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5篇 作文素材(精彩20篇)

导语:也许我们都坐过公交车,在这辆车上也发生着各种事情,你是否记得那一两件感人的?本文是开学吧给同学们收集整理的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5篇 作文素材优秀作文,欢迎参考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浏览

369

作文

1000

名人哲理故事

全文共 861 字

+ 加入清单

郑板桥(1693—1765)就是清朝“扬州八怪”之一。他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儿子小宝留在兴化乡下的郑墨弟弟家。浪漫签名

小宝6岁时上学了。为了教育儿子,郑板桥专门给他的弟弟郑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就是真爱,不以其道就是溺爱。”

他的“道”就是什么呢?他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就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郑板桥自己就是个读书人,他并不就是看不起读书人,他看不起的就是:读书就就是为了做官。

郑板桥自己最重视的还就是儿子的品德。他对弟弟说:“我不在家,儿便就是由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

他主张,他的孩子和仆人的儿女应平等对待。他说:“家人儿女,总就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别人。凡鱼餐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此时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头肉乎!”

为了教育儿子“明好人之理”、“爱天下农夫”,郑板桥还抄录了使小宝且念且唱、顺口好读的四首五言绝句:

二月卖新丝,五月巢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就是养蚕人。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

之后,郑板桥不放心小宝的成长,就把他接到身边,经常教育小宝要懂得吃饭穿衣的艰难,要同情穷苦的人。由于郑板桥的严格教育和言传身教,小宝进步很快。当时潍县正值灾荒,郑板桥一向清贫,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宝哭着说:“妈妈,我肚子饿!”妈妈拿出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就是你爹中午省下的,快拿去吃吧!”小宝欢跳着走到门外,高高兴兴地吃着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了这个用饥饿眼光看他的小女孩,此时立刻把窝头分给小女孩一半。郑板桥得知小宝的举动,高兴地对着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爹喜爱你。”

哲理:人生,幸福不就是目的,品德才就是准绳。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现代名人小故事:身残志坚张海迪的传奇一生

全文共 559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热爱生命的人,他们不屈不挠,奋发向上。今天,我读了张海迪故事

张海迪小时候是一个活泼、快乐的孩子。可是在她五岁的时候突然患上了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五年中做了三次大手术,最后只好高位截瘫。

看着小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跳皮筋,背着书包上学,小海迪幼小的心灵很痛苦。她悲伤地哭喊着:“妈妈,我要走路!我要上学!”

爸爸给小海迪买来书籍、本子和笔。告诉她许多名人虽然残疾但仍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在父母的爱心和鼓舞下,她决心振作起来,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后来,张海迪又读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并为群众无偿治疗。

读了这篇故事,我已热泪盈眶,我感到很惭愧。张海迪虽然得了重病,胸以下部位完全失去知觉,但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她并没有向病魔屈服,而是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而且掌握了英、日、德等多门外语,她多么勇敢,多么坚强!她不怕病魔,勇敢面对,与病魔斗争。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永远以微笑去面对任何困难。

医生曾断言,张海迪活不过27岁。但如今张海迪已经54岁了。她又重新踏上了为全国残疾人服务的新的征途。

成功不是“中”,人生梦想需要汗水和心血的浇灌。从这个意义上说,张海迪依然“年轻”,“海迪精神”定会进一步发扬光大。

张海迪用她自己的实际行动证实了她是生活的强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风范名人故事

全文共 807 字

+ 加入清单

1920年,张澜担任四川省长。一次奉命前往北京,身边只有两个随从。走到秦岭,遇到当地有名的土匪王三村。他见7张澜就下马说,张省长,我们是来接你的,要护送你过去。张澜知道他是打家劫舍的王三村之后,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王三村说,因为你是为老百姓的省长啊。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张澜被推选为共和国副主席。周恩来素知张澜节俭,因为开国大典,特意拨了一笔服装费,希望他能一身簇新地出现在天安门城楼。张澜婉言谢绝:“国家的钱,即人民的钱,我怎么可以用来做了长袍穿在自己身上?但总理的考虑是对的,我将保证着新装与民同庆。”他自己出钱,赶制了一件布长衫,罩在旧棉衫之外。这就是我们在熟悉的《开国大典》那幅油画上看到的张澜的形象。

国家给他分配了一套规格很高的大四合院,孙女张梅颖说,当时政府对知名民主人士优待有加,张澜级别最高,理所当然应该享受高待遇,可是他拒绝了,只住在马匹厂胡同一所很小的房子里。在这里,他的小脚夫人刘慧征亲自劳作,种了一些家常蔬菜。张澜的女儿张茂延在文章中回忆说:“父亲在解放前,没有带回来足够养家的钱,母亲一直习惯于起早贪黑地劳动来补贴家用。”

没人知道马匹厂胡同那所不起眼的房子里住着国家副主席。张梅颖说:“他就看中这个了,又小又破的二层搂,不要大房子。生活特别简单,根本不许子女们跟他一块儿住。凡结婚的,必须出去住。任何人不许坐他的车,我只坐过他一次车,是1954年国庆节的晚上去天安门看烟花。我的祖母一直务农,表老(张澜)一去世,她马上回四川。”

1955年,张澜病逝于北京。张梅颖说:“表老去世后,有关领导去我家看我奶奶,表老唯一的一个小破箱子里头,装的就是补丁衣裳和袜子,他看了眼泪都掉下来了。表老给我们留下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做官。”

张澜晚年作《四勉·一戒》: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而断不可以自欺。这是其一生的立德准则。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外名人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297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我看了《中外名人故事》,从中又认识了许多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经济学家……比如才能全面的科学家张衡,他在天文、历法、文学、地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一个罕见的全才式人物。

张衡生活在东汉时期,他发明的地球仪整整领先了欧洲1000多年,他还发明了可以测定风向的候风仪,可以自己运行的自行车,能够自己飞的木鸟;在数学方面,他计算出圆周率是3。162;在地理方面,他绘制的一幅《地形图》流传了几百年;在艺术领域,除了写文章外,他还擅长绘画,是东汉时六大画家之一。

我还从中吸取了一些政治家治理国家的思想,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中外名人故事》时时提醒我要有志气,又要刻苦努力和团结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全文共 1225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借得荆州后,压根不想还给东吴。孙权派鲁肃讨了几次都没讨到,非常恼火,就采纳周瑜的计策,用妹妹做诱饵,打算把刘备骗到东吴,扣为人质,逼他归还荆州。

定下计策后,孙权就派人到荆州,说得知甘夫人去世后,刘备一直单身,十分同情,愿将妹妹嫁给刘备,请他到东吴迎娶。刘备可不傻,一听就知道孙权不怀好意:“我已年过半百,孙权的妹妹却是妙龄女子,他怎肯将妹妹嫁给我这个老头子?恐怕是想把我骗到东吴去做人质,逼我还荆州吧?我才不上他的当。”

诸葛亮却摇着鹅毛扇说:“主公但去无防,我自有妙计,包你既娶到孙权的妹妹,又不用归还荆州。”

刘备问:“军师有何妙计?”

诸葛亮的妙计是到紧要关头才能给人看的,他微笑着说:“我已将妙计装在锦囊里,主公路上再看吧。我等着喝主公的喜酒呢。”

刘备终于动了心,决定去东吴迎娶孙权的妹妹。关羽和张飞都说万万不可,大哥这一去,恐怕就回不来了。刘备安慰他们说:“你们什么时候见军师失算过?有军师的妙计,十个孙权再加十个周瑜,我也不怕。”

刘备带着赵子龙去东吴。临行时,诸葛亮交给赵子龙一个锦囊,说妙计就装在里面,叮嘱赵子龙一定要到东吴后,才能拆看。

刘备一行乘船顺江而下,很快就到了东吴水面。风浪很大,船晃得厉害。赵子龙想等风平浪静后再看军师的妙计,刘备却说,现已进入东吴地界,危险重重,万一东吴水军袭击,想看妙计都来不及了。

赵子龙觉得刘备说得有理,就将锦囊拆开。不料一股旋风袭来,顿时巨浪滔天。赵子龙站在船头,纵然武艺高强,也因船只颠簸摔了个嘴啃船板,幸好双手抓住船帮,才没掉到水里。可诸葛亮给他的妙计,连同锦囊一起掉到风浪里,打个转就不见了。

风浪平息后,赵子龙一行人划着木船,在江面上转了好几圈,又派几个水性好的士兵到水里寻找,都不见妙计的踪影,倒是那个漂亮的绸缎袋子还挂在船底的一颗钉头上,装了一袋子的脏水。

丢失了军师的妙计,刘备不敢去娶孙权的妹妹了,他决定先回荆州。可他们正要掉转船头,就听到有人喊:“刘玄德,你走不了啦!”

一艘大船飞快地驶来,船上站着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仔细一看,正是周瑜。周瑜要活捉刘备,逼他归还荆州。赵子龙带领将士拼死抵挡,才得以脱身,但刘备的左腿中了一箭,赵子龙也被周瑜的长枪刺伤了右臂。

回到荆州后,刘备一瘸一拐地走下船来。诸葛亮吃惊地问:“主公,你没有采用我的锦囊妙计?”

