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冬至祭祖习俗作文(精选20篇)

浏览

6374

作文

67

冬至作文:冬至祭祖500字

全文共 592 字

+ 加入清单

上个星期日,我、爸爸和爷爷奶奶去贵池观前——爷爷的老家祭祖

坐着爸爸的车,大约过了半个小时,我们就到了一个村子里,据说这就是爷爷的老家。村子不大,零星的散落着几户人家,因为靠近山里,所以村里大多数人都已经搬到城里去了。越向前走路越窄,我们只能下车走着去了。我觉得走了很长很长时间,终于到了,我都累的两腿发软了,这路也太长了吧!

我也是第一次到这里来,我看见了两个墓碑,但周围长满了杂草。一到那儿,爷爷和爸爸就开始锄草,一方面清理这里的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在烧纸时把草烧着,奶奶在一旁,把纸在手里随便地翻了几下便折成花的样子。看他们忙着,而我好像没什么事可干,锄草吧,我的力气有没有多少,折花吧,我又不会,唉!

我可不喜欢闲着,东逛逛西看看,我突然看到一个虫子不认识,赶紧叫来爸爸,爸爸说那是蚂蚱,于是我就拿着一根棍子与蚂蚱玩捉迷藏,因为它身上的颜色与旁边枯草的颜色很相似,它落在树叶上,我用小树枝一碰,它就无影无踪了,我到处找它。这时我终于发现了我有事可做了:一会儿跑到平地捉蚂蚱,一会儿爬到高高的山头从上面滑下来,一会儿再到茂密的灌木丛中玩探险游戏。忽然,爷爷叫我在老太太的墓上跪拜叩头,叩完头起来的时候,我惊奇的发现老太太的碑上有两个马蜂窝,爷爷想把它捅掉,奶奶阻止他说:“如果捅掉,马蜂会蛰我们的。”我很庆幸爷爷听了奶奶的劝阻,要不然后果我可不敢去想。

这就是我的第一次祭祖经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清明节祭祖习俗

全文共 643 字

+ 加入清单

早上,爷爷就关照我下午别出去玩,早点到他家来祭祖宗,让我多磕几个响头,说是能保佑我们活着的人一切安好呢。在下午一点半,我到了奶奶家,正好看到爷爷在那里把给祖宗吃的东西,一样一样地往桌子上摆放。呵,那些可都是让我垂涎三尺的东西哦,真是鸡鸭鱼样样俱全哪!看着这些,我不由得想:这些菜祖宗能吃吗?

一会,祭祀活动正式开始了,只见爷爷先把蜡烛给点上,然后拿来几支香点上。顿时,屋里香味弥漫。接着爷爷走到门口,把门打开,叽里咕噜地说了一些什么。我想,也许是爷爷在请祖宗们到家来吧。我目不转睛地盯着板凳,心想,祖宗们坐下来的时候,板凳总该“动一动”的吧,可是,就在我眨眼的一刹那,只见爷爷已经跪了下来,双手作揖,向着祖宗们磕头呢。咦,祖宗们来了啊,那我得赶快磕头的啊。于是,我赶紧向着祖宗跪了下来,双手作揖,嘴里嘟囔着:“祖宗保佑,祖宗保佑,保佑我们全家健康平安!保佑我学习进步!……”其实嘛,虽然我的嘴里在这么不停地说着,可直想发笑,心里面也直犯嘀咕:“祖宗真能保佑我们?还没有这么灵验吧?”待我们都磕完头,爷爷又去给祖宗们洒了一回酒,再让我们磕,如此反复几次,一轮祖宗请完了,再进行第二轮。嗨,就这样,整个活动过程进行了一下午,我和弟弟两人磕头都磕得腰酸背疼的了。但愿祖宗们能保佑我们哦,哈哈!

