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听老红军讲长征故事阅读答案(汇编20篇)

阅读,既是一个朋友又是一个好老师,它不仅带来了快乐,让人有了充实的生活,他还给了人知识和启迪,让人有了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听老红军讲长征故事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浏览

5149

作文

224

推荐阅读: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1333 字

+ 加入清单

他的脸上永远是自信的微笑,他的眼睛闪烁着动人的神采,他的足迹遍布全球,用自己的故事告诉大家再大的困境都能超越,只要用心爱自己和这个世界。

尼克说:"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尝试,

没有失败,没有失败者",

"失败,其实是放弃",

"生命的意义在于全心全意的投入",

"做你自己",

"相信你自己,你能做到",

"你每天都有选择",

"要有希望,为梦想而前行"。

尼克说:"现在就算你用百万元来引诱我,叫我长出手脚,我也不会考虑"

尼克打出生时就没有四肢,只有躯干和头,就像一尊残破的雕像。这幅模样甚至连他的父母都无法接受。可想而知,这样的躯体给尼克造成了多大的困难。他所能利用的身体部位,只有一个长着两根脚趾的小脚,被他妹妹戏称为"小鸡腿",因为尼克家的宠物狗曾经误以为那个是鸡腿,想要吃掉它。

尼克不能走路,不能拿东西,并且总要忍受被围观的耻辱。这一度使他非常消沉,以至于想要在浴缸里淹死自己。还好,他在最后一刻,脑海中浮现出父母在他坟前哭泣的样子,于是他放弃了。这是他最正确的选择。活下来,使他有机会看到,原来他的人生有着无尽的希望。

尼克秉持着一个基督徒的信仰,告诫自己永远不要放弃。他虽然没有健全的四肢,但是有一幅好口才,和一个聪明的大脑。他总是用无比轻松的语调来调侃自己的经历,他永远不在意别人讶异的眼光,并且努力对自己充满自信,而事实上,他确实做到了绝大多数普通人无法做到的事:他成了一名全球知名的励志演说家。

在尼克19岁的时候,他打电话给学校,推销自己的演讲。在被拒绝52次之后,他获得了一个5分钟的演讲机会和50美元的薪水。从此,他的演讲生涯开启了序幕。他嗓音富有磁性,思路清晰,语言幽默,最关键的,他有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可以与别人分享,给所有人坚持下去的力量。在多年磨练当中,他具备了异常坚韧的心智和丰富的阅历。这些精神上的素养完全弥补了肉体上的缺陷,帮助尼克超越了健全的大多数人,取得非凡的成就。

"有人问我,我觉得自己是这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吗?我要说是的。我对人生的三个真谛――价值、目标、宗旨都很清楚,我知道我要往哪里去,所以我很快乐。无论怎样,满足于你所拥有的,比如我,就很珍惜我的“小鸡腿”,不要放弃,爱别人,每天向前走一小步,你一定可以完成人生的目标。"

生命斗士尼克.胡哲于2012年2月12日与宫原佳苗(kanaemiyahara)结为夫妇,他们的结合见证了上帝的信实和婚姻的美好,来自世界各地的粉丝迫不及待在尼克的脸书留言,为一对新人送上祝贺和感恩的字句,留言中也有用中文、日文及西班牙文等语言。

天生没有四肢的尼克.胡哲,曾在澳洲、美国、加拿大、中国(内地、香港、台湾)新加坡、南非、哥伦比亚、印度等25个国家和地区分享自己的经历。虽然他没有拥有健全的四肢,但他认为拥有一个健全的心灵、来自信仰的力量比什么都更重要。他的演说激励了无数的生命,让听众们知道上帝创造我们每一个都有美好的旨意。而且即使我们的生命有诸多限制,但"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尼克在演说中曾表示盼望将来能找到一个神所为他预备的妻子,如今他的美梦实现了,对很多粉丝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也是情人节前夕一份独特的礼物。当"无肢勇士"尼克喜得贵子的喜讯传开后,全球粉丝纷纷为他送上诚挚祝福。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女将军李贞的长征故事

全文共 3812 字

+ 加入清单

从一九三四年十月到一九三六年十月,红军长征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有千千万万的人壮烈牺牲了,同时也有千千万万的人在磨炼中前进,成长为更加成熟的革命战士。

中国第一位女将军——李贞,就是这样一位从磨炼中走出来的女英雄。她的人生并没有因为一开始的艰难而灰暗,反而在奋力拼搏之下,走出了一个光芒四射的新人生。长征中,她更是承受了巨大的悲痛,顽强的继续战斗,成长为中国第一位女将军。

一九零八年一月,李贞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今浏阳市)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这是一个十分不幸的家庭,她的家里仅有两亩薄田,遇上旱涝灾害时,几乎什么都不长。父亲李光田见又是一个女孩,十分失望,连名字都不取了,就叫她“旦娃子”。

父母亲生了六个女孩,一家人就挤在几间茅草房里。冬天,草房四处漏风,一家人只好紧紧地靠在一起互相取暖。但这样的日子也没过多久,在李贞最小的妹妹出生才两天的时候,她们的父亲便一病不起,没多久就离开了人世。

李贞原名叫旦娃子,这是小名。旧社会的女性,饱受封建礼教的压迫,她连一个大名都没有,李贞这个名字还是参军时取的。李贞是旧社会中典型的受害者。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孤儿寡母很难维持生计,李贞的母亲含着泪,把她送给一户姓古的人家当童养媳。以前,生活再苦,都是在亲人身边,但这一次,到陌生的人家,李贞的苦难生活才真正地开始了。那一年,她才六岁。

所谓的童养媳,实际上就是粗使的丫头。打水、砍柴、洗衣、做饭、带孩子……这些都要六岁的她来做。早上她要去打水,盆又大又重,端不动,就要挨打;她要去砍柴,砍了背不动,回来得晚了,也要挨打;她要负责照顾一个比自己还大的孩子,背不动把孩子摔着了,更要挨打。

在婆家生活的那些日子,每天过着被公公婆婆打骂的生活,一边干活,一边伺(cì)候大她四岁的“丈夫”。

就这样,在无尽的苦役和打骂中,“旦娃子”度过了苦涩(sè)的童年和少年。熬到了十五六岁。

一九二四年一月,李贞与“丈夫”举行了婚礼,但婚后生活并不融洽(qià)。有的时候,婆婆提出无理的要求,她跟婆婆讲理,丈夫见她不听婆婆的话,抄起棍子就打。

李贞无法忍受在婆家的生活,她觉得生活很绝望,就想到自杀,邻家的刘婆婆劝她说:“旦娃子啊,这就是女人的命啊,女人应该认命啊!”

但李贞不认命,她年轻的心里总是燃烧着反抗命运的火种。

一九二六年的一天晚上,李贞的姐姐悄悄告诉她:“咱们这里来了共产党,还成立了妇女解放协会呢。

共产党说:人人平等,凭啥咱妇女就得受欺负?咱们要跟着共产党闹革命。”

“革命?”李贞当时并不能理解这两个字的全部含义,但她从姐姐的话语中能到感受到,“革命”就能使穷人不受压迫,过上好日子。

“旦娃子,跟姐姐一起闹革命吧。”姐姐拉着她的手,她能感受到姐姐激动的情绪。

第二天,姐姐带她到永和区秘密地参加妇女协会。接待她们的同志了解到她是个童养媳之后,当即就同意了,并随手递给她一张表问:“填什么名字呀?”

“旦娃子。”李贞说。十八年了,她一直叫这个名字。

接待的同志拿着笔,望着她:“你姓旦啊?有这个姓吗?”

