺便解释:“七”即指柴、米、油、盐、酱、醋、茶;“八”是指孝梯、忠信、礼义、廉耻。

慈禧太后听了,称曾国藩读书的小故事

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那贼的记忆力真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而且很勇敢,见别人不睡觉居然可以跳出来“大怒”,教训曾先生之后,还要背书,扬长而去。但是遗憾的是,他名不经传,曾先生后来启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说这位贼人与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

曾国藩孝敬父母的故事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写道,“父母大人金福万安……阿胶两斤,高丽参半斤……”,托人带回湖南老家,以略尽人子之孝。

曾国藩后来出将入相,位极人臣,这些东西当然唾手可得,但在道光二十四年,他还是个翰林院编修,是个穷京官,弄到这些东西并不容易。特别是在他的家书中,将阿胶与高丽参并列,而且阿胶位居高丽参之上,可见当时社会风尚,以阿胶为难得的滋补上品,甚至比名满天下的高丽参还难得。

后来曾国藩的家书中,屡屡出现寄赠阿胶的字句,阿胶成为曾国藩为父母尽孝的最好方式。

那么,阿胶对老年人的滋补功效,在医理上有何依据?

对老年人来说,健康长寿是子女的最大期盼,那么如何才能健康长寿呢?《内经》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能长久”。

很显然,气血虚衰是衰老的根源,延缓衰老,就要从气血两字入手。而阿胶味甘,性平,能补血养血止血,滋阴润燥,益气补虚,除风化痰清肺,利小便,润大肠。这些滋补功效确实十分适合老年人滋补。

打翻神王菩萨

清道光二年(1822),曾国藩12岁时,他家屋场对面有一条小河,河边一个神王庙。每到凉爽天气,国藩带着弟弟到小河里摸鱼捞虾。有时也与邻居小伙伴到河边打水仗,累了就进神王庙憩息。有一次,与伙伴搭神梯,国藩率先爬到神龛上,一不小心,把神王菩萨撞翻在地,吓得伙伴们一溜烟各自回家去了。曾鳞书得知后,当即对国藩一顿训斥,并叫打扫庙宇,出资给神王菩萨重装金身。同时,为了让子城安静求学,将他送至距家六里的九峰山古锣坪定慧庵读书,早出晚归。国藩不服气,每天早上路过神王庙时,将驱赶马的棍子,用绳子系着放在神王爷肩上,并说:“搭帮你,我被送至九峰山去读书,可今日你要给我看好马,如果我的马儿走了,一定饶-不了你。”以泄怒气。其父被弄得没办法,又只好将其带在身边读书。

左公与曾公的胸怀

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晚清的重臣,两人名气都很大,朝廷一般多以“曾左”并称他们两人。

曾国藩要比左宗棠大,并且曾经对左宗棠予以提拔。但左宗棠为人非常自负,从没有把曾国藩放在眼里。

有一次,左宗棠很不满地问身旁的侍从:“为何人都称‘曾左’,而不称‘左曾’?”

一位侍从大胆直言:“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里则无曾公。”

侍从的话让左宗棠深思良久。

“不愿子孙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君子”

天下父母,谁不望子成龙!这个成龙,无非是成官的代名词。曾国藩年轻时功名心极盛,后来又为官几十年,却并不像众多父母一样希望儿孙都当官。他多次明确表示:“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尔曹惟当一竞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官”。原因有二:一是“天下多难”,“虽大福大贵亦靠不住”,选择作官并不是个好前程;二是官场险恶,福祸横生,他自己就身怀疑虑,几次欲辞官归里,当然就不希望子孙再走官宦之路。

曾国藩说的官场四忌

曾国藩认为为官有四大忌,即“四败”: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复多诈者败。曾国藩把这“四败”写在案头上,每天都提醒自己。

在另一个地方,曾国藩又说,自古以来凶德致败者大约有二端:一是傲慢,一是多言。他总结历史的经验说:“我看历代的那些著名的大官,大多数都是因为这两个原因而败家丧身的。”不管是居官四败也好,还是二败也好,其实都有一个核心,这就是,为官者之所以身败名裂,往往是由于不知道顾忌。

