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智子疑邻成语故事视频【优秀20篇】

导语:春姑娘松了一口气,说:“还是森林的空气新鲜呀!”她和动物们一起手拉着手,开心地跳起舞来,森林里回荡着他们欢快地笑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春天的作文,欢迎查阅与借鉴,谢谢!

浏览

4853

作文

1000

南柯一梦的成语故事与解释

全文共 1130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有一个叫淳于棼的人,平时喜欢喝酒。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朗星疏,晚风习习,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棼过生日的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酒。天色晚了,亲友们都陆陆续续地回去了,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间睡着了。

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进入一个树洞。洞内晴天丽日,别有世界,号称大槐国。正赶上京城举行选拔官员考试,他也报了名。考了三场,文章写得十分顺手。等到公布考试结果时,他居然名列榜首。紧接着皇帝进行面试。皇帝见淳于棼长得英俊潇洒,又很有才气,非常喜爱,就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嫁给他为妻。状元郎成了驸马郎,一时京城传为美谈,好有面子。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不久,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淳于棼勤政爱民,经常到属地内调查研究,检查部下的工作,各地的行政都非常廉洁有效,当地百姓大为称赞。三十年过去了,淳于棼的政绩已是全国有名,他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个孩子,生活非常得意。皇帝几次想把淳于棼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后,都纷纷涌上街头,挡住太守的马车,强行挽留他在南柯继任。淳于棼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他的政绩,就赏给他许多金银财宝,以示奖励。

有一年,擅萝国派兵侵犯大槐国,大槐国的将军们奉命迎敌,不料几次都被敌兵打得大败。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动,急忙召集文武官员们商议对策。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人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呆若木鸡,你看我,我看你,都手足无措。

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时养尊处优,享尽荣华富贵,一旦国家有事,却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贪生怕死,要你们有什么用?”

这时宰相想起了政绩突出的南柯太守淳于棼,于是向皇帝推荐。皇帝立刻下令,调淳于棼统率全国的精锐兵力与敌军作战。

淳于棼接到皇帝的命令,立即领兵出征。可是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军刚一交战,就被打得一败涂地,手下兵马损失惨重,他自己也险些当了俘虏。皇帝得知消息,非常失望,下令撤掉淳于棼的一切职务,贬为平民,遣送回老家。淳于棼想想自己一世英名就这样付诸东流,羞愤难当,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他按梦境寻找大槐国,原来就是大槐树下的一个蚂蚁洞,一群蚂蚁正居住在那里。

——《南柯太守传》

【求解驿站】指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南柯,朝南的树枝。

【活学活用】本来打算“五一”时去西安看兵马俑,如今看来,只是~而已。

【妙语点拨】美梦易醒。看荣华眨眼般疾,更疾如南柯一梦。淳于棼梦中享尽荣华富贵,统帅全国精锐兵力,好不威风。可是,梦醒后终究是一场空。这启示我们,梦想固然妙不可言,但倘若缺乏实实在在的行动,也是难以品尝到实实在在的美味。

【近义】黄粱美梦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瓜蔓抄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瓜蔓

成语拼音:guā wàn chāo

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形容刑罚过度株连,一人有罪,株连九族。

成语来源:《明史·景清传》:“藉其乡,转相攀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

成语造句:清·梁章钜《称谓录》第八卷:“永乐族景清,转相支连九族之姻亲,门生之门生,名瓜蔓抄。”

瓜蔓抄的成语故事

明成祖时期,大臣景清藏着凶器入朝,想刺杀明成祖朱棣,为明惠帝朱允炆报仇,事情败露。成祖大怒,下令将景清磔死,并将他的家族全部株连,后来还不解恨,把与他相关的乡亲与邻居全部处死,于是整个村子变为废墟。

瓜字开头的成语

瓜田不纳    瓜蔓抄    瓜田李下    瓜皮搭李    瓜代之期

包含有瓜字的成语

瓜代之期    瓜皮搭李    灌瓜之义    瓜田李下    瓜蔓抄    瓜田不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前度刘郎成语故事