“你再想想。”那位同志说。

李贞不好意思了,站在一边想啊想。一个词突然闯进她的脑海:忠贞不渝(yú)。这几天,她听有些人说过,忠贞就是忠诚不变,要使穷人过上好日子,不就是要忠贞吗?

于是,她试探着问:“同志,叫李贞行吗?”

接待同志高兴地说:“好名字啊!”边说边在登记表上写下了:李贞。

从此,李贞头也不回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接下来,李贞受到了共产党的教育,渐渐明白了“革命”的真正含义。这位受苦受难的旧社会女性,一听说革命可以使妇女翻身,让穷人过上好日子,一心想脱离苦海的她,就把全副精力都投入到革命中去了。

一九二六年十月,北伐军进入了浏阳,李贞带领着一批进步妇女搞宣传、做军鞋,为北伐军征兵筹粮,成了永和地区非常有名气的女革命家,同一年的冬天,她被选为永和地区妇联委员。一九二七年三月,李贞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九二七年四月,大革命失败了,白色恐怖笼罩着湖南城乡。许多女共产党被杀害了,敌人还在城墙上悬挂共产党员的尸体。但李贞没有被白色恐怖吓倒,她秘密地联系上了几个同志,成立了临时的党支部,继续做地下工作。

工农革命军开赴井冈山后,李贞又参加了浏东游击队,他们以极为简陋的武器与敌人周旋,坚持武装斗争,此时的李贞已是一位老革命志士。在敌人派兵围攻游击队时,李贞带领游击队依靠有利地形,击败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冲锋。

第二天傍晚,枪声少了。游击队长考虑李贞怀有四个月的身孕,便让她和几名游击队员先走。

李贞坚持守在阵地。许多战士都牺牲了,天黑了下来,敌人燃起火把搜山。李贞临危不惧,带领游击队员顽强抵抗。子弹打光了,他们就搬起石头朝敌人头上砸去。敌人还是围上来,李贞和剩下的队员退到了祖师岩的悬崖上。

“抓活的!”

“抓活的!”

敌人一步步向他们逼近,眼看就要攻上来了,李贞对仅剩的4名游击队员说:“不能让敌人捉活的,往下跳!”

话音刚落,她第一个纵身跳下了万丈深渊。

幸运的是,李贞没有在这一次战斗中死去,她卡在崖边的一棵树上;不幸的是,她的孩子夭(yāo)折了。在两名幸存的战友的搀扶下,李贞咬着牙坚持走了五十多里路,终于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胆小怕事的婆家怕被李贞连累,连忙一纸休书送到了李贞的娘家。从此,李贞结束了童养媳的命运,开始了新的恋情。

李贞一九二六年走出婆家闹革命的第一天,她就认识了当时任中共永和区委书记的张启龙。张启龙亲切和蔼,革命觉悟高,对同志们的问题总是耐心地解答,李贞从他的身上学到了许多革命道理。

一九三零年,在张启龙的父亲、叔父、妻女和堂弟……所有亲人都惨遭反动派杀害后,李贞为了安抚失去亲人的张启龙,同时也为了报答张启龙对自己的关爱,悄悄地为张启龙送去热饭热菜、帮他洗衣服,打扫房间,还特意做了双布鞋放在他枕头下。两人之间渐渐产生了真挚的爱情。

一九三二年,经过组织上的批准,二人喜结连理。这是李贞的第二次婚姻,是她自己用热情如火的心追求来的。但不久,张启龙被错误地打成“改组派”。为了不连累李贞,张启龙痛苦地在保卫局事先准备好的“离婚申请书”上签了字。一对恩爱的伴侣就这样,在彼此不情愿的情况下洒泪分离了……一九三四年八月,蒋介石调集一百三十个团的兵力,对红军湖南、湖北和四川地区的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

同年十月,红二军团与红六军团会师后,转战至湘西开创了新的根据地,并在湖南省永顺县的塔卧镇成立了新的省委、省军区。

原为红六军团组织部长的李贞,调任为省军区组织部长。为了巩固和发展这块新的根据地,贺龙率主力东进,向常德等地区展开攻势,而任弼时则率余下的部队在永顺和附近的桑植、大庸等县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发展革命武装。

作为部长的李贞自然全身心地投入到发动群众的工作之中。这时,红二、六军团已经完成了配合中央红军长征的任务,于十一月中旬踏上了万里征途。长征初期,在任弼时夫人陈琮瑛的撮合下,李贞和第三任丈夫甘泗淇喜结连理,这对夫妻一起走上了长征之路。

李贞是怀着身孕开始长征的。一路上,她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忍耐着各种恶劣环境带来的重重困难。

跨过了金沙江,又渡过了大渡河,翻过了一座雪山又翻过了另一座。一路上忍冻挨饿,她的身体一直不好。

长征征途漫长而艰难,战斗频繁,对每个红军指战员都是极大的考验,而对于已怀孕的李贞来说,困难就更大了。

在过草地时,由于过分劳累、加上饥寒交迫,李贞怀孕七个月的孩子早产了。

生孩子很痛苦,特别是临产前昔,在旷(kuànɡ)野中生产的李贞疼得死去活来,全身的骨头都像散架了一样,人酸痛无力。因为当时没有吃的,她的身体本来就很虚弱,还要花很大力气生下一个小孩。

她喊得嗓子都哑了,面黄肌瘦的脸上眼窝深陷,双手因为疼痛而挣扎着,紧紧抓着垫在身下的衣服……孩子好不容易生下来了,她的病体还没有恢复,根本没有奶水。当时全军都断炊了,没有能充饥的粮食,孩子饿得啼哭不止。

尽管战士们对小生命百般呵护,拿出自己舍不得吃的青稞面,用水调和一下,给孩子吃,但根本不解决问题,没等走出草地,这个可怜的小生命就夭折了。

而李贞由于产后没能休息,再加上伤寒病的侵袭,身体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永远失去了生育能力。

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怀过孕,这是甘泗淇和李贞夫妇为革命战争做出的巨大牺牲。当他们夫妻二人相互照顾着,齐心协力地随红军部队,顺利到达陕北时,贺龙高兴地称他们是“两个模范干部,一对革命夫妻。”

李贞和丈夫甘泗淇终身未育,但他们抚养了二十多个烈士遗孤。李贞用行动把伟大的母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她的孩子们。

也许,长征并不是李贞一生中最困苦的时候,但长征是李贞付出得最多的一段人生路。虽然失去了孩子,也失去了生育能力,但李贞毫不后悔曾经参与了长征,见证了那段英雄的历史。

这就是中国第一位女将军李贞的故事,大大小小的斗争,使得她在长征中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精神,这位女英雄用她光彩的人生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新的长征路正等着你们去参与,以大无畏的精神勇敢前进吧!

1.贺龙在长征中让人敬佩的故事

2.女英雄贺子珍的长征故事

3.少年老红军王新兰的长征故事

4.爱国民主人士周素园的长征故事

5.2016年开学第一课:贺龙女儿贺捷生的长征故事

6.2016年《开学第一课》:“百折不挠”秦华礼的长征故事

7.2016开学第一课:梁天文的长征故事

8.彭德怀长征路上杀大黑骡子的故事

9.长征路上刘先与宋志刚的感人故事

10.老红军许义华难忘长征路上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长征途中张国焘为何哭诉的故事

全文共 2800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张国焘觉得自己在总部太孤立,必须到“前指”去,以“前指”的名义给部队下达命令,要部队先过河。于是他带着警卫部队和骑兵21日跑到四方面军漳县三岔村前敌指挥部,见到徐向前后,就叫把周纯全、李特、李先念等都找来。这些同志都来到后,他流着眼泪说:“我是不行了,我这个主席干不了了,让昌浩干吧!我到陕北准备坐监狱,开除党籍,四方面军的事情,中央会交给陈昌浩的。”

这时,胡宗南1军部队正在机声隆隆中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向西兰大道推进,已经过了咸阳。

朱德见张国焘的态度,很忧虑,感觉在此千钧一发的时刻,张国焘又要搞分裂。这怎么行呢?

