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杨绛写的我们仨精选20篇

丙午丁末年纪事》是杨绛先生的作品,小编整理了相关的读后感,快来看看吧。

浏览

4939

作文

46

百岁才女杨绛的简约情怀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面对杨绛即将到来的102岁生日,杨绛的朋友们都不愿意凑这个热闹。“会另外选个时间去看她吧。”原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陆文虎说,“她对这些热闹喧嚣都不感兴趣。”大家每次去看她,最多也就待一个小时,或者半个钟头,就怕打扰她。

今年6月,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还和朋友一起去看望过杨先生,当时问杨先生最近怎么样,她的原话是,“饭吃得下,觉睡得着,很好。”陆建德说,杨先生精神非常好,还经常看书、写东西,“我们看过她的一些文章,很多问题请教她,她的思维很敏捷。”

外文所郑土生是钱杨的朋友,经常去串门,今年3月份他还去看过杨先生,“杨先生身体很好,步履轻快、思维敏捷。只是耳朵不太好,我和杨先生谈问题基本都用笔谈,她问什么问题,我写下来给她看。”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杨绛《洗澡》的读书笔记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洗澡》这本书,描绘了“三反”运动前后知识分子的面相和命运。“三反”运动本来与知识分子无关,“反官僚主义、反贪污、反浪费”是其主旋律。延伸至知识分子的领域,实则是“反右”运动的前奏。本书的核心和精彩之处,在于形形色色知识分子的洗澡一幕。每个人都要揭疮疤,说些违心的话,狠狠的将自己批判一番,还要老老实实,不矫揉造作,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掏心挖肠的讲,要恰如其分,在来势汹涌、唇枪舌战的群众面前,知识分子只能口不对心,换回一时的安稳。其实,如果知识分子戏剧性地捏造事实应付群众,未尝不可;可怕的是被群众的言论洗脑,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被强行更改而毫不自知,沦为政治的附庸。

那时候,“清者自清”已成为笑话,“旁观者清”被奉为不二的辨人法则。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被无情践踏,被标签上以劳动人民为基础的错误的价值观,只要不为劳动人民服务,不向劳动人民学习,所有一切行为,都被定位为“反叛”和“背离”,要接受批判和教育。许彦成和姚宓的清纯的爱情萌动处于这样动乱不安的时代,注定是要破灭的。即使眼泪和内心抽搐,纯粹的心理反应,在错误价值观的阴影下,也会引起人对自身的反省,总之,人的各方面被桎梏了。正如文末说道:“当时文学研究所不拘一格采集的人才,如今经过清洗,都安插到各个岗位上去了”,知识分子表面上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其实不仅他们的学术自由被限制了,人生自由甚至人生追求也湮灭了,洗澡对他们影响是由头到脚的,一盘水倒入的同时,还沁进血液里面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怀念石华父杨绛散文

全文共 1574 字

+ 加入清单

杨绛(jiàng),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怀念石华父散文

石华父是陈麟瑞同志的笔名。他和夫人柳无非同志是我们夫妇的老友。抗战期间,两家都在上海,住在同一条街上,相去不过五分钟的路程,彼此往来很密。我学写剧本就是受了麟瑞同志的鼓励,并由他启蒙的。

在我们夫妇的记忆里,麟瑞同志是最随和、最宽容的一位朋友。他曾笑呵呵指着默存对我说:“他打我踢我,我也不会生他的气。”我们每想到这句话,总有说不尽的感激。他对朋友,有时像老大哥对小孩子那么纵容,有时又像小孩子对老大哥那么崇敬。他往往引用这位或那位朋友的话,讲来满面严肃,好像是至高无上的权威之论。后来那几位朋友和我们渐渐熟识,原来他们和麟瑞同志一样,并不以权威自居。他们的话只是朋友间随意谈论罢了,麟瑞同志却那么重视。他实在是少有的忠厚长者、谦和君子。

去年,我在报纸上读到一篇《陈麟瑞先生二三事》①,作者吴岩是麟瑞同志在暨南大学教过的学生;据说麟瑞同志是最认真、最严格的老师。我想,他的温厚谦虚,也许正出于他对待自己的严格认真。他对自己剧作的要求,显然比他对学生功课上的要求更加严格认真。

①见《新民晚报》(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四日)。

吴岩同志的记述,一九六五年,某出版社要求重出他的剧本。他婉拒说,那些旧作还待修改后看看是否值得重版。又据说,他曾告诉学生,他在哈佛大学专攻戏剧,对喜剧尤感兴趣,可是他从未透露自己用石华父的笔名写戏。这都可见他对自己剧作的态度多么严谨。

最近《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要出版石华父的剧本选集。无非同志请柯灵同志选定剧目。选出的剧本有以下三种:《职业妇女》是创作,《晚宴》是由美国名剧改编的悲剧,《雁来红》是由英国名剧改编的喜剧。原先打算选入的《尤三姐》或《海葬》都是由小说改编的,可惜稿本遍觅不得,只好作罢。

《职业妇女》是轻巧的四幕喜剧,无非同志说是一九三九年左右写成的。剧里讽刺一个假道学的局长把女职员当作玩物,定下规章,只雇用未婚妇女,结婚就解雇。他挪用公款做投机买卖,牟取暴利,打算带着女秘书到香港去享用,船票都买好了。他的女儿看中一个有志青年,可是他管教很严,不许女儿交男友。他的女秘书其实已经结婚,丈夫就是那个有志青年的朋友。局长挪用公款的事差点儿败露,女秘书乘机对他施加压力,成全了他女儿的婚姻,并利用现成的船票,让那一对青年奔赴大后方。剧情演变自然,讽刺的人和事都是很可笑的。麟瑞同志熟谙戏剧结构的技巧,对可笑的事物也深有研究。他的藏书里有半架子英法语的“笑的心理学”一类的著作,我还记得而且也借看过。

《晚宴》和《雁来红》都是一九四二年以后上演的,那时上海已经沦陷。麟瑞同志在《晚宴》的序里说,他当时“心境非常恶劣,除开改编,恐怕什么都写不出”。他读过很多英美的热门戏剧,这两个剧本的原作都曾风行一时。可是要把外国的剧情改得适合我国当时的社会,并不容易,还需动用精细的手法,来一番再创造。这两出戏都已经改得不像外国戏了。这里还保存着一份《晚宴》的演员表,上面的主角配角全都是第一流的名演员。由此可见剧本多么受重视,也可以料想演出多么成功。我记得《尤三姐》演出后颇得好评,也记得麟瑞同志改编《海葬》很下功夫。舞台上末一幕里,大幅的蓝色绸子映着灯光幻成海浪,麟瑞同志看了非常欣赏。我希望将来这两个剧本还能找到。

我们下干校的前夕,风闻麟瑞同志“暴病”去世。我们从干校一回来就去看望无非同志,得知麟瑞同志在文化大摧残的时期,绝望灰心,“劈开生死路,退出是非门”。他生前常对我们讲,他打算写一部有关喜剧和笑的论著,还在继续收集资料。可是他始终没有动笔,如今连他已写成的作品都不齐全了。看到他残存的三个剧本,我们有无穷感慨;对他没有心绪写出的剧本和没有时间写出的著作,更有无限向往。

一九八五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关于杨绛的经典语录

全文共 3889 字

+ 加入清单

杨绛被尊称为杨绛先生,她是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和翻译家,除此之外,她还是中国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妻子,小编收集了关于杨绛经典语录,欢迎阅读。

关于杨绛的经典语录1

1.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2.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3.一般人的信心,时有时无,若有若无,或是时过境迁,就淡忘了,或是有求不应,就怀疑了。这是一般人的常态。没经锻炼,信心是不会坚定的。

4.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杨绛经典语句

5.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6.一个人有所不足,就要自欺欺人。一句谎言说过三次就自己也信以为真的。

7.爱情是不由自主的,得来容易就看得容易,没得到的,或者得不到的,才觉得稀罕珍贵。

8.创作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想象,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象是这个火所发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光点儿的大小。

9.人能够凝练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10.我是一个老人,尽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 是一个落队者,我没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 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现在的年轻人,男女结合的最最重要的是感情,是双方互相理解的程 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和吸引,才能互相支持,互 相鼓励,才能两情相悦,门当户对以及其它,并不重要。

11.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12.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13.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14.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

15.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16.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

17、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18、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

19、灵魂的美恶,不体现在肉体上。

20、名声,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

21、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22、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及其他。

23、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

24、一个人有所不足,就要自欺欺人。一句谎言说过三次就自己也信以为真的。

25、默存和我住在清华的时候养一只猫,皮毛不如大白,智力远在大白之上。那是我亲戚从城里抱来的一只小郎猫,才满月,刚断奶。它妈妈是白色长毛的纯波斯种,这儿子却是黑白杂色:背上三个黑圆,一条黑尾巴,四只黑爪子,脸上有匀匀的两个黑半圆,像时髦人戴的大黑眼镜,大得遮去半个脸,不过它连耳朵也是黑的。它是圆脸,灰蓝眼珠,眼神之美不输大白。它忽被人抱出城来,一声声直叫唤。我不忍,把小猫抱在怀里一整天,所以它和我最亲。