全文共 430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拼音]    qián dù liú láng

[成语解释]    度:次,回。上次去过的刘郎又到了。泛指去了又来的人。

[典故出处]    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种桃道士今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成语故事

刘禹锡(772-842)是中唐诗人。由于受王叔文“永贞革新”的牵连,公元805年,他被贬往郎州(湖南常州)任司马。九年后,四十多的刘禹锡才被召回长安。听说玄都观的千数桃花,开得很好看,就和朋友去观赏,并写了首《游玄都观》的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因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到播州(贵州遵义)当刺史,后改为连州(广东连县)刺史,又调任夔(音魁)州(四川奉节)、和州(安徽和县),后被解职。十四年后,刘禹锡再度被召回长安。

当年玄都观的热闹已经没有了:千颗桃花荡然无存,只有青苔上几丛菜花在春风中摇曳。

诗人很感慨,又写了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秋波盈盈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秋波盈盈

【汉语拼音】qiū bō yíng yíng

【近义词】:暗送秋波、千里命驾

【反义词】:冷眼相待

【成语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六回:“再看秋痕,早是秋波盈盈,默然不语。”

【成语解释】形容眼神饱含感情。

【秋波盈盈造句】车刚到站,她早已秋波盈盈,不停的诉说着相思之苦。

【秋波盈盈的成语故事

《花月痕》第六回:再看秋痕,早是秋波盈盈,默然不语。荷生便向群花说道:“站了好一会,今日太难为着二十瓣金莲了,请散开坐坐吧。”子慎便跟着说道:“两旁空椅,你们随意坐着。韩师爷是个怜香惜玉的人,再不拘你们的。”秋痕早轻移莲步,从东走向窗下花架傍一把小方椅那里去了。大家也有跟着走去的,也有向西窗下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击壤而歌成语故事

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击壤而歌

成语拼音:jī rǎng ér gē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太平盛世。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年代:近代

成语解释:击壤:古代的一种游戏。打击土堆而唱歌。比喻太平盛世,人人丰衣足食。

成语来源: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一回:“衣冠辐辏,车马喧阗,人人击壤而歌,处处笙箫而乐。”

成语造句:林语堂《读书救国谬论一束》:“不过是我们中庸知命系统哲学的新解释,是我们羲皇上人击壤而歌的新变相。”

击壤而歌的成语故事

上古时期,帝尧治国50年,他十分虚心,不敢自信自满,经常穿上平民的服装,亲自到民间察访,了解自己政绩的好坏,在康衢见到一个老人吃饱饭在玩抛石子游戏,并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日而食。”

击字开头的成语

击壤而歌    击楫中流

包含有击字的成语

击楫中流    以卵击石    避其锐气    击壤而歌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关于如坐针毡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如坐针毡

成语拼音:rú zu zhēn zhān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心情不安。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动宾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成语来源:《晋书·杜锡传》:“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著锡常所坐处毡中,刺之流血。”

成语造句: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三回:“本来是个女流,没甚能力,此时更如坐针毡。”

如坐针毡的成语故事

西晋时候有个叫杜锡的人,学识渊博,性格非常耿直,在做了太子中舍人以后,多次规劝晋惠帝的儿子愍(mǐn)怀太子。愍怀太子不仅不听劝告,反而对杜锡心怀怨恨,便故意在杜锡坐的毡垫中放了一些针。杜锡没有发觉,屁股被扎得鲜血直流。第二天,太子故意问杜锡:“你昨天出了什么事?”杜锡难以开口,只好说:“昨天喝醉了,不知道干了些什么。”太子说:“你喜欢责备别人,为什么自己也做错了事呢?”

