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冰糖葫芦的传奇典故【汇集20篇】

导语:厦门岛是厦门的主体,北宋年间,岛上曾经生长过一种一茎结数穗的水稻,当地人以为这是一种祥瑞的预兆,又把这里叫做“嘉禾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相关的典故,欢迎查阅,谢谢。

浏览

5643

作文

1000

历史典故:文采飞扬滕王阁

全文共 158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读: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唐代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是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峰。仅《全唐诗》一书,就收录了诗作近五万首,作者两千两百多人,涌现了李白、杜甫等许多享有世界盛誉的大诗人。唐诗的兴盛,是从唐太宗时就开始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历史典故,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公元676年(唐高宗上元三年),九月初九重阳节那天,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上大宴宾朋。滕王阁是高宗显庆年间,由前任都督李元婴修建的。阎伯屿继任后,将滕王阁修缮一新。这天请客,阎都督一是想让大家看看刚修好的滕王阁,二是他已事先让自己的女婿写好了一篇纪念这个盛会的文章,想借机显示女婿的才学。

宴会开始后,阎都督命下人捧出纸砚,请客人们写赋作序。客人们知道底细,都识趣地推辞了。当阎都督请到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时,年轻人却毫不谦辞,接过笔砚写了起来。这位年轻人便是在初唐文坛上享有盛誉的着名诗人王勃。他是去海南探望父亲,路过洪州而被邀请的。

可是阎都督见此情形还是有点不高兴,便推说更衣走开了。暗中他派随从看王勃怎样写,并要他们随时报告。随从先报来的是开篇的两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伯屿听了觉得平常,认为不过是老生常谈。随从后来又报来“星分翼轸(洪州处于楚地,翼轸是传说中楚地上空的两个星宿),地接衡庐(衡山与庐山)”,阎伯屿听了沉吟不语。当随从报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时,阎伯屿一下跳了起来,赞叹道:“这位是真天才,他的文章可以永垂不朽!”

阎都督重新回到宴席上,与王勃欢饮至终。王勃离开洪州时,阎都督还送了他一百匹绸缎。而他在滕王阁上写的这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也简称为《滕王阁序》),则成了传诵千古的杰作。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是初唐文坛上享有盛名的文学家,号称“初唐四杰”。他们以自己的创作对唐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打破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用诗反映社会现实,描画边塞江山,开拓了诗歌创作的题材,丰富了诗歌创作的内容。他们的创作得到了大诗人杜甫的很高评价。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唐代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是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峰。仅《全唐诗》一书,就收录了诗作近五万首,作者两千两百多人,涌现了李白、杜甫等许多享有世界盛誉的大诗人。唐诗的兴盛,是从唐太宗时就开始的。

唐太宗本身就爱好文学,也喜欢写诗。早在做秦王时,他就开设弘文馆,接纳四方文人学士。做了皇帝后,他身边更有一大批宫廷诗人,奉他的命令写“应制诗”。在这些诗人中,最出名的是上官仪。他是贞观年间的进士,被唐太宗任命为秘书郎。当时文坛上弥漫着六朝以来的靡丽文风,流行的也大多是点缀宫廷生活、为帝王歌功颂德的宫体诗。上官仪奉命所作的诗,也十分婉媚工整,适合宫廷需要,引得文人们纷纷仿效,被称为“上官体”。

唐代以前,诗歌创作比较自由,没有格律、声韵方面的太多限制。上官仪在创作中,却很讲究对仗。他总结前人诗歌创作的经验,归纳出“六对”“八对”等对仗方法,定为格律。这对唐代的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称为五律,每句七个字的称为七律)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上官仪之后的“初唐四杰”,写了很多五言律诗,促进了律诗的发展,并通过他们的作品把五律这种形式固定了下来。在内容上,“初唐四杰”冲破“上官体”的框架,把诗歌从狭小的宫廷中解放出来。他们以广阔的内容、积极的思想意义和刚健活泼的诗风,推动诗歌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唐高宗、武则天和唐中宗各朝也像唐太宗那样,聚集着一批宫廷诗人。在这批诗人中,最出名的是宋之问和沈佺期两个。他们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把律诗成熟的形式肯定下来,定型化,使后来的诗人有明确的格律可以遵循。在他们手里,五言律诗的形式确定并成熟了,同时他们又开创了七言律诗的格局。到这时,唐代的律诗完全形成。在以后的一千多年中,许多诗人采用这种诗歌形式,创作了无数优秀的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东北的冰糖葫芦作文500字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全国各地,可能都见过吃过冰糖葫芦。每一个地方的冰糖葫芦可能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域特点。北京的冰糖葫芦就偏向于卖冰糖葫芦人的吆喝,但是让我印象最深的冰糖葫芦是东北的冰糖葫芦。

东北的冰糖葫芦不似全国的冰糖葫芦,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东北人吃冰糖葫芦的时间多为冬季。为什么呢?因为东北的冬天零下几十摄氏度,所有的水果啊蔬菜了经这样的温度一冻,就成了外表正常,内部结冰的冻水果。这个时候的冰糖葫芦,外表看起来只是冰糖葫芦。山楂葡萄草莓的鲜艳欲滴,最表面的冰糖也是玲珑剔透,但是糖葫芦的内部早已经全是冰渣了。

一口咬下去,还没有感觉到冰糖葫芦的香甜味道,牙齿就已经被水果里面的冰碴扎的没有了知觉,缓解一段时间才品味出糖的香甜,水果的芳香。这样的糖葫芦其他温暖的地方是品尝不到的。每一种水果冰冻后鲜味不减,还会新增更多的美味。

更浪漫的是,当天上飘雪的时候,雪花会轻柔地落到糖葫芦上,使糖葫芦看起来更加的美味。最贵的一般是草莓的冰糖葫芦,也是最好吃的。除此之外,葡萄的,提子的,菠萝的,圣女果的冰糖葫芦也格外好吃。

东北的冰糖葫芦,是舌尖上属于冬天的味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历史典故:一诺千金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这时敬慕季布为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后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李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河清海晏典故

全文共 407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河清海晏”指黄河水清了,大海平静了,比喻天下太平。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天竺国下郡的白米四钱一石,麻油八厘一斤,可是三位王子借孙悟空三人的兵器去打造时却被人偷了。 八戒说:“定是这伙铁匠偷的!快拿出来!略迟了些儿,就都打死!”铁匠们说:“我们连日辛苦,夜间睡着,到了天明起来,就不见了。

而且我们是凡人,怎么拿得动?希望爷爷饶命!”国王说:“这城里军民匠作,也很懂得法度,一定不敢欺心,希望神师再思。”行者道:“不用再思,也不须赖铁匠。我只问殿下:你这城池四面,可有什么山林妖怪?”王子道:“城外北,有一座豹头山,山中有一虎口洞。有人说洞内有仙,有人说有妖。我们不知到底是什么。”……孙悟空三人经过苦战,收降了九头狮子精,夺回了兵器。

国王大开素宴答谢唐僧一行,又将狮子肉分与百姓瞻仰。王子说:“感谢神僧施展法力,扫荡了妖邪,除了后患,现在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姽婳将军的历史典故1000字

全文共 988 字

+ 加入清单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中,贾政讲述了姽婳将军林四娘的故事。当年一位恒王出镇青州,他好武兼好色,令一班美女习战斗攻拔之事,其中林四娘姿色既冠,武艺更精,恒王让林四娘统辖诸位美女,称为姽婳将军。

