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大型纪录片第三集《踏石留印》观后感(精彩20篇)

《我在故宫修文物》,名字听起来也很随意,整个片子拍得真心不错。开学吧小编整理了相关的观后感,快来看看吧。

浏览

2701

作文

1000

2024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一部神奇的国产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最近一直在被热议,这部三集的作品,没有明星大腕,没有特效传奇,讲述的是一群能工巧匠在故宫修文物的故事,豆瓣评分高达9.4,比《舌尖上的中国》还要高,超过热播剧《琅琊榜》,故宫里这群文物修复师,一辈子兢兢业业,精心维护着传世古董,让很多观众为之动容。

这部纪录片是配合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而拍摄的,故宫出场地,也提供被拍摄者和题材。片子讲述了一群文物修复师的故事,摄制组连导演一共5人,光筹备就用了5年,两位导演光调查资料,就写了10万字,最终连拍带剪7个月,每集50分钟,总投资150万元。观众可以通过镜头近距离观赏故宫的稀世珍宝,而且见证了破碎的文物,经由心灵手巧的修复师,经过繁琐、枯燥、漫长的修复后焕然一新的过程。修复师日复一日的雷同工作,重现文物的风采。其中不少细节很有意思,修复青铜器的师傅称:“调不出来正确的颜色,一个礼拜都调不出来,难受死了。”

还有一位女师傅,花了十年时间临摹出一幅《清明上河图》,片中将她年轻时的照片与现在的照片对比,一生贡献给文物修复的画面让人震撼。师傅在教徒弟时,第一句话就是:只有耐下性子,才能做好文物修复工作。

片子的旁白里说:“现代中国需要‘工匠精神’。”这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原来我们身边还有这样的人,真的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儿。”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纪录片《为你而歌》观后感

全文共 2281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我连续几天观看了纪录片

一、小舞台也能成就大事业。

看完赵永宏的事迹,我立刻想到人们常说的两句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小事做精做细做到极致就是大事。赵永宏同志不就是每天拿着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标尺在这条仅有4、5米宽的河道里日复一日,年复一日的测量着、记录着河水的流量与流速,这样一件看似人人都会做,也能做的极其简单、枯燥、乏味的小事,赵永宏却凭借自己超乎常人的认真负责的精神,做到了28年测量零失误,凭借自己的勤学好问,善于钻研的精神,在1997年靠两本基本的电脑入门书,自学成才,发明电子流速测算表格,应用于工作中,使前辛庄水文站竟提前10年进入用电脑记录水文数据。平凡中孕育着伟大,赵永宏,就是这样把本来在平常不过的小事做成了大事,正如赵永宏对自己的徒弟所说“小舞台也能舞出精彩人生”。不错,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小事,要想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骄人成绩,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像赵永宏同志那样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脚踏实地,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努力完成找自己的本职工作,定能成为自己本行业的行家里手,定能成就自己想成就的事业,再小的舞台也能成就大事业,小舞台也定能舞出精彩人生。

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为你而歌》20分钟的拍摄采访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他的两个80后、90后的徒弟,讲述师傅赵永红赵永宏的事迹,话语中充满了对师傅的敬佩,而赵永红却只讲了两句话,但这短短的两短话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这个工作枯燥、乏味,我不干,总有人干。”“一个人先进,远没有几个人的进步更重要,我希望我的徒弟个个比我强,超越我。”我觉他的事做的实实在在,话也说得是实实在在,为什们呢?因为,他那个跟他工作十年的徒弟说:我以前在一个大的工地干过,有不懂的问题,问别人时,问三个问题别人只回答你一个,而我师傅(赵永宏)你问他一个问题他告诉你你三个,另外还得给你一本书让你看。什么枯燥、乏味,你跟着师傅,师傅怎么干,你就跟着怎么干。正是赵永宏同志的对工作高度负责,对年轻人也高度负责的精神,打造出了一个团结、合作,业务精湛的团队,把当年那个毛毛躁燥的80后毛头小子培养成十年后今天前辛庄副站长。我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的这种精神会代代相传,会培养出更多的像现在这位副站长一样的年轻人。

我做为一名教师党员,看了他的故事,深受教育,也深受鼓舞,我想无论领导把自己放在那个岗位上,只要能像赵永宏同志那样,怀着对本岗位工作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对工作极度负责的工作态度,肯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就一定能做出骄人的成绩,能相当交出满意的答卷。

教师党员《为你而歌》观后感

从8月6日晚开始我观看了北京卫视频道播出的电视系列片《为你而歌》(第十部),一个个动人的事迹感染着我。最让我难忘的是筑“巢”的人——北京城建集团工程总承包部总工程师李久林。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李久林敢于担当,勇挑重担。2003年,李久林主动请缨,担任奥运场馆鸟巢的技术负责人。2003年9月的一天,鸟巢技术负责人李久林和同事们第一次走进“鸟巢”工地。那时,工程还没有正式开工,但李久林知道,他和同事们碰到的是一个对他们、对中国建筑界来说都史无前例的工程。

“高兴只是几秒钟几分钟的事,随之而来的是压力,巨大的压力。”谈起当时接到建设“鸟巢”任务时的感受,李久林坦然地说,面对设计方提供的“鸟巢”图纸,面对那纵横交错的钢结构,大家想到的一个字就是:难!

这个马鞍形的钢铁“鸟巢”,最大跨度达330米,最高高度近70米,最后钢结构用钢量超过4.2万吨。“异型、大型、复杂……”李久林用一连串的形容词来表达“鸟巢”建设的挑战性,“我们平常建一个工程,很多都是标准图、标准层,一层一层都是一样的。但是‘鸟巢’不一样,可以讲没有一个楼层是一样的,甚至在那么多的钢管中,也只有两根是完全一样的。”

还有一个更加严峻的挑战,“鸟巢”建设者们必须面对的就是它的工期。2003年12月24日动工建设,从这一天开始,“鸟巢”的施工就进入倒计时阶段,所有的工程必须在确定时间内完工,因为在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将在这儿拉开帷幕。“可以讲没有后路,没有回旋余地,也就是不允许失败。”李久林说。

让李久林和同事们自豪的是,他们在“鸟巢”建设过程中攻克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世界级施工技术难题,不仅为“鸟巢”工程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在多方面填补了国内外行业技术空白,在全国各地的许多重大工程中开始推广应用。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以李久林同志为学习榜样。在平凡的岗位上,进一步激励自己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好本职工作。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力求在思想和业务上走在群众前头,在工作和生活各方面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更好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全面实现教育事业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反映主旋律的专题片,《为你而歌》是新时期党建成就的真实写照。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这就是我观看《为你而歌》后最深刻的感想。他们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感染着我,只有具有高尚的情操,才能做到像他们那样,也只有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像他们那样忘我工作,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才能像他们那样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在物质利益面前,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克已奉公,把方便让给群众,把困难留给自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认可,用辛勤劳动的汗水,为人们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展现着新时期一个个平凡的基层共产党员的风采,他们以自己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为鲜红的党旗增光添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迁徙的鸟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406 字

+ 加入清单

这天老师给我们看了《迁徙》这部电影。在电影中,我们认识了美丽的灰雁、高贵优雅的大天鹅、会轻功水上飘的克拉克水鸟、还有白鹳……

刚开始的时候,由严寒到清春,万物复苏、柳绿花红,随着春天的到来灰雁、斑头雁、大天鹅、沙丘鹤飞回来了,它们飞过海洋,飞过繁华的城市,飞过茂密的森林,飞过荒凉的沙漠,虽然鸟类在自然界都有天敌,但它们最大的敌人还是人类。

我看见:在金黄的草原上,鸟类的家园被破坏;在湛蓝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鸟儿被扼杀;在现代化的城市里,休憩的鸟儿被城市污水给淹没。这一切谁造成的!是人类!我们就应好好的问问自己。

当然电影里面也有好人。刚开始的时候有一只灰雁被渔网缠住脚了,幸亏有一个小男孩碰到了那只灰雁,及时地把它救了出来,才赶上队伍。老奶奶向迁徙途中休息的白鹳送食物。我真为他们感到自豪这也说明了人和动物能像朋友一样相处。

我虽然不能到森林里保护每一个小动物,但我要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保护环境爱护小动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系列六《律令之矩》