如字开头的成语

如鱼得水    如坐针毡    如释重负    如火如荼

包含有如字的成语

一动不如    人心如面    安如泰山    白头如新    诟如不闻    如鱼得水    白头如新    胆如斗大    千夫诺诺    千羊之皮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成语孤注一掷的故事

全文共 366 字

+ 加入清单

孤注一掷这个成语出自《宋史·寇准传》。

当契(qi)丹侵犯宋朝边疆的时候,承相寇准极力主张宋真宗(赵恒)亲自去讨伐,真宗到了澶州(今河南省蹼阳县西南)后,见到契丹的兵力十分强大,不敢再前进,准备退一下来。寇准又会同太尉高琼劝谏真宗渡过遭州,督促前线的战士作战,果然一下子就把敌人打得大败。紧接着,契丹就派人来讲和了。

宋真宗因为寇准一立过一场功劳,对他很好。可是参政的王钦若心里很妒忌他;又因与寇准有些私人恩怨,就在真宗跟前说寇准的坏话。他说:

“你听说过这玩艺儿吗?的人看到本钱快输光的时候,就会拼上自己所有的本钱来再下一注,这就是‘孤注’,寇准让你亲自去讨伐契丹,你就成了寇准的‘孤注’呵,这也太危险了!”

孤注:的人即将输光时,将所有的钱财并作一注。掷:指赌钱时掷骸(散)子。后来人们就用‘孤注一掷”来形容不顾一切,企图一举侥幸获胜。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描写励志的四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2668 字

+ 加入清单

同学们在写作时,适当的加入一些描写励志的四字成语故事还是很不错的,那么描写励志的四字成语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描写励志的四字成语故事:水到渠成

北宋时期,有一个叫苏轼的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当时着名的古文学家,世称“三苏”。苏轼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公元1057年考进士时,欧阳修见他的文章连称:“快哉!快哉!”这一年,二十一岁的苏轼高中进士。

“自古雄才多磨难”,苏轼也不例外。当年王安石主持变法,苏轼站在对立面,几次向神宗皇帝进言,极力陈述新法的各种弊端。苏轼的言论自然引起王安石的不满,王安石通过亲信网罗罪状,上书弹劾苏轼。苏轼感到在都城举步维艰,就请求到外地做官。公元1079年4月,苏轼到达湖州,到任不久,一场灾祸便从天而降。同年七月,御史台(旧称乌台)派人将苏轼逮捕,押送汴京(今河南开封),罪名是作诗诽谤朝廷。苏轼在狱中被关押了一百多天,受审十余次,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团练副使。这就是宋朝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被贬官到黄州的一段时期,不但在精神上感到十分寂寞,在生活上也是穷困潦倒,捉襟见肘。当时,朝廷给他的薪金已经用完了,苏家人口又不少,他只得想方设法节约开支。他规定每日的开支不得超过一百五十枚钱,每月初一,他会拿出四千五百枚钱,分为三十份,装在小袋里,挂在屋梁上。每天早晨,他用一根平时取画、挂画的长叉从梁上挑下一袋,然后就把长叉收藏好。当天用不完的钱,则用大竹筒另外收藏,做招待客人之用。当大袋子里攒了不少钱时,就再做别的安排。就这样,苏轼和家人度过了人生中最为惨淡的四年。

苏轼在给好友秦观写信时,曾说:“平时过日子,一点一点地节省,等积多时再做安排,自然会水到渠成,没必要做预先的计划。”在如此落魄之际,苏轼仍然能够做到泰然自若,实在非常人所及。这正是: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答秦太虚书》

描写励志的四字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宋朝时期,张乖崖在崇阳(今属湖北)当县令,为官清正廉洁。当时,经常发生一些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情。张乖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乖崖觉得奇怪,就把小吏喊到跟前问话,结果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那个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认是从府军中偷来的。

张乖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让人用杖刑猛打他。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乖崖大怒,在判决书上写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说,假如每天偷一个铜钱,一千天就是一千个铜钱。同样,如果用绳子锯木头,时间长了,木头会被锯断。水滴时常滴在石头上,石头也会被滴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乖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

——《鹤林玉露》

描写励志的四字成语故事:从善如流

春秋时期,诸侯林立,其中郑国是个小国,夹在楚、晋两个大国之间。郑悼公时,郑国同北方以晋国为首的其他各国签订了盟约。结盟的第二年,南方的楚国就来攻伐郑国。晋国便派栾书为将军,率领大军,前去援助郑国,两军在绕角(今河南鲁山县东南)相遇。楚军不敢同晋军对敌,便撤退而回。但晋军并不撤走,还准备趁机侵入楚国的蔡地(今河南上蔡县一带)。楚国获知这个消息,就立刻调动近申、息二地的精锐部队,准备迎击。

