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ld not connect to memcache and try to use file cache now!
贫穷的坚守名人故事 - 开学吧

0

名人励志故事摘抄(热门20篇)

高考写作注重积累,下面是开学吧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考名人事例素材,希望对你语帮助。

浏览

4727

作文

1000

贫穷的坚守名人故事

全文共 1491 字

+ 加入清单

道光十七年(1837年),二十七岁的曾国藩进京会试却名落孙山,只得怏怏返乡。途经金陵时,他在书店无意间发现了一套梦寐以求的《明史》。一问书价,他又喜又忧。喜的是,袋里的银子正好和书价相等;忧的是,买了《明史》便无钱回家。

他双手紧攥着兜里的银子,徘徊良久,最后还是咬咬牙把书买下了。他一边小心地把书一册一册地放进担子,一边悄悄地问书店的伙计:“小兄弟,这里可有当铺?”伙计用手往斜对面一指:“那不是?”曾国藩立即挑起担子,径直向当铺走去。当掉长衫后,他便去码头搭船返湘。让他惊讶不已的是,船钱与当长衫的钱正相吻合。

船行了三天三夜,他读了三天的《明史》,睡了三夜的好觉,中途只吃了船家的几个火烧。当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曾国藩挑着担子走进家门时,家人都以为他遭劫了呢。

道光二十年(1840年),曾国藩当上了翰林院检讨,为大清编纂国史。尽管此时他已官至七品,有俸禄银饷,但是除去借支及日用开销已所剩无几,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一天,道光帝突然造访翰林院,众大臣便立即跪倒一地。道光帝翻了翻眼前的日课,随口一问:“曾国藩,有什么新作啊?”

曾国藩马上跪上前来,大声说:“微臣曾国藩给皇上请安。”

道光帝细细打量跪着的曾国藩,只见他身穿一件补了两大块补丁的旧官服,外相极其寒酸。道光帝脑中突然浮现出乾隆年间,为博得节俭的美名而刻意长年穿旧官服的浙江巡抚的影子,心中十分不悦,便问:“曾国藩哪,你身为翰林七品检讨,不仅要学仪天下,还要威仪天下。你穿得这么破破烂烂,成何体统啊?”

曾国藩吓出一身冷汗,谨小慎微地回答:“皇上恕罪。微臣以为,翰林院检讨应以治学为第一要务。如果抛弃学问只靠仪表服饰来装点门面,微臣就有负皇恩了。更何况微臣也不愿举债而刻意装扮自己。”

买件衣服就要举债,道光帝十分不解,便问:“曾国藩,朕来问你,你现在身为检讨,一年的薪俸除掉日常开销难道就买不起一件新官服吗?”

曾国藩略一思忖,平静地回答:“蒙皇恩授检讨后,微臣当日从国库领取全年俸禄三十三两皇银。微臣还会馆食宿银七十贯,用庶吉士服改裁七品官服费银三十贯,做补服裤靴费银一两三贯。余下的银子除了交给会馆,又为祖上祠堂捐香火银二两,孝敬高堂祖父母六两,孝敬父母四两……请皇上明察。”

一席话,倒把道光帝逗乐了。他笑呵呵地说:“曾国藩哪,这件事就过去了啊。”

这件事是过去了,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一天,翰林院学士赵楫因老父来京看望,便发帖宴请翰林院官员。接到请柬的曾国藩左右为难:不去吧?赵楫是自己的顶头上司,有碍颜面;去吧?身上仅存一百七十枚铜板,度日艰难不说,也没有谁拿铜板去赴宴的。他思来想去,最后还是没去。

第二天一早,曾国藩就受命誊一份“皇考”。而每次交与赵楫审查时,赵都会在上面批两字:“重誊。”一份五千字的“皇考”,曾国藩整整誊了一天才交卷,真是苦不堪言啊。

一月未到,曾国藩又收到詹事府金正毕的请帖。他知道,赵揖的宴席既然没参加,金大人宴请也就不能参加。厚此薄彼,是官员之间相处的大忌。此外,他又担心以后会收到类似请帖,于是提笔写了个告示:“曾国藩出身贫寒,箱内无银,七品小官,俸禄有限。即日始,凡京官应酬之事,概不参加。见谅。”然后,他就把这告示贴到会馆的柱子上。

没过多久,曾国藩就因“办事糊涂,办差敷衍”遭到御史参奏,被道光革去翰林院检讨实缺。也就是说,他既没实际差事,又没俸禄。不仅如此,同事、朋友见了他都躲得远远的,这让曾国藩备受打击。

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曾国藩用毛边纸装订了几个本子,自命名为《过隙影》,决定“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在无缺分、无俸禄、无同乡、无朋友期间,激励自己不断进取,一路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有趣的名人励志故事

全文共 2216 字

+ 加入清单

有趣名人励志故事:李嘉诚

马云在创业初期,曾经参加过一个CEO学习班,班里只有30几个同学。有一次,班上组织他们去香港见李嘉诚,第一次见这样的超级富豪,马云他们都兴奋极了。

马云认为,像李嘉诚这样的大人物应该都很忙,能够出面几分钟,讲几句话就不错了。可是,接下来的见面场景完全颠覆了所有人的想法。马云他们班的同学刚到,李嘉诚已经等在那里,一见面就一一跟他们握手,每一个人都握到。在握手的时候,李嘉诚亲自分发了自己的名片,同时还递过来一个盘子,盘子里是抓阄的号码。这个号是用来决定吃饭和照相时的座次,以免厚此薄彼,让人感到尴尬不舒服。

吃饭的时候,马云幸运地和李嘉诚分到了一桌,但没想到,李嘉诚吃了一会儿,说了声抱歉又到了另外一桌。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李嘉诚四个桌子轮流坐,几乎都是15分钟。吃完饭后,李嘉诚并没有先走,又一一和大家握手,还专门跑到墙角站着的一个服务员那儿,和他握手,说了声“辛苦了”。

在参观的环节中,马云和他的同学纷纷要求李嘉诚讲演一番,但李嘉诚说没有准备,最后拗不过大家的要求,他只讲了一句话,这句话只有八个字:“创造自我,追求无我。”他用普通话讲完后又用广东话讲了一遍,发现在场的还有老外,就让人用英语再讲一遍。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这句话的内涵,马云悄悄地问李嘉诚身边的工作人员,能不能找到有关这方面演讲的一本书,结果,在临走上车的时候,那位工作人员气喘吁吁地跑过来递给马云需要的那本书,说是他们的董事长费了好大的劲才找到的。

