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贝多芬失聪的小故事(通用20篇)

“童年的故事五彩缤纷,童年的故事精彩纷呈,在斑斓的童年中,许许多多的趣事就像五彩的奇石,零零碎碎地点缀着童年的色彩,让我们无尽回味,产生无限遐想。”小编为大家整理贝多芬失聪的小故事,供大家阅读!

浏览

6462

作文

79

贝多芬的成就故事

全文共 2113 字

+ 加入清单

贝多芬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恺撒。可有谁知道,贝多芬25岁时患耳疾,45岁时失聪。贝多芬的音乐给后人带来了无尽的享受,可他却不能在生前享受到自己创作的作品。

请注意这个天生的音乐家

1770年12月6日,贝多芬诞生在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8岁起就登台演出,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

17岁时,贝多芬去拜访音乐大师莫扎特,受到热情接待。莫扎特在听完贝多芬弹了几首钢琴曲子后兴奋地说:“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博得世人的称赞!”莫扎特还答应给贝多芬上课。可惜此后两个月,贝多芬母亲突然去世。对此,贝多芬父亲意志消沉,终日酗酒,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次回到原来的歌剧院当钢琴师。

19岁那年,法国大路程爆发,贝多芬满怀激情地写了《谁是自由人》的合唱曲来表达他对自由与民主的渴望。后来,贝多芬通过人介绍,认识了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很欣赏贝多芬的才华,收他为音乐仆役。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兴钢琴奏迷住了维也纳人,其音乐旋律时而如细水潺流,时而如惊涛骇浪,时而如鸟语鸡鸣,时而如暴风骤雨。有人曾评论贝多芬的即兴曲“充满了生命和美妙”。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30岁时,贝多芬爱上了一个伯爵小姐朱丽叶.琪查尔迪,但她父亲嫌贝多芬出身低贱,硬是把女儿许配给一个伯爵。这给了贝多芬极大的精神刺激,据说他的名曲《致爱丽丝》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

失恋固然令他伤心,但更令他伤心的是他的耳朵开始发聋。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要是干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最可怕的遭遇!”贝多芬曾竭力治疗,却无济于事,他搬到维也那乡下去疗养了两年。结果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了,就连窗口对面的教堂钟声都听不到了。

绝望中,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人世,他坚信只有音乐才能拯救他。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容它毁掉我!”贝多芬立志要在余生中从事音乐创作。从此,维也那的官廷乐会少了一位出色的钢琴弹奏家,但世界乐坛却诞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贝多芬从32岁起开始音乐创作,在近两年的彷徨与探索后,他终于创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音调跌宕起伏,时而沉静凝思,时而愤慨咆哮,令人情绪激愤。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本来是想献给拿破仑的,但他听到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称帝的消息时,怒不可遏,愤而涂去原来的献词,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作。

贝多芬只有一个

1809年10月,法军占领维也那,趋炎附势的奥地利贵族们争向占领者们献媚,其中也包括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强迫贝多芬为法军军官弹奏钢琴听,这使贝多芬忍无可忍,他操起一只凳子向公爵扔去,并在当晚离开了伯爵家。行前留下一张纸条,上书:“公爵,您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所造成;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却是由于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另一次,当贝多芬与歌德一同散步时,迎面撞见了皇后,太子和一群贵族们。面对他们,歌德立刻让路,而贝多芬则坦然地说:“让路的应是他们,而不是我们!”但歌德还是摘下礼帽,躬身立在路旁,而贝多芬则背着双手,阔步向前。结果太子认出是贝多芬,连忙脱下礼帽向他致意,其侍从们也毕恭毕敬地分列两边,目送贝多芬挺胸而过。那次,贝多芬真正感到了做人的尊严。

贝多芬54岁时,创造出《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他前后用了六年时间来创作、修改这部曲子。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曲》首次在维也那卡德剧院演奏。贝多芬亲自指挥演奏,他既不看眼前的乐谱,也听不见丝毫的琴声。他全凭自己的记忆来指挥这场演奏。结果听众们兴奋若狂,不时爆发出热烈的喝采声,鼓掌次数多达五次!而皇族成员出场也不过鼓掌三次。

贝多芬自励人格的心理分析

从心理学上讲,贝多芬之所以会在极度困苦的状况下,一再创作出辉煌无比的音乐篇章,这与他的自励人格有极大关系。自励人格的突出特点是能很快将生活中的压力转化为自我励志的动力,并在不断的奋斗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自励人格的人还很善于升华个人的精神痛苦,他们会把每一次生活挫折都当成个人成长的契机,从而磨练个人的意志。

贝多芬的可贵在于他每每生活失意时,都会在音乐创作中寻求内心的平衡。例如,贝多芬因失恋而谱写出《致爱丽丝》,因向往自由而谱写出《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因失聪而谱写出《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他的音乐创作都饱含对人生的深刻感受,又充满了激情。他最大的名言是“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用一生的努力去向世人证明他有这个能力!

贝多芬的可贵还在于他永远傲视达官显贵,不因自己出身卑贱就去刻意巴结他们。他在音乐创作当中也突出体现出他的傲骨,他谱写的旋律可比惊涛骇浪,可如气壮山河,充满了个性特征。

一个失聪之人,却能写出人类最动听,最振奋的音乐篇章,这是贝多芬自励人格的不朽传奇。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名人乐观的故事:贝多芬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一八二四年五月七日晚上,在音乐名城维也纳,一个历史性的伟大时刻,铭刻在音乐艺术的辉煌史册上,在这座讲究礼仪的艺术之城,就是皇族驾临,人们也不过行三次鼓掌礼,而在这个晚上,如果不是警察的出面干涉,也许这个掌声会有十次、二十次…

这是一个何等恢宏壮伟的场面!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难忘的时刻!在这里,一部不朽的音乐杰作第一次出现在欧洲乐坛上。

罗曼·罗兰用激动的笔触写道:“黄昏将临,雷雨也随着酝酿。然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给黑夜染成乌黑,挟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曲》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给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还给了我们”。

是的,当人们从这震撼寰宇的音响中苏醒过来,当人们从这欢乐之声的轰鸣中站立起来,片刻沉默之后的暴发,竟壮观得使皇族驾临的威重礼仪暗然失色。人们狂热地欢呼鼓掌,涕泪交流地涌上舞台,向这位为人类铸造出如此惊人的艺术杰作的大师奔去…

但是,有谁想像得到,这位伟大作品的作者,这位在音乐世界中创造了一座又一座英雄群峰的作曲家贝多芬,此刻却背向狂热的观众毫无所闻。当女低音歌唱家翁格尔拉着他的手转过身时,他不是听到,而是“看到”了听众强烈爆发的热情。

双耳失聪的作曲家激动得当场晕倒了…从这个惊心动魄的首演之夜开始,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向着无限的空间与时间扩展着、延续着,以至于许多音乐艺术家竟然也急不择词地对这部巨作加以热情的赞美。

舒曼说:“我从来没有象对这首交响曲那样入了迷。”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贝多芬的故事

全文共 1949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1770年,世人最崇敬的"乐圣"贝多芬,出生在德国的波昂市。贝多芬小时候的家境清寒贫穷,全家人相处的气氛也不和谐。因为他有个脾气刚烈、个性自私、又没有责任感的父亲。贝多芬的爸爸成天不肯好好做事,只知道喝酒。幸亏贝多芬有个贤淑而吃苦耐劳的妈妈,多亏妈妈四处帮人洗衣打扫,家里的生计才能够免强维持。其实,贝多芬的爸爸并不是没有专长,他在音乐方面颇有才华,祇是不够踏实而已。他的嗓音浑厚、有磁性,曾经在宫廷里担任过好一阵子的歌手。

这份工作的待遇虽然并不怎么丰厚,至少还算安稳,但是却不能满足他爸爸心里那股过大的野心。贝多芬的爸爸总是这样抱怨,要他一辈子当歌手实在太没出息了,他一心梦想做个财富满坑满谷的大富翁。不过,想钱容易赚钱难,要不是真有两把刷子,想要赚到大钱,谈何容易哪!再说,他爸爸除了歌喉派得上用场之外,根本没有其它本领。因此贝多芬的爸爸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总是找不着一条好出路,他心里烦闷得不得了,才借酒麻痹自己。爸爸的苦闷,妈妈心理明白得很,她常常劝告爸爸,要他衡量自己的能力做事。可是爸爸根本就听不进耳朵,他坚信,凭自己锐利的眼光,一定可以为全家人带来幸福的生活,只是这个愿望必须贝多芬努力配合,才能圆满实现。无时无刻不在为名利花心思的爸爸,到底在打些什么主意呢?原来,他非常羡慕和姊姊正在德、奥、义、法等国大开音乐演奏会的莫扎特,一位仅仅十八岁就被公认为出名的钢琴家,而且收入还相当可观呢!所以,贝多芬的爸爸决定栽培才四岁大的贝多芬朝钢琴演奏的生涯迈进,因为莫扎特也是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起步。

为了满足虚荣心,向来我行我素的爸爸,根本不顾贝多芬的意愿如何,只要他大声一吼:"贝多芬!快过来弹琴!"贝多芬就得乖乖就范,即使是三更半夜,照样得掀开被子立刻下床,要是动作慢了半拍,他爸爸就会拍桌叫骂,然后怒气冲冲的闯进房里,将贝多芬拖下床来痛打一番。总之,贝多芬从小就是提着心、吊着胆过日子的。有一天深夜,贝多芬的爸爸拎着一瓶酒,左摇右晃的走进家门。这时,贝多芬正躺在沙发上睡得很沉。爸爸看到贝多芬不但没有努力练琴,还躺着睡觉,一时气上心头,原本就不够慈祥的面孔,一下子变得更加严肃,他冲向沙发用力摇醒贝多芬大吼:"起来!莫扎特小时候都是熬夜练琴的,你如果想要成大器,就不要再贪睡了。"

