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参观平津战役纪念馆的感想优秀20篇

引导语:考试考完了之后很多人都会做总结,而要怎样写有关参观平津战役纪念馆的感想作文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浏览

4605

作文

149

参观九一八纪念馆作文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培养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使命感。本月16日,在系副主任赵恩老师和分团委书记蒋明儒老师共同带领下,管理系同学们参观了位于沈阳大东区柳条湖桥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仅仅是看到博物馆前被弹孔击穿后留下的日历雕塑,同学们的心情顿时沉重下来,这是不约而同从灵魂深处引发的共鸣,向那些历史长河中洒下热血的英魂致敬。

人群簇拥着,走过一个又一个展厅。向前走,看着平顶山大屠杀那些未寒的尸骨,狰狞的表情是在痛诉日本侵略者的罪恶行径;向前走,看到了日军在东北的残酷统治,侵占大量的资源,在人体上进行实验,惨不忍睹;向前走,看到了东北军民的抗日战争,雪后的大片白桦林,重现了抗日战士围绕篝火团团而坐的露营场景。他们为了抗击侵略者,保卫祖国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高尚事迹将一代代传诵。

通过近两个小时的参观,同学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震撼。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八十四年,它的身影已经在人民的心头淡化,但是我们不能忘却这段苦痛的历史给中国带来的伤害。历史的烙印依旧鲜明,弹痕依旧熠熠生辉。我们应以此为警示,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参观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观后感

全文共 62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坐公共汽车到房山十渡,参观了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

平西,由北平(现为北京)西而得名。当时主要包括房山、苑平、良乡、涿县、涞水、易县、门头沟、昌平、怀来、涿鹿、蔚县、宣化、阳原、怀安十二县之境,是华北抗日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巍巍平西,广袤千里,京华屏障,万山耸翠,千水奔流。

1985年10月2日在十渡拒马河畔的龙山之上,建立起了“平西抗日烈士纪念碑”。

2005年8月,投资1900万元,总建筑面积4350平方米的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新馆落成。纪念馆里陈列着实物、照片、文字等珍贵的史料,集中反映了抗战时期平西军民在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伟大精神和众志成城、前赴后继的革命气概,向世人展示着一幅幅血与火的历史画卷。纪念馆展览分7个部分:“党领导的平西抗日根据地创建和发展”,“日寇的残暴罪行”,“艰苦岁月,平西人民坚持斗争”,“转入反攻,争取抗战胜利”,“平西部分烈士英名录”和“缅怀先烈,继承遗志”。[以上为资料]

进入馆内,第一个展品就是鲜红的“抗战烽火”,我们似乎听到了抗战的炮火声声,立刻感到热血沸腾。

一幅平西军民紧密团结抗战的浮雕,为我们打开了抗战的历史长卷。

平西军民用过的纺车和扇车。

狼牙山五壮士已经全国闻名,在平西山峦中,还有不少像他们一样壮烈牺牲的年轻生命,例如:老帽山六勇士。

在“平西部分烈士英名录”展览处,我们看到牺牲的战士是多么年轻,他们为了保卫祖国和家乡,洒尽热血,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我们永远感恩不尽,我们永远怀念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参观唐山地震纪念馆

全文共 50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来到了唐山地震纪念馆。虽然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了好几十年,但是人们还是不能忘掉这次可怕的地震。

我们刚走进纪念馆,就看见了脚底下有玻璃铺的路,玻璃下面是新建的唐山整个模型,在往前走,看到的地震前的唐山,没有现在的高楼大厦,基本上都是平房,唐山在北京的北部,是地震最严重的地方。还有一个被砸坏的挂钟,上面清晰显示着当时地震时间:凌晨三点四十二分零五十二秒,1976年发生了7。8级地震。唐山在这一刻成为废墟,整个唐山市顷刻间夷为平地,全市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中断。满地都是砖头,柱子倒了,房子塌了,地面也裂了,汽车都变形了。造成24。2万人死亡,其中有7千多户家庭全部遇难,重伤16。4万人,名列20世纪世界地震死亡人数第一。唐山地震35年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是谁帮助了唐山恢复往日的辉煌,是党和人民的帮助和支持,使得现在的唐山建造的更繁华,高楼大厦,大大的南湖公园,干净明亮的商场……漂亮极了!有好多好多的小朋友在广场上玩耍,路边还有好多的小吃,看起来,就禁不住流口水。

