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读后感以上(19篇)

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而非客观状态,小编整理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读后感以上,供参考!

浏览

2904

作文

39

孤独的冒险者《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

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18世纪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写的,这本书是一本好书,主要描写的是在英国中产阶级家庭出生的人,鲁宾逊。

鲁滨逊是一个志在远方的人。他不想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想出海做一名水手。可他的父母不同意,可是在一次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了风暴,船被惊涛拍碎,所有船员被大海无情的吞没,只剩下他一人被海浪冲到一座小岛,但他没有放弃,他将所有生存物资收集起来又靠自己的聪明成为这个小岛的主宰,在这个小岛与世隔绝的生活了28年,整整28年他都是一个人活在小岛上,我不禁为之一振如果我也漂到一个这样的小岛,我又能活几天,一天,两天,可是鲁宾逊生活了28年,他用自己的双手造出了保护自己的屏障,还用自己的那双手造出了许许多多生活用品,你能一个人空手造炉子吗你能一个人猎取食物吗,你又能靠自己一个人离开小岛吗,答案总是否定的。我们也应该像鲁宾逊一样,用自己的努力将理想变成事实 。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孤独的冒险者《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全文共 545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鲁滨孙漂流记》主要写了一个名叫鲁滨孙的人,在与他的朋友出海到南美洲时,船不幸被巨浪掀翻,他的朋友全部失踪,他却被风浪送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小岛上,开始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在这一期间,鲁滨孙救了一个野人,并为他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叫“星期五”。后来,他们在岛上养山羊、种稻谷。最后,它和星期五救了一个船长,从而获救,回到了英国的文明社会。

鲁滨孙能在荒岛上生活,这本来就是一个奇迹。他能在荒岛上怀着活下去的坚定信念传奇般地生活二十多年。在这期间,他总是顽强地面对各种困难:没有食物,他自己播种稻子;没有肉,他自己驯化山羊;和野人战斗,他毫不退缩;生病时,他孤单一人,挺了下来……这种顽强的意志,是一般人所拥有的吗?这是多么令人震撼的精神啊!如果他绝望了,如果他放弃生存了,他就会死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但是,他放弃了吗?他没有!他用惊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在荒岛上生存了二十余年!这多么令人震撼啊!

和他相比,我自愧不如。他的顽强的意志,真值得我们学习!我今后要像他一样勇于面对困难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让自己不被困难吓倒勇敢的战胜它!从他身上,我学到了:生活中,不一定每人都漂到荒岛上,但一定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如果每人都能像鲁滨孙这样顽强面对困难,那他就会战胜困难,走向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百年孤独读后感

全文共 1697 字

+ 加入清单

布恩地亚家族一家七代人奇幻而凄惨的故事发生在这个八月多雨的小镇上。马孔多从兴建、发展、鼎盛,直至消亡,家族从多么透明的最初抑或多么神秘的洪荒,经历无数惨烈的战乱杀戮,遭受舛驳的摧残与变迁,如蚍蜉撼树顽抗命运的猖狂,步履维艰地推动历史的车轮向前进。时光对他们来说仿佛不存在,时间像不停地原地打转,然而时间无所不在,就像无所不在的孤独,孤独无法对抗时间。布恩地亚家族终究走向灭亡,马孔多从地球上永远的消失了。

布恩地亚家族从祖辈开始无一不将自己封闭在孤独的堡垒中,抱着与世隔绝的孤独至死不渝。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所有人与人的情感中,有怜惘,有同情,有愧疚,有妒恨,却偏偏没有爱,所有感情被埋在了深不见底的最深处,没有表述,没有出路。他们带着整个家族特有的,唯一不会被认错的孤独神情,被这场可怕的“瘟疫”侵蚀,噬啃,弥漫全身,纠缠至死。于是,他们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排遣(实际上是保持)自己的孤独:奥雷里亚诺上校周而复始的制作他的小金鱼,做了化掉,化了再做;阿玛兰塔为自己织裹尸布,日织夜拆;雷蓓卡封锁门窗,把自己关在房子中直至死亡;俏姑娘雷梅苔丝每天在浴室里整小时整小时地消磨时间······我从他们致命却视之如命的孤独中,体会到一种因为不能掌控自身命运而产生的冷漠、绝望和疏离感。如西亚·马尔克斯说:“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于是不是追怀过去就是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无法自拔的他们,周而复始地做着机械劳作,痴迷于毫无意义的事情中的他们终究注定被愚昧与落后侵蚀,在麻木冰冷的注视下带着孤独走入坟墓。不懂得爱的人是多么可悲。

又如同胡亚罗斯诗中所述:“时间,是永恒所拥有的一种看守我们的方式,永恒的想像无边无际。因此,并不会令人惊讶的是,为了加倍看管好我们,永恒有时会呈现出它自己的形态。”孤独,便是永恒最好的形态。孤独,确是一种境界。如此说来,布恩地亚家族无疑是伟大的、脱俗超群的。奥雷里亚诺便是我最崇敬与喜爱的人物。他是一位起义领导者,发动过三十二次武装起义,三十二次都失败了;他躲过了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埋伏和一次行刑队的枪决;他跟十七个女人生了十七个儿子,但一夜之间十六个被暗杀。在那些年里,他九死一生,颠沛流离,驰骋沙场,一门心思为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然而热血与激情骤然冷却的那一瞬间,他惊恐地发现,让他为之赴汤蹈火、不顾一切的,根本不是什么革命胜利、政治情怀,他是为了高傲在打仗——为了在谁眼里都不值一提的虚荣而战,甚至差点为之“牺牲”。他如此的憎恨军人跟他们打了那么多年仗,到头来还是成为了同他们一样的人。人生没有比这更卑贱的理想了,一切都没有意义,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代名词。奥雷里亚诺上校在得到了万千人民的拥护、臣服与崇爱时,不顾一切地想要放弃与了解这一切,回到与家族其他成员一样的、与世隔绝的孤独堡垒中。其实他实际上是在与诅咒般的家族命运作战,为了摆脱宿命的摆弄,拿起枪杆成为了独行侠。然而这些年来刀光血影的残酷使他渐渐疯狂迷失,却偏偏是孤独拯救了他。最终,奥雷里亚诺心甘情愿的被孤独征服,放下了一切荣誉、成就与声望,将自己关在屋里,日复一日地制作小金鱼,直至死去。他极具奇幻色彩的一生,从勇敢决绝地站出来发起战争,到超脱释然放下一切,好像从始至终的一切都毫无意义,一无所获。这就是奥雷里亚诺的伟大之处,除了孤独一无所有的他,从来都没有向命运低头,不曾认输,永不屈服。