"贪睡?"对贝多芬来说,这是多么刻薄的字眼哪!他整夜陪在妈妈身旁等爸爸回家,直到凌晨两三点钟才合眼入睡,没想到爸爸醉醺醺的一进家们就吵吵闹闹。贝多芬闷着一肚子气,本来想要大胆顶撞爸爸的,后来想想,反正爸爸是个不讲道理只讲权威的人,何必多费唇舌呢?算了,还是乖乖练琴吧!就这样,贝多芬表面上对爸爸的无理要求总是百依百顺,暗地里却打从心底排斥爸爸的独裁作风。有时候,贝多芬实在受不住委屈了,就会都着小嘴向妈妈哭诉,甚至会直截了当的告诉妈妈说:"妈,我好讨厌爸爸喔!"不过,讨厌归讨厌,爸爸总是爸爸;况且,贝多芬也是个知道轻重的孩子,无论如何,他是不会也不敢和爸爸起正面冲突的,他只是尽量避开爸爸的视线而已。贝多芬认为,只要少跟爸爸碰头,自然可以减少被迫弹琴的机会。所以,贝多芬常常一个人躲在阁楼眺望波昂街上的大广场。波昂街上的大广场很宽阔,那里是个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每到黄昏时分,总会有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在这里玩游戏。他们有的玩跳绳,有的踢皮球,有的捉迷藏,大家都好像玩得好开心。贝多芬最喜欢趴在窗台上看小朋友天真的笑容,听小朋友开怀的笑声,感受大伙儿轻松愉快的气氛。而整天愁眉苦脸的贝多芬,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领会什么是快乐。

由于爸爸一再使用高压的手段逼迫孩子,所以"父亲"、"钢琴"、"音乐"、"压力"等...,这些东西对贝多芬来说,都是恶梦,只会带给他痛苦而已。不过,有没有兴趣是另一回事,经过了五、六年的锤炼,加上自己的优异资质,贝多芬的琴艺倒也一天强过一天;而且,在十岁那年,贝多芬的爸爸已经没办法再引领他进入更高的境界了。于是,他爸爸只好委托歌剧团的指挥尼富先生担任贝多芬的音乐教师。

尼富先生的教法很亲切,也很特别。他知道,如果要贝多芬在音乐界大放异彩,就非得要贝多芬喜爱音乐不可。所以,尼富先生不厌其烦的为贝多芬解析乐曲内容,并且想尽办法教导贝多芬,让他把感情适当的融入乐谱中,细心体会曲调的高低起伏,再着手弹琴,这样才会比较得心应手。有时候,尼富先生还会讲些音乐家苦练成名的故事来勉励贝多芬,而贝多芬总是听得津津有味。结果,不出半年,贝多芬对音乐的热爱,竟然像一匹谁也勒不住的野马,向前直奔。可见,兴趣的培养足以改变人的一生。

贝多芬的作品有"月光曲"、"快乐颂"、"第一交响曲"、"奏鸣曲"、"命运交响曲"、"庄严弥撒曲"等等,这些都是摆脱古典主义、展现自由、热情奔放的美丽乐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谈论贝多芬的故事

全文共 4751 字

+ 加入清单

18世纪末的维也纳,是音乐气氛最浓的城市。在显赫贵族的客厅里,音乐表演成了一件高尚和时髦的事,所以贝多芬也就经常处在贵族及拥有各种头衔人物的包围之中,可他总是高高昂起他那狮子般的头颅,从不献媚于任何人。 本文谈论贝多芬的故事,欢迎阅读。

一个贝多芬,从何说起!

七十年代,为了纪念他,发行了两种唱片全集。有一套共一百十一张。不吃不睡地听,足足可以听五天五夜。

关于其人其乐的书,自从他一死便左一部右一本地出。翻开音乐词典,贝多芬这一条目后面开列的重要参考书目,密密麻麻的小字排满了五六百行。

为他作传的,并不都是专治乐学的人。我有一部译为俄文的“贝传”,“文革”中斗胆夹带到充军发配的乡间,另外还有两本九首交响乐的钢琴谱(封面上的头像用浓墨涂抹了)。这本大部头的传记,作者是曾任法兰西总理的赫里欧!

更何况,他是“乐圣”(不知谁给加的冕,可能是东邻创作再引进过来的),我辈爱好者只是凡人。

然而既然听了几十年他的音乐,竟似在他门下出入得熟了,总该说点观感。我向来以为,真正的乐人,主要是为不懂作曲的人说法的,更何况贝多芬。他之不同于前人,正在于从高贵的听赏者转向了凡众。凡人完全有资格谈谈贝多芬。

可笑得很,促使本人去叩乐圣之门的,是乐迷们乐道的那篇美妙的假报道:月光曲的故事。客里空往往很起作用,而况编得巧妙。原先我是音乐的不良导体,更不识古典音乐为何物;一读丰子恺的书,人间真有一种音乐,能兼有诗画的效用?不能不听个分晓。乐迷生涯便以这首费解的奏鸣曲为开始。

“月光”编号是“27号之二”,是他较早时期之作(绝笔编号为135),按说要比以后的作品好懂吧,其实不然。

四十八年前开蒙第一课的印象,回味无穷。一架手摇的老式留声机,上紧了弦。期待奇迹出现的心情也正如那上紧的弦。我要按图索骥,等着那唱片上幻出一幅“情节画”:湖光、月色、茅舍、盲女面有狂喜之色……

当时恍然得出一个看法:世间确有一种艺术,听不懂,但肯定不是在骗你。

硬着头皮再听。后来听得崭新的唱片都让钢针刮得变沙哑了。到目前为止,此曲听过多少遍已无从统计。然而还是觉得它费解,尤其那短短的第二章。李斯特比之为“两个深渊间的一朵花”的,有谐谑曲味的小步舞曲。

美妙的故事不足为据,行家的诠释也帮不了忙,无法与作者产生交流默契。“一篇锦瑟解人难”。但好像也不完全妨碍你去爱读《锦瑟》。

但我急于向同好者说明的,其实是“圣”门并不难入。

就在反复倾听却看不见“月光”也听不出作者的心里话的同时,借到另外两套唱片。一听之下便被俘获了。一首是《爱格蒙序曲》,一首是“田园”。一首火热如夏,一首则和煦如春。听前一首,体验到观看史剧的激动,从后一作中,读到一首田园诗。

“爱格蒙”这首压缩得很紧密的“史诗”,从那一开头几个沉重如山的和弦,到曲终的凯旋高歌,一听便“跟”上去了,一点不“隔”,虽然并不想去图解它。

没想到“田园”虽然是交响乐,却那么平易近人!虽然作者意不在刻画,也不想让听者看画,然而在第二章的《溪边》,我的确追随着他漫步所之,自在徜徉,目睹了如画又胜于画的自然风光。不止看到了什么,还呼吸到了什么,心神俱爽!既意识到那大环境,又时而瞥见诸多细节。比真画更活,比真景更多点难状之情。

作者激发了你的情绪,也便打开了你的“信息库”,记忆、联想、想像,顿然联通了,活跃起来了。作者导游,却又任你邀游。

然而我又觉得,“田园”不止是一幅音画神品。假如听来听去,只顾玩赏景物,却不曾感触到此中有种欣然蔼然、乐水乐山的情怀,又隐隐可见一人,胸襟博大,注视、谛听着造化万物;那么我说,你还是未曾得其真味。

自从听了托斯卡尼尼指挥的“田园”,后来再听别人指挥演奏的,总是“若有所失”。那气度与味道的大不同,似乎常常是由于在速度、节奏、抑扬顿挫的分寸的掌握上有小出入。听卡拉扬的录音,总不解他何以要在第二章开快车,匆匆忙忙,领着大家走马观花。托斯卡尼尼的(也是作者的)那种从容,不见了!

“爱格蒙”、“田园”消除了高不可攀的顾虑。又陆续见识了一些别的大师的作品。从比较之中越发感觉到他的磁力最强。如同在群山中,人总要注视那巍巍的主峰。

而“第九”又一下子把我领到了风光最胜处!这首作品,早就心向往之,初次见面是从广播中偶然听到。是托斯卡尼尼指挥NBC乐团演出实况的录音。当时还不知有慢转密纹唱片,而这个录音却是不中断的。如此庞大的一座建筑,当时幼稚的我自然不可能听明白,然而那非凡的气象,一听便产生了磁力般的效应。面对的是难以言说的庄严、深沉,可又觉得它是很可亲近的,正如初读《战争与和平》的印象。

听了慢乐章开头的一支主题,何等诚恳!只觉得五内熨贴,仿佛心房受到按摩一般。但它又是深思的音调,像罗丹的《思想者》那种深思;迫得你也要去深思。

听着整个慢乐章展开,人像是升腾到了空间,浩浩茫茫,人虽渺小了,心却在飞扬起来,令人不能自已地要俯仰今古,要“独怆然而涕下”!