自然的灾难是多么的可怕啊!是多么危险啊!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发明出抗震的机器,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快乐!更加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观后感

全文共 75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下午就要离开南京了,真的很舍不得。趁着还有一个上午的时间就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参观吧!昨天晚上nancy的妈妈就劝我不要去,她说太伤感了。可能是因为职业关系吧,又或者是爱国之心作祟吧,觉得来到南京不去缅怀一下怪别扭的。

拉开夫子庙青旅的大门,就有了意外的收获:哈!竟然下雪了。刚入住瞻园青旅的时候,她们就告诉我南京要下雪了,结果几天都过去了,雪还是无影无踪。没想到临走时都让我在看到了。哈!南京真的是给我带来好运的地方。

来到纪念馆门口就立刻被一种阴霾的心情笼罩着。踏入展览馆,看到遇难者的遗照,看着墙上刻着的一个个遇难者的名字,心里就更不舒服,不由得上前鞠了躬。大量的资料显示着日军当年侵华的种种罪行,在这铁一般的证据下日本却否认这一事实。本来我对日本人并没有什么感觉的,但这一刻,我十分痛恨日本人!之前的钓鱼岛事件,我觉得国民反日情绪太高涨了,但这一刻我深切理解他们激动的心情了。纪念馆里有三处地方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是水滴声。每隔十二秒水滴声就会响起,墙上亮着的那一束照着其中一张遗照的光就会灭掉,证明着又一个无辜的老百姓被灭绝人性的日本鬼子杀害了,心就好像被千斤大石压着,十分沉重。泪水也缺堤似的涌了出来;第二处让我难忘的是万人坑。这里埋葬着成千上万具遇难者的尸骨,更让我的心堵得慌,泪水再次流了下来。纪念馆里最常见的数字就是300000。300000代表着什么?代表着遇难者的人数;代表着日军当年禽兽的行为;代表这当年的屈辱史;代表着但是得软弱无力;更代表着深刻的历史教训,振兴中华,勿忘国耻!

走出纪念馆,雪下得更大了,这一刻我没有初见雪的兴奋了,看着这片天空的雪让我的心情更沉重了!这几天的南京之旅带给我无数的快乐。今天却带着悲伤,带着不舍离开了!但我还是会回来的,南京——一个发自内心喜欢的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公司组织参观孙文龙纪念馆有感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孙文龙纪念馆成为“红色拓展训练基地”

美丽乡村孤堆底村,风景如画。晋城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的200多名驴友在这里相聚。在这里驴友们进行了登山比赛、拔河比赛、趣味游戏比赛、。

驴友“风”这次是带着爱人和8岁的女儿一起参加活动的,他兴奋地说:“一家人参加这样的活动,共同克服困难,共同体验快乐,共同欣赏秋日美景,共同接受红色洗礼,真是其乐无穷!”阳城驴友“仙人掌”带着7岁的儿子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团体活动:“虽然孩子有些累,但在活动中得到了体质的锻炼,尤其是大家团队合作的精神让孩子陶冶了情操,真好!”还吃了农家饭,欣赏了乡村美景,接受了红色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平津战役纪念馆观后感

全文共 526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重点实验室党支部、团支部为了更好地践行“两学一做”,向革命先烈学习,组织室内青年员工参观了反映中国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的平津战役专题纪念馆

纪念馆包含了战役决策、战役实施、人民支前、伟大胜利、英烈业绩等五个部分。通过2500余件文物和多媒体、电动沙盘等现代展示手段,纪念馆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了平津战役的历史全过程。特别是展览列出的解放军使用的简陋、带着缺口的饭盒等生活用品,简单陈旧的步枪,让我们很难想象他们是如何对抗当时装备着美式军械的国民党王牌军并取得最终胜利。那一瞬间,都市的现代与繁华全部退去,只剩枪炮声在耳边轰鸣,冒着炮火奋勇向前的革命战士们身影在眼前窜动,血染的军旗依然飘扬……

展馆还特别设立“榜样的力量”——“两学一做”展览专题,列举了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钱学森和孔繁森等前辈榜样。通过列举前辈们的生平事迹,向大家展示了什么叫“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无私奉献精神,什么是“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的爱国情怀……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对做合格共产党员提出了“四讲四有”要求。我们每位共产党员要以英雄模范为榜样,真正做到“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参观九一八纪念馆有感

