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成语故事安然无恙的感想(精选19篇)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成语故事安然无恙的感想,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5980

作文

1000

关于开卷有益成语故事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开卷有益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打开书本,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

这个成语来源于《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

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

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三年级成语故事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次,楚国在祭祀典礼结束后,只剩下了一壶好酒,有五个仆人无意之中发现了。

他们想着这肯定是一瓶好酒,但是五个人来分的话又不够喝。怎么办呢?于是,他们想了一个办法,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完,谁画得最漂亮,这瓶酒就归谁喝。五个仆人都觉得这个办法很公平,所以就答应了。

然后,他们找了一块空地,每人拿了一根小树枝在地上画了起来。其中,一个仆人先画完了,他想去拿酒。当他看到别人都还没有画完时,他为了显示自己画画能力高超,就自作聪明的在蛇的身体下添了几只脚,不料,蛇从地面上走了出来。五个仆人全都吓了一跳,连忙跑走了。他们以为一跑起来蛇就不追了。可是,蛇依然在他们的身后拼命地追着。

五个仆人躲在草丛里,商量着做一个简单的陷阱把蛇捉住,回去吃蛇肉。他们用树枝编制了一个长长的密集的小陷阱。不一会儿,蛇就追来了。那条蛇只顾追着,一不小心就进了仆人们设计的陷阱,可没想到的是,但是蛇的身体太滑了,它很快爬了出来。

蛇没有再追,因为它又累又渴。它爬回刚才的地方,把那一瓶酒喝完了,结果喝得酩酊大醉,不知不觉,它躺在地上就睡着了。醒了之后,蛇发现自己周围乌黑乌黑的,它用身子顶也顶不动。原来是仆人们拿了个黑色的盆子盖住了它,上面还放了一块砖头,省得让它跑掉。

蛇迷迷糊糊的听到五个仆人商量着怎么吃它,而且还吵起了架。后来,五个仆人决定把蛇肉烤着吃,他们直接把蛇搽在小树枝上,在火堆上烤。最终,这只倒霉的蛇被仆人们吃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空城计成语故事

全文共 943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kōng chéng jì

【出处】‘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

【解释】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

【用法】作宾语;指欺骗对手

【押韵词】鸿都买第、深沟高壁、乌衣子弟、引人胜地、回天无力、四海皆兄弟、轻身徇义、抅奇抉异、铺胸纳地、存而不议、......

【邂逅语】诸葛亮弹琴退司马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

【成语举例】你不能老是用“空城计

【成语例句】

◎ 电视字幕也常出现错误,如把"千金体"误为"千斤体"(《凤求凰》唱段),把"旌旗招展"误为"锦旗招展"(《空城计》唱段),而电视剧名的题字把《一束没有发出的信》的"一束"写成"一朿"。

◎ "总不外是资本家出的空城计!"她只说了一句就不说了。

◎ 他俩商定明天相伴演《空城计》,赵风翱演诸葛亮,表兄演司马懿,可惜表兄是麻脸,该怎么化妆好呢?正当表兄一筹莫展的时候,小表弟则灵机一动,偷偷溜到这里刮了那么一包金粉。

◎ 在这一部分中,除了剧中人物的动作对象,需要演员在自己的想象中(话剧演员所谓的内心视象中)把它明确,如《空城计》中诸葛亮唱:"我正在城楼观山景"一语的"山景",《鸿雁传书》中的鸿雁,《打渔杀家》中的"红日西下",等等,都是剧中人物动作的对象,演员的心目中必须建立起这个想象中的山景、鸿雁、红日西下等对象来。

◎ 王师傅并不马上回答我的问题,却说道"你们一早就出门坐长途汽车,现在肚子里一定在唱'空城计'了,先吃点东西填填肚子,再谈工作。"

◎ 奇怪的是镇里唱了空城计,不是双休日,办公室楼上楼下都空空如也。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由寓言故事得到的成语五:仙人指路

全文共 776 字

+ 加入清单

位于云谷寺至皮篷路口。一怪石屹立峰巅,其状似身着道袍的仙人,他一手举起,似为游客指引进人皮篷之路,故名“仙人指路石”,又名“仙人指路峰”。它之所以颇负盛名,不仅仅在于外形酷似,而且因为有一段对世人颇有启发作用的故事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位两岁能文、四岁会武的神童,只因后来科场失意,擂台负伤,改行经商后又把老本蚀光,在走投无路时就奔赴黄山来寻师访仙。哪知跑遍了千峰万壑,连一个药农、樵夫的踪影也没见到。干粮吃光了就吞野果,衣服穿烂了就披树皮、树叶。渐渐地变得骨瘦如柴,一天终于昏倒路旁,奄奄一息。