自那以后,一晃十几年过去,才有机会反复细听魏因加特纳等人指挥的录音。体会当然又不同了,但初次印象所形成的基调始终起作用。

“作品101号”等几首晚年写的奏鸣曲,“作品135号”等最后几部四重奏,至今无缘细味,真是憾事!可自一慰的是其他最重要之作大部分已经见识了。可以像回想故人的性情举止音容笑貌那样来回味了。

我总觉得他是个最雄辩的大师。他的逻辑,令人信服,有时简直不可抗拒。如像“悲怆”、“暴风雨”等作,假如你能在听熟之后还能到琴上去弹弄一番,即便是像肖伯纳那样,不正规地弹;由于自己参加了创造,你会更强烈地感受到那逻辑力量的势不可当。那些“动机”,短小而又密度极大,在他手下步步紧逼地展开、演进,释放出极大的能量。

听他的前人之作,是另一种逻辑,美的逻辑;而他是力的逻辑。听他后来者之作,更为精致了,但常有为文章而文章之感,再也感觉不到他那种逻辑力量了!有些人的作品并非不好听,却似一泓不肯流动的水。而贝多芬的乐流,虽不总是激流瀑布,也必是汩汩的溪泉,是活水,向前流动不息。

驱动这流动不息滔滔雄辩的音乐之流的,是一股强劲的力。我之要倾听贝多芬,主要便是这股力的吸引,这也便是他的魅力所在。

固然可以从乐理上的“和声功能”、“曲式结构”等方面作出技巧上的解析。不懂这些“语法修辞”,也不一定妨碍你去体验这股力。这种力,单凭技艺,是炮制不出的。但也决非天授。我信服罗曼罗兰的说法,那是从那个大时代汲取的。

我愿将“乐圣”想作乐界的摩罗诗人。他的音乐感人至深,正在于“摩罗诗力”。如鲁迅所云:“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劲者”,“作温煦之声,援吾人出于荒寒者”。他是以自然之天籁,发大时代之心声!

不应该只是在听“英雄”的时候才记起那个大时代。《九三年》、《双城记》之类文学作品,只不过在遥观而已。而从巴士底之攻陷,到梅特涅的猖狂,贝多芬是狂风暴雨时代的见证人。

史书记事不尽可信,更无力再现历史情感。文字总是抽象的。却可以找到一种办法去释读历史情感:音乐中记录下的并无实在之事,却有可味之情。音乐中有历史感情的化石。听前代之乐,同时便在读史,听史中人的心曲。

照这个路子去听贝多芬精心“录制”下的彼一时代的声音,在听《雷奥诺尔第三序曲》时,自己正是被这种历史感所激动了。

早年听过,只是一瞥。那年有个难得的机会去听上海工部局乐队的演奏。迟到一脚,站在门帷之外听里面的乐声。节目单上它是第一曲。五十年代初,偶然淘到一堆半旧唱片。有勃鲁诺·沃尔特指挥的此曲,才得以细读。

瓦格纳说,同这首序曲相比,整部《菲德里奥》歌剧简直不算什么。恐怕并非夸大其词。

一部歌剧,为它一而再再而三制作四首序曲,空前绝后,谁有他这般认真?而况至少三首都是杰构?而“第三”又是三首中最精采的。它名为“序”而如此完整,实为一部交响诗;所以论者认为,放在剧前或幕间来演奏,都是荒谬的了。

听了曲中对光明的颂赞,对正义打垮邪恶的欢呼,不是冷血动物,岂能漠然?尽管该剧还是邪不敌正、善恶有报的“拯救”、“大团圆”的套子,人们还是可以透过这些,听到更普遍更深的东西,永远可以同新的史实联想,注以新的激情。每一听它,便觉得置身于那个时代气氛之中,一片光华灿烂!曲中的主要主题端丽庄严,而又朴素之极。听了真是可以血脉奋张心头发热。关键处,象征着救星来临的号声响起。只用了三个音,不可能再简单了。尽管情节与此处的上下文都已听熟,可那种强烈的戏剧性屡听不衰。然后是长篇大论的欢声雷动,强音再强音,没完没了。听者如果身心投入,不作旁观,只觉得尽情尽兴,毫无多余重复之嫌。

为什么同是巨人的歌德,听了“命运”,又是惊惧又是反感?可以联想那个值得收进西方“世说”的场面:路逢一伙权贵,两人的态度一亢一卑。显出贝多芬这位时代之力的秉赋者绝无奴颜婢膝,而拖着庸人辫子的歌德,当然受不了那“摩罗诗力”的震撼了。

真的英雄诗篇,自然是英雄时代的回音壁。相形之下,勃拉姆斯的交响乐,不免外强中怯。理查·斯特劳斯的《英雄生涯》,技巧虽尽其能事,可那自我拔高的英雄形象,纵然声势不凡,反而叫人好笑。

贝多芬的“诗力”从青年时便已显露,听第一和第二交响乐,一种英武的气概和前人大不相似。到他晚年,饱经世变,应该“醇化”了,可是听“第九”,又何尝有衰竭之感?他胸中还是一团火。第一章惊天动地,一波一波,十决十荡,真如指挥他的音响大军打一场超过波拿巴的决死战。这当然不同于《一八一二年序曲》中的战斗场面,但是比实战有更大的震撼力。(打个岔。他也有描摹实战之作:《惠灵顿交响乐》。当年热闹过一时也就束之高阁了。人们有耳福,今天还能一赏这部庸俗之作,卡拉扬指挥的。其实,不听也罢!这岂不也可证“乐圣”不是圣人?)“第九”中感人至深之笔太多了。例如在第一章的“激战”中,忽然透出一支主题,特别感人肺腑。那是“副部”开始处的一支主题,托维说它“慰藉如歌”的。说它“如歌”,不如说它“如话”,真乃明白如话,却又感人入骨!叫人只能“不可说,不可说”了!所谓“宇宙间之至久”,“第九”等作是完全评得上的。将其录音载入一九七九年发射的宇宙船,持赠外星世界中人,也是配得上的。

自从中国知道有其人,不同的译名出奇的多:悲多汶、裴德芬、贝德花芬(徐志摩用过)等等,最怪的是“白提火粉”,王光祈译的。现在又有“悲多愤”,好!他悲天悯人,他为人间的不平而愤,他自己是个悲剧人物而又发愤著乐。

悲与愤,长燃他心头之火,这两字,为巨人画像点了睛。

巨人常被圣化神化,他也在劫难逃。刚解放那年,收到远地邮来的一本大书,不胜惊喜。是友人费了大劲帮我借来的《音乐的解放者悲多汶》。可惜没啃完便只得寄还了。译文实在艰深!

美国人夏弗莱这部大著,据说是继《创造者贝多芬》《战胜者贝多芬》两部“贝传”之后的又一“里程碑”——“贝多芬神话”的“里程碑”!其后,“贝多芬学”发展,神话热降温,学者们要让圣者返朴归真。可怪者,力图做到这点的泰耶尔,以寻根究底的精神搜罗抉剔了大量资料之后,发掘出他不愿正视的某些史料,正写着的“贝传”,中途搁笔了。

可见我们还是以凡人之心去平视他为妙。不但可以直道所感,又为何不可议论其所失?“惠灵顿”这种作品大可不写。即使是那些杰作,难道就完美无瑕?《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末章,我有时略去不听。“皇帝”钢琴协奏曲,自是辉煌,但多听便觉得有欠深刻,还不如第四首协奏曲。“命运”了不起!也总感到末章终曲无乃把话说得太长了,前三章的咄咄逼人反而淡化。即使对神圣的“第九”,也不是“无毫发遗憾”的。前三章立起了三座山,到了压卷的一章,我们期待着一个新的高度。为何作者始终有个想法,要改写最后这一章?可知他还是不完全满意的。只可恨这也许更善更美的一章,连同他酝酿的“第十”甚至“第十一”交响乐,一同入了土!如其要排一排古来有哪“十恨”的话,这无论如何是一大恨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贝多芬音乐家的故事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德语: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 --- 1827年3月26日),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的德国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钢琴演奏家和指挥家。他一共创作了9 首编号交响曲、35 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 32 首带有编号)、10 部小提琴奏鸣曲、16 首弦乐四重奏、1 部歌剧、2 部弥撒曲等等。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贝多芬也常被人们尊称为 “乐圣”。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祖籍佛兰德梅赫伦。自幼学习音乐,在其父的严格训练下,很早就显露出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十七岁那年,波恩宫廷大学旁听哲学,也就是在这时与莫扎特有了短暂接触。1792年,定居维也纳,经过海顿的指引,艺术上进步飞快,三年后出版第一部作品。他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九部,歌剧《费黛里奥》,戏剧《哀格蒙特》、《雅典的废墟》;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c小调钢琴奏鸣曲)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作曲家。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和米开朗基罗、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都经历了各种苦难坎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根据他们的人生写成了《名人传》,其中以贝多芬为蓝本的为《约翰·克里斯朵夫》。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贝多芬耳聋之后的故事

全文共 768 字

+ 加入清单

贝多芬,是德国着名音乐家。

他的童年是不幸的,父亲以粗暴的态度逼迫他学习音乐,羽管键琴、提琴成了他父亲压迫他的枷锁,庆幸的是,他那一颗好学的心,竟然没有被压灭。他十三岁入戏院乐队,当大风琴手,十七岁由于慈母去世,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正当他在音乐的世界里陶醉忘返的时候,他的健康被一连串的伤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摧折了。更为痛心的是,二、三十岁的时候,他的耳朵变聋了。耳朵对音乐家,该是何等的重要!贝多芬痛苦万分。他在一封信中说:“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

