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囧妈电影观后感(优秀20篇)

《横空出世》讲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老一辈科学家为了祖国的原子弹事业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的事迹。下面是开学吧网为大家提供的观后感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6711

作文

1000

电影《美丽人生》观后感

全文共 766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這部电影,我的心里除了感动,剩下的还是感动。

“這是我的经历,這是我父亲所作的牺牲,這是父亲赐我的恩典。”——這是影片最后一句台词。

同时,他也让我感到了父爱的伟大。

罗贝托?贝尼尼主演,深刻的表现了父亲和儿子之间的亲情。看影片的一开始,我原以为是一部充满幽默感的家庭影片,可是当他们一家包括他的年迈的叔叔一块被送进犹太集中营的时候,我不禁为之震动,因为我了解德国纳粹二战时期对待犹太人的记录,但是电影没有大伏笔的描写纳粹如果残害犹太人,而是巧妙的刻画父子之间那种真挚的亲情,直到最后,父亲为了掩护邮箱里的儿子而被纳粹所迫-害,临死的时候还乐观的大步走去,示意儿子不要出来。這是一部充满黑色的喜剧片,但是我想更多深入人心应该是被父亲的這种乐观精神所打动。我一直都不会写什么电影的读后感,但是這还是我看过颇为感动的一部电影。拥有温暖的质感,清新、达观,而又生机盎然。父母是伟大的,无论你成败与否,父母的眼中,你永远是他的好孩子,他时时刻刻都用慈祥的目光看着你。再有困难的时候他总是用那些善意的谎言安慰你。就像影片中一样,自从這对父子被抓入军营里开始,整部影片就成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不错,這只不过是个游戏罢了——游戏罢了……父爱,一个铁打不动的硬道理,父爱给了我们多少我们又还了父爱多少我的父亲,老说,哪里要你还哟。他的语气老是把“哟”拉得老长老长,有一种“烂泥扶不上墙"的味道。作为儿子,又何曾不想回报您呢,天下没有哪个父母不爱儿子,同样,没有那个孩子不爱父母呀!

前几天,因为作业的事我和父亲吵了起来,现在,我还真有些后悔了,为了让他们省点心,以后还是别那么任性了吧。现在长大了,父母供我上了好学校,父亲没为我少操心,我真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呀。哎,不想再说了,说多了,就没得说了,只有眼泪。

看了這部电影,我的心里除了感动,剩下的还是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菊次郎的夏天》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父亲世,被妈妈抛弃的正男便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从来没有见过妈妈的正男在一个暑假里突然离家出走,拿着相片和地址要寻找从未蒙面的妈妈。菊次郎的老婆担心小孩一路上会遇到危险,便让菊次郎陪同孩子,于是一个不一样的旅程开始了。

在这次旅程当中发生了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外表看起来呆呆傻傻的菊次郎和沉郁憨厚的正男碰在一起自然少不了各种各样的笑话。菊次郎带着正男玩赌赛车,把车费连同正男的钱全输光了,以至于只能靠走路和搭便车目的地。在路上他们碰到了很多人,坏的好的,有无辜热心的酒店服务员,也有收取保护费的街头小混混;有开着面包车立志游遍全国(虽然日本很小)的文艺青年,也有不愿搭载他们的路人甲乙丙丁;有善良爱助人的小情侣,也有把菊次郎打个臭头的货车司机(当然,这完全是菊次郎自找的)。有好人先生,章鱼先生,肥佬等等一群人聚在一起,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剧目,用导演自己的话说就是:一群无聊的人聚在一起,以孩子的名义游戏。

影片最终又回到了开始的地方,终点亦是起点,在这个夏天的旅程里,他们出发,经历,然后他们各自成长,最后回家。在最初的地方,有爱也有梦。这是一部关于夏天,关于成长与童年,关于人与人之间毫无杂质的情谊的电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微电影观后感大全

全文共 1244 字

+ 加入清单

由周迅主演的蒙牛微电影《霾没了》于近日上线,作为首部心灵环保微电影,本片讲述了一个尖酸刻薄的企业女高管在霾中找回自我的故事,剧情虽然简单,但内蕴发人深省,能引发诸多的“漂”一族的共鸣,特别是“北漂”一族,因为这里有时不时的铺天盖地的霾,简直可称东方雾都,微电影深刻揭露了在重霾之下依然坚强生存的社会众生相。

北京的霾固然严重的,但在这座“霾都”生存的人们,更难摆脱的是“心霾”,那些笼罩心头压力沉闷的烦恼与困苦,另类与世俗,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状态,也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霾没了》的片名颇能引起异议,究竟是欢天喜地喜大普奔的“霾没(mei)了”,还是沉沦黑暗永无晴日的“霾没(mo)了”,这是一个严重的“出发点”问题,也是一个终极的“宿命”问题。

或许周迅所扮演的女高管钱雪漫,能代表一批当下年轻人的心态,他们来自四面八方,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开启了在帝都的打拼之路,这里春有黄沙秋有酷热,夏有骄阳冬有寒风,一年四季的雾霾说来就来,赶都不走。霾一来,整个城市昏黄一片,虽然人影憧憧,但竟非似在人间,地府情境不过如此,更严重的是,霾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对人类身体的戕害,更使这“毒雾”让人闻“霾”丧胆。

雾霾之下,心“霾”更甚,就如片中周迅独白所说,这个城市改变她太多,几乎忘了当初的模样。节奏快、压力大、工作环境恶劣、竞争机会匮乏……诸多的职场问题与生活艰辛,是横在帝都打拼人心灵的另一块无形的霾,而这种霾几乎无时不在,摧毁心智,压榨灵魂,如果说现实的雾霾伤害的人类的身体,那么这些内在的“霾”则戕害着人类的心理,最终结果是如我们每天可见的,人人如行尸走肉,冷漠、尖刻、猜忌与扭曲,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之源。

周迅在片中的角色足够尖刻,身为企业高管,对手下员工总是呼来喝去,毫不尊重,即便在员工遭遇重大变故的时候,也没有施舍任何同情心。不仅如此,对写字楼里的工作人员,也极尽嘲讽和猜疑之能事,完全是一副“泱泱天下,舍我其谁”的架势。尽管这个女高管极品的有些极致,但她身上的好多暗黑点,还是反映了当下很多现实存在的问题,她只是一个更集中的典型化体现而已。

《霾没了》的心灵鸡汤效应,是本部作品的最大价值之一,当梦中的恶魔出现,要抓钱雪漫去遥远的恶境之南的时候,事情渐渐有了一丝一丝的转机。其实,《霾没了》不能算是一部魔幻般的都市成人童话,毕竟恶魔出现的时间都是在梦中,相对于钱雪漫有神怪潜入脑海进行恐吓式的救赎,我更相信她自己内心善良力量的觉醒,让她开始放下事业的纠缠,开始用心来观察身边的一切。

钱雪漫这种通过自醒,并融入整个有爱的世界的举动,或许也是微电影出品方蒙牛所倡导的“只为点滴幸福”的品牌主张吧,如果每个人都珍惜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奉献力所能及的点点滴滴,终能汇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让这个世界更美好。即使天上的霾还时不时回来,但心中的霾既然散去,应是摆脱了更沉重的负担。我们无法驱散北京天空的霾,但是我们可以让心灵和身体得到解脱,首先让自己无“霾”,点滴的美好就是幸福,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电影《龙凤店》观后感

全文共 1207 字

+ 加入清单

虽说(龙凤店)的前半段很雷人,但它低级的笑料里透出了一股很可爱、很纯粹的感觉。加上(唐伯虎点秋香2)的客串,倒显得合乎时宜。

在影片中,正德皇帝朱厚照因宫中寂寞难耐,于是决定微服出巡,却遭到了“江南四大才子”欺骗,钱财尽失,与三位同行官员流落街头。之后四人又一起前去丐帮“强鸡山,吃大餐”,遭遇强敌,鸡山坍塌,三位官员情急之下救错了人,摔下鸡山的正德皇帝假装失忆,在饥寒交迫中遇到了美丽善良的凤姐,而且一见倾心。他为凤姐的龙凤店制作菜单,烹饪美食,与龙凤店店员合唱的(朱笑了)被冠以侮辱国姓的罪名,但峰回路转的剧情使得黄帝被救出,平息了宁王的叛乱,歼灭了反贼,最终与凤姐携手打造了一段天赐良缘。