迷信,这纯粹是迷信!不过,也算是对亡灵的一种最好的怀念吧。虽然祖宗们是不可能来吃这顿祭祀饭的,然而作为他们的下辈能经常怀念起他们,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安慰啊。这么想着,也就觉得这祭祀活动还是比较有意义的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潮汕地区冬至祭祖先、吃甜丸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潮汕地区冬至又称“小过年”,是民间一个大节日。在这一天老百姓要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在沿海地区,则要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祭拜祖先,为渔民祈福,求神明和祖先保佑出海平安归来。

潮汕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之说,其中“冬节圆”就是汤圆了,在潮汕地区又叫甜丸,在冬至这一天吃甜丸的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在很久以前,这些甜丸不仅是用来吃,人们还将甜丸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之上,一来是这甜丸圆圆的,预示明年丰收、全家团圆,二来是为了答谢老鼠给农民送来五谷种子。如今人们也不在贴甜丸,不过冬至节吃汤圆的习俗依旧流传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冬至习俗-圆仔贴门

全文共 380 字

+ 加入清单

在闽南,潮汕一带,每逢冬至,除了吃汤圆外,还要搓两个大的圆仔贴在大门环上,象征团圆、吉利。

这个风俗源于一个民间传说:一年的冬至,有一个老乞丐无钱掩埋冻死的妻子,只好将女儿卖给富有人家作奴婢。女儿痛不欲生,一时昏了过去。老乞丐连忙讨来一碗米汤,一口一口地给女儿喂下去,慢慢地女儿终于苏醒过来。老乞丐又为女儿讨来几粒糯米圆,劝慰女儿: “我们今日分别,就像这圆仔分成两半,现在咱们一人吃一半,等将来日子好了,咱们团圆了,再吃圆仔。”之后,老乞丐告别了女儿,掩埋了妻子之后就又上路乞讨了。三年过去了,老乞丐依旧没有回来找女儿,女儿想念父亲,盼望父女俩早日团圆。在一年的冬至节,她心生一计向主人建议说: “冬至时大家都吃圆仔,我们也应该把圆仔敬献给门神才是。”主人同意了,她搓了两个大圆仔粘在门环上,以寄托自己对父亲的思念。她的孝心感动了后人,人们相沿成俗,流传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冬至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27 字

+ 加入清单

很快,冬至就要到了。因为冬至可是一个大节,倍受中国人的重视,冬至又称“冬节”,时间一般都在阳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年又分为十二节和十二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而冬至就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因为它的日子并没有固定,所以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

在冬至这一天,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上,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我国的位置就是在北半球上。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正因为如此,冬至便成为历法上重要的节气之一。所以古人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就要回升了。

在古代,冬节曾是一个隆重的日子,在周朝,因为周历的正月是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元旦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才有的。汉代甚至在冬至前后,从皇帝到百官都停止办公,全部休假,就像现在的过年。富人都喜欢过节,于是又有"有者冬至夜,无者过一夜"、"富人吃一夜,穷人冻一夜"的俗谚。

冬至要吃美食是人们过节的传统习惯,中国大地冬至的食俗南北不同。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浙江等地每逢冬至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齐,嫁出去的女儿也要赶回婆家。家家户户要做荞麦面吃。习俗认为,冬至吃了荞麦,可以清除肠胃中的猪毛、鸡毛。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进补,养生益寿,既可治病,又可防病, 经医学家们证实,冬天调养得好,春夏发病就少。正是基于这个观点,冬补应以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为宜。可用各种鱼类及牛、羊、狗肉,加放中药人参、黄芪、桂圆、红枣等,或做汤、或为膳。只要脾胃吸收好,进补后定会使人储备更多的能量,从而增强免疫抗病能力。总之,凡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久病体虚,劳力过度,劳神内耗,产后,术后及亏虚早衰者,均为冬至进补的对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清明节习俗作文:祭祖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四月,初春时节。大自然绿了,铺了满天满地,遍山遍野的绿。