大难临头,出路何在了贝多芬把音乐当作他的避难所,他勇敢地向命运挑战,不顾双耳的轰轰作响,一件又一件地完成着他的作品,有时同时写三四件东西。贝多芬忍受着艰难的“酷刑”工作着,他坚定而乐观地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有一次,贝多芬指挥预奏,由于他听不见台上的歌唱,一下子乱了套。一位指挥提议暂休。之后,又重新开始。可是,这一次又同样地乱套了,又不得不宣布第二次暂休。这时,贝多芬不安起来,他急匆匆跑回家去,一头扎在床上,双手捂着脸,连晚饭也没有吃。

两年过去了,他又指挥起《合唱交响曲》。这一次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剧场里群情激昂,喝采连声。但这一切他都没有听见。直到一位女歌唱演员牵着他的手面向观众时,他才看到人们在向他挥舞帽子,热烈鼓掌。

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个在厄运中不届不挠斗争、学习的人。

在贝多芬逝世前一年,他这样说:“我的箴言始终是:无日不动笔。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磕睡,也只为要它醒后更兴奋。我还希望再留几件大作品在世界上,然后如老小孩一般,我将在一些好人中间结束我尘世的途程。”

贝多芬勤劳了一生,他得到了幸福的安眠。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贝多芬的成就故事

全文共 2257 字

+ 加入清单

早熟的天才,艰苦的童年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小城市波恩。

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唱诗班的男高音,是一个经常醇酒的蠢汉。他的母亲是女仆,这是个清贫的家庭。

贝多芬是一个典型的神童音乐家。由于他在音乐上的早慧,十二岁时就被人拿来同名垂青史的音乐神童莫扎特相提并论。他愚蠢的父亲急切地想利用这一点来赚取名利,逼迫小贝多芬整天练琴和演出,稍不如意就毒打他。在贝多芬的记忆中,他根本就没有享受过父爱。

上天又偏偏赐给贝多芬一副粗陋的外表,外加身材矮小粗壮-即使成年后也不过1.58米,他的外貌使他从小就遭人讥笑,成年后也难于幸免。

清贫的家庭,粗暴愚蠢的父亲,不惹人喜欢的外貌,所有这些构成了贝多芬不愉快的童年,形成了他以后的反叛性格和强势作风,也造成了他成年后粗俗的言谈举止。贝多芬被许多同时代的人描述成"粗鲁、固执、脾气暴躁,只要心情稍有不好,就随时随地乱吐痰。"

大约在十二岁左右,小贝多芬在波恩遇见了一位相当好的导师-尼弗。正是尼弗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他在不幸的童年中没有厌恶音乐,并奠定了他的最初的音乐风格,使他十三岁就成为管风琴师,并创作了三首奏鸣曲。

1787年,贝多芬动身去当时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并拜见了莫扎特。当时十七岁的贝多芬默默无闻,而莫扎特早已名满欧洲。可能贝多芬的相貌太一般了,连莫扎特也看走了眼,对这个年经人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给了一段音乐让他用钢琴即兴发挥,自己却到隔壁屋子和别人聊天。然而邻屋充满灵感和气势的音乐使得莫扎特不由自主地又跑回钢琴旁-作为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对于音乐的感悟力是非凡的。他从这个年经人的琴声中听到了无穷的创造力和灵感,因此一俟演奏完毕,莫扎特便对屋内的人说:"注意这个年经人!......有朝一日,他会震惊世界!"

接着似乎该是一段"千里马遇伯乐"的传世美谈,然而却什么都没有发生,因为随后传来了贝多芬的母亲辞世的噩耗。这使两位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令人遗憾地分手,从此再未谋面。四年后,一代音乐大师莫扎特以35岁的年龄英年早逝,而此时二十一岁的贝多芬尚在波恩肩负着家庭的重担。

在贝多芬不幸的童年中,母爱可能是他唯一的美好记忆,十七岁丧母对贝多芬的打击非同一般。与此同时,他还要担起这个无人照管的家庭--两个未成年的弟弟和一个不争气的父亲。

在艰辛的日子里,只有在与布朗宁一家的交往中,贝多芬才得到一点安慰和支持。伊丽奥诺.布朗宁是他的学生,比他小两岁,贝多芬对她怀有温柔的感情。当她后来与一位善良的医生结婚后,贝多芬就将这种感情转为永恒的友谊并保持终生。贝多芬也从乡野景色中找到了安慰--波恩那鲜花满枝,绿树成荫的小径,经及壮丽浩瀚的莱茵河,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这个日渐忧郁的年轻音乐家。贝多芬终生对大自然充满热爱的情感,他音乐中宽广的意境和淳朴的旋律直接发源于此。

直面命运的挑战

就在贝多芬一心准备投身音乐大干一场时,命运向他露出了狰狞的面孔。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就发现自己的听力急剧下降,对于一位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钢琴家和音乐家来说,听力的衰退不啻于世界末日。但贝多芬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并说出了那句传送千古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

当时的贝多芬还爱恋着一位叫朱丽叶塔的姑娘,著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献给她的。然而幼稚风流的朱丽叶塔辜负了贝多芬的一番情意,后来竟与一位男爵订了婚。

耳聋的治愈日渐渺茫,又痛失心仪已久的恋人,这双重的打击使顽强的贝多芬支持不住了。1802年他写下了一封绝笔信,即现在被称之为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书》。在信中他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内心深处的理想和痛苦。凡是误解贝多芬的人,如果仔细总结了他的遗嘱,都能发现其中真实的原因,从而原谅他的种种缺点。

不过他还是重新振作了起来,他那坚强的个性不可能屈服于命运摆布。还是那篇遗嘱中,贝多芬说道:"是艺术,就只是艺术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我是不能离开这个世界的。"

困顿的晚年与伟大的创作

命运的发展总有起伏,紧接着1814年的巨大成功后,贝多芬的命运急转直下,跌入了低谷。这个低谷是如此之深,因此当贝多芬最终走出后就真正永垂不朽了。

首先,他的经济陷入困境,维也纳这个城市从骨子里是轻佻而又浮华的,它从未对贝多芬报有真正的好感。自从1814年维也纳会议之后,维也纳的音乐口味日渐趋向于意大利乐风,他们推崇的是罗西尼,而将贝多芬视为"迂腐"。 贝多芬的朋友和赞助人,或分散,或故去,现实的经济困难顷刻来临,没有固定的收入,没有听众,没有稿约......没有起码的经济保障,再伟大的艺术家也一筹莫展。贝多芬不得不把他宝贵的时间耗费在精打细算的日常生活开支和与女厨的争吵上。他曾写道:"我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而我还得装着日常生活并不艰难的神气。"

与此同时,他的耳朵完全失聪,这样他连所热爱的钢琴演奏和指挥工作也不得不放弃。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打击来自他指挥彩排他的歌剧《菲德里奥》。由于他根本听不见乐队演奏和演唱,整个排练一团糟,重新开始后依然如故。贝多芬从听众难堪的表情中领悟到了原因。回到家中捧着脸一言不发。他的朋友说:"在我和贝多芬的全部交往中,没有一天能和这致使的一天相比。他的心灵受到的极大的伤害,至死不曾忘记这可怕的一幕。"

沉重的家庭苦难也折磨着贝多芬。贝多芬的一个弟弟于1815年去世,留下八岁的儿子查理。查理的母亲是个微不足道的女人。贝多芬为了收养查理,不惜和她进行旷日持久的诉讼,一直到1820年才告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贝多芬的故事之贝多芬抓强盗

全文共 807 字

+ 加入清单

一天,耳聋的贝多芬到好朋友哈莱曼家做客。哈莱曼是一位盲人,非常热爱音乐,他们常常聚在一起弹琴、聊天。他们之间的对话方式很不同,因为贝多芬听不见,哈莱曼就不停地用手指敲打他的手背,用节奏的快慢和力量的轻重来表达说话的意思。

贝多芬抓强盗天黑时贝多芬说:“我要回去了,最近来了一个强盗,不但抢劫,还会杀人。警察已经通知大家要特别小心了。”就在这时,哈莱曼听见二楼的房间里传出“咔嚓”一声,他马上站起来,用手指敲打告诉贝多芬:“楼上有人,很可能就是你说的那个强盗。”贝多芬不由紧张起来,一聋一瞎怎么对付得了一个杀人的强盗呢?