刘备生气地说:“妙计被风浪卷走了,锦囊还在。”他把脏兮兮的袋子扔到诸葛亮的脚下。

赵子龙捂着手臂上的伤口问:“军师,你那妙计到底是什么?”

诸葛亮捡起锦囊说:“我想让你们到了东吴后,就沿路宣传孙权是请主公来娶他妹妹的。这事闹得越大,孙权就越下不了台,你们也就越安全,主公也越有可能娶到孙权的妹妹。”

赵子龙埋怨说:“不就是几句话吗?军师为什么不预先告诉我和主公,非要神神秘秘地装到袋子里,还必须到东吴才能拆看?你害得主公差点儿丢掉性命啊!”

诸葛亮追悔莫及:“我没想到江上风浪那么大。”

此后,诸葛亮有什么妙计都当面讲清楚,再也不敢装到锦囊里故弄玄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珍惜时间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当代青少年多数都很羡慕美国、日本富裕生活及其轿车、电器,然而,你知道他们是多么珍惜时间吗?早在200多年前美国还没独立时候,美国启蒙运动开创者、科学家、实业家和独立运动领导人之一富兰克林就在他编撰《致富之路》一书中收入了两句在美国流传甚广、掷地有声格言:"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辽宁青年参观团在日本出席一个会议,出国前团长准备了厚厚一叠发言稿,可是届时日方官员递上会序表却写着:"中方发言时间:10点17分20秒至18分20秒。"发言时间仅为一分钟。这在那些"一杯茶水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而在日本却是极为平常。日本从工人到学者,时间观念都非常强。他们考核岗位工人称不称职基本标准就是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单位时间劳动量,时间一般精确到秒。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光良:一直为你唱情歌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2542 字

+ 加入清单

我之前曾一直相信一句话:男人只会变老,而不会变成熟。可是当这话放到入行15年的光良身上时,却好像变得无法成立……

从1995年开始的“无印良品”时代,到2001年单飞后的光良时代,时间在光良身上,并没有留下任何关于苍老的痕迹。我想,他是那种不需要经历叛逆,就一下子成长起来的人,在处女座的小宇宙里,游走自如。无论年纪大小,都葆有一颗赤子之心,充满了对过去的回忆及对未来的梦想。他是一个歌手,然而却很高兴桂纶镁称赞他的演技;他走在台前,却坚持自己撰写文案。人前,他如自己的歌一样温柔,而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他总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该坚持什么。因此,多少年来,他能一直保持着安静优雅的形象,唱出一首首动人的情歌,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灵。即便是他自己即将进入四十岁的不惑之年,光良,这个温暖的处女座男人,也依然想为大家唱情歌。

【情歌就是我的定位】

2008年度音乐先锋榜上,光良一人凭借《右手边》独揽三项大奖,媒体都惊呼“童话”传奇再次上演了。其实,这并不是童话,只是说明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需要情歌来抚慰心灵。如果真的要说,那情歌才算是人生中最美的童话,而这跟单身或者是已婚,没有任何关系,人们需要的是一种情感的出口。

因此才会有,每天不论是开车收听广播,还是在地铁上被大喇叭山寨手机刺激着神经,都有太多人唱着太多的情歌,悲到撕心裂肺,却又大多如同嚼蜡。然而光良强人之处,就是他写的一首首情歌,不论是给自己的《伤心地铁》、《第一次》、《若无其事》,还是为他人嫁衣之作比如《勇气》、《好久好久》,首首动听,首首必是KTV的热门曲。他常胜的武器很简单,因为他最懂情歌。“尽管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喜欢的东西也不同,但一首能打动人心的情歌,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两方都会被感动。所以我在选歌的时候,会从两个角度去看,只有这个词双方都能有感觉,我才会选择。在我看来,歌词是有性别的。选什么样的情歌,怎么去演绎,是我一直会思考的事情。”“音乐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我相信情歌是各种音乐风格里最能打动人心的。唱了那么多年歌曲,尤其在《童话》之后,我发现歌词非常重要,这是我现在对待情歌的态度。”曾经光良创作完一首曲子,等来填的词,用华丽的辞藻堆砌出催泪弹般的效果,却生硬得让光良毫无感觉。“如果歌词不能打动我,那么制作成演奏曲就好了,为什么一定要唱出来呢?之所以说歌曲,既要有好的旋律,又必须搭配很棒的歌词以供人‘歌’。”

“以前我常常被问,是否要尝试新曲风。有一次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种责任。每个歌手都有自己的定位,不要刻意去否定自己以及大家认同的东西。如果大家一想到情歌就会找来我的CD听,这对我来说绝对是好事情。每个歌手都有自己的定位,有自己独特的气味,而情歌就是我的定位。”光良就这么“认了命”。

可如今的乐坛,周杰伦红起来,歌手们一窝蜂地唱中国风;《两只蝴蝶》大赚彩铃钱,促使一大批“动物歌曲”诞生;因为陈冠希,有人唱《很傻很天真》……投机是当下乐坛主流的行事风格,光良如此踏实彻底地安分守己,让他成为这个乐坛的“异类”。

【难搞只因够认真】

早有传言,光良在当年签约滚石时,与刘若英、五月天阿信并称滚石三大“难搞”艺人。光良却连连摇头道:“那都是公司想出来的噱头啦。”

“我们就是这个童话故事的主人,我们就是这个童话故事的作者,我们决定故事的结局……”如果你翻阅《童话》专辑的文案,便会发现文字下赫然签着光良的名字。其实早在这张专辑诞生之前,他就没和前东家滚石续约,恢复了自由身。变成独立制作人的光良,事无巨细地承担起包括创作、演唱、专辑制作的诸多工作。不仅和工作人员推敲宣传文案,创意企划、营销方案等我们看不到的唱片流程,光良也都一一参与。他成了“大管家”,做音乐人时,一心创作;计划销售又要综合专辑整体迎合度。正是这样,从《童话》开始,《约定》、《不会分离》,专辑一张比一张更加“光良化”。

聊到工作,光良就滔滔不绝起来,不仅向我们解说唱片销售中最麻烦的环节,还透露身边工作人员不好的习惯。“你这样还叫不难搞吗?”被将了一军,光良委婉一笑说:“不过是我对工作有要求,而每个要求都是为了能让工作更好。比如拍摄,我穿白色衣服时就需要更换背景,这样拍出来会比较自然,这就是要求。我发现有要求的人和有要求的人一起工作,才能做出好的成绩来。你可以把这当做难搞,也可以看做认真。我们是在做事情不是在搞人,如果什么要求都没有就最容易‘搞定’啦,因为这个人很快就可以休息啦。”也许正是这种认真的态度,反而被传成难搞,光良很无奈:“这个行业有些人是来捣乱的,他们根本不懂得这个行业的运作方式,就为了一时的利益做了很多‘超过’的事情。你没办法控制他人,但自己就要有一个底线。”

【一定要向前看】

在乐坛摸爬滚打十多年,光良的事业也如过山车般惊险刺激。“无印良品”时代,他和品冠分享着唾手可得的鲜花与掌声;分道扬镳,两个人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低谷,品冠没有找到合适的音乐定位,而光良则在理念上和公司产生了分歧。再出发时,光良终于知道自己要什么。

尽管1970年出生的光良,即将进入所谓的不惑之年,但他对于自己的音乐事业倒是没有太多迷惑。“李宗盛大哥曾说过,这个行业不是比你能爬多高,而要看谁走得远。”不可否认此话带着他作为乐坛中坚力量的一份骄傲与自负,可他确实有这个资本。

光良说,这世界上幸运儿太少,他已经拥有很多,不要苛求。刚出道时,很多前辈站在他眼前像座座巨山;如今面对新人,他已是前辈。“这是好事情,每个环境都要有新鲜的声音才会进步。不可能大家一听几十年,只有一个歌手不停地唱。我不会觉得新人会对我造成威胁,因为别人没有办法将我留下的作品磨灭。”

问光良还可以唱多久,话才出口便知有些愚蠢,有哪个歌手不渴望风生水起呢?光良的回答却没有那么程式化:“我不知道自己可以走多远。如果我还有音乐的想法,会一直做下去。但是要看还有没有听众想听。”他告诉自己,一直向前看,不要去猜下一秒会怎样,有些刺激生活更精彩。就像前不久举办的演唱会,以前每次都是他独唱《掌心》,在台湾那场品冠到场,于是光良临场即兴问他要不要合唱,圆了歌迷的梦,也验证了每次被问“无印良品”会不会重组,他总会说出的这令人玩味的四个字:“世事难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各地名人的小故事

全文共 1755 字

+ 加入清单

潘德明出生在浙XXX*州一个成衣匠家庭,他从小酷爱体育,“夙抱壮志,欲作世界漫游”。因此,他潜心钻研外语,阅读世界地理和旅游书籍,为环游世界作准备。

1930年6月18日,《申报》报道:“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消息,潘德明闻讯后即报名参加,开始步行团有8人,及至越南,只剩他一人。旅行途中他历尽艰险,他曾三次遇虎,1932年初,他穿越1380里沙漠去利雅得时,因缺水而昏迷,幸遇一支骆驼队才获救。1937年7月,潘德明战胜艰难险阻,环游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终于回到了祖国的云南省西双版纳。