关于奥雷里亚诺的爱情,是悲伤而凄美的。他爱的是一个天使般的女子——雷梅苔丝,并且一生只爱了她一个人,只可惜他不懂爱。当雷梅苔丝去世的几十年后,奥雷里亚诺冷漠地将雷梅苔丝生前的物品烧掉时,当他的母亲说他铁石心肠,看透他是一个没有爱的能力的人时,我特别想哭。他曾经是那么幸福,曾有一个女子为他成长,为他改变,爱他敬他,并从未质疑过他的爱,曾有一个人,爱他如生命。在他面对行刑队枪决时,当他胸口被子弹打中时,当他与世隔绝制作小金鱼时,有没有想起过曾在他制作小金鱼时会为他送一杯不放糖的咖啡的女子。

我至今铭记的是与奥雷里亚诺并肩作战的马尔克斯在被心爱的女人拒绝时给奥雷里亚诺发的一份电报:奥雷里亚诺,马孔多在下雨。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百年孤独英语读后感

全文共 2886 字

+ 加入清单

Single from reading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intuitive feeling, is very subtle and interesting. Easily into the book into my different, the Maya angelou, ups and downs in the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and loss between seems to and I with a layer of glass wall in it. Whenever I seemed to experience personally, there is always a layer of XinYu glass back to blur. Perhaps because the authors playful tone which is used to describe a similar myths of various scenarios, perhaps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s of wild lonely secular yourself too far away.

The whole book, everyone is a lonely individual. From the family, the first Mr Aqua dior, to the last family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Mr LeiLiangNuo. From pride bold vigorous energetic Mr LeiLiangNuo admiral to ordinary but great Ursula old mother, from pure as an angel qiao girl lei Tess to enjoy crowds that married two wife of one of the twins.

A complex huge family history in one hundred, a clear thread of cycles. In the stream of time, people in the big background of the ups and downs seem so weak. Weak petite take away life, loneliness of fixation with the trace of sadness. Endless lei Tess girl died like be preserved as grandmother, to finally still bite fingers Rebecca persistent refused to die. Experience of the riots claimed 3000 lives aqua dior anyone to believe. They are all people of vision, extreme loneliness.

For me, the company already accustomed to loneliness, not necessarily happy, but is not sad. Loneliness is a person with a lifetime partner is an established fact, rather than deny, fight, rather than meaningless escape, be inferior to accept it, let it protect your home in the crowd, let it accompany you eat breakfast Saturday morning, sunshine, Sunday afternoon let it accompany you in the sun, in the exhausted body and mind.

If you and I, like most people, the periodic depression, might as well take a look at this book, let the lonely people in the book of the rash you fearless courage to struggle. Maybe, we can live more force to coax cattle, at least in the eyes of others. Mr LeiLiangNuo will die, my heart is a pain, is thinking.

I believe that this book can give me, far more than that.

单从读《百年孤独》的直观感觉来说,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与以往容易入书入戏的我不同,百年孤独里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生离死别似乎和我之间隔了一层下雨中的玻璃墙。每当我似乎身临其境的时候,总有一层新雨将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许是因为作者总以戏谑的口吻描述类似神话的种种场景,也许是因为书中人物狂野的孤独离世俗的自己太过遥远。

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良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良诺上将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苏拉老妈妈,从纯洁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丝到喜欢热闹以至于娶了两个老婆的双胞胎之一。

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着的留下悲伤的痕迹。无端去世的雷梅苔丝的萝莉像被作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贝卡执着的不肯死去。经历夺走3000人生命骚乱的阿卡迪奥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们都是人群的异子,孤独的极端。

对于我,则早已习惯了与孤独为伴,未必开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让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阳光,周日的下午让它陪你晒晒太阳,晒晒俱疲的身体与心灵。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周期性的抑郁,不妨看看这本书,让书中孤独人的鲁莽激起你无畏抗争的勇气。也许,我们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别人眼中。奥雷良诺上将死去的时候,我心中一阵痛楚,就是这么想的。

我相信,这本书能给我的,远远不止于此。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百年孤独读后感

全文共 687 字

+ 加入清单

在读《百年孤独》之前,我一向觉得我是个容易入书入戏的人,但读罢《百年孤独》,书里面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生离死别似乎和我之间隔了一层下雨中的玻璃墙。每当我似乎身临其境的时候,总有一层新雨将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许是正因作者总以戏谑的口吻描述类似神话的种.种场景,也许是正因书中人物狂野的孤独离世俗的自己太过遥远。

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良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良诺上将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苏拉老妈妈,从纯洁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丝到喜爱热闹以至于娶了两个老婆的双胞胎之一。

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在时刻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着的留下悲伤的痕迹。无端去世的雷梅苔丝的萝莉像被作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贝卡执着的不肯死去。经历夺走3000人生命骚乱的阿卡迪奥得不到任何人的坚信。他们都是人群的异子,孤独的极端。

对于我,则早已习惯了与孤独为伴,未必开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理解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让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阳光,周日的下午让它陪你晒晒太阳,晒晒俱疲的身体与心灵。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周期性的抑郁,不妨看看这本书,让书中孤独人的鲁莽激起你无畏抗争的勇气。也许,我们能够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别人眼中。奥雷良诺上将死去的时候,我心中一阵痛楚,就是这么想的。

我坚信,这本书能给我的,远远不止于此。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百年孤独名著读后感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我一直认为,就像生活中的一切一样,文学品味是随着我们的长大而不断改变的,就像我们在青春期喜欢的某些事物:一首歌,一件衬衫,一部电影。当我们长大后,我们就不再喜欢这些东西,我们就不再喜欢某些作者,而赞成其他作者。

多年以来,我们不可能继续以相同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启蒙作者,也不会像您第一次享受它们一样继续享受他的书。

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杰作并非如此。《百年孤独》这本书就像是初恋,就像人生中的第一次胜利一样,就像你去过的第一场音乐会。《百年孤独》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因为你知道自己会发现新的细节,而且你会喜欢某些角色,而在其他阅读中类似的文章并没有引起您的好奇心。

讲述一个拥有一百年历史的家庭的故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加西亚·马克斯高调地克服了这一挑战,因为它使我们对本文的叙事感兴趣,而他的关注点却在从一个角色到另一个角色的跳动上。

它关注第一代,并与家族中的最后一位一样,关注着一个以厄运为标志的单一家庭的每个成员,在死者中,只有úrsula仍然是最神圣的。全文向我们讲述了布安迪亚和马孔多的崛起,辉煌和衰落。在过去的一百年里,这个村庄演变成城镇。

在我看来,百年孤独这本书远胜于之前所阅读的任何拉美文学作品,并且它的结局不仅巧妙,而且对于其他的叙事者来说是不可逾越和完美的我们从家族的最后一个奥雷利亚诺的眼中读到,从家族的根基直到消失的那个末世和预言的末尾,其中包含了重要人物玛尔奎德的手稿,手稿在整个历史中以次要的和几乎不可察觉的方式出现,并且由于在工作中的布恩迪亚遭受的不幸而代代相传,直到最后一个手稿的诞生结束为止。预言最后还是成真了。