全文共 1886 字

+ 加入清单

4月20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邱老师的组织下,我有幸再次参观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通过讲解员的讲解和具体实物的参观,使我感触颇深。通过这种生动直观的爱国主义教育 ,使我深刻和具体的了解历史真相。让我真正的更加深刻的了解到过去的苦难和黑暗,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更加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永恒不变的真理。”

走进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走进了那段中国人永志不忘的屈辱与抗争史。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以此为借口突然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和沈阳城,从此开始了疯狂侵华战争。东三省上百万平方公里大好河山,在短短4个多月里全部沦丧,亿万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威胁。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波澜壮阔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从这一天起,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一件件灭绝人寰的惨案,创下了一个个令整个人类至今毛骨悚然的罪恶记录。从这一天起,华夏儿女经受了5000多个只有仇恨没有眼泪的日日夜夜,整个中华大地遭受了史无前例的凌辱。”在博物馆序厅的长明灯周遭,用中、英、俄、日4种文字铭刻着这样的文字,整个设计宛如一座坟墓,埋葬着一段滔天的罪行。

整个纪念馆的设计,别有一番意义:从东北的沦陷到日本禽兽对中国人的屠杀和细菌试验,整个展道呈下坡设计,越走越阴暗;然后从东北抗联抗日,直至日本战犯被审判,展道呈上坡设计,越走越明亮。在馆内,我们见到了许多珍贵的图片资料及文物,还有一些场景的重现。一张张让人触目惊心的图片及一幕幕重现场景穿越时光隧道追溯历史,让人深思。印象中最震憾的是从抚顺万人坑运过来的一片二三十米见方的万人坑土壤,里面有几十具尸骨,其中有两具头骨被小日本的枪支打的枪眼历历在目,隐隐感觉到当时屠杀现场的悲壮和凄惨。还有一对尸骨,是一男一女紧紧相依,被日本鬼子残忍地活埋了,他们身上带的手铐脚缭虽然已经锈迹斑斑,但到现在,仍然带在他们身上,向后人诉说日本人的惨无人道??

侵略者的残暴引发的不是屈从而是仇恨,同志的鲜血唤起的不是消沉而是越发坚定的斗争。“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白桦林海里,莽莽雪原中,东北人民革命军的战士们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杨靖宇、赵尚志、马占山、赵一曼,这些英雄而传奇的名字,代表了用鲜血写成的中国抗战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 一座由日本1450名战争遗孤自发捐建的铜质雕塑。雕塑的碑座上写着“感谢中国生父母碑”,雕塑中一对中国农民夫妇,领着一个日本男孩,母亲慈爱地俯视着孩子,孩子依恋地仰望着母亲。这是一幅流淌着中日两国血液的三口之家的真实写照———战争中的日本遗孤,受到了善良的中国农民的照料,后来大都成为两国友好的使者。

走出展厅,抬头仰望“九一八历史纪念馆”感想颇深,内心的愤怒已经不能在控制,一直抑制的情绪,已经难以控制,想着日本鬼子当年对中国人民的种种暴行,东北三省3000万同胞身陷水深火热之中,八十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沦丧在日军的铁蹄之下?? 想起如今部分日本人回避这段侵华历史,大家的心情沉重无比。在愤慨中,我们更加怀念先烈们,一个个先烈的名字涌上心头,我们感激那些奋起反抗的人,我们纪念那些为国捐躯的人,在这张序列中,每一个人的

名字都不仅仅代表他自己,每一个的名字后面都立着很多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代表着中国亿万儿女。感动,二字在一次的在心中回荡,我相信只要我们中国人团结,便能够战胜一切,赢得世界的尊重。

灾难和耻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从灾难和耻辱中获取教训。我们绝不能忘记当年国土沦陷的惨痛历史,绝不能忘记国家落后分裂和对侵略者妥协退让的沉痛教训。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九一八不仅仅是国耻日,对于我们更应该是一个奋进的日子,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差距,学习他人的长处,努力发展自己,只有自己的实力强大了,祖国的实力强大了,我们才能保证不让我们的祖国再次遭受到像82年前的那场灾难一样的磨难,我们中国人才能扬眉吐气。

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82年了,但那段血的历史不容忘却。九一八事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今天我们纪念那场事变,就是要不忘国耻,奋发图强,坚定意志,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决不让悲剧重演。 在参观过程中,每一个人的心情都很沉重,很少有人说话。“九一八”事变过去整整80年,侵华日军的罪恶却不能伴随时间的流逝而被抹去,中华民族的心灵创伤是永远抚不平的!中华儿女要永远记得:勿忘历史;勿忘屈辱。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参观雷锋纪念馆有感