曾国藩曾经说自己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曾国藩一生,也始终是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样的心境中度过的。道赞地点头道:“好个‘臣之夫人’,大事管那么多,小事管那么细。“在旁的诸臣无不称赞曾国藩机智灵敏。

“断鸡蛋案”

曾国藩自幼聪明伶俐,他父亲曾麟书想试一试儿子到底聪明不聪明,就设想了一个审鸡蛋案。于是便叫人煮五个鸡蛋,拿了一个给女佣人吃了,然后说少了一个,命曾国藩出来审,看是谁偷吃了一个。

那一天,曾国藩从学校放学回来,解下书包,其母就说:“我明明煮了五个鸡蛋,怎么只有四个了?”其父在旁边听到了,把曾国藩叫来,对他说:“你母亲的鸡蛋,是分给你们吃的,现在分不出来了,看是哪个偷吃了一个,为你母亲查出来。”曾国藩略为思考一下,便端来一个木盆,倒了几杯凉茶,把家里的人都叫拢来,令每人喝一口茶,吐到盆里,他站在旁边观看。其结果只有那个女佣人吐出来的茶水里挟有鸡蛋黄粉,断定鸡蛋是她吃掉了。

曾麟书在一旁高兴极了,连连夸奖:“果然不错,将来定有出息。”

曾国藩和台湾第一巡抚刘铭传

有一次,李鸿章带着三个人去见曾国藩,碰巧曾国藩出去散步,李鸿章便让此三人在门口等候。

当曾国藩回来的时候,看到门口有三个人,他左边看一眼,右边看一眼,中间看一眼,什么话也没说就走了进去。李鸿章问老师对此三人的评价,曾国藩回答道:“左侧之人可用,但只可小用:右侧之人万万不可用;中间之人可用,且可大用。”

李鸿章对老师“一眼识英雄”非常敬佩,问其原因,曾国藩说:“左侧这个人,我看他一眼,他也看我一眼,我再看他一眼,他就把眼皮顺了下来,不敢再与我对眼神了。

这说明他心地比较善良,但是气魄不够展开,所以可用,但只可小用,授予营务处副处长足矣。右侧这个人,在我看他的时候,他不敢看我,当我不看他的时候,他又偷偷地看我,很明显这个人心术不正,所以万万不可用。

然而,中间这个人,我看他一眼,他也看我一眼,我上上下下扫他一眼,他又堂堂正正地打量了我一番。说明此人心胸坦荡,气魄宽广,可用,而且可以大用。”此时,李鸿章幡然领悟,并遵照老师的指点派用此三人。

在这三个人中,左右两人已经无从考究,但是,中间这个人就是被李鸿章重用并成为晚清淮军著名将领、台湾第一巡抚的刘铭传。这个识人的故事在当时被广为传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名人读书小故事100字

全文共 3747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人一生就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的跋涉痕迹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生唯一的轨迹,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见的风景是有限的。我们从名人故事中获得启发来激励自己不断成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挑细选的名人读书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侯宝林抄书: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张广厚吃书: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高尔基救书: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凿壁偷光: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巴金的读书方法: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

分利用时间。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顾炎武自督读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毛主席:几十年来,他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他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他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一带向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他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他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他从来反对那种只图书、他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讯,五真正十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

几十年来,他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名人故事作文600字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巴尔扎克是法国著名的文学巨匠。他与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之间,曾发生过一件趣事。

一天,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拿着一本破旧的作业本问巴尔扎克:“大作家,你给我瞧瞧,这小子有没有天分,将来是不是块当作家的料?”

巴尔扎克接过作业本后,认真地看了看,胸有成竹地说:“嗯,这小子天赋不高,灵气不多,凭这很难当作家。”

老太太听后,发自内心地笑道:“好小子,我以为你们当作家的什么都懂,没想到,你连自己30多年前的小学作文都看不出来!”