不知过了多久,来了一位身背蔑篓,脚着山袜芒鞋的老人,把神童救醒过来,问明情况后,老人哈哈一笑说:“你怎么聪明反被聪明误呢?哪里有什么神仙,你快回家去找个力气活干干,免得把一条命丢在这荒山野岭白白喂了豺狼虎豹。”说完还送些野果给神童路上吃。神童心想老人的话是对的,就千恩万谢地辞别了老人。

没走多远,猛一下醒悟过来:“我跑遍全山连个人影也没见过,那老汉分明就是仙人。”他回头就追,追上老人后就双膝跪地,苦苦哀求老人给指引一条成仙得道之路。老人说:“我哪里是什么神仙。实不相瞒,我前半生被名利二字害得家破人亡,这才看破红尘.隐匿在此.”神童半信半疑,但见老汉风度不凡,气宇若仙,决心拜老人为师,苦苦哀求不止。谁知等他抬头再看时,这老人却变成了一块高大魁伟的“仙人指路”石。神童又在石头前百拜千叩,忽然石头人肚里发出声音:“踏遍黄山没见仙,只怪名利藏心间,劝君改走勤奋路,包你余生赛神仙.”

神童最终还是听信了仙人的话,后半生不但成家立业,而且日子过得很火红。难怪清人曹来复以诗记之:“世事多乖错,投足皆模糊。请君(仙人指路石)出山去,到处指迷途。”在人胜亭北行一公里的石板桥仰视,仙人指路石的形状又变成了喜鹊,旁有一棵青松,状若古梅,松石相配成景,人称“喜鹊登梅”。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管鲍分金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54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guǎn bào fēn jīn

【出处】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史记·管晏列传》

【解释】管:管仲;鲍:鲍叔牙,战国时齐国的名相;金:钱财。比喻情谊深厚,相知相悉。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情意深

【近义词】管鲍之交

【韵词】姜桂余辛、竹柏异心、镜破钗分、将心比心、妆点一新、一片丹心、断发文身、改过作新、亲上做亲、苦乐不均、......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与鲍叔牙关系特别好,他们年轻时候经常合伙做生意,鲍叔牙总是多出本钱而少分利,他知道管仲家贫,乐意帮助贫寒的管仲。小白执政齐国后,鲍叔牙把相国的位子让给管仲,管仲说:“知我者鲍子也。”

【成语示例】两公交谊,至于如此,世人艳称管鲍分金,不足齿冷耶?(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四十六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关于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大全

全文共 161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韦编三绝

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成语:凿壁借光

西汉时有一位着名的经学家名叫匡衡,关于他凿壁偷光读书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

史书记载,匡衡自小家境贫寒。白天,他靠砍柴割草,换点粮食度日;晚上,他想读书,可是没有钱买油灯。他看到邻居家灯火明亮,就在墙上动手凿个洞,引一点微弱的亮光。每天晚上,他就靠这点儿亮光如饥似渴、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后来,为了能读到更多的书,他甚至愿意给一位家中藏书丰富的人做奴仆而不计报酬,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读到更多的书。

成语:囊萤映雪

《晋书·车胤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释译:晋朝车胤恭谨勤苦,学习不知疲倦。学问渊博,通晓许多门知识。由于家里穷,不能经常弄到油点灯,夏天他就用白绢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亮读书,一直读到天亮。

清张英《渊鉴类涵》卷二0二:“孙康家贫,无油,尝映雪读书”。《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是说:晋朝人孙康家里穷,无油点灯,曾经在下雪天的夜晚用雪光照着读书。

后用以比喻刻苦勤学。《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也载此事。

成语: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着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成语:手不释卷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青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成语:随月读书

南齐有一读书人叫江泌,他白天要工作,只有晚上有时间读书,但家贫买不起灯,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读书。他每当读到月光西斜时,就搬一张梯子搁在墙脚下,站在梯上读,月光逐渐下坠,他也一级一级升高,一直爬到屋顶。有时读累了,一不小心从梯上掉下来,他连忙爬起来,连身上的泥土也不拂掉,又爬到梯上,继续读下去。

成语:牛角挂书

隋朝时的李密非常专心向学,分秒不愿浪费,有一次他要去绥山,怕途中耽搁太多时间,出发之前他用蒲草编织鞍子放在牛背上,把要阅读的书挂在牛角上,一边骑牛一边读书,十分专注。连当时大臣杨素经过,丝毫不觉。勤学专注之功令人敬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关于削足适履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797 字