是啊,当你把自己越做越强大,超越别人的时候,就容易自我膨胀,给别人压力,让别人不舒服。这个时候,你要让自己化解在芸芸众生中,回归于平淡平易,才能使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你的真诚,愿意和你交往。这,大概就是李嘉诚做人处世的“无我”智慧吧。

有趣的名人励志故事:不为名利惑,入戏三分痴

元末明初戏曲家高明,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祖父高天锡、伯父高彦都是诗人,受家庭环境熏陶,青年时的高明才华横溢,已声名远播。

高明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又跋山涉水前去著名理学家黄溍那里苦修学业。高明不仅通天文晓地理,诗文俱佳,而且痴迷于戏曲创作。公元1345年,高中进士的高明,不得不收起对戏曲的热爱,收起行囊奔赴处州任职。

公务虽然琐碎,但高明总要忙里偷闲,走街串巷收集民谣民调,尽兴时便写上几首,哼唱出来自娱自乐。好日子没过几天,公元1348年,一个叫方国珍的在浙东起义反元,高明被朝廷任命为浙东阃幕都事,前去协调各种事务。高明再次背起行囊,赴杭州任职。

颠沛流离之苦尚能忍受,但无法专心于戏曲创作,让高明很苦恼。到任之后,因为工作并不顺心,高明毫不犹豫地炒掉工作,回家专心搞创作。

初时写作并不顺利,多年混迹于官场之中,早已脱离生活。于是,高明再次背起行囊游走四方,深入民间收集素材。

当时地方小戏台,经常上演宋代遗传下来的一部戏《赵贞女蔡二郎》,故事讲述了名叫蔡二郎的秀才,上京赶考高中状元,面对荣华富贵,抛弃双亲及妻子,最后落得骂名。

每次观看演出,随着故事情节,总会引起观众唏嘘感叹,甚至痛骂负心之人。

这种现象深深触动了高明,他决定写一部戏,以皆大欢喜为结局,让看戏的观众不再悲愤,为社会注入一些正能量。于是,《琵琶记》的雏形渐渐在脑海里构思出来,高明在开篇写下了“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今来古往,其间故事几多般……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共妻贤。正是:骅骝方独步,万马敢争先。”

就在高明信心满满地写作时,公元1356年,朝廷任命高明为福建省都事,这是许多官员觊觎的肥差,可高明却不以为意,推辞不掉只好上任,谁知路过宁波时,曾经反元而又受招抚的方国珍,极力聘请高明到他府中任职并许以高薪。

面对名与利的诱惑,高明突然间悟出,继续混迹于官场,终将会远离自己的梦想,而《琵琶记》的创作也将遥遥无期。于是,高明果断辞掉朝廷和方国珍的高薪聘请,就在宁波城东的栎社村隐居下来,闭门谢客,开始撰写构思已久的《琵琶记》。

放弃名利的高明,痴迷地进入戏曲创作之中。“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为了达到动人境界,高明将自己融入到戏曲中,与故事里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喜怒哀乐皆不由己。

“风声月色来亭榭,老泪年来湿几更。”一句唱词,一首曲子,都要经过反复吟唱,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心理活动,高明都是精益求精。在写作时,高明习惯一边写,一边用脚打拍子,而手则敲击桌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楼板竟然被踏穿了,桌子也因为拍打而留下深深的凹痕。

呕心沥血数年,一部《琵琶记》终于面世了。《琵琶记》一共写了四十二出,从汉代书生蔡伯喈新婚写起,再到赴京赶考,随后发生的故事层层递进,而高明也将人物赋予新的面目,不再是背信弃义之人,而是努力挣扎做到全忠全孝的形象。

《琵琶记》问世后,迅速在民间引起轰动,有人甚至把书进献给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读后给予了很高评价:“五经四书,布帛粟菽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味,富贵家不可无。”不仅如此,明太祖还几次聘请高明出来做官,结果高明“佯狂不出”,于是“高皇不复强。”

“阖关谢客,极力苦心,歌咏则口吐涎沫。”这是高明写作《琵琶记》的真实写照,也正是秉承着严谨的写作态度,一部《琵琶记》不仅成为经典名著,高明也被称为“南戏之祖”。

高明是睿智的,辞官隐居著书;高明是执著的,写出传世之作。不为名利惑,入戏三分痴。世人不会记得高明的官衔,但会记得他的《琵琶记》。光阴如水漫过尘世喧嚣,唯有《琵琶记》代代传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名人谈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244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今年八十七岁了,从七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八十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

(1)精其选。

(2)解其言。

(3)知其意。

(4)明其理。

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真是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所谓翻阅,是说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就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字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听说在中国初有报纸的时候,有些人捧着报纸,就像念五经四书一样,一字一字地高声朗诵。照这个办法,一天的报纸,念一天也念不完。大多数的书,其实就像报纸上的新闻一样,有些可能轰动一时,但是昙花一现,不久就过去了。所以,书虽多,真正值得精读的并不多。下面所说的就指值得精读的书而言。

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必发愁。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对于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从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书,都是经过历来群众的推荐,经过时间的选择,流传了下来。我们看见古代流传下来的书,大部分都是有价值的,我们心里觉得奇怪,怎么古人写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他们所作的东西,也有许多没有价值的,不过这些没有价值的东西,没有为历代群众所推荐,在时间的考验上,落了选,被刷下去了。现在我们所称谓“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还要有些被刷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我们只能看现在的榜。

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须要精读的书。这就是要一本一本地读,所以在一个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在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就中国的汉语笼统地说,有现代汉语,有古代汉语,古代汉语统称为古文。详细地说,古文之中又有时代的不同,有先秦的古文,有两汉的古文,有魏晋的古文,有唐宋的古文。中国汉族的古书,都是用这些不同的古文写的。这些古文,都是用一般汉字写的,但是仅只认识汉字还不行。我们看不懂古人用古文写的书。这叫语言文字关。攻不破这道关,就看不见这道关里边是什么情况,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好在关外指手划脚,那是不行的。我所说的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这一道语言文字关。当然要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这是当然的事,这里就不多谈了。

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比写那部书的人的话少,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简单一些,不能像他所要说的话那样罗嗦。这个缺点倒有办法可以克服。只要他不怕罗嗦就可以了。好在笔墨纸张都很便宜,文章写得罗嗦一点无非是多费一点笔墨纸张,那也不是了不起的事。可是言不尽意那种困难,就没有法子克服了。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比如一个人说,他牙痛。牙是一个概念,痛是一个概念,牙痛又是一个概念。其实他不仅止于牙痛而已。那个痛,有一种特别的痛法,有一定的大小范围,有一定的深度。这都是很复杂的情况,不是仅仅牙痛两个字所能说清楚的,无论怎样罗嗦他也说不出来的,言不尽意的困难就在于此。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书的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但有些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仅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死读书的人就是书呆子。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可再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的人的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的主观上的反映。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仅至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可能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好像我用我自己的腿走路,只要我心里一想走,腿就自然而然地走了。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活学活用,把书读活了。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从前有人说过:“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观的道理,自己有了意,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这就是“六经注我”。不明白那些客观的道理,甚而至于没有得古人所有的意,而只在语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经”。只有达到“六经注我”的程度,才能真正地“我注六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英国小诊所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2523 字