26、我时常听人吹牛,豪言壮语,使我自惭渺小。我也想吹吹牛“自我伟大”一番,可是吹来却“鬼如鼠”.因为只是没发酵的死面,没一点空气。

27、胡小姐觉得他(余楠——编者注)攥着两拳头一文不花,活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听说他屡遭女人白眼,想必有缘故。不过,作为一个丈夫呢,这也不失为美德。他好比俭啬的管家婆,决不挥霍浪费。反正她早就提出条件,结了婚,财政权归她。余楠一口答应。在他,财政权不过是管理权而已,所有权还是他的,连胡小姐本人也是他的。

关于杨绛的经典语录2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 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我爱读诗,中文诗,西文诗都喜欢,也喜欢和他一起谈诗论诗。我们常常一同背诗。我们发现,我们如果把某一字忘了,左凑右凑凑不上,那个字准是全诗最欠妥贴的字,妥贴的字有黏性,忘不了。一一杨绛《我们仨》

每晨一大茶瓯的牛奶红茶成了他毕生戒不掉的嗜好。后来国内买不到印度`立普登茶叶了,我们用三种上好的红茶叶掺和在一起替代:滇红取其香,湖红取苦,祁红取其色。一一杨绛《我们仨》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杨绛《我们仨》

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杨绛《我们仨》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 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 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杨绛《我们仨》

我们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一个安定的居所,但是老病相催,我们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我们仨》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 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我们仨》

我们三人又相聚了。不用说话,都觉得心上舒坦。_杨绛《我们仨》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我们仨》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杨绛 《我们仨》

其实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杨绛《我们仨》

我们三人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我们仨》

我要问!我爱的好好的突然被判了死刑我为什么不能问 —— 《我们仨》

老舍的《离婚》用另一角度来看婚姻。此幸福,彼幸福,杨锋的《我们仨》。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杨绛《我们仨》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竞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一个平和而恬淡的学者家庭,一个简单而丰富的人生长梦: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我们仨》

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我们仨》

钟书与世无 争,还不免遭人忌恨,我很忧虑。 钟书安慰我说:"不要愁,他也未 必能随心。--《我们仨》

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我们仨》

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钟书和我就以此自解。——《我们仨》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杨绛先生给年轻人的寄语

全文共 1994 字

+ 加入清单

5月25日凌晨105岁高龄的杨绛先生离世。下面就来重温一下杨绛先生的寄语

1、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2、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3、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4、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5、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6、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7、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8、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9、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10、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语录有哪些?

1、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2、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3、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看叶子的变化,听鸟的啼鸣,都不一样,new experience and new feeling in everyday.

4、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5、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6、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7、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杨绛先生去世 杨绛语录有哪些?

8、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9、懒惰也是天生的,勤奋需自己努力,一放松就懒了。

10、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

11、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带些缺点,更富有人情味吧。

12、丑人照镜子,总看不到自己多么丑,只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美。

13、我认为命运最不讲理。

14、我们看到的命运是毫无道理的,专开玩笑,惯爱捉弄人,惯爱捣乱。

15、人类并不靠天神教导,人的本性里有灵性良心。在灵性良心的指引下,人人都有高于物质的要求。

16、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杨绛的我们仨读后感

全文共 1253 字

+ 加入清单

终于慢慢地安定下来。

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终于也无聊起来,我是最怕闲下来的,也最怕被别人甩下。于是不断的找可以丰富自己的方式,好好捡起书来。

曾经看过一句伟人说过的话,只看经过至少几百年沉淀依旧流传,受人吹捧的书籍。这句话让我对很多现当代的作家以及作品嗤之以鼻。殊不知自己错过了很多经典。

知道杨绛是在钱钟书之后,大学时代她的《我们仨》总总摆在最显眼的地方,我却从来没有为它驻足。近几年陆陆续续从报刊杂志网络得知她的名气。这个满头银发的世纪老人安详的坐在书桌旁,让人顿生佩服。

况且人一长大,总会更倾向于家庭,处理家庭的艺术。特别想了解这样一位伟人是怎么在最亲的两个人(丈夫和女儿)死后写的回忆录,怎么安定的过余生。

这本书杨绛以一个妻子,一个妈妈道来家庭的琐碎,三个人平淡中的小幸福。完全没有你想象中的遥不可及,有的只是小日子,夫妻之间的相互扶持,共同前进,女儿与父母的成长与陪伴。

我从外界知道的钱钟书是一个高傲,不可一世的作家。然而在妻子笔下的他仅是一个与世无争,不太谙世故,很多事情还是需要妻子帮忙的普通的丈夫,只是默默的学习,默默的教导学生,传授知识的文人。

杨绛是一位伟大的女人,本也是出生书香门第,大家闺秀,想来很多事情都无法料理却还是跟着钟书从英国到法国,再回到国内不停的奔波,作为一个妻子,还要渐渐的熟悉柴米酱醋油盐之事。一定是相互的爱情才让这繁杂的家务变成生活的乐趣吧。

钱媛,知道她也是由于他们的父母,总觉得她没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优秀,应该过得很自卑,钱氏夫妇也可能会不太认可这位孩子。我是多么的肤浅,一个人的美好岂能用所谓的外界的功名来概括呢。她这个乖巧的,有天分的孩子,在杨的笔下就是她的丈夫钱的化身,很多时候像极了她的爸爸。这想必是爱的一重高境界吧,因为我也会经常从我妈妈的耳边幸福的说我和爸爸的很多相像之处。

我原本以为如此有名的一对作家应该过着殷实的生活,可是并没有,我也以为他们不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就可以随随便便的成功或者更加的知名。他们在国外省吃俭用,还不断地想尽办法努力丰富自己。回到国内也是经常性的两地分居,为生计奔波。生活的苦并没有压倒这样一个美好的家庭,他们有的只是乐观的面对与迎接,三个人共同的扶持,这是个多么伟大与和谐的家庭。圆圆这个美好的女儿曾经还为了要照顾父母要终身不嫁,最终还是父母劝服了她,你就完完全全沉浸在这个美好的幸福的家庭中。

晚年的钱氏夫妇过得并不好,看着让人非常的辛酸。由于时代的关系,两位老人体弱多病还居无定所,颠沛流离。这也只能怪时代给予那时人民的苦。

曾经以为轰轰烈烈才是生活的本色,也听过看过太多的晒幸福,过分歪腻与争吵,于是植根于脑底的就是这个婚姻与家庭的模板。殊不知平平淡才是真的真。

走过这些,杨绛是多么辛苦,看着女儿和丈夫在两年内相继离世,这世界上自己最最亲近的两个人永远的离开了自己。即使现在有了固定的房子也只是一个旅舍般,心却没有了归宿。她心里是经过了怎样的翻江倒海,才达到如今的心如止水。

愿这位百岁老人,安安稳稳,静静地享受最后的时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一百岁感言》杨绛

全文共 62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 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考作文素材: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

全文共 1909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如此矫情的开头本应该配一个更矫情的下文,但心系牛娃儿中考的好好老师怎能傲娇到没朋友的地步呢?So我们依然要说中考!只不过今天的下午茶和开头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那么,近几年的命题人冥冥之中都有一个美好的夙愿,那就是“社会主义接班人”得是一个既能在古文化中自由穿梭,也可在现代文明中深入思考的综合性人才。所以,就中考前文学圈里可与“汪峰上头条”威力相媲美的爆炸性新闻来一个中考素材大挖掘。

说露骨一点,其实不管是大朋友还是小朋友,大家怀念的只不过是我们眼下最缺失的一种品质——静。而这位世纪老人平静地泊在时间深处,有形无形地散发着一种安详的力量。浮躁丛生的时代,她像一眼拒绝喧哗的深潭,清澈而高远地活着,与这个世界保持着不远不近、不卑不亢的距离。在鼓满欲望风帆的海洋上,居然还有那样一座沉默而丰盛的岛屿,在提示我们,什么叫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爱无疆。

看到这儿,大家有没有突然感受到这段文字散发出的光芒格外地刺眼呢?嘻嘻,原因当然不是因为标红,如此接地气儿的理由实在不符合好好老师的风格呀。其实最主要是因为它可以被移植到牛娃儿们作文中的点题部位。

另外,我们还需储备一些和杨绛先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钱钟书先生的素材。在中国的名人谱里,钱钟书当属一颗耀眼的恒星。他19岁考入清华大学,28岁被破格聘为外文教授。之后,他蜗居书斋,杜门避嚣,淡泊名利,专心治学,仿佛过着出世般的生活。夏衍曾赞叹道:“这真是一个特殊的人!”