当然了,这位恒王是一个真正的须眉浊物兼草包,竟被流贼杀死。文武官员纷纷要献城,不期忠义明闺阁,林四娘带领众美女夜袭贼营,力战不支,殉王报国有人考证,曹雪芹并非杜撰,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林四娘是明末崇祯年间的秦淮歌妓,后成为衡王朱常庶的宠妃,平生只参加过一次战斗,在战斗中香消玉殒,被人们称为姽婳将军。

到了清代,蒲松龄还把林四娘写进了《聊斋志异》。

此事的考证是否可靠不得而知,但是历史上层出不穷的姽婳将军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她们不爱红装爱武装,不系明珠系宝刀,艳李浓桃临战场,让婀娜和娇媚在刀光剑影里亮丽着。她们上马杀敌,就是将军;下马后娴静美好,是为姽婳,称之为姽婳将军,用《红楼梦》中的说法,是妙极神奇,更觉妩媚风流。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姽婳将军是妇好,她是商王武丁的妻子。甲骨文中有关她的记载有二百多条,她曾率领一万多人的军队去攻打前来侵略的鬼方,并大胜而归,因功勋卓着而深得国民的爱戴。

后来,她的墓中出土了带有妇好铭文的钺,是妇好生前曾使用过的武器,重八点五公斤。另一件虎纹铜钺重九公斤。妇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见她武艺超群,力大过人。

在历史中,虽然这些巾帼英雄不让须眉,屡立功勋,但正式被皇帝册封,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只有一位,她就是明末的女帅秦良玉,她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封侯的女将军。

秦良玉是一位苗族姑娘,她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自幼从父习文练武,善骑射,通诗文,战功卓着。她统帅的白杆兵更是威名远扬,这也是她自己独有的一支部队。

崇祯二年十二月,清兵绕道喜峰口,直抵北京城下。崇祯皇帝匆忙下诏征调天下兵马勤王。秦良玉闻讯,火速出家财济饷,率白杆兵兼程北上。当时各地赶来的十余万官军互相观望,畏缩不前。唯独秦良玉率先奋勇出击,收复永平、遵化等四城,解除了清兵对北京的威胁。

为此,崇祯皇帝召见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将军秦良玉,封其为一品夫人,充总兵官,加封少保。崇祯感慨万千,写下四首诗赐给了秦良玉,夸赞她的功绩。其中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这一句是非常值得体味的。在国家危在旦夕的时候,崇祯皇帝对男人们也许是不抱什么希望的,他们是靠不住的。明末的男人们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亡羊补牢的经典故事

全文共 1308 字

+ 加入清单

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小编整理了亡羊补牢的经典故事,欢迎欣赏与借鉴。

【成语】亡羊补牢

【拼音】wáng yáng bǔ láo

【释义】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典故】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位后,重用奸臣,国家一天天衰亡下去。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看到这样情况非常着急,总想好好劝劝他,但是楚襄王只顾享乐,根本听不进别人说的话。

有一天,庄辛实在忍不住了。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和一些人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国家迟早有一天会灭亡啊!” 楚襄王听了大怒,骂道:“你老糊涂了吧,竟敢这样诅咒楚国,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就这样,庄辛见楚襄王不纳忠言,只好躲到了赵国。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攻打楚国,楚国几乎没有什么抵挡就让秦国攻陷了楚国的都城郢城。

楚襄王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到城阳城(今河南信阳市一带)。到这时,他想到庄辛的忠告,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于是,又悔又恨,便派人把庄辛迎请回来,说:“过去因为我没听你的话,所以才会弄到这种地步,现在,你看还有办法挽救吗?” 庄辛说:“主公果真有悔改之意吗?” 楚襄王说:“我现在太后悔了,不知道现在还迟不迟?” 庄辛说:“那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于是,庄辛就讲道: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

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

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楚襄王一听到这个故事就明白了庄辛的意思,于是他接着对庄辛说:“庄爱卿,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于是,庄辛给楚襄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楚国都城虽被攻陷,但只要振作起来,改正过错,秦国是灭不了楚国的。楚襄王听了,便遵照庄辛的话去做,果真度过了危机,振兴了楚国。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启示】

当一件事情已经做错,如果继续执迷不悟,一错再错,只能是自取灭亡。孔子曾经说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面对已经犯下的错误,最应该做的是及时改正错误,并依据发生错误的根源进行及时的补救。

无论是目前的学习还是以后的工作,我们的经验总是有限的,所以犯错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当我们已经发现自己的错误时,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我们可以任由其继续发展下去,直到“破罐子破摔”,但我们也可以及时地弥补自己的过失,吸取失败的教训,让它成为自己未来道路上的“警钟”。

很明显,后者对我们的人生来说,是更积极的,也是更有意义的。犯了错误不要紧,只要你用心地去弥补、去改正,永远都不晚。

[亡羊补牢的经典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887 字

+ 加入清单

相敬如宾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 BC), there was a high official

in the State of Jin. He once saw a farmer working in the field and his wife

bringing his lunch to him in a very respectful manner. He showed great interest

in the matter. He took the farmer back to Jin with him, and said to the King of

Jin, "Respect is a demonstration of virtue. If one is respectful, he must be

virtuous. We should educate our people with virtue." But the King asked, "His

father is guilty, is it wise to do so?" He replied, "Guan Zhong had been enemy

to the Duke Huan of Qi, but the duke appointed Guan Zhong prime minister and

finally acnetplished his hegemony. Shun exiled Gun but promoted his son Yu. You

just make use of his strong points." At last, Duke Wen took his advice and put

the farmer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

Later, this idiom means a couple treats each other with respect like

guests.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历史典故:武则天当女皇帝的由来

全文共 2038 字

+ 加入清单

导读: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那便是武则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历史典故,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做了又一件震动朝野的事,那就是他执意废掉了原来的皇后王氏,改立他宠爱的武昭仪为皇后。这位武昭仪后来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则天是她退位后,唐中宗给她上的尊号,也是她死后的谥号。

武则天十四岁时,被唐太宗召入宫,封为才人(唐代一种妃嫔的称号),赐号武媚。她称帝后,又特地造了一个“瞾”字作为自己的名字,表示日月当空的意思。

唐太宗病死后,武则天等妃嫔被遣送到感业寺当尼姑。高宗李治在当太子时,就在太宗宫中见过武则天,彼此倾心。高宗即位后,有一天到感业寺拜佛,与武则天再次相见。武则天一面跪接,一面禁不住哭泣起来。高宗很感动,就想找机会把她接入宫中。

高宗的皇后王氏性情高傲,对上不肯奉承皇帝,对下人也不知体贴,再加上没有生育皇子,已被冷落多年。高宗的淑妃萧氏生有一子,封雍王,深受皇帝宠爱。当时后妃之间的争斗越演越激烈。王皇后知道高宗思念武氏,就想利用武则天来打击萧淑妃。她派人让武则天留起头发,后来又把武则天接进宫中。高宗见了正合心意,就将武则天封为昭仪,越来越宠爱她。

武则天从小就聪明,有智谋。当年她被征召入宫时,母亲为她送别,哭得很伤心。武则天却神色自若地说:“我去见皇帝怎知不是福分呢,何必像小儿女那样悲伤。”她母亲倒不好意思再哭了。武则天还有很好的文史知识修养,爱好文学、书法。她出众的才华,使得只知道为争宠而争斗的皇后、淑妃,在她面前相形见绌。高宗便产生了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的心思。

高宗知道,改立皇后是件大事,必须听取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老臣的意见,因为他们是太宗临终时托付过后事的顾命大臣。为此,他还亲自到长孙无忌家去说明心愿。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都坚决反对,他们认为王皇后出身名门,是太宗皇帝为李治迎娶的,不能轻易废掉;就是要改立皇后,也应当从名门望族中选择更好的女子。武则天的父亲,当年只是一个木材商人,只是因

他们的意见,代表的是士族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武则天代表的则是庶族地主阶级。从南北朝以后,士族地主阶级的势力就在不断跌落,庶族地主阶级的势力则在不断上升。而唐高宗当时又想摆脱顾命大臣对他的控制,这就使他必然要依靠有才干的,但是庶族出身的武则天。

一天,属于元老派的李入朝觐见高宗。高宗便问他:“朕想立武昭仪为皇后,可是褚遂良很固执,坚持认为不可。他是顾命大臣,事情弄到这样,该怎么办?”