哈莱曼镇定了一下,问贝多芬:“楼上是不是亮着灯?”贝多芬看了看:“一点儿光也没有。”哈莱曼自信地点点头:“这就好办了。”他拉开抽屉,拿出了自己防身用的,贝多芬也顺手抄起一根棍子。他们俩一个紧握,一个手持大棒,看上去像是威风凛凛的勇士。二楼屋里所有的窗帘都拉上了,房间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哈莱曼镇定地转动着自己的脑袋,贝多芬明白,他是用耳朵在寻找强盗的藏身之处。

哈莱曼忽然扣动了,房间里传出一声惨叫。贝多芬马上点燃灯,只看到地上躺着一个人,双手捂着肚子,鲜血不住地往外流。不远处,保险柜被打开了……

一个小时后,警察赶来了。他们不能理解一个瞎子和一个聋子是怎样把追捕多日的强盗给抓住的。哈莱曼说:“光凭我绝对不行,当然只有我的朋友贝多芬先生也不行,但我们两个人加在一起,就成功了。”贝多芬想了想说:“开始我也不明白,哈莱曼听见动静,首先让我看看二楼是不是亮着灯。在黑暗中,强盗和盲人是平等的,反正谁也看不见。我以为哈莱曼是随便开枪恰巧打中强盗的,可看到强盗倒在座钟前时明白了——他用耳朵观察时发现座钟的声音和往常不一样,便断定强盗一定是在慌乱中紧紧贴住了座钟,准确判断了强盗的位置。”

警长听了,佩服地握住了贝多芬的手:“贝多芬先生,您不仅是优秀的音乐家,还是聪明的推理家,您和您的朋友帮了我们的大忙!”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贝多芬和歌德的故事

全文共 461 字

+ 加入清单

1812 年,德国当时文艺界的两个巨人贝多芬歌德,在风景如画的波希米的浴场帕烈兹相遇。贝多芬是歌德作品的崇拜者,曾说:歌德的诗使我幸福。因此,贝多芬见到了欧德,心情很是激动。他希望能从这位大诗人的智慧中进一步探索他的灵魂,从中吸取灵感与力量。但是,这一次见面使贝多芬大失所望。他们愉快地见面,却怒气冲冲地分手了。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当贝多芬正和歌德热烈叙谈时,皇后、太子和侍臣来到了他们身边。贝多芬对这些皇室贵人,历来非常厌恶,因此当皇太子装出很热情的样子向他脱帽致敬,皇后也跟着亲热地向他点头招呼时,他却把头一昂,似乎什么也没看见一样。但是歌德却不同了,他受宠若惊似的,赶忙抖抖身上的灰尘,整整自己的衣领,把帽子脱下拿在手中,然后迎上前去,向皇后、太子弯腰致敬。

看见歌德这种卑躬屈膝的样子,贝多芬只觉得先前心目中这位诗人的伟大形象顿时土崩瓦解。当那群皇室贵族浩浩荡荡地走过去之后,贝多芬几乎用吵架的声调对歌德说:你不是我想象中《葛兹》、《浮士德》的作者,你是一个可笑的庸人。歌德听后,连耳根都红了。

从此,他俩再没见过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贝多芬命运的故事

全文共 2118 字

+ 加入清单

贝多芬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恺撒。可有谁知道,贝多芬25岁时患耳疾,45岁时失聪。贝多芬的音乐给后人带来了无尽的享受,可他却不能在生前享受到自己创作的作品。

请注意这个天生的音乐家

1770年12月6日,贝多芬诞生在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8岁起就登台演出,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着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

17岁时,贝多芬去拜访音乐大师莫扎特,受到热情接待。莫扎特在听完贝多芬弹了几首钢琴曲子后兴奋地说:"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博得世人的称赞!"莫扎特还答应给贝多芬上课。可惜此后两个月,贝多芬母亲突然去世。对此,贝多芬父亲意志消沉,终日酗酒,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次回到原来的歌剧院当钢琴师。

19岁那年,法国大路程爆发,贝多芬满怀激情地写了《谁是自由人》的合唱曲来表达他对自由与民主的渴望。后来,贝多芬通过人介绍,认识了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很欣赏贝多芬的才华,收他为音乐仆役。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兴钢琴奏迷住了维也纳人,其音乐旋律时而如细水潺流,时而如惊涛骇浪,时而如鸟语鸡鸣,时而如暴风骤雨。有人曾评论贝多芬的即兴曲"充满了生命和美妙"。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30岁时,贝多芬爱上了一个伯爵小姐朱丽叶。琪查尔迪,但她父亲嫌贝多芬出身低贱,硬是把女儿许配给一个伯爵。这给了贝多芬极大的精神刺激,据说他的名曲《致爱丽丝》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

失恋固然令他伤心,但更令他伤心的是他的耳朵开始发聋。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 。。。要是干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最可怕的遭遇!"贝多芬曾竭力治疗,却无济于事,他搬到维也那乡下去疗养了两年。结果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了,就连窗口对面的教堂钟声都听不到了。

绝望中,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人世,他坚信只有音乐才能拯救他。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容它毁掉我!"贝多芬立志要在余生中从事音乐创作。从此,维也那的官廷乐会少了一位出色的钢琴弹奏家,但世界乐坛却诞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贝多芬从32岁起开始音乐创作,在近两年的彷徨与探索后,他终于创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音调跌宕起伏,时而沉静凝思,时而愤慨咆哮,令人情绪激愤。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本来是想献给拿破仑的,但他听到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称帝的消息时,怒不可遏,愤而涂去原来的献词,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作。

贝多芬只有一个

1809年10月,法军占领维也那,趋炎附势的奥地利贵族们争向占领者们献媚,其中也包括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强迫贝多芬为法军军官弹奏钢琴听,这使贝多芬忍无可忍,他操起一只凳子向公爵扔去,并在当晚离开了伯爵家。行前留下一张纸条,上书:"公爵,您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所造成;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却是由于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另一次,当贝多芬与歌德一同散步时,迎面撞见了皇后,太子和一群贵族们。面对他们,歌德立刻让路,而贝多芬则坦然地说:"让路的应是他们,而不是我们!"但歌德还是摘下礼帽,躬身立在路旁,而贝多芬则背着双手,阔步向前。结果太子认出是贝多芬,连忙脱下礼帽向他致意,其侍从们也毕恭毕敬地分列两边,目送贝多芬挺胸而过。那次,贝多芬真正感到了做人的尊严。

贝多芬54岁时,创造出《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他前后用了六年时间来创作、修改这部曲子。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曲》首次在维也那卡德剧院演奏。贝多芬亲自指挥演奏,他既不看眼前的乐谱,也听不见丝毫的琴声。他全凭自己的记忆来指挥这场演奏。结果听众们兴奋若狂,不时爆发出热烈的喝采声,鼓掌次数多达五次!而皇族成员出场也不过鼓掌三次。

贝多芬自励人格的心理分析

从心理学上讲,贝多芬之所以会在极度困苦的状况下,一再创作出辉煌无比的音乐篇章,这与他的自励人格有极大关系。自励人格的突出特点是能很快将生活中的压力转化为自我励志的动力,并在不断的奋斗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自励人格的人还很善于升华个人的精神痛苦,他们会把每一次生活挫折都当成个人成长的契机,从而磨练个人的意志。

贝多芬的可贵在于他每每生活失意时,都会在音乐创作中寻求内心的平衡。例如,贝多芬因失恋而谱写出《致爱丽丝》,因向往自由而谱写出《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因失聪而谱写出《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他的音乐创作都饱含对人生的深刻感受,又充满了激情。他最大的名言是"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用一生的努力去向世人证明他有这个能力!

贝多芬的可贵还在于他永远傲视达官显贵,不因自己出身卑贱就去刻意巴结他们。他在音乐创作当中也突出体现出他的傲骨,他谱写的旋律可比惊涛骇浪,可如气壮山河,充满了个性特征。

一个失聪之人,却能写出人类最动听,最振奋的音乐篇章,这是贝多芬自励人格的不朽传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贝多芬刻苦练琴的故事

全文共 1455 字

+ 加入清单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是欧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贝多芬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离不开他的刻苦练习。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贝多芬刻苦练琴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贝多芬刻苦练琴的故事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是欧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1770年出生在德国的波恩,在贝多芬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在贝多芬才4岁的时候,父亲便把一堆的曲谱放在贝多芬面前让他弹奏,有时候贝多芬把小手都练肿了还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钟声都已经敲了12下了,贝多芬还在练习,他必须等到父亲回来检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觉,母亲看着眼睛眯成一条缝的贝多芬,垂怜的对他说:“孩子,都12点了,先去睡觉吧。”

“不行,爸爸等会回来看见我没有练琴,会打我的。”

妈妈对这个酒徒的丈夫也没有办法,只好抱着贝多芬在琴边流泪,很快,贝多芬在母亲的怀抱睡着了,妈妈便把他抱上了床。

当钟声再次敲响的时候,贝多芬的酒徒父亲回来了,“那个小兔崽子呢,怎么不练琴了?”

“你不看看都几点了,还让孩子练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罢休啊?”

“对,你说的对”贝多芬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来到贝多芬床边,把贝多芬提了起来,母亲怎么拦也拦不住。

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边弹,一边闭着眼睛,尽管如此,贝多芬的琴声还是十分流畅自然。

“行,这还有点莫扎特的样子。”父亲在一边高兴的说。

一晃几年过去了,贝多芬从4岁长到了8岁,经过4年的刻苦练习,他的钢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的酒徒父亲也感到满意,于是便让他在音乐院举行了一次独奏音乐会,这次演出非常成功,父亲享受到了儿子成功的喜悦。

贝多芬的故事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贝多芬耳聋背后的故事

全文共 1531 字

+ 加入清单

耳聋的痛苦

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听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贝多芬在27岁时就患上了耳疾,30岁以后,他的耳病更加严重,由此他变得孤僻,痛苦之极,每天都在忧郁中度过。贝多芬一度绝望地想到了死。

但是,对贝多芬来说用死去解脱耳聋的痛苦显得太软弱无能了,鼓励他能坚强活下去的,是他心灵中要创作出更美更好的音乐献给全人类的强烈愿望。他发出了自己人生的最强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休想让我屈服!”虽然贝多芬勇敢面对了耳聋这一痛苦现实,但是他创作的“英雄”《第三交响曲》、歌剧《费德里奥》以及钢琴奏鸣曲《暴风雨》,却充分表达了他那最悲痛的心境。