百年孤独不仅是经历一个家庭历史的旅程,更是一个二十世纪中叶的拉丁美洲的群像剧。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百年孤独读后感2000字

全文共 1675 字

+ 加入清单

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让我有些懵懂,也许是第一遍阅读的缘故。

它到底想表现什么?作者因此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那这本书的内涵应该很深刻,它到底是什么?一个家族兴衰的过程及结束的原因?还是告诉读者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无法逃避?抑或是拉丁美洲一个世纪的真实再现?布恩地亚家族延续了100多年,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孤独中,并在其终其一生。虽然布恩地亚家族历经六世,也有过繁华与鼎盛,但自始自终没有人能逃离孤独。每一个灵魂都在孤独中游荡,家庭成员中没有情感,没有交流,没有沟通与理解。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没有人关心他人,没有人关心身外的世界。他们在自己的世界中忙碌着,却不知道为何忙碌。他们在忙碌中体味孤独,甚至享受孤独,最后在孤独中离开这个世界。

虽然他们孤独的表象一样,但孤独的缘由却不尽相同。乌苏拉的孤独是理性的,这个百岁老人历经沧桑,却一门心思为家族的兴旺而努力。她孤独地奋斗着,争取着,看管着,但直到老死,仍是一个人在努力。没有人感谢她,没有人支持她,没有人继承她,没有人关注她,她的努力空前绝后,她的孤独也成为布恩地亚家族中唯一理性的孤独。乌苏拉的丈夫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和二儿子奥雷良诺的孤独是人性的孤独。霍塞整天忙着搞科学试验,发誓要让愚昧、闭塞、落后的马贡多小镇富裕起来。他倾其财力、智力,但从未得到过任何人的理解和支持,他也从未想过要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他孤独一生,最后因发疯被绑到栗子树上孤独地死去。奥雷良诺一生发动了32次战争,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发动战争,也不明白不关心自己声名显赫,他最终把自己困在制作小金鱼的工作间结束了一生。乌苏拉的大儿子霍塞.阿卡迪奥的孤独是兽性的孤独。他的生活里除了情欲和霸道的占有,什么也没有了,他身上没有人性的痕迹。乌苏拉的女儿阿玛兰塔的孤独是爱情的孤独。她心里有如岩浆般炽热的爱情,也多次与爱情相遇,但每次都坚决地拒绝,用冰封住火热的心,让自己陷入深深的孤独中。在诅咒与怨恨中,在渴望与拒绝中结束了可悲的一生。布恩地亚后代们重复着前人的故事,亦重复着先人的孤独。

为了写好这此读后感,我又再一次拿起这本书仔细阅读,虽然书中情节琐碎,故事亦魔亦幻,亦真亦虚,虽然还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小说的脉搏,不能很好地领悟它的宗旨,但每一次的阅读都能让我感受到了布恩地亚家族的孤独之魂,这也应该是书中马贡多小镇的孤独,是哥伦比亚的孤独,是拉丁美洲的孤独。读着它,总是不由自主想起《红楼梦》,想起它的繁华、热闹,但这繁华、热闹的背后是否也有孤独在叹息?林黛玉清高寡合的孤寂,贾宝玉享尽荣华的孤寂,薛宝钗圆滑于世故的孤寂,贾元春表面荣华、内心卑贱的孤寂,王熙凤两面三刀的孤寂,贾氏家族表面兴盛、实则腐朽的无奈,不都是真实地存在着吗?不同的著作,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国情,却有着同样的灵魂——孤独。也许孤独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与生俱来的,是永远无法走出的。

在刚刚开始阅读《百年孤独》时,我们会发现作品中有两处奇怪的地方,其一是书中诉说的故事大都荒诞不经;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复出现和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

拉丁美洲,这片广袤的土地,蕴含着无穷的神秘,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却充满了耻辱与压迫,血腥和悲剧。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这片神秘的土地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幻。在作者进行创作的七十年代,几乎整个拉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作者凭借其深刻的政治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拉丁美洲百余年的历史,并不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怪圈。这也就是为什么书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情总是在不断重复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百年孤独中文版读后感

全文共 704 字

+ 加入清单

读《百年孤独》纯属是一个偶然,经同事推荐就借回家看看,看了一遍,我被完全雷同的姓名,无数的倒叙、插叙给弄晕了,读完后也不能完全了解其义。今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关于《百年孤独读书笔记》的文章,忽然想解我一直以来的疑问,便细细的阅读起来。

文章的作者读了三遍《百年孤独》,并对作者的身世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这种执着探索的精神着实让我敬佩,不由得让我想起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亦是如此,只要你有诚心,也够努力,总会有一定的收获。

《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其实写的就是拉丁美洲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的兴衰。在《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接受专访时对孤独的解释意味深长:孤独就是不团结。

“不团结”在我的印象里有很多解释,从片面的角度说,它是自闭的、可怕的、是要反省的、是要摒弃的。其实在职场上也不乏这样的案例,团结协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而实际上我们往往是在本职工作上倾尽了全力,而忽略了其实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性,这也说明越是浅显的道理,越是难以企及。

偶然吸引到我的文字引导我的这次阅读,也让我感觉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阅读,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可能有时,读着读着,我们会发现它是在写自己的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就是正在阅读的自己,这种感觉会拉着我们继续阅读;有时,当发现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出现在眼前时,那种兴奋之情无以言表。

阅读不乏是个好习惯,它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知识,也能养成价值的判断力,那我们为何不取别人所长,来逐渐提升自己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孤独六讲读后感

全文共 2820 字

+ 加入清单

读完《孤独六讲》,恰是一人,窗外,正“沙沙”地下着小雨,不时,一只鸟飞过。

“孤独的同义词是出走”,作者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却点明了孤独的根本。我们曾以为,孤独就是独身一人,就是那没有边际的黑暗与寂寥,真正的孤独要学会背弃,就像嵇康“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从容,魏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潇洒吧。一个人的身体可能在人山人海中纵情欢笑,可他的内心却可能毫无波澜。身体上的孤独只能叫做是空虚,而精神上的出走才是真正的孤独。相比之下,我们不禁想到现在太多的人,一回到家,开电视,打电话,玩手机,从来没有孤身一人静静思考的时候。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是的,过度的欢愉反而让人丧失精神上的灵动,没了面对孤独的勇气。我们应当面对孤独,天地间的所有必定孤独,人生于天地,亦归于天地,我们的孤独没人分享,也必须品尝——这是我们生命的必修课。

作者将孤独分为六类: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而这些,我们又何尝没有或多或少地遇见呢?