+ 加入清单

削足适履现在指人做事机械,不知变通。那么削足适履的成语故事是怎么样的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成语释义

把脚削去一块,来适应鞋子的大小。现在多用来比喻无原则地迁就,或生搬硬套。适:适应。履:鞋子。

故事出处

《淮南子·说林训》:“骨肉相爱,谗贼间之,而父子相危。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

出处译文

骨肉间本来相亲相爱,但受到谗言的离间,父子兄弟的关系就很危险了。这就好比为了适合鞋子的尺寸,把脚削小;为了适应帽子的大小,把脑袋削小一样。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发生了两件骨肉相残的事情。这两件事情影响很坏,很多人都知道。

一件事是晋献公与公子申生的事情。

晋献公在晚年时非常昏庸,宠爱妃子骊姬,对她言听计从。骊姬想让儿子奚齐当太子,就与奸臣私通,一起商量着如何对付他们的眼中钉——太子申生。

一次,骊姬用蜂蜜擦头,引来不少蜜蜂,然后命申生用扇子驱赶蜜蜂。结果,晋献公在高台上看到,真的以为申生有戏母之心。晋献公勃然大怒,从此断绝父子之情,再也不理睬申生了。申生失宠,只得自杀。

骊姬还在献公面前,说公子重耳、公子夷吾的坏话。献公听信谗言,派人去杀重耳。重耳、夷吾见势不妙,只得逃出晋国,另寻出路。

另一件事,是公子弃疾与楚灵王的事情。

楚灵王曾经传下旨意,命他的弟弟公子弃疾去管理被灭的蔡国,而他统率军队出征,攻打东方的徐国。公子弃疾见国君不在国内,就带兵回国,杀死了楚灵王的两个儿子,拥立他哥哥的儿子子比为君,由子皙做令尹。

楚灵王听说公子弃疾掌握了大权,自己又没有办法打回去,气得上吊自杀。公子弃疾见自己的势力越来越大,索性逼子比自杀,自己从后台走向前台,做了楚王,历史上称他为楚平王。

这两件事,一件是父亲逼死儿子,一件是弟弟逼死哥哥,说起来都令人连打冷战。

《淮南子·说林训》在评论这两件事情时说:“这种骨肉相残的事,好比为了适合鞋子的尺寸,把脚削小;为了适应帽子的大小,把脑袋削小一样,愚蠢透顶。”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成语故事:欲速则不达

全文共 729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成语指的是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多指违背客观规律或不按应有的程序行事。

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子录篇》。“子曰:‘无(wù,勿)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事不成’。”这段话是孔子教导弟子时说的,意思是:不要只图快,不要只顾眼前利益。图快,则达不到预期目标;只顾眼前利益,则办不成大事,这里还有一个古老的阿拉伯故事呢。

从前,有一个到欧洲去卖货的阿拉伯商人,他的生意挺兴隆,他带去的一马车的货物不几天都卖完了。他喜滋滋地买了些给家人的礼物装进马车,驾车往家赶去。他归心似箭,日夜兼程,深更半夜他才投店休息;第二天一大早又忙着赶路。店主帮他把马牵出马棚时,发现马左后脚的铁掌上少了一枚钉子,就提醒他给马掌钉钉。商人说:“再有十天就到家了,我可不想为一颗小钉耽误时间。”话音未落就赶车走了。

两天后,商人路过一个小镇,被一个钉马掌的伙计叫住:“马掌快掉了。过了这个镇可不容易再找到钉马掌的了。”商人说:“再有八天我就到家了。我可不想为一个马掌耽误功夫。”离开小镇没多远,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马掌掉了。商人想:“掉就掉了吧,我可没时间再返回小镇了。就要到家了。”走了一段路后,马开始一瘸一拐起来。一个牧马人对他说:“让马养好脚再走吧,否则马会走得更慢的。”“再有六天我就要到家了,马养伤多浪费时间呀。”

马走得更跌跌撞撞了,一个过路人劝他让马养好腿再继续赶路,可他说:“老天,养好腿得多长时间?再有四天我就要到家了,别耽误我与亲人见面!”又走了两天,马终于倒下了,一步也走不了了,商人只得丢下马和车子,自己扛着东西徒步朝家走去。

结果,马车走两天的路程他走了四五天,到家的时间反而比预定时间晚了两三天,真是欲速则不达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或字多两撇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华成语故事:运筹帷幄

全文共 544 字

+ 加入清单

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做了汉朝第一个皇帝。有一次他在皇宫里举行盛大的庆功宴会。在宴会上,他对大臣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能转危为安,建立汉朝?项羽那么强大,为什么反把天下丢掉了呢?”

