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腊八的来历【实用20篇】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接下来小编搜集了腊八的来历,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浏览

1635

作文

856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全文共 1345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又一说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故“龙头节”流传至今!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说文》中有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记载,实际上说的是东方苍龙星象的变化!

古时,人们观察到苍龙星宿春天自东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没周期和方位正与一年之中的农时周期相一致。春天农耕开始,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龙首,夏天作物生长,苍龙星宿悬挂于南方夜空;秋天庄稼丰收,苍龙星宿也开始在西方坠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星宿也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而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代表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大约一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即龙爪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之后,每天的“龙抬头”日期,均约提前一点,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后来,这天也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衍化成“龙抬头节”、“春龙节”了!

二月初二龙抬头的形成,也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关。二月初二龙抬头节,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南方水多,土地少,这天多流行祭祀土地社神)。由于北方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短缺,而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又离不开水,病虫害的侵袭也是庄稼的一大患,因此,人们求雨和消灭虫患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当中,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节对人们而言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依靠对龙的崇拜驱凶纳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神赐福人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龙抬头那天属蛇的和属龙的洗衣服好,洗去一身的晦气。 另外一说法:二月初二,龙抬头,相传二月初二是轩辕黄帝出生的日子。夏历二月初二,传说天上掌管降雨之神龙王抬头。意味今后雨水就会多了起来,有利于耕种。一种说法是龙王因思念失去的女儿,因此总是在农历二月初二这天从海底抬头出来,望着失去女儿的方向,以寄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中秋节的来历

全文共 427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

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有许多,我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就让我给大家讲一讲吃月饼的传说吧!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我今年中秋节吃月饼的时候想:“月饼里头到底有没有信息呢?”我真希望月饼里头有信息,我还希望月饼里头有一份大礼包!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粽子的来历三年级日记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大家都知道端午节,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吗?那我就给大家讲讲吧!

端午节的来历: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午”,“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午”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端午节的习俗:吃粽子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赛龙舟等。粽子又叫“角黍”、“简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组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

今天又到了端午节,又该吃粽子了,但你们会包粽子吗?我会包,刚学的,下面我给大家说一下我包粽子的过程吧。

首先找两个大小差不多的粽叶,把两个粽叶往外拉长一些,然后从中间往里裹成一个像漏斗一样的三角形,这样模具就做好了。下一步就开始往里放米了,放一点,使劲压一压,再放一点,米压的越结实越好。接着是把左这的叶子往右边裹,右边的叶子往左边裹,一定要裹结实,这样大致就包好了,最后一步就是缠线,手拿着粽子,缠三个角交叉缠,缠的越结实越好,这样粽子就包好了。

包粽子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看起来简单的事表,做起来却很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元宵节的来历

全文共 634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祝新春的延续,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元宵节我和奶奶、爸爸一起做“元宵”,我认为元宵其实是和汤圆一样的。都是那么园,那么白,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小娃娃。我觉得包元宵好好玩,在元宵里放入各种馅儿:芝麻,豆沙,桂圆,果仁等等,然后再包好。我想“元宵”这个“元”和团圆这个“园”是谐音,大概就是要把元宵搓得很圆才行,包好的元宵再放入锅里煮。这样元宵就做好了,家家户户就围在一起吃元宵了。就像这句话“闹元宵,煮元宵,骨肉团聚,满心喜。”

元宵节那一天最热闹的无过于放礼花了。街上人很多,每个人都站在了最佳观赏烟花的位置。放烟花的人来了,他点燃了烟花,“呯呯”开始放了。看,一只像老鼠一样的烟花冲上天了,一炸五颜六色的花点儿就在天上飞舞,过了一会儿又不见了。

紧接着,又飞上了一朵花像流星雨一样从天而降,就像天女散花……人越来越多了,笑声越来越响了,一朵朵“花”也越来越好看了……大伙儿沉浸在欢声笑语的元宵夜之中。

元宵节家家户户聚在一起,累了,困了,一会儿就进入了美妙的梦乡,我想,人们也一定会笑得很开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端午节的来历400字作文

全文共 43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端午节。今天是纪念屈原的日子,一定要吃粽子呦!我现在已经闻到粽子的香味了!