一:情欲孤独

书中说,情欲孤独是“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太多的人赞美青春的意气风发,但我们却忽略了源于身体的活力与一种莫名的渴望,至于目的,没人知道。面对的办法?作者说:“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

我曾试着做这件事,心里便莫名的十分平静,仿佛清泉流经山谷,蜂蝶飞过花丛。我们需要用面对自己的孤独方式,来清理身体的无限疲惫与无限活力。苏东坡说:“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至于自省的途径,是“倚杖听江声”。当我们独自面对自然,或是面对自己,我们才是真正的孤独,亦是在真正地回归自然,至于现在的都市,我们只看到了处处红尘,处处喧嚣。我们迷茫地在城市中徘徊,仿佛无家的游子。至于只属于青春的情欲孤独,没了,只有无尽的狂欢。

二:语言孤独

“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就是语言孤独。

作者认为,语言往往是误会的开始。或许吧,语言需要带有一些暧昧,一些未知,才能拥有真正的美——美,有时正如“雾里看花”,雾散尽了,反而显出悲哀的落花。

我一直都很不喜欢赴宴,我曾觉得在那么多的人,我都认识,都说中文,可我就莫名地感到陌生,仿佛我与他们是两个完全不能相容的群体。或许,这也是一种语言孤独吧!共同的语言固然清晰,固然准确,可这种准确又有多少最实在的意义?无非是让人与人之间更好地互相了解罢了,某些时候,语言,我们大可以将其看作成一种音韵,这不是颠覆,而是根本。

我还想起“佛陀拈花,迦叶微笑”,整个过程中没有一点一点语言,却依旧充满韵味,或许,有些时候,语言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吧。语言并不是应酬的工具,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可太多的人,似乎已经忘记了这件事,语言,已经没有生机,变得麻木了。

三:革命孤独

所谓革命,其实也是一种青春的仪式,只不过是始于踌躇满志而终究落寞虚无罢了。而我们,似乎也不太能够分清革命和政治的根本区别吧。

在大多数人眼中,革命是血腥的,政治是心机的,其实不然。纵观天下,敢革命者多少年,项羽青年起兵,孙权年少东吴,毛泽东则吟诗长沙。革命是一种理想,“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所说的,便是这种开拓者般的视野。

至于革命者,都会是诗人,他们的诗歌,都是用血与汗写就,拥有着贴近大地的悲凉之气吧。可惜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革命者功成身就,其实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政治家,走向了人情世故,革命也就名存实亡,违背初衷。于是,我看到了屈原与荆轲的背影,在夕阳的辉映下,显得那样孤独,也看到了革命之于青春的孤独所在。这不为别的,这是罪孽与福祉,这是所谓的成长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四:暴力孤独

暴力孤独是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可相比之下就没有太多人可以理解。在现在的社会,暴力其实并不被别人所认可。但我们思考:在一个战争年代,暴力其实就潜藏于所谓的英雄奋勇杀敌的行为中而受人褒奖。可当战争过后,一些英雄所引以为傲的暴力应该何去何从?

暴力注定孤独,孤独并不在于暴力的存在——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暴力的影子,暴力的孤独,在于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却被拥有者所否认。暴力孤独,其实是很广泛的,它悄悄躲在人们内心的深处,等待着一个机会来将它唤醒。可惜啊,人们并非忘记了它的存在,而是不住地打击与镇压。

我想起《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冷香丸,那不也是为了压制她的青春欲望吗?人性里总会有一些最原始的东西,只是人们并不会认可罢了。这或许是为了支撑那看似坚固的文明吧,可人性,是无法彻底熄灭的,因为这与杀死我们自己没有区别。

五:思维孤独

思维的不可描述,其实也就注定了思维孤独的“不可思,不可议”。

我常有无人了解的惆怅之感,有时或许是自负,但更多时候其实就已经是一种思维孤独了。真正学会思考的人的心永远归于自然,只是他的身体依旧在社会中苟活罢了,可这具身体又何尝没有过惆怅?城市有着如此之多的繁华与科技,可是否都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凡人逛过集市,会说:“没想到,这世界还有那么多等着我去拥有的东西。”苏格拉底却会说:“没想到,这世界还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有时,我们真的应该学会让生活返璞归真,太过纷杂的装扮与物品让人繁忙,亦让人越来越舍不得,可又有何舍不得的呢?在生死面前,青春岁月、欢爱温暖,本来,都不得不舍得。而我们的思维孤独,便是在舍不舍,得不得之间徘徊着的吧。这不是愚蠢,也不是庸俗,这是一种迷茫。

六:伦理孤独

可对一个人来说,最大的束缚并非上述五种,而是伦理孤独,因为它在“以爱的名义捆缚和被捆缚”。爱是最美好的情感,但也是最牢固的锁链。

现在的人,好多都会说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可这种所谓的隔阂,实际上就已经演变成了伦理孤独。青年所谓的叛逆,实际上就是对这种伦理孤独的反抗以及对知音的寻觅吧。

至于一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家庭、父母、伦理,就成为了个人孤独的最大敌人,可伦理孤独本身也就成为了感觉最为强烈的一种孤独——你可曾在一个家庭中中感受到孤独?你有没有在亲人面前而无法畅所欲言的感受?这些都会是伦理孤独,可我也确切地感受过这些感觉。不要以为伦理孤独虚无缥缈,它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处之中。

我想到了秋瑾,不仅是一位革命家,更是坚决地去反抗伦理孤独,只可惜那是一个悲剧的结尾吧。

七:思索孤独

那么,六种孤独究竟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或者说,当我们身在其中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思考出走?当我们处于这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时,我们又应该“云何降伏其心”?其实一切,也都在于我们自己的心。孤独所有人都必须面对,只是有些人过于胆怯罢了。

当我们面对孤独时,就应该从容,孤独兴许是一种破碎,但我们却从中看出生命应有的形状。当我们选择孤独时,我们的心就已经拥有了庄子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气概了吧。

至于天地,本来就是孤独与美的世界,我们又怎会彷徨?可能吧,孤独是一个圆圈,美与天地,是起点,也可以是终点。至于天地,也可以是圆满。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孤独之旅读后感600字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历经风雨见彩虹

最近,我迷上了这一本书:《孤独之旅》,它是当代著名作家曹文轩的作品。书中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少年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来维持生活。历经了生死磨难,这位少年在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中锤炼了自己的身心,他突然发现自己变得坚强、勇敢了。从主人公的遭遇中,我明白了,逆境不是末日,在逆境中磨练出来的是一把“宝剑”。

读完这本书,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书中杜小康的遭遇跟我们现在幸福美满的生活简直是天壤之别。我们每天吃好的、穿好的,还可以跟小伙伴们一起快乐地玩耍。而杜小康只能每天陪着鸭子熬日子,是多么寂寞,多么孤独啊。可是看看我们周围的同学,总能听到他们说日子多苦啊,要上课,要做那么多作业,如果天天玩玩多开心啊。我不知道他们想过没有:如果每天只是吃喝玩乐,我们长大了会变成什么——一无是处的寄生虫!难道这就是我们来到这个世上要做的事吗?这样的我们能经得起生活的严峻考验吗?