下面好好老师举几个“栗子”,一定要接着哦!

◆对钱,他姓“钱”但看得很淡

一、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钱老讲学,开价16万美金,交通、住宿、餐饮免费提供,可携夫人同往,钱钟书却拒绝了。英国一家老牌出版社,得知钱老有一本写满了批语的英文大辞典,派人远渡重洋,叩开钱府的大门,许以重金,请求卖给他们,钱老却说:“不卖!”

二、钱钟书担任中国社科院院长期间,有一次,给他开车的司机撞伤行人,找到钱老想借医疗费,钱老问明情况,说:“需要多少?”司机答:“3000元。”钱老说:“这样吧,我给你3000元,不算你借,不用还了。”

三、1991年,国内18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钱老被列入第一批的36人中,他也婉言谢绝了。当得知被拍摄者会有一笔酬金时,钱老莞尔一笑:“我都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乃至后来《围城》被拍成电视连续剧后,电视台付给原著者万余元稿酬,钱钟书也执意不收。

◆对名,钱钟书看得更是淡泊

一、钱钟书也许是当代中国少有的几个真正意义上的“隐士”。知其名者多,慕其名而想拜见、求教、采访、索字等等的人更多,但钱钟书终日闭门读书写作,谢绝应酬,见过他的人可谓少之又少。他博人精深的学问博得了海内外学术界的景仰,有人统计,《管锥编》、《谈艺录》共涉及几千种书。

二、法同著名作家西蒙·莱斯曾说:“如果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的话,钱钟书是当之无愧的。”还有一位外国记者说:“来到中国,我只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一次,一位英国女士来到中国,因为太钟情于《围城》,所以给钱钟书打电话想拜见他,钱钟书在电话里说:“假使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三、他也从不做寿。钱钟书八旬初度,家中的电话一度闹翻了天:学界同仁、亲朋好友、机关团体,纷纷要给他祝寿。他所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还准备为他开一个纪念会或学术讨论会,但钱钟书一律婉拒。对这类活动,他早已有言在先:“不必花些不明不白的钱,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

◆对书,钱钟书却看得很重

杨绛曾称钱老为“书痴”。钱宅满室书香,他的客厅与书房合二而一,主要空间都被书柜书桌占据着,两张老式的单人沙发挤在一隅,权且待客。简朴的房间里最醒目的是大小书柜里占满的书籍:中文与外文、古典与现代杂陈,显示着主人中西文化的贯通。《围城》的英、俄、德、日文译本也在其中。他一生都在孜孜读书,乐此不疲。新的、旧的、中文的、外文的,但凡到手都要翻翻看看,好在供他阅读的书,如富人“命中的禄食”那样丰足,会从各方面源源供应,外文书刊也从未断炊,只要手中有点外汇,他们就张罗着买书,国外出版社的稿酬,他一般不取现金,而是开出书单子,请对方实物支付。

无论世事如何变化,钱钟书始终安如泰山,锲而不舍地守着他的摊子,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非淡泊无以明志”。淡泊是一种修养、一种气度、一种智慧、一种境界,钱钟书保持了一颗淡泊的心,摆脱名利的羁绊,真正做到了返朴归真、潜心回归自然。

以上素材可适用主题:淡泊、坚持、钻研、不忘初心、做自己、追求、热爱、静、精神贵族等等。

[中考作文素材: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杨绛《洗澡》的读书笔记

全文共 3375 字

+ 加入清单

背景:1951年底至1952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内部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同时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简称为“三反五反”。“三反”以大贪污犯中共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刘青山和中共天津地委书记张子善被枪毙为标志性事件,据说是毛亲笔批准执行的。关于“五反”,可参阅周而复的著作《上海的早晨》。

杨绛先生的《洗澡》未正面涉及党内斗争,只是从一个侧面描述了国家机关内部旧知识分子经受的思想改造。“洗澡”是形象的说法,相当于西方人所谓“洗脑”。五二年我才五岁,对“三反五反”没有任何记忆。到五七年“反右”,我看了父亲单位一些大字报,记住了章伯钧章乃器罗隆基等名字。解放初期这两次政治运动,对知识分子还算是客气的,不像以后的文革那么残暴血腥。杨绛先生写旧知识分子轻车熟路,虽无刺激惊悚场面,但毕竟是大师手笔,心理描写入木三分,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不禁使人感觉与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一脉相承。

长大后,我自己也成了洗澡堂的常客。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贯穿着一条阶级斗争主线,凡三代以内有问题者,免不了常常要写思想汇报自我洗刷。而每逢政治运动来临,就更是处于被迫洗澡的痛苦之中。那绝非一两次就过得了关的,你得把自己内心深处骨头缝里所有隐私和污秽统统晒出来,否则就是不老实不忠诚。杨绛先生笔下,余楠朱千里杜丽琳许彦成等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争先恐后在洗澡会上作践自己,唯恐把自己搞得不臭,过不了关。人的尊严被踩在脚下,羞耻感荡然无存。读到这些场景,感同身受,心如刀割。精神折磨比之肉体受刑,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作为一本小说,如果只写这些,恐怕还是难以吸引读者。杨绛先生笔下,余楠的奸猾。朱千里的率性,杜丽琳的精明,许彦成的清高,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而姚宓与许彦成的一段凄美缠绵的爱情,更为这本书增添了可读性。女作家的细腻温婉游走于字里行间,给读者一种唯美的感受。有人批评第三部写的太过草率,政治斗争的残酷在这里被一种黑色幽默取代,悲剧中还不时流露出喜剧的轻松。作者也许是出于无奈,本朝的事,不如此写又待如何?

杨绛先生笔下的女性都极具个性,给人以深刻印象。姚宓应该是为大多数读者所欣赏的女孩,先说外表:“丽琳偷眼看这姚宓。她长得三停匀称,五官端正,只是穿了这种灰色而没有式样的衣服,的确看老。”“姚宓的脸色不惹眼,可是相貌的确耐看,看了想再看看。她身材比丽琳的小一圈而柔软;眼神很静,像清澈的潭水;眉毛清秀,额角的软发像小儿的胎发;嘴角和下颏很美很甜。她皮肤是浅米色,非常细腻。”再看内心:“姚宓的未婚夫大学毕业,正待出国深造。他主张把病人(指姚宓的母亲姚太太)托付给天津的姨妈照管,姚宓和他结了婚一同出国。可是姚宓不但唾弃这个办法,连未婚夫也唾弃了。”当姚宓的好友罗厚发现姚宓和有妇之夫许彦成之间的恋情后,姚宓大大方方地说:“我和许先生——我们昨天都讲妥了。我们当然不是只有一个脑袋,一对翅膀的天使,我们只不过是凡人。不过凡人也有痴愚的糊涂人,也有聪明智慧的人。全看我们怎么做人。我和他,以后只是君子之交。”“况且,‘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谁也帮不了忙,我认为女人也该像大丈夫一样敢作敢当。”如此秀外而慧中,再加上敢作敢当,这样的女孩,普天之下能有几人?然而,面对姚宓,懦弱的许彦成却表现得不像个有担当的男人,辜负了姚宓的一腔真情,令人唏嘘长叹。

“标准美人”杜丽琳也值得一提:“杜丽琳家在天津,是大资本家的小姐。...她身材高而俏,面貌秀丽,又善于修饰,长于交际,同学送了她一个‘标准美人’的称号。据说追求她的人多于孔门弟子七十二。”“杜丽琳比许彦成大一岁而低一班...一心倾慕有学问的博士。她又像一般教会中学毕业的女学生,能阅读西洋小说,爱慕西洋小说里的男主人公:身材高,肤色深,面貌俊秀,举止潇洒。”“她倒是很大方,见了彦成总笑脸相迎。彦成却显得很窘,甚至红了脸。”“祖国解放...丽琳准备留在美国...彦成却执意要回国...尽管回去后工作还没有着落。丽琳跟他一同回国了,倒也并不后悔。”在洗澡会上:“她接着批判自己错误的人生观,安逸的生活方式等等,说她下定决心,不再迷恋个人的幸福,计较个人的得失,要努力顶起半边天,做新中国的有志气的女人。...她说着流下眼泪——真实的痛泪...丽琳在群众的掌声中激动得又流下泪来。这回不是酸楚的苦泪而是感激的热泪...她过了关。”多单纯的知识分子!多可爱的女人!却征服不了书呆子许彦成的心。