这时,晋将赵同、赵括仗着兵力优势,欲挥军南下,占领蔡地,因此催请栾书赶紧下令进攻。就在栾书准备下令的时候,中军佐知庄子、上军佐范文子和中军将韩献子三人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一致认为:“我们当初出兵是为了援救郑国,反对侵略,是正义之师。现在进犯的楚军既然已经撤退,我们如果借此攻打蔡地,这样我们就要承担不义的罪名。而且,楚国现在派来的两支精锐部队,我们这一仗也不一定能打胜。而且不管打胜还是打败都对我们晋国不利,若打赢了这一仗,别人会说以晋国的大军,去打楚国两个小地方的部队,不是白白浪费兵力吗?如果失败了,晋国便会名誉扫地,还有何面目去见晋王和晋国的百姓?所以和楚国的这一仗不能打。”栾书仔细考虑了他们三人的意见,觉得他们讲得很有道理,便取消了攻蔡的念头,撤军回晋。

过了两年,晋国又派栾书领兵去攻打蔡国,这一次晋军大获全胜,还抓获了楚国的大夫申骊。栾书本打算继续进攻楚国本土,知庄子、范文子等人劝告他先进攻沈国再说,栾书分析了具体情况后认为有道理,于是,再次改变了作战计划。随后,晋军进攻沈国,把沈国的国君揖初都抓来了,因为这次晋军准备充分,楚国对晋军也无可奈何。人们认为,晋军这次能取得这么大的胜利,就是因为栾书上次听从了知庄子、范文子和韩献子等人的良言。知庄子、范文子和韩献子等人的良言。

其实呢,在晋军第一次准备南侵攻蔡的时候,绝大多数将士都表示同意,而栾书却听从了少数人的意见。有个将士就问栾书:“圣人都听从多数人的意见,所以能成大事。现在我们六军将佐十二人,除将军以外的十一人中,只有三人不主张攻蔡。您为什么不听从多数而采纳了少数人的意见呢?”

栾书说:“他们三人的意见都很正确,正确的意见,就是真正代表多数人的意见。我听从他们的正确意见,难道不对吗?”

——《左传·成公八年》

描写励志的四字成语故事:开诚布公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是一个既有能力又有衷心的贤臣,得到皇帝刘备的重用。

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让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刘备甚至诚恳地留下遗言:如果刘禅不好好听你的话,做出危害国家的事,你就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诸葛亮非常感动,表示要好好地效忠少主刘禅。

刘备死后,诸葛亮竭尽全力帮助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自封为王,但他严厉地拒绝了。他对身边的人说:“我已经受先帝委托,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又没什么成效,你们却要我加官晋爵,这是不忠不义的事情啊!”

诸葛亮为人处世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sù)是他非常器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因为大意轻敌,失守街亭这个地方。诸葛亮因为马谡已经立下军令状,所以忍痛杀了马谡。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己也为失守街亭主动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坦率地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所以,后人在写史书时,就用“开诚心,布公道”来形容这位贤臣。

成语“开诚布公”由“开诚心,布公道”缩略而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对人态度诚恳,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背城借一的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00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bèi chéng jiè yī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顷公被晋鲁卫三国联军打败,就派上卿宾媚人带上玉器及土地册子,去向晋军求和,并嘱咐不能屈服受辱。宾媚人来到晋国军营见到中军主将,晋国趁机提出无理要求,宾媚人说如果这样就只好收集残兵,背城借一,死战到底。