全文共 554 字

+ 加入清单

任何一个朝代对于贪官污吏都无法容忍,因为人民无法接受,正所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的心声是最大的服务对象,纵观历史长河,一个朝代的开始都会政治清明,因为会总结前一个朝代的教训,就如宋太祖赵匡胤就会命人将《戒石铭》(尔俸尔禄 民膏民脂 下移民虐 上天难欺)刻在全国的府衙门外,让每天从这里经过的官员明白:贪赃枉法是天理和国法都难以容忍的行为,而宋朝灭亡的时候呢?诚然被外族入侵并灭亡和自身政治体制国力发展有一定关系,但当时的一些奸臣迫害忠良,则更加促进了这种灭亡。

而运用法律手段惩治贪污腐败则成为历朝历代不容忽视的一个沿用制度,贯穿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之中,见证着一个个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在惩治贪污腐败方面都出现过科学规范的廉政立法,制定过行之有效的廉政法令,出现过许多典型的人物和事例。从秦汉到明清,法律对贪污腐败的惩处越来越严厉;而越来越严密系统的法律,也成为惩治贪腐的有力武器。不断地继承和发扬不仅在于警醒世人,也更加有利于建立一个更加政治清明的社会。《律令之矩》以历史朝代为序,从惩治贪污贿赂等相关的法律制度入手,形象、生动地梳理出中国古代廉政法制建设的主要内容,挖掘其中的经验教训。正应了那句“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当前不也正在以严厉的惩治手段打击贪污腐败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幸存者-见证南京1937》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980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个中国人民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这是一座千古奇耻的纪念碑;这是一个"国穷民穷被狗欺"的有力见证,这是30,0000中国人生命的终点。在70年前的南京,短短的六个星期内,它经历了一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这便是后来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华裔美籍作家张纯如深入探究此事,写出了让世人震惊的《南京暴行--第二次世界大战被遗忘的大屠杀》(中文译本为《南京大屠杀》)。这本书揭露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全面严谨地论述并分析,是一本极有史料价值的著作,对提醒世人勿忘这次亘古未闻的空前惨剧,起到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世作用。

日本人对南京的洗劫,是一个可怕的事件。集体屠杀士兵、杀缪并强暴数十万平民,兽行的发生违背了所有的全部战争法则与惯例。如果就其残忍程度与暴虐规模来说,也是世界历史上此类事件中排最前面的。

南京大屠杀一直保持一个模糊时间的状态,不同于在日本出现的原子弹爆炸,或是在欧洲上演的犹太人的大屠杀。南京屠城的恐怖景象,事实上很少被亚洲之外的人们所知晓。正因为如此,许多日本的政治家、大学教师以及工业界的领袖们,他们不顾大量事实的存在,死死地一口咬定,南京大屠杀不曾发生过。他们不想让西方国家知道他们丑恶的罪行,于是,他们开始了对历史别有用心的歪曲。他们数十年来系统地从他们的教科书中,肃清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参考书目,搬走了展览馆里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照片,销毁原始的资源资料,而且从大众文化中去除任何有关此次大屠杀的痕迹。

任何想使记录不会掺水的尝试,必须遮住阳光,于是就见不到作为一个民族,在面对整个这一时期他们行为纪录的时候,日本人在想尽办法安排、培育和维护他们的集体"健忘症"。他们还在精心培育的神话中,把国家的角色伪装起来,声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是受害者,而不是战火煽起人。在广岛和长崎爆炸的原子弹,造成日本人民的大恐怖,帮助这种神话调换真相。

但是,想想看,我们难道就没有错吗?

在一次被俘虏的过程中,我们有一支很强的武力--超过两个日本团,为什么一点也不曾尝试抵抗,就轻而易举地变成了俘虏?这么多部队的长官,他们都跑哪里去了。两个日本的军团,在我们7000名俘虏已经被解除了武装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决定奋起反抗,他们的部队就会消灭的!为什么我们不发起反抗?为什么我们要选择投降?为什么我们要选择逃避!

如今日本人不但没有承认自己当年的错误,而且教育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纪录片监守自盗观后感

全文共 3749 字

+ 加入清单

2008年起一场兴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地域上从美国迅速扩展到全球,产业领域上,从金融领域扩展到实体经济领域。这场危机重创了世界经济,时至今天,虽然危机已然过去,但其仍然拖累着世界经济,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展,危机的阴影远未散尽。而关于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谁造成了这一切?危机的元凶为何?成为了许多人谈论的话题,许多人思考的问题。

而电影《监守自盗》便为我们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和角度,可以看出主创人员在极强的责任感下,经过大量的努力才完成了作品,想通过作品向大家展示他们眼中的真相。

从影片中我感受到了一种人文精神,他们力图想人们展示真相的同时,希望为人们展示一种追求美好的价值观念。

在阐述这个问题前,我首先想说通过这次金融危机,我们可以验证一个问题或者是一个例证,一国霸权的区里,最终确系于金融领域的霸权,美国一国的金融问题引起了整个世界的经济动荡,其势可见一斑。同时,经济全球化确已深入发展,若说上世纪20、30年代的大萧条动荡了仅是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那么在如今市场经济普遍存在的世界上,一场大的经济危机所伤害的确实是整个世界了。

而在这样的现实和背景下,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世界上有许多问题不再是限于某一个国度,它已经深入到各国之间,例如很多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便具有了全球性的特点。虽然,不可否认,传统的国家间的冲突和合作依然重要,国家利益的角逐、权力的博弈仍然为各国所重视。但现今世界,这一切纷争与合作的目的,不应是也不再是为了少数人的欲望,而更多的事为了本国人民的福祉,为国民提供一种实现发展、实践价值、追求幸福的机会和环境,推而广之,一切都应是为实现人类的普遍发展和普遍幸福。

诚然现实很残酷,一国内部的利益划分和权力争夺、国家与国家之利益与权力的纷争、全球性问题的扩大,这一切让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悲观与消沉。但是历史是一个曲折中前进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也不应该是一个循环的死结,是的,循环必然存在,盛衰兴亡也必然存在,但前进发展也定然存在,历史不仅具有延续性,也具有变迁性。

在这种情况下鉴定人文精神,尊崇普遍的人类的自我关怀,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维护、追求和关切就显得弥足珍贵和尤为重要。

现在回到电影中,主创者通过艺术的手段揭示了一些真相,他们揭示了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的真相,也揭示了世界金融危机的真相,其中不仅仅有对于美国国家、社会、民众的关怀和责任,也透出了对于人类的普遍思考。作为艺术的形式,不正是人文精神的载体,展现着人类应有的智慧。

影片中给我们展现了金融危机错综复杂的产生原因和形成机制、监管体制的松懈、法律的漏洞、金融结构体系的弊病,但归根结底,社会是人的社会,虽说人不能随心所欲,但是人创造了历史。确实体质、机制一经形成,就会相对古话,具有稳定性,同时成为了影响人的外部制约因素,但是这一切并不是牢不可破的。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的客观因素对人的行为具有制约和限制作用,但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意识行为的作用有时也难以估量。

在看完电影之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场危机是有企业高管、政府高官和某些学者共同造成的一场悲剧和惨剧”,他们是体制的运行者,也是体制的监管者,甚至其中有体制的创立者,而最终的结果是,正如中文片名所言“监守自盗”。

在整个美国的金融体制中,企业高管、政府高官还有给他们充当顾问的一批学者,他们都很容易的成为了受益者,无论金融体系正常运行,还是金融泡沫破裂,而普通的民众只有在泡沫膨胀时,做着致富的梦,但是当泡沫破裂之时,受害的也只能是普通的投资者。

这样我想起我国的国企的状态,不管这些国企是盈利,还是亏损,甚至有时拿着国家的补贴,但他们体制内的人,无论高管,还是员工,都是高工资、高福利,侵吞、蚕食国有资产,只是略有不同的是我们的普通民众连做梦的机会都没有,而且很大的程度上,我们的问题确实出在体制上,但体制还是人定的,其变革也要靠人。