+ 加入清单

现年四十岁的外科医生皮尔斯·科恩曾经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的妻子维娜是一名科技工程师,儿子格雷聪明活泼,从小就是运动爱好者。2006年的一天,皮尔斯教九岁的格雷滑雪,由于保护措施不到位,格雷被滑雪杖绊倒和刺中,不仅左眼失明,而且右腿也被截肢。维娜不能原谅粗心大意的丈夫,迅速和皮尔斯离婚,并带着格雷去了加拿大。皮尔斯心灰意冷,他从供职的大医院辞职,回到家乡豪斯小镇开了一家小诊所

一天,皮尔斯在诊所后院发现了一只瘸腿的灰鹅。这是邻居饲养的一群灰鹅中的一只,也许是被车轧断了腿,它被同伴撵了出来。皮尔斯想尽办法帮它养伤,还给它取名格里格。在皮尔斯的精心喂养下,格里格长成了一只漂亮的大灰鹅。只是,由于腿部神经损伤严重,它走起路来一瘸一拐,也因此仍然不被同伴所接纳,皮尔斯只好把它继续养在诊所。

有一天,皮尔斯的一名小病人看到格里格,他兴奋地叫了起来:“哇,好可爱的大鹅。可是医生,它为什么看起来这么生气?你有办法让它高兴起来吗?”皮尔斯答应试试看。

这天,皮尔斯出诊回来,就一头钻进书房,设计了一套图纸:他要给格里格装上“义肢”——在皮尔斯看来,只有让格里格恢复到从前的生活状态,它才不再暴躁忧郁。

过了半个月,装上新蹼的格里格被皮尔斯送回到鹅群,谁知现在虽然大家不欺负它了,可是谁也不敢靠近它,因为格里格的金属右脚闪着寒光,让它看起来还是与怪物无异。皮尔斯又把格里格抱回家,他从邻居的鹅棚里捡回一堆羽毛,又用橡胶、胶水、油画棒在假肢上修剪涂抹,花了好几天功夫,总算伪装出一只像模像样的鹅掌。这下格里格看起来好像也神气了许多。不多久,它就趾高气扬地回到了原来的窝——这次它没有再被啄出来。半个月后,皮尔斯无不欣慰地看到:虽然格里格腿上那些粘上和画上去的假毛已经掉光,露出了金属本色,但它的伙伴们已经不在意这些,格里格终于成功地融入到原先的生活中了。

皮尔斯在和格雷视频时,把这件事告诉了儿子。坐在轮椅上的格雷打了个响指:“爸爸太棒了!你干脆就开个动物诊所吧!我的腿已经无法挽回,但你可以让它们得到更多!”

原来的诊所本来就没有什么生意,皮尔斯卖掉他在伦敦的大宅和汽车,又跑去考了一个兽医资格证,真的把动物诊所开起来了。皮尔斯还为诊所取了新的名字:“格雷动物诊所”。别说,自从改成兽医院,皮尔斯的生意红火了百倍。

只不过,还不到一年时间,皮尔斯就厌倦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他从千篇一律地为猫咪们治疗耳螨和给狗狗做绝育的手术中再也找不到任何乐趣。一天,他刚给一只吃撑了的松鼠做完常规治疗,突然听到窗外传来一阵嘎嘎的鹅叫声。格里格正神气地在诊所旁边昂首阔步,与众不同的金属右脚让它威风凛凛,俨然有王者之风。

这天的皮尔斯一扫往日的颓丧,他兴奋地对自己说:看我都做了些什么?我替一只鹅找回了尊严!灵光闪现的皮尔斯在网上发布了一篇博客,声称找到了今后职业的方向——他要开一间全世界最好的动物诊所,不但替那些有缺陷的动物疗伤,还要照顾它们的心灵。

大象也是“人”

从这以后,皮尔斯一改从前的行医手法。他原本就是个发明天才,现在,皮尔斯的业余爱好终于派上用场,他开始包办有关动物的一切。首先,在他的两层楼的小诊所内安装了世界上第一部专供动物乘坐的电梯,动物们伸出爪子或者蹄按一下开关就可以躺在托盘里享受自动升降;然后他还亲自设计打造了专门为啮齿类动物,也就是兔子和宠物鼠们享用的五星级豪华总统套房,从淋浴装置到自动喂食、添水设备应有尽有;更天才的发明是录制给奶牛们欣赏的“好莱坞大片”:一望无际的青青草原上,一头健美的公牛没完没了地走来走去,这张CD赢得了周围小镇上的牧场主和奶牛们的热烈欢迎……

皮尔斯的天才创意接二连三地喷涌出来,儿子格雷则把皮尔斯的创举一项一项记录在自己的社交网站,他为父亲了不起的成就感到骄傲。而对皮尔斯来说,没有什么比格雷的肯定更让他欣慰的了。

格雷的社交网站和附近居民的口碑令皮尔斯声名大噪。不久后,就连利物浦动物园的工作人员都慕名来访:原来,动物园的大明星、44岁的老象努瓦最近不知道得了一种什么怪病,每天都焦躁地在大象馆里走来走去,偶尔还发狂地把头往墙上撞,眼看着就要衰竭了。动物园的医疗小组束手无策,只好请皮尔斯上门。

皮尔斯欣然接受了邀约,他走进努瓦的“宿舍”,围着正发着脾气嘶吼的家伙转了一圈。猛然间,皮尔斯发现努瓦的小眼睛里含满了泪水。皮尔斯给麻醉后的努瓦做了一番眼部的详细检查,最后得出一个让园方哭笑不得的结论:努瓦年纪太大,得了老花眼,需要佩戴眼镜了。

分管大象馆的副园长一听就提出了反对意见:“大象又不是人,怎么能戴眼镜?再说了,就算今后努瓦不再表演节目,可你怎么能保证眼镜好好架在它的长鼻子上?”皮尔斯胸有成竹地说:“不,大象也是‘人’,它也有人一样的需求,我会给它配一副无需取出的隐形眼镜。”