全文共 562 字

+ 加入清单

3月7日我第一次来到抚顺参观雷锋纪念馆,在这里我有机会全面完整地了解雷锋的先进事迹,深切地领悟雷锋精神。

大约一个多小时的行程,我们一行人便抵达雷锋纪念馆。馆内有好多雷锋生前的照片和生活用品。伴着解说员的讲解,那些黑白照片和破旧的生活用品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雷锋时代。就是那样一个身高只有1米54的小个子军人,用他小小的身躯,撑起来一片充满爱与温暖的蓝天。用他有限的生命,对国家做出了无限的贡献。其中一张照片令我印象深刻,那是一张雷锋拿着手榴弹的照片,相信很多人从小就见过,但却未必清楚其中的故事。雷锋因为身高的限制,总也不能达到投掷手榴弹的标准要求,但是他没有就此放弃,而是每天刻苦练习,虚心跟战友们学习,练到最后手臂练筷子都拿不起来,终于付出有了回报,雷锋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投掷手榴弹任务。在这个和平年代,作为当代研究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知识和科学研究,雷锋的这种不畏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正是我们最最需要学习的。

学习雷锋精神不应只在三月,不应只流于表面形式,雷锋精神应该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在这个有些浮躁的社会,我们需要沉淀自己的心灵,透过浮华,直面人类最本真的个性。这个社会应该是充满爱的,人类应该是互相帮助互相依偎的,所以生活中,我们应时刻记得雷锋精神,不以善小而不为,让这个世界充满爱,我们的幸福感也将越来越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参观雷锋纪念馆作文400字

全文共 388 字

+ 加入清单

春暖花开的三月,中华大地掀起学雷锋热潮。学校领导带领各班中队委员去长沙参观雷锋纪念馆。参观完雷锋纪念馆后,雷锋的优秀事迹深深的打动了我。

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一天,雷锋坐上了出差的火车。在火车上,他看见坐车的人很多,就把座位让给了一位老奶奶。他看见列车员忙不过来就帮着扫地擦玻璃、倒开水。出站口时,他看见一个背着小女孩的妇女,愁眉苦脸,原来是把车票弄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帮妇女买了车票,妇女感动得连声说“谢谢!”

1959年11月14日,突然雷电交加,下起了倾盆大雨。7200多袋水泥放在屋外,雷锋连忙拿起自己的衣服往外跑,为了保护集体的公物,不受损坏,他把一件件衣服都盖在水泥上。

1962年8月15日,雷锋和他的助手开车外出回来,在帮助助手倒车时,被汽车撞到的方林杆子,砸中头部,不幸牺牲。

乐于助人,甘于奉献,敢于牺牲的雷锋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我们要发扬雷锋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党员参观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有感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73年前,石山上战火硝烟弥漫,侵华日军集中2万余兵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大扫荡,400多名八路军指战员为掩护群众突围牺牲……

为缅怀革命先烈,更好地激励后人,近年来,我市加大革命遗址保护力度,对原有的马石山烈士陵园进行修缮改陈,建成集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党史党性教育于一体的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包括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和乳山革命纪念馆、宣传教育中心共“两馆一中心”。其中,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位于基地广场最前方,为基地的主馆。

十勇士纪念馆分为上下两层,建筑面积1585平米,馆内分5个展示区域,分别展示胶东抗战简史、日寇制造马石山惨案的罪行、马石山十勇士及其他英雄群体舍生取义救民众的英雄事迹、军民血肉相连同生死的事迹和缅怀先烈内容。通过声、光、电的现代化技术和半景画的独特形式,将当年马石山突围战的场景真实再现,给参观者以深深地震撼。

“这是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字的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主要介绍十勇士们为了人民利益,舍生忘死、英勇无畏、浴血杀敌的英雄事迹。”自革命纪念广场拾级而上,耳边传来解说员饱含深情的声音。步入十勇士纪念馆,立刻沉浸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序厅主题雕塑。山峦环绕之中,一座山峰,石垒层叠,十位勇士从岩石中幻化而出。三角形的构图象征着巍巍马石山,坚硬的岩石宛若大地刚毅的骨骼。英雄就是民族的脊梁,是他们挺起了民族的自信,也是他们以血肉之躯铺就了共和国今日的坦途。在整体构图之中,还有数支八路军小分队和群众向外突围,他们是和十勇士一样战斗在那个夜晚的,我胶东军区八路军战士。人民永远铭记的夜晚,1942年11月23日,就在这座马石山上,发生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参观雷锋纪念馆作文700字