(龙凤店)在桥段的设计和细节的描绘上有许多亮点,诸如午马山寨版的“啃得起”,潘长江和罗家英的抖眉神功(锦衣卫暗号),高潮将启时的那一首经典的(猪笑了),都让影迷们开怀大笑。

更值得一提的是罗家英饰演的史官司马西,以笔为刀的历史“涂鸦者”,自始至终都以自己的原则和操守贱贱地翻版着全程叙事。所谓历史和真相在这里被摆弄得很脆弱,但我不仅也被他那执着的勇气和原则打动了。另外,那个没完没了的蹂躏别人的耳朵,令人惊叹的长慈公主在结尾时竟然说话如此简洁,且说自己去了一趟黄土高坡,回到京城便不再唠叨,也是战乱后的一剂调味。

有一位观影者说:“110分钟的电影,可以做到让观众5分钟一小乐,10分钟一大笑已经算是成功了。”确实,喜剧片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娱乐,让观众放松心情。即使是恶搞,也搞得很愉悦。几位“重量级”的喜剧演员罗家英、梁小龙、潘长江等等都极富喜感,他们在影片中所表现的“喜感”超越了两位主演,成为这部喜剧“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两位主演给观众也带来了笑,那是会心的笑容,这种笑是轻轻的酸涩、淡淡的甜蜜、是微微触动了你我心底最深处的情感。

正德皇帝与李凤姐的爱情故事也是一大亮点。皇帝那深不可测的城府被影迷看在眼里,正暗暗佩服他的才略和智谋是,李凤姐却黯然离去,那个单纯的小龙不在了。但是相信所有看过的人都会感动于皇帝的那句:“如果你说朕骗你,那朕就骗你一辈子,朕要骗你回皇宫,朕要骗你为朕生一大堆龙子,朕要骗你跟朕幸福快乐的过一辈子”但凤姐却在因害怕欺骗放弃了幸福。皇上眼中充满伤痛,夹杂着怒火。此时的正德已经不是那个小乞丐、小跑堂,那个龙凤店里嘻嘻哈哈的小龙了,他是皇帝,他的地位、他的威严、他与生俱来的骄傲是不能允许被人拒绝他的,于是他下令“把龙凤店给朕拆了!”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啊,当他在店里吃着凤姐为他煮的清汤面时,背景音乐响起了(天长地久),我以为这回是一部令人回味但叹息的悲剧,而结果总是出人意料的,又是一幕熟悉的场景,皇宫里的长安街,依旧繁华,但多了一家“龙凤店”,皇帝李小龙,皇后李凤姐一如曾经龙凤店里一样,嬉戏打闹。这简单的照应开头的一幕,是电影更完整,更值得回味。

这部喜剧片安排拍出了喜剧电影少有的细腻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电影《南平红荔》随感观后感

全文共 1082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电影里,或许还很多人还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播放的一部名为《少年犯》的电影,这是一部描写少年犯罪份子在学校般的监狱生活中,在“教育、感化、改造”的政策指导下走上正路的故事。影片《少年犯》还采用监狱实景拍摄,选了十八名犯罪少年做演员,以纪实风格的写实主义手法逼真地再现了少年犯服刑、改造的生活,揭示了少年犯罪的家庭和社会根源。

而今,根据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庭庭长詹红荔为原形改编创作的影片《南平红荔》,是用电影艺术的手法,以主人公詹红荔积极探索实践未成年人轻罪记录封存制度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詹红荔同志对失足少年倾注母亲般的真情大爱。

但无论是《少年犯》还是《南平红荔》,对于影片表现的青少年问题、成年人的责任乃至于整个社会,一个避之惟恐不及的地方,浓缩了多少人生的严峻。影片无疑宣传了法制的尊严,却丝毫不去图解法制的具体条目;而在至力于开掘社会主义法制的人道内容,从法与情、罪与爱的矛盾和统一中组接成电影蒙太奇,使得电影镜头里有了X光的透视了,让观众从理智和情感的交融中去感悟法制的必要。这一点是一种深层次的。

对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犹如电影《南平红荔》里面所呈现出来的独特个性和鲜明特色,就是这部影片的艺术风格,它充分体现着创作者的艺术感觉和审美趣味。影片分别以何刚、李成龙、方超三个失足少年为线索,他们的不同命运构成了影片的核心故事。倘若是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自身存在的普遍生理、心理特点(如机体需要增多、性早熟,和心理不成熟、容易感情冲动、模仿某人、猎奇新事物等),以及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总体上偏年轻的客观情况,使得我国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案件中所占的比率较高。

而为削除未成年人气犯罪前科记录的不利后果所提及的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是刑事诉讼法在未成年人犯罪领域的一次进步。“未成年人前科封存制度”并不等同于“前科消灭制度”,主要考虑到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封存的价值是保护未成年人的名誉、促进其尽快回归社会,并免受因已经接受过惩罚的犯罪行为再次受到社会的歧视。

电影《南平红荔》由邬君梅担纲女主角塑造詹红荔形象,浓缩了她身为女人、法官、母亲、妻子等多种身份背后,所做的平凡与不凡的事。或者,对于电影《南平红荔》里的青少年中,围绕着家庭、学校、社会的氛围里,在这种缀连中揭示青少年不同的犯罪原因和走向自新的历程。应该说着重清楚在现实生活中对避免青少年犯罪的成长道路,更重要的是恒之以理、动之以情、授之以知识相结合起来。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明天,青少年所面对的是一个更具诱惑力的社会,引导青少年走向正途,是家长、学校和全社会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电影《长津湖》观后感日记

全文共 667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一战之前,没有人会相信零下40度的冰天雪地里,可以潜伏十多万人。没有人会相信,中国人敢去主动围歼美军。没有人会相信,这只简陋的中国

军队能击溃全副武装的美陆战一师。这一战就是“长津湖战役”。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在朝鲜处于生存存亡、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的紧急关头,党中央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在恶劣的环境下忍受着饥饿,在凛冽刺骨的寒风中甘愿化为冰雕,也丝毫不曾退缩。最终,他们凭借着钢铁般的意志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更打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威和国威,也是这场胜利让我们国家从此变成了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

影片开头,战士们在火车上打闹,不经意间,火车车厢打开,出现了万里长城,这里有他们想要守护的祖国大好山河和子孙后代,所以他们能不顾生死,也要去打这场保卫战。他们说:“这仗我们不打,我们的下一代就要打。”他们用一代人的鲜血,换来了后代人的和平,这是他们的流血牺牲,赢得了这场不屈之战,才使得西方列强不敢再轻视我们,为我们赢得了发展的尊严和底气。

雷爹牺牲时说:“不要把我留在这里,带我回家。”人民不会忘记你们,国家更不会忘记你们。从2014年到现在,已经有七百多名烈士陆续被祖国接回家。

英雄不死,浩气千秋。烈士永在,山河铭记。如今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身为华夏儿女,当无愧炎黄,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当下。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先辈们替我们负重前行。现如今,山河已无恙,光影致英雄!向中国人民志愿军忠烈致敬!愿吾辈之青春,护卫这锦绣山河!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小兵张嘎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598 字

+ 加入清单

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我的胆子特别小,也怕黑,天一黑我都不敢出去上厕所,叫上妈妈拿了手电筒才敢出去。自从我看了《小兵张嘎》这部电视剧以后,张嘎是那么的勇敢,而且在鬼子的眼皮底下活动,是多么的不怕困难呀。我要学习他勇敢不怕困难,以后也不胆小,自己去上厕所。

