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乞巧节的由来的作文(通用20篇)

建党节七月一日就要来了,那么大家可知道建党节的由来和它有哪些习俗。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建党节的由来和习俗,请各位读者好好欣赏和借鉴。

浏览

4451

作文

1000

历史典故:武则天当女皇帝的由来

全文共 2038 字

+ 加入清单

导读: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那便是武则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历史典故,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做了又一件震动朝野的事,那就是他执意废掉了原来的皇后王氏,改立他宠爱的武昭仪为皇后。这位武昭仪后来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则天是她退位后,唐中宗给她上的尊号,也是她死后的谥号。

武则天十四岁时,被唐太宗召入宫,封为才人(唐代一种妃嫔的称号),赐号武媚。她称帝后,又特地造了一个“瞾”字作为自己的名字,表示日月当空的意思。

唐太宗病死后,武则天等妃嫔被遣送到感业寺当尼姑。高宗李治在当太子时,就在太宗宫中见过武则天,彼此倾心。高宗即位后,有一天到感业寺拜佛,与武则天再次相见。武则天一面跪接,一面禁不住哭泣起来。高宗很感动,就想找机会把她接入宫中。

高宗的皇后王氏性情高傲,对上不肯奉承皇帝,对下人也不知体贴,再加上没有生育皇子,已被冷落多年。高宗的淑妃萧氏生有一子,封雍王,深受皇帝宠爱。当时后妃之间的争斗越演越激烈。王皇后知道高宗思念武氏,就想利用武则天来打击萧淑妃。她派人让武则天留起头发,后来又把武则天接进宫中。高宗见了正合心意,就将武则天封为昭仪,越来越宠爱她。

武则天从小就聪明,有智谋。当年她被征召入宫时,母亲为她送别,哭得很伤心。武则天却神色自若地说:“我去见皇帝怎知不是福分呢,何必像小儿女那样悲伤。”她母亲倒不好意思再哭了。武则天还有很好的文史知识修养,爱好文学、书法。她出众的才华,使得只知道为争宠而争斗的皇后、淑妃,在她面前相形见绌。高宗便产生了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的心思。

高宗知道,改立皇后是件大事,必须听取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老臣的意见,因为他们是太宗临终时托付过后事的顾命大臣。为此,他还亲自到长孙无忌家去说明心愿。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都坚决反对,他们认为王皇后出身名门,是太宗皇帝为李治迎娶的,不能轻易废掉;就是要改立皇后,也应当从名门望族中选择更好的女子。武则天的父亲,当年只是一个木材商人,只是因

他们的意见,代表的是士族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武则天代表的则是庶族地主阶级。从南北朝以后,士族地主阶级的势力就在不断跌落,庶族地主阶级的势力则在不断上升。而唐高宗当时又想摆脱顾命大臣对他的控制,这就使他必然要依靠有才干的,但是庶族出身的武则天。

一天,属于元老派的李入朝觐见高宗。高宗便问他:“朕想立武昭仪为皇后,可是褚遂良很固执,坚持认为不可。他是顾命大臣,事情弄到这样,该怎么办?”

李回答说:“改立皇后是陛下的家务事,何必去问外人!”

听了李的回答,李治便下定了改立皇后的决心。公元655年,高宗李治下诏,将王皇后和萧淑妃都废为庶人,打入冷宫;将武则天封为皇后;又将那些反对此事的大臣或诛杀,或放逐,连他的舅父、顾命大臣长孙无忌也被逼自杀。

高宗在公元660年以后,头晕病日益加重,使他不能正常地处理朝政。武则天对政治很有兴趣,而且权力欲也很强,因此百官的奏章常由她代批。从此以后,武则天便参与国政。她极力树立自己的权威,不久就凌驾于高宗之上。高宗心里很不痛快,西台侍郎上官仪便对高宗说:“皇后专权,有失民心,请陛下废黜她。”高宗就让上官仪起草废后的诏书。