在美国的金融体系中企业高管与政府高管不断转换着角色,令人眼花缭乱,他们可能是高盛等的CEO,也有时是美国政府的财政部长、美联储的主席,格林斯潘、保尔森、盖特纳他们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他们运行着金融体系,也监督着金融体系。我不知道在这样一种状态下,他们的监督会有效吗?投资银行、保险公司、评级机构,它们胶着在一起,形成一条完整而复杂的食物链,能保证不在哪一环上出问题吗?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些学者,那些所谓的经济学家,他们有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首先,我对大学教育和大学精神一直还是有些想法的,特别是最近是清华大学的百年华诞之际,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又特别多。我一直很向往传说中的西方大学的那种环境,学术自由、思想开放、精神独立,有很纯粹的学术气息。而中国大学经常被诟病的也就是高校行政化官僚化、学术名利化金钱化,但是有不能否认在中国的大学中也有不少向好的因素,也有很多追求“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人存在。但问题是,电影中让我们看到了外国高校的另一面,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这些曾经听起来那么神圣的大学,但是就是这些大学里的著名经济学家们、经济学教授们,在他们为政府、为金融机构担任经济顾问时,出卖了学术的纯粹性,也出卖了社会,更出卖了自己的良知,他们用虚假的作伪的报告与评论,诱导着民众,为金融高层谋取着暴利,也为自己赚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当看到他们在镜头前的语无伦次、恼羞成怒,是那么的荒唐可笑,那些甚至不敢出境的人,更让人感到悲哀。他们是一流的经济学教授,其中不乏校长、院长,但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只要是人存在之所,我想便无绝对纯粹,中国如此,西方亦如此吧。

就是上面这些人,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好戏,于是冰岛破产了,于是许多人失业了,从美国到全世界,于是许多人无家可归了,甚至有人走上了不归路——失去了生命……于是,整个世界陷入了一场危机,但他们不会考虑其他人,华尔街的高管们、华盛顿的高官们、经济学院的教授们没有想着去承担他们的责任,依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华尔街的高管们依然拿着高薪,华盛顿的高官们依然在他们的位置上(即使奥巴马上台之后,也没有发生本质变化),那些教授还是回去教他们的书,唯留下民众在命运中挣扎……他们丧失了信仰,他们的信仰就是金钱和欲望,他们心中没有了敬畏,没有敬畏的人是可怕的人。这一切给了人们一个悲剧的结尾,虽然如今经济已然复苏,但是这些元凶首恶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制裁。

这让我想起了100年前,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屠场》里德那个经典场景“食品加工车间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腐烂了的猪肉,被搓上苏打粉去除酸臭味;毒死的老鼠被一同铲进香肠搅拌机;洗过手的水被配制成调料;工人们在肉上走来走去,随地吐痰,播下成亿的肺结核细菌……”那是怎样一个场景,与当下不同的只是一个是金融领域,一个是实体经济,一样的道德沦丧、良知泯灭。但那本书促进了美国的食品安全建设,那这部影片会促进金融监管加强吗?

由此想到当下中国的底线沦丧,在食品安全上退让,在社会公平上退让,在潜规则上退让,在贪污腐败问题上退让,在信任诚信上退让……那会无可退之时,该怎么办?

其实,不论东方还是西方,中国还是美国,我们存在差异,在文化理念上就存在差异,但是也有许多东西是相通的,此如硬币之两面,有异必有同。而在面对问题上,有陷于“恶”的泥潭中的,也必有向“善”的方向努力奋斗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金融危机中,也有另一部分经济学家站出来针砭时弊,例如这不影片中便有,而这部影片的存在不也说明了这一点么?

根本上讲,人类之所以从中古走向现代,实现现代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秉持这一种人文精神,维护人的尊严,实现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实现人的普遍幸福,完善人的人格,这是一种现实的进取与向上,不是精神的虚无与简单的形而上。

我想,100年前美国人可以解决食品安全,如今一定也会解决金融监管,也许这个过程会很艰难,但是只要有人去做,我相信历史终将前进,而不是倒退。这对我们国家而言,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们能够解决问题,我们也可以,但首先我们要有人文精神,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精神上的现代化,理念上的现代化。我们要的不仅仅是“以人为本”的口号,而是真正理念上的深刻转变,实现真正的思想启蒙,承认人的价值,既张扬个性,有可以以规范纽带责任。

凡事就要有人去做,必须有人去执着于理想,而不是沦落于现实。近来看到一则关于清华百年校庆的消息,朱镕基回母校,重新提到了想当年就任总理是的那句话“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何其慷慨!

想到电影中说“真正的工程师构建桥梁,金融工程师构建梦想”,我想这个世界上该有更多的构建真正梦想的人吧。影片结尾一句“Butsomethingsareworthfightingfor.”,是的,这个世界有其他跟多的东西值得奋斗,不仅仅是金钱、名利。

当人文精神回归人心,我想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会迎来他们宣扬的美好社会和美好世界,因为“Thisworldisfineandworthfightingfor.”——“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纪录片监守自盗观后感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2021年是抗美援朝胜利71周年,1951年,党中央决定将两水洞战斗的1950年10月25日,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志愿军首批作战部队1950年10月19日入朝。志愿军赴朝后的首战,是志愿军第40军第118师于1950年10月25日在两水洞、丰下洞地区与由温井向北镇进犯的李承晚军步兵第6师第2团前卫加强第3营进行的一次遭遇战。

此战经约1小时,全歼敌军一个营及一个炮兵中队,共毙伤俘敌471多人,俘美军顾问1人,缴获各种枪16枝、火炮12门、汽车38辆、战马3匹、报话机2部。战后:“庆祝你们初战胜利。”此战役之后,我第118师、120师乘胜进攻温井之敌,并于26日凌晨占领温井。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美国妄图干涉朝鲜内政、并吞全朝鲜的企图,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独立;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障了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保卫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戳穿了美帝国主义“纸老虎”的面目,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鼓舞了世界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侵略的意志和决心;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军队取得了以劣势装备战胜现代化装备的敌人的宝贵经验,加速了人民军队的建设。

在抗美援朝期间,在中国国内开展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大批青年踊跃参加志愿军,全国人民掀起了增产节约运动和捐献运动,这不仅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各项社会改革运动的进行。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有力地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外国帝国主义欺负中国人民的时代,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永远宣告结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八事变91周年观后感心得体会

全文共 1089 字

+ 加入清单

__年前的昨天,1931年9月18日,是一个值得我们悲愤的日子。__年前的夜里,日本借口柳条沟事件,炮轰北大营,彻底撕毁了”邻友和平“的假面。__年前的今天,东北军在”绝对不抵抗“的命令下不战自退,日军轻易拿下沈阳城……从那一天起,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拿起枪,扛起炮,开始保卫自己的家园。人们总说抗战八年,可是抗战共经历了十四年!

同样的今天,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不能知道,曾有这样的一首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这首歌就是曾经在大江南北传唱半个多世纪的《松花江上》。但现在只有老人们还能偶尔唱上一唱。

”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间,我们已无从得知究竟有多少人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有多少人妻离子散,天各一方;又有多少孤魂暗自嗟叹。不止是”旅顺大屠杀“,不止是”平顶山惨案“,不止是”南京大屠杀“……不知还有多少个万人坑堆叠着同胞的白骨,不知还有多少土地浸透过亲人的鲜血。

几年前,日本政府审定通过了新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书中将”九·一八事变“轻描淡写地称为”只不过是日军‘炸毁了南满铁路’“,并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美化成”进入“,将”南京大屠杀“说成是”南京事件“,将实施奴化教育和疯狂掠夺资源的行为说成是”促进中国发展“……日本首相连年参拜靖国神社在我们眼中已不足为怪,在全球掀起轩然大波的”沈阳冲馆事件“却很少为国人所知。短暂而激烈的争吵、批驳过后,只剩下日本法庭上寥寥数名败诉的控诉者的背影。

_年前,我们在军事法庭上对日本战犯实施宽大处理,不是因为我们懦弱,是因为我们生在一个伟大而宽容的民族,我们希望和一个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和睦相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_年,日本竟然明目张胆地霸占钓鱼群岛;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八十一年,在中国政府屡次友好的警告下,日本竟开始公然声称:”要彻底消除中国的反日情绪,必须先删除中国历史教科书内的抗日战争史!“继而更是叫嚣着要”改善“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展览方式。

所幸的是,在抗日战争胜利_周年纪念日前后,中国大地上有上百座城市拉响警笛,提醒我们毋忘国耻。我们纪念这个日子,是因为那一段历史留给世界的教训极其惨痛而深刻,我们要以史为鉴。我们说,我们的民族曾经辉煌,曾经跌倒,并终将辉煌。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站在这里,我倡议:在升旗时对国旗行注目礼,开口唱国歌,在整个升旗仪式中保持严肃。我们应当关注自己的国家,了解她,并学习热爱她;然后我们格物致知,自强不息,成就一个更加美好的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新世界》观后感

全文共 1022 字

+ 加入清单

由孙红雷、张鲁一、尹昉、万茜领衔主演的《新世界》正在热播! "New World" starring Sun Honglei, Zhang Luyi, Yin Yan, and Wan Qian is currently on the air!