我冲进厨房,到锅旁一看:锅中热气袅袅,几个被棕叶包得牢牢的粽子浸泡在水里。哇!好多粽子啊!我叫到。刷好牙再来吃吧。妈妈对我说。我以风(不对!应该是光)的速度刷好牙,坐在餐桌旁,等待着美味的大餐。

没过几分钟,一碗香喷喷的粽子立即出现在我的眼前。这些粽子的口味样样齐全:有肉馅的、赤豆馅的、蛋黄馅的等等。我最爱吃的当然是大肉粽啦,我选起一个,急忙扯下外面包着的粽叶赶紧吃。

当我咬下第一口时,我又一次品尝到了那鲜美的味道。美味的糯米再加上好吃的肉,简直胜过山珍海味。在品尝美味粽子的同时,我想到粽子的由来。

公元前340年,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入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代代相传。现在,我一边吃着粽子,一边问着妈妈关于屈原的故事,过着快乐的端午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元旦的来历

全文共 562 字

+ 加入清单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元旦,《书?舜典》中叫"元日",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自来元旦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史记》)。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元旦)为春节,而以西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七夕节的来历及习俗

全文共 1492 字

+ 加入清单

七夕节来历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的习俗: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世界读书日的来历

全文共 736 字

+ 加入清单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又称世界图书和版权日)。自世界读书日确定以来,每年这一天,世界各地纷纷举办各种活动鼓励阅读。

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知识和文化的传播、交流和融合。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人类吸取精神能量的重要途径。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呼吁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旨在让各国政府与公众更加重视图书这一传播知识、表达观念和交流信息的形式,同时希望藉此鼓励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乐趣,增强对版权的保护意识并对那些为促进人类社会和文化进步作出不可替代贡献的人表示敬意。

4月23日这天在世界文学领域颇具纪念意义。世界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加西拉索·德·拉·维加逝于1616年4月23日,许多著名作家如莫里斯·德吕翁、弗拉基米尔·纳博和曼努埃尔·梅希亚·瓦列霍等也都是在4月23日出生或辞世小学生关于世界读书日的由来作文小学生关于世界读书日的由来作文。

为提高公众对阅读的兴趣和促进图书出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在世界读书日的框架下发起了“世界图书首都计划”,并宣布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为2001年度的世界图书首都。此后,每年都有一座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图书首都的称号。2014年度的世界图书首都是尼日利亚的哈科特港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今年世界读书日的致辞中指出:“我们所有这些行动都有着明确的目标:鼓励并支持作家和艺术家的创作,确保更多人能够从识字和无障碍阅读中获益,因为图书是我们消除贫穷和建设和平的最有力的武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关于端午节的英语作文:端午节的来历

全文共 2232 字

+ 加入清单

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It is said that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o eat rice dumplings and the custom of the dragon boat race, is to commemorate the great poet Qu Yuan in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is liberation after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had to be called "the poet festival".

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Qu Ping (about 339 BC to about 278 BC) the original word, commonly known as Qu Yuan, and since the cloud a regular character works, Warring States Chu Han, Danyang (now Hubei Zigui) people. The king of Chu Xiong Tongzhi sub Qu Xia offspring. Although Qu Yuan Zhong things chuhuai Wang, but was excluded, Huai Wang died because of the Qing Xiang Wang listen to him and exiled, the Miluo River to die.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Qu Yuan is one of the greatest Romantic poet Chinese famous poet, is Chinas earliest known, the world cultural celebrities. He founded the "songs of Chu" this kind of style, has also created a "beauty" of the traditional. Representative works are "Lisao" "Nine Songs" etc..

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In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to commemorate Qu Yuans argument has a history of over 1500 years. According to legend, after Qu Yuan Miluo River, local people heard the news immediately put out a fishing boat, to the Dongting Lake, still do not see the body of Qu Yuan. At that time, coincides with the rainy days, the boat on the lake in the pavilion collection together. When people learned to salvage bowed doctor, out in the rain again, vast Dongting Lake. In their grief, people boating on the river, then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the Dragon Boat race. People are afraid of the fish in the river to eat his body, have brought home in ancient group into the river, so as not to fish and spoil the body of Qu Yuan, and later became the custom of eating dumplings.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重阳节的来历

全文共 430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脑健康日的来历

全文共 686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的智慧以及记忆都储存在小小的脑子里,没有健康的大脑,便不是一个健全的人类。为了唤起人们对大脑的重视,国家特定每年9月16日为“脑健康日”,希望提醒每个人,关爱自己的大脑,正确使用自己的大脑。可以说许多疾病均与大脑神经有密切联系,是人类的“主控室”。下面我们就详细听一听987女性健康网特邀专家对此做出的详细解答。