李回答说:“改立皇后是陛下的家务事,何必去问外人!”

听了李的回答,李治便下定了改立皇后的决心。公元655年,高宗李治下诏,将王皇后和萧淑妃都废为庶人,打入冷宫;将武则天封为皇后;又将那些反对此事的大臣或诛杀,或放逐,连他的舅父、顾命大臣长孙无忌也被逼自杀。

高宗在公元660年以后,头晕病日益加重,使他不能正常地处理朝政。武则天对政治很有兴趣,而且权力欲也很强,因此百官的奏章常由她代批。从此以后,武则天便参与国政。她极力树立自己的权威,不久就凌驾于高宗之上。高宗心里很不痛快,西台侍郎上官仪便对高宗说:“皇后专权,有失民心,请陛下废黜她。”高宗就让上官仪起草废后的诏书。

不料,此事立刻被人通报给武则天。武则天闻讯赶来,厉声责问高宗。高宗吓得把责任一古脑儿推在上官仪身上。不久,武则天就找了一个罪名,杀掉了上官仪。

从此以后,高宗上朝,武后垂帘并坐。不论大小政事,都由武后说了算。公元674年,高宗称tian皇,武后称天后,朝廷内外,将他们二人并称为“二圣”。

公元683年,唐高宗病亡。武则天先立儿子李显为帝,就是唐中宗。但中宗只是个傀儡,所有朝廷大事都由武则天说了算。中宗很不甘心,便自作主张,把皇后的父亲从小小的参军提升为刺史,并打算再把他提升为侍中。

武则天对此十分愤怒,立刻把中宗贬为庐陵王,另立豫王李旦为帝。但只过了半年多,她又把睿宗李旦废了,改元为光宅,亲自掌握朝政,并重用武氏家族。武则天随便地废立皇帝,是对封建社会男权的挑战,也是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不能容忍的;加上武氏家族仗着她的势力横行霸道,李唐皇族人人自危,因此引起一些人公开反对她。

先是徐敬业、骆宾王等人在扬州揭竿而起,他们公开提出口号:****武太后专权,拥护李显复位。不几天就聚集了十万之众,攻占了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淮阴等地。为了号召全国响应,作为唐代着名文学家的骆宾王,还亲笔写了讨伐武则天的檄文。这篇檄文是一篇文采飞扬、脍炙人口的好文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颂。檄文中,有些文字把武则天责骂得非常厉害,但武则天看了以后却赞不绝口。她不仅不生气,反而认为朝廷没能任用骆宾王,实在是“宰相之过”。由此可见这位女皇帝的胸襟肚量。

武则天派大将军李孝逸,率领三十万大军,镇压了徐敬业。此后又有唐宗室诸王起兵,反对武则天,但也被武则天镇压了。

公元690年九月,武则天将国号改为周,自己加尊号“圣神皇帝”。就这样,她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登上皇帝宝座的女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鲍叔牙荐管仲历史典故

全文共 1559 字

+ 加入清单

鲍叔牙和管仲是朋友,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师父,管仲是公子纠的师父。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鲍叔牙荐管仲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周平王在公元前年把国都迁到洛邑。从这一年起到公元前年周被秦消灭为止,历史上称为东周。东周又分为两个时代,一般把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叫做春秋,把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叫做战国。东周是个动荡的时期,周天子一天天丧失了权势和威力,称霸的诸侯国的权力大于天子。到后来周天子的国土只相当于一个很小的诸侯国了。

春秋初期,齐(都城临淄,在今山东淄博)是个大诸侯。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齐桓(huán)公在位。齐桓公即位七年后就开始称霸。他得力于管仲,管仲又叫管敬仲,名夷吾,字仲,治理国家的本事很大。齐桓公任命他为国相以后,齐国一天比一天强大。可是以前管仲却是齐桓公的死敌。这是怎么回事呢?那就不能不归功于鲍叔牙了。

原先,齐国的国君是齐桓公的哥哥齐襄公。齐襄公残暴荒唐,连他的两个兄弟都逃到别国去了。这两个兄弟是两个母亲生的。一个叫公子纠,逃到了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姥姥家。一个叫公子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逃到了莒(jǔ)国(都城在今山东莒县)的姥姥家。公子纠的师傅是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是鲍叔牙。

管仲和鲍叔牙从小就是好朋友。他们分别在当纠、小白公子的师傅以前,合伙做过买卖。鲍叔牙本钱出得多,管仲家里穷,出的本钱少。赚了钱呢,管仲倒多拿一份。伙计不服,鲍叔牙说:“管仲家里难,等着钱用,多分点给他我乐意。”他们俩也一块儿打过仗。冲锋时,管仲排在鲍叔牙后头,退兵时,管仲跑在鲍叔牙前头。人家说管仲贪生怕死。鲍叔牙分辩说,管仲不贪生,不怕死,他的母亲老了,多病,不能不奉养母亲。还说:“他的勇敢天下少有。”管仲听了这些话就对人说:“唉,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却是鲍叔牙!”

公元前年,齐襄公被人杀死了。第二年春天,齐国的大臣派使者迎接公子纠回去做国君。鲁国的国君鲁庄公亲自派兵护送。管仲怕小白抢在前头,就带着几十辆兵车赶紧走。走到即墨(在今山东平度东南),听人说公子小白已经跑在头里了。管仲使劲地追,追了三十多里路才追上。管仲瞧见公子小白坐在车里,也不多说,偷偷地拿起弓箭,对准了公子小白,“嗖”地一箭射过去。公子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子里。管仲一看,小白死了,急急忙忙带着人马逃跑。他想公子小白已经被射死,公子纠的君位稳坐了。

谁知道公子小白并没有死,只是咬破舌头,弄得满口的鲜血装死。鲍叔牙护着小白抄小道赶到都城临淄(zī),可是公子纠年龄比公子小白大,照理应该立公子纠。鲍叔牙硬是说服了大臣们,立公子小白为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任命鲍叔牙做宰(最高助手),鲍叔牙推辞不做,说管仲才可以当这个官。

不久,鲁国的兵马送公子纠回到了齐国地界。齐国的鲍叔牙立即请齐桓公发兵抵抗,结果鲁庄公吃了败仗,又把公子纠和管仲带回鲁国。不料齐国的追兵追上门来打。鲁庄公没有法子,逼死了公子纠,拿住管仲。鲍叔牙关照齐国的使者对鲁庄公说:管仲射过齐桓公,齐桓公要报一箭之仇,亲手杀了他。鲁庄公只好把管仲装上囚车,押回齐国。管仲明白,自己能活着回去,全是鲍叔牙的主意。原来鲍叔牙要举荐管仲帮助齐桓公治理齐国,怕鲁国先杀管仲。等到管仲一回到齐国,鲍叔牙就亲自到城外迎接。

接着,鲍叔牙大力把管仲保举给齐桓公。齐桓公说:“他拿箭射我,要我的命,你还叫我用他吗?”