他来到张国焘的住处。张国焘见他进来,厌恶地瞪了他一眼。

朱德说:“国焘同志,你的意见还是西去吗?”

张国焘说:“我是主官,我要为全军负责。”

朱德说:“难道我们就不为四方面军考虑吗?”

“我就是考虑你为一方面军考虑过多嘛。”

“你这是什么话!像一个共产党人说的话吗?”

“这是事实!”

朱德说:“西进的意见是孤军深入,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你对黄河以西的情况并不熟悉,对青海并不熟悉。你说翻越祁连山到甘肃西部,这都是想当然。青海的‘三马’比宁夏的‘二马’还反动,战斗力还要强。在没有根据地的情况下,部队在回民区域长途跋涉,人吃马喂怎么解决?你考虑过吗?”

张国焘瞅了朱德一眼,扭过脸不说话。

朱德继续说:“我们必须按照中央来电的指示,二方面军从西和、武都东进,去拖住胡宗南、朱绍良,使胡、朱不能西进;四方面军要占领隆德、静宁、会宁,控制西安至兰州的大道,与固原的一方面军靠近,阻止胡宗南、朱绍良西进,实现3大主力会师。”

张国焘不满意地瞥了朱德一眼,心想,我刚刚派人杀了你的战马,你就不害怕吗?

陈昌浩在会前就与朱德、刘伯承谈过了,几个人都觉得这次无论如何要与一方面军会合。红军不能再分裂了,再不能发生松潘战役前的情况了。一、四方面军闹分裂受损失的是革命事业。

西北局开会时,陈昌浩第一次与张国焘唱了反调,主张北上静会地区,会合一方面军,北上抗日,与敌人决战。

陈昌浩是四方面军的二号人物。他体格魁梧,浓眉大眼,仪表堂堂,作为政治干部指挥作战十分勇敢剽悍。在川陕根据地时,有一次他凌晨上山头查哨,他不知道山头已经被敌人占领,一线部队没有报告。他带着警卫员上到山头,就被敌人按倒了。他块大力不亏,黑暗中翻身拔出手枪打倒几个敌人,飞身跳下山头。

这座山,现在被当地政府命名为“红军山”。

张国焘见陈昌浩都反对他,气急败坏,说:“昌浩呀昌浩,你都反对我呀,我这个总政委不干了。”说着,张国焘作战方案也不做了,气呼呼地离开了会场。

大家面面相觑,朱德打破沉默,对陈昌浩说:“他不干,我们干吧,中央的部署不能耽误。胡宗南不等我们啊。”

陈昌浩说:“这次再不能分开了,一定要与党中央会合,按多数同志的意见办。”

陈昌浩和朱德领着参谋们做方案,首先以朱德、张国焘、陈昌浩3人的名义向中央报告,中央领导的顺序是林育英、毛泽东、张闻天等,报告说:“决定四方面军全部向定西、会宁、静宁线活动,以会合一方面军夹击与迎击胡宗南部为目的。”

第二电以“朱张”的名义下达各部队,下令红四方面军准备执行中革军委的抢占陕甘大道的战役计划:“静宁、会宁战役是消灭胡宗南,争取一、四方面军会师的重要关键,望即在干部及战士中进行热烈的战斗动员”,“大大发扬阶级友爱,保障一、四方面军亲密的兄弟团结”。

第三电是朱德个人给“毛周彭”的密电,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他与中央领导的亲密无间的关系。电报说:“张于本日已北进,我明日率总部行动。每晚请通知敌情一次,并切实联络。亲译密电悉,已释疑虑,现迅速取得会合在会宁道上以便消灭胡敌。”

不料,电报稿送到电台,电台已经接到张国焘的命令,各部队电台不得接受朱德的电令,凡未经张国焘签署的电稿一律不准拍发。

朱德知道后很着急,对傅钟说,你是四方面军的,又是西北局的组织部长,你出面吧,给他们讲讲组织原则。

傅钟立即就去找电台同志。

电台同志也感到问题严重,气氛很紧张。

张国焘临走时安排了人“看住”电台。

大家都怕张国焘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手段。

傅钟先表扬了电台的工作,然后说:“有人反对北上的决议,总司令不赞成,要向中央报告,要召集人继续讨论,这是关系红军前途的大事。下级要服从上级,你们说总司令的电报要不要发出?”

电台台长王子刚站起来说:“给总司令发报!”

3份电报发出时已经是22日凌晨了。

张国焘气呼呼地回到自己的房间。

他一个人在油灯下琢磨,我若执行静会战役计划,势必与一方面军会合,会合就是要交出兵权,统一领导,统一指挥,那时一切都完了。第一步夺了我的兵权,第二步就要给我清算另立中央的错误,开除党籍,军法从事。不行,不行。

他没有料到的是连他一直重用栽培的陈昌浩都反对他,真是没想到。不行,要找他谈谈。他不能带头反对我呀,影响太大!

他深夜3点到陈昌浩房间找陈昌浩说,你无权改变我的决定,你与朱德命令四方面军北上是错误的。毛泽东、周恩来让四方面军单独对付胡宗南是要消耗四方面军。今天的革命形势应当保存四方面军,会合的话,那就一切都完了,要开除我们的党籍、军法从事。说着说着,他竟哭了起来。

陈昌浩说:“谁有权决定,要看是否符合中央的要求,你不北上的决定是错误的。我们必须与中央会合,会合后就有办法了,分裂对中国革命是不利的。我们是党员,有错误要向中央承认,听候中央处理,哭是没有用的。”

张国焘一听陈昌浩的口气,愣住了。

他一甩门出来了。

陈昌浩的反对,更使他感到自己的分裂行动的严重后果。

20日夜间,张国焘从陈昌浩房间出来,他的恐惧感更加强烈。

他考虑必须像反对松潘作战计划一样,坚决反对静会作战计划,北上就是他的末路,就是他的破产。他为自己在理番县卓木碉的分裂行为后怕。

他走到地图前,看着地图,觉得现在渡过黄河很容易,不需要同胡宗南的部队决战。所以,他要从根本上推翻会议决议,要四方面军部队坚决“自主即速采取第二方案”,到甘肃北部保存实力。

他觉得自己在总部太孤立,必须到“前指”去,以“前指”的名义给部队下达命令,要部队先过河。于是他带着警卫部队和骑兵21日跑到四方面军漳县三岔村前敌指挥部,见到徐向前后,就叫把周纯全、李特、李先念等都找来。

这些同志都来到后,他流着眼泪说:“我是不行了,我这个主席干不了了,让昌浩干吧!我到陕北准备坐监狱,开除党籍,四方面军的事情,中央会交给陈昌浩的。”

大家听后很愕然。

然后,他指着地图说,陕甘北地区地瘠民贫,不便大部队解决军粮问题,如果转移到河西兰州以北地带,情形会好得多。各部队要停止北上,回头西进!以程世才、李先念30军一个军从永靖、循化一带渡过黄河,抢占永登、红城子地区作为立脚点;以孙玉清、陈海松9军在黄河渡口附近活动,吸引和牵制青海的马步芳敌;而后,再加董振堂、黄超5军一个军再渡河北进。同时,部队立即开始调动。