三天后,皮尔斯拿着用特殊树脂材料做好的隐形老花眼镜来到动物园,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花了整整一个小时给努瓦戴了进去。从麻醉中清醒过来的努瓦四处张望,然后昂起头伸出长鼻愉快地奔向了墙角,那里有饲养员给它留的大串香蕉,它吃得欢天喜地。

帮努瓦治好眼睛之后,格雷诊所客似云来,皮尔斯连连接了好几单大生意,这当中包括给英国皇家赛马会的一匹赛马“有求必应”做后蹄增高术、帮助印度电信大亨蒙蒂夫豢养的一只受伤的金雕换电子翅膀。2009年3月,皮尔斯还专门在伦敦孤儿院为孩子们修建了一个“天使之家”,那些经过皮尔斯的收治重新建立信心的流浪猫狗成为了孩子们的新朋友。

“动物关怀风”

2010年5月,英国自然保护协会将皮尔斯吸收为荣誉会员,以表彰他为动物所做的贡献。入会第一个月,干劲十足的皮尔斯就提出了他的一个天才设想:为过街蟾蜍修一条公路。

原来,每到春天,泰晤士河畔的英国蟾蜍都会急匆匆从森林里潮水般涌出,前往高速公路另一侧的池塘,它们肩负着一个神圣而又销魂的使命:在池塘里传宗接代。然而不幸的是,它们中的近半数在横穿公路时常常被汽车碾轧而死于非命。为了拯救可怜的蟾蜍,皮尔斯建议在公路下面,投资修建蟾蜍专用的“生育隧道”。经过预算,这条隧道需耗资200万英镑,大约是协会整整一年的慈善收入。为了取得大家的支持,皮尔斯作了一次声情并茂的演讲,并带了一大群动物朋友上街募捐。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励志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260 字

+ 加入清单

法拉第在电化学方面有杰出贡献,得到欧美各国赠给他的荣誉头衔达九十四个,各国帝王还纷纷颁发奖金给他,真可谓"上马金,下马银"。然而法拉第却说: "我不能说我不珍重这些荣誉,并且承认它很有价值,不过我从来不为追求这些荣誉而工作。他告诉朋友,在这九十四个荣誉头衔中,只有一个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是他想得而果然得到的,其余全是别人赠送给他的。

每当报童给法拉第送来报纸的时候,法拉第总是站起来道谢。他说: "我永远觉得应该有怜爱这小孩的意思,因为我自己也送过报。"法拉第在七十六岁时逝世,死后留下遗嘱,他的墓前只许立一块最普通的墓碑。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读名人故事作文500字

全文共 483 字

+ 加入清单

上周,我读了《科学家故事100个》,作者关于100名科学家的104个小故事。

对于这本书,我想从几个方面讲。从总体印象来讲,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家们的勤奋,反对者的无情,作者的赞美,以及科学家的生活。

从人物来讲,我最喜欢的莫过于爱迪生。我从他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的事感受到他惜时如金的品质;从他为了发明而不顾身体的事中,我感受到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作者都为之赞叹。

从章节来讲,我感触繁多。从道尔顿研究色盲、色弱,并发现自己是色盲的事中,我感受到了他的认真和细心;从人们把亚里士多德的科学著作捧为信条,反对对信条不敬的人的事中,我感受到了人们的无知和无理。

当读到布鲁诺为真理而被火刑烧死的时候,我的心沸腾了,有一种想把教会的人扔进火坑里的冲动,同时也为布鲁诺的死感到可惜和无奈;当我读到中国的杨振宁得到诺贝尔奖时,我不禁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

联系生活,生活中也有一些这样无私奉献的人。比如说我们的老师,为了我们而燃烧自己。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科学家们的无私奉献、惜时如金和勤奋刻苦的精神,我要学习这些精神,并带动更多的人。

这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书,让我受用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名人成长小故事200字

全文共 857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名人有很多,他们有你哪些成长故事。以下是小编带来名人成长小故事200字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向树道歉的陈景润

陈景润从小就是个勤奋好学的孩子。课本上的知识早已满足不了他的“胃口”了。所以,借书自学成了小景润经常干的事。

一天中午,小景润不紧不慢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他拿着刚从老师那里借来的书边走边看,书上的内容深深吸引了这个数学小粉丝。

陈景润只顾全神贯注地看书,下意识地往家走,脚步却慢慢地偏离了方向。突然,只听见“咚”的一声,他直直地撞到了树上。

陈景润推推眼镜,连着说了好几声“对不起”,可对方毫无动静。再抬头一看,原来是一棵树。他因为看书太入迷,闹出了笑话。

郑板桥巧解对联

清代大书法家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当县令时,十分同情当地百姓的疾苦。他经常乔装改扮,到民间走访,了解民情。

有一年春节期间,郑板桥打算和百姓们一起过节,于是独自在街上闲逛。他看见一户人家的门上贴着一副奇怪的对联,便停下了脚步。

郑板桥盯着对联看了许久,叹了口气,摇着头离开了。大约一个时辰(两个小时)的时间,远处有一个身影缓缓地走来。

郑板桥回来了,只见他肩上扛着一袋大米,手里还拎着一包衣服。郑板桥把东西放在这户人家门口,上前敲了敲门。

开门的是个穷书生,衣着单薄,正饿得发晕。郑板桥赶紧送上东西,书生感动极了,向郑板桥道谢。小朋友,你猜郑板桥怎么知道书生缺米又缺衣的呢?

原来,书生门前的对联中,上联少个“一”,下联少个“十”。两个字的谐音正好是“衣”和“食”,于是郑板桥给他送去了衣服和食物。

卖了奖章换辣椒

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家乡的三味书屋,进入江南水师学堂读书。因为考试成绩优异,学校为了表彰他,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可鲁迅并没有戴着奖章到处炫耀,而是直奔集市,把奖章卖了。用卖奖章的钱,买回了几本心爱的书和一大串红辣椒。

每当读书读困了,他就摘下一个辣椒,放在嘴里猛嚼,直嚼得自己又冒汗又流泪,顿时来了精神,捧起书继续攻读。

凭着这种拼命读书的精神,鲁迅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民族魂”。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995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 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洗完澡,把浴缸的塞子一拔,水哗哗地流走……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向左旋的,也就是逆时针的!