余楠的老婆—— 旧式家庭妇女宛英,则是典型的贤妻良母。“余楠的母亲和宛英的继母是亲姐妹。宛英和余楠同岁,相差几个月。一个是‘楠哥’一个是‘英姐’...她和余楠结婚后连生两个儿子,人人称她好福气,她也自以为和楠哥是‘天配就的好一对儿’。她初次发现楠哥对年轻女学生的倾倒,初次偷看到他的情书...曾气得暗暗流泪...她渐渐明白自己无才无貌,配不过这位自命为‘仪表堂堂’的才子,料想自己早晚会像她婆婆一样被丈夫遗弃...宛英曾发愁给丈夫遗弃了怎么办。她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她可以出去做厨娘...她在余家不是只相当于‘没工钱,白吃饭’的老妈子吗!”宛英甚至想:“但愿余楠跟着胡小姐快快出洋吧,她只求粗茶淡饭,过个清静日子。”但是:“余楠‘花’虽‘花’,始终没有遗弃她。”宛英的悲剧在现代家庭中照样层出不穷,只不过现代女性不会像宛英那样可怜可欺,大多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写这种敏感题材,杨绛先生不可能直抒胸臆,把内心的真实感受全盘托出。她的文采在这本薄薄的书中似乎也难以尽情展露。平实的书名《洗澡》刻意不去吸引眼球,但每一部的标题如深藏在坚硬蚌壳中的珍珠,熠熠生辉令人眼前一亮。

第一部:采葑采菲。出自诗经《邺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你只顾采摘葑菲的叶子,却不知道深埋在地底下的根更有价值。只要不违反道德规范,我将与你至死不离。第二部:如匪浣衣。出自诗经《邺风.柏舟》:“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心中的忧郁就像没洗过的脏衣服,轻轻地说,细细地想,我终究无法展翅高飞。第三部:沧浪之水清兮。出自古歌《孺子歌》。《楚辞.渔父》记载:屈原被放逐,在江边谓渔父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劝之:圣人的本领就在于能顺应时势,你为什么不同流合污呢?”屈原听后不以为然,表示宁可葬身鱼腹,也不玷污自己的清白。渔父遂高歌而去:“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渔父向屈原表达了自己的生活态度:祸福皆由人自取,识时务者为俊杰。

乍一看,上述三个标题与小说并无直接关联,但其中却有一条逻辑性很强的线索,就是知识分子的人格修养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非常事件当中,都面临着两难选择。慷慨赴死,还是苟且偷生?拍案而起,还是同流合污?塞林格说过:“一个不成熟的男人是为了某种高尚的事业英勇地献身,一个成熟的男人是为了某种高尚的事业而卑贱地活着。”金庸也说:“最善于适应环境的人,不一定是道德最高尚的人。遗憾得很,高尚的人在生存竞争中往往是失败的。中国历史上充满高尚者被卑鄙者杀害的记载,这使人读来很不愉快。然而事实是这样。尽管写历史的人早已将胜利者尽可能写得不怎么卑鄙。历史并不像人们希望的那样,是好人得到最后胜利。”小说貌似脱节的情节在三个标题的串联之下,有了内在的统一性,深化了这一极为深刻的主题。

百岁老人杨绛是钱钟书的遗孀。她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原籍江苏无锡。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任教。解放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以及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以及译著《堂吉诃德》等。杨绛先生在回答为什么不离开中国时说:“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意逃跑,只是不愿意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和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多么可敬的老人!读杨绛先生的作品,不由得高山仰止,如沐甘霖。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读书苦乐杨绛

全文共 1660 字

+ 加入清单

读书有苦有乐。苦的是要应付各种考试,乐的是我们可以随时在书里串门,各种随心所欲。来看看杨绛先生所认为的读书的苦乐吧。

读书苦乐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Epictetus)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拍地合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谨”,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

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自会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一次我乘汽车驰过巴黎赛纳河上宏伟的大桥,我看到了栖息在大桥底下那群拣垃圾为生、盖报纸取暖的穷苦人。不是我眼睛能拐弯儿,只因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的“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一九八九年

相关链接

杨绛(jiàng),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 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时事论据:杨绛之人生的价值

全文共 3132 字

+ 加入清单

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

按基督教的说法,人生一世是考验。人死了,好人的灵魂升天。不好不坏又好又坏的人,灵魂受到了该当的惩罚,或得到充分的净化之后,例如经过炼狱里的烧炼,也能升天。大凶大恶,十恶不赦的下地狱,永远在地狱里烧。我认为这种考验不公平。人生在世,遭遇不同,天赋不同。有人生在富裕的家里,又天生性情和顺,生活幸运,做一个好人很现成。若处境贫困,生情顽劣,生活艰苦,堕落比较容易。若说考验,就该像入学考试一样,同等的学历,同样的题目,这才公平合理。

佛家轮回之说,说来也有道理。考验一次不够,再来一次。但因果之说,也使我困惑。因因果果,第一个因是什么呢?人生一世,难免不受人之恩,或有惠于人,又造成新的因果,报来报去,没完没了。而且没良心的人,受惠于人,只说是前生欠我。轻率的人,想做坏事,只说反正来生受罚,且图眼前便宜。至于上刀山、下油锅等等酷刑,都是难为肉体的。当然,各种宗教的各种说法,我都不甚理解。不过,我尊重一切宗教。但宗教讲的是来世,我只是愚昧而又渺小的人,不能探索来世的事。我只求知道,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一辈子,能有什么价值

天地生人,人为万物之灵。神明的大自然,着重的该是人,不是物;不是人类创造的文明,而是创造人类文明的人。只有人类能懂得修炼自己,要求自身完善。这也该是人生的目的吧!

坚信“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的聪明朋友们,他们所谓“什么都没有了”,无非断言人死之后,灵魂也没有了。至于人生的价值,他们倒并未否定。不是说“留下些声名”吗?这就是说,能留下的是身后之名。但名与实是不相符的。 “一将成名万骨枯”……但战争中奉献生命的“无名英雄”更受世人的崇敬与爱戴,我国首都天安门广场上,正中不是有“人民英雄纪念碑”吗?欧洲许多国家,总把纪念“无名英雄”的永不熄灭的圣火,设在大教堂的大门正中,瞻仰者都深怀感念,驻足致敬。我们人世间得到功勋的人,都赖有无数默默无闻的人,为他们作出贡献。默默无闻的老百姓,他们活了一辈子,就毫无价值吗?从个人的角度看,他们自己没有任何收获,但是从人类社会集体的角度看,他们的功绩是历代累积的经验和智慧。人类的文明是社会集体共同造成的。况且身后之名,又有什么价值呢?声名显赫的人,死后没多久,就被人淡忘了。淡忘倒也罢了,被不相识、不相知的人说长道短,甚至戏说、恶搞,没完没了,死而有知,必定不会舒服。声名,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 。

聪明的年轻朋友们,坚信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至多只能留下些名气。那么,默默奉献的老实人,以及所有死后没有留下名气的人,活了一辈子,就是没有价值的了!有名的,只是绝少数;无名的倒是绝大多数呢。无怪活着的人一心要争求身后之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从生到死、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只为没有求名,或没有成名,只成了毫无价值的人!反而不如那种自炒自卖、欺世盗名之辈了!这种价值观,太不合理了吧?

匹夫匹妇,各有品德。为人一世,都有或多或少的修养。俗语:“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得”就是得到的功德。有多少功德就有多少价值。而修来的功德不在肉体上而在灵魂上。所以,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其实,信仰是感性的,不是纯由理性推断出来的。人类天生对大自然有敬畏之心 。统治者只是借人类对神明的敬畏,顺水推舟,因势利导,为宗教定下了隆重的仪式,借此维护统治的力量。其实虔信宗教的,不限于愚夫愚妇。大智大慧、大哲学家、大科学家、大文学家等信仰上帝的虔诚,远胜于愚夫愚妇。例如博学多识的约翰生搏士就是非常虔诚的基督徒。创作《堂吉诃德》的塞万提斯,在战役中被俘后,“三位一体”教会出了绝大部分赎金把他赎回。他去世后,他的遗体,埋在“三位一体”修道院的墓园里。(参看Juan Luis Alborg《西班牙文学史》第二册第二章。Gredos书店 1981年马德里版)修道院的墓园里,绝不会容纳异教徒的遗体;必定是宗教信仰相同的人,才愿意死后遗体相守在一起 。

据说,一个人在急难中,或困顿苦恼的时候,上帝会去敲他的门一一敲他的心扉。他如果开门接纳,上帝就在他心上了,也就是这个人有了信仰。一般人的信心,时有时无,若有若无,或是时过境迁,就淡忘了,或是有求不应,就怀疑了。这是一般人的常态。没经锻炼,信心是不会坚定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及其他。也许到临终”回光返照”的时候,才感到悔惭,心有遗憾,可是已追悔莫及,只好饮恨吞声而死。一辈子锻炼灵魂的人,对自己的信念,必老而弥坚。

一个人有了信仰,对人生才能有正确的价值观。如果说,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只能留下些名声,或留下一生的贡献,那就太不公平了。没有名气的人呢?欺世盗名的大师,声名倒大得很呢!假如是残疾人,或疾病缠身的人,能有什么贡献?他们都没价值了?