陈昌浩连夜赶来后,见漳县“前指”都同意张国焘的意见,也就没有再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我的阅读故事

全文共 398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这本书主要写了作者黑柳彻子(小豆豆)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她在一年级时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护和引导下,让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说实话,我有点羡慕小豆豆。因为她遇到了一位超级棒的校长?——小林宗作先生。小林宗作先生对教育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连续听小豆豆讲四个小时的话不打哈欠;想到用废弃的电车改装成上课的教室;尊重小豆豆天马行空般的想法等等。其实,大家不妨想想小豆豆的特点:朝气蓬勃、天真烂漫、十分懂礼貌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基本上具备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小豆豆”,只是没遇到像小林宗作先生这样善解人意的好校长。

和那么好的妈妈。这是我在寒假里看的一本书,我非常喜欢这本书,雨果曾经说过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西方传教士勃沙特参加红军长征的故事

全文共 2349 字

+ 加入清单

鲁道夫勃沙特,中文名为薄复礼,1897年生于瑞士,后随父母移居英国。在他10岁那年,一位英国传教士从中国返回曼彻斯特,介绍了中国的基本情况。勃沙特听了之后,开始神往中国。为了适应到中国传教的需要,勃沙特接受了各种训练,包括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社会情况等。他还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薄复礼,以示信奉克己复礼。1922年,受教会派遣,勃沙特前往中国,在贵州境内镇远、黄平、遵义一带传教。

1934年10月初,时任贵州镇远教堂牧师的勃沙特与妻子露茜在安顺参加完祈祷后返回镇远。在经过城外一个小山坡时,正好与从江西西征入黔的红6军团相遇,在无意之中闯进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行列。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红军对勃沙特夫妇在中国的活动抱有怀疑的态度,但即便如此,红军对他们也是礼遇有加。当晚,勃沙特夫妇被带进一间屋子里休息。勃沙特的妻子睡在一张由木板拼起来的床上,勃沙特睡的是一把南方式躺椅,而与他们同在一个房间里的红军士兵则直接睡在潮湿的地上。红军安置好他们后,立刻送还了他们随身携带的所有东西,包括银元也如数奉还。

此后,勃沙特一直随红军部队行进。在这期间,勃沙特先后接触了贺龙、萧克、王震等红军领导人。其中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萧克军团长。

勃沙特与萧克相识,是源于一张地图。当时,奉命先遣西征的红6军团在贵州施秉与黄平之间抢渡大沙河,突破了防堵力量薄弱的黔军阵地,乘机袭占了黄平老城。在一所教堂里,红军缴获了一张约1平方米大小的法文版贵州省地图,这张地图对于刚进入贵州,道路不熟且缺乏向导的红6军团无疑是无价之宝。但是,由于地图上面所标的地名都是法文,没有人能够看懂,这可急坏了红6军团军团长萧克。谁能够解燃眉之急呢?萧克顿时想起了会说一点汉语的瑞士传教士勃沙特。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立刻派人把勃沙特请到军团司令部,帮助把地图上的法文译成中文。

在方桌前,在豆大的洋蜡烛光下,萧克小心地摊开了地图,用手指着一个个法文地名,勃沙特按照他的指点,操着生硬的中国话,先把地图上重要的山脉、村镇、河流等中文名称翻译出来,然后一一将其标记在地图上。两人边讲边比划,当他们把地图上许多重要地名而且是红6军团预定行动地区的详细地名全部译完时,已经是三更天了。后来,就是用这张地图,萧克与王震选择了与贺龙领导的红3军会合的方向。勃沙特当时没有意识到他翻译这张地图有什么重要意义,而萧克将军却始终忘不了这件事情。他后来回忆说,红6军团在转战贵州东部和进军湘西时,勃沙特翻译的法文地图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也正是这张地图,使得双方都留下了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

此后,勃沙特跟随红2、红6军团到了湘西,开始了艰苦的远征。虽然彼此信仰不同,但勃沙特从中国的这些红军指战员身上,看到了一种为实现崇高理想而不怕流血牺牲的献身精神,感悟到理想与信仰对人类巨大的引导作用。勃沙特尤其对红军部队严明的组织纪律,以及不赌博、不抽鸦片的作风,留下了极其难忘的印象。此外,虽然红军生活条件恶劣,但他们都尽量照顾勃沙特的外国习惯和习俗,在饮食和生活上想尽办法来满足他,令他非常感动。在部队开始乌蒙山回旋战时,勃沙特不幸染病,红军不仅专门为他找了一匹马驮着他走,还特意找来中医为他治病,后来还派出担架员抬着勃沙特翻山越岭。耳闻目睹红军的真实情况后,勃沙特深受触动,曾多次写信到上海、南京等地为红军采购药品,筹集经费。

1936年4月,红2、红6军团进逼昆明,考虑到军情紧急,战事多端,军团领导决定让传教士勃沙特离开部队,前往昆明。军团长萧克和红军保卫部部长吴德峰分别设宴为勃沙特饯行。萧克将军还专门为勃沙特做了一道拿手菜——粉蒸肉。宴会结束后,大家一一与勃沙特握手道别。吴德峰部长还命人给勃沙特发足路费,并特别叮嘱他如何前往昆明。勃沙特的长征自此结束。

勃沙特这位西方传教士同长征红军不期而遇,并随红2、红6军团生活了560天,行程达6000英里,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队伍中一名奇特的参加者。勃沙特离开红军之后,开始着手整理自己在红军中的那段亲身经历,并利用回国探亲的机会通过演讲等形式向国外介绍中国红军的真实情况。

1936年11月,当红2、6军团还在长征途中时,勃沙特的回忆录——《长征目击记》(又名《抑制的手》),已经由伦敦哈德尔—斯托顿公司出版发行。这本书当时在国外颇受欢迎,多次出版。在书中,勃沙特称赞中国的红军英勇善战、纪律严明,高度评价红军长征时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红军长征的历史。1938年,当埃德加斯诺介绍红军长征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发行时,勃沙特的《抑制的手》早已问世一年多了。直至1978年,薄复礼又应出版商之约,在原回忆录的基础上,补充进了他从1922年来到中国到离开中国的经历,再次成书出版,并更名为《指导的手》。

1940年,勃沙特再次回到贵州省盘县一带传教。教友们回忆说,每当勃沙特和教友谈到红军时,态度都极为友好。勃沙特除了在当地传教,还为当地民众看病和办学。

1984年,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重走长征路,为写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搜集素材。在采访萧克将军时,萧克向索尔兹伯里介绍了勃沙特帮助红军长征的往事,还郑重委托索尔兹伯里寻找勃沙特并代致问候。此事一经披露,寻找勃沙特的工作就成了各界注意的焦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各方近两年的努力,萧克与勃沙特在长征途中分别50年之后又重新取得了联系。1987年末,《人民日报》驻英记者对勃沙特进行了专访。记者看到,尽管满头银发的勃沙特已90岁高龄,但精力还很旺盛,记忆力相当好。在记者要求下,勃沙特讲述了与红军一起长征的传奇经历,讲述了他和红军将领之间的深厚情谊。他感慨万千地说:“在晚年被称之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更使我激动不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我的阅读故事小学五年级作文

全文共 480 字

+ 加入清单

寒假前,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书。我拿到的书是——《情绪调节》。老师让我们假期阅读丰富我们的假日生活。这本书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真是爱不释手了。连妈妈看了都赞不绝口。妈妈说“这本书很好,它能告诉我们怎样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做一个不乱发脾气的人”。妈妈还说我们要学习伟人的生活态度和成功习惯陪养孩子为未来做计划的能力和自信。

当以前没有读这本书时,我是一个动不动就爱乱发脾气的小孩子。比如我总是丢三落四可是妈妈批评我时,我不但不承认错误还顶嘴。再比如在学校我动不动就和好朋友吵架。第二天,好朋友让我和她和解,可是我却说:“我是有自尊的,别想让我和你先握手。”自从看了这本书后,我不再和爸爸妈妈顶嘴了。每次当我生气时,想一想该不该发火?说话的时候也能心平气和的说了。在我没有读这本书前我有一个问题:情绪是什么呢?读完这本书我就明白了情绪是什么。控制情绪这绝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这正如每日坚持锻炼身体一样。只有坚持锻炼才能练出肌肉,增强力量一样。我们也可以通过训练使自己渐渐成为情绪的主人。

小朋友们,你们也快来读这本书吧!让自己成为情绪的主人吧!