还有在电视里,我看到张嘎加入部队以后,十分勇敢的去打鬼子的场景。是那么的机智,是那么的有信心。还记得那一次爸爸让我去练习骑自行车,我就答应了,爸爸把自行车骑到了我们练习的地方,爸爸让我坐在自行车上,然后爸爸从后面一推,我的手用不上力,摇摇晃晃的不到五秒我就一下子从自行车上摔了下来,我摔的好疼呀,眼泪都流了下来,好久都爬不起来,这时候我想起了勇敢机智而且有不怕困难的嘎子,在敌人的枪口下都那么从容我这点困难怕什么呢,于是我咬咬牙站了起来继续练习过了一会我就能差不多能自己骑自行车了。

还记得有一次,我学会了骑自行车以后,就高兴的骑着自行车去玩,走着走着前面有一条难走的石子路,上面有许多石子挡在路上,本来我是不敢骑过去的。但是我相到了勇敢的嘎子,他应该对这点小小的困难不放在心上,于是我就用力的向前骑,最后也勇敢的过去了。回头看看它也不那么难走了。

自从我看了《小兵张嘎》以后我变的勇敢了起来,我能去好好的面对困难了,也不再胆小了,也敢在天黑的时候自己外出了,我也学会了骑自行车,虽然有时候摔的很痛,但我学会了坚强的去面对,还走了以前不敢走的石子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金刚川电影观后感或个人启发

全文共 1638 字

+ 加入清单

金刚川》取材于真实的战役。1953年抗美援朝最后大决战金城战役,志愿军燕山部队主力军必须在7月13日早上6点到达金城前线。

故事讲述的是7月12日下午到13日早晨5点,这十几个小时之内发生的事情。为保障大部队必经之路金刚川上的金刚桥畅通无阻,炮兵与炸桥的敌机展开惨烈战斗,修桥工兵在敌机的狂轰乱炸中奋力修桥,志愿军最终用血肉之驱抵挡住了敌人的钢铁炮弹甚至燃烧弹,用牺牲换来了准时抵达前线,发起进攻。

《金刚川》选取的是远离主战场的修桥故事,修桥故事中真正的主角也不是工兵连,而是守护工兵连修桥的炮兵和支援工兵连的步兵。

在开头用纪实影像资料简单交代历史背景后,就进入这个故事步兵视角的讲述,第一部分取名为《士兵》。

这部分的主角是李九霄饰演的八连班长刘浩。这个普通步兵原本是想急着过江去前线,但随部队留下最后过江,支援修桥。

故事以李九霄看到的,听到的和所经历的为主线。在这十几个小时中,他遭遇了敌方远程炮弹的袭击,在山头看到了敌方空军的肆虐,炮兵张译、吴京的惨烈反击。

从地理位置上讲,这是一 种俯视整个战场的视角,使得整个画面以宏观大场面为主,对桥面、空中和炮兵发生的事情是远远看个大概。

李九霄是《金刚川》战场小人物中的一个,他与邓超饰演的高连长之间的兄弟情让人动情,他在桥上拿起机关枪向敌机扫射的愤怒,更是让人同仇敌忾。

第二部分《对手》是美军飞行员的空中视角。这部分确实是电影最弱的一部分,表演浮夸,篇幅过长。但好处是,呈现了空战的诸多细节,犹如放大镜放大细部,让观众了解前因后果。这部分亦是大场面为主。

第三部分《高炮连》是张译、吴京两位炮手浓墨重彩的一部分,两人在前面的戏份属于远观,看不太清楚,在此做了详细的放大,是特写的。

这也是电影最壮烈的部分,人物塑造最生动,最震撼人心的部分。俯冲而下的敌方轰炸机与藏在玉米地里的高射炮手,展开对决。

尤其是张译,这个外表看起来有点孱弱的“张飞”,满脸是打不着飞机看着桥被炸的焦虑。最后他将身上的血性逼出,断手断脚上炮,唱着《三国演义》中张飞的唱词“万古流芳,莽撞人呐”

,与敌军飞行员决一死战的场面,令人潸然泪下。

张译绝对可以凭《金刚川》拿影帝,他的表情、神态与战场氛围浑然一体,当敌机来临时,大银幕上甚至可以看到他耳朵在微微地抽动。

而他与吴京的兄弟情,也是电影的一大泪点,一文一武,虽然时不时会争吵几句,实则都是想替对方牺牲。

《士兵》、《对手》和《高炮班》讲的确实是一个故事,《金刚川》没有采用常规的线形叙事,而是复调叙事。

复调原本是一个音乐学中的概念,后被用于文学创作,也被电影创作者使用。

简单地讲,一个故事有两个以上叙事者就是复调。经典好莱坞电影是一人一事,一个叙事者。《公民凯恩》是多个叙事者讲一个故事,就是复调式叙述。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不同人物对“武士的死”这一事件的不同描述,也是经典的复调叙事电影。

《金刚川》的重点时刻如B26轰炸桥体、榴弹炮远程轰炸桥体、喀秋莎远程轰炸美方基地、延时炸弹引爆,不断重复出现,步兵、空中、炮兵三个视角互为补充,让这个故事更加立体和悲壮。

一刷时会有点看不太明白,二刷就很明显感受到复调叙事的精巧之处。三部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不少线索相互呼应,如草蛇灰线一般,需要细细观看,慢慢品味,才能领会创作者的良苦用心。

第四部分《桥》,则是主题升华之处,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这座摧不毁的生命之桥。由于前面悲壮、惨烈的气氛已经烘托到位,使得这一高潮水到渠成。

纵观整部电影,看得出创作者在艺术表达方面的创新追求,这是难能可贵的。

除了新颖的叙事方式,《金刚川》对战地小人物的塑造是成功的。不同于《八佰》过于戏剧腔,《金刚川》里的人物更真实可信,这其中离不开张译、吴京、李九霄、邓超等演员的精湛演技。

另外,《金刚川》的摄影也很不错,画面宏大,影像充满质感。当然从画面的清晰和亮度上,也可以证明,这绝对是一部花了巨资拍摄的电影。

《金刚川》不是一部套路战争片,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部战争文艺片,值得去影院好好欣赏。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电影《1942》观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007 字

+ 加入清单

我爸爸妈妈都是电影迷,几乎每个周末他们都会带我去电影院看电影。正是因为观影无数,我们已升级为奥斯卡院线的金卡会员。还是因为观影无数,从记事开始,我看过的电影中的大部分早已印象模糊,几乎连名字都叫不上来了。但是有一部电影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恐怕这一辈子我都不会忘记,那就是2013年冯小刚导演推出的贺岁片《1942》。

提到冯小刚的导演,相信大家的第一印象跟我差不多:他执导了中国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之后就以每年一部的速度推出了一系列贺岁片,其中的《大腕》、《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天下无贼》、《非诚勿扰》等都深为老百姓喜闻乐见,而他的每部电影中也都有几句台词成为当年的流行语。看冯氏贺岁片已成了当下年轻人在岁末年初最期待的事情之一。他的喜剧风格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我见到他的名字就会莫名地笑出声来。但当我看完《1942》后,就再也发不出往年的那种笑声了,反而感觉极端压抑,悲愤交加。这样的贺岁片确实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在影片中充斥银幕的尽是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难财……。不过,偶而也有人性的光芒令人潸然泪下:老东家在瞎鹿欲卖掉自己的孩子为挽救母亲的性命时,毅然从自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基督教徒小安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差点丢了性命;花枝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4升白面就把自己卖给了别人……!