【典故】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左传·成公二年》

【释义】背:背向;借:凭借;一:一战。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作最后一搏

【相近词】背水一战、破釜沉舟、垂死挣扎

【相反词】重整旗鼓

【示例】合家细弱,依栖于此,屡被封家女子,横见摧残,今欲背城借一,烦君属檄草耳。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绛妃》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坐井观天的成语故事续写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青蛙跳出井口一看,哇!天真高,真大呀!他又向四周望望,看见了清澈见底的小河,带有芬芳的鲜花和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的大雁。它低着头,红着脸,走到小鸟面前,对它说:“对不起!我……我太自以为是了。”小鸟说:“青蛙弟弟,我要告诉你,做任何事情都要多学多看,我看你最好搬个家……”还没等小鸟说完话,青蛙就叫起来:“好!好!好!这个主意可太好了,可0我把家搬到哪呢?”小鸟说:“那么你就把家搬到我们家附近的小河边吧。”青蛙一听,高兴地说:“好办法,好主意!因为我可以和你一起玩,还能看见美丽的大自然,多么好啊!我爸可没有感受到过这么快乐的生活。”从此,青蛙一直和小鸟过着幸福的生活。

过了几十年,青蛙变成了长着白胡子、白头发,拄着拐棍的老爷爷,小鸟也飞不动了,也变成了老爷爷。这时候小鸟问青蛙:“青蛙弟弟,你过得怎么样啊?”青蛙说:“谢谢你给我找了这么好的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成语故事10、呆若木鸡

全文共 54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释义】原意指已训练好的斗鸡能心神安定,镇定自若,跟木雕的鸡一样。后形容呆笨或因恐惧、惊讶而发呆的样子。

【成语来源】周宣王喜欢看斗鸡。他听说齐国有个训鸡能手,就要他尽快训练出一只常胜不败的斗鸡。训鸡人挑了一只鸡,并告诉宣王,在他训鸡时不要有人去打扰他。

十天后,宣王叫人去问:“鸡可以斗了吗?”训鸡人说:“不行,它还非常骄傲恃气。”

又过了十天,宣王再叫人去问,训鸡人说:“不行,它还会敏捷地作出反应。”

又过了十天,宣王等得不耐烦了,就把训鸡人叫来问他,训鸡人仍然说:“不行,这鸡还会怒视而盛气。”

宣王疑惑不解,说:“这不正是勇猛善斗的表现吗?”

训鸡人说:“陛下过去养的那些勇猛善斗的鸡,有哪一只是常胜不败的呢?”

又过了十天,训鸡人主动跑来对宣王说:“现在这只鸡听到其他鸡的叫声毫无反应,精神度高度凝寂,就像木鸡一样。别的鸡见了,没有一只敢跟它交锋。”

周宣王好像明白了什么。后来,逐渐改掉了好大喜功的毛病。

【近义成语】呆头呆脑、目瞪口呆

【反义成语】生龙活虎、动如脱兔

【成语接龙】呆若木鸡→鸡飞蛋打→打抱不平→平起平坐→坐井观天→天真烂漫→漫不经心→心旷神怡→怡然自得→得心应手

【道理升华】故事中被训出的斗鸡虽然可以吓住对方,使别的鸡不敢与其交锋。但它毫无反应、呆头呆脑的样子又怎能称得上是胜者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华成语故事:两败俱伤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韩国和魏国打仗,打了一年多,双方都不能取胜,秦惠王想趁机插手, 又拿不定主意。

正好楚国的谋士陈轸来到秦国,秦王便向他请教。 陈轸便给秦王讲了个故事:有个卞庄子,住在旅馆里。一天,他听说附

近的山里来了两只老虎,正在吃一条牛,就想拔剑出去。旅馆的伙计赶忙制止他说:“现在先不要急着去打,两只老虎吃来吃去,必然会发生争斗,等到它们互相咬伤了,您再去打,不就容易得多了吗?而且还可以得到打死两只老虎的好名声哩!”