鲍叔牙说:“那会儿他是公子纠的师傅,管仲自然冒死帮着公子纠啦。管仲的本领比我强十倍。主公要是用他,他准能给您立大功。”

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立即拜管仲为相国。鲍叔牙反倒做了管仲的副手。

管仲当相国以后,发挥他的政治才能,大力实行改革,使齐国的国力迅速增强。七年后,齐桓公就称霸四方,不久齐桓公就成了春秋第一霸。他尊称管仲为仲父。鲍叔牙则一心为齐国着想,甘居管仲之下,历史上传为美谈。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我眼中的冰糖葫芦作文1000字

全文共 958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小童接过大伯伯的竹签,小心翼翼地舔着竹签上的糖葫芦,糖浆晶莹剔透,鲜红欲滴,不经意间反耀出这千年古城——北京,亭台楼榭,一寸寸土地上都曾洋溢着糖葫芦的甜腻与稚童的赞叹,纯真而幸福。

公元960年 早宋 京城 碾儿胡同

在宽广街路上,一行马车队缓缓驶过。在屋檐下,一位张氏大伯正摆弄着锅勺,一边吆喝:“正宗冰糖葫芦咧,好吃的糖葫芦!”这一嗓子,瞬间引来许些小童驻足。大伯手握锅勺,在锅中倒入冰糖,大火煮糖。又见冰糖冒出断续气泡。“呼——”泡破了,却溅出丝缕香甜。小童们看得热血高涨,围着小车咋呼着:“糖化了——糖化了!”见一个回勺,将糖翻来覆去,从雾白渐渐熬成明黄。待舀起来时,已凝成浆状,飘逸着诱人的甜,时刻吊着小味蕾。一拉,细长的丝甩出。大伯吼一声:“起了!”

从旁侧取出串好的山楂,右手一挥勺,糖浆便包裹着这黯红山楂,在阳光倾洒下,糖葫芦表面构画出这无比繁华的大宋。车水马龙,络绎不绝的行人来来往往,还有显露在小童们面颊上掩饰不住的喜悦。大伯手握芝麻向糖葫芦来回一洒,星星点点芝麻便附在糖浆上:说时迟那时快,大伯将裹满芝麻糖浆的糖葫芦往米纸上一转,又吆喝着:“大京城正宗糖葫芦好喽!五文钱一串!”围着的小童早已按捺不住,纷纷争抢着他手中的葫芦串,喧闹一片,繁华一宋。

公元984年 京城 张氏大伯屋舍

已是黄昏,夕阳下散乱的人群渐渐散去。张伯推着那被孩童追捧的小车,缓缓向家中走去,张大伯儿子这时不知从哪窜出来,非要叫嚷让张大伯给他做糖葫芦,拗不过小孩的大伯,歇下脚步,重起了炉灶,重复着熬糖,沾芝麻,裹糊纸的工序。张伯儿子望得出了神,心中暗自记下了做法,想,我长大了也要成为制作糖葫芦的人。

这么一来回,冰糖葫芦有了固定继承人——张氏一家。

2016年北京 老碾儿胡同

“嘿,正宗老北京糖葫芦——”一声吆喝打破胡同巷的沉寂。天边亮起一抹金边,尽情倾洒在糖车上。一位已四十出头的大伯推着糖车,四处吆喝,瞬间吸引了许多小孩。围着车子,喧嚷着:“大伯我要糖葫芦!”“我也要!”丝缕香甜从锅中飘溢出,回漾在这百年胡同中,伴着澄亮鲜红的糖葫芦串,是百年不变的老北京味道,亦是中华传承的底蕴。

“小姑娘,这串给你。”做糖大伯俯下身子,将一串糖葫芦递给小孩,细细一舔,小女孩甜甜地笑了。远方又传来吆喝声:“正宗糖葫芦咧!好吃的糖葫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冰糖葫芦作文400字

全文共 416 字

+ 加入清单

冰糖葫芦是我最爱的小吃,虽然它价格便宜,但是味道却十分可口,每一次放学,我总是馋的要命,可是妈妈总是不让我吃路边摊。

今天一回家看见桌上一篮的山楂,红红的,看着就觉得很好吃,我连忙走向厨房,问妈妈:“这么多的山楂用来干什么?”“你不是说要吃冰糖葫芦吗?今天就自己做。”妈妈一边说,一边在洗锅。

冰糖葫芦的制作方法很简单,我们先将山楂洗干净,大约六七个一串,用竹签串上;接下来把冰糖放入锅中,加入少量的水,注意温度不能太高,否则会变成焦糖,搅拌,将冰糖融化;再把冰糖水浇在串好的山楂上,晾上几分钟后,一串串美味的冰糖葫芦就可以出锅了。

一串串冰糖葫芦像一个个小灯笼似的,看相很美,味道不知道怎么样,我一口咬下去,嘴里有甜甜的味道,也有一丝酸味,让你吃了第一口,还想吃第二口,第三口,再吃一串,果肉酸甜可口,脆脆的,百吃不厌。

冰糖葫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使人口味大开,不喜欢吃饭的小朋友可以多吃点。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是不是也想试一试做做看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历史典故:破釜沉舟

全文共 927 字

+ 加入清单

破釜沉舟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具体运用。它是人们在出乎意料的紧急状况下采取的非常措施,可以焕发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激发人的生存潜能。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释义】釜:古代用来煮饭的锅;舟:小船。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

历史典故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的时候,在吴中的项梁、项羽起而响应。原先齐、赵、燕、魏等国的旧贵族,也都在自己的土地上立了王,恢复了自己国家的名称。秦朝派大将章邯出征,章邯击破了项梁率领的楚军主力之后,带领大军北渡黄河,攻打当时自称赵王的赵歇。赵军被围,赶紧派人四处求救。

楚怀王接到赵王求援的书信,派宋义为上将军,带着项羽、范增北上救赵。大军由彭城出发,将士们个个摩拳擦掌,斗志很旺。但是宋义胆小怕事,根本就不想到城下和秦军拼命,到达安陽的时候,便号令全军原地休息,一住就是40多天。项羽实在忍不住了,便来质问宋义。原来宋义想让秦赵两国的军队打到筋疲力尽的时候,再出兵。他还说全军不服从命令的一概都得砍头。

项羽脾气火暴,怎么能咽下这口气!一天早晨,他全副武装,来到宋义的军帐之中,一剑斩下他的脑袋。将士们纷纷表示愿意服从项羽的指挥,拥立项羽代理上将军一职。项羽下令士兵每人带足三天的口粮,还要砸碎全部行军做饭的锅,并跟将士们说,要吃饭的话,就到章邯的军营中取锅。大军渡过漳河,项羽又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烧掉所有的行军帐篷,以此表明要决一死战。

战士们看退路没了,这场仗如果打不赢,谁也活不成。在项羽的指挥下,楚军同秦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个个以一当十,如下山猛虎,奋勇拼杀。楚军终于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成长心语】

破釜沉舟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具体运用。它是人们在出乎意料的紧急状况下采取的非常措施,可以焕发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激发人的生存潜能。军事家孙武曾说过:“将帅赋予军队任务,要像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样使他们有进无退;率领军队深入诸侯国土,要像弩机射出的箭一样使其一往直前。”处于绝境中的人,为了求生会爆发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潜力。如果你的人生过于安逸,毫无激情,就可以试着切断自己的后路,将自己置身于悬崖绝壁之上,你会发现原来自己还有如此大的能量,原来自己还可以做许多自己从未想过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历史典故:玉器和瓦罐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玉器瓦罐这个历史典故大家熟悉吗,下面一起去了解一下历史典故:玉器和瓦罐,体会其中的寓意吧!