将军王陵恭敬地回答说:“您看起来对人好像不够尊重,但实际上对功臣猛将都有奖赏,能和大家分享胜利果实。项羽表面上重视人才,内心却妒嫉有才能的人,对有功的人不仅舍不得奖赏,而且还怀疑他们,甚至要杀害他们。这样,部下就很难和他一条心了。所以他必然失败。”

刘邦笑笑说:“你仅仅是知道了一个方面,还不知道整个情况啊!说实在的,坐在军营的帷幕之中,制定那在千里之外取得胜利的大计,我不如张良;管理国家,安定人心,提供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至于带兵打仗,我更比不上韩信。这三人都是英雄,而我能团结他们,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我能够取得胜利。项羽仅仅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只是依仗自己的勇猛,怎能不失败呢?”

刘邦这番话,博得了大臣们的颂扬。 刘邦赞扬张良的那句话,原文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后来摘录成为成语“运筹帷幄”。“运”就是运用;“筹”就是谋划;“帷幄”

指古代军营中的帐幕。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善于分析敌我形势,决定正 确的战略方针。也引申为筹划、指挥,确定大政方针。它常和“决胜千里” 连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画蛇添足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936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huà shé tiān zú [Pinyin]: huà shé tiān zú

[释义]画蛇时添上脚。喻指徒劳无益;多此一举。 [Interpretation] Add feet when drawing snakes.Yu refers to futile; more than this.

[语出]汉·刘向《战国策·齐策》:“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不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无其酒。” [Yuye] Han Liu Xiang "Warring States Policy · Qi Gu": "Chu has a temple; gives him a giving up to wine.Drink more than drinking; please paint a snake; drink the first person to drink.Snake Cheng; seizing his cricket: Snakes are not enough; Zi Anneng is enough. Then drink its wine.

[正音]添;不能读作“tiǎn”。 [orthopedic] add; cannot be read as "tiǎn".

[辨形]添;不能写作“填”。 [discern] add; cannot write "fill".

[近义]徒劳无功多此一举 [synonyms]

[反义]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Antonym] The finishing touch is just right

[用法]用来形容不应该做的多余的事。含贬义。一般作宾语。 [Usage] used to describe extra things that should not be done.Contains derogatory.Generally as an object.

[结构]连动式。 [Structure] Connecting.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顾名思义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全文共 131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顾名思义

【汉语拼音】gù míng sī yì

【成语解释】

本指为人子女者,见其名而思其命名之义。语出《三国志.卷二七.魏书.徐胡二王传.王昶》。后用“顾名思义”比喻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含义。

【成语典故】

《三国志.卷二七.魏书.徐胡二王传.王昶》

王昶字文舒,太原晋阳人也。少与同郡王凌俱知名。凌年长,昶兄事之。……其为兄子及子作名字,皆依谦实,以见其意,故兄子默字处静,沈字处道,其子浑字玄冲,深字道冲。遂书戒之曰:“……欲使汝曹立身行己,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故以玄默冲虚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古者盘杅有铭,几杖有诫,俯仰察焉,用无过行;况在己名,可不戒之哉!……”

【成语注解】

1、汝曹:你们。

2、立身行己:指处世为人。

3、 玄默:深沉静默。

4、冲虚:淡泊谦虚。

5、违越:违背逾越。

【成语出处】

1、《三国志.卷二七.魏书.徐胡二王传.王昶》:“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

2、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桓南郡(玄)与道曜讲《老子》,王侍中(祯之)为主簿,在坐。桓曰:『王主簿可顾名思义?』”

3、《资治通鉴.卷七三.魏纪五.明帝青龙四年》:“昶为人谨厚,名其兄子曰默,日沈,……为书戒之曰:『吾以四者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

4、清.查慎行〈送黼皇侄出宰大浦〉诗:“邑宰职亲民,顾名思义托。如何千百辈,疾苦视隔膜?”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比喻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含义。

使用类别 用在“循名知义”的表述上。

【顾名思义造句】

1、顾名思义,“观音山”就是一座形状像观音的山。

2、“财神”,顾名思义就可了解那是掌管财富之神。

3、有些词的名和义差异很大,需要藉字、词典来帮忙,单靠顾名思义是会闹笑话的。

4、《六法全书》有所谓“银行法”,顾名思义便可知道那是和银行运作方面有关的法律。

5、像“沙发”、“吐司”一类的音译名称,我们如果顾名思义的话,是永远不得其解的。

【参考词语】:因名思义

【汉语拼音】:yīn míng sī yì

【成语解释】:犹“顾名思义”。见“顾名思义”条。

1、宋.魏了翁〈潭州州学重建稽古阁明伦堂记〉:“夫曰稽古,曰明伦,公所以语人者,亦切至矣。……诚使因名思义,顾瞻杰阁,宸翰昭回,必思古先圣贤所传者。”