在第二集就匆匆忙下线的___,因为她饰演的贾小朵一角无辜惨死,引出了一个连环杀人狂魔的迷雾,而之后在追查杀人凶手的剧情中,越来越多的人物身上都i有疑点,但最终究竟谁才是那个杀害小朵的人,却一直未能确认!难道凶手作案,一点痕迹线索都没留下吗?细心挖掘的话,还是有许多隐藏的细节的,有一个不可被忽略的“巧合”,似乎直接曝光了凶手的身份,一起来看看吧!

在此之前,由于小朵遇害当晚,孙红雷饰演的金海的种.种表现,似乎都将连环杀手的矛头指向了金海:小朵遇害当晚金海也出去杀了人,第二天在院子里烧掉了行凶物件,在此之前两人也有过口头之争!

但仔细想想,金海杀害小朵的动机是什么?不仅毫无根据,而且从小朵咬伤的凶手手腕来看,金海第二天院子里清洗的伤口是在掌心上,两者截然不同,更重要的是他跟徐天(尹昉饰演)是兄弟,怎么可能杀害他未过门的妻子?所以基本可以排除!

第二个可疑人物是张鲁一饰演的铁林,如果不是因为他抽的烟跟杀害小朵凶手抽的烟一模一样,对于这样一个唯唯诺诺、贪生怕死的怕老婆的人,怎么可能会让人怀疑到他的身上呢?

但回过头想想,从小朵遇害时的表情来看,应该是熟人作案,既然认识小朵,那么显然对铁林也会有所了解,抽同样的烟有可能就是凶手故意的杰作了!但铁林一个这样软弱的人设,连老婆都怕,杀人就更不可能了!

排除金海和铁林外,还有一个最大嫌疑的人,而他最可疑的地方就是时间上的巧合和他麻利杀人的动作!

小红袄杀人,每年杀一个,四年时间杀了四个人:最远的南池子,其他三个都死在前门外,珠市口、天桥、里仁街!小朵是第五个被杀害的对象!

在《新世界》第四集中,徐天讲述了小红袄这四年来杀害的人,眼见着要来到第五年了,小朵就死了。而剧里万茜饰演的田丹就曾提到,冯青波就是四年前来的北平的,就连王劲松饰演的田怀中也怀疑:四年了,你怎么晓得他会变成什么样子?

所以这是巧合吗?

其实冯青波从出场到目前最新剧情里,他手上就已经在镜头前沾上了两个人的鲜血,一个是田丹的父亲,还有一个就是在胡同口被一刀击杀的保密局的马天放,他杀人的凶狠,让人不得不怀疑,他极有可能就是杀害小朵的凶手,他极有可能就是四年来杀害了四个女人的连环杀手——小红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纪录片《致未来书》观后感

全文共 789 字

+ 加入清单

此次《致未来书》的圆满呈现,让我再一次惊讶于这支团队的责任与忠诚。在整个观影过程中,我更深地感受到这个创作团队对于死去的先辈充满感激。正是因为那些用生存与死亡换得我们当下生命的人们,在与我们一同见证与描绘当下的世界。全片抑扬顿挫、娓娓道来,如镜子般将时代、命运与自我印鉴一一呈现,时而清澈平静,时而辽阔幽深;故事化的生动讲述,传达出创作者的心声:英雄从不曾死去,他们与我们在同一个身体中延续共同的生命;全片结构起承转合流畅,清晰勾勒出创作团队内心的终极理想:将历史最为隐秘的部分,当作英雄们的馈赠,为当下的人们揭开通往生命本质的道路。

创作者的境界与修为决定着作品的面貌呈现,也决定着人们对其作品的认识。让我肃然起敬的是这个团队对历史充满敬意的感恩与充满情感的关怀。作品看似在说历史,实际上关注的是现在;看似在说前辈,实际在说自己。因为讲述历史就是讲述对自身命运的关照:讲述过去的事情时,是在将过去同现在联系起来,讲述别人的事情时,是把他人同自己联系起来。这种讲述在泛娱乐化的当今社会,表现出对主流价值观充满勇气的担当与坚守,以及弥足珍贵的真诚与自信。

其实,对历史、对过去,每个人都在不同意义上来讲述它,这种讲述本身便是一种时代意志的表达,历史的客观性与真实性的信念,就是在一种历史讲述的不断“复活”中趋于纯粹化的。《致未来书》是满月一轮,令人仰首的同时,更让当下的我们思索那份必须在剧痛中才得以完整保存的皎洁。如何继承纪录片对人类追求终极关怀的探微与不懈思辨的精神,是纪录片人应该也是必须要达到的一个重要指标。以纪录片人与生俱来的先天秉赋叩响历史门环,并非每个创作者都能轻松做到。

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浸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自强不息才能劲出力道梦想成真。对于中国纪录片来说,江苏广电的纪录片团队正在以自己不懈努力,和其他中国纪录片人一道努力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年观看红军长征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314 字

+ 加入清单

10月13日晚,首先播出了《长征》的第一集“英雄史诗”和第二集“路在何方”。第一集作为八集大型文献纪录片的开篇之作,第一个段落,就是在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来到六盘山脚下的将台堡,在细雨中瞻仰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参观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纪念馆,他向纪念碑敬献花篮,向革命先烈三鞠躬。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西晋文学家陆机的名言,为历代文人所称道。《长征》的编导人员深知其中妙处,他们深知在电视纪录片的线性结构中,第一集的第一个镜头有多么重要。在纪念馆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面前,习近平不时驻足凝视。他深情地说:我们党领导的红军长征,谱写了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

“所以我到这里来,也是缅怀先烈,不忘初心,我们要走新的长征路,长征永远在路上。这也是新的长征。这个当年的长征,我们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夺取政权的长征。新起点,我们现在改革开放新世纪‘两个一百年’的新长征,它都是接续进行的。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习近平的讲话,不仅高度概括了当下我们学习的长征精神,发扬光大长征精神的目的、方法和要求,同时也为大型文献纪录片《长征》寻求创新之路指明了方向。

在长征胜利50周年、60周年、70周年以及其他的时期中,电视上都播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也包括一些大型纪录片。在今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中央电视台不同频道,不同栏目制作播出了不同形式的报道,各个地方卫视频道以及新媒体和各种影视剧制作机构,也纷纷推出了长征主题的电视作品,形成了长征胜利80周年报道热潮。相比之下,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八集大型文献纪录片《长征》,集中地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学习和传承长征精神所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总结了各地区、各行业发扬光大长征精神新经验、新做法。这部片子使观众全面地认识到,伟大的长征精神正在指引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齐心协力完成共筑中国梦的新长征而努力奋斗。

由于立意高远,视野开阔,央视《长征》一片,不仅是在挖掘历史细节上有了新发现,展现英雄情怀上有了新形式,更重要的是在解读长征精神上有了新高度,在将英雄史诗与今天的新长征中的火热生活结合起来上有了新突破,成为用长征精神打造影视精品的一次成功实践。该片总导演、制片人闫东说:“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把握创作方向,我们是立足当下解读历史,同时也要让历史照亮当下,让历史告诉未来。”

在长征这部英雄史诗中,最为光彩照人的是那些经历了千难万险的红军老战士。在片子拍摄过程中,闫东和他的团队,对红军老战士进行了抢救式的采访,一共采访了49位老红军,至现在播出时止,已经有三位老红军相继去世。在第一集和第二集中,有同期采访的老红军31人,其中百岁以上老人10人,当年红一方面军卫生员刘福已经106岁,当年兴国模范师战士刘光芹已经104岁了。去年,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当抗战老兵经过天安门广场时,全体观礼代表自发起立鼓掌。今天,当屏幕上再一次出现这些红军老战士们坚毅的面孔时,敬仰与信仰、崇敬与崇高、感动与激动瞬间化为一股暖流,回荡在每一位观众心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600字左右