看完《1942》,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那个年头,本来就面临着日本的侵略,偏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腐吏的不作为,让肝肠寸断、义愤填膺!生活在那个年代人们,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呀,实在是苟且偷生,毫无尊严与幸福可言。出影院,眼前霓虹灯闪烁夺目,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马路上行人如织,川流不息,行人们锦衣玉食,满面春风……。再回想观影所见,真是恍如隔世。我不禁由衷地赞叹今天的好生活,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这么强大,使我们生活在有史以来上最幸福的年代!感谢冯小刚导演,他用电影《1942》提醒我们每一个人:幸福生活来自不易,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要珍惜身边的亲人,也要以实际行动参与到伟大祖国的建设中去,为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电影十二公民观后感分享

全文共 3115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十二公民》改编自美剧《十二怒汉》,借美国的剧本说中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看完后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众所周知,中国司法体系与美国完全不同,《十二公民》是对11个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中国人的疑罪从无原则、陪审团制度以及公民的司法意识的科普,而从实质上说就是借西方陪审团制度的壳,表达对中国目前司法意识制度的思考。影片讲的是十二位家长为孩子的期末补考齐聚一堂,组成了模拟西方法庭的陪审团讨论“富二代弑父案”,这些家长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保安、教授、出租车司机、富商等,在听取学生审理后他们只有达成一致投票才能结束审判,在第一轮投票中就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但随着不断的讨论模拟,案件的疑点开始浮出水面,经过不断争执推测,最终一致得出了无罪的结论。

公民是谁?从法律上讲,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人。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相对应,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参与意识。电影中的十二公民,不是十二个人,更多的是代表了来自中国不同阶层老百姓。

在对富二代弑父案的讨论中,大多数家长只求迅速得出最终判定,只有作为检察官的八号家长陆刚一致坚持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和还原案件。最初家长们对于陆刚的异议进行了围攻,“你是不是来挑事儿的?”道出了中国老百姓从骨子里的从众心理与公民意识淡薄。本片中一开场是所有人都认为是“富二代”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其原因除了本案的证人证词以外,更重要的是因为目前中国社会固有的一种思维偏见。说起富二代,人们会不自觉的贴上“不负责任”、“不学无术”、“寻衅滋事”的标签,在这一固有思维模式下正如陆刚所说,连虚拟法庭上的被告人律师都已经在心里认定了自己的当事人是有罪的,那么谁来还原事实的真相?

仇富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常态,冷漠也成为我们的武装。如果有一天中国司法真的引入了陪审团制度,请问这样的社会环境与公民素质我们拿什么去维持一个客观公平的司法秩序?如何承担起对生命的生杀大权?借用《十二公民》中的一句话,“如果陪审团都交到这样的人手里,那才叫真正的不靠谱。”

偏见是一种无形的暴力,而若是有一天这种暴力成为常态将道德捆绑,甚至操控了司法审判,那么一言杀人就成为了可能。公民在获得权力的同时也应当清楚的意识到自己需要履行义务,不要让暴力成为了一种常态,学会尊重、学会倾听,谨言慎行。

影片中的陆刚是检察官,面对第一轮所有人所认为的有罪投票,陆刚放弃投票背对桌子,当时他在想些什么?面对生命,面对法律所有人的态度让陆刚的背影如此孤独。更为讽刺的是这个看似不合群、无聊、固执的人真实身份其实是一个检察官,“你一旦认定他有罪,他在你心里就死了”,中国只有刑事诉讼中采用了疑罪从无,而疑罪从无和西方的无罪推定原则是不同的,参加投票的家长把这次模拟当做游戏,对于追求真相的陆刚成为了“刺头”。检察官=刺头,这还不够讽刺吗?陆刚的身份设定无异于是中国司法与平民老百姓的一次变相的对话:这关乎人命的事儿难道都只是法官、检察官、警察的责任吗?本片间接描述了一个社会现象,那就是除了陆刚这样从事法律职业的人以外,没有多少人会有那个法律知识和追求真相的勇气,那么,如果连司法人员也和大众一样选择沉默呢?

近年来许多旧案重提,呼格吉勒图冤杀案,张辉、张高平叔侄冤案的重审、平反。从某种意义上正是司法界的自我审视和变革,陆刚的问话言犹在耳:“你们为什么把孩子送到政法大学来读书?你们的态度或许就是将来他们面对法律的态度。”作为一名法学院学生,曾经我们都是抱着满腔热血,当老师问,你们为什么选择法律?我们都有着基于正义公平的回答,可是四年过去了,自己越来越对这个职业产生怀疑,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制度,因为制度是人设的。所以无论是哪一种制度脱离了追求公平、正义的心,冤假错案随时可能发生。影片的结尾,所有家长都摒除了偏见将这个案件判为无罪,这部电影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希望,正如这个世界有光明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黑暗,就算是知道追求真相的路是无休止的,我们依然要坚持。

随着时代的演变,司法制度和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时事,政府信息公开也越来越普遍,那么我们每个公民都应当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和素质,在享受司法所带来的权利的同时,履行责任义务更加理智,客观的监督司法公平维护司法正义。在维护法律公平与正义的路上,请不要让陆刚这样有责任心和正义感的人感到孤独。 观电影《十二公民》有感1000字【2】

电影《十二公民》讲述的是暑期一所政法大学内,未通过英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迎来补考,他们组成西方模拟法庭,分别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审理的正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12位学生家长组成了陪审团。这些人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他们在听取学生法庭审理后,将对本案做出最终“判决”。这12名陪审员互不相识,但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第一轮投票,就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在所有人证物证都指向这一结果的情形下,这位年轻的嫌疑犯离舆论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遥。好在8号陪审员提出了大胆的怀疑,让所有的线索都被逐一讨论,随着审判的进行,疑点出现,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也浮出水面,经过多方长时间角逐,最终十二个人达成一致意见,认定该富二代无罪。

影片虽短,但发人深思。我国虽没有像英美法国家那样的陪审团制度,但剧中陪审团的整个讨论过程还是能够给予我很大启发,特别是作为将来可能成为决定他人自由乃至生命的法官队伍中的一员,更应该从中吸取教训。

一、对待证据要有吹毛求疵的态度。任何证据都要经过详实的推敲论证,形成证据链,案中关键证人有被害者楼下的老人以及窗户对面的女子。一个凭借“听觉”,一个凭借“视觉”让众人都坚信是富二代杀死了其父亲,但通过8号陪审员的推敲发现,其实作为上了年纪的老人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楼上经常有父子争吵声)断定死者就是富二代所杀,窗户对面的女子也是在没有戴眼镜的情况下只是根据模糊的音像而草率断定是富二代所为。他们在作证时也许并未想到,这种“言之凿凿”的证据如果被法官采信将意味着什么,这就告诫法官,在审查证据的时候,要多考虑证据可能与事实不符的情况。

二、要用理性的思维对待案件。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对同一件事的评价就会存在差别。法官在裁判案件的时候应尽量做到凭借事实与法律判案,不受个人情感左右。剧中十二个人,每个人都从事不同的行业,都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刚开始之所以有11个人都判定富二代有罪,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的感性认识,他们对证人的话毫无怀疑。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存在严重的仇富心理,他们认为富二代就是不学无术,特别是在一个父亲坐过牢,继父一夜暴富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更是什么事都可能做的出来。撇开证据不谈,他们内心就已经预存了偏见。作为法官,在认定案件事实时,如果不能坚持理性判断,那么又会造成多少冤假错案。

三、任何一件错案对当事人的打击都是毁灭性的,应避免冤假错案。剧中给我震撼最深的莫过于五号陪审员的一句话:“万分之一的错误对当事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一个错案对他人来说可能无所谓,但对当事人来说那将是毁灭性的,即使有遭一日被平反,被冤者回到社会同样会遭到异样的眼光,也会严重消弱司法的公信力,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司法》中所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是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审判则是把水源破坏了。”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作为法律人我们不仅要用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案件,同时也要担起普法的重担,加大法制宣传,提高群众法律素养,让正义以看得见的形式得以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看抗战电影勇士观后感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红军长征时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故事。这部电影中的“勇士”廖大强最让我不能忘怀。他是红四团的一名武将,作战生猛、杀敌无数,身手敏捷而矫健。飞夺泸定桥一役中,在铁索桥上迎着枪林弹雨奋而前进,所展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让我心中油然生起了对他的敬畏之心。

我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它不仅完美地演绎了长征途中的艰难与不易,还让我有许多的感动。

影片中描绘的红军四团战士都十分勇敢、顽强,敢于与敌人拼搏,宁死不屈。我现在还想起:在泸定桥上,一位红军老大哥为了救一个红军战士被反动派打伤了,战士们想救他,却又救不了,子弹无情的打在了那位红军老大哥的身上。他撑不住了,一下子从泸定桥上坠了下去。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红军战士们为了新中国,毅然地牺牲了他们那年轻的生命,他们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至今还震撼着我们,鼓舞着我们。这就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理由。