[我的阅读故事小学五年级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我的阅读故事作文400字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有句高尔基的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我就有一本我比较喜欢的课外书,叫淘气包马小跳。

这本书的主要的内容:马小跳最敬佩的女生是谁?---是夏林果!夏林果不仅长得漂亮,而且学习成绩好,有数不胜数的优点,马小跳很想和她同桌,但班主任秦老师认为他的思想有问题,班上其他同学觉得他是“癞蛤蟆”,是“黄鼠狼”……马小跳不明白,为什么别人总是把他想得那么坏?马小跳不能和夏林果同桌,下课后,放学后他们俩却常在一块,马小跳感到很开心,但关于他和夏林果的谣言却开始流传……

还记得有一次,我刚买了这本书不久,我对它情有独钟,这时在十一点多钟的时候吧!我的妈妈叫我吃饭了,我居然目不转睛,聚精会神地盯着这本书,走到了客厅吃起了饭,可眼睛却没有离开过这本淘气包马小跳,直到吃完饭。唉!真到太好看了,这里面有歇后语,我不认识的成语和好笑的句子,所以我们应该好读书啊!

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真是一点不错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书信600字

全文共 374 字

+ 加入清单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激励着困难路上的我们前行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我的阅读故事作文

全文共 629 字

+ 加入清单

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空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一个人的文采好不好来源于他有没有去。同时,我也是一位酷爱读书之人,关于我与书的故事那倒还真不少呢!

自从我迷上了杨红樱阿姨的书后,在梦中,都在要求妈妈给我买书,我说了好多好多的好话,就是想要得到这些书,终于妈妈被我说服了,在新华书店买了一套杨红樱阿姨的书,回到家后迫不及待的打开一看,好多啊,有漫画、小说、散文呀!拿起书就往书房跑,也顾不上吃饭了,只听见妈妈带着笑声在我身后说:“疯丫头。”

夜深了,我还在津津有味的看着书呢,妈妈叫我上床睡觉,我躺在床上睡不着,脑子里全是书上的内容,我偷偷的把书拿到被窝里来看,一直看到睁不开眼了,也不知什么时候睡着的……直到现在,这件事还在我的心里,我在以后的学习中会合理安排时间,有计划的看书。

《童话世界》丰富了我的想象力;《百分大王》提高了我的作文水平;《寓言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些人生道理……面对这一本本好书,让我自己融入书中,走进人物的心里……我为我出生在这金色的童年里感到庆幸,感到幸福,感到快乐,而且有书看,从而,书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书让我懂得了人生,懂得了智慧,懂得了友谊。

读书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读书使我成长,读书使我进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后我一定要多读书。要问我为什么喜欢书?我会说,因为书给了我很多,很多,因为有它在,我是最幸福,最快乐,最自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年开学第一课:贺龙女儿贺捷生的长征故事

全文共 232 字

+ 加入清单

因为出生18天就随贺龙指挥的红二方面军长征,她被称为“最年幼的红军”;因为战争,她被寄养11年,过着颠沛流离的童年生活;女承父业,她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女将军之一。

贺捷生(1935—),贺龙的大女儿,母亲是蹇先任。曾任军事科学院军事百科研究部部长,军旅作家,少将军衔。

1935年11月,贺龙打了个大胜仗,王震将军发来贺电,上面写的是:“祝贺贺副主席生了一门迫击炮。”贺龙看后大笑不止。后来萧克为贺龙的这个女儿取名为贺捷生,意为“战斗告捷时所生。”以下是贺捷生的自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长征故事作文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知道两万五千里长征吗?它是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0日开始由江西的瑞金出发,到1936年10月19日达到陕西吴起镇的路程。

这段长征路是多么艰苦啊!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吧。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红军开始了漫漫的长征之路,就在这个月,红军渡过了长征第一河——都河,11月29日,红军开始抢渡湘江了,这次战斗,为了保护领导战士们和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战争,战后,湘江上漂起了许多红军的尸体,湘江也被血染红了,真令人伤心,1月,红一方面军做了竹排,准备强渡乌江,最后,倔强的乌江也屈服在了红军之下。突破了重要关卡娄山关的红军,又假装成了战败的敌人,智取了遵义城,还用智慧四渡赤水,战胜敌人,红军战士渡过了金沙河,又强渡了大渡河,之后,翻越了大山夹金山,来到了草地,红军三次过草地,遭到了敌人的八次攻击,可恶的敌人总想把共产党彻底消灭,经过了千辛万苦,红军终于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我要向这些红军战士学习这种爱国报国、不惜自我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老红军王承登被子弹打穿眼窝的故事

全文共 1339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结束到达陕北后的一次战斗中,一颗子弹从我的左眼下方进去,从右耳穿出来,就在这里……”王承登老人指着自己的眼窝说,“子弹就是从这里穿过去的,那人枪法好准,对着我的头打,就从这里打进去了这一枪,把我的右耳打聋了,嘴也打歪了,眼睛也打坏了。”这次中弹的经历,使得百岁老人王承登的记忆闸门缓缓打开。

王承登,祖籍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城岗乡,1914年出生, 1930年参加革命,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过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如今王承登老人已经101岁,虽是期颐之年,但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说话铿锵有力。当他讲述当年长征时的情景,眼神里仍闪烁着坚毅的目光。

1934年,红军主力在赣州于都河集结完毕后,迈出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王承登的长征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部队过大渡河时的情景。“当我们到达大渡河时,河面上就只剩下几根光秃秃的铁索了,这是我们取得胜利的一道关卡,我们只能爬过去,没有退路,唯有爬过去才有胜利的希望。”王承登老人说到。“我们不能后退,就像观众在电影画面中看到的一样,我的很多领导和战友冲在了枪林弹雨的第一线。”身下是湍流不息的江水,头顶是密密麻麻的子弹,“我亲眼看到,很多人在前面爬着爬着就掉下江去,再也没有上来……”说到这里,101岁的王承登老人哽咽了。

在长征路上,红军战士们几乎每天都有一场战斗,与天斗,与地斗,与自己的耐力斗。“在过草地之前,我们准备了一些青稞麦,行军途中,我们靠这些食物维持生命。”但毕竟粮食是少的,没有粮食了,王承登和战士们就把青稞麦秸就着青草吃,如果碰到野菜,那就是一顿大餐。四处没有人烟,望着这鸟儿都不想飞进来的无人区,王承登始终秉信,胜利会属于这支无畏艰险的队伍。“晚上,战士们都背着行囊背靠背的睡觉,手里抱着枪,彼此取暖,互相鼓励,因为你不知道,明天,或者哪天,靠在你后面的那个人就牺牲了。”王承登说。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王承登调到红军学校学习了一年左右。就在这期间,王承登经历了一生中最为凶险的负伤。1935年,敌人向瓦窑堡进攻,王承登站在高坎上观察情况,敌人的一颗子弹从他的左眼下方打了进去……

百年风雨沧桑,王承登老人头发已经花白,胸前的奖章也不再熠熠发光,但长征时期的坚韧与执着已经深深地融化在他的血液里。说起当年的那些事、那些人,这位久经沙场的老人表情凝重。在对现代年轻人要继承长征精神的寄语中,王承登老人说的最多的就是希望年轻人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发扬长征艰苦奋斗的精神。

“要珍惜现在和平的环境,守护好现在美好的日子。”王承登老人说。

如今的王承登老人已经101岁,虽是期颐之年,但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说话铿锵有力!