韩昭侯平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在无意间将一些重大的机密事情泄露了出去,使得大臣们周密的计划不能实施。大家对此很伤脑筋,却又不好直言告诉韩昭侯。

有一位叫堂谿(xi)公的聪明人,自告奋勇到韩昭候那里去,对韩昭侯说:“假如这里有一只玉做的酒器,价值千金,它的中间是空的,没有底,它能盛水吗?”韩昭侯说:“不能盛水。”堂豁公又说:“有一只瓦罐子,很不值钱,但它不漏,你看,它能盛酒吗?”韩昭侯说:“可以。”

于是,堂谿公因势利导,接着说:“这就是了。一个瓦罐子,虽然值不了几文钱,非常卑贱,但因为它不漏,却可以用来装酒;而一个玉做的酒器,尽管它十分贵重,但由于它空而无底,因此连水都不能装,更不用说人们会将可口的饮料倒进里面去了。人也是一样,作为一个地位至尊、举止至重的国君,如果经常泄露臣下商讨有关国家的机密的话,那么他就好像一件没有底的玉器。即使是再有才干的人,如果他的机密总是被泄露出去了,那他的计划就无法实施,因此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谋略了。”

一番话说得韩昭侯恍然大悟,他连连点头说道:“你的话真对,你的话真对。”

从此以后,凡是要采取重要措施,大臣们在一起密谋策划的计划、方案,韩昭侯都小心对待,慎之又慎,连晚上睡觉都是独自一人,因为他担心自己在熟睡中说梦话时把计划和策略泄露给别人听见,以至于误了国家大事。

堂谿公开导韩昭侯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智慧的人很善于说话,能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治国安邦的大道理;能够虚心接受意见、不唯我独尊的人,才是明智的领导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霸王别姬历史典故

全文共 735 字

+ 加入清单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有美人名虞”,但是并没有以后世流传的“虞姬”其名称唿;直到唐《括地志》等书才出现“虞姬”其名。当然,“姬”只是代称,并非虞姬的本名。五代时期的词牌名则干脆以“虞美人”唿之。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中《楚汉春秋》一书乃汉初陆贾所着,至南宋时亡佚。毫无疑问,司马迁着《史记》时参考过《楚汉春秋》一书:“盖司马迁撰《史记》据《楚汉春秋》,故其言秦、汉事尤详。”(王利器)可是,《楚汉春秋》中记载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细节兼好奇的司马迁却没有录入《史记》。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从《楚汉春秋》中引录了这首和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一直以来,就有人怀疑这首和歌是后世的伪作,理由是秦汉没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诗。但是,《汉书·外戚传》记录的戚夫人哀歌却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幕,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记录的秦时民谣也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因此,《楚汉春秋》所录的这首和歌并非伪作,应无问题。

《楚汉春秋》和《史记·项羽本纪》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最早记载,二书都没有涉及虞姬的结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声中,饮剑楚帐只能是虞姬唯一的结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以传奇为题作文800字

全文共 804 字

+ 加入清单

有这样一个女子,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似若风扶柳,美好和纯净堪比潇湘馆中的一丛湘妃竹。她就是林黛玉——我心中那块永恒的璞玉。

父母双亡,离乡痛苦,一人辗转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南京。大观园里的人情世故、阿谀奉承,对她来说是那样陌生;家宴上众人假意的嘘寒问暖,处处谨慎的生活环境,也让她头痛。唯独一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令她倍感温暖。然而他们却早已忘记,前生,灵河畔上那如甘霖般的浇灌。

论老练,比不上宝钗;论能言,比不上凤姐;论稳重,比不上李纨;论机敏,比不上湘云……只有每每下笔时令四座皆惊的才气,只有细腻如清水般的内心,只有孤傲而自我的敏感……她是叛逆的,是不拘的,是大观园里小小的异类,可是她的别样,又有谁能懂?

“花谢花飞花漫天,魂消香断有谁怜”。捧起落花的碎片,盛入小小的香囊,莲步轻移,可怜她娇柔的身体,微笑的力量,那般艰难地为落花刨除一方花冢。“你这样侍弄它们,也不觉麻烦?”恍惚中宝玉的身影出现,说完便握住一丛花瓣,将它们投入流水,“这样岂不干净?”宝玉回过头来顾笑道。她没有说话,默默拾起被水打湿的花瓣,重新埋进土里,待将落花收尽,才缓缓抬头回答:“质本洁来还洁去嘛!”

可惜这样的女子,终究敌不过传统而又本分的宝钗,得不到大观园众姐妹和长辈的青睐。“有道是佳人薄命”,然我又非佳人,为何命运如此波折?终于在宝玉的洞房花烛夜,大观园上下老少欢腾一堂时,她孤傲地、冷寂地在凄凉的潇湘馆中含恨魂归天了。果真如自己所说,“质本洁来还洁去”;果真如《葬花吟》中所写,“花落人亡两不知”。可想而知,宝玉掀起盖头,该有怎样惊愕的表情。殊不知她来人间走一遭,只是为报前生浇灌之恩,还他一滴眼泪。

纵然有再多的悔恨,却也无法挽回她的离去;纵然弥补得再多,却也填充不了失去逝者的心怀。林黛玉,就这样美好而纯净地走了,带着她的满腔愁绪;带着她的满腹经纶;带着她的别离愁恨;也带着她对人世深切的缅怀和眷恋。

她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毛遂自荐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584 字

+ 加入清单

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小编整理了毛遂自荐的历史典故,欢迎欣赏与借鉴。

秦国大军攻打赵都邯郸,赵国虽然竭力抵抗,但因为在长平遭到惨败后,力量不足。赵孝成王要平原君赵胜想办法向楚国求救。平原君是赵国的相国,又是赵王的叔叔。他决心亲自上楚国去跟楚王谈判联合抗秦的事。

平原君打算带二十名文武全才的人跟他一起去楚国。他手下有三千个门客,可是真要找文武双全的人才,却并不容易。挑来挑去,只挑中十九个人,其余都看不中了。

他正在着急的时候,有个坐在末位的门客站了起来,自我推荐说:“我能不能来凑个数呢?”

平原君有点惊异,说:“您叫什么名字?到我门下来有多少日子了?”

那个门客说:“我叫毛遂,到这儿已经三年了。”

平原君摇摇头,说:“有才能的人活在世上,就像一把锥子放在口袋里,它的尖儿很快就冒出来了。可是您来到这儿三年,我没有听说您有什么才能啊。”

毛遂说:“这是因为我到今天才叫您看到这把锥子。要是您早点把它放在袋里,它早就戳出来了,难道光露出个尖儿就算了吗?”