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他设计了一个碟形容器,里面灌满水,每当拔掉碟底的塞子,碟里的水也总是形成逆时针旋转的漩涡。这证明放洗澡水时漩涡朝左并非偶然,而是一种有规律的现象。

1962年,谢皮罗发表了论文,认为这漩涡与地球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自转的话,拔掉澡盆的塞子,不会产生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谢皮罗认为,北半球的台风都是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断言,如果在南半球则恰好相反,洗澡水将按顺时针形成漩涡;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

谢皮罗的论文发表之后,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论断完全正确。

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联想到地球的自转问题,再联想到台风的方向问题,并做出了合乎逻辑的推理,这正是他目光敏锐、善于思索的体现。

无独有偶,在近百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指出,美国东海岸有一种正蚯蚓,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正蚯蚓,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密卡尔逊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

密卡尔逊的论文,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当时,魏格纳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的起源问题。他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很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是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着《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正说明:他的成功在于从问号中寻求真理。

洗澡水的漩涡和蚯蚓的分布,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 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并不遥远,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外国名人的励志小故事1:第谷·布拉赫

全文共 324 字

+ 加入清单

著名的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1546-1601),是把行星运动详情记录下来的第一位天文学家。他发现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1571-1630)是个人才,便约他共同观测、研究。学生学得了老师的一身真本领,对天文研究有很高的造诣。后来有人挑拨他和老师的关系,开普勒相信谗言,愤而出走了。

布拉赫心中十分难过,但他并没有迁怒于学生,而是胸怀坦荡,不记旧怨。当他快要辞世时,将开普勒唤至床前,把珍藏多年的观测研究的大量稀世资料,悉数交给了开普勒,嘱开普勒完成其未竟之业。开普勒为老师的高尚品德所感动,在视力极差的艰难条件下,在布拉赫大量观测所得数据的基础上,经长期观测,计算,归纳,证明,发现了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被誉为"天空立法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雷锋名人小故事2:雷锋背残疾人过河

全文共 1283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次,雷锋和战友执行森林防火巡查任务,在一个深山里,有一个小山村,一条小河从村中间穿过,以前这条河上有一座木桥,可不久前被河上游漂下来的木头给撞跨了。村民就只好从水里的石头上过河。

雷锋和他的战友经过这条河时,看到河上没有桥,有只好从水里的石头上过河。雷锋正在过河的时候,河边来了一个人,一个残疾人,从地上爬过来的。

雷锋的战友看到这个人都捂着鼻子,赶紧走开。因为这个人一身猪粪狗屎,披头散发。

那个残疾人在河边停下来,嘴里喊:“解放军同志们,帮帮我,我要过河!”

其他的战友都躲,这人太脏了,只有雷锋不躲,他一把将残疾人背过河,还专门等这个人办事完,又帮忙把他背回来。

战友们都对雷锋同志竖起大拇指,说:“雷锋同志真是好样的!” 雷锋名人故事3:苦练投手榴弹

1960年1月8日,雷锋和新战士们一起,乘火车来到营口车站。这时,月台上锣鼓喧天,口号阵阵。新战士一走下火车,团首长和老战士们就立刻迎上来,热情握手,问寒问暖,争抢背包……

雷锋被编入运输连手工艺新兵排,不久军事训练便开始了。

雷锋所在班的班长是个扎实、苦干的战士。他看雷锋个子小,力气不足,担心他的训练成绩。在开班务会议的时候,他提醒雷锋说:"小雷呀,咱们革命战士最讲互相帮助,你有什么困难可得吱声,别闷着。"雷锋高兴地回答:"放心吧,班长,我什么困难也不怕。"

真叫班长猜着了。练习投手榴弹,人家膀大腰园的新战士只要抓起教练弹,跑上几步,一撤手,教练弹就像燕子似的,打着旋儿飞得老远老远。可是,教练弹抓在雷锋手里,就有点沉重了。几天来,他费尽了力气,投一次,不及格,再投一次,还是不及格。班长再三向他传授动作要领,他左体会,右琢磨,整整练了一上午,胳膊甩得生疼,还是个不及格。

中午,他回到宿舍,心里十分不安。屋子里并不热,他额头上还是腾腾直冒汗。他想:一个人不及格,就影响全班的成绩,当一名国防战士,连个手榴弹都投不好,像话吗?他决定加倍苦练,把一切休息时间都搭上,达不到标准,决不罢休!他一个投来投去,一连投了几天,结果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越投越近了。这可真叫雷锋急得觉也睡不好,饭也吃不香。

从班长的传授中,在大家的帮助下,他懂得投弹投得远,全凭臂力。因此,他投一会儿手榴弹,就练一会儿单杠。手握铁杠,刺骨冰凉。管它呢,他咬咬牙,练!练!练!,直到双手磨得再也抓不住杠子了,这才抄起手来暖一暖。他的衬衣被汗水浸透了,北风吹来,寒意沁入骨髓,他都不在乎。

实弹投掷的时候,新战士们集合在靶场上,按照命令,一个接着一个,掀开手榴弹盖,投进假设的敌人碉堡。

"雷锋就位!"指导员发出命令了。

雷锋的心呀忍不住"咚咚"乱跳。最了解新战士的心情,急忙跑过来叮嘱说“可别慌,沉住气,保准成功!"指导员呢,也投来鼓励的目光,好像说:"小伙子,勇敢些,功夫是不会白练的啊!"

雷锋答应一声,拧开手榴弹盖,把小铁环套在指头上,纵身一跃,跳出了堑壕,冲过一段开阔地,猛力一甩,只听"轰"的一声,手榴弹恰好投进了"敌人"的碉堡,得了个"优秀"。

靶场上所有的人都为他祝贺。他兴奋地咧着嘴笑了。他是多么高兴啊!多少天的苦练,终于得到了满意的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名人小时候故事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北宋欧阳修四岁而孤,其母含辛茹苦,亲自教其识字。因家贫买不起纸,以芦荻划地成书。贫苦的生活令欧阳修磨练出刚强的个性,从不向恶势力低头。

一年,街上来了一个算卦者,鹤发童颜,望之有如神仙。其实那老者是一个退官的读书人,因看破世情,隐于市井,并精研出一套处世哲学,柔能克刚。

他见欧阳修天庭饱满,他日必成大器,但过于刚强,日后仕途恐有挫折。老者有意开导他,便说道:“看你的机灵模样,想必读书不少,能对句吗?”