【顾名思义的成语故事

“顾名思义”的“名”原是指人的名字,整个词语的意思是:看到自己的名字,就能想到这个名的含义。这个成语较早见于《三国志.卷二七.魏书.徐胡二王传.王昶》。根据记载,三国魏时的王昶为人谨慎惇厚,他替侄子取名字时,一取名为默,字处静;一取名沈,字处道。替自己的儿子取名字时,则一取名浑,字玄冲;一取名深,字道冲。同时还写了一篇文章训诫他们说:“我希望你们未来处世为人,皆能遵循儒家的义理,实践道家思想的智慧,所以才以玄、默、冲、虚四字为名。你们以后看到自己的名字,就要能想到其中的含义,并且无所违背。”王昶所说的“欲使汝曹顾名思义”,其中之“义”就是“玄、默、冲、虚”四字的含义,也就是希望这些后辈处世为人能深沉静默、淡泊谦虚。后来“顾名思义”使用的范围扩大,被广泛地用来比喻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含义。有时会略带贬义,指单就名称穿凿附会,不求甚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一渊不两蛟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一渊不两蛟

【汉语拼音】yī yuān bù liǎng jiāo

【近义词】:一山不二虎

【反义词】:和睦相处、宜室宜家

【成语出处】

1、《文子·上德》:“一渊不两蛟,一雌不二雄,一即定,两即争。”

2、《淮南子·说山训》:“一渊不两蛟,水定则清正。”

【成语解释】比喻两雄不能并立。

【一渊不两蛟造句】一渊不两蛟,这两个人还是不要放在一个科室的好。

【一渊不两蛟的成语故事

文子是老子的弟子,与孔子同时,为《文子》(《通玄真经》)一书作者。文子学道早通,游学于楚。楚平王孙白公胜曾向他询问“微言”。后又游学到齐国,彭蒙、田骈、慎到、环渊等皆师事之,形成齐国的黄老之学。常游于海泽,越大夫范蠡尊之为师,授范蠡七计。范佐越王勾践,用其五而灭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成语厉兵秣马的故事

全文共 808 字

+ 加入清单

厉兵秣马出处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厉兵秣马意思

厉兵:磨快兵器;秣马: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

厉兵秣马的典故

公元前628年冬天,在郑国戍守的秦将杞子暗地里派人回国报告说:“我们已经掌握了郑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派部队来偷袭,可以顺利地占领这个都城。”

秦穆公接到报告,满心欢喜,很快任命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人为统帅,率军前去偷袭。

大夫蹇叔看出了这次远征的危险性,劝阻穆公说:“秦,郑相距千里,中间要经过广阔的晋国领土,长途奔袭,怎么能保住秘密?郑,晋两国如果在路上伏击,我们的远征军可就完啦!”穆公认为晋文公刚死,机会难得,不听劝说。

蹇叔的儿子也在远征军中,出发时,蹇叔到东门外送行,哭着说:“晋人一定会在設地袭击你们,今后我到那里去给你收尸。”穆公听他尽说丧气话,大骂该死。

千里奔袭的秦军,好容易才来到离郑国不远的滑国。恰好郑国有八商人弦高,正赶运货物来到这里,见到这么多枭军,不由吃了一惊。但他不动声色,很快弄清了秦军的动向。

弦高担心自己的祖国还不知道偷袭的秦军已到大门口,便派人火速回去送信,他自己假冒郑君使者,对秦将说敝君知道贵军远道前来,特命我送上一批牲口,供将军慰劳部下。”孟明视摸不清虚实,不敢继续进兵。

再说杞子把报告送出后,日夜计算着秦国远征军到来的口期。这支留在郑国都城客馆内的秦国戍守队频繁地活动起来,他们把行李捆载好,战马养得精壮,兵器磨得锋利,随时准备行动。

与此同时,郑国已接到弦高的密报,得知秦军偷袭,便立即动员军队和人民,加强城市的守备,还派人到客馆查看杞子一行人的动静。

郑人看到客馆内厉兵秣马的情景,更加证实了弦高的报告。他们派军队把客馆监视起来。杞子知道消息已经走漏,慌忙带着随从逃跑。

为了不开罪秦国,郑国军队不加阻拦,让他们逃出城去。孟明视得到消息,眼看成功无望,只得败兴而归。但是当他们路过設地时,果然遭到晋军伏击,全军覆没,三个统帅都当了俘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顺水放船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顺放船