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但我们绝不能忘记那个红色的年代,不能忘记红军战士们的那种红色精神。可是现在却有人贪图享乐、,还谈什么红色精神啊。安逸使人失去斗志,享乐使人忘却历史。如今,我们只有看到这样的镜头,心中才会生起爱国之情。所以,我们一定要发扬革命精神,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不管什么时候,“顽强不屈、积极乐观”都是中华民族最好的美德。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为祖国腾飞,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孔子电影的优秀观后感

全文共 4037 字

+ 加入清单

客观而言,《孔子》引发这么大的争议,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作为一部工整流畅的准文艺片,本不该有什么太大的波澜;但作为万世师表的人物传记,成为舆论焦点也不足为奇。真正有价值的争议,是冷静的声音、相对理性的批评,以及可以探讨的诚意和余地。胡玫导演在《孔子》开拍时就说过“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心情,这或许是她想象之中的局面,但也可能始料未及。

无论如何,电影主创对《孔子》的诠释还是充满诚意;无论他是圣人,还是凡人,“孔子”在当代都需要知音;在这个时候,通过电影去讨论甚至争议《孔子》,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好事……

一、诠释圣人:理想主义者的实践论

胡玫版中的孔子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但不是把理想挂在嘴上高谈阔论,而是热衷于躬亲实践,用事实去证明理想的合理性、可行性。

孔子是一个圣人,这是早已定评的历史。回到彼时生活中,孔子又只是一个普通人,从政未果致力于教育事业,这也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圣人也是人,要食人间烟火,有生老病死的问题,更有理想和现实的权衡挣扎。反之,圣人之所以最后成为圣人,是因为能凭借智慧超越这些羁绊,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芸芸众生,去改造周围的世界。影片的说服力,精华与窠臼都来自于这个矛盾。电影开头,孔子以倒叙的形式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就是一个老人在回忆从前走过路,为自己充满遗憾的一生做总结。

还原历史,这句话很简单。但是,每一个人都对历史和人物有自己的想象空间,一部电影想要做到人人都服气,势必要旷日持久下很大的功夫。电影《孔子》为了尽量立体、丰满、客观、合理地描述孔子,可谓苦心孤诣。影片有多处打动人的地方,孔子参政、护主、重民生、立国、立言、兴邦、传道、自爱、爱人等一系列细节都很有感染力。比如,“堕三都”这样剑走偏锋的决定,是孔子高瞻远瞩的“圣”,一般人不敢轻举妄动。同情弱小无辜的殉葬者,不惜以死相谏,却是一个有正义感的男人的见义勇为,只要有勇气,每个人都可以去做。

孔子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但不是把理想挂在嘴上高谈阔论,而是热衷于躬亲实践,用事实去证明理想的合理性、可行性。他从来不考虑做这些事情“小我”收获了什么,而是觉得身在这个时代,就必须尽自己的力量去影响人们朝着安居乐业的康庄大道发展,隐恶扬善,建立一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理想国。他用智慧和反对派、既得利益者沟通迂回。从来都是言行一致,用事理去说服人,用行动换来别人的信任和折服。

片中,有两个细节对比令人印象深刻:一是作为傀儡的鲁定公感叹孔子,说孔子不会装糊涂,处处得罪人,非要一意孤行施行理想;二是,孔子向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求教,老子大意是说天下事物有其发展规律,顺其自然就行,不必去管它。面对君上的消极劝导,和老子“超然物外”的教诲,孔子都没受太大影响,而是继续积极前进。孔子在鲁国没能实现理想之后,奔走春秋列国,带着一干不离不弃的弟子试图去寻找新的支点,继续践行自己的主张。阻力、压力把他淬炼成更加顽强。

影片最后,孔子回到了久违的鲁国,从此不再过问政事,而是一心致力于教育事业,但这不等于孔子放弃了理想,不过是转换了一个方式罢了:他知道一个人的力量、生命毕竟有限,必须通过教化来影响人们的想法和生活方式,自己的主张才能万古流芳的进行下去,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也可以这样理解,这既是一个圣人远见卓识的高明选择,也是一个普通人在长时间的挫折之后,最后唯一正确的精神出路。“圣”和“人”再次合为一体。

二、走下神坛:双面孔子的局限性

理解孔子需要时间、阅历、心境,感同身受的经历。就像有些讽刺的是,电影里唯一能理解孔子,接近孔子心灵的人,竟然是一个聪明、美艳的祸水女子南子,历史若是如此,孔子多半会后悔说过“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样具有大男子主义色彩的话吧。

导演之外,作为主演的周润发无疑是压力最大的一个人,因此他曾几番拒绝。对于当初(2007年)的拒绝,周润发说:“因为第一稿里孔子有光环,我演不了,我觉得我不仅要演一个圣人,而且也要演一个人。第二那个孔子太年轻,就是用电脑特技我也扮不像。两年后我再看剧本,从51岁开始演,我觉得合适”。从接手出演《孔子》那一天起,他就已经走在他表演生涯里最险峻的钢丝上面。光靠众多的文字资料,历史典籍,去判断孔子的心态、气度、言行,需要耐心和领悟能力。周润发演绎的孔子,既没有把“普通人”孔子演得单板生硬,也没有把圣人孔子演得出神入化,不可企及。落魄潦倒之余牵马而出,被马撞到在泥水里,起身后哈哈大笑的豁达;被困山谷,缺粮缺水情况下操琴明志,却把最后一口肉汤分给弟子这些地方,不仅仅是形似,而是深入骨髓的通达。

当人们在争论着《孔子》上映宣传期间,周润发一跪再跪的八卦新闻时。第一印象想到的是炒作、噱头,用恶搞来争夺报纸头条,为电影造势。却很少有人想到“克己复礼”的故事,周润发想复跪礼,除了入戏太深脱不开身,另一个原因是他的气质已经钻到孔子那个时空里,也想把人拉到那里一起感受。再说表演,周润发的演出使得“圣”和“人”的衔接自然而稳健,有很强说服力。他的倾心和努力,对达成这两个矛盾而又互生的“双面孔子”,作了自信、有力的证明。

已经被岁月雕刻成一个老顽童的周润发,从大侠、游子、杀手、作家、赌神、黑帮老大等黄金时代的身份中突围,把自己的心态、气场有效收敛集纳,放到孔子生活的时代进行打磨、碰撞,小心翼翼地揣摩、分析、拿捏人物,力图把圣人的“圣”和“人”两方面作一个全面的领悟。因为《孔子》,在自己的从演履历上贡献了一次最正统、最舒展、最深沉的表演。这或许是岁月赐予周润发的时间财富,也是一个勤勉、稳健的演员,无师自通,用心体悟的结果。

把一个神圣的思想家、教育家,襟怀广阔、低调审慎的谦谦君子,拍成一个像邻居大叔一样的普通人,在观众的第一直觉上建立一个亲和、亲切的氛围,娓娓道来的故事,如沐春风的影片语境,让观众不因为历史久远,而和人物产生艰涩生硬的隔膜;同时,又要把圣人不同于凡人之处的“神圣”表现出来,人生态度,生活智慧,人格魅力,思想影响力融贯杂一起。周润发把这些东西具体而真切地“写实”出来,用最大程度的努力去说服观众获得精神上的启迪。

周润发身上举重若轻的风骨,不是简单的清高自负、敝帚自珍,而是知识分子积极入世的明亮心境和执着坚守。可以这么说,理解孔子需要时间、阅历、心境,感同身受的经历。就像有些讽刺的是,电影里唯一能理解孔子,接近孔子心灵的人,竟然是一个聪明、美艳的祸水女子南子,历史若是如此,孔子多半会后悔说过“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样具有大男子主义色彩的话吧。这是作为男人的孔子,作为生长在男权社会里的孔子的局限性,因为孔子是一个人,男人。

三、寻觅知音:孔子其实离我们很近

电影《孔子》希望得到的沟通,是通过发生在圣人身上的故事,来启迪今天因为过分物化而显得浮躁的社会,那些彷徨中迷失了信仰,丧失了价值判断的人们,去励志那些还在坚持的平凡人。这是孔子思想在今天仍然具用普世性的意义。