英国大诗人弥尔顿(John Milton 1608-1674)四十四岁双目失明,他为自己的失明写了一首十四行诗,大意我撮述如下。他先是怨苦:还未过半生,已失去光明,在这个茫茫黑暗的世界上,他唯有的才能无从发挥,真是死一般的难受;他虽然一心要为上帝效劳,却是力不从心了。接下,“忍耐之心”立即予以驳斥:“上帝既不需要人类的效劳,也不需要他赋与人类的才能。谁最能顺从他的驾御,就是最出色的功劳。上帝是全世界的主宰。千千万万的人,无休无止地听从着他的命令,在陆地上奔波,在海洋里航行。仅仅站着恭候的人,同样也是为上帝服务。”这首诗也适用于疾病缠身的人。如果他们顺从天意,承受病痛,同样是为上帝服务,同样是功德,因为同样是锻炼灵魂,在苦痛中完善自己。

佛家爱说人生如空花泡影,一切皆空。佛家否定一切,唯独对信心肯定又肯定。“若复有人……能生信心……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得无量福德……若复有人于此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为什么呢?因为我佛无相,非但看不见,也无从想象。能感悟到佛的存在,需有“宿根”、“宿慧”,也就是说,需有经久的锻炼。如能把信仰传授于人,就是助人得福,功德无量 。

基督教颂扬信、望、爱三德。有了信仰,相信灵魂不死,就有永生的希望。有了信仰,上帝就在他心里了。上帝是慈悲的,心上有上帝,就能博爱众庶。

苏格拉底坚信灵魂不灭,坚信绝对的真、善、美、公正等道德概念。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宁愿饮鸩就义,不肯苟且偷生。因信念而选择死亡,历史上这是第一宗,被称为仅次于基督之死。

苏格拉底到死很从容,而耶稣基督却是承受了血肉之躯所能承受的最大痛苦。他不能再忍受了,才大叫一声,气绝身亡。我读《圣经》到这一句,曾想,他大叫一声的时候,是否失去信心了?但我立即明白,大叫一声是表示他己忍无可忍了,他也随即气绝身亡。为什么他是救世主呢?并不因为他能变戏法似的把水变成酒,把一块面包变成无数面包,也并不因为他能治病救人,而是因为他证实了人是多么了不起,多么伟大,虽然是血肉之躯,能为了信仰而承受这么大的痛苦。他证实了人生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耶稣基督是最伟大的人。百分之百的克制了肉体。他也立即由人而成神了。

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人活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能有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离开人世了。灵魂既然不死,就和灵魂自称的”我”,还在一处呢 。

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有关这些灵魂的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只能胡思乱想罢了。我无从问起,也无从回答。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十一》),“不知为不知”,我的自问自答,只可以到此为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我们三杨绛读后感

全文共 1018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仨》的故事读完,让我久久不能放下。为他们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的风范深深感动着我。真希望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每一个“我们仨”的故事都让人回味绵长…

认识杨绛缘于钱钟书先生,读书年代,读《围城》曾被我们视作为一种时尚,仿佛不读《围城》就不是文学爱好者。由此,也进一步了解了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样的了解毕竟不同于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这样的家庭也毕竟不同于我们。但是,一直以来却从未读过杨绛先生的文字,也许当时的读书更多的是追随潮流吧。

说实话,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亲人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

对于八十高龄的钟书夫妇而论,独女钱媛的离去,让老人的心从此成为了干枯的老井。杨绛说:“生了独女钱媛这么多年,也就牵挂了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牵挂了。”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发人送黑发人又该如何的哀伤?所幸的是,这个时候,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之间也必有一人要先行离去,风风雨雨相扶持着走过了这么多年,而突然间要接受挚爱的永远离去,从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了一生中最牵挂自己的人、自己最牵挂的人,余下的漫漫长夜,再多的风风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过。午夜从噩梦中惊醒,身边已空无一人,那个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没有回来。一个人守着孤单的身影,对着寂寞的台灯叹息。

杨先生在文中不曾想把人生描绘得多么壮丽,多么缤纷,却在不经意间告诉我们,她爱着她的丈夫,女儿,她有着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热忱,那份牵挂。她的文字里透出来的尽是黑白底色,年轻时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闺秀,到老年时候的沉着坚毅。在这片田地里,你何处去寻找市侩气息?又有什么比这无声的坦然更有份量?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杨绛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但是她还是愿意“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因为她的心里已经装满了“我们仨”的情和爱。

是的,有情、有爱,何尝担心没有幸福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感受先生阅读杨绛经典作文3000字

全文共 4137 字

+ 加入清单

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

——《读书苦乐》

杨绛先生走了,人间再无“我们仨”。

先生的一生跨越一个世纪,历经沉浮沧桑,然而她却始终以轻盈的姿态来承担生命的沉重;她居于精神的“高处”,却以“不争”的品格寻“平处”而居;她的文字朴素平实,却又隽永风趣,哀而不伤,满载着“走在人生边上”的智慧、豁达和俏皮。

杨绛先生曾将读书比作“隐身”的串门儿,不必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打扰主人。所以,我们选择将她的文字连缀成报道,以这种“隐身”的方式读懂先生的一生。

先生生前希望用最简单的方式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与另外两个人团聚。请允许我们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不舍。

——编 者

亲与情

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

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一九三五年七月,锺书不足二十五岁,我二十四岁略欠几天,我们结了婚同到英国牛津求学。我们离家远出,不复在父母庇荫之下,都有点战战兢兢;但有两人作伴,可相依为命。在牛津,我怀上孩子了。锺书谆谆嘱咐我:“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我对于“像我”并不满意。我要一个像锺书的女儿。

1938年回国,因日寇侵华,苏州、无锡都已沦陷,我娘家、婆家都避居上海孤岛。沦陷区生活艰苦,但我们总能自给自足。能自给自足,就是胜利,锺书虽然遭厄运播弄,却觉得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别离。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我成名比钱锺书早,我写的几个剧本被搬上舞台后,他在文化圈里被人介绍为“杨绛的丈夫”。但我把钱锺书看得比自己重要,比自己有价值。

我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锺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这是钱锺书的最可贵处。他淘气、天真,加上他过人的智慧,成了现在众人心目中博学而又风趣的钱锺书。他的痴气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

锺书曾逗阿瑗玩,说《围城》里有个丑孩子,就是她。阿瑗信以为真,却也并不计较。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锺书于一九九四年夏住进医院。我每天去看他,为他送饭,送菜,送汤汤水水。阿瑗于一九九五年冬住进医院,在西山脚下。我每晚和她通电话,每星期去看她。但医院相见,只能匆匆一面。三人分居三处,我还能做一个联络员,经常传递消息。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锺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国与民

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尽管亿万“我们”素不相识,终归同属一体,痛痒相关

我们沦陷上海期间,饱经忧患,也见到世态炎凉。我们夫妇常把日常的感受,当做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这种滋味值得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

锺书除了在教会大学教课,又增添了两名拜门学生。但我们的生活还是愈来愈艰苦。只说柴和米,就大非易事。

我们身陷上海孤岛,心向抗战前线、大后方。当时凡是爱国的知识分子,都抱成团。如我们夫妇,陈西禾,傅雷,宋淇等,经常在生活书店或傅雷家相会,谈论国际国内战争形势和前景。我们同自愿参加“大东亚共荣圈”的作家、文化人泾渭分明,不相往来。

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胜利的欢欣很短暂,接下是普遍的失望,接下是谣言满天飞,人心惶惶。“人心惶惶”时,我们并不惶惶然。

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我想到解放前夕,许多人惶惶然往国外跑,我们俩为什么有好几条路都不肯走呢?思想进步吗?觉悟高吗?默存常引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只是舍不得祖国,撇不下“伊”——也就是“咱们”或“我们”。尽管亿万“咱们”或“我们”中人素不相识,终归同属一体,痛痒相关,息息相连,都是甩不开的自己的一部分。

我问:“你悔不悔当初留下不走?”