旁边十九个门客认为毛遂在说大话,都带着轻蔑的眼光笑他。可平原君倒赏识毛遂的胆量和口才,就决定让毛遂凑上二十人的数,当天辞别赵王,上楚国去了。

平原君跟楚考烈王在朝堂上谈判合纵抗秦的事。毛遂和其他十九个门客都在台阶下等着。从早晨谈起,一直谈到中午,平原君为了说服楚王,把嘴唇皮都说干了,可是楚王说什么也不同意出兵抗秦。

台阶下的门客等得实在不耐烦,可是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人想起毛遂在赵国说的一番豪言壮语,就悄悄地对他说:“毛先生,看你的啦!”

毛遂不慌不忙,拿着宝剑,上了台阶,高声嚷着说:“合纵不合纵,三言两语就可以解决了。怎么从早晨说到现在,太阳都直了,还没说停当呢?”

楚王很不高兴,问平原君:“这是什么人?”

平原君说:“是我的门客毛遂。”

楚王一听是个门客,更加生气,骂毛遂说:“我跟你主人商量国家大事,轮到你来多嘴?还不赶快下去!”

毛遂按着宝剑跨前一步,说:“你用不到仗势欺人。我主人在这里,你破口骂人算什么?”

楚王看他身边带着剑,又听他说话那股狠劲儿,有点害怕起来,就换了和气的脸色对他说:“那您有什么高见,请说吧。”

毛遂说:“楚国有五千多里土地,一百万兵士,原来是个称霸的大国。没有想到秦国一兴起,楚国连连打败仗,甚至堂堂的国君也当了秦国的俘虏,死在秦国。这是楚国最大的耻辱。秦国的白起,不过是个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小子,带了几万人,一战就把楚国的国都——郢都夺了去,逼得大王只好迁都。这种耻辱,就连我们赵国人也替你们害羞。想不到大王倒不想雪耻呢。老实说,今天我们主人跟大王来商量合纵抗秦,主要是为了楚国,也不是单为我们赵国啊。”

毛遂这一番话,真像一把锥子一样,一句句戳痛楚王的心。他不由得脸红了,接连说:“说的是,说的是。”

毛遂紧紧钉了一句:“那么合纵的事就定了吗?”

楚王说:“决定了。”

毛遂回过头,叫楚王的侍从马上拿鸡、狗、马的血来。他捧着铜盘子,跪在楚王的跟前说:“大王是合纵的纵约长,请您先歃血(歃血就是把牲畜的血涂在嘴上,表示诚意,是古代订立盟约的时候的一种仪式。歃音shà)。”

楚王歃血后,平原君和毛遂也当场歃了血。楚、赵结盟以后,楚考烈王就派春申君黄歇为大将,率领八万大军,奔赴赵国。

【启示】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一个人要使自己脱颖而出,得到最佳的发展空间,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就应该有毛遂自荐的勇气和精神,这也是我们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而那些习惯于守株待兔的人都将被淘汰出局。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自己身上具有别人没有的闪光点。唯有自信的人,才敢坐在第一排的位置,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侃侃而谈,才敢将自己的锋芒展露出来。同理,在交往中,如果你想赢得别人的友情,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主动交往。只有躬身自省、主动做事,才有成功的可能。

[毛遂自荐的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兵士智斗大臣的典故

全文共 1480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一个皇帝很爱戴戒指,他还在他最喜欢的一枚戒指上刻了名字。有一次,他戴着这枚戒指到国内游玩,可是不知怎么搞的,竟把它给丢失了。

他回到京城,立刻命令通告全国臣民:谁要是找到了皇帝的刻名戒指,并且送到他手里,皇帝绝不吝惜金银,赏给来人一笔巨大的奖金。

有个兵士很走运地找到了那枚戒指,他拣起戒指放在手中,站在那儿暗自思量:“现在我该怎么办?如果拿到部队里去宣布,事情会传到长官那儿;戒指就会从下级长官传到中级长官,又从中级长官传到高级长官,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会到皇帝手里?而且,决不会就这样完了的,说不定戒指在路上还会从别人手上转来转去,那么,我岂不是落了一场空!还是我亲自到皇帝那儿去一趟好些。”

于是,兵士直接到皇宫去了。

宫门的卫兵用刺刀挡住了他,问道:“上哪儿去?”“是这么回事,老兄,我找到了皇帝的刻名戒指,想亲手交给他。”

卫兵收起刺刀让他进去了。

兵士走到卫兵队长跟前,又不许他往前走了。“你干什么去?”

兵士回答说:“我找到了皇帝的戒指,送还给他。”

卫兵队长也让他进去了。

兵士走到皇帝的宫殿跟前,被一个自尊自大,满身挂着金光闪闪的勋章,穿着华丽衣服的大臣看见了。

“你怎么敢跑到这儿来呢?”大臣问道。

“是这么回事,我找到了皇帝的刻名戒指。”

“把它拿来,我转交上去。”

“不!”兵士说,“不行,我要自己亲手交给皇帝本人!”

“我是他最宠信的大臣!”

“我不想和你争论这点,只要能把戒指交给皇帝本人就行啦!”

大臣跳起脚骂了一顿。可是,兵士说什么也不肯把戒指交给他。大臣看见恐吓没有用,就说:“好啦,我替你去呈报皇帝,不过有一个条件,皇帝给你的任何奖赏,要分一半给我!”

“奖赏不会太多吧?”

“很多。你没见过皇帝就像没见过自己的耳朵一样!”

“嘿,这真是少有的运气!”他想道,“那么,分一半给他也行!”

“可以,”兵士对大臣说,“依你的办吧,我把皇帝的奖赏分一半给你,不过请给一张两人对半的字据。”

大臣很高兴,十分满意,自言自语地计算着,会有多少金子到他的口袋里来。他拿起笔就写了张字据交给兵士,写完字据就到皇帝那儿去报告了。

皇帝走出来,从兵士手中取回了自己的刻名戒指,很感激兵士,说:“兵士,谢谢你拣到的东西,我皇帝说的话是神圣的,你将会从我这儿得到一笔巨大的奖赏。”

他把自己的司库叫来,对他说:“赏给兵士一千卢布!”

司库数好了钱,可是兵士拒绝收下,说:“我不需要这种奖赏。”

“你要什么奖赏?”

“最好是朝我背上打一百棍。”

“兵士,你怎么啦?莫非你疯了不成?”

“我没有疯,反正别的奖赏我是不要的。”

皇帝见到这种情形,也不想和他争论,就叫人把棍子拿来。

兵士开始脱衣服了,他先解开制服上所有的纽扣,解完了纽扣,说:“这恐怕不妥当……”“怎么不妥当?”

“我先领皇帝这份奖赏不太妥当。”

皇帝很奇怪:“我一点也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你解释一下!”

“我还有个伙计呢。”

“什么伙计?”

“就是他!”兵士指着大臣说,“他向我勒索您的一半奖赏,要是不给他,他就不让我见您。”大臣叫了起来:“兵士完全是胡说八道,我没有向他勒索过任何东西!”

兵士拿出那张字据给皇帝看,问道:“这是什么?”

皇帝笑了起来,说:“兵士,你想得真巧妙!把我的奖赏分给大臣一半吧!”