布特列洛夫(俄国著名化学家,1928-1986)少年时代在学校读书时,就对化学特别爱好,经常私自在宿舍里动手做实验。在一次,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发生爆炸,严厉的学监把他关进了禁闭室,还在他胸前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伟大的化学家”。讥讽和惩罚丝毫动摇不了布特列洛夫从事化学研究的伟大志向。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他终于在33岁的时候,提出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的创见,被人们誉为“伟大的化学家”。他默地说:“这个称号在20年前是对我的惩罚,现在却实现了。”

化学家李比希实现诺言

著名化学家李比希小学时,有一天,校长问他:“你将来打算干什么呢?”他响亮地回答说:“我想当一个化学家。”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然而,就是这个被人取笑的孩子,坚持不懈地向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终于成了著名的化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航海家鲍迪奇

美国数学家纳撒尔·鲍迪奇,从10岁起就到图书馆去刻苦攻读,博览群书,因而大器早成,14岁就成了一名精通航海和天文的学者。他立志要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航海事业,自学了50多种语言,发现了当时航海权威穆尔的《航海实践》中80多条错误。经过多年实践,终于创造了“鲍迪奇航海法-依靠星体定位导航”。

心理暗示的实验

立志对成就事业的重要性,还可以从人的主观能动性,即精神因素的强大作用上得以透析。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事先告知一组被判死刑的囚犯,他们将不执行枪决,而是被刺破静脉,让血从体内流尽而死。然后将死囚蒙上眼睛,绑上双手,带入一个特定的房间坐定,拿针在他们的手腕上比划着轻刺一下(并非真正刺破血管),然后轻轻地拧开一旁的水笼头,让水一滴一滴往下滴。十几小时后,那一组囚犯先后停止了跳动。这样,囚犯在肌肉没有遭受任何损伤的情况下死去。

这个实验说明了心理暗示能够对人的肌体产生何等巨大的作用。当然这是消极的作用。然而我们已经可以由此及彼,由反得正了。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怎样活着才算有意义?活着为自己还是活着为他人?这是每个人都要考虑的问题。“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一曲《爱的奉献》之所以能久唱不衰,是因为它唱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奉献与索取是一对矛盾,一心索取的人,贪欲永远得不到满足,再者,没有别人的奉献,自己又能索取什么?

奉献是不计报酬的给予,是“有一分热放一分光”,是“我为人人”。奉献者付出的是青春,是汗水,是热情,是一中无私的爱心,甚至是无价的生命。因为有人奉献,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会不断增加,人类才会不断前进。奉献者收获的是一种幸福,一种崇高的情感,是他人的尊敬与爱戴,是自己生命的延长。

格言警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鲁讯)

人生价值的大小是以人们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而制定。(向警予)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着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是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艾青)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你要记住,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高尔基)

希望你们年轻一代,刀能像蜡烛为人照明那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忠诚而踏实地为人类伟大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法拉第)

凡是为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的,或是为捍卫一个伟大真理而忍受穷苦的人们,才是英雄。(荷马·马蒂)

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达到自身的完美。(马克思)

一个只顾自已的人不足以成大器。(罗斯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孟母的故事孟母三迁择邻处教儿苦学成亚圣名人故事

全文共 693 字

+ 加入清单

孟母三迁,择邻处教儿苦学成“亚圣”: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负债起步洗碗洗成百万富翁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558 字

+ 加入清单

成功是什么?是一份坚守,是一份执着。孙秋苹正是在向成功不断攀爬的人,柔弱的外表、理性的下是对自己不断的向往与追求,在“年龄有限,追求无限”这种信念的支持下,她不断诠释着自己对成功的理解。

从一名幼师失业,到为谋生成为洗碗工,从负债20万起步到出百万资产,她依靠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开始一步步奔赴“一场成功的盛宴”。

失掉幼师“饭碗”干起洗碗工

孙秋苹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和那个时期的大多数人一样,她平凡而又普通。

高中毕业后,她就到了一家企业幼儿园做幼师工作。但是1996年年末,这家企业却忽然通知她由于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好,幼儿园解散了。

当时毫无准备的她“蒙了”,生活一下变得空虚起来。而在她失业不久之后,丈夫也下岗了,家里顿时没有了经济来源,而还在上学,为了生活,怎么办?只能另外找一份工作。

她说,那个时候,自己做了一场噩梦。但现在回想起过去她对那一段生活同样也心存感激,正是在洗碗中,给自己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1997年到2001年,孙秋苹在别人的帮助下在长春一家宾馆的日本料理店开始了她的打工生涯,成了一名洗碗工,每个月只能拿到不到500元的收入。

一年就当上前厅

至今,她仍然能记得到料理店刷碗的第一天她所学到的第一句日语。

“把洗完的盘子都拿过来。”在上班的第一天早上,厨师长——日本人金田三郎用日语给她分配着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名人大师的童年故事

全文共 578 字

+ 加入清单

“钢琴王子”克莱德曼的中国巡演刚一结束,等待索要签名的拥趸就排成了长龙。这时,一对不引人注意的父子排在队伍前头。克莱德曼习惯性地拿起签字笔,客气地问他们想签到哪里。

不料,这位父亲竟然说:“我们不要签名。”

此言一出,克莱德曼一愣。

“我有一个不情之请,”这位父亲说,“我想让我的孩子握一下您的手。”周围的人更加不解了,纷纷上前看个究竟。

这位父亲向克莱德曼深鞠一躬:“您是我非常尊敬的钢琴大师。”然后把儿子拽到身前,摸着他的头说:“这孩子对钢琴很有悟性,打小就苦心练琴。这两年,他接连获奖,每次比赛总是拿第一。”克莱德曼眼里流露出赞许之意,示意他说下去。“他有些飘飘然了,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尤其是最近,他到处炫耀琴技,根本没心思练琴。我今天一是为仰慕大师风采而来,二是想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怎样才算真正的钢琴家。”

克莱德曼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发掘天才的良机。他把自己那双与钢琴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大手伸到孩子面前,微笑着说:“来吧,孩子,你是好样的。”

看着那双手,孩子的小手迟疑地伸上前去。和克莱德曼的十指接触的瞬间,他似乎被克莱德曼指头上厚厚的老茧电到了一般,猛地一缩。那双小手就这样久久地悬在空中,孩子明亮的双眼痴痴地望着对方,嘴里不停地念叨着:“钢琴家,钢琴家……”

此后,这个在钢琴方面天资极高的少年又开始焚膏继晷地苦练琴技,终于获得巨大的成功。这个孩子就是郎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有关阅读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1961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

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郭沫若的读书方法。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的读书方法。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顾炎武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名人故事作文300字

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看了《绍兴名人故事》,其中的一篇“看白书”,让我看了以后很有感触。

“看白书”讲的是古代王充十八岁那年到洛阳求学时,看到了讲授经文的班彪知识渊博,讲学时广征博引,思想开阔,常常令自己感到才疏学浅,所以下决心以苦读来充实自己。因为家境贫寒,没钱买书,于是他每天去书铺“看白书”。后来被店主感动,有了好书主动向他介绍,偌大京城,俨然成了王充免费的图书馆。后来王充用毕生的精力,写就了巨著《论衡》一书。

看完这个故事让我感到很惭愧,想想自己,只要我想学习,妈妈哪本书不会给我买?而我呢,多余的时间总是出去玩,不肯多学点知识,总让妈妈生气。而王充在“看白书”的情况下,却成为了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如果不是靠他的刻苦努力,勤奋好学,哪来这样的成就呢!!!我生长在这样的好时代,如果现在还不好好学习,那么长大后就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没有用的人。所以我一定要有所改进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名人李嘉诚进军地产业的故事

全文共 4239 字

+ 加入清单

1958年初春的今晚,刚完成一桩生意的李嘉诚怀着难得的好心情,独自驱车前往郊外。这几天,李嘉诚心里颇不平静,他在寻求新的发展。经营塑胶花为他带来一笔可观的财富,但李嘉诚预测到塑胶花市场有限,只有几年黄金时间。该从何处着手呢?李嘉诚苦苦思索着。忽然,他眼前一亮:有了,进军房地产!他想起了连日来工厂的业主只肯签短期租约,每次续约,又得大幅度加租的情形。如果自己兴建一座大厦,不仅可以解决工厂自身的问题,而且可以做业主,将大厦空余的厂房租出。对,就向土地赚钱。直到今天,李嘉诚一直保留这种习惯,只要一有灵感,他就牢牢抓住,决不让它成为遗憾。

50年代末期的香港,经济处于突飞猛进的时期。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影响,弹丸之地的香港成了名符其实的东方之珠。特殊的社会环境使香港如同三、四十年代的大上海一样,成为投资者的天堂、冒险家的乐园。地域狭小、人口众多的香港,一下子变成了寸土尺金的地方。

1958年,李嘉诚在香港北角购地兴建了一座十二层高的工业大厦,开始插足地产界,兼营房地产。1960年,李嘉诚在柴湾购地兴建了两座工业大厦。这两座大厦的面积共12万平方米。而在香港经济迅速发展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香港的港岛和新九龙中心地段地价猛升。洞察先机的李嘉诚,统率长江先人一步跨入地产界,并成为其中最积极的一支劲旅。