巴尔扎克也禁不住笑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老太太竟是自己30多年前的小学老师。

巴尔扎克的判断显然是错了,因为他只看到了孩子的基础,却忽视了孩子将来的努力。

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出世就名扬天下,誉满全球。巴尔扎克在成名之前,他写的那些文稿不断地被退了回来,他陷入困境,负债累累。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只能吃点干面包,喝点白开水。但是他挺乐观,每当就餐,便在桌上画上一只只盘子,上面写上“香肠”“火腿”“奶酪”“牛排”等字样,然后在想象的欢乐中狼吞虎咽。

正是在这段最为失意的日子里,巴尔扎克破费了700法郎,买了一根镶着玛瑙的粗大手杖,并在手杖上刻了一行鞭策自己的字:“我将粉碎一切障碍。”

正是这句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座右铭,支持他度过了难关。后来,柳暗花明,他果然成功了,成为享誉世界的大文豪。

巴尔扎克的作业和手杖,又一次证明了无数成功人士坚信的箴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成功就是一直在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名人的点子的故事

全文共 289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朋友告诉了我一件生活中的趣事:如何让他的两个儿子将蛋糕平分为两半?“我告诉他们,两个人都享有特权。一个人负责切蛋糕,另一个人可以先挑自己喜欢的那半块。这样,切蛋糕的孩子肯定总是将蛋糕在中间线上笔直地切开,而挑蛋糕的人也占不到便宜!”

我不由叹服:“这个点子真是太完美了!”然后我问他是怎么想到的。

“是一个有关国际谈判的电视节目启发了我。”他笑着说。

其实,变得更具创造力也就这么回事儿。

但是,一个好的点子就像一只兔子,它“嗖”的一声跑出来,有时没等你反应过来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所以,要抓住它,你必须做好准备。那些富有创造力的名人时刻准备着行动,这可能就是他们和我们唯一的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韦唯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981 字

+ 加入清单

韦唯为什么不知道孩子对父亲的感情

在我20年的歌唱生涯中,体育歌曲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每次演唱体育歌曲我都有一种激情澎湃的感觉。

我和我的三个孩子都喜欢航海和滑雪,这都是锻炼人意志力的运动。孩子们参与这两项运动后有变化很明显。通常,踢足球必须具备一种团队精神,要不然会很自我;滑雪的时候要预先估计好各种困难,比如如何穿越树林等;航海则需要一种协同作战的能力,一个人看地图一个人掌舵,到了岛上一起走走,看野鹿跑、天鹅下蛋,这些都是一种探险,但这种探险又是没有危险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力,他们的身体因此也更加强壮了。

三个孩子经常跟我游走于世界各地,他们是跟妈妈一起融在工作和生活当中的,我有意让他们在各种场合亮相。世界公民的概念在他们身上体现得很突出。他们在语言转换的同时,在心理上也能自如地转换,他们会把对方以一个“人”为基准来沟通,而不是先入为主地以“你从哪儿来”来定位。他们在镜头面前很放松很放得开,一点不胆怯。这和他们经常跟我参加各种演出和活动有关,我常跟他们说:“你们的语言能力很好,长得也很帅,大家都很喜欢你们,所以,你们应该自豪地把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我希望你们要自己学会当众讲话,而不是妈妈帮你们。”他们现在更多的是英文和瑞典文思维,中文稍微差一点,所以我希望他们多回中国来学习,让他们对中文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理解。今年九月份开始,他们转到中国读书,我希望他们能融入中国这个大家庭。

三个孩子的个性完全不一样,老大很聪明,喜欢电脑,什么东西一学就会,他是属于管理型的;老二稍显文静些,是研究型的,对数字很敏感,特长是绘画;老三的个性介于两个哥哥之间,既活泼又有耐力。他们三个在一起很融洽,准确说是非常融洽地相处着并争夺着,老大是绝对的核心。这点像我,从小就是个孩子头,组织能力非常强,在班上也是。老三在班上也受欢迎,现在读三年级,男孩女孩都喜欢他。老二相对比较静,但是如果只有他们三个人在场的时候,老二可能说了。他们三个的表达能力都不错,最好的是老大,老二的情绪表达很丰富。