【汉语拼音】shùn shuǐ fàng chuán

【近义词】:顺水推船、顺水推舟、 一帆风顺

【反义词】:横生枝节

【成语出处】《五灯会元·石霜圆禅师法嗣·大宁道宽禅师》:“ 少林 妙诀,古佛家风,顺水放船_成语故事。应用随机,卷舒自在。如拳作掌,开合有时。似水成沤,起灭无定……万用自然,不劳心力。到这里唤作顺水放船,且道逆风举棹,谁是好手?”

【成语解释】比喻顺应当时的情势,采取相应的行动,资料《顺水放船_成语故事》。

【顺水放船造句】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如顺水放船。

【顺水放船的成语故事】

婺州义乌傅氏子。乃大士之裔也。夙修种智。随愿示生。父母感祥。闾里称异。三岁出家。七岁为僧。十五游方。远造石霜。升于丈室。慈明一见曰。好好着槽厂。师遂作驴鸣。明曰。真法器耳。俾为侍者。二十年中。运水搬柴。不惮寒暑。悉已躬亲求道。后出世苏台天峰龙华。白云府帅。请居志公道场。提纲宗要。机锋迅敏。解行相应。诸方推服。丞相王公安石。重师德望。特奏章服师号。公又坚辞。鼎席结庐定林山中。与师萧散林下清谈终日。赠师偈曰。不与物违真道广。每随缘起自禅深。舌根已净谁能坏。足迹如空我得寻 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东壁打西壁。曰客来如何只待。师曰。山上樵。井中水 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师曰。驴胎马腹 问鲁祖面壁意旨如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杞人忧天四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800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

杞国人担心天要塌下来。比喻没有根据的忧虑是不必要的。

出处

战国列御寇《列子天瑞》。

故事

从前,杞国有个人,一天到晚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整天提心吊胆害怕天要塌下来,地会陷下去。一天,他走在旷野上,心想这时候天要是塌下来,连个躲的地方都没有,肯定会被砸成肉饼的。他躲进房屋里,又想天要是这么一大块地砸下来,房屋不也被砸倒了吗?砸倒的房屋不也要压到自己头上来了吗?

他像一头丧家之犬东奔西逃,突然,他发现路边有个山洞,赶忙爬进洞里躲起来,这下他彻底放心了,悠悠然地观赏洞外的风光。有蓝天、白云、绿树,心情舒畅极了。但他马上又想如果天塌下来不把洞口堵死了吗?暗无天日,不憋死,也一定饿死。他赶忙窜出去,连滚带爬地来到大路上。天瓦蓝瓦蓝的,几朵白云悠悠飘过。看见天离地面还很远,一时半时还塌不下来。这样想着,他才放心走起路来。

走不多远,到了一块洼地,突然,他惊叫起来:“这块地不是陷下去了吗?”他拼命似地大声叫喊,就越觉得陷得深。他没命地往高处攀,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坐到一条路上,连连说:“真险,真险。”

前面一条石子路,大风过处,尘土飞扬,他赶忙闭上眼睛,不料,脚踩着的石子滑了一下,他以为地动起来,所站的地方马上就要陷下去了,陷成一个洞,下面水冒上来,上面石子落下去,自己就会在中间活活埋葬,于是赶快挪开!可是每移到一个地方,他都觉得只有这地方才会陷,别的地方不陷,又胡乱地乱跑一通,看到一棵大树,猛地一跃,抓住树枝,谁知抓着的树枝承受不了他的重量,断了,他重重地摔到地面上,爬起来,一瘸一拐地往家里走去。

当他看到自己那座破房子的时候,他眉头紧皱,如果呆在家里,地陷了,怎么办?最佳的办法是房屋要建得像一艘船,地陷了,还能飘在水面,再做几把桨,还能乘风破浪,哈哈,妙主意!可是,他转念又想,要是水面也塌了呢?和房屋一起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有始无终地坠落,怎么办?想着想着,他不敢睁眼,神情恍惚,到家就睡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成语故事1:割肚牵肠

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蜀后主刘禅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蛮王孟获联合金环三洞兵马反叛,建宁三郡也归附了孟获,永昌危急。

为了平息后方叛乱,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首先用离间之计平息了建宁三郡叛乱,解了永昌之急。又用激将之法破了三洞人马。最后诱敌设伏,在锦带山活捉了孟获。诸葛亮让战俘们吃饱饭,然后全部释放,说:“你们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都靠在门上等着你们呢;如果听说战败了,一定会割肚牵肠,眼中流血。你们都回去吧。”诸葛亮又问孟获:“你今天被捉,心服吗?”孟获说:“我不小心中了你的鬼计,怎么会服!你放我回去,让我整顿军马,来决一死战;如果再能捉我,我才心服。”诸葛亮就把他放了。

“割肚牵肠”形容非常牵挂,很不放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博而不精的成语故事_600字

全文共 548 字

+ 加入清单

“博而不精”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常识广博而不精深。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马融传》,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即精即博,吾何加焉?