小草抽芽了,嫩绿;杨柳爆青了,翠绿;林间新发树叶了,碧绿。梨花也是在这个时候白的。点缀了大地,为即将举行的隆重而沉重的祭祖大典渲染了白色的哀愁。

近了!近了!踏着伶仃飘落的白色花瓣,觅着悲痛、相思,远方的子孙归来。手里大捆大捆的黄纸钱,绑着红绳,带到墓前。

杀鸡、煮肉、倒酒,放碗里供奉了,两边是伫立的红烛、梵香。点起火来,一张张纸钱恭敬地放上,熊熊的火光燃烧起来。一杯白酒带着悲痛的泪花洒下,骤起冲天的哀愁。

悼念着,悼念着,炙热的火光,闪烁的泪花。为已逝的亲人献上一束纯洁的白花。愿相思顺着这仪式寄出。

此时此刻,黄帝陵也是热闹非凡,成千上万的炎黄子孙从世界各地赶来悼念这五千年华夏的始祖。

清明,原由古代介子推逝去而兴起,家家残羹剩饭,昏暗烛火,为了悼念这位忠臣。

现在随着岁月流逝,成了全中华儿女悼念祖先的节日。每到这月这天,站起来的是巨大的一个中华的传统与民族的一种精神,它是我们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炎黄祖先留下的精神遗产!

忆清明·祭祖,每当想起,一朵白色的梨花在风中摇曳……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南京冬至的习俗和由来

全文共 978 字

+ 加入清单

南京冬至习俗有很多的,现在已经简化为“烧包数九吃豆腐”。“烧包”在老南京人的说法里,就是烧一包一包的纸钱。此举意在祭奠先祖。而“数九”则是一个歌谣,由于天气寒冷,人们只能“屈指”度日,通过对于天气寒暖、物候以及人事物事的观察,联缀了九九歌,广泛流传,以数九消寒。

关于吃豆腐在过去和现在还有不一样的地方。以前老南京有种说法叫“葱煎豆腐烧大肠”,说的是当时吃豆腐还要配上葱和大肠,这样油水丰富,能够满足物质匮乏时期人们的需求。又有一种“逗富”、“长旺”的寓意。但是现在老百姓一般都是只烧青菜豆腐,既不油腻,又有“青菜豆腐保平安”的寓意。

南京人冬至吃豆腐还有一个民间传说,据说是和朱元璋有关。

明初,朱元璋象中国历史上所有帝王一样,在功成名就得了江山以后,生怕那些追随自己多年、出生入死的手下功臣们的威望超过自己,便想方设法削弱、排挤这些功臣的势力,甚至以莫须有的罪名加以杀害。

刘伯温就是这样一位功臣。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刘伯温为人正派,疾恶如仇,在任期间,对那些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总是秉公处理,决不留情。刘伯温的做法也得罪了当时的权贵,那些权贵把他视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权贵们少不了在朱元璋面前造谣诽谤刘伯温。本来就生性多疑的朱元璋也开始怀疑刘伯温,进而想杀掉刘伯温。这时,马娘娘就劝朱元璋谨慎行事,免得误杀好人。于是,朱元璋下令要刘伯温三天内交出帐簿备查。

第一天、第二天过去了,见刘伯温毫无动静,他的朋友们都为刘伯温捏了一把汗。到了第三天,那天正好是冬至日,刘伯温左手夹着帐簿,右手提着一只小瓦罐去见皇帝。朱元璋见状感到非常纳闷。于是朱元璋揭开瓦罐盖一看,是小葱拌豆腐,再翻开帐簿一看,帐目清清楚楚。至此,朱元璋恍然大悟,原来刘伯温就像这瓦罐里的小葱拌豆腐,是一清二白的。

刘伯温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所以他的小葱拌豆腐的故事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从此以后,每到冬至那天,南京人都要吃小葱拌豆腐,意指要像刘伯温一样清清白白做人。这也是歇后语“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的由来

除此之外,在老南京的冬至习俗中还有媳妇做鞋敬老、丈人“送冬”祝福、商铺放假等习俗,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已经逐渐消亡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习俗作文:冬至的传说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冬至是我国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各地过冬至的习俗各不相同。

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冬至吃“捏冻耳朵”则是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时,正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耳朵。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习俗作文:冬至的传说