不料,此事立刻被人通报给武则天。武则天闻讯赶来,厉声责问高宗。高宗吓得把责任一古脑儿推在上官仪身上。不久,武则天就找了一个罪名,杀掉了上官仪。

从此以后,高宗上朝,武后垂帘并坐。不论大小政事,都由武后说了算。公元674年,高宗称tian皇,武后称天后,朝廷内外,将他们二人并称为“二圣”。

公元683年,唐高宗病亡。武则天先立儿子李显为帝,就是唐中宗。但中宗只是个傀儡,所有朝廷大事都由武则天说了算。中宗很不甘心,便自作主张,把皇后的父亲从小小的参军提升为刺史,并打算再把他提升为侍中。

武则天对此十分愤怒,立刻把中宗贬为庐陵王,另立豫王李旦为帝。但只过了半年多,她又把睿宗李旦废了,改元为光宅,亲自掌握朝政,并重用武氏家族。武则天随便地废立皇帝,是对封建社会男权的挑战,也是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不能容忍的;加上武氏家族仗着她的势力横行霸道,李唐皇族人人自危,因此引起一些人公开反对她。

先是徐敬业、骆宾王等人在扬州揭竿而起,他们公开提出口号:****武太后专权,拥护李显复位。不几天就聚集了十万之众,攻占了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淮阴等地。为了号召全国响应,作为唐代着名文学家的骆宾王,还亲笔写了讨伐武则天的檄文。这篇檄文是一篇文采飞扬、脍炙人口的好文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颂。檄文中,有些文字把武则天责骂得非常厉害,但武则天看了以后却赞不绝口。她不仅不生气,反而认为朝廷没能任用骆宾王,实在是“宰相之过”。由此可见这位女皇帝的胸襟肚量。

武则天派大将军李孝逸,率领三十万大军,镇压了徐敬业。此后又有唐宗室诸王起兵,反对武则天,但也被武则天镇压了。

公元690年九月,武则天将国号改为周,自己加尊号“圣神皇帝”。就这样,她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登上皇帝宝座的女性。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由来

全文共 1068 字

+ 加入清单

1945年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同盟国联合受降典礼。此前一天,当时的中央社受权宣布:我国“庆祝胜利日”,规定9月3日(起),全国悬旗庆祝三日,并于9月3日放假一日。9月3日,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在重庆举行了中枢庆祝胜利典礼,蒋介石致词。但蒋介石在讲话中没有宣布将当日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

直到第二年春,这件事情才提到了议事日程。1946年4月8日,国民党中常会和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会议召开临时联席会议,会上审议了国民党中宣部提交的“胜利纪念日”案。但不知何故,中宣部的议案中,7个月前的“庆祝胜利日”被当作了投降书的签署日。该议案说:“九月三日为敌人签定降书之日似应定为国定纪念同时致祭忠烈是否可行谨提请核议。”会议对此提法未作纠正,而是直接通过了这一议案。

1948年9月8日,蒋介石签署中华民国总统令,公布“修正国定纪念日日期表”。其中规定:“九月三日抗战胜利纪念是日全国一律悬旗庆祝,各级机关学校团体分别集会纪念,并由各该地地方政府召开各界纪念大会,同时致祭忠烈,抚慰遗族。”

1946年9月3日是首个“胜利纪念日”。国民政府在南京国府大礼堂举行胜利周年纪念典礼,并赴灵谷寺致祭为抗战而死难的忠烈。1947年和1948年9月3日,国民党政府也都在首都南京举行了纪念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23日通过了统一全国年节和纪念日放假办法。其中,把8月15日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1951年8月13日,周恩来总理签署通告,宣布将抗战胜利纪念日改定为9月3日,并明确要求全国人民每年举行纪念。

1995年9月3日,首都各界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朱镕基、刘华清、胡锦涛、荣毅仁出席大会。江泽民发表讲话。

2005年9月3日上午9时,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与首都各界代表一万多人一道,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

2010年是胜利65周年。9月3日当天,胡锦涛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常委前往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同首都各界群众代表一起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并向抗日战争烈士敬献花篮。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月3日国家举行纪念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霜降的由来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秋晚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霜降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豺狼开始捕获猎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台湾问题的由来与祖国的统

全文共 113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燃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闻一多先生以拟人的手法将台湾比作远离母亲的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诉被迫离开母亲襁褓,受尽异族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一万人的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完成了祖国南北的统一,台湾那时称“流求”。元世祖即位后,在澎湖设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1661年,郑成功率大军从金门横渡台湾海峡,经过8个月的长期围困,荷兰殖民者缺粮少水,丧失了抵抗力,被迫投降。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683年,康熙皇帝派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第二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94年~~1895年日本发动家务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太旺回归祖国。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后,人民解放军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国民党残余势力逃往台湾。目前,严重阻碍台湾和祖国大陆实现和平统一的因素有: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的活动和某些国外反华势力的干涉。