欧阳修当然不会在乎,老者便道出上联:

齿刚唇柔,刚者不如柔者久,柔能克刚;

欧阳修年纪还小,一时不明老者之意,还以为老者讥笑于他,于是答道:眉先须后,先生何似后生长,后来居上。

老者点头称赞,但不禁心中暗叹。后来欧阳修果然大有作为,但由于数以直谏逆旨,屡遭贬谪,晚年锐气尽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外名人故事读后感700字

全文共 69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在小名堂写作班图书柜上拿了一本书看,书名叫《中外名人故事》。其中有篇文章《发明留声机的爱迪生》深深吸引了我。文章中写道,爱迪生在调试电话时注意到声音的强弱与传话器模板的颤动程度有关,经过多次实验后,便发明了留声机。

爱迪生从生活的实践中发现声音强弱与颤动程度的关系后,便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既然说话能使模板振动,那这种振动也可以发出原来的声音。于是,他产生了发明一种留住声音的机器。在他的努力钻研下,一种会说话的机器——留声机问世了,这在当时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

生活中的一个细节,让爱迪生萌生了发明留声机的想法,从这里可以看出,爱迪生善于观察和思考,从而激发起创作的兴趣,最终发明留声机,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其实,我们生活中用到的许多东西,都是人们仔细观察并刻苦钻研的结果。如鲁班被长满了锋利的齿的一种草割破手指,经过多次试验后发明了锯子;瓦特通过煮饭蒸汽顶开锅盖而发明了蒸汽机;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些发明和发现,都来源于实际生活,这说明知识都藏在万物中,就看我们有没有用心去观察和思考。正是因为他们善于观察和思考,从一些现象总结规律,并想办法如何利用这些规律,才有了这些发明和发现。反过来讲,如果对这些现象熟视无睹,不仔细看,不认真想,不动手做,人类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多发明和发现呢?

爱迪生等人的事例告诉我们,知识的源泉就是生活。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和思考。生活的纷繁差异,自然界的神奇不可思议,还有许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解开。

我觉得,我们要向爱迪生学习。学习他这种对万物充满好奇的心,对事物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怕苦不怕累,不断探寻知识的海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全文共 416 字

+ 加入清单

魏文侯讲诚信

战国时代,魏国的第一个国君叫魏文侯,由于他处处诚信待人,无论当官的还是普通百姓,都敬重他,魏国因此迅速强大起来。

有一次,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定,次日下午到郊外去打猎练兵。到了次日,下朝后举行宴会,魏文侯准备在宴会一结束,就去打猎练兵。可是,宴会快结束的时候,天上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看看快到中午了,雨还是不停,而且越下越大,魏文侯起身对席间的众臣说:“对不起,我要告辞了。赶快准备车马,我要到郊外去打猎练兵,那里已有人在等我了。”众臣一见国君要冒雨出门,都走上来劝阻。这个说:“天下这么大的.雨,怎么能出门呢?”那个说:“去了也无法打猎练兵!”魏文侯看看天色说:“打猎练兵是不成了,可是得告诉一下那位管理山林的人哪!”众臣中有一位自告奋勇的人说:“那好,我马上去告诉。”魏文侯把手一摆说:“慢,要告诉得我自己去。昨天是我亲自跟人家约定的,如今失约,我要亲自跟人家道歉才行。”说完大步跨出门外,顶着大雨往管理山林人的住处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名人有趣的故事

全文共 706 字

+ 加入清单

乔治。费多是着名的法国戏剧家,特别擅长于写滑稽剧,《马克西姆家的姑娘》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可是该剧在首场演出时却不被观众看好,但该剧演出时却深深打动了观众,剧院里的喝彩声此起彼落。费多那天晚上也在看戏,而且也和其他人一样大喊的叫。

“费多,你难道疯了吗?”朋友迷惑不解地问。

“没疯!”费多解释说,“只有这样我才听不见观众谩骂的声音,使自己不会因此而伤心难过。”

大衣

爱因斯坦成名之前,生活拮据,衣着随便。有一位朋友曾劝他说,应该添置一件大衣,否则难以进入社交界。他笑着答道:“我本来就默默无闻,就是穿得再漂亮也没有人会认识。”几年后,成了大科学家的爱因斯坦和从前一样,依然衣着简朴。那个朋友再次提醒他,快去做件像样的大衣,以便与自己的身份相符。他还是笑着回答说:“现在即使穿得更随便些,同样也会有人认识我。”

契约

俄国寓言作家克雷洛夫一生贫困,但却生性乐观。

一次,他与房东签订租房契约,看见上面写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房客因为用火粗心大意,致使房子起火,必须赔偿15000卢布”。

克雷洛夫不但没有异议,而且在“15000”后再加上两个“0”。

“1500000卢布!”房东大为惊喜地喊道。

“先生,不要大惊小怪,”他不动声色地回答说,“我反正赔不起。”

玩笑

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是比较解剖学的奠基人,对古生物学也很有研究。一天,他的学生和他开了一个玩笑。

当时,居维叶正在工作室里忙于实验。突然,门被两只犄角顶了开来。一个怪兽随后冲了进来,张着血盆大口,獠牙又尖又长。居维叶听到声响,抬头看了一眼,又低头做事了。

事后,学生们好奇地问道:“先生,您怎么一点也不害怕?”

“这很简单,因为所有带蹄子的动物都是食草动物。”他笑笑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名人谈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1370 字

+ 加入清单

读书读到57岁了,当然有些经验可谈,希望能提供读者一些参考。

读书的方法大体上要看自己是为了什么目的,有为学习而读书,有为研究而读书,有为创作而读书,有为娱乐而读书。目的不同,方法也就不免有些差异。

为学习而读书,可以说是每一个人的基本要求。一个人自发蒙以采,到学成一种技艺,养成一种人格为止,所受的教育,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学校的课程,大体上都是强迫性的,非读不可。进步的国家要培养健全的国民,一定有周密的国民教育课程,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这是无庸置疑的。

一个人有相对的择业的自由,但所学的课程,一经择定,便必须完成一定的职业教育课程,这是不由自主的。例如我在大学时代学的是医学,则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细菌学以及各种临床或应用医学的教科书,便非读不可,不读你便不能成为医学家。即使学校毕了业,学问也不能毕业,你必须向这方面锲而不舍地追求,然后才能进步,不然你便只好落伍了。我自己因为两耳重听的关系,大学毕业后便中止了医学,故今天不敢自命为医学家,别人也不这样看待我。

为研究而读书,这或许是狭义的读书方式。譬如研究一门特殊学问,或者特殊问题,凡关于那门学问或那个问题的一切书籍和资料,必须尽可能把它们全都搜罗,把它们读到滚瓜烂熟,这样,你对于那个问题便有了充分的把握,你就可以成为该门学问的权威。

在研究上,你自然有充分的自由,但如果你是有责任心的人,你的自由依然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例如我有研究古代史的志趣,为了完成这志趣,我下了一番苦功,把甲骨文字和青铜器上的铭文完全征服了。这些都是进步人士视为落后的东西,一向被人认为是一些吃饱了饭没事做的古董家拿来消磨时日的东西,因此当我在研究这些资料的时候,也曾受过进步人士的非难,指责我为玩物丧志的人。然而我忍受着这些斥责,把我的志趣贯彻了。在今天凡是有志于古代文化研究的人,似乎都沿着我的旧路走。