全文共 278 字

+ 加入清单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冬至祭祖习俗作文

全文共 1522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对冬至十分重视。有“冬至大似年”的说法,古人认为冬至阳气生而君道长,是乱而复治之机。从汉代以来都举行庆贺仪式,到了宋代,达到顶峰。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冬至叫做长至或大冬。冬至后一天叫作至后。节日三天,百官朝贺,君不听政,民间三日歇市。北方地区又称冬至为亚岁、小年,同春节差不多,只是没有拜年这一条。据说孟子死于冬至日,乡人非常悲痛。于是,废除庆贺冬至的仪式。

至于冬至祭祖之俗,早在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已有记载。说民间要向玄冥和祖祢供荐黍羊之物。冬至祭祖的记载,至宋代多起来。《东京梦华录》讲京师最重冬至节,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武林旧事》说以馄饨享先。

明清时代冬至祭祖盛行。嘉靖《江阴县志》记载:“节朝悬祖考遗像于中堂,设拜奠,其仪并依元旦。”在宗族制度兴盛的南方地区,祭祖往往在祠堂进行,嘉靖江西《南康县志》:“冬至祀先于祠,醮墓如清明。”福建省流行冬至祭祀始祖的风俗,如万历《建阳县志》说:“是日大族行祭始祖之礼。”福建祀祖用专门制作的粉米圆子。清人冬至祀祖一般是祀于家,祭于墓,聚族而居的南方。往往像清明和中元一样,在家庙祭祀祖先。

冬至作为节候甚或岁首,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祭祖所表达的正在于此。

在我们小时候,冬至是个和过年(除夕)、清明节、七月半一起并重的节日,并有谚语如下:“早清明,晚大冬,七月半的亡人等不到中。”就是说烧纸钱祭祖,清明节那天时辰要早点,冬至这天要时辰要晚点,而农历七月十五更是不能等到中午。每到这几个节日,家家户户都要烧四大碗祭祖,当中鱼和豆腐不可少,鱼即“余”,希望过上富足有余的日子,豆腐意即“都富”。祭祖的四大碗菜也有讲究,首先不能有荤气的东西,比如葱,蒜,韭菜。其次,鱼最好是鲫鱼,不能是鲢鱼,因为鲢鱼无籽(子)。四大碗一般至少有鱼,肉,豆腐,第四种有时是蛋皮,过年则是肉圆子。

祭祖的场合在家里堂屋,要焚香祷告,氛围很是庄重,所以各种细节总是丝毫不敢马虎。祭祖的饭要倒扣,每碗插的筷子数量一至三双不等。小时候,我好奇地问家人为什么这样?家人只是说给死去的家族长辈吃的饭就该这样,至于每碗饭上的筷子数量不等,更是解释不清,是上代人传下来的规矩。祭完祖先的饭菜要在灶上回过热气后才能吃。

祭祖的八仙桌的面板的纹路要东西走向(平常使用时候则是南北走向)。南面烧纸、拜祭。烧纸钱时,大人要求我们不能说话,不要乱跑,说这时亡人只在吃饭,不能打搅他们。还有一些小的细节,比如这一天不能打坏饭碗等。当然,更重要的一点,祭祖必须由男子进行(我想,这也许就是农村重男轻女的原因之一吧),所以没有男孩的家庭,必须得招赘女婿,行驶儿子祭祖的义务。

我们家祭祖,父亲健在时,由父亲主办,父亲去世后就由哥哥们操办,上饭、插筷子、点蜡烛(小时候没有蜡烛,就点煤油罩子灯)、依次磕头、烧纸钱、回锅饭,一家人再吃饭。回来,我在城里安了家,清明节、过年前肯定要回家上坟、敬亡人,过大冬就没有回去过,生活在楼上也没有敬过亡人。这样一个场景:焚香烧纸的烟火缭绕中,一个孩童平神静气,满脸肃穆,对着桌子三叩其首,这对于孩子是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后人不能忘根。