他们三个的学习成绩都还不错,我不要求他们拔尖,只要理解了就好。他们跟他们爸爸之间现在离得很远,不住在一个城市,见面时间不多。我不知道他们对爸爸的印象如何,没有问过,我不让他们感觉少了什么东西,他们也没有感觉到自己和其他孩子有什么不一样,他们生活的很幸福很快乐也很充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于名人霍金的故事

全文共 1428 字

+ 加入清单

霍金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被世人誉为“宇宙之王”。关于名人霍金的故事你了解多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名人霍金的故事,欢迎浏览。

霍金的故事【1】

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 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在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 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起来,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 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 易太浅显,显得特别枯燥,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

凿壁借光【2】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 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 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 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 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 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宋濂的故事【3】

宋濂小时侯 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 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 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 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 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到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励志名人故事

全文共 248 字

+ 加入清单

松下刚刚陷入事业的困境,这天他无助地走在路上。一对姐弟的谈话,引起了他的注意。 姐姐正在烫衣服,弟弟想读书,却无法开灯,因为那时插头只有一个。 “你能不能快一点开灯,让我怎么看书呀?”“好了,好了,就快了。”“老是说好了,都过了30分钟了。”松下突然想:只有一根电线,的确太不方便了,何不想个可以两用的插头呢?他认真地研究这个问题,不久,就想出了两用插头的构造。试用品问世后,很快就卖光了,订货的人越来越多,简直供不应求,松下的事业也从此走上轨道,利润大增。 遭遇任何问题,都是激发创意的好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漂亮的白雪公主故事续写

全文共 490 字

+ 加入清单

小朋友们,你们一定听过白雪公主故事吧,故事中的皇后从天上掉下来了,大家认为她死了。其实啊,她并没有死……

恶毒的皇后从天上掉了下来,掉到了一个地方,就是她让猎人刺杀白雪公主的森林里。她在那里生活,渴了,喝泉水。饿了,捕捉小动物吃。活的好像还挺逍遥,但在她的心里,有一个念头像根绳子一样勒着她,那就是想办法去害白雪公主一家。也巧,没过多久,恶皇后被王子选为白雪公主女儿的保姆。皇后想夺取小公主水儿对妈妈的爱,于是,她把水儿照顾的无微不至,水儿快把皇后当成妈妈了,可她总记着妈妈比保姆漂亮一千倍,皇后的第一个计划失败了。

皇后见一计不行,又生一计,她想害死水儿。有一天,恶毒的皇后带着水儿在小花园里玩耍,一只蝴蝶飞过来,落在了离她们不远的一口井上,皇后心里一喜,这真是天赐良机啊!皇后便对水儿说:“我们把蝴蝶捉来玩好吗?”“好,你去帮我把蝴蝶捉过来,”水儿说。皇后没想到水儿会这样说,便想,你真是敬酒不吃吃罚酒,便拎着水儿向井边走去,想把水儿丢到井中摔死。正当皇后要得逞的时候,水儿一挣扎,跑开了。恶毒的皇后因为用力过猛,自己掉进这深深的枯井,摔死了。

恶有恶报,想害人的常常会害了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凡事有预备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965 字

+ 加入清单

林语堂以幽默著称,他一生应邀做过无数次的讲演,但是他最反感的一点就是他人未经事先安排,临时要他即席讲演。他认为一场讲演要获得真正的成功,不管是主办方还是讲演者都要事先做好安排。