全文共 468 字

+ 加入清单

光阴如白驹过隙,距1950年已过去了70周年,《为了和平》这部意义深刻的纪录片于2020年上线播出,向我们展示了抗美援朝艰苦的奋斗历程。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他们用宝贵的生命,顽强的毅力,视死如归的精神换来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在我们如今所处的“和平”年代中,也有更多的英雄们在为我们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拼搏着。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有着这么一群人——他们毅然奔赴前线。他们只是因为国家需要,所以他们在这,站在我们的背后,挡在我们前面。在这个2020年疫情横行的时代,也有着这么一群人——白衣天使,他们身着代表圣洁的白大褂,手上拿着各种手术刀,仿佛此刻他们也在战场上,与“敌人”所搏斗着,将生死置之度外,只为守护这片土地上每一个中国人。

英雄精神代代相传,中华民族从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处处都有着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处处都有着凯歌以行的英风浩气。江山不负英雄泪,且把利剑破长空!我们应秉承英雄精神,以英雄为榜样,让英雄精神激励我们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thisischina观后感纪录片《美丽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3271 字

+ 加入清单

纪录片美丽中国观后感《美丽中国》是表现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看过之后给了我深深的触动。纪录片作为“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的电 影电视艺术形式” ,其手段在于对真实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其目的在于以展现真实为 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但是,自然类纪录片因为较少有人的参与,缺少人与人之间 一目了然的矛盾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与社会类的纪录片相比, 它更多地表现为单纯 的猎奇与对真实镜头的捕捉,在思维品格上难以胜出。在纪录片创作中,创作观念是非常重 要的,创作者在拍摄纪录片之前,先要对所表现的事物进行思考。任何一部纪录片都或多或 少地体现作者对艺术和生命的态度, 纪实的品格上升为思维的品格, 才能使创作进入审美的 层次。 国际自然类电视节目主席帕萨`萨拉斯曾说: “自然类影片绝不只是动物、树和昆虫等非 常近的镜头和放大镜头,还有被称为自然精神的东西。也就是说拍摄自然类纪录片,首先需 要摄制者对自然的热爱和了解,要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它需要一种人文精神,而绝不 只是为了追求感官刺激。 ”他同时还说: “现今社会强调的人文精神,并不是单纯的指对人的 价值、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地位、人的发展与人的自由的关怀、看护和尊重,还有我 们所在的这个大自然,包括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人文精神就是一种关怀,真诚的对自然世界 的一种关怀。 ” 《美丽中国》是一部反映中国自然生态的纪录片。由 BBC 环球公司与中国中视传媒股 份有限公司联合拍摄,英文名称为”WILD CHINA” ,也有译为《野性中国》《锦绣中华》, 历时三年拍摄,共六集。与其说这是一部纪录片,不如说它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诗一般的画 面、 伴之纯粹大自然的声音、 独具中国气质的磅礴之声相结合的美丽画面??都给我们带来 了一种久违的震撼,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视听完美享受。 然而,不仅如此,纪录片《美丽中国》中更有一种陷于画面和音乐背后的、厚实的浓浓 的情怀,一种博大警世的人文关怀流淌其中,它不仅给我一种视觉的震撼,更让我有了对自 然的震撼与敬畏。 《美丽中国》中的人文精神。在整部纪录片中,没有清晰的人物对白,解说词只是展示 性的, 可以说主要是在用视觉语言和影像的力量展示着自然, 更展示着不朽的人文主义精神, 这些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 张家界深山溪水中的娃娃鱼,贵州山间的叶猴,茫茫雪山中被呼为“山中野老”的滇金 丝猴,迁徙途中在鄱阳湖歇脚的浩荡鸟群,上海郊区寺庙中 400 余岁高龄的斑点龟,贵州岩 洞中的蝙蝠。 傍晚时分, 古老爹倚在窗前, 仰头远眺, 看着遮天蔽日从北方飞来的成群雨燕, 计算着它们南来的日子,并以此盘算着插秧的日期。金腰燕飞来的第二天,各家各户就一同 忙着把秧苗移到山间的梯田之中,而头上的雨燕也在忙着建筑新巢。 如此清晰逼真的视觉语言让我在体味生命力量的挣扎的同时, 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在这 部 6 个小时的纪录片中,所展示的动物、植物是与我们人类一样平等而珍贵的生命。在优美 的摄像的引导下, 渐

渐走进了大自然的世界, 逐渐用一颗平等的心态感受着自然中生命的起 起伏伏。这部纪录片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美的享受,更融入了一种生命的整合:当我们知道 在拍摄后的几周后 400 余岁高龄的斑点龟死了时会遗憾; 在蛇岛上, 当我们看到鸟儿逃脱蛇 的攻击时会高兴??影片中, 往南迁徙的鸟儿在枝头歇息, 透过画面观众看到伪装的腹蛇就 附着在同一棵树的树枝上,且仿佛那腹蛇一张口就要吞下鸟儿了,内心就会焦急万分,担忧 鸟儿能否躲过蛇的攻击。当看到有的鸟儿未能逃脱,只能成为腹蛇的食物时,令人感到无助 和无奈,并感受到了生物链的冷酷与无情。这一切令观众的心随着自然生命而跳动。 《美丽中国》中展现给观众的自然世界与每一个人所面对的并无不同:孤独、疲惫、不 能支撑和致命伤害。 《美丽中国》用它的镜头告诉人们:自然生物是我们的朋友,只不过与 我们生活的方式、地点不一样。也许是社会生活太过复杂和疲惫,我们早就忘了其实所有的 生物都是地球的主人,我们应该发现,这个地球不仅仅属于我们,还属于动物,属于更多的 生灵。纪录片引导人们关注或者说重拾的,可能正是已被忽视掉的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感情、 生物之间奇妙的感应和联系。 如果每一个观众都在观后像珍惜自己一样善待动物, 那么这就 足以体现这部纪录片在现实中的价值和意义。 理解爱护珍稀动物, 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的意 义,正是影片所要表达的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 《美丽中国》中的生态平衡观。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人类物质享受和现代生活的 同时,也带来了人类与自然的隔阂和异化,人类的心灵越来越粗糙,感觉越来越迟钝,心肠 越来越坚硬??于是生命的意识淡薄,悲悯情怀丧失,人文精神缺乏,人类成为唯一只爱自 己的冷漠动物。但是《美丽中国》 ,它带给观众的不仅是美轮美奂的中国自然视觉奇观,还 有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 人们震撼于大自然的美与脆弱, 让冷漠已久的心灵变得湿润、 柔软。 这部长达 6 小时的大型纪录片的特点是以自然为对象, 以平等的视点关注人与自然界中的生 物。以纪实的手法和写意的风格,来抒写和展示自然的奇观和生命的奇迹,让观众有机会近 距离地观赏中国大自然中生存的各种生命,在观赏中感受自然的壮观、神奇与美妙,感受生 命的庄严、神圣与美丽,同时也对自然法则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 《美丽中国》把思考的领域从自然界扩展到人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它是 在借大自然中生物的生存状态观察人类的行为,反思人类未来的命运。或者说,它不是从人 类的角度看自然,而是从自然的角度解读人类,即将动物的世界作为这个世界的主角,从自 然的角度来观察人类的行为, 巧妙地将动物的世界与人的世界进行艺术化的对比, 用暗示和 警示的方法来审视人类的价值观念及许多悖论性行为方式。 无污染无破坏的自然环境本来是 自然界最美好、最壮观的景象,而人类无止境的开发与建设却把这些美好近乎破坏殆尽,多 种物种濒临灭绝,美丽的自然美景不复存在,最终也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当我们从大自然的 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时, 才能看清这个世界的面貌与形态, 才能发现这个世界的自身结构和 内在关联,才能看清自己面貌的丑陋和行为的愚蠢。 《美丽中国》中人文精神指导和欣赏下的视觉语言。视觉语言是