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以一位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思。即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983年邓小平的一次谈话: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制度。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温家宝总理2006年3月14 日“我们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努力决不放弃,但是,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决不动摇,绝不允许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岸经济,文化等进一步深入,上世纪90年代初,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简称“海博会”;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两会进行了一些具有政治意义得接触和会谈,使两岸关系迈出了重要得一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2年上半年,台湾同胞来大陆得人数达2600万人次,两岸间接贸易额累计达2400多亿美元,台商来大陆投资项目有53000多个。这些海峡两岸经济文化和人员往来史实,表明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关心国家大事、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我们应该从小树立起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学习,为中华的强国富民之路作出自己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元旦"最早的由来

全文共 1290 字

+ 加入清单

最早的元旦由来大约在公元前五万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为农耕,定居在尼罗河两岸,他们的农业收成与尼罗河是否发生洪水有很大关系。古埃及人从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尼罗河泛滥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他们就把这个时间每次都记录在竹竿上,从中得知两次泛滥时间之间大约相隔365天;同时还发现,当尼罗河初涨的潮头来到今天开罗城附近的时候,也正好是太阳与天狼星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这是"元旦"最早的由来。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

我国在发掘大汶口文化遗物中,发现一幅太阳从山颠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图画。经考证,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线,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了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平安夜吃苹果的由来作文

全文共 444 字

+ 加入清单

大多数欧美家庭成员团聚在家中,共进丰盛的晚餐,然后围坐在熊熊燃烧的火炉旁,弹琴唱歌,共叙天伦之乐;或者举办一个别开生面的化妆舞会,通宵达旦地庆祝圣诞是一个幸福、祥和、狂欢的平安夜、团圆夜。圣诞之夜,父母们会悄悄地给孩子们准备礼物放在长统袜里。

宽恕、祝福和欢乐、幸福

圣诞夜的高潮是基督教堂在圣诞夜举行的活动。圣诞夜弥撒一般分为两次,晚上9~10点的一次对教众举行;另一次是子夜时分的大弥撒,这是圣诞夜的高潮。子夜大弥撒在午夜结束,此时,正好圣诞节来临,常常伴随着教堂的钟声,敲响了对世界的宽恕、祝福和欢乐、幸福。

喜庆的红色

平安夜送平安果,这个习俗据说是中国才有的。因为中国人比较注重谐音,比如洞房花烛夜,把花生红枣和莲子放在被子下面,寓意“早(枣)生贵子”。平安夜就是圣诞节前夜,圣诞节是12月25日,平安夜就是12月24日夜晚。

苹安夜

苹果的“苹”与平安的“平”同音,于是中国人寓以苹果“平安”的吉祥含义。于是就有了平安夜送苹果的习俗。送苹果代表送的人祝福接受平安果的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春节的由来与习俗

全文共 382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一、春节的由来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二、春节的习俗

1、腊月二十三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6、正月初一 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7、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8、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9、舞龙

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民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

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中的所有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只好变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大夫摸脉后甚觉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过拨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向大夫说:「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出后,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10、舞狮

舞狮,也叫「耍狮子」、「狮子舞」,它与舞龙一样,是我国的传统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民间体育活动。又会在春节或庆典活动舞狮。

舞狮开始于南北朝。在我国,舞狮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两种。北方舞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北方舞狮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

南方舞狮主要流行在广东。这种舞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狮子的造型、式样、颜色多与北方狮不同。舞狮者穿各种灯笼裤,上穿密妞扣的唐装灯笼袖衫或背心,可见舞狮者全身。舞狮要使出浑身解

人们为什么特别喜欢在春节时舞狮呢?相传明代初年,广东佛山出现一头怪兽,每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庄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后来,有人建议用狮舞来吓唬怪兽,果然奏效,那怪兽逃之夭夭。当地百姓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节便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孔夫子搬家歇后语的故事由来

