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倪萍电影美丽的大脚(汇总20篇)

浏览

507

作文

48

篇1:倪萍美丽的大脚观后感

全文共 864 字

+ 加入清单

看完后我一直在深思,是什么练就了这样的人?曾经的我,也报有这种梦想,希望能够有机会去边远穷困地区支教,我问自己,真的有那样的勇气么?你真的能适应那样的生活么?我不敢回答,真的,缺水、缺电、恶劣的天气、匮乏的物质匮乏的精神、茅房、一下雨就漏的房子,我由衷的钦佩起这些从城里去的志愿者。

可我真的被这帮乡村孩子与老师身上的那种生命力所打动,漫天黄沙,遮掩不住他们身上梦想的种子所散发出来的阵阵光芒。张美丽,这个普通的乡村教师,是什么支撑着她像母亲一样无私的爱着这些孩子?夏雨,这个城里来的年轻姑娘,是什么支撑着她有这样的勇气放弃家庭和成立去接替张美丽?难道不是信仰么?人常说,中国人最缺的就是信仰,精神世界的泛滥和没有依附,导致了一系列道德、行为的颓靡与飘忽,其实信仰说白了,就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一种思想上的鼓动力和压迫感,对于张美丽和夏雨来说,如果没有信仰,是什么能支持着他们走的如此的坦然与坚定!

下午在饭桌上听到高层们谈论他们的创业,他们曾经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与浮躁,所拥有的只是青春的资本,可是他们有梦想,有相信自己定会成功的信念,有对成功与梦想的强烈渴求,为了事业为了成功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他们可以在所不惜,几十年如一日,一切的物质困境、一切的艰难障碍、一切的与自己性格和脾性不适合又必须去做的事情,与成就的喜悦和热忱比起来,就如同太阳下的一缕清烟,吹口气便散了。这或许也是信仰不是么?

觉得自己的人生总是单调且乏味的,或许我缺少的就是信仰么,可是我的信仰是什么?我渴望寻找张美丽的信仰,想感受那种环境下人的潜能与心理状态,我也渴望寻找这些成功人士的信仰,想感受这种精神世界的满足与充实,可我不是他们,我谁也不是,我对这些事情的热忱好像还没有达到可以放弃一切的地步,那我的信仰究竟在哪里?

12月的冬日,我抬头望天,天空是朦朦的灰,一如我的心情,写字楼的上半截净沐在阳光下,暖暖和和,下半截却在阴影中冰冷。我穿过马路,站在公车站牌下,一抬头,阳光刺眼,可我要去的方向却背向阳光。也许人生就是这样,你总在寻找,其实阳光一直在你身后。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电影美丽人生的观后感

全文共 726 字

+ 加入清单

前几天,我们高学段看了一部名字叫做“美丽人生”的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了犹太青年基度和好友一起驾车来到一个小镇准备开一家小小的书店,旅途中邂逅了美丽的女教师朵拉。两人好事多磨,终成眷属。可是好景不长,基度和儿子因为是犹太血统被强行送往集中营。朵拉虽然并没有犹太血统,却为了能和儿子丈夫在一起,毅然和他们同行,在集中营里,他们被分开关押。基度不愿意让他儿子的心灵蒙上悲惨的阴影,在惨无人道的集中营里面,他骗儿子这只是一场游戏。他以游戏的方式让儿子的童心没有受到任何的伤害,自己却悲惨的死在了纳粹的枪口之下。

电影中有一次儿子对商店门上写着“犹太人与狗不可以入内”百思不得其解,这时,聪明的基度只对儿子讲:“因为他们不喜欢啊,就象前面的商店不喜欢中国人和袋鼠进入,而再前面的商店不喜欢印度人一样,别人不喜欢你有什么办法,明天我们在我们的书店也挂上一个牌子怎么样?上面就写我们不喜欢的东西。”我觉得基度的回答非常有趣,可纳粹毁掉了这祥和幽默的氛围。父亲不愿告诉自己的儿子是因为他们身上流淌着犹太人的血液就必须遭受不公平的待遇。他告诉儿子他们是要去旅行。这一幕给我的印象异常的深刻。

美丽人生中,主人公的一生是美丽的。他的家庭是完整的,他为了让家庭尽量完整而牺牲。他儿子的人生也是美丽的,他幽默的父亲用他的风趣让他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基度妻子的人生也是美丽的,幽默的丈夫和快乐的儿子让她的一生充满了喜悦。认为自己快乐,就是真正的快乐;认为自己幸福,就是真正的幸福;认为自己的人生美丽,自己的人生就是真正的美丽。心态决定一切,心态好就是一切好。只要拥有好的心态,任何人的人生都可以美丽。

美丽人生,这部电影深深的感动了我,我也深深的喜欢这部电影,希望大家的人生也是美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二美丽人生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651 字

+ 加入清单

看过美丽人生这部电影,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看多了太没营养的电影,这部电影真的是部好电影。

刚开始看就被逗乐了,这就是所谓的人物刻画吧,通过主人公追求妻子是一系列滑稽的表演也证明了他真的是一位非常聪明乐观向上的青年,虽然他是一位并不能被世界所接受的犹太人。

犹太人的高智商是众所周知的,这样的一位青年自然能够得到他的“公主”的青睐,他是幸运的,因为遇到了这么一位美丽且善良的女性,德国纳碎营这样如人间地狱的地方,她也并没有抛弃她的丈夫和儿子,而是选择一同前往。这部电影主要是讲父爱的,那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位伟大的.父亲。

善意的谎言,是的,我想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的,可背后是要付出多少的代价,他一面要面对着繁重的体力劳动,要时刻担心随时到来的死亡的恐惧,还要绞尽脑汁的呵护着孩子幼小的心灵不受到风吹雨打。

提到这个孩子,我想到了我们中国的小萝卜头,也是那么一位坚强的孩子。同样是生活在敌人的阴影里,圭多为乔舒亚用爱编织了一张保护网,乔舒亚没有去“洗澡”而死掉,还穿着干净的衣服,还能混到德国孩子里去吃可口的点心,最后把生的希望也留给了自己的孩子。他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可敬可佩,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生命的延续,更是对美丽人生的希望。

我想,主人公的人生信念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在那个年代,身为一个犹太人,万事皆难,他的生存艰难是无法想象的,他却打破了世俗的观念去勇敢追逐他的爱情,去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他一直都坚强的活着,像是一株向日葵,总是能让人感到温暖。乔舒亚是幸运的,他的人生也会是爸爸妈妈美丽人生的延续。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电影美丽人生观后感

全文共 3892 字

+ 加入清单

与其说你有感于一部电影的情节,还不如说电影触动了你的情节,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为这部影片写篇观后感是非常必要的,用机灵追求情爱,用机智释放父爱——电影《美丽人生》观后感。不管评论的时效性,抑或自己的言论水准,只要是自己的感受,都是有价值的。评书、评史亦是如此。

看电影要看到三个维度:传播的资讯,即故事中的历史和情节;呈现的美感,即表现手法及与主题的切合度,剧本、逻辑的流畅性,影像、场景、音乐和演员的美感;触动的思考,即电影引起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电影中一些理念对生活的指导。《美丽人生》在这三个方面都可以说是电影中的闪亮明星。

《美丽人生》是一个悲剧时代的美丽故事。

1939年,意大利被二战的阴影笼罩着,有一个犹太青年,生性乐观,对生活寄予了美好的希望,他叫圭多。他和好友菲鲁乔从乡间来到阿雷佐小镇谋生,几次与多拉的意外的邂逅,让二人萌生感情。经过圭多机灵的争取,最终他用乐观、幽默的气质,一系列神秘浪漫色彩和不失时机的表白打动了多拉,圭多骑着白马在订婚宴上带走了 鲁道夫的未婚妻,带回了自己的新娘。圭多有了个乖巧可爱的儿子乔舒亚和梦寐以求的书店,一家人幸福美满。在乔舒亚五岁生日这天,圭多和乔舒亚父子被纳粹分子送上通往犹太人集中营的火车,没有犹太血统多拉也跟上了火车。圭多不愿意让儿子幼小的心灵从此蒙上悲惨的阴影,在惨无人道的集中营里,圭多哄骗儿子这是在玩一场游戏,遵守游戏规则的人最终能获得一辆真正的坦克回家。当解放来临之际,圭多某夜趁乱寻救妻子时被纳粹发现而杀害。乖巧的乔舒亚,遵循着父亲圭多编制的规则,保存了性命,更保存了乐观、开朗、纯真的少儿天性,最终也喜剧性得坐上坦克和母亲相见。

看到乔舒亚看到坦克喊出“It’s true!”、“We won!”的时候,我无法控制自己的眼泪,任凭自己泣不成声。 一个世界性的话题,着眼于一个家庭的视角;一个悲剧性的题材,表达的却是温暖的父爱。在《美丽人生》中,你感觉不到二战“纳粹集中营”的沉重,原因有三点。第一、前50分钟渲染了浓厚的关于追逐爱情的幽默和浪漫主义色彩。第二、后半部分是浓浓的父爱和对游戏的兴致盎然。这两点都得益于圭多的机智。我想区分一下 “机灵”、“机智”、“智慧”三个词语:机灵更多的是临时的小聪明;智慧更多的是用来形容沉稳、淡定、儒雅、仁和、大智若愚的人物形象,偏向于静态;而机智,兼容了两者的特点,智慧不失灵活,灵活中体现大道理。实际上,对于影片中一个而立之年,刚刚娶妻生子的男子来说,机智是对他最高的评价。第三、电影的场景规避血腥暴力,钢琴音乐愉悦欢快,主人翁一家三口的表情极富乐观的感染力。

一、用机灵追求情爱 影片在乔舒亚出生之前的篇幅有近50分钟,爱情也是一个表现主题,人生并不是只有为人父母的角色。爱情因为圭多的机灵而美丽。

缘分一半是命中注定,一半是主观努力。圭多和多拉修成正果经历了六次相见,前面两次是上天的安排,后面三次是圭多的争取,最后一次则是两人的情投意合。这六次分别是:“天上掉下个多拉妹”、“自行车转角摔倒的刹那”、“广场上窜出的招呼”、“冒充学校的视察官”、“上错轿车后的约会”、“订婚宴桌下的深情一吻”。