8月22日,说起当年的那些事、那些人,这位久经沙场的老人表情凝重。在对现代年轻人要继承长征精神的寄语中,王承登老人说的最多的就是希望年轻人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发扬长征艰苦奋斗的精神。

1.彭德怀长征路上杀大黑骡子的故事

2.长征路上刘先与宋志刚的感人故事

3.老红军许义华难忘长征路上的故事

4.司号员“八斤半”的长征故事

5.任思忠草地里过鬼门关的长征故事

6.假团长贺大彬的长征故事

7.刘忠将军谈湘江之战的长征故事

8.老红军王玉清难忘长征那些年的故事

9.杨献珍难忘长征生死路的故事

10.刘发祥与湘江战役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有名的长征故事

全文共 1135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有名的长征故事五:

长征的时候,肖彬在红二方面军 6 师 18 团 9 连当指导员。泽章坝遭遇战中,他负了重伤。过草地的时候,上级给了他一匹马,并安排连里的小通讯员吴玉民照顾他。

小吴这年刚刚 16 岁,个子不高,黑黑的,长得挺结实。别看小吴年龄小,可是很会照顾人。每到宿营地,他都先找到一块干燥或者背风的地方,把自己那床补丁摞补丁的破被铺在地上,扶肖指导员歇下后,马上支起小铝锅烧开水,给指导员洗伤、消毒,然后拿出半小瓶儿红汞(这是当时他们部队唯一的药品)为指导员换药。

部队一天一天朝前走,肖彬和小吴的粮食袋越来越轻了。伤势好一些,肖指导员开始硬撑着帮小吴打些下手,到了宿营地,小吴拣柴火烧上饭,然后肖指导员看着火,小吴就去放马。

这几天,小吴不用肖指导员烧火了,放马走的时候,他总是带上小锅,说是可以边放马边烧饭,两不耽搁。每回,他都是很晚才回来,把小锅里热腾腾的饭盛给指导员吃。指导员一让他吃,他就笑着拍拍肚子说:"看,鼓鼓的,早吃饱啦!"

可是,指导员总是觉得小吴好象越来越瘦弱了。刚出发时,他每天都马前马后跑来跑去,不知道什么是累似的,可这一段,他不光不大跑了,而且走路急一些都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指导员让小吴爬坡时抓着马尾巴,小吴总是笑笑,坚持自己走。尽管他老是帮作笑容,可指导员却看出他在瞒着什么。

这天傍晚,小吴安顿好指导员,又去放马了。

肖指导员悄悄跟上了他。但由于腿上有伤,他只有慢慢地爬,被远远地落在了后头。当他在一处小树林追上小吴时,小吴正端着锅,一口一口地吃着什么。

"小吴!"肖指导员轻轻唤了一声。

小吴吃了一惊,一看是指导员,急忙把小锅藏在了身后,稚气地笑着问:"指导员,你怎么来啦?"

肖指导员没有回答,仍然向前爬着。小吴赶紧起身扶他。指导员顺手端起了小锅。小天急忙用手去捂,指导员用命令的口气说:"把手拿开!"

小吴只好拿开了手。

肖指导员凑着火光向锅里一看:天啊,这能叫饭吗?一锅黑乎乎的草根树叶,即使是饥肠辘辘的时候,见了它也就"饱"了,而这位只有 16 岁的小鬼,为了照顾战友,自己竟用它来充饥......肖指导员的眼睛模糊了,这时,他的耳边断断续续传来小吴低低的哀求声:"指导员,你别生气,你批评我什么,我都接受......"

肖指导员能批评小吴什么呢?他放下小锅,一把将小吴紧紧地抱在怀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小学生我的阅读故事作文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往今来,无数的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在各方面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们读了许多好书,有着对书的强烈的热爱与兴趣。现在,从书中获益匪浅的我也对书产生了巨大的好感,有时还会沉醉于书的情节中,无法自拔。

记得我爱看书是从一年级开始的。当时我有一本厚厚的注音版《安徒生童话》,因为刚学会了拼音,不懂的字便能很快地掌握,所以我识的字越来越多,知识面也越来越广。班里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不认识的字,基本上都来找我。

现在,在家里,我可算得上是一名小书虫。书橱里大约有500本书呢!每天回到家做完作业我便会立刻津津有味地看起书来,陶醉在书的海洋中,有时竟然连吃饭都忘记了呢!记得有一次,我们快要期终考试了,妈妈亲切地嘱咐我:这段时间别看书了,免得耽误你的学习。我呢?理直气壮地为我看书的举动辩护:谁说我看书会影响我的学习呀?俄国大诗人普希金说过‘阅读——是最好的学习’——当时我列举了从古到今国内外许多名人对阅读的评价讲给妈妈听。妈妈听后大吃一惊,问:你是从哪里知道这些的?我得意洋洋地说:这还用问,从那里——顺手指向那一本本我读过的书。于是妈妈没有再阻止我看书,但她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看书也好,可以开阔你的视野,不过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耽误学习你能做到吗?遵命!我信心十足,一溜烟跑到房间里又看起书来。妈妈见状,又是高兴又是无奈地说:看来,你早晚会得‘书痴症’的。

[小学生我的阅读故事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红军长征故事作文

全文共 1210 字

+ 加入清单

还记得毛泽东写的那首气势磅礴的古诗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前山只等闲……”是啊,整整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多么漫长的征途啊,我们的红军战士又要经历何等的艰难困苦呢?然而,广大红军基层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路上披荆斩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血和泪谱写了这二万五千里的动人篇章,一般人是无法做到的,而红军战士们却做到了。

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但是战士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用超乎想象的毅力和艰辛为部队探索出一条前进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一条磨炼意志的艰难之路,也是一条生命之路。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战士就这样倒下了。当他们遇到开阔美丽的草原时,本以为有了希望,谁又能想到里面蕴藏着意想不到的困难,而他们却没有一句怨言,继续克服困难。当他们把自己交给党的时候,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然而,在面对粮食的短缺,环境的恶劣,战士们又何尝不是风雨前进,风餐露宿呢?他们是多么坚强啊! 在我们看来,这些我们只能从书中或电视上了解这些感人的事迹,但完全想象不出来他们是多么的坚强,多么的勇敢啊!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的顽强的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现在,我们能为祖国做更多的事,就是努力学习,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用自己的能力把国家强大。同学们,我们要好好学习,急起直追,用民族的伟大智慧迎接挑战,为祖国的强盛奋斗不息。我们不能在享受祖先的东西了,而是要自强、自立,创造二十一世纪的伟业。这是我们要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当然,这需要像红军一样,有着顽强拼搏的精神。 顽强拼搏的精神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具备的。而是需要经过持久的刻苦磨炼,才能逐步形成。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好:勇敢产生在斗争中,勇气是在每天对困难的顽强抵抗中养成的。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都得着,那是办不到的,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