我们住进了城里,我及将来孩子可能会不知道房子哪里是正南正北,也不会有大大的八仙桌。即使一切从简,想办法焚香祭祖,我的祖先又怎会知道,在某个钢铁森林的小盒子里,有他们的子孙在此祭拜?因此,我就一直没有给他们遥寄过纸钱,只会在清明节、年前,带着妻女把纸钱送到坟堆上烧。对我的孩子来说,我更不知道他们以后连我们这些精简了的动作还做不做?也不知道是否能将这些祖祖辈辈都有的烙印继续在她身上刻就下去?如果是,这是否是种迷信,或者是种自私?如果不是,这又是否会让她从此失去了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冬至作文:冬至祭祖500字

全文共 36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我国二十四节气里的冬至,冬至也有小年之称,是一个团圆的日子。

我们早早地起了床,奶奶提议把外曾祖父接过来一起过冬至,于是,老爸二话不说就带着我和奶奶去接外曾祖父。回来以后,正在烧饭。我就看了会儿课外书,看完了书,饭菜正好都烧好了。可是,这些不是给我们吃的,而是给老祖宗吃的。老祖宗吃完我们才能吃。

不过,在吃饭前,要先拜祭老祖宗,要磕头。爷爷先磕,然后爸爸,最后我。磕完头就是烧纸钱。我和爷爷一起烧纸钱时,烟熏的我连眼睛也睁不开了。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用水往脸上抹几下,这样就不怕烟了。

轮到我们吃了,当然不是同一桌饭菜,吃的时候,我吃了两个蛋饺,一小半碗饭。

吃完饭后,我看了会儿《爸爸去哪儿》的重播,然后我就来写周记。因为我在老家,而且要吃完晚饭去苏州,所以我现在就先把周记写完。终于写完了,可以玩了。

今天真是一个美好的冬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冬至,妈妈一大早就忙活开了,又是和面,又是调肉馅儿。妈妈昨天就说过冬至必须吃饺子。可是为什么要吃饺子呢?我起床后趁妈妈不注意,悄悄来到书房打开电脑,我要找找答案。我在百度里点搜索“冬至的来历”,一下子搜出来好多关于冬至的信息。一一读过后我才知道,原来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啊。传说是这样的: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我故意问妈妈“妈妈,你知不知道今天吃饺子是为了纪念谁?”妈妈摇摇头。“告诉你吧,是为了纪念治病救人的‘医圣’张仲景。这都不知道!”我得意地说。妈妈也有不知道的时候,我暗自高兴地想。从网上我还学会了一首关于冬至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朋友,你知道为什么冬至要吃饺子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清明节习俗作文600字清明祭祖

全文共 712 字

+ 加入清单

三月中旬里的一天,我听见爸爸和奶奶商量清明去上坟的日子。我就说:“我也要去。”爸爸答应了。我高兴地跳着说:“我可以去上坟喽,我可以去上坟喽!’’姐姐听见了急忙大声说:“我也要去。”奶奶也答应了。

4月4日我们期盼的日子终于来了!早上,我们把上坟的东西准备好就出发了。走了一段柏油路,再走一段沙石路,就进入了林间小道。路两旁长满了松树,走了十来分钟就来到坟地了。我问爸爸:“为什么要来上坟啊?”爸爸说:“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到了今天,清明节祭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听爸爸一说,我才知道清明祭祖的含义!我好奇地说:“我们祭拜的人是谁?”爸爸说:“是爷爷的爸爸,和爷爷的爷爷。”爸爸一边说一边忙开了,大人们除草的除草,摆东西的摆东西。我和姐姐一边吃东西一边东张西望。我们看见了很多坟,远处有人家,还有连绵起伏的山峰,然后爸爸叫我去磕头,我看见坟前摆了很多美味的食物,有鸡头、鱼等丰盛的菜,有水果,还有糖果。我一边磕头一边流口水,心中想着:“老祖宗,可要保佑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哦。”爷爷在一旁烧香纸,祭拜完毕,挂好纸,我们就走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们在树下休息了一会儿,一边吃东西一边玩。我们还摘了许多野菜呢,有酸苔、刺苔、还有蕨菜……爷爷说:“我们小时候,没什么好吃的,这些野菜可是我们的主要零食。看看你们现在要啥有啥,想吃什么有什么。”听了爷爷的话,我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逝者安息,生者可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呀!