“上错轿车后的约会”是六次见面的高潮部分,也是圭多在多拉面前把幽默和浪漫发挥得淋漓尽致的部分,正是这次成功的约会,圭多才顺理成章赤裸裸地向多拉表白,观后感《用机灵追求情爱,用机智释放父爱——电影《美丽人生》观后感》。我们看看圭多是如何展现一连贯机灵的?圭多听到鲁道夫去开车接多拉的对话后,马上借了好友的车,抢先一步让多拉误上了自己的车,等多拉发现上错车后,将错误怪给多拉,让多拉强化这是一种缘分。在车开到阶梯制动后,圭多用方向盘和靠枕组合当伞,用红毯子顺着阶梯铺下去,加上圭多描绘的故事,二人踏的不是红地毯,踏的是浪漫。多拉聊到自己习惯对父亲千依百顺时,圭多见走到“Mary,the key! ”的地方,故意沿着话题翻译多拉的讲述,说多拉就想抽屉,关键是钥匙。于是导演了从天而降的钥匙的神秘情节,当然,神秘是对于多拉而言的。说到吃冰激凌,问什么时候吃,圭多看见李医生,知道他会迎上前来解答之前的谜语。于是圭多故意说让Mary派人决定什么时候吃冰激凌,果然李医生过来说了一句“7 seconds ”,多拉就愣住了。圭多把多拉送到家门口,圭多看见头上帽子的主人后,把话题引到淋湿的帽子,让多拉顺势向Mary求干帽子,当然圭多头上的帽子被换了回来,多拉楞呆了。这一回,多拉感受到神秘的力量,一个女人对情感的感性被彻底激发出来。这就是圭多的机灵,能把不同事件联系起来,给多拉制造神秘感,给观众制造幽默感。就也是我们常说的控场能力。

在浪漫的影片里,抢婚是一个常见的场景,如《毕业生》、《三个白痴》,那些美好的爱情似乎要经过一番闹腾。在“订婚宴桌下的深情一吻”后,多拉把自己交给了圭多。圭多的机灵永远突破你的想象,他骑着叔叔的被涂鸦的白马,若无其事地进入宴会大厅,让音乐响起,接过啤酒递给多拉的未婚夫鲁道夫,让大家以为这是宴会的一部分。然后“白马王子”在掌声中接走了自己的公主。整个过程不急促、无暴力,相比其他几部电影的抢婚,圭多是不是更机灵、更从容呢?

二、用机智释放父爱。 在回顾故事之前,先讲讲父母关爱子女这个话题。《古文观止》里收录了篇《触龙说赵太后》,其中讲到“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我认为计深远有两种形式:第一是要有劳有功,图个安身立命的心安理得,说得直白点,就是磨砺心智,吃点苦头,最好建些功业;第二是有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能看到人生的美好,并以爱人之心度人生。这两点共同构建良好的情商(EQ)。事实上很多的家长能认识到第一点,这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认识到第二点的并不多,小孩子的心灵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超我”或是“本我”,而是一块未开垦的田地。每个人的人格特征都被经历的塑造,这些记忆都会被一种情绪记忆着,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圭多的父爱表现本身是机灵的,基于父爱这个话题及其深远的影响和严肃性,我才认为圭多是用机智释放父爱,而不是简单的机灵。

看过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和《阳光小女孩》是否还记得电影中父亲呵护孩子心灵而不顾自己颜面的父亲?前者的父亲借宿厕所时编织了的恐龙和洞穴的故事,后者的父亲克服一切困难让女儿在台上自信跳完“特别”的舞蹈。为了不让负面的情绪和糟糕的现实污染孩子的记忆,不让孩子有担忧和恐惧,我们看得见的是他们吞咽眼泪,看不到的是他们需要多少勇气?在父爱面前,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

让我们回到故事情节中,下火车后,在分组排队准备进入牢房的时候,圭多开始给乔舒亚编织故事,这是参与一个大型游戏,圭多一下子想不出儿子询问的游戏奖品,圭多的叔叔帮忙圆场说一等奖是坦克。进入牢房,当纳粹需要翻译时,不懂德语的圭多“当仁不让”地做了一回翻译,用监狱军官的口给乔舒亚讲解游戏的规则,狱友听得瞠目结舌,乔舒亚听得兴致盎然。圭多特别机智地讲述三种情况会扣分,以控制乔舒亚的情绪和行为,以免不能满足乔舒亚的需要而露出破绽。游戏规则编织得非常全面,而且预测了可能的风险。话又出自军官的口,对于乔舒亚而言,可信度非常高。

在乔舒亚知道其他孩子被处死的时候,他开始怀疑父亲的话,开始厌倦那间牢房,想见妈妈想回家,圭多通过“愿景描绘”法成功地对乔舒亚进行循循诱导。儿子执意要走,圭多装出行李准备出发,同时告诉乔舒亚目前我们是687分是第一名,放弃了实在太可惜了。然后故意告诉室友巴图坦克收尾工作的注意事项,描绘诸多坦克细节,让乔舒亚信以为真。这时让乔舒亚觉得离成功很近了,此时放弃非常可惜,更渴望见到坦克。同时,为了切实化解乔舒亚的怀疑,圭多带乔舒亚看了集中营工作人员孩子玩捉迷藏的现场。这里圭多的说服技巧有三点值得学习,一是描述细节,二是借用第三方,三是持续跟进、巧借证据,四是描绘愿景。前三点化解怀疑,最后一点激发欲望。

当乔舒亚不小心说出“Thank you”后,一个侍者开始怀疑并去叫负责人,圭多此时教其他孩子学习说“Thank you”,让工作人员以为孩子是刚学的外语,顺利化解危机。这也是圭多的机灵。

当圭多去寻找妻子被抓后,死亡已经在召唤他了,经过乔舒亚躲藏的铁箱时,圭多向乔舒亚保持笑脸、眨眼,并大摇大摆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动作,实际上他正迈向葬身之地……

《美丽人生》的编导演罗伯托·贝尼尼的父亲Luigi Benigni原来是农民,做过木匠、砖瓦匠,1943-1945曾在纳粹集中营呆过两年。罗伯托·贝尼尼便是在他父亲的经历的基础上进行《美丽人生》的创作,《美丽人生》由罗伯托·贝尼尼自编自导自演,加上罗贝托·贝尼尼也是意大利著名的喜剧演员,再加上《美丽人生》最后一句独白“This is my shory;this is the sacrifice my father made;this was his gift to me ”。凭此四条推测,罗伯托·贝尼尼的喜剧性的人格又受到父亲的积极影响。

有这么一个经历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会有什么不同呢?一定要正面回答的话,我很难衡量和例证。但是我想他会避免一些东西。我们知道《天龙八部》里面有个庄聚贤,他就是亲眼目睹了自己父亲和叔叔败给乔峰而后自杀的情景,后来庄聚贤的在遇到阿紫之前,满脑子都是报仇。看过《三个白痴》的朋友知道,三个主人翁中其中拉杜就是缺失心理呵护的受害者,受制于家庭困窘的压力,读书总是想着贫穷的家境、得病卧床的母亲、迟迟未嫁的姐姐……自卑压抑,思维短路,好在有好友兰彻的启发。我想这样的例子,无论现实和银屏大家都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关于电影美丽村官的观后感

全文共 2238 字

+ 加入清单

美丽村官》影片讲述了大学生刘丹到陕北缺水山区当大学生村官,在看到村民赵香梅为吃水而遭受凌辱后深受触动。下面是语文迷网整理的电影观后感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美丽村官的观后感1:

梦是一种欲望,想是一种行动。有梦想才有追求,在许多人把目光瞄准比较容易挣钱的沿海发达城市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却把目光投向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农村,到那儿去当“村官”,带领那儿的老百姓修建水窖、铺设集雨场、打深井找水,在那儿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她就是陕北山区大学生村官刘丹。她给我们留下的是太多的想不到,想不到她竟然放弃优越条件,选择艰辛,扎根基层。想不到,她工作起来什么也不怕。想不到,她为了救人牺牲自己……

刚来到自己工作的岗位,工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由于是城里人,他们对这个大学生根本不放在眼里,工作中虽然不为难,但也不是很配合。面对这样的情景,一个没有背景的外乡人,硬是凭借自己倔劲和智慧,凭借自己一颗一心为民着想的诚心,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勇气和一股敢担当不怕苦的精神,开辟了一片天地。梦想,是一个目标,是让自己活下去的原动力,是让自己开心的原因。刘丹在这样做着。她一边深入群众,一边发动群众,克服种种困难,修建水窖、铺设集雨场、打深井找水,解决村里水危机,为当地百姓谋取福祉。做大学生村官,就是要善学习、求发展,融入群众、赢得认可,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和带头人。

归根到底,就是真正把群众当亲人,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为群众真心诚意办实事,解难事,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通过观看《美丽村官》,我深刻体会到:她用实际行动诠释怎样密切联系群众,怎样才能与群众建立血肉联系,怎样才能让群众发自内心的称赞。谱写了一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壮歌。

美丽村官的观后感2:

《美丽村官》影片主要讲述的是大学生刘丹考取陕北缺水山区的村长助理,看到村民赵香梅为吃水而遭受凌辱后深受触动。于是,她发动群众修建水窖、铺设集雨场、打深井找水。这部影片给我带来震撼,美丽的刘丹最后为了别人牺牲了自己,作为村官中的一员,我深感自己做的远远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努力,为我村群众的幸福生活而努力。

在其位谋其职。刘丹的事迹告诉我,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就要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做事,才对得起老百姓的信任。陕北山区地理环境恶劣,大多老百姓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思想落后,想要脱贫致富绝非易事。可只要看到乡亲们露出灿烂的笑容时,她觉得一切都是值得对,再苦再累,她也无怨无悔。这是我学习的榜样。

心系群众,竭诚为民。在刘丹的心中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我要学习她能够从村里琐碎的小事做起,不怕困难、不畏艰辛,同村民共患难,真的很难的。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对全体基层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我们的基本要求。要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尽职尽责为群众办实事,竭尽全力为群众解难题,以周到的服务和先进的意识为群众排忧解难。