贝多芬45岁以后,耳朵完全丧失了听力,任何助听器都无济于事了。从那以后,他只能用笔记本来和别人交谈,无论他走在哪里,他总是默默地把笔记本递到别人面前,如果别人想要和他谈话,就把谈话的内容简要地写在笔记本上。

随着耳聋的恶化,贝多芬往日那非凡的钢琴演奏技巧,已大不如前了。可是他对自己精心创作的作品,还是想抱有解释的权利,他要求自己指挥管弦乐队来倾心发挥乐队所能达到他所需要的演奏效果,他的指挥姿势独特,以至演奏乐师们要特别留意他的拍点。贝多芬脸上的表情,充满了对自己所创作音乐的自信,他从不放过诠释每一小节的机会。

贝多芬把全部精神都投入到他的音乐活动之中,然而,事与愿违,在指挥演奏中由于听觉受限常常会发生混乱的场面。

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是贝多芬在指挥着名的《第九交响乐》时所发生的一件事。

《第九交响乐》初演时,他跟实际担任指挥的温劳夫并肩站着,偶尔做指挥动作,他面前的谱架上放着总谱,看上去好像他随着乐曲的进行来阅读谱子。而实际上,他是在随着弦乐器的弓法来猜测乐曲的进度的,他什么也听不见。待到他指挥的时候,就像中了魔一样,一会儿高举双手,一会儿俯身,好像独自一人演奏所有的乐器,也好像一人充当合唱团的全体歌手。他的指挥形象显得有点神经质和滑稽,但大家都了解贝多芬的性格,知道他完全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之中。因此,无论是乐师还是合唱团的歌手甚至听众,都为他的这种行为所感动,没有一个人觉得好笑。当然,乐队的全体人员仍然按照温劳夫的指挥来演奏。当每一乐章演奏结束时,站在温劳夫旁边的贝多芬,都会由于过度的兴奋和激动而忽视听众雷鸣般的掌声,仍然忘我地背对观众呆站在那儿,旁人不得不一再提醒他向观众致谢。

当《第九交响曲》的末乐章“欢乐颂”合唱完毕后,整个剧场都欢腾起来,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当听众第五次鼓掌喝彩时,维持秩序的警察则大喊安静。因为按照规定,皇族成员出场时用三次鼓掌礼,而演员与歌唱家出场只用鼓掌一次即可。然而,观众竟向贝多芬鼓了五次掌。可是,贝多芬由于面向乐队,竟然对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一无所知,呆然的背对观众站着。站在前排目睹这一情景的一位女低音独唱演员急忙拉着他的手,转动他的肩膀,让他面对热情的听众,贝多芬赶忙惊讶地向听众敬礼,以示感谢。

《第九交响曲》的初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然而,贝多芬的纯收入与听众狂热的激动情绪恰恰形成反比。他只得到非常少的钱额,入不敷出。贝多芬非常失望,变得愤世嫉俗。他只有在激情洋溢地创作中寻求着安慰。

贝多芬一直希望自己的耳朵能复聪,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断断续续地说:“到了天堂,我就能听得见了。”闻者无不潸然泪下。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丰子恺

警世箴言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

那些立身扬名出类拔萃的,他们凭借的力量是德行,而这也正是我的力量。

痛苦能够毁灭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创造就需苦难,苦难是上帝的礼物。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一语识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贝多芬弹钢琴的故事

全文共 597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 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间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交谈。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么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子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连忙说:‘哥哥,你别难过,我只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子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弹起盲姑娘刚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象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处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一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贝多芬作曲的故事

全文共 3080 字

+ 加入清单

完成《第一交响曲》(1795)时,贝多芬25岁,在维也纳作为钢琴家小有名气。为了进入上流社会,他要花很多钱购买黑丝袜、假发和学习舞蹈,同时汇钱支援在波恩的弟弟们。好在华尔斯坦伯爵、李希诺夫斯基亲王非常赏识他,并给他每周一次到府上公开表演的机会。当然,代价是贝多芬必须接受赞助人的安排,遵守一切繁文缛节,参加各种应酬。

贝多芬关于《第一交响曲》说过:“我改动一些内容,或者毁掉重写,直到我认为满意为止。然后我又在脑子里反复加工、锤炼,展得开,收得拢,提得起,放得下。我对所要表达的一切了如指掌,因此决不会偏离基本思想。它在拔高、升华,我听得见它的气息,看得见它整个的面貌,犹如一幅钢铁浇筑的图画耸立在我的脑海中。”

这一时期,贝多芬还留下了一句名言:“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和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1801年6月,贝多芬写信给朋友韦格勒:“三年来我的听觉日益衰退,大概这得归咎于我腹部的疾病,你知道我腹部本来就有病,不过现在更糟糕,因为我老是腹泻,加之身体极度衰弱,这便是最初的病因。弗兰克想用补药滋补一下我的身体,用杏仁油抑制我的耳疾,毫无用处,我的听觉越来越坏,肚子也依然如故,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去年秋天,当时我时常感到绝望。一个愚蠢似驴的庸医劝我洗冷水浴,另一个较高明的医生劝我去多瑙河畔洗温水浴,这倒产生了奇效,我的肚子好多了。只是听觉却一如以往,甚至更糟。

去年冬天,我的身体简直糟透了,腹部剧烈绞痛,完全是旧病复发,就这样一直到大约四个星期前,我去请教费林,因为我想,像我这种病状同样也可以找外科医生诊治一下,而且我一直信赖他。他几乎完全止住了我剧烈的腹泻,还嘱咐我去多到河畔洗温水浴,每次沐浴时需在水里倒一小瓶健身药酒。他没有给我开任何药,直到大约四天前,才给了我一些治胃病的药丸和一种治疗耳疾的药茶,可以说现在感觉好了一些,身体也强壮了不少,只是我的耳朵现在依然日夜不停地嗡嗡作响。实话相告,我是在愁天苦海中度日。两年来,我几乎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能对那些人说我是聋子。倘若从事别的职业也许还凑活,可干我这一行,这种病状就太可怕了。我的那些数目可观的敌人又将会怎么说呢?

为了让你了解我这奇怪的耳聋,我告诉你,在剧院里我必须紧挨乐队坐着才能听清演员的台词,倘若我坐得稍远一点儿,乐器和歌声中的高音我便听不见了。在交谈时有些人竟从未发现我耳朵的毛病,奇哉怪哉,大概是因为我总是心不在焉,别人才会如此。有时我也勉强能听到别人柔声说话,可只能听到声音却听不出字句,然而一旦有人高声喊叫,我简直无法忍受。结果将会如何,唯有老天知道。我时常诅咒造物主和我的生命,普鲁塔克教诲我要顺从天命,但只要我有可能,我就要向我的命运挑战,哪怕在这一生中,我可能成为上帝最不幸的子民。”

在这种情况下,乐观、精致的《第二交响曲》诞生了,却感觉不到作曲家丝毫的内心痛苦!

紧接着《第二交响曲》,贝多芬创作了《第三交响曲》,被广泛认为是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标志性作品。

据贝多芬的秘书费迪南·里斯记述,《第三交响曲》原题献给“波拿巴”(即拿破仑),贝多芬将其与古罗马的执政官相提并论,作曲家的名字仅标注在手抄本页脚以示崇敬。当贝多芬听秘书说拿破仑称帝后,怒不可遏,将抄好的乐谱撕成两半,扔到地板上,重新抄写后,标题改为了“英雄交响曲”。也有说法称,直到1806年,出版社才将乐谱标题改为“英雄交响曲,以纪念一位伟人”。

没有《第三交响曲》的英雄胜利,就没有《第四交响曲》的纯真诙谐,没有《第四交响曲》也不会有《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

1806年夏天,贝多芬仅用了一个月就完成了《第四交响曲》,随后他受邀来到李希诺夫斯基亲王位于格莱茨的庄园,当亲王请他为当地法军驻军献艺时,贝多芬气得举起了椅子,随后愤然回到了维也纳。

这一时期,贝多芬与俄国公使拉祖莫夫斯基越来越熟,是他府上的贵客,每有新作品都会来试奏,大家均对作曲家毕恭毕敬,百依百顺。

《第五交响曲》长期以来被视为贝多芬最鼓舞人心最具象征意义的作品,无论是“命运在敲门”的说法,还是“命运”这个标题,都为后人打开了一扇定义贝多芬音乐的大门。然而,这都与贝多芬无关,且作曲家对此没有任何回答的兴趣。

这首作品从《第三交响曲》完成时启动,一直写到《第四交响曲》,与《第六交响曲》交叉完成,同场首演(1808年12月22日)。

二战时,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因为按照罗马数字排行第“V”,与英文胜利的第一个字母相同,也被称为胜利交响曲,成为了贝多芬最流行的交响曲。

“田园交响曲并非一幅音乐画面,而是情感的倾诉、乡民乐趣的表现”,贝多芬不仅在草稿上这样写道,而且每个乐章均附有解释性的小标题。

就在这首《第六交响曲》首演后不久,贝多芬收到拿破仑弟弟的聘书,请他担任自己的乐长。维也纳的王公贵族得知消息后极为震惊,他们联合起来以数倍于对方的年薪,奋不顾身地要留下大师,不求任何回报。声明写道:“显而易见,只有尽可能消除一切后顾之忧,一个人才能尽全力从事某一事业;只有排除其他一切事物的干扰,才能产生伟大的崇高的为艺术增辉的作品,因而签名者决定,必须保障贝多芬先生所需,绝不能因他那横溢的才华因生活困窘而受到压抑……”