纪录片创作者用以构成 视觉形象、表达制作思想的各种手段技法的总和。因此视觉艺术、画面思维是纪录片制作人 员应有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电视纪录片表达创意、展示故事的主要创作思维方式。对于纪 录片来说,视觉是第一性的。纪录片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 “好看”是纪录片的“核” ,因 此,视觉语言是纪录片思维品格表达的一种最重要手段。 正是基于对自然生命的尊重与深厚的感情, 纪录片 《美丽中国》 用独具中国气质的磅礴、 浑厚、 包容的声音结合美丽的中国自然画面, 把原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主题拍成了洋溢深厚 人文主义精神的优秀作品,其视觉语言充溢、表现着浓厚的思维品格。如大量的长镜头,跟 随对象的运动,用特效表现的风云变幻、万物生长,大量的航拍镜头展现出壮阔的美感、梯 田区的整体视觉冲击效果;运用自然光线、光度的强弱,光位的顺光、逆光、侧光,光比的

明与暗等,追求写实性;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切换自然中的不同场景,无不集中反映着人与 自然和谐这一伟大主题。同时,拍摄者在摄像时总是尽可能地亲近拍摄对象,获取最真实的 视觉画面、获取自然的最美好的瞬间。对于摄制者来说,它们已经不是单纯的物或景,而是 怀有情感的相互依存的“伙伴” 。 《美丽中国》 “创造和利用现实” ,以自己的人文精神与思想来指导纪录片中视觉语言的运 用,而绝不是为纪实而纪实,做呆板、机械的原生态记录。如此生动的记录给所看到的人巨 大的启发。我们都应站起呼吁: “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植物和那些历史悠久的自然人文景观! ”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民族团结纪录片《暖春》观后感

全文共 1186 字

+ 加入清单

暖春,就是温暖的春天,那不正是电影《暖春》里那位慈祥的老爷爷吗?

一个衣着褴褛的小女孩在空旷的原野上奔跑着,她手里的风车不停转动着,好象在述说着一个个凄惨的故事。忽然,小女孩摔倒昏过去了。好心的农民把她抬到村子里,问村长怎么办,村长想了半天,也不知怎么办。这时,一个衣着朴素而干净的老人站了出来,说要收养这个孩子。

老人就这样,他不顾家庭的贫苦和儿媳的反对,坚持要收养小女孩。女孩的名字叫小花,她的父母去世了,继父继母虐待她,后来,直到她奶奶也去世时,她才逃了出来。小花会做许多事,洗衣、洗碗、做饭。但是,婶婶不顾这些,好几次把她送走,小花不敢回到原来的家,又跑了回来。

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令人感动的镜头却很多。忘不了,小花为婶婶生孩子而去抓蚂蚱;忘不了,爷爷和小花在雨中相依相伴的情景;忘不了,村长抖出宝柱不是爷爷的亲生儿子的情景;忘不了,村民捐出粮食、钱财的情景……忘不了的镜头太多太多,可使我最感动的是一个字:“暖!”

不可否认,《暖春》是不可多得的一部好影片,其让人感动的镜头在当前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尤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给人以有力的震撼和深深的思考。

首先,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我们的领导干部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手中的权力来自哪里。这个权力并不是光靠你自己个人奋斗就能得到的,而是人民群众认可你、信任你才交给你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群众。《暖春》中陈立生有句话:“我一个人奋斗到今天,容易吗?”是不容易!要想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确实需要非常辛苦的付出甚至牺牲。(www.lz13.cn)只有你实实在在地做出成绩,确实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才会承认你,才会信任你,你才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为人民做事,为人民造福。

其次,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民赋予的权力是用来干什么的。是用来谋取个人私利,满足一已贪欲,还是用来为人民群众服好务,谋好利,办好事?不同的选择必然导致不同的结果。换言之,是象孔繁森同志一样把老百姓当作自己的亲人,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还是象陈立生那样,把自己的贪念和私欲凌驾于人民利益之上,最终被人民唾弃,这是需要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深长思之的问题。田家英同志曾经说过:“共产党员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只能老老实实地为人民服务,没有欺压老百姓的权利。”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认识: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公仆,公仆就应该老老实实给人民办事,掌好权,用好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最后,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不断加强党性锻炼。我扪心自问:我能像他那样深入基层,深入人民群众当中,和他们同甘苦,共患难,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吗?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我要不断提高自身政治敏锐性,在现有岗位上,尽职尽力地为党、为国家、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好事,服好务,绝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培养,绝不辜负“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的称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1572 字

+ 加入清单

就在两会筹备之际,柴静将她的调研资料都提交给了全国人大,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高度关注。也就在2015年初的腊八节,她站在了星光影视园的演讲台上,面向观众和摄像机背后的大众,心情起伏地讲述着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不需要任何讲稿,那些想要说的话,已经在她心底憋了太久。2月28日,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上线仅一天,就被播放了近亿次,片中,一次次的采访、一组组的对比、一个个的案例、一串串的数字,令听众们不禁陷入深思。与人们休戚相关的大事让观众心有戚戚,“同呼吸,共命运”在这样的背景下,已不是冠冕堂皇的口号,而是实在紧迫的问题。

拜访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权威部门和学术机构,调研污染空气的企业、事主及其背后的执法困境,柴静用了数百个数据、几十张图表,为我们拨开雾霾背后的层层真相:燃煤和燃油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而这些问题的监管执法又很难落实。没有严惩不贷的手段,就难有改进和创新,就会让金山银山和矿山毁掉青山绿水和蓝天。为此,她呼喊,她奔走,她在担当曾为新闻媒体人的社会责任。关心每个人健康,带给每个人希望,这不是女神是什么?

当然,个人调研毕竟并不专业,难以概全,角度和辨析也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内在的关联性还不直接,一些系统的解决方案亦有待商榷,但它至少起到了启蒙引导的科普作用,让人们对雾霾、空气乃至水源清洁等诸多令人怵目惊心的环保问题倍加关注。有关注就会有监督,有呼吁便能有进步,而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往往能决定至少是影响解决问题的速度。我们衷心期待着互联网的公民行动精神,能够尽早尽多地从线上走到线下,能够从一人一事一时一地的一言一行做出改变。

据柴静自述,促使她展开雾霾调查的原因是她的女儿没出世便患有肿瘤,从一出生就接受手术,因此她决定辞职,打算用相当一段时间照顾孩子,并帮助更多的孩子寻找雾霾的真相。柴静这种因为心底有爱惜而去做什么的初衷的确让人感动,不过,我们不禁思索这样的调查报告的撰写者为什么是柴静?我们更加希望下一次这样的报告不再是公益性质的个人调查,不再是柴静和雾霾的私人恩怨。柴静的声音,打开了一个黑匣子,应该让更多的民众“看见”,也需要让更多的高层听见,正如人民网在官方微博中所言:“穹顶之下别让柴静太孤单”。

新的《大气防治法》正在酝酿,环保部门和环保组织的权力将被加强,也许能就此长出“铜牙铁齿”。然而,我们不应就此静默等待,而应立即采取行动,因为,每一天我们都在呼吸,每一天我们都被伤害,我们又岂能等待?作为个体,我们能做的或许不多,但纵观历史,许多深刻的重大改革往往萌发于每个微乎其微的努力汇聚起来的力量。公众监督的力量是绝对不能低估的,因为它无处不在,特别是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网络覆盖如此广泛的今天,群众的眼睛更加雪亮,民意的渠道更加畅通,我们岂能懒于作为?

从公权力部门抓起,落实各项法规,重拳惩治不作为的部门、钻空子的企业、无视法的个人;从身边改起,与有污染的企业、有扬尘的工地、冒黑烟的车辆、排油烟的饭店作坚决的斗争;从自己做起,少烧煤炉子、少开私家车、少买排碳量大的企业产品……包括这次她拿出自己前年出书赚来的百万稿费拍摄和制作了这部让人震撼的纪录片,以及由此引发人们对环境保护、绿色发展、能源体制改革话题的升级式讨论,也是一个唤醒人们麻木神经的实实在在的行动。若是人人都这么毅然决然地捍卫我们这颗蓝色星球的环境,人类的健康才有真正持久的保障。

“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柴静的呼唤让人怦然心动。从自传性作品《看见》到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我们蓦然发现退隐一年的柴静能够再次走红是必然的,因为当她把关注的目光从自己身上放大到整个星球时,她就已经成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423 字

+ 加入清单

圆明园的创造是一部人类思维的结晶创造的历史史书,是人类历史上一大不可忘却的奇迹,它是美的化身,然而,它的毁灭也是人类的悲哀,是世界的悲哀,更是中国人的悲哀与耻辱。圆明园的断壁残骸是无声的控诉,这样一部凝结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巨献就这样成为了一片残骸,它的瑰丽就这样在世界上消失了,只有这种三维技术才能设计才能使我们一览这奇迹般的创造。然而它越是瑰丽,就会越引起中国人的哀叹与惋惜。这部纪录片唤醒了所有沉睡在美梦中的中国人,这是屈辱的历史,这是背叛的历史,也是我们不愿重演的历史。

大型史诗性纪录片《圆明园》为我们重现了辉煌的建筑,也是我们更加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甚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虽然这一切都成为了历史的画卷。其实火烧的又哪只是圆明园呢,他烧的其实是精细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要比圆明园大得多。然而焚烧的又何止是建筑呢?焚烧的是一个个中国人的骄傲,世界的奇迹呀!