大臣不敢和皇帝争辩,于是,人们把他按在地毯上,用棍子痛打,兵士在一旁替他计数。数到五十棍时,他说:“我不是一个贪心的人,而您的大臣应当分得更多一些。这样吧,我把自己的一半也送给他。”

“嘿,你倒是个好心人!”皇帝说,“嗯,就照你说的办吧。”

皇帝命令再打大臣五十棍。

打到最后几棍时,兵士悄悄地从皇宫溜了出来,而贪婪的大臣却被打得皮开肉绽,疼痛难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酸酸的冰糖葫芦作文900字

全文共 891 字

+ 加入清单

记得我七岁那年,刚刚认得几个字。一次翻看我家的户口本,爸爸告诉我,哪一页是妈妈的,然后随口说了一句:“你妈的生日快到了。”这件事我记住了。我过生日,妈妈都会给我买礼物,妈妈过生日,我也给她买一件礼物吧!买什么好呢?对了,妈妈爱吃山楂,也经常给我买山楂糖葫芦吃。不如就给妈妈买一串糖葫芦吧!

过了两天,妈妈的生日到了,正好也是赶集的日子,我早早地跑去集市上。集市离家不算远,平时大人领着去,很快就到了。这次我第一次单独去集市,不免有些害怕,一会儿担心有偷小孩的,一会儿又怕钱掉了……最终我还是顺利地到了集市上,找到平时常买糖葫芦的那个地方,买了一根糖葫芦,然后飞快地跑回家。

母亲赶集回来了,疲倦地坐在沙发上。我蹦蹦跳跳地来到母亲跟前,抓起母亲的手说:“妈,我给你买了一样好东西,尝尝吧!”说着就把糖葫芦塞到母亲手中。

母亲先是惊愕了一阵子,然后微笑了,抚摩着我的脑袋。一种温暖的、甜甜的感觉涌上了我的心头,这是我记事以来第一次有这种感觉,特别的幸福。

我看到母亲并没有吃,便推了推母亲的手说:“你快尝尝。”母亲微笑着点点头,但我分明看到母亲的眼里闪着泪光。母亲怎么了?

在母亲咬下第一个山楂之后,泪水一点一滴地落了下来。我好奇怪:“是不是山楂太酸了?”母亲摇摇头:“没,妈是高兴的……”母亲拭去了泪水,继续吃着糖葫芦。看到这里,我放心了。

吃完之后,母亲问我:“你哪来的钱买糖葫芦?”当时糖葫芦一块五,对于我来说还是一笔“巨款”,我说:“你每天给我两三毛钱零花钱,攒多了就能买了。”母亲看着我,仿佛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但她没有再说什么,起身去倒水喝了。

我也玩去了,这一天玩得非常开心,把母亲哭着吃糖葫芦的事抛在了脑后。

听到母亲总跟别人提起这件事,我一度很自豪:我也送生日礼物给母亲了!后来长大了,母亲再提起这件事来,我却感到了不安:母亲养育我这么大,我只不过送给她一串糖葫芦,却让她念念不忘这么多年。

可她当时为什么要哭呢?后来我看到了一句话——

“父亲给儿子东西时,儿子笑了;儿子给父亲东西时,父亲哭了。”

原来,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换来孩子微不足道回报,就能让母亲幸福至极!母亲,何等容易满足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传说典故

全文共 2196 字

+ 加入清单

在淮河边上曾经住着一个教书的先生,名字叫丰,他的妻子在生产时难产死去了,因为害怕再娶回的女子会对儿子不好,加上教书的收入并不丰厚,丰一直就没再娶,自己带着儿子过活。他的儿子名叫象,因为没有母爱,父亲教书又无暇照管,所以他非常顽皮,父亲可怜象没有娘亲,大事小事都依着他,更是舍不得打骂,象于是变得好吃懒做又自私。

有一年的深秋,丰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一条在寒风中蜷曲成一团不停发抖的小花蛇,样子十分可怜。丰同情这条没爹娘疼的小花蛇,于是小心地将蛇捧起来,放入袖笼中给它取暖,后来干脆带回了家。

儿子象也十分喜欢这条蛇,还经常去田里捉青蛙来给它吃。得到父子俩精心的喂养,小花蛇长得飞快,食量也越来越大,光是捉青蛙已经不能喂饱它了。于是丰决定将花蛇放生到芦苇荡子里去。跟父子俩生活了十几年,花蛇十分舍不得离开,但是它知道丰已经年老,象又好吃懒做,父子俩的生活已经一落千丈,自己更是无处安身,只得离去。花蛇向丰连连点头,拜谢过主人的养育之恩,就游入芦苇荡中不见了。

一年又一年,丰越来越老,他担心儿子日后的生活,多次对他说:“父亲已经老了,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你去学点本事吧,以后能够自食其力。”

象每次听了都不以为然,对丰说:“父亲,俗话说船到桥头自然直,你就放心吧。”看到儿子这个样子,丰很为自己当初的宠溺后悔,常常摇头叹息说:“养不教,父之过啊。”

几年后丰生病去世了。象没有钱安葬父亲,邻居们念着丰是一个好人,就纷纷帮忙,为丰安排了后事。象变成了孤零零的一个人,他一直不学无术,又好吃懒做,很快就发现生活变得越发艰难起来。为了活下去,他开始变卖家产,稍微值点钱的东西慢慢都被他卖光了,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眼看冬天要到了,象连件棉衣都没有,他哆哆嗦嗦地蜷在被窝里,家里又没有食物。象难过得在被窝里大哭,一边哭,一边埋怨父亲留下的家产怎么那么少。

正哭着,一阵“沙沙”声传来了,紧接着门开了,卷进了一阵寒风。象吓了一跳,以为有小偷进来了,他把头蒙在被窝里,一边哭一边说:“你要拿什么就拿吧,这个家里除了房子,没什么是值钱的,你拿走了也没用。”说完继续放声大哭。忽然,好像有人在拍他的床,象伸出头来一看,这哪里是小偷,分明是一条巨大的花蛇盘在他的床前,象吓得差点晕过去。待他回过神来仔细一看,那巨大的花蛇居然在流眼泪。

象想起来了,这不是以前放生到芦苇荡子里的那条花蛇吗?

象说:“花蛇呀,你怎么回来了?难道你也找不到吃的了吗?”花蛇摇摇头。

“那你到底怎么了?”象又问。

花蛇一边流泪,一边开口说话了:“你们父子俩救过我的命,又养我十多年,我一直心怀感恩,我知道你现在过得很痛苦,我不能不帮你啊。”

象连忙问:“什么?你要帮我?你怎么帮我啊?你只是一条蛇而已。”

花蛇说:“我的眼睛已经变成了夜明珠,你拿刀来挖下一只,就可以换几百两白银,一辈子都用不完了。”

象听了,一下子从床上跳起来,拿了一把刀,但是浑身打颤下不了手。花蛇说:“别怕,你就挖我的左眼吧。”象鼓起勇气,一刀挖下去,花蛇的左眼珠蹦了出来,喷出的血溅了象一身。花蛇疼得在地上翻来滚去,喘着气说:“象,你好自为之吧,我走了。”

象洗干净花蛇的眼珠,深深地揣进怀里,来到了城里最大的药店。柜台里的小伙计一问,居然有人说是来卖夜明珠的,吓得赶紧把掌柜的找来了。掌柜的拿着夜明珠翻来覆去地看,连连称赞:“这可是真的夜明珠啊,一看就是上品!”再一看,卖珠子的是个冷得直打哆嗦的毛头小伙子,于是不相信地问:“这是你的?这种稀罕之物你是从哪里得来的?”