用青春奉献农村。刘丹告别繁华的都市,承受亲友的不解,背负使命,怀抱理想,用稚嫩的肩膀担当起一个村的重任。用真诚用该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百姓的爱戴。把大学生村官的架子放下甘当小学生,把笔杆子放下拿起扫帚子,把村官头衔放下与百姓为友,从小事做起,从原点启航,甘于寂寞,甘于平凡,乐于奉献。

我更加的明白了当一名村官的意义,那就是实实在在的为百姓谋福利。

美丽村官的观后感3: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电影《美丽村官》对我产生很深的触动。我看到了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扎根农村的坚定信念,看到了她服务百姓的真诚。这种信念和真诚体现在曲折、苦涩而又执著的过程中,这种真诚体现在与村里的人和事冲突和融合中。我还看到了刘丹在磨砺中成长,从刚到村里满怀信心地跟在村主任后面做事,到自己独当一面。从百姓的怀疑到百姓的拥护,让我都感觉到刘丹在成长在进步,这也是我要向刘丹学习的地方。

坚定的信念。睡在村委会简陋的床上,摸着墙上厚厚的灰,刘丹没有抱怨没有后悔,而是对自己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既然自己选择要当村官,就一定要干出个名堂来,我要向所有的人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我会坚持自己的信念,只要自己不认输就一定能赢。”基层工作虽然没有轰轰烈烈,但是做好自己的本分,为了自己选择的路直面困难,坚定信念,就是一个勇者所为!也是我们每一个村官该学习和具备的品质。

不畏艰辛。电影里的主人公付出巨大艰辛,真心实意地为民办实事,才取得那样的成就。宿豫区对我来说是一直生活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全新的起点,这里的每张面孔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基层每项工作都是我从未接触过的,但是,因为我们是“80后”,我们年轻,我们有激情,我们有闯劲,我们有想法,我们只要想干、肯干、真心干,一定能排除万难,最终取得群众的信任和肯定。

执着梦想。主人公刘丹是村里的助理,但是却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那么多不平凡的事,帮助村民完成吃水梦想,终于得到村民们的认可,一步步的实现着自己的梦想。“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广,社区虽小,五脏俱全。”在这片小天地,也有我们当代大学生村官施展才华的空间,工作已经好几年了,我逐渐成长,视野也渐开阔,过往的经历更加坚定我踏实走下去的决心,同时也明确了我的方向,我只有规划好今后的工作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沿途的风景才能更加绚丽多彩。

农村广阔天地特有的生活磨砺,基层领导岗位特有的工作锻炼,把我们与祖国、时代、基层群众联系在一起。我们一定能逐步走向成熟,从而实现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信仰价值,坚定信念、不畏艰辛、执着梦想,在基层社区谱写出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美丽的大脚观后感

全文共 1009 字

+ 加入清单

看过《美丽大脚》这部影片后,有一种复杂的感觉涌上心头。带着幽默的、感人的情节,使人陷入一阵阵沉思。一群黄土中长大的孩子,一位将“千里迢迢”念成“千里召召”的稍有些文化的无私的中年女教师,一位北京的已婚的年轻女志愿者。将封闭贫穷的人们渴望知识的心慰藉。

为了她的娃们,她可以不吃不喝,不爱不嫁,乃至将生命奉献,多么纯朴的黄土人啊!

为了那些娃们,她暂放繁华大都市的生活,放弃腹中的小孩儿,与丈夫几乎离婚,虽然最后她再也没回过那个黄土坡,但她付出的已经足够多了啊!热心又无奈的女子啊!

当天空轰轰作响,正在上课的孩子们如发生地震一般慌忙却又镇静,搬出了所有能用来盛水的器具,摆在地上,等待着下雨。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每个人都仰着脸望着天,等待着雨水的降临,好洗一把脏兮兮的脸。

黄土为衣,黄沙为被,气息中也泛着黄沙土的味道。

不知在黄土坡上滑土而下的感觉是痛苦还是快乐?也许从那脏兮兮的落差中有所缓解或是享受。里面有这样的一个情节,张老师让孩子们用“千里迢迢”造个句子。学生王大河说:“夏老师千里迢迢从北京来,张老师打水给夏老师洗脸,夏老师洗完脸的水张老师给我们洗,我们洗完脸给驴子喝,夏老师很高兴,我们很高兴,驴子也很高兴。”多么长,多么朴实的句子啊!在那里,水就是生命。

当地的富人赵面粉为他的母亲大办阴寿,张老师趁机带着她的娃们去说服赵面粉捐钱为娃们买一台只是从夏老师那儿听说能增长知识的电脑。可恶的赵面粉将张老师嘲笑了一番,又以一句“喝了这瓶白酒,电脑的事儿好商量”来推脱,可是无私的张老师却一口气喝下了从未喝过的整瓶白酒,为的是给娃们弄一台她们不曾见过的电脑。为了她的娃们,什么屈辱都能受。

夏老师带着张老师和娃们来到北京,望着川流不息的各种各样的汽车,黄土人的眼球转不过来了。他们见过的最好的车,不过是王放映员的摩托车。最后由夏老师的丈夫联系,黄土人的富产、特产——土豆终于可以运到外面换成钱了。张老师就这样成了导购员。

对黄土人这是福,而对张老师,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一次运送土豆的途中,三轮车卡在火车道上开不走了,火车的鸣笛声越来越近。张老师睡着了,躺在土豆上睡着了。屏幕晃了一下变黑了,都知道,车祸发生了。

张老师在苏醒不久后笑着闭上了眼睛。一阵风吹来,张老师的灵魂,随风而去……

那么善良的张老师,就那样没留下一点,走了。

都说上天眷顾有情人。可她与王放映员的爱,却偏偏没有得到眷顾。

都说好人一生平安。可她走时没带走一片云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美丽人生电影的观后感

全文共 1142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一部电影美丽人生》。故事的情节非常的简单,但是很多的细节都很感动我。结局更是令我感受颇深……

故事是发生在二战时期意大利的某个城市,主人公是个犹太人——基度。基度和他的朋友从乡下开着一辆破车来到城市里(车是他朋友的爸爸那里偷出来的),他们对这个新的城市充满了好奇和美好的期待,

在这里,基度碰到他的后来的妻子。基度是个充满积极、乐观和浪漫的人。他自称自己是“基督王子”,为了追求他的“公主,他制造了种种浪漫的事情。虽然他是什么都没有,还受当时社会歧视的人,但这些一点也没有影响到对这个世界美好的盼望和人生种种美的体验。

经过一段段浪漫而颇有风险的事件后,他终于赢得了他的公主的心。他终于如愿以偿的和他的公主在一起并过上了简朴而幸福的生活。

但这并不是故事的结局。在他们的孩子祖舒华生日的那天,她的妻子去接一直都没有和他们来往的外婆来庆祝祖舒华的生日,当她推开门看到所有本来布置好的东西落在地上一片狼藉。虽然没有任何过激的反应,但是她的表情已流露出她早就料想到会这么一天。

还是出于为了爱不顾一切的意愿,基督的妻子自愿和他们一起去犹太人的集中营。

这时还是发生了一幕令观者感到心寒和备受鼓舞的事。祖舒华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带到这个挤满人的车里。他的爸爸给她解释到,“我们很久都没有去旅游了,这次你生日我为你准备了一个特别的礼物,你千万不要告诉妈妈,我们给她一个惊喜……”

祖舒华相信了爸爸真的是要带他们到一个新奇的地方去。等到了集中营祖舒华看到了肮脏和住满人的集体宿舍时非常的震惊,他的爸爸告诉他,他们现在正在玩一个游戏,这些人都是参赛者,这个游戏非常的艰苦,但是奖品十分的丰厚。而且他还告诉他竞争非常的激烈,穿军装的是扮演坏人。 由于他逼真的表情和利用其他人的配合使得祖舒华相信他们真的是在进行一场刺激的游戏。而且他还知道这个游戏是个积分游戏,只要积1000分他们就可以获得他们的奖品——一辆真正的坦克。

当然既然是游戏肯定就是有规则,基督白天的时候会到集中营里去干非常繁重的工作,当他回来的时候他会告诉他今天表现很好的得了多少分。为了不让祖舒华被发现,他告诉他需要藏在屋子里不能被穿绿色军装的人发现否则他们会被扣分。

祖舒华完全相信爸爸告诉的每句话,他相信他们正在进行这场刺激的游戏。当然当他想要放弃的时候,他的爸爸就用激将法说,我们回去吧,我们放弃那个奖品吧,让其他人去竞争吧…… 当他这样说,祖舒华想了想又说,不走了。

“ 游戏“继续着……

最后的最后,祖舒华他积到了1000分,坐上了真正的坦克(只是一个意外),美国军队解放了犹太人,祖舒华和他的妈妈等一些犹太人获救了。

基督牺牲了自己,保全了祖舒华和他的妻子,他对他们的爱是无私的,充满浪漫和冒险的……

他造就了在他生命中对他非常重要的两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美丽的大脚影片观后感

全文共 716 字

+ 加入清单

美丽无疑是最美丽的代表,是城市女性的强烈对比。在情感抒写上,展现人间的真善美。张美丽一生的朴素无私不仅打动夏雨。更勾起看片人的内心同情。她的心里模范夫妻是夏雨和他的丈夫。可她熟不知的城市人的“幸福”。导演用“离婚”,把城市和农村进行鲜明对比。王放映员的“再打两次就离了”。无非是一个笑点。但也足以体现。村里男人的质朴和对婚姻的尊重。反之,揭示了当代城市男人的小气和愚昧。

在张美丽临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说她的计谋是“笑里藏刀”。给观众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其次是真实性的补充。张美丽既然可以犯“千里迢迢(zhaozhao)”这样的错误,那么在这时候,说出似乎有点难以理解的“笑里藏刀”也就不足为奇了。

张美丽走了,平凡的走了,但中国还有千千万万个张美丽奋斗在“教育战线”,中国还有千千万万的孩子在恶劣的环境里用手指搅着唾沫翻着破旧的书本。我之所以如此强调“教育战线”,打上引号,是想和如今很多高等学府、贵族学校划清界线。如今的高等学府收费动辄四五千,贵族学校一个学生就要几万,这些学府里的老师只知道把知识转化为经济,膨胀自己的腰包,这院长那教授的,帽子一顶比一顶高,把传授知识办成讲座,高价向学校收费,学校再向学生收费,毫无经济实力的学生只能把双手伸向在下层、在黄土里挣扎的中国老百姓。