全文共 763 字

+ 加入清单

三月二十四日清晨,太阳公公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脸,我们学校四年级全体师生在操场上整装待发,准备去雷锋纪念馆参观

七点四十分,我们的车队出发了。一路上,同学们的心情十分激动,个个兴高彩烈。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的汽车长龙停在了望城县雷锋纪念馆的停车场上。车门打开后,我们井然有续地下了车,排队走向雷锋纪念馆边的石像广场。在那里,我们东方红学校四年级全体师生在广场上集合并宣誓:从小做起,从自己做起,以雷锋叔叔为榜样,乐于助人,甘干奉献,争做美德少年。我们的誓言响彻云霄,宣誓后我们大家在横幅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签字后,我们整队准备进入纪念馆内。

走进陈列馆,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雷锋同志的石像,向左走去,我看到了雷锋写的日记以及他的许多照片,还看到了雷锋同志穿过的军装和用过的武器:六架AK47-A步枪,两把大刀和两个手榴弹,还有迫击炮、机关枪和火箭炮,这些东西都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留作纪念。我随着同学们慢慢地向前走去,突然,我看到一大群人围在一本影像书旁,我连忙走过去,它只要用手轻轻一滑,书就会自动翻面,上面写的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后来,我们还看了中央电视台的制作的电视节目:有一天雷锋坐火车去外地,在候车室见到地上有很多垃圾,就赶忙找来扫把,把地上的垃圾全部清理干净。上车后他一直帮着乘务员和旅客端水丶倒茶,整理行李,一刻也没休息。真是“雷锋日行千里路,好事做了一火车”呀。看完电视后,我深受启发,要向他学习,学习他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我们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走出了陈列馆。

雷锋叔叔非常热爱学习,发扬”钉子”精神,总是挤时间认真学习各类知识,不断提高自的能力。我要向雷锋叔叔学习,好好读书,长大后做个有利于社会的人。

出馆后,我们在雷锋石像广场拍了合影留作纪念。

雷锋叔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一辈子,我们向他致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月有感1000字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春节,爸爸妈妈带着我和爷爷奶奶去南京游玩。我最期待的是去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一到那里,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几尊铜像,其中最大的一尊上面刻着“家破人亡”四个大字,一位妈妈抱着她儿子的尸体,仰望苍天,痛哭呐喊。还有几尊是遇难同胞的遇难时的惨景,我感到不寒而栗。

走进展馆,我看到的不是明晃晃的灯光,而是一盏盏微弱的烛光,感到阴森恐怖。走过一级级台阶,看到一个大屏幕,上面演的是南京大屠杀时的场景,下面是一座被大炮轰倒在地的房子,看到这里,我的眼眶湿润了。

随着人流往里走,我看到了日本士兵用过的刀枪、机关枪、大炮等武器,还有水壶和衣服,我想:他们就是用这些先进武器打败我们的,如果我们能有这么好的武器就不会失去300000同胞的生命了!

最让我触目惊心的是“万人坑”遗址,里面陈列的是横七竖八的人骨,经过77年的腐化,有的保存完整,一看就是被活埋的,有的脑袋上还扎着钉子,还有的骨头长短不一,相互交错,可能是妈妈抱着孩子。我顿时产生了对日本士兵的憎恨,恨不得拿着我在中山陵买的宝剑把他们消灭干净!

走出纪念馆,我心情复杂,我想到了“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努力学习,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我们还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因为这是300000中国人民的鲜血换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参观周恩来纪念馆作文400字

全文共 434 字

+ 加入清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每当想起这句饱含深情的名句,我便想起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今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周恩来纪念馆

下车后,随着长龙般的队伍进入馆内,眼前是一座周总理的铜像,铜像下方四周是五彩缤纷的花朵。顺着大道往前行,两行松树为我们遮去了火辣辣的阳光,来到目的地,我们见到四根柱子撑起的锥形建筑物,屋顶是人字形的,中间刻着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周恩来记念馆,在阳光下更显耀眼。我们乘电梯来到观景台从高处俯视,景色尽收眼底。纪念馆三面环湖,湖水时不时泛起阵阵涟漪,湖的四周被松树包围着,湖边柳枝随风摇曳。