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有一次鲁国大夫季孙氏招待读书人,孔子也想趁这个机会去露露面。季孙氏的家人不让他参加,还骂道‘“我们请的都是知名人士,你来干什么?”孔子受了这番侮辱以后,格外刻苦用功,专攻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等六门课程,决心做个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到三十岁左右,名声逐渐大起来,就办了个书垫,招收学生。后来他把全部精力放在教育事业上,据说他的学生有三千,其中得意门徒有七十二人。晚年,他致力于教育和编书。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世称“孔夫子”。

现在,人们用“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这句孔夫子搬家歇后语,比喻在比赛较量时全部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党的生日由来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召开,而党的诞辰纪念日是7月1日。为什么两者的时间不一

把7月1日作为中国共产党党的诞辰纪念日,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5月提出来的。当时,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党建立十七周年纪念日”。这是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七一”是党的诞生纪念日。

当时,在延安的曾经参加过一大的党的创始人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人。他们回忆一大是七月份召开的,但记不清楚确切的开会日期。因为缺乏档案资料,一时无法查证,所以就把7月1日确定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七一”作为党的生日,最早见于中央文件是在1941年6月。当时,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中国**党诞生二十周年抗战四周年纪念指示》。指示说:“今年七一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二十周年,七七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四周年,各抗日根据地应分别召集会议,采取各种办法,举行纪念,并在各种刊物出特刊或特辑”。这是以中共中央名义作出的把“七一”作为党的生日进行纪念的第一个文件。

此后,全党开始大规模地举行纪念党的生日的活动。而“七一”就作为党的生日固定下来。

党的一大开幕日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由党史工作者考证清楚。根据新发现的史料和考证的成果,人们确定一大的召开日期是1921年7月23日。在一大召开的日期考证清楚以后,有的同志提出党的诞生纪念日是否也要做相应的改变?当时中央领导同志认为,党的诞生纪念日没有必要改变,因为这同党的一大召开、闭幕日期不是一回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光棍节的由来说明文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据说这个节起源于800多年前,也就是1111年11月11日,那天光棍达到和创纪录的8条。

其实,设立这个节是上帝的意思。耶稣诞生那天,也就是公元1年1月1日,第一个光棍诞生了(耶稣到底是不是光棍啊)。此后每年的这一天都成为一些光棍纪念的日子,可是真正成为节日,则是1000多年以后的1111年11月11日。

其实,说耶稣是第一光棍,并不是说在他之前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光棍。那样的话,当时的这个世界岂不成了人间乐土了吗?那上帝也就不用派耶稣来拯救人类了。只不过耶稣成了最有名的光棍。其实举个不恰当的比喻,总统的夫人不是叫第一夫人吗?那并不是说在她这前就没有夫人了。小编这么说大家就明白了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冬至吃饺子的由来作文精选

全文共 1117 字

+ 加入清单

12月21日就是冬至了,冬至,是中国农历 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但其实,冬至吃饺子也有一段古老的历史!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

相传河南人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原来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300多年临床实践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虽然常常吃饺子,但莫过于冬至和除夕这两顿饺子吃得最惬意和温馨,一方面是传统节日别有意味,另一方面是家人团聚,格外亲切热闹。

现如今,饺子的做法也很多,虽不为治病吃饺子,但仍然要健康吃饺子,专家讲,从营养学角度来讲,制作饺子皮时不妨在精粉中适量加入高粱面、燕麦面等杂面,营养更丰富,口感也更好,尤其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如今很多饭店在饺子皮中加入菠菜汁、胡萝卜汁或者西红柿汁,色泽鲜艳、营养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项目申请报告的由来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其中,政府仅对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角度进行核准,其他项目无论规模大小,均改为备案制。

总结: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重大项目、限制类项目(《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向政府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备案制:备案制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自行制定。/3、3、项目申请报告的性质及研究思路

按照投资体制改革的要求,政府不再审批企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产品技术方案等都由企业自主决策。项目申请报告,是企业投资建设应报政府核准的项目时,为获得项目核准机关对拟建项目的行政许可,按核准要求报送的项目论证报告。项目申请报告应重点阐述项目的外部性、公共性等事项,包括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众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雨水节气由来

全文共 1152 字

+ 加入清单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劝。”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雨水不仅表征降雨的开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气温的升高。