影片的魅力真正在于它的真实性。夏雨不像其他信誓旦旦的志愿者,说一些违心的话,她说“她再也不想去那种地方了”。没有比这更能揭示当地贫穷困苦的话语了,而且这样的人物看起来很真实。张美丽的大脚不好看,但是美丽。真实的美丽,大脚的美丽。

片如其名,确实拍出了真美丽,非常典型。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刻画农村女人的点睛之作。小事引发大感情。脚大,志向更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美丽的大脚教师观后感

全文共 80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全体教师观看了《美丽大脚》这部电影,由于上部分是以前看过,所以我回家利用休息时间将这部电影重新看了一遍,是由倪萍和袁泉主演的。在电影中,倪萍确实演得很好,地道的农村妇女形象。电影中,倪萍演张美丽,袁泉演夏雨,在一件件平凡无奇的小事里,这两个女人的感情渐渐加深了,这两人心灵的某处产生了共鸣。当夏雨怀孕后,张美丽送夏雨回北京生孩子,可是夏雨却悄悄做掉了孩子返回了山村学校,张美丽把夏雨背在背上,边哭边骂。作为一个失去丈夫和孩子的农村妇女,能有自己的孩子是最大的幸福,张美丽无论如何想不通,夏雨怎么会不要这个孩子;夏雨趴在张美丽的背上也哭了,她无法把自己对婚姻前景的不祥预感告诉这个淳朴的女人,正是为了避免孩子将来的不幸,自己才不得不忍痛放弃。两个生活经历完全不同的女人,此时,却用相同的泪水述说着心中相同的痛苦,表达着对孩子,对生命同样的渴望,那一刻,她们已经没有什么区别,心灵中最本质的情感完全融合在了一起,闪耀出最美丽的人性光芒。

以前,我总觉得伟大的情感与凡人的距离是很遥远的,英雄只属于太过华丽恢弘的史诗,不在凡人之列,更不在凡人眼里。可是当片子展现那灰黄的背景和那群灰不溜秋的人,他们寒伧着、嗑碰着上演这些伟大的情感时,除了得到很多的思考外,泪水还是抑不住流了出来,我被美丽真切地感动了。影片的主题丰富,让人越品越有味。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主人公在平凡中超越。平凡的张美丽没有平平常常地过好自己的日子,她总想“成功”,因为她深深知道生命苦于短暂和无常,总得做些有意义的事,来慰藉平凡的人生。她是个坚定的理想实践者,这也是一种人性的关怀,完成了她一个平凡人的超越,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豪情,一种英雄气质。英雄气质在她身边光芒四射,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了身边的人。

片末夏雨从黄土坡上跳了下去,镜头前是尘土满面、泪眼斑斑的夏雨,她以自己的行动表示了对张美丽高尚品格的致敬和对这片土地最亲近的接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倪萍美丽的大脚观后感

全文共 933 字

+ 加入清单

当夏雨放下杂念纵身跃入黄土沟壑的淹没中,那些城里的浮华就开始轰然崩摧,这个从首都千里迢迢跑到大都市的女志愿者,并没有实现自己对美丽的诺言,“那个地方我再也不会回去了”,美丽常对孩子们说,要好好学习,将来才不用一辈子种洋芋,吃洋芋。大山中的黄土并不是有什么不好,而带着孩子们看到山对面的世界,是他们的权利,旅途遥远,不该忘了为什么出发,更不该忘了,关于支教的诺言,支教,是一定要实现的回馈。

大山背后的故事,就像是围城里的故事,山里的孩子急着脱贫致富,想看看山那边的繁华世界,山外头的孩子又前仆后继,想成全自我的不朽,以为坐着毛驴车徒步到了想象中的沙漠和黄土漫天,就是升华。所以,黄羊的人们都对电影充满了热忱,城里来的女老师也在赌气中跑到了这个鸟不生蛋天不下雨的黄土堆里。只有一个人——张美丽,还在苦苦坚守着自己的阵地,她要留着,教孩子,她走了,孩子们怎么办。

看这样的片子或多或少都会让自己的感情色彩变成某种水龙头似的倾泻,或许是美丽让孩子们用“千里迢迢”造句欢迎夏老师的时候,也或许是美丽为了一台电脑笑着喝完赵面粉递来的酒的决绝,又或许,只是那个瞬间,美丽告诉大河,以后都不可以在别人跟前学驴叫,孩子们哭的时候,观众也会难过。美丽甚至都不算一个优秀的老师,充其量只算得上是典型的干练却又木讷的农村妇女的典型,不同的,大概就是生为女人,她比别的女人都大了几个号,没有孩子,却有着最强烈的爱和伟大,并不以为然,这才是美丽。

陕北的乡音,滚滚黄土,这都是关于老家的一段回忆。而支教,夏雨无疑是志愿者中比较伟大而又为人知的一类。当我们开始返璞归真,开始探究人权和生命的价值,这些孩子们还在为了洋芋,默默地学着可能一辈子都用不到的英语。曾经有位经验充足的大哥告诉我,支教这件事情,去做就好,但是不要抱有任何希望,只能说,你的希望,和天空之城的理念,其实是不能带给这些一辈子都没出过大山的孩子们任何实质性的意义的。但是这样的事情还是要有人做不是么,尽管会失望,尽管人才辈出,河山依旧是这些贫困山区的通病,我们不去做,就再也没有人会做了,不是么。

大脚的美丽,不在于她是个伟大的老师,而是,她只是个大脚的女人,在自己的季节里,绽放着孩子们需要的光芒。在天堂的角落里,留下自己教鞭的回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电影美丽心灵观后感

全文共 2619 字

+ 加入清单

天才与精神疾病只一步之遥,有出色优势时要防止负面问题的出现,不能戴有色眼睛看待生活中患有各类疾病特别是精神疾病的人们,要学会理解包容别人,要培养阳光思维。特别是从事心理咨询的职业人员,要有崇高的使命感与责任心,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藏身。

这是我观看完《美丽心灵》这部影片后首先想到的。

《美丽心灵》是约翰-纳什教授生平的传记,或者说,一个真正的天才的故事。是的,约翰-纳什正是一个100%的天才,27岁获得博士学位,30岁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教授,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的平衡论(包括非合作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开创了全球贸易的理论基础,博弈论的基本原理还被应用于化学和生物学领域。不幸的是伴随着他的成功,一种精神分裂症已经与它如影相随,。他是一个事业的强者,却是现实生活中的弱者,不善交际,谈女朋友时往往出言不逊遭人侮辱与溪落。更严重的是思维和感觉出现障碍,身体有被植入异物感,在他的生活中出现了幻觉、幻听与幻想。当最初看到这些剧情简介时我没有信心看下去了。这样一个剧情固然感人或者煽情,但实话说有点点平淡无奇,类似的电影一抓一大把,比如《汪洋里的一条船》、《典子》,基本上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尾,除了感动之外没什么感觉。我所猜到的情节是这样的:由于解密码工作过于复杂,纳什得了精神分裂症,而妻子和朋友们对他不离不弃,帮助他与疾病斗争,最终病情好转,在学校任教还获了诺奖,大团圆结局。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

纳什或许是不幸的但是同时他也是幸运的!尽职尽责的医生们没有放弃他,挚爱的妻子没有放弃他,大学里的教授和学生没有放弃他,整个社会没有放弃他!

爱情上他是幸运的!在他已经患上精神病但不很严重时,美丽姑娘艾丽西娅出于美女爱英雄的情愫,接纳并爱上了纳什。在纳什发病并威胁到她的生命安全时,她把孩子送回娘家,自己不弃不离,她理解丈夫不愿意去精神病医院治疗的担心,把丈夫留在身边,在住家休养中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料,并顶住巨大的精神压力支撑着一个家庭走过忧患。这又是一曲爱情挽救生命与拯救健康的颂歌,这是美丽心灵最生动的诠释。为此,饰演妻子的女演员在该片获得四项奥斯卡大奖中占有其一:最佳女配角奖。

当纳什患病经常被幻觉引导,不自学地到自己所在学校普林斯顿大学讲学时,大学同事们给予了一个精神病人相当的包容与理解,配合纳什重新找回自我。影片后部,他的同行们在一个茶馆纷纷把自己的派克钢笔摆放在纳什的桌前,这是对一个科学科学家最尊贵的敬意,是对一个精神病人最温馨的抚慰,这也应该是美丽心灵的群芳谱吧。纳什生活在一个充满关爱与理解的家庭与大学校园里,这是精神病患者运用自己良好心理品质战胜疾病的客观条件。

纳什患病后,除了产生幻觉让他分不清生活中的真实与虚假外,庆幸他有一定自知力。在亲人的关怀与医院进行药物治疗、胰岛素注射和电休克疗法下,他自己始终有一个信念,要以自己的意志战胜心理或精神疾病。他没有破罐破摔、自暴自弃,始终配合治疗。直到老年,虽然这种分裂症没有得到根治,但他仍然坚强地治疗与生活,直到1994年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应该说,纳什不管是事业上的成功,还是与病魔抗争,最终主要靠他自己。来自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也许是编剧与导演给我们的深层启示。

影片取名为《美丽心灵》真是恰到好处。纳什有着一颗美丽的心灵,他为了承担家庭的重担,为了照顾儿子,为了满足妻子的需要,而停止了吃药。并在别人的嘲笑与医生的不赞同下,坚强地活着与心理疾病做斗争。他的心是洁净的,他的坚强意志使他的心灵得到美化。艾丽西娅是个美丽的天使,拥有着美丽的心灵,守护着她的爱人。面对得了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丈夫,面临受伤的威胁,抱着刚出生的儿子,她丝毫没有退缩,坚强地承担起了这个在风雨中摇曳的家。纳什的朋友阿芬问她:“你还撑得住吗?”她说:“有的时候我恨纳什,恨上帝。但每当看者纳什并告诉自己他是我的白马王子时,我便成了一个爱他的人,虽然这样的时候不多,但却足够了。”多么伟大的女人,至少也该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她是美丽的,她神圣的爱使她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马丁-汉森等给予纳什帮助和鼓励及关怀的人都拥有一颗美丽心灵,他们用自己宽广并温暖的胸怀接纳了一个有着心理疾病的人。纳什、艾丽西娅、汉森等人都在用自己的爱架起了一座通往美丽心灵的桥梁。