胡玫曾说“质疑声一定会有,一路都有人在不断地警告我,连我妈都说我,你这不是疯了,找死吗,干嘛拍这么一部片子?”。因此可推,胡玫大抵是敬仰孔子这个人,并对孔子形成自己的了解和想象,才会多年来东奔西走地筹拍这个片子,不然有那么多帝王将相等着她去演绎,何必要碰孔子这个吃力不讨好的“烫手山芋”。她用电影这个生动的表现方式,在一拨拨的观影人群里,找到孔子思想的知音,理想主义的共鸣。就先把自己变成了孔子的知音,电影是她的成品。电影《孔子》即便不能让更多人成为孔子的知音,也是胡玫从业生涯里的一个惊叹号。

颜回在冰河里一次次打捞逸散的经卷,最后殒命,就像《海盗电台》里狂热的电台DJ在海水打捞唱片一样,都是在为心中纯净的理想而献身;子路临死前“君子死,而冠不免”的信念,则影响了电影《水浒传之英雄本色》里不断扶正官帽的陆谦这样的读书人、官员。这些细节的设计,纵然有想象的成分,但是这些弟子都是孔子和其身后完整的思想体系的知音,他们献身的是“道”、“仁”等这些看不见却可以实践的东西,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可以把这些东西去融入生活,检验理想。电影试图用儒家思想的雨露来点化焦灼不安的心灵,就是孔子精神的再次发光。而演完孔子的周润发也说:“《孔子》跟现代人的生活、感情都是很近的。你觉得两千多年前很遥远,等你看完《孔子》你会觉得,孔子跟你是很近。”

如果说,一次观影经历就是一次和电影,以及电影里的主人公沟通的过程。那么从主观出发,电影《孔子》希望得到的沟通,是通过发生在圣人身上的故事,来启迪今天因为过分物化而显得浮躁的社会,那些彷徨中迷失了信仰,丧失了价值判断的人们,去励志那些还在坚持的平凡人。这是孔子思想在今天仍然具用普世性的意义,电影院里真要能走出一些“知音”,善莫大焉。电影本身到底有多大的可看性,认真看过,而且有独立思想的观众会有自己的想法,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结语

《孔子》是一部商业意图的大型文艺片,有剧本略显仓促,台词不够严谨考究,古文和白话衔接得不很自然,很多地方对历史的把握、“合理的想象”不够稳妥扎实等很多不足之处,下的功夫还不够,不能让观众有效地吸收、消化,产生感同身受的共鸣。拍惯了大型古装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还没能从电视剧的视角里转换回来,有些地方还是在用电视的方式来拍电影,放大了一些不必要的地方,煽情过甚矫枉过正,而一笔带过了值得特写的心理转捩点。只是,电影本身还不至于诚意全无,不忍猝睹。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有一本新书叫《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讲述他边写作边参加长跑的事情。我们在谈论孔子的时候,在谈论什么?在争论电影《孔子》的是是非非,功败垂成?还是孔子本人、儒家思想,更多电影之外的东西?那些准备发言的人,都先来想一想这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在心中打好腹稿,大家的心态和气度都会变得友好豁朗起来,视野和胸襟也会为之开阔,建设性的东西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电影《孔子》和圣人孔子的知音也会一个个生长起来,如果孔子在世,这应该他乐意看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电影《绿林大冒险》的观后感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阳光明媚,我带着兴高釆烈的心情来到了电影院观看《绿林大冒险》。

我满怀期待地等待电影开始。我昐呀盼,电影终于开始了,我从中慢慢领略剧情:在自然植物已经枯竭的未来,人类只能依靠天地公司生产的仿真植物来绿化地球,直到有一天,仿真植物出现了严重问题,天地公司的所有员工,包括小雨的妈 妈都陷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之中。性格古怪的小雨因为妈 妈这个工作狂忘记了小雨的生日,而去找正在天地公司干得热火朝天的妈 妈,可路上却被天地公司的老板不小心传送到了深不可测的绿林星球里。一场神秘刺激的奇幻之旅在绿林星球开始了,但危险也正在慢慢逼近小雨。最终,小雨在朋友们和妈 妈的帮助下战胜了危险。

看完这部电影,我明白了我们要体谅父母,但是父母应该也要多抽出一点点时间陪一陪孩子吧。我还明白了,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地球,要让自然的绿色充满我们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电影《罗生门》观后感

全文共 68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终于看了这部久违的黑色电影,果然很有意思。

罗生门揭露了人性最大的弱点 —— 自私和虚伪,在危难的时候,面临生死的考验的时候,即使是平时恩爱的夫妻,也可以反目成仇,互相伤害。事情过后,双方又各有一套说辞来为自己辩护,犯错的永远是别人,自己是多么无辜啊。

但从这部片子我们还可以看出,男人永远都比女人更自私、更虚伪。男人可以自私到为了保全自己唾弃自己的结发之妻,也可以虚伪到死到临头还要说谎来美化自己。你可能会说,片中的妻子也自私,她挑拨自己的丈夫和强盗决斗;她也说了谎,谎称自己晕倒了不知道丈夫是怎么死的。但她的自私,她的虚伪,是在当时那种绝境之下多么无奈的一种选择。她在和强盗搏斗未果被玷污后,不想死,也不想和强盗走,想让自己的丈夫和强盗决斗来保护自己,这实在不能说是非常过分的要求。她的谎言就更容易理解了,显然,她是为了自保,为了博得大家的同情,为了让自己更好的活下去。她总不能跳出来说,是我挑拨他们两个决斗的。在这个时候,还原事情的真相没有任何意义,她懦弱的丈夫宁可说自己是自杀也不愿意承认是被强盗杀死的,死不足惜。

当然,这部片子放大了人性中阴暗的一面,普通人可能永远也不会面临那么极端的情况,大多数人还是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更多的考虑自己的利益,然后谈起的时候有选择性的忽略那些不光彩的细节,同时夸大那些对自己有利的细节。如果说自私是人动物性的本能,那虚伪就是人社会性的本能,是普遍和客观存在的。

最重要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不是黑白分明的,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善恶美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阴暗面,我们与其失望和批判,不如多一点宽容和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电影老师好的观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170 字

+ 加入清单

时光,请允许我暂借一段你的温柔,执笔而写,以致我那还未逝去的青春。

──题记

青春,是一条奔腾的河,而哭过笑过痛过,才是青春该有的记忆。幸运的是,你不孤单,有这样的一群朋友,陪你走过这段轻狂岁月。而你能做的,只有珍惜。

“有的时候,一首歌突然就勾起一段回忆,无论是欢快的,还是忧伤的,都是最好的旋律。因为歌声中,有我,也有你。”这句话久久在我耳边响起。昨天看的电影仍令我历历在目。

一群充满活力、斗志倔强的少男少女,一位苦心孤诣、心急如焚的老师,在南宿一中开始了一场“青春保卫战”。

老师苗宛秋自己也曾是一名出类拔萃的学生,却因“文化大革命”当了一名“平凡”的老师,但他不气馁,用尽自己的心血,去教育学生。却没想到刚到高一(3)班,噩梦即将来临。

学生在课堂上涂口红,卷发,抽烟,看闲书……行为都令老师不满,而洛小乙更是明目张胆地拿着斧头上学并且迟到。但是,老师毕竟是神圣的,他尽管心里不愿,也只能乖乖交出东西并做出相应的体罚。

学生们却不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竟去拆老师的自行车,使老师在全村上出洋相。面对这些熊孩子,老师无可奈何,却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每一位学生。

当学生生病时,他毫不吝啬地捐出他一个月的工资,当洛小乙爷爷摔倒时,他竭力去帮助,即使自己的自行车丢了……

从中,我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是爱学生的。而我们却不懂得珍惜、理解,反而与老师作对。这让我联想到了自己:常常因为犯低级错误被老师批评,以前我总认为老师对我有偏见。现在,茅塞顿开,老师不正是想让我变得更优秀吗?