他将自己的经济发展方针订为:稳健中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尽管是小心翼翼,不劲易冒险,但他还是技高一筹地将经营塑胶花工厂所赚取的利润,以及第一幢工业大厦源源不断的巨额收入,全部投资到房地产经营上。

几年以后,由于香港局势的动荡不安,香港的房地产一次一次不由人意地显示了它大起大落的特色。

在这个人心浮动、百业萧条的大动荡中,李嘉诚再一次显示出他独具慧眼、远见卓识的才能:他一方面加紧稳固大后方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继续使之在塑胶工业中独占鳌头;一方面不紧不慢、胸有成竹地用现金、用最低价格收购那些急于将牧业胶手,弃船而去的有识之士的地皮和楼宇。

李嘉诚充分掌握地产发展的大趋势,被人们赞誉为商业奇才,他总是能够因势利导地变逆境为顺境,既大展拳脚,又稳中求进,为他以后的蓬勃发展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1年6月,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有限公司,走上集中经营房地产业务的轨道。

1972年7月31日,李嘉诚把握香港股市处于牛市巅峰的机会,将长江地产改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并于同年10月向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以及香港证券交易所申请股票上市,11月1日获准挂牌,法定股本为2亿港元,实收酱是8400万港元,每股2元,升值1元,即以每股三元的价格开始公开上市发行。在香港股市处于巅峰期时正式挂牌的长江实业,一出台就受到股民的宠爱。

沉稳持重的李嘉诚在塑胶花、房地产经营方面显示了他的独创性之后,又在经营股票方面再一次表现出他的远见卓识,以及对事物发展规律超乎寻呼寻常的领悟力。由于对房地产业行情看好,这样就在人们用低价卖出物业并用所得的钱去买股票时,李嘉诚统率他的长江实业一边发行股票,一边用发行股票所吸收的资金成批地收购那些低价出卖的物业。

1974年5月,李嘉诚领导长江实业与实力雄厚、作风稳健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成立由李嘉诚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加拿大怡东财务有限公司。这个联营公司的建立,不仅为发展中的长江实业引进大量现金,而且为长江实业在接下来的拓展海外、横向发展的过程中,开辟了一条潜力深远的高速公路。

1974年6月,长江实业更大开香港股在加拿大的先河:

在李嘉诚的创业生涯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977年。这一年是李嘉诚和他的李氏财团经过20余年的稳打稳扎、步步为营的奋斗,真正脱颖而出的一年。他大开华资吞并外资之先河:著名的美资永高公司帐购战,以及力挫群雄,击败香港置地房地产公司,购得中区新地王的两次战役,成为使香港英资、外资惊诧不已、而使中资兴奋不已的热门话题。

位于香港中区地下的中环和金钟站段,是香港中区最繁华的地段,也是世界上最值钱的地皮之一,每平方米的地价高达1万港元如果能在这块享有地王之称的地皮竞争上夺标并成功地发展物业,不仅能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且夺标公司还可由此增强信誉且名声大振。

早在1976年,李嘉诚就获悉香港地铁公司为购得中区邮政总局旧址地皮,曾与香港政府磋商多次,希望部分用香港地铁公司的股票部分以现金支付,但是港府坚持用现金购买。于是既精通经营之道、又精通金融之道的李嘉诚,再次利用出售偻宇和发行新股的方式,集资数亿港元现金,以打有备之战。

不仅如此,李嘉诚还获悉香港地铁公司与政府达成有关九龙湾车厂及邮政总局旧址的批地协议:地铁公司必须耗资近六亿港元现金购地而急现金尽快回流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个将两块地盘设计成一流的商业中心和写字楼相结合的综合型商业大厦的建议,而且一反地产界只租不售的常规。为了稳操胜券,李嘉诚还相继抛出了两个诱饵。其一是为了满足香港地铁公司急需现金的要求,长江实业主动提出提供现金做建筑费;其二是将商业大厦出售后的利益由地铁公司和长江实业公司分享,并且再超平时分红各五成的常规,由地铁公司占51%,长江实业占49%.

1979年1月14日,香港地铁公司正式宣布,中环邮政总局旧址公开接受招标竞投。素有地产皇帝之称的置地公司,一度盛传是夺标呼声最高的公司。消息传到长江实业,李嘉诚听后淡淡一笑,说:传说总最是传说,到底名花谁主现在尚无法定论。在这次地王公开招标竞投活动中,香港地下铁路公司先后收到30个财团以及地产公司的投标申请。

1977年4月5日各家报纸以大标题报道:长江击败置地,夺得旧邮政总局地段。

这块平均地价每平方米1万港元的地王,早为大财团觊觎,卒为长江投得。据地下铁路公司透露,主要原因是长江实业所提交的建议内列举的条件异常优厚,终能脱颖而出,独得与地铁公司经营该地的发展权。

李嘉诚终于力挫多家竞争对手,一举击败一度呼声甚高的香港地产界巨子——香港置地有限公司,被人们誉为长江实业扩张发展中的重要昊碑,乃华资地产的光辉,值得开香槟庆贺,并一致认为此举意义重大,算得上三级超升。

1978年5月,李嘉诚投标所建的环球大厦开盘,总价值约5.92亿港元的物业,于广告刊登后8小时内全部售完。

1978年8月,李嘉诚投标所建的海富中心开始拍卖,交易总价为9.8亿港元,创造开盘售楼一天交投最大的记录。

耗资近2.5亿港元,以豪华、庄重、典雅的面貌呈现于香港人面前的华人行新大厦,雄踞于港岛中区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地带;并与香港上海汇丰银行联手合作,对半出资成立华豪有限公司,以全新的香港速度,重机关报创建华人行商业大厦,可以说是李嘉诚又一杰作。

1978年李嘉诚与包玉刚达成协议,他放弃对寻龙仓控制权的争夺,从而改善了与汇丰银行的关系。以此为契机,他于1980年蛇吞大象式地收购了汇丰手下的和记黄埔,轰动整个香港并令股市狂升。香港新闻界轰动到极点,各报刊杂志纷纷用醒目的标题,形容李嘉诚这次蛇吞大象式的成功收购,有如在香港上空投放了一颗原子弹,其石破天惊的能量,不仅轰动整个香港而且令股市狂升。

1986年,李嘉诚所统率的和记黄埔捷报频传。在李嘉诚的揉和中,在西方之精华的高科技管理之下,和记黄埔成为除银行业之外的香港最大的多元化投资控股及贸易公司,是香港规模最庞大、获利最丰厚的桂冠集团之一。正如李嘉诚在1986年度和记黄埔的业务报告中所言及的:

本集团坚持不渝之目标是不断茁壮成为一家基础广大,而主要业务以及控股权利中心仍牢固植根于香港的国际性集团。

这一年,和记黄埔属下的和记电话,通过28处无线电发射,接受台通达全港各地,成为香港分区讯号系统式手提及流动电话的最大经销商。同时,早在1986年就着手收购的和记传呼有限公司,动用港币2亿港元收购香港20家传呼公司,成为占有率达4O%的全港最大的传呼公司。

1986年11月,李嘉诚部署和黄与长江实业重新组织一家公司,在欧洲发行总值港币7.8亿元的可兑换的国泰航空公司股份债券。通过这次变相批售国泰航空公司股份,和记黄埔与长江实业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获利高达2.5亿港元。

1987年9月14日,大有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之气势的李嘉诚在记者招待会上兴奋地宣布:其控制下的四家上市公司已经集资1O3亿元,并且动用其中的29亿收购英国大东电报局4.9%之股份,其余用于扩建第六、第七号码头,以及兴建四号码头货物分发中心。

自80年代后半期以来,李嘉诚一改从前在香港所进行的长期策略性的收购活动,重新着眼自身结构与业务的整顿和进一步加重业务国际化的比重之有关政策。

首先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组活动:1987年将港灯集团的非电力业务分拆成为嘉宏国际集团有限公司;1988年长江实业进一步将青州英坭私有化;1989年和记黄埔将属下的安达区大亚集团售予长江实业。

李嘉诚这一系列调整集团内部的组织结构等措施,不仅仅便于理顺集团内部的业务分工和利润分配,而且也为今后新的投资创造条件。接下来,李嘉诚还通过加强对和记黄埔的货柜码头和电讯业务等方面的投资,促使业务进一步多元化。

1986年,李嘉诚财团趁石油价格处于低潮时期,收购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控股权。其中李嘉诚家族占9%;和记黄埔和嘉宏国际各占互成权益的Union Faith占43%,共耗资32亿港元。

1986年,李嘉诚进军北美能源业的同时,并没有放过欧洲能源市场。同年12月初,李嘉诚私人斥资港币1000万元,收购英国伦敦上市的克拉夫石油公司4,9%的股权。

1988年4月,李嘉诚联合新世界发展主席郑裕彤、恒基兆业主席李兆基以及李嘉诚持有股份1O%的加拿大国际商业银行,在加拿大成立协和太平洋公司,获得加拿大温哥华世界博览会旧址的发展权。