脑健康的范围非常广泛,所有的脑病以及神经系统引起的一些亚健康状态都属于脑健康的范畴。相当一部分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许多疾病从帕金森病到身体的长期衰弱,甚至耳鸣都和大脑有关,可能是因为大脑的某些部位受损,也可能是大脑细胞“脉动”出现变化。

中国医学界对于脑健康的研究重点还是集中在脑血管病、老年痴呆症、癫痫、精神发育迟滞等典型病症上。王文志主任列举了相关的几组数据。目前我国脑血管病患者近700万,每年新发病人都超过200万,是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在所有的疾病中,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是最高的,其中70%以上都留下各种各样的后遗症。

癫痫作为一种恶性的脑病,在广大农村地区成为困扰患者的恶疾。根据统计,中国癫痫病患者大约为900万,其中两年之内仍发作的有600万之多。

我们现在正在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在农村用最便宜的药治疗癫痫病。如果群众能够免费吃到这种药物,对于控制癫痫发病率、复发率效果都会非常好。目前正在进行试点工作。

报道说,多年来,中国都强调预防为主,但是这方面的投入却微乎其微。预防工作往往要等5—1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见到效果,不像对治疗的投入可以立杆见影。专家呼吁,中国脑健康的防治,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缺乏科学的长远规划,只看短期效应,最终要自食其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腊八节的来历作文

全文共 941 字

+ 加入清单

一说腊八节其实传自印度。据说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修苦行多年,饥饿难忍,加上酷热难熬,便昏倒在地。这时,一位牧女用自己的午饭救了他,这午饭是用黏 米糯米混合在一起,里面还加上了一些野果。后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史传这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为了纪念这件事情,每年的 腊月初八,佛教徒都要以米加果物煮粥敬佛,这种粥就是腊八粥。

还有一说是腊八节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小的时候给地主放牛,经常挨饿。有一年腊月初八,又冷又饿的朱元璋捉老鼠充饥,却从老鼠洞里刨出了一 些红豆、花生、大米和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于是朱元璋把这些东西一起熬成了粥,竟然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以后,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 吃的粥命名为腊八粥。

不过,有关腊八节最权威的说法还是腊祭说。

据记载,腊八节最早源于我国古代的腊祭。每当大获丰收,古人便认为是天地诸神保佑的结果,要举行庆祝大典,来祭祀掌管风、雨、田、农的天地诸神和自己 的祖先,以示感谢,并乞求来年风调雨顺。又因为在农民的生活中,人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前三季都是比较忙的,只有冬藏之季比较空闲,所以,祭奠常于 年底举行。这种祭奠被称为腊祭。腊祭结束后,人们就把新产的谷物合在一起煮粥,举行宴乡活动,大家一起享用。后来腊祭就发展成了祭祀祖先的节日。

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在我国已经有上千的历史。早在宋朝的时候,每到腊月初八这天,上至朝廷,下至黎民百姓都要做腊八粥。 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就更盛行了。皇帝皇后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大寺院发米、果品等以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 粥,祭祀祖先。而且不仅要合家团聚一起吃,还要馈赠一些给亲朋好友。《红楼梦》中就有世上的人都熬腊八粥的记载。

腊八粥在古代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越来越多。《南京岁时记》记载腊八粥的煮法:用黄米、白米、粳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米、红豇豆、去皮 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圆,用则伤味。可见其用料十 分讲究。所以有人说,腊八粥是华夏先民聚万物而索飨的腊祭遗风在民间的传承。

[腊八节的来历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清明节的来历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就是我国传统节日,也就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就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就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就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就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春节的来历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世界清洁地球日的来历说明文

全文共 414 字

+ 加入清单

1987年,澳大利亚人伊恩基南先生驾单人帆船环绕地球时,看到漂浮在海上的垃圾,深深觉

世界清洁地球日得要做一些事。回到悉尼后,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发起了“清洁悉尼港日”(1989)。这个活动召集了4000名志愿者清理废旧汽车,白色垃圾,玻璃瓶,烟头等。伊恩和他的委员会认为既然一个城市可以行动起来,整个国家也行,于是发动全国人民一起动手,最后在1990年有30万志愿者参与了新一轮的清洁澳大利亚日。迄今为止,清洁澳大利亚日已成功办了16年。