最令我难忘的也就是苗宛秋老师找洛小乙时,当所有人都放弃了这个小混混时,他却没有,而是坚信他一定会重新振作起来。于是他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单枪匹马的去找学生。当那些人威胁他时,甚至是自己的学生拿酒杯砸自己时,他也毫不畏惧,告诫他“悬崖勒马,回头是岸”。那坚定的眼神似锋利的刀子直刺入我的内心,泪,悄然落下。好在,洛小乙也似乎醒悟,而是将酒杯砸向了自己。“真好,我没有去打搅你的暗自芬芳;真好,你也没有戳穿我的暗自坚强……”

学生们最终也领悟了老师的用心,不再淘气,设身处地的为老苗着想。可是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学生们的懂事总是那么的迟,逝去的青春却一去不复返。谁知最后,老苗竟来了一场不辞而别。青春就是这样,泪水和欢笑同行,这才最值得留恋。

“人生就是一次次幸福的相遇,夹杂着一次次伤感的别离,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你们,而是遇见你们,我才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

人生是如此的短暂,两年的时光如流水般转瞬即逝,与老师相处的时光也开始着倒计时,所以,对于仍处于青春的我们,应不负光阴,勤奋学习,努力为老师为同学着想,在人生路上砥砺前行!

流年如水易逝,我坚信青春不会消亡,我们要懂得珍惜青春的美好时光,懂得感激老师的辛勤教育,不负韶华。携着远方的梦,去彼岸,去追逐,无怨无悔,永不回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爸爸妈妈我爱你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593 字

+ 加入清单

看完这部感人肺腑的电影,我的心中就像被无情地虫子撕咬一般。我由衷的念叨同一句话:"爸爸妈妈我爱你!"

曾经的我很顽皮,总是惹一大堆麻烦。妈妈并没有因为我小而免去皮肉之苦。我的泪水常常伴我入眠,我总像个先知一般画个圈圈诅咒妈妈。

从我记事那天开始起,我就知道当时的举动很幼稚,想想总觉得很可笑。曾经的我总像假小子一样不近人情。觉得"爸爸妈妈我爱你!"这句话很肉麻,总是嘲笑那些所谓柔弱的女孩子。

而如今的我知道错了,这句话只是内心的一种表达,这是因为你心中有爱,懂得怎么报答父母亲爱的表现。母爱是伟大的,父亲的爱是无私的,人世间因为有爱才变得美好!

影片中,胜利的父母对他做出了太大的关爱了。因为孩子,她失去了眼角膜;因为孩子,他失去了一条腿;因为孩子,他们付出了太多的艰辛了。

也许生活中,父母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难道这就说明父母不够爱我们吗?难道这就拒绝了他们无私的关爱吗?不,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难道不足以证明吗?俗话说得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温暖、舒服。那是因为狗窝里洋溢着爱,而金窝银窝离却冷冷清清。如若给你100亩的豪宅,不如小小一座平房里一家人一起吃个团圆饭。

我爱你,爸爸妈妈!让我么一起高呼:爸爸妈妈我爱你!

认真的看完这部电影,是我深深地感受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从不挂在嘴边,而我们却说过就忘记?于是我决定从今后开始,要把爱放在行动上,让父母感受到我的爱始终包围着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电影《百花深处》观后感

全文共 1029 字

+ 加入清单

传统文化在灯红酒绿的现代文化中逐渐迷失。关于北京,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占据了我们的视野,天安门、故宫则是北京传统文化的标志,而老北京,却掩映在那悠远幽深的胡同小巷中。

影片的开始,镜头仰拍大楼,给人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从搬家工人搬家的场景入手,为观众打造了一个特殊的接受语境,进而无缝过渡到为冯先生搬家这一事件中。

冯先生住在百花深处胡同,在车子经过平安大街时,冯先生面对立交桥、高楼大厦脸上显示出迷茫、恐惧与无措。搬家工人说:“如今这老北京才对北京迷路呢。”这句话显然是对现实的一种讽刺。同样,平安大街旁的古建筑中却充满了现代的符号,传出现代的音乐,表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与冲突。

车子快开到残破的胡同,影片运用了框架式构图,被砍伐的树木及残垣断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胡同中一个个鲜红的“拆”字,作为叙事符号,隐喻着传统文化被损坏。

搬家工人们到达冯先生口中的“家”时,才知道自己被涮了,他们知道了“冯”先生其实是“疯”先生。开车离时,搬家工人从汽车反光镜中看到冯先生一人孤零零的站在槐树下,意味着传统文化被遗弃。后来为了挣钱,搬家工人们还是装模作样的搬起家来,这一场景极富有戏剧性。一位搬家工人将花瓶打碎,其实象征着传统文化的破碎。搬家工人和冯先生对话时,冯先生背后的槐树与搬家工人身后的楼房,也突现出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

冯先生在石头上捡起了一个铃铛的铛子,反复向工人们说,这个铃铛以前就挂在他们家屋檐下,刮风下雨的时候一晃一晃的,听起来可好听了。以及在车轮陷入沟中后,看到工人用铁锹从土里挖出来的铃子,冯先生不停念叨着:“这不在这呢吗?”表现出,传统文化被掩埋在厚厚的泥土中。

冯先生将铃子和铛子串在一起,铃铛发出清脆的响声,搬家工人们回头,他们看到了挂在屋檐下的铃铛以及百花深处的胡同小院。而这场景被风一吹就无影无踪,隐喻了传统文化的脆弱,不堪一击。

冯先生像槐树下跑,口中喊着:“搬新家了。”夕阳下的槐树,这幅美景,因为有了四周高楼大厦的存在,显得十分突兀,这昏暗的色调,让观众感到一丝悲凉。影片的最后,屏幕上没有画面,只有一片黑色,而铃铛还在回响,这个场景,意在唤醒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记忆和认知。

影片通过对表现性蒙太奇的技巧和元素的使用,例如铃铛、高楼、槐树、“拆”字。它们的功能不仅仅服务于情节叙述的需要,而是上升为一个传情达意,推动剧情发展的叙事元素。它们激发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联想,传递了画外之音,进而达到了较好的情绪渲染与艺术表现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青春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477 字

+ 加入清单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两位城市青年到山区支教的故事。

片中的娇娇是个记者,封政则是个处级干部,他们都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去山区支教,学校的老校长身患癌症,但是却一直挂念着学校、学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当两位老师到山区时,孩子们给他们准备的饭下都是一块块肉,这里面能看出教师在那个山区的重要性。

当下暴雨时,厨房快要倒下之际,娇娇为了救孩子奋不顾身地跑到屋内,这能看出娇娇对孩子们的爱。

从这部影片中,我能够感受到山区孩子对求知的渴望,山区老师对学生深深得爱以及老校长对学校的挂念。

想了想我的处境,又想了想山区孩子的学习环境,他们在简陋的房子里,而我在宽敞明亮的大教室里,我却没有好好的珍惜。孩子们对老师的爱也同样令我羞愧。在学校我经常与老师有矛盾,总觉得老师在针对我,现在我明白了,是我没有对老师施加足够的尊重,片中两位城市青年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放弃了优越的物质条件也值得我学习,从小到大,我就像温室里的花一样,一有点风吹草打都受不了,一方面是因为我平时受到的磨练太少,另一方面是因为我没有摆正心态。

看完了这部片子,我受益匪浅,我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摆正心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就电影《飘》观后感