雨水前,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雨水后,人们则明显感到春回大地,春暖花开和春满人间,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全国大部分地区严寒多雪之时已过,下雨开始,雨量渐渐增多,有利于越冬作物返青或生长,抓紧越冬作物田间管理,做好选种、春耕、施肥等春耕春播准备工作。

在雨水节气的15天里,我们从“七九”的第六天走到“九九”的第二天,“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意味着除了西北、东北、西南高原的大部分地区仍处在寒冬之中外,其它许多地区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了由冬转春的过渡,在春风雨水的催促下,广大农村开始呈现出一派春耕的繁忙景象。但是,雨水季节,北方冷空气活动仍很频繁,天气变化多端。既然这说到个季节冷空气活动频繁,就不能不提人们常说的“春捂”。这是古人根据春季气候变化特点而提出的穿衣方面的养生原则。初春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人们逐渐去棉穿单。但此时北方阴寒未尽,气温变化大,虽然雨水之季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冷冽,但由于人体皮肤腠理已变得相对疏松,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会有所减弱,因而易感邪而致病。所以此时注意“春捂”是有一定道理的。这种变化无常的天气,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乃至心神不安,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对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为了消除这些不利的因素,除了应当继续进行春捂外,应采取积极的精神调摄养生锻炼法。保持情绪稳定对身心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雨水后,春风送暖,致病的细菌、病毒易随风传播,故春季传染病常易暴发流行。每个人应该保护好自己,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雨水节气中,地湿之气渐升,且早晨时有露、霜出现。所以针对这样的气候特点,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又由于此时气候较阴冷,可以适当地进补,如蜂蜜、大枣、山药、银耳等都是适合这一节气的补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五四青年节的由来和意义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五四青年节,这是一个激励着广大青年的节日,在几十年前,有一群有志向有理想的青年,为了祖国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祖国的人民而奋起抗争。他们以他们的鲜血,他们的生命,为我们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新青年的时代,让我们不必在生活在那个封建黑暗的环境下,让我们可以自由言论,让我们可以自由地吸取世界各地的文化。

在这个神圣而意义重大的日子里,我们应该好好地回报社会,好好成长,充满热情地向着未来发展。正值青春美好年华的我们应该奋力去追逐梦想,我们应该努力拼搏,为了心中不灭的梦想,我们应该好好的规划,好好的创造属于我们新美好青年的未来。

有时候,我真的很愤怒,因为听闻好多的青年因为遇到了挫折,遇到了一时难以解决的事情,他们就以结束生命为代价,去报复那些挫折那些人,我觉得这是十分愚蠢的做法。因为走错了一步,我们就很难回头了,我们没法实现我们心中的理想吗?不是的,真正的强者,都是在经历挫折失败后,重新站起来,为了心中的理想,继续努力奋斗。

就像那些正在为高考做准备的学生,他们读了12年的书,只为了一朝能考上心仪的大学。你曾经想过放弃吗?你到最后是不是也是坚持下来了呢?只有在梦想破灭都仍然不愿意放弃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才符合新青年的要求。

在这日子里,我们要努力拼搏,努力奋斗,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未来的日子,我们没有理由退缩,我们只有勇敢前进,才能赢得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生肖由来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古时的马有双翅,叫天马。它地上会跑,水中能游,天上能飞,是一种极有威力的动物,后来它在玉帝殿前做了一匹御马。天马因玉帝宠爱,渐渐骄横起来,时常胡作非为,一日,天马出天宫,直奔东海要硬闯龙宫。守宫门的神龟带领虾兵蟹将一齐阻挡,天马恼羞成怒,飞腿踢死了神龟。此事告到天宫,玉帝便下令削去天马双翅,压在昆仑山下,300年不许翻身。200多年后,人类始祖——人祖,要从昆仑山经过,天宫玉马园的神仙便给天马透了信,并告诉天马如何才能从山下出来,当人祖经过时,天马大喊道:“善良的人祖,快来救我,我愿同您去人世间终生为您效力。”人祖听了,生出同情之心,便依天马所言,砍去了山顶上的桃树,只听一声巨响,天马从昆仑山底一跃而出。

天马为了答谢人祖救命之恩,同人祖来到人世间,终生终世为人祖效劳。平时耕地拉车、驮物、任劳任愿,在战时,披甲备鞍,征战沙场,同主人出生入死,屡建占功。从此,马和人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当玉帝准备挑选十二种动物生肖时,马成了人类推选的动物之一。玉帝也因马立功赎罪,有助于人而允许马当上了生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感恩节的由来英文版

全文共 2560 字

+ 加入清单

Thanksgiving Day is the most truly American of the national Holiday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s most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earliest history of the country.