其次从电影本身欣赏价值来看,《美丽心灵》无论是情节设计和拍摄手法都不落俗套,出乎观影人的预想。

而罗素的精湛演技也将纳什的内心世界演绎的极度逼真,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本片都可以作为电影艺术的教学片。演绎精神病患者和酒鬼是有很大难度的,也是演技派演员的试金石。原因在于,精神病患者和酒鬼不是希特勒那样的人人公认的混球加坏蛋,他们首先是或者说本质上是无法控制自己的病人,所以,极端地表现他们令人厌恶的表象是无法令人信服的;另一方面,他们的所作所为的确给人们,特别是亲人和朋友带来直接的伤害,所以,过多地以同情的心态表现他们也是不准确的。在这样一个两难困境中,《美丽心灵》采用了首先以主观视角(即纳什的幻想、幻听等)进行描述,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纳什幻想的世界,同时造成观众的错觉,以为那就是真实的情景。然后又重回客观视角(即纳什所处的真实环境),使观众恍然大悟,而又深深地同情纳什的遭遇。在这一过程中,罗素的领袖气质和忧郁神情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

影片另一独到之处在于,没有采用惯常的大量渲染亲人和朋友支持的表现手法,将重心放在罗素身上,借助罗素的个人魅力突出纳什面对困境的超凡勇气、超强意志力和超人智力。换句话说,本片完全可以更名为《坚强心灵》或《超人之精神病患者版》,这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导演为啥选择罗素这样一个硬汉来演绎经济学家纳什。当然这也导致影片的致命硬伤:完美的电影,虚幻的真实,也就是说,影片本身非常成功,但是与真实的纳什相距甚远,准确地说,影片所展现出来的纳什是被人为拔高和神话了。

有位名人说,世界上最难战胜的人是自己。我在无数次的亲身体验之后,不得不佩服这位哲人的先见之明是多么精准。人可以超越一切,却无法超越自己。但在看了《美丽心灵》之后,在体验了约翰纳什博士痛苦而伟大的人生境遇之后,我不得不承认,人的精神和毅力是万能的!“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这位唯一获得诺贝尔奖的精神分裂症科学家便战胜了自己,赢得了世上的最高胜利!他无比坚韧而美丽的心灵,为我们树立了一座永不动摇的丰碑!

[2017年电影美丽心灵的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电影美丽心灵观后感

全文共 2114 字

+ 加入清单

很少主动看电视的我,昨晚竟无意中观看了一部美国电影美丽心灵》。它讲述的是天才约翰—纳什教授的传奇故事,生性怪癖的纳什拒绝与同学、周边的人交往,而把所有精力都投注在数学研究上,尽管同学们的嘲笑和欺凌以及导师的失望使他无比痛苦和自卑,但他并未放弃心中的理想,孜孜不倦地研究数学。

他经常说:“一定要做出点成绩来!”,但由于对研究过于深入,而情感世界又过于贫乏,种种原因导致最后他患上了精神分裂症,面对这个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挑战,纳什在深爱着妻子艾丽西亚的相助下,顽强抗争,经过努力他终于战胜了这个不幸,并与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一、天才和疯子仅一线之隔。

影片中情节发展与所有人的人生一样,不管是身在其中的角色还是旁观的我们,如果不一路尾随到最后,都不知道究竟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地发展,丝毫没有欺骗观众,直到真相大白那一刻,我们才恍然大悟。两个小时的电影,我简直就是跟着主人公纳什一起患上精神病,觉得一切都那么正常和理所当然,以致于在过程中都没有发现问题的存在。

当纳伯教授在一次演讲中,突然出现精神病医生罗森以及助手,纳伯放弃演讲拼命逃窜,接着罗森医生告诉纳什他得了妄想症并强压他上车时,我十分不相信这事情,我也认为罗森医生是苏联人,纳什被他抓走,可能要受到酷刑,而精神病院实际是苏联在美国的一个军事基地掩护。因为我认为纳什被认为是精神病是因为他做地下工作,他沉迷于破解密码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全,而且那个室友——查尔斯确实就是出卖他的人。直到他的妻子找到纳什投放在废楼里邮箱里的所有未开封的所谓加密邮件,还有纳什挖着手臂试图寻找植入其中的铅管而未得后,我才相信他确实有病。

可是为什么纳什的想象会这么真实?为什么我们的思想也会不由自主的受他牵引,也许因为,纳什是一个天才,他有着十分缜密的思维,有着能获诺贝尔奖的头脑,所以就算是幻觉,通过天才的脑瓜子想象出来那也是非常真实的。

但他是孤独寂寞的,害怕失败并渴望得到认可、支持和鼓励他的人,于是他幻想出室友查尔斯,这是纳什不善交际,有渴望与人分享内心想法的需要。美苏冷战时期,纳什成功破解了敌方的密码,为国防做出了贡献,此后,他渴望成功,希望报效祖国,于是他有幻想出国防官员——威廉·切尔,为了完成威廉交给他的任务,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破解密码。

二、爱的奉献

“我让你感受什么是真实,这是真实……也许问题不是在这里(脑袋),也许问题可以在这里(心里)解决”

艾丽西亚亲眼目睹着纳什的病情,从在精神病院里看到纳什挖着手臂试图寻找植入其中的芯片而未得后的惶恐,到已经怀孕的她奔走于纳什的办公室、寻找纳什投放在废楼里的邮箱里的所有未开封的所谓加密邮件,作为妻子的她终于相信纳什患上妄想症,但她做的是不离不弃的相守。

直至纳什和妻子有了自己的孩子。在一个大雨交加的夜晚,艾丽西亚要出门,纳什主动要求去帮孩子洗澡,艾丽西亚很高兴。可当她走出去却发现了纳什的秘密小屋,她知道纳什又发病了,赶紧跑回来,发现孩子自己躺在浴缸里面,水马上就要漫过来了……当罗森医生再次要求带走纳什时,艾丽西亚再次做出了决定。

“让你感受什么是真实,这是真实……也许问题不是在这里(脑袋),也许问题可以在这里(心里)解决”。这是艾丽西亚-拉迪在纳什病情反反复复,连他自己都绝望和愧疚时,温情拉着纳什的手,低头轻轻说的几句话。没有海誓山盟,没有不离不弃,没有琼瑶式的苦情,没有大陆剧的独白,简单的几句话确实感动了我! 我想如果没有艾丽西亚对爱的坚守,也就没有后来的纳什。

三、爱的回馈——“最后我做出的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发现,却是只有在爱的等式中才能够发现任何逻辑的原因。今晚我能够站在这里,全都是因为你,你是我存在的原因。你是我的全部。”

在正常与幻觉之间,纳什在怀疑,纳什在坚持!30年的时光爬上了纳什的额头,真真假假,是是非非,俨然已经不重要!就像纳什所说“我依然会产生幻觉,他们一直都没有消失,只是我选择不去关注。”

终于有一天,纳什来到他仅到过一次的教授餐厅,上一次是他刚到麻省理工学院,他在餐厅里看到一位老教授坐下以后,周围的人们都走过来纷纷把自己的钢笔放在他的餐桌上面,教授告诉他那是对老教授成就的肯定,是这里的一种无上的热荣誉。这次当他有些彷徨地坐下,第一个学者在他面前恭敬地献上那代表对诺贝尔奖获得者敬意的钢笔并祝贺他,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纳什没有流下激动的泪水,但屏幕前的我眼睛却湿润了。

1994年,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纳什深情地望着自己的妻子,已经两鬓斑白的艾丽西亚说:“我一直相信那些数字,方程和公式,但是在我追求了一生之后,我问自己,什么才是真正的逻辑?谁来决定逻辑的原因?我的追求带着我穿越了物理、哲学还有幻觉,到最后我做出的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发现,却是只有在爱的等式中才能够发现任何逻辑的原因。今晚我能够站在这里,全都是因为你,你是我存在的原因。你是我的全部。谢谢大家!”

望着屏幕上两人相互依偎离去的背影,我久久不能平静,原来仅仅思想的美丽,并非真正人性的美丽,唯有美好的情感才能使思想融入心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丽。正所谓“大爱无疆”,人生旅途因爱的陪伴才会圆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电影美丽人生的观后感

全文共 909 字

+ 加入清单

这天是教师节,我们放了一部叫(美丽人生)的电影。看过之后,我不禁感慨万分。

看这部电影之前,老师告诉我们这是一部教育片。我心想,这部电影一定是一部特别无聊的电影,唉,要是能放科幻片就好了。不过,等这部电影开始放了之后我才发现这还是个喜剧片呢。片中的主角基度虽然只是一个从乡下来到城市的普通犹太人,但他胆子很大,机灵聪明,在与朵拉多次邂逅后,他大胆示爱,终于以他的幽默赢取了这位“公主”的芳心。

几年之后,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孩子——约舒亚。影片进行到了一半,这时他们的生活有了变化,这个年代是二战时期,而基度是犹太人,所以德国人把基度和他的儿子给抓了起来。朵拉虽不是犹太人,但为了离丈夫和儿子更近一些,她也去了德国人的集中营。

此时的基度不仅是一个好丈夫,还是个好父亲。他为了使儿子幼小的心灵留下阴暗与血腥的记忆,于是就骗孩子说这是一个游戏,只要能积满1000分就可以得到真的坦克,不管有多困难,基度总是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朵拉则听到室友说德国人建造的浴室和蒸气室,是专为犹太老人与小孩准备的:喷头上流出的不是水,而是毒气,心里非常恐惧,于是每天在收拾死人的衣服时,看看有没有约舒亚的衣服。幸好约舒亚不喜欢洗澡,所以他没有去洗澡,却正好救了自己的命。基度则冒着生命危险用德国人广播用的喇叭给妻子报了平安信。