下一步,伊恩又把眼光放到全世界。在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支持后,世界清洁日在1993年第一次举办。自此,世界清洁日成为全球性社区活动,每年有超过130个国家,3500万人参与。

活动内容:清洁活动——传统的活动通常是一到两天的志愿者社区清扫活动;延伸计划——是对传统清洁活动的补充,包括植树,循环利用计划,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立等;教育宣传——指导人们如何用积极正确的行为保护改善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元旦的来历

全文共 552 字

+ 加入清单

有个传说,是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把“天子”的皇位没传位于儿子,而是把皇位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记述元旦庆贺情景。

在民国以后虽然定1月1日为新年,当时只有机关、学校以及外国经营的洋行大商号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并不承认,仍延承古时旧习以农历初一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与民间均没有什么欢庆活动。解放后将1月1日岁首改称为“元旦”节后,政府仍按照几千年来使用的农历历法按农时节令,在立春前后冬闲时期的“春节”放假三天,民间办“庙会”等欢庆,传承百姓的心愿和千百年的民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腊八粥的来历

全文共 2936 字

+ 加入清单

腊八节,也俗称“腊八”,是古代庆祝丰收、感谢先祖和神灵的一种古典祭祀仪式。因为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举行,故称这个月份作为腊月,把进行仪式的这一天称为腊日。这个节日是古人用来祭祀自己先祖神灵并且祈求新的一年能够收获丰硕和吉祥的节日。后来东汉佛教传到中国,佛教为了加强在中国的影响力,特意把腊八节作为佛成道日。在这一天,中国自古以来都有喝腊八粥和吃腊八蒜的生活习俗。

腊八粥还有一个另一个名字叫“七宝五味粥”。在中国喝腊八粥的传统,已有长达一千多年的渊源。每逢腊八节这一天,上至皇家,下到黎民百姓,家家户户都要做腊八粥。可以说,只要你生活在那个年代,腊八粥就不可能离开你的生活,因此也留下了许多有关腊八粥的诗句传说。

到了宋朝的时候,腊八粥的风俗更是在当时广为流传。在皇宫里,皇帝皇后都要向劳累了一年的文武大臣、还有侍卫太监宫女赐下腊八粥。并向佛道寺院发放食用的米等供给他们食用。民间还要合家聚在一起享用腊八粥,而且还要把腊八粥送给亲朋好友等人,感谢他们一年来的帮助,也对他们给予美好的许愿和祝福,希望来年的健康。

在中国这个讲究吃的土地上,尤其是节日里的腊八粥,可以说是做法品种多多。让你能每年的腊八节都体会不同的滋味和品种。而且腊八粥的用料十分广泛,栗子、杏仁、桂圆无一不可,你也可以加入葡萄、花生、红豆。可以说,基本上能满足每一个人的口味。到了这一天,你不用担心你吃不到你喜欢的那一款,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

所以,到了腊八节的时候,大家也可以安心坐在家里,和家人喝上一碗温暖的腊八粥,在寒冬中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珍惜这种福分。

腊八粥典故

说起腊八节大家可能都不会陌生,若是讲起腊八节的来历知道的人就屈指可数了。

相传,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答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觉社会生活徒劳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合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学练瑜珈,苦行6年,大约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

据说在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经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不再苦行。这时遇见一个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复了体力,便端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于十二月八日成道。夏历以十二月为腊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称作腊八。中国汉族地区,将这一天作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于是腊八成了佛教节日。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和果实等造粥供佛,名为腊八粥。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百丈清规》说:“腊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羞,以申供养。”寺院在这天举行诵经,

典故一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过一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典故二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 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典故三

早先年,有这么一个四口之家,老两口和两个儿子。老两口非常勤快,一年到头干着地里的庄稼活。春耕夏锄秋收,兢兢业业奔日子。家里存的各样粮食是大囤满、小囤流。他们家院里还有棵大枣树,老两口精心培育,结出的枣又脆又甜,拿到集上去卖,能卖好多好多银钱,小日子过得挺富裕。

老两口紧紧巴巴地奔日子,就为给两个儿子娶上媳妇。

眼看儿子一天天都到了该娶媳妇的岁数了,老两口也都老的不行了,老父亲临死的时候嘱咐哥俩儿好好种庄稼;老母亲临死的时候嘱咐哥俩儿好好保养院里的枣树,攒钱存粮留着娶媳妇。

四口之家现在光剩下哥儿俩过日子了。哥哥看到这大囤满小囤流的粮食,对弟弟说:“咱们有这么多的粮食,够了,今年歇一年吧!”