在影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西合璧的欧洲式水法,它的规模之大与它的神奇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叹为观止。并且大清的皇帝还能够用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去取悦一个自我喜欢的女子,为她建立它喜欢的草原与建筑。它的富丽堂皇就不言而喻了。似乎任何一个建筑都是美的化身。

当时大清帝国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统治者们以此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们目空一切,多次拒绝与其他国家互通有无,视“科技”为玩物丧志的东西,开始了闭关锁国的时代。然而他们却万万没有想到就在此时西方国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先进的工业革命,正在一步一步地的超越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因此,大清帝国注定要从瑰丽的天国中坠落,这样杯具性的命运是无法逃脱的!这天的我们只可以在满目苍遗、断壁残垣中寻找那份失落的完美。正如那句古谚说的一样,历史的真相往往被繁华所遮掩。

1840年战争之时,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双方大战,然而清军用的仍然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军勇士们仍然在用战马和弯刀冲锋。虽然他们的勇气让英法带兵的将军们感到震撼,但结果却是英法联军以五人的微小代价击败了帝国三万大军。最让人深思的是,英使马噶尔尼送来了最好的大炮和枪械,但他们在角落封闭的房间里一睡便是五十年。康熙皇帝是那么的喜欢自然科学,而后世的皇帝却是如此的无视科学的伟大力量,使中国失去了独领风骚的地位。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之后的两次大肆掠夺慰藉了他们饥渴的心灵,每一个战士都获得了丰厚的奖品。当我们看到圆明园中的财务在西方人的手中大肆公开的拍卖的时候,你是否感觉到一种耻辱呢?

法国作家雨果以前这样说过: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是圆明园……这一奇迹已经荡然无存。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评分赃物,然后他们手挽着收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格兰……雨果直截了当地揭露了英法联军丑陋的嘴脸与无耻的行径。

圆明园见证了大清帝国的繁荣与衰败。他奇特的建筑与想法是世人所无法想象的,虽然此刻也在重修圆明园,但是永远也无法弥补我们历史上的缺憾!圆明园的毁灭已经成了一段不可改变的历史,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但是我们却能够创造未来。在未来,这个崭新的世界里,我们能够建造更加辉煌、更加令人瞩目、更加欣欣向荣的新中国。为了不让历史再次重演,为了中国的繁荣昌盛,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要谨记“保卫祖国,振兴中华”的誓言,努力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一份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大明宫的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唐朝应该是中国最幸福的年代,不仅仅是疆域的辽阔,财富的聚集,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包容感,李氏家族本来就有少数民族的血统,他们不受教条的束缚,有包容一切的度量,也有勇敢彪悍的作风,这样领导下,中国历史上出现一批的独树一帜的臣子文人,他们在上朝能运筹帷幄,上马能决胜千里。在欧洲正为宗教不同派别血染大地的时候,这里能做到各种宗教自由发展,各个民族竞技而生。即便是打过架的日本和棒子也能很好的包容,还能毫不保留的手把手的教狼,这是一个怎样自信的民族。有这样的保障,国民素质达到巅峰,真正能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盛唐时期的中国,更像是一个桃花仙境,世界的乌托邦。

天朝只属于哪个时代,没有包容的度量做不到,像是明朝的尔虞我诈。没有交流做不到,像是元,清的固步自封。没有自信更做不到。

对于经历一系列的殖民,战乱,思想禁锢,病痛折磨的国家,我们有包容一切的度量吗?有海纳百川的自信吗?只不过GDP涨的快点,就天朝天朝的YY起来,天朝不是靠楼推起来的,比起天朝差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大型活动观后感

全文共 785 字

+ 加入清单

2017年这些最美医生获奖者便是真正的医者,他们令我们肃然起敬,他们令我们感动肺腑,这世界上怎会有如此可爱的人儿。可能我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我此时思绪万千,我不知道该怎样去表达我内心的感情,我为自己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而感到自豪,可同时我也为自己是否是一名合格的医者而惴惴不安。这个世界很大,遇到人很多,自己的青春也很长,我怕自己忘了医者初心,我怕当我人到暮年回忆往事时,我的一生过得如此匆忙粗糙,碌碌无为,我没有履行当初学医助人的承诺。

我记得其中有一名最美医生站在领奖台上接受颁奖时,站在她身后默默支持的先生为她献上了她具独特情怀的栀子花绣的丝巾,当他先生说他很喜欢栀子花时,她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当年被她救助的一位老年患者从她的家乡摘了一把栀子花不辞辛苦,从山上走到山下亲自送给那位医生,因为她觉得这位救助她的医生就像栀子花一样纯洁无瑕,淡雅飘香。这位可爱的医生之前数次援助非洲,在她查出患乳腺癌中晚期后经治疗病情好转仍积极申请继续扎根她的医学事业,她为非洲人民接生了数万名新生儿,但是她却一生不能有自己的孩子。医学事业,大爱无疆,他是非洲孩子的中国妈妈。我们向她致敬!

也许很多人留恋祖国的大好河山,趁着闲暇时间便会四处游走,可是当有人要去履行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时,兴趣便就此放弃,脚步便就此停住,生活变就此翻页。周南,我对她印象挺深刻的,当年去自藏旅行时看到藏区缺医少药,很小的病因为没有能力救助,便与世长辞,她当时便决定了留在那里,成为一名藏区医务者。他在颁奖典礼上说了一句很打动我的话:北京任何一家三甲医院少了我没有什么不同,但是这里我便是他们的希望。我很佩服她,能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坚持初心,砥砺前行,扎根基层,奔赴山区,完成一位医务工作者的使命。她的人生是纯洁高尚的,同时她也是幸福的,因为她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广大藏区同胞的认可,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年长征纪录片的观后感

全文共 1404 字

+ 加入清单

一部好的电视纪录片,既要在内容上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又要在微观细节处感动观众。八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长征》即是这样的一部片子。

作为军事博物馆的一位内容编辑,笔者有幸跟踪、学习了央视八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长征》的创作过程,并先于正式播出看完了全部八集,整体感觉该片有如下特点。

主题鲜明突出,结构合理。《长征》纪录片,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细节的挖掘,第二集至第七集记述了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历程;第一集和第八集生动地阐明了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宝贵经验,生动地阐明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和人民军队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生动地阐明了伟大长征精神在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改革时期的传承和弘扬。以长征历史为主线,以长征精神为灵魂。主题鲜明突出,结构合理,这是该片最为成功的立足点。

内容全面,详略得当。八集的片子,在有限的时间内,既重点记述了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的长征历程,又记述了红二方面军(红2、6军团)、红四方面军及红25军的长征历程;既浓墨重彩地宣传了红军主力的历史作用,也在第七集兼顾到了作为长征落脚点的陕甘苏区。在处理四支长征队伍的关系上,通过突出长征中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会议等,非常自然地对党中央亲自率领的红一方面军长征历程予以了侧重,体现了较为艺术的详略处理手法。与此同时,该片还以专集的方式,在第四集集中记述了长征中的重要战役战斗,在第五集记述了长征中的军民关系,在第六集记述了挑战极限的翻雪山过草地。在三个专集中,以视频的震撼性和对观众的感染力为核心,采取服务主题的组织模式,既对长征各红军予以记述,又灵活取材,穿插选取最为生动最为鲜活的故事细节,同样体现了艺术性的详略处理手法。