后来,他碰到了一个他曾经服务过喜欢猜谜的医生,他使基度能够和他的儿子平安的熬过这几年。为了使他的儿子不被纳粹残杀,基度让约舒亚去和德国的孩子混到一块去,可在基度给他儿子端早餐的时候,约舒亚无意中说了谢谢,被德国人发现,基度教那群小孩说谢谢,终于巧妙的化解了危险。

最后结局是他临上刑场时,他依然迈着夸张的步伐,挤眉弄眼的逗他的儿子开心,最后死在德国纳粹的枪口下。天亮了,约书亚逃了出来,坐着真正的美国的坦克回家了,与他的母亲团聚了。

男主人公只是一个普通的男人,但我钦佩他,他履行了一个男人最基本的责任。保护了家人,爱护妻子为儿子树立了榜样,也让我们看到了逆境中的乐观,困境中的搏斗。他唤醒了我们的爱,他给我们爱的信念。从他的爱中,又看到了他的大义。对他是真正的男子汉以他的这种品质之美,赢得了自己以及其家庭的美丽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年美丽人生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801 字

+ 加入清单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先是看了下它的简介,得知剧情是发生在二次大战期间,整个欧洲都被战争的阴霾笼罩着,感觉很是压抑。很好奇这美丽人生是怎样之美,引无数人竞相趋之,一睹为快。

从来都不觉得自己是个颜值控,对于电影电视剧里的男女主角,还是觉得演技好才是最主要的。男主角嘛,只要是有男人味,有阳刚之气,演技再好点便ok了。但是这部电影里的男主角 ,一个其貌不扬,还喋喋不休的基度还是让自己深深失望了。失望之余,对这部影片便没了太多的期待。

电影的前半部分,满是揶揄打趣。基度,这个跟高富帅毫不沾边的小人物,利用自己的机智、阳光、幽默,俘获了心仪的美人儿,终于抱得美人归。战争的阴霾似乎与这个小镇毫无关系,他们生活的平静安稳。基度骑着自行车载着妻儿穿行在小镇的大街小巷里,那样高调宣扬着一家三口的幸福,这是看着感觉最温馨朴实的画面,若时间就此定格,从此,该是美丽人生了吧。

命运多变,总不随自己的意志而转移,厄运来时,总是那么的让人猝不及防。

现实安然,在瞬间分崩离析。战争终是波及到了这个小镇,在基度的儿子五岁生日这天,德国士兵抓走了具有犹太人血统的基度父子及他的叔父,并准备把它们送进了集中营。他的妻子朵拉得知以后,毅然决然地也跳上了运送犹太人的列车,从此开始了在集中营的受难经历。

小小的儿子不明就里,基度不忍心它幼小单纯的心灵受到这场战争的伤害,就跟儿子说,他们是在玩一个游戏,只要遵从游戏规则,到最后就能得到最高分1000分,那么他就会得到一辆真正的属于他自己的坦克。儿子清澈的眼睛里,包含着对自己父亲满满的崇拜和期待。出于对自己父亲的信任和爱,还有对拥有坦克的渴望,儿子在基度的掩护下,在基度编织的童话游戏里,一次次的化险为夷,成为集中营里唯一一个活下来的孩子。不但活了下来,身体没有受到伤害,就连那娇弱的心灵都被他的父亲,那个睿智、勇敢、幽默风趣的基度保护得好好的,丝毫没有受到战争所带来的阴影的伤害,最后还获得了愿望的达成——一辆真实的坦克。这对幼小的儿子来说,不能说这不是个奇迹,而且还是一个完美的结局。而这样的完美,总是需要有人去创造去牺牲的。

一直很难想象,那个长相普通的基度,该有着多少的能量,多强的意志力。对妻儿有着多深的爱意,使其面对困难,面对危险而不惧。在集中营里,无论多累,给儿子永远是一张笑脸,他撒了一个谎,编织成美丽的童话王国,然后把儿子放进去,他一直那样小心呵护着儿子,呵护着他简单纯净的心灵及对未来美好的期待。在基度即将被处决,经过儿子的藏身之地时,为了不使儿子害怕而暴露,他竟然昂首挺胸,以小丑的步态走过,还不忘了含笑跟儿子示意:他是在跟儿子逗乐呢。

基度以自己的乐观影响和保护着孩子,他让儿子始终坚信生活的美好,终于在最后,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孩子一个清明世界,一个美丽人生。

影片看完,为基度的爱子之心所感动,为他的意力而折服。同时,反观一下自己,以及周围之人,不仅汗颜。同是为人父,为人母,真的是爱自己的孩子吗?真心为了孩子而付出了吗?和基度比较,自己可还及格?答案是毋庸置疑的。我们都是不合格的父母,我们所爱的不过是自己,顾及的不过是自己的面子而已。

孩子放学回家,永远都是做作业,做完老师布置的,再做家长布置的,从来不管孩子是不是愿意,总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管孩子有多委屈。考试不好,轻则一顿训斥,然后作业惩罚。重则血脉喷张得加以拳脚,那曾问过孩子究竟怎么了,到底是怎样的原因。何曾有过从容面对,细语温和。我们以自己的消极情绪管理着孩子,以自己的狭隘禁锢着他们的成长,用自己所谓的爱制约窒息着孩子的发展。也许我们有时不知怎么和孩子沟通,那就蹲下身来,和他平等的交流。换位思考,站在他的角度,以他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时间久了,总会有一座彩虹桥,架在我们及孩子之间。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但是终究不属于我们。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尊重是第一要素,何况我们的孩子呢。尊重我们的孩子,他会有被尊重的价值。用真爱包容我们的孩子,教会他爱的能力。

有些话,有些事,在我们看来很小很轻,对孩子而言,却是很大很重,会压的他喘不过气来。话有轻重,生气时,千万不要口不择言。事有大小,孩子的事,相信他有那个处理事情的能力。有时我们需要做的,是充满爱心、耐心地陪伴。

做个好父母,任重而道远。

这部电影很好的给我上了一课,让我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如果以基度为标准算,差距何止是十万八千里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电影美丽心灵的观后感

全文共 2269 字

+ 加入清单

想到这个主题,有点诗意化,但《美丽心灵》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触,就是这般感动,请允许我这样对它的评价。豆瓣电影影评里有说:“游走在梦与现实之间的确危险,无异于在地狱与天堂之间徘徊。然而梦笔生花,以梦为马,踮起脚尖就能更贴近天堂。”我们是旁观者,站在这个角度,看他的世界,像是一场梦与现实的转角处,难以真实触摸到现实的确切感觉。是爱的力量,让主人公通过顽强的意志力,让他分辨出真实与虚幻,真与假。

在定义中,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病,该症状主要症状特征有思维障碍、知觉障碍、情感淡漠、紧张症、自知力障碍。多起病于青壮年,精神活动与周围环境和内心体验不协调,病程多迁延,反复发作,发病率、患病率、致残率高。麦克阿瑟精神病院里,给他的精神分裂的症状的对话描述是:这种病人通常是偏执狂,生活在幻觉中,病因复杂,原因或许是他对现实失去了掌控,唯一能帮助他的是,让他分辨出真假,知道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

在这部电影中,约翰纳什这位天才数学家起病于大学青壮年。在《四种人格解析》书中,就有讲到精神分裂着的存在形式有两种:疯子和天才。这是为什么呢?其一、天才式患者偏执于自己的事业,头脑聪明,具有偏执狂,天才数学家的纳什就是沉迷于经济学博弈论,无数的数字公式写得哪里都是,甚至在幻想中的为美国政府做机密事业的疯狂偏执都是可以看出来的。而疯子的头脑是混乱的,思维破裂;其二、在旁人看来,患者举止怪异,和疯子差不多,但从影片中看,天才的他和虚幻人物对话同时也和现实中的人们交流并不显得混乱,只是分辨不清楚虚幻与现实,真正的疯子,我想连着他的虚幻世界里也是一片混乱的吧?其三、两者极端的表现都不失为为机体平衡所表现出来的极端状态。

影片中多次幻想如:纳什在大学期间幻想出了一位他的室友浪子查尔斯,查尔斯的关怀和鼓励给了孤僻的纳什一丝安慰;查尔斯与纳什拘谨的个性完全相反,在纳什遭到打击,陷入焦虑和绝望之后出现,他不停地鼓励纳什,承认他是天才,自怜自苦的纳什无疑正需要这样的认可和鼓励。因此,幻觉的出现一方面预示着纳什的病症爆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却也正是纳什无意识的自我治疗。查尔斯也无疑就是纳什本我意识的一种体现。纳什理性的控制下,一切发于自我的感情都通过查尔斯的举止来宣泄。纳什被捉弄时查尔斯骂人,纳什低落放弃时查尔斯不羁,纳什论文通过时查尔斯在门外欣喜若狂,等等一切,两个截然不同的性格个体构成了纳什的分裂性格,也是他精神分裂的原凶。其后,随着毕业,浪子查尔斯的小侄女马西是第二个人物,纳什进一步得到关怀,小女孩似乎作用不大却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性作用,当认识到她一直没有长大的时候,正是他分辨出虚幻与真实的那一刻;她更可以被看作是纳什真实自我的投射:孤单,无助,楚楚可怜,需要别人的爱抚。卸下“天才”的人格面具后,纳什在本质上就是这样一个纯真又脆弱的大孩子。伟人们有越高的建树,就会越显得孤独无助。他幻想出的第三个人物,国防部官员帕彻,这是由纳什的英雄情结产生,代表着罪恶的原型,他野蛮,粗暴,专横,破坏力十足。不能不说,纳什的这部分构想,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扯不开关系。

普林斯顿大学里教授的关于苏联威胁论的讲解,两次出入五角大楼破译国家安全部拦截的苏联密码,英雄主义和精神分裂的双重作用构建出帕彻的原型。对于一个密码破译专家来说,发现并解决迷惑事件是他的职业病,纳什破译了密码,但却并未弄清这些不连贯词语代表的含义,人性中天生的好奇心,促使他构想一个神秘人物,他带纳什去探究,赋予纳什神奇的身份与权力。可以说,帕彻的出现,也是纳什本我的一种体现,是纳什英雄主义的原型。

当他与幻想中的人物对话时,那就是在和正常的我们看不到的,听不到的影像声音交流,从而控制他的行为与认知,旁观者就会觉得很怪异,脱离现实,导致其内心体验与现实活动不协调。