为研究而读书,我的方法是:

1、直探本源,不受前人的束缚。

2、搜罗一切资料,集腋成裘。

3、对于资料毫不容情、毫不惜力地加以检查,而且必须彻底,绝不放松。这样研究才会有成绩。

我也是搞文艺工作的人,不自量力,差不多一切的文艺形式都尝试过。诗歌、小说、戏剧、评论,我都大胆地写过一些。为了培养写作能力,我曾耽读过古今中外一些名人的作品。这样的读书,自可以说是为创作而读书,但在这儿我有一些体会,我想把它表白出来。

我自己在写作上每每有这样的一种准备的步骤。譬如我要写剧本,我便先把莎士比亚或莫里哀的剧本读它一两本;要写小说,我便先把托尔斯泰或福楼拜的小说读它一两篇。读时也不必全部读完,有时仅仅读几页或几行,便可以得到一些启示,而不可遏止地刺激我写作的兴趣。

别的朋友有没有这种习性,我不知道,但我感觉到这的确是很有效的一种读书方法。

为娱乐而读书,这应该是人人所有的经验。那些在街头巷尾贪读公仔书的朋友们,应该都是这种类型的读书人。的确,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娱乐。文体轻松的书,插图多的书,读熟了自己喜欢的书,版本好、装潢精美的书,研究有素而资料丰富的书……,在工作的闲暇,读起采的确可以使人忘却疲劳而增进生活乐趣。当然,这是应该有限制的。书本种类繁多,质素不一,必须加以选择。滥读一些无病呻吟,而又对身心有害的读物,反而会得不偿失,弄巧反拙。

我拉杂地写了这些,不愿再从这儿总结出教条来,请读者们自己去吸取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名人小时候的励志故事爱因斯坦

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爱因斯坦小时候非常喜欢小提琴,他梦想自己能成为像帕格尼尼那样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爱因斯坦只要一有时间,就会练琴,尽管他很勤奋,也很用心,但却没什么进步。爱因斯坦的父母认为他没有音乐天赋,但为了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一直没有阻止他学琴。

有一天,爱因斯坦去请教一位小提琴老师,老师对他说:“你先演奏一曲让我听听。”爱因斯坦就演奏了他的偶像帕格尼尼的一首曲子,但却漏洞百出。曲子拉完后,老师问爱因斯坦:“孩子,你为什么特别喜欢拉小提琴呢?”

爱因斯坦说:“我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老师又问:“那你快乐吗?”

“我非常快乐。”

老师继续说:“孩子,你非常快乐,这就说明你已经成功了,难道非要成为帕格尼尼才算成功吗?我认为,快乐就是成功。”

爱因斯坦听了老师的话后深有感触,他明白了快乐比当帕格尼尼更重要。后来,爱因斯坦仍然喜欢拉小提琴,虽然他拉得并不算很好,但他却在其中收获了很多快乐。

快乐是世间最容易取得的成功,只有做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善于洞察女性需求名人故事

全文共 704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简单的原则就是了解她的需求,她的需求。这是我在35年的生活中找到的真理,在洗衣房里也同样奏效。”宝洁的首席执行长雷富礼常常用这种幽默的比喻来描述宝洁是一家为了女性需求而创生的企业。

“我们发现女性根本不关心我们的技术,对于产品从哪些设备上生产出来就更加无所谓了。她们希望我们了解她们的需求。”

而今,在美国,购买宝洁产品的消费者大约有80%是女性。因此,雷富礼会每隔一段会到商店里去,听听那些买了宝洁产品的女性顾客的看法。去年,他还说服了一些宝洁管理人士跟在一群法国身后采购化妆品。

雷富礼从宝洁的洗涤产品部门起步,参加过汰渍、Dawn、Ivory Snow和Cheer品牌的工作。洗涤和肥皂产品是宝洁的基石,公司文化也是最保守的。

上世纪70年代以及80年代初期,宝洁的业务很糟糕。它被联合利华?Unilever?抢去了不少生意,员工的士气也很低落。雷富礼对宝洁行动迟缓的官僚做法深感失望,提出辞职,但他的多诺万劝他三思,一周内可以暂时不来上班。这一周,他俩每晚都要见面,喝着啤酒好好聊上一会儿。多诺万提醒他,这么做是在逃避问题,而这些问题无处不在。他提议给雷富礼升职、加薪,并请雷富礼负责改善宝洁的洗衣业务。当时是1984年,接下来的十年当中,宝洁的洗涤子公司发生了雷富礼所说的“不可思议的巨大变革”。

在雷富礼任期内,宝洁大约275名高层管理人员中,女性的比例提高了三分之一,现在是50多人。在宝洁11万员工当中,女性的比例大约是37%。根据公司的安排,这几年女性员工的比例每年都增加一个百分点;每年招收的员工有44%是女性。他说,最好不要轻言什么是女性固有的特点,但我们谈到女性直觉的时候,纯粹都是好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精选名人故事作文集合

全文共 817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都知道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个歇后语吧,可你们知道吕洞宾的故事吗?

相传吕洞宾是山西人,为人善良,刚正不阿。八仙之中,吕洞宾名声最响。因为他行踪不定,经常在人间济世度人,上到达官贵人,下到乞丐娼妓,都有受过他点化的。他在弃官出走之前广施恩惠,将万贯家产散发给贫民,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民间传说他在修炼过程中,巧遇仙人钟离权,拜之为师。修仙成功之后,下山云游四方,为百姓解除疾病,从不要任何报酬。吕洞宾一生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深得百姓敬仰。他飞升后,家乡百姓为他修建了吕公祠,以示纪念。

北宋时,有一年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疟疾流行,有位卖菜的老婆婆,子孙都染上了疟疾。一天,有位道人过来,老婆婆招呼他喝茶,礼数周到,并叹息说:家中子孙都病,先生能否施治呢?道士说:明天早晨等我来。第二天清晨老婆婆便等在那里,道士给他一个纱袋,包着一丸药,说:发病时让他拿着这药,病自然会好。一丸可以治疗百人,超过一百人,便没有效验了。老婆婆照他的话做,子孙病好之后,又拿来治疗邻居,共治好百人之多。超过百人,药便没有效验。老婆婆将纱袋拆开,里边没有药,只有张纸条,写着吕洞宾三个字。