他说:“时光倒流,我还是照老样。”

文与译

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全部文章经整理,一半是翻译,一半是创作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

我当初选读文科,是有志遍读中外好小说,悟得创作小说的艺术,并助我写出好小说。但我年近八十,才写出一部不够长的长篇小说;年过八十,毁去了已写成的二十章长篇小说,决意不写小说。因为我生也辰,不是可以创作小说的人。我的全部小说,还在试笔学写阶段。自分此生休矣,只好自愧有志无成了。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

早年的几篇散文和小说,是我在清华上学时课堂上的作业,或在牛津进修时的读书偶得。回国后在沦陷的上海生活,迫于生计,为家中柴米油盐,写了几个剧本。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先在上海当教师;解放战争胜利后,我在清华大学当教师,业余写短篇小说和散文,偶尔翻译。“洗澡”(知识分子改造)运动后,我调入文学研究所做研究工作,就写学术论文;写论文屡犯错误,就做翻译工作,附带写少量必要的论文。翻译工作勤查字典,伤目力,我为了保养眼睛,就“闭着眼睛工作”,写短篇小说。我在研究和写学术论文的同时,兼写小说和散文,还写了一部长篇小说。1987年退休后,我就随意写文章。钱锺书去世后,我整理他的遗稿,又翻译了一部作品,随事即兴,又写了长长短短各式各样的散文十来篇。

《堂吉诃德》未经西语编辑审阅,只我自己校了4遍清样,于1978年3月出版。9年后我又校订了一次。我怕我所根据的版本已经陈旧,找了几个新版本,做了一番校勘工作,发现我原先的版本还是最好的版本。至于我的翻译,终觉不够好。最近我又略加修改,但我已年老,只寄希望于后来的译者了。

全部文章,经整理,去掉了一部分,把留下的部分粗粗分门别类。一半是翻译,一半是创作。创作包括戏剧、小说和散文。

不及格的作品,改不好的作品,全部删弃。文章扬人之恶,也删。因为可恶的行为固然应该“鸣鼓而攻”,但一经揭发,当事者反复掩饰,足证“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我待人还当谨守忠恕之道。被逼而写的文章,尽管句句都是大实话,也删。有“一得”可取,虽属小文,我也留下了。

生与死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

我已经走到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中外一例,都用这种种词儿软化那个不受欢迎而无可避免的“死”字。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谁也逃不过。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

人生实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的。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保护自己,就不得不时刻防御。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处吃亏。

人需要锻炼。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在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黄金也需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粹,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谚语:“十磨九难出好人”;“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千锤成利器,难为人上人。”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要本的要求。

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有关这些灵魂的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只能胡思乱想罢了。我无从问起,也无从回答。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知为不知”。我的自问自答,只可以到此为止了。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小编整理自《杨绛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8月版)

【小传】

杨季康,笔名杨绛,著名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11年7月17日出生于北京,1935年与钱锺书喜结连理。曾创作《称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戏人间》等剧本,翻译了《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高水平译作,著有长篇小说《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记》《隐身衣》等。晚年仍笔耕不辍,以90余岁高龄创作了随笔《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等作品。

[感受先生阅读杨绛经典作文30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杨绛的我们仨读后感

全文共 3560 字

+ 加入清单

杨绛先生,于九十二岁高龄,写就一部近十万字的《我们仨》,我猜读者中最抓狂的一群人,当属“钱锺书迷”了。虽则,这几年来,坊间也出版了些研究钱锺书生平与学术诸方面的书籍,然而有关钱锺书生平的第一手资料,份量还是太少了些。杨绛先生以前出的《将饮茶》、《干校六记》等书,对于钱锺书生平研究者来说,早已是最不容忽视的头等史料,然而于爱好散文的读者来说,杨绛先生洗练、淡定的文风,始终在他们心目中占据着颇为“神圣”的地位,连文章大家董桥,也直称杨绛的文章是第一等文章。基于上述原由,《我们仨》一书的出版,堪称是今年出版界的一大盛事。

看完全书,读者才了解杨绛写《我们仨》一书的由头,应当是为了完成先于他们夫妇去世的独女钱瑗的遗愿。钱瑗生前,曾打算写同名的《我们仨》一书,还起好了写作大纲,终因病早逝未果。现在杨绛以她的视角写出的这本《我们仨》,内里充斥着对丈夫钱锺书与女儿钱瑗的深情追忆,文笔悲伤,读之令人恻然。

自1998年钱锺书去世以来,这几年,杨绛先生时有笔仗缠身,如与宗璞、与林非等人。显而易见,世上最伟大的人,也不可能是完人。所以,对钱锺书生前言行或有异议,或对其作品有不同的看法,这是一件正常的事,它们也有利于读者了解到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钱锺书。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去寻找,杨绛先生是如何藉此书对近年的一些“非议”,来作出回应的;然而,我们还应注意到,杨绛先生作为“局内人”,亦有一改往日下意识地为钱锺书“添魅”的习气,在书内批露了一些非“传奇秩事”的细节,来为钱锺书的“圣人”地位“脱魅”,还原其成为一个也存在弱点的普通之人。这也许是《我们仨》一书,最有价值的地方。

众所周知,奠定钱锺书在中国文化界显赫声名的最基础的原因,是他写出了《围城》、《谈艺录》、《宋诗选注》及《管锥编》等几部著作。前二者完成于1940年代,然而只为钱锺书在较小的读者圈内,赢得了一些知名度。为他赢得文化明星般的世俗知名度,是1990年代初,电视连续剧《围城》热播以后的事了。同时,鉴于《管锥编》一书里展现出的令人惊佩的博学,种种为钱氏“添魅”的文章,一时纷至沓来。钱的同学邹文海在《忆钱锺书》一文中,说钱氏大学入学考试,“算学零分”,仍为清华大学破格准其入学。虽则钱锺书自己承认数学分数不高,否认只考了零分,然而这则“偏科传奇”,似乎影响颇大,大约被认定是钱氏少时即现异秉或天才的征象,而被选入了刚建成的无锡钱锺书故居展示,供后人观瞻。再有如许渊冲的《钱锺书先生及译诗》一文,提及诸多有关钱氏的秩闻,如钱锺书在上大学时,即与夏鼐和吴晗并称清华文学院“三才子”,又说外文系“三杰”中的“龙”是钱锺书,“虎”是曹禺。鉴于这些言论的先知先觉,颇使人怀疑当初最早道出此论的某先生是否即是上帝本人。然而,此类“添魅式”的传奇言论,于读者来说,并无多大助益。相反,一个平凡的人,是如何经自身努力,克服生活中的坎坷与困顿,进而成为一个博学大家的生命历程,也许是值得读者更真切关注的所在。

《我们仨》的第二部分,无疑会成为杨绛先生以前写的《记钱锺书与〈围城〉》一文的补充,两相对照读来,是颇有收益的。在后面一文中,杨绛先生将钱锺书在牛津得的学位,写作副博士(B.Litt.)学位,有论者考证后,认为应译作“文学学士”更恰当。此回出版的《我们仨》一书中,杨绛先生亦改称作“文学学士”。关于这个学位,杨先生说,钱锺书“常引用一位曾获牛津文学学士的英国学者对文学学士的评价:‘文学学士,就是对文学无识无知’”,调侃了一番。由此联想及《围城》里关于洋野鸡大学博士文凭的那节,杨绛先生一上来写成“副博士”学位,至少可看出,杨绛于钱得的学位不高,还是有些遗憾的。这样的学位,一回国即获清华大学教职,确属“破格任用”。等到钱锺书任职不满一年,因了其父钱基博要其转去蓝田师院“陪侍”任职,钱杨两人为此发生争执。杨绛显然不赞成钱丢弃清华前程,去湖南蓝田任职。杨应当有这个资本去力劝钱,从书中可看出,杨绛的留学英法生涯,更象现今所言的“陪读夫人”。她因了经济束手及需照顾钱锺书、抚育孩子等原故,并未在牛津大学及巴黎大学取得学位。可以说,她的留学生涯,全靠自学;更可以这样解读,钱锺书的牛津学位的获得,有杨绛作出的牺牲在里面。从杨绛简练含蓄的文笔之下,读者更可以看出,这次争执亦有涉两人间的性格差异。似乎钱锺书平时持才傲人、言谈或有直陈他人短处,与清华元老叶公超及联大外文系系主任陈福田,相处并不洽,而为人精细、出言谨严的杨绛,肯定亦会对钱氏此种行状有看法。然而,杨绛行文至此,亦只说:“锺书这一辈子受到的排挤不算少,他从不和对方争执,总乖乖地退让”,没有对丈夫的埋怨,只有理解。

从1941年夏开始,至1949年,是钱锺书这条清华之“龙”困顿于上海之时。他丢失了工作,要靠岳父让出学校授课的钟点,及私授学生来谋生。反观清华之“虎”曹禺,此时早已是声名大噪的剧作家,而此时的钱锺书,甚至连其父钱基博,亦不看好他,以为没有出息,不受宠爱。这一段时光,钱锺书从31岁到38岁,正是人生的黄金岁月,杨绛说他们“挤居辣斐德路钱家,一住就是八年。”杨绛接着又很坦然地说,“我在小学代课,我写剧本,都是为了柴和米。”要靠夫人如此奔忙,来维持生计,读者很易猜到,此时钱锺书的心情,当有多么郁闷。然而正是在此段时间,他写出了一生中的所有短篇小说,及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围城》,更有初现他博学与抱负的论著《谈艺录》。鉴于杨绛提到,钱锺书对《围城》及其它“少作”都不满意,我不得不作这样的猜测,钱氏当初写小说的动机之一,或多或少与杨绛写剧本一样:“是为了柴和米。”钱锺书在《围城》一书的《序》里,提到此书写了两年,据杨绛说是“平均每天写五百字左右”,可见钱氏绝非是类似写《在路上》的凯路亚克之流的创作天才,一挥而就即完成大作。钱氏又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他的这种郁郁不得志的心态,对《围城》一书的讽刺连篇的基调,及渺视“某一类人物”的文风的形成,会有很大的影响。