再值得一提的,就是整部片子以对“长征的记忆”为切入点,在第一集概貌式地展示了长征及当事人和历史后人的相关记述。作为收尾的第八集,则是对长征精神的传承,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国家和军队建设的重大布局和伟大成就,体现出历史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的关联性,体现了历史纪录片服务当下、激励人民、提振正能量的根本宗旨。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八集的片子,在宏观上形象地回答了长征的起因,阐明了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展示了红军长征的基本历程,使观众能够通过短短的几个小时,清晰地了解历史概况。与此同时,该片更在微观上下足功夫,努力挖掘具体的人物、事件,从而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有些细节于我本人而言,已是感动地流泪。比如第二集“十七棵树”的故事,作为当年苏区子弟兵的一个缩影,成为片子树立起来的一座丰碑。再比如第五集挖掘的藏族红军战士天宝、甘南卓尼土司杨积庆、为红25军带路的“货郎”陈廷贤、“红军菩萨”等故事,充分印证了长征途中红军与群众的鱼水深情。宏观让观众了然于历史线条,微观以鲜活的人、事细节等,拉近了观众和历史的距离,从而会在某一瞬间感动人。

文本严谨。因我有幸跟踪学习了纪录片电视文本的修改完善过程,因此非常清楚创作人员追求准确、科学的严谨态度,也深为他们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精神所感动。组织专业团队创作撰写出第一稿,召开审稿会;修改出第二稿,再召开审稿会;修改出第三稿,又一次召开审稿会……其间,文本几易其稿,个别地方一改再改,每集都经过了若干专家学者的把关,甚至共同会改。到最后形成的电视文本终于达到了剧组的追求目标,即严谨、准确、科学,这也是本部纪录片成功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高考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118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一周内看完了高考这部纪录片,7月7号至7月8号的高考过去了10多天了,这几天又刚刚下了成绩,众多考生见到自己的成绩有喜极而泣的,有十分伤心的,觉得自己没考好要复读的。

坐落于安徽省一个小镇上的毛坦厂中学,毛坦厂中学的大多数学生都是高考失利的复读生,他们在应届高考中发挥失常,并选择了复读,他们都十分珍惜,这次复读的机会,将会以全新的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下一次高考,在这里的班上,就算是课下时间都没有聊天的声音,整个教室甚至整个学校都被学习的氛围充满,在一个教室的门口写着,这期间没有老师的监视器,只有上帝的望远镜学习要靠自己,不能靠别人,只有自己认真的努力了才会有收获,而不是在高考出现后趴在被子里痛哭。

毛坦厂中学的门卫队长的儿子也是一名高中生,队长之前从商亏了好多钱,祖上几辈没有大学生,在儿子身上寄托了极大的期望,儿子在一开始考时成绩保持前三,后来却大幅下滑,父母都十分紧张,这期间队长说小考大考大考当小考,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考试,发挥自己平常的状态,不要过度忧虑,这样就可以在高考中发挥正常水平,甚至超常发挥,队长的儿子在家长老师和自己共同努力下高考取得了理想成绩,家人们都高兴的流泪,多年努力最终没有白费。

来自山里的那个女生不像我们从小就有父母陪在身边,她的父母早早的离开了他,他是由叔叔婶婶抚养长大的,叔叔婶婶为了她付出了许多努力,年迈的奶奶也期待看到孙女上大学,天不尽人意,高考失利了,可能因为他的身上担负陪伴多年叔叔婶婶的期望,以及年迈奶奶的期望,压力太大发挥失常了,复读时认真努力,像疯狗一样血拼,在高考时抛掉压力,轻装上阵,从容的踏入属于众多考生的战场,在那里我们都是战士,为了出人头地,拿出自己的武器血拼,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考上了大学,可惜的是年迈的奶奶没等到孙女大学毕业就去世了。

有钱人家不会因为有钱就放任孩子,他们会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从小树立起好好学习的意识,并且考上好大学,从不是他们最终的目标出国留学,使国外会有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去大显身手,有钱人家从不会担心孩子的吃穿住行问题,他们认为用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家里有个德才兼备的哥哥,本来可以保送出国留学,但因为家里父亲病了,再加上家中较为贫困,支付不起出国留学的花销,就未曾跟家人提起这件事,有钱与没有钱的区别,普通家庭会因孩子能否考上高中甚至大学而感到焦虑,而富人家却不会有。

总而言之,只有我们认真努力,不输在起跑线上,多勤奋一点点,可能有时就差了一点点呢,所以多努力一点总是没有坏处的,没有焦虑等同于没有动力,轻微焦虑会超常发挥,过度焦虑会超低发挥,只有把高考当成挑战,积极从容的去面对,才能不后悔,要知道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的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纪录片《军工记忆》观后感

全文共 1491 字

+ 加入清单

6月26日,一部聚焦国防科技前沿“军工人”的三集高清纪录片军工记忆》,将登陆央视纪录频道,为您讲述那一幕幕鲜为人知的故事。该片由中央电视台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联合出品,央视纪录频道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中心联合摄制,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展示了我国研制尖端军事武器艰苦卓绝的历程,一代“军工人”将以群像的形式进入电视观众的视野,带领人们“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作为一部国防科技题材的纪录片,《军工记忆》分为《“巨浪一号”潜地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和《“空警2000”预警机》三集,每集讲述一种武器装备的研制过程。这三种武器装备,都是中国军工尖端领域零的突破,为我国国防力量的提升作出了重大贡献。与以往同类题材的纪录片不同,该片摒弃了宣教式、歌颂式的创作思路,而是将重心放在研制武器装备中的曲折故事上,以层层揭秘的手法,让观众领略那些不平凡的历史。通过采访当事人和真实资料的穿插,将每一个项目的缘起、设计、制造、运行的过程娓娓道来,实现时间上的纵向讲述;同时,还将每一个项目置于全球军事工业的整体大环境下进行比较,呈现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如何面对现实坚持自主创新,迅速摆脱“一穷二白”的局面,最终结出丰硕成果。全片将研制武器装备的复杂性、艰巨性作为故事核心,因而使这部专业性极强的纪录片引人入胜,很具观赏性。

据总导演叶旻鹏介绍,在《军工记忆》一片中,特意加入了科普性知识性的解读,增加了科研人员个人的视角,并强调了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时刻和关键节点,以此引导普通观众进入“军工人”的世界。通过呈现研制过程中的一个个难关和越过难关的努力,把情感的线索隐藏在事件背后,只在适合的出口才让它爆发。他说:“我们对解说词的要求是不需要豪言壮语,更不能出现口号式的套话。对包装特效的要求是适当和恰如其分。对剪辑的要求是提炼节奏、烘托气氛。我们希望所有创作人员都对电视片的主题有深刻的理解,对‘军工人’的精神要有真诚的认同。”

片中,“巨浪一号”潜地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和“空警2000”预警机这些当年的尖端武器装备,它们神秘的身姿和艰难的诞生过程,将使观众大开眼界。

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研制先进武器装备迫在眉睫,而这,需要大批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付出超乎常人想象的努力。在《军工记忆》中,展示了军工英雄的光辉群像,既有黄纬禄、侯世明、潘镜芙、王小谟、杜耀惟等精忠报国的一流科学家,也有徐鸿禧、刘维新等踏实肯干的建造专家和高级技师,而更多的,是无数把青春和智慧默默奉献给了国防事业的普通科技人员。他们或者白手起家、在艰难的岁月里艰苦奋斗;或者点滴积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迈上新的台阶;或者勇于创新、在封锁和打击的困境中冲击极限。每一种先进武器的诞生背后,都充满了预想不到的重重艰险,甚至惨痛的失败,而这些看似平凡的军工英雄们,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落后的国力、国际的封锁、薄弱的科研基础、无法匹配的工艺水平,这一切都让军工人备受失意和困苦的双重打击,而每一次的突破也因此成为一种不可思议的奇迹。

《军工记忆》采访了长久以来默默无闻的军工界人士,将首次公开珍贵的影像资料,并拍摄了军工研制和生产的精彩场面,向世人展示中国军事工业的研制步骤和细节,并传递来自几代军工人的深沉而凝重的情感力量。当您看到他们回忆往事时眼里闪烁的泪光,也许就能理解“爱国”的含义和分量。

更多军工记忆观后感作文推荐:

1.军工记忆观后感

2.军工记忆纪录片观后感

3.观军工记忆有感

4.纪录军工记忆观后感

5.央视《军工记忆》纪录片观后感

6.军工记忆观后感1000字

7.军工记忆1观后感

8.观后感

9.抗日电影鸡毛信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