卞庄子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站在高处监视着。果真没多久,两只老虎就厮打起来,打来打去,小的被咬死,大的被咬伤。这时卞庄子冲出去,很轻易就砍死了受伤的老虎,果真得到了刺死双虎的名声。

陈轸讲完了故事说:“大王,现在韩魏相攻不正是两虎相斗么!您等到 他们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去插手,就与卞庄子打虎一个样了。”

秦王果然按照陈轸的话去做,在韩魏战争中,秦国一直没去插手。直到 两国被长期的战争拖得精疲力尽,秦国才开始派兵,很容易就取得了胜利。 “两败俱伤”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两”指斗争中的两方;“俱” 是都的意思。这个成语是指争斗的双方都受到了损伤破坏,谁也没得到好处。由这个故事还引出了成语“坐山观虎斗”,它用来比喻在双方相互争斗中,第三者暂时采取旁观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成语故事精选读后感

全文共 468 字

+ 加入清单

我读了,它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成语共有82个,它是按第一个字的音序归类的。有的成语比较好理解,比如胸有成竹,有的成语则需要探明来源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比如近水楼台,有的甚至失去原先的好处,比如朝三暮四。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成语是?八仙过海?。这个故事讲的是八个神仙过东海去参加蟠桃盛会。八个神仙有的把葫芦变成一叶扁舟,有的把花篮当船,其他几位神仙也把自我的宝物投入大海,最搞笑的要算张果老,他从一只小箱子里拿出一只纸驴,吹了口仙气,它就变成了一只活蹦乱跳的小毛驴了,他倒着骑在驴背上渡海。在渡海的过程中,他们各显神通,最终都顺利地渡过了东海。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各自显示自我的潜力和本领。

成语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符号。读完这本成语故事,我说话的时候就会用到我读过的这些成语,妈妈经常会说我:?你还挺会用词的。?写文章的时候,我也会用到这些成语,我的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老师也夸我的作文水平提高了,文章词句很生动。这就是我读这本书的收获。期望大家也抽空多学成语,这样就能大大提高我们的口头表达潜力和写作潜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物不平则鸣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

这则成语出自唐·韩愈《送孟东野序》。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注音】wù bù píng zé míng

【典故】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释义】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结构】紧缩式

【相近词】不平则鸣、不平而鸣

【押韵词】铁面无情、前言往行、匿迹隐形、坐享其成、操奇逐赢、四海昇平、摊书傲百城、持盈守成、冰壶玉衡、趔趄而行、......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文学家韩愈的学生孟东野熟读经史,很有才能,直到50岁才做溧阳县蔚,因而常抱怨自己怀才不遇。韩愈十分同情,并在孟赴任时写《送孟东野序》赠别:“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成语举例】怨不得芳官。自古说:物不平则鸣。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八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望洋兴叹成语小故事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秋天的大水按着时令到了,无数支流的水都灌进了黄河。河面十分宽广,水雾蒸腾,不论是河的两岸,还是河心的沙洲,隔岸望去,简直分不清岸上的是牛还是马。这时呀,河伯欣欣然自我沉醉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全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了。

河伯顺着水势向东前行,到了北海,朝东一看,只见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到这时,河伯才开始改变他那洋洋自得的神态,仰起头来对着北海神无限感叹地说:“俗话说:‘有的人懂得了一点道理,便以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批评我这种人的啊。我曾经听人说过,孔子的见闻学识不算多,伯夷的德行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以前我不信这话,现在我见到了你的广阔无边,才知道这话是真的啊。我假如不到你这里来,那就糟了。我将永远被道德高尚、学问渊博的人所耻笑了。”

故事启发】家长们在教育你们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教育你们的孩子在做学问这方面,千万不要做一个望洋兴叹的人,这样就相当于你会止步不前,并且高傲自大,人生就到此为止,不会再有继续的进步。

家长们切记,在生活中洋洋自得,在孩子面前吹牛,因为这样你的孩子就会很容易模仿你,在未来的学习或者是工作过程中,望洋兴叹,觉得自己什么都坏了,而且就止步不前,这样对他们就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家长们一定要教育你们的孩子,不要再学问上望洋兴叹,去嘲讽别人,且先不说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他可能几辈子都学不完,再加上现在的科学和实验这么发达,要学的东西远远还有很多,所以切记不可教会你的孩子有望洋兴叹的心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成语故事胁肩谄笑