副馆又称陈列馆,有四个展厅,以文字、图片、录像、实物等形式展示了周总理从少年到老年的辉煌一生,这里还陈列了周总理用过的珍贵文物。虽然周总理已经去世,但他那光辉的形象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以国家为重,以人民为先”,周总理以这句话为座右铭,是我们华夏儿女的榜样。

我们是祖国的接班人,背负重任,为了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兴旺,让我们把周总理的精神传递下去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参观雷锋纪念馆作文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以前,我听说过许多关于雷锋叔叔的故事。今天是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我们来到了雷锋纪念馆参观,我对雷锋叔叔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雷锋,一个中国人熟悉的名字。40多年过去了,从雷锋生活的那个年代到现在,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是有一样没有变,雷锋这个名字及其所代表的高尚精神内涵,始终唱响了时代的最强音。

雷锋叔叔是个伟大的人,他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时时刻刻想着他人,为了他人,从不计较报酬,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我也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学习雷锋那崇高的品质,为人民,为祖国奉献出微薄之力,做雷锋式的好少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参观孔繁森纪念馆有感

全文共 1701 字

+ 加入清单

步入孔繁森纪念馆,在红色背景衬托下矗立着这位优秀共产党员高大的汉白玉塑像,周边鲜花围绕,一条条缎带上撰写着人们的悼念与崇敬。是什么精神,让人们心中充满感动?随着展览内容的一步步深入,一位鲜活的新时期党员干部形象展现在眼前。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他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克己为民的崇高精神。

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1979年,当国家需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孔繁森听从党的召唤,毅然踏上西进征途。1988年,当组织决定让他带队第二次进藏时,他又毫不犹豫地服从了组织决定。是他没有困难吗?不是。第一次进藏时,母亲年迈,妻子多病,孩子尚小;第二次进藏时,除家庭困难外,他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不好。但当组织上问他有何困难时,他回答:“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难道他不在乎高原工作条件的艰苦吗?也不是。谁都知道那里高寒缺氧,经济落后,自然环境恶劣。第一次进藏前,他就写下了“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豪迈誓言;进藏后,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激励自己。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进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意味着他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阿里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更为艰苦的条件使许多人都望而却步。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孔繁森仍然不讲条件地服从了党的决定。孔繁森的工作几经变动,但他从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而是顾全大局,严于律己,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不论在哪儿工作都能恪尽职守,殚精竭虑,忘我拼搏,无私奉献。这种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

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利益。孔繁森两次进藏,克服了很大的困难。第一次进藏时,亲属都在农村,母亲年近八十,妻子体弱多病,三个孩子最大的八岁,最小的只有两岁,生活艰难可想而知。可孔繁森想到这是党和人民需要自己的时候,自己不去总得有人去,谁家又没有困难呢?于是,他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告别亲人,在高原一干就是三年。1988年,当组织决定让他第二次赴藏工作时,尽管自己身体也不好,但他还是服从了组织安排。临行前,他默默地来到母亲身边,再次为母亲梳理着稀疏的白发,然后贴近母亲耳边,声音颤抖地说:“娘,儿又要出远门了,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要翻好几座山,过好多条河。”年迈的母亲抚摸着儿子的头问:“咱不去不行吗?”孔繁森哽咽着说:“不行啊娘,咱是党的人,咱得给公家办事啊!”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孔繁森的情感世界也像普通人一样富有,他爱母亲,疼妻儿,但他深知自古忠孝两难全,一句“咱是党的人”,道出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当祖国更需要他的时候,他摆正了家庭与国家、个人与人民的关系,把家庭之情、父母之爱扩展到了民族之情、祖国之爱。这种舍小家、顾大家,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利益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孔繁森克己奉公、忘我无私的崇高品德。

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孔繁森认为,“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他在雪域工作十年,对藏区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用自己微薄的收入长期收养藏族孤儿;尽管自己不富裕,但他常常为有困难的藏胞慷慨解囊;下乡工作的同时,他常自备药箱为患病的藏胞送医送药。然而人们并不知道,在他慷慨救助藏胞的同时,他却无力支付女儿的学费,一次返回家乡时他身上的钱却不够买一张到聊城的车票。1994年11月当他以身殉职时,人们在他身上发现,留给人民群众的是振兴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留给自己和家人的只有8块6毛钱。他一生艰苦朴素,清正廉洁,淡泊名利,服务人民,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耿耿忠心照雪山"的誓言,他用自己的生命将“为人民服务”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镌刻在了世界之巅。走出展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孔繁森的事迹感人至深,他是一面旗帜,一面镜子。正如中央领导同志所指出的,全体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应把孔繁森同志作为思想上、工作上的一面镜子、一把尺子,经常照一照,量一量,扬长补短,不断进步。我们共产党人只有努力奋进,躬行实践,才能真正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参观阳城孙文龙纪念馆有感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3月14日,沁水县总工会组织全体党员赴阳城孙文龙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