俗话说“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杜小康正是在这狂风暴雨的洗礼中锤炼了自己,让自己成为了生活的强者。我打心眼里佩服他!

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谁都不可以例外。“一帆风顺”只是一种美好的祝愿,我们的成长道路不可能不遇到困难、挫折,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笑着面对一切。唯有做傲霜斗雪的梅花,才能迎来灿烂的春天。

遇到失败与挫折,勇敢地去面对吧。你会发现阳光就在风雨后。不被困苦所吓倒,以坚韧不拔的心态高挂前进的风帆,你必将像杜小康一样到达成功的彼岸。

做一个坚强的“杜小康”吧,扬起你的笑脸来。我相信,生活也会对你微笑,幸福就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百年孤独读后感

全文共 624 字

+ 加入清单

初一时,闲来无事,发现舍友书柜上摆着一本《百年孤独》,便借来读读。我陆陆续续地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读完,读完之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解脱,我解脱了,布恩迪亚家族也解脱了。

《百年孤独》讲述的是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沿海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说实话,这本书的确难懂,光是书中理不清的人物关系以及相似却又不同的人物姓名就够让人头疼的。但是,好书就是有让你硬着

头皮读下去并且自虐式的想去读第二遍的冲动。当你真正走进布恩迪亚家族中去的时候,你就会感受到那种想摆脱孤独但却死也离不开它的纠结,矛盾和痛苦。

我认为大多数中国读者被马尔克斯的作品吸引的原因,不外乎是独特魔幻的写作手法和另有深意的主题内容。先从写作手法上来看,马尔克斯已然被打上了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标签,但是魔幻是表,现实才是里,这种表

里如一的结合使得《百年孤独》从小说的一开始,吉普赛人带着磁铁观像仪来到马孔多的时候,这种现实与魔幻的结合就已经让读者陷入了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中。从主题内容上来说,由小及大,《百年孤

独》被看做是拉丁美洲奋斗历史的完结。《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

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

很多人对于《百年孤独》都只是望而却步,很想去读,却无法深入到作者描绘的那个触手可及但又不敢触摸的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百年孤独名著读后感

全文共 812 字

+ 加入清单

买了这本书差不多有一个多月了,一直放在书架上,没开封。一直没时间看,后来听一个微博上的朋友说,这本书很震撼,所以借春节假期之际,开了封。果

然很震撼。对南美不了解的我,通过这本书可以知道个所以然。作者马尔克斯通过对小说情节的肆意构造又让其沉浸于现实之中,将拉丁美洲人的生活方式和细节与

天马行空的故事进程交融在一起,通过描写一个小镇(马孔多)的兴衰和盛败过程彰显出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进程,通过描写一个家族的新生、鼎盛到没落和消亡过

程来展示整个南美人的风土人情和生活面貌。情节之离奇、过程之曲折,色彩之浓烈,结局之意外,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全篇小说的孕育能力和掌控能力。整篇文

章都被一种异样的孤独所笼罩,让人窒息。很奇特,我对作者写这篇小说的动机很感兴趣,有机会,一定要查查资料,看看作者出于何种目的写这篇小说。

当我看完这部小说的时候,我竟然惊奇的发现这部小说与我国的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都是描写一个家族,而且极力将其所处的历史背

景淡化模糊,重点叙述故事内容和勾勒人物个性。其次,巧妙的将虚幻和写真的写作手法融合在一起,使整个故事情节无限伸展,无边无际,使小说中的人物无限穿

越,鲜活如生。最后相似的地方,就是人物众多。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影子。再一次佩服加西亚.马尔克斯,但对人物个性描写还是

及不上曹雪芹,不同的是马尔克斯写完了,曹雪芹却没写完,留下一个巨大的遗憾。

印象中的南美是一个很独特的地方,有神秘的玛雅文化和原始部落,也有现代文明和工业革命。美丽而又富饶的地域和勇敢勤劳的南美人却过着贫苦的生活。他们与

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没有经历过一二次世界大战,但是发展却远不及欧洲和北美。从哥伦布发现他们之后,就变成了西班牙人的殖民地,后来又成了葡萄牙人的殖民

地,成了冒险者的天堂,同时把战乱也带进了这个地方。就如作者的故乡一样,到如今,也还在战争不断。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408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没有序言的书。因为没有序所以整本书唯一给出的概括就是“百年孤独”。“百年”与“孤独”。

“孤独”

其实我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在这个家族身上,比起孤独,我感觉到的更多的是固执。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沉醉于自己虚无飘渺的幻想中,乌苏尔拉想振新家业,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醉心于情欲,阿玛兰妲拼尽全力组织蕾贝卡的婚礼最后却拒绝了与皮埃特罗·克雷斯的求婚……一代又一代,他们达成妥协,却鲜少有理解,直至死亡。他们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却偏偏又无法放下也不可能放下与其他人尤其是自己家人与情人的联系。一个学美术的朋友这么和我说过:“我感到孤独的时候,觉得墙是单独的,椅子是单独的,我也是,一切都是完全立体的,构不成一个画面。”

百年孤独里的人物也是这样。可他们偏偏放在了一起,离得那么近。尤其是奥雷利亚诺上校。他从开篇第一个词开始出场,横跨大本书。当他死的时候,马尔克斯的妻子发现他在床上哭了两个小时。他是这本书中最孤独最有代表性的角色。他和身边的人没有共同点——除了孤独,而孤独是不能相互理解的。上校也是个很固执的人。然而他们的固执又不同于堂吉诃德的固执。堂吉诃德是为了他骑士的梦想去奋斗的,虽然他人在这种荒诞的牺牲中根本瞧不出意义来。但对他来说那是个崇高的目标,他真的热爱骑士事业,所以他从未亲自品尝过孤独,他的孤独是由塞万提斯来品尝的。但奥雷利亚诺上校的固执却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因为自负,也许天性使然,但有一点,他的生存从来都没有特定的目的性。“我们打了那么多仗,就争取到没让人把房子漆成蓝色。”他不知道为何而战。然而他又没有一丝犹豫地发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就像他晚年固执的做小金鱼,做到25条就融掉,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堂吉诃德是荒诞的前进,只是旁人看不出意义,而他是荒诞的循环,连自己也瞧不出意义来,宛如西西弗斯一次又一次将巨石推上山顶,重复的无意义的劳动。然而西西弗斯这么做是因为众神的惩罚,而奥雷利亚诺上校这么做又是为了什么?阿玛兰妲晚年也将自己关在屋子里缝纫,缝好了又拆掉。他们的重复,究竟是为了逃避孤独,还是为了维持孤独,来维持自己的自尊?然而他们的自尊却又来自于自卑。上校用一个有一个决绝的命令来掩饰他内心的无力感。于是他们被囚禁在这可笑却无法摆脱的孤独中。

“百年”

又一个关键词,因为百年,所以漫长;也因为百年,所以有限。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马尔克斯费劲心机去描写布恩迪亚家循环的魔咒,人物日复一日重复的行为,相似的名字,相近的性格与命运……漫长百年中不断的循环往复,最后偏偏说“羊皮纸上记载的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出现,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来终结这一切?也许只有死亡才能结束孤独?