全文共 58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 胁肩谄笑

【拼音】: xié jiān chǎn xiào

【解释】: 胁肩:耸起双肩做出恭谨的样子;谄笑:装出奉承的笑容。为了奉承人,缩起肩膀装出笑脸。形容巴结人的丑态。

【成语故事】:

“胁肩谄笑”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指逢迎巴结他人时所表露出来的丑态。胁肩,耸肩;谄笑,讨好他人的媚态。

这是公孙丑和老师孟子讨论君子如何培养自己品德的故事。

公孙丑一天问孟子,古代一些士子并不主动去谒见诸侯,是什么道理。孟子回答道:古代的人,如果自己不是诸侯的臣子,就不去谒见。历史上曾发生过这样两件事:魏文侯去看段干木,段干木却跳墙躲起来了;鲁穆公去看泄柳,泄柳紧关大门坚决不见。他们都做得过分了,要是逼迫要见,还是可以相见的。

阳货想让孔子来见他,又担心这样做失礼。但当时有这样的习俗:大夫对士子有赏赐,如果此人不在家,不得亲自拜谢,事后必须亲自登门答谢大夫。因此,阳货便打听那天孔子外出不在家时,给他送去一个火腿。而孔子,对阳货并无好感,根本不想见他。于是他也采取阳货的办法,打听阳货外出不在家时,到阳货家回谢。当时,如若阳货不搞小动作,先去看孔子,孔子岂能不见他?曾子说过这样的话:“胁肩谄笑,简直比夏天在菜园种菜还感到累和难受。”子路也曾说道:“观点不同的人在一起谈话,脸上还要显露出羞愧的神色,我是难以理解的。”从这里看来,君子究竟如何才能培养好自己的品德,可以知晓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损人益己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陆象先少年志高,才华出众,得到当时吏部侍郎吉顼的赏识,评价他为“才望高雅”,推荐他担任洛阳尉。陆象先清心寡欲,知足常乐,为官廉正,不喜欢趋炎附势。他认为为政不能靠刑罚树威,不能干这种损人益己的事。

【出处】为政者理则可矣,何必严刑树威。损人益己,恐非仁恕之道。《旧唐书·陆象先传》

【释义】损害别人,使自己得到好处。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损人利己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损人利己

【反义词】损己利物

【押韵词】各安生理、泰极而否、如椽之笔、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病不起、巴人下里、援疑质理、好事不出门,恶事扬千里、梦熊之喜、赤地千里、......

【成语举例】请不要干损人益己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鼠窃狗盗成语故事

全文共 646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此特群盗鼠窃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西汉·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来自成语大全

【释义】象老鼠少量窃取,象狗钻油偷盗。指小偷小摸。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小偷小摸

【近义词】鸡鸣狗盗、梁上君子

【相反词】正人君子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造反。丞相赵高却指鹿为马说传信人在造谣生事,并把他们投入大牢。秦二世胡亥问有关农民起义的事情,叔孙通则说是鼠窃狗盗罢了,不必惊慌。二世升了他的官。然而不久秦朝就被农民起义所推翻。

满堂娇的绣球抛给了谁?新科状元陈光蕊。高头大马,接过绣球,两人相视一笑。风光又温暖着!然后,春宵一刻值千金,人生得意须尽欢!地动山摇,人间喜事。可是,高调公开地“约炮”之后,难免伴随着无尽的烦恼。烦恼在于,有了宝宝。这可是好事啊?添丁嘛。但对于满堂娇来讲,却不是!

原来,这腹中胎儿,即金蝉子十世(也就是唐僧),佛派官方指定投胎对象!(原著第八回,南极星君道:“奉观音菩萨法旨,特送此子与你”)。满堂娇要做的,无非出让产权,在肚子里划一块地,让腹中胎儿茁壮成长即可。按现代话讲,她只是“替孕妈妈”。而这个胎儿,肩负着取经重任,这可是数百年经营的佛派大业。形象工程嘛。