我们青少年的箴言就是勇敢、顽强、坚定,就是排除一切障碍。 看,我们现在的祖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许多国家对我们国家虎视眈眈,想把我们挤兑下去,害怕我们的强大,甚至有些地方想搞分裂,搞独立。在他们进行这种丑恶行经的同时,我们更要勇敢面对。以极大的信心和毅力来面对挑战。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血肉一般不可分割的。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用长征精神充实自己,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国防,提高国家的实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显示中国的世界地位,让世界人看看中国的强大,不让外敌有机可乘。

我们从红军长征中收获了坚强、智慧、勇敢、自信、顽强、团结……那么,我们就要将这些品德继续在祖国建设中去。把自己的成长、成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我们的国家将会成为世界的强国,我们的民族将成为宇宙的骄子,让我们携起手来,书写崭新的历史,奏响未来更有力的强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的书信

全文共 872 字

+ 加入清单

1934年10月16日那是个难忘的日子,因为那天是红军离开江西根据地就开始25000里长征的日子.屈指一数已经过去了70年了.

在我心中,长征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红军翻山越岭,强渡江河.穿过草地,翻过雪山,最后才到达目的地---- 延安.长征的精神是永远不可磨灭的,他们坚定永不退缩的精神在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可能有些人会说红军不全是为了人民而战斗,而是为自己而战斗,因为有一些人去参加红军只是讨口饭吃罢了!但是你能解释这个让我刻骨铭心的故事吗? 红军长征路过云南时,有12位红军伤员被敌人抓住了.敌人说:“只要你们不当红军了,就可以放你们生路,不杀你们“.可是这几位红军战士个个坚强不屈、视死如归,敌人没有办法,就把红军伤员带到半山腰一个深不见底的地下河洞口,把前面两个伤员推到山洞里面,在后面的10位红军就说:“不用你们推,我们自己跳“,这仅仅只是为一口饭吃吗?

今天,我们都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当年红军过雪山的时候,翻越雪山上的劳累加上高原气候的困乏,还有山巅雪暴卷起雪沫的危险.前有堵军,后有追兵,天上还有敌机,想到饿死掩埋在雪山上的红军,我不禁感慨万千,这种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抗争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精神是何等珍贵?这么坚强的红军遇到如此大的困难都没有退缩,我们生活在21世纪的小朋友们应该更加坚强,成为一个顶天立地,不怕困难的人!

现在学习长征精神的人们越来越多了,他们坚定,不怕困难得到了许多人多赞赏.比如说:今年无情的洪水吞没了湖南南边的各个良田,房屋,在这次洪水中许多干部为了转移群众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但是灾区的人们没有气馁,他们相信只要坚强就能够让家园重建起来.

现在重庆发生了60年来罕见的旱灾,人民的财产损失过亿,大量农田干旱.重庆市长在蒸笼似的公交车上听取民意,重庆市委书记汪洋在灾区查看旱情.这些领导人不畏炎热来查看旱情,听取民意体现出长征精神不仅人民有,这些党领导人也具有.真是长征精神便满真个中国啊!

长征精神永不朽,让长征精神传便整个世界!新中国为了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做出了很大的帮助.人民继承了长征精神,这个精神将流传百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长征中的感人故事

全文共 1504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齐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我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取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我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我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第一个: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联,因此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样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1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之后,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第二个: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刻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但是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貌,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咱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最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立刻,情绪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此刻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方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我的阅读故事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给我带来了很多乐趣。书,让我快乐的成长。书,在我不知道该怎样面对困难时,教我怎么样去勇敢的面对。

其实,我以前挺讨厌看《今天我是升旗手》这本书的。因为我一看到页数比较多的,就会觉得烦,看不下去。可是一次偶然的午休机会,顺手拿了这本书,看了几页,便被书中的故事情节,书中的人物所深深的吸引。便认认真真的看完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黄蓓佳,主人公肖晓是一个乐于助人,拾金不昧,勇敢有上进心的“副班长”。在六年级学生肖晓的心里,能当上一名出色的升旗手,在星期一早晨在学校里升国旗是至高无上的荣誉。这就是他一直以来的愿望。

但愿望总得不到实现。第一次升旗被林茜茜取代了,因为有领导要来检查,校长要换一个学习尖子,肖晓失望极了。然而他并没有放弃。一直在努力,在公园里抓住了偷金丝猴的农民。她骑自行车去给同学送饭。他想办法在班级里凑到足够的钱,帮躺在医院里的林茜茜治病。他用旅游鞋换取了小狗---孩孩……好多好事。他的精神得到了班级同学的赞同。终于在他快毕业的时候,亲手升起了国旗。

就这样简简单单的一本书,使我爱上了阅读。然而,在生活中我要学习肖晓这种助人为乐,永不放弃,知错就改的精神。我们的愿望都比如当老师,演员,书法家,画家……而肖晓的愿望只是当一名升旗手。说明了他做一件事就要坚持到底,绝不半途而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解除了我心中的“拦路虎”。读书提高了我的作文水平,给我带来了乐趣,让我从书中感受到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小故事,大哲理——陈志宏作品阅读

全文共 1370 字

+ 加入清单

【人文印象】

陈志宏出身在一个教师家庭,从小就显示出对写作的兴趣,从初中开始,每天写一篇日记成了他必须做到的事情。他最初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小说家或大作家,然而苦心创作的十多篇中篇小说却并没有得以发表,于是他开始转型写短篇故事,也就是行内所说的“心灵鸡汤”,这种文章就是要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讲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样的创作经常刊登发表。

——《心灵鸡汤温暖多少普通人》/佚名

他的笔下,幸福是一种轮回,总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事实上,人生的幸福,归根到底是心灵的选择,是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

“水穷处,坐看风飘云起;绝望时,静听心跳雷鸣。”这是陈志宏于赠书的扉页留下的一句话。我想,大抵经历过人生风雨、人生沧桑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感触。

——《向幸福看齐》/程应峰

【美文链接】

阿尔卑斯山的羊铃

陈志宏

那年,她去瑞士旅游,和一个牧羊人不期而遇。牧羊人是位年轻帅气的小伙子,从车里钻出来,将羊群赶往阿尔卑斯山南麓。牧羊先生开的车居然是豪华奔驰,她暗自一惊,有些纳闷了,能开上奔驰车,怎么还甘愿放羊呢?

带着疑问,她问牧羊人:“这辆奔驰车是你自己的吗?”

他微微一笑,说:“对呀!”

她问:“能开这么高档的车,怎么会放羊呢?”

他说:“我喜欢呀,放羊是多美的事呀!政府也鼓励放羊,给我们发薪水。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能从中获得收入,这不是很幸福的事吗?”

这就难怪了。人一旦喜欢上什么,做起事来,就会不计得失,才会有不管不顾的兴头。更何况,牧羊人不但喜欢做这事,还能从中获得相应收入和难得的幸福感。

她不停地点头,释去内心疑团。

牧羊人说:“政府要我们放羊,不为别的,是想制造一种视觉美感,你看呀,蓝天之下,青草之上,绿树丛中,一只只走动的羊多像一片片流动的白云,动感,明丽,多美啊!”