东汉著名的经学家郑兴,以研究《左氏春秋》着称于世。他的儿子郑众,十二岁时就跟父亲学习这部经学著作。后来,郑众还学习了《周易》,《毛诗》,《周礼》等经学著作,使他学识渊博,几乎无所不晓,在上层社会很有名气。

郑众当官后,在公务之余给一些年轻人讲解《毛诗》、《周礼》等经学著作,并且花很大的精力为《左氏春秋》作注。后来,终于完成了《左氏春秋》的注释工作。这部书流传后,和另一位经学家贾逵所注的《左氏春秋》齐名,都受到学者们的好评。当时,最著名的经学家是马融。他注过《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孝经》,使古文经学达到成熟的境地,因此,弟子多达千人。马融除了为经书作注外,又兼注《老子》、《淮南子》。讲课时坐在高堂上,挂上纱帐,前面让学生坐着听课,后面列一班女乐演奏音乐,很有特点。

马融研究了《左传》后,也准备注一部《左氏春秋》,他仔细阅读了贾逵和郑众的注本后评价说:“贾逵的注本精深而不广博,郑众的注本广博而不精深。要是既精深又广博,那我怎能超过他们?”马融觉得,这两个注本各有各的长处,合起来就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之处,便决定不再给《左氏春秋》作注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完璧归赵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1578 字

+ 加入清单

和氏璧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发现的,发现时还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璞。卞和把它献给几任国君,都被认为是块普通的石头,还说他犯了欺君之罪。卞和被砍去了双脚,很伤心,抱着这块玉璞终日哭泣。楚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就让人剖开玉璞,里边真是一块稀世美玉,便把它命名为和氏璧。

后来,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公听说赵惠文王收藏了和氏璧,马上派使者前往赵国,表示愿意拿出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希望赵惠文王能够答应。

赵惠文王一筹莫展:答应秦国,恐怕丢了宝玉,却拿不到城池;不答应秦国,又怕两国交恶,埋下隐患。该如何是好呢?

他找来大臣商议对策,有人向他推荐蔺相如,说蔺相如有勇有谋,一定能想出办法。赵惠文王一听,马上召见蔺相如。

蔺相如听了事情的经过,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是不行的。”

“可是,如果秦国拿了璧又不给我城池怎么办?”赵惠文王忧心忡忡地问。

蔺相如说:“秦国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如果我们不答应,理亏在赵国;如果我们把玉送去了,他们却不肯交出城池,那理亏的是秦国。比较一下,我认为宁可答应,把玉送去,让秦国去担理亏的责任。”

赵惠文王认为蔺相如说得很有道理,就问:“依你看,派什么人去合适呢?”

蔺相如自告奋勇地说:“假如大王找不出合适的人,我愿意去试试。”

赵惠文王说:“那就请先生上秦国走一趟吧。”

蔺相如说:“大王放心,秦国交了城池,我就把和氏璧留在那里;如若不然,我一定把玉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了秦国。秦昭公一听赵国把玉璧送来了,十分高兴,当即在朝堂接见了蔺相如。蔺相如奉上和氏璧,秦昭公双手捧过来细细把玩,然后依次传递给嫔妃和侍从们观赏。

蔺相如站在下面,半天不见秦昭公提城池的事,就向前走了几步,对秦昭公说:“大王,这玉璧上面有一点瑕疵,让我指给您看一看。”

秦昭公信以为真,便叫侍从把玉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到玉璧之后,往后退了几步,身体侧对着宫殿的柱子,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人送信给赵王,希望得到这块玉璧,并情愿拿出十五座城池交换。如今,赵王派我把玉璧送来了,大王却一点也没有交换的诚意,这分明是在戏弄赵国。如今玉璧在我的手上,大王如果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玉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秦昭公一听,怕他真的摔碎了玉璧,就一边假惺惺地赔着礼,一边叫人拿来地图,把准备划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池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的口气也缓和下来,他说:“赵王派我送玉璧之前,斋戒了五天,还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大王如果有诚意的话,也请您斋戒五天吧。五天后,再举行一个接璧的仪式,到那时,我才敢把玉璧献给大王。”