德国作曲大师瓦格纳曾称贝多芬《第七交响曲》是“舞神祭乐”。

在这部作品完成期间,作曲家与诗人歌德来往频繁,但关系并不亲近。贝多芬给莱比锡的出版商写信说:“歌德身上的宫廷气太重了,已经超出了一位诗人应有的程度。”他们的关系甚至被油画夸张成贝多芬背对着面朝贵族低声下气、脱帽鞠躬的歌德,大步走开。

歌德也在信中描述了贝多芬:“在泰普里茨,我结识了贝多芬。他的才华令我吃惊,只可惜是个极为桀骜不驯的人。他觉得这个世界可憎,诚然并非没有道理,可惜他显然因此既不让别人也不让自己变得愉快些。但我们应该多多原谅他,深深同情他,因为他丧失了听觉。这对他从事音乐固然是一大损失,但与他在社交活动方面的损失相比还要少些。他生性寡言,由于这种缺陷而加倍沉默了。”

紧接着《第七交响曲》,贝多芬完成了《第八交响曲》(1812)。然后他打了两场官司,一场是他对弟弟的未婚妻十分不满,与弟弟争吵无效便回去了,这是一出嘴皮官司;另一场是真官司,要求赞助人之一金斯基亲王去世后的继承人照付或者上涨年薪。倒不是赞助人刻意拖欠薪水,而是各位贵族常常心有余力不足,答应的高额价钱常常兑现不了。

这时,贝多芬声誉处于鼎盛时期,也不缺钱,肖邦、李斯特、瓦格纳、威尔第刚崭露头角。

距离《第八交响曲》完成10年后,维也纳人迎来了新的音乐宠儿罗西尼。贝多芬十分看不上,“罗西尼简直被你们捧上了天!”遂决定在柏林上演自己的新作《庄严弥撒》和《第九交响曲》。这时候奥地利的艺术爱好者和赞助人再次联名请愿:“虽然贝多芬的名字和作品属于全人类,属于任何一个崇尚艺术的国度,然而奥地利有权将其首先作为自己的财富……”

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发生严重失误。据说问题出在第四乐章的声乐部分,歌手此前在排练(仅仅两次)时要求改得容易些,贝多芬一口回绝,女低音翁格尔当面称作曲家是“统治所有嗓子的暴君”,“好吧,我们必须在上帝的名义下继续折磨自己了”。

即使如此——歌手们省略高难的声乐演唱,这部作品还是在三位指挥的领导下引起了轰动。在某一刻,有人说是第二乐章后,女低音翁格尔拉了拉贝多芬的袖子,让一直盯着乐谱打拍子的作曲家转身,看看他听不到的掌声与喝彩。

有记载称,现场观众立刻要求再来一遍,乐队重复演奏了第二乐章,观众发出四次欢呼,当爆发第五次欢呼时,警长在音乐厅大声吼道:“肃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贝多芬的故事5:逸闻趣事

全文共 452 字

+ 加入清单

一次,贝多芬走进一家长馆就餐,刚坐下来就聚精会神地构思他的乐章。他构思完毕以后,高兴地把服务员喊来说:

“算账。多少钱?”

服务员先是一愣,接着扑的一声笑了,说:“先生.您还没有吃东西呢,怎么就要付钱呢!”

1812年,德国文艺界的两位巨人贝多芬和欧德在波希米亚人的浴场相遇。贝多芬是歌德的崇拜者,他曾说:“歌德的诗使我幸福。”现在第一次见面,他希望能从这位大诗人的智慧和诗才中进一步探索他的灵魂,从中吸取人格力量。

正当他们热烈叙谈时,皇后、太子和一群侍臣从他们身边走过。贝多芬从来就对这类人深恶痛绝,因此,当太向他脱帽致敬,皇后也向他点头招呼时,贝多芬却把头一昂,装作什么也没有看见一样。然而歌德就不同了,他赶忙抖抖身上的灰尘,整整衣领,把帽子脱下在手中,迎上前去,向皇后、太子弯腰致敬。

这时,贝多芬只觉得先前心目中这,位诗人的高大形象顿时土崩瓦解。当那辞皇族浩浩荡荡地走过去了以后,贝多芬几乎用吵架的声调对歌德说:“你不是我想像中的《葛兹》《浮士德》的作者,而是一个庸俗的人。”从此,他们再也没有见过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贝多芬晚年失聪的故事

全文共 1013 字

+ 加入清单

贝多芬失聪耳聋是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的事实,但是,你知道贝多芬什么时候失聪的吗?贝多芬的失聪为他的工作带来了哪些困扰吗?现在全方面为你解析贝多芬的充满坎坷而又不平凡的一生,来看看这位音乐大师的人生际遇是如何吧!关于贝多芬什么时候失聪这个问题,很多网友在网上猜测纷纷。有的说他是少年时耳聋的,也有的说他是先天性耳聋,更有人说他是完全没有失聪,其实,贝多芬是在39岁时候就已经听力衰退了,在那一年他患了一场大病,他的关节位已经受到病魔的侵扰,这些因素最终摧毁了他的身体,也夺走了他的听力。

所以贝多芬什么时候失聪你明白了吗?虽然在39岁开始就已经渐渐听力衰退,但是在这之后的一二十年里,他的听力仍然存在,只不过是跟正常人有差别了,作为一个音乐家来说耳朵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器官,失聪后的贝多芬在创作上比常人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是贝多芬以其独有的毅力克服了这些困难,也战胜了自己。现在网上关于贝多芬什么时候失聪的话题仍然是争斗不休,希望答案能为你解开疑惑,虽然贝多芬失聪的年份已经确定了,但是关于这位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中有太多的谜团没有解开,希望大家都有一个理性的态度对待先烈,认真看待他为人类发展作出的贡献。

贝多芬是一个世界级别的音乐家,但是我们都知道他有过一段不堪的岁月,他的命运中有一个很大的伤痕,那就是贝多芬失聪了。听力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是多么重要了,听力对于音乐家就好比是双腿对于田径运动员,就好比是画笔对于画家,失聪之后的音乐家肯定是备受打击的。那么,贝多芬失聪后有没有受到打击呢?他在失聪之后有没有继续和音乐在一起呢?

在贝多芬失聪后,他也曾经有过一段崩溃的岁月,在那段时间,贝多芬不敢和自己的朋友熟人见面,他害怕其他人知道自己失聪的悲剧。但是贝多芬的低落期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作为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他最终还是从音乐当中获得了力量。贝多芬失聪后并没有放弃音乐,他并不愿意听任命运的安排,他并不打算放弃自己的命运。他开始反抗自己的命运。他利用骨传导的方式来聆听音乐,就是利用这样的一种方式,贝多芬继续坚持自己的创作。贝多芬在弹钢琴的时候,总是会在自己的嘴里面放上一块木头,木头和钢琴连接在一起,然后木头可以让贝多芬感知到音乐声。利用这样的一种方式,让贝多芬在失去双耳之后还是创作了很多的知名的乐曲。贝多芬失聪后并没有放弃音乐,相反他用他的坚持给我们后代人创作了很多的知名的乐曲,他的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坚持,什么叫做热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贝多芬的故事

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著名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用这样一段话来形容一个人:“物质生活的窘迫毫无改观。他贫病交加,孤立无援,——但他却是个战胜者:——人类平庸的战胜者,他自己命运的战胜者,他的痛苦的战胜者。”是的,作家口中的“他”就是指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这段话出自于世界名著《名人传》。

《名人传》讲述的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三位名人的一生,其中我最崇敬的伟人是贝多芬。

贝多芬于1770年 12月 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家里贫困交加,展现出音乐才华的他被父亲视为“摇钱树”,父亲不惜打骂,使贝多芬有个不幸的童年。贝多芬长大后更是痛苦万分,可一次又一次的挫败都没能使他屈服,双耳失聪的他同样在生命的57年间完成了100多件作品。

“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止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我想,即使没有人看到、听到贝多芬的努力雨艰辛,但是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正如晚年多获好评,至少受人尊敬的贝多芬成功了。

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这就是贝多芬的童年。今天的我们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有是为什么要假装造作地在一旁“痛苦呻吟”呢?贝多芬的毅力、顽强不惜的斗志、宁死不屈的精神我们永远都无法体会……

就让贝多芬的精神继续在无数文章与音乐史中流传、发扬光大,把他深深烙印在心中。

“用痛苦带来欢乐。”没错!这个人就是音乐巨人——贝多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贝多芬作品背后感人的故事

全文共 3029 字

+ 加入清单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 “乐圣”。今天小编就来分享贝多芬作品背后感人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贝多芬作品背后感人的故事

“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出生于夫拉芒家族,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祖父叫鲁特维克,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他的母亲是一个女佣,一个厨子的女儿。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晚年失聪;他从1796年26岁时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贝多芬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第三“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月光曲》与《命运交响曲》

艰苦童年,爱情失败,疾病缠身,贫困交加,孤独寂寞充斥着贝多芬的一生。但他不屈不挠,敢与命运,与人类社会的不平等作斗争也许正是这些挫折造就了这位影响深远的大师。在悠悠音乐史中,贝多芬是顶天立地的,他不仅是作曲家,也是艺术家、思想家。第九交响曲中的合唱《欢乐颂》,更成为人类团结的颂歌。他成功的做了正常人做不到的事,每次听贝多芬的《英雄》、《命运》交响曲及第九交响曲等名曲,都情不自禁为之动容,随着旋律的起伏而感动震撼不已。