可当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照妻子话向窗外望去的时候,他看到两个孩子赤脚待在阳光曝晒的菜园里,某种神秘而明晰的力量将他从虚无缥缈的拉扯下来,带领他的孩子去看望冰块。多年以后,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面对行刑队的时候,仍将会回想起父亲打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也许那是他童年里唯一温暖的记忆,虽然那时他还分不清冷热。我想这种温情可能是唯一能战胜孤独的东西。但比起将爱作为解决孤独的药方,马尔克斯让它变成一种更加深刻的孤独。想爱而不敢却不能,恰恰加深了他们的孤独感。马尔克斯描绘了彻骨的孤独与温暖的人情,却不会给我们解决孤独的办法。但我们注定会去反抗,就像注定的孤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百年孤独名著读后感

全文共 775 字

+ 加入清单

那一年我十八岁,或许是在某个炎热的午后、无精打采的游走在书架之间,漫无目的得与她巧合相遇,从而发现了这本在这之后改变了我读书习惯的书。

人生而孤独。从呱呱坠地到抱憾而终,没有人能陪你走过全部的旅程。在孤独中分享孤独,感受孤独,回归孤独。乌尔苏拉积极融入生活,奥雷里亚诺上校不断反复熔铸小金鱼,阿玛兰妲织了又拆,拆了又织不停做寿衣,庇拉尔·特尔内拉在与不同男人的纠缠中麻醉自己……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成员就这样无休止地在孤独中挣扎,既想逃脱,又想保持这种孤独的姿态。如同克尔恺郭尔所说:“当恐惧害怕他自己时,他就同恐惧对象保持着一种诡谲地关系。他的目光就再也离不开这个对象,而且,他也不愿意离开,因为,当某一个人想把目光从那个对象上挪开时,他就会感到后悔……”正所谓:“百年孤独”。

或许越好的书越值得反复阅读。初读这本书有些枯燥,完全雷同的姓名,无数的倒叙、插叙让我倍感头疼。好几次已经读至一半,又翻到第一页重新再读。第n遍的时候,当我将情节全部理顺,我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对《百年孤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进行了了解,于是,我被深深地震憾了。

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着的留下悲伤的痕迹。无端去世的雷梅黛丝的萝莉像被作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贝卡执着的不肯死去。经历夺走3000人生命骚乱的阿卡迪奥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们都是人群的异子,孤独的极端。

人与人之间并不是一旦遇到悲凉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来安慰,因为你体会不到他的孤独,你那善意的劝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独的感伤,使他倍感孤独,适宜的离开也

是一种默默的关怀。也许他需要一首悲伤的乐曲,也许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无非就是将他的孤独表达出来的艺术,而这期间只有他自己明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百年孤独读后感

全文共 792 字

+ 加入清单

《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人,这本书是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南美著作。

我要诚实的说,这本书读起来对我的吸引性似乎不大,以至于读到快一半的时候并没有品读出任何好的东西,如果我非要给自己一个慰藉,那就是在这几天的沉寂氛围中获得了熏陶。似乎你不得不思索,读书除了启迪和思索外,有种无形的影响必然存在。

夜晚,突然间醒来,书中人物的心灵世界以一种无形的形式在我脑海来回回荡。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天马行空的思想,最终死在栗树下,乌尔苏拉为了显示晚年活力仍存隐瞒着自己的眼盲,奥利里亚诺?巴比伦拿着羊皮卷破译家族命运密码“家族的第一人被困在树上,最后一个正被蚂蚁吃掉”,奥利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制作小金鱼,蕾梅黛丝升空,还有最后一个猪尾巴男婴被蚂蚁吃掉和荒凉的布恩迪亚家族彻底在世界上消失。那时通过对这些情形的感应,对孤独有了这样的一个理解,孤独好似产生于人内心深处无法与人诉说的诡秘和羞于与人诉说的秘密,而这两种状态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你的行为,进而形成与外界难以交流或不屑交流的巨大隔阂。

布恩迪亚家族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独,他们倍受心灵的折磨,同时又独自享受着那份孤独。孤独是什么,也许是内心最深的秘密。孤独是这个世界上永远也根除不去的东西,它好似心灵的黑洞,甚至连自己都难以窥透。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独,都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不想与任何人诉说你的煎熬,在折磨中忍受着孤独,你又喜欢躲在无人的角落默默享受着这份孤独。

人与人之间并不是一旦遇到悲凉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来安慰,因为你体会不到他的孤独,你那善意的劝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独的感伤,使他倍感孤独,适宜的离开也是一种默默的关怀。也许他需要一首悲伤的乐曲,也许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无非就是将他的孤独表达出来的艺术,而这期间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独希望与安静和黑暗为伍,但人却要面向阳光,否在会在无限的孤独里被黑洞吞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百年孤独名著读后感范文字

全文共 745 字

+ 加入清单

在拉美文学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一位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其对现实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诉说,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也因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百年孤独》是一部搞笑的作品,她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作者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布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贡多的乡村发生的大大小小,平凡但足以震撼人心的故事。“那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以前看到过,也早已明白!”这是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所说的。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这句话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

读这本书,整个人似乎都被孤独感给包围着。全书的主题是孤独,孤独的对应是爱。但是在这部小说中都没有类似的描述,书中的主人公或者是在逃避爱,或者是被命运捉弄而没有能够得到爱。书中描述的最突出的就是不同人物的命运。不同的性格对应着不同的命运。他们都逃不了命运的安排。连同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贡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可惜的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几十年后才在那棵树上死去。马贡多的礼貌也随之消失了。孤独、苦闷、猜忌,导致了马贡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

人生来就是孤独的。孤独是需要摒弃的。人与人之间少了猜忌,少了勾心斗角,多了信任多了友善,自然孤独会被驱逐一边。也不至于出现书中的最后一个场景。那个长猪尾巴的男孩,也就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七代继承人,他刚出生就被一群蚂蚁吃掉。也不会出现清zf闭关锁国遭受的灭顶之灾。也不会出现左倾右倾内战。