1949年后,钱锺书得遇两位“贵人”照应——乔冠华与胡乔木,他们都是他的清华同学。先是刚解放时,由乔冠华提名,钱得以进入了毛选翻译小组。相较解放前,解放后在北京做了研究所研究员的钱氏夫妇,在经济上、治学环境上、社会地位上,都算是一种境遇的改善。同时,因钱氏有过“口舌之咎”的经历,故而在往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刻意不再言他人之非,得以“默存”而过关。文革后,钱锺书又获胡乔木青眼,既帮其解决了住房问题,又提名钱做了社科院副院长。这些内容,都在《我们仨》一书中,由杨绛道出,而以前在她的文章中,这方面是较少披露的。显然,不得不承认,上述事项,也是如今钱锺书得以盛名大成的原因中的一个要素。全书亦体现出了这样一个主题,即是展现了钱氏夫妇不与人争、淡泊名利的风貌,这是最可令读者敬佩的地方。据杨绛回忆,钱锺书曾对她说:“有名气是多些不相知的人。”然而,作为一个常人,成名之后的喜悦,是无论如何亦遮掩不住的。平时见多了某些著名作家,在介绍自己的简介中,总要述及自己的作品被译成了哪些国度的文字,并不厌其烦的罗列出来。其实,作家这种想要得到更多的读者读到自己作品的最朴素的喜悦,就连“高蹈”的钱锺书,也不能免俗。1980年代初,在《围城》一书的《重印前记》里,钱氏借机巧妙地点出了自己的作品已有了日、英、德、法、俄译本,暗里偷着自得其乐了一把。

说实话,在我的眼里,近年来让钱锺书“脱魅”的众多指谪言论中,无论是杨绛在书中应对的“不相投的人就会嫌锺书刻薄了”一事也好,还是上面提及的加入毛选翻译小组一事也好,甚至是遇强邻而打架一事,这些只能让我觉得钱锺书越来越从被人为供奉的“圣人”的坛子上走了下来,还原成为了有七情六欲的凡人,让人更觉可亲。更值得令人深思的是这样一种“脱魅”言论,即钱锺书不设体系的学术作品,在拓展人类文化及知识领域,创新度究竟有多少?这里边似乎还涉及到如何评价一个学者型知识分子的问题:他们在文化界和学界的地位,是以博学,还是以创新,来作为首要条件进得考量的?而且,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吹毛求疵的批判,因为钱锺书在上个世纪中叶后留在大陆的顶级学人中,是受知识屏蔽这一历史局限性影响最小的一小群人中的一个,他应当承受这种指责。

最后要提一下的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即是,《我们仨》一书,展现的是杨绛眼里的钱锺书。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钱锺书生平研究者,当然要考量到杨绛敦厚的传统文风下,所书事迹与史实的距离;还要注意到记忆的遗误,这对一个九十高龄的老者来说,都属正常之事。一如钱锺书在一封信(此信原件现存无锡钱锺书故居)中,质疑八十高龄的钱穆所写的《师友杂忆》记忆有误,内中提到的钱穆曾与钱基博锺书父子同赴常熟作讲演,并同住一旅馆事,实为子虚乌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我们三杨绛读后感

全文共 1693 字

+ 加入清单

这本书是那种古朴庄重的装桢,一如老一辈学人严谨朴实的为人,又仿佛是久藏窖底的陈年佳酿,让人望而生敬,闻之欲醉.

决定买这本书是因为看了几本杂志上的介绍,买前几日,我有种渴望见到久别的恋人那样迫切的心情;买下后挑灯夜读一口气看完,感慨颇多.

书中文字皆从肺腑流出,行文用笔皆由情牵系,让我也为之而牵肠挂肚.我感触最深的是主人公的深挚亲情,永恒恋情和爱书痴情以及淡泊名利的性情.

作者以母性的慈爱诉说一生对女儿的牵挂,还有生女儿时的艰难,以及伴着女儿的成长的抚育教化,时时处处流露着一位母亲对晚辈的深情厚爱.父女俩的亲情加友情使我除了感动还有惊讶.女儿长大后对父母的关心呵护,都让我想到为人子女的责任.他们一家三口同甘共苦,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人生历程让我感慨良多,羡慕不已.他们的相处既有各不相扰的专心读书,又有融洽愉悦,妙趣横生的温馨幸福,这真是一个不同寻常的遇合.三人艘历经坎坷与磨难,却音问一起的彼此宽慰,共同承担,从而创造乐趣和甜润.这样的家庭,这样的人生,真让人羡慕!

钱钟书和杨绛的恋情更是永恒深挚,历久弥新,让我感慨万端,不由的想起了古诗里说的:"只羡鸳鸯不羡仙".两位携手走过六十余年的坎坷人生路,彼此互相支持,成就卓著,情深意重.钱先生人生的最后四年卧床不起,杨绛先生也已高龄,但仍侍奉汤药,悉心照料,使他平静的走完最后的人生岁月.这种永恒的爱情,这样莫逆于心的人生伴侣,可感天地日月,让普天下的人们由衷生羡!而这永恒爱情的源头是两人对书的热爱.正是志同道合成就了这一对文学大师夫妻.

生活的困苦,因为有书香的沁润而变得甜美快乐;时局的动荡,因为有阅读的充实而保持着内心的宁静镇定.正因为沉入书海的濡染,造就了他们的博学多才和聪明睿智;修养成了淡泊名利,不忧不惧的仁者气概.因为读书著述,而卓然挺立于世间,道德文章,深受世人的尊崇与爱戴.先生不朽,先生永生.先生的不要名声,但其著作的魅力在崇敬的心中永远留下了鼎鼎声名.先生虽未期,身后人缅怀,我在读书的过程中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一家人,并庆幸自己也是一个纯正的书痴,这一点上可以靠近先生.此生此世,能向先生靠近一点点将是我永生的追求!

先生淡泊名利的性情实为古今少有,让人肃然起敬.杨绛先生在书中写道:"嘤其鸣兮,求其友声. 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百年之后.钱钟书先生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多几个知己,不求有名有声."

达观的智者甘坐冷板凳,深知名气之累,但求几个琴瑟相和的知音.张学良有诗云:"白发催人老,虚名误人深"蔡元培说:"纵留万古名何用?但求霎那心太平"此皆久负盛名之人的切身体会,中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否心灵自由人.知音是骨子里相互体谅,深切理解,旗鼓相当的朋友,多求不得,也不可求,有几个就足矣.正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钱钟书个性鲜明,也让人尊敬 ,不见蒋介石,从不炫耀曾翻译,不参加国宴,不当文学所顾问,不社会科学院的副院长,这些都是多少世人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光环与荣耀,先生却惟恐避之而不及.这是何等的心胸?其卓尔不群之状怎能不折服?

书末有两段话也让我深思.

"人世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是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所,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这真是智者将历尽沧桑后体悟出来的人生箴言,听着这些伴着淡淡的忧伤的诉说,我也受到些引导和启发.没有永远这才是真切实在的人生."永远"只能在永远的追求中,没有长久的永远,只有永恒的短暂,快乐也罢,忧伤也罢,都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归于淡漠.这都是教人正视世间的悲欢和人生的坎坷磨难.平静的面对,坦然的接受.尽管快乐总是夹杂着烦恼和忧伤,我们还是心甘情愿的忧伤并快乐着,同时,积极追求美好的人生,追求的结果都将是老病和死亡,而重要的是追求时体验生命的过程和充实心灵的过程.曾经经历的,就是曾经拥有的.体验,感悟,拥有,这就是充实自我生命的过程,也就不曾虚度此生,也就没有辜负父母和岁月赐予的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杨绛的散文天生的好,没人能学

全文共 552 字

+ 加入清单

杨绛在创作上成名其实早于钱锺书。当《围城》出版的时候,人们在问“钱锺书”是谁——杨绛的丈夫。1943年,还在小学教书的杨绛创作的第一部剧《称心如意》上演大获成功,一鸣惊人。她所署的笔名“杨绛”也就此叫开。此后,杨绛又接连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和悲剧《风絮》。

即便在动荡年月,杨绛也没有放弃学术研究,通晓英、法两国语言的杨绛,近60岁时,从零开始学习西班牙语,并翻译了《堂·吉诃德》。1978年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中译本出版时,正好西班牙国王访问中国,邓小平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西班牙国王。她的译本至今都被公认为佳作,已累计发行近百万册,是该书译本当中发行数最多的。

女儿钱瑗一语道破:“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就连钱锺书自己也承认,“杨绛的散文比我好。”他还说,“杨绛的散文是天生的好,没人能学。”