首先,全体党员干部在孙文龙纪念馆前面对鲜红的党旗重温了入党誓词。随后,党员干部参观了孙文龙同志先进事迹展览厅、缅怀堂、千米碑林和中国清官纪念馆等,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片,一件件饱经风霜的遗物,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生动再现了孙文龙同志当年访贫问苦、深入调研、带领群众大兴水利、推广蚕桑的动人场面,使每一名党员干部受到了深刻的党性教育和心灵洗礼。

通过参观,大家一致认为,孙文龙同志事迹感人,催人奋进,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认真学习宣传孙文龙同志的先进事迹,真正从信念深处感受他的为民情怀,从境界深处体悟他的清廉品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树立良好作风,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扎实做好工会各项工作,努力做孙文龙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参观鲁迅纪念馆

全文共 860 字

+ 加入清单

周日的上午,我怀着敬仰的心情和妈妈来到了阜成门内的一个胡同里,因为鲁迅先生的故居,就静静的坐落在这。

北京的初春还是有些凉意,但我看到大门口桃树上的花苞,我的心里顿时温暖了起来。人一进门,就好像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幽静的四合院,淡淡的阳光洒在房檐上,一点也不显得冷清,似乎还有人居住在这里。这个青瓦灰墙四合院很小,院子的中间有一棵大的丁香树,听故居的管理员阿姨告诉我这棵丁香树是鲁迅先生亲手栽种的,算算到今年都86年了,活的可好了。我想鲁讯先生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这里到了春天肯定是滿园飘香了。

院子北边的房子是正房是鲁讯先生的母亲和妻子朱安的卧室,西边是厨房,东边是女工们的卧室,南边的房子是鲁迅会客和藏书的地方。堂屋的后面,接出的一间小房子,是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这里每间房子的布置都是鲁迅先生亲自设计的。家具都是深色的非常古朴典雅,摆设也很整齐对称。房屋的后面还有一个小院子,有两棵枣树,不过是后来补种的。( 就在这个四合院,鲁迅先生在此居住的两年期间完成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印行了《中国小说史略》、《热风》等著作,同时还主持编辑了《语丝》、《莽原》等周刊杂志。

在故居的东边,有一个陈列大厅,摆放着各种展板和实物,浓缩了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在绍兴的”部分主要 展示了从鲁迅先生在绍兴时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他经历了家道的败落,也由此体验了人生的辛酸。接着,“在南京”、“在日本”的求学经历,使青年时期的鲁迅抱定“救国救民”的信念,后来又毅然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在北京”的教学与革命经历,使他有机会宣传进步思想,在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写出慷慨激昂的战斗檄文,唤醒沉睡的国民,激励人们革命救国。在他看来,一个民族的命运,远远重于个人的得失。鲁讯先生的一生,是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精神,也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看完这些,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的精神鼓舞着我,我不但对鲁讯先生更加敬仰了,而且,心里真的明白了什么叫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参观鲁迅纪念馆

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爸爸经常对我说,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让我多读鲁迅的书。但我对鲁迅并不太熟,所以我一直想了解鲁迅。

八月的一天,天气很晴朗,我央求妈妈带我去参观了鲁迅博物馆。通过参观,我知道了很多关于鲁迅的知识。鲁迅的真名叫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城东昌坊口新太门。他的爸爸妈妈最初叫他周豫山,十八岁时才改名叫周树人。他有句名言,让我看后就牢牢地记住了它: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我还知道了他的故事。在鲁迅十三岁那年,他的父亲生病了。因为家里的钱不够,他只能把家里的衣服当了,才有钱去买药。1898年5月,鲁迅来到南京上学,他上学十分刻苦,考试也考的很好。他把获得的金牌换成钱,买书看。1918年,他第一次创作了小说《狂人日记》,鲁迅是他自己想出的笔名。就这样,转眼间过了三十年,因为他努力学习、勤奋写作,他成了一个有名的作家,他写的《药》《野草》等许多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可惜的是,在1936年10月19日早晨5时25分时,鲁迅因病逝世。终年56岁。

看了鲁迅的故事后,我想到了一首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想,鲁迅不是和那些成功的人一样,他们的辉煌历程,不是用勤劳与汗水造就出来的吗?他们的人生之路,不就是从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吗?