全文共 1404 字

+ 加入清单

注:的价值和经典并不在于其中的战争场面,但是我对其中的战争场面感触很深,因此就以战争为我的观后感的主题了,电影《飘》观后感。战争是社会和阶级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自从有了社会,阶级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伴随之而来的战争也就诞生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也是政治的保障,它是一种流血的政治,更是对人类文明的践踏。战争是一个不容我们每个人忽视和游戏的问题,它关乎着我们每时每刻的生活,虽然我们目前觉得我们是处在很平静的时代,但是这并不代表战争就不存在,纵观当今世界形势,整个世界还是不太平的,有很多很多地方到现在还在燃烧着战火,还在有人不断的流血牺牲。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暂时的和平而忘记战争的存在。电影中的那一幕幕战争的惨象令人不忍目睹,对那些领导者而言,战争或许只是一个号令而已,发出一个号令,战争就爆发了,若是把那个命令憋在嘴里,就能避免一场战争的发生。可是真正受伤害的是谁呢?真正受伤害的是那些无辜的士兵,本来环境是和平的,也并没有外敌入侵,他们本来可以和家人在一起快快乐乐、幸幸福福的生活,可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上级有命令,他们不得不去做无辜的牺牲,就像电影中那些南方人一样,他们的上层统治者高大傲慢,目中无人,自以为实力很强,因此天天渴望爆发战争,渴望去征服别人,当战争爆发时,他们是多么的高兴啊,可是他们可曾知道他们的欲望是建立在士兵们流血牺牲的基础之上,是用累累白骨换来的,观后感《电影《飘》观后感》。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兵者,国之大事也,战争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自从混迹人类社会生活中来,随着星移斗转,几经沧桑,至今已达数千年,源远流长。但是,战争又是残酷的东西,战场上,血滔滔,火灼灼,狂虐吞噬千万生灵,将亿万财富瞬间化为灰烬。翻开人类战争史的每一页,都清清楚楚的告诉我们,最先发动战争的一方,总是最希望从战争中获利的一方。任何首先无理挑起战争的人是可恶的,任何渴望和期盼战争比企图从战争中获利,借用战争之际发战争横财的人是卑鄙的,因为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人,他们都是企图通过战争这种手段获得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就像电影中的德园一样,本来是很平静的,很充满活力的一个地方,其背后却存在着重重危机,因为其中的每个人都对战争充满渴望,他们傲慢,他们鄙视北方人,然而事实却是最好的见证者,也是最具说服力的,骄兵必败,蛮横的南方人最终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和报应。孟子说过,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居安思危是一个人的生存之本,也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生存之基,一个名族最可悲的是安于现状,没有前瞻性,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没有创新性。我对战争的另外一些认识是:战争是不以我们个人的一直为转移的,一个人的力量很单薄,无法阻止一场战争的爆发,他作为政治的附庸物是时刻存在的,正如电影《辣手神探》中的一位走私军火的黑帮老大尊尼说的一句话————世界上什么东西都会停止,只有战争永远不会停止,也永远不会消失。这句话真是太精辟了,一语道出了一个存在了很久的真理。纵观世界大历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虽然没有爆发全球性的大战,但是小的战争却连绵不断。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等,但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发对战争,那战争爆发的几率将会很小很小,阻止战争的爆发,避免战争是我们每个人需共同做出努力的,只要我们每个人共同一条心,这个世界将会保持和平。但愿“试看将来之环球,必是和平的世界”能够真正成为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速8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590 字

+ 加入清单

昨晚撸完速8回来已是到了今天,睡醒分享下本次观影体会。

1、男主范迪赛尔真迷人。身上有种气质,不是英雄气质,不是硬汉气质,而是一种领袖气质。这种气质能给人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所以影片中范迪赛尔在turn back他的团队时,他的团队成员虽然搞不明白为什么,但在心底仍然是选择信任他的。在其回到队伍时,尽管大家都不明白原因,但大家情绪都非常兴奋与高兴。还有在最后拦截核潜艇大家都觉得几乎不可能完成时,女友说:别当心,有唐老大在,一切都能搞定。这就是一个人具有领袖气质的表现,具有领袖气质的人真有魅力。加上范迪赛尔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团队的责任感,更增加其美丽光环。

2、有个不知情况的小虾米在道恩强森入狱前用其女儿做威胁,被强森直接横举扣在墙上掐住脖子。道恩强森在监狱里将睡觉用的石板给掀起来做屈臂伸。越狱的时候道恩强森被预警的橡皮弹打在身上居然一点事都没有,说了句:你们最大的错误就是使用橡皮弹。道恩强森得知杰森斯坦森死亡后,很愤怒的居然一拳将钢筋墙面给揍出了一道拳印。还有在雪地上强森让团队逗逼帮忙打死方向盘,徒手改变导弹航向,观后感《速度与激情8观后感》。这几幕已经过了让我从目瞪口呆的阶段过渡到了笑而不语,心底默念:嗯,很强势。

3、范迪赛尔在引热学导弹炸毁潜艇时有个细节,座驾道奇charger左后轮在潜艇的上鳍撇了下,让车旋转到潜艇的后方躲避了炸弹爆炸的伤害。操作妙到毫巅,这就是普通高手与绝世高手的区别,对细节的掌控让我长长的叹了口气。

4、直升机、坦克、装甲车和超跑已经满足不了观众老爷们的胃口,道具组直接搞了艘核潜艇出来。核潜艇在水下跟男主团队彪速度,直接从水底往上一拱破冰而出,像个史前巨兽。这个我服了,再下一部是不是会来者宇宙飞船呢,好期待。

5、纽约的繁华,超级跑车家常便饭,橙色大牛,破冰车,坦克,日产GTR,迈凯轮P1,莱斯莱斯魅影,宾利欧陆GT,看得旁边一位大叔嘴里不住的啧,啧,啧。当自由女神像与成片的高楼大厦出现在镜头里,中国的城市何时能拍出这种场面这就是我们这一代需要考虑的问题了。

6、虽然拳头很厉害,但是高科技更厉害。一种震动弹,中弹者在一个小时内不能行动,你功夫再厉害被扔一颗这种炸弹到屋内也得GG.天眼可以随时知道任何人任何地点的位置,谁有了这个就先天立于不败之地。还有那种可以使一部分地区的电力系统直接崩溃的武器。能黑入汽车智能驾驶系统,把车变成"僵尸车队"死亡冲撞。在肉体还停留在个人野蛮的拼抢下,黑客技术可以直接控制潜艇和导弹核弹的发射。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还是第一武力啊。

7、给他人的好处,迟早会回到自己身上。片头范迪赛尔赢了比赛却没有要对方的车,后面被天眼监视时,那人开了辆货车帮他挡住了监控视线,他才有机会去布置计划。

8、强的团队其实每个人都很强,即使是团队里面最差的"逗逼",也比外界的要强上N个档次。俄罗斯的寒冷,团队里的逗逼黑人小哥说:这地贼**冷,刚刚上厕所我都不认识自己了。队友回了句:你这句话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哈哈哈,内涵了。就是这个被排在全国通缉名单第十一名的团队逗逼,雪地里随便露一手就搞定了一排骑着雪地摩托的追兵。这时我们才明白,"逗"其实只是他的"副业"罢了,哪有主业是逗逼的人能进入这个团队啊。

9、一个人的力量很强,他甚至可以胜过团队里的其他所有人加起来,就像范迪赛尔能在其所有队友的围捕下抗衡逃脱;他可以在关键时刻独自取得成功,就像他以一己之力诱导热学跟踪导弹摧毁核潜艇,拯救了世界。但是没有团队他也很虚弱,若不是杰森斯坦森救了他孩子,他还在赛弗的控制之下;当范迪赛尔从车里逃出来核潜艇即将爆炸一个人赤身肉体的蹲在空旷的雪地上时,队友们的车辆团团围住他,使他留的性命。一个人可以做到一个团队做不到的事,但是一个团队可以使之具有韧性,像一个强力的大网后盾,稳稳的托住能力强的人,使之不容易被摧毁,继而才能施展手脚。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都是为你好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581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部分,由读而引出5261感,这开头部分4102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1653先交待清楚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感想。一般来说,这一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子、卖关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语气概括地说出感受是什么?简单但明确,不含糊,这样就可以了!不必展开来说。

第二部分,具体谈感受是什么。我们读书看报阅读文章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这段时间内一点一点产生的,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发自内心,因此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虚假不实,这样才能感人,打动读者。

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叙”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或词句叙述出来,“议”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要有层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顶点,得到升华。

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要照抄原文,但可以引用原文句子,不过不能太长,否则就有凑字数的嫌疑,再者,这样也影响文章的结构。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就毫无意义了。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文章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较与对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第四部分,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收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