以上就是出国留学网节日周记栏目为你带来的《清明节习俗作文600字》,希望对你的写作清明节习俗作文600字周记有所启示,写出好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冬至的习俗作文素材

全文共 728 字

+ 加入清单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冬至的习俗 作文素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高三关于寒衣节祭祖的习俗作文

全文共 813 字

+ 加入清单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汉族民间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因先秦的迎冬礼仪脱胎而成

据《礼记·月令》记,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不过这种观点只能停留在推论上,因为有关汉族民间于十月初一"烧献""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记载,直到宋代才出现于文人的风土记述中,如果说寒衣节是先秦时就形成的,那就很难对这么长一段时间内的记录空白作出合理解释。所以,也有人推断寒衣节俗的形成不会早于宋代。

朱元璋“授衣”传说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冬至习俗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比如说:书法、美术、春节、端午节……前几天刚过了冬至

冬至吃水饺有一个传说故事,我给大家讲讲听。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有了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那天,爸爸妈妈提前下班回家包饺子,我只是在一旁看。爸爸擀皮妈妈包,我看到爸爸在用力的擀着水饺皮,一会就擀了一堆,妈妈也不闲着,灵巧的双手一捏,一个圆嘟嘟的饺子就出来了。正在大家忙的不亦乐乎的时候,哧哧的声音惊动了大家,原来是锅里的水开了,下水饺吃了,我高兴的喊着。

不知道为什么,妈妈还留了一碗水饺没有下。

第二天我才知道是留给住校的堂姐。堂姐没有了爸爸妈妈,周末住出国留学网在我家,妈妈来照顾她,妈妈说既然姐姐住在我们家,那就是我家的一名成员,什么东西她都应该有一份。

这个冬至,是充满温馨的,饺子里都有一种温馨的味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冬至的习俗:现代民俗

全文共 206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如江浙、闽南一带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来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冬至的习俗_250字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冬至,妈妈说要吃饺子,冬至吃饺子是我家乡的风俗,早上吃过饭妈妈和我就去超市买包饺子用的材料。有鸡蛋和韭菜,买完菜回到家妈妈就没闲着,就开始剁馅,然后我就学妈妈以前的样子,开始和面。因为是第一次和面,首先我把一碗面倒到盆里,浇上温开水就开始和起面来,看起来有模有样的,可是完全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不是水少了,面太干了,就是水倒多了,和的面就变稀了,反复了好多次才把面和好,但是和的面却太多了,恐怕我们一中午都吃不完,这时,妈妈的饺子馅也剁好了,我们就忙活起来,开始包饺子了。

饺子在妈妈的教导下,似像似不像的都包好了,最后终于吃上了,我自己包的饺子。

真是开心的一天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冬至的习俗

全文共 398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得好,睡觉要睡冬至夜。

因为,在冬至这一天里,白天是最短的,夜晚是最长的。冬至的习俗有包饺子。在12月22日那天,我、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一起在家里包饺子。我们先把手洗干净,再把奶奶早已准备好的肉馅从冰箱里端出来。接下来,就可以开工了。

我先把皮放在手里,再用竹筷夹一点肉馅,放在皮的中间,然后用手指轻轻地蘸一蘸碗里的清水,把皮的周围一圈给湿润一下,然后,把皮对折,用手使劲地捏紧。这样,一个饺子就大功告成了。“太棒了,我的小笼包完工了。它看上去好像扎着一株洋葱辫似的,非常可爱!”“包好了饺子,该烧饺子吃了!”奶奶拿着锅说。一个个样子像弯月一样的饺子,都到了一个热气腾腾的“温泉”里。他们有的在水里翻滚,有的在水里游泳,还有的在泡“温泉”。一个个饺子烧好了。我、爷爷、奶奶、爸爸还有妈妈,几个人围成一桌,都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哇!奶奶烧得饺子真好吃!”我赞叹道。