钱锺书的小说《围城》被搬上荧屏前,导演黄蜀芹曾专门来征询夫妇俩。杨绛边读剧本,边逐段写出修改意见。电视剧果然声名大噪,一时在全国掀起热潮,而出现在每集片头的那段著名的旁白——“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被无数人时常引用,实际上就出自杨绛之手,她可谓是最懂《围城》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于杨绛的作文600字

全文共 946 字

+ 加入清单

自她之后,世上再无人能担得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一声誉。——题记

她是一代才女,出身于开明的书香门第,自小父亲对她的教诲不多,只仅有三条:不虚假做人,不做高官,从心而行。这三条教诲伴她度过105年的乱世岁月,但她在乱世中仍那么宠辱不惊,淡然优雅,活出自己的风采。她的灵魂散发着优雅的书香,她的骨肉流露着细腻的才情。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是钟书与世人给她的声誉。她的贤惠静雅,满腹诗书是在畅游书海后内心深处的沉淀与思考,正是这样的阅读,成就了这个娴静的她。一辈子她历尽沧桑,唯有书籍在她欣喜时、悲痛时、无奈时一直陪伴着她,支撑着她,坚强无畏地走在人生的路上,淡然世俗的不公与挫折,这是多么高尚的境界。

“与君相识,犹如故人”这是她与钟书的爱情,千万人之中,得以有一双梁祝,也许,这杨绛与钟书就是千万人之中少有的幸运,他们的爱情,经得起风花雪月与大风大浪,也耐得住平平淡淡,柴米油盐。她为了钟书,甘做“灶下婢”;钟书为了她,情愿放弃学业,是怎样的爱情可以支撑起他们的幸福与担当,两个人的相伴,互相支持着,鼓励着。他们一路走来,异地时书信往来,你侬我侬;同地时互相帮衬,相敬如宾。钟书说:“她满足了我对爱人的一切要求,既是我的情人,又是我的同学、挚友。”无数岁月里,他们的意志与性情将挫折苦难化为情意与惊喜,风尘中,他们的信任与尊重,理解与包容化为一缕缕暖阳射入心间,化为一阵阵春风吹拂心田,这是世人所向的爱情。他们是爱情的标杆,矗立在这世间。

她笑对浮生,跋涉世间,淡然如菊,安之若素。她曾在散文集中写道“我与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她保持自己内心的自由与平静,她跨越世纪的人生十分精彩,她对生活的态度一丝一毫的渗人她的文字中,令人不禁感慨,她是乱世中的温柔的慰藉!她在岁月中,失去的只是年龄、稚嫩与容颜,不老的是她的优雅与人格的魅力,她总是一如既往的柔和淡雅,独立在岁月的倒影之中,给予人们温暖与力量。她好似一坛陈酒,浓厚朴实,历久弥香,在岁月的打磨洗涤下留芳万年。86岁高龄失去了爱女钱媛,87岁高龄又失去钟书,她一人又耐住万般凄凉孤寂,寻找昔时《我们仨》的温暖与美好。纵使她已逝去,她灵魂的深情优雅,淡然清朗依旧在岁月的更替中流淌,岁月风尘依旧难掩她的风华,她在世间万物的轮回中生生不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中考素材:阅读杨绛

全文共 1156 字

+ 加入清单

杨绛先生的散文写作、小说写作大都在躁郁的年代,却极度沉潜。下面就来看看语文迷为大家整理提供的关于杨绛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

——《读书苦乐》

杨绛先生走了,人间再无“我们仨”。

先生的一生跨越一个世纪,历经沉浮沧桑,然而她却始终以轻盈的姿态来承担生命的沉重;她居于精神的“高处”,却以“不争”的品格寻“平处”而居;她的文字朴素平实,却又隽永风趣,哀而不伤,满载着“走在人生边上”的智慧、豁达和俏皮。

杨绛先生曾将读书比作“隐身”的串门儿,不必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打扰主人。所以,我们选择将她的文字连缀成报道,以这种“隐身”的方式读懂先生的一生。

先生生前希望用最简单的方式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与另外两个人团聚。请允许我们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不舍。

杨绛名言

懒惰也是天生的,勤奋需自己努力,一放松就懒了。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及其他。——杨绛

我们看到的命运是毫无道理的,专开玩笑,惯爱捉弄人,惯爱捣乱。

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看叶子的变化,听鸟的啼鸣,都不一样。——杨绛

一般人的信心,时有时无,若有若无,或是时过境迁,就淡忘了,或是有求不应,就怀疑了。这是一般人的常态。没经锻炼,信心是不会坚定的。——杨绛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杨绛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杨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关于杨绛先生名言语录

全文共 2408 字

+ 加入清单

杨绛被称为先生,这里无关性别。笼统讲,先生自古以来是对学识过人、品德出众人的尊称,这一点,她当之无愧。小编收集了关于杨绛先生名言警句。欢迎阅读。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杨绛

懒惰也是天生的,勤奋需自己努力,一放松就懒了。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及其他。——杨绛

杨绛人生哲理名言 三联

我们看到的命运是毫无道理的,专开玩笑,惯爱捉弄人,惯爱捣乱。

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看叶子的变化,听鸟的啼鸣,都不一样。——杨绛

一般人的信心,时有时无,若有若无,或是时过境迁,就淡忘了,或是有求不应,就怀疑了。这是一般人的常态。没经锻炼,信心是不会坚定的。——杨绛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杨绛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杨绛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由,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上苍不会让全部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

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

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

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懒惰也是天生的,勤奋需自己努力,一放松就懒了。

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

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带些缺点,更富有人情味吧。

丑人照镜子,总看不到自己多么丑,只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美。

我认为命运最不讲理。

我们看到的命运是毫无道理的,专开玩笑,惯爱捉弄人,惯爱捣乱。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

灵魂的美恶,不体现在肉体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有关杨绛的励志句子

全文共 2518 字

+ 加入清单

杨绛的文字韵致淡雅,独具一格,更难得的是,当她用这润泽之笔描写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时,拥有不枝不蔓的冷静,比那些声泪俱下的控诉更具张力,发人深省。小编收集了杨绛的励志句子,欢迎阅读。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一般人的信心,时有时无,若有若无,或是时过境迁,就淡忘了,或是有求不应,就怀疑了。这是一般人的常态。没经锻炼,信心是不会坚定的。

我时常听人吹牛,豪言壮语,使我自惭渺小。我也想吹吹牛“自我伟大”一番,可是吹来却“鬼如鼠”。因为只是没发酵的死面,没一点空气。

人能够凝练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一个人有所不足,就要自欺欺人。一句谎言说过三次就自己也信以为真的。

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及其他。

名声,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

灵魂的美恶,不体现在肉体上。

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人类并不靠天神教导,人的本性里有灵性良心。在灵性良心的指引下,人人都有高于物质的要求。

我认为命运最不讲理。我们看到的命运是毫无道理的,专开玩笑,惯爱捉弄人,惯爱捣乱。

丑人照镜子,总看不到自己多么丑,只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美。

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带些缺点,更富有人情味吧。

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

懒惰也是天生的,勤奋需自己努力,一放松就懒了。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

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意逃跑,不愿意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和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

年轻时不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看叶子的变化,听鸟的啼鸣,都不一样。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及其他。

名声,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人类并不靠天神教导,人的本性里有灵性良心。在灵性良心的指引下,人人都有高于物质的要求。

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一般人的信心,时有时无,若有若无,或是时过境迁,就淡忘了,或是有求不应,就怀疑了。这是一般人的常态。没经锻炼,信心是不会坚定的。

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

一个人有所不足,就要自欺欺人。一句谎言说过三次就自己也信以为真的。

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带些缺点,更富有人情味吧。

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重温杨绛先生寄语

全文共 1458 字

+ 加入清单

2016年5月25日,女作家、文学翻译家杨绛在北京病逝,享年105岁。下面是语文迷整理的杨绛寄语,供大家爱阅读。

1.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2. 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3. 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4.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5.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6. 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7.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8.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9、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杨绛简介

杨绛,原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读书。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当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49年后,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杨绛先生的第一部作品为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于1934年初发表于《大公报文艺副刊》。1940年代初,她连续创作了喜剧《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这两部剧本写作和上演于抗战时期沦陷后的上海,当时引起很大反响。1980年代以来,是杨绛创作的“新时期”,她以散文和小说两方面的创作成就引起世人注目。其散文代表作《干校六记》出版于1981年,畅销于整个1980年代,在港澳台均出版了繁体字单行本,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小说代表作《洗澡》(意即洗脑筋,系国内最早反映知识分子改造的文学作品),出版于1988年,在知识分子当中引起很大反响,作品亦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出版。

作为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先生写过多篇评析西班牙和英国文学名著的理论作品,如评论《堂吉诃德》、《小癞子》(Lazarillo del Tormes)和《塞莱斯蒂娜》(La Celestina)等的文章,以及论英国作家菲尔丁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