象傲慢地说:“这的确是我的,有什么好稀奇的?”接着把自己家里养蛇、放蛇,蛇又回来报恩之事说给掌柜听了,那人听了连连称奇。

掌柜眯着眼睛说:“小兄弟,看来那条蛇真是成精了,一颗眼珠都能如此珍贵,要是取来它的蛇胆,那不就是价值连城了?”象没好气地说:“这可不行,取了蛇胆,蛇不就没命了吗?”一番讨价还价后,掌柜给了象二百两白银,买下了夜明珠,象美滋滋地回家了。

象有了钱,又开始挥霍起来,天天出入赌场、妓院和酒馆,人人都知道象出手阔绰,一见到他就眉开眼笑。象经常嘲笑自己的老爹丰,傻里傻气地辛苦了一辈子,什么福也没享过。

好日子总是过得飞快,一晃几年一过,象的钱越来越少,无法大手大脚地花钱了。象很是怀念花天酒地的日子,于是想起了药店掌柜曾经说过的事情,如果有价值连城的蛇胆,不就又能潇洒地过日子了吗?

有一天,象喝醉了,一摇一晃向芦苇荡走去,想要去找花蛇。可是芦苇荡那么大,花蛇在哪里呢?但是如果找不到花蛇,取不到蛇胆,今后的日子就悲惨了。象找了一会儿,干脆在芦苇荡边放声大叫:“花蛇!我是象!”

花蛇听到了象的呼叫,于是穿过芦苇,来到了象面前。象喜出望外,跟花蛇要它的蛇胆,花蛇一听,唯一的右眼流下了泪,非常痛心地说:“象啊,你要我的胆,不就是要我的命吗?”

象理直气壮地说:“没有你的胆,我可怎么过活呢?”花蛇连连叹息道:“几年前我忍痛给你的那只眼,换来的几百两白银应该可以用一辈子,可你挥霍无度,又贪得无厌,这回我帮不了你,你走吧。”说完不愿再看象,低下了头。

象看花蛇低下头,觉得这是个绝好的机会,急忙从怀里掏出刀子,要一刀砍死花蛇。花蛇一惊,躲开了刀子,见到象竟然做出这样的事来,气得浑身发颤,张开大嘴,轻轻一吸,刮起了一阵大风,象挣扎着想逃走,却还是被吸进了花蛇的嘴里。花蛇把象一口吞进了腹中,消失在芦苇荡里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冰糖葫芦作文600字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串串红,圆圆果,里头酸,外头甜”,打一小吃。这谜语你猜到了吗?对,没错,谜底就是那酸酸甜甜的—冰糖葫芦

说到糖葫芦,大家都吃过吧。这冰糖葫芦是中国人喜爱的一种零食,尤其受到北方人的钟爱。

冰糖葫芦的外形很美。一个个山楂被穿在一起,像一串小灯笼似的,又像一群十分害羞的小孩儿涨红了脸,被晶莹的糖皮给裹住了。那水晶般的糖裹着红通通的山楂,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发出五颜六色的光,煞是好看。

冰糖葫芦的种类繁多,不光有山楂的,还有:山药的、山豆子的、橘子的、香蕉的、猕猴桃的……有时是许多水果混在一起的,白的、黄的、绿的,可真是五颜六色,五花八门。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这美味的冰糖葫芦是怎么做的呢?我好奇地上网搜索了一下。原来这糖葫芦的制作过程蛮复杂的:首先将山楂洗净,用刀去籽。用干净的竹签穿上山楂,一般一串有五、六个左右。然后就是最重要的一步骤——熬糖。将冰糖放入锅中熬制,然后在其中加适量的水,熬成糖水后,将串好的放入糖水中,直到将每一个山楂都粘上糖后,然后拿出,晾干。一串美味的冰糖葫芦就做好了。

吃糖葫芦的过程十分有趣。我先将那晶莹剔透的糖壳咬掉一小口,顿时甜味儿充满了口腔,然后再咬一块山楂,一股酸味儿立马涌进我的嘴,酸酸甜甜的味道,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又咬了一口,冰糖葫芦的脆皮在我的嘴中“嘎嘣嘎嘣”的跳跃,嚼出了一串欢乐的音符,真让人满足呀!那糖葫芦又酸又甜的味道,令人心旷神怡,令人回味无穷,令人流连忘返,令人难以忘怀。

啊!我爱吃着酸酸甜甜的冰糖葫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纳尼亚传奇黎明踏浪号观后感

全文共 1075 字

+ 加入清单

在原著中,凯斯宾出海的主要目的是寻找失踪的7位爵爷,而不是在影片最终演变成的"被迫逃窜的几位爵爷的宝剑!"情节中的绿雾和原著中比较温和但也有所惊奇的海上冒险也有很大的出入。读完原著的总体感觉是:这是一场比温暖却也有趣、惊奇的海上历险,而不是去抵抗什么诱惑,战胜黑暗!特别是结尾时的怪兽,个人实在不敢恭维。而且在原著中,老鼠勇士雷普寻找阿斯兰的国土,凯斯宾王子寻找失踪的7位爵爷才是整本书的中心,而不是去战胜什么怪兽!电影在这一点上改编确实很离谱。再说说7位爵爷的宝剑,在原著中根本没有这么多的插曲!他们在登陆的第二个小岛上的历险也应该更有趣些,比如什么孤独群岛的总督…7位爵爷的宝剑彻底改变了这部电影,至少个人不敢恭维这个构思。总的来说,原著主要是叙述凯斯宾王子寻找失踪的7位爵爷+雷普找寻阿斯兰的国土+他们在这一航海旅程中遇到的趣事和冒险=原著黎明踏浪号。或许表面上看起来这样的情节是有些具有童趣,但去寻找什么宝物,打败xx邪恶这样的情节岂不是很普遍也很没有创意吗?!或许是想把黎明踏浪号改编得更加成熟吧,也许这是商业上的考虑。但无论怎么改编,我也想说:纳尼亚传奇只是一个童话。

在取景上,很多观影后的人觉得很漂亮,但在看完1、2部之后,仅仅觉得纳三的取景一般。记得原著中好像对景物描写比较细腻吧,但电影的拍摄中,却不能找到太多原著中关于景色描写的感觉,当然,取景也并不太重要。不过在星辰岛上的取景个人感觉还不错,可相比之下,感觉第三部的取景还是有些逊色于第一部和第二部。

演员方面吗~饰演星辰女的演员感觉很棒,演出了那种高贵、华丽的气质。片中很短暂的关于苏珊给露西和埃德蒙写信的镜头感觉也不错,使人不觉地想起"温柔女王"。其他主角们的演员就不用说啦,一样的棒~在观影的时候,尤斯塔斯这个角色在电影中的戏份似乎也很讨人喜欢,很多镜头的时候,观众都笑了。个人也认为这位演员的演技很棒,前半部分把这个"讨厌鬼"的角色演得很逼真,而结尾的时候,在和雷普分别得时候又让人感觉到了还略带孩子气,没长大的感觉。

在片中,个人认为比较好的是一些短暂但是很美妙的镜头:比如苏珊写信时的场景,尤斯塔斯变回人形的那一幕…

而不足之处在于最后的海妖部分,这里本来就是原著中没有的,而海妖的形象总是让人不觉想起…还有他们在死水岛上的冒险…

对于角色的塑造,老让人感觉不大舒服。露西什么时候这么八卦了?不相信这是英勇女王做的事…而且她有那么爱美吗?埃德蒙有那么贪婪吗?不过对于情节改编的需要,也是可以理解的。

期待第四部银椅,据说也会改编很多,但仍然想点明:纳尼亚传奇只是一个童话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