弟弟说:“今年这枣树也不当紧了,反正咱们也不缺枣吃。”

就这样,哥儿俩越来越懒,越来越馋。光知道一年一年吃喝玩乐,没几年就把粮食吃完了,院里的枣树呢,结的枣也一年不如一年了。

这年到了腊月初八,家里实在没有什么可吃的了,怎么办呢?哥哥找了一把小扫帚,弟弟拿来一个小簸箕,到先前盛粮食的大囤底、小囤缝里扫呀扫的,从这里扫来一把黄米粒,从那里寻出一把红豆来,就这样,杂粮五谷各凑几把,数量不多,样数可不少,最后又搜出几枚干红枣,放到锅里一齐煮了起来。煮好了,哥俩吃起这五谷杂粮凑合起来的粥,两双眼对望,才记起父母临死前说的话,后悔极了。

哥俩尝到了懒的苦头,败子回头,第二年就都勤快了起来,像他们的父母一样,不几年就又过上了好日子,娶了媳妇,有了孩子。

为了记取懒的教训,叫人千万别忘了勤快节俭地过日子,从那以后,每逢农历腊月初八那天,人们就吃用五谷杂粮混在一起熬成的粥,因为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所以人们都叫“腊八粥。”

腊八粥的做法推荐

材料:花生: 40克,黄豆:40克,薏仁: 40克,红豆 : 40克,红枣:6--8个,莲子: 15克,桂圆肉: 30克,糖:1/2杯,水:10杯

1、花生、黄豆、薏仁、红豆洗净后泡水4*6小 时。

2、放入锅中加水10杯、将豆子煮至软熟。

3、糯米洗净加入红枣煮约25分钟,将煮熟之豆 子及桂圆一起加入熬煮约20分钟,入糖煮开可熄火。

咸腊八粥做法,咸法中有豆制品、肉丁或腊肠。

作法:

材料:小米、玉米、黄豆、绿豆、红豆各2汤匙;配料:碎猪肉约100克,莲子、栗子数粒,盐少许。

先把各种豆类在冷水里浸30分钟,滤干;莲子去心,栗子去皮;水烧滚,先将豆类放入煮约15分钟,再放入其他材料,水再滚后用慢火煮约45分钟即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春节的来历

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对联的来历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粽子的来历三年级日记

全文共 240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首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爷爷说:“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捞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进江河,是让鱼蛟虾蟹吃饱了,不要再去吃屈原的遗体。”爷爷还说:“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或手腕上,称为长命缕,听说可以长命百岁。家家户户插上‘五端’:有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我正在家看书,突然闻到一阵清香,我跟着香味走过去,发现原来是奶奶在煮粽子,我偷偷吃了一个,是红枣馅儿的,又香又甜,味道好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关于中秋节来历作文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所以又叫团圆节。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都会一起,一边品尝美味的月饼,一边欣赏皎洁的月亮。

这次的中秋节特别团圆,因为爷爷奶奶来了,而且我的弟弟程程也出生了。在我的家乡青阳,那边过中秋节竟然有吃汤圆这种习俗。今天早上我就吃了五颗芝麻馅的黏糊糊的汤圆,黏度仅次于麦芽糖,我非常喜欢吃汤圆。在中午,我们去《李渔和他的两头乌》吃中饭时,上了一道菜,名叫“豆腐汤圆”,听着名字我就觉得奇怪,豆腐不是咸咸的吗?怎么能和汤圆放在一起呢?我就没有吃这个汤圆。

杭州的中秋节是金桂飘香的季节,因为桂花是杭州的市花。饭后,我们去了植物园,奶奶问我,那是不是桂花树,我来到树下,闻到一股清香,但我找了找,树上根本连一个金黄色的小点都没有,所以我想今年的桂花还没有开吧。虽然桂花没有开,但植物园的菊花已经含苞待放了,她们好像迫不及待的想要从紧闭的花苞中释放出来。游玩了植物园之后,大家都心旷神怡、神清气爽,就连我八个月大的弟弟也兴奋的不睡觉了。

晚上的月亮就像一枚钻石闪闪的发着光,它是整片天空中最显眼的。我相信大家心里都有一个月亮,就算身在异乡,亲人的月亮也都是团圆的。今年,我很幸运,我跟我的家人都在一起,一起齐齐整整得欣赏着这轮圆月。所以今年是我最圆满的中秋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