去参观鲁迅博物馆的收获真是不小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参观鲁迅纪念馆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金秋十月,我们又迎来了祖国妈妈的第54岁生日,在这欢庆的日子, 我和妈妈兴致勃勃地来到上海鲁迅公园内的鲁迅纪念馆游览了一番。

鲁迅纪念馆是一座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一排排青翠碧绿的树木环绕在它的周围。正面墙上,周总理亲笔题词的“鲁迅纪念馆”五个金色大字在朝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我们沿着一长溜的石级快速走进了鲁迅纪念馆的大厅。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墙上那一幅幅描写鲁迅先生生平的木刻画。这些画的制作非常的逼真,仿佛使我看到了鲁迅先生当年工作、生活的情景。大厅里还摆放着两台电脑,这是为参观者作指南用的。我从电脑里了解到: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人物纪念馆,它建立于1951年1月,在1958年迁入虹口公园,也就是现在的鲁迅公园。

在大厅左侧有一尊鲁迅先生的全身塑像,让人有一种zk168.com.cn与鲁迅先生在一起的亲密感。大厅右侧是一条通往二楼的楼梯。来到二楼,我首先看到的是根据鲁迅先生几部作品所刻出的浮雕,有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有描绘中国农民的《祝福》等。

大厅旁边有五个展示厅,分别展示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纪念品。在第一个展示厅里摆放着一些鲁迅先生珍贵的手稿,上面是鲁迅先生写的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有些地方还用粗笔修改过。这里还展出了鲁迅先生生前使用过的文具和生活用品。在第五展厅里,一块写着“民族魂”三个字的横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妈妈说,这块横幅曾经覆盖在鲁迅先生的遗体上呢!是啊,“民族魂”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灵魂,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鲁迅先生是现代文学家,它曾弃医从文,用他那支笔唤起中国人民觉醒,批判罪恶的封建社会。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参观李大钊纪念馆有感

全文共 837 字

+ 加入清单

众所周知,每年的五月四日是青年节。我们李大钊理论研究社组织了一次参观李大钊纪念馆的活动。今天,我们深切缅怀李大钊同志,就是要认真学习李大钊那种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踏实工作、矢志不渝、英勇献身的共产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李大钊同志是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经过将近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乐亭的李大钊纪念馆大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特别的神圣,庄严。在广场中间屹立着的八个柱子代表着李大钊先生的八项伟大功绩,38级台阶象征着他短暂的生命历程。再向里走到大堂,花束映衬着李大钊先生的雕像,讲解员带领我们鞠躬默哀,并且慷慨激昂的进行了宣誓。

大钊精神铸就了民族之魂,大钊形象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大钊先生一生光辉的写照,李大钊同志不仅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一页,而且以他大公无私、坚贞不屈、艰苦朴实、大义凛然的品质为后人树立的光辉的榜样,大钊精神作为一笔最为宝贵的财富,时时刻刻激励着莘莘学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伟大的灵魂,把自己的身价命运和民族命运,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人民,且把它作为终生的幸福。这些为理想而奋斗的勇士,为了信念而逝去的仁人,为了救国家于危难而捐躯的志士,把自己的生命铸成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当时后世人们的心里。因为有了他们的牺牲和奋斗,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光明和美好。

如今,大钊精神已经成为积淀下来的精神内核,学校成立李大钊理论研究社就是学习李大钊精神的开端。让师生永远铭记李大钊同志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的壮丽篇章;为把前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永远推向前去而勤勉敬业,发奋学习,不懈努力!

让大钊精神在我们身边永远熠熠闪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年参观郭永怀纪念馆

全文共 302 字

+ 加入清单

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筹建小组获悉,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建设、布展工程已接近尾声,目前正在征求各方意见,对细节进行完善补充,择期开馆。

郭永怀,山东荣成人,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

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位于荣成博物馆一层,展览面积2000平方米,用400多张图片、200多件珍贵文物资料、6个视频,全面展示了郭永怀院士的卓越功勋、儒家情怀和大师风范。展馆建成后,将成为山东省首个院士纪念馆,国内展示新中国科学家风采的重要展馆,也将成为对社会各界进行国防教育、红色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