于是,在这三个有纳什的真实自我构建出来的本我人物不停的纠缠中,纳什丧失了社会中的自我。理性和现实原则与精神分裂的纳什已相去甚远。这三个本我人物的鞭策,纳什近乎疯狂的研究符号学理论,纳什的成就,一方面也就是由这三个虚构人物的自我成就,但这种自我成就的背后,更加加深了纳什的精神分裂,矛盾激化到高潮。曾经一度在观看电影的时候,自己都分不清楚在这部影片中,哪些才是真实存在的人物,要怎样去区分接受自己眼睛看见的事物。《达芬奇密码》中有这样一句话:大脑只接受眼睛所选择的事物。或许,当纳什从所谓的情报杂志中去发现苏联的所谓情报时,拼凑的段落文字构成所谓的情报,也可以这样来解释吧。

故事中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当纳什沉浸在幻觉中已经分不清现实,分不清真假,被幻觉牢牢控制时,纳什一直拥有妻子艾丽莎的爱。当他在真与假中迷惘的时候,至少他知道艾丽莎的爱是真实的。正是这一点真实的情感让理智重新进入纳什的意识,艾丽莎的爱在纳什的无意识与意识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并最终成为了纳什康复的契机。正如在获得诺贝尔奖时的获奖感言中纳什的话:爱是一种特殊的感觉,是没法用正常的逻辑去推断的。

电影总是把精神疾病逼到角落里去。把它表现得古怪、感人、可爱、滑稽、任性、悲惨或是不正当。在这里它就只是一种疾病,几乎要把生命耗尽,但对纳什和他的妻子来说,在他成为那些幸运者中的一员之前,他们仍然可能从崩溃的边缘挣扎出来。

美丽心灵,正如纳什为国家的英雄主义,正如艾丽莎对纳什无限的爱,正是它们都拥有的美丽心灵,才能最终在精神分裂的悬崖上重归现实吧!当本我与自我在一生中战斗到激烈如此的时候,超我才得以实现;当本我与自我共同实现超我时,就是获得一生成就的时候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美丽的大脚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051 字

+ 加入清单

风肆无忌惮地咆哮着,沙土冷漠无情地翻滚着,干燥,龟裂,枯竭,使这片西北黄土高原显得毫无生机,但人们似乎已经习惯,麻木,甚至呆滞地看待这一切。

那一口生命之泉,那一棵绿色之木;那一架残旧的自行车,那一部重复的电影;那一头年老的驴还有那一张张天真的脸孔,孩子们的歌声和笑声都刻在黄土高原上,让镜头慢慢地,慢慢地拉回到现实的视线中来

开始清醒了,思索着,觉悟着,一切本是很平常的事,可是在那片黄沙满天的高原上却显得那么的珍贵和稀奇。

水,对于我们来说仅仅只是生活用水,但对于生活在那片高原上的人们来说,是梦想,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试想三年没下过雨的地方,人是怎么生活过来的,一杯沙土见底的水,一盆多次利用的洗脸水,一口喝全村人的井;偶尔的雷声,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却是雷声大雨点小。

这一片黄土高原给了人们的只是这一些吗?

这一片黄土高原养出了淳朴的民风,坚强的意志,不屈的性格。他们蔑视困难,追求梦想。正是那满天黄沙教会他们要怎样去实现梦想。

实现孩子们的梦想是一场接力赛,是有良知的人参加的接力赛。

良知?当你看到孩子们那股求知的欲望,那份学习的拼劲,以及那向往的眼神,难道你的良知已经被泯灭了吗?当你看到那些为孩子们的未来奋斗的人做出的牺牲,甚至付出生命,当你看到他们用他们瘦弱的肩膀支撑着孩子们的梦想,难道你还会视若无睹吗?

也许,这一切对于你只是司空见惯,但是孩子们呢,你有想过一个孩子一出生就注定他们一辈子都离不开这片贫瘠的土地时的那种绝望和失落吗?他们只是个孩子,先天的,我们给不了他,但是他们后天的力量太微弱了,他们需要我们的手。

社会的喧嚣,空气的污浊,氛围的黑暗,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已经渐渐失去他们原有的激情。

梦想,是孩提时代的兴奋,是青年时代的动力,是老年时代的回味。当你淹没于茫茫人海中时还可以寻找到属于你的梦想,多值得欣慰啊。但是那些孩子们的梦想很简单,也很一致,就是读书,读书是他们的梦想。当你还叹息你实现不了你那昂贵和华丽的梦想的时候,想想这些孩子吧,他们需要我们的手。

梦想的花朵,只要有水,它就可以灿烂绽放;

梦想的翅膀,只有有风,它就可以展翅翱翔;

梦想的夜空等待你去点缀,梦想的距离等待你去拉近。

人们啊!唤起你们深藏着的良知吧!

孩子们的脸孔一直深刻的映在我的脑海里,还有张老师的深刻话语在久久地徘徊着。青年志愿者的夏雨坐着车,缓缓地开往那一片充满着孩子的梦想的黄土高原,她要帮孩子们拉近梦想的距离。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孩子们追逐梦想的嘹亮歌声一直回响在那片满天黄沙的大漠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喜剧艺术”电影美丽人生观后感

全文共 1008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讲起来却不那么轻松。

二战期间,生性乐观的基度与他的朋友开着一辆破车来到阿雷佐小镇。在这里他与年轻漂亮的姑娘多拉邂逅,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婚后基度梦寐以求的书店终于开业了,他们有了一个乖巧可爱的儿子,祖舒华。一家人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可是好景不长,在祖舒华五岁生日这天,纳粹分子强行将身为犹太人的基度和多拉强行送往犹太人集中营。妻子多拉虽没有犹太人血统却坚持和丈夫儿子一起前往犹太人集中营,被关在女牢里。

基度不想让儿子幼小的心灵从此蒙上悲惨的阴影,编织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他告诉儿子这只是一场游戏,遵守游戏规则的人最终计分1000就能获得一辆真正的坦克回家。单纯的祖舒华信以为真,他期望着成为游戏的赢家得到坦克。而基度一面艰苦地干着脏苦的搬运工作,一面像儿子编造游戏的谎言。为了保护妻子和儿子基度惨死在纳粹集抢下。

基度用他的聪明和乐观,用善意的谎言保护了儿子,即使是在如此严酷的犹太人集中营中也没有受到任何伤害,用他的牺牲,换来儿子与妻子的团聚,这是多么的伟大啊!

不妨来设想一下,若是你,在那样的环境中,在所有人都感到绝望的时候,你会不会像基度一样对生活存有乐观的心态?我想应该不会吧。生活是美好的,哪怕一时被黑暗所笼罩,我们依然能够找到美之所在。这是我从基度身上体会到的。

影片中,基度一直用善意的谎言哄骗儿子,为了让儿子相信自己说的话,并不会德语的他自告奋勇为长官翻译所说的话,这是一个极具风险的行为,一旦被发现,他的下场便是死。但他仍这样做了,他不想让儿子的心灵就此蒙上阴影。

基度是个伟大的父亲!

纵使受纳粹分子的逼迫与虐待,纵使有多么辛苦,一回到儿子身边,他总是带着笑,向单纯的儿子编造着一天所经历的“有趣”的事情。其实我们都知道,他的心中,有多少的悲凉与痛苦,但他不能跟儿子坦白真相,他只能带上开心的面具,扮演着轻松快活的角色,这一切都是出自于他对儿子的爱。他的爱是恒久的,是无私的。

美丽人生”究竟美在何处?结局并不是基度一家团聚,而是生离死别,哪点美了?

你可能没看懂,美,就美在妻子多拉一无反顾地跟着丈夫和儿子踏上开往死亡的火车;就美在基度为儿子编织的善意的谎言;就美在基度在艰苦环境中,仍能乐观向上,热爱生活。这是爱与被爱的美,是善意谎言的美,是希望的美!

主人公基度用他的乐观和机智告诉我们:人生,即便在最落魄最艰难的时候也可以活得如此美丽,美丽源于自己乐观的人生态度,也源于奉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美丽的故事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708 字

+ 加入清单

早就听说由上饶市委宣传部、德兴市委宣传部、北京中作有限公司合作拍摄的电影在德兴杀青了,没想到我竟然有机会先睹为快。陈美丽故事在上饶家喻户晓,诚信为美德的农村妇女感动了千千万的中国人。本土作家建平、洪柳以她的故事为原型创作了电影剧本,并邀请到集作家、制片人和导演身份于一身的毕云琪导演和影视获奖专业户、著名主旋律导演张今标携手执导,由知名演员、担纲男女主角。

电影《美丽的故事》讲的是德兴市李宅乡宗儒村农村妇女陈美丽的丈夫在一次扑打山火中不幸身亡,丈夫生前借过许多乡亲的钱,陈美丽听说后,马上贴出还债通告,承诺不管有无借据,一定替亡夫还债。从那以后,陈美丽怀着一颗诚信而又坚强的心,一边挑起家庭的重担,悉心照顾公婆和儿女,一边用行动践行自己的诺言,外出打工挣钱还债。她的义举感动了无数人,广受媒体关注。

电影《美丽的故事》题名一箭三雕,既点出了女主人公的名字又表现了农村少妇淳朴美丽的外表,同时更深地挖掘出了人物内心的美。电影的主题思想鲜明,讴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说“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提出的是当时社会的一种道德纲领,而如今“德”已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理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理念。虽然当今正处于一个传统道德断链的时期,社会各个环节都严重缺乏诚信,什么、学历造假、食品造假、名人古墓造假等现象到处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和心灵,就像电影中来冒领钱的一伙人一样,他们都是假恶丑的代言人。但有假恶丑的地方,就一定有真善美。女主人公美丽的诚信美德正是对它最好的阐释。

电影最值得称道的是,成功塑造了三个农村妇女形象:具有坚忍不拔性格,生活态度积极平和,展现了人性中真善美的农村少妇陈美丽;虽说不上,但大义凛然、任劳任怨的山林母亲;诚惶诚恐,撺掇丈夫贪小便宜,并且沾沾自喜的宝生嫂。