In 1620, the settlers, or Pilgrims, they sailed to America on the May flower, seeking a place where they could have freedom of worship. After a tempestuous two-month voyage they landed at in icy November, what is now Plymouth, Massachusetts.During their first winter, over half of the settlers died of starvation or epidemics. Those who survived began sowing in the first spring.

All summer long they waited for the harvests with great anxiety, knowing that their lives and the future existence of the colony depended on the coming harvest. Finally the fields produced a yield rich beyond expectations. And therefore it was decided that a day of thanksgiving to the Lord be fixed . Years later,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proclaimed the fourth Thursday of November as Thanksgiving Day every year. The celebration of Thanksgiving Day has been observed on that date until today.

The pattern of the Thanksgiving celebration has never changed through the years. The big family dinner is planned months ahead. On the dinner table, people will find apples, oranges, chestnuts, walnuts and grapes. There will be plum pudding, mince pie, other varieties of food and cranberry juice and squash. The best and most attractive among them are roast turkey and pumpkin pie. They have been the most traditional and favorite food on Thanksgiving Day throughout the years.

Everyone agrees the dinner must be built around roast turkey stuffed with a bread dressing to absorb the tasty juices as it roasts. But as cooking varies with families and with the regions where one lives, it is not easy to get a consensus on the precise kind of stuffing for the royal bird.

Thanksgiving today is, in every sense, a national annual holiday on which Americans of all faiths and backgrounds join in to express their thanks for the year s bounty and reverently ask for continued blessings.

感恩节是美国国定假日中最地道、最美国式的节日,美国和最最早的历史紧密相连。

在1620年,殖民者或朝圣者,五月的花他们航行到美国,寻求宗教自由的地方。之后他们在海上颠簸折腾了两个落终于在酷寒的十一月里,现在的普利茅斯,马萨诸塞。在他们的第一个冬天,半数以上的移民死于饥饿和传染病。活下来的人在第一个春季开始播种。

整个夏天他们都热切地等待着丰收的焦虑,知道他们的生活和未来的殖民地的存在与否都将取决于即将到来的收成。最后生成的区域产量丰富超出预期。因此我们决定向耶和华的感恩节是固定的。多年以后,美国总统宣布每年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感恩节。感恩节庆祝活动便定在这一天,直到如今。

感恩节的庆祝形式多年来从未改变。未来几个月大家庭晚餐计划。在餐桌上,人们会发现苹果、桔子、栗子、胡桃和葡萄。会有葡萄干布丁、肉馅饼、其他种类的食物和蔓越莓汁和南瓜。最好的和最具吸引力的是烤火鸡和南瓜馅饼。他们一直是最传统和最喜欢的食物在感恩节。

每个人都同意晚餐必须建立在烤火鸡塞满了面包酱吸收烤肉美味的果汁。但随着烹饪随家庭和地区一个生命,是不容易得到共识的精确的填料为皇家鸟。

今天是感恩节,在每一个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年度假期的各种信仰和背景的美国人加入来表达他们的感谢今年的赏金,虔诚地要求继续祝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国际音乐日的由来和意义

全文共 552 字

+ 加入清单

1979年10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国际音理会第18届全体大会上通过了确定每年10月1日为“国际音乐日”(简称IMD)并成立了“国际音乐日”组织。 其宗旨是努力使音乐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内容,通过音乐把各国人民联合在一起。

其宗旨是努力使音乐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内容,通过音乐把各国人民联合在一起。通过音乐还可以治疗人们心理和躯体的疾病,比如通过音乐赏析与音乐治疗,音乐是人类发明的一种美好的语言,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通过音乐心理专家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收获或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音乐可以模拟自然界各种声音,它能让欣赏者脱离纷扰的凡间世界,让人产生回归自然、与世间万物同在的美好感受。