今年的冬至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冬至祭祖习俗作文

全文共 1083 字

+ 加入清单

冬至节缘于上古的“腊祭”,究其实是缘于古人的原始信仰。古人因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于是就把它们归于上天神灵的操控,认为春风夏雨、秋霜冬雪、星斗河汉、日蚀月亏、大旱洪荒、海啸地震等自然现象,全都是上天神灵所为。因此,古人特别重视以祭祀活动来娱神祭天,祈求上苍与神灵的保佑。从宗教的角度看,冬至祭祀其实就是古人娱神祭天的一个盛大的宗教节日。

冬至节的祭祀,重要的内容就是祭天祭神。冬至之日,历代王朝都要行“贺冬”之仪,举行隆重盛大的祭天祭神大典。祭祀活动场面宏大,一般都是在郊外举行,因此又被称为“郊祭”。

至明、清时期,祭祀活动在古代祭祀的基础上,更加神圣化,更加隆重。为此,明永乐十八年(一四二○)在北京南郊建造了天坛。天坛规模宏大,中央为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东北为牺牲所,西南为斋宫。此后,冬至祭天大典都在天坛举行。祭天活动十分隆重,冬至前一天,皇帝移驾斋宫,进行沐浴,次日在圜丘举行祭天大礼,所用牛、羊、猪、鹿都是在牺牲所专门饲养的。祭天时,必须穿祭服,升火悬灯,乐奏钟鼓,唱迎神曲,请神牌,行大礼,祈求天神保佑国泰民安。

冬至祭天祭神演进到唐宋时代,在民间逐渐演为祭祖的活动,叫“祭冬”或“拜冬”,并成为祭祖的节日,久之则演为传统民俗。冬至祭祖的形式分两种:一种是室外祭奠,另一种是室内祭奠。

室外祭奠,在祖先墓地举行。俗传冬至动土百无禁忌,而其它的日子则不宜随便“动土”因此,人们多选择在冬至这天给祖坟添土或竖碑,传说是给祖先整修居所。添土竖碑后,再在墓前摆符盘,点烛、燃香、烧纸、放鞭炮,向祖先鞠躬行礼致敬,以缅怀祖先功德。

室内祭奠,则在家祠举行。冬至日头天晚上开始,事先在宗祠设香案,摆供品,供三牲(猪、鸡、羊或鱼)。到晚上十一点钟左右,由族长或德高望重的长辈主祭,领合族男丁,敬香,上灯,敲磬,鸣炮,按辈分长幼依次拜祭,行三献礼,读祭祖文,祈求全族福寿康宁。

无论是室外祭还是室内祭,祭祖过程中都有聚餐的风习。北方人作兴冬至这天吃饺子、馄饨,南方人作兴喝红豆粥、吃汤圆。

冬至祭祖,不仅在民间,汉传佛教界也承习了这个传统。明代佛教著作《三藏法数》上说:“冬至,则一阳初生,履长之始。是日持斋修道,即能致福也”。冬至这一天,佛教寺院多举行祭祖法会,僧众也要前往祖师塔墓、祖堂祭供历代祖师大德。有些寺院为方便信众,还要特设功德堂等,为信众提供放置祖先牌位的处所,以供超荐。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是华夏民族承传了数千年的传统。千百年来,冬至祭祖的民风民俗,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至今仍广泛流传。浙江杭州等地民间至今仍盛行冬至扫墓。广东潮州则作兴冬至上坟“挂冬纸”。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冬至习俗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冬至这一天,长沙又叫做“冬节”。

长沙民间以冬至为起点,九天为一个时间段,作有《数九歌》曰:“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里);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冰柱);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过春节);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赞春、送财神);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

由于冬至曾为农事节气之首,有其特殊内涵,史称冬至为“亚岁”,长沙俗谓“冬至大如年”。冬至前一天叫“小至”,小至之夜,旧有全家团圆聚晚宴,叫“二除夜”或“冬除”;有的晚宴上吃馄饨,馄饨与“浑沌”谐音,意谓冬至为开天辟地的纪念日,取“浑沌初开,乾坤始奠”之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