拉丁美洲,耻辱与压迫,血腥和杯具的地方。与历史一般的不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故事的资料。我还没有真正看明白这本书。等几年后我在重新去看这本书,收获到的或许不仅仅仅是这些浮于表面的东西了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百年孤独读后感

全文共 1508 字

+ 加入清单

无怪乎马尔克斯花了那么长时间去写出这本书,它的确与我之前所看过的很多小说都不一样。情节的高度密集造成了表达空间的压缩,因为篇幅摆在那里。

整本书数十万字中的大部分是马不停蹄的快节奏情节发展,而作者的表达并没有刻意地塞进字里行间,而是靠着整个情节的情绪基调的不变来达成。小说中情节的发展一日千里,而整本书的情绪却如一只巨大的木桩钉进了大地一般纹丝不动。作者正是用这种手法来凸现出这种一成不变的情绪,那就是深深的孤独之感,也正是因此我感觉到布恩蒂亚家族百年间数代人的性格核心几乎并没有什么改变。这个家族就像河流中的一块石头,抵挡得了过去,却无法与未来同行。

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第二代人中,何塞·阿尔卡蒂奥的死。他被不知从何而来的子弹击中,血液在大地上流淌,穿过了整个马孔多,避开了所有人的眼睛,绕过容易被弄脏的地毯,一直流到正在厨房忙碌的乌尔苏拉面前——乌尔苏拉才是这个家族数代人真正的精神支柱。

何塞·阿尔卡蒂奥是第一个死去的布恩蒂亚,流出来的是孤独之血。火药的硝烟气味久久不散,萦绕在他的房子里,萦绕在他的墓地中,直到很多年后才被香蕉公司用水泥封祝

那一刻,我感觉到了贯穿百年的孤独那彻骨的荒凉。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使他成为拉丁美洲的骄傲。也让他获得了世界级的声望。《霍乱时期的爱情》使他得到了198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在他沉着冷静地讲着一些令人毛骨悚然或者幽默荒谬的故事的时候,他的背后也有一个人,一个如他笔下所写的那个魔幻现实主义世界中,坚定地站稳现实主义大地的乌苏拉,她永远不会像她疯狂的丈夫奥雷良诺•布恩地亚那样想:“咱们很快就会有足够的金子,用来铺家里的地都有余啦。”——对乌苏拉来说,地就是土地,不是金子铺成的。正是这个朴素的理念支撑着魔幻现实主义世界的天空。马尔克斯的妻子也是这样一个女人,可以说,是她,为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之笔注入了墨。正如作者所说:没有梅塞德斯,我永远也写不成这本书。

梅塞德斯是马尔克斯的妻子。

那可能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马尔克斯带着一家人准备去旅行,就在旅行的路上,他突然恍然大悟,他应该像他的外祖母讲故事那样写一本书,写一部拉丁美洲百年孤独的历史,跟着他这个想法而来的就是《百年孤独》著名的开头: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然后,他们放弃旅行,一家人的车停在马尔克斯写字台上。

马尔克斯为了写《百年孤独》,把几个月前买的一辆小车抵押了出去,把钱如数交给了妻子梅塞德斯,心里想着还够六个多月的——他认为他六个月时间能写完这本书。结果,马尔克斯用了一年半时间才写完这本书。钱用完了,梅塞德斯一声没吭。马尔克斯不知道妻子是怎么让肉店老板赊给她肉、面包师赊给她面包、房东答应她晚交九个月房租的——梅塞德斯瞒着丈夫把所有事情都承担下来了,每隔一段时间还给丈夫送来500张稿纸。——少了什么也不能少这500张稿纸。

梅塞德斯当然没有亲笔写《百年孤独》,但她和丈夫一起经历了写作的过程,马尔克斯写完让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死掉的那章,浑身哆哆嗦嗦地走上三楼,梅塞德斯正在那儿。她一看作家的脸色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上校死了”她说。

马尔克斯一头倒在床上,整整哭了两个钟头。

也是她亲自到邮局去把这篇她没看过的《百年孤独》手稿寄出去的——她拒绝看手稿,我怀疑她多少也有些胆怯。她边走边想:要是到头来这部小说被认为很糟糕可怎么办?那时候,她脑子的库房里是否堆满了欠下的面包肉和稿纸?

正如人们评价《百年孤独》中那些拉丁美洲的妇女们一样:妇女们不仅保证了这个家庭的不断香火,还保证了这部长篇小说的连贯性。面对《百年孤独》,梅塞德斯也应该得到这句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百年孤独英语读后感带翻译

全文共 1760 字

+ 加入清单

I dont like them, so deep to sing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Any book in my here, it is a mirror, led his own at the same time, also means we used to ignore the fact that. Im thinking, their fate of sorrow. They were so hard perseverance and luster, but there is a so ridiculous and boring life. I had a fear, and fear of my life, to protect my parents, my on the material to meet them, in the spiritual support them.

I also deeply realized that a reality. A person, when there is love and ideals, there will be a lonely. The more we love, more lonely.

Then, this day, for me, although it is the only one year, but it will not perfect.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boone diaz family each person, they all of life is decided by childhood, a scene in a moment, it has affected their rich and long life. Walked to the end, I could have, but also is the scene of the moment, just at that moment, have without any emotion, as if, the moment has been at his side, and he was the one who has been lost.

I hope I can dont like them, in the process of life, committed to the initial imperfection, has been lost.

Open the heart, embrace the world of good, be a doomed not to complete, but happy people.

This is the birthday of speech. Not happy birthday to myself, but I wish yourself open-minded contentment.

我无法像他们一样,那么深切的去歌颂《百年孤独》。任何一本书,在我这里,就是一面镜子,照见自己的同时,也照见了我们习惯漠视不见的事实。我在想,那些人他们悲戚的命运。他们曾经那么努力执着、那么夺目,却有一个那么荒诞和无聊的晚年。我由此又产生了害怕,怕我有生之年,来不及真真切切的保护我的父母,在物质上满足他们,在精神上支撑他们。

我也深深的了解到一个现实。一个人,在有了爱和理想的时候,就有了孤独。我们愈爱,便愈发孤独。

那么,今天这个日子,于我,虽然是一年中的唯一,但终归不会圆满。《百年孤独》的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人,他们的人生全部由童年决定,某一幕某一瞬间,就已经影响到了他们这丰富而漫长的一生。走到最后,能忆起来的,也不过是那一瞬间的景象,只不过那一刻,已不带任何情感,就好像,那一刻一直跟在他身边,而他,才是一直迷失的人。