湖北鄂城某镇有一位贫穷的妇女,向来患有风瘫症,每天爬着来到桥上乞讨。一天,遇见一位道士经过,问起她来,贫妇回说:丈夫死了,还有位八十岁的婆婆,每天来这儿讨些钱米供养婆婆。道人听后,便将棕拂尘一头递过去,说:拉着拂尘起身试试看。妇人牵着拂尘,果然站了起来。又说:你且试着跟我走。妇人跟着走了几步,瘫病竟全部消失,恢复了行走能力,忙拜谢说:先生住在哪里?我们可以登门道谢。道士说:我住在某人家的楼上。妇人回到家,婆婆十分惊异。问起缘故,知道遇上好人。第二天,找到那家人楼上,并没有道士,一抬头,见到吕洞宾画像,与昨天碰到的道人一模一样,才知是吕洞宾救治。

吕洞宾类似的故事极多。说法不一,但不论什么版本,都说吕洞宾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好神仙。这就是我们山西的名人——吕洞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经典励志的名人故事:字典是路途的良伴

全文共 1096 字

+ 加入清单

钱钟书,以周岁抓“周”抓到书而取名“钟书”。他也就名副其实,一辈子“钟情于书”,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读字典的特殊爱好更为人们所乐道。许多大部头的字典、辞典、大百科全书,他都逐条逐条地读过,并时常读得开怀大笑。

1935年,钱钟书以留英公费生的最高分数去英国专修英国文学。数十天的海上生活,船在大海的风浪中颠簸,同行的人都苦不堪言,唯有钱钟书怡然自得,手不释卷。一位友人走近一看,原来他捧着一本约翰逊博士的《大字典》在读。钱钟书微笑着说:“字典是路途的良伴……”他的回答使友人大为叹服,对他的这种静心涵养的功夫肃然起敬。后来钱钟书由上海赴湖南兰田任教,随身也只有一本英文字典。钱钟书先生的同学邹文海先生说:“我走近去查究他看的是什么书,方知他翻的是英文字典。‘咦!一本索然寡味的字典,竟可捧在手中一月’,他看到我惊奇之色,正式告诉我说,‘上次去英国时,轮船上唯一以约翰逊博士的字典自随,深得读字典的乐趣,现在已养成习惯’。我说我最厌字典,看书时宁肯望文生义地胡猜,也不愿费时地查字典。他说我不求甚解的态度不能用之于精读,而且旅途中不能做有系统的研究,唯有随翻随玩,遇到生冷的字,可以多记几个字的用法。更可喜者,前人所著字典,常常记载旧时口语,表现旧时的习俗,趣味之深,有不足为外人道者。我那时才知道钟书君博闻强识,积学之深。”可见钱先生治学是很注意方法的,也非常懂得利用性质不同的空暇时间,能充分发掘出研读字典、辞典的乐趣来,既利用了旅途的时间,又减轻了旅途的车船劳顿,还从字典中获得了知识。

在钱钟书的心目中,字典不是查的,是用来读的。钱钟书个人的藏书并不多,有的多数是工具书。但凡他读过的字、辞典,基本都能记住。他记忆力相当好,到了能够背字典的程度。如钱钟书就背过约翰逊博士的《英文词典》。据称,钱钟书在图书馆读书,很少翻阅字典,因为这些词语都在脑海里储藏了。有的英文字典不好记,他就多次读,有人说他读破过几本英文词典。比如一本抽屉版大小的《韦氏大词典》,他竟能读三遍。他有一部上世纪40年代末流行的《简明牛津字典》,在每一页的空白处都密密麻麻写满批注。这种阅读习惯和照相机似的记忆力使他具备广博的知识,成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钱钟书喜读字典,是对知识的渴求与积累,也是毅力和耐心的体现。他之所以能成为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举世瞩目的大学者,可以说是与他对字典有一种特殊的爱好分不开的。他学问的渊博在当代中国可谓首屈一指,被称为“当代第一博学鸿儒”、“文化昆仑”。所以,有外国记者如是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简直把他看做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名人传读后感励志

全文共 697 字

+ 加入清单

音乐家、艺术家、文学家三位巨人。

从1815年开始,贝多芬就只能和别人在纸上交谈了——一只无形的手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拿走了,这对他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他曾想放弃作曲,离开祖国,过隐居生活,但经过了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的思考,不知多少次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没有退缩没有被挫折所击败,终于开始面对命运,顽强耕耘写出了交响曲《英雄》《田园》《命运》......

米开朗琪罗的性格可真不是太好,软弱胆小、多疑、优柔寡断、做事有始无终,但在艺术上呢?为了寻找好材料,他在采石场一呆就是几个月,为了运送精心挑选的石料,他亲自带领工人开山筑路,为了使壁画保持鲜艳不脱落,他摸索颜料配方,一有差错就是从头再来,经过多少次的尝试了又失败,失败了再尝试,他在生活中也许不勇敢,但在探索艺术时,他从未胆怯过,米开朗琪罗在自已热爱的事业中,勇气十足。他一生作品无数,只要是勇敢地与艰难搏斗的一生都是成功的一生。

有这样一个人,他来到人世间后,表现出了不平常的奉献精神。他为许多的人做出了许许多多的贡献,却从无所求,他为心中真理而奋斗,屡遭误解也毫无怨言。他写了不少书,他的书被人们称赞,他的善行被广为传颂,他就是托尔斯泰。

这就是三位巨人,虽然命运对他们不公,但他们没有向命运低头,也许我们会想:为什么贝多芬没有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那样好的身世?为什么米开朗琪罗没他们自由?为什么托尔斯泰没有贝多芬和米开朗琪罗那样的追随者?这些他们都不会在意,也从没因为这些困难而给自已找理由,也从来没被现实的困难所吓倒,反而在困难面前激发了自已更强的战斗力,真正活出有价值的生命,他们身上的这种精神让我振憾,更让我自身充满了力量,向他们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外名人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312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外名人故事》中,讲述了很多名人的成长经历,其中,在“中国卷”中我最喜欢诸葛亮!水镜先生出了很多难题,诸葛亮都一一答对了!最后成功地出师了!

我还明白李嘉诚是如何成功的!他不断的变换工作!找到自己在行的工作!再加上不断地努力,让自己获得了今天的成功!

我还十分敬佩李时珍!在小时候大胆的给人开药单,还读了十分多的医学书,看到很多老百姓不懂得用草药,他用了41年,写了一本《本草纲目》,让老百姓也懂得如何用医、用药。

在“外国卷”中,我十分喜欢牛顿,在他的学习中,发生了很多有趣的趣事!牛顿在煮鸡蛋是把鸡蛋当成了手表,和朋友玩时,拿个东西,却去做实验了!

一个个名人在这本书上都让我认识了!我要向他们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