在音乐赏析这一环节里,心灵导师将给大家播放模仿自然之声的美妙音乐,然后指导大家如何用自己的身体来“欣赏”音乐,尤其是要这些美妙的旋律为自己的心脏和心灵“按摩”。通过这样的过程,参与者可以从沉溺于人际关系世界的状态中摆脱出来,实现自我与自然的沟通,实现人的自然调整,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这样的过程参与者还可以开发潜能,认识自我,通过增长身体的活力提高创造性。

主动音乐治疗是音乐心理治疗师指导参与者,通过使用能表达个人内心感受和情感的乐器进行演奏,来发泄和调整自我,从而获得健康和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清明节的由来

全文共 703 字

+ 加入清单

啊,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人们都赶去祭拜自己死去的亲戚与朋友,有的人买菊花与美酒;有的买冥币与香与烛。可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而且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救活了重耳。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第二年,晋文公领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是多种多样的,是说不完的,今天就讲到这里吧!从去年开始,清明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日,便于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祭奠亲人。清明节真是来之不易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乘龙快婿的意思及由来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代,秦穆公最小的女儿名叫弄玉,长得非常漂亮,擅长吹笙,穆公非常喜欢她,一心要替她选择一个理想的丈夫。

有一天夜里,弄玉梦见天上西南方出现一个美貌的男子,骑着彩凤来到她所住的楼房前的凤台上,对她说:“我是太华山的主管人,玉帝叫我来和你结为夫妇,我们应该在中秋节这一天见面。”

说着,他就拿出身边带来的赤玉萧吹起来,音调非常好听;弄玉听得不觉陶醉了。第二天,她就把这个梦告诉了穆公,穆公立时派人到太华山去找这个吹箫的人。后来在太华山找到了,一个名叫萧史韵人,随即带到穆公的面前,并且叫他吹箫,这一次吹出来的箫声比弄玉在梦中听到的还要美妙。穆公常高兴,而在厅子后面偷听的弄玉,也情不自禁地说:“他真是我的好丈夫啊!”

当天正是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他俩结婚了。结婚不久,萧史教弄玉学吹箫。大约半年以后的一个晚上,夫妇俩正同在月光下面吹箫,忽见一只紫色的凤停在凤台左边。又有一条赤色的龙停在凤台右边。这时萧史才说他原本是天上的神仙,因为和弄玉天生有姻缘,所以特地前来配婚,但不能长久地住在人间;于是萧史乘龙,弄玉骑凤,双双腾空而去了。

【原文】

“乘龙快婿”是一个神话故事。因故事里面萧史是乘着一条龙飞回天上的,而他又是秦穆公喜爱的好女婿,所以后来的人凡称赞别人的女婿,就说是他的“乘龙快婿”或“乘龙佳婿”。

此典出自《列仙传》:“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白孔雀于庭。穆公有女子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风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风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三伏天的由来

全文共 804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7月7日节气是小暑,古籍《群芳谱》中说:“暑期之此尚未极也。”因为小暑过后,全年最热的三伏就到了。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夏至这天白昼长,太阳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夏至后日照时间一天比一天少了,气温却一天比一天持续升高,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的时候开始入伏,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这段时间叫数伏天。

数伏天气要一个多月,古人把这段时间叫“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例如:2007年初伏第一天是庚子日,时间是7月15日、中伏庚申日,7月25日、末伏庚辰日,8月14日。8月23日是末伏第十天,以后就出伏了,随着日照时间缩短,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凉爽了。

“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入伏以后,暴雨易形成洪水,称为“伏汛”。农谚说:“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农民喜,小暑防洪别忘记”。因此,数伏天气既要防暑,又要防汛。我国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互搭配,六十天为一周期的纪日方法,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据甲骨文研究是在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元月二日已巳日开始,至今从未错记,是中国历法史上的一个奇迹。由于干支纪日与农历各月无一定对应规律可循,除推算个人生辰八字有用外,在其他领域目前很少使用,只有在推算“伏日”、“出梅入梅”、“分龙”等杂节气时才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除夕的由来600字作文

全文共 1369 字

+ 加入清单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除夕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老习俗,击钟以分岁。姑苏城乡,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导一年的开始。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

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人们尽情的娱乐。

除夕在台湾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午后,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盆。"围炉"为除夕带来高潮,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除夕的由来600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