我希望我能不像他们一样,在生命的进程中,执着于最初的不圆满,一直迷失下去。

打开那颗心,拥抱这世间的好,做个注定不圆满,却满足幸福的人。

这就是生日的感言吧。不祝自己生日快乐,却祝自己豁达知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孤独六讲读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263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次语文阅读课上,我偶然拿到了蒋勋的《孤独六讲》,本以为这一本是深涩难懂的哲理书,但没想到它带给我了许多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思考。

在汉字里,“孤”与“独”都不是大众容易喜欢的字,《礼记·礼运大同篇》里说:“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孤”是没有大人照顾的孩子,我们现在在汉语里还叫“孤儿”。“独”是没有年轻人照顾的老年人,我们现在也还常说“独居老人”。“孤”和“独”都是失去亲人照顾的人,这两个字都有令人悲悯、哀伤、同情的意义。汉语从儒家人际伦理的缺失发展出“孤独”二字,总使人感到哀婉悲悯。在生活中,我们尽量避免孤独,但不可否认,我们的心灵仍然感到孤独。所以我们是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孤独呢?蒋勋写出来了,也许我还介于一种懂与不懂之间,但感触依旧很深。

那是与孤独的第一次相遇。小学的时候,我总是独自一人,在那个连装水也要手挽着手的年纪,我也是孤身一人。刚好当时的女生是单数,21个人。20个人欢欢喜喜地找好同伴。没错,我就刚好是那多余的“1”呢。“没关系,一个人挺好的。”我总是对自己这样说。“没关系,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我总是在心里这样想。

事情过去很久了,但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把它们从尘封的记忆中找了回来。我也记得因为有过这样的遭遇,所以我拥有了许多与自己独处的机会,但那算是一个小小的低谷吧。曾经有过一个夜晚,我坐在床上,看着对面的灯忽明忽暗,心里难过得要崩塌,说不出来也没法说,说出来了也不知道找谁来听。“每个人都急着讲话,但每个人都没法把话说出来。”就是这样一种孤独,明明眼前是人群熙攘,玩笑嬉闹,却是孑然一身,明明千言万语,却好像无话可说,这是我们每个人心里的孤独,在成长的岁月中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厚重,如果不去接受它只会觉得前行的路越来越冰冷。

孤独是圆满的。记得小学的时候,我们曾读过一首李白的诗,叫《月下独酌》,当时是真心没读明白,只是觉得李白这个满身是诗的人很孤独,孤独到了跟影子和月亮玩闹。但现在我却明白了,“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是李白清冷孤独的境遇的写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大胆想象,举杯邀请月亮和影子与自己作伴,一起享受及时行乐的欢愉。这时孤独成了酒和月光,伴随李白一起玩乐。在我看来,这种孤独成了一种狂喜,我感受到的是一种饱满的喜悦,是狂喜,是一种狂喜,就像气球被看起来什么都没有的气体充满,整个心灵,也因为孤独而鼓胀了起来,此时便能感觉到生命的圆满自足。

原来孤独从来都是一种宝贵的东西,它让你有了与自己独处的机会。而独处后,孤独成了思维沉淀后的清明,它让我们拨开了心灵上的薄雾。相信我,不要惧怕孤独,也不要排斥孤独,孤独一直在你左右,如果你不那么做,它便会化成你的力量,伴你前行。

“孤独六讲”,蒋勋以半生见闻,所思所惑,熬成这样一锅浓浓鸡汤,它不油腻,但很细腻,它将化作细水长流,滋润你我的内心,悟到其中的大智慧,当能醍醐灌顶。

在长大的岁月中,我们数次面对孤独,曾恐惧,曾躲闪,曾逃避,但最终都将学会面对。“敬畏孤独,享受孤独”,才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百年孤独读后感

全文共 1197 字

+ 加入清单

《百年孤独》被称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内容复杂人物众多情节离奇手法新颖。作者马尔克斯在书中溶汇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缤纷的文化。他通过描写小镇马孔多的产生、兴盛到衰落、消亡表现了拉丁美洲令人惊异的疯狂历史。小说以“汇集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荣获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

《百年孤独》的叙事结构不同一般马尔克斯采用了连环、环环相套、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来展现小镇马孔多的历史。仿佛一个循环向上的气流。这种环环相套的结构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一个主题:人的孤独、封闭以及由孤独封闭而造成的落后、消亡。作者对“孤独”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问题作了深刻的揭示。

小说描写的布恩蒂亚家族一代一代“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眼神。”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被孤独所折磨的命运。乌苏娜在冗长的雨季中漫漫腐烂。阿玛兰塔一刻不停地缝自己和自己仇视了一生的女人——雷贝卡的裹尸布。雷贝卡足不出户疯疯癫癫地过了后半生。青年时激进热血的奥雷良诺上校晚年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重做。这象征着他父亲所开创的马贡多乃至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

让我印象很深的还有霍·布恩蒂亚第二和奥雷良诺第二这对孪生兄弟。继承了父辈的名字却表现出了完全相反的性格——霍·布恩蒂亚第二像奥雷良诺上校那样深沉而奥雷良诺第二则像霍·布恩蒂亚那样不羁——以至于乌苏娜常常怀疑他们是否是在幼年时交换了名字。难道名字一定要和性格一样吗?这是一个深深的讽刺。而最后两兄弟死去时又搞错了墓穴仿佛这样才是正确的归属。这个家族的循环的命运再一次显露了出来。

然而依然有人逃脱了这个命运那就是俏姑娘蕾麦戴丝。她长得漂亮但这漂亮并没有让她沦为男人的玩物;她接受了所有的命运因此命运没有愚弄她。她会满不在乎的穿着宽大的袍子在家里走来走去即使有男人在屋顶偷看她洗澡她的态度也不卑不亢。最后作者给她安排了一个近乎神话的结局——她牵着白色的床单飘向天空。白色的床单也许象征着高尚的灵魂。她摆脱了布恩蒂亚家族的孤独而莫名其妙的“升天”恐怕是寓意如此美丽而又纯洁的圣女在现实世界的尘世间是不存在的。

这是一部描写家族的小说和中国的《红楼梦》有些相似。但这是形似而神不似。《红楼梦》的矛盾来自于家族内部是封建的等级制度毁了大观园;而《百年孤独》的矛盾来自外部科技、政治、战争、商业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马贡多小镇。开篇的吉普塞人带来了科技令霍·阿·布恩蒂亚发现了“地球是圆的像橙子。”然后随着政治的介入。本来马贡多是个幸福的村庄“至今还没死过人”是他们骄傲的宣言。然后随着政治的介入镇长的出现两党派的斗争都让这个和平的小镇渐渐变质:士兵为非作歹学生向往战场。而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又让小镇得到了虚伪的繁华并且迅速地在这泡沫经济中衰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