有一次,林语堂被邀请到一所大学参观。参观后,与师生们共进午餐。这时,这所大学的校长认为林语堂好不容易来一趟他们学校,应该趁机让林语堂给学生们做个讲演,同时也是奉承林语堂的绝好机会,于是他便再三邀请林语堂对同学即席讲话。林语堂觉得很突然,因为这个没在事先安排的计划内,他说这是强人所难,可是师生们实在太热情了,他不好再推脱了,于是走上讲台。他简单地说了几句问候语后,就说:“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古罗马时代,有一个帝王暴虐成性,喜欢那些血腥的角斗的场面。他看腻了动物与动物、人与人之间的角斗,就把人丢进斗兽场,看着猛兽把人吃掉。这一天,国王又把一个人丢进了兽栏里。此人虽然长得很矮小,却十分有勇气,当老虎向他走来时,只见他镇定地对着老虎耳语一番,老虎便默默地离开了。国王很惊讶,又放了一头狮子进去。此人依旧对着狮子的耳边说话,之后狮子如老虎一样也悄悄地离开了。这时国王再也忍不住好奇了,便把此人放出来,问他:“你到底有什么魔力,对狮子、老虎说了几句话就能让它们都不吃你?”此人回答说:“回陛下,我并没有什么魔力,我只是告诉它们,吃我可以,但是吃过以后,你要做一场讲演。”一席话让学生们哄堂大笑,一旁的校长却窘得不知所措,真是马屁拍到马蹄上了。

林语堂认为一场成功的讲演,惟有经过事前充分的准备,内容才会充实。对于一个如林语堂这么擅长讲演的学者,他都不做没有预备的讲演,可见事前准备工作的重要。

正因为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才更应该讲究办事效率。如若事前计划,做一个预见,势必对于所要做的事情的结果能有一个了解,如若所投入的时间无法得到所希望的效果,那么可以节省做这件事的时间去做别的事情。如果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宏观的掌握,岂不白浪费了好多的时间吗?

有句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工”,我想大家都懂得这句话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做事情前制定一些计划,做一些准备,并不会影响事情的进度,反而能帮助我们把事情做好做快。

凡事有预备,有预见,有计划,看明白了再做,要瞅准机会,及时果断出击,生活才不会偏离轨道太远。临时抱佛脚,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纰漏,就会处于被动地位,把事情搞砸。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米开朗琪罗撒粉改雕像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717 字

+ 加入清单

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琪罗(1475一1564年),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艺术家。一次,佛罗伦萨市政长官发出热情邀请:“米开朗琪罗先生,您是名震欧洲的雕塑家。我们这儿有块巨型大理石,恳望您能将它雕成一座栩栩如生的人像。我和佛罗伦萨市民们随时恭候您的光临!”一种创新的冲动,催促米开朗琪罗背上简单的行装,风尘仆仆地赶到佛罗伦萨。

来到佛罗伦萨。他马上赶到那块巨型大理石前,仔细观察、揣摩着,围着巨石搭好了脚手架。然后,投入了紧张的雕刻工作。

整整两年,米开朗琪罗所有的心血都浇灌在这雕像上,一座战士塑像终于矗立在佛罗伦萨市政广场上。这件艺术精品揭幕那天,佛罗伦萨市万人空巷,争睹风采。这塑像怒视前方、准备投入战斗的雄姿,使参观者赞不绝口。

市政长官也来了,他煞有介事地伫立在雕像前,仔仔细细地端详再三,突然沉下脸:“米开朗琪罗先生,那鼻子太低了。”

这话像给热情的围观者当头泼了盆冷水。

米开朗琪罗明白,对艺术一窍不通的市政长官故意在鸡蛋里挑骨头。但是他谦逊地笑笑:“先生,我立刻改变他的形像,保证您满意。”说完,他沿着脚手架爬上了雕像,在雕像的鼻子上忙碌不停。一会儿,只见米开朗琪罗手中的大理石粉纷纷扑簌簌的落下来。

这样过了好大一阵子,米开朗滇罗从雕像上爬下来,笑眯眯地拍拍双掌。

石粉末飘飘扬扬地落地。市政长官再围着石像重新审视一遍,高兴地大声称赞:“棒汲啦,你照我说的改了以后,这雕像好看多啦。”

米开朗琪罗心中暗暗发笑:自己没有改动雕像的鼻子,不过趁市政长官的眼睛盯着雕像时,偷偷抓了一把大理石粉,爬上雕像.在雕像的鼻子上揉来揉去,石粉便飘散下来,便显出了在“修改”的样子。

一些市民目睹了米开朗琪罗的“撒粉计”,都打心眼里钦佩这位艺术家的机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