为了让这个工程更有渲染力,告诫世人在苦难而混沌的世俗里,终有一道光,指引着他们走向“康庄大道”。因此,这个未来取经人的命运早已种下,一定要在苦难中成长。这在取经大业完成的庆功会上,就有这样一份“业绩”清单:“金蝉遭贬第一难,出胎几杀第二难,满月抛江第三难,寻亲报冤第四难……(共八十一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亡国怨祝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53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论衡·解除》:晋中行寅将亡,召其太祝,欲加罪焉。曰:“子为我祀,牺牲不肥泽也,且斋戒不敬也,使吾亡国,何也?”祝简对曰:“昔日吾先君中行密子,有车十乘,不忧其薄也,忧德义之不足也;今主君有革车百乘,不忧义之薄也,惟患车之不足也。夫船车饬则赋敛厚,赋敛厚,则民谤诅。君苟以祀为有益于国乎?诅亦将为亡矣!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祝其何罪?”中行子乃惭。

晋国的中行寅,在家族大难当头的时候,召来掌管祭祀的太祝,想问罪处治。

他质问道:“你为我祭祀,想必是供神的三牲祭品不肥美,斋戒的心境不虔诚,以致激怒了鬼神,使我们家族处于灭亡的境地。你为什么要这样?”

太祝简回答说:“当年我们的先君中行密子,仅有车十乘,但他并不嫌少,每天思虑的是修养德行,崇尚正义,唯恐有所过失。而现在您已拥有兵车百乘,却不考虑修养德行,只嫌兵车不足。要知道滥造战船兵车,穷兵黩武,势必加重对百姓的征敛;赋税徭役过重,必然招致百姓的怨恨和责骂。您难道真以为祈祷上天会造福家族吗?民怨沸腾,人心背离就会灭亡!而且您想我一人为您祝福,而举国上下却在诅咒您,一口称颂难平万众怨恨,您的家族将亡不是很自然的事吗?我又有什么罪呢?”

中行寅听了羞愧万分。

后人用“亡国怨祝”的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国家兴亡在于人心向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奋不顾身成语故事

全文共 59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拼音]    fèn bù gù shēn

[成语解释]    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典故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成语故事

“奋不顾身”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奋勇向前,不顾个人安危。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司马迁传》,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著名大将,很受汉武帝信用,任命他为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长骑射,又懂得兵法,当时很得朝廷信任。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从,无奈投降了匈奴。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是生气,认为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说:“我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人很讲义气,孝顺父母,友爱兵士。他常常想奋不顾身地解救国家的灾难,所以,我认为李陵这次在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与数万名敌兵对阵,最后由于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还认为,他这次投降,并非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是非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行“腐刑”。以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实现他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给小侄子讲成语故事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1.孔融让梨 我:东汉时期,有一个四岁儿童叫孔融,他吃梨时把大个儿的梨让给大人吃 小侄子:是几个大人?是他父母吗? 我:就算一个吧。 小侄子:那还剩几个小梨? 我:好像一个吧? 小侄子:嗯,大的梨肯定是催熟的,小的肯定是天然的绿色食品 我:(声音发颤)

2.曹冲称象 我:三国时期,曹操的小儿子名叫曹冲。外国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就叫曹冲来称 小侄子:我知道。把大象杀了,割成小块称完后加起来就行了。 我:礼物,不能杀的。 外甥:(这下他语塞了)那大象是怎样送过来的呢? 我:(有些恼火)可能是用车吧。 外甥:那肯定超载了,看看司机的罚款单就知道重量是多少了! 我:(我我我)

3.凿壁偷光 我:汉朝时,一个少年叫匡衡,他非常好学。晚上,因为家里穷,点不起蜡烛,他就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借用邻居家的烛光看书 小侄子:他不开灯呢? 我:没有电啊! 小侄子:电力紧缺吗? 我:不是,汉朝离现在两千年了,那时还没有发明电。 小侄子:哦。那他什么时候凿的洞? 我:(愣)嗯?晚上吧。 小侄子:晚上?晚上看不见,怎么凿的? 我:(语塞)那那那是白天吧? 小侄子:白天还有工夫凿洞?干吗不用这个时间看书? 我:(恨不得给他两巴掌)

展开阅读全文