电影一开始,陈美丽只是一个贤妻良母式的内当家形象,主要塑造了美丽的丈夫山林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并因为守信用,老板愿意雇他运货,村里的人愿意把钱借给他,没想到一起意外的山火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家里留下年迈的老母亲、痴呆的小叔子以及一双未成年的儿女。在农村,家庭主要男劳力的丧失使这个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庭滑向深渊,然而妻子美丽在拿到五万多元抚恤金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替亡夫还债。还债通告上墙,各方债主上门:有贪小便宜的宝生嫂,有村里游手好闲的小混混,还有开着车来骗钱的阔佬,门庭若市,好不热闹。电影戏剧地通过还债过程中的闹剧体现了农村妇女美丽的高尚人格,反衬这些人心灵的丑恶。同时用两个情节加强塑造了女主人公形象的生动饱满:哥哥的劝说,傻小叔子的藏钱,全不能动摇美丽还钱的倔强信念。电影两次用到妻子美丽到坟前告慰丈夫在天之灵的镜头,也说明山林夫妻是一对琴瑟和谐、心心相映的好伴侣,丈夫的亡故不但没有击垮妻子生活的信心,反而使妻子继承了丈夫的美德,承担了家庭的重担,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有道德、有尊严、诚信的美丽之路,使观众在擦干眼泪悲痛惋惜之际更加振奋精神。

山林的母亲是一位六十多岁的普通农村老太太,电影中着墨并不多。但细心的观众还是可以读出,她是一位命运多舛的老太太,仅有的两个儿子一个死,一个傻,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小孙女,在媳妇外出打工后都要由她来照看。片中媳妇美丽拿到抚恤金后说要先还债,她马上支持,一点异议都没有。从中可以看出山林的诚信美德也是来自于伟大平凡母亲的教育,同时也可得出,一村一家都这样讲“惟德乃兴”并不是没有渊源的,而是村人代代相传“以德为本、以德服人”的处世道理深入人心。

宝生嫂是片中普通农村妇女的一个代表。她心里的小算盘,整天都在算计着钱的事情。杂货店经营的小生意,不失时机的向山林讨债,山林死后时刻惦记着债,不停撺掇丈夫催债,向美丽理直气壮要债,以及讨债多得了三百元后的自鸣得意,真实刻画了一个俗人的全部嘴脸。但她又是不同于小混混和阔佬的坏人,她只是一个俗人。俗人的道德境界只是很低,但并不是没有,她最终在美丽精神的感召下良心发现,及时退还了多要的三百元钱,可见“德”的感化作用对于俗人还是有用的。

逝者已去,生者犹在。美丽娇俏柔美的外表下,映射出新时代农村女性的光辉,“惟德乃兴”的做人理念在中华大地回荡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美丽的大脚观后感

全文共 1374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部取材于支教的电影——《美丽大脚》。全片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张美丽的故事。她被愚昧夺去了丈夫和孩子,为使农村的“娃儿们”不再愚昧,她开办了一所乡村学校。她是个平凡的大脚女人,坎坷的生活从来没有击败过她。而青年志愿者夏雨的到来让这个原本平静的山村躁动起来,山外的世界让张美丽和孩子们惊奇和困惑,同时也看到了希望。当后来夏雨苦于条件恶劣准备离开,但山里人的淳朴感动了她,她决定留下来与山里的孩子共度一段难忘的时光,还说服丈夫带张美丽和孩子们到北京见见世面。可正当张美丽满怀雄心为孩子们的未来而奋斗时,她却遭遇了一次夺命车祸。结束的是那平凡而伟大的女人的生命,开始的是另一个女人的辛勤奉献。她们都只是世界上平凡的根,扎根在农村的教育事业上。她们亦是世界上伟大的根,给一群生命播下了知识的种子。让文化的根穿梭在贫瘠的黄土地,发芽,成长,根繁叶茂。

农村,一直都是教育薄弱地区。而那里,也是最需要教学资源和教师的地方。《美丽的大脚》中,张美丽平凡而朴实。当她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的时候,立即用自己行动办起了村里的第一所学校。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心血和精力。她是那朴实的根,一直深深的生长在农村里。成了村里文化的传播者,成了知识的播种者,为孩子们扎下了学习的根。那些淳朴的笑脸,那些干旱的高原,终于有了雨露的滋润。有谁?可以像张美丽那样,忘记自己的生长,一切只是为了孩子们?当志愿者夏雨受不了艰苦的条件时,她极力的挽留着她,希望可以多学一些,多教给孩子们更多现代的、外面的新知识。她领着一群孩子,到处去拾橘子皮,洗净,炖好,只为让夏雨留适应黄土地的水质,可以长久的留下。当夏雨当着所有的孩子的面纠正她的错误时,她勇敢的向孩子们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改变自己错误的读法,虚心的向夏雨讨教。当为了筹钱给孩子们买电脑而受人刁难时喝下一瓶白酒时。她不曾犹豫的,仰头大灌,哪怕自己根本不会喝酒。当终于为村民找到收购洋芋的商人时,她鞍前马后,只为大家可以有更好的条件读书、上学。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一缕缕真诚的感情,感动着我,激励这志愿者夏雨。可她终于是走了,在送洋芋去城里的路上。那未完成的路途,一直还在我的心里。那一生都奉献的美丽,印证了张美丽这个大脚女人。她的根,扎在农村。她的梦,还一直延续着。

如果说张美丽把根深深的扎在了农村的教育里,那么,夏雨,也把知识播种在了这片黄土地上。她来自于繁华的北京,她受过良好的教育。她,也燃烧年轻的生命,投身于黄土地的农村教育事业。艰苦的条件曾经让她屡次打退堂鼓,但是,张美丽的执着和孩子们的淳朴,终是感动了她。她打掉了肚子里的孩子,她放弃了原有的家庭,她回到了黄土地,扎根了在山村的教学工作。随着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于中国的农村教育事业。在边远的山区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教导着一个个可爱的孩子。他们为迷茫的孩子找到前进的方向,他们为无知的农村播下了智慧的种子,他们为孩子们,扎下了深深的,知识的根。他们是根,只盼望着花朵娇艳,树木繁茂。哪怕,一年又一年,他们渐渐老去,直到新的根替代了他们。

没有炫耀的姿态,没有荣誉的赞颂,他们,只是平凡的在农村播种着知识的教育者。怀着一种感激之情,一颗感动之心,崇敬。希望,终有一天,当我毕业那日,可以勇敢的踏上支教的火车,收获那一张张美丽的笑脸,完成根一生的志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电影美丽心灵观后感

全文共 1442 字

+ 加入清单

疯子与天才,一步之遥。梵高、伍尔夫、顾城、海子……这些孤独的上帝宠儿们,他们的成就来源于他们与这个世俗世界的隔阂,所以超凡脱俗,所以遗世独立。不被世俗的价值观容忍的他们,成了自己世界里的天才,别人眼中的疯子。

美丽心灵》的男主角纳什所表现出的在现实与幻境中的挣扎,是他对自我价值体系的解构和重塑的过程。纳什这个人很复杂,他渴望发现origina1 theory,并不是出于对知识最纯真的渴望,而是对名誉的憧憬。从世俗的角度看,这无可厚非,谁不想流芳百世,但对有知识洁癖的人来说,这种想法无疑是粗鄙的、功利的。而这种对名誉的渴望也成了他精神分裂症的一个导火索。

然而这些对纳什这个人物塑造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个数学家最让人尊敬的是他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一个人靠什么生活下去?面包?水?空气?这些都是答案,但不全然都是答案。依靠面包、水、空气,能活下去的生物成千上万,那“人”的生存支柱是什么?我觉得是一个人的价值体系,这是他判断生活中所有事情的标准,也是人区分于其他生物,使人作为个体区分于其他个体的标准。

在纳什的价值体系中,他是卓然超群的,是不可或缺的,是为了国家利益而奉献全部身心的人。正是这样的观念支撑他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甚至取代了食物和水。但忽然有一天,有人告诉他这个价值体系是错的,他的生活都是虚构的,这无疑是将他的世界全部毁灭。世界上最可怕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自我怀疑是最残忍的凶器,杀人于无形。试想有一天清晨起来,你身边所有的一切都变得扑朔迷离,你不知道现在在你身边的这个人是你幻想出来的,还是真实存在的。你的世界失去了一个衡量标准,如同身体被悬在了半空中,恐惧、绝望、无措……你连生命的意义都要怀疑,于是,一个人就这样被毁掉了。

我只能说纳什是幸运的,因为他所处的环境是宽容的大学校园,而不是错综复杂的社会。他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慢慢和心魔斗争,哪怕最后结局惨烈,无非也就是坐在图书馆的窗台上计算着各种各样的公式。最重要的是,在纳什的身边有一个不离不弃的,始终爱着他的妻子。影片中最让人心痛的一个情节就是爱丽莎知道丈夫因为服药不能回应自己,一个人跑到浴室里砸碎了镜子,崩溃地咆哮“我该怎么办?告诉我应该怎么办”?她只是一个女人,再聪慧、隐忍也只是一个需要丈夫疼爱的女人。然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选择拥抱纳什,她选择了陪伴而不是逃离。没有爱丽莎,纳什或许就会在某一次幻境与现实交锋中放弃自己。他说过,为了爱,我一定会找出解决的办法的。

是爱给了纳什解构自己价值体系重新塑造的勇气。最后,当同事问他,那些人还在吗?纳什笑笑:“they are sti11 here,but i try to ignore them(他们还在那儿,但是我正努力不去理睬他们)”。听着也让人无限心酸。现实总是无法给你最美好的结果,但是正如纳什所言,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有一种,无法选择完全过正常人的生活,那就拒绝过精神分裂者的生活。这让我想起另一部电视剧《主君的太阳》,女主角能看到逝者的灵魂,因此整日担心受怕,不得已离开深爱的男主去寻找消除这种灵力的方法。最后重逢,男主角问她,你还能看得见吗?女主角笑了笑,看得见,但是已经不再害怕。

战胜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种,能够100%达到设想的少之又少。然而这并不说明我们只能向生活妥协,保持自己的思维,重新构建自己的价值观。承认那些不愉快的存在,过自己应该过的生活。因为美丽不在别处,而在身边。要像纳什一样,告诉世界告诉自己:我是伟大的约翰·纳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