1988年6月,李嘉诚将扩张的目标回首注目于腾飞之中的亚洲地区。

李嘉诚联合香港商界巨亨李兆基、邵逸夫、周文轩、曹文锦等,投标获得政局稳定、深具潜质的亚洲四小龙之——新加坡的展览中心发展权。

1989年,李嘉诚统率和记黄埔成功收购英国 Quadrant集团的蜂窝式流动电话业务,成为和记黄埔通讯业务进军欧美市场的起点。

1990年6月,和记黄埔又以1.6亿港元收购美国通讯器材制造业AT&E集团的可换优先股。

李嘉诚流洒自如地挥舞着集资收购战的魔棒,进行了一系列的收购行动。

统率李氏王国内外并举、纵横驰骋的李嘉诚,为他呕心沥血的大半生所奠定的宏伟基业,在激动人心的全球大商战中进行着令人为之振奋的全面出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才女张末,老谋子最疼爱的率真天使名人故事

全文共 5074 字

+ 加入清单

盛况空前的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令世界震惊,总导演张艺谋也红透了半边天,被西方人称为“魔鬼导演”。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老谋子的女儿张末如今也在美国出了名,她写的第一部书《我的父亲母亲》刚刚脱稿,全美几家著名出版商就闻风而动,抢着与其签约。这对颇具传奇色彩的父女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

血浓于水慈父用爱抚平她受伤的心

今年26岁的张末是张艺谋和前妻肖华的女儿。1983年3月31日,孩子出生时,张艺谋正在千里之外的广西拍摄电影,接到父母的电话,这个双眼熬得通红的男人高兴得一跳老高。他给女儿取名叫张末,希望从4月1日开始,他的事业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或许是小天使给张艺谋带来了好运。不久,他拍摄的电影《黄土地》一举摘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和法国第七届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他主演的《老井》把第二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尽收囊中。但令张末做梦都没想到的是,就在她7岁那年的冬天,不知什么原因父母突然离婚了。

其间,尽管肖华因失去丈夫而十分伤心,但她从未在女儿面前说过张艺谋的半点是非,她知道孩子是无辜的,不应该过早品尝生活的苦涩。

家庭的破碎还是给张末带来了沉重的心理阴影,她比同龄孩子显得成熟。为了让母亲高兴,她学习非常刻苦,还在《中国少年报》《家庭教育》《南方周末》等报刊上发表文章。第一次收到38元的稿费时,张末用这笔钱给母亲买了一副厚厚的羊皮手套,对母亲说:“妈妈。冬天太冷,你戴着羊皮手套骑车上下班就暖和多了。”女儿的懂事让母亲鼻子发酸。与丈夫离异后,她觉得自己是个悲剧女主角,但上天又把一个这么好的女儿送到自己身边,让她在悲苦中有了寄托和安慰。

张末恨父亲,自从与母亲离婚后,他没有来看过她。但在怨恨中,女孩又强烈地思念着父亲,这些年,不知道他过得好不好。其实,张艺谋的生活并没有像他当初离婚时想象的那样好。虽然红得发紫,却是那么孤独。走过情感的沧桑,蓦然回首,他发现自己刻骨铭心地想念那个远在老家的女儿。1995年,张艺谋第一次回到西安。没想到5年不见,张末已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美少女。见到女儿,张艺谋走上前去慈爱地要拉她的手。张末的手哆嗦了一下,飞快地躲开了,她冷冷地看着父亲,一言不发。张艺谋心痛如割,那一刻,他才知道自己与女儿之间的隔阂有多深。

为了消除女儿心头的坚冰,回到北京后,张艺谋经常给她打电话、寄学习用品、买课外读物。他还主动就女儿的教育和成长问题给肖华打电话,进行沟通。拍摄电影《有话好好说》时正值暑假,张艺谋打电话要张末来剧组玩。女儿不愿意去。肖华觉得这是他们父女之间消除隔阂的好机会,就把张末送到了北京。

这期间,张艺谋一有空就陪伴在女儿身边。10多年了,父女俩从来没有说过这么多话。张艺谋是个不修边幅的人。但女儿在身边,他无微不至地照顾她,为她洗衣服,买女孩子的生活用品。无论工作到多晚,他都要拎着夜宵送到女儿的房间里去。夏天天热,张末不想吃饭,也吃不惯剧组油腻的食物,张艺谋就亲自上街为她买解暑的瓜果、熬绿豆汤。

1999年,张末初中毕业了,为补偿这么多年来对女儿的亏欠,张艺谋把她送到美国纽约留学,每年学费2万美元、生活费1。5万美元。女儿还小,独自在遥远的大洋彼岸生活,张艺谋放心不下,便委托朋友在当地找了一位监护人,女儿就住在监护人的家里。可他还是放心不下,几乎每晚他都要给张末打越洋电话。听到女儿那一声熟悉的“喂”和爽朗的笑声,才能睡得着。

2000年寒假,张末从美国回到了西安,当时张艺谋正在东北拍摄电影《幸福时光》,她去剧组看望父亲。气温零下10多度,张艺谋指挥一班人马正在紧张地拍摄外景。虽然穿着厚厚的棉衣,但父亲还是冻得瑟瑟发抖,过度疲劳使他眼圈周围都是黑晕。热泪从张末的眼眶里滚落下来。在很多人眼里,她的父亲一定非常富有,其实他把金钱看得很淡,对朋友仗义疏财,并没有多少积蓄,现在为了支撑她留学的巨额费用,张艺谋工作起来比以前更加拼命了。

巧用妙计 让掘老爸接受洋女婿

2003年9月,张艺谋去纽约出差,顺便去哥伦比亚大学看望读大三的女儿。父女俩在校园幽静的林荫小路上散步时,张末突然说:“爸,我交了一个美国男朋友。比我大一岁,是学金融管理的,很优秀。”虽然张艺谋向来很开明,但听了此事心里还是“咯噔”一下。因为他见过娱乐圈不少洋婚姻都以美好开始,悲剧收场,作为父亲,他不希望女儿步别人的后尘。于是,就喋喋不休地劝女儿与对方分手。张末很激动地说:“爸,我是认真的。他人很好,我们在一起非常融洽,我不想离开他!”

见百般劝说无效,老张决定主动出击,说服这个美国人离开张末。很快,张艺谋见到了托维:高大的身材,一头栗色头发,蓝色的眼睛像湖水一样清澈,一个帅气十足的小伙,难怪女儿迷恋他!老张开门见山:“我就这么一个女儿,你们不合适,她迟早要回国,你们之间不会有结果,还是趁早分手吧。”父亲竟然干涉女儿恋爱,托维看来觉得简直不可思议,“我和张末恋爱是我俩之间的事,让我们分开根本不可能!”托维的态度让张艺谋非常生气,坚决让他离开张末,对方也不甘示弱,用英文说了一句:“你无权干涉我们恋爱!”说完就离去了。

张艺谋大怒,决定暂时在美国住下来,直到他们彻底分手再回国。这下急坏了张末。这是她最不想看到的事情,一边是老爸,一边是心爱的恋人,她只得对张艺谋说:“爸,您这么忙,还是回去吧,我听您的话,和他分手。”见女儿表明态度,加上国内还有好多事要做,张艺谋就放心回到了北京。没想到几天后,张艺谋忽然接到托维的一个律师朋友打来的电话:“按照美国法律,你干涉张末与托维的恋爱是犯法的。如果继续这样,我将代表托维起诉你!”

女儿的男朋友竟然公开向自己叫板,张艺谋觉得十分意外,“我就是不同意张末与托维谈恋爱,我等着你来起诉我。”然后他拨通了女儿的电话,哭笑不得地说:“真是反了,他竟然要起诉我,你怎么能跟这样的人谈恋爱?”张末意识到这个冒失鬼闯下了大祸。他是地道的美国人,怎么了解中国的人情世故呢?张末知道,要让父亲接受托维,自己必须帮助他顺利过这关,她告诉男友,同中国女孩谈恋爱就要按照中国传统的方式办事,不能和父亲来硬的。

2004年1月,张末准备回北京过年,托维主动提出要一起去,接受张艺谋的考验,闯过这一关。这时的张艺谋正在乌克兰拍摄《十面埋伏》,连春节也要在那里过了。得知这一情况,张末和托维直接从美国飞到乌克兰,来到了张艺谋的身边。再次见到张艺谋,托维吸取上次的教训,变得温顺起来,也跟着张末管张艺谋叫“爸爸”。

2004年1月底,乌克兰的寒潮来了,气温下降到了零下20多度,见张艺谋带着棉帽子和手套站在寒风中指挥,还是冻得瑟瑟法抖,托维便悄悄地到街上买了一件当地人御寒的厚棉大衣。让张艺谋穿上,这一细节让老谋子非常感动,连张末都没有想到的细节,这个洋小伙子竟然想到了,他乐呵呵地穿上了棉大衣,对托维的印象也好多了。

就在这个时候,张艺谋病倒了,高烧达到了40度。听到消息,托维冒着严寒赶了过去,和剧组工作人员一起把张艺谋送到了医院。此后几天,托维和张末从早到晚都守候在张艺谋身边,他殷勤地端水递药,每天在他的床头放一束鲜花,见张艺谋胃口不好,还从中国餐厅买来可口饭菜,终于以真诚打动了准岳父。

这年春节,张艺谋和女儿、托维一起在剧组过年,虽然东西不是很丰盛,虽然乌克兰天寒地冻,但一家人团聚温馨无比,这是张艺谋记忆里最难忘的一个春节。

这年7月,托维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跨国公司从事金融工作。10月,托维给张艺谋打电话:“我爸爸妈妈要见您一面。”不久,他飞抵美国,与托维的父母见面。托维的父亲是搞艺术的,母亲是一位医生,他们在美国属于高收入阶层,拥有自己的别墅和花园,夫妻俩很有修养,与张艺谋这样享誉世界级的导演成为亲家,他们感到十分荣幸,张艺谋发现这是个有修养的家庭,对他们非常满意。

2006年初,托维与张末的爱情经过几年磨砺,已经瓜熟蒂落,托维在电话里告诉张艺谋:“爸,我想与末末结婚,这样我就可以天天照顾她了!”张艺谋想了想,同意了。按照中国传统,闺女出嫁,有条件的父亲得送一份大礼,张艺谋决定出资给女儿在洛杉矶买一套房子,当他与托维商量这件事时,托维却一口拒绝了,“爸,买房子是我和末末的事情,在美国,子女结婚父母送房子,会被别人瞧不起的,你就按照我们的习俗办好了。”5月,托维和张末的婚礼在美国洛杉矶举行,正忙于影片《黄金甲》后期制作的张艺谋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赶赴美国参加女儿的婚礼,为女儿担任主婚人!