他著名的《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却瞎了。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弹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异常安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从音乐中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月光曲》记录了下来。月光的柔和光明让贝多芬冥想、沉思、安静。贝多芬就是这样灵感丰富,超脱于自然。

他的《命运交响曲》是惊心动魄的。一支《命运交响曲》,诉说的就是一个顽强的生命力,从黑暗悲苦的深渊中走出来,迎向命运不可驱避的威力,而最后奏出的还是人类得胜的凯歌。《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虽然耳聋后的贝多芬曾一度将自己形容为“上帝最可怜的造物”。但他清楚他的意志所在,他对自己的力量有信心。他在笔记薄上写道:“勇敢啊!虽然身体不好,我的天才最终会获胜……二十五岁!不是已经来临了吗?……就在这一年里,整个的人应该显现出来了。”可见,贝多芬就像《命运交响曲》表达的一样,他并没有放弃,他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

英雄交响曲

英雄交响曲中的贝多芬向往着自由、平等、博爱。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贝多芬从学生李斯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怒气冲冲地叫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说着,走向桌子,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一撕为二,扔在地板上,不许别人把它拾起来。过了许多日子,贝多芬的气愤才渐渐平下来,并允许把这部作品公之于世。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 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从此,《第三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看过他画像的人,都不禁从那逆立的乱发,令人震慑的目光推断其性格:孤僻冷峻,愤世嫉俗。而事实上不然。他慈悲,热烈,比任何人都热爱自然,渴望与人交往,热爱世界和人类。整个的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自己,而且为着人类,为着“可怜的人类”!如此热烈、慈悲的胸怀,只为了人类的欢乐、自由与平等!

我们熟知的《欢乐颂》其实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乐章。贝多芬几乎花了大半生的时间来酝酿、来筹划。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渴望。欣赏的人们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乐章的最后,这种气氛被表现到了极致,整部作品在无比光明、无比辉煌的情景下结束。

贝多芬的音乐

人生的不幸遭遇,让贝多芬转而用音乐来表达自己心中复杂的情感,从而创造出多部旷世佳作。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

心是静的,音乐呈现的也就是静的;心是不安的,音乐呈现的也就是不安定的,心是颓废的,音乐呈现的也就是颓废的,心是忧伤的,音乐呈现的也是忧伤的。

贝多芬的音乐让人振奋,贝多芬的精神更让人敬重,坚强不屈、乐观、激进、热爱生活、不拘小节、不受束缚、随性、独立、安静。

贝多芬他那高贵的品格,善忍的德行,升华的灵魂,以及稀世的人生价值亘古永存!贝多芬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去勇攀知识高峰,共创辉煌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贝多芬的故事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乐圣"贝多芬成名后,许多贵族拼命地想结识他。但是贝多芬性格倔强,对那些依仗权势的贵族格外鄙视。

一次,贝多芬应一位亲王的邀请,参加一场音乐会,并将在音乐会上演奏自己的作品。音乐会在亲王的庄园里举行。那天天气十分寒冷,并且下着倾盆大雨。

贝多芬坐在钢琴旁熟练而深情地弹奏起著名的《月光曲》。沉静幽雅的旋律在大厅里回荡,优美的乐曲使人们陶醉,大家停止了谈话,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似乎他们不是在风雨中听演奏,而是沐浴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中。

这时,有一位伯爵旁若无人,忽然说起话来,声音越来越大。贝多芬再也忍受不了这种声音的干扰,他愤怒地停止了演奏,站起来高声说道:"我绝不能为这些蠢猪们演奏!"主办音乐会的亲王不但不干涉制止那位破坏全场气氛的伯爵,却大声训斥贝多芬,以亲王的威势欺压贝多芬。面对这种侮辱,贝多芬怒不可遏,对亲王说:"亲王,你成为亲王,只不过凭借你的出身而已,而我却是靠自己的努力成功的。亲王有成千上万个,而我--贝多芬,却 只有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贝多芬信念的故事

全文共 2317 字

+ 加入清单

贝多芬,他双耳失聪后,不是一味的怨天尤人,而是坚持他的音乐创作,最终创作出了著名的《第九交响曲》,下面是贝多芬信念故事,欢迎阅读。

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家族是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1792年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后人尊称为“乐圣”。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听力衰退,晚年失聪,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等等

童年

贝多芬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歌手。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没有对家庭和气过一点,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但是当小贝多芬只有四岁时,祖父就去世了。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钢琴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不久,一个没什么水平的旅行音乐家法伊弗尔来到这个市镇,被带到贝多芬家里。他和老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个小酒馆里喝酒到半夜,然后回家把小路德维希拖下床开始上课,这一课有时要上到天亮才算完。为了使他看上去像一个神童,父亲谎报了他的年龄,在他八岁时,把他带出去当做六岁的孩子开音乐会。但是天下哪有后天培养出来的神童,尽管费了很多事,老贝多芬始终没有能够把他的儿子造就成另一个年轻的莫扎特。与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练功时间是愉快而安静的,有着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一个被钟爱的姐姐;而贝多芬则不然,虽然他的演奏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却远未象莫扎特那样引起世人的惊叹。

我行我素

贝多芬不愿做一个客厅里的宠儿,他宁愿在自己的住所,能够随己意进进出出、起床、穿衣和吃东西。他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为房间里的琐事瞎忙。有一次,为了空气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户砍掉一块。他总是同房东们发生纠葛,总是不断地搬家。每当他处于创作高潮时,他总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泼到自己头上来使它冷却,直到水浸透到楼下的房间——我们可以想象那房东和其他房客的情绪会怎样!有时他搬家搬得是这样的频繁,以致他甚至不愿操心把钢琴的腿支上,干脆就坐在地板上弹奏它。由于他每次租新房时必须签署一张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时为四个公寓付房租。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他虽然挣了不少钱,可总是没有多少积蓄的原因吧!

失聪

当他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耳朵越来越聋时,他几乎绝望了。人生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比听不见他喜欢听而且靠它生活的甜美声音更不幸的事情吗!起初,只有威格勒医生和斯蒂芬.冯.勃罗伊宁等几个老朋友知道他的不幸。他放弃到各王宫去听他如此喜爱的欢快的音乐会,他怕人们注意到他的耳聋,以为一个听不见声音的音乐家是写不出好作品来的。不!他想起他想写的一切音乐,“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也许对他来说,在耳聋的时候创作音乐并没有别的音乐家那么难。在他看来,音乐不仅是用迷人的声音安排各种主题或音型,它也是表现最深刻的思想的一种语言。

1807年,贝多芬正住在维也纳李希诺夫斯基公爵家中。一天,公爵家里来了一大批客人,他们都是当时拿破仑派驻占领维也纳的法国军官。公爵想请客人们听音乐,就派人去请贝多芬,但未向贝多芬说明情况。贝多芬不明就里,带着自己新写完的《热情奏鸣曲》兴致勃勃地赶来。进客厅一看,竟是一帮占领军,贝多芬当即就拒绝了公爵的要求。公爵恼羞成怒,竟然板起面孔对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贝多芬为李希诺夫斯基的无耻卖国行径愤怒到极点,他不顾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乐谱忿然离去,并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个粉碎。第二天,公爵接到了这样一封信:“公爵!你的地位是凭偶尔出生得来的。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全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还有的是,而我贝多芬却永远只有一个!”

也许实际情形比资料所载的更为暴烈,但贝多芬的朋友们设法把事情掩盖过去。魏格勒资料库中的《魏格勒和布鲁林家族的朋友贝多芬》有1837年12月28日里斯致魏格勒的信,提到:“假如没有奥普斯多夫伯爵等人在场,恐怕免不了发生殴斗,贝多芬已经举起一张椅子准备想里奇诺夫斯基亲王迎头痛击,因为贝多芬躲在房间里拴上门,亲王却把门撞开。幸亏奥普斯多夫挡在他们两人之间。”吵架的起因是贝多芬拒绝里奇诺夫斯基为他召晚宴的几个法国军官演奏。

但贝多芬爱他们;他说过一些话,显示他心里对他们的感激,但这种感激并不授权任何人干涉他的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贝多芬的故事2:贝多芬怒斥歌德的故事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1812 年,德国当时文艺界的两个巨人贝多芬和歌德,在风景如画的波希米的浴场帕烈兹相遇。贝多芬是歌德作品的崇拜者,曾说:“歌德的诗使我幸福。”因此,贝多芬见到了欧德,心情很是激动。他希望能从这位大诗人的智慧中进一步探索他的灵魂,从中吸取灵感与力量。但是,这一次见面使贝多芬大失所望。他们愉快地见面,却怒气冲冲地分手了。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当贝多芬正和歌德热烈叙谈时,皇后、太子和侍臣来到了他们身边。贝多芬对这些皇室贵人,历来非常厌恶,因此当皇太子装出很热情的样子向他脱帽致敬,皇后也跟着亲热地向他点头招呼时,他却把头一昂,似乎什么也没看见一样。但是歌德却不同了,他受宠若惊似的,赶忙抖抖身上的灰尘,整整自己的衣领,把帽子脱下拿在手中,然后迎上前去,向皇后、太子弯腰致敬。

看见歌德这种卑躬屈膝的样子,贝多芬只觉得先前心目中这位诗人的伟大形象顿时土崩瓦解。当那群皇室贵族浩浩荡荡地走过去之后,贝多芬几乎用吵架的声调对歌德说:“你不是我想象中《葛兹》、《浮士德》的作者,你是一个可笑的庸人。”歌德听后,连耳根都红了。

从此,他俩再没见过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