秦昭公心想,玉璧在蔺相如的手上,不能强夺,就应承下来,把他送回传舍歇息。

蔺相如回到传舍后,马上派人从小道悄悄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了。

过了五天,秦昭公在朝堂举行了隆重的接璧仪式,请蔺相如上殿献璧。蔺相如镇定地走上前来,向秦昭公行礼。

秦昭公说:“我已经斋戒了五天,并依先生所言举行了仪式,现在,请把玉璧拿出来吧。”

蔺相如说:“秦国自穆公以来,二十几位君王没有一个是守信用的,我又怎能完全相信您呢?我担心大王欺骗我,所以已经让人把玉璧送回赵国去了。”

秦昭公大怒,说:“明明是你不讲信义,怎么说我会欺骗你?”

蔺相如说:“大王息怒,我如果欺骗了大王,大王可以治我的罪,可现在的情形并不是这样!秦国强,赵国弱,世上哪有弱国欺负强国的道理?大王真心想要那块玉璧的话,请先割让十五座城池,然后派人和我一起去赵国取璧,赵国得到了城池,是不敢不把玉璧交出来的。”

秦昭公与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半天,秦昭公才尴尬地说:“不过是一块玉璧,为此伤了我们的和气就太不值得了。”说完,客客气气地让蔺相如回国了。

蔺相如回国后,赵惠文王认为他确实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出使强秦竟能“完璧归赵”,于是任命他为上大夫。

后来人们就常用“完璧归赵”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6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读了《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故事

书中讲的是:东汉未年,刘备去为了统一天下,成就霸业。就去拜访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却外出郊游,不在家,刘备只好失望的回去了。

后来,刘备又去拜访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又外出闲游,张飞本不想再来,见诸葛亮不在,便气呼呼地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又失望的回去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食,准备三度造访诸葛亮。

于是便动身再次拜访诸葛亮,到了草庐外,只见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便一直在屋外耐心的等待。

刘备的诚意,终于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愿意出马辅佐他,打败敌军。

读了《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故事之后,让我明白了:去拜访别人,必须有一颗诚恳之心。这样,才会有回报。我们学习也是一样,只有我们认认真真的听好每一堂课,把所学的知识要点充分掌握住,按时完成布置得课堂作业,课外作业,在完成作业的时候,最好自己能独立完成,检查自己真正学会了多少知识内容,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水分,到了考试的时候,才能考出好的成绩。如果,平时学习马马虎虎,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就会靠的成绩很差。所以,我们要用《三顾茅庐》的态度去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有关弄巧成拙的四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671 字

+ 加入清单

北宋时期有位画家叫孙知微。专擅长人物画。一次,他受成都寿宁寺的委托,画一幅《九耀星君图》。他用心将图用笔勾好,人物栩栩如生,衣带飘飘,宛然仙姿,只剩下着色最后一道工序。恰好此时有朋友请去他饮酒,他放下笔,将画仔细看了好一会,觉得还算满意,便对弟子们说:这幅画的线条我已全部画好,只剩下着色,你们须小心些,不要着错了颜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来时,希望你们画好。

孙知微走后,弟子们围住画,反复观看老师用笔的技巧和总体构图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

有人说:你看那水暖星君的神态多么逼真,长髯飘洒,不怒而威。

还有的说:菩萨脚下的祥云综绕,真正的神姿仙态,让人肃然起敬。

其中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弟子,平时专门卖弄小聪明,喜欢哗众取宠,只有他一个人装模作样地一言不发。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莫非这幅画有什么缺欠?

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说:水暖星君身边的童子神态很传神,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像少了点东西。

众弟子说:没发现少什么呀。

童仁益说:老师每次画瓶子,总要在瓶中画一枝鲜花,可这次却没有。也许是急于出门,来不及画好,我们还是画好了再着色吧。

童仁益说着,用心在瓶口画了一枝艳丽的红莲花。不错哦

孙知微从朋友家回来,发现重子手中的瓶子生出一朵莲花,又气又笑地说:这是谁干的蠢事,若仅仅是画蛇添足倒还罢了,这简直是弄巧成拙嘛。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暖星君用来降服水怪的镇妖瓶,你们给添上莲花,把宝瓶变成了普通装花的瓶,岂不成了天大笑话。说着,把画撕个粉碎。

众弟子看着童仁益,默默低头不语。

【出处】宋黄庭坚《拙轩颂》: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释读】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