才女写书惊动美国出版界

尽管张艺谋不愿让孩子吃太多的苦,凭他的实力女儿完全可以过一种悠闲、安逸的生活,但张末更喜欢自己赚钱。婚后不久,毕业于美国名校法律系的她,就在一家律师事务所找了份工作。薪水算不上高,但张末在打拼中体验到了自身的价值和乐趣,每天都像“斗角士”般充满了激情和挑战。

业余时间,才华横溢的张末不仅在美国报纸和杂志上经常发表文章,她还写书,书名同张艺谋的影片《我的父亲母亲》同名。张末说早在几年前看过父亲执导的这部电影后,她就产生了灵感,也想写一本关于自己家事的书。尤其是身为国际名导的父亲关爱她的一些生活细节,是那样刻骨铭心和令人感动。

比如书中提到,前几年媒体爆出了张艺谋与章子怡的绯闻。对于章子怡,张末不了解,但她相信父亲。正当张末准备打电话安慰他时,张艺谋的电话来了,声音有些沙哑:“孩子,我和章子怡之间没有什么,只是导演和演员的关系,那些媒体在胡说,你相信爸爸吗?”张末深深体会到重压之下父亲的心有多苦,坚定地说:”爸,女儿怎么会不相信你呢?你不要把那些谣言放在心上。如果那些小报不经常弄出点花边新闻,他们靠什么吸引读者眼球来赚钱呢?”虽然中外名导都知道绯闻的杀伤力,但女儿入木三分的一句点拨,却使陷入极度郁闷和困惑中的张艺谋如梦初醒,很快就振作起来。重新披挂上阵。

婚后不久,张末回国探望父亲时,发现他在北京的住处满屋凌乱、冷清萧然,每个角落都弥漫着单身男人的孤独气息。她知道,在父亲的生命里,事业依然摆在第一位。除了拍片,他都在拼命读书充电。他订了100多种文学刊物,出差时看,连上厕所也抱着一大摞书,一进去就是两个小时。父亲靠打拼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但他忽视了自己的生活。如今已50多岁,两鬓出现了白发,却没有家庭的温暖,没有人疼爱他。

临别时,张末哽咽着对他说:“爸爸,你年纪一年比一年大了,该放慢事业的脚步了,希望你能考虑一下自己的情感生活,身边有个知冷知热的人,这样我们也就放心了。”女儿一番贴心贴肺的话,不禁让老谋子热泪盈眶……

外界流传,张末心里一直非常痛恨巩俐,因为她出现在张艺谋的生活中,剥夺了末末的父爱,才使她的童年缺少乐趣,甚至多了一层悲剧色彩。当记者问及此事,极有涵养的张末马上否定了这种说法。她说由于爱冲动,每个人在年轻时都容易犯点小错误,虽然自己和巩俐并没什么交情,但对巩俐的演技她本人还是挺欣赏的。她最喜欢的父亲的影片中,就有巩俐主演的《红高梁》和《秋菊打官司》。

2008年8月8日,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在北京鸟巢体育场举行。张末和丈夫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收看,那宏大的场面、精巧的构思、高科技的完美运用……让全球观众为之惊艳。公公、婆婆为张艺谋的才华深深折服,他们在第一时间给亲家打电话祝贺。

张末是个十分低调的人,在美国她从不向人提及父亲。没想到这个秘密后来还是被几个要好的朋友知道了。一位叫琼斯的女孩吃惊地张大嘴巴说:“天啊,我真不敢相信你竟是张艺谋的女儿,很多美国人都知道他!”法国女士索雅说,她看过张艺谋执导的《英雄》《千里走单骑》等,发现这些作品画面唯美,故事流畅,场面恢弘,与好莱坞大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甚至比它们更有人物个性和民族特色,所以对这位“魔鬼导演”十分崇拜。

更有趣的是,时间不长,一些美国出版商也知道了张末是张艺谋的女儿这件事。尤其看了她写的《我的父亲母亲》初稿后,更是惊喜异常。他们敏锐地意识到,北京奥运会后,张艺谋成了世界关注的热点人物,不仅他的电影作品,还有他经历的爱情、婚姻、家庭等,都是人们急于了解并非常感兴趣的。何况此书的作者是张艺谋先生的女儿,里面讲述了很多这位国际著名导演鲜为人知的故事。所以它的商业价值简直无法估量!

于是,几家全美著名的出版社纷纷找张末签约,提出买断这本书的出版权。当地文化界人士甚至预言:《我的父亲母亲》问世后,必将在世界范围内刮起“张艺谋飓风”!令人欣喜的是,2009年春天此书就要与读者见面了,届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更多有关老谋子和爱女之间的感人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含有哲理的励志故事

全文共 743 字

+ 加入清单

《鲜花与果实》

有一位青年人,看到老年人时总是一副厌恶的表情。他讨厌老年人的苍老、迟钝和丑陋。

一天,青年人抱着一盆鲜艳的菊花走进家门,放在阳台上。然后对正在看书的父亲说:“爸爸,我们青年人就像这怒放的鲜花一样,洋溢着生命的活力。而你们老年人就如同秋天的树叶,渐渐枯萎,随风凋落。”

父亲拿起茶几上的一枚核桃托在掌心,对儿子说道:“你说的不错。但我认为老年人更像我手中干皱的果实,如果年轻人像鲜花的话。鲜花把生命绽放在美丽的花瓣上,而果实,却把生命凝聚在盔甲之内。”

儿子仍不服气:“如果没有鲜花,哪里来的果实?”

“是啊!所有的果实都曾经是鲜花,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鲜花都能够成为果实!”

大道理: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的自然过程。

生命从始到终到是精彩的,老人就好比西天的落日映染出绚美的彩霞。没有落日,何来朝阳。

《不要砍断救命的蛛丝》

很小的善,可以拯救众多的生命;很小的恶可以毁了一个人最大的希望。

传说一日佛祖闲坐于花园的井边向下望去,看到无数生前作恶多端的人正因自己的邪恶而饱受地狱之火的煎熬。

此时,一个江洋大盗透过地狱之火看到了慈悲的佛祖,立刻向佛祖高声呼救。

佛祖以他睿智的目光看到此盗生前虽然杀人越货,无恶不作,但是,有一次走路正要踩到一只小蜘蛛时,却突生恻隐之心,移开脚步使其得以存活,成了一生中罕见的善业。

佛祖决定用那小蜘蛛的力量来救他脱离苦海。

一根蜘蛛丝从井口垂下去,那大盗发现了,并立刻抓住游丝向上爬去。不想其他倍受煎熬的恶人们看到了也蜂拥上来抓住了游丝,任凭大盗恶声大骂,他们仍然拼命地向上爬。

大盗怕游丝不堪重负,毁了自己脱离苦海的惟一希望,便抽刀将身下的游丝砍断。

结果,本来攀很多人都安然无恙的蜘蛛丝却突然崩断,大盗也因抛弃了心中最后的一点怜悯,而重新跌入万劫不复的地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名人小时候的励志故事达尔文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进化论先驱达尔文在他的日记中记载,他曾经做过一件“蠢事”。

19世纪中叶,达尔文周游世界。一次,他来到非洲的一个原始部落,那里的人住山洞,吃草根野果,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达尔文在那里住了几天,有了惊人的发现:当气候恶劣人们找不到食物时,就将老弱病残的人分而食之。理由是,被吃掉的都是被认为没有用的(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达尔文很痛心:世界已经进入文明时代,而这里的人还这么野蛮残忍,一定要想办法改造他们。

他用高价买下一个当地的男婴,把他带回英国,他要用现代文明的教育方式,使这个非洲血统的小孩变成一个“文明人”。然后,再用这个“文明人”去改造他家乡人吃人的原始现状。16年之后,这个小男孩长成了“文明青年”,达尔文经熟人帮助,把他送回了非洲。