疑团散尽,敬意浮生。瑞士人放羊,不为吃羊肉和剪羊毛,已然超越形而下的物质追求,只在乎唯美的精神享受。她有些感动了,感动于眼前这个普通人的单纯可爱,还有这个国家对美的孜孜以求。

没料到,更绝妙的还在后头。

牧羊人说:“除了如此美丽的视觉效果,我们还追求听觉享受。我们在每只羊的脖子上,挂上一个铜铃铛,它每走一步,就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叮当声,为游客增添一丝悠然野趣。”

她发自内心地称赞:“你们想得真是太细致,太绝妙了。”

牧羊人说:“我是听着山上悠悠铃声长大的,不想让这美妙的铃声在我们这一代消失。因为清越的叮当声,阿尔卑斯山才更纯美,更有韵味。”

听完旅美女作家的讲述,我心怦然一动,仿佛醉倒在一种纯美的意境里。多么可爱的政府,多有个性的牧羊人啊!他们诗一般的举动,深深打动了我,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没想到,放羊也可以如此浪漫。他们的追求简单却野趣天然——好看好听。铃声和着阿尔卑斯山美的旋律,在蓝天为经,大地为纬的美丽织锦上,添上一朵一朵动感的白花。

面对一只羊,只取肉和毛,是生存之需,只图看和听,那是生活之美。“生”之后,一字之差,照见我们生活的欲望和直白,也让我们看到那遥远国度唯美、可爱和自然的一面。期待有那么一天,美和诗意就像阿尔卑斯山的铃声一样,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如水般静静地回荡。

国际笔会散了,那些日子那些人,渐渐淡出我的记忆,唯独那位开奔驰的牧羊人和阿尔卑斯山的铃声,日深一日地印刻在脑海,渐明渐亮。明灿如月华,清越如诗吟。

想念那群悠然漫步在阿尔卑斯山的羊,还有那如歌如诗般美妙的羊铃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我的阅读故事

全文共 716 字

+ 加入清单

阅读是人的一大乐趣,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知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我眼前,我觉得书是知识的源泉,力量的翅膀,智慧的海洋,生命的方向盘。”阅读是我的爱好,我爱阅读。

每当到星期六星期天时,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到书店里去阅读。家里的写字桌上堆满了书,还搭了个小书架,在书的海洋里遨游。在书中,我还可以找到我想要的东西。我阅读过很多的书,如《西游记》、《红楼梦》、《让小学生学会做人的100个故事》、《爱的教育》、《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等。

《爱的教育》让我知道了同学、老师、父母之间要和睦相处,让我懂得好朋友不应该分贫穷贵贱,更不能因为他的朋友学习不好,他而不是你的朋友,而作为朋友应该在他困难时帮助他。而《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把我带进一个童话世界。读书有苦有乐,当主人公胜利时,我会高兴得跳起来;当邪恶还没有受到惩罚时,我会气得说不出话来;当好人牺牲时,我会在心里难过。

虽然我的年龄不大,不懂得什么是感情,但是我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发出感叹,更为《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化险为夷,最终取得胜利而高兴。

书,是我们的老师,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随时向它“请教”;书,是一位智慧的老人,启发着我,又像是一位真诚的朋友,和我在交谈;书,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同时帮助我提高了写作水平,是它们为我插上了梦想的翅膀,飞向美好的明天。

此时此刻,手捧着书,还有谁比我快乐?面对这一本好书,让我感到幸福,感到快乐,阅读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书让我懂得了人生,懂得了智慧,懂得了友谊。从书中汲取更多的知识,我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和我一样爱阅读,和我一样都有自己的阅读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老红军王玉清难忘长征那些年的故事

全文共 1477 字

+ 加入清单

85岁的老红军王玉清几乎每天都要散步5公里,有时还约上几个老友去打门球。

1935年11月初,贺龙率领的红2、6军团解放贵州黔西县城,举家逃难至此的流浪儿王玉清跑去看热闹。

“人们传说,‘红胡子’杀人不眨眼,专吃小孩子。”14岁的王玉清有点害怕,远远看着在街上行走的红军战士,“当时,地主都把贺龙的部队称为‘红胡子’。”

“看了一会儿,我发现,红军对穷苦百姓很和气,很好,对地主很凶。”长期忍饥挨饿、受人欺负的王玉清随即参加了红军,成为红2军团军团部无线电台的一名战士。

参军第4天,部队离开黔西。从此,转战南北、九死一生的王玉清与家人失去联系。直到解放后的1950年,他才通过在《贵州日报》上登寻人启事找到家人。

几天后,王玉清随部队转移到湖南桑植县的刘家坪,从那里踏上漫漫长征路。

“我很快就学会了电台那一套。”聪明的王玉清利用行军间隙,虚心向老战士请教。“贺老总好喜欢我,常常用手指弹我的脑袋,还常把重要电报交给我发。”

“长征太苦了,又要赶路,又要和敌人作战。”王玉清说,每到行军最艰难的时候,贺老总都会出现在他们直属队的队列中,给大家鼓劲,“很远就能听到他那爽朗的笑声,他常用亲切的口气问我们‘累不累?苦不苦?’”

1936年3月,在贵州盘县,一直守在电台旁边的王玉清突然接到朱德、张国焘的电令,要求红2、6军团北渡金沙江,西进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接到电令,我好高兴,立刻把它交给贺老总。”虽已过去几十年,王玉清仍记得电令的主要内容——“最好你军在第三渡河点或最后路线北进与我们会合一同北进。”

“蒋介石很快察觉到我们要过金沙江,调重兵和飞机围堵我们。”王玉清回忆,尽管红军抢占了石鼓渡口,但江上没有桥,船又少又小。“贺老总很着急,平常行军中他总喜欢开玩笑,这时候他的神情非常严肃,两道浓眉拧成了疙瘩。”www.gs5000.cn

“我们用木排代替木船过了江。”王玉清说,贺老总又变得谈笑风生了,“他右手拿着烟斗,左手指着对岸幽默地对我们说:‘老子胜利了,龙云这小子失败了,看他怎样向主子蒋介石交差!’”

“粮食好难搞。”要爬雪山了,王玉清和战友们去筹措粮食,“藏民不了解红军的政策,受当地反动势力的煽动,跑光了。”

“雪山上,死了好多人。”王玉清说。

最苦的还是草地。

进入草地没几天,王玉清就断粮了。电台的炊事班长知道后,把自己仅有的两把炒面给了王玉清。

“我对班长说,你把粮食给了我,你怎么渡过难关?”王玉清回忆说,“班长说,走一步算一步吧。他是湖南人,后来我们走散了,我再也没有见到他。”

后来,连野菜都找不到了。王玉清说,“这个时候,部队已经不成建制了,各走各的。不少战友走着走着就倒下去了,身边的战友不管认识不认识,都帮着将刚刚牺牲的战友掩埋好。”

“我也没有信心走出草地,就坐在一条水沟边休息。”四五天没有吃一点东西的王玉清,浑身无力。“水沟里好像有鱼,但我又没有力气下去捉,即使有力气,也不敢下去,好多战友陷入这样的水沟里,再也没有出来。”

就在王玉清绝望的时候,他突然想起来,军帽上不是别着两根缝衣针吗?为什么不去钓鱼呢?

“我将针烧红后弯成钩,拴上线,在沟里碰碰运气。”王玉清说,“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我居然钓到了两条小鱼,高兴极了,第一感觉就是还能多活几天。”

“后来,这个方法被许多战友借鉴。”直到今天,王玉清还为当年自己在草地中的“发明”感到自豪。

解放后,王玉清曾任福州军区副参谋长等职。晚年,他作诗一首永远铭记那次远征——“长征路上历艰险,遵义会议转危安;红军将士是好汉,跋山涉水奔陕甘。行程二万五千里,三军欢呼大团圆;中华儿女洒热血,峥嵘岁月打江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