一年后,达尔文又来到非洲,想看看17年后的原始部落有多大进步。可是,他却找不到那个“文明青年”。当地人告诉他,他们把那个青年吃掉了。达尔文大惊:“那么好的人,为什么吃了?”“他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做,留下有什么用?”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无论他如何“高明”,都不可能改变整个社会的现状,在人们还没觉醒的时候,想用自己认为是先进的文明的思想去“统帅”他人,结果只会徒劳无益。达尔文虽然是一位伟大的进化论者,但他违背了最起码的进化规律:一个人吃人的原始部落,你想在短时期内让他们进入高度文明的社会,那是不现实的,从野蛮进化到文明,这其中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这不是单靠一个或几个“文明人”就可以改造的。人类的进化是这样,推而广之,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名人故事

全文共 407 字

+ 加入清单

1、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鲜明的告诉我们:劳动着是幸福的,无论在哪个时代。它响亮的提出:人,无论在什么位置,无论多么贫寒,只要一颗火热的心在,只要能热爱生活,上帝对他就是平等的。只有作一名劳动者,不把不幸当作负担,才能去做生活的主人,用自己真诚的心去体验,毕竟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这是一部用生命来写成的书。在亘古的大地与苍凉的宇宙间,有一种平凡的声音,荡气回肠。

2、科比是一个在篮球界让人畏惧的男人。他在接收记者采访时,记者他为什么能如此成功,他反问道:“你知道洛杉矶凌晨四点钟是什么样子吗”科比挠挠头,继续说:“满天星星,寥落的灯光,行人很少。”“每天洛杉矶早上四点仍然在黑暗中,我就起床行走在黑暗的洛杉矶街道上。一天过去了,洛杉矶的黑暗没有丝毫改变;两天过去了,黑暗依然没有半点改变;十多年过去了,洛杉矶街道早上四点的黑暗仍然没有改变,但我却已变成了肌肉强健,有体能、有力量,有着很高投篮命中率的运动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高考必看励志作文素材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人人都以为,受苦是一种磨难、打击和损失,不知道,受苦,其实是一种获得、领悟与生命的再造。

一个人,生活得太顺利,免不了自高自大,为所欲为;一个人生活得太富足,免不了骄奢傲慢,崇尚浮华。生命如果没有一点波折、一点阻碍,就很容易沉溺在自我满足的世界里,无法超越精进,而生命的停顿就是死亡。

受苦,虽然有时痛彻心扉,却能刺激我们神志清明、性灵觉醒,在“痛定思痛”之后,教养我们的内涵,修正我们的行为,调适自己与天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便是一种进步,一种成长。

我们受苦,有时候是因为违反自然规律;纵情酒色,暴饮暴食,肠胃一定受损,身体吃亏;舍大路而就险径,出事的或然率必然增加。我们如果不尊守自然的法则,上天也往往借此提醒警告。勉得因为我们的愚鲁无知造成更大的伤害和损失。

我们犯错,无论是无心还是有意,最后都必须要承受错误所带来的结果:或者是一种教诲管束,或者是上天给我们惩处,好叫我们醒悟,及时回头。因此,受苦也往往在无形中化解了生命中许多窒碍困厄,帮助我们成为一位通达睿智的人。

有时,什么原因都没有,受苦,单单只是上天,为了要磨练我们的心志。不断的挫折,以淬炼我们生命的弹性与耐力,不断地打击,以造就我们生命的坚实和强韧,流血的胸口是为了让我们更能体会他人的创痛,更贴近人心、更温柔地拥抱大、正因为受苦,我们了解人的有限,便对上天多一份敬虔庄重,对生命多一份珍惜尊重。小苦小智慧,大苦大智慧,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受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精选

全文共 1254 字

+ 加入清单

1、法国名画家纪雷有一天参加1个宴会,宴会上有个身材矮小的人走到他面前,向他深深一鞠躬,请求他收为徒弟。纪雷朝那人看了一眼,发现他是个缺了两只手臂的残废人,就婉转拒绝他,并说:“我想你画画恐怕不太方便吧?”

可是那个人并不在意,立刻说:“不,我虽然没有手,但是还有两只脚。”说着,便请主人拿来纸和笔,坐在地上,就用脚趾头夹着笔画了起来。他虽然是用脚画画,但是画得很好,足见是下过一番苦功的。在场的客人,包括纪雷在内,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纪雷很高兴,马上便收他为徒弟。这个矮个子自从拜纪雷为师之后,更加用心学习,没几年的工夫便名扬天下。他就是有名的无臂画家杜兹纳。

启示:没有手竟然能成为画家,岂不是很让人无法相信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排除万难的毅力和恒心,你就能创造奇迹,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只要努力、才会出现奇迹。

2、每1个人都有幽默的时候,只是在不要同的地方。就算是周总理,只是在不同的地方。

一位记者问总理:“中国有没有妓女?”不少人纳闷:怎们问这种问题?大家关注着周总理,周总理肯定的说:“有!”接着“中国的妓女在台湾!”这一答,记者哑口无言。其实这是1个圈套,只要总理说:“没有”,一旦你真的这样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会紧接着说“台湾有妓女”,这个时候(www.t262.com]你总不能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

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位记者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但又不能在外交场合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周总理的回答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叫做柔中带刚,最终尴尬、窘迫的是美国人自己。

有的时候的幽默,可以用来玩,也可以用来维护尊严。

3、郭沫若是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他于 1892 年生于四川乐山“绥山毓秀,沫水钟灵”的古镇——沙湾。

郭沫若四岁半便进“绥山馆”读书,在这里度过了8个春秋。郭沫若在私塾先生的训导下,读《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许多古书。因此,他不到七岁,就已能写出满不错的对联和诗词。

郭沫若在少年时代就十分同情家庭困难的同学。有一天,他碰到在乐山太平场读书的好友余童生,只见小余表情沮丧,仔细一问,才知他因交不起学费,被迫退学了。郭沫若心想,小余聪明好学,很有抱负,如今中途辍学,多可惜呀!于是,他温情脉脉地安慰小余说:“别难过,我去找私塾先生求求情,让他免费收下你。”说罢,当场作了一副对联,送给了私塾先生。

谁知,私塾先生接过对联,只看了两眼,就无动于衷地扔到了一边。郭沫若急了,又研墨挥毫,作了一首七绝《怜余童生》:“学海茫茫庭院森,无银不敢拜大成。吾望吾师施恩典,同病相怜应有人。”

私塾先生读了这首情深意切的七绝诗,深受感动,不久就免了余童生的学费,使他得以继续念书。

[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精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名人奋斗的故事

全文共 4252 字

+ 加入清单

2013年9月可以说是“张译月”,先是与海清搭档主演的电视剧《抹布女也有春天》热播,这部剧还没播完,与孙俪主演的《辣妈正传》又在各大卫视黄金档播出,网友大呼“老公不够用”,“张译很抢手”。有网友说:“国产婆媳剧是被张译垄断了吗?每次换台就看他换个老婆。”一时间,张译被誉为“好老公”。

可是,初见张译的人,会纳闷他怎么会是演员,又怎么会这么红?因为他的外形淳朴无心计,而且性格太过内敛。但就是这样的张译却用他精湛的演技,将那些小俏皮、小心思、真情流露处演绎得淋漓尽致,有时候你都会觉得那是镜子中的另一个我,那么真实。这个“小眼睛男人”用他稳稳的奋斗,终于赢得了众人的认可。

“吊丝”战士,很单纯

从《士兵突击》中的史今、《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疯魔太爷孟烦了,到《新上门女婿》里那个挑战强势丈母娘的一根筋女婿田冲、《北京爱情故事》里的奋斗男石小猛,再到《抹布女也有春天》中的吴桐、《辣妈正传》里的新好男人的代表元宝,他的角色千变万化,却无一不让人印象深刻。

正如美好的故事都离不开曲折,张译的演员之路也不是水到渠成的。他并不是那种十分热爱表演一早就立志成为演员的人,相反,甚至有相当一段时间还瞧不起表演。

自从张译出生,父亲就玩命挖掘他的优点。听人说他嗓子好,就让做音乐老师的母亲教他识谱,唱不同民族风格的歌曲。一有亲友聚会,就逼他当众唱歌。

偏偏张译从小脸皮薄,怯场,一上场就口干舌燥,手心冰凉。每每在大家掌声雷动两三次后,都只听见爷儿俩相互指责的声音,而不是他的歌声。直到现在也是如此,每每登台前5分钟,张译都会有“濒临死亡”的体验,腿抖,手抖,麦克风抖,把麦克风靠在前胸,衣服抖。他说,害怕露脸,这是不自信的缘故。

虽然胆小,但儿时,张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播音员。高二,试着考了一次北京广播学院,专业第一,有了自信;高三再考,被少数民族同学加分占了名额。17岁,理想破灭,手里握着居委会大妈送来的“待业青年证”。

两年后,去北京参加文工团表演类学科的考试。他找来一辆破自行车,骑车到北京广播学院,想看看自己痴迷了5年的地方究竟神圣在哪里。一路逆风,骑了两小时,整个人像一只帆。

在广院,张译把教室走遍,趴在后窗看着老师们讲课。来回走,连厕所也没放过。最后走出大门,一拍胸脯,“广院,不过如此!”骑车回去,又是逆风,“扬帆”3小时。回到驻地,大病3天,广播梦就此断了。

待业了一段时间,来了一个机会,他上了哈尔滨话剧院的自费学员班,学费3万元。话剧在他的少年期留下过惊恐的回忆,那出戏叫《赖宁》。他坐在第一排,看到演员化得红红白白的面孔,表现山火袭来时放起了干冰,烟雾弥漫到观众席,很冷。这个印象一直延续到一年后观赏了另外两部话剧:《地质师》和《一人头上一方天》,他为话剧第一次流下了眼泪,才知道话剧不都是那样的。

1997年,北京战友文工团20年来第一次招生,张译蠢蠢欲动,但有人告诉他,军艺毕业后无非也是分配到“新西兰”。可张译还是义无反顾地去报名了。他清楚地记得怎样换乘公交、地铁和黄“面的”。穿过一片麦田和垃圾场,吃了满口黄土,春天,张译经过一通土路颠簸来到战友文工团所在的八大处,绿门绿窗红墙灰地和绿军装。想想他的单位,紧邻市中心索菲亚大教堂,有着天鹅绒幕布的哈尔滨话剧院,张译简直要退缩了。

考完试回到哈市,又要交学费了,他们家已经欠账3。5万元,为了躲避老师追讨,张译每天上课晚来早走,几次还是被班长堵上。等待了两个月,他忍不住打电话给战友文工团,那边告诉他:你声音不错,其他差点,我们还有两个自费生名额。

这个自费生学费一共4500元,相当于话剧院一年的学费,但自费生不但没有津贴,还要交几千元的置装费,从茶缸到鞋垫,都要自费,家里又欠了一大笔外债,张译成了“吊丝战士”。他表现得极为勤快,16个学员里有两个自费生,他这个自费生头半年就当上了班长。大年三十拴着绳子通垃圾道和厕所,用自己的脸盆倒完粪便和灰土,晚上拿开水、洗涤剂、二锅头三遍消毒后继续用这盆包饺子。

新兵头一个月不让洗澡,第一次进澡堂时看到每个花洒下都排了10个老兵,大池里的人只能站着,当他等到老兵差不多出去了,就去洗淋浴。刚抹上肥皂听到紧急集合号,带着一身肥皂泡的张译和全排战友一起急行军,负重20多公斤,他除了装备、八一步枪,还背了一口大锅。那天是大年初一,到了终点他们把身体埋在一尺多厚的雪里。

“某些方面会催你成长,某些方面又特别单纯,我到现在没有进过迪厅。”那种生长是简单的,或许是粗暴的。张译对那段生活充满了感激。

被抛弃,却不放弃

张译和表演课代表早恋了,队长放言:只要被他逮到一次俩人都开除。只有一部分学员能提干,于是总有积极的线人向队长汇报:张译又和那女孩单独相处了。有次他俩在一个屋里,队长一脚踹开门,屋里只有女孩,张译就躲在门后。另一次全班在食堂地上睡午觉,他和姑娘在女厕所里幽会,队长接到线报猛敲门。开门后又是只有姑娘一人,张译奋力取下了窗户上的铁栏杆,钻了出去。等队长赶回食堂,他已经躺在地上装睡,还流着口水,这一刻他的表演天赋全激发了出来。

可是,张译却一直没戏可演。虽然也抽到过两个小品的表演机会,但总是“特别倒霉”地落了空。好不容易轮上一次,却因为紧张发挥得不好,处女秀以失败告终。同学们都演上主角的时候,张译的“主业”是在下的晚会中演双簧,偶尔也兼职主持人,并且负责装台卸台等一系列“副业”工作。

2000年,领导很兴奋地跑来告诉张译一个“好消息”:他可能被提干,去政治处当干事!因为张译的字写的不错,而且速度快。好消息却让张译觉得“挺五雷轰顶的”。他打电话回家求助,不想父亲很快给他寄来了一个包裹,“里面是一本《公文写作的实用技巧》,还是1970年代出版的,我当时真是哭笑不得。”

“于是我决定不好好表现,不过这分寸很难把握的,既要让领导不开除你,又觉得你确实不适合xx的文职工作。”毕业的时候,张译如愿地没有进政治处提干。没有戏演,又没有活干,张译说:“那个时候,我真的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所幸的是,“被抛弃”的张译还是能从文字中找到证明自己的快感。除了写会议纪要和报告,张译还有一个副业是写晚会的串场词,单位大大小小的晚会几乎都出自他手。在写了太多他觉得没用的东西之后,张译终于决定,自己要写个剧本。

“其实我写剧本真是被逼出来的,因为我老没戏演,所以想不如自己写个剧本给自己演吧。”单位小品大赛前,张译写了处女作,是一个短剧《文小姐和武状元》,讲一个城里的千金小姐和偏远xx的爱情故事。

剧本被很多人看好,但小品最终没能演成。不服输的张译铆着劲地把剧本送到了《剧本月刊》,编辑很赏识地刊登了。“我特别解恨地拿着杂志去找了团长。”拿着600块的稿费,张译和演出团的哥们一路上就把钱吃了。

演戏的梦想越来越远,张译开始觉得写作也是条道路。“我爱的是戏剧,不仅是演出。虽然剧本是一个人的战斗,但有时候一个人写到半夜,一边哭一边跪着写的状态也会让我觉得着迷。”2004年底,在一个短剧得了全军比赛的大奖之后,张译被推荐单独创作一部小说改编的20集电视剧。“前后忙活了五六个月吧,写到18集的时候,制片人忽然说不要了。”

张译当时很受打击,“那时候每个月千把块的工资,要买书买资料缴话费。房子是借朋友的,他一回来我就得挪地,门口有6块钱的石锅饭,我每天吃那个,加一个鸡蛋是7块钱,我真不敢加。”

死角之后,便是光明

团里外聘了一位老导演拍一部电视剧《红领章》,这位导演在2001年用过张译跑龙套,对他印象深刻。当她从学员中挑出他的照片时,团长却说“他演戏就是个死啊”,请导演再考虑一下,老导演坚持把张译定为男三号。这时张译已经接到康红雷的副导演的试镜电话,也是男三号,为了向团里证明自己,他推掉了,以团里的工作优先。

谁知团里又换了新导演,张译的男三号被拿下,改作场记。他和团长说:“外面有戏找我,康红雷的《民工》。”可团长根本不相信这件事。

被团里否定后,他厚着脸皮又去打电话给康红雷的副导演,委婉表达想去现场看看,人家很大方地说角色还没定。他一身军装,在楼下仰头看着剧组租的公寓和制片人张纪中的车,发出一阵阵土包子的啧啧声。

拍《民工》的时候,副导演向张译转达康红雷的意思:你和你的对手女演员是所有演员里表现最差的,你们拿着纸、笔去剪辑房学习一下别人的表演。在剪辑房里张译迷茫了,他以为表演就应该像生活里一样自然,但他看的片段都是他认为过火的表演方式。直到看完成片,康红雷有天对他说:“你演得最好。”因为现场表演和完成片是两回事。

第二个肯定他的人是陈建斌,《民工》播的时候,张译在《乔家大院》里演陈建斌的跟班,一个戏份特别少的角色。陈无意中看了电视,第二天抓着他问:“昨晚放一电视剧,里面一演员特别像你!”知道是他后,陈建斌和导演胡玫说:“你看了《民工》没?他为什么会演现在这个角色?”陈建斌为张译抱屈,胡玫只好说:“我错了。”

以前在团里总被否定,越否定越不自信,越怵舞台,形成恶性循环,有了外界的鼓励,张译渐渐进入了正常的状态。

2006年,他写下了长长的《我的请愿书》,向康红雷表达想要加入《士兵突击》剧组的愿望,其实那时康导已经定下他演史今。而此时,被团里认定“演戏是条死路”的张译,却成为面临改编的文工团的重点保留对象:相比于他的演戏天分,他的创作才能更被团里肯定。“团里需要编剧,如果我一年之内能完成三四个小品剧本,就准我外出拍摄《士兵突击》。”

此时,距离《士兵突击》开机不到一个月。张译清楚,自己不可能在一个月内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对始终热爱的表演事业,张译打起了《转业报告》。当他把转业报告递上去后,政委哭了,不同意。可张译已经下定了决心。

递上转业报告的第二天,他踏上了去昆明的火车,拍摄《士兵突击》。6月回北京,在天安门完成最后一个镜头,那天他接到战友的电话:“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的转业,批了!”借着《士兵突击》中的史今转业,他大哭了一场。

《士兵突击》后,张译出名了。出名,容易导致自我膨胀。坚持说自己不是名人的张译直截了当表示:“谁膨胀了,谁的艺术生命也就到头了。千万别觉得自己是在高处。没起来过,也就不存在摔下去的危险。”

那之后,张译的片约不断,《我的团长我的团》、《生死线》、《雪花那个飘》、《北京爱情故事》等等。尽管成名对于张译来说来的有些晚,但是用张译自己的话说,“安逸当中出不了艺术”,从当年的“吊丝”到现在的炙手可热,张译靠的是他超强的耐力和稳稳的奋斗,虽然过程充满了曲折。任何一种成功,需要机遇,但绝无侥幸.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